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家训家风家训电子小报电子怎样制作版本

2014成都市“好家训 好家风”家庭出炉
&&历经2个多月的发酵升温,由成都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妇联主办,成都晚报社承办的成都市“好家训 好家风”征集评选活动结果出炉,十一个家庭获选2014成都市“好家训 好家风”家庭。接下来,这些家庭将在近期召开的全市分享会上集体亮相并讲述各自故事,他们的家训家风还将被制作成漫画手册。&&据活动主办方负责人介绍,本次活动的初衷,是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引导广大家庭建设“和睦、孝道、勤俭、诚信”等具有时代特点的家庭文化。今年8月初,征集评选活动正式拉开序幕。通过公开征集、各级推荐、专家评议、现场讲述、网络推广、新媒体传播等方式,迅速在全市形成热潮,甚至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家庭参与。不到1个月,活动就吸引了超500户家庭报名。同时,以“听身边人说家训家风”为主题,评选活动还走进基层社区,于今年8月底在金牛区黄忠街道正式开启,持续20余天,由优秀家庭代表、基层优秀故事员、专家学者组成的分享团,先后在全市10个区(市)县社区进行分享,吸引近5000名群众参加。通过各类媒体,近百个成都优秀家庭的家训、家风故事得到展示。这其中,既有名人家庭,也有普通人家,既有传承绵远的家族,也有追求梦想的新市民家庭。&&著名巴蜀文化学者李殿元表示,纵然时代变迁,但家训家风中流传下来的,如诚信、孝道、和睦、勤俭等精髓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谋而合。 成都商报记者 江浪莎&&2014成都市“好家训 好家风”家庭名单&&1、刘伯榖家庭&&家训:孝顺父母,长幼有序;家庭和睦,待友和气(《豫诚堂家训》)&&家风:传承“孝”与“和”。&&2、费怀银家庭&&家训:家和万事兴&&家风:家里讲爱不讲输赢。&&3、田闻一家庭&&家训:立身处世以诚信为本&&家风:对人对己的承诺。 &&4、杨天宇家庭&&家训:三鳝家声久远,四知四泽绵长,清白传家&&家风:诚意做事,清白传家。&&5、牟小琴家庭&&家训:忠孝相传千载,勤俭教诲子孙,承先启后&&家风:笑对艰难,孝媳撑起四代同堂。&&6、李文成家庭&&家训:百善孝为先 立身正则不令而行&&家风:以孝立家身体力行。&&7、周天彬家庭&&家训:敦孝弟 勤职业 肃闺门 尚节俭&&家风:厉行节俭,友善待人。&&8、聂万敏家庭&&家训:兴家犹如针挑土,败家犹如水冲沙&&家风:三代人传承的勤俭。&&9、意西泽仁家庭&&家训:尚学修德 明辨笃实&&家风:百封家书传递才情和温情。&&10、张先勇家庭&&家训:忠孝传家远 诗书德泽长&&家风:书香门第百余年“尚学”。&&11、李光琼家庭&&家训:善以待人、宽以容人、乐于助人、严于律己&&家风:83岁最美“包租婆”,助人为乐传承三代。
[] [] [] []
发帖区已有条跟帖&&&&
html +='立即抢购';
html +='';
$("#tg-content").html(html);梅列区东新小学开展“家训家风卡”设计展示活动
来源:文明风
文明风5月23日讯 东新小学积极弘扬良好家训家风,提升学生道德素养,新学期伊始,开展“传承文明家风育好一代新人”主题教育活动。各班级利用班会课,组织开展“晒家风”活动,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对家风的含义、家风小故事和自己的家风进行互相交流,同时开展设计制作精美的家训卡片活动,许多家长热心参与活动,与孩子们一起设计制作家训卡。学校从各班选送的100余张家训卡中评选出了30张最佳家训卡,并在学校文化墙上集中展出,设计精美的家训卡吸引了许多同学们课间观看,让孩子们在欣赏中接受了传统家训家风美德教育。(梅列区委文明办供稿)
