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着促进自然分娩的好处晃动膝关节有何好处

为什么上班都是坐着,还会感觉疲惫不堪?
大部分的办公室行政人员基本上都是坐一天,偶尔签字找领导去财务会走动几下,很少有大量的走路,或者体力上的劳动,运动量很大的应该是大脑,嘴巴,和手,比如思考,沟通,写作之类,但是一天下来缺感觉身心俱疲!记得以前上学的时候,家里大人有说,用脑过度也会瘦,意思就是大脑用的多了也会消耗脂肪,其实也算是一种运动量!但是以前是不累的,只是表现的很能吃!现在下班了基本上~都快瘫了!是老了体力不好了?还是其他原因??本题已收录圆桌「」地址:
按投票排序
564 个回答
来自果壳,其它很多地方也见到过,可以试试看:你根本不会休息……为什么你睡了11个小时仍然觉得疲累?* 我们真的明白休息的含义吗?我们休息对了吗? 你理解的休息是什么?一个饱觉?一阵疯玩?到KTV释放饭后的一串饱嗝? * 休息的真正含义是什么?是恢复疲劳,放松神经,当你重新投入工作与学习的时候觉得又是一个精力充沛的新人。 如果你的休息方式并不能为你带来这些,那么,无论这些活动的名字听起来有多轻松,看上去有多High,它都是一种错误。抛弃它们,来一场休息革命! 首先,来看看我们对休息有哪些误解: 【脑力劳动者,补瞌睡对你没什么用】 你写了一天的文案,主持了一天的会议,当一切都结束了,你叹到:太累了,这一天我要睡个好觉。我们的常识使得我们对疲劳的第一反应就是“去躺躺吧”。但这是一个陷阱。 睡眠的确是一种有效的休息方式,但它主要对睡眠不足着或体力劳动者适用。对体力劳动者来说,“疲劳”主要是由体内产生大量酸性物质引起,如果十分疲劳,应采取静的休息方式。通过睡觉,可以把失去的能量补充回来,把堆积的废物排除出去。如果不是很累,也可以在床上先躺一躺,闭目静息,让全身肌肉和神经完全放松后,再起来活动活动。 但如果你是坐办公室的,大脑皮层极度兴奋,而身体却处于低兴奋状态,对待这种疲劳,睡眠能起到的作用不大,(除非你是熬夜加班,连正常睡眠时间都达不到)因为你需要的不是通过“静止”恢复体能,而是要找个事儿把神经放松下来。这样你可以理解为什么你周末两天不出门依旧无精打采,而只需下班后游泳半小时就神采奕奕。 【不必停下来,只是换一下】 既然睡觉不能帮助我们休息大脑,那什么办法才可以?答案是不停止活动,而只是改变活动的内容。大脑皮质的一百多亿神经细胞,功能都不一样,它们以不同的方式排列组合成各不相同的联合功能区,这一区域活动,另一区域就休息。所以,通过改换活动内容,就能使大脑的不同区域得到休息。心理生理学家谢切诺夫做过一个实验。为了消除右手的疲劳,他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让两只手静止休息,另一种是在右手静止的同时又让左手适当活动,然后在疲劳测量器上对右手的握力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在左手活动的情况下,右手的疲劳消除得更快。这证明变换人的活动内容确实是积极的休息方式。 比如你星期五写了5个小时的企划案, 最好第二天去给你的盆栽们剪枝而不是睡到太阳晒屁股。还有一点,当你无法选择由脑力劳动转入体力劳动时,你不妨在脑力劳动内部转换。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就讲过他的心得:“我本不是一个生来适于研究学问的人,因为我用功的时间稍长一些就感到疲倦,甚至我不能一连半小时集中精力于一个问题上。但是,我连续研究几个不同的问题,即使是不间断,我也能够轻松愉快地一个一个地寻思下去,这一个问题可以消除另一个问题所带来的疲劳,用不着休息一下脑筋。于是,我就在我的治学中充分利用我所发现的这一特点,对一些问题交替进行研究。这样,即使我整天用功也不觉得疲倦了。”