我是一个两度考研失败的人,首先我得承认我是一个心思细腻是什么意思,格局狭隘的男生,也许这种事情对于很多人看来

7被浏览419分享邀请回答1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0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写回答当前位置: >>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考研笔记讲义
现代文学史课程讲稿 绪论: 绪论: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发展进程及本质特征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背景. 理解中国现代文学欲融入世界文学之 林的历史诉求.掌握五四新文学对 20 世纪中国文学的意义. 讲授内容:概述中国现代文学各阶段的历史特征及发展进程 重点:中国现代文学三个十年的整体风貌 难点:各阶段文学的内在联系 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背景 晚清,民初的社会,文化与文学. 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分期 (一)第一个十年() 生长期,尝试期,充满了生机.出现了鲁迅,郭沫若等一批举世闻名的作家 (二)第二个十年() 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是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鲜明特点.但文坛并非单调,在 左翼文学兴发的同时,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与其他多种倾向文学彼此竞争,共同丰富着 30 年代的文学. 长篇叙事文学取得突出成就.出现了巴金,老舍,曹禺,沈从文,艾青等一批文学大家. (三)第三个十年() 抗日战争全面展开,文学与战争和救亡紧密联系. 一批老作家(巴金,老舍,茅盾等)继续贡献新作,同时钱钟书,沙汀,艾芜,张爱玲, 赵树理等也成为颇富盛名的作家. 三,怎样学好《中国现代文学史》这门课程. 第一章 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文学思潮与运动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文学革命发生,发展的历史意义.理解五四新文学的文化立场. 掌握&五四&文学革命最初的理论目标. 讲授内容: 1, 文学革命的发生,发展及其历史意义. 2, 新文学初期的理论建设. 3,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4, &五四&及二十年代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 重点:胡适的&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和周作人&人的文学&与&平民的文学&主张. 难点:五四新文学观念的确立. 一,文学革命的发生,发展及其历史意义. 1,文学革命的准备: (1)晚清以来的思想及文化资源: a,文学因时而变的信念 b,社会变革的使命感 c,向传统挑战的激进精神 d, &言文一致&的语言变革运动 e,域外小说翻译 (2)晚清以来的文学态势: a, &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 , , b,文学市场的形成与职业作家的出现 2,文学革命的发生 1915 年 9 月,上海, 《青年杂志》《新青年》,宣传科学与民主思想,抨击专制主义文 ( ) 化,倡导自由精神,进行思想启蒙(推翻专制文化束缚,汲取西方文化精髓) .1917 年 1 月,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提出文学改良从&八事&入手;同年 2 月号的《新青年》上,陈独 秀以《文学革命论》一文,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旗帜,提出&三大主义& . 3,文学革命的发展 a, &双簧信&事件 b,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1918,4) ;周作人《人的文学》(1918,12)提出的新文 学发展的具体要求. c, 《每周评论》《新潮》等杂志扩大了新文学的影响. , d,周作人,钱玄同,沈雁冰,鲁迅等人,撰文旧文学. e,与文化保守主义的论争: 迎击林纾(林琴南) (1919) 与&学衡派&的论辩(1922) 与&甲寅派&的论争(1925) 4,文学革命的重大成果及其历史意义: 二,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的理论建设 胡适,周作人的理论是新文学初期基本的理论架构 胡适的理论建树: 胡适() ,原名洪马辛,嗣糜,字希疆,参加留美考试后改名适,字适之,安 徽绩溪人.现代学者,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胡适早年在上海的梅溪学堂,澄衷学堂 求学,初步接触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受到梁启超,严复思想的较大影响.1906 年考入中国 公学,1910 年考中&庚子赔款&留学生,赴美后先入康乃尔大学农学院,后转文学院.1915 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 师从哲学家杜威, 接受了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 并一生服膺. 1917 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加入《新青年》编辑部,撰文反对封建主义,宣传个性自由,民 主和科学,积极提倡&文学改良&和白话文学,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五四& 时期,与李大钊等展开&问题与主义&辩难;陪同来华讲学的杜威,任杜威的翻译二年多; 与张君劢等展开&科玄论战&,是当时&科学派&丁文江的后台.从 1920 年至 1933 年,主 要从事中国古典小说的研究考证,同时也参与一些政治活动,并一度担任上海公学校长.抗 日战争初期出任国民党&国防参议会&参议员,1938 年被任命为中国驻美国大使.抗战胜 利后,1946 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 年去美国,后去台湾.1954 年,任台湾&光复大陆设 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57 年,出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 年,在台湾的一个 酒会上突发心脏病去世. 胡适是个学识渊博的学者,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 均有不小的建树.就对孔子和儒学的研究而言,在 1919 年出版《中国哲学史大纲》 (上卷) 中, 胡适首先采用了西方近代哲学的体系和方法研究中国先秦哲学, 把孔子和儒学放在一定 的历史条件下, 用&平等的眼光&与诸子进行比较研究, 破除了儒学&独尊&的地位和神秘 色彩,具有开创性的影响.以后又发表长篇论文《说儒》 ,提出&儒是殷民族教士&,&最 初的儒都是殷人,都是殷的遗民&,&靠他们的礼教知识为衣食之端,他们都是殷民族的祖 先教的教士,行的是殷礼,穿的是殷衣冠&;周灭殷后,&他们负背着保存入国文化的遗 风&&儒是柔懦之人, 不但指那逢衣博带的文绉绉的样子, 还指亡国遗民忍辱负重的柔道和 生观&;孔子是殷民族&悬记&而生的&救世主&,&他从一个亡国民族的教士阶级,变到 调和三代文化的师儒&, 孔子的最大贡献在于殷民族部落性的&儒&, 扩大到到&仁以为己 任&的儒,把柔懦的&儒&改变到刚毅进取的&儒&.孔子不是&儒&的创造者,而是儒学 的中兴者. 孔子的学说强调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 强调教育和仁政, 并以此来影响整个社会. 胡适&大胆假说&的观点在当时是惊世骇俗的, 他的论证不够充分, 不过他假设&儒&在殷 时代就有了被后来的甲骨文研究判为事实. 胡适著作很多,比较重要的有《胡适文存》《胡适论学近著》《胡适学术文集》等. , , &白话文学&论和&历史的文学观念&论 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作为文学革命的宗旨 &整理国故& ,重估中国文学传统, (传统文学现代化) &易卜生主义&和社会问题剧 &诗体解放&说和《尝试集》 治学思想: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周作人的理论: 周作人() 现代散文家,诗人.文学翻译家.原名魁寿.字星杓,后改名槐寿,奎缓,自号启孟, 启明(又作岂明) ,知堂等,又取名作人,笔名仲密,药堂,周遐寿等.1885 年 1 月生于浙 江绍兴,鲁迅二弟.1903 年进江南水师学堂学习海军管理,毕业后考取官费留学日本.1906 年 7 月到日本攻读海军技术,后改学外国语.此间与羽太信子()结婚.1911 年回 国后在绍兴任中学英文教员. 辛亥革命后, 任浙江省军政府教育司视学, 绍兴县教育会会长, 省立五中教员.1917 年任北京大学文科教授. &五四&时期任新潮社主任编辑,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1921 年参与发起成立 文学研究会,发表了《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思想革命》等重要理论文章,并从事散文, , , 新诗创作和译介外国文学作品. 他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 成为新 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五四&以后,周作人作为《语丝》周刊的主编和主要撰稿 人之一,写了大量散文,风格平和冲淡,清隽幽雅.在他的影响下, 20 年代形成了包括俞 平伯,废名等作家在内的散文创作流派,一个被阿英称作为&很有权威的流派&( 《现代十 六家小品 〈俞平伯小品〉 )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 序》. 思想渐离时代主流, 主张&闭 户读书&.30 年代提倡闲适幽默的小品文,沉溺于&草木虫鱼&的狭小天地.此时直至 40 年代所写的散文, 格调&一变而为枯涩苍老, 炉火纯青, 归入古雅遒劲的一途& (郁达夫 〈中 《 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影响日益缩小. ) 1927 年 4 月李大钊被杀害, 周作人曾保护李大钊之子李葆华避居自家一个月之久. 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对中国前途悲观失望.抗日战争爆发后,投靠日本,出任伪北京大 学文学院长,伪华北政务委员会教育总署督办,不得不成为汉奸文人.1945 年以叛国罪被 判刑入狱,1949 年出狱,后定居北京,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从事日本,希腊文学作品的翻译 和写作有关回忆鲁迅的著述.