责任编辑:金婷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传承好家训 培育好家风
&&刘伯榖:以《豫诚堂家训》治家 传承“孝和”家风&&家训:孝顺父母,长幼有序;家庭和睦,待友和气&&1929年出版的《清史稿·儒林列传》中,收录有一位四川国学大师刘沅,他创立的“槐轩学派”在国学界有深远影响。作为国学大儒,刘沅同样治家有方,他写下的家训——《豫诚堂家训》至今已传承6代,成为子孙后代的治家法则。&&“哪怕是我家的孙媳妇,《豫诚堂家训》也必须记得一字不漏。”昨日,成都晚报记者来到刘沅曾孙刘伯榖的家中,推门进入,便看到墙上红底黑字的书法对联。转过厅堂,不足40平方米的书房里放满了古书典籍,正中央的书桌上几本泛黄的线装书整齐叠放,书桌玻璃下一眼就能看到曾祖父刘沅留下的《豫诚堂家训》。如今,刘伯榖已是85岁的鹤发老人,提起刘家的家训家风,他总结为“孝”“和”相济。&&孝:礼节周全 传承家学&&“‘孝’是每个刘氏子孙必须铭记于心的。”刘伯榖说,“孝”是刘氏家风的核心之一。&&在刘伯榖3岁的时候,母亲万姒便告诉他,从今天开始,每天都要给爷爷、奶奶问安。从此以后,刘伯榖起床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到奶奶的房间问安,晚上睡前的最后一件事也是到奶奶房间中问安,“后来长大一些,对父母同样要遵守这条家规。”&&刘伯榖的祖父刘梖文,父亲刘咸炘都是蜀中知名学者。受家族影响,刘伯榖自幼便在父亲创办的尚友书院(解放前成都最有名的书塾)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生,刘家子孙背的第一篇文章是《豫诚堂家训》。“小孩子背书,常常只知道死记硬背,并不知晓文字中的深层含义。”刘伯榖说,有一次当他背至“一念欺天,即为不孝,一念欺亲,得罪于天”时,怎么也背不了,母亲万姒便耐心告诉他,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一个念头欺骗天地、父母就是不孝,就是罪过,“那时候,对长辈要孝顺的道理便深深刻在了我心里。”&&如今,虽然已经没有问安的规矩,但刘家子孙同样用另一种方式延续着传统。刘伯榖说,他有两个女儿,每个女儿每周抽四天轮换来看他,不来的时候就打电话问候,到周五的时候,刘伯榖则会去女儿那里过周末,“所以找我不要在周末,我们一家要团聚的。” &&和:长幼有序 待人和气&&在刘伯榖的记忆中,家中长辈的地位绝对不容质疑。比如说吃饭,座位必须严格按照长幼顺序排列,长辈没有动筷子之前,晚辈不能吃。“对外我们则讲究以诚相待,不与不忠不孝、不尊重传统礼仪之人结交。”刘伯榖解释道,待人和气不能只停留在说话和气,更要在礼节层面做到。“真诚在先,然后友善跟随,能够宽宏待人,团结周围人。”&&如今刘氏子孙已不再像从前一样几百人住在一个大院,但始终保持联系,家族成员也经常团聚。逢年过节刘伯榖的家人都要聚在一起吃饭,整个刘氏大家族每年也有一次大聚会,只要在成都的刘氏子孙都会出席。远在国外的刘氏子孙每次回成都,也都要来看看他这个刘氏大家长。刘伯榖说,时间荏苒,当年看似难懂的古文家训,现在也能够记得清清楚楚,“历经数代,刘氏族人依然能凝聚在一起,和睦相处,长幼有序,就是源于自幼的传承。”&&费怀银:言传身教 家人和睦友爱&&家训:家和万事兴&&已年过七十的费怀银,声音里有年轻人的干脆和朝气。她告诉成都晚报记者,自己“年轻”是因为家庭和睦友爱,“家和万事兴嘛。