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的女儿阅读收获收获和随想

初三作文:读《安徒生童话》有感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初三作文:读《安徒生童话》有感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5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5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小站会根据您的关注,为您发现更多,
看到喜欢的小站就马上关注吧!
下一站,你会遇见谁的梦想?
人与书俱老
木心的一句话
中国只有零零碎碎的莎士比亚。乾隆时期的文字狱,主要和重要的文人都未受累。明朝文字狱才叫厉害,让文人不敢写,故晚明尽出小品。艺术家知道什么该留下,什么该带走,死了算了。大艺术家都有深厚的自我背景。天才幼年只有信心,没有计划。天才第一特征乃是信心,信心就是快乐。成也好,败也好,我们的阵地在书斋。中国的公园,许多人在那里弄气功,抱住树,晃头。那是怕死,没有别的意思,穷凶极恶地怕死。说到底,还是贵族出身有骨气。小市民一得势,如狼似虎,一倒霉,猫狗不如。诽谤我的人,拔了我一根羽毛,插头上也不是,插尾巴上也不是,原来那是一根天鹅羽毛。西方就有这样的好处,有《简爱》、《茶花女》、《少年维特之烦恼》这样的爱情教科书。中国,要么道德教训,要么淫书,要么帝王将相画,要么春宫图。托尔斯泰说:忧来无方,窗外下雨,坐沙发,吃巧克力,读狄更斯,心情又好起来。狄更斯小说结局都是英式小团圆,壁炉熊熊烈火,烛光热茶,大家围坐在圆桌前,你看我,我看你,恍然若梦。哈代行文迟缓、悠长、温和,沉得住气,伟大在平淡,不用大动作。一个艺术家,人生看透了,人生成熟了,还有什么为人生,为艺术,都是人生,都是艺术。生活要保持最低程度的潇洒,不要像王尔德那样弄到老脸丢尽,客死旅馆。卡莱尔说:&没有长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语人生。&一上来起点太高,不容易上进。不要构想或者参加什么主义,莎士比亚是什么主义。讲笑话之前,也不要说,我讲个笑话。巴尔扎克的小说,忽然展开法国十九世纪生活。读书,要读进去,还要读出来。福楼拜教导莫泊桑:&你所表达的,只有一个词是最恰当的,一个动词或者形容词,一定要找到它,别用戏法来蒙混,逃避困难只会更困难。&我理解是,这个词要,既准确,又美妙。西方文学根本不是什么主义,只有三个字:写人性。或者说是希腊人的格言:认识你自己。人是可以貌相的。我讲的中国是指嵇康他们。西风一到中国,就变成东风,西方军大衣一进口到中国,北方人就称之为&皮猴&。我母亲告诉过我:人多的地方不要去。文字推广不能靠立法。文字只有靠天才特高的文学家,他们为自己而使用文字,一经使用,文字生机勃勃,传诵四方。意识流不是正路。明白,清新,这才是大路。普希金关心时事,但一到艺术,就十分纯粹。纪德说:读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件终身大事。写长篇,要靠强大的人格力量,需要极深厚的功底。鲁迅的诗和哲学底子不够,写不成长篇。要说周家兄弟二人的诗词修养还可以,但就是爱写打油诗。真的写大主题,不能写古代,太隔。要写当代,至少是上一代。艺术家的宿命,不能写太远的过去,太远的将来。艺术家要认命。我们谈文学和艺术的时候,只谈塔尖,不谈马路。明于析物力,陋于知人心,这是马克思理论的要害。我也想给党写颂诗,可是这种题目,一不许悲哀,二不许怀疑,三不许说俏皮话,四不许别出心裁。中国当代有两件事可做。一、忠实、精美地翻译出版原著,不要加按语。二、堂堂正正地开展学术研究。现代派就是装疯卖傻。二十世纪实在是个平民的恶俗世纪。许多人说话不诚恳,尼采诚恳。歌词,合音乐可以,当诗念,不行。可当众朗诵的诗,是粗胚。文字不是读给人听的,是给人看的。诗人的加冕之夜是寂静的。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众是没有眼睛的,群众还没有记忆。完全随波逐流,从别人的思路转向别人的思路,那种转向,无源无基,无因无果。什么是你的局限性:神,智,器,识。一个中国人,一个中国艺术家,出不出国,是件终身大事。古代,群山重重,你怎么超越得过。有人对我说,洞庭湖出一书家,超过王羲之。我说:操他妈。(全书唯一一句粗话)。艺术如酒,从搞葡萄到发酵,过程漫长而惨淡,一旦酿好,明艳爽口,饮之陶醉。现代艺术非要拉你到制酒厂一面看,一面喝,这又何必呢?皮恰林(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的主人公)在驿站等马车,四处无人,颓废疲倦。忽然马车来了,有人了,皮恰林腰杆笔挺,健步上车,一派军人风度。我们在世界上,无非要保持这样一点态度。小说一定要有生活体验,我小时候写作,环境天气都写好了,咖啡也泡好了,主角开口了,晚了,不知道些什么对话呀。荷马史诗的特点是:迅速,直捷,明白,壮丽。荷马喜用直喻(simile),简洁的比喻。蒙田是将容忍和自尊保持得最好的人。蒙田引用一位古代水手的话:&哦,上帝,你要救我就救我,你要毁灭我就毁灭我,但我时时刻刻把持住我的舵。&莎士比亚总是把事情搞大,写嫉妒,弄到奥赛罗那么大。写恶,弄到麦克白那么大。天才有两条规律:一是把事情弄大。一是把悲哀弄永恒。大作家(莎士比亚、巴尔扎克、陀思妥耶夫斯基、普希金、司汤达等)从不和剧中人发生暧昧关系。弥尔顿说:&每一行都要表现自己的性格。&瓦莱里《水仙辞》中一句话(也是木心最后一堂课引用的诗句):你终于闪耀了吗?我旅途的终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摘引自木心在《文学回忆录》中的一句话体
爱已做完,珍重再见
& & &2005年我真正期待过的片子并不多,《九首歌》是其中的一个,因为经常看电影的缘故,我会凭着本能而不是影评人的推荐去决定是否对一部电影怀有期待,因此第一次知道九首歌这部电影的时候,吸引我的是它的剧照和它的一小段预告片,而不是宣传所说的&九十分钟的性和摇滚乐。&剧照很简单,只是一对男女在海边亲昵拥抱,海是灰色的,男女都是灰色的,但是爱情和青春是彩色的,但那是在镜头之外,不容易被看见。那一小段预告片也很简单,还是这对男女,他们在床上做爱,钢琴的音符流泻,女人可爱的笑容,男人的画外音,说他爱这个女人,爱她男孩子一样的身体,说她近年21岁。&
& & &于是我在我的博客上说,我想看这个电影,这不算是一种推荐,只是我比较喜欢那些灰色的剧照而已,但是我的一些朋友还是看了我的博客然后看了这电影,不出所料的是,他们大多数人告诉我他们不喜欢,虽然我根本没有打算问他们这个问题。因为我知道,男人和女人,用各种方式去做爱,然后参加一场又一场的音乐会,然后分手。这样的一个几乎没有故事的电影,不可能被这里的大多数人所接受,有人批评它说任何一种希望描述纯粹的爱情的努力尝试都是失败的,也有人理直气壮的说,只把它当A片来看,这些我想我都可以理解,只是当你旁观一场爱情,你并不需要去和什么人讨论什么才是纯粹的爱情,爱是用来做的,不是用来讨论的,所以导演让你看他所理解的爱情,那么你就只要看着就可以了,然后爱情结束,然后你关上电视去睡觉,仅此而已。&
& & &我不能说我特别的喜欢这部电影,我甚至选择性的跳过了一些镜头,但是这部电影却让我流了两次泪,一次是两个人正爱得热烈,他们在充满阳光的房子里做爱,窗外有很美丽的风景,然后一段安静的钢琴就不期然的响起的时候,那些飘落的音符,仿佛是一段记忆,爱情正在进行,但是如果一个有心的旁观者听到这段音乐的时候,就会知道,另外一个男人,那个拍了这部电影的男人,他在用钢琴告诉我,这一切,都将成为一场回忆。而另外一次让我动容,则是当这一切真的已经结束,男人在白雪皑皑的南极上空,突然想起女人,就一脸的沉默,还是那段钢琴曲,仿佛昨天重新来到身边,此时的回忆真的就只是回忆了。你曾经留不住的,你预言别人也留不住而且他们真的也没有留住的爱情真的也就这样过去了。你平静的目睹着这一切,甚至不会觉得特别的激动,只是这巨大的苍凉如此轻飘的滑过你的生命,那一刻,面对着那些记忆里得画面和音符,我们如此安静,是因为我们都无言以对。在我记忆中,曾经有另外的两次因为阅读而有过这种时刻,一次是看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一次则是看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我并不想说这样的一部电影,可以和塞林格和海明威比肩,我只是想说,那个拍电影的男人,他并不是只想给人讲述他所理解的性和摇滚乐,他想告诉人们,是他所感受到的爱情和生命和它们所带来的,巨大的空。&