主要著作有散文集《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泽泻集》 , , , 《谈龙集》 , 《谈虎集》 , 《永日集》 , 《看云集》 , 《夜读抄》 , 《苦茶随笔》 , 《风雨谈》 , 《瓜豆集》 , 《秉烛谈》《苦口甘口》《过去的工作》《知堂文集》 , , , ,诗集《过去的生命》 ,小说集《孤儿 记》 ,论文集《艺术与生活》《中国新文学的源流》 , ,论著《欧洲文学史》 ,文学史料集《鲁 迅的故乡》《鲁迅小说里的人物》《鲁迅的青年时代》 , , ,回忆录《知堂回想录》 ,译有《日本 狂言逊》《伊索寓言》《欧里庇得斯悲剧集》等.1966 年&文化大革命&中遭受冲击,于 , , 1967 年 5 月 7 日病死. &人的文学& :以人道主义为本,关注人的生活,揭示人类生活的非人境遇,展示理想 人生,从而助成中国人的健全人性.认为新文学的本质是&重新发现人& . &平民文学& :即主张文学要关注大众,文学不是少数人的特权(反旧文学,认为旧文 学是贵族的) ,新文学的精神是描写人民大众生活的真实状况. 主张&人生的艺术派& ,强调尊重创作个性. 提倡&美文& ,确立了文学性散文的地位. 三,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印象主义,心理分析派,意象派,文学的 历史进化论,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俄国现实主义,易卜生主义等. 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语丝社,浅草社,晨钟社,湖畔诗社等. 四,第一个十年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 理性精神; 感伤情调; 个性化追求; 现实主义与其它思潮方法并存的多样化的创作格局. 补充材料: 朴学又称考据学,主张学问重史实依据,解经由文字入手,以音韵通训诂,以训诂通义 理. &桐城谬种&与&选学妖孽& 是白话文运动的先锋们贬抑文言文的说法,是说不应该写古文,应该写白话文,否则就 是谬种,妖孽. &选学妖孽&指的是清末民初的骈体文派. &选学&, 本来指的是对于梁昭明太子萧统 主持编选的《文选》进行注释研究之学,后来因为《文选》中多有唐代以前的骈体文,骈体 文作家多以此书标榜,故亦称骈体文家为&选学家&. 清末民初骈体文家代表如易顺鼎,樊增祥等,用了浮艳的骈体文写出许多捧优伶,赞娼 妓的肉麻文字,故钱玄同称之为&妖孽&. 桐城派散文:时间为清康熙,乾隆年间. 早期:针对明末故作艰深,虚矫的文风,提出了&言有物&,&修辞立其诚&的见解, 主张为文要道法辞兼备,精气神合一,实为桐城派义法理论的先驱. 兴盛时期:代表人物是姚鼐,是一个声势颇大的古文流派. 末流时期 :桐城派的威望和影响虽不及乾,嘉时期,但流行区域广,人数多,其中多 数为桐城派末流作家.鸦片战争后,中国已由封建社会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转变.&文章 与世变相因&,而遵循封建道统,文统的桐城派,面临着&世变&的挑战.他们索之一字一 句,抱残守缺,以为格律,有悖于&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以至于逐渐消沉衰亡. 思考练习题: 1,名词解释:文学研究会,创造社 2,简述周作人&人的文学&的观点. 第二章 鲁迅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鲁迅创作的价值及文学史意义. 理解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情感焦虑. 掌握鲁迅开创的现代小说传统与&独语体&散文和&闲话风&散文. 讲授内容: 1,鲁迅创作的价值及文学史意义. 2,小说创作: 《呐喊》《彷徨》及《故事新编》 , . 3, 散文创作: 《野草》《朝花夕拾》 , . 4,社会众生相的艺术记录――浩瀚的杂文创作. 重点:作为文化先驱的鲁迅和作为文体家的鲁迅. 难点:鲁迅作品的文化品格. 一,鲁迅创作的价值及文学史意义. 1,从近些年来,对鲁迅的批评,对鲁迅的贬损说起. 余杰:对于英国人来说,在英国的文化中存在着一个永远也说不完的,也永远说不清的 莎士比亚;对于中国人来说,或者对于现当代的中国来说,似乎存在着一个永远也说不完, 永远也说不清楚的鲁迅.很多所谓&专家&对鲁迅的研究,对鲁迅的讨论,与其说是在研究 鲁迅本人及其思想,不如说是在通过&鲁迅&这一旗帜来表达自己的文化观念和价值立场. 每一次关于鲁迅的激烈争论,其实都是当下中国文化发展脉络的一个体现.也就是说,鲁迅 的文章为当下的现实生活提供了许多刺激性的思路. 近些年来,对鲁迅的批评,对鲁迅的贬损大概有这样几种有代表性的看法: 第一种:作家王蒙这样说,世人都成了王朔不好,但都成了鲁迅也不好,&那会引发一 场地震&.在他的文章中还说:&我们的作家都像鲁迅一样就好吗?完全不见得,文坛上有 一个鲁迅是非常伟大的事情,如果有五十个鲁迅,我的天!& 第二种是王朔的批评.王朔曾经这样说:&当时我很容易崇拜谁, 《艳阳天》我觉得写 的非常好,但是我从来没有觉得鲁迅的小说写的好,他的小说写的过于沉闷.鲁迅那种二三 十年代正处于发轫期尚未完全脱离文言文影响的白话文字也有些疙疙瘩瘩, 读起来总有些含 混.&他认为:&鲁迅写小说有时是非常概念的,这在他那部备受推崇的《阿 Q 正传》中尤 为明显. &他进而攻击鲁迅的人品: &鲁迅这个人, 在太多人和事上看不开, 自他去了上海, 心无宁日,天天气得半死,写文章也常和小人过不去.愤怒出诗人,你愤怒的对象是多大格 局,你的作品也就呈现出多大格局.&王朔还说:&我认为鲁迅光靠一堆杂文几个短篇是立 不住的,没听说有世界文豪只写过这点东西的.我坚持认为,一个正经作家,光写短篇总是 可疑的,说起来不心虚还要有戳得住的长篇小说.& 第三种是几名当代诗人的看法.比如,诗人韩东就说:&鲁迅是一块老石头.他的权 威在思想文艺界是顶级的不证自明的.即便是耶和华,人们也能说三道四,但对鲁迅却不能 够.因此他的反动性也不证自明.对于今天的写作而言,鲁迅也确无教育意义.&诗人于坚 说: &我年轻时, 读过他的书, 在为人上受他的影响. 但后来, 我一想到这位导师说什么'只 读外国书, 不读中国书', '五千年只看见吃人', 我就觉得他正是'乌烟瘴气的鸟导师', 误人子弟啊!& (鲁迅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是为了确立&历史地位&而写作, 他的写作就是他生命. 所谓 的&历史地位&往往是无心插柳, 那些一心一意要树立某种历史地位的人, 最后通常是一无 所有.相反,像鲁迅这样在写作中燃烧自己的人,其历史价值自然能够得到后人的认定.另 外,一个作家是否伟大,不在于他选择的文体是杂文,是短篇小说,还是长篇小说.当代中 国文学种存在着一种莫名其妙的&长篇迷信&, &长篇崇拜&. 好像写长篇就是天才. 结果, 长篇越来越长,越来越多.然而,现在每年出版的数千部长篇小说,加起来都没有鲁迅的一 部短篇有分量. ) 鲁迅的意义在哪里呢?鲁迅的思想有没有当代性?他是否能成为我们今天的文化及精 神资源? 这些问题,大部分文化人都无法回避.鲁迅来自传统中国最黑暗的深渊,故能从内部反 戈一击,击中东方专制主义的要害.他以笔为枪,以笔为旗,像伟大的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 埃及和耶稣为救人类走向十字架那样,&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两间余一 卒,荷戟独彷徨&,&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他深爱自己的人民,&哀其不 幸,怒其不争&,&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鲁迅把现实感和使命感灌注到写作之中,不 像今天的某些&码字&的工匠,把文学&手艺化&了.鲁迅挺立于苍茫的漆黑似铁,腥秽如 血的丑恶现实中,&从别国里窃得火来&,&煮自己的肉&,背着因袭的重负,肩起黑暗的 闸门,放人们到光明和开阔的地方去.鲁迅是坚定的文化启蒙者,也是现实社会勇锐的批判 者.鲁迅为我们树立了现代知识分子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的典范. 鲁迅的好朋友郁达夫在鲁迅逝世之后说:&要了解中国全面的民族精神,除了读《鲁迅 全集》 ,别无途径.&这句评价在今天依然没有过时. 鲁迅思想的当代性: 必须重新整理,重新面对鲁迅的思想遗产.只有把鲁迅的思想精华发掘出来进行吸收, 消化, 才能在此基础之上创建真正意义上的新文明, 才能实现中国文化在新世纪的&文艺复 兴&,才可让我们的同胞真正过上民主的,自由的,有尊严的生活.鲁迅思想中最可宝贵的 地方就是对国民性的批判, 鲁迅的国民性批判主要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对流 氓精神的批判,第二个方面是对戏子文化的批判,第三个方面是对奴隶状态的批判. (学习 杂文时讲. ) 作为精神界的战士,鲁迅的一生是启蒙的一生,救赎的一生.而他启蒙与救赎的旨归则 在于&立人&.&立人&是鲁迅思想中一个相当重要的观念,这在他早期的论文《摩罗诗力 说》中就已经明确提出来了.鲁迅强调说,&立国必先立人&. 在《文化偏至论》中说: &首在立人,立人而后凡事举& .他强调&尊个性而张精神&(即没有人权的主权是少数统 . 治者的主权.一个国家要真正实现强大,每一个人都得成为现代社会文明的,民主的,有公 民责任感的,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人,个体. )只有先立人,这个国家才能立起来.鲁迅认 为, 中国人从来就没有知道过做人的资格, 中国人一直都挣扎在想做奴隶的时代和暂时做稳 了奴隶的时代.两种生活不断地交替.同时中国人不是被外国的侵略者所蹂躏,就是被本国 的奴隶者所奴役, 不是被强盗抢夺就是被官兵杀戮. 而鲁迅先生本人则从良知和理性那里领 来了一份责任,他执意要揭穿专制的本质,鲁迅用他充满血泪的文字来表明:中华民族要成 为一个有尊严的民族,中国人要成为一个有尊严的人,必须进行深刻的,全民族的文化批判 和心灵忏悔,以获得文化精神与国民性格的&凤凰涅盘&. 学者林贤治在《鲁迅的最后十年》一书的最后写过这么一段话:&可以肯定的是,在亿 万奴隶中间加进一个鲁迅, 中国整个主权文化的构成格局是不一样的. 这是一个比重很大的 异类.他的特殊的品质,使许多观念性的东西在他那里凝聚为极端的思想,有力的思想,击 破严密的历史和秩序之幕而使真实敞开.于是,人们从中有了许多发现,而最大的发现,就 是人类自身生存的境遇,以及改变这境遇的战士态度.在他那里,一切神圣之物都在可毁坏 之列,惟独保持的,是人类的自由,平等,独立与尊严.……一部《鲁迅全集》 ,恰如现代 中国的普罗米休斯之火.周围的世界,从来未曾因它的蔓延而发生燎原大火;它是属于灵魂 的, 光和热直接转化为个体的实践性而非群体的实践性. 时间的迁流可以改变和抹杀世间的 许多事物,但是,在人性深部点燃的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只是燃烧,燃烧,一次又一次地 从覆盖中升腾起来,在黑暗和深寒中显示出初始的意义.& 2,鲁迅的生平与思想发展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一九一八年为《新青年》写稿时 开始使用的笔名. 他生于浙江绍兴一个逐渐没落的士大夫家庭. 时当鸦片战争后四十年, 帝国主义者正以 &坚甲利兵&进行不断的侵略,腐败堕落的清朝统治集团束手无策,节节退让,中国陷入了 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社会的分化日趋激烈. 鲁迅年轻时受过诗书经传的教育, 他对民间艺术尤其是绘画具有深切的爱好, 稍长又喜 欢杂览,读了许多野史笔记,这不仅培育了他研究历史的兴趣,同时也启发了他对历史形成 比较全面的看法. 在所涉猎的史籍中, 他特别留心有关乡邦先贤的富于反抗思想和爱国精神 的文献.鲁迅的外祖母家住农村,他经常随母探省,因而熟悉农村社会,并和农民保持着亲 密的联系.外国资本的侵入和封建统治的腐败加速了农村经济的萎缩,农民身受压迫,他们 的贫穷和痛苦使鲁迅怀着深厚的同情.不久,周家遭到变故,鲁迅的祖父因科场案件进狱, 父亲又长期患病,&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注: 《呐喊自序》).从十三岁到十七岁这 几年, 他经常出入于当铺和药店. 