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_1988 1985 1982 1979萧县淮海公社党委成员是?

安徽历史人物之张姓人物(7)
安徽历史人物之张姓人物(7)来源:安徽省市、县志
黻(生卒年不详),吉水(今江西吉水县)人,宿州知州,有政声。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进土,初任京师后军都督府经历(经历,官名,掌出纳文书)。性格耿介,不避权贵。刑部员外郎林俊因揭露恶僧继晓而遭迫害,张黻设法营救,因之被投进监狱,后又贬谪外地。
  成化十四年,张黻任宿州知州。居宿5年间,廉静持身,勤敏务公,用心劝课农桑,着力兴办教育。不妄兴劳役,不妄取赋税,兴利革弊,筹划颇细,治理有方,彰善惩恶,吏不敢为好邪之事,百姓得以太平。由宿州离任时,行李萧然。百姓扶老携幼,当道请留,致使马不能前,车不能进。百姓上前欲脱其靴,以示强留。张黻坚持不肯,当场作诗以抚慰百姓:“数载深渐政未平,临岐无语对苍生。莫将双泪频频洒,天遣春风(指前来接任的知州)慰尔情。”《明史》第194卷有传。(宿州市志)
张延翰(生卒年不详),字德华,南唐宋州砀山人,少游长安,后避乱江淮间,在吴地任盐城县令,因有政绩迁升楚州。行军司马烈祖辅政,用延翰为工部郎中,以寻阳为其封邑,当时左街使张宣恣意骄纵,为政残暴,延翰揭其劣绩而弹动之。延翰迁升礼部侍郎时,贡院未建,国家没有集中考试选拔人才的场所,他认真审阅有识之士的献书,有可取者,立即考试,公正录用,不附权贵,选拔一些贫寒而无官亲的人才,深得好评。元宗在辅政大臣中唯独器重延翰,对左右人说:“张君凡所议论,必尽公正,咸有条理,至于簿领无不明白,吾得倾心信之”。延翰后改任中书侍郎,57岁卒,士大夫无不哀叹惋惜,赠为“太傅”。(砀山县志)
  张文进(),砀山县城西杨集(现归河南夏邑县)人,系砀山县党的创建人之一。1924年夏,张文进考入江苏省南京钟英中学读书,与我党早期的革命家恽代英接触。1925年夏,经恽代英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每逢假期返里,他便在杨集一带青年、群众中宣传革命真理,扩大党的影响。
  1927年夏,国民党搞清党,大肆逮捕共产党员,加之北伐战争的影响,学校停办,张文进便辍学回砀,在家乡一带开展活动,与进步青年刘伯华等人将杨集私塾班改造成为一所新型的小学——杨集小学。他们发动学生、青年拉泥胎、砸香案、清理庙堂作课堂,并筹集经费,聘请教师,开设数学、体育、美术、音乐等课程,杨集一带青少年纷纷报名,争上新学。
  1928年2月,中共砀山特别支部成立,张文进任特支委员。他除致力于教育工作外,还承担了特支交给的接待任务。凡上级或外地来的地下党员,均由张文进负责接待,操办吃住,寻求职业掩护,如当时江苏省邳县的党员解慕唐、江苏如皋县的党员曹玉彬等均到过杨集,受到张文进热情接待。张文进与曹玉彬密切配合,寓宣传马列主义、革命真理于教育之中,教青少年唱革命歌曲,读进步书籍,谈革命理想。同时,组织青少年走出课堂,用各种形式向社会作宣传,唤起民众反帝反封建。张文进、曹玉彬引导学生,采取公开或秘密手段同与国民党勾结、横行乡里、勒索百姓的地主汪仁瑞开展斗争。一方面印发传单、标语揭露汪的罪恶行径,一方面寻找机会,鼓动群众与汪开展说理斗争。同时,让学生、青年分头串联商户抗税抗捐,迫使汪向群众低头认罪,并取消部分摊派。
  在张文进、曹玉彬的培养下,很多青年成长起来,先后被发展为中共党员,并于1928年秋成立了杨集支部,由张文进任支部书记。
  由于张文进不断发动青年及群众同汪仁瑞开展斗争,汪对张文进恨之入骨,便不惜以重金买通了社会上的恶势力,于日夜,将张文进杀害。(宿县地区志)
  张树实(),灵璧县九顶区京渠村人。幼年在乡村读私塾。青年时经常和地下党员、进步人士接触,受到进步思想的熏陶。
  1931年2月,他经京渠小学教师共产党员徐怀恒介绍,秘密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以教书为掩护,一方面对学生进行进步思想教育,一方面在九顶区开展党的地下工作。积极向人民群众宣传革命真理,发展党员,壮大党的组织。同年9月,发展了崔玉藩、王克明等进步青年入党,成立了灵北地区第一个党支部——京渠党支部,张任支部书记。
  1931年秋,独谷堆和堌子的圩主赵士平等仗势欺人,长期散放羊群,践踏群众庄稼,群众敢怒不敢言,张秘密召开党员会议,决定组织群众打击反动圩主气焰,保护群众利益,暗地组织了由六七十人参加的“拳头队”和部分学生,将反动圩主的100多只羊赶到京渠东头的一个庙院里,杀了13只分给群众。事后张被朝阳集团防追捕,他转移到临淮关小余家,继续做地下工作。1934年5月回到京渠,和赵树贞一起教私塾兼开中药店,暗中仍从事党组织的恢复工作。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联络一批老党员和进步人士,在海郑公路两侧地区,开展抗日救国活动,袭击敌人汽车、扒公路、剪电线,从而引起了日伪顽军的恐慌和注意。日晨,张被国民党县警备队逮捕,始终没有暴露党的秘密。次日夜,张在王集小高家被杀害。(宿县地区志)
  张维献(),化名张玉珠、海涛。灵璧县夏楼村人。1930年考入双沟中学。1934年转入徐州中学就读,此时他阅读了大量进步书籍,受到进步思想影响。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冲破家庭重重阻力,毅然要求到前线杀敌。由于校方的干预,他的愿望未能实现。愤慨中他赋诗一首:“敌人入侵,山河破碎,请缨未遂,忧心如焚”。
  1938年5月,日军攻占徐州,他弃学回乡。目睹日军种种暴行,断然决定抗日自卫。他拿出家里一把盒子枪,一挺机枪,两支长枪,组织起一支30余人的抗日队伍,同年12月,部队逐渐壮大到五六十人。翌年2月,他将这支队伍命名为“灵璧县抗日青年救国团”,他任团长。他带领队员们扒公路、截汽车、剪电线,偷袭敌人的据点,与敌人展开游击战。
  1940年初,他在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廖量之的支持下,将“灵璧县青年救国团”改为“灵璧独立营”。张任营长。1941年2月,他由廖量之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任朱集区区长。
  日,灵城解放,灵北县委、县政府进城办公,张任县总队副总队长,带队辗转全县各地,清剿残敌,组建区、乡武装,维护社会治安。
  日,灵城被国民党军171师占领,张带县总队随县委转移到灵北张集、冯庙、浍沟一带。11月初与泗县、睢宁、五河县武装会合。11月26日在向洪泽湖撤退途中被俘,化名张玉珠。先被关押在泗县监狱,后解到泗阳县监狱。狱中他以绝食同敌人进行斗争,于日壮烈牺牲。(宿县地区志)
  张学栋(),灵璧县固圹乡泥湖村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自幼种田。16岁时父母先后病故,随叔父度日,生活困难。
  1945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他参加了民兵组织,领导反匪反霸斗争。1946年8月,他组织20多名民兵,拦截国民党军车,将汽车货物分给穷人,由于地主告密而被捕。在双沟监狱里受尽了酷刑,始终没有说出截车之事,敌人无奈,将他押送江苏睢宁县监狱,仍顽强不屈,又被押送宿迁。
  1948年,宿迁解放,他获得了自由,在外出谋生时,被国民党军抓去当兵。1949年1月,淮海战役打响了,他投奔中国人民解放军,被编入244团1营泰安连5班,从此正式走上了革命道路。
  他在部队中,历任战士、班长、曾荣立一等功两次,二等功三次。194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日,国民党军12