& & &它让我想起很久以前认识的一个男人,他说,男人和女人之间的爱情,其实就是作爱这么会事,但也就是这个男人,他从22岁开始正式谈恋爱,到了我认识他的32岁,整整十年里,他换了很多女朋友,却还是说自己在寻找真爱。当年的我,曾经认为他不是在撒谎,就是在为自己找借口,典型的男人式的借口,虽然我不是他的女朋友,却也为此而愤愤不平过,直到很多年后,大家都不在有联络的今天,我才明白,也许他只是过于坦诚的说出了爱情的本质,很冷酷,也很真实。就像在这部充满着性和摇滚乐的电影里,没有人会注意到在奔放的激情和音乐之中,穿插的那段真正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的钢琴一样。在这场巨大的虚无里,当你在梦中醒来的时候,你会发现,只有回忆,是这冰冷的夜里,唯一真实的可以陪伴着与你相互取暖的东西。&
& & &爱情是无论如何都会死的吧,无所谓有没有婚姻这个形式,而能让两个人长相厮守的东西,却常常是爱情以外的。互相依赖,互相习惯的是亲情,共同努力,共同进步的是伙伴,一起打天下捞世界的是契约,在床上争夺权利,研究上位下位问题的是政治,我们有多少争吵是因为爱情本身?还是大多数为了爱情以外的其它的东西?前途,工资,房子,未来,男人是否是好的长期饭票,女人是否道德完满,贤良淑德。而其实,真正的男女之间的感情,也只是他们相遇,他们做爱,他们告别而已。&
& & &我像《九首歌》里的那个男人一样喜欢那个二十一岁的,有着男孩子般身体的女孩。就像有时候我会喜欢那些像死而生的人,也喜欢他们像死而生的爱情一样。只有尽情的死,才能忘情的生,我喜欢她爱情的方式,纯粹,简单,爱了就是爱了,不需要任何的讨价还价,斤斤计较。做为女人,我一直以为她比故事里的那个男人更有勇气,谁爱谁多一些,谁比谁多一些权利,谁该给谁承诺,谁该为谁改变,既然爱情终究是要死去,那么,除了做爱,也只有做爱,可以让两颗灵魂紧紧的拥抱在一起,而其它的一切,其实已经并不重要。&
& & &他们连争吵都没有,除了喜欢一起去听摇滚音乐会,就是做爱,这爱情太放肆,所以它才更像一个乌托邦的故事,不知道该怎么结束,王子和公主从此幸福的生活在一起,每天做爱?当然不会,于是在九首歌之后,他们分了手,她学习结束,回到自己的国家去,他们在男人的家门口互相拥抱,微笑道别。时值圣诞节的前夜,满是彩灯的大街上,连一滴告别的眼泪都没有。于是我会禁不住的想,她到底是因为太年轻而承受得起这爱情的虚无呢。还是因为太年轻而根本无法体会这生命的不可承受的轻飘?无论怎样,她走后,我们对她的一切都不可知,到是他,我们看到他对她的思念,才知道,原来一切都在岁月中,并不是不著痕迹。原来大脑可以忘记的,身体会牢记。&
& & &他们表达的是他们真正相信的那种爱情,也许并不现实,也许只是一种理想,也许对某些人来说并不正确,但这爱虽然不至于奋不顾身,却至少也是心无杂念,爱的时候就去爱,退的时候就全身而退,不再回头。要知道这世界上勇敢的做爱的人不少,勇敢的爱的人却并不多。我通常把这样的人叫做狠角色,如果是女人,我还会把她们定义为真正的尤物。只是这样的人少之又少,我们大多数的人,则总是在爱又不敢爱,退又舍不得中徘徊。结果太过放肆的爱情在人们的眼中反倒成了一种罪,其实观众也大可不必猜测这样的爱情到底是否存在。至少它是存在于导演和演员的心里,存在于某些看电影的人的心里的。人这一生中,能够将纯粹的爱情进行到底当然是不可能的,然而,一个连一段不掺杂任何目的和杂质的爱情都没有体会过的生命也是可悲的。身体的欲望,有时候只是为了抵达另一个灵魂来抚慰生命的孤单,爱情总是会死的,如果我们有一天终久要重回孤独,为什么不在还在一起的时候,还互相依恋和陪伴的时候,只是,相互拥抱,做一个单纯的爱呢?为什么不能在爱已做完的时候,只是,微笑告别,互道珍重呢?没有人可以告诉别人怎样去爱,其实怎样去爱,要拼命抓住还是洒脱放手,都不过是一种选择,只是这个世界上。有的人做出了这样的选择,有的人做出了那样的选择,无论他们看上去是多么的不可理解,但是他们确实有着他们自己的理由,对于我来说,这理由,懂一些,总是比完全不懂的好,这也许也是看电影,看我们所不熟悉的那些人的爱恨情仇的意义。说到底,还是为了自己而已。&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转自 水木丁 《9 songs》影评
阅读是这样一种相遇
  我认为好的写作是返璞归真的,是用儿童的视角审视观察世界,有新奇性,探索性,还要有深入性,是对大多数人都麻木了的世界有自己新的发现,并记录下来,用特有的天真。
  有些人在写作上很努力,可努力不一定有回报。比如努力错了方向,越努力越背道而驰。再比如,艺术感觉迟钝的人再努力,不过是个工匠。而艺术感觉好的人,不努力就会荒废。这个世界就是如此,存在着很多瞎努力的笨人,也存在着许多不努力的聪明人。这两者谁更不可饶恕?
  有读者认为张爱玲的《小团圆》不好。《小团圆》从个人幽闭的视角展现出人性的客观性、真实性。而现实生活本身就是一种遮蔽。张爱玲从人性细微处着笔,再现了稍显凌厉的,人性的丑陋之处,人们就受不了了,好像是揭开了一块陈年的伤疤。这是因为人不想接受现实,是在从镜子中,宣传中,向往中看自己。
  一些老作家缺乏实际的生活经验,但是却想反映所谓中国的面貌,情节的设置生硬,甚至荒诞,下笔庸俗,缺乏新意。他们不觉,还在以老作家的身份占据着版面。而真正有灵气,有新鲜的作品却还上不得台面。
  关于小说,我也曾怀疑,我们的经验是否值得抒写。但是后来我发现,关键的问题不在于抒写,而是对题材的提炼和重新发现。这是一种功力。当代大多作家由于自身文化结构的问题,他代表的人太少了,和读者缺少共鸣。有的作家甚至持有错误的人生观,审美观,显得很低劣,很低级,真让人脸红啊。
  重读孙犁《芸斋小说》有新发现:一他嫉恶如仇。他采取了鲁迅的方式,蔑视。二写作不避现实。孙犁笔下的人物,和时代紧密相连,他们的命运,就是时代的命运。孙犁以文学方式更接近了现实。他关注的是人民的疾苦,他力求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他希望人们从他的文章中看到希望,真诚,良善,和勇气。
  孙犁在芸斋小说《言戒》中写一个传达,旧社会曾是显贵,共产党把他的财产革了,他心里非常不平衡。但显示出来的却是一副谦恭样。孙犁于无意中在话语上惹恼了他,当时没发作,文化大革命中他却得以翻身做人,高腔喝调,对孙犁任加凌辱,是为报复。孙犁言行谨慎,还遭遇如此,更何况我哉。
  孙犁的芸斋小说中有篇《葛覃》,一个南方的小伙子到延安奔赴革命,主动到战争激烈的白洋淀去。他曾写革命诗歌,后来一首不写。当年和他一起工作的同志,有的身居要职,他却甘于清贫,留在白洋淀。孙犁说他不是隐士,而是一名名副其实的战士。他是小学老师,结婚两次,头婚被虐待,后遇到合适的。大多数人随波逐流,葛覃顺应潮流到白洋淀后,青春和热情都奉献在了那里。他死了,化作了那里的泥土,滋润大地和草木。人们大都向往成就,可他却甘于淡泊。这也是一种活着的选择和方式。只是不被大多人理解吧。
  曾经以为,最好读的就是诗集。多年来,诗歌给我的感受是一种情绪上的鼓荡和吹拂。从读穆旦开始,我发现不是这样。好的诗,通过一颗汉字的表面,你远不能及它内部的黑&&
  文章写的好不好,归根结底是一个人思想认识所达到的层次问题,由于先天灵性欠缺,后天积累匮乏的问题。而走向高处的,除了先天的恩赐&&灵性,就是生活的积累,读书的积累,以及在这之上庄严地锤打,然后才能对艺术火花进行灵敏的捕捉。
  喜欢一个作家,如何把他的精髓化为自我的养分;如何把喜欢的作家们的精髓融汇贯通,从笔尖流出来,这是个问题。如何找到一个针眼儿那么大的缝隙,却足以容纳心灵&&如何&&
  不禁想到,接近一个作家,还有什么比阅读他的作品更便捷呢,对他的了解更深入呢。
  上午录孙犁1987年到1991《云斋小说》四篇。1987年我12岁,1991年我16岁,当时孙犁还活着。我想象着我那时的生活和他那时的生活,还是觉得遥远,就连自己经历的时代也觉得遥远。
  开车时听自己的节目,听了一段后感到压抑。是诗人是忧伤的,还是我的表达是悲观的,还是人生本来就是不快乐的?