在被侮蔑, 受歧视的环境里, 鲁迅感到社会的冷酷和势利, 通过切身的经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八九八年,继洋务运动之后,资产阶级变法维新进入高潮,鲁迅就在这一年离家到了 南京.他抛弃一般人认为是正路的读书应试,进了洋务派创办的江南水师学堂,随后又转入 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课余爱读《时务报》和《译书汇编》(注: 《时务报》由汪康 年,梁启超主办,宣传变法维新; 《译书汇编》由留日学生主办,多介绍西方国家政治,哲 学,经济,法律各方面的主张,以后改名《政法学报》),经常留意当时翻译过来的科学和 文艺的书籍,其中赫胥黎的《天演论》(注:严复译.原著名称为《进化与伦理》 .)引起他 很大的兴趣, 从这部书里初步接触进化论思想, 根据&物竞天择&的规律联想到祖国在竞争 剧烈的世界上的命运.鲁迅不满于洋务派但求兵利甲坚的主张,在他看来,科学同时也是启 蒙的工具,科学的倡导应该和政治的改革结合起来,在风气闭塞的情况下,科学的倡导甚至 可以成为政治改革的先导. 鲁迅在矿路学堂毕业后,考取官费留学,于一九二年东渡日本,先在东京进了预备学 校. 东京是当时中国革命党人在海外活动的中心, 留学生中正在轰轰烈烈地展开反清爱国运 动,介绍西方文明的书刊盛极一时.鲁迅积极参加这些活动,和革命党人时有往来.刚满二 十一岁的他便有以身许国的志向,在一首短诗里抒写了他的爱国主义的襟怀(1903 剪辫子 照片背面的题写) :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阍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十九世纪后期, 轰动世界的达尔文学说在日本思想界十分流行, 无政府主义和尼采哲学 也受到知识分子的赞赏.鲁迅关心一切具有反抗,特异精神的著作,通过日本学者的译著研 究了达尔文的进化论.由于这一时期他的注意力还在科学方面,除了译述爱国主义小说《斯 巴达之魂》外,他先后介绍了居里夫人新发现的镭,研究了中国的地质和破产,翻译了灌输 科学知识的小说,实践其科学救国的心愿.预备学校毕业后,按照他在国内时的认识,&从 译出的历史上,又知道了日本维新是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的事实&(注: 《呐喊自序》), 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在仙台二年,有一次,教室里放映纪录日俄战争的幻灯画片,其中 有一个中国人据说是为沙皇的军队当侦察员, 被日军捉住杀头, 周围站着看热闹的同样是一 群中国人,面对惨剧,神情麻木.鲁迅深受刺激.他到海外后,从日本的维新想到自己民族 的前途,一直在探索所谓&国民性&问题.这个画面使他更加深刻地感觉到:&凡是愚弱的 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注: 《呐 喊自序》)从民族革命和人民解放的要求出发,鲁迅认为,医治精神的麻木更急于医治肉 体的病弱,而文艺是改变精神的利器,便决定中止学医,改治文艺. 改造&国民性&并不是鲁迅个人独有的想法, 这是较为普遍地存在于当时先进知识分子 中间启蒙主义思想的表现.&国民性&是一个笼统一的概念,把社会革命寄托于精神改造, 往往又是启蒙主义者难免的弱点, 但当群众还没有普遍觉醒的时候, 这种思想仍然有它积极 的意义.特别是作为一个作家,使文艺活动结合政治要求,将文学艺术的任务自觉地和启发 人民群众的觉悟联系起来,并且愿意尽毕生之力为之服务,在鲁迅的整个生涯里,这是一个 具有决定意义的起点. 1906 年,鲁迅回到东京,计划创办文艺杂志,多方搜集被压迫民族的作品,准备将反 抗压制,追求自由的思想介绍到国内,因而他的注意力侧重于俄国,波兰和巴尔干诸国家. 根据几年来对文学艺术的接触, 他非常喜爱深刻地分析和批判社会现实的小说, 受到果戈里, 契诃夫,显克微支等现实主义作家的影响;同时又引&叫喊和反抗的作者为同调&(注: 《南 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竭力推崇浪漫主义作家拜伦,雪莱,雨果,海涅,普希 金,莱蒙托夫,密茨凯维支和裴多菲等同情弱小,抵抗强暴的作品.拟议中的刊物定名《新 生》 ,终因人力和物力的限制,没有办成.他便开始译书,撰文.当时章太炎流亡到日本, 鲁迅因为他是一个&有学问的革命家&(注: 《且介亭杂文末编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 从他听讲《说文解字》 ,并加入章太炎主持的革命团体光复会. 从 1907 年起, 鲁迅一方面翻译北欧和东欧的现实主义作品, 这些作品作为部分的内容, 收在 1909 年先后出版的两册《域外小说集》里,另一方面又在留学生主办的《河南》杂志 上发表论文,其中最能代表他当时思想的是《文化偏至论》和《摩罗诗力说》 . 鲁迅的思想深深地植根在现实生活里. 他既反对贵族地主洋务派的&竞言武事&, &不 根本之图&, 也不满官僚集团维新派的主张&制造商估立宪国会&, 对于新起的买办资产阶 级在政治上的代言人, 同样充满了不信任和憎恶, 认为他们倡导的只是假民主, &托言众治, 压制乃尤烈于暴君. &他不仅了解几千年来封建主义的精神流毒, 还看到刚刚继起于东方的 资本主义制度的弊害,&往者为本体自发之偏枯,今则获以交通传来之新疫,二患交伐,而 中国之沉沦遂以益速矣. &鲁迅把民族革命和人民解放作为实践任务, 作为理论推理的出发 点,并且根据上述认识,从西方思潮里取精用弘地吸收他所需要的材料.他相信进化论,进 化论给予鲁迅的要求社会变革的理想以很大的支持,使他坚定地相信未来,不惮前驱.根据 当时鲁迅的观点,进化就是发展,发展就是进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里,必须以同样的热情 拥护和保卫一节新生的事物.他反对资本主义物质弊害的戕贼,要求&张灵明&,也不满守 旧群众和习惯势力的约束,倡议&排众数&.他以个性主义为武器,替新生事物的成长扫除 障碍,说明个性主义和进化论在他的思想里是互相补充与互相发明的. 个性主义, 个性解放在当时欧洲已经成为资产阶级抵制新兴力量的盾牌, 鲁迅没有认识 到这一点.他还承认这种个性主义和尼采学说的某些联系,但在具体论述中,却又说明他所 同情的主要是尼采对于资产阶级平庸主义的攻击, 并在介绍拜伦力抗强权的时候, 指出了尼 采&欲自强,而并颂强者&的反动本质.个性解放对于鲁迅说来并不是最终的目的,他曾认 为:&人既发扬踔厉矣,则邦国亦以兴起.&他把个性解放当作达到民族解放乃至社会解放 的途径. 尽管这仍然是一般知识分子的资产阶级性的幻想, 但在工人阶级尚未登上政治舞台, 多数具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都还看不见现实生活中群众革命力量的中国, 这种想法已经是 相当激进的革命思想.不仅如此,在鲁迅早期思想里,还散布着许多从进化论里引伸出来的 朴素的辩证主义和历史主义的观点,例如:&平和为物,不见于人间.其强谓之平和者,不 过战事方已或未始之时,外状若宁,暗流仍伏,时劫一会,动作始矣.&(注: 《坟摩罗诗 力说》 .)&所谓世界不直进,常曲折如螺旋,大波小波,起伏万状,进退久之而达水裔,盖 诚言哉.&(注: 《坟科学史教篇》 .)&凡论往古人文,加之轩轾,必取他种人与是相当之 时劫,相度其所能至而较量之,决论之出,期近正耳.&(注: 《坟科学史教篇》 .)这些论 点本身虽然都是个别的, 但集合起来研究, 足以说明鲁迅在思想方法上已经具有可贵的科学 的基础,正是后来他的思想能够不断进取,不断发展的条件和因素. 改变精神的文艺运动没有得到应有的反应,鲁迅于 1909 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 教.授课之余开始辑录唐代以前的小说(《古小说钩沉》),编定古代有关会稽历史地理的逸 文(《会稽郡古书杂集》).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爆发,出于强烈的反封建的愿望,他在故乡 绍兴积极参加宣传活动.也就在这段时间里,根据生活实感写下短篇《怀旧》 ,描绘了小镇 封建势力在革命风声中的种种动态.这虽是用文言写的,却是他的第一篇小说.临时政府成 立,鲁迅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在南京教育部任职,不久随政府迁到北京.资产阶级领导 的革命没有完成历史的任务,清朝的帝制虽被推翻,帝国主义却依旧虎视眈眈,封建统治的 经济基础和思想体系也不曾有丝毫动摇,篡国复辟的风潮迭起.鲁迅由失望转入苦闷.从一 九一二年到一九一七年,他虽时或忿而战斗,但更多的时间却在沉思默想.公余不断抄写古 书,辑录金石碑贴,校订《后汉书》(谢承)和《嵇康集》 .他分析中国历史和中国社会,对 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进行探索.这些都成为他以后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的必要的准备.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发生,沉睡的中国大地蠕蠕欲动.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接着爆发. 在这个时期里, 《新青年》杂志成为鼓吹思想革命和文化革命的主要阵地.鲁迅于一九一八 年起和李大钊等一起参加 《新青年》 的编辑活动, 陆续发表小说, 论文和杂感. 短篇小说 《狂 人日记》 刊登于第四卷第五号(一九一八年五月), 这是一份最激烈的向封建主义宣战的檄书, 以文学的形式揭露&礼教吃人&的罪恶, 在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鲁迅接着又发表 《孔 乙己》《药》等短篇,集中力量从各个角度向封建传统进攻,大大地激动了处身于革命浪潮 , 中的青年,引起社会广泛的注意.他在同一时期写的论文《我之节烈观》和《我们现在怎样 做父亲》 ,对当时提出的妇女问题,青年问题,家庭问题作了深刻的分析,以思想明澈和论 证严密著称.这些有力地表现时代思潮的小说和文章,不仅助长了轰轰烈烈的运动声势,而 且深化了思想革命和文化革命.鲁迅是五四运动中斗争最彻底和影响最广大的作家. 在当时整个进步思想界中,进化论还占着重要的地位.从鲁迅的创作特别是杂感看来, 他的思想也仍然是以他所理解的进化论为基础的. 进化论从唯物主义出发, 承认生物界现象 的相互联系,肯定事物的发展一般都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这种学说的出现是唯物 主义思想在自然科学方面重大的胜利. 马克思曾经称达尔文的著作为&含有我们见解的自然 史基础的书&.但是,进化论却不能越过自己的科学领域代替阶级论来解释社会斗争.社会 发展又有它本身的规律.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 反动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者就曾经利用自然进 化现象说明社会发展规律, 给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帝国主义的侵略提供理论根据, 认定以强凌 弱是生存竞争的法则. 进化论观点虽然约束了鲁迅的思想, 但他和社会达尔文主义者根本不 同,也没有像《新青年》里其他一些作者那样强调&生存竞争&以鼓励社会斗争,甚至用柏 格森的&创造进化论&和杜威的实用主义曲解社会进化的意义.鲁迅从斗争的现实要求出 发, 站在革命民主主义立场上, 引伸了达尔文学说里辩证主义的核心: 发展观点和变革观点. 他反对封建礼教,抨击国粹主义,诅咒&现在的屠杀者&,激烈地批评各种被扭曲了的生活 现象,对中国社会做出切中肯綮的分析,并且引导青年前进.鲁迅清楚地看到新旧之间的冲 突,要求给予新生事物以应有的地位.也明白世界上有两种人:压迫者和被压迫者.这种阶 级对立的事实往往为新旧冲突的现象所掩蔽, 他还不能够认识到在阶级社会里, 历史矛盾的 根本核心正是阶级的对立和斗争, 因而他的思想表现了相当程度的复杂性: 一方面在一九一 九年已经歌颂了人民创造的&新世纪的曙光&(注: 《热风&圣武&》),另一方面到一九 二三年还没有摆脱对人民力量估计不足的弱点,认为&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 是戏剧的看客&(注: 《坟娜拉走后怎样》 一方面散发着集体主义的思想光彩, ). 