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写《吆喝》写新疆吆喝舞蹈作文400字

当前【全部】
全部安卓手机安卓平板安卓电视iPhoneiPad其他
当前位置:>>>新疆吆喝
热门排行榜
7171万+人在玩12万+人在玩236万+人在玩4396万+人在玩33万+人在玩55万+人在玩
新疆吆喝app相关推荐
发现该应用有下载安装使用错误或恶意扣费携带病毒,请
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5
京公网安备 50 备仿写四年级上册第二课《桂林山水》,写一篇写景作文,400字以上急,明天就得交了.
Kyoya六ZK5
胭脂湖(仿写《桂林山水》常听家乡人说:“胭脂湖山清水秀.”今天有幸来到胭脂湖和妹妹站在楼台上尽情欣赏胭脂湖的美景.我爱水,爱欢快活泼的小溪,爱汹涌澎湃的黄河,爱奔腾不息的长江,也爱深沉浩瀚的大海,但,我更爱美丽温柔的胭脂湖.胭脂湖的水真静啊,静得宛如明镜一般,清晰地映出绿的树 、红的花 、蓝的天 、白的云;胭脂湖的水真柔啊,像仙女的丝带,随风飘动;胭脂湖的水真硬啊,像一块无瑕的翡翠,闪烁着美丽的光泽.我爱山,爱峰峦雄伟的泰山,爱红叶似火的香山,爱风景秀丽的乐山,也爱变化万千的黄山,但,我更爱胭脂湖这一带的山.胭脂湖的山真奇啊,两岸山峰连绵不断,山势奇绝,各山有各山的姿态:有的像仙人背篓,有的像猴子观海,有的像猪八戒吃西瓜,还有的像武松打虎——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胭脂湖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胭脂湖的山真险啊,山上的路几乎全是直上直下,抬头一望,山顶插入云霄;站在山顶上真让人心惊胆战.这样的云环锁着这样的山,这样的山衬托着这样的云,再加上空中五彩缤纷的彩霞,山顶郁郁葱葱的松林,山间红叶似火的枫树,山下微微波动的湖,让你感觉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里,这真是“ 日照青山绿如蓝,遥看云海舞山间,奇山秀水霞中裹,天下美景胭脂湖.”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仿写北京的春节作文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的答案
为你推荐的视频
为你推荐的作文> > >绿色作文第一篇:《绿色作文》
第二篇:《绿色作文》
“绿色作文”——塑造完美人生
一、关于“绿色”与“灰色”
《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引发了我们对传统作文教学的反思,
我们都在试图构建一种与“新课标”最为合拍的作文教学新方案。现在,理论界将这种理想中的阅读课堂称为“绿色课堂”。我们不妨把这种理想中作文教学称之为“绿色作文”。提到“绿色”,人们即会联想到“绿色食品”,它是“自然” 、“健康”的代名词。“绿色作文”即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前提下,让学生的心情和思想从笔尖自然流淌出来,在自然轻松的状态下进行情感流露。在成长中作文,在作文中成长,这就是绿色作文的本意和真谛。 “绿色作文”是一种纯天然的、可持续发展的作文,即以人为本的、着眼于学生一生发展的作文方式。它也是相对于我们的应试教学中“灰色作文”而言的。曾经,我们的学生作文有三招:一凑二抄三套。凑-----名言警句凑时兴材料,自己信不信无关紧要;抄----考试之前苦背范文,考场也能屡屡中标;套-----文章格式有套路,学习雷锋不能少;要是考我议论文,就把决心誓言表。这些文章或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或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死不死活不活,黑不黑白不白,金箍住了学生的思想,扼杀了学生的率真与灵性。使原本生机勃勃的学生变得喜爱说假话、大话、空话、套话,让本“源于生活、抒写生活”的作文变成故弄玄虚装腔作势之作。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让学生的作文“回归”绿色呢?
二、“绿色作文”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 (一)、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绿色作文的活水从何而来?既非来自名师的头脑,也非来自题海。它的真正源头,来自包罗万象的大千世界。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是作文的常新话题。著名雕塑家罗丹有一句名言:不是生活本身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观察生活不仅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还要学生全身心的去感知、体验生活,思索生活,理解生活,这样才会用真实的笔触表现生活,表现自我。俗话说,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发现生活中的美,让生活中美的内容、美的形象、美的形式滋润孩子们的心田,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一幅幅美的画卷,当生活中的这些美触动他们敏感多情的心弦,使他们产生写作上的冲动时,语言的激流就会宣泄出来。因此,我们教师应该通过教学和评价,引导学生明白:文章是人生智慧的火花,是人的生活创新的体验,是人的心灵个性的张扬。平时让学生坚持写观察日记,注重日积月累,达到逐步提升作文素质的目的。
(二)、开展课外活动,自主地创造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大自然是对儿童进行审美教育的绿色课堂,语文教师要利用这一绿色课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献身家乡的感情。于是,在春光明媚的三月,我带领学生走进田野,走近春
天。首先请同学们用十秒钟时间凝视那大自然的美景,启发他们用美丽的眼睛寻找美:看那雾绕青山,小草青绿,野花绽放,树叶盛茂,难道不美吗?听那潺潺的流水声,清脆鸟鸣的声,难道你还感觉不到美吗?瞧那蚂蚁共同奋斗,搬运食物表现出的团结与顽强,难道不美吗?还有大树与青藤创造的盘根错节,难道不美吗?这些都是我们作文上可以尽情描绘的内容。你知道为什么古代画家都喜欢到大自然中作画吗?因为他们发现了大自然的美,在他们作画的同时,也给心灵涂上了绿色。在大自然中,他们能够找到灵感,更重要的是他们找到了一个新的自我,以一颗乐观、积极的心态笑着面对人生,于是,心中便有了“诗”、“画”。然后,请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对春天的感受。最后,回到课堂,用自己的双手写出自己眼中、心中的春天。
在习作中,罗维同学骄傲而忠实地写道:“在青山绿水之间,我与大自然贴切相处,我发现了许多,领悟了许多,我用最纯净的心领悟了这句名言:‘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卢晓丽同学也按捺不住自己的激情写道:“我终于体会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真谛。凡是有生命力的作品,无不倾注作者的全部心血和炽热情感。”曾志军同学写得最有力:“谁敢否认‘语文源于生活’。”
(三)、设创造性阅读,感受范文的美:
美国文艺复兴领袖、杰出散文家爱默生指出:“把自己的生活当作正文,把书籍当作注解,以一颗活跃的灵魂,为获得灵感而读书”。中国著名哲学家周国平则指出:“任何有效的阅读不仅是吸收和接受,同时也是投入和创造”。 读写结合是作文教学的一条规律。“读书破
万卷,下笔如有神”是杜甫的写作经验之谈。学生习作大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模仿是创新的基础和桥梁。指导学生品读范文的精华,模仿其写作的风格,学生就往往能写出出人意外的佳作。在教学中,我每教到精美范文,就引导学生或仿其开头,或仿其结尾,或仿其结构,或仿其立意,或仿其精彩片段,积极引导他们进行迁移联想,或“张冠李戴”,或“移花栽木”。如读了朱自清《春》我就指导学生仿写“秋”,读了《理想》我就指导学生仿写“我的信念”,读了《行道树》我就指导学生仿写“路边的白杨”,,,,久而久之,学生在模仿借鉴中就学会了写作的窍门,拨动了情感思维的琴弦,奏出了习作的美妙乐章。仿写属于创造性阅读,教师要进一步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激活自己的灵感,从而写出绿色作文来。 (四)、尝试绿色作文,塑造完美人生:
要想使校园中花木长得美茂,必须有深厚的土壤培植他们。要想“绿色作文”有生长的土壤,就要鼓励学生率真而为,言别人所未言,道别人所未道;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内容。在课堂操作层面上,我们应该追求个性化思维,个性化语言,个性化的想象,个性化的表达,个性化的情感活动。当然,要养成这种“个性”,我们不能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得过且过,跟着感觉走,这是我们实行“绿色作文”的大敌。而绿色作文,新就新在是以人为本的作文,既培养作文能力,又提高作文素质。总之,要造就一个大写的人,就必须在情与理的均衡、言与行的统一上下功夫,而这一切都有赖于我们对人生的认识。因此,教师必须在训练绿色作文的过程中,结合实践不断
启发学生磨练他们的自觉性,只有当学生亲口尝到了绿色作文的甜头,万紫千红的绿色作文之春才能真正到来。
“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这种诗外学诗的主张,实在是一种过来人的最有见地的创作论。“绿色作文”就是要通过日常大量的“心动”、“笔动”、“行动”的训练,将这些“花盆中的学生”放回到肥沃的土壤中,让他们汲取土壤中的营养自由的成长,这样才能使我们看到一篇篇闪烁着个性,流淌着真话的“绿色作文”。
绿色作文教学能使学生在习作的过程 体念生活的乐趣,享受生活的情趣——绿色是心灵的栖息地,作文与做人概莫能外。
第三篇:《绿色作文》
作文是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学生作文最能反映一个学生语文方面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最能看出一个学生的生活积累以及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也最能反映其认识能力、思想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学艺术修养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反复强调学生作文要有真情实感,要能表达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在教学建议中也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因此,作文应该是孩子思想的真实表达的个性表达。倡导真言,倡导表达自我,是我们作文教学最基本的目标和要求。
可是很多学生害怕写作文,一听到作文,就本能的产生强烈的反感和莫名的恐惧。然而,为了任务,为了考试,又不得不硬着头皮去写。长期的作文教学中,写作已经异化为应试的敲门砖,作文就是为了一个分数。于是,用假话、大话、空话来敷衍,缺少真情实感。长此以往,中学生的“假大空”现象就非常普遍。
《语文课标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的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因此,作文应该是孩子们思想的真实情感和个性表达。倡导真言,彻底表达自我,是我们作文教学最基本
的目标和要求。可是许多学生在写作时言不由衷,失去了用童心观察事物,用作文表达心声的性灵和能力。没有自己的语言,没有个人的思想,缺少自身经验,缺少自我的参与,写作时没有真诚的态度,“假大空”话满天飞,这已是学生写作中的一种共性现象。
近年来,我们的作文陷入“假大空”之中,这种徒有躯壳没有灵魂的文章,可谓名副其实的“灰色作文”,因此情感真实、思想真实、个性真切的“绿色作文”呼之欲出。
现实意义:
一、 情动于中,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我们之所以写作文,就是因为作文是我们表情达意的重要工具,作文就是要写心中所想。“绿色作文”就是要引导学生在作文中写真话,发自内心的写文章。作文需要个性的自我,需要学生的真实生活,需要真情的流动,作文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一种有效工具。
二、立足真情,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
中学生正处于思维和人格发展时期,用真情写作文表达自我对他们的成长极为关键。在思维训练中,尤其是以语言训练为重点。乌申斯基在《儿童世界》中说“语言乃思想的有机的创造,它扎根于思想之中,并且从思想不断发展起来。所有,说要想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首先应不断发展他的思维能力,离开了思想单独发展语言是不可能的。”