  要精益求精,要细节制作,要让它们轻轻地却无比深入地击打他人的心灵,要让人凝神和寂静,好像一个世界,只剩下了一个人。
  要勇于接受自己的丑。
  要学会发现自己的丑。
  要少自恋。
  要让心智不断完善和成长,要不断有意识的丰富和更正。
  一个狂妄的人,说狂妄话,做狂妄事,他是要受苦的。
  写作,也是如此。
  文学不是功名学,肉麻学,矫情学。
  文学不是装蒜学,自恋学,狭隘学。
  文学不是花环,是修炼。
  文学,有一种境界是哀而不怨,孙犁达到了。
  唱戏讲究&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孙犁在《芸斋琐谈谈稿费》中,这样写道:&真正成绩的出现,需要经过一段艰苦的努力,这种努力有时需要十年,有时需要二十年,个人的情况不等。&不禁想到一些当代诗人,没有读书的积累,半路出家,凭借自身灵气,和对生活阅历的积累,两三年内就貌似写出了头,作品在所谓核心诗歌刊物频频亮相,这绝不是作者的神话。
  写作者,保持清醒,很重要。
  孙犁在《杨墨》一文中,这样写杨墨:&因为这么多年来,我见他画过国画,练过书法,玩过雕塑,总是只有个开始,没有个结果,没有出过像样的成品。他玩弄这些东西,只是为了给人一种印象:这是个艺术家,美专毕业,会这些手艺。就像走江湖的人一样,只拿枪做幌子,光说不练。&孙犁晚年在怀人的小说和散文中,不只一次提及文艺工作者的这种现象。
  切忌只成为理想家,幻想家。貌似为艺术奔波劳顿的行为艺术家。
  穆旦晚年和他年轻的朋友通信,告诉他最好不要写诗。我也渐渐意识到,诗是最难写的,简单的结构内承载的内容太多了,不是语言的大匠,文学的天才是很难构架的,可那么多人却说,他写诗多么容易,多么轻而易举就成了诗人,就好像有热情,有感悟,就可以做诗人。我在想,他们认识诗歌吗?真正尊重诗歌吗?
  有个疑问,我从来没有听说过一个小说家说,我写小说很意外,心有感慨,写了,就成小说家了。但我经常看到当代诗人这样说,他(她)说,我写诗很意外,某年受什么刊物,哪个诗人的影响,就写了,一发不可收拾。难道诗歌很容易写吗?并很容易写成吗?
  当我发现了值得我一读再读的作家和诗人,我一读再读,仿佛不是在读作品了,而是对诗人人生的透视。我曾想过,我这样细致的,平铺的阅读,对作者是不是也是严峻的,欠缺客观的。我释然的理由是:优秀的作家或诗人,他的作品禁得住不断的省视,包括他的弱点。
  近日读孙犁意识到:通过他的文字,力图从细微处整体的看清他,为此进行更深入的学习研究,就像过了恋爱期,真正走入柴米油盐的日子,媳妇再俊,也有看腻的时候。好似只有这个时候,这个人才恢复了他本来的样子,而以前不过镜花雪月罢了,是更深的一层境界。
  向真正的大师学习,不盲目崇拜活着的大师。接受心灵的指引,哪个大师读后,他作品的意向、在不断吹拂着你;他作品中的情景会再现,触动你的情感,就去热爱他。不盲目认师,尤其是活着的,还并未接受人们检验的大师。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这是日常交往中的老师,要发现他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缺点。术业有专攻,在某一行,还是要找最棒的大师。小圈子,小范围对大师的推崇,恰恰说明了自我的狭隘。
  凡是入了一行,并在此行践行一些年后,也就算有了资历。这就有了比较,有刚上路的;有上路很久,却没开窍,入得正门的;有想利用此行达到个人功利目的,对其做政治手段以期驾驭的;资历有深浅,能力有高低,五十步笑百步,不一而足。虽走一条道,获真理者少,附庸者多,闹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
  人爱从自我感觉出发判断事物,对文学也是如此。有人虽刚上路,对他人认知有限,自我膨胀厉害,指点江山挥斥方遒大有人在。这种人的清高来自骨子里,站位高,看得远。然,这样的人若是坚定地在文学路上走下去,因为站位高,将来不一定会差,怕就怕没有践行,一直走在路的初起,一辈子清高下去。
  资历深达到一定境界的人,对资历浅的人各种类似蹦跳的求索是不屑一顾的。他看不得不切实际的追求,也会如实分析对待他人对他的恭维、评价,他瞧不起个别人类似痴狂的个人崇拜,虽然他走到这一天,就是为了让人喜欢他的作品。他认为一切都该冷静有序发展,他从本质上看待个人成长。然个人是很难避免求索路上情感上的冲突,自我膨胀与自我否定的,他的理性,是从不断的自我与他人的碰撞磨练中沉静下来的。
  没有一个人是经得起崇拜的。他是一个人,不是一个神。文学作品是抽象的,那是他人生的精华,是蜯中软肉磨出的珍珠。人是爱崇拜的,需要偶像的。但被崇拜者是否需要个别的强烈的崇拜?如果崇拜者都去接近被崇拜者,是否对被崇拜者是不和人情的扰乱?对文学来讲,没有什么能比他的作品重要,反复研读他的作品,是接触被崇拜者最好的方式,也是被崇拜者最乐于接受的方式。
  要允许资历深者的理性处理,要想获取他人尊重,唯一的方式就是有虚心,有信心,勤践行,伏下身来读自己的书,写自己的字,是不是一条好汉,三十年后见。
  网络的发展,传统传媒的方式正在被削弱。如一个作家,喜欢他就百度他,可以百度到他很多作品。他随写,随发,然后被网络传播固定下来,是不是让读者得到太轻易了,使作品的新鲜性深入性也会受到影响。这是不是也是对一个优秀作家的腐化?在自娱自乐、欠缺沉淀和修饰里把自己玩掉了。
  在博客中心看推荐文章,看了三篇,三个当下文坛貌似有名望的人都在说现今如何喧嚣,而文人在怎样对抗喧嚣,探讨如何在喧嚣中寻找出路。我认为这是个问题,如果你只看到喧嚣,只在和喧嚣折腾,你远远还没有进入到事情的内部,如一个口渴的人还没找到水源,而找到水源的不再会说渴。
  孙犁是继承中华古典文学的精髓的。孙犁不仅对文学,对历史、农学,植物学,书画、政治经济学等方面都有所涉猎,且入之颇深。而且,中国古典文学才是世界上最有底蕴的文学,浅谈来说,它有深刻的道家哲学做底,只是现在我们对古典文学的继承倒不如对西方文学继承的多,所以,这是值得深思的。
  孙犁不能直接阅读外文书,外文书对知识结构的构建或许有关系,但关系不大。如果孙犁搞学术研究,他和那些旧学功底深厚、学贯中外古今的的学人相比,的确有差距,但这和孙犁写作的关系也不大。学术和文学不可等同而语。这也是我提出异议的原因。
  孙犁的创新性,清新性,鲁迅也不能敌的。我想我们该一分为二的看,鲁迅和茅盾的社会影响性比孙犁大,孙犁一直很淡泊,包括在抗战时期,他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是很值得我们思索的,在这点上,他和鲁迅,茅盾也是两码事。
  读红楼,宝玉出荣府去袭人家和秦钟家,这两家的人见了宝玉都讪讪的,羞惭惭的。刘姥姥进荣国府,和凤姐说话,见了贾蓉,躲没处躲,藏也没处藏。我喜欢乡下的二丫头,在见了宝玉时的情景,不卑不亢,甚是有趣,这才是曹雪芹肯定的人性。孙犁也写过这样的女孩子,那份灵动和生气,让人喜欢。读书写作也如做人,无论在何种环境,散发出自己的芬芳,是棵小草,也有小草的清新气息,这很重要。
  人的地位有高低,思想境界有高下。人无法选择出身,却可以超越自己,修炼自己的思想。在读书和写作中,不断改造完善自己,不被这个世界打败。很多人一生下来,内心积攒了太多阴影,也积攒了很多不良情绪,智慧的读写者,定是超越这样的苦难,凤凰涅槃般重生。只是心灵的锻造中所经历的黑和疼,太严峻。经历了这些,依然真诚爱着世界,爱着受过苦难的人,淡泊着喜爱文学,沾着生命的苦汁写下去,依然肯定着这个世界的美好的人,是我景仰的人。