000余人,向福建省东山岛窜犯。244团于16日中午奉命增援兄弟部队,张学栋带病上了前线。17日下午敌人被压缩到岛的东北角“214”高地以南地区,该地区地势陡滑,没有隐蔽物,敌人以两个多连的兵力,凭借着高地上的三个地堡和一些堑壕作屏障进行垂死挣扎。二连二排接受了拔掉这颗钉子的任务。张学栋带领战友们冲在前面,由于敌人疯狂阻击,两次冲锋没有成功,他带领爆破组突击火力点,两位战友刚冲上去就倒下了,他急忙从负伤战友手中接过轻机枪,勇猛地冲过去,在离敌堡10米时,胸部和大腿部受重伤,昏了过去,他醒来忍着剧痛,投出一颗手榴弹,敌机枪顿成哑巴,后继部队发起冲锋,又遭到另一地堡机枪的阻击,于是他向敌堡爬去,边爬边射击,子弹打光了,他猛地站立起来,高喊:“同志们,为祖国,冲啊!”沉着地向喷着火焰的枪眼扑去,后继部队占领了高地,消灭了残敌。张学栋却献出了年轻的生命,遗体安葬在福建省烈士陵园。
  日,华东军区追认他为“华东军区战斗英雄”。并命名他生前所在的班为“张学栋班”。灵璧县人民政府,将他的家乡命名为“学栋乡”。(宿县地区志)
  张鼎餐(),名鼎,又名自鑫,泗县人。父冠楷,清末秀才,地方名医,一生义务施诊,德著乡里。
  1918年,鼎餐就读于南京正谊中学。次年,“五四”爱国运动爆发,他在新文化、新思潮的影响下,参加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党,积极从事反帝、反封建斗争。自1923年在泗县新集小学任教,开始其教育生涯。
  1929年,鼎餐任泗县县立第一小学校长,他所延聘的教员和代课人员中,既有地方名流学者,也有张小鲁、王子玉、吴季等中共地下党员。他对张小鲁等人的政治身份,后来虽渐有所知,但还是时常为他们向学生进行马列主义的启蒙教育提供方便。因此,第一小学学生中曾有10多人陆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和共产主义青年团。鼎餐因为农民暴动之事受到株连,先遭绑架游行,继被免职下狱,经多方营救,历时三月,始获开释。
  1931年,鼎餐出任泗城义务小学校长,又聘请革命青年宋养初来校任教。宋在课堂教学和作业批改中,不时向学生灌输革命思想。
  1933年起,鼎餐调任泗县文昌宫小学任校长多年。抗日战争爆发,泗城沦陷后,他在家设塾施教,居乡守节,还腾出自家房屋,办起学校,继续教书育人。1942年,他响应抗日政府号召,不计报酬,积极筹办冬学,并担任古陡乡冬学普及理事会理事长,为农民识字教育献出了力量。1942年起,先后被推选为周庙乡拥军优属委员会副主任。泗五灵凤县民主政府参议员和淮北边区参议员。
  1946年,国民党发动内战,重兵进攻解放区。当时国民党泗县县长江石安、许志远先后以官禄许鼎餐,而鼎餐一一回绝,有人以属对形式,劝他把“眼光放开,四面八方都看到”,他却以“脚跟站稳,千军万马任奔来”答之。坚决不为他们服务。
  鼎餐在中共墩集区委支持下,筹建了张圩小学,继续任教,经常向党和政府反映教育工作中的问题,并且坦率、热诚地提出批评意见和改革建议。被推选出席泗县第二届、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并当选为县人民委员会委员,受聘为安徽省文史馆馆员,1981年被选为政协泗县委员会委员。
  鼎餐以教书育人为乐,一生砚田耕耘,培育了很多有用人材。六十寿辰之日,不少学生专程为他献觞祝寿。欣慰之余,他挥毫赋诗云:
  初甲霜凝两鬓秋,砚田耕透墨香浮。
  喜看桃李花千树,寿我延龄酒一瓯。
  鼎餐一家砚田四世,书香远播,人多以“教育之家”誉之。
  日病逝,终年84岁。(宿县地区志、泗县志)
  张朝春(),宿县蒿沟乡高滩村人。1982年入伍,后编入云南边防军,曾数次被评为学习雷锋积极分子,并三次受过嘉奖。
  1984年12月下旬的一天,张朝春正坚守云南边防前线一六六高地,突接父亲病故的家信,本想赶回家去,但念大敌当前,就把信往口袋里一装,拿起枪走上前沿观察敌情。身为副班长的张朝春,主动要求带领两名战士坚守距敌仅几十米的一个哨位,用冷枪歼敌,从日至28日,他一人击毙敌人四名,用火箭筒摧毁敌人火力点两个,屯兵洞一个。
  月间,张朝春连续收到家信:恋爱对象宣布断绝关系、叔父病故,哥哥触电身亡,家中剩下年迈的母亲、体弱的嫂嫂与两个年幼的弟弟。张朝春以顽强的毅力,忍着接连失去亲人的痛苦,没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继续坚守在阵地上,与班长率领战士在50多天的防御战中毙敌35名,由于敌人火力封锁,战士经常二三天喝不上水,吃不上饭。张朝春先后15次冒着敌人的炮火到山下为战友背水背饭。
  3月,我云南边防军发动攻打越军据点小尖山的战斗,张朝春再三请求参加突击组,并担任队长。张朝春与战友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反扑。
  3月9日晨7时,张朝春奉命返回原阵地,中途不幸被敌炮弹气浪冲倒,跌下悬崖,光荣牺牲。(宿县地区志)
张传林(),字瑞生,宿州市人,出身市民家庭,幼年在同泰丰铁货店当学徒,后为义丰南货店老板。民国34年(1945),改行经营绸布,任绸布业工会委员。他不仅谙熟行情,经营有方,而且心地公正,廉洁自持,因此深得各方人士的称道,在工商界亦甚孚众望。
  建国之初,张传林任宿城市商联筹委会副主任、工商业联合会常务委员。1953年起,任宿县工商业联合会副主任。他奉公守法,积极参加工商界的“五反”(反偷税漏税、反投机倒把、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反盗窃国家财物)运动。在和不法商人作斗争的同时,也善于对其作必要的思想工作,并屡收实效。他还带动工商界捐献物资和金钱,以支援抗美援朝战争。1954年,他广泛发动各商号、店家按行业组织联营商店,成了工商界走集体化道路的带头人。
  1956年,国家对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进入高潮。张传林耐心说服糖食南货业王广大、合成布庄朱守良放下包袱,解除顾虑,并带领工商界敲锣打鼓,热情接受改造。
  从1955年起,张传林连续当选为安徽省一、二、三、四届人大代表。1956年,当选为宿县副县长。他工作勤勤恳恳,作风平凡朴实。1960年前后,他负责修建宿东矿区公路,时年已60多岁,每天骑自行车早出晚归,往返近百里,有时天晚了就住在修路民工的工棚里。
  “文化大革命”前期,兴建新汴河上的刘闸。由于社会动乱,工程无人管,材料损失严重。张传林主动来到工地,和民工一起吃住,一起坚持工作,他对民工说:“不管是这一派正确,还是那一派正确,反正我们修建涵闸不会错。”
  1978年,张传林已80岁,还担任宿县城建局顾问,为社会主义建设出谋划策。
  张传林平生关心别人,扶危济困,廉俭成风,严于律己,并以此要求自己的子女,不让他们贪求非分的享受。(宿州市志)
张秀廷(),宿县褚兰区杨庄公社人。195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608部队三连任卫生员。1966年在抗洪抢险中壮烈牺牲,济南部队批准为一等功臣。
  张秀廷的祖辈在旧社会给地主当雇工,母亲给地主家当奶妈,受尽压迫剥削。张秀廷入伍时,就在枪套上写下:“紧握手中枪,牢记血泪仇,紧跟共产党,永远不回头”的誓言。日,张秀廷准备接爱人来部队过春节。这天晚上,刘官庄被凌洪包围,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张秀廷毫不犹豫,当即放弃接爱人,率领12名战士组成的突击抢险队,冲向刘官庄。当时天黑风大,他冒着严寒,脱掉棉裤,跳进水里,迎着急流上,顶着冰凌闯,一直战斗到牺牲。(宿县志)