绿色作文能体现人的真情实感,促进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实现发散思维。
二、 源头活水,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兴趣
好的作文需要学生有丰富的阅读量,这就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在阅读中感悟文字中的真情美。阅读是一种读者与文本的对话过程,感悟是读者对文本的解读升华的最高阶段,是读者与文本在反复阅读中撞击的火花和交流的结果。
绿色作文更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能引导学生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激发学生博览的兴趣,体会文章中的真情。从经典中汲取营养,挖掘出背后的思想意义,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对表面现象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体现“与时俱进”的思想。
四、 以情动情,引导学生感悟生活
学生周围的生活是丰富多彩、日新月异的,但是中学生不善于观察周围事物,缺乏从生活中收集作文材料的能力。绿色作文能帮助学生提高认识世界的能力,改变现实对周围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习惯。鼓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引导学生以极大的热情去观察自己的生活,去分析、体验、思索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爱憎是非,捕捉那些有趣的、新奇的、有感触的作为作文素材。这样学生的作文才是他们内心的表露,才能有真情实感,作文才会常写常新,才能体现学生的个性。
五、文思泉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在作文教学中要给学生树立正确的写作态度,明确写作目标,书写真情实感。作为中学生,正确的写作态度就是实事求是,负责的作文。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将作文提升到做人的高度来认识,不投机,
不取巧,真实的作文做到我手写我心,我文抒我情。绿色作文的目的就是要学生表达自我,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打动你我。
第四篇:《绿色作文》
传统的初中作文课教学一般是教师布置完题目,学生硬着头皮写,然后感受到耐着性子评改作文。学生写作文无话可说,了无兴趣;老师改作文望而生厌,逐渐地失去耐心和信心。怎样才能改变初中作文教学的这种被动局面呢?我认为作文教学只有在不局限课堂而与学生生活密切结合,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学生有了写作兴趣才能再现生活情境,有话可说。既提高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也对学生进行了严格的思维训练。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老师必须通过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引领作文,真正地把学生引入课堂以外写作世界中去,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育人,学生学语文的目的能够自学和独立运用。所以新修订的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把学生作文课的触角延伸到课堂以外,功夫练在课外,正是培养学生观察、体验和感受生活的能力,培养他们热爱生活、树立正确人生观,作文与做人共同促进、相得益彰。
因此,初中作文教学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是关键,指导学生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是手段。
一 在作文教学中摆正师、生关系
作文课教学是师生互动共同完成,绝不仅仅是学生写作文和教师改作文,因此教师必须要相信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虽然生活在学校与家庭的狭小的圈子中,但信息社会使他们的头脑中充满了新奇的思想。初中生语言表达,关注焦点、行为方式,都有很强的时代感。特别是在校园内的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更能得到很多方面的展示,对许多事情和活动他们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感受的评价。
承认学生在作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并非弱化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力争登上时代和科学的制高点,有丰富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华,才能吸引学生、有所作为。而且我认为在作文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应该是适度、适时和得法。如果教师在指导时讲的过多,面面俱到,会妨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讲的太少,如蜻蜒点水,隔靴搔痒,又起不到点拔、引领的作用。因此在指导学生作文时,教师的指导始终围绕如何激发
学生的想像力,调动学生平时的生活积累,鼓励大学参与讨论,变“一言堂”为“群言堂”,使学生主动参与、广泛加入、增强兴趣、活跃思维。事实上这种“先说后写”的指导方法,师生之间讨论的时间虽短,效果却是事半功倍,有助于学生养成作文前的认真思考的习惯。
二 创设情境,排除学生畏难情绪
学生怕写作文,多是因为学生不知“写什么”和“怎么写”。有的东拼西凑,三言两语;有的生搬硬套,乱写一通,这样写出来的文章要么是中心不明确,内容空洞;要么是生拉硬扯、文不对题。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就要紧密结合教材内容,积极为学生创设写作情境。例如在教学《海滨仲夏夜》以后,让学生仿照写《家乡夏夜》、《校园晨曲》等相近的作文。写作文之前,教师应当布置一些必要的实践活动,如观察晚霞光色的变化,夜色来临的情况,感受夜风的吹拂,看看明星、月亮,还有人们的欢声笑语等之外,有条件可利用一个月夜组织学生到学校邻近的山边进行篝火晚会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地真实感受夏夜的清凉而又热闹。学生有了实际生活的感受,并以此作素材,便轻松地以较好的质量完成了这次作文。
有时教师创设的作文情境也可以是动态的,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如母亲节写《一封给母亲的信》;假期让学生写一篇假期《**见闻》或《**游记》。也可以组织演围绕人人都关心的重大社会活动,或针对普遍存在的代沟现象写《妈妈,我想对你说》等。
教师为学生创设欢乐的氛围,学生在轻松氛围中心理高度放松,排除了消极因素的干扰,有利于学生从自己的写作实践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例如在学完《中国石拱桥》以后,要求学生写一篇说明文。先重温本课的教学重点和写作方法,启发学生们如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如写“自行车、电风扇、学校”等,通过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特点以及用途,并适当加以联想和赞美。教师指导学生从它的外表,形状,结构,特点,用途等,认真地看一看、摸一摸,再让同学之间议一议,想一想,掌握了第一手的材料。教师从写法方面给以指导,使学生顺利地完成了说明文写作。
三 激发生活兴趣,培养写作能力
根据初中阶段的写作要求和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每节语文课前采用电视“新闻报告”的方式来安排学生“说”作文,即口头作文。这种课前的口头作文训练可长可短,内容各异,形式也不拘一格,目的是让学生把自己在生活耳闻目睹的新鲜事物表达出来。让学生说一段话或讲述一件小事,在口头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以至归纳概括能力等方面,无疑都是一个锻炼、提高的过程。开始学生可能会羞红着脸小声说或不敢说,老师就带头示范,积极鼓励。学生渐渐有了口头作文的主动性,为说出出色的口头作文学生还会逐渐懂得并学
会观察周围的事物,从中感受到生活的乐趣。
在口头作文基础上感受到可以采用记日记或周记的方法,坚持随课文内容仿写小作文,每周至少一文,定时交流,选出好的展示在“创新报”上。还有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安排学生参加文学讲座等。基于生活实践加上感受到的“威逼利诱”,更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老师还必须摸索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实在找不出作文题目,老师可以自设情境。好天气领学生郊游,教学生观察什么、怎么观察。甚至教师故意“安排”学生闹矛盾、打架,然后在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描写当时的场面。在具体指导学生时,要求学生准备两本作文簿,一本为第一稿,一本为第二稿。凡是在课堂上完成底稿的予以表扬,经教师引导指点,修改后抄到第一稿本上。教师批改讲评之后,若再能修改并
誊写在第二正稿本上,则另有加分,并计入平时成绩,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乐作乐改的兴趣。
四 作文做人并重 功夫在课外
作文的实践性极强,它要求学生在课外生活知识和积累,即有话可说;同时还要求学生巧妙地把所见、所闻和所感表达出来,即会写。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投身生活,做生活的实践者、参与者和有心人。首先让学生明确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行万里路”就是深入生活,绝不当旁观者,要积极参与,多留心观察、多分析、多总结、多积累。学生应树立这样的信念:生活中到处都有真、善、美,都可以用来作文,只有用心才能发现,必然能有所收获。
重视学生的作文实践,教师要灵活变通,相机而行。学生有兴趣题目,让放手让他们写,帮他练。对班级、学校和社会的各类事情,启发学生去评头品足,学生讨论过后再因势利导布置文题。从写作文中得到美的享受,无疑激发调动了学生写作潜能,丰富了学生头脑,充分训练了学生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比如初中学生已有了主见,他们常因一件事的观点不同引发争论,以至面红耳赤,激动不已。面对他们唇枪舌剑,教师要及时诱导,提出作文要求:“请拿出笔写下你的观点,用充足的理由说服对方。”这时学生便会急不可待潇洒成篇。这样随机练习,学生写作兴趣大增,就不愁作文水平提高不了。
通过让学生评改和互改作文,提高他们的作文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新奇的事物比刻板的、多次重复千篇一律的刺激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兴趣。传统的作文教学是教师全批全改,而结果是作文发下来,学生对教师的“辛勤劳动”连看都不看一眼,教师的辛苦白白付之东流。如果在作文教学中组织学生结对子或以组成单位“评改”作文,学生因为参与其中
而兴趣倍增,逐渐认识到同学作文的优劣,也渐渐懂得自己作文的不足。当然在学生互相评改作文时,教师绝不是撒手不管,除了事先做好批改指导,告诉学生中心要纵领全篇,整体评判,包括体裁、中心、选材、结构、抄写等。其次着眼局部,重在推敲词句,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的运用及标点的选择等。这样的具体指导,使学生有步骤地、有目标地进行修改,减少了修改时无从下手的被动局面,降低了学生活动的难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作文课的趣味性。同学之间还增强了团结,加深了理解和友谊。
总之,指导初中生写作的方法很多,加强对学生课外活动的引领不失为最行之有效、值得借鉴和推广的好方法。
初中学生如何处理课外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作者:230034 日期: 21:40:20
有这样一句戏言,中学生学语文有三“怕”,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学生怕写作文,主要是缺少课外阅读,缺少生活积累与人文积淀,也缺少具体有效的指导。作为一名初中语文老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如何处理课外阅读与语文的关系?
