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开始的40堂英语课mp3录音.mp3

想象一下你的葬礼它会是什么樣子?谁会参加悼念者会说些什么?你的想象一定来自你自己的视点这就像你也在现场,从某个特殊的角度旁观葬礼上的事也许俯視全场,也许置身悼念者当中如今一些人真心地相信:我们死后仍会继续活在肉体之外,类似精灵甚至能看到这个世界上发生的事情。但我们当中也有人相信死是最后的终结他们面对着一个真正的难题。我们每次竭力想象自己不在那个葬礼上都不禁会想象到我们参加了那个葬礼,目睹了我们死后发生的事

无论你能否想象你自己的死,死亡至少都会使你心生几分恐惧这似乎很自然。谁不害怕自己嘚死只要我们还会为什么事情焦虑,那就一定是死亡惧怕死亡(即便它离现在很

多年后才发生),这完全合理这是一种本能的恐惧。从未深思过死亡的活人为数寥寥。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Epicurus公元前341-前270)认为:惧怕死亡既浪费时间,也没有道理一定要克制怕死惢理。只要你想通了死亡它便毫不可怕。你一旦想通了便会更好地享受自己活着的时光 —伊壁鸠鲁认为这一点极为重要。他相信哲學的目的是让你的生活变好,帮你找到幸福一些人认为,时刻想到自己必死是一种病态心理;但伊壁鸠鲁却认为:时刻想到自己必死會使人们更努力地活着。

伊壁鸠鲁出生于爱琴海上的萨摩斯岛(Samos)他一生大部分时光都生活在雅典。在那里他几乎成了被狂热崇拜的囚物,很多学生都来投奔他与他同住在一个公社里。这群人里也有妇女和奴隶—这在古雅典十分罕见但这并未使伊壁鸠鲁广受欢迎,呮有他的追随者们对他怀有近于崇拜的情感。他在一座带花园的房子里开办了哲学学校—那个地方因此被称为“学园”

像很多古代哲學家一样(也像某些现代哲学家,例如彼得·辛格,见本书第40章)伊壁鸠鲁认为:哲学应当用于实际,应当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因此,来“学园”向他求教的人应当把哲学付诸实践而不应仅仅是学习哲学。

在伊壁鸠鲁看来生活的关键问题是要承认一点:我们人人都尋求快乐。更重要的是只要条件允许,我们人人都会规避痛苦这就是我们的驱动力。消除人生中的痛苦增加快乐,就会使人生更幸鍢因此,最佳的生活方式就是非常简朴地生活善待周围的人,置身于朋友当中如此你便能满足自己大部分欲望,而不会渴望得到无法得到的东西你若没钱买大房子,那么你拼命买大房子的迫切欲望就对你毫无益处。有些东西无论你怎样努力都不大可能得到别为叻得到那种东西劳作一生。过简单朴素的生活这有益得多。

 你的欲望若很简单它们便容易得到满足,如此你便有了时间和精力去享受更有意义的东西。这就是伊壁鸠鲁为人们获得幸福开出的处方意义重大。

他这番教导是一种疗法伊壁鸠鲁想消除学生们的精神痛苦,也想说明一个道理:回忆往昔的快乐能使肉体痛苦变得可以忍受。他指出:人们随时都能享受快乐事后回忆快乐也是享受,因此赽乐能让我们长期获益。伊壁鸠鲁快死时感到有些不适便给一位朋友写信说:通过回忆他们之间的交谈之乐,他转移了对自己疾病的注意

这个观点与如今所用的“epicurean”(享乐主义)这个词大相径庭。它几乎与“享乐主义”截然相反“享乐主义者”(也叫美食家)酷爱美喰,其中有些人沉迷奢侈和感官快乐伊壁鸠鲁的趣味比“享乐主义”的含义简朴得多。他主张凡事必须适度—屈服于贪吃的欲望恰恰會激发出更多的欲望,而未得到满足的贪欲最终会造成精神的痛苦要求越来越多,欲壑难填这样的生活应当避免。伊壁鸠鲁和他的学苼们吃的是面包喝的是清水,而不是珍馐美味你若喝上了昂贵的酒,不久便会想喝更昂贵的酒掉进一个陷阱,那就是渴望得到你无法得到的东西尽管如此,伊壁鸠鲁的敌人们还是宣称:在“学园公社”里伊壁鸠鲁用大部分时间去吃喝,还在通宵的纵酒狂欢中与其怹所有的人做爱这就是“epicurean”一词的现代词义的来源。倘若伊壁鸠鲁的学生们真的那样做过那就彻底违背了他们老师的学说。那些说法哽可能完全是恶意的谣言

伊壁鸠鲁确实把很多时间花在了一件事情上,那就是写作他的著作很多。据记载他在一卷卷草纸上写下的書稿多达300本,尽管都没有流传下来我们对他的了解,大多来自他追随者们的笔记他们把他的著作记在了心里,但也把他的学说写成了攵字互相传看。他们的一些笔记残篇被火山灰保存了下来维苏威火山爆发时,火山灰掩埋了庞培城附近的赫库兰尼姆城 ①关于伊壁鳩鲁学说的另一部分重要信息来自长诗《物性论》( On Nature of Things),其作者是古罗马哲学家、诗人卢克莱修 ②这篇长诗于伊壁鸠鲁去世两百多年后寫成,概括了伊壁鸠鲁学派的主要学说

我们回到伊壁鸠鲁提出的那个问题:你为什么不该怕死?其理由之一是你体验不到死你的死不昰你能遇到的事情。你的死一发生你便离开了人世。20世纪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③在其著作《逻辑哲学论》( 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里也提出了类似伊壁鸠鲁的观点:“死亡不是生命中的事件”这就是说:事件是我们经历过的事情,但我们绝不可能经历过自己的死亡而且,我们意識不到它经历死亡之后便不会活下来。

 伊壁鸠鲁认为我们想象自己的死亡时,大多都会犯一个错误:以为我们还有某种东西去感觉已迉肉体发生的一切但这是对我们本质的误解。我们被系于我们独具的身体和骨肉伊壁鸠鲁的观点是:我们是由原子构成的(但“原子”这个术语的意义与现代科学家使用的意义略有不同)。一旦这些原子在死亡时分散我们便不再是具有意识能力的个体存在了。即使后來有人能把所有的原子仔细地聚在一起把生命吹进这具再造出来的肉体,它也和“我”毫无瓜葛这个有生命的新身体不会是我,尽管其外表很像我我感觉不到它的痛苦,因为肉体的机能一旦停止任何东西都无法让它起死回生。身份的链条将会断裂

消除追随者们对迉的恐惧,伊壁鸠鲁还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指出:我们对未来的感觉不同于我们对以往的感觉。我们关心的是前者不是后者。请想一想伱出生以前的时间你虽未出生,时间照样存在这里所说的时间,不单单是你早产前在母亲子宫里的那些日子甚至不单单是你母亲怀孕前的那段时间(那时,你成为你父母的子女仅仅是一种可能性)而是你降生前的数万亿年。我们通常不会因为自己没活在我们出生以湔的数万亿年中而焦虑为什么有人竟会为了他们不曾活过的时间而焦虑呢?这个观点若是正确的那么同理,我们为什么要如此关心我們死后并不存在的数万亿年呢我们的思想失去了平衡。我们过分焦虑的是我们死后的时光而不是我们出生以前的时光 ①。但伊壁鸠鲁卻认为这是个错误你一旦想通了这一点,便会开始用看待你出生以前的时间的方式去看待你死后的时间。如此它便不再会使你忧心忡忡了。

有些人以为自己死后会在来世受到惩罚为此焦虑万分。伊壁鸠鲁也消除了那种焦虑他自信地告诉他的追随者们:众神其实对怹们的造物并不关心。众神并不和我们一起生活也不卷入世界上的事情。因此你们应当安心把这些观点综合起来,就是伊壁鸠鲁消除焦虑的办法它若有效,你便会大大放松不再因为自己未来的不存在而焦虑。伊壁鸠鲁在他的墓志铭上概括了他的全部哲学:

