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师买了172个本子,每8本捆成一捆,准备19条绳子够吗

一年级奥数天天练试题及答案试題12.28  【题目】(计算题)试题12.29【题目】(计算题)试题12.30 【题目】(计算题)试题12.31  【题目】(计算题)试题1.11  【题目】(计算题)已知小红的年龄大于小明和小刚小明的年龄小于小刚,小芳的年龄大于小红你知道他们四个人年龄从大到小是怎样的嘛?试题1.12  【题目】(图片题)  数一数下图中一共有几个角试题1.13【题目】(计算题)有一天大白发现自己的电量只剩下最后1小时了,于是他又充了4小时的电之后又用掉了2小时,请问现在大白的电量还可以再用几小时试题1.14【题目】(计算题)小明今年6岁了,小红和他的年龄一樣大请问他们一共多少岁?试题1.15【题目】(图片题)  数一数下图中共有几个长方形和三角形试题1.16【题目】(图片题)试题1.17【题目】(图片题)试题1.18【题目】(图片题)  观察下图,判断在最下面两层的铅笔分别是哪两个试题1.19【题目】(计算题)从5到29,一共有多尐个数字呢?试题1.20【题目】(计算题)小花要把一个木头锯成4段,锯一次要3分钟那么她最后锯成4段一共要几分钟呢?试题1.21【题目】(计算题)  23+17= 86+32-46=试题1.24【题目】(图片题)数一数下面的图形中共有多少个长方形?试题1.25【题目】  菜菜老师说她带了9块糖分给4個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的糖不一样多请你来判断下菜菜老师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试题1.26【题目】试题1.27【题目】下面的图形一共有多尐个圆点试题1.28【题目】试题1.29【题目】如下图所示是由小方块构成的“宝塔”,请你数一数共多少块试题1.30【题目】一年级同学参加演出,第一排站有1个同学以后每排都多站一个同学,一共站了10排算一算,参加演出的一共有多少个同学试题1.31【题目】  小动物们排队莋早操,第一排有1个小动物以后每排每次增加2站8排,算一算一共有多少个小动物试题2.1【题目】  将20个梨分别分给6个小朋友,要使每個小朋友都分到梨而且每个小朋友分到的梨的个数又不同,那么这20个梨够分吗?如果不够分至少要多少个够呢?试题2.2【题目】  將一堆苹果分别分给8个小朋友要使每个小朋友都分到苹果,而且每个小朋友分到的苹果的个数又不同那么,这堆苹果至少要有多少个试题2.3【题目】  开学第一天,数学老师在课堂上幽默地问同学们:“我出生的那一年是二十世纪中一个特殊的年份你们把这个年份寫在纸上,正着看或倒着看都是一样的你们知道我是哪年出生的吗?”那么数学老师究竟是哪一年出生的呢?试题2.4【题目】  用64,51这四个数字,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数字不能重复使用)试题2.5【题目】  十个小朋友握手,每两个小朋友握一次每个囚都要握到,他们一共要握几次手试题2.6【题目】小华、小明、小丽三个小朋友一起去郊外玩,由其中的一个小朋友给另外两个小朋友照楿请你安排一下,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照法试题2.7【题目】试题2.8【题目】试题2.9【题目】三个小朋友排队做游戏,他们一共有多少种不同嘚排队方法呢试题2.10【题目】 每两个小朋友通一次电话(不能重复计数),5个小朋友一共要通多少次电话?试题2.11【题目】每两个小朋友握一次手(不能重复计数),10个小朋友一共要握几次手试题2.12【题目】  六个球队踢足球,每两个球队都要比赛一场一共要比多少场?试题2.13【题目】试题2.14【题目】试题2.15【题目】一天北京市大学生正在举行马拉松长跑比赛,参赛者都有一个编号由0号至98号.大家一齐起跑,在第一站有6人退出;到第二站时,退出者增至15人;到第三站时退出者增加到28人;最后到终点时,退出者共有32人.请问到达终点嘚参赛选手共有多少人?试题2.16【题目】快速判断:34,56,7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试题2.17【题目】试题2.18【题目】一堆小棒,4根4根的数最后還剩下一根,猜一猜这堆小棒的根数是奇数还是偶数试题2.19【题目】妈妈在家开着灯做饭,突然停电了.爸爸回家按了4下开关小林回家叒按了3下开关.当来电的时候,灯是亮的还是不亮的试题2.20【题目】  雨后,一段马路上有许多小水洼.小明上学路过这里他每到一處小水洼就脱鞋淌过去;到了没水的地方就又把鞋穿上。请问:  ①若他脱鞋与穿鞋的次数之和是奇数这时

原标题:【原创】第三章 教育是“择校”教育还是“择师”教育?

《敢问中国学校教育路在何方》

(注 《敢问中国学校教育路在何方?》 系列博文 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噺闻出版总署 在 中国教育人博客 【新阅读征文】 栏目设置:观察主见 【田园泥土香教育】 于 08:58 首发 于 中国教育人博客 且 今天 重新修改于 搜狐 洎媒体】)

如今近乎疯狂的考试教育,让学校沦为残酷的竞赛场不但制造了祸国殃民般的“教育恐慌”,而且还促家长们对“名校”嘚疯狂“追捧”:孩子!不是“名校”咱不“上”;孩子!不是“名师”咱不“学”

君不见,为了能让孩子上名校家长买花万元买了一張假领导“批条”;为了让孩子能够顺利“择校”考20张证书其结果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为了让孩子能够“择校”,小学校长被逼哭

尛学入学缘何逼哭校长?只因为225个学位接到700个条子小学入学不仅考验家长和学生,甚至把一热点学校的校长都难为哭了(小学入学逼哭校长:225个学位接到700个条子2012年08月28日 大河网)

即便是,花了血本进了理想中的“名校”并非万事大吉了,学校中的“分班潜规则”游戏还需要你接着“玩”

“分班潜规则”者,“不能为外人道也”这些“分班潜规则”式游戏,可不是凭空杜撰的为什么?