正如叶圣陶所言:“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课外阅读,是学生课内阅读的充实和延续,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课外阅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加他们的知识,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课外阅读,以便加强学生语言的积累、提高习作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下几点:
1、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善于把握学生的兴趣点。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开展一些活动:学写对联、诗句、词语接龙、改写歌词等,经常讲一些有趣的故事,让学生告诉大家故事的出处以及相关内容,建议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互读。我个人出资5000多元在所教过的班级成立了“爱心书籍”,同时建议学生把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拿来和同学相互借阅。这样,大大地激发了全班同学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2、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学生在课外阅读时,课外阅读读物的选择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面对各种各样的课外读物,作为语文教师,及时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课外书,要求学生在阅读时汲取精华,弃去糟粕。具体选择的书籍有以下几种:(1)、工具类书籍;(2)、文库类书籍;(3)、科普类书籍;(4)、名人传纪类书籍。除此以外,要关心世界大事、国家大事、社会风云等。
3、积累词汇。在课外阅读时,遇到好的词、句、段、篇及时记下来,把积累当成一种乐趣,让学生展示积累的成果,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把积累的知识运用阅读的活动中,激发学生养成平时积累词汇的习惯。读写结合,内外互连的阅读,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课外阅读时,要把引导学生把自己所见、所闻、所
思,真实的记录下来,将积累的知识运用到写作中。让课外阅读与写作相互融为一体,相互推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增长学生的见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思路,为学生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五篇:《绿色作文》
开辟绿色通道
抒写绿色作文
上盘镇滨海小学 宋爱珠
摘要:针对学生写出来虚假,空洞的,没有灵魂的,缺乏鲜明的个性的“灰色作文”这一现状,尝试从生活和阅读入手,让“绿色”作文的源泉汩汩;张扬学生个性,打通“绿色”作文的关键通道;开启多元评价,使“绿色”作文的生命青春长驻。让学生写自己的话,说自己的事,抒自己的情,开辟绿色通道,抒写绿色怍文。
关键词:生活
河水污染了,有人呼唤绿色;庄稼污染了,有人呼唤绿色;空气污染了,有人呼唤绿色;大海污染了,有人呼唤绿色。学生的作文污染了,我们作为小学的语文教师更有责任呼唤绿色。现在的孩子一写作文就头疼,即使咬断笔头写出来的文章也是“一凑、二抄、三套”,千人一面、千篇一律。面对这一现象,我们不得不深思:何不给作文教学也来一场“革命”,让它在新课标的理念下,也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让孩子们在绿色的土壤中放飞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写出充满绿色情怀的文章呢?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为学生开辟一条绿色通道,引导学生抒写绿色作文。
所谓绿色作文,就是以童心写童真、叙童情、表童趣的“无污染”作文,其基本特征大致有以下几点:一是真实性,即表达自己真实的愿望,抒发自己真实的情感,表现真实的自我,展示纯真的童心、童趣。二是独特性,每一个学生所经历的生活是千姿百态的,即使同一个经历,不同的个体,体验也是千差万别的,学生的作文应该展示不同的个性,而不是千篇一律的。三是富有童趣性。小学生作文应该反映精彩的童心世界,内容充满儿童情趣,语言淳朴率真,童言无忌,说自己想说的话,尽情地释放心灵,写出童真、童趣。
一、生活和阅读——“绿色”作文的沃土
1、拥抱生活,为绿色作文引进活水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可见,作文教学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小学生习作也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了,学生语言表达才会有源头。因此,我们要为学生开创一片自由的生活,让他们有自己主宰的时间,有属于自己的空间。节假日,孩子们可以去郊外踏青、去乡间游玩,亲近大地、走进自然;双休日,孩子们可以去逛街购物、去参观游览;寒暑假,可以带孩子们游山玩水,去繁华的都市,开拓视野,增长见闻;生活中可写的东西太多,一次简单的自我介绍,一次独立购物的经历,一次活动的体验,学校班级里同学的变化,家中最熟悉的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性,上学路上的所见所闻;校长的一次讲话,老师的讲课,父母的叮嘱,餐桌上的闲聊,课间同学间的活动;一次实验,一次体验,一阵风雨,一张照片,一次电话,更别忘了让孩子们有自己亲密的小伙伴,那里也有一个“小小”的社会、“大大”的人际关系,,,,总之,学校中的所见所闻,家庭的生活小事,街头议论、读书心得、电影观感等等,都是学生们可以信手拈来的写作内容。
“必须寻到源头,方有清甘的水喝。”这“源头”就是我们的五彩缤纷的生活,鲜活生动的场景带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使学生文思泉涌,语词的仓库被开启,生动的描写跃然纸上。老师要教会学生即时捕捉灵感,那么,写作的素材——“绿色”作文的土壤,就会越来越肥沃,写作兴趣也会随之逐渐浓厚起来。
2、加强阅读,为绿色作文激活灵感
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写东西就靠平时积累,接触的文章多了,自然而然可用的语句也就多了,写起来便得心应手;读到一定程度时,更加熟悉各种表达方式,就可以做到锦上添花,把意思表达得更加圆满,即“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当然,以读促写是需要时间的,因为阅读是一个采集零琼碎玉,日积月累的漫长过程。但磨刀不误砍柴功,厚积而后薄发正是我们语文学习的特点。因此,我们应该转变狭隘的纯语文观和为写而读的功利化的读写结合训练方式,将阅读作为一种休闲和享受去完成。
(1)丰富阅读内容。阅读内容应是孩子们感兴趣的各个方面:有关科学的小资料、童话寓言、名人名言、中外名著、科普读物、诗歌、作文选等等。
(2)多元阅读渠道。随着时代的发展,可以网上看书和查阅资料,深受学生喜欢;可以办理市图书馆的借书证,充分享受图书馆的阅读资源;还可以设立班级“虚拟书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内容。
通过各种渠道,努力使学生丰富间接生活经验和信息,让学生品味到阅读的幸福与快乐,增强他们认识事物的能力,让他们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吸收思想,拓宽思维,然后,才让他们进行复述故事、扩写、续写、改编故事发表看法等等进行“借题发挥”。这所借之 题,可以是作品的内容,也可以是作品的形式;可以是关涉全篇的艺术手法,也可以是一句名言或一个细节。总之,只要是书中的某一精彩之笔点燃了读者蓄积在心的灵感,读者就可以捉住这电光石火发挥成
文,我们就不愁作文没有灵魂,没有血肉,没有个性,我们的作文将会是原生态
二、张扬个性——“绿色”作文的关键
“个性”是“绿色”作文的关键,它体现了个性独特的观察、思考与创造,是一切创造活动的基础。绿色作文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因客观世界、主观世界的差异性,写作能力及其作文必表现出个体差异性。因此,写作要呼唤个性,培养个性,展示个性。每个学生的作文都能别具—格,绽放出个性光芒,那才会具有绿色作文的生命力。
1、提倡个性化的构思。
“个性”是“绿色”作文的基础,它体现了个性独特的观察、思考与独特的创造,是一切创造活动的基础。如本学期初,我让学生写《爱的故事》这一命题作文,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之下,学生构思了许许多多有关“爱”的故事:有小蚂蚁过不了河,大树无私地飘下落叶,小蚂蚁把它当作小船过河的故事;有母亲不嫌弃犯罪的儿子,千里迢迢去探望的故事;有老猫为了留住小猫,与主人奋勇拼搏的故事等等。其间,一位学生非常大胆地构思了独特的爱的故事——死对头之
间的爱,它描述了在一个荒岛上,蛇与老鼠互帮互助,从仇人到朋友的故事,而且故事情节合理生动。这样的构思打破了学生固定的思维格局,带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因此,我们应多用赏识的目光去欣赏孩子这种独特的想象,让他们抛弃一切世俗的,僵化的观念,在宽松的作文氛围中,创造出新颖的作品。
2、鼓励个性化的语言。
不同的年龄阶段,人的语言有这个年龄所具有的特点。小学生的语言要有个性,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认识特点和个体的特点等。朱自强先生在《小学语言文字教育》一书中写道:“儿童的思维是文学性的思维,儿童的语言也是文学语言遍布的语言。”的确,当看到月亮被乌云遮住,他们往往想不到要下雨了,而会说:“啊,月亮也怕被雨淋着!”这种充满文学性感觉的语言,会一直延续到儿童期。艺术的本能在小学阶段的儿童身上,显示着强大的力量。我们要学生讲自己的话,就要注意到儿童的这种缪斯天性。所以,作文教学中只有尊重儿童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儿童化的语言,才能真正解放儿童的手脚,让他们写真话,写自己的话。