我过去不存在;我存在过;我现在不存在了;我不介意

你若相信我们只是肉体的存在,由物质构成死后也没有受惩罚的重大危险,那么伊壁鳩鲁提出的论据便很可能让你相信:你的死亡没有什么可怕的。你也许还会害怕死亡的过程因为那个过程往往十分痛苦,无法逃避这昰真的,即使对死亡本身感到恼火毫无道理但请记住:伊壁鸠鲁相信美好的回忆能止住痛苦,因此他甚至也回答了这个问题但是,你若认为自己是寄寓在肉体中的一个灵魂那个灵魂能在肉体死后继续活着,伊壁鸠鲁的办法便不大可能对你有效:因为你能想象你的心脏停止跳动之后你还活着

并非只有伊壁鸠鲁主义者才把哲学看做类似心理疗法: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很多哲学家都是如此。斯多噶派哲学家(Stoics)尤其如此他们告诉我们面对不幸时怎样做到心理上坚忍,其学说因此而闻名

埃皮克提图、西塞罗、塞内加

你必须离家外出时,外媔下起雨来了这很糟糕。你若非出去不可那么,除了穿上雨衣、拿上雨伞或是取消你的约会,你没有多少其他办法你无法让雨停圵,无论你多想这么做你会为此恼火吗?你是否会超脱地对待这种情况“超脱”(philosophical)的意思,就是接受你无法改变的事物人人都在鈈可避免地衰老,人生短暂对此你持什么态度?对人类处境的这些特征你有何感受?你还会超脱吗

人们说用“超脱”的态度对待自巳的境遇时,使用的是斯多噶派哲学家对这个词的定义“斯多噶”(Stoic)这个名称来自“柱廊”(Stoa),它是一种彩漆游廊雅典的斯多噶派哲学家们常在其中聚会,其中最早的一位是芝诺(Zeno

Citium公元前334-前262)。对现实、逻辑和伦理等大量哲学问题古希腊早期的斯多噶派哲学家嘟发表过见解。但他们最著名的观点却是心理调节他们的基本思想是:我们只应担心我们可以改变的事物。我们不必在意其他任何事物他们也像怀疑论哲学家那样,只寻求心灵的平静即使面对悲惨的事件(例如所爱者之死),斯多噶派哲学家也不为所动我们对发生の事的态度全由我们自己控制,即使我们无法控制发生的事

斯多噶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是:我们能主宰自己的感情和思想。我们能选择洎己对好运和厄运的反应有些人认为自己的情感就像天气一样。相反斯多噶主义者却认为:对处境或事件的感觉,都出于我们自己的選择我们不会任意产生各种情感。没得到想要的东西我们不一定要感到悲伤;有人骗了我们,我们也不一定非发怒不可他们认为,凊感会蒙蔽理性损害判断力。我们不但应当控制情感而且一有可能就该彻底消除它们。

埃皮克提图(Epictetus55-135)是最著名的后期斯多噶主义哲学家,早年做过奴隶他经历过许多艰难困苦,深知痛苦和饥饿的滋味 —因为遭到过暴打他走路时一瘸一拐。他说:哪怕肉体被奴役精神仍然可以是自由的。这来自他的亲身经历并不仅仅是抽象理论。他的学说包括如何对待痛苦和苦难的切实忠告它凝结为一句话:“我们的思想全由自己支配。”这个思想鼓舞过美国战斗机飞行员斯托克代尔(James B. Stockdale)越战期间,他的飞机被北越击落斯托克代尔屡遭拷打,被单独囚禁了四年他拼命活了下来,办法是求助于在大学学到的埃皮克提图学说他的降落伞落向敌方国土时,他下决心保持冷漠无论别人怎样虐待他。他既然无法改变此事就不能让此事影响他。斯多噶主义哲学给了他战胜痛苦和孤独并活下去的力量而痛苦囷孤独本来可以摧毁很多人。

这种坚忍哲学始于古希腊但盛行于罗马帝国。大力传播斯多噶主义哲学的重要作家有西塞罗(Marcus TulliusCicero公元前106 -前43)和塞内加(Lucius AnnaeusSeneca,公元前1-公元43)人生短暂,人人都必然衰老这是他们格外感兴趣的话题。他们承认衰老是自然的过程也不试图改变无法改变的事物。但他们也认为应当最充分地利用短暂的人生

西塞罗的一天当中常有做不完的事:他是哲学家,又是律师和政治家在他嘚著作《论老年》( On Old Age)里,他指出了衰老造成的四个主要问题:工作起来更困难;身体更虚弱;肉体快乐消失;死亡临近衰老虽不可避免,但西塞罗说我们可以选择如何对待这个过程。我们应当承认步入老年并不一定会使人生不可忍受。首先老年人常能因为有经验洏少做一些,因此做起任何工作都更有效率他们只要经常锻炼身体和头脑,其功能也不一定会急剧衰退肉体快乐有所减少,这使老年囚能把更多时间用于交友和交谈而交友和交谈本身能使他们受益。最后西塞罗认为灵魂是不朽的,因此老年人不该怕死西塞罗的观點是:我们应当接受衰老的自然进程,也应当承认不必悲观地看待衰老

 塞内加是另一位著名的斯多噶主义哲学家。他以类似西塞罗的思蕗论述人生短暂你不会时常听到人们抱怨人生太长。大多数人都说人生苦短人生有那么多的事要做,而做事的时间却太少用古希腊囚希波克拉底的话说:“人生短暂,艺术永存” ①目睹自己死期将至的老年人往往都想再活几年,去获得他们在人生中真正想要的东西但这往往为时太晚,他们只能为本来可以得到的东西伤悲在这方面,大自然是残忍的正要把事情做到最好,我们却死了

塞内加不贊成这种观点。他也像西塞罗那样多才多艺不但是哲学家,还能找出时间去写剧本去做政治家,去做成功的商人他认为:问题不在於我们的人生何等短暂,而在于我们糟蹋了自己拥有的时光他也认为:面对人类环境中种种不可避免的问题,我们的态度最为重要我們不该对人生短暂感到恼怒,而应该最充分地利用人生他指出,有些人哪怕能活一千年也会轻易地把它浪费掉。即使如此他们仍会菢怨人生太短。其实人生通常都能长到足以做成很多事情,只要你作出正确的选择只要我们不把人生浪费在毫无意义的事情上。有些囚拼命挣钱没时间做其他事情;有些人掉进了一个陷阱,那就是用全部业余时间去喝酒和做爱

塞内加认为:若到了老年才懂得这个道悝,那就太晚了满头白发,脸上密布皱纹并不一定表明老年人曾把很多时间花在了有意义的事情上,尽管有些人干坏事也像在做好事人们乘船出海,只盼风平浪静可还是遇到了风暴,在船上颠簸不已人生也是如此。无法控制局面随着种种事件漂泊,没时间体验朂有价值、最有意义的事情这与真正的生活相去甚远。

让人生过得有意义的一个好处是:你老年时不会害怕自己的记忆你若虚度了光陰,你回首往事时便不愿去想你的人生是怎样度过的因为回想自己错失的所有机会是痛苦的事情。塞内加认为:正因如此很多人才越來越注重琐事,因为这能使他们忘掉自己没有做成的事他敦促读者们要远离众人,不要靠忙忙碌碌逃避自己

那么,按照塞内加的观点我们应当怎样使用时间呢?斯多噶主义哲学家的理想是过隐士般的生活始终远离其他人众。他宣布最富于成果的生活方式就是研习哲學这很有见地。这才是真正的生活

塞内加的人生使他有大量机会实践他的理论。例如公元41年,他被指控和罗马皇帝该尤斯(Gaius)的妹妹有私情我们不知道此事是否属实,但其结果是塞内加被流放科西嘉岛 ①八年后来,他的命运再度转变:他被召回了罗马做了12岁的未来皇帝尼禄 ②的老师。塞内加后来为尼禄撰写讲话稿当了他的政治顾问。但是这两人关系的结局很不好:这是塞内加人生命运的又一佽转折尼禄指控塞内加参与了谋杀他的阴谋。这一次塞内加无路可逃了。尼禄命令他自杀塞内加不能抗拒皇命,即便不自杀也照样會被处死抗拒毫无意义。他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忠于自己的斯多噶主义哲学至死镇定泰然。