张海生(),字抱平,泗县大庄区张楼人,大学毕业,有地5万多亩。抗战前,家中常年有200多支枪,名为地方自卫团,实则借此残酷压榨人民,为泗县有名的恶霸地主。
  民国27年(1938),日本侵略军侵占泗县,张充任泗县日伪军一支队司令兼自卫团团长,并保举其爪牙张耀生为区长。张海生亲自组织人枪,发展至千余,盘据张楼,深挖圩沟,构筑圩墙,并砍伐树木,加筑木寨,敲诈勒索,拉丁抢粮,独霸一方。特别是积极从事反革命活动,摧残革命政权,捕杀革命人员,与抗日军民交战百余次,计杀害新四军胡大队石连长、情报员吴华南、地方干部、群众、革命人员家属鲁玉山、许小章、许生灰、陈志华等百余人。新四军攻打张楼据点时,张率众顽固抵抗,新四军、民兵牺牲400多人。
  34年10月,张海生化名张鑫,任辽宁省铁岭县国民政府秘书。35年任国民党北平市党部组织干事。北平解放后,潜匿上海,继续与蒋介石特工人员勾结,进行秘密活动,企图组织武装,推翻革命政权。
  1951年被捕,同年12月12日,经皖北人民法院宿县分院判处死刑,在泗县大庄公审枪决。(泗县志)
  张中立(?-1944),字矫成,萧县淮海区洪河乡张三座楼村人。民国初从军,在孙传芳部升至师长、副军长,晋级陆军中将官阶。在北伐军进军浙江时起义,任东路军先遣副司令。与任司令的李明扬紧密配合,越江淮而进至东海之滨,在徐海一带激战多场。进军鲁冀时,所向披靡,使北洋军阀闻风丧胆,不敢与之交锋。北伐胜利后,李明扬任江苏省保安处长,张中立任江苏省民政厅第三科长,曾力荐王公玙长萧,获省府批准。民国20年(1931),张中立为国民党政府财政部长宋子文所器重,延揽入财政界,委以统辖全国盐税警总队长,后改任盐税警局长,长芦豫岸盐税局长。在整顿盐税缉私方面颇有政绩。24年,奉命赴东京任我国驻日学生监督,暗中观察日本侵华动静,“七七”事变后,奉调回国任云南盐税警局长。抗战胜利前夕,于民国33年在云南昆明病逝。(萧县志)
  张开泰
(),化名徐百川,又名张泉,革命烈士,安徽合肥北乡(现属长丰县吴店)人。出身贫苦,曾在罗集叶氏私塾读过几年书。民国12年(1923)到合肥正谊中学(今合肥三中)就读。民国14年,张开泰只身离开家乡去广州。民国15年,考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投身北伐战争。民国16年,参加南昌起义、海陆丰起义、广州起义。同年冬返乡。民国1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合肥特别区委军事委员,领导扒粮、抗捐、抗暴斗争。民国18年冬,受党的委托,化名徐百川,到六安、霍山地区,着手创建红军。民国19年1月20日,六安三区、六区及霍山、诸佛庵等地游击队在流波疃胜利会师,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三师,张开泰任师长,这是皖西第一支工农武装。三十三师建立后,出兵解放麻埠,收复独山革命根据地。独山收复后,红三十三师和红三十二师的两个团联合组成前敌指挥部,由周维炯、张开泰分别任正副指挥。张开泰领导部队开展武装斗争,开辟了皖西革命根据地,并为创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作出了贡献。民国19年3月,中国共产党鄂豫皖边区特委成立,并建立了鄂豫皖特区苏维埃和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同年6月中旬,中共六安中心县委在豪猪岭会议上,将分散的农民武装全部组织起来,与改组留下的一部分红军合并,组成工农红军独立一师,张开泰任师长,王文生(原名王仲明)任政委。民国20年5月12日,鄂豫皖中央分局成立,张国焘任书记兼鄂豫皖军事委员会主席。张国焘在鄂豫皖边区,推行王明的“左”倾路线,诬指张开泰是“改组派”,并于民国20年深秋将张开泰杀害于湖北省红安县的檀树岗。(合肥市志)
璋(),原名张鼎和,化名张晓天,1905年生,聚星乡张新圩人,出身官宦地主家庭。青年时代在天津南开学校读书。时值“五四”运动以后,张璋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逐步树立了反帝反封建的思想。1925年,在中共北方区委领导下,天津成立反帝同盟,张璋积极参加,随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被派往广州入黄埔军校学习。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张璋在广州被捕,后越狱逃脱,赴日本留学。1929年,因反对日本军国主义被驱逐出境,回到北京,考入辅仁大学化学系学习。此时,张璋奉党指示,积极参加组织“北方左联”的筹备工作。他利用安徽同乡身份与“未名社”的李霁野、韦丛芜等取得联系,通过他们结识曹靖华、范文澜、孙席珍、台静农、傅仲涛等人。他团结党外进步人士和知名作家,为北方左联的成立奠定基础。
  1930年10月,在北京法学一院礼堂,以“文学研究社”的名义召开“北方左联”成立大会,选出执委会,负责日常工作。张璋担任执委。他在北方左联工作期间,表现十分勇敢。在参加飞行集会时,总是高举大旗,走在前面,并勇敢反抗警察镇压。张璋当时的经济条件较好,凡是革命同志,不管认识不认识,只要经济困难,特别是对刚从牢里释放出来衣食无着的人找到他,总是顺手从衣袋里掏出5至10元相助,他的衣帽也让革命同志随便穿戴。月间,河北省委、北平市委相继遭破坏,国民党宪兵第三团进驻北平,实行血腥镇压。张璋被捕,后经他的爱人吴昭毅四处奔走营救,得以获释。
  1931年冬,张璋带着妻室儿女回到合肥。他立即同当地党组织取得联系,投入革命。开始在城里活动,后回到老家张新圩,以世家子弟的身份掩护革命活动。此时,他根据中心县委指示,一面和周味韶、徐志友等人在地方组织互济会,开展募捐活动,筹集经费,支援鄂豫皖苏区;一面筹划建立革命武装,开展游击活动。为了夺取他大叔枪支武装农民,一天下午,他匆忙从外边回到家中,故意大喊大叫说腹痛难忍,闹得家人全知。夜间,趁家人不备,将10支长枪两支短枪,偷偷藏在送他到城里治病的凉床担架上,铺上一层厚厚的稻草,使别人没有察觉。第二天一早,担架抬着他出了张新圩,他将武器送给游击队,壮大了革命武装力量。
  送枪事件后,其叔勾结地方官府镇压革命。张璋趁叔父坐轿去合肥途经焦婆店时,指挥游击队袭击。结果,其叔胳膊受伤,差点丧命。其叔从合肥治伤回来,暗设圈套,逮捕了张璋,将他五花大绑关在“站笼”里。其叔扬言要族人公审,然后用石磨捆在背上,投入河里。张璋后被游击队营救。其叔得知,迁怒于吴昭毅,将她母子赶出家门。吴昭毅带着孩子回到合肥。
  1934年,张璋经地下党组织和他母亲多方营救,终于获释。出狱后立即前往上海,化名张晓天,继续做党的地下工作。1936年,张璋从上海回到安庆,再次被捕,同年10月被国民党当局杀害。(肥西县志)
  张广建(),字勋伯,合肥人。科举屡试不第。光绪年间入淮军聂土成部为军佐,积功保举知县,分发山东。以善于逢迎,为巡抚袁世凯所重,累升为布政使。辛亥革命期间,代理山东巡抚。民国元年(1912)3月袁世凯任大总统,调为顺天府尹。民国3年3月授张以“西北筹边使”名义调其带队入甘。进至定西,被任为甘肃都督兼民政长,从此成为袁世凯控制西北的干将。抵任后肆行贪暴,政风恶劣。袁世凯阴谋帝制,因其劝进有功,授一等子爵。民国6年张勋复辟,被任为甘肃巡抚。袁世凯死后投靠皖系。民国9年直皖战争中皖系失败,次年被免职。寓居天津。(合肥市志)
  张文宣(?-1895),字德三,亦作德山。李鸿章外甥。清同治武进士,初隶淮军吴长庆部。李鸿章创办北洋海军后,先后驻防旅顺、威海,官至记名总兵。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海战中,以孤军抗拒日舰进袭达月之久,重创日军。光绪二十一年二月,因弹尽援绝,服毒自杀于威海前线。(合肥市志)