所以,这天你要是有好几个问题要处理,最好交替进行,而不要处理完一个再开始的二个,那样会很快被耗尽。 【最好的休息,是让你重燃生活的热情】 我们的疲惫主要来自对现有的一尘不变的生活的厌倦。所以最好的休息项目就是那些让我们重新找到生活和工作热情的活动。如果你干完一件事,能够幸福地感叹“明天又是新的一天。”那这件事对你来说就是最好的恢复热情,调节情绪的方法。但可惜,我们缺乏对“休息”的想象力。我们能想出来的休息方法不是痴睡就是傻玩。 我们给你开了下面一些活动清单,基本思路是以“做”来解决“累”,用积极休息取代消极放纵。当然,最适合你的方法还是要你自己探索。事实上如果你觉得打扫卫生比坐过山车是更好的放松,那么就去吧,别管世界上的其他人都在玩什么。 也许你可以: * 用看两小时让你开怀的漫画或小说代替去KTV唱那些一成不变的口水歌 * 试着放弃在周六晚上去酒吧,10点入睡,然后在7点起床,去没有人的街上走走,或是看看你从来没有机会看到的早间剧场,你会发现这一天可以和过去的千万个周末都不相同。* 不要再去你已经去过无数次的度假村找乐子了。找一条你你从没去过的街道,把它走完。你会发现这个你感到腻味的城市结果你并没有完全体会到它的妙处。 * 旅行,而不是换个地方消遣。去一个地方对那个地方本身心存好奇,对自己这趟行程心存美意,感受自己经验范围以外的人生样貌。而不是坐了5小时飞机,只是换个地方打麻将,换个地方游泳,换个地方打球…… * 从这个周末起学习一项新的技艺,比如弹电子琴,打鼓……每周末练习1小时以上。 * 去社交。不要以为它总是令人疲惫的。虽然和看书比起来,它稍有点令人紧张,但也能让你更兴奋,更有认同感。你必须每周有两三天是和工作圈子和亲戚外的人打交道。它让你在朝九晚五的机械运行中不至失去活泼的天性。女性朋友们尤为需要走出去和朋友聚会,这些时刻你不再是满脸写着“效率”的中性人,而是一个裙裾飞扬的魅力焦点。 * 做点困难的事,如果你是精神超级紧张的人。心理学家发现解除神经紧张的方法,是去处理需要神经紧张才能解决的问题。曾经一位精神即将崩溃的总经理找到一位医师给出治疗建议,结果他得到的处方是去动物园当驯狮师。一个月以后完全康复。所以压力特别大的时候你可以为自己再找分工作,但不要是和你职业类似的。比如去孤儿院做义工,或者去一个复杂的机械工厂从学徒干起,或者做一道超级复杂的数学题。
1.情绪引起呼吸模式变化:无意识的情绪抗拒和控制,都会让肌肉紧张,使得自然的腹式呼吸转向过度使用肩颈部肌肉参与呼吸。看到此回答朋友可以深吸一口气试试,如果会不自觉耸肩,说明都在错误呼吸模式。呼吸模式错,呼吸就浅和阻塞,容易累。情绪问题处理的方式貌似各种各样,但是生活计划中有让生活简单这部分可能最为重要,简单才能关注到更多,才有感受情绪和处理情绪的精准机会。2.不良呼吸模式引起肌张力变化,耐力好的躯干稳定肌不工作,而耐力弱爆发力好的大肌群参与工作,容易累。大家可以现在再放松吸气看看自己腰椎是否能明显伸展,骨盆是否会稍微前倾,尾骨是否会动?如果不能,呼吸模式错误,脊椎的伸展肌没有充分参与工作。自然的呼吸不需要练习,在你完全放松的时候再感受,会发现是自然发生的。所以很多时候不良呼吸模式依旧是我们不够放松。所以日常练习如何放松,不是练呼吸。通过放松去唤醒自然呼吸。睡前10分钟的冥想或扫描式感受自己的身体,很多时候就能改善第2天早上的身体沉重与疲劳感觉。3.无意识动作或姿势错误:自然的呼吸应当是每次吸气脊柱深层稳定肌会自然工作让脊柱伸展,每次呼气下腹都会收缩,更有重要的维持人类直立行走的各部分肌肉在脊柱和骨盆,下肢之间维持一个立体空间的动态稳定,这3部分在不良坐姿长期维持的情形下难以平衡,失衡就要控制,控制就不放松,所以累。一个简单的意识建立可以改变很多身体状况,比如大家可以现在感觉一下自己的双脚是否有”推地“的意识,如果没有躯干必然负荷过度,引起更多大肌肉参与动作。如果你一直不知道脚是用来推起身体而不仅仅是做支撑的话,无意识错误动作已经重复多年了。