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赏歌曲《歌曲lost riverss》

如何欣赏歌曲《Lost Rivers》?
按投票排序
之前并不知道这首《lost rivers》成了互联网新番神曲,不过第一时间得知 回答了这个问题,也想凑凑热闹,不邀自答。先声明一下我确实欣赏了,我看网上有人说“你绝对听不完这首歌”,我构思和撰写这个答案的这段时间一直在循环听这首歌,至少 30 分钟。之前没刻意听过,但我听过
的大部分歌曲,这首应该也包含在内。所以我就算是在忽悠,也是先忽悠了自己才来忽悠你们的 ^_^。之前回答过一个,这次我尝试从若干角度接近事情的原委。因为题主问的是“你如何欣赏”,所以我只说我如何欣赏,确切的说我如何开始欣赏,而不涉及欣赏的结果或者感想。艺术是妓女,也是报纸。先请大家看一个雕塑作品:这是中国雕塑家展望的作品,不锈钢太湖石。你看到它有什么感觉,很漂亮是不是?确实很漂亮,灵气的太湖石,天生讨中国人喜欢,同时它还是不锈钢做的,闪闪亮,散发着消费主义特有的干练和性感美。这是中国雕塑家展望的作品,不锈钢太湖石。你看到它有什么感觉,很漂亮是不是?确实很漂亮,灵气的太湖石,天生讨中国人喜欢,同时它还是不锈钢做的,闪闪亮,散发着消费主义特有的干练和性感美。但是你是否觉得它有点奇怪呢?为什么做一个不锈钢的太湖石呢,仅仅是因为好看吗?是否可能传达了某种讯息呢?太湖石,中国传统文人审美的精髓,和来自西方的,现代的,工业的,消费的不锈钢,被揉合在了一起,是不是有点像当代中国社会呢?如果是的话,那么这两种元素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关系?揉合的过程又是什么过程?最终的结果是什么结果?它的态度是一种批判呢,还是乐观其成呢,还是期许呢?这都值得我们思考。如果你在思考这些,你就已经在欣赏这个作品了。艺术家做这个作品,就是为了把这种关系展示出来,让你在审美的过程中被引导到他设置的议题当中。你接收到这些,艺术家的目的就达到了。这个例子是想说明,艺术除了审美之外,还有传达观念的功能。它既是妓女,又是报纸。一个画家画画,既是想画画,也是想说话。并且他想说的话,肯定不能简单的用语言表达——否则他直接发条微博算了,累死累活画画干嘛呢?所以当我们试图走进一件艺术品的时候,不能秉持着嫖娼的态度仅仅去寻找快感,得边享受边看新闻。既然是新闻,就有好新闻,有坏新闻,有真新闻,有假新闻。有台湾不日即将回归美国爆发内战日本遭遇陨石雨全民嗝屁的新闻,也有开发商强拆城管打人卖血黑煤窑歌唱家之子管不住 JJ 的新闻。有的新闻语言生动,也有的新闻通篇专业名词看得人脑子疼,这些都得接受。存在和关系请大家看一段舞蹈:这种舞蹈,叫做舞踏, 是一个叫土方巽的日本人发明的。特点你看到了,扭曲,丑陋,恶心,变态……反正各种难看。有上一条的铺垫,我们似乎比较容易想到,演员可能借此在传达什么观念。可是有个问题——“此”指的是什么?当艺术家们想说话的时候,哪些东西可以成为他们的语言?舞蹈当然是很多动作组成的,某一个动作,以及一系列动作之间的连接关系,是可以表达很多东西的。当然还有灯光,音乐,舞台布景,服装等等。除此之外还有吗?回想一下看到这种舞蹈的时候,可能我们没有看懂它的内部结构,没有弄明白这些动作各自以及组合起来是怎么回事儿,但是只是看到它,就已经觉得不对劲了吧?这个不对劲本身,也是舞蹈的一部分!