  阅读是需要人生的底色的,就如人与人有缘的相逢,看似不经意,可内在却觉得好和默契。而这其中的好,也不能为外人道的。比如成熟平稳的一个人,有一天他看到一个高个儿瘦弱削平日沉默寡言的少女,她跪坐在床上,调皮着笑着,把双手插进毯子里,好似她的一双小手是一对小鹿,得掩住它们才好。也许他和她的气息就很对。虽然,他们各自有各自的看似突兀的特征,可她暗藏的调皮,在寂寞的底色上浮现,正对了他内在对美的认知,他隔着世俗和年龄喜欢上她。阅读就是这样一种相遇,漫不经心地过了一些年,有一天忽然遇见了,就如张爱玲散文中感叹的一样:少时相爱的人在桃花下相遇,没有什么别的可说,只是说:你也在这里呀。
  对文学抱有幻想,想用文学来博取名利是可笑的。那些政客,那些想用文学出风头,别有用心,都会落马。是人们,是时间双重选择他的作品。潜心静气是种气场,必定把你沉淀于知音眼中,也必定把你沉淀于你的文字中。它不是所向披靡,而是无声的扩散,溶入,是迷人的气场,是读者在没分辨下的接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转自 &耿宁
亲爱的安德烈
   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了,可能是自从习惯了昼夜颠倒的作息以后,我的睡眠质量就变得越来越不好。年纪小的时候用力挥霍,透支体能也不觉得辛苦,现在渐渐大了,毛病就全都找上门来。昨夜的梦乱七八糟,一整夜我都被各种支离破碎,奇怪诡异的梦境困扰。其实每天晚上我都会做梦,然后早上醒来的时候,我都仿佛经历了一次奇妙的旅行,夜复一夜,总是如此。安德烈,我想每一个人都会经历那些叛逆的时期,翘课,喝酒,抽烟,胡乱恋爱,整夜整夜去迪斯科。而那些没有经历过的人,也一定会在未来的某一天,集体爆发一次。因为历史是不可以跳跃前进的,那些由于某些原因缺失或者被迫缺失的岁月,总是会在你成人以后的某一天找回给你。就像那些在三十岁左右的时候还没有好好恋爱就结婚的人,也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出轨寻找他缺失的爱情。&
   我最近看了《MARY AND MAX》,难得的手工黏土动画。讲了一个8岁的澳洲小女孩和一个40岁的纽约自闭男人交朋友的故事,这两个陌生人仿佛冥冥之中注定了一样,只因为小MARY随手翻了纽约的电话薄,想写信给一个人问一下美国的小孩子是从哪里来的,从此就开始了两个人长达一辈子的信件来往。我觉得人生其实还是苦闷的时候比较多,每个人都是一个特别存在的个体,而每个人都藏着一个深深的痛苦。这些痛苦必须与人分享,才可以分担开来,不至于将自己压扁,如果一个人孤独承担,恐怕就会像MAX一样,将自己吃成一个硕大的肉球,仍然无法排解。在这个小女孩身上,MAX学会了什么是爱,而MARY也明白了人生中该尊重什么和珍惜什么。结尾的时候我哭了,虽然MAX最终也没能见到MARY,但是他临终前一定是充满了期盼和幸福的,还有那一整个墙壁的MARY写给他的信,都让他的人生有了活着的意义。而安德烈,我们活着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看到你和MM的通信,我能感觉到你是一个怎样的男孩。简单,善良,上进,懂得思考,懂得享受生活,而且重感情。你和那些混血德国朋友们在一起,每天泡在咖啡馆,小酒吧,聊音乐聊电影,聊姑娘们。你们谈天说地,辩论,探讨,还有无尽的思考。你去香港读大学之前,我看到你满心的不舍和离愁。MM说,你小的时候就是如此,幼儿园毕业了,而你不知道&毕业&的含义,第二天还要去幼儿园,到了那里看到小朋友全部都是新面孔,你站在门口带着困惑和失落问:他们都到哪去了?&
   后来,你到了香港,却怎么都融入不到香港的文化。你只觉得一切都嘈杂,每个人都在忙忙忙,香港像个大公司,每个人都像个机器人,没个可以舒服坐下来和朋友抽烟聊天喝咖啡的地方。我发现你的弟弟菲利普是一个相对你来说更平和的孩子。他的菱角没有你那样分明,个性更温和,态度也更中立。但是安德烈,我真是很喜欢你。我喜欢你的真实,你坦白地说性,药,摇滚乐就代表着十八岁的青春。你会为了女孩子而痛苦煎熬辗转反侧,并且不怕与人分享。你每天将日子安排得满当当,每天自由自在地成长,一有假期就和朋友们去各个国家度假,这真是让人羡慕的生活。而最最重要的是,你有一个可以和你通过信件沟通的MM,她花费很大的力气,耐心地,一点一点地试图了解你,了解十八岁的人生。她不敢太莽撞,总是小心翼翼,怕自己不够开化,太过主观。她甚至为了你去了解什么是RAP。但是后来我发现,原来天底下所有的MM都是一样,再努力,也很难把自己的子女当成真正的&别人&,她们只能假装你们是&别人&,然后在心里你永远都还是他的睫毛长长眼睛眨眨的&小安德烈&。然而在这个世界上,永远有一个人会把你当成孩子,虽然这在成人的圈子里难免有些尴尬,但是在内心里,这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情啊!&
   很多时候,我也希望有一个可以和我谈政治,谈文学,谈艺术,谈历史的MM。但是我并不抱怨我的MM只是个普通人,我也不抱怨她很多时候不理解我。我只知道,她爱我,也许方式并不如想象中那样,但是她真的爱我。所以安德烈,你是一个幸运的人,出生在中产阶级的家庭,有一对博士双亲。最重要的,是他们给予你健康自由的教育环境和成长空间,这使得你从小就学会了去独立思考。而优越的生活环境让你可以去更多地关注这个世界上发生的各种事件,而不是每天埋首为了下一餐饭拼命。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的人还在受苦,在挨饿,在战争中惶恐着,在忍受不平等的,饥寒交迫的生活。我看到你说你觉得自己无力去改变什么,所以你是个百分之百的混蛋,我也有同感。举个例子吧,今天我烧水的时候,发现里面有半壶水,我不知道这是凉白开还是自来水,于是我纠结了很久,还是将水倒掉了重新接了自来水烧。但是我内心里也有和你一样的愧疚感,我浪费的水很可能救活一个非洲缺水的小孩子。但是,鞭长莫及啊,我只能这样无力地安慰自己。&
   可是,转过头来,我又想到也许我们一个小小的行为总是会影响到宏观的因果。这有点像什么呢?蝴蝶效应?一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可以导致一个月后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就像胡适先生在《不朽》中说的一样:&节约了一杯水,细细推导,正面的结果将是不朽的;随地吐一口痰,细细推导,负面结果也将不朽。那么同样,美言不朽,恶语不朽,任何一个微笑不朽,任何一次伤害不朽&&它们全都轻轻地传递着,曲折地积累着,迟早会分成两个世界,一个让人喜乐的世界,一个让人厌弃的世界。&于是我也总是在想,我们到底应该做一个怎样的人。哈哈,我这样说,会不会也被你说成是Kitsch?&