主张&一 分热&和&一分光&应该心悦诚服地消失于&炬火&和&太阳&之中(注: 热风随感录四 《 十一》),另一方面又还没有完全突破个性主义的樊篱,不仅正面援引了尼采的话,并且有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惟一的光&(注: 《热风随感录四十一》)的疑惧.但是,由 于鲁迅怀着革命民主主义彻底变革现状的要求,对于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具有清醒的认识, 敢于直面现实,主张韧战,主张&打落水狗&,这就使他的实践始终具有深刻的社会斗争的 意义. 除了杂感,鲁迅继《狂人日记》《孔乙己》《药》之后,又写了二十几个短篇,先后结 , , 成《呐喊》《彷徨》两个小说集.这些小说,如他自己所说,是从&为人生&出发,表现了 , &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注: 《集外集拾遗英译本 〈短篇小说选集〉 自序》 ), 成为中国社会从辛亥革命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一面镜子. 他比较集中地描写了两类 人物:农民和知识分子.农民问题是鲁迅早期作品重要的主题,他以革命民主主义者的深厚 感情关注着他们的命运, 和当时许多所谓&乡土文学&里仅仅对农民表示同情不同, 鲁迅写 出了农民对革命的要求和不得不革命的境遇, 在揭露封建主义的同时, 也批判了农民本身的 弱点(如阿 Q 和闰土), 他们的不切实际的幻想(如爱姑), 在形象创造中蕴藏着为同类小说所 没有的向历史控诉的深度. 在他笔底的知识分子也和许多作品里风行一时的所谓苦闷的青年 不一样, 鲁迅刻划了知识分子欲起又落的心情, 赞扬他们的斗争, 鞭挞他们的颓唐和动摇( 在 《 酒楼上》《孤独者》).在《伤逝》里,描写了&五四&当时以个性解放为基础的争取婚姻 , 自由的故事, 肯定涓生和子君的结合, 同时又给那种建立在个人幸福上的过于天真的追求以 幻灭的结局.认为个性解放需要和经济解放,社会解放结合起来,这就反映出鲁迅这一时期 对个性主义看法的改变和进展. 革命民主主义思想本质上是被压迫人民的革命思想, 虽和无 产阶级思想存在着距离, 然而由于鲁迅对时代的敏锐的感觉, 在五四运动三部分人组成的统 一战线中坚决地&与前驱者取同一的步调&,听&革命的前驱者的命令&(注: 《南腔北调 集〈自选集〉自序》),因此他始终站在被压迫人民这一边,从被压迫人民的立场和角度 观察一切,分析一切,这样他的作品不但高出于一般作家的水平,而且符合人民大众和无产 阶级在这一历史时期的革命要求, 体现了他在无产阶级思想影响下作为文化革命主将和旗手 的杰出的作用. &五四&高潮退后, 资产阶级右翼从统一战线里分裂出去, 许多知识分子感到新的彷徨 和苦闷,鲁迅一方面对知识分子的思想和生活进行批判,另一方面也有&成了游勇,布不成 阵&(注: 《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的感觉.他战斗着,同时又思索着和探求着. 正如他稍后说的,&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触剖我自己&(注: 《南 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除了《彷徨》里的一部分作品外,他又以散文诗《野草》 记录了这一时期的心情.&新的战友在那里呢?&(注: 《坟写在〈坟〉后面》 .)他经常和 青年往来,公余在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等校教课,编写《中国小说史略》讲稿;先 后支持和组织了语丝社和未名社,出版《语丝》《莽原》《未名》等刊物,主编《国民新报》 , , 的文艺副刊,还编辑了专收译文的《未名丛刊》和专收创作的《乌合丛书》与《未名新集》 . &五卅&前后,他已经注意到了&用 Marxism 于文艺的研究&(注: 《集外集拾遗〈苏俄的 文艺论战〉前记》)这一现象,还认为苏联的某些诗人,&若用了纯马克斯流的眼光来批评, 当然也还是很有可议的处所&(注: 《华盖集续编马上日记之二》),说明这时鲁迅已增多 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接触和了解. 一九二五年, 他在当时任课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学潮中积 极声援学生,直接和北洋政府对垒.次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又以实际行动参加群众斗 争.在这两次事件中,鲁迅对主张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的资产阶级右翼展开激烈的论战,揭 去&现代评论派&欧化绅士们虚伪的面具, 指出所谓&执中之说, 公允之言&其实正是帮凶 的把戏.鲁迅从群众斗争中看到年轻一代的勇敢和无畏,&屠伯们&的卑劣和凶残,思想有 了进一步的开展. 他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痛切地觉得: 一般的斗争方式不足以对付统治阶级 的暴戾, &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 拖欠得愈久, 就要付更大的利息!&(注: 《华盖集续编无 花的蔷薇之二》)他已经突破进化论和启蒙主义的某些局限,隐约地预感到:一个更猛烈的 风暴――实际上也就是大规模的轰轰烈烈的阶级斗争就要到来了. &三一八&后,鲁迅受北洋政府通缉的威胁,于同年八月南下任厦门大学文科教授.他 在厦门写完了在北京时已经开始动笔的散文《朝花夕拾》 ,编定《汉文学史纲要》前十篇, 并和青年们合作出版了文学刊物.当时大革命的形势迅速发展,北伐正处在胜利阶段,农民 运动日益蓬勃兴起.鲁迅在给许广平的信里,对革命形势表示了欢欣鼓舞的心情.正是由于 他对南方革命的向往,经中国共产党提名,不久便应中山大学(由广东大学改名)之聘,于一 九二七年一月抵达广州,任文科主任兼教务主任.他准备在文学上&与创造社联合起来,造 一条战线,更向旧社会进攻&(注: 《两地书》六九).到广州后,他和党的组织有了更多接 触,也有更多机会学习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在同国民党右派进行的激烈斗争 中,鲁迅思想上酝酿着一个巨大的飞跃.反映在《庆祝沪宁克复的那一边》等文里的思想, 标志着这一飞跃的即将开始.四月十二日,大资产阶级篡夺胜利果实,实行反革命政变,广 州于&四一五&发生空前的屠杀,鲁迅向学校当局要求营救被捕学生,没有结果,愤而辞去 一切职务.在这段时间里,他目睹了更多的血,更残酷的杀戮和更英勇的牺牲,也&目睹了 同是青年,而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书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鲁迅受到很大震动, 原先循着进化论而进行的&思路因此轰毁&(注: 《三闲集序言》).他彻底地抛弃了进化 论,实现向共产主义的思想飞跃,并把这个叫做&事实的教训&(注: 《二心集序言》). 二十多年来, 他一直以文艺为武器, 致力于民族民主革命, 寻求解放人民, 拯救祖国的途径, 到此才发现真正的革命力量是工农群众:&惟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注: 《二心集序 言》).这是鲁迅在实践中探索多年逐渐认识的结论.&从进化论进到阶级论,从绅士阶级 的逆子贰臣进到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真正的友人, 以至于战士&(注: 《鲁迅杂感选集序 言》《瞿秋白文集》第 2 册第 997 页),他转换了自己的阶级. , 一九二七年九月鲁迅离开广州,十月定居上海.曾应上海学生之请在各大学演讲.一九 二八年主编《语丝》半月刊,并与郁达夫合编《奔流》月刊.从一九二九年起,又与柔石等 组织朝花社,编译《近代世界短篇小说集》 ,出版《朝花周刊》和《朝花旬刊》 ,同时又印行 《艺苑朝华》 ,介绍苏联和欧洲各国的版画.在这段时间里,他因革命文学与创造社,太阳 社展开论争.论争涉及文艺理论上许多问题,促使鲁迅比较系统地读了马克思主义书籍,翻 译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同时又介绍了苏联小说.通过翻译和介绍,鲁迅深刻地进行自我批 判与自我教育,如他自己所说,&从别国里窃得火来,本意却在煮自己的肉的&(注: 《二心 集&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这样就更加巩固了他对现实的革命斗争的认识.鲁 迅是&带着宝贵的革命传统到新的阵营里来的&(注: 鲁迅杂感选集序言》 瞿秋白文集》 《 , 《 第 2 册第 997 页). 在他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前, 他对中国社会和中国历史作过深刻的研究, 积有丰富的斗争经验和生活经历. 当他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时候, 原来的知识在科学思想照 耀下获得了新的意义,焕发着新的光彩,反过来又深化了他的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1930 年三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动和直接领导的一个组 织.鲁迅列名发起人,并参加了&左联&的领导工作.&左联&在三十年代反文化&围剿& 斗争中取得丰硕的战果. 这个组织以有鲁迅这样的旗手而大大地扩展了自己的影响: 它团结 进步作家,培养文学青年,在艰苦的环境中击退敌人,树立起鲜明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旗 帜. 除了&左联&之外, 鲁迅还投入各种社会活动, 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发起的革命互济会, 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和反帝反战同盟;对国民党的压迫,帝国主义的暴 行,多次和进步文化界一起发表宣言,提出抗议.其中著名的如一九三一年向全世界公布了 国民党残杀青年作家的真相, 一九三三年亲自和宋庆龄等到德国驻沪领事馆, 递交反对法西 斯暴政抗议书, 一九三六年又与文艺界同人发表为团结御侮和言论自由的宣言. 国民党通缉 他,威胁他,禁止他的书籍出版,删改他的文章,但他毫不屈服.在这一时期里,先后编辑 了《萌芽》《前哨》《十字街头》和《译文》等公开的或者秘密的刊物,并参加了《文学》 , , 和《太白》的编辑工作,领导了新兴木刻运动.由于战斗的激烈,迫切的形势需要他立刻起 来抗争,他不得不暂时放下久已想写的著作和一度计划过的长篇,而以杂感为武器,在反文 化&围剿&中与国民党作短兵相接的鏖战.从一九三年起,他一共写了八本杂感集,一本 象杂感一样同是&为现在抗争&(注: 《且介亭杂文序言》 )的根据故事和传说而写成的 《故 事新编》 (其中三篇作于一九二七年以前), 这些作品几乎都是思想斗争和政治斗争直接的产 物,既具有非凡的艺术感染力,又反映了他作为光辉的马克思主义战士的思想特点.鲁迅确 信&无阶级社会一定要出现&(注: 《且介亭杂文答国际文学社问》),以蔑视的态度对待 一切反动派,他的作品充满着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在最艰苦的生活和最险恶的环境中,不 管国民党的天下是&冬夏&还是&春秋&,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作战,为人民勤恳工 作,正如他一九三二年在一首《自嘲》诗里说的: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鲁迅思想在这一时期更为成熟. 