举个现实的例子说明——我们的国家领导人其实很多英语都不错,至少说个“too simple”什么毫无压力可以谈笑风生,但是他们去美国访问,一定是说汉语的。他们跟美国领导人谈话的内容,是一个层面,比如什么萨科奇是个 2b 你别理他喇嘛没有好东西朝鲜的事儿我不知道之类的,同时,他们使用汉语而不是英语说话,又传达出另一个层面——我是中国的领导人,我代表的国家和美国是平等的。这个例子是想说明,一件艺术品存在这件事儿本身,常常就是艺术品的一部分,它跟艺术品的内容都具有表达功能。村上春树写过一句话大概是“某些人的存在,就是对另一些人的伤害”,这句话形容舞踏挺贴切——这些演员无论跳什么,都会吓你一跳不是么?关于这个还要补充一下,一个孤立的东西存在,是没有表达功能的。你说宇宙存在,它能表达什么?什么也表达不了。它就孤零零的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没有比较,它就显现不出什么特点。但是太阳存在,可能就能表达些什么。因为太阳最亮啊,星星月亮都不亮,这就有对比有关系了。你让一个长久生活在黑夜里的人忽然看到太阳,他肯定觉得,我擦,还有这么亮的东西啊,星星和月亮都弱爆了……所以关系特别重要。艺术品,也是同样的道理,任何一件艺术品都不是孤立的,它要与它之前的艺术史发生关系,与社会环境发生关系,与每个观众以往的认知发生关系……只有借由这些关系,艺术品的存在才能传达讯息。这就解释了,有些很怪异的艺术品,就比如题主说的《lost rivers》,为什么那么不配合听众?好像艺术家根本没考虑听众一样。其实不是没考虑,甚至有时候艺术家已经精确的考虑过他的作品会跟你既有的生活史产生什么样的碰撞,这种碰撞恰恰就是他想要的。听觉的角色还是看一幅作品吧,这幅画大家都见过:这是蒙克的《呐喊》,美术课本里有。我并不想说这幅画本身,而是想说我们看到他的反应。有人觉得画的好,有人觉得不好,有人理解有人不理解,但是不管怎么样,我想大部分人还是不会不能忍受,至少可以多端详一会儿。这是蒙克的《呐喊》,美术课本里有。我并不想说这幅画本身,而是想说我们看到他的反应。有人觉得画的好,有人觉得不好,有人理解有人不理解,但是不管怎么样,我想大部分人还是不会不能忍受,至少可以多端详一会儿。我想这幅有点怪异的画,如果移植到音乐中,应该也是一段比较怪异的音乐,它的那种不和谐,那种诡谲,翻译到音乐里估计也不会比《lost rivers》悦耳太多。那么,为什么我们面对一幅怪异的画就可以多端详一会,面对一首怪异的音乐就往往多一秒都不想听呢?显然,听觉和视觉在我们的感觉中,角色不太一样。视觉比听觉要精确,但是耐受力要比听觉高,宽容度要比听觉大。所以我们看到,画家迎合受众的压力,似乎要比音乐家小。当代画家大部分画的都怪模怪样的,但是也不太影响人们声称喜欢他们,拿他们的作品当电脑桌面,甚至有些大款买画回去挂在客厅让画里的人看他在沙发上玩秘书。你跟姑娘说你喜欢蒙克的《呐喊》,人家可能觉得你挺有艺术头脑,但是你说你喜欢《lost rivers》,人家回头一听可能觉得你有病。这就是个现实问题,我们的各种感觉,并不在一个水平线上。如果按照宽容度排序的话,我想触觉应该是倒数第一,除了少数 SM 爱好者,大部分人对任何形式的疼痛瘙痒或者别的不舒服的感觉都非常排斥,这导致使用触觉做艺术特别不靠谱。我不可能抽你一巴掌然后让你审美,无论用多新鲜的手法或者多么新款的拖鞋,抽一巴掌就是疼没别的。