   看到你从十八岁到二十一岁的三年,就像看到了我自己的成长。那些觉得老师愚蠢,与老师作对的日子,我也像看到了大学时候的自己。安德烈,MM没有告诉你叛逆的行为带来的只是对自己的伤害,就像如果这本书早出几年,我恐怕还是一样会选择同样的方式去过我的大学生活。因为,这就是人生啊,别人说的和教给的都是没有用的,要自己跌倒,跌疼了爬起来,才知道跌倒是怎么一回事情。我们要自己出去,自己探索,没有人带领。而往后的岁月里,在竞争越来越激烈压力越来越大的现代社会里,我们恐怕要一直这样摸索着,在跌跌撞撞中前进。安德烈,MM问到你的理想是什么,你用开玩笑的方式一笔带过,我能够理解你的心情。就像如果我的MM问我的理想是什么,我恐怕要很诚实很没趣地回答说:我还不知道。我只知道我不想要什么,这个时代可供选择的东西太多,但是能真正留下来的东西又太少,所以,我是真的不知道啊!我只能大体去想象一下,该做一个怎么样的人,该如何对自己负责,但是我却真的说不清楚那些遥远又飘渺的理想如何才能抓住。一天晚上你抽着烟对你的MM说:&你要接受,你的儿子只是一个极其平庸的人。&于是我想起某个夜晚我和我的MM散步,我非常郑重地对她说:&为什么我要比别人优秀?为什么我要和别人不一样?如果我活得和大多数人一样我并不认为那就是错。所以MM,你必须接受一个事实,那就是我只是一个和大家一样的普通人。&我记得当时我的MM一闪而过的无措的眼神,就像你的MM的惊讶一样。但是后来我懂得了,她们只是希望我们快乐,我们只有找到自己的价值,心中的意义,那些活着的意义,我们才能够成为一个快乐的人,而并不在于我们成为了什么。于是我想起当年退学,辞职,转换专业等等一系列的事情,我的MM,她全部都尊重我,由我自己做决定。所以,安德烈,我又何尝不是一个幸运的人呢!&
   安德烈,我现在觉得,做一个高尚的人需要资本。而沿袭高尚的情操,则需要一个好的社会环境。那些受过良好教育,家境宽裕,尤其是知识分子背景的家庭,他们往往有机会去见识更广阔的世界。他们良好的素质也让他们能够保持自制且警醒的处事方式。你一直说喜欢欧洲人的生活态度,喜欢欧洲的咖啡馆文化,那是因为欧洲的社会福利真的好,大多数人活的十分安逸,于是他们有时间有金钱去选择他们自己想过的生活,去做他们真正想做的事情。而在我们生活的国家,贫富差异还是那样地悬殊,你有见到过住在临时工房里的农民工么?你见过炎炎夏日的晚上,昏黄发暗的灯光下,那狭小的空间里席地摆放的破棉被和凌乱的拖鞋脸盆,还有无数飞来飞去的蚊虫么?在那样的环境下,你还会想要一个咖啡馆坐下来海阔天空么?也许非洲的难民和艾滋病儿童离我们很远,但是我却真真切切地就在我生活的地方,就在首都,见到过很多农民工生活的不堪景象,并为之深深心痛。盖楼的工人,许多人没房子住;造汽车的工人,许多人买不起车开。我很赞成MM说的,这不是个人可以解决的问题,而是社会,是政府,是体制。但是要民主,要游行,安德烈,你知道这在欧洲是再普通不过的,但是即使在香港,你知道这是一件听起来多么天方夜谭的事情?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下,在动乱的年代,比如我的上一辈,他们经历的是价值观扭曲的红色时代,而在我们这一代,却在经历一个经济泡沫化的速食社会。一切东西的根源和本质都仿佛不那么重要,我们要做的就是不停地赚钱,谋利,争名。而安德烈,我们到底要的是什么?我们要创造的是一个怎样的社会?我们应该过一个怎样的人生?&
   我们是同龄人,安德烈,所以很多你的话都能引起我的共鸣。我觉得人和人之间越来越缺少沟通,或者说,大家越来越狭隘地沟通,只需要倾诉,而不需要倾听。法国哲学家波德里亚说:我们即将到来的社会将是一个&原始社会&,是文盲与计算机的社会,这个社会将没有文字,终有一天街上走的将全是行尸走肉,有的拿着手机,有的戴着耳机和视频帽,所有的人将同时身在别处。所以我羡慕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那些小酒馆,那些文化沙龙,那些热爱艺术和寻求真理的男男女女,他们聚集在一起,热烈地探讨他们的理想,见解,不切实际的幻想还有革命。而安德烈,我们在这样的一个社会里,如果还坚持这样做,别人看我们的眼光会不会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吃饱了撑的,一种就是疯了?&
   最后说说你热爱的摇滚乐。说实话,我对摇滚乐其实一窍不通。但是我现在觉得,摇滚是一种精神载体,是一种反叛,一种抗争。摇滚乐可以放到非洲的难民营中,可以放到战火连天的前线,也可以放到不公正社会的最底层。所以它始终都代表的是一种被压抑的,被忽视的,被侮辱和被不公正对待的群体的呼喊声。所以,摇滚乐是愤怒的,是嘶吼的,是伤感的,是疼痛的,是鲜血淋漓的。它代表着一种对正义的召唤还有一种深深的绝望。而在中国,亲爱的安德烈,大家需要的不是摇滚乐而是李宇春,这才是真正让人绝望的所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转自&Ms.W&《亲爱的安德烈》书评
所谓Destiny
& & &在大哭了一场过后,我发现我竟然不满意所有在我生活中出现的人和事物。尤其不满意的,是我自己。我感到深深深深的无奈和厌弃。但是当狠狠发泄过情绪过后,我发现我还是得继续坐在这里,继续生活下去,就算我哭肿了眼睛,也依然什么也改变不了。而且当我站起身走出门去,当看到暴露在阳光下的那些没精打采的面孔,我依然要面容完好地去面对那些我讨厌的人。这没办法。除非你是个疯子你才能做你想做的一切事情,包括杀人。你没办法改变这个世界,于是你只能想方设法改变你自己。当你连对你自己都厌烦透顶的时候,你能做的也不过是杀了自己而已。或者你可以假装一切都没发生过,你从来没有讨厌过这个世界,你也从来没有对生活报以过希望和产生过质疑,你只不过和大家一样好好地生活着逆来顺受接受着一切,仅此而已。&
  又是爱情&&当我提起笔再一次想起这个叫爱情的东西,突然觉得很无语。爱情到底是以一种什么面貌存在终于变得不那么重要,甚至有点轻飘飘。像电影,酒精,音乐,小说,咖啡,海洛因,像任何一种可以让人上瘾的但却不真实的东西。希望,憧憬,沉溺,不可自拔,疯狂,到最后其实,不过一场华丽幻觉,自欺欺人,自编自导,醉生梦死&&醒来发现一切索然无味,跟任何人无异,不过尔尔。年轻的时候你以为你和任何人不同,但是最后你发现,真的,并没什么不同。&
  可是还是有人去相信&命运&这种神奇的像巫婆手中的水晶球一样无法琢磨的东西。像宇宙奥秘,外星生物,百慕大三角,尼斯湖水怪,时间黑洞&&所有你只听说过,但是却没亲眼见到过亲手触碰过的东西。我想知道还有多少人相信在这个世界上一定存在着一种叫做&注定&或者&灵魂伴侣&的东西。对于一些人来说,那是神话,传说,故事,杜撰,或者都市传奇,是每个人都渴望得到用以改变命运的神祗。就像中彩票,就像捡到别人丢失的装了一百万现金的手提箱。总之,那是人品用尽,天打雷劈的象征。那是很多生活空洞无望希望有朝一日摇身一变飞上枝头的平庸女子或者身处安逸生活不知人间疾苦的纯情少爷们会苦苦追寻的东西。谁让情窦初开的年纪,以琼瑶阿姨为鼻祖的一杆风花雪月派的生生死死海誓山盟早已深植人心,于是言情男女们期待以各种方式在大街上偶遇,在丽江艳遇,在电梯口遭遇,在办公室激情,在电台上演空中恋爱,在船上来次泰坦尼克。&
  可是,平凡如我们,为什么偏偏要奢求奇迹?女人们到底怎么样才能接受生活和电影中上演的戏码永远不同,到底要到什么时候才愿意相信,那个人和你,不过就是地球生物中千千万万个普通细胞中的两个,你们最终不过是因为一张纸而牵扯在一起互相照应互相陪伴顺便延续物种实际上还是各干各的平平淡淡的两个个体。为什么偏偏就要憧憬天雷勾地火的爱情呢,为什么就偏偏要被丘比特的利箭击中的感觉,就非得要嗨起来,迷幻起来,要过瘾,要感天动地,痛哭流涕。那害死人的电影和小说!女人永远不会感到满足是因为现实永远与小说中描述的有太多出入。现实总是不能像电影那样让人如意,欢喜的是欢喜冤家,悲情的是至死不渝。事实是,最终你嫁的那个人,最好也不过能和你并肩坐在一起去欣赏这些戏码而不无聊地睡着而已。&
