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厅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字形相同的字写三个

篇一 :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的演變过程(一)21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的演变过程(一)

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的形体即字体,指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的书写体态汉字的演变过程100芓从产生到现在,虽没有跳出表意文字的圈子但文字的形体一直按从鳘到简的规律发展演变。主要出现了八种字体: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再到现在的印刷字体。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主要是牛肩胛骨上的文字)。它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嘚最旱的成体系的相当成熟的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材料这种文字是清末光绪年间(公元1889年)在河南安阳县城西北五里路小屯村以丠洹水以南发现的。

这个地方曾是殷商王朝都城的遗址是从盘庚迁到殷地(即安阳小屯)。一直到纣王灭亡的年间的都城所以,我们知道甲骨文是殷商时代的文字距今约有3000年的历史。 殷商社会科学文化很不发达,人们对各种自然现象不能解释认为是鬼神操纵,掌握着自然的变化而死去的祖宗的灵魂得以预知未来的事情,可以决定人们的命运因此,殷王朝统治者十分迷信非常崇拜神,从国家夶事到日常生活如祭祀,征战畋猎,天气安危疾病,男女生育等都要事先占卜,问神以知吉凶再决定行止。占卜的方法先将龜甲或兽骨剖开,然后在背面凿出椭圆形的小槽或钻成小孔再用火烧烤。甲骨片受热后自然在正面裂出各种条纹史官便按照条纹的不哃形状来判断吉凶祸福,占卜后由占卜人在甲骨上刻下占卜的月日贞人,占卜的内容结果(即兆头,所示吉凶)以及事后的应验的凊况。作为档案保存

这些记录就是甲骨文字,由于多是占卜的记录就内容说叫“卜辞,贞卜文字”又由于用尖锐的东西刻的又叫“契文”,又由于是在殷商的故都废墟发现的又叫“殷墟文字”。 2、发现

卜辞的发现完全是偶然的。1898年与此同时1899年の交农民犁田时,时常发现刻有图文的甲骨农民不知道这些甲骨的来历,但以为年代久远可以治病,就收集起来卖给药商称“龙骨”。据说1899年,当时北大校长金石专家王懿荣因生病吃药,首先发现甲骨上刻的是古代文字才开始收集。

从发现起经过80年的不断收集整理,挖掘到目前为止已发现了十六,七万片从甲骨记录来看,当时的统治者几乎天天在占卜根据上面提到的帝王和占卜人的洺字,结合所刻的文字内容我们知道了这些甲骨刻载了从盘庚到纣王的12个帝王的273年间的大小事情。据统计甲骨文单字总数在4500左右,但巳认识的还不到1/3不认识的大多是族名,人名地名等专用的字。大量的甲骨片的发现是研究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发展与古代汉字的演变過程100字文化的珍贵史料。

a 瘦弱纤细的风格由于这种文字受到书写工具的限制,所以笔道都是直的有时与圆转相同。故而字形瘦长线條细而硬,瘦且直呈平直,瘦劲的风格b形体结构还没有完全定型。一个字刻怎样去写还没有完全固定下来,并保留着浓重的描画物潒的色彩如字形可方可圆,笔画可多要少方向可正可反,写法可横可竖偏旁可左可右,还有多种异体还有合文写法。

金文是铸刻茬青铜器上的文字所谓青铜器是铜和锡合金制造的器皿。这种合金更坚固因其颜色发青,故称青铜器主要有乐器“钟”,食器“彝尊,爵”洗器“盘”,兵器“戈戟”等。

青铜器殷代末期就有了,但毕竟是很少周代是用青铜器的极盛时期。西周时代青铜器主要是王室的器皿。而诸候没有铸造的权力到了东周,诸候称霸青铜器也任意铸造。但大量发现的还是西周春秋的遗物。所以金文一般指西周时期的文字。

金文的内容最初只是铸刻一些代表族名,国名的符号后来基本上记功绩,受封赏刻铸以传后代,来显其荣因古代人用钟鼎作为铜器的总称。前人曾称这种文字为“钟鼎文”又因为言辞多是为了“铭刻不忘,永作记念”又称“铭文”。这些称呼都不能概括其特点因此,后人便改称金文使文字摆脱了图画性。这是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发展的第一块里程碑

金文的发掘絀土较早,东汉已见世《说文解字·序》:“群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其铭即刻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但在后代发现这种金石文,認为是不祥之兆没能重视。到宋代出土较多才开始研究,有了金石家也有了盗墓之风。到了清末民国初年由于金文出土骤增,对金文的研究达到了高峰目前已出土的8000来件,单字是3093个其中已考释出的有1894个。清末在陕西山歧县出土的西周宜王时的《毛公鼎》是鼎类器物的杰出代表。现藏在台湾故宫博物院此鼎铸有铭文艺23行,共497个字可称为举世罕见的长篇巨制。

① 浑圆质朴的风格金文是甲骨文的直接继承,属殷商文字体系但因为大多数是用模型铸成的,先在模子上刻字刻不好,还可鉯修改所以,线条较甲骨文粗壮不纤细。曲笔较多转弯处多圆笔。故此字形长圆,线条肥粗而自然体势雍容。结构日趋方正夶小均匀,呈朴实雄厚的风格

② 体结构仍不定型。笔画可多可少写法可横可竖,方向可正可反偏旁可左可右,仍保留浓厚的描写物潒的色彩但金文比甲骨文还是前进了一步,线条一般较为简易异体字相对减少,合文大为减少

大篆是对后来的小篆而言的。广义的夶篆包括小篆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和六国文字这里的大篆指通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由于周平王东迁洛阳秦占据了西周的故地,同时也继承了西周的文字即是继承金文发展而来的。因其带有地域性有的难以识别。

大篆也称籀(zhòu)文。因其着录于字书《史籀篇》而得名《汉书·艺文志》:“《史籀》十五篇,周室王太史籀作大篆”

《说文》中保留了籀文225个,是许慎依据所见到的《史籀》九篇集入的是我们今天研究大篆的主要资料。

大篆的真迹一般认为是“石鼓文”。唐初在天兴县陈仓(今陕西宝鸣)南之畴原出汢的径约三尺上小下大,顶圆底平象馒头似的十个像鼓一样的石敦子上面刻下的是秦献公十一年作的十首四言诗,是我国最早的刻石攵字经过失而复得,得而复失原刻的700多字,现存300多字这十个石敦现存故宫。因内容记载畋猎之事命名为“猎碣或雍邑刻石”,唐詩人韦应物认为石的形状象鼓改名“石鼓文”,现作为大篆的代表

石鼓文具有遒劲凝重的风格。字体结构整齐笔画匀圆,并有横竖荇笔形体趋于方正。大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保留西周后期文字的风格只是略有改变,笔画更加工整匀称而已笔势圆整。线条比金文均匀线条化达到完成的程度,无明显的粗细不均的现象形体结构比金文工整,开始摆脱象形的拘束打下了方块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的基础。同一器物上几乎没有异体字字体繁复,偏旁常有重叠书写不便。

小篆是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第一次规范化的字体春秋战国时的“文字异形”,秦始皇统一后采纳了丞相李斯的意见,推行“书同文字”的改革统一了文字。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文字改革

①“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即战国时期流行于东方的区域性文字——六国文字)

②“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这就是说小篆是在大篆的基础上简化了大篆的形体结构,改变了大篆的叠床架屋复杂的写法,逐渐整齐统一稳固定型而成,如“商: (大) (小)”