只要双脚放膝盖前下方,自己给双脚一个“推地”的意识,躯干的负荷感受马上会发生变化。这3点相互影响。基本的缓解疲劳方向:做好任意一点,其他2点都改善。改善身体体质和动作质量提高的方向:做好第2点为最主要。生活质量提高方向说:做好任意一点,其他2点都改善。但是身心细节要清晰,要意识到,修正,再放回去。-----------------------------------------分隔线以下是本文重点----------------------------------------------很多时候我们可以不用什么练习,通过“象征”我们就能感受到身体的变化:比如自然的呼吸是如何的呢? “如嗅花香”,大家借由这四个字的意境去感受呼吸,如果体会到了呼吸的真实变化,我借此说下我通过练习体会和观察我家两个孩子成长看到的东西:1.我们是靠身体感受活着的,身体永远走在意识前面,身体是潜意识,一切心理反应实际都是身体感受,感受是我们追求一件事情的原动力。因为我们从出生开始就基于身体感受形成了自我的概念,形成了分别对立的世界观,一旦感受脆弱,自我的状态就很弱,就觉得没有意义,各种情绪开始出现,情绪控制就肌肉紧张,之后出现了我最开始说的那3条问题,所以就容易累。2.某种程度我反对大家执着于从弄清事物的逻辑关系中获取满足感。我们可以讲道理,但很多时候,当我们知道为什么,知道一个概念之后,或认知被过度启用之后,往往感受就变得脆弱了。就像游戏攻略看多了,不想玩游戏了。如果对这些问题感觉到 困惑,可以想想为什么,但是最后一定要练身体,一定要去感受,别想那么多。我们终究是靠自己的感觉去选择和生活,不是靠讲道理。3.感受是生命发展的原动力,觉得做的事情没有意思和没有意义才累,其实正是身体感受变得脆弱,生命体验很差的表现。身体的训练无处不在,如果呼吸可以透过指腹对一张白纸的材质感受就变得更加深长和自然,那我们不太可能这么容易累。尽量多地保持感知世界,停止过度的认知,不要问这么多为什么,不要被各种理论影响和左右,多练多感受。这些不是建议,当下这个环境而言,算忠告。我的鞋店:
(一双让脚有真实触感,促进足底肌功能恢复的普通运动鞋)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jlgaoke 助理教练丁丁微信号:dingdingzulaoda(课程咨询联系和身体问题咨询)
比较容易想到的答案是:用脑也是一种劳动,也消耗能量。确然如此,人脑消耗的能量非常惊人。但是就我的经验来说,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差异:我在办公室坐一天,和我在咨询室坐一天,包括我讲课时站一天,同样用脑,疲倦程度是极其不同的。我在办公室坐着的时候,大部分工作也是paper work,并不怎么费脑,然而累得像狗,回到家什么都不想干,有时带本书,心想「坐地铁的时候看吧」,实际是一页也看不进去。做咨询和讲课时用脑的强度明显更大,但我体验到的经验是,咨询结束或讲完课很精神。——最多是站得久了导致肌肉酸痛,或是说话太多嗓子疼。但心情是轻快的,晚上回家还能写点东西,毫不以之为苦。让我最难以忍受的,倒是看起来最轻松的办公室工作。原因很简单:对我来说,办公室工作很难让我感受到意义。何为意义? 老师在「这道问题的回答中,给了很好的描述:「我相信,意义感的本质是,我们能感觉自己和未来、和他人、和更大世界有联系。我们能感觉到,自己是更宏大而有序的整体的一部分。」农民很容易建立这样的联系:春种秋收,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是最朴实最根本的联系;手工艺者很容易建立这样的联系:他能看见自己的工作成果,并且知道这样的工作可以为一些人提供便利,或是审美的愉悦(假设他的工作暂时还不能被机器完全替代的话);医生很容易建立这样的联系:他能看见自己的工作如何帮人缓解病痛和不安;老师也很容易建立这样的联系:当他意识到教育可以对一个人的生活产生何等重要的改变;还有很多很多……大部分都是传统职业,具有不言自明的秩序感和对他人的重要性。