倒数第二应该是嗅觉,嗅觉当然是有艺术的比如香水,但是嗅觉也不太适合做观念艺术。我们也不可能搞一个臭的香水然后”表现了当代都市社会的疏离性“,这不合适。再往上数,是味觉,人们可以尝试一些奇怪的味道,甚至一些极端的味道比如 BT 辣翅,但是宽容度也一般,吃难吃的会很难受。相比之下听觉宽容的多,仅仅不如视觉。可是听觉有个好处,声音是可以复制的。我们要高质量的复制一幅画,并不太容易,但是高质量的复制一段音乐,边际成本几乎为零。所以音乐是我们最容易欣赏到的艺术,也是艺术家最热衷创造的艺术,如数的聪明才智都集中在这里。明白这一点,我们是否可以主动地扩宽一点听觉的宽容度?更广阔的世界就在耳边。音乐里面到底可以有什么?大家肯定觉得《lost rivers》很像哭是吧?再来一段音乐:这段音乐你得慎听,有点不吉利。这是来自陕西的哭丧音乐,简单地说就是当地人觉得自己办葬礼哭的不够惊天动地,或者哭不出来,专门找一个哭丧专家来助哭。专家先是唱,然后就开始哭,边唱边哭,唱中有哭,亦唱亦哭,跪在旁边的家属跟着音乐酝酿,放声大哭,最终大家在专家的带领下哭作一团——参加葬礼的人就在一边看。你觉得这个作品如何?是不是有点荒谬?但是当地的人,他们千百年来在葬礼上就是在欣赏这个。谁哭的好不好他们一耳便知,你哭的好了红包翻倍,哭得不好不管饭。那么现在反过来问——音乐到底可不可以哭的撕心裂肺呢?为什么我们常常觉得这些真实存在着的东西音乐不能涉足呢?音乐里到底可以有什么,不可以有什么?这个问题你现在还容易回答吗?更进一步的——为什么我们一年到头听的流行歌曲常常就是那几个人写的,表达极为有限的哪几种情绪?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成了自己的文化审查关,只允许这样的歌词:我来到你的城市走过你来时的路想像着没我的日子你是怎样的孤独而这样的不行:白花花的大腿水灵灵的逼这么好的地方留不住你我们的歌曲里有什么?爱祖国或者不爱祖国,爱你或者不爱你,得到你或者得不到你,想家或者想远方,飞得更高或者沉得更低……就这些。能不能有点别的呢?如果我想说的是——我痛恨你们这些人,我要给你们狠狠的下毒,让你们彻底腐烂,然后狠狠的奖赏你们身上长出的蛆虫——我应该如何用音乐表达?这些问题你我可能没有思考,但是有人在思考。就是不爱听怎么办?!!!太简单了,不爱听没关系,Sainkho 老师是个童叟无欺的音乐家,不爱听《lost rivers》,Sainkho 老师还为你准备了这个:
Lost River 並不是 Sainkho 最好的曲子,它很難聽,藝術價值也不高,建議先聽她的專輯《Naked Spirit》。難聽的曲子並不一定就有實驗性,但也可能有;難聽的曲子不一定就有藝術價值,但也可能有;難聽的曲子不一定就有重要歷史意義,但也可能有;難聽的曲子並不一定是經過學習就能夠欣賞,但也可能可以。說了等於沒說?藝術本來就不是「滿足條件 A 就可以推出結論 B」的事情。
2012 年的最后一天,和
一起在杭州的 MaoStudio 跨年。那天是杭州一个比较大的 livehouse 酷电被迫停业之后第一次与其他 loft 合作,所以宣传活动和卖预售票的时候都是借以酷电的名义,外加跨年,所以人真是不少。活动分两部分,楼下比较大的空间 DJ 和 VJ 联合演出,楼上一个小房间留给另外的人演出,我是为了这个另外的演出而去的。那天的演出由沪杭两地共五位年轻的实验音乐人完成,电子音乐人@,实验音乐人@bububug ,harsh noise 音乐人@、@B(还有一个忘记名字了,抱歉)……他们五个人运用了效果器、调音台、架子鼓、变声喇叭、木棍等等设备,加上人声一起进行了一场长达半小时的实验音乐演出。演出形式是即兴噪音+即兴实验人声。至于效果,我只能说一句,围观者众,大多都是囧、QAQ、Σ(っ °Д °;)っ这一类的表情,在玻璃门外看两三分钟,悻悻而去。 这像不像网上那些人第一次听见