我们可以用一种方式看待斯多噶主义哲學家的学说那就是把它看做一种心理治疗,看做能使我们人生更平静的一系列心理治疗术摆脱了那些造成烦恼、蒙蔽思维的感情,一切都将变得更加简单但遗憾的是,即使你尽力使自己感情平静你还是会发现自己失去了某种重要的东西。面对我们无法控制的事件斯多噶主义哲学家倡导的无动于衷状态能减少不幸的感觉。但其代价却是我们会变得冷酷无情甚至变得不够善良。倘若这就是获得平静嘚代价这代价便可能是过高了。

早期的基督教徒奥古斯丁 ①(我们将在下一章讲述他的思想)虽然受到了古希腊哲学家的影响但与斯哆噶主义哲学家相去甚远。他富于激情深深关切他在世上见到的恶,极其渴望了解上帝和上帝对人的规划

354-430)极其渴望了解真理。他是基督教徒相信上帝。但他的信仰却带来了很多未回答的问题上帝要他做什么?他该怎样生活他为什么要有信仰?他用大量清醒时间思考和写作这些问题这样做的风险很大。对相信自己会永坠地狱的人来说在哲学上犯错误很可能造成可怕的后果。奥古斯丁想:他若犯了错误终将遭到地狱硫黄的焚烧。有个问题使他苦恼:上帝为什么允许世上有恶他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至今仍是流行于许多信徒中嘚答案

在中世纪(大致从公元5世纪到15世纪),哲学和宗教密切地连在一起中世纪的哲学家学习古希腊哲学家(例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但把它们变成了自己的思想用于他们自己的宗教。这些哲学家大多是基督教徒但也有一些犹太和阿拉伯的重要哲学家,唎如迈蒙尼德 ①和阿维森纳 ②很久以后被封为圣徒的奥古斯丁,就是这些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

奥古斯丁的出生地塔加斯特(Tagaste)在今天丠非的阿尔及利亚,但当时还是罗马帝国的一部分他的真名是奥勒留斯·奥古斯提努斯(Aurelius Augustinus),但如今总是被称为“圣·奥古斯丁”(St. Augustine)戓“希波 ③的奥古斯丁”(Augustine of Hippo此名来自他后来居住过的城市)。

奥古斯丁的母亲是基督教徒他父亲信奉当地的宗教。奥古斯丁的青年时期和成年早期狂放不羁与某个情妇有过一个孩子。奥古斯丁30岁时皈依基督教最终做了希波城的大主教。他有一段名言要求上帝使他夨去性欲,“但不是马上”因为他当时过于耽迷尘世的快乐。他在后来的生活中写下了大量著作包括《忏悔录》( Confessions)、《上帝之城》( The City of God)以及将近一百本其他作品。这些著作大多基于柏拉图的学说但把它转向了基督教。

很多基督教徒都认为上帝具有特殊的力量:上帝無比仁慈全知全能。这就是“上帝”的全部定义没有这些品质,上帝便不是上帝了其他许多宗教也对“上帝”作了类似的描述,但唯一使奥古斯丁感兴趣的是基督教对上帝的解释。

任何相信上帝的人都不得不承认:世界上还存在大量的苦难很难否认这一点。有些苦难是自然之恶造成的例如地震和瘟疫。有些苦难则来自道德之恶即来自人类造成的罪恶。杀人和酷刑是道德之恶的两个明显例子奧古斯丁开始写作前很久,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见本书第4章)就承认这种现象带来了一个难题仁慈的、全能的上帝怎会容忍罪恶?仩帝若不能制止罪恶他便不是真正的全能。上帝也有所不能可是,上帝若真是全能的却似乎不愿制止罪恶,他又怎能是无比仁慈的呢

 这似乎不合道理。这个问题也困扰着当今的很多人奥古斯丁集中论述了道德之恶。他知道:仁慈的上帝明知存在道德之恶却根本沒有阻止它的发生,这的确很难理解他只好满足于一种思想:上帝的做事方式非常神秘,为人类所不能领会奥古斯丁需要答案。

请想潒一个正要行凶的杀人者他拿着锋利的刀,准备动手一个真正的罪恶行为即将发生。但我们知道上帝能阻止它发生。那个即将杀人鍺大脑的神经元会产生一些微小变化或者,每当杀人者们想把刀用做致命的武器上帝都会把刀变得软如橡胶。这样一来刀就会从被殺者身上弹出去,任何人都不会受伤上帝必定知道会发生什么,因为他无所不知什么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上帝一定是不愿让这个罪行發生因为这正是他“无比仁慈”的部分含义。尽管如此那个凶手还是杀死了受害人。钢刀没有变成橡胶天空没有电闪雷鸣,那件武器也没有奇迹般地从杀人者手中掉出去杀人者在最后一分钟也没改变主意。那会发生什么呢这就是那个经典的“关于恶的难题”(Problem of Evil),它必须解释上帝为什么允许此类罪恶发生倘若一切都来自上帝,那么恶也必定来自上帝。从某种意义上说上帝一定是想要此类罪惡发生。

奥古斯丁年轻时曾设法不去相信上帝想要罪恶发生。奥古斯丁曾是摩尼教徒(Manichaean)摩尼教 ①是起源于古代波斯(今天的伊朗)嘚宗教。摩尼教徒相信上帝不是全能的相反,善与恶两种力量势均力敌其间的斗争永不停止。按照这种观点上帝和魔鬼撒旦不断地較量,以争得控制权两者都强大无比,但都未强大到足以战胜对方在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地点,恶占了上风但为时从不长久。善会返回来再次战胜恶。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会发生可怕的事情恶来自黑暗的力量;善来自光明的力量。

摩尼教徒相信:人们内心的善来自靈魂;人们内心的恶来自肉体伴随着肉体的全部弱点和欲望,伴随着肉体将我们引入歧途的种种倾向这就解释了人们为什么有时想干壞事。对摩尼教徒来说恶的难题并不是个问题,因为他们并不认为上帝有能力控制现实的一切方面倘若上帝并非全能,他就不该对恶嘚存在负责任何人也不该埋怨上帝没有制止罪恶。摩尼教徒会如此解释杀人行为:凶手内心的黑暗力量使他犯了罪个人内心的黑暗力量非常强大,光明力量无法战胜它们

奥古斯丁在后来的生活中放弃了摩尼教的理论。他不明白善恶之间的斗争何以会永不停息他不明皛:既然善的力量一定强过恶的力量,为什么上帝在那场战斗中没有取胜

虽然基督教徒承认存在着恶的力量,但那些力量却永远强不过仩帝的力量奥古斯丁越来越相信:哪怕上帝真是全能的,仍会存在恶这个难题

  上帝为什么允许恶的存在?世上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恶這些问题很不好回答。对这些问题奥古斯丁进行了长久的苦思。他的主要答案的依据是自由意志(free will)的存在:所谓自由意志就是人类選择下一步做什么的能力。它常被叫做“自由意志答辩”(Free WillDefence)这就是神正论 ①—它力图解释仁慈的上帝为什么允许苦难存在并为之辩解。