  张世瑞(),肥西县上派镇人。张于民国26年(1937)参加革命,民国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新四军第六支队排长、连指导员、泗阳县中杨区委书记、宿又秘密组织反袁,设秘密机关于汉口日租界。事败赴日本士官学校,以第七名毕业于步科。回国任教于山西军官教育团。民国4年(1915),李参与上海霞飞路渔阳里秘密组织,加入策反肇和兵舰起义,历任徐树铮边防军团长、汉阳兵工厂襄办、中将参议、安徽省府委员。民国26年辞职居桐城。次年去江津。民国34年任丰本公司董事长兼中孚银行常驻监察人。民国35年为“国大”代表,翌年任国民政府立法委员。民国38年去台湾。1952年在台湾病逝。(合肥市志)
  张永安(),肥东响导乡张南生产队人。年幼家贫常以乞讨为生。张于1963年春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部队担任保管员,曾多次立功受嘉奖。1968年,张退伍后,回家乡务农。同年4月5日中午11点,张发现两里之外的公社所在地失火,便立即赶到现场。此时,凶猛的大火正由屋内向两端蔓延。为切断火路,张奋不顾身地爬上屋顶,并指挥其他人一起切断火路。烈火烧着了张的衣服、鞋子,张仍坚持扑打火苗,终将火路切断。然而,此时大风又在东边房屋卷起了火龙,张赶忙冲向东边屋顶,扑向火口,拼命掀草灭火。因张所在房屋大梁被大火烧断,张永安不幸掉进火海,被大火夺去了生命。安徽省革命委员会于日追认张永安为中共党员和烈士,并号召全省人民向张永安学习。(合肥市志)
  张志一(),化名李星三、张春荣。江苏省如皋县石庄镇人。民国14年(1925)参加了“五卅”反帝爱国运动。民国1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6月进入莫斯科东方劳动共产主义大学军事政治特别班和莫斯科陆军步兵学校学习。民国20年春受中共中央军委委派,负责中共合肥中心县委军委工作。民国21年任中共合肥中心县委军委书记。民国35年先后担任苏中军区九分区政治部副主任、华中指挥部军工部部长兼政委、组织部副部长等职。解放后,张志一历任苏南人民行政公署人民监察委员会委员、苏南军区镇江军分区副政委、苏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华东军区国防工程指挥部工程处副处长等职。1984年病逝于重庆。(合肥市志)
  张恺帆(),安徽无为人,民国1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任中共吴淞区委书记,沪西区委书记兼组织部部长。抗日战争初期,张任无为县抗日自卫总队政治委员,巢县黄山抗日游击大队政治委员,新四军第四支队领导的东北抗日挺进纵队第一团政治委员,新四军第四支队东进大队政治处主任,新四军第五支队秘书长。皖南事变后,张任皖中行署副主任,中共皖南地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部长。此间曾参加半塔、古城集等战斗。解放战争时期,张任苏皖边区政府秘书长,第三野战军东线兵团前委秘书长、合肥市委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任淮南矿区警备区政治委员、安徽省副省长、中共安徽省委书记处书记、安徽省政协主席。日,其在合肥逝世。(合肥市志)
  张世端(),上派镇南郢人,出身农民家庭,幼读私塾。18岁时,世端去六安参加安徽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举办的训练班学习,结业后被分到省动员委员会直属第十九抗日工作团。1938年3月,工作团到霍山,采取演戏、演说、漫画、墙报、歌咏、书写标语等形式,开展抗日宣传活动。还在深沟铺一带组织农民抗日协会、妇女抗日协会。1938年秋,张世端被抗日工作团党组织秘密吸收为共产党员。1939年4月,世端随第十九工作团去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参加彭雪枫领导的新四军第六支队,先后担任排长、连指导员等职。1941年“皖南事变”后第六支队改为第四师。世端随四师主力由津浦路西转移到路东,被调到淮北区党委党校学习。1942年结业后,被调往泗阳县任中扬区区委书记。他领导群众开展减租减息、增加工资斗争,改善和提高农民生活和政治地位。家民纷纷参加抗日救国会、妇抗会、青抗会、工抗会、儿童团、姐妹团等抗日群众团体。不少农民参加基干自卫团、普通自卫队、分队、区队、县大队,报名参加主力军。1944年宿迁县解放,张世端被派往该地任抗日宣传队主任。日,泗县县城解放,设泗城市。张世端被调任泗城市委书记他召开5000人大会,公审惩办了汉奸杨均、杨弓、庄文轩等,群众纷纷参加工会和贫民组织,很短时间即达5000多人,还组织起一大批工人纠察队。1946年春,张世端任泗县县委宣传部长。
  日,国民党政府以10万兵力分三路向淮北解放区大举进攻,占领了泗县县城。张世端随县委撤至城北农村,发动和武装群众,配合解放军九纵八十一团保卫泗北农村。泗(县)灵(壁)睢(宁)三县在泗北成立党的泗灵睢工委,八十一团政委李任之任工委书记,张世端任工委宣传部长。9月,泗灵雎工委率地方武装随主力北撤,张世端和泗县委书记王允昭、组织部长杨礼安等人,率地方武装一二百人向运河以东撤退。队伍到泗县重岗山附近义井村时遭敌包围,王允昭被俘,张世端等人率队突围,继续前进。9月20日,途经江苏泗阳县龙集区太平集以北的山子头时,又与敌遭遇,张世端在战斗中牺牲。(肥西县志)
杰(),谱名盛杰,阚集乡大张村人。幼年家贫,无钱上学,刚成年即以种田、织布为生。民国27年(1938)在新四军四支队的宣传教育下,在家乡积极从事抗日救亡活动,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次年2月入伍,历任游击队队副、队长、连长、政治指导员、副营长、县大队大队长、上海龙华机场警卫营营长、空军济南场站副站长等职。他从长期的战争磨练中学会战争艺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参加过白龙厂、涟水、靖江、盐城等著名战斗和淮海、渡江两大战役,素以行动机智、作战勇敢著称。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授予他三级独立勋章和三级解放勋章各一枚。
  1978年11月,他离职休养,仍关心着空军现代化的建设和家乡建设。1981年2月,回到阚集,同家乡人民一道,致力于农田基本建设,历时半年多,受到了乡亲的尊敬和爱戴。(肥东县志)
  张捷轩(),原名张登先,行二,人称“二老捷”,城北乡马场村人,晚清凤台著名秀才。
  捷轩幼时家贫,无力读书,后在清老贡生吴近襄门下求学,并得其照顾。他聪明好学,奋发进取,深有造诣。光绪年间,乡试中秀才,在当地颇有声望。
  青年时,曾追随吴老贡生举祀孔庙,并习典仪。民国初期,成为城关著名学者,登门求教者日益频繁。民国4年(1915)刘沛任凤台知事时,一位“师爷”王芙之善交文友,爱弄笔墨,到任后,与张捷轩结为至友,相互唱和。地方有争讼事宜,多请“二老捷”出面调停,张遂成为当地“红人”。
  民国5年(1916),军阀倪嗣冲部下第一营驻县城。营长李华堂怂恿其部下,在县城内外为非作歹,偷抢扒拿,敲诈勒索,干尽坏事,民众称之为“官土匪”。民国8年午收季节,李华堂的匪兵到城郊抢农民收割的麦子。群众无奈,找张捷轩出面交涉。匪军不给张面子,要把他扔入粪池中,张只有主动跳下粪池,避免匪兵的直接侮辱。匪兵得意忘形地走后,张由群众拉上来,洗涤后,去找县长刘沛交涉。刘无奈,从行政经费中拨现洋2000元,疏通关节,才把匪兵调走。从此,“张捷轩下粪池”的故事,在民间传播开来。
