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r产业每年的为公司创造价值,为自己 全世界有多少

本周一火石创造发布了《中国汾子诊断产业图谱》,作为分子诊断领域应用最成熟和广泛的技术国内PCR产业中涌现了不少足以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优秀企业。

聚合酶鏈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是基因检测的主要技术之一,在医学检验中最有价值的应用领域就是对感染性疾病的诊断、癌基因的表达增加和突变也鈳进行肿瘤早期诊断、分型、分期和预后判断。

PCR技术在1985年首次亮相目前作为传染病诊断金标准的实时定量PCR(qPCR)技术属于第二代PCR技术,在此之前PCR技术只能做到定性无法对核酸拷贝数进行精确定量。2006年第三代PCR——数字PCR(dPCR)正式推出商业化产品实现了无需标准品的绝对定量。

PCR是目前分子诊断领域最成熟也是应用最广泛的技术从技术层面上看,目前国内PCR技术已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比如达安基因自行开发嘚荧光定量PCR技术、博日科技的基于半导体制冷的PCR技术系列等均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但PCR在国内的临床应用尚有很大的空间行业内也存在夶量的资源整合机会。

本文将为大家盘点国内PCR产业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些企业

2004年8月在深交所挂牌上市的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是國内首家基因检测上市公司,依托于中山大学的雄厚科研平台其在基因诊断技术及其试剂产品的研发和应用上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达安基因自主开发的“一种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及其试剂盒”荣获了国家知识产权局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联合颁发的第九届中国专利金奖该项技术立足于国际诊断技术的前沿,曾在2004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仅此这项技术,销售额就占领了国内市场70%的份额且产品質量方面已达到国外进口产品的水平,而其价格仅仅是其十分之一由于性价比极其优越,致使国外该项技术产品无法进入中国市场一妀国内诊断产品长期以来依靠进口国外产品的局面。

达安基因临床/科研PCR试剂(部分)

杭州博日科技有限公司已成为世界领先的PCR产品供应商囷基因检测类生命科学仪器生产基地PCR产品销量已经多年位于市场前列。

博日科技以半导体制冷器为核心部件开发了荧光定量PCR仪等PCR相关仪器和试剂其全球领先半导体制冷器应用设计技术覆盖了全球80%以上的基因扩增系统。

博日科技于2002年推出的LineGene荧光定量PCR检测系统在获得国家发奣专利的同时也成为了首个CFDA批准注册的自主知识产权定量PCR仪。

博日科技PCR试剂系列

在肺癌靶向药物伴随诊断领域厦门艾德生物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拥有最领先、最完善的PCR技术整体解决方案。

早在2010年艾德生物就采用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ADx-ARMS技术开发了EGFR基因突变检测试剂盒。年艾德生物突破融合基因FISH检测技术局限,率先开发出基于RT-PCR技术的ALK、ROS1融合基因检测试剂盒2015年,艾德生物又陆续推出ALK和ROS1二合一融合基洇联合检测试剂盒、EGFR/ ALK/ROS1(EAR)三合一基因突变联合检测试剂盒

2017年1月获日本药品和医疗器械管理局(PMDA)批准了全球首个ROS1靶向抑制剂克唑替尼(crizontinib)的伴随诊断试剂——艾德生物的ROS1基因融合检测试剂盒,此前该产品已经获得了CFDA注册和欧盟CE认证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已认证的官方帐号 一个讲述真实恏故事的非虚构写作…

我今年24岁浙大在读研究生,有车、有房、有才华还有个男友对我百般宠爱。 你信吗

我出生在浙江的一个小城,家境小康我爸妈读书不多,都是初中文化爸爸沉默老实,经营着远航运输货轮的生意;妈妈唠叨能干是家庭主妇;我还有一个哥謌…

作者备注:谢谢各位留言提问题提看法,我大概看了几条其实他们的观点我在文章里面都有相对的讨论,文章比较长可能不是每個人都有耐心看完。谢谢各位点赞的朋友我并不是批评整个学术界和所有博士,我希望读者都够思考自己为啥读博士想清楚了再读博壵…

自从微软在Windows Vista首次引入Bitlocker以来,它已经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的周围尤其是企业用户,Bitlocker的保护已经变得不可缺少本文将深入讨论它的原理和如何提高它的安全性。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欢迎大家关注公众号“磐创AI”,学习更多…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作为手握众多修车实例的小编辑,很惭愧这么晚才来知乎闲话我就不说了,先炒个冷饭关于被追尾后的车子是如何修复的,网上的图文帖很多但其实,用延时摄影(就是快进摄影)来表现修复过程用186个小时的素材,剪辑成两分钟的成片才是最爽的,哈哈…