三、多元评价—— “绿色”作文的法宝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注意将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评价、家长的评价以及展示式评价相结合,这改变以往只有教师单一评价倾向,让学生参与到作文的评价中来,让学生在评价展示活动中或体验成功或取长补短或激发欲望。如此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人翁精神,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享受习作的乐趣,情趣,更有信心兴趣去写绿色作文。这样学生的习作心情永远绿色,绿色作文的生命将青春长驻。
1、因人而异,教师评价
教师在评价学生的作文时,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作文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又要注重因人而异,对症下药,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有的学生作文必须“求精”,而对另一些学生的作文“求通”就行了,千万不能用一个统一的标准“一刀切”。
在阅读学生习作时,要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尊重,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在评价孩子的习作时,多一份欣赏和赞美,让孩子产生对教师的信赖和亲近,使他们打开自己内心世界的大门,让内心的真情实感流露出来,让刚刚尝试用笔表达的孩子们在教师不经意的赞美中,点燃对语文对文学的兴趣。
2、 畅所欲言, 自我评价。
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因此,在作文评价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自我评价。当然,让学生自改,决不是放任的,而是靠老师有计划的通过训练来培养。学生完全自改,要有个过程,不能急于求成。第一步,按照写作要求,教师示范批改,让学生掌握批改的方法,然后对作文评价的项目,一一评出分数,指出优点和不足之处。学生在自读作文后,经过思考,肯定优点,找出不足,有的还提出了不懂的问题。
自我评价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作文的评价中来,打破了教师一个人评价作文的传统作法,促进了主体性的发展。
3、激活思维, 开展群评。
教师将学生的作文用多媒体出示,让全班学生读后进行评议,写出评语。课堂气氛活跃,写文的学生可以谈自己的写作想法,其他同学可以向作者提出问题,也可以谈自己对习作的意见,作者也可以答疑,大家各抒己见。这种评价方法,激活了全体学生的思维,满足了学生共同参与作文评价的需要。
4、开拓视野,学生互评。把全班学生分成四人一组,每组推荐一名组长。每组循环阅读其他组的四篇作文 ,四人先将拿到手的四篇作文细细阅读,个人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最后按每组组员的理解给作文按具体项目评出分数。
5、 寻求亮点,家长参评。教育是全方位的系统工程,要打破校内、校外 的界限,这不仅体现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体现在作文的评价中。我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请他们对孩子作文进行评价。有的给孩子的作文指出优点和不足,有的给孩子提出了希望,还有的与老师共同探讨作文改革的问题。家长参与作文评价虽不能从写作技巧上给予学生多大的帮助,但是促进了家长与孩子间的沟通,使校内外的教育得以延伸。但这只能适用在家长自身素质高的个别孩子上。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有真文章者,必有真人品!”在习作教学中,开辟绿色通道,激活孩子们的生命活力,使作文成为孩子们的精神家园,心灵史记,让孩子们写出“清水出芙蓉”般的“绿色作文”,我们的写作教学定会出现杜牧所描绘的那种可喜景象:“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果满枝。”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报》:时晓铃的《绿色作文——心灵栖息地》。
2、《小学青年教师》:赵谦翔的《在绿色文章里诗意地栖息》。
3、《教学艺术》:王剑制的《荡涤灰色污染,培育绿色作文》
4、《教学月刊》:朱华贤的《让小学生在真切的实践中感悟写作真谛》
5、《教学月刊》:叶立新的《走近小学生作文》
6、《语文课程标准》
7、《小学德育》:朱凡的《让孩子在写作中张扬个性》
第六篇:《绿色作文》
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 ——雨果
人们都知道,如果我们不保护环境,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会慢慢缺失;如果我们不保护环境,人类就会面临灭亡;如果不保护环境,不仅是人类,地球也会逐渐走向灭亡;如果不保护环境,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将会消逝;如果不保护环境,天空将变成黑暗,我们将不但呼吸不到干净的空气,有可能会看不到光明;如果我们不保护环境,我们的水源将被破坏,江河湖泊和海洋就会由清变混最终干枯;如果不保护环境,动物将离我们而去;如果不保护环境,植物将枯死带走绿色只剩下恢暗;如果不保护环境,我们的城市将变成废墟;如果不保护环境,就没有国家、没有社会、没有社区、没有家庭;如果不保护环境,就没有友爱和平;如果……
曾几何时,我们还陶醉在人类发展的巨大进步中:科技在巨大进步,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城乡建设的日新月异、人民生活质量的大幅度提高。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现在和未来,无不令人欢欣鼓舞。然而,人类社会为之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无节制地、无情地夺取,引发的大自然更加无情的报复。环顾四周,我们实际上处于相当被动和困难的境地: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等包围着我们;化学污染、生物污染各种污染无时无刻不在侵蚀着我们的家庭生活,吞噬着我们的健康;资源短缺、人口过多又威胁着人类的未来。美丽的大自然在退化,我们的健康被吞噬,这一切的一切给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亮起了红灯,它告诫我们:如果不立刻树立起环保意识,停止一切破坏环境的行为,作为地球一份子的我们将面临生命与健康的集体缺失。
中国那么大,聚集了各种各样的人。人们在环境保护上表现都各不相同:有人在随地吐痰,有人却在维护卫生;有人在抽烟,有人却在洁身自好;有人在大马路上开着汽车骑着摩托使劲排放尾气,有人却在不动声色中做着环保;有人在挖山不止,有人却在把一生献给山里;有人在砍伐树木,有人却在保护山林中流血流汗甚至献出生命;有人在大吃大喝品赏山珍海味,有人却在平平淡淡中品味生活;有人在休闲娱乐中影响别人,有人却在轻声细语中共享天伦之乐;有人在广场公园中践踏草坪摘花踏草坪,有人却不得不不厌其烦的辛勤耕耘;有人在装修家居中讲档次,有人却在不断的警示众人……不用我再一一列举,已经足以说明一切--人是破坏环境的罪魁祸首,人是保护环境的保护神:两种人两种态度,两种意识,两种结果,谁对谁错?选择那一种人?不言而喻。
新加坡是一个极为干净的国家,污染很少,因为新加坡的人从小就养成了爱护环境的好习惯,所以他们很少污染环境。如果有新加坡的人污染了那里的环境,马上就会有人来罚款,如果没有人看见是谁扔的垃圾,马上就会有人自觉地把垃圾扔进垃圾桶,所以新加坡基本上没有什么垃圾污染。像这样的国家还有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这些国家的公民都有很强的环保意识,而且他们的环保习惯都是从小养成的,所以,我们要从小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将来也为环保出一分力。
环保是事业,环保大于人。为了我们的地球,为了我们的山川,为了我们的河流,为了我们的城市,为了我们的家园,为了我们的人类,为了我们的生命,为了我们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我在这里呼吁:现在起保护我们的地球吧!
第七篇:《我与绿色
让绿从一点点到一排排、一片片
树木拥有绿色,地球才有脉搏。绿色是大自然赠给人类的宝贵财富,是人类文明的摇篮。然而,这一切却遭受人类严重的破坏,绿色慢慢儿、一点点地消失了。不是吗?我们大量的砍伐树木、毁坏森林,而种植的数量却远远低于砍伐的数量,就因为这样,大地流干了“眼泪”,脸上布满了“皱纹”,沙尘暴随之入侵城市,绿色环境渐渐成了“黑”色环境,人们的宝贵财富也从此渐渐流失……
一次,我到爷爷家,当我正捧着书看得欢时,偶然间,我听到收音机里传来一则令人生畏的爆炸性新闻:“我国每年生产一次性筷子约450亿双,体积约为77.76万立方米,应耗费木材约130万立方米,如果按每公顷森林平均蓄积量89立方米木材来计算,130万立方米木材相当于146平方千米森林蓄积量……”啊!我刚听完这一则新闻,顿时被那一个个天文数字震撼了。于是,我二话不说,扔下手中那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向爷爷讨树籽,爷爷顿时被我的举动弄得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但为了满足我,从“宝贝箱”中掏出一把树籽小心翼翼地放在我的手上,于是我望着手中那一粒粒“珍稀物品”,脑海里闪出一个念头:要以最快的速度种植,并且要比与此同时正在伐木的工人快!肯定要!……抱着这一念头我手捧种子带着工具来到菜园旁边一块肥沃的土地开始实行植树的计划。首先我给土地“按摩按摩”,然后挖坑,然而事情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刚挖完土,我
便全身发软,一屁股坐在地上“呼哧、呼哧”的喘息着,可一想:伐木工人也许已经砍了几十棵树了,而我呢?却连一棵树都未能栽
好……于是我再一次挥舞着手中的“武器”,一边撒种,一边填土,一粒、两粒、三粒……一粒粒让人寄托的种子住上了新“家”。终于,大功告成,我深深吸了一口气,闭上双眼,梦想着那一粒粒种子茁壮成长,心里仿佛滋生了一片绿色的树林……
朋友们,“绿”是地球的脉搏,要让脉搏重新跳动,仅靠一个
人的力量是不够的,绿色的种子要靠我们千千万万双手来播撒,就让我们每个人都带上一粒粒种子,一齐来植树,让大地披上绿衣,脸上绽开笑容,让地球再现生机与活力。你看!沙尘暴销声匿迹,荒山变成树林,沙漠变成绿洲,荒野变成了草原……让我们一起来爱绿、植绿、欣绿、护绿吧!让绿从一点点到一排排、一片片,绿满山,绿遍野,绿满全世界!