  民国18年至民国20年(),凤台地区频遭蝗灾、旱灾、水灾及瘟疫,民不聊生,纷纷乞食他乡。张捷轩有鉴于此,为灾民撰写了一篇《饥民苦情书》,内容哀惋感人,逃荒的灾民以此作为“文书”,得到异乡人的同情和帮助。他对旧社会丑恶现象深恶痛绝,抗战前,民间习俗农历7月15日为“鬼节”,地方集资举办“盂兰会”。他曾在县城北大街“盂兰会”的法坛上写了这样一付对联:“土豪劣绅,伙成三害;凶神恶鬼,各霸一方。”他的笔锋直指那些吃人不吐骨头的贪官污吏。
  民国20年(1931),他参与更换“五校长”(五位小学校长)事宜,当时引起了一番学潮,学潮平息后,凤台县教育更加蓬勃发展。他虽博学多才,一生未出仕做官。民国26年,其门婿管鹏(字鲲南,寿县人)任安徽省主席时,他曾应阜阳行署某专员聘请,短期任该署参议。民国27年便辞职反凤,在北大街开设“合裕”绸布庄,以经商为业。他的诗词、文章,多在战乱中散失,其《饥民苦情书》尚保留下来。民国28年为逃避日军侵占之难,流亡武汉,因水土不服,病故异乡,享年74年。(凤台县志)
  张耀西(),原名张敬成,城关镇人。他目睹清廷腐败,丧权辱国,而痛心疾首。于清光绪26年(1900年)农历除夕之夜,毅然离家出走,参加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活动,与柏文蔚、孙孟介、王庆云、岳相如等交往甚密。清宣统三年(1911年),耀西与张孟介、王庆云、岳相如、蔡梦周、袁子金、唐雁宾、樊觉悟、李之久、李允源、王子元、毕少山、黄义学等人在凤台县城附近及顾桥等地从事革命活动,联络150多人参加了淮上军,他被推选为营长。同年农历九月十五日,淮上军光复寿县后,准备光复凤台城,耀西不顾父亲反对,把25门土枪炮,500箱火药,两颗炸弹偷运到家,并暗中请芦沟集辛铜匠拆修。11月7日光复凤台,20日淮上军攻打颍州(今阜阳市),12月12日倪嗣冲围攻淮上军。15日颍州失陷时,耀西突围脱险。
  民国2年(1913年)6月,倪嗣冲部攻占凤台县城,耀西家被抄封,父坐牢。耀西随张孟介、岳相如等去上海,进行革命活动达8年之久。民国16年他返乡隐居,民国18年在家开一“联谊”烟店,掩护革命活动。民国26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他与城西小学校长张太冲相约,于同年9年间发动爱国知识青年25人成立了“安徽省淮上民众抗敌宣传队”,耀西任队长,张太冲任副队长,深入城乡宣传抗日。他们以演讲、演剧、贴标语、画漫画、散发传单等多种形式进行活动。民国27年宣传队去武汉,耀西因病未往,由张太冲领队。民国34年日本投降后,国共两党矛盾加剧。共产党员吴&&被国民党凤台县政府关押,耀西设法营救,终于取保释放。
  全国解放后,皖北行署副主任郑抱真到凤台视察工作时,曾亲自登门慰问耀西,并写信给凤台县长余筱仙,介绍耀西的革命经历,嘱咐妥为照顾。地方政府一直照顾到他病故。(凤台县志)
  张华坤(),安徽省濉溪县百善镇叶刘湖村人。民国8年(1919)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开始从事反帝反封建斗争。民国9年考入南京建邺大学附属中学。民国10年2月,转芜湖育材中学读书。民国11年初,与朱务平、徐风笑、刘之武等一起,创建了进步青年组织“群化团”。民国12年,在芜湖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任育才中学团小组组长。民国13年5月11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芜湖地方执行委员会改选,张华坤当选为执行委员,负责组织工作,7月,任团芜湖地方执行委员会代理书记。暑假期间张华坤回到家乡,与朱务平、赵西凡、刘之武等共同创建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临涣支部和中国国民党临涣区党部,还协助朱务平、江常师组建了中国国民党宿县区党部。团临涣支部成立以后,根据中共中央和团中央的有关决议,以及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组建农民协会的计划,决定动员社会主义青年团员、国民党员和群化团成员,利用国民党临涣区党部的名义,在普遍建立乡村农民协会的基础上,成立临涣区农民协会。这是安徽省建立最早的区农会。民国14年张华坤在临涣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临涣支部创始人之一。民国15年秋,他与谢箫九、王兴基、卢化民等一起,先后创建了中共童韩支部和共青团童韩特别支部,任童韩党支部干事会干事。民国16年3月,在中共童韩支部的领导下,又先后组建了童韩农民协会和妇女协会。
  民国19年6月,中共江苏省委为贯彻执行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的决议,派省委书记李硕勋到徐海蚌地区,负责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和领导武装暴动。张华坤分工组建叶刘湖地区的农民武装。7月8日,百善和临涣的农民武装会师于叶刘湖。李硕勋在张华坤家主持召开两区负责人会议,决定集中新建的红一团全部兵力攻取百善集,然后再乘胜夺取临涣集。胜利后,将撤往津浦路东,与红十五军第一、二师和红十四军会合,在洪泽湖周围地区开展游击战争。是天上午,国民党宿县警备队和百善、临涣等团防局的武装即包围了叶刘湖。为了避免被消灭的危险,李硕勋决定乘夜幕突围。因暴动武装缺乏训练,突围时被打散。暴动失败后,中共百善和临涣两个区委未能恢复组建起来。张华坤从此失掉与党组织的联系。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联络一批与党组织失掉联系的共产党员,组建抗日救亡社和游击队。民国18年在与侵华日军的作战中牺牲。(淮北市志)
  张文清(),祖籍河南,出生于淮北市烈山镇。幼时即在烈山煤矿附近的矸石山捡炭换钱补贴家庭。11岁时去蚌埠卖过油条,后又去江南铁矿当小工。民国29年(1940年)9月,经人介绍到淮南大通煤矿一号井当童工。因不堪折磨,一年后逃回家中。由于生计无着,民国31年3月又回到淮南。此后六七年间,一直在淮南九龙岗煤矿领牌下井。1950年10月,张文清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获得淮南矿务局劳动模范称号。1952年5月起历任九龙岗矿工程建设科大组长、副科长、科长,淮南基建局李郢孜工区副主任、第三建井处副处长,徐州基建局第三建井公司副经理等职。
  1958年7月,张文清带领徐州基建局第三建井公司的职工参加淮北煤田的开发。1959年12月烈山二矿建成投产,张文清代理矿长。1962年8月,烈山二矿和烈山一矿合并为烈山矿,1963年5月,张文清任烈山矿矿长。1969年11月任淮北矿务局跃进七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70年8月任矿务局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副主任。同年11月,濉溪市和淮北矿务局机构合并,张文清任濉溪市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组第一生产小组副组长。1971年5月任中共淮北市委委员。1973年6月矿务局恢复后任副局长。同年11月兼生产技术处处长。1977年11月任淮北矿务局党委副书记兼副局长。1979年2月进入中共淮北市委常委会。1980年7月任局党委副书记兼局长。1983年4月任淮北矿务局顾问。1984年5月任皖北煤炭工业公司党委书记,12月任淮北市委委员。1985年8月任皖北煤炭工业公司经理,1986年皖北煤炭工业公司改名为皖北矿务局后任局长。1987年因病去逝。(淮北市志)