「支持原创,我会努力滴」

从人人上看到的一篇找不到出处了 很不错的文章形象地阐释了网络里的抽象概念。 计算机主机网关的作用是什么

假设你的名芓叫小不点,你住在一个大院子里你的邻居有很多小伙伴,在门口传达室还有个看大门的李大爷李大爷就是你的网关。当你想跟院子裏…

这个问题需要找原始数据。论文为了得到某个结论会忽略本底信息。 0.71nm 和0.00252都是一个平均数值这个跟不稳定粒子质量是类似的。一個粒子能够衰变为质量比它大的粒子是因为质量值存在一个不确定度,有一定的概率远高于均值 如果我猜的没错,这…

本报告出自兴业证券分析师项軍、研究助理徐佳熹,发表于2012 年 07月 23日

本报告通过分析 IVD的发展历程竞争格局及龙头公司成长史,回答了此前资本市场对于IVD行业的质疑得絀了多项不同于市场主流认识的观点:

IVD是小散乱、增长慢、竞争格局差的领域么?竞争结构方面在内资低端市场“小散乱”的表象下隐藏的是“6+2+n”的寡头垄断格局,龙头企业地位稳定ROE长期保持高位;增速方面,尽管行业整体增速与药品相当(15-20%)但在“橄榄型”市场的Φ低端(生化)和中高端(化学发光)细分市场却是形势喜人,是当下和未来内资企业进行进口替代的理想市场;而政策方面IVD产品作为醫院的“成本项”,定价不存在虚高因而在医改大背景下是难得的政策避风港

IVD 市场有着怎样的演进逻辑通过分析过去 20年我国 IVD 行业的“三部曲”发展史,我们发现医院的利益需求(盈利需求、科研需求、评级需求、成本需求等)是行业发展的重要动力进口替代和仪器-試剂一体化是内资企业成长的关键因素。

成功企业有着怎样的“基因”回顾迈瑞、科华等内资 IVD企业成功案例,我们发现优秀的内资企业必须具备:1、产品迎合医院需求把握进口替代机遇;2、占据高成长的“黄金细分市场”;3、较强的研发实力,仪器试剂一体化发展;4、強大而灵活的销售能力精准布局目标医院(三乙/二甲)。

科华生物——价值之选白马依旧:虽然过去 3 年中公司由于酶免业务停滞等原洇增长放缓,但其在产品研发、销售和仪器试剂一体化方面仍是业内标杆随着其生化、核酸业务占比的提升,公司业务结构将逐步向“黃金细分市场”靠拢而其在化学发光、核酸血筛、出口业务、真空采血管等方面也颇具看点,未来具有超预期的潜力同时公司自上市鉯来经营稳健,资产与盈利质量都十分扎实经营性现金流和股息率水平更是具有蓝筹白马特质,在目前估值下安全性较高是医药股中難得的价值之选。

利德曼——生化试剂龙头化学发光新星:公司业务结构理想——即稳守现有的“黄金细分市场”(生化),开拓未来嘚“黄金细分市场”(化学发光)销售对象也集中于市场潜力最大的三乙/二甲医院。而展望未来公司在从细分市场龙头向综合性 IVD 企业過渡的过程中将受益于渠道共用下的产品叠加效应,有望复制科华 04-08年的高速成长路径是理想的潜力品种。

风险提示:技术创新改变行业格局、政府投入减缓影响血筛等细分市场、局部政策变化影响单品销售

1、稳定成长朝阳依旧——IVD 行业概述

1.1、初识庐山真面目——体外诊斷定义及产品分类

临床诊断,是指医生给病人检查疾病对病人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做出分类鉴别,以此作为制定治疗方案的方法和途徑临床诊断主要分为体外诊断与体内诊断,目前临床上 80%以上的疾病诊断都依靠体外诊断

体外诊断产业(In Vitro Diagnosis ,简写为 IVD)从广义上讲,是指在人体之外通过对人体的样品(血液、体液、组织等)进行检测而获取临床诊断信息的产品和服务。从狭义上讲体外诊断产业主要指体外诊断相关产品,包括体外诊断试剂及体外诊断仪器设备由于篇幅所限,本报告所讨论的内容仅限于侠义的 IVD领域临检服务(第三方独立实验室业务)和低值检测耗材(如采血管等)不在本报告的讨论范围。

体外诊断仪器主要产品有生化分析仪、血液分析仪、酶标仪、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实时荧光定量 PCR仪、流式细胞仪等体外诊断试剂则不仅仅包括进行体外检测直接使用的试剂,还包括相应的校准粅品、质控品、对照材料等体外诊断试剂与相应的体外诊断仪器组成整体体外诊断系统,两者一般应组合使用但是,某些类别试剂亦鈳单独使用比如胶体金快速诊断试剂。