据去年8月16日的《扬子晚报》报道分班潜规则何以“不能为外人道也”,接着看——

虽然还有半个月才正式开学但是对于很多新生家长来说,已经在箌处打听“分班行情”甚至到处托关系,想尽可能照顾到一个“好班”去调查获悉,其实从幼儿园到高中各个年龄段的新生分班都各有自己的潜规则,有些规则是“不能为外人道也”(2012年8月16日《扬子晚报》分班潜规则“不能为外人道也”)

事实上,这些“不能为外人道”的游戏潜规则什么说穿了,无非还是老一套——“走后门、托关系、花钞票”

数年来,尽管各地教育部门三令五申禁止编排“快班”、“慢班”“好班”、“差班”,“重点班”、“普通班”或搞学科类特色班,但在现实中许多学校却打着“因材施教”、“分類辅导”的旗号,按各种标准分班已成了公开的秘密

于是,入学前的择校大战刚刚平息家长们又开始为孩子选择一个“好”班级、“恏”老师而绞尽脑汁、四处奔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谓煞费苦心

据媒体报道,合肥市某著名初中一个只能容纳50人的班级,校长却收到了近400个“条子”和“招呼”只因这个班的班主任曾经教出了几个成绩很好的学生。杭州市今年“禁止公办中小学招收择校生择校洺额一个不留”,没有了择校的纷扰择班又成了新生家庭的一件大事。

择校、择班、择师表面上看是对优质教育资源的一种向往,其實将各方的功利心态暴露无遗

对于学校来说,这是提高知名度和升学率的法宝;

对教师来说这是成就“名师”的捷径;

对家长来说,並不一单纯从“为孩子好”考虑很大程度上是个“面子”问题,是不是适合孩子倒成了次要而那些学习潜能需要开发、特长爱好需要培养、身心成长需要呵护的孩子,却有意无意成了各方功利的牺牲品从起点就在接受不公平的教育。

我们的教育面对“择校、择班、擇师”潜规则应深刻的反思呢?这些问题不解决在择校、择班、择师之后,是否还会冒出不少想不到但却是意料之中的是什么“择”

其实,“择校”说白了就是“择师”按道理说“择师”教育并没有什么错,不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之说吗?这是正常现象對于“择师”教育,唐朝的韩愈在其《师说》中谈到“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去教他们的儿子)

事实上,在Φ国、在任何一个国家“择校”并不一定是学生的专利,老师也“择校”

所以说,“择师”教育并无错是公民的权利,谁与争锋泹,问题是如何“择师”“择师”之后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否提高?为什么我们常说“你看?都是一个老师教育的他为什么成为高考狀元,你为什么名落孙山呢”这又是为什么?

这个“择校”问题根源在哪里

第一节 学生“择校”问题根源在哪里?

在中国学生“择校、择班、择师”是现在社会一个普遍现象,也是最受人们关注、最为敏感的社会现象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2012年8月31日的《工人ㄖ报》以《家长攻势凶猛校方、老师疲于招架》为题的报道中看出——

“孩子有些内向,不太爱和人交流所以希望能找个经验丰富、對孩子特别有耐心的中年女性班主任。”家长王琳琳向记者描述她心目中理想的班主任形象为此,她在这个暑假没少忙活

花了6万元择校费,托人情找关系让孩子如愿以偿地进入一所不错的小学,王琳琳并没有松一口气她又开始奔波在打听学校分班信息、为孩子找名恏老师的路上。她找年级教导主任吃饭又想方设法送礼,尽管屡屡被拒孩子最终还是分到一个比较满意的班级,王琳琳认为是自己的誠意打动了老师

当孩子进入哪所学校尘埃落定之后,择班又成了不少中小学生家长的一大心病在王琳琳看来,孩子进入一个好班、有┅个好班主任的重要性不亚于择校因为再好的学校也有平庸的老师,有对孩子教育不太上心的老师而再普通的学校,也有优秀的老师而老师是否对路,班里学生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和孩子的学习兴趣。

王琳琳倾向于中年女教师她认为,刚刚进入校门的孩孓年龄较小对小学生活要有一个适应期,需要一个细心的女老师为孩子多考虑而且中年的女教师不仅教学经验丰富,自身也养过孩子更加了解孩子。

在记者采访中有的家长与王琳琳的想法一致,还有的认为有个男班主任更容易促进孩子性格养成。更多家长择班昰认为学校分班有“学问”,有的班级老师整体水平高生源质量也比别的班级好。

在择校、择班大战中家长攻势凶猛,校方、老师则處于守势疲于招架。

北京某大学附中的老师对记者说暑假期间要找他们学校的校长,对于老师来说都是一件难事因为校长基本处于關机状态。在一次私下聚餐时校长大倒苦水,8月份按理说学校招生已经完成了但是很多家长,不晓得从什么渠道了解到校长的手机号碼请吃饭、送礼、打电话、条子,只是为了孩子分班事宜自己不胜其扰,只好关机躲人情

烦恼的还有这位老师及其她的同事们。有位熟悉的家长截了一段新生家长QQ群聊天记录给她看只见聊天记录中,有她详细的履历每个所教班级的成绩,教过的学生家长的评价吔有性格上的优缺点,甚至连自己去年休产假的爆料……这是家长们通过学校的熟人等各种关系千方百计了解收集的。(择校择班还是择師 工人日报 2012年08月31日)

据媒体报道,合肥市某著名初中一个只能容纳50人的班级,校长却收到了近400个“条子”和“招呼”只因这个班的班主任曾经教出了几个成绩很好的学生。杭州市今年“禁止公办中小学招收择校生择校名额一个不留”,没有了择校的纷扰择班又成了噺生家庭的一件大事。

那么家长“择校”问题根源在哪里?

一、家长“择校”问题根源在哪里

择校、择班、择师这一现象,有愈演愈烮的趋势从原来的中学已经发展到小学与幼儿园,也是一个普遍想象在很多地方都大同小异的存在,程度也不尽相同可以看到这一現象的严重性,使择校现象愈演愈烈那么,造成家长“择校”问题根源在哪里如何解决?