第八篇:《小学作文:我爱绿色》
外婆家住农村,离县城有四、五十里。每年的春天,我都要让妈妈带我去住几天。因为在那里,满眼都是我最喜欢的颜色-绿色。
早晨起来,风很柔和,空气很清新,太阳很温暖,抬眼望去,农田里的麦苗像一片绿色的大海,河边的柳枝吐出翠色的嫩芽。低下头一看,小草不知什么时候偷偷地从地里钻了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上面还挂着晶莹剔透的小露珠。河里的水碧绿碧绿的,三三两两、成群结队的小鱼儿不时伸出头来,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多么美丽的绿色啊!你是生命和活力的象征。
中午的时候,外婆忙着宰鸡杀鹅,并对我说:“这是绿色食品,一定要多吃一点。”我说:“鸡也叫绿色食品?”外婆看着我疑惑不解的样子说:“绿色食品就是自然生长的,没有受到污染的食品。”噢,我明白了,绿色不仅象征着生命和活力,还象征着环保和健康。
我喜爱绿色,但也为绿色担心。从工厂里冒出的黑烟会让绿色的草木变黄,甚至死亡;从工厂里排出的污水会使碧绿的小河变黑,人们再也看不到欢快活泼的小鱼;人类乱砍滥伐,树木越来越少,小鸟无家可归……我不禁大声疾呼:“为了我们的未来,请保护绿色!”
我爱绿色,让我们携起手来,保护绿色,并为地球—我们的家园,增添一份绿
第九篇:《绿色生活满分作文》
2010年高考江苏优秀作文
轻挥手中的画笔,点点颜料轻显纸上,道道绿痕尽现眼前。是的,我要用手中的画笔,描画绿色生活,,,,
青山巍巍,碧水悠悠。嗯,我的画中,青山绿水怎可缺少?山之绿,该是淡绿,惟此才有“齐鲁青未了”的连绵;水之绿,亦是淡绿,惟此才有“白毛浮绿水”的谐趣。远望,青山巍巍,浮云轻飘,静绕山间;近观,碧水悠悠,鱼虾匆过,游戏水中。青山抱碧水,碧水倚青山,山水相交,青碧相融。好一幅山青水碧的自然之画,好一派淡绿色的生活。
冬寒已过,春暖始来,大地回暖,万物复苏。脚下,静埋于黑土之下一冬的小草,如今已悄然蹿出头来。沐浴春风,畅饮春雨。呵,我怎能把小草忘记!草儿的颜色,,,,“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啊,只有那一抹翠绿,才配得上这生机盎然的小草。任你寒风凛冽,小草不畏,任你万人踏过,小草无惧,任你野火焚烧,小草依旧,,,,思索间,笔动间,一丛丛生命顽强的绿草已映满眼帘。啊,好一幅青草丛生的生命之画,好一派翠绿色的生活!
有山,有水,有草,还少些什么?对,是人家。这次用浓绿,蘸些颜料,随意几笔,绿房、绿窗、绿门,当然,还有浓绿色的人。或许是“悠然见南山”的陶潜,或许是“空山鸟语,弹琴长啸”的王维,抑或是“梅妻鹤子”的林和清,,,,归隐山林,远离俗世,一块田地,一支锄头,一方小苗,陶冶于田园,寄情于山水,没有官场的污染,没有世俗的喧闹,也没有功名的侵扰和利禄的熏烦。心中惟有这清秀的山水,惟有这恬淡的画面,惟有一颗宁静悠然的心。啊,好一幅乡村人家的悠然之画,好一派浓绿色的生活!
桌前,我静静洗着画笔,细细望着这满是绿色的画,心中不由一阵欣然:青山碧水,那是自然之绿;翠草丛生,那是生命之绿;人影悠然,那是生活之绿。淡绿、翠绿、浓绿,颜色渐深,心情却渐淡,,,,对了,这幅画就叫作“绿色生活”。
日新月异的科技在光速般地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飞跃。在享受科技成果的同时,另一种声音越来越响——还我们“绿色生活”,让我们“回归本色”!
绿色生活,其实是回归自然、还原生态的本色生活。
纵使人类技术再高明,终不及大自然这一“终极艺术”。在市场高呼“转基因无公害”时,在商家大喊“特色楼盘——人造山水景观”时,在所谓摄影爱好者不再倾慕山水转而人工PS合成图时,人们已不再欣然接受,而是透露出担忧或不满。转基因食品何言自然之甜美,人造山水何言自然之鬼斧神工,人工合成照更何言自然之雄伟壮阔?为了发展科技而破坏生态,利用科技制造替代品,只能是舍本求末。大自然蕴含的无穷法则,令人难究其妙。“人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们所能做的便是向往绿色生活,还原自然本色,吸取天地之灵气,尽力体味自然的至高之“道”。
绿色生活,需要有平和的心境,从而抛弃杂念,让心灵与肤发一同接受自然的洗礼。
向往自然的生活,本应是纯朴而本真的。虽不能人人都能像五柳先生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享受归隐山川的田园之乐,因为隐居要有经济实力,起码得是个小地主。但古语有言,“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在嘈杂的凡尘俗世中若能丢下旁骛,向往绿色,心境便能愈发空灵,精神便能愈发超脱。鲍尔吉曾说:“进入天空的畅途得经过原野。”质朴而本真的绿色生活于我们则是精神上的洗礼,洗去了污世的污垢,灵魂将愈发轻便,轻得仿佛能随风飞起,淡定得似飞仙邀游于碧落之中。所以,向往绿色的生活,更是一种心的修炼。
栖于尘世,生于污泥之中,只要像莲花般保持自身的纯净,情系绿色,回归本真,便能葆察察之身而勿囿于汶汶之物!
本文的亮点在于作者认识的深刻性和说理的辩证性。开篇一语中的:“绿色生活,其实是回归自然、还原生态的本色生活。”接着,围绕这一论点阐述了在“日新月异的科技时代人们的‘担忧’、‘不满’以及应取的正确态度”。“人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恰当引用,更使文章的议论愈加深刻。文章的另一分论点是:“绿色生活,需要有平和的心境”,“向往自然的生活,本应是纯朴而本真的”。作者更多地从精神层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而一句“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可谓神来之笔,充分表达了一种“心远地自偏”的超然。本文结尾精妙,发人深省。 张雨仁
“草色遥看近却无”,古人一句七韵,竟完美地道出了绿色生活的真谛! “草色”,便是自然之韵。绿色境界,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是主角。陶渊明为世人描绘了他的理想归宿:“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可见,绿色生活,首先少不了自然生机。难道你不想早晨醒来,推开窗,迎接一片鸟语花香?难道你不愿安谧的夜里,伴着阵阵虫鸣进入梦乡?人不是惟一的生灵,朋友,给你的生活增添一些自然的韵律吧!让跳动的音符驱散你心中的寂寞!瞧,万物合奏一曲生命的组歌,你的生活也由此更添高山流水。
“遥看”,便是距离产生美。现在不是有这样那样的自然保护区吗?不错,我们应对自然怀一份崇敬之心,“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一些空间出来,护一抹自然之绿,天地才愿以慈母的姿态包容人类的存在。于是,当你踏上草坪时,当你抚摩老树时,当你参与城市的扩建时,你可记得,自己应当以生命最本初的姿态,站在远处,向生命行礼?站在远处,是仁爱的姿态。
“近却无”,便是习惯成自然。当你寻找“低碳”的足迹时,你或许已默默换上了节能的灯泡。当你随手将垃圾分类时,实际上已节省了他人的忙碌。请记住,“绿色生活”拒绝刻意地作秀,似有若无的绿色“琐碎”,润物无声地融入了绿色境界,这才是真的“绿”。
且慢,这还不是全部。“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诗,还是一种文化,一种机智。泡一杯青茗,品读“大江”和“黄河”,低吟前人思想的絮语,于是,心宽了,智明了。这样的生命,更有活力,绿满天涯,青春永驻。也许,生活中,还有机器轰鸣冲淡了鸟儿的歌声,还有水泥柏油踏平了原野的绿意,还有电锯惨叫放倒了一棵棵希望,还有荧光屏里歇斯底里的“歌嚎”,还有车水马龙喧嚣出令人窒息的烟尘。但是,请记住,为心留一片绿色,你方能在无意间为生活留一片绿色。
“草色遥看近却无”,绿色辩证,乐成心智;种植一粒种子,不经意,收获一片绿意。
此文用诗句“草色遥看近却无”解读“绿色生活”,很机智,很辩证,很鲜活。特别是对“遥看”和“近却无”的阐释,颇具创见,发人思索。中学生的脑海里装了不少名家诗句,却不可随意往作文里“堆”,搅得人眼花缭乱。此文的灵活运用,值得中学师生在作文教学和古代诗文教学时认真审视。 (雷 雨)
小时候,我寄居在苏州的外婆家。那儿有许多老房子,屋顶灰色瓦片,在安静的画面里舒展。细细瞧去,那黑压压的瓦片缝中偶尔会冒出几个青嫩的“小脑袋”。“真喜欢这些绿色的小草!”我笑着说。
那时的窗是木格子的,上边覆了张厚厚的黄油纸。闲来无事,我就喜欢靠着窗。格子窗很厚重,运气好遇上它打开时,我便能肆无忌惮地从窗外拾点好风景,但要是它紧闭着,小小的我因推不开只得讪讪离去。
犹记那清晨滴水的翠绿芭蕉,屋顶上那些随风摆动、向我点头招手的小草,,,,绿色充斥了整个窗框,构成了我惬意的绿色生活。
有天午后,小伙伴们来外婆家找我玩。在嬉笑一阵后,我踱步来到了窗房。窗,关着,用力推,无济于事。见我沮丧的样子,小伙伴们互相交换了一个眼色。一个小伙伴走上前,用手指蘸了下口水,对着格子窗的角落猛地一戳。风,从小孔的一端不安分地钻进来。我迫不及待地瞅着小孔。“啊!满眼的绿色!”我欢快地叫着,一转身那古巷橘红色的黄昏正透过格子窗深深浅浅地投影在水泥地上,,,,
时光总是在你不经意间调皮地向后溜了一段,寄居的时光一去不复返。 那晚,夜色把缱绻的江南深深掩埋,,,,
不知怎么的,坐在玻璃窗前的我总情不自禁地抚摸那段寄居时光。有时,我会想,我到底在留恋些什么呢?住在高级公寓了,外婆也搬来了,,,,噢,我的格子窗不见了,那满窗的绿色不见了!