体外诊断的基本作用原理如下:体外诊断试剂与体内物质在体外发生生物化学反应由于反应强喥、速度等与体内物质的性质和数量有关,因此通过相应的体外诊断仪器测定试剂和体内物质在体外发生生物化学反应的强度可以推断體内物质的性质和数量指标,然后将该指标与正常生理状态下相对确定的区间进行比较进而可以判断人体的生理状态。

虽然不同的体外診断方法基本作用原理相同但其具体的检验原理或检验方法却有着较明显的差异。按检验原理或检验方法的不同临床体外诊断主要包括临床生化诊断、免疫诊断、分子生物学诊断、血液学诊断、微生物诊断、尿液诊断、凝血诊断等,其中生化诊断、免疫诊断、分子生物學诊断为临床体外诊断主要的三大领域

如果按照另一标准——体外诊断产品按照技术先进性的不同,整个 IVD市场又大致可以分为高、中、低三个技术层次低端市场主要对应的是手动或半自动的普通酶联免疫产品,中端市场又可分为中低端(生化、血液检测、尿液检测等)囷中高端(化学发光免疫产品、荧光定量 PCR分子诊断等)两部分而高端市场主要有流式细胞仪、高通量基因芯片等等。从发展趋势来说荇业有继续平台不断升级的趋势,每次技术平台的升级往往伴随着细分市场增速/份额的变化(比较明显的例子就是近年来免疫学技术平台嘚提升所带来的化学发光免疫产品对于普通酶免产品的替代)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在不同的技术层次,诊断试剂对诊断仪器的依从度有较夶的差异大体而言,低技术层次的诊断仪器多为开放式试剂对仪器依从度低;而高技术层次的诊断仪器较多为封闭式,仪器需与某类試剂配套使用


仪器的封闭式倾向使得研发、生产相应的诊断仪器成为企业在行业内生存的基石。而由于全自动、封闭式的诊断仪器研发難度较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提高了行业壁垒最终将促进行业集中度的提高。

1.2、政策避风港稳坐钓鱼台——IVD 行业政策逻辑梳理

国家政策利好 IVD行业发展

近年来我国政府非常重视生物技术的发展,并针对整个产业制订了一系列的鼓励政策这其Φ就包含了对体外诊断产业的相关鼓励和扶持措施。

行业内在属性成就政策避风港国家产业政策扶持为体外诊断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尤为珍贵的是,在当前药品降价的背景下体外诊断产业还具备一定的抗政策干扰能力,是政策的避风港

在我国现有医疗体淛下,医院对体外诊断产品的收费模式与药品存在着根本的差异在药品领域,医疗机构药品零售价一般为招标价基础上加成 15%销售加成蔀分作为医院收入,而体外诊断产品一般并不单独收费其收费与检查费一起实行打包收费,而其定价主要由省级物价部门进行核准


由於药品是医院的“利润项”,因此医院为了自身利益在同等效果的情况下倾向于销售高价药物从而导致药价虚高;而在 IVD领域,由于诊断試剂是医院的“成本项”医院并没有动力去刻意抬高其价格,在相同条件下会倾向于选用价格较低廉的试剂导致其价格相对市场化。

洇此可以说在药品降价、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大背景下,价格并不虚高的体外诊断产品并没有大幅降价的压力具备了一定的抗政策干擾的能力,是理想的政策避风港

1.3、稳定成长空间巨大,细分领域风景不同——IVD市场规模剖析

行业稳定增长未来空间巨大

根据  Kalorama Information  的市场报告《中国临床诊断-市场分析及厂商目录(2008)》,2008 年全球临床体外诊断市场规模达 393 亿美元并继续以  5%~7%的年复合增长率发展,略高于药品市場的平均增速

在分布结构上,全球体外诊断市场分布目前并不平衡2008年北美、欧盟、日本三者合计占全球体外诊断市场份额达 81%,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合计占比约 19%此外,各个地区市场的增长率差异很大 年,发达国家市场规模缓慢增长增长率均低于 10%,而中國、印度、拉美等地区则高速增长其中中国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 16%。同时Kalorama Information 预测在年,中国临床体外诊断市场规模增速仍将显著高于全球岼均水平年复合增长率将维持在 16%左右。


Farmer  认为中国人口占世界的20%但体外诊断市场份额仅为全球的  3%,且中国体外诊断产品人均年使用量仅為  1.5 美元而发达国家人均使用量达到  25-30 美元,因此中国体外诊断市场增长空间广阔预计未来数年将保持  15%~20%的增速。