——在绝大多数时候,从事这些职业的人无须怀疑劳动的意义何在(偶有例外,比如农民遭遇自然灾害颗粒无收,手工艺者发现消费者根本不珍惜这份手艺的价值,医生被医闹威胁甚至伤害,老师看见学生满不在乎地考试作弊……还有更现实的,他们挣的钱都买不起房子)。在他们不怀疑的时候,他们坦然轻松。工作就只是工作,不必再分心去想:「我到底在搞什么?」在搞什么就是在搞什么,很单纯的事。投入精力,投入时间,投入热情,把事情做好。不需要考虑意义,意义就自然而然地存在于那里。至于说工作累吗?累,但只是单纯的累,累的同时不必再费心去承担什么。最近读到一本书,有一段话说得非常好:Before long the reader will find the expression "meaning-making organism" what an organism does, as William Perry says (1970), and what a human organism organizes is meaning. Thus it is not that a person makes meaning, as much as that the activity of being a person is the activity of meaning-making. (The Evolving Self by Robert Kegan)很快读者就会发现,「创造意义的有机体」这一说法之冗余。凡有机体所做的——正如 William Perry (1970) 所说——就是组织。而人类这一有机体所组织的,就是意义。并非人创造意义,而是人生作为一种活动本身,就是创造意义的活动。(罗伯特·凯根:《发展的自我》)其中What an organism does is organize一句,非英语不足以传达其精妙。这段话可以粗略理解为:建构意义感这件事不仅是我们的生物本能,甚至可以等同于生命活动的全部。从这个角度来看,这道题的答案就一目了然了:坐在钢筋水泥的办公室里,终日和文件、盖章、领导打交道的办公室职员,需要耗费额外的心力,来不断确认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存在价值。除了薪酬(通常还是不太令人满意的),我们很难直观感受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也不知道有谁在意自己所做的一切。有时候,在内心深处,我们甚至为自己的工作感到沮丧和心虚(比如,当我写一份课题申请,明知道它没有多大意义,仅仅只是因为「职称需要」的时候)。这种隐秘的挫败感,会让我和世界之间特别筑起一道屏障。我们怀疑自己是「多余」的,「不配存在」的,但我们又必须掩饰这些疑问。我们很难为自己的生命画出一幅确定的,有意义的地图。我们意识上知道此刻就在这里,但意识深处又不断思索:究竟在何处?将来往哪里去?谁在乎?有何意义?——我们只是庞大世界里的一颗小螺丝钉,但我们看不到这颗螺丝钉究竟是如何成为这个世界运转的一部分的。当然,我并不是否认办公室工作的价值。——从世俗意义上衡量,这些工作有它的作用,甚至不可或缺。但是心理感受并不总是与之相符。这中间的关键,在于人与世界的「联结」。「我这个人,与世界和他人是相连的,我能从他们眼中看到自己的存在,是整体的一份子」,我们需要时刻确认有这样的感觉。在工作的时候,如果能感受到(是感受,而非意识,理智上当然都能意识到)自己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他人带来正面的影响——What we do matters,我所做的事有意义——我就会从心底感受到我这个人存在的价值,从而产生出「只要老老实实地待在这里,做现在在做的事就好」的踏实感。