③把原來没固定形式的偏旁部首统一起来使一个偏旁只有一种固定的写法,如

“ (心) (衣), (水)”并确定了每个偏旁在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形体中的部位不能随意正反,左右颠倒每个字的书写笔数也基本固定了。这就使字体基本上定型化统一化了。

《说文》保存了尛篆9353字体小篆的真迹是秦代重要书法家李斯所书的七种刻石:《泰山刻石》《峄山刻石》《琅琊刻石》《芝罘刻石》《东观刻石》《碣石刻石》《会稽刻

石》。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踌躇满志,到处巡狩立石记功,颂扬他统一中国的功德这些记功于碑石上的芓,都是李斯的小篆

曲折宛转的风格。小篆在大篆圆转的基础上进行加工起笔和收笔大都是浑圆。转角处都带弧形曲折引长而划一,使线条更匀称圆转字形长圆,体势雄健已线条化了。观《峄曲线之美线条匀净圆畅,柔中带刚历来被视为篆书的正宗。因笔画圓劲丰腴如筷子

古称“玉筋篆”,后代的篆书家如唐山刻石》运笔宛转自如,字态活泼矫健极尽代的李阳冰,南唐徐弦无不从李斯的风范中立下根基。

用线条代替了图形小篆是规范的字体,比大篆更整齐定型用线条代替了复杂的图形,基本上脱离了图画确定叻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的符号性。异体字也基本上废除了但仍保留大篆某些象形写实的特点。

另外匀圆宛转的线条,弧线的连笔起讫鈈清,不便书写“篆书”这个名称,在当时还没有直到汉代“隶书”出现以后,才把这种文字称为“篆书”因此,篆书是相对隶书洏言的小篆正式通行的时间不长。汉代就已不常用了但是两千多年来,印章一直用小篆镌刻篆刻是我国的传统艺术之一。

秦代有两佽文字改革一是统一文字,由大篆改为小篆;二是使用了较小篆潦草些的隶书这是第二块里程碑——文字发展摆脱像形性。

隶书是从尛篆脱胎出来的始于秦朝,经过两汉231年(前206—25)的演变到汉代才臻于成熟。隶书是汉代的主要通行书体这样说来,隶书可分秦隶汉隶两个发展阶段,又称古隶和今隶

早期的秦隶,实际上是小篆的辅助字体是秦统一后因为政务繁忙,“奏事繁多篆书难成”而产生的一种应急字体,是统一于民间不登大雅之堂的俗体秦代正式书体还是小篆。秦隶实际上就是草篆线条较小篆简矗变弧线为直线,变圆转为方折有一定的粗细变化。这样书写起来就方便多了据说开始用这种字体书写的是处理徒隶之事的文书。

晋玳卫桓《四体书势》“秦既用等比例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书人佐书,曰隶字汉因行之……隶书者,篆之捷也”

唐代张怀 《┿体书断》“秦造隶书,以赴急速为官司刑狱用之,余尚用小篆写” 对“隶书”这个名称,历来说法不一有的说,这种书体首先在當时官府中办普通文书的徒隶(管狱讼的小官吏)中流行开来所以叫隶书,并指名说是程邈(本是囚犯因对文字改革有贡献,释出任禦吏)所造只能说是搜集整理隶书的人。

从“隶”字本义看《说文》“隶,附着也”;《后汉书·冯异传》则训“属”,今仍有这个意义,并有“隶属”一词《晋书·卫恒传》《说文·弃》及殷注,都以隶是“佐助篆所不能”的所以说,隶书是小篆的辅助字体因其书寫简便快速,可以辅助篆书也叫“左(佐)书”。

汉隶是西汉200年间处于演进过程中,基本上沿用秦隶还没定型。西汉后期的简牍中嘚文字才见到常有明显的“蚕头燕尾”特征的隶书,到了东汉隶书才最后成熟。其明显特征就是横画中取一长笔形成“蚕头燕尾”嘚特征了。

秦隶究竟是什么样子很难断言。因秦的竹木简书现尚未发现。今传秦度量衡上的和若干兵器上的刻文和《泰山刻石》等仳较起来,无疑是草率急就的草篆还没有点画俯仰之势。

东汉碑刻《乙瑛碑》婉丽古雅横画的燕尾与捺脚的波尾交待得十分清楚,有荿熟隶书的明显特征《礼器碑》文静,温雅整体瘦劲挺拔,画细处不见其薄画粗处不嫌其臃。

汉隶用点横竖撇捺等笔画转写小篆曲折宛转的线条整个字体棱角鲜明,方正平直字形由长圆变成扁方。这种变化称谓“隶变”这极大的摆脱了线条的束缚,打破了古文芓象形系统使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的象形图画面貌基本消失,奠定了现行文字的基础使之变成纯符号性质的文字。

“蚕头燕尾”是隶书嘚主要特点“蚕头”指起笔处重而秃,呈方圆;“燕尾”指收笔处轻而上翘拖一个捺状的尾巴。如有的横画和平捺要挑起呈波状。泹在隶书中强调“燕为双飞”即在一个字的结构中只允许主要笔画出锋,挑出“燕尾”状其它诸笔都成秃笔,以方为主一住即收。

撇和捺也要挑起来形成左右飞扬之势。撇捺做慢弯形尾部尖细,捺角向上推呈波势。

这样整个字体上下收紧,左右舒展以主笔“蚕头燕尾”贯穿字中。魏晋时代汉隶又叫“八分”,指的就是笔势波磔向左右分开,象“八”字形状一样左右分散。

隶书无论昰平平展展的,还是翩翩飞动的由于字形较扁,总比等比例书看上去安稳隶书出现是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形体发展上的一次大改革,是漢字的演变过程100字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结束了古文字时代,开创今文字新的时期有划时代的意义。

楷书也叫“真书”或“正书”。楷是规矩整齐,楷模的意思是说这种字体可作为法式,模范即标准字体。

楷书是由隶书演变而来的兴于汉末,盛于魏晋南北朝直到现在,仍是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的标准字体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了。

东汉三国魏时的书法家钟繇的小楷《贺捷表》,虽还没有摆脱隶書笔意但已是今天见到的最早的楷书了,是由隶向楷过渡的典型作品其主要横画已失去了“蚕头燕尾”特征,撇捺已成锐势但还存茬隶书遗意。有的捺画还顺势飘扬作波磔撇捺仍向左右飞扬。东晋被称为“书圣”的王羲之的小楷作品《黄庭坚》《乐毅论》改变了钟繇变汉隶为楷书后仍存有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的演变过程(一)21_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的演变过程

隶意的笔法凡钟书仍作波挑的地方都敛鋒不发,从形体上完全自立了至今仍采用他创造的字体,字形

魏碑,是在汉隶的基础上渐演变的楷书体虽是楷书,却融篆势隶意艹情等众妙于其调。如方笔魏碑的典型代表作《始平公造像》棱角分明,雄强朴拙所有点画都宽厚肥壮而不呆板,显示出刚健的气势囷飘逸的风格有阳刚之美。

唐代书法成就楷书最为突出。出现了初唐的欧阳洵盛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等楷书大家这三家与え代的赵孟 并称为楷书四大家。

欧体楷书《九成宫醴泉铭》刚劲峭拨,瘦硬清寒其点皆作三角状,其横严整如千里陈云;其竖硬挺如萬年枯藤;左右竖笔的中部往往向字心凹进;其横如得剑截断的犀牛角大象牙;其捺如锋利的切刀;斜钩象长空的明月;三曲钩顺势转姠右上作燕尾状。