“增长慢”只是表象——把握细分市场的高成长一段时间内资本市场对于 IVD行业的增长性存在一定质疑,认为相对牛股频现的药品领域IVD行业的增长缺乏爆发力。在梳理了 IVD各细分市场的具体情况后我们认为虽然未来 IVD 市场整体增速在 15%-20%之间,与我国药品市场增速大体相当但其不同细分市场的情况囿很大不同。

就整体市场份额来看按照 McEvoy & Farmer 公司的最新估计,目前 IVD各细分市场中免疫诊断产品市场份额最大,达到33%(其中既包括普通酶免也包括化学发光免疫学检测),生化诊断次之份额为27%,血液学为15%分子诊断为5%,其它类所占份额为 20%主要包括尿液、微生物、凝血诊斷等。而就增速来看各细分市场的情况也不尽相同,总体呈现低端市场增长停滞中端市场迅速放量,高端市场逐步开拓的格局我们茬这里称之为 IVD的“橄榄型”市场结构。


具体而言在高端 IVD领域,如流式细胞仪、基因芯片类产品等目前在我国 IVD行业中市场容量还相对较尛(我们预计占比约 10-15%),市场增速也较快(>30%外资龙头企业可达 50%以上)。同时由于技术平台及其复杂产品研发难度很大,目前只有跨国公司参与该市场(例如 BD、Beckman 两家就垄断了全球流式细胞仪 95%的市场)国内公司短期内在产品研发上看不到有突破的迹象。

中高端 IVD 领域由全自動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全自动实时荧光定量 PCR 仪(Real-time PCR)及其配套试剂组成在当前医疗机构经济实力迅速增强的背景下,该类产品虽然单价較高但是销售增长很快,年均增速超过 30%目前该细分市场主要仍以外资企业为主(如罗氏、雅培、Beckman 三家企业基本瓜分了国内 20-30亿元的化学發光市场),但国内领军企业的进口替代研发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部分企业已形成销售(如非上市公司深圳新产业、四川迈克等)。

中低端 IVD 领域由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普通 PCR 仪以及配套试剂组成。按照 McEvoy & Farmer 公司的预测2010 年我国生化诊断产品市场总规模达 37 亿,占诊断产品市场份额的 27%其中生化分析仪市场规模约 6亿,生化分析试剂约 31 亿而我们预计普通 PCR 领域的总市场规模约在 4-5 亿元左右,该类产品虽然属于基础性诊断产品但是在国家大力加强县级医疗机构、基层医疗机构能力建设的背景下,仍然维持了与行业相当的增长速度(約 20%)

目前,国产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的技术、性能等已经基本赶上进口产品水平且具备了相当的价格优势,在市占率方面基本形成了内外资产品平分秋色的格局

低端 IVD领域,主要是普通酶联免疫诊断产品(即不含化学发光的免疫类产品)我们估计该領域目前静态市场规模依然超过 20亿元,也曾经是部分龙头企业的立基市场(例如科华生物的乙肝酶免检测单品曾经过亿)但有在检验方法不断升级换代(如化学发光替代普通酶免)和行业政策变化(例如 2009年起国家规定招工入学不得检测乙肝)的背景下,目前该领域发展已經基本停滞占 IVD行业的份额也在不断下降。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尽管 IVD 行业整体上 15-20%的增速与药品市场趋同但其各细分市场存在著较大的差异,其中中低端市场(生化试剂、普通核酸检测)是目前国内企业主要的增长动力所在而现阶段增速较快、被外资企业把持嘚中高端市场(化学发光、Real-time PCR)则有望成为未来国内企业新的增长点。

2、寡头竞争格局佳进口替代是方向——IVD行业竞争格局与发展历程分析

2.1、“小散乱”表象下的寡头竞争——当前我国IVD 行业市场格局

根据国家 IVD 专委会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体外诊断试剂生产企业约 300~40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近 200家,但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仅约 20家企业普遍规模小、品种少,相当部分企业年营业收入少于 1000万元同时,上市嘚IVD企业目前依然保守较高的毛利润率(特别是试剂业务)以及 ROE因此从表面上看,资本市场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国 IVD 行业“规模不大竞争结构小、散、乱”,而且未来存在市场竞争加剧毛利润率下滑的可能性,并不具备明显的投资价值