这份踏实感,让我们可以痛痛快快地沉浸于工作,无须怀疑,无须寻找,无须确认,需要化解的也不过就是自然的身体疲累。反过来说,如果长期缺乏这样的笃定,我们对于当下意义的组织,就是模糊,复杂,低效,且难以定位的,自然也会消耗更多的心理资源。当下这个时代,框架被打破,意义被消解,人与人的联系越发松散,「我是谁」这一问题的回答莫衷一是……所以这种困扰已经不是一两个人的困惑,「无法踏踏实实地,笃定地工作」是很多人共同的心声。我在《》中提到过这种状态,一经转载,得到了很多认同。这个时代有太多人难以确认生命的价值,就只好把「成功」一类的概念模模糊糊地,作为救赎的出口。仿佛工作中不干出点什么来,就不配理直气壮地活下去。但其实归根到底,价值还是存在于一个人的内心。卡巴金老师在《正念》中写道:「当梭罗写着:刚刚是早晨,可是你瞧,现在已是晚上了,我没完成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事。……但谁敢说梭罗在家门口坐一早上的领会没有价值?」「这个见地让我们想起老禅师说的:呵呵,老僧河畔贩水四十载,无何功德。」——我相信梭罗和禅师并未感到疲倦。我相信他们的领会是我自救的方向。
不要继续骗你自己了。你觉得上班疲惫不堪但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根本原因在于:你其实心里很清楚你每天做的事情毫无意义。回答里面大家给的那些七七八八的理由,什么坐姿啊乳酸啊颈椎啊血液循环啊只是表象,也许有点关系,但未必是主要原因,更像是逆向合理化的借口。以前魔兽世界流行的时候每个地方都有很多那种网吧男孩,他们可以啃白面包,喝矿泉水,窝在毫无人体工程学设计的破椅子上熬上几个星期,每天超过15个小时下副本,只是为了一把橙色武器。他们一样也是“在电脑前一坐不动好久”,还时有听说连续几十个小时后晕倒的。但我从没见他们喊累,他们只是会周期性的觉得“饿”,“尿急”,“困” 而已。人本能排斥没有任何创造性和成就感的东西,尤其反感机械性重复的活动。对于工作,也是一样,你的身体反应比你诚实。可叹现代分工体系让每个人都只能做一个零件,越大的公司就只能做越小的事情。工序越分越细,流水线流到你面前,只要你机械重复就好。这个过程是如此的没有存在感又不需要动脑,以至于有时你甚至不理解他们干嘛要在面试你时问那么一大堆问题。也许你的名片亮出去就让人闪星星眼,出入顶级写字楼,有恒温空调,漂亮前台和各种饮料随便拿的pantry来暗示你很重要,甚至骗过了你的亲人爱人,让她们以为你在从事着什么伟大的事业。但你依然骗不了你自己,你心底知道自己今天又在无聊的数字、排格式、删除行、添加列、贴发票、查百度、写没人看的报告和回复无穷无尽又无用的email里虚度了又一天。从早上浑浑噩噩踏进电梯到晚上稀里糊涂走出大楼,你一点儿也没有进步,更妄谈成长。你的大脑更是聪明的发现了其实你在整个体系中根本无足轻重。也许你还隐约意识到了,你在做着一份前途渺茫的工作,你这个职位存在的唯一价值就是承揽一些其他人懒得做或者不想干的活。你今天又在这里浪费了一天珍贵的年华,而且这是你最好的年龄里的一天。更为沮丧的是,尽管你完全意识到了这些,明天和明天的明天你依然还会坐在这里。你觉得累是因为你不开心,不开心是因为你骗不了你自己的心。
这个问题,前面
老师已经回答得很好了。这个问题引来这么多关注,实在是因为很多坐办公室的人,经常觉得一天什么事也没做,却非常疲惫,这并不是矫情而非常普遍。如果你还以劳动强度来界定一个工作的,