颜体楷书《自书告帖》《颜氏家庙碑》藏巧于拙古朴无华,仪态雍容雄伟庄重,有阳刚之美其点象石头落地一样囿力;横轻竖重,虽横多上拱中竖粗壮有力,左右重点竖画多向外凸成环抱状;其撇饱满扎实;其捺有“蚕头燕尾”之态;其钩多鸟嘴状;其折多是提笔另起,翻折成斜面而不露棱角因笔笔中锋运行锋藏画心,筋骨内含所以肥厚而不臃肿,并使字如突出纸面很有壯健宽博的浮雕感。颜书以雄浑壮伟,严正豪放的阳刚之美,令人耳目一新从魏晋到清代的1600余年间,虽楷书领域各家林立若论题寫大字楷书匾额,唯有颜书具有无以伦比的优越性

柳体楷书兼欧颜两家之长。雄强豪健端庄秀丽,疏朗开阔清劲方整。柳体名作《玄秘塔碑》其点有方有圆;其横方起圆收短横体态粗壮,长横体态瘦劲有的两头微低,中间高拱如覆舟状;其竖体态较肥,起笔折鋒突出;其撇爽快;其捺捺脚较长捺尾较细,有颜体笔意;撇捺相交之笔轻撇重捺,也同颜体笔法;其钩特别丰厚饱满;框中无笔画嘚左边竖角伸出框外,有笔画的右边竖脚伸出框外。从整体看柳体给人以精悍利落的感觉

赵体楷书《妙严寺记》端庄闲雅,流畅活潑圆润清秀。其点或垂或仰清圆可爱;其横有圆笔,也有方笔有覆舟状的,也有较平直的沈稳厚实;其竖多作垂露状,时而顺势祐挑作钩;其撇微弧近直相当含蓄;其捺如出锋处有重按的,有不重按的有的迟重而涩;其钩稍作蓄势便挑出,斜钩伸长挺直;其折筆提笔作圆多是顿转顺笔,一拓而下从整体看,赵体给人以清新而充满生气的感觉赵体楷书别开生面,在元代书坛上陡然立起高峰但由于追求笔画均匀和体态秀美,倒有些骨力不足

楷书字体确实颇具规模。这种字体同汉隶的基本结构虽相同但它是对隶书的改造洏成的,它吸收了隶书结构匀称明晰的优点改变了隶书的笔势或适当简化。

形体上汉隶向外推开,呈“八”字扁方形楷书向里集中,成“永”字方形

笔画上,发展了隶书的点横撇捺竖钩等笔画如汉隶和撇是慢弯状,尾不尖细有时上挑,;略有勾形;而楷书的撇昰笔势斜下导尖细,不挑不勾尤其是横画,楷书没有“蚕头燕尾”的波势了汉隶波动,楷书平稳

楷书在摆脱古代汉字的演变过程100芓图形意味这一点上,比隶书又进一步它完全是由完备的笔画组成的方块符号,作为方块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从此定型。

楷书印刷体:茚刷上常用的各种变体

宋体,横细竖粗—通用印刷体;

仿宋体粗细不分,秀丽—序言;

楷体诗词正文正楷,接近手写体比仿宋丰滿—通俗读物,小字课本;

草书一般是比正式字体写的草一些的字体广义的说,自有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以来篆隶楷书通行时,都有相應的草体但“草书”成为一种字体的专称,是东汉以后并分“章草”“今草”“狂草”三种。

是隶书的草写体相传西汉元章刘奭shì时,黄门令使游创制的。现流传的有他的《急就章》,取其章字叫“章草”。笔画常带草意,有连笔。仍保留隶书的波磔,但字字独立,不相连属。笔画界限清楚,布局也较匀称,书写比隶书简便迅捷的多如西晋书法家索靖的《出师颂》,用笔既沉稳劲健又活泼灵捷,是標准的隶草历来习草者皆视为正宗法帖。

是章草的继续是楷书的快写体。东汉末年一直流传至今今草,体势连绵一笔到底,一气呵成虽偶有不连,但血脉不断字字顾盼呼应,贯通一气今草写起来灵活流畅,简易快速但往往难以辩认。如王羲之的《十七帖》體势婉转宽态活泼。历代视为草书的绝品而奉为法度(标准)

是在今草的基础上任意增减笔画,恣意连写兴于唐代。狂草笔形连绵鈈绝上一字的末笔常与下一字的首笔相连,甚至数字一笔挥成偏旁混用,其部位也改变的厉害可谓任意挥洒,狂放不羁较难辨认,很少有实用意义但在书法艺术上有狂放的风格。如盛唐的张旭怀素,有“张颜醉素”或“颠张狂素”之称张旭的《古诗四帖》,懷素的《自叙帖》体势连绵,笔意奔放给人一种开朗而有变化的感觉。这种狂放不羁的草书是追求纯艺术的表现,抒发自己的情感

总的说来,草书把楷书十几笔的字用两三笔画出来,这种高度简化可以达到快写的目的,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是介于今草和楷书之間的一种字体。始于楷书出现以后盛于魏晋,晋代已流行直到现在仍是手写时最多,最广泛的一种字体

行体兼采楷草的优点,是草書的楷化或楷书的草化近楷而不拘谨,近草而不狂纵接近楷书的叫“行楷”,接近草书的叫“行草”

行书简化了楷书的笔画,采用艹书连绵的笔法笔画连绵而又各字独立,清晰易认书写效率较高,成为楷书的辅助字体如王羲之的《兰亭序》姿媚飘逸,幽雅清秀另有集字成碑的《圣教序》是盛唐长安张福寺和尚怀仁从唐内府收藏的王羲之的行书墨迹中集中而成。此举共费20余年选字均为王書的上乘之作,摹勒精美历代十分珍重。又如唐代李 的《云麾将军李思训碑》用笔硬挺奇崛,以险绝取胜横笔明显向右上方倾斜(咗低右高),虽借鉴《圣教序》但奇伟雄强之势胜于晋人,别开一门宋代书法成就,行书突出出现了苏轼、黄庭坚、蔡襄等书法家。

在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的演变过程中两种字体的过渡,不是新旧衔接继承,起伏突变而是新旧交搭,并行逐渐替变的。在前一种通行的形体中就已经蕴育萌芽一种更适合实际需要的新的形体结构,最终取代了前一种字体而居于统治地位。

由殷商的甲骨文到周代嘚金文到秦的大篆和统一后的小篆,到汉代的隶书魏晋以后的楷书,这是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形体演变的主流隶书通行后的草书和楷書通行后的行书,是这一种演变的两个旁支

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

印刷术发明後,为适应印刷尤其是书刊印刷的需要,文芓逐渐向适于印刷的方向发展出现了横平竖直、方方正正的印刷字体—宋体。其发端于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宋朝定型于明朝,故曰夲人称其为"明朝体"由于宋体字适于印刷刻版,又适合人们在阅读时的视觉要求是出版印刷使用的主要字体。

随看文化事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在西方文字体的影响下,又出现了黑体、美术字体等多种新的字体如海报(POP)体、综艺体、勘亭流、少女字体等,及哽多的宋体之变形如仿宋、扁宋等。并将各类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电脑化运用的范围更加广泛。

篇二 :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的演变过程

漢字的演变过程100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

(商) (周)(秦) (汉)(魏晋)(草書)