他的通过创作实践而形成的文艺见解有了比较系统的发 展.针对&新月派&,&民族主义文学&,&第三种人&的论争,他写了大量文章,借此阐 明文学艺术上许多根本问题, 在充分的论证中渗透着深刻的阶级分析的观点. 从他的内容丰 富的杂感里可以看出, 他不是一般的革命作家, 而是具有思想家特点的马克思主义的革命作 家, 处处表现着深刻的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精神. 鲁迅的认识在许多方面都和科学社会主 义思想显示了惊人的一致.他和一些共产党人建立了亲密的革命友谊.一九三二年七月,陈 赓将军从革命根据地来沪养伤, 鲁迅曾与之亲切会见. 因为地下党的组织受到国民党特务的 破坏,有一个时期,瞿秋白在鲁迅家里避难,鲁迅把他作为党的领导人尊重地相待,经常亲 切交谈,并录清人何瓦琴(注:何溱,字方谷,号瓦琴,浙江钱塘人.工金石篆刻,著有《益 寿馆吉金图》 .这副对联是他集兰亭禊贴的字,请鄞人徐时栋(字定宇,号柳泉,道光丙午举 人)书写的,徐时栋极称此联,遂录入所著《烟屿楼笔记》中.鲁迅于 1933 年 2 月购得《烟 屿楼读书志》十六卷, 《烟屿楼笔记》八卷,乃转录这副对联赠给瞿秋白)&集禊贴字&的联 句相赠:&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表现了他对党的深厚感情.正是在这 种革命的共同基础上,他们对创作问题,翻译问题,杂感问题,文学史问题,文艺大众化问 题进行了讨论和商榷, 先后写成文字, 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实际动用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从这些论文里可以看出:鲁迅善于根据中国革命的性质和要求创造性地阐述现代文学的任 务, 说明他对党领导的革命有着透彻的理解, 对党的正确路线存在着浑然无间的思想的契合. 他对中国共产党表示无限崇敬,当一九三五年十月,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在党中 央和毛泽东同志领导下胜利地到达陕西省北部的时候,鲁迅在和茅盾一起发出的贺电里说: &在你们的身上,寄托着人类和中国的将来.&党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鲁迅对 这一方针所包含的深刻内容作了认真的思考, 表示坚决拥护, 并抱着愤怒的心情严正地驳斥 了托洛茨基分子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污蔑. 在答复他们的信里, 鲁迅再一次公开宣称: &那 切切实实,足踏在地上,为着现在中国人的生存而流血奋斗者,我得引为同志,是自以为光 荣的.&从革命民主主义进到共产主义,他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走了知识分子唯 一能走和应走的正确的道路. 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九日,鲁迅逝世于上海.他奋斗终生,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献给了革命 文学事业,献给了中国人民革命事业.正当革命遇到挫折的时候,他以实际行动投身到斗争 的最前列; 正当小资产阶级中一些上层分子纷纷叛离革命的时候, 他公开宣告自己忠于共产 主义的事业.环境愈险恶,斗争愈坚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鲁迅的一生,表现了中国人 民临危不惧,挺身而起的崇高的品质.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里对鲁迅作了最确切 的评价,毛泽东同志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 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 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 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 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二,小说创作: 《呐喊》《彷徨》及《故事新编》 , . (一) 《呐喊》《彷徨》 , &表现的深切&与&格式的特别& 1, &表现的深切& :独特的题材与小说结构模式 鲁迅在五四后的小说可分为两大部分,即农民题材和知识分子题材. 农民题材 从《呐喊》中的《明天》《风波》《故乡》《阿 Q 正传》《社戏》到《彷徨》中的《祝 , , , , 福》《离婚》 , ,鲁迅从正反面,从各个角度,各个层次揭示了中国农民的思想,性格,命运. 《明天》中的单四嫂,丧夫之后,恪守妇道,遵循封建道德&夫死从子&的规矩,把自 己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儿子便是她的明天.因此,她起早贪黑,全心全意地扑在儿子身 上.然而,不幸的是儿子也死了,单四嫂子在浓重的黑暗里盼望着&明天& ,结果盼来了更 大的不幸和痛苦,她是没有明天的. 小说从单四嫂子的悲惨命运中, 对封建制度发出了抗议. 另一方面写蓝皮阿五之类的旁 人,不是真正关心帮助她,而是想乘机揩油,没有一个真正同情她,反映了人情的冷漠,从 而启发人们思考,什么才是中国农民所有被压迫者的明天. 《风波》通过七斤家庭的&辫子&风波,展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面貌.辛亥 革命后, 七斤因撑船进城, 被革命党人割掉了辫子, 然而, 辛亥革命割掉了群众头上的辫子, 而没有割掉封建制度,所以当张勋复辟, &皇帝要坐龙庭&的消息传到这个封闭的小镇时, 给七斤一家带来了巨大的不安,产生了巨大的动荡.赵七爷穿起了&高兴时才穿的宝蓝色长 衫& ,放下了盘在头顶的辫子,找七斤反攻倒算来了.然而风波很快就过去了,一切都处于 平和,安静之中.七斤依然撑船进城,六斤照样裹起了小脚…… 作品把辛亥革命后除掉一根辫子外, 其他依然如故的农村封闭落后, 灰暗的气氛表现了 出来,从而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表现出启蒙的重要意义. 《故乡》是鲁迅以 1922 年回故乡搬迁为题材创作的.小说通过&我&儿时的好朋友闰 土的外貌到精神的变化,写出了在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压榨下,农民的苦 痛与麻木. 小说通过环境的变化来写人的变化. 三十年前的少年闰土是一个在海风和阳光下劳动的 小英雄,体格健壮,勤劳的双手,充沛的精力,坦率的性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冬 天,他会捕鸟;夏天,他白天到海边拾贝壳,晚上到瓜田里看瓜.全篇写得生动而有趣.可 是,三十年后,昔日的小英雄从灵魂到肉体都被封建势力压榨成一个麻木,痛苦的人.生活 的艰难,他感到&吃不够&&非常难& , ,但并不知道怎样改变自己的生活.灵魂的麻木,他 见到昔日的朋友,兄弟,也会恭敬起来,叫了声&老爷& ,变成了一具木然的石像,造成了 感情的隔膜.他相信迷信,穷到生活的最底层,可是还抱着一付香烛案,求来世的好运,而 不图改变现状. 作品从三十年前的神异图画到三十年后萧瑟的景象的描写, 表现了农民从精神到肉体的 创伤.小说结尾处作者写道&世上本无所谓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这里的用法与 《药》里的&花环&一样,是体现作者的理想的,作者希望寻找到一条农民解放的道路. &闰 土形象系列&――自从闰土形象出现之后,文学史上便出现了被束缚在土地上,家庭有沉重 的包袱,生活的担子异常艰难地挑在肩上的,思想已经极度麻木,无法解脱而又默默忍受压 迫的一群农民形象,如《春蚕》中的老通宝, 《小二黑结婚》中的二诸葛, 《白毛女》中的杨 白劳等,这些人在性格上与闰土有着某种血亲联系.这便构成了一个形象系列. 《社戏》 是鲁迅小说中唯一描写农民善良, 淳朴, 豪爽, 真挚的美好性格的一面的小说. 写&我&如何在农村不受礼教束缚,不必再去读孔孟的书,而和贫穷人家的孩子一起无忧无 虑地玩耍,钓虾子,看社戏,吃罗汉豆.有时他们也笑我,但总是关心保护我,表现了这些 孩子善良,美好的心灵.也表现了鲁迅对农民的爱. 在《彷徨》中的两篇农村题材小说,主要是写农村妇女的命运.一篇是《祝福》 ,一篇 是《离婚》 . 《离婚》写于 1925 年,是鲁迅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写的最后一篇.小说的主人公是爱姑. 她是与祥林嫂,单四嫂子不同的农村妇女.首先她有一定的反抗精神.她嫁到夫家(施)后, 一方面出门礼,进门礼,一礼不少,但当施家&小畜生& (丈夫)打她,宿娼,要休妻时, 她不屈服夫家的压迫,敢于骂丈夫是&小畜生& ,骂公公是&老畜生& ,大吵大闹,并使父亲 和兄弟去拆了丈夫家的灶,具有一定的反抗性,反封建性.但,爱姑自身反封建的意识是有 限的.她把希望寄托在七大人身上,结果七大人并没有替它说话,一声哈欠就把她吓坏了. 她寄希望于父亲能撑腰, 但由于父亲庄木三因为七大人出面调解给了他面子, 施家给了九十 元退婚费,使他在经济上也得到了好处,最终也就不管女儿的幸福了,没有继续支持她.三 年官司挣来的&自由&人格则是多加了十块钱. 知识分子题材 知识分子问题是中国革命的重要问题之一,这一问题在鲁迅的小说中(特别是《伤逝》 中占有突出的地位. ) 可以说, 从辛亥革命前后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夕这二十年的中国社会许多类型的知 识分子的生活,命运和精神特点,在鲁迅小说中得到生动的反映. 鲁迅关于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中塑造了三类知识分子的形象: (1) ,是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文人.这类知识分子在封建科举制度下一心追求功名,他 们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如孔乙己,陈士成等. 《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是一个被封建科举制 度造出来的废物. 《白光》中的陈士成和孔乙己一样,都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和殉葬品.陈 士成深受科举考试制度的毒害,满脑子只有&学而优则仕&的教训,因而直到头发花白,仍 然幻想着踏着科举考试的阶梯望上爬. 结果他的第十六次县考依然落第. 这次落第给了陈士 成又一次沉重的打击,使他过去的美梦都像&受潮了的糖塔一样,刹时倒塌,只剩下一堆碎 片了. &然而,陈士成一面感叹着自己的失败,一面又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旧时迷信传说上面, 即地下有财富的地方会出现一种白光,他曾听他的祖母说过,陈氏的祖宗曾经是巨富,这屋 子便是祖基,祖宗在这里埋着无数的银子,有福气的子孙一定会得到的.这时,陈士成仿佛 听到一个声音&左弯右弯,前走后走,量金量银不用斗& .接着就在眼前出现了一个白光的 幻觉.于是他摸起锄头就挖,结果一无所获,他仍然不甘心,又跑到山里去刨,终于掉在闪 着白光的湖里淹死了. 陈士成和孔乙己虽然都是旧式封建教育的产物和科举考试制度的牺牲品, 但其社会地位 和思想性格不尽相同. 孔乙己是一个已经被社会践踏在脚下的卑微可怜的人物, 他虽然感到 一生未捞到&半个秀才&是一件耻辱的事,但心中却根本不再有去获取功名和富贵的奢望, 他只是一个苟活者.而陈士成却是一个利欲熏心的破落户子弟,满怀功名富贵的狂想,是一 个名利狂. 作者通过孔乙己和陈士成这两个知识分子的悲剧, 一方面揭露了封建科举考试制度的弊 害及旧社会的冷漠;另一方面批判了他们的不觉悟,指出了他们走向悲剧道路的主观原因. 