一家人互相体谅、互相支持,开开心心,就不容易老。”&&言传身教传承家风&&提起费怀银一家子,街坊邻居都会竖起大拇指,这一家子的和睦美满让人羡慕。&&费怀银和丈夫,一个毕业于四川大学,一个毕业于清华大学,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费怀银搞了几十年的教育,如何教育子女,树立好的家风,她有自己的心得。在她看来,家庭和睦、诚信明理、谦逊好学就是最好的家风,“父母作为孩子的启蒙教师,一定要用自己的言行去给孩子做榜样。”费怀银讲大道理的时候不多,她与爱人都相信,为人父母当以身作则,这样好的家风才能得到潜移默化的传承。&&费怀银与丈夫已经结婚40多年,但在孩子们的记忆里,两人在家从来没有吵过嘴、红过脸,儿子和女儿从这里,对幸福家庭有了更多的理解。“父母不仅是血脉上的亲人,更是家庭生活中的导师,对我的性格、处事及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刻下了深深的印记。”女儿常常对人如此感叹。&&家不是比输赢的地方&&“妈,日子没有办法过了,我要离婚!”费怀银一家人现在住在跳蹬河社区,有一天,儿媳妇突然十分生气地找到她,说和老公吵架了,两人要“分道扬镳”!一会儿,儿子也来了,两个人当面争吵起来。 &&“他们两口子吵架,我从来不会站在儿子这边骂媳妇。”费怀银说,当时她安静听小两口各说各理,吵完了,她先是把自己儿子说了一顿,然后开始心平气和地安慰儿媳。在她看来,婆媳关系是家庭能否保持和睦的重要因素,“既然来到我家,是媳妇,也是女儿。将心比心做事,大家就能感受得到。”&&家里是讲爱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更不是论输赢算得失账的地方。费怀银喜欢讲这个道理。在费怀银影响下,儿子与媳妇关系逐渐和睦,越来越懂得包容对方。今年,费怀银一家还被评为成都十大“最美家庭”。&&成都晚报记者 张婷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传承好家训 培育好家风家风家训活动方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家风家训活动方案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5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厦门首届“十佳家训”评选启动
“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润物无声影响孩子的心灵。”为让良好的家风在更大范围内传扬,即日起至6月份,厦门首届“十佳家训”评选启动。活动将通过家训征集、家风征文和故事征集,寻找良好的家风传承,收集更多的家训妙语,让这些家训和家风故事影响更多的人,让家教的箴言警句在更大的范围内传播。[]
 &·何氏家训·
  见先哲于羹墙,慎独知于衾影。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此希贤希圣之妙诀也。解释:要随时随地想到古代贤哲,做事都是天知地知,在没人看到的地方也要小心谨慎,没人听到的地方也要心存恐惧。
 &家风 忠厚传家
  祖父何仰潜传下的家风之一是“忠厚传家”。“忠不是愚忠,而是忠于国家,忠于事业,忠于个人家庭。”上个世纪20年代末,何丙仲的父亲何启人开风气之先,在厦门海军航空处成为厦门第一代飞行员。抗战前夕,宋美龄要当“空军之母”,把空军集中到南京准备打仗。当时厦门海军航空处的很多人都跑到海外当民航驾驶员,何启人也动摇了,准备到南洋开飞机,但是遭到了祖父的痛骂。“祖父很生气地说,你现在是吃军粮的。”何丙仲告诉记者,“祖父只有父亲一个儿子,却坚决反对父亲到南洋,鼓励他到南京参加抗战。”。