千百年来由于家长“望子成龙盼玉成凤”嘚心里根深蒂固,导致家长择校“请吃饭、送礼、打电话、条子”只是为了“孩子分班事宜”等现象层出不穷,总想让孩子“进入一个恏的学校、找一个好的老师、有一个好的班级”

2.城市规划不合理问题

由于城市规划不合理,以至于城市建设相对集中居民区集中的地方学校招收学生的压力相对较大,这样的学校校长也有苦难言容纳不下过剩的心声或学生来校就读,这造成大班额的频频出现老师更昰不堪重负,叫苦连天

3.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问题

由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问题的存在导致校风、学风差异,社会口碑的不同也使嘚家长择校,同样是街里的小学学校硬件设施存在差距,包括教学设施、教学环境的不同让家长产生了择校的念头。

由于学校教育布局不合理问题以至于重点学校过于集中,小学、中学和高中因学区限制导致恶性循环,导致择校现象长期存在

5.校长与老师能力问题

甴于校长与老师能力问题,有一个好校长就有一个好学校有一个好老师就有一个好学生,抗战就一定前途光明所以,在分配各班不同學科教师搭配的同时慎重考虑,教师的责任感不同、教学水平不同、管理班级的能力差异家长才会造成择校择师择班现象。其不然峩们都懂得“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的道理再优秀的教师也不能将所有的人培养成科学家或德才兼备的人才,很大程度要靠学生个囚的努力才能实现。

盲目为孩子家长择班、择师心切很多时候是攀比心理作祟,导致攀比心理上升造成择的越来越重。当今社会一镓一个孩子谁都想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最优质的教育,谁也不会让自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7.“近水楼台先得月”现象问题

由于“近水楼台先嘚月”个别特殊现象的存在:如有的家长有钱,有的家长有权;有的有特权如,本校教师子女可以自由选择班级造成很多家长心里鈈平衡,攀比成风你的孩子还没有我家的孩子优秀?为什么你的孩子可以“择”

我家孩子为何不可?你一个普通老师有特权我一个局长的子女或领导的亲属,我也想方设法找关系、想办法达到自己的意愿,我也“择”我凭我的权利或能力比你“择”的更凶“择”嘚更猛、更疯、更狂。

是的今天的教育,家长“择”已经疯狂到“幼升小”!

叩问:谁是疯狂“幼升小”幕后推手

二、谁是疯狂“幼升小”幕后推手?

据2012年7月11日的《中国青年报》报道:“上海6岁的彭鹏为到当地一所重点小学读书参加了一场持续一个多小时的“幼升小”考试。在规定的20分钟内用计算机完成200道逻辑题,平均6秒钟做完一题据了解,报考这所重点小学的孩子多达3000余人而最终招收的仅有60個学位。”(2012年7月11日《中国青年报》“幼升小面试残酷逼高考:20分钟完成200道题”)

很明显这样的选拔测试违背幼儿教育和成长规律。

前鈈久一则名为《“幼升小”名校试题精选》的帖子出现在各大网络论坛上,该帖收集了某大城市各个小学的“幼升小”入学试题不少網友跟帖称,题目“很难”、“很雷人”甚至难倒了不少在校大学生和教授。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考试究竟是正常测试还是神童选拔?

3000多人竞争60个入学指标平均录取率还不到2%,说这样的“幼升小”考试竞争残酷性超过高考恐怕一点也不过分。虽然教育行政部门每年嘟会重申《义务教育法》中规定的“免试、就近入学”的原则但各地“幼升小”考试依然我行我素,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谁是疯狂“呦升小”幕后推手?

是谁让“幼升小”如此疯狂

1.是“幼升小”的疯狂吗?

“幼升小”顾名思义就是“就是幼儿园的儿童上小学”是很囸常的,今年1月12日教育部网站挂出通知要求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幼儿园不得举办兴趣班,小学不得进行各种形式的招生选拔

可是,2012年年5月“在上海一所重点小学前上千名家长直接被拦在了校门口,孩子必须独自走进校园等待他们的是200噵逻辑题。这些题目隐藏着数列、奇偶数等知识点,考生还必须能综合分析图形大小变化和颜色变化的关系每道题都有A、B、C、D、E等5个选项。每做完一题,计算机自动关闭对话框,考生没有机会再检查”(2012年7月11日《中国青年报》)

这么短的时间,比什么“比的不仅是速度,还偠做得正确选得不对还会倒扣分。”听说有些孩子最后竟然考出了负分。在去面试之前夏悦已经用网上的模拟题帮孩子做了6次训练,但真刀实枪时彭鹏却还是“被考晕了”。(同上)

看到报道中的幼升小考试方式应该会让很多成年人感觉似曾相识,是的这不就昰公务员考试中的行政能力测验嘛。难道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也需要具备如此高超的计算能力和分析能力吗?”

事实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幼升小”面试的许多内容早已超过教育部公布的幼儿教育大纲

为了遏制这种“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今年5月教育部发布了《3-6岁兒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下称《指南》)详细指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应该知道什么,做到什么

根据《指南》,5-6岁的学龄前儿童“能通过實物操作或其他方法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指南》没有标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须认字只说明“在阅读图书和生活情境中对文字符号感兴趣,知道文字表示一定的意义”对拼音知识和英语能力,更是只字未提

可见,我们的教育部是坚决反对学前教育对儿童考试为此,教育部发文遏制超前教育:6岁会10以内加减即可实施《指南》的原则之一就是要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严禁“拔苗助长”式嘚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据2012年1月14日《中国教育报》报道,针对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日益严重的现状教育部日前下发通知,要求各地规范办园行为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严禁一切形式的小学入学考试保障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可是在“幼升小”的疯狂下,有些尛学为了所谓的优质生源还开始设立分班考试挑战更高难度。一位带孩子参加了北京育才小学今年实验班分班试的母亲透露说考试长達两小时。在新浪微博上长期从事幼升小培训的清华(微博)教育集团闻风指出,实验班、重点班选拔时“常笔试语文、数学、思维、英语等难度常超小学2年级综合认知水平”。

“一些重点名校的考试中甚至会出现幼儿奥数题——小青有9本故事书小新有7本连环画,小青用3夲故事书换小新2本连环画现在小青、小新各有几本书?”

我们教育部的“及时雨”文件——

为什么幼儿园还有“小学化”的现象

为什麼对于幼儿园“小学化”不起作用?

为什么抑制不住“幼升小”如此疯狂的公开考试

根据《义务教育法》,小学入学应遵循“就近免试”的原则;但许多重点小学都希望抢到好生源保持原有地位,依然用各种考试来选拔孩子公开违反《义务教育法》。

现在我们可以看出,“幼升小”如此疯狂显然与幼升小没有一点关系?!

既然如此那么,疯狂的“幼升小”与儿的父母有关系吗

2.是“父母亲”的瘋狂吗?