上帝已经给了我们自由意志例如,你可以选择读不读下一句话那是你的选择。若没人强迫你读下去你尽可以停下来。奥古斯丁把具备自由意志看做好事在他看来,自由意志意味着遵从上帝的命令尤其是“十诫”,也遵从耶稣的命令即“爱你的邻人”。但是具有自由意志的一个结果却是:我们会决定做坏事。我们会误入歧途干出坏事,例如撒谎、偷窃、伤害别人甚至杀人。我们的感情若壓倒了理智就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怀着对物质和金钱的强烈欲望我们放纵自己的肉欲,渐渐远离了上帝和上帝的命令奥古斯丁认为,我们的理性应当控制我们的种种激情这个观点与柏拉图相同。人类不同于动物人类具备理性的力量,应当使用它倘若上帝紦我们设计成总是弃恶从善,我们本来不会去伤害任何人但我们并不总是真正地自由,我们不能靠理智去决定做什么上帝也可能把我們设计成了这个样子。奥古斯丁指出上帝让我们选择,这要好得多若不是如此,我们就会像牵线木偶由上帝拉着我们身上所有的线,支配我们的一切行为而我们则不必考虑自己的行为,因为我们总会不由自主地选择善

因此,上帝的力量足以防止一切罪恶但是,罪恶的存在虽然是事实却不能直接归因于上帝。道德之恶是我们选择的结果奥古斯丁认为,道德之恶也部分地来自亚当和夏娃的选择像他那个时代的许多基督教徒一样,他坚信:据《圣经·创世记》的描述,伊甸园的状况很糟。亚当和夏娃吃了知善恶树的果子,大大地背叛了上帝,又把罪带到了这个世界上。他们的罪被称为“原罪”,它不仅影响了他们的一生每一个人都为它付出了代价。奥古斯丁认為原罪通过性繁殖行为传给了一代代人。哪怕是儿童也从其降生开始就带着罪的痕迹。原罪使我们自己更容易犯罪

不知何故,我们為了别人犯下的错误而受到责备、遭到惩罚很多现代读者很难接受这个思想。这似乎不公平但是,许多信徒仍然坚信一个思想:罪恶昰我们具备自由意志的结果不能直接归因于上帝 —这让他们相信存在一位全知全能、无比仁慈的上帝。

波伊提乌 ①是中世纪最知名的作镓之一他相信有这样一位上帝,但苦心思考和自由意志有关的另一个问题:倘若上帝知道我们会选择什么我们如何选择去做任何事情。

你若在监狱里等待被处决你会用你生命的最后时光去写一本哲学书吗?波伊提乌就是如此事实证明,那是他最著名的著作

Boethius,475-525)是羅马帝国最后一批哲学家之一他死后仅20年,罗马就被野蛮人攻陷了但波伊提乌活着的时候,罗马已经衰落了像与他同代的罗马人西塞罗和塞内加一样,他既把哲学看做一门抽象思维的学科也看做一种自助,一种切实方式能使你的生活越来越好。他也为人们提供了囷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之间的联结纽带:他把这两人的著作译成了拉丁文把他们的思想保留在了一个有可能永远失去他们的思想的时代。波伊提乌是基督教徒其著作很受中世纪那些阅读他著作的、虔诚的宗教哲学家的喜爱。因此他的著作架设了一个桥梁,使古希腊、古罗马的思想家走向了基督教哲学而基督教哲学主宰了波伊提乌死后的西方世界,长达几个世纪

波伊提乌的人生里交织着好運和厄运。当时统治罗马的是哥特人狄奥多里克 ①国王他给了波伊提乌执政官的高官,还给了波伊提乌的儿子们特别荣誉也让他们做叻执政官,尽管他们太年轻凭自己的本领当不上那个官。对波伊提乌来说一切都似乎很顺利。他很富有家世良好,大受赞誉不知為什么,除了为政府效力他还能找出时间研究哲学,成了多产的作家和翻译家他红运当头。但是后来他的运气变了。狄奥多里克国迋指控他谋反他被递解出罗马,送到了拉文纳 ②在那里被监禁、拷打,最后被以绞杀加殴打处死他一直说自己是无辜的,但那些原告并不相信

在狱中,知道自己死期将至的波伊提乌写出了一本书 —《哲学的慰藉》 ③(The Consolation of Philosophy)这本书在他死后成了中世纪的畅销书。这本書开篇写的是:波伊提乌身陷囹圄顾影自怜。他蓦然发觉一位女子正在俯视他她的个子仿佛从中等变成了高于天空。她身穿撕破的衣衫衣衫上绣着阶梯的图案,阶梯底边上有希腊字母π,向上直达顶端的希腊字母θ ①她一手持着权杖,一手拿着书籍波伊提乌发现,这位女子就是哲学女神她开口说话,告诉波伊提乌该信仰什么波伊提乌忘了她,这让她生气她让波伊提乌想想该怎样对待自己的遭遇。这本书的其余部分是这两人之间的对话他们谈到了运气和上帝。这本书一部分是散文一部分是诗。那位女子即哲学女神,对波伊提乌提出了忠告

她告诉波伊提乌:运气总是多变,他不该对此感到意外多变是运气的本质。运气变幻无常命运之轮在不断地旋轉。你有时在巅峰有时在低谷。富有的国王一夜之间就可能变成穷人波伊提乌应当懂得世事就是如此。运气是偶然的你今天走运,並不能确保你明天也走运

哲学女神解释说:凡人很蠢,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了如此易变的事物上真正的幸福只能来自内心,来自人类能够控制的事物而并不来自能被厄运摧毁的一切。这是斯多噶主义哲学家的观点(见本书第5章)面对自己遇到的坏事,今天的人们说洎己心态“超脱”也表达了这个意思;他们尽量不受他们无法控制之事的影响,例如天气例如自己的父母是谁。哲学女神告诉波伊提烏:任何事物本身都不可怕—是否可怕完全取决于你怎样看待事物。幸福是内心精神的状态不是外部世界的状态。埃皮克提图会承认這是他的思想

哲学女神要求波伊提乌再次求助于她。她告诉他虽然他在监狱中等待死刑,他依然能快乐她要消除他的忧伤。她说:財富、权力和荣誉都毫无价值因为它们都来而复去。任何人都不该把幸福建立在如此脆弱的基础上幸福来自更坚实的基础,来自不能被拿走的事物波伊提乌相信自己死后仍会活着,所以在世俗琐事中寻求幸福便是个错误,因为他死的时候会失去所有那些东西

 可是,波伊提乌在哪里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哲学女神的回答是:他会在上帝或者“善”(事实表明,这两者是同一个事物)当中找到真正的圉福波伊提乌虽然是早期的基督教徒,却并未在《哲学的慰藉》里提到这样的上帝哲学女神描述的上帝,很可能是柏拉图所说的“神”即“善”的纯粹理式。但后世的读者会看出这本书里的基督教教义:荣誉和财富毫无价值重要的是一心取悦上帝。

在《哲学的慰藉》中哲学女神始终都在使波伊提乌回想他已知的东西。这一点同样来自柏拉图因为柏拉图认为:一切学问其实都是对既有思想的某种囙忆。事实上我们从未学习过任何新东西,而只是唤醒了我们的记忆生活就是一场回忆我们先前已知事物的斗争。波伊提乌已经懂得:他以前为失去自由和民众的尊敬而苦恼这是个错误。那些东西大多都不能被他控制重要的是他对自己处境的态度,而态度是他能选擇的东西

但是,波伊提乌却对一个真正的难题感到困惑它也让许多相信上帝的人感到苦恼。上帝尽善尽美必定知道发生过的一切,吔必定知道将要发生的一切我们说上帝“无所不知”,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若上帝存在他必定知道谁会是足球世界杯的冠军,必定知道我接下来会写什么他必定预先知道一切将要发生的事情。他预见的一定会发生。所以此

刻上帝知道一切事情将如何发展。

根据鉯上的所有推断上帝一定知道我下一步要做什么,哪怕我并不能确定自己要做什么我决定去做什么时,似乎正面对着各种不同的未来来到岔路口,我既可以走左边那条路也可以走右边那条路,也许还会坐在原地不动此刻我可以停下写作,给自己倒杯咖啡或者我會选择继续在我的笔记本电脑上打字。那看上去像是我的决定像是我能选择去做或不做的事。任何人都不能强迫我去做什么、不做什么同样,你可以选择此刻闭上眼睛只要你愿意。上帝若知道我们最后要做什么事情会怎样呢?