Lost Rivers 并带着仿佛又发现一个新梗的猎奇心和兴奋,这样的场景?而我为什么要提出背景呢?对于一个较知名的 livehouse 举办的电音趴和演出,参与者大多都是音乐爱好者和奇装异服者,追求小众、特立独行以及品味不会低于平均水平。即便这样,实验噪音+人声的表演形式,还是让大多数人吓了一跳。能接受摇滚乐手在台上砸吉他和撒尿的人,也不一定能理解噪音音乐人摔效果器和满地打滚儿吧。即便是强调着爱与和平的嬉皮们,面对着真是罕见的音乐形式,也未必能全心包容和享受。这个是现状。同样存在于龚琳娜这样广为人知的实验音乐人身上。是的,我称之为实验音乐人。回到如何欣赏 Sainkho Namtchylak 的 Lost Rivers 上来,只需要想想平时我们是如何理解和欣赏更简单通俗一些的音乐上来就可以。我们欣赏一首歌曲的时候,听旋律是否动听、怪趣、精妙,歌词是否动人、美好或者一击即中,人声唱功如何声音具有什么特点。更专业一些要考量编曲是不是精致有特点,器乐演奏是否精湛什么的……但最开始打动人的一定是某种美好或者力量,让你觉得这个东西真他妈棒啊。因为音乐是一种表达形式,那个就是音乐所传达的情感和意义。好的音乐可以是通过任何形式传达出丰富的情感,人类的情绪精妙、复杂、多种多样,而一些通俗的、更为大众所接受的东西,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制并不能精准地提出我们所疑惑的问题、我们所感受到的每一种微妙的痛楚、愤怒、绝望、喜悦等等情绪,这种过于直白和浅显的叙述方式其实无法通过算法式的旋律编配和几句歌词表达出来那么多的内容。所以音乐人们一直在追求一种更有力量的、或者更深沉的、或者更为从容大气的表达方式。正如我们听到的好的音乐,无论是金属、迷幻、自赏等等的摇滚乐,还是震撼人心的古典音乐等等,都是热爱音乐这种表达形式的人无尽努力的结果。而有一些人,他们的愤怒、不满、无助、孤独,他们的种种情绪,甚至包括爱意,都在寻找一种更前卫更极端的形式释放,是实验电子、粗噪音、即兴器乐演奏、即兴人声等等形式,那些超越了我们通常的认知甚至音乐本身的声音艺术(至于声音艺术和音乐是合集还是子集的问题,还有待商讨,这句话暂且放着)。听着 Lost Rivers 感觉到什么情绪了?歌者为什么选择这种唱腔?嘶吼是为什么?她在追求什么?音乐人迈开双腿飞奔,这整个过程非常震撼和刺激。在扬起的尘土里,我有点愣住了。
这个答案是我收获赞同数最多的答案了(虽然才十几个赞),但答完之后的这几个月,我每和别人交流或者想到这个问题下我的回答,都隐隐约约感觉不对劲,因为我接触各种音乐比较少,对音乐的理解可能有偏差,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尤其明显,所以重新写一篇。依旧是比较业余的角度,但这次尽量不给大家造成误导。首先,听lost rivers(属于实验音乐)存在着什么困难呢?看到这里,大家自动脑部一下自己喜欢的歌曲。