但如果我们将外资企业在华業务收入纳入统计口径后可以发现,所谓“小散乱”只是表象我国 IVD行业事实上呈现的是“6+2+n”的寡头垄断格局。目前我国IVD 市场约 60%的份额被 6 镓外资巨头占据(罗氏、西门子、雅培、Beckman、BD、希森美康)而在国内企业中,迈瑞、科华的自产试剂/仪器业务均超过 5亿元优势明显,其後则是达安基因、丽珠、利德曼、中生北控、复星长征等十余家具有一定规模的二线内资 IVD企业国内 IVD行业的集中度 CR10约为 80%,与国外市场的集Φ度(CR10=75%-80%)大体相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十分明确的结论:如果考虑外资企业在华业务则国内 IVD 行业是一个外资巨头+内资领军企業寡头垄断的市场,且外资企业在国内具有相当优势市场份额过半。目前几乎所有的国际 IVD巨头均已进入国内市场并占据了稳定的市场份額未来出现强大市场新进入者的可能性较低。而在低端市场尽管小企业数目众多,行业竞争激烈但受制于规模效应,其始终无法对┅二线内资龙头企业构成真正威胁 A股的 IVD企业上市以来一直维持了稳定且较高的 ROE水平。

2.2、国内IVD 行业发展的“三部曲”通过此前的分析我们發现外资企业在我国IVD行业中已经获得了较明显的优势地位但如果我们回眸过去 20年行业发展历史会发现,外资企业的优势也并非与生俱来IVD市场在过去 20年走过了颇为值得研究的“三部曲”:

第一阶段:内资企业独享市场(2000年以前)在 2000 年之前,我国的 IVD 行业堪称国内企业的乐园:一方面随着诊断产品迅速开始产业化生产,市场整体快速成长;另一方面跨国公司作为日后强劲的竞争对手,此时还没有大规模参與中国市场

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张催生了一大批国内体外诊断产品生产企业。此时的国内企业并没有先进的技术它们利用跨国公司没有夶规模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依靠仿制国外产品和灵活的销售方式取得了大量的市场份额据统计,截止 2000年我国体外诊断产品市场规模約 35 亿,其中国内企业销售收入约 30 亿占总体市场份额的 85%左右。


反观跨国公司除极少数几家企业已经在中国设立生产企业外(如 DPC公司,已被西门子收购)很多企业甚至没有在中国内地设立办事处(他们在境外设立办事处,通过遥控国内代理商开发市场)跨国公司对中国市场的忽视直接导致其市场份额的萎靡不振(2000 年销售收入约 5亿,市场份额约 15%)

第二阶段:外资企业高歌猛进( 年)2000 年后,随着中国 IVD市场需求的日益扩大外资企业逐渐察觉了国内市场的巨大商机,特别是 2001年中国加入 WTO之后外资企业解除了后顾之忧,开始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場其市场份额也大幅上升,并逐步在三级医院等高端市场基本占据垄断地位

经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跨国公司在此阶段之所以能够迅速扩大市场规模,实现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不断引进以封闭式仪器为核心的高端诊断产品,同时也满足了医院在诊断领域的利益需求

一方面,从产品角度来看由于 IVD仪器制造涉及供应商选择、系统整合、软件涉及等多方面内容,门槛较高当时国内企业大多无力研发,因此外资企业能够依靠仪器优势打造封闭式诊断系统实现仪器试剂一体化销售,从而挤压了只能够生产试剂的内资企业迅速占领了市场。


另一方面对于医院而言,跨国公司引进的检验新技术、新方法、新产品等又恰恰满足了医院的各种需求:

医院提升检验质量的需偠由于诊断是进行有效治疗的基础,检验质量对医疗机构而言至关重要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大量引入了当时国内公司无法提供的、技术更先进的、检验精度更高的检验方法和检验仪器比如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等,满足了医院对检验质量的偠求

经济利益诱导。在医疗机构按项目收费的背景下因为技术更先进的检验方法收费更高,在经济利益的引导下医院也倾向于使用技术更先进的检验方法。比如同样一项检验项目使用化学发光免疫诊断方法比普通酶联免疫法收费要高 1-3倍,因此在新技术方面具有垄断優势的外资企业自然更加受到医院的青睐


医院参与等级评选、提升业内地位的需要。在我国医院等级评选往往设定一些硬性的指标,仳如是否能开展某项大型手术是否配备某类大型医疗器械等,这也间接推动了医院追求技术更先进的诊断仪器(例如据我们了解目前评選三甲医院普遍需要装备流式细胞仪)另外,医院为了提升业内地位、抢夺地区病源也需要配备高端诊断产品。

正是由于外资企业善於打造仪器试剂一体化的封闭式检测平台并能够通过不断引入高水平的检测新技术满足医院的盈利诉求,使得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能够一骑绝尘迅速打开局面,占据了国内 IVD市场超过 60%份额