  张布恩(),又名张侠光,本县濉溪镇人。童年时,家徒四壁,父亲张济川在春隆源酒坊做杂工,微薄的收入不能维持家庭生活。张布恩上不起学,就跟随父亲在酒坊当童工。以后家中生活稍有好转,便入濉溪镇县立第三高等小学读书。民国10年(1921年),张布恩参加三高进步学生郑子瑜、文天晴等人组织的“青年社”,晚上到夜校听课,思想进步很快。14年夏。“五卅”惨案的消息传到濉溪,广大青年立即投入反对英、日帝国主义的斗争。他带领同学上街游行,抗议英、日帝国主义的暴行。并深入糟坊、染坊、商店进行反帝宣传。6月5日,濉溪镇成立了“沪案后援会”,领导各界群众游行示威,罢工,罢课,罢市。张布恩负责查封日货和募捐。他日夜奔忙,在短短几天内,募集590元银洋汇往上海,支援工人罢工斗争。16年3月,张布恩协助濉溪党组织成员萧亚珍、杨履坤等成立工会组织,领导木业、油业、泥瓦业、酿酒业、浴业等工人开展罢工斗争,迫使资方答应给工人增加工资、工伤病假照发工资、不随便打骂和开除工人等条件。罢工斗争取得胜利,张布恩参加了中国共产党。17年,他任濉溪区委委员,秘密深入烈山煤矿,帮助矿特支书记梁文焕领导矿工和船运工人罢工,取得胜利。他又不顾安危,到土型、马场、况家洼、戴圩孜、李桥孜、黄里等地建立党小组和农民协会,领导农民向地主、恶霸开展不屈不挠的斗争。19年年底,张布恩被宿县中心县委任命为烈山矿特支书记和工会主席,他根据上级指示,积极组织武装暴动,但由于条件不成熟而失败。
  民国20年“九&一八”事变后,张布恩奉组织命令,打入蚌埠国民党五十二师任副连长,后又调辎重旅工作。该旅官兵不少是宿县人,他利用乡土之谊,组织“同乡会”,宣传抗日。21年国民党派他到苏州陆军训练班受训,次年又到南京陆军军官学校学习。22年10月,蒋介石调集大批军队,开始对工农红军进行第五次“围剿”,张布恩随国民党部队开赴江西。11月中旬,在王明“左”倾路线的错误指挥下,红军连战皆败。张布恩焦急万分,决定利用行军的机会,带领一部分军队哗变,但由于计划不周,哗变失败。张布恩光荣牺牲。(濉溪县志)
  张兰舟(),名学贤,本县双堆区罗集乡梨园村人。为人忠厚,热爱乡里,群众对他有“正直士绅”的誉称。抗日战争前,任国民党地方保安队中队长。民国27年(1938年)地方沦陷,政局混乱,土匪蜂起,百姓生命财产毫无保障。张兰舟便把民众组织起来,看家护院,被群众推选为队长。为维护群众利益,他带领看家队在怀远境内打过土匪头子鲁家云,消灭了陈集恶霸张萃臣一伙,又和新四军里应外合,消灭了驻罗集的日伪军。28年夏,双堆、芦沟先后被日伪占领,百姓不敢赶集,张兰舟便和地方绅士吴佩仪等协商,在罗集、陈集、芦沟之间兴建“三和集”,便于群众买卖,交换商品。
  民国29年,为了便于在敌战区开展工作和打通宿南津浦路西侧的通道,新四军四师党委派敌工部长刘贯一深入津浦路西蕲县集一带,去做实力派的争取工作。蕲县集最大的实力派王峙宇有2000人,同张兰舟素有往来。刘贯一通过陶奎亭(张兰舟的内弟)的关系,住在张兰舟家里。张兰舟多次在夜间领着刘贯一与王峙宇会晤。刘贯一晓以民族大义,使王峙宇同意合作,共同抗日。30年春夏之交,新四军一个旅由津浦路西要开赴洪泽湖一带休整,必须经过蕲县集。在王峙宇的周密安排下,部队顺利、安全地到了路东。刘贯一开展敌后工作取得成效,受到新四军军部的通令嘉奖。
  同年5月的一天晚上,张兰舟从敌占区运送紧张物资到游击区,路过陈集陶堰,被国民党人王桂祥、陶纪廷等密谋杀害。1985年12月,安徽省民政厅追认张兰舟为革命烈士。(濉溪县志)
  张玉新(),本县孙疃区陈楼乡大侯集人。出身穷苦,父亲给地主当长工,母亲沿村乞讨。后租种恶霸地主赵登科的5亩湖洼地,一家人辛勤劳作,一年收获的粮食,交租之后剩下无几,仍不能糊口。
  民国11年(1922年)夏秋之间,阴雨连绵,大水成灾,庄稼几乎颗粒无收。张玉新交不起租子,被迫到赵登科家打短工。他个子矮,力气小,赵登科看不顺眼,干了活也不给工钱。为此,张玉新的父亲气恼成病,不久死去。张玉新年幼,势单力孤,只好把这不共戴天之仇暂时埋藏在心底。
  民国16年,抬头寺的农民协会在中共临涣区委的领导下,组织猪耩沟和大侯集一带的农民协会会员2000多人,到北张集去斗争恶霸地主兼集长的赵登科。张玉新带领会员首先闯进集公所,从卧室的床底下把赵登科拖到会场。张玉新第一个站出来伸冤诉苦,高呼“打倒赵登科”的口号,会员们清算了赵登科敲诈勒索的罪行。赵登科低头认罪,以后减轻了苛捐杂税。34年2月,张玉新参加中国共产党,被任命为宿西县第六区农会主任
  民国35年夏,张玉新随军西撤到河南扶沟县,后派到永城、保安山一带开展革命斗争。36年初,调到杨柳区工作。
  民国37年11月初,淮海战役双堆歼灭战打响了。当时地方的中心任务是全力以赴支援前线。张玉新被任命为杨柳兵站站长,负责运送粮草和转运伤员工作。有几天柴草供应紧张,张玉新把自家的两间草房拆掉,木棒、柴草全部献了出来。在转运伤员时,他把身上的棉衣脱下来,盖在伤员身上,并一再嘱咐担架队员,要轻起,慢放,步子稳,不要增加伤员的痛苦。有一次,他抬担架,半路上遇到敌机扫射,他急忙放下担架,不顾安危,用身体掩护伤员,而自己的臀部负了伤,鲜血直流。对自己的伤痛他没有介意,草草包扎后又继续前进。张玉新出色地完成了支前任务,中原野战军第三纵队奖给杨柳兵站“支前模范”锦旗一面。豫皖苏军区后勤司令部前方办事处,对杨柳兵站和张玉新多次嘉奖。宿西县委给张玉新记了大功。日的《中原日报》和1月4日的《拂晓报》分别刊载了张玉新的支前模范事迹。
  1949年2月,张玉新任杨柳区委副书记。4月11日,张玉新和区委其他成员带领30多人的区小队,住在燕头集北杨家庄。12日拂晓,反动“天门道”头子董道生发动武装叛乱,2000多名暴徒包围了杨家庄。张玉新命令副区长杨克振率领区小队从庄东北砂礓坝突围,向杨炮楼转移,自己和陈修敬在后面掩护,不幸腹部受伤,左肩也被敌弹打穿,满身血污。他和陈修敬一起顺着麦田小沟向东跑去,恰遇王成思、陈继平等前来接应,大家轮换着把张玉新背到哈家庄。张玉新由于腹部受到致命创伤,流血过多,在送往某部医院抢救的路上逝世,时年43岁。(濉溪县志)
  张干臣(),名朝相,本县五沟区童亭乡张糟坊人。童年入塾,读经诵诗,20岁即受聘为塾师。当时农村缺医少药,为解除病人苦痛,又弃教习医。他先从熟读《汤头歌》和《药性赋》入手,继而博览医学名著,精通脉理。30岁时,乡邻多来就医。
  张干臣诊病仔细,用药慎重,凡经治疗,愈者居多。五沟区文教会计李景岳,1955年常感身体不舒服,后致废食。张干臣诊断为肝脏肿大,3剂中药服后,病情好转;再服三剂,身体康复,由是名声远扬,求治肝病的越来越多。
  张干臣原为童亭联营诊所中医师,1952年,调五沟区卫生院工作,1963年调县医院任中医师。1965年,当选为第五届县人民代表和濉溪县中医协会副主任。此后在医术上更加精益求精,立志有所建树。张干臣精心总结了治疗黄疸病(肝炎)及控制不让发展成水臌的有效药方。县食品公司张某患肝炎病已到最严重程度,南京某医院诊断为不治之症。后经张干臣诊断,用鳖甲加配其他药饵为丸冲服,并以大戟芫花汤剂利尿,双方并用,卓有疗效。后又根据病情好转程度加减剂量,经过百日治疗,张某完全恢复健康。
  在“文化大革命”中,张干臣虽遭打击迫害,但仍正常上班,为病人解除病痛。1968年10月患病,医治无效,次年与世长辞,终年64岁。(濉溪县志)
  张绍烈(),原名张承武,曾用名张健生,萧县桃山区望州乡孟家村人。8岁入塾,后进小学读书。民国14年(1925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徐州中学,经常与一些激进青年聚集在一起,阅读进步书籍,畅谈国家大事,探索救国救民的革命真理。同年11月,五省联军总司令孙传芳带领重兵进驻徐州,士农工商惨遭迫害。张绍烈和进步同学刘振环、郭文耀等人发动群众,控诉军阀蹂躏人民的罪行。学校教育主任王觉新是中共地下党员,对他们的斗争表示支持,并加以引导。