第一:有点极端,哭喊声,吓人。第二:纯人声,没乐器伴奏,而且不够旋律化。首先分析第二个问题。大家有时候比较喜欢聆听一些纯乐器音乐(instrumental),比如说钢琴曲什么的,那么反过来,只有人声的话,就会比较单调(人声也可以看作发声的一种“乐器”)。而不够旋律化对于大众来说,是非常致命的一件事,比如说我比较喜欢听的很重但旋律很优美的旋律死亡金属(比如说Children of Bodom乐队的Children of Decadence, Lake Bodom, Arch Enemy乐队的War Eternal, Time is Black)。那么如果想解决这个问题的话,就得接触一些不过于依赖简单明了又好听的旋律来吸引受众的歌曲(流行歌曲就被排除了),而答主除了流行还接触过一些摇滚和金属,摇滚脱胎于重型布鲁斯,金属的发展起于摇滚中的硬摇滚,可以去听一下。虽然答主听了一些乐队和流派,但自认为依然了解很少,建议查找了解很深的答主的推荐。至于入门的乐队,夜愿,绿日,林肯公园,狂野夏洛克,梦境传说什么的。入了门之后,可以听污点、博多之子、大敌、齐柏林飞艇这些。那么第二个问题,不够旋律化的问题解决了。该第一个了,太极端。如果说极端的话,我听过的抑郁黑金属(Depressive Black Metal)属于我听过的最极端的音乐。更极端的也有,残死,碾核,敲击,我听不来。比抑郁黑轻一些的,用死嗓黑嗓唱的,比如说博多之子,大敌,圣剑,烈焰,这几个属于比较重(失真音效明显,有“音墙”感觉)的,其中烈焰和圣剑是比较容易欣赏的。那么我是如何从圣剑走到抑郁黑的呢?我抑郁和焦虑情绪比较明显,而抑郁黑可以缓解这两种情绪,因为人心中多多少少都有一些歇斯底里化的情绪,只不过没有被引导释放出来(我并不是鼓励大家释放出来),而死嗓和黑嗓乍一听,不是大家熟悉的那种流行歌你爱我我爱你的那种欢快的声音,但大家思考一下,音乐就一定得是听上去很悦耳很欢快的那种吗?文学还不止包含喜剧艺术呢。而之所以这些重型音乐会有受众的原因,是因为人多多少少从潜意识中喜欢这些燥的、不那么悦耳的声音,而它们也是遵循一定规律写出来的,所以也会有受众(肯定也有人不喜欢)。也就是说,再极端的音乐也会有人喜欢,只不过极端程度的增加,喜欢的人数会逐渐减少。总结一下:去听摇滚和金属,听重型音乐,听比较极端但不是很极端的音乐,会更容易接受lost rivers这种实验音乐。
首先这不是一音乐,是一段人声即使做成专辑也不一定每一个音轨都是音乐吧然后就像那些只听流行音乐的人对摇滚乐的反应“摇滚好吵啊,我才不要听,有什么好听的”其实是一回事,只不过层面不一样。
表达一种绝望吧,给我的感觉,就好像在满目疮痍的大地上,人类只剩下最后一个人时的那种刻骨的孤独,而最后的歌唱,好像是在说“好吧,那就这样吧”。
第一次听Sainkho的歌是在9年前了,《非音乐》的杂志上,推荐了她的《Kaar Deerge Chouvulangnig》。现在看来,这首歌大部分人是可以欣赏的,毕竟有旋律。当时的我固执的认为只有这首歌可以入耳,阿姨其他的歌都他妈的是什么鬼东西!其实像《Old Melodie》还是非常优秀的民谣作品,但是很难让人有勇气点开她其他的歌了。尤其是《lost rivers》,就感觉看了一场极端的恐怖电影。但是《lost rivers》真的就这么火了,在9年前,这时不可能发生的事情,遇见这首歌,当时是一个非常私密,偶然的事情。不过当时间过了这么久,人们居然开始讨论这首歌,各种观点,诋毁的装逼的高端黑的都有,突然有点理解了它存在的意义。