 &家风 言必信
  “祖母也吃素,她在晚年时常常告诉我爱人,当年发誓要吃素,就要说话算数,如果将来患老年痴呆症突然想要吃荤的,千万不能听她的话,做人就是要说到做到。”何丙仲说,祖父母最讲求诚信,凡事都要坦然,实事求是,对自己对别人都要有信誉,哪怕在一些生活小事上都严格要求自己。“这也让我受用无穷, 我从工作一直到退休,回想往事,没有什么觉得尴尬脸红的事情,很坦然。”。
 &家风 读书上进
  “读书上进”也是祖父传下的家风。“他自己以身作则,整天就是读书,四书五经、大学中庸等倒背如流,经常翻看,还鼓励我藏书,告诉我读书就要爱书、敬重书,庄严敬爱,这也培养我以后的读书习惯。”何丙仲回忆说。[]
 &·廖氏家训·
  老老实实做人 认认真真做事
 &·廖氏家风·
  善良 上进 报恩
 &一个小山村 种下颗颗善良的种子
  林理瑛说,善心好像也会代代相传。小孙子小时候特喜欢玩硬币,有时睡前手里捏着一枚硬币,醒了硬币还抓在手里。有一天,林理瑛抱着他在公交站等车,遇到一位长胡子老大爷端个盆过来行乞。小孙子手里正拿着硬币,便自己主动放进老大爷盆里。
 &一封旧家书 上进成就了名校梦想
  兄弟之间也有着独特的鼓励带动方式。老大考上北大后,来信鼓励二弟“期待两年后同游未名湖”。这封信被老二珍藏着,等到老三高考前,老二把这封信拿出来,在大哥的文字后面加了几句话寄给了老三。之后,老四高考前,又收到了这封信,上面有三个哥哥对他的期望和勉励。就这样,这封旧家书当了三次的高考“精神导师”。
 &一张全家福 点滴做起真情报恩
  古语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个“善”,是各种好、各种美德。父母的言传身教让兄弟们终生受用,成为人生中最值得珍视的财富。老三每年除夕都为父母擦皮鞋。儿媳们也都很尊重二老,常给二老买衣物。走到哪里,都不忘给婆婆买比较环保的染发剂和润肤霜、画眉笔、梳子等。她们也都尽责管教孩子,希望能延续廖家家风。[]
 &·龚氏家训一·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解释:吃每一碗粥、每一碗饭时,应该想想这粥饭来之不易;生活中所需的每半根丝、每半缕线,都应该好好珍惜,勤俭节约,而不铺张浪费。
 &·龚氏家训二·
  家有万金,不如一技在身。解释:纵使家财万贯,也不足为恃,早晚有挥霍完的一天;而只有自己有一技在身,才能靠掌握的本事不断地获取财富,守住财富。
 &一粒饭掉在桌子上或地上 父亲要求一定要捡起来吃掉
  除了吃苦耐劳,龚洁的勤俭节约也来自于父亲的影响。“就是一粒饭掉在桌子上或地上,父亲都要求一定要捡起来吃掉。如没有遵守,父亲就呵斥我,这对我的影响很大,到现在我每天吃剩的饭菜,一定要热了隔天再吃,不要浪费。现在是新时代,不兴这一套了。”龚洁身上穿的一件羊毛衫,居然已有40多年的悠久历史,两边衣袖上都打了补丁,“我自己补了三次,也不用老婆补。
 &报考大学专挑邮电学院 搞邮政是父亲说的一技之长
  洁高中毕业,考上了南京邮电学院。之所以考邮电学院,是因为父亲始终强调,家有万金,不如一技在身。“当时有说法,银行金饭碗,铁路和邮政是铁饭碗,考到邮政里面一辈子有饭吃,我也不强求金饭碗,有个饭吃就行了。当时包括金融税务、干部学校我都不去考,专门挑邮电学院,就因为搞邮政是学本事,是父亲说的一技之长。”龚洁说。
 &人家晚上看电影他看书 读完二十四史3200卷
  退休后,龚洁开始研究厦门近代史、鼓浪屿老别墅、厦门红砖厝,在研究中结合旅游。退休23年写了四五本鼓浪屿老别墅的专著和厦门导游词等书。龚洁说:“我不论到什么地方,做哪个行当,都要求自己一定要掌握技能。以前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现在我也对儿子孙子说,一定要学本事,没有本事休想在社会上立足。”。[]