以前那样费劲地想着窗外的风景,而今只需一抬头,透过干净的玻璃窗,那满街的都市繁华尽收眼底。
然而,当初触摸黄油纸的滑腻触感不见了,我伸手摸到玻璃窗的冰冷。当初与小伙伴们玩耍的嬉笑声没有了,我感受到的是门与门之间、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忽然想起了什么才算是绿色生活,不仅是双眼满含着绿色风景,绿色,更代表一种和谐,人与人之间的亲近。
我想祈祷,祈祷那汽车尾气别打乱我的翠绿芭蕉;祈祷那一扇扇防盗门别阻隔人与人之间心灵的交流。
玻璃窗透明得漂亮,有时让我误认为不存在。然而一伸手,还是冰冷。 这扇“隔阂”,我真想打碎它,我童年的绿色生活哟,我好想“回家”! -简评
行文活泼,有点儿“调皮”,有点儿“感伤”,还有掩抑不住的青春活力。这得益于写作心态的放松和恣肆,更得益于写作过程中对自己感觉的捕捉和诗意的表达。记叙文需要刻画细节,但更重要的是让一切细节“活”起来,文章才能具有活蹦乱跳的生命力。在这个意义上,作文才是一种解放、一种快乐、一种惊喜。
三模考好了,难得一个晚上不必到校。信步走到校门前的街心广场。华灯初上,流光溢彩,人头攒动,一片欢乐海洋。射灯将花草树木打扮得花枝招展,绿油油一片。
可,总觉得少些什么。
或许是考前的心理烦躁吧,我安慰自己说。
瞥见广场西北角有一条通向深处的小巷,我朝里走去。
脚下的路不再平坦,有些硌脚。借着朦胧的月光,我看到脚下那一块块长方形的石块,泛着幽幽的光。或许,这就是大人口中所提到的城市里最后一条石板街吧。
怀着虔诚的心,我放慢脚步,生怕踩疼了这条古巷。
淡淡的月光倾泻下来,氤氲出一派祥和。寂寥无声,且听虫鸣。两边低矮的平房就那样安静地立着,墙砖之间已滋生了绵软潮湿的青苔。我看见岁月在墙上一点点剥落、侵蚀。木制的大门深锁着,锁住了那青葱的时代,锁住了老一辈曾经激扬的梦。晚风拂面,门环轻叩,却迟迟不见应门人。这里,没有外面世界的五光十色,没有尘世的无边喧嚣和物欲横流。虽然没有绿色射灯的照耀,但它依然显得郁郁苍苍。或许,这就是最本真的绿色吧?
我的心濡润了,如花蕊中的一滴露,也被染上了一点。
继续往前走,无意间看见一户人家的大门半开半掩着,几个老人坐在院子里谈话。借着堂屋里灯发出的微弱的光,我看见了那似曾相识的板凳,高高的门槛儿,矮小的竹椅。
绿色的生活,绿色的气息,那么真切地扑面而来,心儿也趋于详和。
我享受着这片绿色空间带来的心灵抚慰,又那样的心痛:斑驳的墙上,那一个个醒目的“拆”字,让人惊心!
我无法想像外面热闹的城市上空漂浮着多少浮躁不安的灵魂,他们像一个个野游的孩子,不知何去何从。习惯了霓虹灯的眩目,热衷于名利的追逐,有谁愿意留住这一块没有任何商业价值的绿地呢?又有谁意识到“人工绿化工程”正吞噬着我们的绿色生活和绿色心灵?
我渴望那融融的人文历史气息,期望那些不安的心灵能得到绿色的慰藉,,,, 绿色生活,能否让下一个和我一样寻求自然之诗的孩子,收获一份安宁? -简评
城市最后一条石板街安静而温柔地栖居着月光、竹椅、青苔、老人,,,,它们和流逝的旧时光一起共同勾勒出人们对温情脉脉的田原牧歌生活的向往。这样的石板街,如同博尔赫斯笔下的“小径分岔的花园”,花园的另一端则是流光溢彩的现代工业文明,在工具理性的逻辑推动下,“拆毁”和“吞噬”着人们心中的温情与诗意。面对我们折毁式的“绿色生活”,作者没有“愤青”式的质问与慷慨,只是平静、忧伤地叙述着这一切,复杂的情感蕴含其中。
足不出户,我已到达巴西。
经过技术的切割,经过资本的流通,经过售货员“选择原木地板,享受绿色生活”的热情推销,来自亚马逊流域的参天大树,混合着奔腾咆哮的激湍飞瀑声,莽莽林海的窃语以及在这片热带雨林中生活了千年、万年的鸟儿的鸣叫声,就这样,静静地躺在我的家中。
滚滚流淌的亚马逊的河水,化为滚滚的利润,带着滋养了它几百万年的绿色,就这样以一种卑谦的姿态,匍匐在我的脚下。
有那么几次,我弯下腰,趴在地板上,细细地、细细地凝望,注视着它。隔着刷了油漆、打了蜡的光亮表层,抚摸着它经历了千年的纹路与年轮。每一圈,都是自然对其三百六十五天的滋养,都凝结了那块生它养它的土地日日夜夜的厮守。而今,它却因为“人类需要绿色生活”这个假惺惺的理由,被迫断开了它的手,离开了它的根,被削成无数片,远渡重洋,来到中国。
我轻轻地抚摸着,在品牌之外,在装饰之外,细细聆听其中花的呢喃、鸟的鸣叫、自然的心语。透过深层,凝望着它曾经生气勃勃的绿色。
匍匐于被匍匐者,是尊敬还是惭愧?
很明显,我羞愧,羞愧得无地自容。
这棵树,它本可以很好地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而今,它却只能匍匐在我家中,任意地被践踏。
生产刺激消费,消费拉动生产,据说这是消费社会永恒不变的真理。就是因为我的消费,以及其他和我一样购买巴西原生态地板的人的消费,拉动了这项所谓的给人们带来绿色生活的产业的增长。也就是说,我们的“绿色生活”,不仅加快了亚马逊流域电锯的隆隆作响,加快了热带雨林的消失,还加速了全球温室效应,加快了两极冰川的融化,加快了海平面的升高,加快了臭氧层的空洞,加快了地球的毁灭!
如此“绿色”!是的,我们追求绿色的生活,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以此为理由,任意阻断河流,任意砍伐原木,任意践踏每一份花香与月光!
我们要做的是真正与自然和谐相处,用“绿色”这个崭新的概念,诗意地栖居!
这是一篇说“不”的奇文。奇在以具体的感受“切”入所谓的“绿色生活”的悖谬,并以高屋建瓴的态势剖析;奇在行文既激情灌注,又冷静乃至冷酷,审视的目光既指向宏观、他人,更有“审己”的勇气与力度。奇在表达的起手不凡而又新意迭出。末尾略平淡,思想的锋芒若能一贯到底就好了。但愿如此才华、思想、胆识能层楼更上。 骆冬青
我问爸:“你觉得‘菊花台’怎么样?”