  这些故事影响了女人的荷尔蒙分泌,于是相信生活处处有预兆,有暗示。是的,其实这完全可以理解。因为故事总是太美好了,那是大多数人性无法抵御的。谁不会对美好的东西心生爱慕和渴求呢,谁不想暂时逃离冷酷生活投入温暖的怀抱。即使那是虚假的,是海市蜃楼,那样的一场风花雪月简直不可救药,但是如果有那样的一个可能性,你要还是不要?&
  于是有这样的一些女人。她们身边也许有一个人,却总莫名其妙地觉得哪里有点不对。即使她觉得他们相爱,她也打算和他结婚,和他厮守一辈子。即使她觉得他一切都很好,即使他愿意把母亲传下来的戒指送给她。可是她的心里有个小角落,一个隐藏的很好,简直密不透风的地方,总会时不时地冒出一个小问号。这问号折磨得她形神枯槁,无法入睡。终于有一天那里窜出一个声音,把她吓了一大跳。然后她慌乱无措,没了主意。她开始充满了使命,觉得这就是命运的安排,觉得有件事不得不做,必须要做。她开始怀疑,她身边的这个人其实并不是命中注定的那一个。还有一个人,那个真正的肋骨的主人,其实还在来的途中,如果她不赶去,他就会卡在那里伤心致死。OMG!于是女人疯狂了,于是超现实的爱情发生了。WELL,故事就是这样开始的。故事结束的时候,就像《灰姑娘》等等所有司空见惯的童话结局一样:王子和公主的手牵在了一起,开始了他们幸福的生活。至于生活什么样,请自行意淫。&
  爱情真是一种最神奇的心理暗示。目光所及,四目相对,就已断定对方是前缘未了今生注定。但是没关系,这其实也并不十分重要。我曾经听过一个故事说,两只老鼠看到天空中飞过一只蝙蝠,于是其中一个就对另一个说:亲爱的,快看,天使!&
  是的,重要的不是那是什么,重要的是那在我们心中是什么。事物的真正价值,在每个人的心中。就像影片中的那句台词:&当你被某个人吸引时,那只是意味着你俩在潜意识里相互吸引。因此,所谓命运,就只不过是两个疯子认为他们自己是天造一对、地设一双。&&
  这样想想其实得到爱情太简单不过,不过是两个人都坚信而已。而能不能遇到那个&你信他也信,你疯他也疯,你跳他也跳&的人,才是关键问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转自 &M小姐《Sleepless in Seattle》影评
《我就是想停下来,看看这个世界》
【对于我来说,旅行就是离开自以为是的生活,串联起以前的回忆,并以开放的态度结识日常生活之外的有趣之人。至于风景,那只是附赠品。】P97
是该启程了,去看看这个世界,去看看那些我从来都不曾接触过的事物,去看看那个我从来都不知道的自己
休学旅行。在此期间,小欣游历了俄罗斯、德国、挪威三国,还去了伦敦参加好友的毕业典礼、人类最北的定居地朗伊尔宾露营。这是一场慢速而深入的旅行,慢的让我惊呼:这真的是旅行吗?在我的概念里,旅行是到处走走、看看,用相机记录旅程中的美好,却从未想过可以是生活,当旅行和生活水乳交融,还能分辨出二者其谁了吗?也许,那已经是另一种生活了
这都是我美丽而羞涩的梦。在我眼中,她是这个世界上最优雅高贵、富有魅力的女人。显而易见的是,这都是西欧的国家,我的视线不曾离开过这个年年吸引了无数游客的三角地带。而翻开书后,一个全新的领域闯进了我的视线北欧。北欧包含了几个国家我不知道,但在书里我认识了俄罗斯的粗暴的大叔,芬兰人离不开的桑拿,挪威人酷爱啤酒的豪爽。而书中着墨最重的当属芬兰。字里行间,让我感觉到到芬兰是个神奇的过度,那里的人们大有我国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风范,人们过得安定幸福,没有国内紧张的生活节奏,没有追逐功名利禄的野心,有的只是安详的大自然和人们的欢声笑语。我不知道小欣看到的是不是只是芬兰美好的一面,毕竟最美的城市巴黎也会有穷巷陋室,但我却开始相信芬兰的生活节奏是一支溪水潺潺的轻快乐曲,芬兰是个神奇的国度。那一定会是个适合养老安居的地方。&&&&
【没有人告诉我们每个人本应该是不一样的个体,没有人教育我们应该怎么样去认识自己、如何找到自己最喜欢的东西,以及怎么样追求喜欢的东西。读书是惟一的出路,找到工作就等于找到了幸福,而钱是衡量一份好工作的唯一标准。】P97
个年头后,在从小就一直被教育着爱是无私的,理想是崇高的信念后,我才开始思考这些本该思考的问题,而此刻,我们才发现了自己的无能。我们不是无能在不能养活自己,不是无能在不能适应这个社会,而是无能在我们开始怀疑,无能在我们不懂得要去听取自己内心的声音。每每想至此,就会不由得觉得可悲与心凉。这种感觉就像是我们被困在一个怎么走也找不到出路的迷宫,我们甚至连要呼救都忘记了。所以,我很佩服小欣的勇气。休学旅行,我相信不是只有小欣一个人想到了,我也曾想过,却因怯于物是人非的改变,怯于停下来就会被紧张前进的社会抛弃而放弃了,我缺少那股勇气。毋庸置疑,走得快能赢得喝彩声,但能慢下来的人更能获得别人发自心底的钦佩,并解放自己的心灵。我想启程,不必休学旅行。是该启程了,去看看这个世界,去看看那些我从来都不曾接触过的事物,去看看那个我从来都不知道的自己
【她要的不是抛弃整个世界,而是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去拥抱世界,去用心挖掘旅途中人的故事,去体会这些故事能带给她的改变。】P97
幸福生活而起早贪黑地工作,而对于她丈夫来说幸福的生活就是用妻子辛苦赚来的钱找小情人,而她本生对此竟没有怨言。
对生活的激情。&
&&p250&&&&
&&&&&&&&&&&&&&&&&&&&&&&&《我就是想停下来,看看这个世界》笔记?感悟
最傻逼的年代,最莽撞的爱情,最真实的回忆。
&&&&&&& 一本待嫁之年的纯粹记忆。    &女人,你还记不记得你十六岁时候的梦想?  无论当年的你是想要做一个三毛,或是做一个亦舒,或者是做一个无疆行者写看不懂的文字,或者是当一个艺术大师画看不懂的画,或者是做一个花样游泳队的金牌队员,随便什么,我都能肯定你的梦想绝对不是十年后,仅仅在在某个城市的某个角落,系着围裙给三个月大的baby热奶或者是给即将出门的老公烫西服上的褶皱。  十六岁的时候,艾明雅小姐的梦想是去非洲草原上,做一个动物学者。她很喜欢动物,尤其是喜欢豹子狮子野虎野牛这样极具奔跑性的动物。当年的她对动物的热情超过了对高考的热情,更不知道婚姻为何物。她鄙视一切带着油烟味儿和葱花味儿的事物,鄙视所有不做头发的女人。她热爱文学也热爱肤如雪,她热爱艺术也热爱亦舒,她热爱山无棱与天地合的爱情小说,她暗暗发誓要让自己的人生,不会沦落到买菜做饭和嫁人生子这么简单。  多年以后,她再回想起来,觉得当年之所以喜欢那些动物,是喜欢他们奔跑起来的那种强烈的鲜活感,那似乎代表着一种灵魂的释放与热情的燃烧。在电视镜头里,如血的夕阳下一群野牛在奔跑,她跟着莫名其妙地激动起来,就仿佛看到了一种沸腾的思维和蓬勃的青春。  22岁,艾明雅小姐大学毕业。  她在南方某城市的一个破公司找到了一个破实习生的职位,薪水少得可怜,每天顶着一头没睡醒的头发去上班,香香的面霜味儿下了公交车就会变成臭臭的汗味儿。她最大的梦想是可以立刻转正加薪,因为可以搬出合租的房子,拥有一个自己的干净公寓;可以不用再挤公车,打车上班就不用担心白白浪费了几百大洋的&coco小姐&。  后来的后来,房价涨了,涨到有钱也买不到了,工作了几年的艾明雅小姐绝望了,她成了众多逃离北上广的一员。风尘仆仆的她暗暗发誓要在二线城市给自己找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她开始不断奔波,为了在某个城市给自己找一处便宜的房子而跑断双腿。最大的梦想是售楼小姐能给自己打个九二折,银行能够把利息打到七折。  