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哲学用教育的角度看哲学整容的论文

||||||||||
当前位置: →
从哲学角度看语文学科的本质
教育理论:从哲学角度看语文学科的本质是由第一范文站()为您精心收集,希望这篇从哲学角度看语文学科的本质论文可以给您带来帮助,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从哲学角度看语文学科的本质的正文:
&&& 长期以来,我们都被这样告知:任何事物都具有一定的内容和形式,内容和形式是对立的统一体。“在形式和内容的相互关系中,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总的来说,内容居于主要的、决定性的地位。形式必须适合内容,有什么样的内容,就必须具有或者必然要求具有什么样的形式。”这一哲学理论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就是言语内容决定着言语形式,言语形式为言语内容服务。这一理论与我们的日常经验似乎也非常吻合:我们说话写文章都是先“情动于衷”再“形之于外”,先有想法、感触再考虑怎么说怎么写。在我们的观念里,内容总是比形式重要。&&& 事实果真如此吗?余应源先生主编的《语文教育学》对“内容决定形式”这一哲学命题提出了异议:“其他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都是立足于言语的内容,言语内容是矛盾的主导方面,言语形式为言语内容服务。只有语文科与众不同,言语形式是矛盾的主导方面,言语内容为言语形式服务。”这一观点打破了那种看似全面而实质上流于肤浅的庸俗辩证法的观点,发现了“言语作品”与“言语作品教学”的本质差异。一个既定的言语作品,作为大千世界的一个“事物”,它无疑既有内容又有形式,且必然是内容决定着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但是,一个既定的言语作品的教学,其对象已不是那个被教学的作品,而是那个作品的教学。作品一旦进入了教学领域,就如同产品进入了流通渠道变为商品一样,其性质和功能会随之发生变化。作为一个事物的“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与作为一个事件的“教学”的内容与形式,不但不是一一对应的,在一定的教学环节中,有时可以甚至应该向对方转化,否则,教学就不成其为教学。&&& 鲁迅的小说《故乡》所反映的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日益凋敝的现实,流露出来的对逝去友情的伤感,对未来美好新生活的希望,均可视为作品的内容;而这篇小说的抒情的语言、对比的写法、插叙的结构等,可以看做是作品的形式。对教学环节以外的人而言,他阅读这篇小说时一般主要关注作品所反映的事实和流露的情感,并可能被深深打动,得到一种审美的愉悦;而对于教学的人来说,前者固然重要,但他不会仅仅局限于此,而一定会在适当时机把前者作为手段,用来达到对语言技巧和写作方法等形式方面的理解,在这种特定的情况下,我们说作品的内容成了达到某个教学目的的手段,言语内容为言语形式服务。&&& 那么,“言语内容为言语形式服务”是不是关于语文学科本质的一个普遍命题呢?总的来看,这个观点揭示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本质差异,概括了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本质,但在特定的教育阶段和特定的教学环节中,我们不能总是拿抽象出来的认识与每一个具体的现象、要素对号入座,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北师大教授王富仁先生说:“工具性,我们无法从根本上否定它,特别是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没有工具性这个概念,我们就无法说明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小学阶段学习的不是小学生不知道、不了解的事物,而是让他们掌握文字符号这个工具,以便他们能够读、能够写。但到了中学,特别是高中阶段,掌握文字符号这个书写工具的问题已经不是主要的教学任务,工具的问题依然存在,但即使这个工具的问题也是人文的问题。想到写到,想不到便写不到。”&&& 王富仁先生的话涉及语言哲学中的一个根本问题,即思想与语言的关系。长期以来,语言学界有一种几乎一统天下的观点:“人们不但在相互交际、交流思想的时候运用语言,就是在进行思维、形成思想的时候也要运用语言。所以,语言不但是交际的工具,而且是思维的工具。”“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仿佛语言是为思维和思想而存在的,语言是思维和思想的附属物,语言可以从意识中剥离出来。这种说法与哲学上的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的观点不谋而合,延伸到语文教育中来,就是思想内容重于言语形式的观念的确立,就是阅读和写作教学中一再强调内容充实、观点正确、思想积极的习惯的形成。&&& 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说:“思维不是在言语中表现出来的,而是在言语中实现出来的。”这里,“表现”与“实现”是有差异的。浙江师大钱望圆先生对此作过生动的解说:“表现”是指用A去展现已经存在的B,A和B是两个既有联系又各自独立的个体;而“实现”则是指随着A的逐步完成,B也随之成为现实。这是一个从无到有、一起生成的动态过程。A与B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浑然一体。它们的生命是连在一起的,谁也无法离开谁。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对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的关系作过长期深入的研究后,得出结论――“思想与使用语言乃是同时发生的同一件事”。他认为既然思想与语言是同一回事,那么一个思想只有一个与之匹配的形式。修改文章,并不只是为原来的内容换一种言语形式,穿上另一件外衣,事实上,在改变言语形式的同时也改变了言语的内容,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个说法而意味仍然完全不变的。