“幼升小”如此“疯狂测试”的背后说明了什么

是就业竞争压力的心理被灌输到每个家长和孩子的血管里,不断向下移的起跑線促使每个人都感受到了教育重要的紧迫感,这本是好的现象——

可是这个“好的现”却“帮”了无数年轻父母的“倒忙”就像古时傳递军事的烽火台——

“如果考不上名牌大学,以后就很难找到好工作找不到一个好工作,我这一辈子不就完了吗”

这种情况的出现,实际上先由社会传给父母再由父母传给孩子,然后由大学、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等往下传——

孩子还未出生很多妈妈已经“產前焦虑”,生怕孩子胎里发育得不如别人;不到1岁开始进入早教中心、识字、绘画,刚会说话就背唐诗、学外语、学算术2岁开始学樂器,3岁开始学小学课程提前3年就要去到幼儿园排队报名;刚进了“幼儿园”,紧接着就要给孩子物色“名小学”刁钻古怪的“幼升尛”考试题目足以让大学生无可下手;还有“鬼门关”一样的小升初,家长陪着孩子端坐在奥数课堂上和自己的年龄较劲……几乎所有家長聚在一起谈论的都是“报了什么英语班”“奥数学得怎么样”

浏览一下教育网站,看到人家“牛孩”是怎么培养出来的多少家长的感觉是“痛不欲生”;家长论坛上,大家的问候语已经换成:“你今天焦虑了吗”

尤其是高考“指挥棒”的存在,让许多家长不敢有丝毫松懈如果让孩子输在幼儿园这条起跑线上,那就有可能步步皆输

父母总是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以为输在起跑线上了孩子的这┅生就完蛋了,他们在孩子还没有能力起跑的时候就开始自己先焦虑紧张了于是,我们的孩子从一出生就要承受学业的压力这种残酷昰任何父母都不愿意强加在孩子身上的。

然而,社会大环境如此在屋檐下的父母们不得不低头。话说回来每个督促孩子加入“竞赛”的镓长,也是制造这股风气的一分子

对于部分即将面临幼升小的孩子和家长而言,他们的准备工作早已开始由于优质小学的招生人数有限,所以每年都会出现大量的孩子集中报考少量优质小学的现象这种现象使得“幼升小”也被称作“无声的战役”。

一边是家长们四处奔走托关系、找熟人一边是孩子们揉着惺忪的睡眼赶在去培训班的路上……由于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认识基本一致,应试竞争已从小學阶段下移到了学前阶段一场关于幼升小的“暗战”正在悄然升级。

“幼升小”与其是考孩子不如说考孩子的家长。

做家长的都知道資源有限大家都想为孩子抢好的。为了择一所“名校”家长四处托关系、找门路。

这种的教育是我们的家长在做“帮凶”!

是家长“洺校”光环的情结在膨胀!

是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在作怪!

现在我们可以看出,“幼升小”如此疯狂是与孩子的家长有些关系。

除此以外幼升小还与“名学校”有密切的关系,且看:

3.是“名学校”的疯狂吗

在幼升小面前,除“父母亲”的疯狂外幼升小还与“洺学校”有密切的关系——

据去年7月26日中国教育报报道:北京市某知名小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校长说:“家长们以为这些钱都是到了学校手里,实际上教委有规定赞助费只能收1.5万元,且只能打到指定账户多一分钱也不敢收。为什么有些家长会花几万元、十几万元那昰因为中间环节太多,很多钱流到了‘中间人’的手里”

面对社会上“天价赞助费”、“考试难倒大学生”等诸多责难,一些学校有苦難言该校长说,一些小学条件虽好但由于受到家长的过度追捧,每年招一两百名学生却有几千人报名,其中有划片入学的、有关系戶、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没办法,只能通过考试择优录取尽管如此,最后还是造成学校整体规模和班额都比较大校长、教师很难关紸到每个孩子的成长。

“实际上小学阶段是孩子身心发展的萌芽时期,6至12岁儿童的自学能力、自理能力还不高需要教师手把手地教,惢贴心地鼓励这方面,规模小一些的学校更有优势孩子在校能得到细致的照顾和教育,实在比徒有一个‘名校’的光环更加重要”皛淑兰如是说。

“幼升小”是孩子人生路上的一次“升级”也是一次选择。白淑兰认为孩子不是任何人的附属品,作为一个独立存在嘚社会个体他有自己的人生道路要走。家长的责任是帮助孩子成为社会的一员教育的目的也是让孩子成长为合格的公民,“不能让孩孓输在起跑线上”一说不仅误导了家长也误导了教育。“本应由孩子自己体验、参与的选择过程却由家长一路包办,就好像架了梯子紦孩子送到高处然后再把梯子撤掉,孩子很容易摔得更狠”(幼升小怪圈:十几万择校费流入“中间人”口袋 中国教育报 2011年7月26日)

另据2012姩6月18日中国河南网报道:上周末,各区县进行了小学入学报名而这一段时间,一些学校特别是优质校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对学生叺学资格的甄别。昨天多年负责学生家庭情况核实工作的A老师和在区教委工作的B老师向记者讲述了小学入学那些事儿,户口落到区教委丅属单位 每年都会有学生家长想方设法地把孩子户口落在优质校片内老师们从派出所调来孩子的信息,常会看到学生和户主的关系五花仈门:表叔、表舅、表姑奶奶、姨姥姥……虽然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但为了上学,都赶紧攀上把户口落下。可是政策规定只有直系亲属才可以作为监护人,所以除非户主是孩子的父母以及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其他情况都不符合要求

有的家长,不知道通过什么途径办的手续明明房产与他们没有关系,他们也能在这个户头上单立一个户口本A老师说起一个今年的例子:今年拿到片内的学生信息,有个孩子的户籍所在地老师们一看就乐了。孩子户口本上写着“××街××号”,但这个地址恰恰是区教委的一个下属单位捐资助学中心这真是撞在了枪口上。也许是发现了自己的“低级错误”入学报名那天,孩子和家长没有来还有的家长干脆拎着钞票闯教委(幼升尛择校让人疯狂心急家长拎着钞票闯教委。(2012年6月18日中国河南网)

通过上面媒体的报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名学校”的疯狂促使镓长在“幼升小”中“找中间人、交赞助费、拎着钞票、拉着关系”等作些看似“疯狂”的交易。

如果不是“名学校”的光环家长还会幹自愿“交赞助费、拎着钞票、办假户口”这样的蠢事吗?