再后来的后来,细纹长了,亲娘的电话多了。艾明雅小姐每天都给自己做面膜,补水美白保湿去角质,务必貌美如花容光焕发地去和不同的男人相亲约会。高得像竹竿儿的矮得像冬瓜的瘦得像油条儿的胖得像肥肠儿的,通通都见。她能够在十五秒以内以报告形式背完自己的个人简介,然后保持僵硬的微笑问对方:我就是这样,您呢。她最大的梦想是立马来个靠谱的男人,结束这暗无天日惨不忍睹的相亲生活。某晚上她相完一个不愿意要小孩儿的男人的亲,回家以后精疲力竭往床上一倒,发现自己的脸微笑得抽筋了。  再后来的后来,某一天,艾明雅小姐挽着某男人的手在某座城市的某个角落,给刚装修的房子做装饰。三室两厅的房子,有一间被她刷成了淡蓝色,墙壁上是空空的。她拆开从网购买来的墙纸,然后嘻嘻哈哈往墙上贴各种图案。那是她留给未来的baby的房间。墙上贴着热带鱼,维尼熊,hellokitty,还有&&  狮子和野牛。  一瞬间那年的梦想变得清晰起来。她想起十六岁的那个女孩儿,在某个下了课的黄昏,瞪着自行车往回赶。那年她们并不知道要追赶什么,就是喜欢把自行车骑得飞快飞快,然后笑起来很爽朗,彼此说话很大声。她在小县城里读完了高中,身边都是同样骑着自行车和剪着童花头的女孩子,她们穿着白色衬衣和校服裙子,在小巷子里穿梭,在耳边呢喃讨论隔壁班的某个男生,然后在夕阳下嬉笑。两边的水泥围墙里,有谁家探出头来的一朵白色栀子花,墙垛上蹲着一只懒洋洋的花猫。然后她们听见母亲的骂声从那边传过来:&骑那么快!摔不死你!&她们冲着彼此吐一下舌头,然后飞快地骑车在转角处跑掉。  &&  她们最青春的青春一去不返。  艾明雅小姐突然被惊醒了。她依然还年轻,不到三十岁。但是她觉得自己仿佛已经走过了很长的路。那段路一直有迷雾,她一直摸黑向前走,一直看不到自己模样,似乎有什么追赶着她在黑暗里一直往前跑得气喘吁吁,直到有一天她从黑暗里看到了灯火,她狂奔而出终于歇下一口气,却发现走出来的已经是一个穿着高跟鞋,背着chanel菱格包,擦着紫色眼影的女人,一开口就问今天的大盘跌了没有?  依然是那个热爱着狮子和野牛的女孩,但是镜子里的那个她,好像已经那么熟那么熟,熟透了,熟到已经变成了谁的妻子。她回头望,父母健在;她扭头看,有人在身边;她向前看,仿佛又看到她要成为谁的母亲。  可是她还是记得狮子与野牛,虽然不再那么狂热。她庆幸,在一路的奔跑中,她依然没有丢失某些东西。  有时候觉得像是一场梦。最好的年纪仿佛已经过去,有时候她又懵懵懂懂感觉最好的岁月仿佛又还没有来。  有一天,她坐在新房子里给新买的茉莉花浇水,小金毛在笼子里懒洋洋地睡觉。那天的天空非常透明蓝,她想起海的女儿里的一句话,海的深处是那么那么蓝,蓝得像矢车菊的花瓣。  突然间她听见什么声音,然后跳起来,去给厨房里煮的牛奶关火。她系上围裙,一边擦拭着溢出来的牛奶一边笑。她想着再过两年,她就要系着围裙给三个月大baby热奶,给要出门的老公烫西服了。    阳台的茉莉在暖暖日光底下开得正欢。  狮子和野牛一去不返。  她已经嫁人还未生子,每天都买菜做饭。    她想,有些梦想可能永远都不会实现了,有些梦想也许明天就可以实现。&    &&&&&&&&&&&&&&&&&&&&&&&&&&&&&&&&&&&&&&&&&&&&&&&&&&&&&&&&&&&&&&&&&&&&&&&& &&&&转自 艾明雅《闺蜜》书评
《看见》笔记
&他说过,死亡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无意识,那才相当于死。他所期望的,是我能继续他曾做过的事--就像叶子从痛苦的卷缩中要用力书展一样,人也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里挣脱,这才是活着。不要因为走的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序言
批评你不可怕,对你失望才可怕。P11
人们声称的最美好的岁月其实都是最痛苦的,只是事后回忆起来才那么幸福.p14
人们还能笑的时候,是不容易被打败的。p31
长天大地,多摔打吧。P76
安全套对国人来说意味着性而不是安全。P90
归根结底,没有一个宽容的制度可以海纳五光十色的生存状态。让人们自由地爱吧,愈自由愈来纯洁。P92
生与死,苦难与苍老,都蕴涵在每一个人的体内,总有一天我们会与之遭逢。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中。
人是一样的,对幸福的愿望一样,对自身完整的需求一样,只是她生在这儿,这么活着,我来到那儿,那么活着,都是偶然。万物流变,千百万年,谁都是一小粒,嵌在世界的秩序当中。P115&保持对不同论述的警惕,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性,探寻就是要不断相信、不断怀疑、不断幻灭、不断摧毁、不断重建,为的只是避免成为偏见的附庸。p188&
看这十几年前的照片,觉得还是一副文静又简单的模样。 如今出落成央视深受&文青&们爱戴的知性女主持。经历着&在清水里呛呛,血水里泡泡,咸水里滚滚"之后,蜕了文静,而变得洗练圆融。更让人相信了面由心生的老话。p124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劳永逸的答案,也没有完美的世界图式。认为一个人、一个概念、一次诉讼就可以彻底解决现实问题,如果不是无知,就是智力上的懒惰。但这个不完美的世界上,还是有一个共有的规则存在。P152
每次跟陈虻吵完,倒都是他给我打电话,不安慰我,也不生气,只是继续跟我讲。&痛苦是财富,这话是扯淡。姑娘,痛苦就是痛苦,他说,对痛苦的思考才是财富。p177
但是,当一个人表现得很有涵养,其实是传递着不以为然的意思。p157
不要因为一样东西死去就神话它。p183
过去你觉得只有好人坏人,现在只有好事坏事,将来只有有事无事。p184
有位观众曾经在博客里批评过我,我觉得说得真好,女人酒局上,说给她们听:如果你用悲情贿赂过读者,你也一定用悲情取悦过自己,我猜想柴静老师做节目,写博客时,常是热泪盈眶的。得诚实地说,悲情、苦大仇深的心理基础是自我感动。自我感动取之便捷,又容易上瘾,对它的自觉抵制,便尤为可贵。每一条细微的新闻背后,都隐藏着一条冗长的逻辑链,在我们这,这些逻辑链绝大多数是同一朝向,正是因为这不能言说又不言而喻的秘密,我们需要提醒自己:绝不能走到这条逻辑链的半山腰就号啕大哭。P193
斯宾诺莎还说过一句:希望和失望也绝不能是善。因为恐惧是一种痛苦,希望不能脱离恐惧而存在,所以希望和失望都表示知识的缺乏,和心灵的软弱无力。p211
你们老说去表达自己的思想,老觉得谁谁限制你们表达思想。我想问问,你有思想吗?你有什么思想我请问?真让你开始去想的时候,真让你拿出自己对问题看法的时候,你能有看法吗?p219
宽容不是道德,而是认识。唯有深刻地认识事物,才能对人和世界的复杂性有了解和体谅,才有不轻易责难和赞美的思维习惯。有这样一个心理的定位,采访的姿态上也会有些变化。p241
她九十岁时,我回家过完年要走了,走了几步,又转回身看着她。&她拿拐杖轻点一下地,说:去吧,我死不了。p271
人只是一个概念&,一代一代人都是相似的生活,这辈子决定你悲欢的就是你身边几个人。P284
我就生活在这里,没有需要等待的未来,没有要向外界索求的理解,也不需要通过跟谁比较才能判断自己,要做的就是此时,就在此地,就是此身。p290
不惹眼,不闹腾,也不勉强自己,要做个落后于时代的人,凝视人心。p292