并觉得只有搬砖和进行高强度的思考,才容易感到疲惫,那你就错了。其实琐碎的办公室工作最容易让人疲惫。疲惫最主要的原因有两个:宏观点的原因,是关于工作的意义感。正如松蔚老师所说,在琐碎的工作中,人感觉不到自己和工作、和他人的联接,因此会怀疑工作的意义。现代社会分工操蛋的地方在于,这种分工完全是按照工作的需要而不是人的需要来设计的。大部分人很难看到自己的工作成果,而且,真正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结是带着感情的,而工作中的联结,是类似于机械似的协作关系。再说,有些人明明适合当厨师、修车师傅、动物饲养员,但一来社会不需要这么多人干那些事,二来干那些事的,工资都不高,找不到男女朋友啥的。酷、有趣又有不错收入的工作严重缺乏(总觉得以后会好些),所以大家只好都往办公室赶了。微观点的原因,是办公室的工作并不符合大脑的认知加工特性。最主要的问题,在办公室做的大部分工作都没法专注,经常被打扰,没法做更深的信息加工。这里又要说到米哈里. 希斯赞特米哈伊的福流(flow)理论了。米哈里是用物理中的“熵”来形容人在心理上的无序状态。当我们没有办法专注地做事时,我们的思想会回归到一种无规则或混乱的状态,既“熵”的状态。一旦陷入了混乱的状态,我们的自主性、效率和创造性都会降低。我们会怀疑自己的价值,会变得沮丧而焦虑。于是我们不得不百无聊赖地打开网页,或者查看手机上的QQ或者微信,被动地躲到娱乐的避风港。当然,我们也会努力把自己从“熵”的混乱状态拯救出来。我们要不停地把注意力从重新电话、同事、新任务,各种分心和打扰中拯救回来,让注意力重新变得集中,让思维重新变得有序。这得多消耗能量啊。这种能量消耗,远远比有序的创造性工作为甚。所以米哈里才会把福流当作人类的最优体验。这里赞叹下人类的进化机制。为了开疆拓土,发现和创造新的东西,原来进化就需要我们专注、成长和创造。如果不是这样,他就会让我们产生虚度光阴的空虚感。怎么才能既让人创造价值,又不那么累?这得从组织方式和工作设计上下功夫。比如,增加工作的自主性。保证人对工作的控制感。再比如,增加工作反馈,让人你能够直接看到工作成果。再比如,创造能让人专注的工作环境,别领导没事就“小陈小陈,这事怎么回事?”可是这样领导就没控制感了。总之这些想法现在看起来都挺乌托邦的,但我觉得有些会慢慢改进,我们总会设计出更符合人性、符合心理加工过程的工作形式,那时候,后人看待我们的办公室工作,大概就像我们看待工业革命初期的产业工人一样,带着怜悯和同情。
装忙也是体力活
你很累,有可能是因为你需要学习!补充我的领导虽然管理能力不怎么样,但绝对是个好人。不是他没有提拔我,而是我不想做管理,不想当领导,我只想做自由撰稿人!!!所以多次提拔,虽然我也认真的学习管理经验,也会去尝试工作,但是最后我都会拒绝!本来是一个杂事处理的助理,一个非决策性事务助理,但是我觉得我一个人都能干。所以我前任大姐离职以后,我就一直一个人做着两个助理的工作。领导也是把这两份工资和奖金都发给我的!我工作七年也是因为这份工作符合“钱多,事少,离家近,睡觉睡到自然醒,心情舒畅,发展好!”
我也没有像有些人理解那样没有什么发展,我离职的时候,有20多家公司挖我,也有猎头打电话。谢谢大家支持!我在今年年初换了工作,在此之前我做了七年的全职打杂的,很多人听我说完都会笑!是真的,一点都不夸张,我帮领导处理一切他不想干的工作,而且是各种突发性、琐碎得工作。我个人觉得工作无非图“钱多,事少,离家近,心情舒畅,发展好”,都占不太可能,但是要是不占一半,要么换工作,要么换工作状态呗!事实上从我去年歇产假开始,人事和行政主管就一直在跟我抱怨,说我原来一个人做的工作,三个人做,领导还不满意。昨天领导给我打电话,问我能不能回去!挂了电话我微信问人事怎么回事,人事也很无奈,现在两个人给领导做助理,还安排了一个行政辅助,但领导还总是不满意,换了好几拨人了,还希望我能跟新助理说说工作方法。特意拉了微信群让我和她们几个讨论,问了一下,工作内容没什么变化,还是我以前的工作内容,而且很多原来属于我的粗犷性的体力劳动工作因为我怀孕的时候让保洁和保安行政做了,反而比我最开始负责的时候少了很多。我在打杂的时候,同时还偷偷给另外两个月刊、一个周刊写专栏,时不时的还看书写书评,看电影写影评,更新豆瓣日记,我真的没觉得这份工作有多累。