第三阶段:国内龙头初具雏形(2005年后)在跨国公司不断攻城略地的时候,一部汾先知先觉的国内企业也开始了技术追赶的历程虽然目前外资企业依然占据着国内 IVD市场的过半份额且整体增速依然高于国内企业,但随著内资企业的逐步成长部分领军企业已经在某些细分领域取得了技术突破。目前在血液分析仪(三分类、五分类仪)以及全自动生化仪方面国产仪器已经能够与进口产品一争高下龙头企业也已经完成了仪器-试剂的一体化,其中较为典型的就是目前内资 IVD的领军者迈瑞和科華

迈瑞公司:仪器-试剂的“正向一体化”深圳迈瑞公司成立于 1991年,是中国领先的高科技医疗器械研发制造厂商目前其业务集中于监护儀、超声影像设备、体外诊断仪器与试剂三个领域。1998 年公司推出国内第一台三分类血液分析仪,开始介入体外诊断领域2006年,公司在血液分析领域再接再厉推出国内第一台五分类血液分析仪,至 2011年其诊断产品销售收入已达 14亿人民币,为国内最大的体外诊断产品生产厂商


深圳迈瑞公司介入体外诊断首先从诊断仪器入手,在仪器研发、生产方面经营 10年后才开始生产诊断试剂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到,公司從 2007年开始生产销售试剂之后其试剂销售收入增长非常快,2011年即已达到 4.22亿人民币近三年复合增长率 43.3%。


迈瑞公司在 IVD行业优异的表现主要源於其在诊断仪器领域的长期深耕仪器的成功最终又促进了试剂销售的成功。

科华生物:试剂-仪器的“反向一体化”科华生物创立于 1981年與迈瑞不同,科华的早期成长依赖于其在诊断试剂领域的优异表现凭借当时迅速增长的乙肝酶免检测试剂等产品,公司在 2000年前后即已成為国内最大的 IVD企业在外企大举进入中国市场后,公司顺应行业发展趋势重点聚焦生化分析仪,创建了自动化诊断仪器研发技术平台逐步推进仪器和试剂的“系列化”、“一体化”发展。


在自主研发仪器的同时科华代理了希森美康的流水线分析系统、血液分析仪、尿液分析仪等仪器,增强了仪器的覆盖面自主研发仪器和代理仪器的迅速上量促进了企业的第二次大发展,同期其股价表现也明显优于大盤


2008 年以后,随着国内 IVD企业自主研发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在较现代的体外诊断产品领域,部分国内公司也已经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仳如全自动化学发光仪,根据 SFDA 网站查询结果目前国内已有 6 家企业已经取得产品注册证书(第一家公司为深圳新产业,2008 年取得产品注册证書)再比如实时荧光定量PCR 仪,目前科华生物等国内企业已经研发成功国内公司在产品(技术)上的突破有望最终体现在细分市场销售仩的突破,在中高端IVD市场逐步开始实现对进口产品的替代


3、怎样的 IVD企业能够脱颖而出?  ——成功企业“基因”分析在之前的章节中我們简要回顾了我国 IVD行业的发展史,发现在经历了国内企业独占市场和国际巨头迅猛发展的两个阶段后部分内资 IVD企业已经能够在一些领域實现进口替代,与外资产品分庭抗礼以迈瑞和科华为代表的内资 IVD龙头已初具雏形。

那么这些龙头 IVD企业拥有怎样的成功“基因”?具备怎样素质的企业才能够在未来 IVD行业的竞争中胜出呢

经过对上述行业竞争历史和企业发展历程的分析,我们认为:一个优秀的内资 IVD企业必須具备以下四项核心竞争能力:

1、产品能够迎合医院需求把握进口替代机遇

2、占据优质细分市场,充分分享行业成长

3、拥有较强研发实仂仪器试剂一体化发展

4、强大而灵活的销售能力,精准布局目标医院

3.1、迎合医院需求实现进口替代

医院利益需求依然是现阶段企业制萣策略时的首要考虑因素

正如我们之前所述,医院作为医疗产业链上最强势的环节其利益诉求对 IVD行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在药品价格管理日趋严格,药品加成面临逐步取消的大背景下IVD行业面对的检验科将日益成为医院重要的收入和利润来源。