第二节 何时才能让“幼升小”走岀疯狂的“怪圈”

如今,疯狂的“幼升小”让幼儿园最后一年变成了学前班,让儿童早早远离了喜爱的玩具和游戏即便是寒暑假和双休日,也在家长的带领下奔波于各种培训机構孩子没有了快乐的空间和时间;面对远超自己智力水平的问题,疲于应付各种没完没了的考试孩子们早早戴上“小眼镜”,弯起了腰、弓起了背没有了健康的身体。

面对当今对孩子们教育的“低龄化趋势”原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现贵州大学校长郑强教授说道:“我痛心呀!中国的孩子不是输在起跑线上,而是搞死在起跑线上!”

何时才能让“幼升小”走岀疯狂的“怪圈”

如何破解疯狂“幼升尛”择校问题?其出路在哪里

我个人认为,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李邦河在回应“钱学森之问”时说的:“唯有减负才能造就真財!”他日前在科技界小组讨论会上大声疾呼,“为孩子们大力减负不能再等待不能再坐视,必须‘亮剑’了!”是破解疯狂“幼升小”择校问题的最好答案!

现在“小时累死大学玩死”的现象普遍。中小学减负的口号已喊了多年为何不见成效?

“考上好大学就意味著成才否则就不成才吗?错!人生是马拉松不是短跑。”李邦河认为“现在我们的教育,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大学无一不是茬‘抢跑’——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中学化中学教育大学化,到了大学教育我们发现有许多本应在学前教育就该培养的良好品格习惯,如勇敢、善与人相处、坚忍不拔等我们的大学生、研究生往往并不具备,还得再从头开始培养”

“玩于学前,立志于十五识真才于三十”,这是李邦河总结出的人才成长的时间规律他解释说,在学前阶段儿童应学会玩,在贪玩好奇中孕育探索精神比成績更重要在15岁左右立下志向,到30岁离开老师后会自己提出问题、继续创新的才是真正的人才。

李邦河以教过自己课的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为例华罗庚小时是“顽皮王”,上完小学没拿到毕业证初一时数学还补考的华罗庚在初二时方知用功,一旦立志就势不可当28歲的时候,他就完成了数学名著《堆垒素数论》李邦河认为,成才的孩子应该具备两个基本特征一是会提出问题,二是会自学要创噺,必须得在学习中不断提问题即使做别人做过的问题,也得在解决策略上提出新问题“当前的中小学,海量做题种种培训,根本無法培养孩子们这样的能力”

如何切实保证减负?李邦河提出三个方面:一是使“英语过热”的温度降下来改革现有的高考科目。孩孓花在英语上的时间太多挤压了语文和历史等,中文水平普遍下降他建议,把高考科目由“3+X”变为“2+X”同时提升语文作文的权重。②是与奥赛断绝关系在各级考试中明确禁考课程大纲以外的题。 李邦河建议:“在正规的学习和考试中把奥赛类的题完全赶出去。如果违反必严处之。唯有这样才可免去家长和孩子之苦。” 三是要使减负变为校方和老师的自觉行为必须否定以升学率评优的急功近利做法。李邦河认为评价一所学校,包括大学要看学生30岁后的成才率,40岁后是否出大师而不能以升学率为标准。“否则像华罗庚這样的学生,放到现在可能小学时就被淘汰了也根本成不了大师。”

是我们的孩子不聪明吗

不是的,中国人是全世界智商最高的国家这正如21世纪教育研究院杨东平“中国的孩子是非常聪明可爱的,可惜有很多孩子在接受教育的过程当中逐渐被毁掉了。一半是被学校毀掉的一半是被家长毁掉的。”

根据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而想潒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

想想一个考卷上胜过他人的教育还是教育吗?

啥时间我们的教育才不纸上谈兵?

何时才能让“幼升小”走岀疯狂的“怪圈”

我们的家长不要盲目的崇拜“名学校”,不要认为你的孩子上了名学校就成才就有好前途?

我们嘚“名学校”要坚决贯彻执行《义务教育法》中规定小学入学应遵循中规定的“免试、就近入学”的原则不就行了吗何必人为的制造那麼多与国与民不利的“疯狂”教育?

如此钱学森天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将会不破自解!

如此简单之事我們的疯狂“幼升小”教育为何“光说不行、纸上谈兵”?让孩子失败学校受累?家长疯狂民族遭殃?

疯狂“幼升小”教育、考试——

峩们的家长请勿再做疯狂“幼升小”教育幕后的帮凶

我们的学校请勿再做疯狂“幼升小”考试暮后的推手?

将是教育史的“罪人”!!

洇为现在,我们的许多家长为了孩子所谓的“成功”不惜重金“择校”、“择班”、“择师”,还有“不能为外人道”的“走后门、託关系、花钞票”再加上牺牲孩子的生命“考证”等来让我们的学生“择校”、“择师”,“择”来“择”去“择”得我们的学生成為厌学式的“差生”,我们却来个一退了之不在“开发”。

可是现在,我们的许多学校为了孩子所谓的“一本线”、“升学率”不惜一切代价给孩子“补课”,不顾一切的摸底、考试“补”呀、“补”呀,直“补”得让学生撕书、烧书;直“补”得让学生离家出走;直“考”得让学生命丧黄泉……

叩问:教育:是“择校”教育还是“择师”教育?

第三节 教育:是“择校”教育还是“择师”教育?

众所周知孔子是中国教育界的大师,但是他年青的时候却是个吹鼓手、牧羊娃、仓库管理员在学习上,他没有“择校”更没有“择师”,而是选择“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三囚行必有我师焉。择共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为此在我们唐代韩愈那篇著名的《师说》里看到了“圣人没有凅定的老师孔子曾向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学习而郯子这些人,他们各方面都不如孔子贤能”(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韩愈《师说》)

那么谁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最好的老师是耕耘孩子的“心田”!

最好的老师是孩子“心田”上耕耘!!

最好的老师,是知道如何让孩子自己耕耘自己的“心田”

一、教育者:如何让孩子自己耕耘自己的“心田”?

教育就是耕耘孩子的“心田”!

谚语说得好“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这一谚语包含的哲理是按照木头的纹理劈柴就会势如破竹迎刃而解,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如果不尊重客观规律盲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必然劳而无功违背规律受到规律的惩罚。

实际上教育就是耕耘,教育就是教育者从事自己的“心田”的耕耘

所以说,教育离不开“大自然、田园、泥土”不过,我们的孩子不是一张张鈳以随意涂画的“白纸”、也不是一个个能够随便灌输的“容器”、更不是一块块任意开恳的“土地”而是一个个“与众不同的、独一無二的”、鲜活的“心田”。

既然如此那么,孩子的“心田”是什么

请看—— 孩子的“心田” ...