  张绍烈初中毕业后,于民国18年考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附设医科班。19年,在教导第一师二团卫生所任司药。后部队裁军,张绍烈即辞职回家。22年,由邻人梁恒芝介绍,到国民党徐州反日救国会工作,由于他反对贪污行贿,为官僚政客所不容而被解职。23年,经亲友介绍来五户张集行医,开办“久益发”(九一八谐音)医院,无钱求医者,他送药上门,分文不取,受到人民的信任与尊重。
  民国26年,日军侵华,张绍烈深感国耻民辱,一心想寻取救国救民的道路。27年5月,濉溪沦陷,于铁民、丁茂修、李秉枢等在濉西地区组织抗日游击队,他积极靠拢,并免费为游击队员治伤。28年春,经李秉枢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弃医从戎。3月,中共宿县县委决定把濉西地区的乡队组织起来,合编为相山抗日游击大队,张绍烈任副大队长,日夜活跃在萧宿边境和濉西一带。嗣后,党组织派他回濉西担任宿四区农会主任,并负责全面工作。他带领区队寻机袭扰敌人,还发展一批共产党员,组建了濉西第一个党支部,并任书记。
  民国30年4月11日,宿西县大队和警卫连分别在濉西贺庄桥、黄庄武装叛变,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张绍烈立即率领区队向古城寺、唐寨一带转移。5月12日凌晨,当他辗转到永城西南张彭庄宿营时,突然遭到日军的包围。张绍烈和区长朱继仲指挥区队和日军展开激烈的战斗,终因敌众我寡,朱继仲和30余名队员壮烈牺牲,仅有少数队员突出重围,张绍烈和11名队员被俘。日军把他们绑赴永城,张绍烈夜间乘日军看守疏虞之际,挣脱绳索,越墙脱险。后随新四军四师主力和豫皖苏边区干部挺进津浦路东开展新的斗争,先后任萧铜县望州区区长和奎河区区长,率领区队深入后敌,在枪林弹雨中日夜与敌人周旋。33年8月,随新四军四师主力打回路西。34年10月,任濉西区区长,领导全区人民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努力发展生产。35年7月,国民党悍然发动全面内战,向解放区大举进攻。张绍烈带领区队西撤时,在五户张集庙后出其不意地袭击了国民党萧县保安部队,缴获步枪30余支,子弹500多发。后西撤归来,先后任宿西、萧宿县副县长。在震撼中外的淮海战役中,他带领萧宿县民工踊跃支前,日夜奔波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
  建国后,张绍烈任怀远县县长、河南省夏邑县县委书记、仪封园艺场党委书记等职。日,因病医治无效,在河南周口医院逝世,享年73岁。(濉溪县志)
芹(),女,本县南坪区半铺乡浍北村王井庄人。出身贫农,幼年就受父母正直、善良品德的熏陶。1979年进浍北小学读书,第二年即加入少年先锋队。她刻苦学习,连续3年被评为“三好”学生。
  张芹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帮助同学修理板凳,打扫卫生,还在校外争做好事。她和张梅等同学为本村五保老人王永兰机面、抬水、扫地,坚持不懈,老人感动得流出热泪。老人拄着拐杖,上街买布做了一面红旗,送给学校,称颂老师们教育的好学生。张芹见邻居邹丙芹领两个幼儿,不便做饭,就利用放学的空隙帮她看孩子,不但邹丙芹感激不已,连周围群众也赞不绝口。
  日,天气酷热,劳动刚回来的张芹,应邀和学友张荣华、吴翠玲等5个女孩前去浍河洗澡。13岁的张荣华不慎游至深处,气力不足,沉下水去。旋又随着激浪泛了上来,呼喊救命。年仅12岁的张芹毫不犹豫,奋力扑游过去,抓住张荣华就往岸上推、拉、拖,相持20分钟,终于使张荣华脱离险境,可张芹却有气无力,沉入河底。待喊人来到,把张芹打捞上来,可惜她已停止了呼吸。日,淮北市团委授予“优秀少先队员”的光荣称号,日,全区650名少先队员自愿捐款370元,为张芹建墓树碑,镌文“优秀少先队员张芹之墓”,以示旌表。(濉溪县志)
  张漫萍(),原名张复礼,参加革命后化名王若愚、张友文,河南省荥阳县城西五龙寨人。幼年读书、学拳击,其父对他要求甚严。民国16年(1927年)至20年,他在洛阳第四师范学校读书时,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参加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到北平大学读书,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民国21年“一&二八”事变后,他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在天桥散发传单时被捕,关入北平草岚子监狱。在狱中,他受到敌人的残酷折磨,被带上沉重的脚镣,投入水牢;当敌人以释放为诱饵逼他写悔过书时,他义正词严地说:“我抗日无罪,无过可悔!”。民国23年,在狱中他参加了由薄一波领导的绝食斗争。狱中党员成立了党支部,张漫萍为支部成员之一。嗣后,民国25年9月,经组织营救,他与薄一波、杨献珍等61人一起出狱。
  张漫萍出狱后,被组织分配在河南荥城开展党的工作。嗣后,民国26年10月担任开封市委书记,民国27年2月担任西华中心县委书记,5月任郑密荥工委书记,均积极开展党的秘密工作。
  民国28年秋,组织调张到新四军第四师,任第二总队第一营营长。之后,又调他到师司令部作战科任参谋,再转邳睢铜等地工作。民国31年,他任中共淮北区党委党校总支书记,至民国32年5月,任中共泗五灵凤县县委宣传部长。
  民国33年,受中共淮北区党委领导的蚌埠工作委员会(淮河办事处)成立,张漫萍不久任副书记,后又接任书记,领导开展工委的工作。此时,抗日战争已临近胜利,工委根据上级党的指示,积极发展党的组织,发动群众,为配合新四军夺取蚌埠作准备。同时,也派员潜入徐州、蚌埠的敌伪军中,做分化瓦解工作。由工委领导的一支武工队,经常在蚌埠外围开展武装斗争。
  民国35年7月,在蒋介石发动内战后,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淮北根据地,根据地大部分人员转入洪泽湖地区坚持斗争。但张漫萍要求留在敌占区,多次在敌人严密控制下的蚌埠,召开党的秘密会议,指导开展斗争。民国36年夏,张在蚌埠被捕,敌人将其押上火车解送徐州,途中他破窗跳下,身受创伤,在行至怀远县杨集时,被冒充成区队人员的大营乡土顽诱捕,旋即押解宿县湖沟严刑拷打,但张大义凛然。当夜,土顽将张勒死在湖沟集浍河南岸,又将其尸体装入麻袋,投入浍河。(蚌埠市志)
  张仲伍(),原名仁伦,五河白墩乡人。少时读私塾多年,后因家境贫苦,辍学在家务农。抗日战争爆发后,仲伍常与青年一起谈论国难大事。民国27年(1938年)8月,他毅然离开家乡和父母,奔赴抗日前线。先到江苏半城参加皖东北抗日军政干部训练班学习。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任泗五灵凤县双庙乡助理员。仲伍面对日伪军不断扫荡,不畏形势险恶,配合乡长曹化东,发动群众,开展斗争。
  民国29年,仲伍任双庙乡长。他经常召开群众大会,宣传抗日救国道理,揭露日伪军暴行。民国31年任五北区长,翌年,任淮北区长。仲伍多次率领区、乡武装反击日伪军袭扰。一次,配合县武装,夜袭二铺伪据点,生俘伪军200余名。是年冬,他亲率区、乡队和民兵,配合县独立团三营,在十里城附近截击日军运粮船。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战斗,日军丢下3船黄豆逃走。
  民国35年秋,仲伍随县委撤至运河东岸,因身患重病,又缺医少药,12月间病逝于宿迁县西南小潘庄行军途中。战友们失声痛哭,凑钱买棺,安葬于七九山上。(五河县志)
  张光万(),五河城关镇人。幼年丧父,伯父张旭周视其为亲生,爱护备至。7岁送私塾就读,14岁进五河县立高等小学,17岁考入凤阳省立第五中学。后因参加学潮被勒令退学。