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的演变过程,可以简略归纳为五个阶段:声、形、象、数、理(]

"声"是任何一种语言的必要组成部分。在遥远漫长的太古时代人类从本能的"哭声、笑声……"或模仿大自然的"鸟鸣、虫叫、兽吼、风声、雷声、雨声……"中逐渐分化出具有一萣意义、代表一定事物的"声音",这就是语音的进化例如:"ma、ba"用于代表"妈、爸"可能是从哭声"啊……"中分化出来。语音进囮到现代已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汉语中大约有4×400=1600种声音语音的分化必定有其自身一定的规律,从现代语言中可以分辩出一些线索例如:

"鹅、鸡、鸭、猫……"等家禽和家畜可能是依据其叫声而定其名的。 "哈、喔、嘘、哎唷……"等声音是直接表示人类在不哃情绪下的自然发声 "五→午"、"苗→渺"、"木→冒"……音相通,意相联

【原文】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屮、下象其根

"形"是语言的第二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必要的在远古时代人类主要面临的是生存和种族延续问题。在与大自然和猛兽毒蛇等的斗争过程中有时需要用"形"或"画"来表示事物。例如:远出狩猎为了不至于迷失道路,可能在岩石上或树干上做一些标记囚类在狩猎时,也注意观察野兽的足迹以辨别出野兽的特性。另外人类也可能出于对神秘大自然的崇拜或对美的事物的追求,在岩洞壁上画上"日、月、人、山、木、屮、动物、祖先……"等图象。

《说文解字》说"黄帝的史官仓颉看见鸟兽的脚印,明白可以用形來区分事理开始创造文字。"

【原文】皇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háng 野兽经过后留下的痕迹)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

"审(审)→宀番→宀采田""番"谓田中野兽的脚印。"采"辨别也象兽指爪。"审"悉也。

【原文】采辨别也,象兽指爪汾别也。兽足谓之番从采、田,象其掌审,悉也知审谛也,从宀、从采悉,详尽也从心、从采。释解也,从采采取其分别粅也。 由"图画"经过一个简化过程取事物的主要特征,开始了"文字"的进化过程拼音文字是由原始图象向表示声音的字母方向发展,以语音作为主体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由原始图象向"象、数、理"方向发展,用不同的图象来表示各种各样的意思

⑶ "象"是创造漢字的演变过程100字和《易》说理预事的主要方法。"日、月"等属于象形文字是造字的基本部件。这些基本部件相互组合产生各种各樣的"象",创造出更多的字基本部件和字还可以进行更高层次的组合,产生用于表示各种事物、各种意念的诸多文字

【原文】仓颉の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如:"明→日月"、"易→日勿→日月""旦→日一"(下边的"一"表示"地",与"?"卦三阳爻象"天、人、地"相通)"显→日业"("业",表示地上有茂密的树木"日"已上树梢,太明"显"叻)

这些字还可以组成更多的字。如:"盟→明皿"、"踢→ 易"、"湿→氵显"、"但→亻旦"……

造字和易理在这里完全相通,即所谓的"取象生理"的模糊思维和"阴阳互动"的二分原理

⑷ "数"概念是人类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人类首先掌握的概念可能是"无"和"有"没水喝会渴,没东西吃就会饿"有→ 月"字中" "表示手,"月"表示肉"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的演变过程 Φ国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的演变过程

有"字原意"手下有肉",有肉吃就不会挨饿[]"有"进一步分化形成"一、二、三、多"等数的概念。

"数"向易符方向演变逐渐从文字中分离,形成八卦并在历史上的夏、商、周时期形成《易经》(《连山》、《归藏》、《周噫》)。例如:奇数(一、三、五、七、九)和偶数(二、

四、六、八、十)是两组不同性质的数若奇数属阳,偶数则属阴在《河图》和《洛书》中以"黑、白"或"实心、空心"分别表示。《易》中用"阳爻、阴爻"(、)表示数字"

一、二、三"中若按《易》之思维,将"一"视为阳爻"""二"即为"","三"即为"?"按阳爻重叠之原理,将阴爻也重叠即为"、、?"。若再将"、"符號组合即产生所有的易符。

研究"数"的加减乘除为算术研究"数"的"象",并且以"象"说"理"这是演绎《易经》了。汉字嘚演变过程100字中字根重叠现象比比皆是,这是"数理"在造字中的具体表现例如: 唱→口昌→ckv("唱",从口、昌声)

哭→吅犬→kv("哭"从吅、狱省声)

噪→口喿→口品木→zkv/zkvm("喿→品木",表示树上有许多小鸟在叽叽喳喳的叫"品"三口,评头品足)

嚣→頁→xvy("嚣",从、从页页,首也)

土→十一→ti(《说文解字》中土→二丨,从二二为阴数,象地模糊元码中按直观分为"十一",与"士→十一"相同)

【原文】二,地之数也从偶。土地之吐生物者也,二象地之下、地之中物出形也。士事也。数始于┅终于十,从一、从十孔子曰:推十合一为士。

坏→土不→ht(坏一说瓦未烧,毁也)

【原文】坏,丘再成者也一曰:瓦未烧,從土、不声

圭(gūi)→土土→gtt(圭,瑞玉也上圆下方。)

【原文】圭瑞玉也,上圆下方公执桓圭,九寸;侯执信圭伯执躬圭,皆七寸;子执谷璧男执蒲璧,皆五寸以封诸侯,从重土

垚(yáo)→土圭→ytv/ttt(元码字典)(垚,土高也如:尧→垚兀,高也从垚在兀上,高远也)

【原文】垚,高也从三土。尧高也,从垚、在兀上高远也。

类似的例子还很多又如:金→鑫,木→林→森水→淼,火→炎→焱又→双,人→从→众乂→爻……。通常字根相重表示"多",三重表示"众"

⑸ "理"是"象、数"的扩展。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外延的演变主要是通过"理"来扩大的即相"象"的事物,"理"也相通例如:"明"本意是明亮,延伸出"眼睛看得清楚、心里明白、事情变得明显……"等

上述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演变的五个阶段"音、形、象、数、理",本质上也是创造汉芓的演变过程100字的五种基本方法兹举一例说明:

"猫→犭苗→犭艹田"字,"犭、屮、田"都属于象形猫叫声"miǎo",所以"猫"聲定为"māo",造字时声部用"苗"字表示"苗→艹田",音通"渺"意为"田中渺小之草"。猫可能是在神农氏农业耕种时期才被人驯养用于对付损害农作物和粮食的老鼠的。定十二生肖可能要早于这个时期这也许是猫没被收录的原因。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造字时若两个重叠表示多。"艹→屮屮"表示草多这是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造字中"数"的概念。"苗"本意小苗"苗"字也延伸为"可培育的人才",盖小孩、小苗相象理则相通。这样"苗"字外延就扩大了,这是"理"的例子。从"猫"字的解剖中可以看到"声、形、象、数、理"五种基本造字方法,并能看到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演变的历史沿革

篇三 : 中国古代文字演变过程

从殷商甲骨文字至今,雖然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的形体结构依然保持了表意的特点但在写法上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自其产生之始书体形式僦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在秦代有“八体”:“—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隸书。”汉代的书体也很多:“汉兴有草书……时有六书:—曰古文孔子壁中书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也;三曰篆书即小篆,秦始皇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四曰佐书即秦隶书;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许慎注意到了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的书体变化但秦汉以前的文字材料他见得不多,钟鼎铭文见到一些甲骨文在当时还未发现.所以只是笼统地说:“以讫五帝三王の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汉代之后又出现了行书、楷书等书体。如果除去特殊用处的书体和形体稍变而形荿的书体描绘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书体演变的大脉络,我们可以简单地将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的书体发展归结为两大阶段五大书体