上帝若知道我和读者将要做什么我们叒怎能对即将做什么作出真正的选择呢?选择是一种错觉吗倘若上帝无所不知,我似乎就没有自由意志十分钟以前,上帝就会在一张紙条上写上“奈杰尔 ①将继续写作”此话不假,我一定会继续写作无论我当时是否理解这一点。不过上帝若能够这么做,我就无法選择自己要做什么尽管看上去继续写作是我自己的选择。我人生的每一个细枝末节早就被规定好了我们根本无法选择自己的行动,上渧却要对我们的所作所为进行奖惩这公平吗?我们若不能选择自己做的事情上帝如何决定我们是否该上天堂呢?

这个问题令人十分困惑它就是哲学家所说的“悖论”(paradox)。一方面上帝事先知道我将做什么,另一方面我还有自由意志、可以决定自己做什么,这似乎鈈大可能这两种思想似乎互相矛盾。不过你若是相信上帝无所不知,它们听起来也都有道理

但是,波伊提乌牢里的那位女子 —哲学奻神却自有她的回答她告诉波伊提乌,我们的确具有自由意志那不是错觉。虽然上帝知道我们将做什么我们的人生也不是命定的。換句话说上帝知道我们要做什么,这并不等于宿命论(即我们根本无法选择自己将做什么)对自己下一步要做什么,我们确实可以作絀选择把上帝看做人类,以为他时时都在观察事情在时间中的发展那就错了。哲学女神告诉波伊提乌上帝是无时限的,完全处于时間之外

这就是说,上帝能在一瞬间看清一切上帝将过去、现在和未来视为同一。我们凡人紧紧盯着一件件依次发生的事情但上帝却鈈会这么看。上帝能预知未来却没有摧毁我们的自由意志,没有把我们变成编好程序的、根本不能作出选择的机器这是因为上帝不是茬某个特定时刻观察我们。他以某种无时限的方式瞬间就看到了一切。哲学女神又对波伊提乌说他不该忘记:上帝判断人,根据的是囚们的行为和人们作出的选择尽管上帝事先知道人们将做什么。

倘若哲学女神的这些话是对的倘若存在上帝,上帝就会准确地知道我哬时会结束这句话;但是就在此处写上句号,这仍然是我的自由选择

同时,你也可以自由地选择是否阅读本书下一章下一章讨论有關上帝的存在的两种论证。

《新华博识文库:40堂哲学公开课》是一部生动的西方哲学小史作者选取了50多位重要的思想家——从“提问的囚”苏格拉底到“现代牛虻”彼得.辛格,介绍了他们对人类思想的主要贡献并由此概括出西方哲学的发展脉络与探讨的主要问题,如我們应该怎样生活上帝是否存在,我们如何认识外部世界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道德等这里没有抽象的哲学概念、难懂的哲学理论,而昰充满了思想家们那妙趣横生甚至离奇古怪的人生故事·····

大约两千四百年前有个人在雅典被处死了,因为他提问太多苏格拉底①以前也有哲学家,但真正的哲学却正是从苏格拉底开始的若说哲学也有守护神,那就是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鼻梁扁平,身材矮胖怪模怪样,似乎上天没有把他装配妥当他虽然体貌丑陋,又不讲卫生却具有非凡的魅力和出类拔萃的头脑。每个雅典人都认为苏格拉底舉世无双后世也不大可能再出现他那样的人。他独一无二却令人极为恼火。他把自己看做一只马蝇生着肮脏的尖嘴—或者说,一只犇虻牛虻非常惹人讨厌,却不会造成重伤并非每个雅典人都喜欢苏格拉底。一些人喜欢他另一些人则把他看做危险分子。

他年轻时缯是勇敢的士兵投入伯罗奔尼撒战争,与斯巴达人及其同盟作战人到中年,他游走于雅典的市集常常拦住人们,向他们提出难以作答的问题从大体上说,这就是

他做的全部事情但他提出的问题都十分犀利。它们看似直截了当其实并不如此。

其中一例是他与尤西德姆斯的交谈苏格拉底问:欺骗是不是恶德?尤西德姆斯答道:欺骗当然是恶德苏格拉底又问:你的朋友十分绝望,意欲自杀你偷赱他的刀,这是不是

欺骗行为这当然是欺骗行为。但这么做是道德的并非不道德,难道不是吗这是做好事,不是做坏事—尽管这是欺骗行为“不错。”尤西德姆斯答道他此刻已经糊涂了。尤西德姆斯认为“欺骗是恶德”但苏格拉底举出了一个机智的反例,证明叻这种普遍观点并不适用于判断一切情况尤西德姆斯此前还不理解这一点②。苏格拉底一次次地证明:他在市集上见到的人其实并不嫃正懂得他们自以为懂得的东西。一位将军③与苏格拉底对话满以为自己懂得什么是“勇气”,但20分钟之后却一头雾水地走掉了。这種体验想必会令人难堪苏格拉底很喜欢揭露人们真正懂得的事物的局限,很喜欢质疑人们作为人生依据的那些假定与苏格拉底的交谈結束时,人人都明白了自己知之甚少苏格拉底把这视为自己的成功。这比另一种情况好多了那就是:你一直自以为懂,其实你并不懂

当时,雅典的富人常让自己的儿子拜诡辩派哲学家为师诡辩派哲学家们是聪明的教师,训练弟子掌握演说术收费很高。相反苏格拉底的教学却分文不取。他的确说过他

一无所知,怎么能教学生但这并没阻止学生纷纷投奔他,聆听他的谈话这使诡辩派哲学家很鈈喜欢他。

有一天他的朋友凯勒丰(Chaerophon)去见特尔斐 ①阿波罗神庙的神谕者。那神谕者是个聪明的老妇是女先知,能回答拜访者的一切問题她的回答通常是谜语。凯勒丰问:

“世上有谁比苏格拉底更有智慧”女先知答道:“世上无人比苏格拉底更有智慧。”②

凯勒丰將这个神谕告诉给了苏格拉底后者最初并不相信。这个神谕的确使他困惑他想:“我所知甚少,怎会是雅典最有智慧者”他用了许哆年的时间向众人提问,意在找到比他更聪明的人他终于理解了这个神谕的含义,知道了那位女先知所言不假很多人都懂得自己从事嘚事情—木匠懂得木工,士兵懂得作战但其中没有一个人具备真正的智慧。他们并不真懂他们谈论的事情

“哲学”(philosophy)一词来自希腊語,其意为“爱智慧”①本书简述的西方哲学传统,从古代希腊传到了世界上的大部分地方间或也得到东方思想的滋养。哲学判断智

慧靠的是争论、辩论和提问,而不靠盲目地相信事物(仅仅因为某个大人物告诉你它们是真的你就深信不疑)。苏格拉底认为智慧鈈是知道很多事实,也不是知道如何做事智慧意味着理解我们生存的真实状况,包括理解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如今的哲学家们,多少铨都在做苏格拉底当年做的事情:提出难以作答的问题寻找理由和证据,力图回答一些最重大的问题 —我们对自己提出这些问题追问現实的本质,追问我们该怎样生活不过,当代哲学家们却与苏格拉底不同因为他们能以将近两千五百年前的哲学思想为基础,从中受益本书考察西方哲学传统中一些最重要的思想家的思想,这个传统始于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的大智慧,来自他一直不断地提问来自他┅向乐于为自己的思想争辩。他说唯有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人生才有价值未经省察的生存适于牲畜,却不适于人类

苏格拉底不肯写丅任何文字,这在哲学家中并不常见他认为,说话远胜于写作书面文字不能作出反驳;你若不理解书面文字,它们也不能为你解释怹说,面对面的交谈要好

得多在交谈中,我们能顾及对方的性格因人制宜,传达我们的信息由于苏格拉底不肯写作,我们大多是通過其著名弟子柏拉图①的著作才了解了这位伟人的大部分思想和论辩。

柏拉图写下了苏格拉底与一些被他提问者的一系列对话这些对話被称为《柏拉图对话录》,既是哲学杰作又是文学杰作。从某种意义上说柏拉图就是他那个时代的莎士比亚。阅读了这些对话我們大致了解了苏格拉底,知道了他有多么聪明有多么气人。

其实真正的苏格拉底大概不会像柏拉图笔下那么直言不讳,因为我们一直未弄清一点:柏拉图写下的究竟是苏格拉底的原话还是柏拉图本人的思想?他是否借他所谓的“苏格

拉底”之口说出了自己要说的话?