如郭沫若先生的剧本《屈原》里的一句“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被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不仅仅是改动一个字,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也跟着变化了。是“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好,还是“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好,这也不仅仅是文字上的区别,同时也是意境和内容上的区别。&&& 由此反思,“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或“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肤浅的和不恰当的,因为运用语言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语言运用的结果就是思想本身,二者不存在谁先谁后和谁主谁次的关系。钱望圆先生说:“我们可以从自己居住的房间里走出来,站在房间外审视房间的一切,但我们无法从语言的世界里抽身出来反视语言的一切,就像我们无法从自己的身体里走出来观察自己一样。”&&& 那么我们说话写文章为什么是先有思想感情等内容要表达,再考虑怎样表达这个形式呢?其实这是一种错觉。在一定环境的刺激下,人们首先会产生一种表达的欲望或意向,但这时意识犹如一团飘浮不定的云雾,还不能称之为内容;后来这飘浮不定的意识云雾逐渐被注意,并在语词的不断介入下,逐渐清晰起来,最终成为真正的思想内容。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言语内容)明确之际,就是怎样表达(言语形式)的完成之时。索绪尔早就指出:“哲学家和语言学家常一致承认,没有符号的帮助,我们就没法清楚地区分两个观念,思想本身好像一团星云,其中没有必然划定的界限。预先确定的观念是没有的。在语[1]&&&
教育理论排行
  |    |    |    |    |  
第一范文站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鄂ICP备号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责必究从现象学的角度看相对主义-哲学毕业论文-_2016年硕士生毕业论文_本科生毕业论文_绝想日记网
从现象学的角度看相对主义-哲学毕业论文-
查看:347816
从现象学的角度看相对主义
尼采在《权力意志》中这样预言:“我所陈述的是最近两百年来的历史,我描述那即将到来而又不再能避免的事情:虚无主义的到来。”“作为心理状态的虚无主义必定会到来。首先是在下面这种情况下:我们在一切事件中寻找一个并不存在的‘意义’,因此寻找者最终失去了勇气。”并非尼采一手造成了虚无主义的发生。他只不过说出了一个事实而已。其实这一事实到来的酝酿与征兆由来已久。照海德格尔看来,作为形而上学的西方历史之衰落简直从苏格拉底伊始就已命定了这一结局。与虚无主义同时到来的还有它的挛生姐妹相对主义、怀疑主义以及不可知论,在理性主义、本质主义和决定论一统天下、大行其道的传统哲学时代,相对主义们虽然一直象幽灵一般在西方历史出没作祟,但也仅仅是不见天日的幽灵而已,而今它们却已正式现身,并且登堂入室成为哲学、文化乃至社会生活的中心话语。一个显而易见、不言自明(如果现在还存有不言自明这一说法的话)的事实是,在这样一个丧失不言自明的绝对价值的时代,如何有效地避免相对主义已然成为最为紧迫的哲学问题之一。我们注意到,所谓理性主义和本质主义,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都不是某个有实质性内容的哲学流派,而只是一种看待哲学的基本态度和基本观点,在这些正相反对的哲学态度背后(又是一个“本质主义”的词汇)隐藏的是不同的哲学预期:预期哲学能做什么,哲学应做什么,以及哲学是什么。 一、什么是哲学 Whatisphilosophy?当我们把有效避免相对主义当成我们时代的哲学问题之时,我们对何为哲学已经有一个先在的判断了,结论先于问题,我们已经把相对主义排斥在“哲学”这座神庙之外,可是这难道不仍旧是理性主义的态度吗?在古希腊语中Philosophy的含义是爱智慧,可是何为智慧?什么样的智慧才称得上是哲学的智慧?哲学是理性的东西,曾几何时几乎无人对此有过丝毫疑虑,仿佛它是天经地义顺理成章的事,但是这一答案难道不会太显草率和不成熟?“因为我们可以对这个答案提出进一步的访问:什么是理性?理性之为理性,是在什么地方,通过谁人决定的,理性已经自称为哲学之王了吗?如果是的,那么又是根据什么权力?如果不是,那末它又是从何处获得这种使命的角色呢?如果被当作理性的东西只是通过哲学,在哲学史的过程中初次得以建立起来,那么预先宣布哲学是一项理性的事业并不是可靠的意见。”①同理,在我们对理性的合法性进行质问的同时,如果简单的反其道行之,将哲学定义为非理性的东西,这种做法也是大可怀疑的。那么究竟何为哲学呢?有没有一个先验的“哲学”自在地存在于世界某个角落,等待着人类把它找到——这一点似乎不可证实。也许事实是:“哲学”一词的产生只是一个随意的创造,一次语言的事故,正如我们每个人降临人世。所以结论是:可以有许多不同的“哲学是什么”的答案,亚里士多德的,皮罗的,一元论的,多元论的,大家地位均等一视同仁——问题伊始,就又落入相对主义的宜臼。Whatisphilosophy?我们应该以何种方式谈论哲学,开启哲学之门的那道魔咒究竟何在?我们能否在哲学之外或者之上谈论哲学?如果不能的话,我们就必须按照哲学的方式在哲学之内谈论哲学,那么这里就又预设了一种现成的哲学方式,一种现成的“哲学是什么”,换言之,我们就已经“在之中”了,我们不得不在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学术传统里,以如是这般的方式去谈论哲学。这里所突显的两个问题在于:1、按照哲学的方式在哲学之内谈哲学,这句话简直等于同语反复,它将把我们扼杀在令人窒息的一成不变的传统当中,永远无法跳出传统学术理念的掌心。2、在“哲学”(传统意义)之外谈哲学(全新意义或者复活古希腊原始意义上的哲学观),那么所谈的是否还是“哲学”(传统意义上的)?——海德格尔将它命名为“思”,并提出了“哲学的终结与思的任务”。海德格尔思想并不是本文研究的最终鹊的,但是它将作为本文研究的出发点和引路人,事实上,我们的确发现海德格尔为我们开启了一条通向哲学之思的道路。海德格尔告诉我们要探讨“什么是哲学”就必须从古希腊源头入手,但这并非因为我们有考古癖或者“尚古崇祖”,而是因为这是一个历史事实,“philosophia”作为一个历史名称把我们的讨论和希腊传统密不可分地联系起来,所以他说:“这个有着希腊名称philosophia,并且以历史的词儿philosophia向我们启示了寻问‘什么哲学’的途径的方向。”②因此对于“什么是哲学”的回答就不是随心历欲怎么都行的,在这个问题不存在任何相对性乃至可能性,而只有现实性。海德格尔强调道:“说它是一个历史的问题意思说它是一个命中注定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不是一个历史问题,它就是我们西欧现实的这个历史问题。”③在找到“什么是哲学”这一问题入手处——希腊之后,我们将走向何方?我们要遵循的提问方式和思之道路何在?答案依旧在希腊。