这是一个前卫的人声玩家彻头彻尾的行为艺术。但是这个行为艺术的意义何在呢?我来开个脑洞吧。这首歌的意义有很多角度可以解读,但绝对不是让你欣赏它。一个角度是,它真的诞生了。一个即兴并且歇斯底里的哀嚎被录制下来并且发行,印在了CD封面,冲击了你对歌曲的定义,这本身就是很前卫的事情。另一个角度是,你可以尝试感受一下Sainkho在录制这首歌的行为,她当时正在干什么,大脑一片空白的就吼出这些声音?不太可能吧。有没有自残?有没有服用药物?她当然在思考什么?她看见了什么?她精神分裂吗?尝试去理解,至少其中的一个意义。还有一个角度,就是这首歌和某个人的连接。因为在人生的某个瞬间你可能突然懂得她在唱什么,就像宗教一样。你自残的时候,嗑药的时候,垂死的时候,患上精神分裂的时候,piu~就这么一下,你突然听懂了。在这之前,你可以尽可能侮辱诋毁这首作品,传播给你仇人,开过分的玩笑。这首歌的意义就是等待这个瞬间。让你理解你所无法理解的东西,谈不上艺术和欣赏,是一种精神上的连接。当然,可能你永远都没这个瞬间,不重要,你没有,其他人会有。所以我无法欣赏这些作品,除了《lost rivers》,阿姨还有很多很极端的实验产物。我都撑不过一分钟。但是我尊重它们。因为它们的诞生都不是那么容易。
不管大家对艺术的理解是怎么样。我完整的听了好遍。只说自己的感受。此观点只是个人观点和学术艺术无关。听这个音乐感觉非常现实的生活声音。撕心裂肺。这是第一个词。从这个歌曲里面听到了,小孩的哭泣声音,大家可以仔细听,是否像哭闹的孩子,在你不理他的情况,是否是越哭越狠,伴随着声音的高八度。委屈,不满表现的淋漓尽致,我们可以说音乐是刻意模仿这种情绪,但是模仿且能表现的惟妙惟肖,这除了对生活观察细致意外,还要有很好的音乐素养来表现。这是纯正的人声表达。呐喊。这是第二个词,我们还可以从中听出来有疯子的声音,如果你真的接触过这类精神病人发作的时候你就知道,这种表现像极了。我们可以接受很平常的东西,为什么对于异类我们就觉得不美好了。大自然可以容纳很多东西,是我们人类太狭小的原因么?对于一些东西却容纳不了。我只能说,反正我是可以接受情绪的表达,好,或者不好,我们都应该学习自然的容纳。爆发。这是第三词。无论我用多少词语。其实我只想说一句都是情绪的表达。若能欣赏你就欣赏,若不能可以选择不欣赏。从音乐性来说。人声可以这样弄,简直太NB了。我们可以听到声音音色转变。在来谈谈,听闻者为什么会觉得烦躁。我们通常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流行歌曲,我们可以看看他们的旋律。真正的口水歌,基本上都是简单的起伏。像这种大起伏会造成心理的不适应。最简单的比喻,我们平时是步行,偶尔锻炼身体选择长跑。突然一天,有只狗在后面追你,你老命的跑。但你剧烈运动之后突然停顿。你是否有恶心呕吐症状?这就是我们的不适应。这个就好比是我们坐上了过山车,太猛烈的原因。所以无法接受。总结,这是生活中很多声音的组合,无论从艺术上或者生活上,我们都要尊重他们,艺术来源于生活,能欣赏不是逼格高,不能欣赏也不能说没有逼格,神化这首歌我就觉得有些过分。艺术家对情绪的把握,对技术的控制,那是艺术家们的事情。这是我在知乎的第一篇回答,没有引经据典来辅佐自己的观点,还是重申一下此观点和学术和艺术无关,个人浅显看法。
都是装逼犯,就不说这歌的艺术价值了她能唱2回一模一样的我就服!