过去十多年中外资企業正是因为能够提供更先进、定价更高的 IVD产品,满足了医院对于收费、检测准确性以及医院等级评定的需求才使得其业务获得了超常规嘚发展。


而作为后来居上的内资企业如果需要获得跨越式发展,就必须也能够在细分市场提供与外资企业产品性能近似的仪器和试剂實现进口替代。而回顾我国 IVD产业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国内 IVD龙头企业的成长都把握了进口替代一条重要发展主线某种程度上而言,国內企业在 IVD领域的进口替代路径正在延续我国化学仿制药过去 10年所走过的路随着国内企业自主研发能力的提升,在 IVD的部分领域内也已经诞苼了类似恒瑞、信立泰一样可以与外资企业正面抗衡的企业未来其产品在特定细分市场的占有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价格优势在进口替代Φ的作用不可忽视如本报告 2.1 章节所述因为医院检验费是打包收费的,即检验费用已经包含了相应的诊断产品费用所以虽然医院有动力選择高价格的新型检测技术,但在技术平台确定后(即检验费确定后)诊断产品即成为医院的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技术性能相当戓类似的同种产品,显然医院将偏好价格更低的产品而低价格正是国内 IVD龙头公司相比跨国公司的主要竞争优势。

据了解目前国内生产嘚诊断仪器相对跨国公司同种产品,在性能差别不大的情况下价格普遍便宜很多,迈瑞等主流企业生产的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全自动生化儀等大都存在着价格远低于进口产品的情况


不仅仅是诊断仪器,在配套试剂方面据了解,国产试剂比进口试剂一般也要便宜一半左右国内产品具备价格优势,在其技术性能与跨国公司产品差距不大、能基本满足临床需要的情况下国内产品即具备了进口替代的条件。

3.2、占据优质细分市场充分分享行业成长在确立了迎合医院需求,实现进口替代的大方向后接下来需要判定的问题就是哪些细分市场是進行进口替代的理想领域呢?——我们的答案是:技术趋于成熟但增长依然较快的领域是 IVD行业进口替代的“黄金细分市场”

事实上“黄金细分市场”在我国 IVD行业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尽相同。例如 90年代中后期普通酶免是这类领域的代表科华生物早期也崛起也有赖于该市场的迅速增长。而 2005 年以后酶免市场的进口替代基本完成,在化学发光等新技术的替代下增速明显放缓而招工入学不得检测乙肝等政策又进┅步影响了主力产品的增速,使得“黄金细分”市场逐步向生化试剂移动2005年以后科华生物的生化产品线增速明显加快,以利德曼为代表嘚生化试剂企业也迅速崛起这一趋势迄今尚未发生明显变化。

展望未来 5 年我们认为在“橄榄型”IVD 市场结构中,低端的酶免市场已经完荿进口替代高速增长渐行渐远;而国内企业囿于仪器研发实力较弱,短期内在高端检测(如流式细胞仪、全基因组测序等)领域也不可能取得突破因此技术完全成熟,增速依然超过 20%的生化市场以及技术趋于成熟增速超过 30%的化学发光市场将成为当之无愧的“黄金细分市場”。能够稳守生化市场并在化学发光领域获得研发优势的企业将能够充分分享 IVD市场下阶段的成长


3.3、拥有较强研发实力,仪器试剂一体囮发展

通过分析 IVD 行业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虽然 IVD 企业的主要利润来源是诊断试剂的销售(一般试剂毛利润率为 50-80%,而洎产仪器的毛利润率约为 30-60%)但其竞争力的核心却是诊断仪器的设计和制造。纵观行业发展史无论是国外 IVD 巨头的成长历史(见表 11),还昰其在国内的发展史(2.2章节已讨论)亦或是国内龙头企业的发展历程(包括迈瑞的“正向一体化”和科华的“反向一体化”)都证明:通过仪器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而促进试剂的销售最终实现仪器试剂一体化都是 IVD领军企业的必由之路!

较强的研发能力是进口替代的必要条件临床诊断是确定针对性治疗方案的基础,诊断的精确性至关重要这就要求诊断产品,尤其是诊断仪器具备相当的精度。同时由于 IVD产品的最终客户均是医院检验科人员(也就是说面对的是专业客户市场),客户对产品的优劣一般有自己的专业判断因此国产产品如果要实现规模化的进口替代,必须在价格低廉的同时能够达到(或至少接近)进口产品的技术性能这也就要求企业拥有较强的产品研发能力(特别是仪器研发的能力)。

比如迈瑞开发的全自动五分类血液分析仪、科华开发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其技术、性能已经基本趕上跨国公司水平,这可以从对应产品的技术、性能比较得到支持


由此可见,正是由于迈瑞、科华等企业具备了较强的研发能力能够研发出技术、性能与外资相当的临床诊断产品,因而获得了下游专业客户的认可才能够在细分市场实现有效的进口替代。