上一篇:科学划界——从本质主义到建构论
下一篇:亚里士多德与黑格尔关于对立统一学说的比较研究
支持(347816)
上一篇:下一篇:
留住已经逝去的峥嵘岁月 记住曾经绽现的万种风情 在记忆即将淡漠的时候 来把这些重新回味
Copyright (C)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号-2 &&&京公网安备08号
绝想网友交流QQ群中国哲学_毕业论文_找论文网
中国哲学 点击榜
All Right Reserved [粤ICP备号-11]  [摘 要]教育部长袁贵仁在谈及网络舆论问题时曾说“大中小学生都要做马克思主义的坚定的继承者。”这句话揭示了当前马克思主"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以哲学角度看问题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 要]教育部长袁贵仁在谈及网络舆论问题时曾说“大中小学生都要做马克思主义的坚定的继承者。”这句话揭示了当前马克思主义学习的方向——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应向低龄化推进。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重要思想理论,是指导中国政治、经济、思想进步的重要理论工具,新一代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必须尽早接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用其精华激励自身的成长。本文将就马克思在当前中小学教育中的现状、教育内容及具体措施浅谈自己的想法。 中国论文网 /1/view-4879480.htm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低龄化; 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4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12 — 0008 — 0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简而言之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去指导人的行为,用哲学的眼光看待问题。当今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在进行的如火如荼之时,也逐渐将教育推向了低龄化,在中小学生的学习教材与课堂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随处可见,渐渐成为了引导中小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将其培育成建设社会主义新一代的理论工具。然而细看当下校园中的马克思教育,我们还是能发现不少的缺点,因此,明确马克思教育的真正内容,合理把握马克思教育的真谛是我们每个无产阶级教育者所要思考的问题。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历史上一笔宝贵的财富,不仅在无产阶级斗争的过程中给了我们无穷的力量,在新时代的发展过程中也给了我们极具意义的精神指导。当今的中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所以,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引导当今的中小学生学会以哲学的眼光看问题,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小学生具有向导意义。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博大精深,在各方面均可给予我们正确的引导。中小学生正处在世界观建立的关键时期,对于整个社会的认知能力还较为薄弱,在其课堂中引入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有利于他们明确自己的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教育有利于提升中小学生的境界。中小学生在成长发育阶段个性比较明显,但由于经验稀缺,判断力差,往往会受他人感染,出现随大流的现象,而这一类行为如果向坏的方向发展则会对其健康成长以及正确观念价值的塑造产生不利影响。故在中小学推进马克思教育,使之学会用辩证的思维看待问题,有独立的判断力和不随波逐流的意志力,从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健康成长。   在中小学推进马克思主义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需要。这一方面的意义是站在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来说。马克思主义若想实现更加大众化就必须拓展群众基础,当今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在各个高校都已开设了课程,但中小学生的学习能力相比较较差,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又复杂广阔,开设课程不尽合理。但是中小学又是少年先锋队及中国共青团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很大一部分群众基础,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势在必行。故教育人士应当在教育模式中多动脑筋,力求马克思主义教育在中小学范围中得到有效的推广。   二、 马克思主义教育低龄化所面临的的困境   当今社会马克思主义在低龄学生中的传播仍然有许多的障碍。   (一)缺乏政治素养较高的师资力量   中小学并未明确开设马克思教育的课程,只是在课堂与教材的学习过程中有提及。