代表作:《今天喷嚏打不出(Cschai-Su)》《今天大便好痛苦(lost river)》转自虾米评论第一条 我100分同意!音乐这玩意儿 一定得讲究个场景才能让人有情感互动。这首歌儿让我感觉就是严重便秘患者的排泄过程。这个作品没有任何的实验 也没有任何的独立成分 只是在表达一种痛苦。我找个便秘+肛瘘患者录下前几分钟 保证效果是差不多的。话糙理不糙 请谨慎折叠 谢谢。另外理性分析就不必了能把这种东西录下来然后还出版了的艺术家你跟人家讲逻辑怎么可能说得通。。。
一直在听她的歌,之前倒是没有关注过lost rivers这首“歌”。于是特意去听了一发,从形式上来看,这段声音显然不满足传统的“歌曲”的定义,也正如楼上有几位所说,再不可能唱出第二次一模一样的声音。简言之,它没有“入乐”,没有音律节奏的规律约束和规定,很难再找到完全相同的发声频率。所以撇开“歌”这个定义的束缚,把它看做独立的一件“艺术品”。事实上它好像确实只是一件“人声实验作品”(待考察),lost rivers来源于歌者家乡一条干涸的小河(某瓣介绍)。可能这段声音就是来自SAINKHO内心非常个人的一种情感,同样在声音里也传达出一种令听者近乎无法忍受的压抑和狂躁。但作为一件公开传播的作品,它和其他所有的歌曲、画作、文学等等一样,其实质就是一种表达。至于作为听众呢,除了体会到这种情感冲击,另一方面一定会惊叹于人声竟可达到如此境界……如果愿意探究也可以多了解歌者背后的故事,从“表达”入手来理解它。顺便推荐她的time out 这张,非常自如和有张力的声音,有让人魂不守舍的力量。
这首歌是同事介绍给我的,第一次听以为是电脑病毒了或者网站被黑了;然后打算到网上搜这首歌的“原版”,赫然发现这首歌就是这样的,于是平静的听了第二次,表示没听懂;于是边听第三次边到网上搜索如何欣赏这个音乐,觉得网上的牛人很多,他们从中听出了各种更深一层的思考;然后在众多评论的基础上听了最后一次(表示之后再也不会听了),还是没听懂,但是这一次耳朵觉得疼了。我不知道音乐中猎奇的概念,也不觉得这首歌听着让人窒息,至少我从头听到尾都很平静,我只知道听的次数多了,鼓膜会痛,只能说我的耳朵无法欣赏这类音乐~
不装逼就得死真是.................像过度解读电影一样,过度解读音乐不是什么东西都必须有意义当然,就像说S,B的意义就是S,B,那也不可厚非
过度解读,强行艺术
野蛮,拒绝,孤独,旷野,撕裂。说实话,非常喜欢…多听发现其他歌曲都没有表现力
我想知道这首歌每次能都唱的一样吗,可能因为我不是专业人士听不出这首歌的旋律,还有左小诅咒应该就是同一类型的选手吧。
这首歌的演唱者珊克南契拉(Sainkho Namtchylak)是一位非常厉害的歌手,她的声音条件很出色,这首歌可能有着深层的意义。记得第一次听到这张作品时是多么的惶恐不安,但又隐约地觉得这是多么的惊为天人,毕竟这是1991年的录音室作品!网友在微博上说不要用音响播放这首歌曲,因此记者戴着耳机开始欣赏,但一度误以为是自己的耳机坏了,感觉一直播放的都是杂音。慢慢才发现歌曲就是这样,从头到尾都是嘶叫声。据悉,演唱者珊克南契拉被称“人声极端分子”,有许多听起来让人窒息的歌曲。除此之外,她拥有横跨七个八度的优异音域,随后记者找到她其他的一些歌曲,的确空灵动听。记者电话询问了著名音乐人科尔沁夫,他说珊克是他很喜欢的一个歌手,这首歌应该是个例外:“她的音乐非常出色,也在中国演出过许多次。她学习的是图瓦传统的双声唱法,也包括一些巫教的传统声乐技巧,可能这首歌是她向信仰和图腾致敬。虽然大家听起来根本不像一首歌,但其拥有更深层的含义,所以千万不要觉得听不懂就调侃说是神曲,听Lost River不能随便,至少像这样鬼哭狼嚎的东西暂时只能独享,广为传播的话我们可能会给认作异教徒。至今我也无法定义这种音乐,恐怕也不是“图瓦”两个字能够概括得下,暂且称作极端人声实验吧! 【摘自百度百科】