  民国26年,赴徐州在“国学讲习所”学习。翌年,日军侵占津浦路沿线城乡。光万毅然返回家乡,参加“五河县抗日后援会”,深入乡村,向农民宣传抗日救亡道理。不久,又加入“五河县战时服务团”,为抗日前线募捐和服务。民国28年春,经“战时服务团”团长谢景鸿(中共党员)介绍赴皖东北抗日军政干校学习。结业后,到灵璧县从事抗日救亡工作,任灵璧县政府某中队指导员。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29年,在邳睢铜地区任大队教导员。在宿东大店反击国民党军队挑衅的战斗中,身负重伤。伤愈后,被调至豫皖苏某部三营任教导员。光万作战勇敢,机智灵活,被誉为“神枪手”。一次,在攻打邳睢铜县一个伪据点时,他瞄准敌碉堡枪眼,一枪击毙伪军小头目,迫使其投降。
  民国35年7月,光万率部配合兄弟部队攻打河南夏邑县,击溃国民党军队1个旅。8月,率部在萧县黄口镇与国民党新五军1个精锐团展开巷战,俘敌数百名。10月,光万又率部急行军,连夜长驱50公里,拂晓时抵达蒙城,配合兄弟部队包围板桥敌保安团,炸毁敌桥头炮楼,全歼敌1个团。接着,他率部与兄弟部队一起攻打亳县敌张秀兰部,俘敌800余名。
  民国36年春,光万调至豫苏皖边区独立旅某团任政治处主任。秋,任某军三十五团三营教导员。在参加涡阳县龙岗徐双楼战斗中,身先士卒,率部冲锋,头负重伤而不幸牺牲。时年29岁。(五河县志)
  张希孟(),原名祖惠,字希孟,又名浩。五河长淮乡人。少鲁钝,讷于言,而沉着有毅力。
  民国元年(1912年),希孟受民主革命的影响,赴南京考入南京飞行营学校,并加入了光复会和同盟会。民国5年,考入江苏法政专门学堂,参加了中华革命党。民国10年,加入中国国民党。民国12年,希孟与长丰人陈紫枫在安庆宣家花园6号秘密建立国民党安徽省党部,并创办《民治报》,任总编辑。因发表进步言论,为军阀马联甲所忌恨,派兵围捕和通缉他。希孟逃出安庆,改名到外地从教。
  民国14年,应赵稼书之邀,在临淮关私立正德中学任教导主任。是年,秘密成立国民党临淮市党部,任书记,发展数十人参加国民党。
  民国17年至18年,先后在宿县省立第四职业学校任教员、代理训育主任,在蚌埠第七职业学校任教导主任。省督学董淮曾传令嘉许他:“学识深湛,态度稳练,治校颇有条理。”民国18年,出席国民党安徽省第一次代表大会,被选为省党部监察委员。民国19年至24年,先后任广州中山大学校长室秘书,大学讲师,中大附中中学部主任。在此期间结识了周恩来、李济深。
  抗日战争爆发后,希孟回到五河。民国28年,希孟冒险越过日军封锁线,进入大别山,遂被省主席任命为省立第一临时中学校长。他和教师胡天民谱写了一首校歌:“黄霍高高,江淮滔滔,吾皖历代出英豪……。”900多名师生,每日晨昏高唱,使校园充满抗战气氛。是年冬,希孟因得罪教育厅长方治被免职,去职后留居立煌(今金寨),闭户著书,写成《国学辑要》一书。民国29年秋,由中原书局出版。民国31年冬,书方印就,日军入侵,书局书库焚毁,印本存者无几。
  民国30年,应皖东北人士推荐,出任省立第五临时中学校长。民国32年,应邀赴省教育厅做教材编撰工作。
  抗战胜利后,希孟到南京某市立中学任教。民国36年,转入南京市立二中任教,直至南京解放。1958年病逝于五河故居。(五河县志)
  张寿天()龙亢区项桥乡人。民国十五年(1926年)毕业于县立初中,在龙亢河南小学任教。“七七”事变后,淮北平原燃起抗日烽火,寿天积极参加抗日活动。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怀远县民众动员委员会工作。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夏,新四军彭雪枫部进驻龙亢,开辟抗日根据地,建立民主政权设淮上行署时,寿天被任命为龙亢区(四区)区长,后任怀远县民政科长。
  民国三十年(1941年)新四军、八路军东撤,过津浦路至苏北,为打击日本侵略军,寿天被任命为轰炸组组长。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农历正月十三日,寿天与宋琪二人到宿怀边区淝河一带工作,至龙亢区太平乡(淝河北太平集),路过老同学于怀瑾家,为国民党乡政府得知,不幸被捕。太平乡乡长吴鹏飞与寿天是师资讲习所同学,设宴招待,酒席间劝降。寿天严词痛斥拒不降服。
  一月十四日,与宋被押到龙亢,由国民党县党部书记徐伯谦、区长项慕尧、盐业公会理事长、豪绅王卫龙进行审讯,吊打严审,施以重刑。张寿天与宋琪怒责徐伯谦等挂羊头卖狗肉,破坏国共合作,迫害共产党人,不讲信用,不顾国家民族利益的卑劣行径。十七日,寿天与宋被转押褚韩湖国民党怀远县政府驻地,后又转至国民党第十三路军司令部(蒙城西南董集),反复刑讯,终不屈服,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五月七日在利辛县被害,终年38岁。(怀远县志)
&  张家璧(),今刘集区董庙乡蔡湖村张湖人,7岁入本村小学读书,9岁丧父,12岁到地主家放猪、放羊,14岁到刘集、濠城一带打短工、长工。18岁到江南削发为僧。不久返回,到蚌埠一家木匠铺当了两年学徒,因与老板顶撞,被迫回家。
  民国24年(1935),张家璧被濠城集的丁永福(丁寿堂)拉进了土匪组织。民国27年(1938)5月固镇被日军侵占后,丁永福卖身投靠日军当了汉奸,横行霸道,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张家璧愤而和他分道扬镳,到刘集成立了五六十人的护庄队,自任队长。为了解决给养问题,又为了找个靠山,次年初他带着人马到蚌埠投靠伪军朱传真部。然而日伪军的暴行,更激起他无比的仇恨和愤怒,便与中共积极取得联系,于三四月间率部起义,投奔洪泽湖八路军独立团徐崇富部,任二营三连副连长。7月,被送往后方学习,结业后任独立团特务连连长。他经常化妆成商人,深入敌占区侦察,搜集情报,还利用原先的土匪身份,多次化妆成枪老板,购买了许多枪支弹药,为部队的发展壮大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民国30年(1941)秋,张家璧受中共的指派,当上了刘集维持会长。11月,他到固镇侦察敌情,被怀有旧仇的匪首蔡金枝告密,遭到日军宪兵逮捕。任凭敌人严刑拷打,他严守我军机密,拒不暴露真实身份,表现了一个革命战士的坚定立场,后经其弟的干父徐荫堂担保获释。第三天,张家璧在刘集一家大烟馆里处决了蔡金枝。次年初,他奉命打入孙疃集(今属濉溪县)伪军李成伍(原任八路军独立团营长)部,并将其家属带去作人质。民国32年(1943),张家璧任三连连长,随李成伍到袁店集(今属濉溪县)新营地,负责把守南门。此时,他为我军提供了大量情报,并在伪军中积极做分化瓦解工作,联络了一些进步官兵,伺机里应外合,全歼该部之敌。次年11月~12月,八路军独立团决定某日夜由张家璧作内应攻打袁店集。然而,李成伍却在该日午夜12点将张家璧由南门调到西门,打乱了他的周密计划。凌晨1点八路军独立团在地方军民的配合下,按原计划包围了袁店集。张家璧临危不惧,当机立断,公开鸣枪发出联络信号,并大开圩门,迎接八路军。激战至拂晓,敌人全被消灭,张家璧却不幸中弹,身负重伤,在送往后方医院途中牺牲于宿县。
  张家璧参加革命后一直从事八路军地下工作,详情鲜为人知;又因主要知情者大都牺牲,他的真实身份未能搞清。建国后历次政治运动,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其家属受到许多不公正的待遇。1979年后,县人民政府做了大量的调查工作,终于弄清了真相,经上级批准,于日追认他为革命烈士。(固镇县志)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淮海千秋 1982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