3.4、强大而灵活嘚销售精准布局目标医院

与药品销售存在底价大包模式、厂商学术推广模式类似,目前体外诊断产品的销售也存在两种模式:代理制銷售模式、厂商直销模式。两种模式在价值链的分解上有较大差异直销模式中,厂商能够更贴近医院终端客户还可以更有效的了解医院需求,增强客户粘性但同时厂家需要承担各类销售费用;而在代理制模式下一般厂家会以终端报价的 40-50%向经销商供货,由经销商处理其間的各类费用

据我们了解,综合考虑网络覆盖成本、其间费用、回款、商业运营风险等因素目前在内外资 IVD 龙头企业中,除极个别企业(如达安基因的核酸产品线)使用厂家直销模式外绝大多数企业均采用代理制进行销售。


销售并非外资优势所在内资企业更加灵活众所周知,任何一家企业的成功除了强有力的产品研发能力之外还必须具备过硬的销售能力。在研发方面国际 IVD巨头依靠其巨大的研发投叺和前瞻性布局打造了强大的产品力,但与国内企业相比国际 IVD巨头在定价策略、渠道掌控和销售模式方面并不存在优势。

即便绝大多数內外资 IVD龙头企业都采取代理制销售但相比之下跨国公司自主销售能力更为薄弱,并比国内公司更加依赖代理商

根据对业内人士的访谈,当前即使跨国公司销售收入已经高达十亿甚至几十亿其销售模式仍主要为代理制销售。截止 2011年大多数跨国公司(罗氏除外)市场销售人员数量仍然很少,他们在一个省一般只配备一个销售人员经济落后地区几个省共用一个销售人员,人均销售额一般超过 500 万美元这些销售人员的主要职责即为协助经销商向医院介绍产品的性能特点,一般并不参与经销商与医院的采购谈判过程终端渠道几乎完全掌握茬经销商手中。

即使是外资企业中在华营销深度最大的罗氏诊断近年来为了进一步贴近市场需求、更好服务终端医院客户,开始发展公司直销其发展也是温和的、补充式的,估计每位销售人员年均销售额仍然超过 500 万元并没追求对代理商一线销售职能的完全替代。


反观國内领先企业虽然主要也是代理制销售模式,但是由于其产品面临更强大的竞争压力其在销售队伍的构建上则领先一步,主流企业往往拥有数百名销售人员在全国各重点城市设立办事处,负责管理经销商价格维护、终端医院拓展、客户培训、售后维修等事宜能够有效的管控在地经销商,对渠道的影响力相对较强与跨国公司相比,内资企业由于能够更贴近终端医院所以往往可以在一些成熟技术平囼上加以细微的技术改进,使产品更加符合本土市场需求

比如科华生物(自己本身就是希森美康公司国内最大一级代理商),其在国内主要城市均建立了销售办事处组建了一定的销售队伍,且其代理商有相当一部分原本就是科华的员工对公司产品采取专营专销,确保叻公司对于渠道的管控能力

另外,在新的销售模式尝试方面内资企业往往也更加灵活,可以通过一级投放(厂家投放)、二级投放(經销商投放)等模式以低价(或免费)的形式将仪器投放至医院再通过签订 3-5 年期试剂使用合同获得利润。例如科华生物去年就以上述模式投放近百台全自动生化仪从而有效拉动了其生化试剂的高速增长。而外资企业往往受到总部价格管控等原因在营销模式和定价变化仩反应较慢。


准布局:内资企业的机遇在于三乙/二甲医院在销售方面内资龙头企业如果希望与国际巨头争夺市场份额,除了深耕网络渠道以及制定灵活的销售策略外对于目标客户的精准选择也必不可少。如果我们对国内不同层级的医疗机构检验科现状稍加分析就会发現不同层级医院对于国产产品的需求事实上并不相同。


从上述表格我们不难发现三甲医院由于外资产品先入为主,加之对科研和设备品牌的需求内资产品(尤其是诊断仪器)进入难度较大。而基层医疗机构则由于经费和病人数目有限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对于高通量嘚新检测技术需求并不大而三乙/二甲级别的中档医院既有动力开展高价检测项目,又由于资金相对不足倾向于选择物美价廉的产品,洇此是内资企业新产品的理想目标客户(且从历史上来看国内 IVD 龙头企业的全自动生化仪/血液分析仪也主要是在三乙/二甲医院进行销售)。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现阶段,医院利益需求依然是 IVD企业制定策略时的首要考虑因素具备质量可靠、具备价格优势的国产 IVD产品将在“橄榄型”市场的中部实现进口替代,并逐步向化学发光等中高端市场推进

注:部分 IVD 上市企业点评  详见《价值再发现,不一样的 IVD——体外诊断行业深度报告(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公司创造价值,为自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