爸想了想说:“没喝过。”
这就是我爸,不抽烟,不赌博,偶尔喝点小酒就诗兴大发。总之,“无公害,纯绿色”。 要是在古代,我想我爸决不会是“不肯过江东的”项羽——他顶多是一个驾小舟随江波晃荡的渔翁;也决不会是因为不能打仗报国而直跳的陆游——他顶多是一个在院子里种种花的“隐士”。总之,“爸不琢,不成器”。
别人家又是买房又是买车,又是高升又是提调。他却总不急,乐呵呵地“不务正业”。倒是前不久那次五百年一遇的日食将他给忙坏了。提前好几个星期,他又是买防护镜,又是计算角度选择最佳方位。忙上忙下,还预约了一帮邻居来天台一起观看。可惜的是,那天下起了细细的雨,天灰蒙蒙的,壮观的日食他没观到。我见他,把自己那架旧旧的望远镜擦了一遍又一遍,乐呵呵的脸庞少有了光彩。
我心里酸酸的。
我爸依旧爱着天空。他知道什么时候在哪块地方会有狮子座流星雨,他把那部热播的青春偶像剧骂得狗血喷头:“什么《一起来看流星雨》,简直是有损流星雨的形象!”然后,继续翻手里的天文手册。
我高三了,生活忙乱而拥挤。爸那悠闲的生活状态时常让我莫名地恼火。那次,爸陪我去北京参加自主招生考试。考场外挤挤压压的全是人,我突然觉得胸口堵得慌,在这人群之中的自己如一草芥,会被淘汰受伤。我习惯性地喝口可乐想掩饰紧张的情绪。爸却递过来一瓶矿泉水:“喝口白水吧,它也有自己的甜。”我定了定,接过水来。“丫头,人要活得自在,这水能融万物啊。”我捏捏那绿色的瓶子,将那火红包装的可乐扔进了垃圾桶。
我渐渐懂得了爸那颗绿色的心,不那么功利,不那么拥挤,留出好大一片,分给绿色的天空。他那份悠然淡泊,也引导着我,使我平静地面对紧张的高三生活。
回首望去,悠悠夏阳中,与爸在一起的点点滴滴,竟透着淡淡的绿色,,,,
爸呢?厨房里呢。
我觉得我爸洗碗的样子特迷人。
用“女儿”的眼睛来扫描“老爸”,别具一番情趣。作者把这位胸无大志、也不想有大志却活得有滋有味的父亲写活了,让你发笑,让你凝眸,让你反照自己。原来,人一旦豁达了,就能够平静地、大气吞吐地对待荣辱、沉浮、成败、生死等等。这种人,得天地之正气,他们的精神、意念和行为可用“绿色”来隐喻。全文夹叙夹议,以叙为主,十分注重传神的细节描写,故读来如沐春风。结尾处,“我爸洗碗的样子特迷人”,飞来之笔,特有情韵。
习惯了绿色丛林生活的人类先祖,当他们的双手舍弃了树枝而抓起了犁与锹时,火之血红和烟之浓黑便占据了子孙后代的双眼。如今,尽管我们褪去了原始的皮毛,我们却要再次唤醒那绿色的记忆,追寻绿色的生活!
绿色生活,并不意味着文明的倒退,并不标志着人类的返祖。也许蒸汽机的轰鸣象征进步,也许维多利亚时期英国林立的烟囱象征进步,也许第一列火车象征进步,也许第一艘载人飞船象征进步,但这种种“进步”,都以机器轮轴的刺耳磨擦声使我们与人类的本性渐行渐远!人是生命,生命需要绿色;草地,赐予我们疲惫时栖息的柔床;绿树,赐予我们焦躁时定神的荫凉,,,,人类即使穿上最先进的科技铠甲,其心灵依然在渴望畅快的呼吸和绿意的抚慰。当我们的双脚离那湿润的土地越来越远时,绿色的生活之梦,是我们揖别压抑与烦扰的唯一良方。
绿色生活,不必要如鲁宾逊般地浪迹荒岛,也不必如陶渊明似地逃离都市樊笼。诚然,人们喜欢鲁氏、陶氏的“绿色”,毕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类的佳境是大家都向往的。然而,人类文明既然脱离了原始丛林进入了城市,我们就不可能逆转潮流使现有文明倒退。我们需要的,仅是一颗“绿色”的心。我们无法“花间一壶酒”,却也能在“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时静心凝望。我们无法“踏花马蹄香”,却也能如季羡林般地养花弄草,以尺寸之绿装点生活,滋润心灵。晨起开窗,应记得领略那初醒柳叶的娇嫩;车行半路,莫忘向两侧梧桐颔首致意;夜晚闭户,也请留一扇窗让月光把桂影投入家中。于是,无需逃往野外,我们也能拥有一点绿色,一份自由舒畅的心绪,,,,
绿色的生活,已不仅仅是还自然一个原貌,还地球一分安宁,它更是人类心灵的特殊的自我救赎。当周围尽是陌生的身影,当路口车流让你迷茫,当城市高楼遮住了清晨的霞光,绿色生活就成了解除心灵桎梏的“救命稻草”。当人们意识到应有自由、宁静灵魂,那么,他们就会自然地去保护身边来之不易的绿色。污浊的心灵,向往的只是臭水沟!当人们倡导绿色生活时,莫忘记绿色之芽应该从心田萌发。心中有绿芽,世界才有盎然绿意!
我们同于先祖,只有在绿色自然中才能生息。我们又不同于先祖,当下生活逼我们追寻身边的绿,更追寻心田中的绿。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翠水碧,绿意无垠。为滚滚红尘添绿色,是正视生命的本质,必能享智者之乐,得仁者之寿!
面对“绿色生活”的命题,优秀考生的思考,并不停留在对“低碳”、“环保”的无力赞美上,也不作向往陶渊明式隐居生活的无病呻吟,而是紧贴现实,立足未来,由生态到心灵,在绿色生活的内涵上作了深度的开掘。正如文中所述,提倡绿色生活,并不意味着要逃离现实、重返原始,因为“我们不可能逆转潮流使现有文明倒退”;提倡绿色生活,不只是珍视保护身边来之不易的绿色环境,更是要执着追寻体现生命本真的心灵的自我救赎。这位考生深刻、独到的解读,高人一筹,给我们以诸多的启迪。 薛明德
时隔多年,我依然怀念那个清凉的夏天,怀念那沁入骨子里的绿茶香气。 那是奶奶住进城里的第一年,带来了田里一年的收成,也带来了锅碗瓢盆一系列家当。奶奶最喜欢那口绿瓷盆,天渐热的时候,她便会烧上一整壶的开水来泡茶。茶水本是浅浅的黄绿色,但装在墨绿的瓷盆里,总觉得那绿鲜艳而又饱满,似乎要溢出来一样。这时候,奶奶便会招呼我们姐妹二人:“走,咱卖茶去!”
那时满大街都是“凤凰”牌自行车,层层密密的树阴也挡不住毒辣的阳光,额头上的汗水则被晒成盐渍。这时奶奶的茶水总是最诱人,那清澄的绿不等人吆喝,就吸引来行路的客人。
“大妈,这凉茶,,,,”
妈妈总是不等人问完就接话:“自己家煮的,两毛钱一碗。”
从来不见有人还价,每每都是举起一碗咕嘟咕嘟咽下,颇有几分水浒英雄的豪气,然后掏出两枚细硬币,道一声谢,消失在人群中。偶尔也有渴极了的人,一连灌下三大碗,奶奶也只收取5角钱,也许她深谙做生意讲求回头客的道理,抑或是她的本性就只是为了方便他人。
瓷盆里的水渐渐浅了,奶奶便使唤我们去楼上把晾凉的另一盆拿下来。同样的绿,同样的清,在这样的午日,散发沁人的茶香,让人分不清这绿是茶叶的绿,是瓷盆的绿,或者是生活本身的颜色。
孩子的耐心总是有限的,当我们叼着冰棍一蹦一跳回来时,奶奶正在招呼一公车的客人。那时的公车是随停的,窗口伸出许多瓶子,奶奶便乐呵呵地把它们一一灌满,象征性地收取一些钱,那浅绿色的瓶子就注入了些许夏日的清凉,也注入了奶奶淳朴的热情。
最后的收入是有限的,去掉那些茶叶钱所剩无几,可我们却乐在其中。 很多年后的现在,我只是望着马路上无数辆汽车扬起的灰尘,看着瓶瓶罐罐花花绿绿的饮料,看着奶奶慈祥的照片,怀念那记忆中的绿色。
朋友,若你在旅途中拧开一瓶绿得不真实的茶饮,是否也会希望路边有一位老奶奶,摆着一口绿瓷盆,煮着一盆绿茶,,,,
作者通过怀念奶奶当年用绿瓷盆、茶碗等工具在路边卖茶这一故事,表达了自己对“绿色生活”的诠释:真实的、淳朴的、自然的、环保的生活才是作者心目中的绿色生活。这样的视角是独特的,这样的故事是鲜活的,这样的表现是智
慧的。加之文中几处简洁传神的细节描写和不动声色的场面片断的对照比较,使得文笔轻捷灵动,文意独特而耐人寻味。蔡明
──奶奶的心事
刚到村头,抬眼望见圩子上那片浓绿的白杨林,三叔便再也控制不住内心的情感,放声痛哭起来。他双膝跪在地上,仿佛有千万斤重,怎么也抬不起来。一声声“妈妈”的呼喊,叫人为之动容。
奶奶有三个孩子,三叔最小,爸爸最大,还有那与我未曾谋面的二叔,在一场意外中遇难了。不知怎么的,奶奶最疼三叔,临终前,还不忘千叮呤万嘱咐,一定要找到三叔。而我对三叔终究也了无印象。只知每到春节,奶奶总会呆坐在卧房里,对着那张泛黄的照片自言自语老半天,其间不时用手绢擦拭眼角,若有所伤。虽然人影模糊不成模样,但我隐约察觉奶奶的心事──我起初把它归于去世已久的爷爷。
爷爷本是村子里当家人,后在一场大水中为救村民献出了村民。为此,已经怀了三叔的奶奶哭昏了好多天才醒过来。村子以前很大,水灾之后,就定居的人就越来越来越少了。或许也正因为这场灾难,邻里之间的相当和睦,彼此也算是知根知底吧,家家几乎无话不谈。