但这并不代表当今的中小学不需要政治素养较高的教师。小学生的判断力较差,教师的不正当思维很容易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纵观当今的教师选拔,通过非正常手段进入学校教育的老师比比皆是,教师的素质难以保证,倘若以这样的师资力量去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效果也会不尽如人意。   (二)教育模式落后,中小学生难以理解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内容   国家鼓励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低龄化并非是将马克思主义的书面内容原原本本传达给学生,而是将其中的内涵和精华作为指导学生行为的一种思想。当下的某些教育没有深刻理解其中的内涵,一味的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作为一种硬性的任务和要求,甚至要求学生背诵其中的语句,这不仅使学生难以理解其中的内涵,反而对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产生了逆反心理。这与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初衷是相悖的。   (三)教育手段单一,教育内容枯燥   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不像学习小学课本中带有故事色彩的课文,其学习过程是漫长的,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也许是枯燥的,但对于中小学生的教育并非要求其全部的掌握,而是用其思想去感染学生,给予学生引导作用。当今的许多教师多采用说教式的形式来传播马克思主义,形式单一内容枯燥。而且在互联网与多媒体高建发展的时代,教师不肯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形式上下功夫,认为马克思教育可有可无,在课堂上一带而过,这种现象便是在拖马克思主义教育向低龄化推进的后腿。   中小学生对于课程的新鲜感很大一部分来自课程实用与否。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在中小学没有开展实际的课程,只是在思想政治的教育中有所穿插。并且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不像数学物理那样在实际生活中可以得到有效的应用,其作用需要在漫长的生活过程中慢慢体现,这对于中小学生的学习产生不利影响,学生会单方面的认为学习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而且当今中小学生的学习压力不断加大,对于分数的追逐也越来越严重,故学生、家长以及老师三方面都会忽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任由孩子发展,这些现象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在中小学生中的传播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四)社会热点问题对于马克思主义传播造成一定困扰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国家和党的建设在各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近年来贪污腐败问题在媒体上曝光率较高,这对于中小学生关于党的看法和党的指导思想有了一定的偏差,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也会产生质疑。另外互联网日益发展的今天,网络舆论对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认识不一,其广泛的传播也会对学生的观点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 推进马克思主义教育低龄化的新出路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意义不容忽视,对于中小学生的成长和学习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所以作为新一代的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者和推动者,我们必须在教育的模式和内容中做足功夫,力求推进马克思主义教育低龄化顺利进行。
  (一)明确要求,在教学中穿插马克思主义教育   推进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低龄化我们首先要明确对于中小学生的教育要求。中小学生正处在成长发展的关键阶段,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可以给学生一定的指导作用,有助于其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建立,而我们对中小学生的要求不可过于强求,更不应该以考试作为检验的标准。面对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我们教育的目标和要求是让他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部分精髓,并把这些理论精髓抽离出来,变为其可以理解的观点,并不做硬性的要求。   (二)结合实践,将晦涩理论转变为实例教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书面语言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较为枯燥难懂,不利于其对于理论精华的学习。而对于中小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我们不应该对其要求较高,只要理解便可。但是这个理解的过程就需要教师在上面动脑筋了。如何将晦涩难懂的理论转化为中小学生可以普遍接受的观点呢?教师应当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在课堂上讲解时穿插实例,使的语言更加容易理解。