鲁迅一方面揭露,批判他们深受毒害而不觉悟,麻木不仁;另一方面也对他们表示了深切的 同情.因为他们属于灵魂被腐蚀掉,被吃掉的一类人. (2) ,是四铭,高尔础等伪道学家 《肥皂》中的四铭是封建复古派或卫道者的形象.四铭一方面恶毒攻击新文化运动,坚 持要把学校统统关闭,摆出一付正人君子的样子,叹息&学生也没有道德,社会上也没有道 德& ,同另一个封建遗老何首统&恭拟&了一份《全国人民合词吁请贵大总统特须明令专重 圣经崇祀孟母以挽颓风而存国粹文》 ;另一方面却又借称赞十八九岁女讨饭的是&孝女& ,心 里想的是&咯吱咯吱&那样&不要脸&的事情,透过他道貌岸然的外表,揭示了道德家的虚 伪.四铭嘴里讲的是忠孝节义,心里想的却是男盗女娼.他在街上遇到一个十八九岁的女乞 丐就津津乐道地讲述这位&孝女&的事,并要写《孝女行》来大加&表彰& ,但这&表彰& 的背后却又隐藏着肮脏的心思; 他指责流氓无赖用秽语侮辱女乞丐, 自己却怀着同样的猥亵 的心理,给四铭太太买了一块肥皂;他攻击新学堂的学生&没有实学,只会胡闹& ,自己却 将女学生骂他的一句英语――&恶毒妇& (old fool 老傻瓜)错误理解为&很凶狠的女人& , 并且逼儿子学程查遍英语词典也没有搞明白; 他声色具厉地教训儿子要学好, 吃饭时却同儿 子争着&伸筷自去夹那早先看中了的一个菜心& .作者就这样,通过一些细节把一个以道德 文章自居的封建卫道者,其实是一个道德败坏的伪君子,不学无术的&恶毒妇&形象描写得 十分成功.对于这类形象,鲁迅则予以猛烈的抨击.这些形象则是属于完全否定的形象,鲁 迅给予他们的事揭露,批判,讽刺和鞭挞. (3) ,是辛亥革命时期到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作为现代知识分子,包括了吕纬甫,魏 连殳,子君,涓生等.他们是辛亥革命以后到五四落潮时期由叛逆而趋于彷徨和歧路中的知 识分子形象. 《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在学生时代曾经是一名革命的闯将,他曾经&到城隍庙里去拔 神像的胡子& ,并且, &连日议论改革中国的方法以至于打起来& ,他曾勇敢地站出来向封建 神权挑战,是一个&敏捷精悍& ,英姿勃勃的青年.然而在辛亥革命失败后,随着时代风云 的变化,历史的逆转,使他失去了方向,逐步磨光了棱角,蜕变为封建教育的传声筒.他千 里迢迢从山西太原回到江南 S 城, 不过是为了给早就死掉烂掉并且踪迹全无的小弟 &迁葬& , 以骗骗母亲,安慰自己.他自己在办完这些无聊的事情之后,仍然要去教什么&子曰诗云& , 用《孟子》《女儿经》中的封建思想去毒害青年.他就这样敷衍者过日子,混着日子, , &连 明天怎样也不知道& .吕纬甫的退伍,落荒,继而颓唐,消沉,终而由战斗者变成了苟活者. 他不甘心颓废,却又无力自拔,明知道在消沉,也不去振作.按着他自己的比喻说,像一只 苍蝇, &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下,即刻飞走了,但是只飞了一个小圈,便又回来停在 原地点. &吕纬甫这一甘心落伍又不能自拔的悲剧,是辛亥革命以后,五四运动落潮时期一 部分知识分子共同的悲剧. 《孤独者》中的&孤独者&魏连殳和吕纬甫一样是辛亥革命失败后的落伍者.但他和吕 纬甫最后的命运却也不同, 可是同样构成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命运的一部分. 魏连殳在辛亥 革命时期也是一位进步的知识分子,他能够独自向旧势力宣战,当然,他的斗争是孤独者的 斗争,被当时的人们视为&异类& ,如&他是吃洋教的新党& ,对人&总是爱理不理的& ,魏 连殳以孤独的性格和孤独的形象和社会斗争.但是,魏连殳孤独的抗争始终不能取得胜利, 即便是祖母死后,他形式上尊重了旧习俗,送葬送殓时的约法三章,但他却能打破常规(在 入殓前哭) ,在死人下葬以后完全异样地哭, &忽然,他流下泪来,接着就失声,立即变成了 长嚎,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嚎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 .终于,他被以 &挑剔风潮&的罪名而辞退了,没有了起码的生活保障,写信的邮票也没有了.他由孤独者 变成了&零余者& .于是,他只好违背自己的性格,忍受着内心的痛苦而由以前的正面反抗 而为消极报复.他&躬行了我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拒斥我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 切了. &当上了军阀师长的顾问,每月有八十大洋,又有了高朋满座. 然而,有了金钱,地位,奉承,却不能弥补他内心的痛苦,他在周围的一片胜利声中, 孤独地咀嚼着失败的悲哀,以玩世不恭来对待社会,在花天酒地中毁灭自己终于吐血而死, 孤独地结束了一生.他的死既有社会的迫害又带有自戕的性质. 魏连殳的悲剧反映了辛亥革命失败后深重的社会危机,知识分子承受着政治,经济,精 神上的压力,极端的痛苦,无以生存.这一悲剧形象告诉我们,不从根本上改变现实,知识 分子是没有出路的. 鲁迅真实地塑造了这样一些当革命高潮时积极前进以及在历史逆转的关头所普遍产生 的苦闷彷徨的知识分子形象,是有深刻现实意义的. 鲁迅小说中有两大小说情节,结构模式: &看/被看&模式; &离去----归来----再离去& 模式. (1)&看与被看&模式( , &示众&模式) 鲁迅曾经写过一篇小说,名字叫《示众》 ,小说中充分展示了看与被看的关系.但这种 关系又不局限在《示众》一文中,在他的其他小说,如《药》《祝福》《孤独者》《阿 Q , , , 正传》等篇章中同样可以看到这种结构模式.下面以《药》一篇为例,说明鲁迅文中的这种 模式. 《药》 :小说一开头是华老栓去买药的情景描写:当华老栓提着灯笼走向刑场买药时, 他又碰到了去刑场的人们.他们&像久饿的人见了食物一样,眼里闪出一种擢取的光. &而 周围&只见许多古怪的人,三三两两,鬼似地在那徘徊. &当即将开斩时,则&一阵脚步声 响,一眨眼,已经拥过了一大簇人,那三三两两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赶. & 当开斩时,那些人&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向上提着. &面对这样的情景,真的 感到可笑.但是,你又怎么能笑得出呢?读者多会质问起, &那是怎样的一个世道啊?&夏 瑜为了使你们这些贫穷的人过得好些,为了使这弱小的中国强大起来,不惜牺牲自己,而这 些人们却毫不感动.竟把他的杀头当成了好戏,争先恐后地去&看& ,可谓无聊至极.而夏 瑜则很悲哀的成为了&被看&中的那一位主角.鲁迅的笔触可谓犀利,只通过寥寥几笔,便 把&看客&的神态表露无遗,并将&被看者&的悲哀深深地刻入读者的脑中.希望能引起注 视,并想出办法以解决. 再看《药》中一段&人们谈小栓吃药&的描写:华老栓酒店里的花白胡子与驼背五少爷 在谈小栓吃药,康大叔在谈,坐在壁角上的驼背在谈,甚至二十多岁的青年也在谈.酒店里 全部人都在谈.不论男女老少全都在谈.并因此而使那死气沉沉的酒店&便又现出活气,谈 笑起来,小栓也趁着热闹. &他们&众人都耸着耳朵听&康大叔的歪论.因此,康大叔便格 外高兴, &越发大声了& .他们于是不断地附和着,呼应着,还说夏瑜是&疯子& .他们竟然 把一个为了他们的幸福而牺牲的革命者当成他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笑料, 他们的良心真是被 狗叼了.他们竟然麻木残忍至此.当然,在此其中,夏瑜又再成为&被看&的对象,茶客也 再次地成为&看客& .鲁迅就是如此在无声无息中将人物的共有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将 悲剧性恰倒好处地表现了出来. 其实, 《药》中还将这&看&与&被看&的关系上升为&吃&与&被吃&的关系.夏瑜 为革命而牺牲了,而却被无知的小栓吃掉了.革命者的鲜血就这样被糟蹋了.鲁迅就希望通 过这样的结局在读者的心灵中引起拷问,希望从而唤醒民心,并反思革命失败的原因.这就 是鲁迅写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所在了. 同样,鲁迅的其他作品大多采用了这个&示众&的 模式. 《祝福》中的祥林嫂是&被看& ,乡村里的人是&看客&《啊 Q 正传》里的啊 Q 既是&看 ; 客&也是&被看&之人; 《呐喊自序》中革命者因杀头而&被看& ,中日学生均为&看客&等 等.鲁迅希望人们在读他的小说的时候得到一种警醒,一种反思,一种启示.鲁迅深刻地感 到改造国民性的迫切感, 他希望通过他的笔唤醒那些麻木而善良的灵魂, 希望他们和他一样 并肩作战,一起努力,为推翻吃人的社会而斗争. 鲁迅小说中的&示众&描写反复出现, 令人当时的人印象深刻,过目难忘,反复思考.于是,他达到了他的写作目的――&揭出痛 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 (2)&离去----归来----再离去&模式也称为&归乡&模式.在这一模式的小说中, , 有《祝福》《故乡》《在酒楼上》《孤独者》等,叙述者在讲述他人的故事(祥林嫂的故事, , , , 闰土的故事,吕纬甫,魏连殳的故事)的同时,也在讲述自己的故事,两者互相渗透,影响, 形成了一个复调. 《故乡》 中我的归乡寻梦――现实逐渐剥离取代了想象中理想化了的神奇图画, ――我 由希望而绝望,再度远走,完成了一个人生的循环. 《祝福》中我与祥林嫂的会面,使祥林嫂无意中扮演了灵魂审问者的角色,作为知识者 的我则成为一个犯人,在追问下,招供出灵魂深处的浅薄和软弱,并终于发现自我与鲁镇的 传统精神的内在联系,最后的离去,就多少含有了对生存困境的逃避. 《在酒楼上》表明了知识分子无家可归的悬浮感,漂泊感,与乡土中国的&在&而&不 属于&的关系,表明了作者内心的苍凉感. 但绝望也是虚妄的. 《故乡》结尾处的圆月;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的希望;告别吕纬 甫后的爽快;离开魏连殳死尸后的轻松,表明了鲁迅小说在结构上有一个顶点:心理上的绝 望反弹出死后之生,是反抗绝望的心理. 《伤逝》是鲁迅唯一的以恋爱为题材的小说. 小说中的子君, 涓生是五四以后的年轻知识分子典型. 子君为了争取婚姻自由和个人幸 福,毅然同封建家庭决裂,并以示威者的姿态,昂首阔步同情侣在大街上行走.社会歧视的 冷眼,恶言毒语的责骂,都不能使其屈服.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都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 这可以说是五四时期妇女独立,人格自由的宣言.然而,同涓生同居之后,子君满足了,终 止了斗争.爱情没有&时时更新,生长,创造&&只是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 , 生要义全盘疏忽了& .沉溺在&安宁和幸福&里,停止了继续为社会的改革和解放而奋斗. 这就使他们的爱情失去了共同的基础而变得空虚和庸俗. 于是, 当社会经济的压力突然向他 们袭来时(涓生失业) ,他们的爱情及其幸福的家庭,如沙地上的宝塔,立即倒塌了,子君 不得不重新回到父亲那里,最后在冷眼和悲哀中死去;涓生在痛苦中悔恨自责,思考探索. 鲁迅深刻揭示了知识分子个人奋斗道路在当时黑暗的社会里是难以走通的, 即使取得了 暂时的某些胜利,最后失败的命运仍然是难免的.婚姻自由和个性解放问题,离开了整个社 会的解放是不能解决的.造成涓生和子君悲剧的已不是封建礼教,家族制度的直接迫害,而 是社会经济的压迫和他们停止了对社会的奋斗. 鲁迅 1923 年写的《娜拉走后怎样》一文中曾经说过: &自由固不是钱能买的,但能够为 钱而卖掉.人类有一个大缺点,就是常常要饥饿.为了补救起见,为准备不做傀儡起见,在 日下的社会里,经济权就见得要紧了……可惜我不知道这权柄如何取得,单知道仍然要战 斗……& .鲁迅这篇论文中的思想在《伤逝》中得到了形象的艺术再现.涓生从痛苦中醒悟 过来后认识到&回忆从前,这才觉得大半年来,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要 义全盘疏忽了.