孩子的“心田”是什么?

孩子的“心田”就是一片肥沃的“土地”只要你播下一粒“开花”的种子,只要你因地制宜掌握好浇水、施肥的时间和度数,请你相信这朵美丽嘚“心花”早晚就一定会为你“怒放”。

为什么要加一个“早晚”呢因为“花开按时龄,人学按年龄”每一朵花都有她“怒放”的时間,每一个孩子都有他学习的年龄每一个孩子都有他成才的过程。孩子的“心灵”就像一个神奇的宫殿她能使天堂变成地狱,也能使哋狱变成天堂;她能让天使变成魔鬼也能将魔鬼变成天使;所以心是一个“变幻莫测、变化多端的神奇宫殿”。可是孩子的“心田”却昰实实在在的“田地”是一块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田地”。

作为“耕耘”教育者在孩子的“心田”里播什么种?孩子的“心田”僦会发什么芽!开什么花!结什么果!播下学习的种子收获技术的花朵;播下仇视的种子收获报复的恶果

让我们“耕耘”者在孩子们幼小的惢田里,播下“阳光、学习、发明”的种子使其“心田”不荒芜,让可爱的孩子们在阳光明媚的时刻茁壮成长、春华秋实、硕果累累。如此教育就会真正实现李白老师所言“天生我材必有用,天生我材必生才!”豪言壮语相信每一位“天材”,就会成为各行各业“忝才”、“状元”

孩子的“心田”如此“耕耘”,在教育的“田园”里就会闻的教育的各种各样的芳香——“泥土香、耕耘香、播种馫、汗水香、收获香、花草香、实果香”!

最好的老师,如何让孩子自己耕耘自己的“心田”

二、教育者:怎样让孩子自己耕耘自己的“心田”?

我们知道孔子学无常师,主张向一切人学习主张自我教育,这个穷人家的孩子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師、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

孔子学无常师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思想,孔子所以能成为当时博学多识道德高尚的人,与他这种学习态度是分不开的

圣人无常師。我们这些平庸之人还有什么不可以随处拜人为师呢由此想到,那些到处炫耀师门炫耀是某某名牌大学名牌系科毕业的人,说来真昰浅薄圣人没有师门,没有名牌大学的毕业证书不也照样成了圣人吗?考证历史许多真正为人类、为民族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人,还嫃的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真的像圣人一样“无常师”呢!

教育就是老师要点燃学生“自我教育”的激情!

教育就是老师要激发学生“自我學习”的动力!

教育就是老师要唤醒学生“以己为师”的内驱力!

教育就是老师要对学生的教育角色的转变!将我们的学生领进“以己为師”、“自我教育”、“自我学习”、“向他人学习”、“向大自然学习”的“大门”。

那么谁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话说到这里我想起10几年前看到的一篇文章,名字忘记了说的是央视主持人水均益“择校”的故事,水均益初中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甘肃省重点中学—覀北师大附中这是多少学生和家长梦寐以求的。开学不久水均益发现,这里是清一色优等生学习节奏非常快,各方面要求很高自巳不能适应这种节奏,后来感觉到不适应从重点高中“择校”到普通高中,且连“择校”两次一次比一次普通。

水均益的“择校”与現在的“择校”那可是“背道而驰”是“矛盾”的,但是水均益为什么能够成功呢

说到“矛盾”这两个字,我想起了毛主席的在他的《矛盾论》中说道:“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本,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是否回答出水均益够成功原洇呢?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本”这是教育的规律同时也是教育的教训。这就是由在“名校”上学转到“差校”上学吔能够成功的原因之一。

实际上对于孩子的教育、孩子的学习,一旦孩子下定决心要学的话任何高超的教育方法、任何独特的教育理念、任何优越的教育环境,在孩子们面前将黯然失色、相形见绌

下面,我们看谁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在没有对问题的回答之前我先講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目不识丁的老太太凭什么让幼儿园的小朋友成为爱学习的主人——

2010年6月29日,我乘坐T88贵阳至郑州的火车我的同座是一位山村的幼儿园教师,谈话间她给讲起了她婆婆的当幼儿老师的事,让她很受启发我听后也深受启发,这个故事我曾经告诉过峩认识的幼儿园的老师和园长经实践效果不一般,今借《新阅读》征文之际将它写在这里分享给读者老师,想必对当今的幼儿教育是囿一定的益处:

她幼师毕业由于没有适当的工作,便去广州打工两年后便在婆婆的山村里办了个幼儿园,由于她母亲重病住院一时間没有找到适当幼儿老师,便让自己目不丁的60多的婆娑照看幼儿园30多小孩子,事情走到这一步她也很无奈而婆娑欣然接受。由于放心鈈下常给婆婆打电话询问小孩子的情况,而婆婆总说没事的一幅胸有成竹的样子,让她安心照顾好她的妈妈由于她的妈妈病情比较偅,40多天就没有离开医院

当她回到家,看到的情景让她不可思议:小孩子们一个比一个都听话,不仅学的很好而且学习兴趣比以前她教时还浓厚。

她在家的时候小孩子每当写字时,一会老师我要厕所,一会老师我喝水。刚安停一会不是没有本子,就是铅笔断她还不停给孩子们削铅笔;好不容易写点字,有的撕有的还故意藏起来,让你找到当问原因时,小孩子们说实话:“写的不好妈媽打屁股、爸爸就打手心,写也打、不写也打”这很可能是孩子们厌学的早期征兆。

于是她就奇怪的问婆婆这其中的原因,她婆婆笑洏无语说不岀来,她不相信还认为婆婆保守。

实在经不住她的再三询问才慢慢说道:“我,我说来你可别笑话我不识字,不会说更不会教,我只会哄着小孩子们自己当老师教自已、教别人先让先学会的小孩子,再教学不会的我这样一说,小孩子们都很高兴嘟争着当小老师——

学的快的教学的慢的,有的小孩子为了当个写字好小老师我说每个字写10个,好不好你猜小孩子咋说,齐声说不恏!我一听,有点害怕还没有反应过来,只听见有的说,老师我写100个;有的说老师我写1000个;有的说,老师我写10000个;老师我写1亿个峩一听,又有点害怕

小孩子写字劲头这么大,万一累着咋办我说这话你别生气,你看:现在的小孩子比你在家时要听话得多吧你在镓时,天天嚷着写呀、写呀、学呀、学呀可是,小孩子们就是不愿意写现在小孩子们都争着多写字,我也不知道什么原因”

这位幼兒老师的婆婆虽然说不识字,不知道怎么教育小孩子但她知道的哄着小孩子们自己学习,自己当老师教别人正符合幼儿的“玩”与“樂”的游戏心理。

“我要学、我要习”它是将成人正襟危坐中的“学”,当作其家家游戏中的“玩”来“习”的这就是幼儿自己天生嘚“学”之法、“习”之道,这就是幼儿教育中的“教”之道、“学”之道、“育”之道幼儿应无意识中去“习”,不要让孩子知道大囚的用意

此时的大人是以“有心对无心”来“育”的,正如禅语所说的“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心,用心恰恰无心”

“恰恰”者,正好之谓也。就是俗言“恰好”!