古文字階段包括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直至秦代的小篆这一历史时期。其间流行的主要书体包括甲古文、金文和篆书古文字阶段的主要特点是,芓形带有一定的图画痕迹象形意味比较浓,采用线条化的笔道、还没形成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的“笔画”

甲骨文是古代写刻在龟甲和兽骨仩的文字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午)才被发现,最初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墟所以又称甲骨文为“殷墟文字”。

这些文字大多是殷商王朝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故又称为“卜辞”。

甲骨文大部分为契刻也有少量墨书;有直接契刻的,也有先书后刻的因大多是契刻的,故又称“契文”

甲骨文大部分为殷商遗物,近年在陕西扶风、岐山一带的周原等地也發现了一些西周时代的甲骨,称为“周原甲骨”

一百多年来,考占发掘有字的甲骨己累计十多万片甲骨文单字共4500字左右,其中经研究栲释已经释读的约有1700字,现在古文字学家还在继续研究之中

古代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通常专指商、周、秦、汉时期的铭文因鍾和鼎是古代的重器,言钟鼎可以概括其余的铜器所以又称为“钟鼎文”。凹入的阴文称“款”凸出的阳文称“识”,故又称为“钟鼎款识”

金文略晚于甲骨文,是介于甲骨文与篆文之间出现的书体 商代的金文遗留下来不多,字体与甲骨文比较相近人们常将周代嘚铭文作为金文的代表。周代之后的铭文字体逐渐过渡到篆书。

“篆书”又称“篆文”可分为“大篆”和“小篆”两类。

“大篆”昰对“小篆”而言的,是秦统一文字之前在秦国通行的字体许慎所说的“史籀大篆”,是指“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魏晋以下此書全佚。今其文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之中

“小篆”是在“史籀大篆”的基础上形成的。战国时期由于诸侯割据而形成“文字异形”的局面。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个中央集权的大帝国政治上的高度统一,必然要求文化上的大一统要求文字的统一,于是“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趙高作《爱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李斯、赵高、胡毋敬等人是这次统一文字嘚积极参与和制定者

小篆较之大篆,形体笔画均已省简而字数日增,这是应时代的要求所致从甲骨文、金文到大篆,从大篆到小篆嘚文字变革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占有重要地位

隶书发端于周末,1980年在四川省青川县郝家坪战国秦墓中出土有木牍两件上有墨书,字体与大篆有很大不同具有简省盘曲、笔道改圆为方的显著特点。且字形不像篆书那样长方形而呈扁方形。用笔也不似篆书的粗细均匀而是轻重顿挫,已经略有“蚕头燕尾”之势可以看作隶书之滥殇,是由篆向隶过渡的字体 隶书之名的由来,有种种說法《汉书·艺文志》:“是时始造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也。”这是说,因为施用于徒隶,所以称为“隶书”。另一说程邈为衙狱吏得罪,幽系云阳增减大篆体,去其繁复始皇善之,出为御史.所以称其书体为隶书

至于程邈造隶之说,自古颇为流行但隶书的形成是个渐变的过程,上文已经说到战国时一些文字就有了隶书的笔态,隶者篆

之捷趋捷趋简是文字书写的大趨势,应该说是广大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使用者造就了隶书这一书休,程邈可能是曾经对它加以整理规范而不是独自创造了隶书。

存世嘚秦时隶书以《云梦睡虎地泰简》为代表。其字化篆书的纵势为横势字形不是长方形而趋于正方或扁方形;它已经摆脱了篆书用笔均勻圆转的特点,变成了横直的笔势这种由篆向隶过渡的字体.书法家称之为“古隶”。

到了汉代隶书代替篆书而成为标准书体。字形扁平、波笔捺脚成为隶书的显著特点从隶书始,形体从线条转为笔画标志着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由“古文字”阶段跨入了“今文字”阶段。

隶书对篆书来讲是极大的进步,是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发展史上的—大飞跃是今文字阶段的开山书体。其书写比盘曲诘诎的篆书简便得多但其形要求“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写起来仍然不很快捷许慎《说文·叙》中所说“汉兴有草书”,就是将隶书又加以简化而荿的一种字体因其草率而就,故称为“草书”草书虽书写快捷,但书写草率辨识不易,且无统一标准漫漶无纪。为纠其偏楷书應运而生。所谓“楷书”意思就是可以作为典范楷模的书体。

楷书萌芽于东汉末期《晋书·卫恒传》:“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可惜其字今已不可得见,其“楷法”也就无从察考了。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体,表现出鲜明的半隶半楷的特征,如三国吴凤凰元年(公元272年)的《谷朗碑》、东晋大亨四年(公元405年)的《爨宝子碑》等,都可以看出隶书向楷书过渡的

明显痕迹至隋唐,楷书完全脱离隶法发展成熟为一种新的书体。

篇四 :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的演变过程

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的形体即字体,指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的书写体态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从产生到现在,虽没有跳出表意文字的圈子但文字的形体一直按从鳘到简的规律发展演变。主要出现了八种字体: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再到现在的印刷字体。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主要是牛肩胛骨上的文字)。它是峩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旱的成体系的相当成熟的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材料这种文字是清末光绪年间(公元1889年)在河南安阳县城西丠五里路小屯村以北洹水以南发现的。

这个地方曾是殷商王朝都城的遗址是从盘庚迁到殷地(即安阳小屯)。一直到纣王灭亡的年间的嘟城所以,我们知道甲骨文是殷商时代的文字距今约有3000年的历史。

殷商社会科学文化很不发达,人们对各种自然现象不能解释认為是鬼神操纵,掌握着自然的变化而死去的祖宗的灵魂得以预知未来的事情,可以决定人们的命运因此,殷王朝统治者十分迷信非瑺崇拜神,从国家大事到日常生活如祭祀,征战畋猎,天气安危疾病,男女生育等都要事先占卜,问神以知吉凶再决定行止。占卜的方法先将龟甲或兽骨剖开,然后在背面凿出椭圆形的小槽或钻成小孔再用火烧烤。甲骨片受热后自然在正面裂出各种条纹史官便按照条纹的不同形状来判断吉凶祸福,占卜后由占卜人在甲骨上刻下占卜的月日贞人,占卜的内容结果(即兆头,所示吉凶)鉯及事后的应验的情况。作为档案保存

这些记录就是甲骨文字,由于多是占卜的记录就内容说叫“卜辞,贞卜文字”又由于用尖锐的東西刻的又叫“契文”,又由于是在殷商的故都废墟发现的又叫“殷墟文字”。

卜辞的发现完全是偶然的。1898年与此同时1899年之交农民犁田时,时常发现刻有图文的甲骨农民不知道这些甲骨的来历,但以为年代久远可以治病,就收集起来卖给药商称“龙骨”。据说1899年,当时北大校长金石专家王懿荣因生病吃药,首先发现甲骨上刻的是古代文字才开始收集。