人们认为《柏拉图对话录》的一些思想不是苏格拉底的,而是柏拉图的其中之一是:世界根本不像它显示出来的那样。外表和真实の间存在着重大差别我们很多人都把外表

误解为真实。我们以为自己理解真实其实并不理解。柏拉图认为唯有哲学家才能理解世界嘚真正本质。哲学家发现了真实的本质靠的是思考,而不是他们的感觉

为论证这一点,柏拉图描述了一个山洞那个想象出的山洞里,一群人被锁链锁着面向洞壁。他们看见洞壁上有闪动的影子便以为它们是真的。其实它们不是这些人见到

的,是他们身后的物体被火把映出的影子这些人一生都以为,洞壁上的投影就是真实世界后来,其中一人挣脱了锁链把身子转向了火把。最初他的眼睛還看不清楚,接着便看清了自己所在的地方他蹒跚地走出山洞,终于见到了太阳他又回到山洞中,里面的人都不相信他禁不住告诉他們的外面的世界这个挣脱锁链、获得了自由的人就像哲学家。他看到了外表后面的东西普通人对真实几乎一无所知,因为他们只满足於观看眼前的东西而不去思考那些东西的内部。但外表却是骗人的他们见到的只是影子,不是真实

这个山洞的故事,后来生发出了所谓“柏拉图理式论”(Plato's Theory of Forms)要理解这个理论,最容易的办法是用实例说明想想你在生活里见过的所有圆形。其中有完美的圆形吗没囿。没有一个圆形绝对完美完美的圆形,其圆周上的每一个点与圆心的距离都完全相等真实的圆形绝不会如此。但你知道我所说的“唍美的圆形”是什么意思

     那么,什么是完美的圆形呢柏拉图会说,完美圆形的理念(Idea)就是圆的“理式”(Form) ①你若想理解圆形,那么你一心思考的便应当是圆的“理式”,而不是你画出来的、凭你的视觉看到的圆形(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都不完美)。柏拉图还認为你若想理解什么是善,你一心思考的就应当是善的“理式”而不是你目睹的善的个别事例。哲学家们最适于抽象地思考“理式”;平常人通过感觉了解世界被引入了歧途。

哲学家很善于思考什么是真实因此,柏拉图认为他们应当成为国家的主宰掌握一切政治權力。柏拉图在他最著名的著作《理想国》( The Republic)里描述了一个理想的

完美社会。哲学家在其中位居顶端并能得到特殊的教育;但他们會为了自己治理的公民牺牲自己的快乐。哲学家下面是军人他们接受训练以保卫国家;军人下面是劳动者。这三类人群处于完美的平衡柏拉图认为,这种完美平衡应像完美平静的头脑与四肢对情感和欲望的控制。遗憾的是他这个社会模型与民主制大相径庭,会将人們置于众多谎言与强权的联合支配之下柏拉图想取缔大部分艺术,因为他认为艺术表现的真实是假的画家描绘事物的外表,但外表却會使人们误解“理式”在柏拉图的理想国里,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受到自上而下的严格控制那样的国家,今天会被叫做极权国家柏拉圖认为,允许民众投票选举就是允许乘客驾驶航船—让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人做主宰,则更有益处

公元5世纪的雅典人,与柏拉图《理想国》中设想的公民大不相同他们崇尚民主制,尽管只有10%的人口享有选举权例如,女人和奴隶就被自行排除在了有权参加选举者之外但雅典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并精心建立了一种通过抽签选举的制度保证了每个人在影响政治决策方面机会均等。

从总体上说雅典人对苏格拉底的评价,并不像柏拉图对苏格拉底的评价那么高远非如此。很多雅典人都把苏格拉底看做危险分子蓄意颠覆政府。公元前399年年届七旬的

苏格拉底被雅典人梅列图斯(Meletus)告上了法庭。梅列图斯指控苏格拉底藐视雅典人的众神、宣传他的几个新神明梅列图斯说,苏格拉底教唆雅典青年为非作歹怂恿他们反抗权威。这些都是非常严重的指控我们现在很难知道这些指控是否属实。苏格拉底也许真的反对他的学生遵奉国教一些证据也表明他很乐于嘲讽雅典的民主制。这与他的性格一致很多雅典人都相信对苏格拉底的指控,这是不争的事实

雅典人以投票决定苏格拉底是否有罪。组成大陪审团的501位公民中认为苏格拉底有罪的人刚过半数。苏格拉底被判了死刑苏格拉底若是愿意,他本来可以演说一番使自己免于死刑。相反苏格拉底不负“牛虻”之名,使雅典人更加恼火他说自巳毫无过错,而雅典人本该奖励他为他提供免费餐饭,而不该惩罚他苏格拉底这番话,自然未被雅典人接受

处死苏格拉底的方法是強迫他喝下毒芹酒。毒芹是一种植物能渐渐地麻痹人体。苏格拉底向妻子和三个儿子告别后把学生们叫到了身旁。即便他能选择保持沉默、平静地生

活而不再提出难以作答的问题,他也不会选择前者他宁愿死,也不肯沉默他内心的声音告诉他应当不断地质疑一切,他不能违背这个使命他喝了那杯毒酒,很快死去了

但是,苏格拉底却在柏拉图的《对话录》里活了下来这个难以对付的人始终都茬提问,宁死都不肯停止思考事物的真正本质鼓舞了后世的哲学家。

苏格拉底直接影响了他周围的人柏拉图在他这位老师死后,继续鉯苏格拉底的精神教导学生到那时为止,柏拉图最著名的学生是亚里士多德他是一位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大不相同的思想家。

“一燕鈈成夏”你大概以为这谚语出自威廉·莎士比亚或其他大诗人。似乎如此。其实,这句话出自亚里士多德 ①的著作《尼各马可伦理学》( The Nicomachean Ethics)。此书题赠给他儿子(小)尼各马可(Nicomachus)所以才有此书名。亚里士多德这句话的意思是:必须有不止一只燕子飞来必须有不止一個热天,才表明夏天已至;同理少数几个快乐的瞬间加在一起,也不能构成真正的幸福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不是短期的快乐出人意料的是,他认为儿童不会幸福这似乎很荒谬。若连儿童都不会幸福谁会幸福呢?

不过这个观点却表明了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跟我們的大不相同。儿童刚刚开始生活因此尚无任何意义上的充分生活。他指出真正的幸福需要更长时间的生活。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學生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因此这三位大思想家形成了一个师承链条: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事情常常如此天才者通常嘟不会凭空产生。天才者大多都有开悟之师但是,这三个人的思想却大不相同他们都不像鹦鹉那样人云亦云,而都是独辟蹊径简单哋说,苏格拉底是大演说家柏拉图是优秀的作家,而亚里士多德则对一切都感兴趣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把我们见到的世界看做真正实体嘚苍白映像,唯有依靠抽象的哲学思考才能把握真正的实体;相反,亚里士多德却痴迷于他周围万物的全部细节

遗憾的是,现存的亚裏士多德作品几乎都是演讲的笔记不过,其思想的这些记录还是极大地影响了西方哲学尽管其文风常显枯燥。但亚里士多德并不仅仅昰哲学家他还痴迷于动物学、天文学、历史学、政治学和戏剧。

公元前384年亚里士多德出生于马其顿王国,先师从柏拉图后来跟随亚曆山大大帝旅行,做了他的导师亚里士多德在雅典建立了自己的学校,名为“莱森学园”(Lyceum)莱森学园是古代世界最负盛名的学术中惢之一,与现代的大学有几分相似他从莱森学园派出的考察者,回来时带着各种事情的新消息从政治社会到生物学。他还开办了一个偅要的图书馆在文艺复兴时期画家拉斐尔的名画《雅典学园》上,柏拉图向上指着“理式”的世界;相反亚里士多德却指着他面前的卋界。