第一便是生活.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世界上并没有为了奋斗者而开 的活路……& .子君回到家中,痛苦地死去的结局也正是鲁迅在文章中所述的娜拉出走后不 是回来便是堕落的艺术再现. 这一类五四青年,还有《幸福的家庭》中的&文学青年& .他虽然和涓生一样也生活在 军阀混战, 民不聊生的黑暗社会, 过着艰难的生活, 但却没有涓生那样敢于正视现实的勇气, 更缺乏涓生那种认识生活, 自我反省的品格, 他在资产阶级思想的诱惑下, 梦想以自己的笔, 开出一条通向&幸福的家庭&的道路,但结果不过是自我讽刺.小说正通过对文学青年的讽 刺,批判了知识分子梦想逃避现实斗争的错误路线,从客观上告诉人们,在人们根本没有幸 福可言的社会里,获取幸福的途径只有是从根本上改革社会. 鲁迅对知识分子的描写,既包含着同情和哀痛,对他们的迂腐软弱,不觉悟以及盲目性 表示不满,悲哀,同时也深刻地批判了造成这种悲剧的本质原因,分析探索了知识分子的出 路问题. 2, &格式的特别& 鲁迅是现代小说民族形式的最为重要的创造者. 鲁迅小说既是现代小说的开始, 又是现 代小说成熟的标志. 鲁迅小说对传统小说的革命性突破, 在形式上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以及在艺术格局和 语言上的创新. 第一,题材的变革.从传统小说的人物大都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或者神仙鬼怪,总 之,极少是普通平凡的角色.如《今古奇观》呀, 《聊斋志异》呀,全都是&奇&呀&异& 的.三国,水浒,西游,都跟说书话本有关,都为了吸引人听故事,要制造些非凡的人物和 传奇.这类作品当然也有其艺术的特点,长于娱乐性,但比较远离现实.到鲁迅的普通人, 平凡事. 《呐喊》 《彷徨》中的大多数作品,取材都是现实中常见的事,普通的人,是日常人 们司空见惯的平凡不过的生活. 如果不是从文学史变迁的角度, 这一点可能并不引起我们格 外的注意,因为取材普通人和日常事的作品,现在大家见得多了.但是放到五四时期,与传 统小说比较,就会发现从鲁迅开始的这种题材的变革,可以说是石破天惊的.因为传统小说 历来都追求奇特,曲折的情节,讲求传奇性和故事性,所谓无巧不成书.鲁迅突破了传统小 说过分追求离奇情节, 非凡人物的偏向, 而转向描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的真相, &几 写 乎无事&的悲剧,从中显示思想家的真知灼见. 所以像鲁迅那样的取材和写法,是对传统写法非常自觉的,大胆的突破,带有先锋的性 质, 旧式的阅读习惯还不容易接受. 但当时也已经有人注意并高度评价鲁迅这种大胆的创新. 有论者就这样评说:平常爱读美满的团圆,或惊奇的冒险,或英雄伟绩的谁也不会愿意 读《呐喊》 .那里面有的只是极其普通极其平凡的人,你天天在屋子里在街上遇见的人,你 的亲戚,你的朋友,你自己.……然而鲁迅先生告诉我们,偏是这些极其普通,极其平凡的 人事里含有一切的永久的悲哀. 平凡不等于平庸,关键在于有无思想的烛照,有无独特的艺术眼光.如果只是取材的现 实与平凡,而没有独特的艺术想象和构思,也还不足于形成鲁迅的特色. 《呐喊》 《彷徨》极 大的魅力,还在于偏是从普通平凡的人事中,发现和体悟那&一切的永久的悲哀& .这就是 所谓艺术的陌生化.作家通过他的作品的描写,让读者重新打量自己所熟悉的,甚至是因为 司空见惯而已经有些麻木的生活, 获得某种新的体验和想象. 本来大家很熟悉很普通的人事, 经过鲁迅的感觉和构思,就不一样了,变得沉重了,要重新思考了. 他借 &狂人& 之眼, 发现了几千年来国人一直在骄傲的历史, 竟然到处都写满了 &吃人& ; 如孔乙己,一个穷酸潦倒的旧式书生,在他所处那个年代是顶普通不过的角色,他的经历也 非常平凡, &故事性&并不强,其实鲁迅不止是写一个书生的潦倒,而是通过孔乙己周围的 &看客& ,来写世态炎凉,人心隔膜.那么这个&发现&就比孔乙己本身的遭遇更令人震惊, 令人悲哀;像子君,涓生这样的青年,冲破家庭的束缚,争取个人自由,在五四时期是很时 兴的并且是合理的行为, 五四以后许多新式作家写青年的反抗, 都是如何坚决冲破家庭束缚, 循着各自的个性解放,而走向社会,谋求幸福.这几乎是一种公式.鲁迅却怀疑其现实的可 行性,子君,涓生的悲剧决不只是个别人的遭遇,反映了时代性的困境,并看到浪漫背后的 社会悲剧. 鲁迅就是这样,题材平凡,发掘很深,并总是有独特的令人震惊的发现.大家可能有这 种体会, 读鲁迅的小说可能会很累, 原因之一就是鲁迅这种沉重的思想发现, 总是缠绕着你, 使你不可能再像读传统的传奇小说那样隔岸观火,可以放松,而一定会有切身的体验,要去 从新感觉和思考生活.又由于鲁迅的发现太透彻,往往带着悲悯与同情,从现实的人事中感 悟到人性,人生等带哲理性,超越性的命题,作品总弥漫着现实的可能又是永久的悲哀,当 然也就让人的阅读不会轻松. 正是从鲁迅这里开始, 中国小说从那种过分追求传奇性和非凡人事的偏向中, 转为描写 普通人事和社会真相, &奇特的悲剧&让位于&无事的悲剧& .这种转型是现代化的变革. 第二,独特的艺术构思.不再是传统小说简单的说教,而是从普通平凡的人事中发现和 体悟到人性,人生等带哲理性,超越性的命题.在格局上,基本上不再采用传统的格式,而 热衷于各种体式的创造,根据每篇作品的不同内容,几乎一篇一种新形式,其结构方式和叙 述角度都与传统小说有了很大区别,更多地吸收了西方小说的优点, 我国传统小说基本上是靠讲故事发展起来的, 与传记和讲史也有关, 比较注重全过程的 叙述,讲求故事性,有头有尾.即使是短篇,也要有完整过程的故事,如《聊斋志异》就是 如此,哪怕几百字也可能浓缩了一个长篇的内容,足够拍个电视连续剧.这种格局当然有自 己的特点,但比较单一,也不大能深入揭示生活,尤其是心理刻画.所以鲁迅的短篇基本上 不再采用这种传统的格式,而创造了各种不同的的格式,适应不同内容的表现. (1)&横切面&的方式 , 从结构看,有三分之二是采用了&横切面&的方式,即选取几个细节或生活场面,连缀 起来表现.其余的有些也有相对完整的故事,但也不再象传统的小说那样浓缩情节,而是打 破时空的顺序,按内容表现的需要去剪接场景和细节.叙述角度也突破了传统小说的单一, 不再局限于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 而尝试了第一人称叙述 《孔乙己》, (如 )双线结构 《药》, (如 ) 反讽结构(如《狂人日记》,以及抒情独白体(如《伤逝》,类散文体(如《故乡》,类独 ) ) ) 幕剧体(如《风波》,速写体(如《示众》,等等多种体式和手法. ) ) 由于鲁迅能独立地按照其所要表现的生活内容和自己的艺术个性去进行灵活的艺术熔 裁,小说的体式手法不断有新创造.茅盾早在 1923 年所写《读〈呐喊〉 》中就评论说: &在 中国新文坛上,鲁迅君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 《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的 新形式,而这些新形式莫不给青年作者以极大的影响,必然有许多人们上去试验& . 鲁迅在那些方面实现了对传统小说的革命性的突破,从而完成了小说形式向现代的转 型. 鲁迅在继承传统小说精华的同时,借鉴西方小说的优点,即把西方小说结构灵活,注重 人物心理描写和我国传统小说善于借助人物言行进行描写的长处结合起来,显得十分精练, 含蓄,创造了既是现代化的,又是中国化的小说新形式,对中国传统小说的创作和发展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被称为&现代小说之父& . 《呐喊》《彷徨》中的小说,大多数基本采用截取横断面的写法,场面比较集中,情节 , 比较单纯,故事性并不很强,但鲁迅也并未忘记对中国传统小说特点的汲取.像《孔乙己》 (三个生活场面的片段)《祝福》 , (倒叙,插叙)《在酒楼上》 , (一个生活场景)《离婚》 , , 《药》 (从中途起笔. &买药&,场面虽然集中,时间的跨度却很长,注意了生活纵,横面的 ) 结合.即使像《风波》这样的仅写了生活中的一个片段的作品,也注意到了首尾照应交代, 照顾到了我国民族的欣赏习惯.这样,这些小说虽然&取法外国& ,却融合了民族形式的神 韵.从结构上看,有的截取生活的横断面( 《一件小事》 《孔乙己》;有的截取了生活的纵剖 ) 面( 《阿 Q 正传》 《祝福》;有的是单线发展的故事( ) 《孔乙己》 《祝福》 《离婚》《伤逝》; , ) 有的则是双线交错展开情节 《药》; ( ) 有的是顺序式 《狂人日记》; ( ) 有的是倒叙式 《伤逝》; ( ) 有的是在顺序中加入插叙( 《祝福》 )…… (2) ,复调特征 鲁迅第一人称小说中的叙事者&我&与人物之间构成了一种对话与潜对话的关系模式, 这种关系模式既是处理小说中不同的甚至彼此冲突的声音的方式, 也使小说中的对话性与辩 难性得以&形式化&,其中蕴涵了一种第一人称叙事的复调诗学.在这种复调的背后,是 &我&与人物构成的对话性的境遇关系, 由此可以进一步引发出鲁迅小说文本中的主体建构 问题. 鲁迅小说中的复调问题在近些年的研究中得到了关注,如严家炎先生的《复调小说:鲁 迅的突出贡献》一文,即是从总体上把握鲁迅小说的复调特征. 所谓小说中的复调,按巴赫金的研究,其基本含义是指一部小说中有多种独立的,平等 的,都有价值的声音,这些声音以对话和辩难的关系共存.鲁迅第一人称小说的复杂性即多 从这些复调式的声音中来.这些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既各自独立而又彼此对话与参照, 在鲁迅的小说中组成了一个多声部的话语世界. 这些对话或辩难的声音, 在鲁迅的小说中大 致以两种形式存在. 其一:人物的对话形式,如《在酒楼上》中&我&与吕纬甫的对话, 《祝福》中&我& 与祥林嫂的对话. 其二:小说文本的结构形式.如在《狂人日记》中,我们在小说主体部分听到的是狂人 的声音,但是鲁迅又在日记前加了一个小序做出交代,称这不过是一个被迫害狂的呓语.这 就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对狂人声音的解构, 从而使小序和正文之间生成了一种小说结构和形 式层面的潜对话关系.又如《伤逝》的副标题&涓生的手记&,它的存在不仅提示了《伤逝》 是一部手记体小说, 而且意味着小说之上或小说之外还有一个更超越的观察者在审视着&手 记&中讲的故事, 形成的是一种类似布莱希特表现主义戏剧中的间离效果. 这个&间离&的 观察者可以是叙事学意义上的隐含作者, 也可以是理想读者, 小说的理想读者可以通过小说 的副标题洞见作者的叙述策略, 进而把作者的立场与涓生的表白区分开来, 不至于把涓生的 姿态完全等同于作者的态度, 保持与小说中涓生叙事的距离, 从而才可能以理性的眼光审视 涓生.而这种审视的态度,正是小说作者的态度,因此可能也是作者要求读者应该具有的态 度, 使读者成为一个更超越的观察者. 副标题&涓生的手记&的另一个作用则在于, 它使&手 记&中的记述成为一个已经尘埋了的过去时的文本, 因此这个更超越的观察者也有可能是现 在的涓生,从而使小说生成了两个&我&,一个是手记中叙述的过去的&我&,一个是把手 记呈示给读者的现在的&我&, 两个&我&之间也有可能构成潜在的对话关系. 第一人称叙 事的魅力之一就是不同时间位置的两个&我&之间的这种对话关系. 一个现在时中&我&的 存在, 意味着小说的回忆有一个最终的参照和判断尺度, 有一个理想化的站在最后的制高点 上的主体的存在.正是这一潜在的主体,观照着手记中的故事,使&我&的回忆纳入一个更 超越的叙事框架中,获得了再度阐释的可能性,从而增添了文本释义的复杂,并使小说有了 两个释义空间:一个是手记中的过去时态的阐释空间,一个是现在时的阐释系统.两个系统 之间构成的也是一种潜对话关系. 从文体写法上看, 《呐喊》 《彷徨》中的小说, &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新形式& ,有的是日记 体( 《狂人日记》;有的是手记( ) 《伤逝》;有的是第一人称回顾( ) 《故乡》 《伤逝》;有的是 ) 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交错使用( 《祝福》 《孔乙己》 )……真正做到了&格式的特别& .像鲁迅 这样以不多的短篇而赢得如此巨大的文学声誉的作家, 在世界文学史上都是罕见的. 