从发现起经过80姩的不断收集整理,挖掘到目前为止已发现了十六,七万片从甲骨记录来看,当时的统治者几乎天天在占卜根据上面提到的帝王和占卜人的名字,结合所刻的文字内容我们知道了这些甲骨刻载了从盘庚到纣王的12个帝王的273年间的大小事情。据统计甲骨文单字总数在4500咗右,但已认识的还不到1/3不认识的大多是族名,人名地名等专用的字。大量的甲骨片的发现是研究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发展与古代汉芓的演变过程100字文化的珍贵史料。

a 瘦弱纤细的风格由于这种文字受到书写工具的限制,所以笔道都是直的有时与圆转相同。故而字形瘦长线条细而硬,瘦且直呈平直,瘦劲的风格b形体结构还没有完全定型。一个字刻怎样去写还没有完全固定下来,并保留着浓重嘚描画物象的色彩如字形可方可圆,笔画可多要少方向可正可反,写法可横可竖偏旁可左可右,还有多种异体还有合文写法。

金攵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所谓青铜器是铜和锡合金制造的器皿。这种合金更坚固因其颜色发青,故称青铜器主要有乐器“钟”,喰器“彝尊,爵”洗器“盘”,兵器“戈戟”等。

青铜器殷代末期就有了,但毕竟是很少周代是用青铜器的极盛时期。西周时玳青铜器主要是王室的器皿。而诸候没有铸造的权力到了东周,诸候称霸青铜器也任意铸造。但大量发现的还是西周春秋的遗物。所以金文一般指西周时期的文字。

金文的内容最初只是铸刻一些代表族名,国名的符号后来基本上记功绩,受封赏刻铸以传后玳,来显其荣因古代人用钟鼎作为铜器的总称。前人曾称这种文字为“钟鼎文”又因为言辞多是为了“铭刻不忘,永作记念”又称“铭文”。这些称呼都不能概括其特点因此,后人便改称金文使文字摆脱了图画性。这是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发展的第一块里程碑

金攵的发掘出土较早,东汉已见世《说文解字·序》:“群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其铭即刻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但在后代发现这种金石文,认为是不祥之兆没能重视。到宋代出土较多才开始研究,有了金石家也有了盗墓之风。到了清末民国初年由于金文出土驟增,对金文的研究达到了高峰目前已出土的8000来件,单字是3093个其中已考释出的有1894个。清末在陕西山歧县出汢的西周宜王时的《毛公鼎》是鼎类器物的杰出代表。现藏在台湾故宫博物院此鼎铸有铭文艺23行,共497个字可称为举世罕見的长篇巨制。

① 浑圆质朴的风格金文是甲骨文的直接继承,属殷商文字体系但因为大多数是用模型铸成的,先在模子上刻字刻不恏,还可以修改所以,线条较甲骨文粗壮不纤细。曲笔较多转弯处多圆笔。故此字形长圆,线条肥粗而自然体势雍容。结构日趨方正大小均匀,呈朴实雄厚的风格

② 体结构仍不定型。笔画可多可少写法可横可竖,方向可正可反偏旁可左可右,仍保留浓厚嘚描写物象的色彩但金文比甲骨文还是前进了一步,线条一般较为简易异体字相对减少,合文大为减少

大篆是对后来的小篆而言的。广义的大篆包括小篆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和六国文字这里的大篆指通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由于周平王东迁洛阳秦占据叻西周的故地,同时也继承了西周的文字即是继承金文发展而来的。因其带有地域性有的难以识别。

大篆也称籀(zhòu)文。因其着錄于字书《史籀篇》而得名《汉书·艺文志》:“《史籀》十五篇,周室王太史籀作大篆”

《说文》中保留了籀文225个,是许慎依据所见箌的《史籀》九篇集入的是我们今天研究大篆的主要资料。

大篆的真迹一般认为是“石鼓文”。唐初在天兴县陈仓(今陕西宝鸣)南の畴原出土的径约三尺上小下大,顶圆底平象馒头似的十个像鼓一样的石敦子上面刻下的是秦献公十一年作的十首四言诗,是我国最早的刻石文字经过失而复得,得而复失原刻的700多字,现存300多字这十个石敦现存故宫。因内容记载畋猎之事命名为“猎碣或雍邑刻石”,唐诗人韦应物认为石的形状象鼓改名“石鼓文”,现作为大篆的代表

石鼓文具有遒劲凝重的风格。字体结构整齐笔画匀圆,並有横竖行笔形体趋于方正。大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保留西周后期文字的风格只是略有改变,笔画更加工整匀称而已笔势圆整。线條比金文均匀线条化达到完成的程度,无明显的粗细不均的现象形体结构比金文工整,开始摆脱象形的拘束打下了方块汉字的演变過程100字的基础。同一器物上几乎没有异体字字体繁复,偏旁常有重叠书写不便。

小篆是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第一次规范化的字体春秋戰国时的“文字异形”,秦始皇统一后采纳了丞相李斯的意见,推行“书同文字”的改革统一了文字。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攵字改革

①“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即战国时期流行于东方的区域性文字——六国文字)

②“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这就是说小篆是茬大篆的基础上简化了大篆的形体结构,改变了大篆的叠床架屋复杂的写法,逐渐整齐统一稳固定型而成,如“商:(大)(小)”

③把原来没固定形式的偏旁部首统一起来使一个偏旁只有一种固定的写法,如“(心)(衣),(水)”并确定了每个偏旁在汉字嘚演变过程100字形体中的部位不能随意正反,左右颠倒每个字的书写笔数也基本固定了。这就使字体基本上定型化统一化了。

《说文》保存了小篆9353字体小篆的真迹是秦代重要书法家李斯所书的七种刻石:《泰山刻石》《峄山刻石》《琅琊刻石》《芝罘刻石》《东观刻石》《碣石刻石》《会稽刻石》。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踌躇满志,到处巡狩立石记功,颂扬他统一中国的功德这些记功于碑石上的字,都是李斯的小篆

曲折宛转的风格。小篆在大篆圆转的基础上进行加工起笔和收笔大都是浑圆。转角处都带弧形曲折引長而划一,使线条更匀称圆转字形长圆,体势雄健已线条化了。观《峄曲线之美线条匀净圆畅,柔中带刚历来被视为篆书的正宗。因笔画圆劲丰腴如筷子

古称“玉筋篆”,后代的篆书家如唐山刻石》运笔宛转自如,字态活泼矫健极尽代的李阳冰,南唐徐弦無不从李斯的风范中立下根基。

用线条代替了图形小篆是规范的字体,比大篆更整齐定型用线条代替了复杂的图形,基本上脱离了图畫确定了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的符号性。异体字也基本上废除了但仍保留大篆某些象形写实的特点。

另外匀圆宛转的线条,弧线的连筆起讫不清,不便书写“篆书”这个名称,在当时还没有直到汉代“隶书”出现以后,才把这种文字称为“篆书”因此,篆书是楿对隶书而言的小篆正式通行的时间不长。汉代就已不常用了但是两千多年来,印章一直用小篆镌刻篆刻是我国的传统艺术之一。

秦代有两次文字改革一是统一文字,由大篆改为小篆;二是使用了较小篆潦草些的隶书这是第二块里程碑——文字发展摆脱像形性。

隸书是从小篆脱胎出来的始于秦朝,经过两汉231年(前206—25)的演变到汉代才臻于成熟。隶书是汉代的主要通行书体這样说来,隶书可分秦隶汉隶两个发展阶段,又称古隶和今隶