例如对于同一问题,班上的两位同学可能对此问题持有不同的看法,老师可以利用这个实例为大家讲解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使同学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可以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用哲学的角度去思考,从而得出较为完整的答案。   (三)提高教师的整体政治素养   马克思主义在中小学生当中的传播不是通过特定的课程开设,所以每一门课程的授课老师在讲解知识的时候都有可能穿插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所以教师政治素养的高低至关重要。如果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出现某些不正当言辞,对于好奇心强的中小学生来说将会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所以每一个老师应当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内涵。而学校也应当对于老师的政治和道德素养进行培训和学习,建立师德标准,对教师进行考核评价。只有良好的师资力量,较高水平的政治素养,马克思主义教育在中小学等低龄学生当中的推进才能顺利的进行。   (四)借助多媒体工具,多途径传播马克思理论   中小学生对于新鲜的事物较为感兴趣,如果通过一味的说教或者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只会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最终本末倒置。而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应当更为便捷广泛。多媒体的应用在学生之间也越来越普遍,通过互联网可以向学生展示的不仅仅是枯燥的书面理论,还有更多的内在的东西。   (五)组织开展各种趣味活动,推进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低龄化   学生对于趣味活动总是兴趣不减,而学校要想真正的使学生学到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就必须在这些学生感兴趣的地方下功夫。而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是广泛的,他并不是只涉及阶级斗争方面,他对于社会当中的方方面面都有指导作用,在关于亲情、对祖国的热爱以及看问题的方式上都有体现。班级课定期召开主体班会,使同学们畅所欲言谈谈自己对于某一问题的想法;或者举办一场辩论赛,针对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双方展开激烈的讨论,使其在竞争的氛围中感受辩证唯物主义的魅力。总之,中小学生的教育同成人不同,我们应当在这个问题上多研究探讨。   (六)完善网络媒体信息工作,为中小学生创造良好环境   社会热点问题以及网络舆论对于中小学生的影响很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一些问题的看法,这对于其自己价值观的塑造有很大的影响。社会有关部门应当对于网络上那些暴力以及反面舆论加以限制,严厉打击非法网站,积极唱响主旋律。而社会中贪污腐败的报道应当对于党内建设更具有教育意义,使中小学生对于国情和我们的社会有一个更加正确全面的认识,使其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心更加坚定   结语   马克思主义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中小学生当中的传播更是需要我们付出更大的努力。而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对于中小学生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有着很大的帮助。只有坚定不移的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新一代的人才建设才能更加顺利的进行,所以我们不能因为困难而产生惧怕心理,不能因为障碍就停止推进马克思主义教育低龄化的步伐。这个过程需要学校与社会的共同努力,双管齐下,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引导,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良好的成长环境。   〔参 考 文 献〕   〔1〕宋爽.论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03).   〔2〕张秀琴.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阐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3〕祖嘉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中的地位及落实〔J〕.高校理论路线,2005.   〔4〕毛然.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初探〔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04).   〔5〕武东生.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角度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改与建设.〔N〕.光明日报,.   〔6〕于海清.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分析〔J〕.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5,(01).   〔7〕于伟,陈海英.略论当代大学生负面信仰心态与信仰教育问题〔J〕.东北师大学报,1999.   〔8〕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责任编辑:谭文富〕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从哲学的角度看地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