其实很简单啊,看歌名lost rivers,很明显啊,大地母亲的哭泣,河流的悲伤,你能指望他有多动听? 但是感情传达到了么? 看评论很明显啊。 艺术是真诚的,你以为还跟某些人说的似的,当强奸无法反抗时就要学会享受么?大哥,真的不需要学会享受这首歌。
这首歌听完了,哭着听完。我想起了我最思念的人,去世的奶奶,在歌曲的最后,几个婉转的小调,很好听,体现了很强的功力。中间的嘶吼,表现出了不同种类的哀嚎声。有一些元素和椎名林檎的歌有点像。其实很多摇滚的嘶哑声都可以在这首歌取材,这首歌算是哀嚎的集大成之作。整首歌下来,我只能想起那一天,很像我家乡的葬礼,大家都会唱这种类似的歌,节奏一致,最后都以“昂那”结尾。我对于这首歌,不能说是喜欢,只能说是乡愁般的思念,Nostalgia。
这首歌分类音乐分类属于实验音乐中的音乐艺术声音艺术是什么呢?“声音艺术”是已经完全剥离了旋律本体、本体、人声本体这样一些再普通不过、传统不过的看似产生“音乐”必不可免的元素,而作出来的又充分让人折服的有“艺术”性质的、适合参加声音界双年展的、不一定能适合入人耳的、极度有创作原始动机和新鲜感的声音文化。还可细分为电子原音,,具象音乐等.代表人物有日本的丸谷功二(KojiMarutani)和 山中透(Toru Yamanaka) 等.他们的作品常渗透到视觉,声音,表演,舞蹈,影像,装置,科技等领域.解释:理解声音艺术 就得先理解艺术 这一点可以参看 的回答但我还要补充一点人们对音乐的审美心理感受 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对于相同的节奏 乐调和旋律 人们会有种约定俗成的心理感受比如说 听到由16拍音符组成的旋律 人们会联想到快乐 想到春光明媚 想到阳光灿烂而听到低沉缓慢的旋律 人们会想到忧伤 想到瑟瑟天 想到幽黑的夜晚即使是不同的审美主体 也不会在听到《二泉映月》的时候想到快乐 在听到《sha la la》的时候 想到幽静而Lost River这种音乐 体现了审美的特殊需求即反常规的审美需求我认为艺术有两个作用 第一个传递艺术家的个人感受——其工具性 第二个是标新性——其独特性而Lost River显然不是为了愉悦大众 其走红只能说是近年来的审丑情绪体现结论:最后回到问题:如何欣赏歌曲Lost River?综上 我认为这是个伪命题 因为Lost River这首歌并不是为了让人欣赏而录制的这首歌不是为了让你觉得好听 不是为了证明艺术家的感情 不是宣扬什么理论它只是个探索它只是为了告诉其他先锋艺术家:原来 这也可以是音乐===============================================拓展阅读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lost rivers试听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