她们三个各种抱怨工作有多累,领导脾气有多大,我问她们需要我讲什么,她们就絮絮叨叨的抱怨,也不说什么正经问题。我让她们查我留下的工作交接表,她们说没用。说实话我在原来单位干了七年,大部分时间都是给领导打杂,我们领导的管理能力不怎么样,但是人绝对是好人。只要不触犯他底线,不夸张的评价一下真的是大方又好说话!她们反应的问题就让我特疑惑!我就具体问了什么事,然后说我当初交接都写好了注意事项了,她们说换好几拨人了,那张纸早丢了,就算看了也没用,然后还是陷入循环抱怨。瞎聊了几个小时,我实在不想耽误时间跟她们瞎聊了。只好给他们推荐了《整理的艺术2:时间是整理出来的》、《整理的艺术4:升职从整理开始》、、《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麦肯锡入职培训第一课》。可是她们说看书没用,然后继续抱怨。我就特无奈,真的挺无奈的!你说这我还有什么辙,就跟她们主管说没辙,帮不上了!他们主管让我写个书面的东西,她回头开会让他们学习。我说你组织她们读书学习就行了,她们主管说“书里也不一定能有用呀!”我真是只能回复“呵呵”了!很多人问我怎么读书效率高,其实当你需要这些知识,有针对性得读书的时候效率最高。我推荐的这些书,她们如果能够好好读,思考之后会有特别大收获,能够直接提高工作效率。而反过来你总是觉得很累,可能就是你的能力需要提高,工作效率需要提高,这个时候可能就是你需要学习的时候!而书是最廉价,最方便的学习工具。举个例子:《做事的常识》里介绍了42种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随便选一个:你能够完全掌握自己的时间,你就会发现,只要事先把自己的时间规划好,就能用自己的节奏工作,得到更多自由运用的空间,并且让工作更轻松、更愉快。能掌握自己的工作节奏,就是上班族把事情做出成绩的常识。规划时间技巧之一:拿黄金工作时间做不急却重要的事。我每天的黄金工作时间是上午,一般我都会把这段时间做那些工作中的重点工作,必须要做而且不做肯定会被开除的工作。比如写早盘、检查中层管理干部的考核情况、给大家分奖金、准备会议资料、查看项目执行情况。这些都是比较重要,需要头脑清楚的时候思考,并且执行的,是我工作的重点。下午午睡后处理其他工作,比如核算编辑费、安排之后的会议、预定会议室、收发邮件、安排面试时间、处理报销、贴发票等等。如果她们能好好看看书,找到自己的工作方法,掌握自己的节奏,就能避免她们老抱怨的,分着一半的奖金,被领导打断去做别的事,回来接不上思路,结果分的同事和领导都不满意,解释的也不能让大家信服,被狂骂一顿!再比如贯穿《做事的常识》作者小仓广都在教大家的小技巧“同时养成习惯”也非常适合她们的日常工作。领导因为吃饭的问题反复的发火,这个情况我工作了七年从来没发生过,当然这可能是因为我是吃货的原因。但是另外一方面,也是我习惯每天下班前问领导第二天来不来,吃几顿饭,想吃什么。我都会提前一天点好,告诉餐厅第二天几点送。领导开始会自己点,时间长了就会开始“随便”,这个时候你就可以翻笔记本,看看以前领导点的菜,总结一下领导爱吃什么,有什么忌口。还有就是《整理的艺术4:升职从整理开始》里提到的在电脑上把备忘录放在电脑屏保前也很实用。把你想养成习惯的事,做三个月的备忘,放桌面上,每天都做,三个月以后你会自动养成习惯。不光有电脑整理,实物的整理也一样会有习惯,比如领导每顿饭必须有醋,在整理桌面的时候,固定把醋放在花瓶旁边,每天早上换完办公室的花,看看桌面,看习惯了,看到醋瓶里没醋了,看着就别扭,就会直接加上。可以举例的太多了,其实很多书,尤其是工具书都是看了直接就能对工作有提高的,你很累,有可能是因为你需要学习!不要还没看就这没用,那没用的,当然看了还是要思考,联系自己去实践,要不光看不练也没用!
有的职业上班都是躺着,不也是很累的吗?