中国现 代小说从鲁迅这里开始,又在鲁迅这里成熟,并成为中国现代各体小说发展的重要源头.鲁 迅对现代不同流派不同社团的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第三,灵魂的揭示.传统小说大多比较讲究情节性和传奇性,不善于刻画人物心理,而 鲁迅则在刻画国人的灵魂, 深掘精神上和心理上和病苦方面有所突破. 传统小说比较注重曲 折的情节和非凡的人事,注重传奇性,注重讲史与教化,因此一般都比较类型化,不善于人 物的心理刻划.象《红楼梦》这样有比较细腻的心理描写的作品是绝无仅有的.鲁迅小说则 正好在这方面突破,非常重视写人物的心理,尤其是国民精神上的病苦. 鲁迅说,他写小说是要&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国人有病久矣,都麻木了,昏 昏然不知危殆.鲁迅用小说来指陈病况,恢复对于病苦的感觉,好下决心去诊治.鲁迅既然 想用小说来改造国民性,揭示国民的灵魂,因此他在写下层社会的病苦与不幸时,着力点就 不是政治上经济上如何受压迫,而主要是精神上如何受压制遭毒害,是灵魂的麻木愚昧. 鲁迅的小说即使揭示了阶级的压迫, 那主要也是精神上而并非经济上的压迫. 显著的例 子是《祝福》中的祥林嫂,她逃难到鲁四老爷家做佣工,当然也是受到剥削的,但并没有写 到物质生活上如何贫苦,相反,到了鲁家反而白了胖了,然而精神上却一步步滑入地狱.对 于下层人民的苦痛,鲁迅并没有开药方.他的小说一般都没有指明什么出路,如革命呀,运 动呀什么的. 鲁迅更关注的,是勾画出国人的灵魂,深掘精神上心理上的病苦.对传统的尖锐批判, 以及对病态国民性入骨的分析,都贯彻在小说创中了. 《阿 Q 正传》所写的精神胜利法,那 种麻木,愚昧的奴隶性格,生活中是普遍的存在,鲁迅却作了极为深入的挖掘,揭出自大背 后的自卑,其实也是对一种普泛性的社会心理的深度剖析,如鲁迅自己所说,是为了写出国 民的灵魂. 鲁迅的本事总是在心理常态中看到精神的病态. 显著的例子是 《离婚》 中的爱姑, 她那种似乎在勇敢地反封建的叛逆性格, 可能会得到许多评论家的欣赏, 然而鲁迅却偏写出 了其反抗背后的灵魂的软弱,那种骨子里的奴性,也由此可见旧礼教对人的精神钳制之深. 《肥皂》写道学家四铭对一个乞丐女孩的非分之想,一次精神出轨,一般可以认为这是对封 建道学家虚伪面目的揭露, 其实同时又是对情欲方面人性弱点的深入探讨, 其中对意识和潜 意识心理矛盾的刻画,就用了深度的精神分析.类似这样注重写灵魂,注重揭示心理之深的 表现,是小说向现代转型的显著的特征之一.是鲁迅起了这个头,从这方面也突破了传统的 写法,并对后来小说的创作有极大的示范与影响. 鲁迅非常重视对人物心灵的揭示,用多种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他常常采用简练的笔法,写出人的灵魂.同时,他对人物心灵的描写不是采用西方大段 的对心理的直接刻画,不是静止的描写,而是采用人物的语言,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心理,或 是通过外貌,肖像描写,因而具有写意特色与民族传统意味. 语言: 《孔乙己》中,孔乙己对别人说他偷书和问他如何考不中秀才的不同反映,写出 了他如何接受&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毒害. 《伤逝》中涓生的独白; 《阿 Q 正传》中, 阿 Q 孙子才画得圆& 祝福》 & ; 《 中祥林嫂的反复唠叨; 鲁四老爷在祥林嫂被抢走后说 &可恶…… 然而& . 动作: 《在酒楼上》中吕纬甫认真地为顺姑买剪绒花,却对她受害致死无动于衷,反映 了当年热血青年的消沉. 《阿 Q 正传》中阿 Q 的革命; 《祝福》中祥林嫂的&抗婚&《药》中 ; 华老栓取药时,两次&抖抖的&摸&硬硬的&银圆,而康大叔接钱只是捏了捏. 《伤逝》中 驱赶狗的细节. 细节: 鲁迅小说非常重视细节的真实性, 常常通过一个个人物活动的细节表现出人物心 理,身份,性格,乃至所处的环境和时代,特定的生活画面,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和认识价 值.如:场面细节: 《风波》中村边场地的风俗画.道具细节: 《祝福》中祥林嫂拄的那根比 她还要高的竹竿,下端开裂,说明她做乞丐以非一日.由于鲁迅对细节真实的把握,使他作 品达到了严格的现实主义程度. 第四,鲁迅小说在冷静的客观描写中充满了强烈的爱憎,形成了寓热于冷的艺术风格. 鲁迅善于采用白描的手法,重视气氛的渲染,环境的烘托,从而风格冷峻而情感炽热. 白描是国画中的一种技法,主要是以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用到文学上则是指用简练的 笔墨,不加烘托,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鲁迅在精练简洁地描写人物,场景,叙述故事情 节的同时, 也十分重视气氛的点染, 使小说情深意浓, 他把色彩朴素与气氛沉重结合在一起, 因而形成了冷峻,沉郁的风格.如《药》中的阴冷气氛衬托出革命党人的寂寞; 《在酒楼上》 中酒楼的环境给主人公提供了借酒浇愁的地方. (二) 《故事新编》 :鲁迅最后的创新之作 《故事新编》出版于一九三六年一月,全书收故事八则,如《自选集自序》所说,都 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 .从开手创作到结集成书,前后经过十三年.由于写作时间 的不同,作家世界观的改变,在生活概括和思想熔铸上,后写的五篇较之先写的三篇都有显 著的发展.鲁迅在回顾小说创作的时候,曾经说明其艺术概括的手段是: &所写的事迹,大 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 但决不全用这事实, 只是采取一端, 加以改造, 或生发开去, 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 &(注: 《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故事新编》 对于历史材料的处理,恰如《序言》所说明的,用的正是同样的方法: &只取一点因由,随 意点染. &至于把现代生活细节大胆地引入历史故事,突出其针砭流俗的意义,更是鲁迅式 的战士性格的体现.这些都以鲜明的特点构成了八篇作品前后一致和精炼独创的风格. 第一篇《补天》写于一九二二年,曾以《不周山》为题收入《呐喊》第一版.作品根据 女娲&抟黄土作人&(事见《太平御览》引汉应劭《风俗通》)和&炼五色石补天&(事见《淮 南子》)的神话,描写了这位传说中的人类母亲淳朴浑厚的形象.鲁迅在《序言》中自述其 最初的意图是:根据佛洛伊特的精神分析学, &解释创造――人和文学的――的缘起& .佛洛 伊特(注:佛洛特(S.Freud)是奥地利精神病理学家,他认为一切精神现象都是受&下意识& 支配的,而&下意识&的内容则是平时受压抑的情欲.这是反动的资产阶级心理学的一个流 派)学说对资产阶级文学有很大的影响,在鲁迅翻译的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里就可以看 出明显的痕迹.用&性的发动&(注: 《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来解释人类和文 学的起源当然是错误的,但《补天》的主旨却不限于此.全篇写原始宇宙气象雄伟,景物瑰 丽,仿佛一幅色调浓烈的油彩画.女娲抟土作人时充满着创造的喜悦,补天的辛勤展示了劳 动的壮美.作品的具体描写实际上已经冲破佛洛伊特的&理论& ,表现了例如劳动等等远为 广泛的生活.写作中途,鲁迅读到一篇道学家攻击新体情诗的文章,强烈的反感使他的笔锋 不得不从神话转到现实,于是在&女娲的两腿之间&出现了&一个古衣冠的小丈夫&(注: 《故事新编序言》),渺小而又滑稽,作品的主题到这里有所扩大,产生了联系现实斗争 的反封建的意义. 不过描写不及前半舒展, 结局也较为仓卒. 把现实生活细节引入历史题材, 鲁迅自称是&油滑的开端&(注: 《故事新编序言》),但从以后七篇继续遵循这一准则看 来,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作家有意施展&幽默才能&以创造新的艺术形式进行社会批判的一 种尝试. 四年以后, 鲁迅从北京来到厦门, 一个人住在石屋里, 面对大海, 又从古书里掇拾材料, 完成了《奔月》和《铸剑》《奔月》写神话里夷羿和嫦娥(事见《淮南子》)的传说.善射的 . 羿射下过九个太阳,射死过封豕长蛇,一切大动物和小动物,最后&射得遍地精光& ,只好 在&无物之阵&(注: 《野草这样的战士》)中奔驰,天天和嫦娥一起吃乌鸦炸酱面.嫦娥 熬不过这样的生活, 终于吞下金丹, 独自向天上飞升. 而昔日的弟子逢蒙又在这个时候出现, 欺世盗名,利用向师傅&偷去的拳头&施放冷箭,想置羿于死地.鲁迅安排一个典型的环境, 勾画羿的正直的性格,写出了一个勇士的孤独的心境. 《铸剑》发表时原名《眉间尺》 ,取干 将铸剑,其子报仇(并见《列异传》与《搜神记》)的故事.作品写的主要是这个传说的后半 段.黑色人是作品着力描写的对象,他仿佛生来就是为了代人复仇似的,具有一种热到发冷 的性格.一言一动,都象主角眉间尺背上的宝剑一样:寒光逼人.眉间尺把复仇的事业付托 他,连同自己的头和宝剑.黑色人冒充玩把戏的混入王宫,机智地劈下国王的头,为了彻底 击败敌人, 最后也割下自己的头来回答眉间尺的信任, 完成了他所付托的复仇的重任. 《奔 从 月》里的逢蒙到《铸剑》里的嗜杀的国王和颟顸的大臣,人们仍然可以在作家的鞭打中看出 现实生活的投影.作品歌颂了羿和黑色人的战斗的性格,反映鲁迅主张韧战,壕堑战, &对 于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 必须坚决, 持久不断& 《二心集 (注: 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 的彻底的思想. 当他还没有从现实中充分地看到推翻旧秩序的积极力量的时候, 鲁迅选择历 史人物,通过他们正面地表达自己的战斗意志,虽然或多或少地流露着寂寞的情绪,却和前 一阶段小说里的艺术形象不同,在羿和黑色人的身上,已经较多地熔铸了作家自己的理想. 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在后期五篇里有着深刻的反映, 作品概括的内容更为 开广,现代生活细节出现得更多,因而也更具有时代的历史的具体性.中国人民历经军阀战 祸与自然灾害,农村经济破产,城市生产萎缩,在这水深火热的日子里,军国主义的日本突 然侵占东北,步步紧逼,国际帝国主义者以国际联盟为工具,阴谋共管中国.蒋介石对外采 取投降政策,对内大举进攻革命根据地.一切新的和旧的社会渣滓乘间浮了起来:有以抗日 名义募捐敛财的军阀,有以赈灾名义营私舞弊的官僚,胡适向日本侵略者献攻心策,请他们 &反过来征服中国民族的心& ,以江瀚为首的一群学者联名要求划北平为不设防的文化城, 撤除&一切军事设备& .文艺领域内的思想更为混乱,逃避现实的作品不断出现.其中有为 艺术而艺术的诗;描写三角恋爱的小说;林语堂提倡小品文,主张&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 为格调& ;施蛰存向青年推荐《庄子》与《文选》 ,托词&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 .鲁迅 对这些现象表示极度的愤慨. 当时攻击时弊的杂文经常遭到禁止, 这就使他想起八年前曾经 采用过的艺术形式,重新回到历史题材上来.他在一九三五年一月写的一封信里说: &近几 时我想看看古书,再来做点什么书,把那些坏种的祖坟刨一下. &(注:致肖军,肖红(1935 年 1 月 4 日), 《鲁迅书信集》下卷第 717 日)这段话又一次证明: 《故事新编》的出现实际上 是由于现实生活的刺激, 为当前的需要服务. 鲁迅用明确的阶级观点剖析了历史素材和社会 现象,这使后写的几篇具有更为尖锐更为泼辣的批判的特色;而世界观的转变,则又使他在 这些作品里终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思细腻的女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