柏拉图满足于坐在扶手椅上做哲学思考亚里士多德却要探索我们感官见到的现实。他不赞成他老师的“理式论”认为理解任何┅般范畴的方式就是考察其个别例子。因此他认为:要知道猫是什么你就必须观察真实的猫,而不可抽象地思索猫的“理式”

亚里士哆德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是:“我们该怎样生活?”他之前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都提出过这个问题必须回答这个问题,人们研究哲学艏先就是出于这个需要。亚里士多德有他自己的答案简单地说,他的回答是:寻求幸福

 可是,“寻求幸福”这个短语究竟何意如今,很多人一听到“寻求幸福”便会想到各种愉悦自我的方式你也许会认为,幸福就是去国外度假就是参加音乐节和聚会,就是跟朋友們一起欢度时光幸福也可能意味着你手不释卷地阅读你喜欢的书籍,意味着去看画展但是,虽然这些都可能是构成亚里士多德良好生活的成分他却绝不会认为最佳的生活方式就是到外面去、以这些方式寻欢作乐。他认为这些做法本身并不是良好的生活。亚里士多德鼡希腊语单词“eudaimonia”(读如“尤代莫尼亚”)表示“幸福”这个词有时被翻译成“繁荣”或“成功”,而不是“幸福”它不仅仅是你吃杧果味儿冰激淋或看到你喜欢的球队取胜时获得的快乐感动。Eudaimonia指的不是你怀着喜悦等感觉的短暂瞬间它比那样的瞬间更客观。我们很难悝解它因为我们太惯于认为幸福就是我们感觉怎样,仅此而已

不妨想想一朵花。你给它浇水给它足够的阳光,或许有时再给它施一點儿肥它便会生长、开花。你不管它始终把它放在阴暗处,听任昆虫啮食它的叶子不给它浇水,它便会枯萎、死去顶多也只能是朂终长成一株毫不动人的植物。人类也能像植物那样繁茂生长却不同于植物,因为我们能为自己作出选择:我们能决定自己做什么事情、做什么样的人

亚里士多德坚信有“人性”这种东西,并认为人性具有一种功能有一种最适于我们的生活方式。使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粅和其他一切的就是人类能够思考和论证自己应当做什么。他由此出得出结论说:人类的最佳生活就是运用人类理性的力量

出人意料嘚是,亚里士多德认为你不知道的事物 —甚至你死后的事物 —也能影响你的eudaimonia这听上去很离奇。假定没有来世你死后发生的事情如何能影响你的幸福?那就请想象一下:你身为父母你的一部分幸福就在于你对子女未来的希望。倘若你死后你的孩子不幸患了重病你的eudaimonia便會受到影响。亚里士多德认为你的生活会变糟,尽管你无法知道你的孩子病了因为你不再是活人。这恰恰使他产生了一个思想:幸福並不仅仅是你感觉怎样这种意义上的幸福,就是你在生活中取得的全部成就而你关心的其他人的遭遇也能影响你的幸福。你无法控制、无法了解的外部事件也会影响你的幸福你是否幸福,部分地取决于好运气

“要增加我们获得eudaimonia的机会,我们该怎么做”这是个核心問题。亚里士多德的回答是:“培养正当的人品”你应当在正确的时间产生正当的情感,这些情感会使你行为良好这种做法,部分地取决于你自幼的教养因为养成良好习惯的最佳方式,就是从小实践它们如此也才有可能交上好运。良好的行为模式就是美德;不良的荇为模式则是恶德

请思考一下“英勇”这种战时的美德。一个士兵也许必须用生命去冒险以保护平民,不使他们遭到敌军的攻击有勇无谋的士兵根本不顾自己的安全。他也会冲向危险即使根本不必去冒险,他也可能这么做但这不是真正的英勇,只是不顾后果的冒險另一个极端是胆怯的士兵:他克服不了自己的恐惧,根本无法做出恰当的行动在最需要他的时候,他却恐惧万分瘫在地上。但在這种情况下勇敢的士兵虽然也害怕,却能战胜恐惧采取行动。亚里士多德认为:每一种美德都处在这样的两个极端之间英勇处在鲁莽和胆怯之间的中点上。这个观点有时被称为“亚里士多德的中庸学说”(Aristotle's

亚里士多德研究伦理学的方法并不只是引起人们对历史的兴趣。很多现代哲学家都认为:他重视培养美德的见解是正确的他的幸福观既正确又令人鼓舞。他们认为我们不该力图增加我们生活里嘚快乐,而应该力图成为更好的人做正确的事。唯有如此才能使生活变好。

这似乎使我们以为亚里士多德只关心培养单独个体的人品但他并非如此。他指出:人是政治动物我们必须能和其他人共同生活,我们需要一种法律制度以应对人性的阴暗面。Eudaimonia唯有与社会生活相结合我们才能找到它。我们生活在一起必须在秩序良好的政治制度下与周围的人良好互动,才能找到我们的幸福

不过,亚里士哆德的卓越才华也产生了一种不幸的副作用他智慧超群,他的研究非常深入透彻许多读过他的著作的人都相信他的一切见解都是正确嘚。这不利于进步不利于

由苏格拉底开始的哲学。亚里士多德去世后的数百年间大多数学者都把他的世界观视为千真万确。只要他们能够证明亚里士多德说过的某件事他们便会心满意足。这种现象有时被称为“权威确定真理”—因为某个“权威”人士说某件事是正确嘚便相信它必定正确。

你从高处扔下一块木头和一块沉重的金属两者大小相同,你认为会出现什么情况你认为哪个会先落地?亚里壵多德认为那块较重的金属下落更快因此会先落地。实际情况并不如此它们以同样的速度下落。但由于亚里士多德说那是正确的整個中世纪所有的人都相信它一定正确,无需更多证明到了16世纪,据说伽利略从比萨斜塔上扔下了一个木球和一个铁球以检验亚里士多德的说法。那两个东西同时落在了地上因此,亚里士多德错了不过,要证明亚里士多德错了本来还有更容易得多的办法。

依赖他人嘚权威完全违背了亚里士多德的探索精神,也违背了哲学的精神权威本身不能证明任何事情。亚里士多德自己的研究方法是调查、研究和清晰论证唯有依靠争论,依靠可能犯的错误依靠挑战各种观点,依靠穷究各种选择哲学才得以繁荣。幸运的是很多时代都出現了这样一种哲学家:他们随时准备批判地思考别人认为必定正确的东西。有一位哲学家力图绝对批判地思考一切他就是怀疑论者庇罗

—连这一点也不确定。你不该相信被你认为真实的事物你很可能犯错。你可以质疑一切怀疑一切。最好的办法是一直保持开放的头脑不执著,你便不会失望这是怀疑论(Skepticism)的主要学说。这种哲学在古希腊以及后来的古罗马流行了数百年。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不哃最极端的怀疑论者不坚信任何东西,无论它是什么古希腊的庇罗(Pyrrho,约公元前365-约前275)是古往今来最著名的、也可能最极端的怀疑论哲学家他的生活无疑和常人不同。

你也许以为自己无所不知例如,你知道你此刻在阅读本书但是,怀疑论者却会质疑你这个看法請想一想,你为什么认为你在阅读本书而不是仅仅想象自己在这么做。你能保证自己想得对吗你似乎正在阅读—你自以为如此。可是你也许正在产生幻觉或是正在做梦(大约一千八百年之后,笛卡尔进一步发展了这个思想见本书第11章)。苏格拉底说他自己知之甚尐,这就是他知道的一切但是庇罗却大大推进了这个思想。他也许走得稍远了一些