 &·张氏家训·
  心存厚道 不计不较
 &一条请半村村民聚餐的大鱼
  上世纪50年代的一天黄昏,我祖父拖着一条大鱼出现在村口,那是他在附近的小河里网到的。“那条鱼应该有20多斤吧,肥得像只小猪。”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这条鱼足够饥肠辘辘的家人饱餐好几顿了。 但祖父不愿独享,而是广邀四邻:“到我家‘打平伙’(注:湖北方言,特指多人合伙吃饭)吧!”村长搬来一口大锅,将鱼切成大块放进大锅熬汤,香气四溢,惹来半个村的村民。大家有的拿米,有的拿蔬菜。那晚村里像过节一样,20多人聚在我家低矮的土坯茅草屋边,端着碗“窸窸窣窣”地喝着鱼汤,吃得汗水鼻涕一起流。
 &一袋锁进专门柜子的救济粮
  因为是为数不多的文化人之一,村里筹建小学时,我父亲顺理成章当了老师,后来还被推举为村长。那时村长的主要工作,就是救灾、发放救济粮。每月的救济粮分完以后,一般还要留一袋米作为应急。这一袋米,父亲将它藏在一个专门的柜子里,还加了锁,即使是我奶奶、我母亲,也都是不能动的。村里哪一户人家最后实在撑不下去了,就会拿着瓢或盆找来我家,父亲会在众人的监督下打开柜子,让他舀上一瓢,称重、登记后,再郑重其事地将这袋应急粮入库、上锁。
 &找到其他村也要还的10元“大钱”
  上世纪70年代末,我父亲也做起了一点小生意——卖竹箩筐,一个竹萝筐也就一两毛钱。有一次,我父亲转到一个村子,村民们都围上来买。一个村民买了两个,付了10元钱。我父亲正在找钱,一抬头,那个村民已经走了。我父亲赶紧挤出人群,已经不见那人的踪影。在那个年代,10元钱是“大钱”,父亲急了,问了好多人,终于有一个人有印象:“好像叫某某,是另外一个村。”我父亲立即收拾担子,去另外一个村寻访了好久,终于把钱还上了。[]
 &·黄氏家训·
  “给孩子留金留银,不如教孩子如何做人”“先做人,后做事”。
 &种树先培根 育儿先育德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老师,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应首先做到。在她们两三岁时,我们就让其坐在洗衣盆旁边,学着大人的样子洗手绢,上小学后就自己洗内衣、扫地。进入中学便分工负责洗碗,学做一些简单的针线活。所以当小女儿在大学自己补衣服,缝被子时,老师和同学无不感到惊讶。大女儿更是独自一人远赴加拿大,在异国克服了各种困难。总之,我们夫妇爱看书报、不说脏话、礼貌待人、勤劳俭朴等好品质都潜移默化到了女儿身上,所以姐妹俩从小学到大学,一直都是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黄家好姐妹”的美誉在本单位广为流传。
 &求知须有欲 勤奋业始成
  为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潜能,我们在她们从小时也讲经典故事、名言警句。还教孩子堆积木,玩魔方,下跳棋,猜谜语。在学习方法上,只要求孩子上课专心听讲,有问题及时请教,完成当天作业,预习次日新课,再不增加额外负担。有成绩精神鼓励,有失误共找原因,从不斥责,也不包办,更不强求上大学。每当她们问“考不上大学怎么办”时,我们就会说:“只要努力了,光阴就没有虚度;真正掌握了知识,没上大学人生也能精彩”,始终让孩子在宽松的环境中学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家风家训小故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