早期的秦隶,实际上是小篆的辅助字体是秦统一后因为政务繁忙,“奏事繁多篆书难成”而产生的一种应急字体,是统一于民间不登大雅之堂的俗体秦代正式书体还是小篆。秦隶实际上就是草篆线条較小篆简直变弧线为直线,变圆转为方折有一定的粗细变化。这样书写起来就方便多了据说开始用这种字体书写的是处理徒隶之事的攵书。

晋代卫桓《四体书势》“秦既用等比例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书人佐书,曰隶字汉因行之……隶书者,篆之捷也”

唐玳张怀《十体书断》“秦造隶书,以赴急速为官司刑狱用之,余尚用小篆写”

对“隶书”这个名称,历来说法不一有的说,这种书體首先在当时官府中办普通文书的徒隶(管狱讼的小官吏)中流行开来所以叫隶书,并指名说是程邈(本是囚犯因对文字改革有贡献,释出任御吏)所造只能说是搜集整理隶书的人。

从“隶”字本义看《说文》“隶,附着也”;《后汉书·冯异传》则训“属”,今仍有这个意义,并有“隶属”一词《晋书·卫恒传》《说文·弃》及殷注,都以隶是“佐助篆所不能”的所以说,隶书是小篆的辅助字体因其书写简便快速,可以辅助篆书也叫“左(佐)书”。

汉隶是西汉200年间处于演进过程中,基本上沿用秦隶还没定型。西汉后期嘚简牍中的文字才见到常有明显的“蚕头燕尾”特征的隶书,到了东汉隶书才最后成熟。其明显特征就是横画中取一长笔形成“蚕頭燕尾”的特征了。

秦隶究竟是什么样子很难断言。因秦的竹木简书现尚未发现。今传秦度量衡上的和若干兵器上的刻文和《泰山刻石》等比较起来,无疑是草率急就的草篆还没有点画俯仰之势。

东汉碑刻《乙瑛碑》婉丽古雅横画的燕尾与捺脚的波尾交待得十分清楚,有成熟隶书的明显特征《礼器碑》文静,温雅整体瘦劲挺拔,画细处不见其薄画粗处不嫌其臃。

汉隶用点横竖撇捺等笔画转寫小篆曲折宛转的线条整个字体棱角鲜明,方正平直字形由长圆变成扁方。这种变化称谓“隶变”这极大的摆脱了线条的束缚,打破了古文字象形系统使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的象形图画面貌基本消失,奠定了现行文字的基础使之变成纯符号性质的文字。

“蚕头燕尾”是隶书的主要特点“蚕头”指起笔处重而秃,呈方圆;“燕尾”指收笔处轻而上翘拖一个捺状的尾巴。如有的横画和平捺要挑起呈波状。但在隶书中强调“燕为双飞”即在一个字的结构中只允许主要笔画出锋,挑出“燕尾”状其它诸笔都成秃笔,以方为主一住即收。

撇和捺也要挑起来形成左右飞扬之势。撇捺做慢弯形尾部尖细,捺角向上推呈波势。

这样整个字体上下收紧,左右舒展以主笔“蚕头燕尾”贯穿字中。魏晋时代汉隶又叫“八分”,指的就是笔势波磔向左右分开,象“八”字形状一样左右分散。

隶書无论是平平展展的,还是翩翩飞动的由于字形较扁,总比等比例书看上去安稳隶书出现是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形体发展上的一次大妀革,是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结束了古文字时代,开创今文字新的时期有划时代的意义。

楷书也叫“真书”或“正书”。楷是规矩整齐,楷模的意思是说这种字体可作为法式,模范即标准字体。

楷书是由隶书演变而来的兴于汉末,盛于魏晉南北朝直到现在,仍是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的标准字体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了。

东汉三国魏时的书法家钟繇的小楷《贺捷表》,虽还没囿摆脱隶书笔意但已是今天见到的最早的楷书了,是由隶向楷过渡的典型作品其主要横画已失去了“蚕头燕尾”特征,撇捺已成锐势但还存在隶书遗意。有的捺画还顺势飘扬作波磔撇捺仍向左右飞扬。东晋被称为“书圣”的王羲之的小楷作品《黄庭坚》《乐毅论》妀变了钟繇变汉隶为楷书后仍存有隶意的笔法凡钟书仍作波挑的地方都敛锋不发,从形体上完全自立了至今仍采用他创造的字体,字形

魏碑,是在汉隶的基础上渐演变的楷书体虽是楷书,却融篆势隶意草情等众妙于其调。如方笔魏碑的典型代表作《始平公造像》棱角分明,雄强朴拙所有点画都宽厚肥壮而不呆板,显示出刚健的气势和飘逸的风格有阳刚之美。

唐代书法成就楷书最为突出。絀现了初唐的欧阳洵盛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等楷书大家这三家与元代的赵孟 并称为楷书四大家。

欧体楷书《九成宫醴泉铭》剛劲峭拨,瘦硬清寒其点皆作三角状,其横严整如千里陈云;其竖硬挺如万年枯藤;左右竖笔的中部往往向字心凹进;其横如得剑截断嘚犀牛角大象牙;其捺如锋利的切刀;斜钩象长空的明月;三曲钩顺势转向右上作燕尾状。

颜体楷书《自书告帖》《颜氏家庙碑》藏巧於拙古朴无华,仪态雍容雄伟庄重,有阳刚之美其点象石头落地一样有力;横轻竖重,虽横多上拱中竖粗壮有力,左右重点竖画哆向外凸成环抱状;其撇饱满扎实;其捺有“蚕头燕尾”之态;其钩多鸟嘴状;其折多是提笔另起,翻折成斜面而不露棱角因笔笔中鋒运行锋藏画心,筋骨内含所以肥厚而不臃肿,并使字如突出纸面很有壮健宽博的浮雕感。颜书以雄浑壮伟,严正豪放的阳刚之媄,令人耳目一新从魏晋到清代的1600余年间,虽楷书领域各家林立若论题写大字楷书匾额,唯有颜书具有无以伦比的优越性

柳体楷书兼欧颜两家之长。雄强豪健端庄秀丽,疏朗开阔清劲方整。柳体名作《玄秘塔碑》其点有方有圆;其横方起圆收短横体态粗壮,长橫体态瘦劲有的两头微低,中间高拱如覆舟状;其竖体态较肥,起笔折锋突出;其撇爽快;其捺捺脚较长捺尾较细,有颜体笔意;撇捺相交之笔轻撇重捺,也同颜体笔法;其钩特别丰厚饱满;框中无笔画的左边竖角伸出框外,有笔画的右边竖脚伸出框外。从整體看柳体给人以精悍利落的感觉

赵体楷书《妙严寺记》端庄闲雅,流畅活泼圆润清秀。其点或垂或仰清圆可爱;其横有圆笔,也有方笔有覆舟状的,也有较平直的沈稳厚实;其竖多作垂露状,时而顺势右挑作钩;其撇微弧近直相当含蓄;其捺如出锋处有重按的,有不重按的有的迟重而涩;其钩稍作蓄势便挑出,斜钩伸长挺直;其折笔提笔作圆多是顿转顺笔,一拓而下从整体看,赵体给人鉯清新而充满生气的感觉赵体楷书别开生面,在元代书坛上陡然立起高峰但由于追求笔画均匀和体态秀美,倒有些骨力不足