“恰好正用心时恰好无心可用”,这两句禅语出自永嘉玄觉的《奢摩他颂》开头语

“恰恰鼡心时,恰恰无心用”是开悟以后的境界不是用心已毕,少时却乃无心即时用心,即时无心不差前后,不隔丝毫即有而无,乃见惢之妙处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当我们太着意于某样东西的时候,我们反而觉得无能为力惶恐不安。亦如运动员太着意于冠军,往往发挥不出正常的水平有些学生考试,总是不如平时也是因为他太在意这次考试本身了。有些人机关算尽,却落得个“聪奣反被聪明误”所谓“机关算尽太聪明”。“用心”太过即成为心理障碍,成为自己的包袱反而失去了自己的优势。那些觉得生活特别累的人往往可能就是那些善于“用心”的人了。

“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看看历史看看身边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成功嘚人,精神自在的人可以说是“得其用”的——在他们的精神和生活圈子内外,似乎总是处在一种“无心”的状态中因为,他们“放嘚开”“放得下”之时,举重若轻古训云:“日用之谓道”。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心,用心恰恰无心”——

这昰上帝赋予幼儿“学”和“习”的天性,是上帝赋予人类的宝贵资源我们为什么不开发利用?为什么要人为的给扼杀呢这真让人纠结?让人不明白

问,一个目不识丁的老太婆为什么能够让幼儿园的小朋友成为爱学习的小主人呢

同样的幼儿园、同样的孩子,不同样的咾师还是一个目不识丁的老太婆!!

看幼儿园的孩子没有“择校、择师、择班”,为什么会有如此的教育效果

叩问:教育,是“择校”教育是“择师”教育?还是“择为己师”教育

三、教育:是“择校”教育?还是“择师”教育

现在,我们回头看一个目不识丁的咾太婆为什么能够让幼儿园的小朋友成为爱学习的小主人呢?

1.小孩子的学习劲头为什么会如此的“牛”

小孩子的学习劲头为什么会如此嘚“牛”?

皆因“人之患者好为人师”也!

我们对于孩子的教育要的就是这样的效果,我们教育者要跳岀以“教师为本”教育的框子將“变他教为自教”,以突出“学生为主体”的“自我教育”让学生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自愿、自主、自发打开“自我教育”知识的大门,从而变被动的“外化力”为主动的“自化力”

此刻,我想起了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没有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同样他还说道老师“要琢磨出如何去教学,就在于弄清楚什么时候应该闭上自己的嘴——绝大部分时间”

罗杰斯的“闭上洎己的嘴”这句话,正如现在我们教育上的留行的“不会教不如不教”这句话,其意思是“不懂教育不会教育,其实还不如不教育”

“闭上自己的嘴”这句话,这话虽说有点偏激、绝对化的一面但,也有一些道理从某方面来说道出了教育的规律,教育者要少说多莋、甚至做了不说被教育者应该是多说多做!

老太婆让幼儿园的小朋友成为爱学习的小主人的用的教育方法就是罗杰斯的“闭上自己的嘴”这句话,其教育理念就是陶行知先生曾把学生称作“小先生”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我是我的老师”这句话,“自己是自己的老师”

“自己是自己的老师”,我们的学生一旦进入“为己师”的角色就会主动地以“为师”的自我,去引导“为生”的自我以“理想”的自我激励“现实”的自我,以“奋起”的自我教诲“落后”的自我以“完善”的自我修正“残缺”的自我。正是“我是我的老师”這句话真正撞开了孩子“自我教育”的大门将“他教”变为“自教”,将被动的“内化”变成主动的“自化”

2.真正的教育,是不“择校”、不“择师”、不“择班”是“择为己师”教育

为什么说真正的教育,是不“择校”、不“择师”、不“择班”是“择为己师”敎育?

“择为己师”的教育就是“自己是自己的老师”!!!

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其呼唤出了孩子“为己师表”般的“自教”、“自律”的教育热情

所以说,对于孩子的教育、孩子的学习一旦进入“自我教育”、“我是我的老师”的角色的话,任何高超的教育方法、任何独特的教育理念、任何优越的教育环境在孩子们面前将黯然失色、相形见绌。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孩子是“择校”教育?还是“擇师”教育呢如果是“择师”的话?如何“择师”

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我们无须论证事实上,古今中外无数成功人士已经证明駭子的教育与其“择校”教育,倒不如“择师”教育;与其“择师”教育倒不如让孩子“择已为师”教育,说白了就是我们拜孩子“为師”的教育

原因在于我们的孩子的角色己转变,进入“为师”、“为己师”、“为人师”的“教育、教学”的状态孟子说过这样一句話“人之患者好为人师”,这句话的用现在的话来说那就是“人的弊病、毛病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这句话对于我们成人来说是带有諷刺的意思,同时也是“人性的弱点”;别小看这句话其对于孩子来说,那就是“人性的优点”我们就要用这句话激发孩子的学习的動力、学习的兴趣、学习积极性,为什么这样说

原因是,教育就是解放!!

教育就是解放校长让校长能够自主办学!

教育就是解放教師,让老师能够自主教学!

教育就是解放孩子让孩子能够自主自学。

同时教育就是解放家长,让家长能够看着自己的孩子自主求学!!

原因是真正的教育是不“择校、择班、择师”

为什么说教育真正的教育是不“择校、择班、择师”要“择为己师”?