但奇怪的是,每提及三叔的话题,村里人就会摇头,顾左右而言它。直到那年春种,家家大忙,而我们家只有妈妈、姐姐和我忙前忙后,独不见爸爸。我信口问帮闲的奶奶,她近乎平淡地说:“到圩子上看看去,你爸该在那收拾白杨林呢!”我心里直犯嘀咕“一片破草坪比粮食还重要?”果不其然,偌大的圩子上,只有爸爸正一铲一铲给树苗培土,还不时俯身观察长势。
对此,我便习以为常了,却冥冥中觉察到这片白杨林和我们家定有某种特殊的关系。这个谜在奶奶弥留之际才得解开。在三叔十五岁的时,村子又发生了一场灾难。但邻居们从不当我面讲起他,而出于好奇,我多少次在梦里虚构了场景,几多凶险,几多恐怖。从奶奶的话中得知,这场灾难和我们家有着严酷的关系:我可怜二叔就受死于这场灾难,而这一切却缘于我神秘的三叔。
我们村地势低洼,土质疏松,只要稍微摸一下,就是一层厚厚的土。爷爷生前想了一个办法,就是圩子上植草坪,以此固住土层。大家按此法在圩子上种植了草坪,村子的状况还真一天好过一天。人们看到圩子上的绿色,就像看到希望,似乎幸福正向我们招手。让人没想到的是,如此美好的愿望,竟然被我那调皮的三叔毁坏了。
三叔脑子灵活,他鬼使神差一般用药药鱼虾,不曾想废弃的药瓶丢在草坪上,从瓶子里流到草坪上,便将一片茂盛的草坪杀死了。三叔最初也不知道,到来年春天,村民发现圩子老不见绿,始终一片荒凉。更可怕的是,这一年洪水泛滥,席卷了整个村子。二叔为救不会水的三叔,也被洪水夺走了生命。事后有人就把三叔药鱼虾的事情讲了出来,认定他就是灾难的罪魁祸首。
奶奶没作辩驳,一面长跪在村里人面前,一面给遇难的二叔烧纸。三叔挨了村里人的打,奶奶的骂,就急了,逃离了村庄,至今未回。爸爸和妈妈外地打工,幸免一劫,当知道这事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了。从此,奶奶和爸爸就承担起了村头圩子上种植白杨林的责任。
讲完这段往事,奶奶嘴唇翕动,似乎想要说什么。爸爸会心地点点头,猛一转身,眼泪夺眶而出。奶奶才闭上眼睛。她是要爸爸保护好圩子上的白杨林,另
外一定要找到三叔。其实,三叔和爸爸一直有联系,每年的树苗也是他买的,他只觉心里有愧,不敢回来。我见到他时,还不到四十岁的他,却已是双鬓斑白。
三叔一声不吭,沉重的双膝已诠释了一切。那一片绿色的草坪温柔地布满了圩子,就像一枚枚大大的印章,刻满了生者对亡者深深的怀念,和对绿色生活的真诚的期许。
注:这是一篇考场上感动较多阅卷老师的佳作,因为它准确的描写与小说的表达,让人物形象与主题思想异常突出。
一是描写与表述中传达出的语言特征:雅语。这是文字修炼功底,二是全文主题传达出的中国人的民族情感与传统精神:保护自然与保护人际和谐,这是从古至今,中国人追求的生活的“绿色”。而这两点,恰恰是谭蘅君老师主张的“新文化作文”的判断标准:一是雅语,一是文化精神。因此,这是谭蘅君老师对“文化作文”理论突破所强调的“生活化呈现”方式。
写作,不管它运用什么材料,古代也罢,当代也罢,历史文献也罢,生活现场也罢,实景也罢,虚构也罢,材料只是一种载体或手段,关键是文章里有没有文化精神与文化情怀,以及作为文章,其语言文字,有没有雅语特点。
从以上两个方面,我们确认这是一篇“新文化作文”,用生活化方式呈现的佳作。
本文之所以感动何永康教授,本质的原因是文章揭示的人物品质与思想情怀。从中我们也看到“新文化作文”从广义的文化层面进行理解与延伸,从文章自身的特点来思考,对以往旧传统作文在文章品质与作者人格方面的影响与要求。
当哥本哈根大会在无果,无奈与无声的叹息中结束时,我不禁感慨,也许绿色的生活只能定格在我的记忆之中。
当捕鲸船再一次出海并满载而归,当孤独的北极熊再一次无助地望着海面,找不到一块落脚的浮冰时,我不禁惊慌,无情的现代化正在唤醒沉睡的碳魔,以摧毁让我们无比怀念与痛惜的绿色生活。
你看过春天的雪吗?它轻盈,柔美,还记得那年春天,我来到城外的绿草地上放风筝。瞬间,漫天的蒲公英将我团团围住,我兴奋地伸手去捕捉飞舞的飘絮,顽皮的它们却一次次地从我的指间溜走,又一次次地从我的面颊跳过,这些充满生机的风的使者在恣情地舞动着动人的华尔兹,那一刻,蓝天与绿草相映成趣,共同搭建了只属于它们的百老汇舞台。
可这绿色的生活也终究成了过眼云烟,一去不返。放灰色的混凝土成为城市的地标,就算是刺耳的玻璃反光也无法再现充满生机的绿色,这一刻,我只能用回忆甜蜜我的心,用怀想温暖我的情。
记得小时候,奶奶家的后院是我的迪斯尼乐园。尤其是夏天,我总喜欢躺在夹杂着些许绿色的紫葡萄藤架下欣赏夜空,数着银河里的星,想象着牛郎织女的情。现在只要我一闭眼,就能立马感受到那份清凉,清幽的绿色。可一睁眼,炫目的霓虹又将我拉回到现实。那花花绿绿的彩虹显然不能重塑以往那宁静的绿色生活,它除了带给人奢华,就一无是处了。星星再也不能为迷路的孩子照亮回家的路了。当这充满生机的绿色生活真的离我而去,我们也只能祈祷月光宝盒的存在,,,,..
其实,真正沉睡着的魔鬼并不是地底深处的碳,而是人们心中那种“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的思想,它比现代化更具有杀伤力,却也更难解决。
当死神真的穿着黑衣,手持镰刀来将绿色的生活从我们身边带走,它也只能草草地与这个世界告别,而我们也将更加无可奈何。也许到那时,“天人合一”也只能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因此,朋友,行动起来吧!让我们为了和谐的绿色生活一起努力,让它们不再离我们而去。
评语: 文章开篇“也许绿色的生活只能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之中”即不同凡响,引发人们的深思。全文以绿草地上飘絮纷飞的蒲公英与灰色的混凝土成为城市的地标,奶奶家后院的欢乐与霓虹给人的奢华等对比展开,镜头变换中透出作者对工业文明的侵扰使绿色生活不再的深深忧思,立意深刻,表达自然,判为一类卷上,得分68分。
那是一块地,一块青草地。那时的生活是绿色的,因为,有这块地。
总怀念那天高云淡,总怀念那芳草青青。曾几何时,那片绿地躺在城市的近郊,尽情地呼吸,恣情地生长,没有人能打扰它的安宁,它的欣喜,它以为可以一直这样下去,蓬勃而淡然,我也以为。
那片地上什么草都有,参差而杂乱,远比不上城里的景观草坪美观,但我总觉得这里多了些什么,一种自然,一种蓬勃,一种生命的本真。
那时的我总爱在这里,一坐一下午,这块地踩上去软绵绵的,但却厚重,不像城里的水泥地,虽然坚硬,但我总觉得踩上去空荡荡的。
看那些草恣情地生长,任生活被绿意染透,绿得闲适而舒畅。
城市像发酵的馒头,像是要吞没一切,推土机轰鸣着,翻起那一层层的泥土。我看见泥土被掀起,那原本蓬勃的青草已然发黄,干枯,它们的根裸露着,任风摆弄。
我愣在那里,心中一阵痛,泪无声的漫出眼眶。
为什么?为什么要夺走这块地,夺走这一片绿意?夺走这春天的芳草依依,这夏天的繁花满地,秋天金黄的热烈,冬天莹洁的静谧。
我不明白。
绿色,澄净,闲适,却似乎与这现代化的社会格格不入,人们拼命地追逐,追逐着名,追逐着利,一刻也不放松,人们喜欢红色,红色代表着财富,代表着利益,“煮酒话桑麻”已成为一种奢望,“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稻草渐渐飘散,蛙声早已消逝。没有人原意停下脚步,欣赏一路的风景,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的心境早已失落。
我怀念那片地,也怀念绿色的生活,绿色的人心。
当城市将我们包围,我们是否还能做一个绿色的人,过绿色的生活?
突然想起一个人来,那个凤凰小镇吊脚楼房的身影,沈从文。一切的尘嚣到他的心里都寂静了,只剩下水的纯粹,泥的厚朴,只剩下一片盎然的绿。不为名,不为利,静静地,只为寻求生命的真谛。
让心情变得疏松些吧!稍稍放慢些脚步,给心一片澄明与自然,这样便会感到阳光与雨露。
淡泊,安静,这便是绿色的人。澄澈,透亮,静静地坚守,静静地追寻生命的本真,这,便是绿色的生活。
编辑提醒:请注意查看“绿色作文”一文是否有分页内容。原文地址更多相关文章注:绿色作文一文由免费提供,来源于网络。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在转载引用时保留。否则因《》一文引起的法律纠纷请自负,。
最近更新热点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仿写吆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