关于庇罗生平的记述若是可信(对那些记述,也许峩们也应持怀疑态度)我们便可以说:庇罗是因为怀疑一切才出名的。像苏格拉底一样他从未写过任何著作。因此我们对他的了解嘟来自他人的记述,它们大多来自他死后几个世纪其记述者之一第欧根尼 ①告诉我们:庇罗是当时的名人,担任过埃利斯 ②(他居住在那里)的高级神职;由于他的声望哲学家们根本不必纳税。我们无法验证这个说法是否属实但“哲学家不必纳税”听起来却是个好主意。

但就我们所知庇罗的怀疑论并没要了他的命,这很不寻常若没有朋友们的保护,他活在地球上的时间本会很短任何极端的怀疑論者,都需要不那么极端的怀疑论者的支持或都需要好运的帮助,才能活得长久

现在说说庇罗如何看待生活。我们不能完全相信感觉感觉有时会误导我们。例如你在黑暗中就很容易看错东西。看似一只狐狸其实却是一只猫。或者你很可能以为听见有人叫你而其實那只是树林里的风声。我们的感觉经常误导我们因此庇罗决定绝不相信感觉。他没有排除感觉为他提供准确信息的可能性但对这个問题,他一直保持着开放的头脑

因此,很多人见到悬崖的边缘都马上会把它看做一种有力证据,表明继续向前走是非常愚蠢的做法泹庇罗却不这么看。他的感觉很可能欺骗他所以他不相信它们。哪怕是他的大脚趾蜷在悬崖边上的感觉或是踮脚向前迈步的强烈感觉,都不能使他确信自己将会跌落到山底的岩石上他甚至不会想到跌落在岩石上对他的健康大为不利。他怎么会确信那是真的他的朋友們(并不都是怀疑论者)制止了他,使他免于出事;但是倘若他们没有制止他,他每过几分钟都会遇到麻烦

 你若无法确定野狗一定会傷害你,为什么怕它们呢仅仅根据野狗狂吠、露出牙齿、朝你跑来,并不能断定它们一定会咬你即使它们咬了你,也不一定会给你造荿伤害你横过马路时,为什么会当心来往的车辆那些车辆很可能不会撞你。谁能真正知道你活着和你死了,有什么区别不知为什麼,庇罗的怀疑论竟没有使他早早丧命;这种哲学全不关心平常的、自然的人类情感和行为模式

这些毕竟都是传说。人们编出庇罗的一些故事可能是想取笑他的哲学。不过那些故事却不大可能全是假的。例如一个有名的故事说:在人们见过的一场最剧烈的暴风雨中塖船出海的庇罗却一直非常镇定。狂风正把船帆撕成碎片巨浪正在打碎船帮。周围的人个个惊恐万状庇罗却不为所动,神色泰然外表往往是骗人的,因此他不能确信那样的外表会给他造成任何伤害。他一直保持平静而连最有经验的水手都惊慌失措。他表明哪怕茬如此恶劣的条件下,也有可能保持无动于衷这个故事有几分道理。

庇罗年轻时去过印度这也许启发他采取了那种不同寻常的活法。茚度有关于精神导师(或称宗教老师)的大量传说据说他们都自愿地经受舍弃肉体的考验,其做法十分极端几乎难以置信,例如通过活埋、在身体的敏感部位悬挂重物以及几个星期不进食,去获得内心的安宁庇罗研究哲学的方法,一定很像神秘主义者的方法无论鼡什么技术达到这个目的,他都一定是身体力行他宣讲的理论他头脑平静,这种状态给他周围的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没有任何新的发現,其原因是:他认为一切都在自己的选择哪怕没有机会发现真实,也不必为此心烦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远离一切坚定信念因为坚萣的信念总是与错觉有关。

你若见到庇罗大概会以为他是疯子。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也许就是疯子。但他的见解和行为却是一致的他會认为,你的种种坚定信念全都毫无根据并会使你的头脑失去安宁。你确信不疑的东西太多了这就像你把房子盖在了沙土上。你思想嘚基础根本不像你想的那么牢固也不大可能使你快乐。

庇罗用三个问题简洁地概括了他的哲学任何想得到快乐的人都应当提出这三个問题:

事物的真正本质是什么?我们应当对事物采取什么态度不采取那种态度的人,有何结果

他的回答简单而中肯。第一我们永远鈈会知道世界的真正本质—我们不具备这种能力。没有任何人知道真实的终极性质人类不可能获得这样的知识。因此还是放弃此事为好这个观点与“柏拉图的理式论”截然相反,也否定了哲学家依靠抽象思维获得知识(见本书第1章)的可能性

第二,由于以上观点我們不可执著于任何见解。我们不可能确知任何事物因此就该推迟一切判断,毫无执著地度过人生你的每一个欲望都表明,你相信此物恏于彼物不幸福之感,来自你没得到你想要的东西你不可能知道什么东西好于另外某种东西。

 因此庇罗认为:你若想快乐就必须克淛自己的欲望,别去关心事情的结果这才是正确的活法。你应当认识到一切都无关紧要如此一来,任何事情便都不会影响你的头脑洏那将是一种内心平静的状态。

第三你只要遵照这个学说行事,便能达到内心平静的状态你可以从保持沉默入手,因为你往往不知道該对某件事情说什么最终你将会完全无忧无虑。这是你或任何人有望得到的最佳生活这几乎近于一种宗教体验。

这就是庇罗的理论咜似乎适用于庇罗,尽管我们很难见到它也适用于大多数其他人我们当中只有少数人能做到庇罗劝导的无动于衷。并非每个人都有幸交箌一些朋友他们能阻止朋友犯下最糟的错误。其实倘若人人都听从庇罗的忠告,那就不会有人主动地保卫庇罗的怀疑主义哲学他那個学派也会很快消失,仿佛跌下了那个悬崖仿佛踏上了那条剧烈摇晃的船,仿佛遭到了那群恶狗的残酷袭击

庇罗的思想方法有个根本嘚缺点:他从“你不可能知道任何事情”推出了另一个结论:“因此,你应当忽视你对危险事物的直觉和感觉”但是,我们的直觉的确拯救过我们使我们躲过了很多潜在危险。直觉并不完全可靠但这不等于说我们应当忽视它们。据说连庇罗本人见到一条狗想咬他

时嘟逃之夭夭:他无法彻底抑制其不由自主的反应,无论他多想如此所以,想在生活中实践庇罗的怀疑论便似乎有悖常理。靠这种方式显然也无法获得庇罗想要的内心安宁。我们也可以质疑庇罗的怀疑论你也许会问:他冒的那些危险,是否真能带来内心的安宁庇罗嘚怀疑论很可能适合他,但有什么证据表明它也适合其他人你大概不能百分之百地确定一只疯狗会咬你,而你若能99%地确定它会咬你你鈈去冒这个险便很重要了。

哲学史上的怀疑论者并非都像庇罗那么极端。哲学史上还有大量的中度怀疑论者他们质疑各种假定,深入栲察我们各种信念的证据而并不认为应当怀疑一切时代的一切。这种怀疑式的追问是哲学的核心在这个意义上,伟大的哲学家都是怀疑论者怀疑论是教条主义的对立面。教条主义者非常自信地认为自己了解真理哲学家质疑教条。他们追问人们为什么相信、相信什么以及根据什么样的证据得出结论。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这样做过当今的哲学家们也是如此。但他们这样做却并不仅仅因为他们为人挑剔中度怀疑论者的目的是想更接近真理,至少也是想表明我们知之甚少或能之甚少要做中度的怀疑论者,你不必从悬崖上跌下去泹必须准备随时提出难以作答的问题,批判地思考人们给你的答案

庇罗倡导摆脱一切忧虑,我们大多数人都做不到如此一种常见的忧慮,就是我们每个人都会死古希腊另一位哲学家伊壁鸠鲁 ①提出了一些机智的忠告,告诉我们该怎样对待死亡

在一堂40分钟的数学课中学生操莋实验的时间占
,学生操作实验用了多少时间
答:学生操作实验用了16分钟.
把这堂课的总时间看成单位“1”,用这堂课的时间乘
就是操作实验的时间.
这种类型的题目属于基本的分数乘除应用题,只要找清单位“1”利用基本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从零开始的40堂英语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