如果是有了目的,故意去做什么了,没有用的,没有效果,那是假的。这个很奇怪,想影响别人,反而影响不到。因为他们会感觉到这是为了影响他们,他们才不接受。P323
我问他;我怎么老没办法改变我的弱点?他说:如果那么容易的话,还要这么漫长的人生干什么呢?p345&强大的人不是征服什么,而是能承受什么。p347&
在药家鑫案和高晓松案的记述里,柴静引何帆抄吴经熊的一句话说,唯有完人才有资格向罪人扔石头,但是,完人是没有的。p369&
什么是幸福?这就是幸福,进步就是幸福。我的起点太低,所以用不着发愁别的,接下来几十年要做的,就是让自己从蒙昧中一点点解缚出来,这是一个穷尽一生也完成不了的工作,想到这点就踏实了。p402&
我看见了任性却温柔的水流。
 坦白地说,我并未看过柴静主持的节目,除了她采访卢安克那期,网上看的。采访拍得好,我的注意力都放在卢安克和广西留守儿童们身上,根本没留意记者是谁。我认识柴静,是她的博客,写作家野夫那篇。这人写得好,不是舞文弄墨那种好,很少能找见她用什么特别出挑或艰涩的词句;她的好是内容,文字细密,信息量大,像个电影里的长镜头,从从容容地白描。你以为演完了,才不是,她换个角度喘口气接着来,又是一个新层次,一些更深的东西。我喜欢读她的文章,跟我喜欢读《国家地理》杂志是一个道理&&写得踏实,文字里没有戾气。&
  什么是戾气?就是不平、不满、疾呼、暴跳如雷,攻击式的抗争。&
  我不是做新闻的,那些记者的道德操守我关心,可说实话也不是特别关心,尤其中国记者,央视记者。说句不好听的,这个世道,还能离咋地。可柴静在《看见》这本书里讲她的采访故事,讲她怎么一点点理解、探索新闻的价值观,却深深吸引了我,不,应该说,是打动了我。她的字是煽情,可情绪激发全在事实陈述之后,起码水到渠成,没有强迫感;何况她对自己也够不客气的。第一章《别当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基本就是开篇先给自己一当头棒喝,坦白自己怎么从端着文艺的架子到终于&有人味儿了&。但&人味儿&并不够,她还得摆脱轻慢、偏见、思维定势,接受真实的复杂无解,在&表演性采访&与&表演性克制&中艰苦拿捏。我觉得她不容易,做这些事写这些字都特别不容易,因为除了她自己真没人逼她必须成为一种什么形象,她跟自己较劲是在追求一些别的东西。&
  什么东西呢?如果仅仅是成功,是成为一名伟大的记者,那我没兴趣。打倒我心坎上的,是她怎么一点点认识人,了解人,感受人,理解人,在认识人的过程中认识自己。第五章《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中》,她写吸毒的妓女,写滥交的同性恋,她说&知道和感觉到,是两回事。&第六章《沉默在尖叫》,她采访因家暴而致死丈夫的女囚,总结出&采访是生命间的往来,认识自己越深,认识他人越深,反之亦然。&又写&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第九章《许多事情,是有人相信,才会存在》,柴静反思她在采访两会期间顺口用&万人空巷&这样的空词、假词,坦白思维定势之深,&光靠自己靠不住&。第十章《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她直面&煽情&,把自己将偏见美化为趣味的姿态心理一一曝光,追问记者的职业要求究竟是迎合大众的情绪表现,还是客观的探索,甚至提出了一个更根本的&重建&问题&&&一个世界如果只按强弱黑白两分,它很有可能只是一个立方体,你把它推倒,另一面朝上,原状存在。&她要新思维的萌芽,她要&让人&明白&&。在这一章里,柴静原文引用了她博客上一名读者最尖锐的批评:&
  &如果你用悲情贿赂过读者,你也一定用悲情取悦过自己,我猜想柴静老师做节目、写博客时,常是热泪盈眶的。得诚实地说,悲情、苦大仇深的基础是自我感动。自我感动取之便捷,又容易上瘾,对它的自觉抵制,便尤为可贵。每一条细微的新闻背后,都隐藏一条冗长的逻辑链,在我们这,这些逻辑链绝大多数是同一朝向,正是因为这不能言说又不言而喻的秘密,我们需要提醒自己:绝不能走到这条逻辑链的半山腰就嚎啕大哭。准确是这一工种(记者)最重要的手艺,而自我感动、感动先行是准确最大的敌人,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
  归根结底,她在追求真实,她要&明白&,&真实自有万钧之力&;她还要建立真实&&真实的从容的自我,不为了煽情而煽情,也不为了克制而克制。她要将人还原为人,而不是一个概念或某种符号,以最谦卑的心态去了解、理解,去掉装饰,关注细节,看见人与人之间,人与世界之间那个看不见的纽带。&
  当然,她依然不完美。第十七章《无能的力量》中,她写卢安克在采访之后的故事,他离开了板烈,去了杭州工厂,辞职,又流落越南。文字支吾,没能真正解释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也许卢安克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回事,作为旁观者的柴静也只交代了粗略的事实,没继续追问。我喜欢她写卢安克的困惑那一节,那个困惑,让他从&神&还原为了一个&人&;我不喜欢她推回采访的结尾,非要去点那个教育的题。但文章中又有一句话狠狠撞击了我的心:柴静问卢安克&我怎么老没办法改变我的弱点?&卢安克回答:&如果那么容易的话,还要这么漫长的人生干什么呢。&&
  这个女记者,她还这么年轻,怎么就能一点戾气都没有呢?她当了十年记者,在这个魔幻现实的国度里遇见了那么多丑陋与不平,怎么能还那么从容、文艺,那么&理想主义&?&
  用柴静引用同事王开岭的话来回答:&做新闻,就是和这个时代的疾病打交道,我们都是时代的患者,采访在很大程度是病友之间的相互探问。&&
  用柴静自己的话来回答,&当一个人关心别人的时候,才会忘记自己。& &理解的基础是感受。人能感受别人的时候,心就变软了,软不是脆弱,是韧性。&&
  她写的都是别人的事,可这书就是怪,读完会忍不住想要扯到自己身上来,起码我就特别想也像个记者那样也问问我自己干吗哭。浅显点,柴静写得煽情,那些故事那些细节不是特感人就是特悲恸,读来动容是人之常情。但我哭得最厉害的又不是那些事本身,是她在第十一章《只求了解与认识而已》中讲给一个爱折磨动物的小男孩的话。小男孩问她什么是&洁白&,柴静这样回答:&将来有一天你爱上一个人,她也爱上你,从她看你的眼神里流露出来的,就是真正的洁白。&&
  呼,这话真TMD煽情。但这话其实又多么朴素啊,除了&真正的&这个在上下文中必要的定语,连个形容词都没有。能说出这话的人,心里是踏实的。能这么说话的人,心底是坦然的。纯净。&
  柴静这本书让我想跟高尔泰的《寻找家园》并排到一块儿,放在书架显眼的地方,有空就摸摸,翻翻。高老您当年兰州告别演讲上说的那些话有人听见了,有人在还原&人&,有人在踏踏实实地认识&人&,不急躁,不灰心,像任性却温柔的水流。这土地的精神血脉没断,我们都看见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转自 艾小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看见》书评】
站长在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海的女儿童话故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