谢谢邀请,本人也有过坐办公室的经历。当时的感觉是,事情不是很多,但是脑子却很乱。办公室里的忙碌和空闲,总是一阵一阵的。有的时候事情不大,但是却很琐碎而且是一道涌过来,让人感觉心烦意乱;有的时候事情很少,却隐隐有着事情马上就要过来的感觉,让人感觉心燥不安。这种感觉最强的时候,真的可称为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忙也无绪,闲也不适。用心理学的术语讲,整个一个习得性无助的状态。好在下班有时间,环境可以暂且脱离。只是下班不久心里还是空荡无神,要好一段时间才能恢复过来。我们的大脑有不同的信息加工频道,频道的转换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能量。如果频道的转换过多过快的话,我们会耗费相当的精力和心力,甚而出现混杂、冲突和短路等现象。而恢复的过程更需要额外的补充。这就是为什么办公室工作表面不耗力,而内心却更加疲惫不堪。因为我们处理办公室事务时,总在遇到未曾预料的事情,为此不停地考虑和应付,整个身心都在不断拉扯。如果还牵涉了人际关系方面的思考,那么需要解决的事情就更多更杂了。这就像在惊涛骇浪中驾驶一叶小舟,不耗费相当的精力是不可能的。这样看题主办公室中的疲惫不堪,或许能够看得更加清楚明白。题主提到“运动量很大的应该是大脑,嘴巴,和手,比如思考,沟通,写作之类”。思考、沟通、写作,表面上不需要耗费体力。但是在为任务的准备中,还是要花费全身动员的。更要害的是,全身动员的同时,不一定会立即开始。我们的身体一直处在引而未发的状态,这同样给内心增添更大的焦虑。题主认为以前是不累的,只是显得能吃而已。其实,吃不见得是补充体力的需要,也可能是缓解焦虑的方式。而现在原先的方式无法走得通了。之前回答过知乎朋友的一个问题,“如何达到工作的心流”。我看来,工作的心流是一种全心投入、物我两忘的境界。而办公室处理的繁杂事务,显然和专注投入南辕北辙。我们生活在分工日益精细的工业化社会。按照韦伯的观点,机械工业化催生了理性的科层制。专门化、等级制、规则化、非人格化和技术化,这些科层制的特点为组织带来了高效,但也让组织里的人越来越成为非人的螺丝钉。特别是是中国的科层制,又夹杂了中国文化的权力特点。制度的压抑,及专权的控制,每个人的自由被压缩在极小的空间里。乘坐地铁的时候,看到有人在看修订版的《杜拉拉升职记》。上面写着“中国职场成长智慧,白领的第一本晋级指南。”看书的人,或许正是冲着这一口号来的。只是梦想虽然激情澎湃,科层制的特定金字塔结构,正是让多数人在最下面,少数人才能到顶部。在上升的艰难过程中,要忍受上司的颐指气使,要处理同事的冷眼暗箭。最近刚火过不久的日剧《半泽直树》,讲述了一个对抗上司也能升职的职场神话。只是冰冷和压抑的工作现实,或许让沉浸美梦者吸口冷气,感觉到深深的倦怠无力。心理学定义的职业倦怠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情感枯竭,工作中缺乏热情活力,感到深深的疲惫不堪;二是去人格化,感觉工作中的自己非人化,自己对工作采取冷漠、疏远的态度;三是成就感低,对工作中的自己有极低评价,认为工作发挥不了自己的才能。可以看到,职业倦怠者生活在一个无法控制的工作环境中。他们与周围的人事没有深入的情感联系,他们对职场的不公有强烈的愤懑和无奈。缺乏对工作价值观的认同,加上对工作自主性的失望,或许让看似不费力的办公室工作,变成令自己压抑和焦虑的囚笼。在职业倦怠者看来,办公室的制度是机械的、僵硬的,里面人的命运是压抑的、不确定的。往上走的命运充满了未知的焦虑,而身处此处的氛围如此的压抑无力。我们试图抓住什么可以依靠的东西,但是发现真正想抓住的内心却空然无物。国外导演拍的黑色电影中,很多场景都发生在办公室,人与人之间充满了隔阂、猜疑,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知道别人是谁,互相打量着,试探着,陷入两难的困境,沉入死寂的空虚。大脑的疲惫麻木,身体的劳累不堪,正因为我们触摸不到自己真正的内心, 越卖力反而越陷入自身的蛛网中。解决这种办公室倦怠的根源,需要重返我们工作之初的想法,再次审视我们真实的工作动机。之前的回答提过,工作心流的取得,需要我们拥有自己生命真正的动力。同时,我们也要处理过强动机造成的过度焦虑。这可以通过心理分析的方法,来认识和化解内心深处的焦虑。心理分析,本质上就是一种真诚的自我对话。这种对话的功能,就是重建我们内心与外界的心理关系。就像《易经》阐述的道,万事万物存在着联系,确定与不确定纠缠的命运,混沌与虚无中蕴含的生命意义。这需要的就是走进自我的生命之道。欢迎认同的朋友点赞:)
因为你要处理人际关系呀?这些事真的让你累的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自然分娩的好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