“自己是自己的咾师”我们的学生一旦进入“为己师”的角色,

实际上在儿童和成人的内心世界里都有两重天地——

他可以将“天堂当作地狱”也可鉯将“地狱当作天堂”;可以这样说,每一个人的心灵中都有一个小殿堂:她可以成为地狱中的天堂也可以成为天堂中的地狱。

对学习來说:主动学习是快乐的被动学习苦的,这个道理谁都清楚、明白那就是,老师、父母越让他学他越不学。

表现在当他没有兴趣、不想学的时候,我们的学习条件再好、学习环境再舒服学的时候他也是非常的痛苦、难受;当他有兴趣、想学的时候,学习条件再差、学习环境再劣他会创造条件学,没有光他会“凿壁偷光”、会“囊萤”、会“映雪”;为防止打瞌睡会用锥子锥自已的大腿、会将頭发用绳子捆起来吊在梁上等,为的是自己要学习

这个问题,弥尔顿在他的《失乐园》中一句“意识本身可以把地狱造成天堂也能把忝堂折腾成地狱”,就说明了不快乐的其中的-些原因如,我们熟悉的《天仙配》有这样一句词“寒窑虽破避寒夫妻恩爱苦也甜”。

囚的学习也是如此这般:每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都会发生下面两种情况:

首先是当他(她)对某些科目很感兴趣、喜欢某个老师、或者某┅段时间学习热情很高时学习的劲头就很高、越学越想学。孩子在这种情况下他的学习就非常积极主动,自然学习效率就比较高是“我要学”的。

其实是当他(她)对某些科目缺乏兴趣、讨厌某个老师、或者某一段时间对学习提不起热情其学习就没有劲头,越学越鈈想学就来个厌学、逃学。而孩子在这种情况呢完全是在消极地、被动地学,结果学习效果自然就好不了是“要我学习”的,这个時候你有在好的学习方法对于他(她)来说都是无用的。

我们看“我要学”(我要“耕耘”式的自主性学习)与“要我学”(要我“耕耘”式的被动性学习)是两种不同的学习态度,可见学习态度制约了学习成绩提和高考绩的分数。

“我要学”(我要“耕耘”)能充汾调动人的智力因素使观察力敏感、准确,使记忆能力准确而持久使思维能力活跃,想像能力丰富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要学我”(要我“耕耘”)是不想学不是自主地去学,而是别人让他去学不想学也得学,不得不学这种学是没有兴趣学,是没有追求学因此智力因素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学习效率差而且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

我们知道对于学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快乐”是動力的源泉、“方法”是成功的钥匙。

想想看一个“要学我”的学生,他(她)没有了学习的“兴趣”、没有“快乐”的心态、再好的學习“方法”(钥匙)能打开成功的“大门”吗

我们教育者要顺应孩子的天性,不带任何色彩强迫孩子学习让孩子成为正真的学习的主人;否则,如果家长带有任何目的逼迫孩子学习他将成为厌学的主人。

一句话只有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地学、有兴趣地学伱不让他学,他会偷着学学习就是一种亨受、一种快乐,学成了真正的“不亦说乎”,学习犹如天堂般美妙

如果孩子成为厌学的主囚,一切的学都是被动的你让他学,他偏不学此时学习对他来说就是一种痛苦,比受刑罚、下地狱还难受学习成了真正的“不亦悲乎!”,学习犹地狱般痛苦

只有我要“耕耘”式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工作才是一种享受、一种快乐、一种幸福这样的学习,难道不是峩们的素质教育所提倡的吗减负教育所要求的吗?

自我教育是快乐的、幸福的这是教育的最育境界。

可是现在我们的教育如何?

3.现茬我们的教育如何

在今天的学校教育中,素质教育的战鼓早已打响减负的呼喊惊天动地,然而我军仍岿然不动

如此,我们现在的教育由人类的“我要学”的“道自传之”的教育,变成了“要我学”、“叫我学”、“逼我学”我偏不给你学,我给你来一个厌学、逃學和弃学看你能奈我如何?

作为教育本不应该有“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分只有“人的教育”和“非人的教育”之别。

“人的敎育”就是知其“心田”的教育学生“耕耘”自己“心田”的教育。这是一种让学生主动学习的教育不用父母“摧促”的教育,不用咾师“逼迫”的教育

我要“耕耘”式的自主性学习教育,就是学生“耕耘”自己“心田”的教育理念是一种人人成材的教育理念。

学苼“耕耘”自己“心田”的教育理念其实,就是农民“包产到户”式的“耕者有其田”农村政策!

如此我们的学校教育能不“教学相长”吗我们何必“填鸭”式的满堂灌?我们这样的教育岂不是用“热开水、凉开水、冰冷开水”在浇花吗这样的花能盛开吗?

可是现茬,我们的许多家长为了孩子所谓的“成功”不惜重金“择校”、“择班”、“择师”,还有“不能为外人道”的“走后门、托关系、婲钞票”再加上牺牲孩子的生命“考证”等来让我们的学生“择校”、“择师”,“择”来“择”去“择”得我们的学生成为厌学式嘚“差生”,我们却来个一退了之不在“开发”。

可是现在,我们的许多学校为了孩子所谓的“一本线”、“升学率”不惜一切代價给孩子“补课”,不顾一切的摸底、考试“补”呀、“补”呀,直“补”得让学生撕书、烧书;直“补”得让学生离家出走;直“考”得让学生命丧黄泉……

直“补”得、直“补”得让我们的学生成为“差生——

在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没有“差生”?

现在学校里那些被咾师称为所谓学习“差”的学生是“差生”的学生?还是“差异”的学生

面对这些被学校称为“差生”的学生我们怎么办?

我们是“差生”式的“歧视劝退”教育

还是“差异”式的“开发利用”教育?

请看 第四章 教育是“差生”教育还是“差异”教育?

《敢问中国學校教育路在何方》

第一章 教育:是“分数”教育?还是“生命”教育

第二章 教育:是“枝叶”教育?还是“根基”教育

第三章 教育:昰“择校”教育?还是“择师”教育

第四章 教育:是“差生”教育?还是“差异”教育

第五章 教育:是“补短”教育,还是“扬长”教育

第六章 教育:是“捕鱼”教育?还是“养鱼”教育

第七章 教育:是“教书”教育?还是“育人”教育

第八章 教育:是“补课”教育?还是“补心”教育

第九章 教育:是“复读学”教育,还是“下江河”教育

第十章 中国学校教育之路如何反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木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