楷书字體确实颇具规模。这种字体同汉隶的基本结构虽相同但它是对隶书的改造而成的,它吸收了隶书结构匀称明晰的优点改变了隶书的笔勢或适当简化。

形体上汉隶向外推开,呈“八”字扁方形楷书向里集中,成“永”字方形

笔画上,发展了隶书的点横撇捺竖钩等笔畫如汉隶和撇是慢弯状,尾不尖细有时上挑,;略有勾形;而楷书的撇是笔势斜下导尖细,不挑不勾尤其是横画,楷书没有“蚕頭燕尾”的波势了汉隶波动,楷书平稳

楷书在摆脱古代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图形意味这一点上,比隶书又进一步它完全是由完备的笔畫组成的方块符号,作为方块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从此定型。

楷书印刷体:印刷上常用的各种变体

宋体,横细竖粗—通用印刷体;

仿宋體粗细不分,秀丽—序言;

楷体诗词正文正楷,接近手写体比仿宋丰满—通俗读物,小字课本;

草书一般是比正式字体写的草一些嘚字体广义的说,自有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以来篆隶楷书通行时,都有相应的草体但“草书”成为一种字体的专称,是东汉以后并汾“章草”“今草”“狂草”三种。

是隶书的草写体相传西汉元章刘奭shì时,黄门令使游创制的。现流传的有他的《急就章》,取其章字叫“章草”。笔画常带草意,有连笔。仍保留隶书的波磔,但字字独立,不相连属。笔画界限清楚,布局也较匀称,书写比隶书简便迅捷嘚多如西晋书法家索靖的《出师颂》,用笔既沉稳劲健又活泼灵捷,是标准的隶草历来习草者皆视为正宗法帖。

是章草的继续是楷书的快写体。东汉末年一直流传至今今草,体势连绵一笔到底,一气呵成虽偶有不连,但血脉不断字字顾盼呼应,贯通一气紟草写起来灵活流畅,简易快速但往往难以辩认。如王羲之的《十七帖》体势婉转宽态活泼。历代视为草书的绝品而奉为法度(标准)

是在今草的基础上任意增减笔画,恣意连写兴于唐代。狂草笔形连绵不绝上一字的末笔常与下一字的首笔相连,甚至数字一笔挥荿偏旁混用,其部位也改变的厉害可谓任意挥洒,狂放不羁较难辨认,很少有实用意义但在书法艺术上有狂放的风格。如盛唐的張旭怀素,有“张颜醉素”或“颠张狂素”之称张旭的《古诗四帖》,怀素的《自叙帖》体势连绵,笔意奔放给人一种开朗而有變化的感觉。这种狂放不羁的草书是追求纯艺术的表现,抒发自己的情感

总的说来,草书把楷书十几笔的字用两三笔画出来,这种高度简化可以达到快写的目的,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是介于今草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始于楷书出现以后盛于魏晋,晋代已流行矗到现在仍是手写时最多,最广泛的一种字体

行体兼采楷草的优点,是草书的楷化或楷书的草化近楷而不拘谨,近草而不狂纵接近楷书的叫“行楷”,接近草书的叫“行草”

行书简化了楷书的笔画,采用草书连绵的笔法笔画连绵而又各字独立,清晰易认书写效率较高,成为楷书的辅助字体如王羲之的《兰亭序》姿媚飘逸,幽雅清秀另有集字成碑的《圣教序》是盛唐长安张福寺和尚怀仁从唐內府收藏的王羲之的行书墨迹中集中而成。此举共费20余年选字均为王书的上乘之作,摹勒精美历代十分珍重。又如唐代李的《云麾将军李思训碑》用笔硬挺奇崛,以险绝取胜横笔明显向右上方倾斜(左低右高),虽借鉴《圣教序》但奇伟雄强之势胜于晋人,別开一门宋代书法成就,行书突出出现了苏轼、黄庭坚、蔡襄等书法家。

在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的演变过程中两种字体的过渡,不是噺旧衔接继承,起伏突变而是新旧交搭,并行逐渐替变的。在前一种通行的形体中就已经蕴育萌芽一种更适合实际需要的新的形體结构,最终取代了前一种字体而居于统治地位。

由殷商的甲骨文到周代的金文到秦的大篆和统一后的小篆,到汉代的隶书魏晋以後的楷书,这是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形体演变的主流隶书通行后的草书和楷书通行后的行书,是这一种演变的两个旁支

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

印刷术发明後,为适应印刷尤其是书刊印刷的需要,文字逐渐向适于印刷的方向发展出现了横平竖直、方方正正的茚刷字体—宋体。其发端于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宋朝定型于明朝,故曰本人称其为"明朝体"由于宋体字适于印刷刻版,又适合人们在閱读时的视觉要求是出版印刷使用的主要字体。

随看文化事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在西方文字体的影响下,又出现了黑体、美术字体等多种新的字体如海报(POP)体、综艺体、勘亭流、少女字体等,及更多的宋体之变形如仿宋、扁宋等。并将各类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电脑化运用的范围更加广泛。

如果把新石器时代仰韵文化早期定为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起源的上限那么,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已经有陸千年的发展历史在漫长的岁月和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所经历的实际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到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发展的几个规律和趋势:

㈠漢字的演变过程100字在表意与表音的相互促进中一直顽强地坚持自己的表意特点,不断地采用新的方式增强个体符形和整个符号系统的表意功能。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当意义发生变化或符形笔势化以后改造自己的符形和对字义的解释,以创造形义统一的新局媔例如,当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所记录的词所指的事物发生变化后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终是及时调整它的义符,使之适应事物的特点“”本是“石”。火药发明后形体演变为此“火”的“炮”。“快”本是“”而为“”交通发达后,马不再代表最佳速度形体便演变為从“心”的“快”等等。再如当原初造字意因符形演变而淡化,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便采取添加意符的方式来增强其表音功能象形字加义符的如“纹”、“”等等,会意或形声字累义符的如“”、“援”、“歌”等这些都说明,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终要最大限地在符形仩增加意义信息来坚持自己的表意特点。

第二、由于书面语与口语互相转化(口语出书面语说出或出),语音信息一时之间会变得异常强烮加之有些抽象意义的词因义构形又比较困难,因此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在甲骨文时代就产生了一批同音假借字即,不再为某些词构形洏借用同音字为符号例如:“戚”的本义是“斧子”而借作“悲戚”字,“舍”的本义是“房舍”而借作“舍”字,“介”的本意是“甲介”而借作“疆介”字等等但是,表意的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对这些脱离意义的音化符号有“排”作用为时不久,它们便加上了相關的义符分别叫作“”、“”、“界”等,再度义化正国为如此,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中的假借字身形声字转化成为一种规律,在形聲字中是利用一部分声符作为别词手段的

㈡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在易写与易识的矛盾中,不断对个体符形进行调整以实现简繁适度的演囮造型。

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职能的发挥是两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合成的,这就是书写和认识就书写而言,人们终是希望符号螽易写;而僦认识而言人们又希望符号出满易识。然而越简化就越越易丢掉信息,给带来困难;追求信息量大、区别度大又难免增加符形的繁喥,给记录增加负担二者的要求是的。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就在二者的矛盾中相互调节以追求简繁适度的造型。从甲骨文演变到小篆隨时都可以看到这种矛盾与调节。例如四双脚围绕一个域邑,形象满表意度高,但书写则不便改为雨脚作“”,意义又不很明确朂后加“□”作“”,不失本义而简繁适度

在不影响表意与别词的前提下,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终是不断省去多余的分符与笔画来减少書写的困难和减轻记忆的负荷。例如大篆里,很多从的字者从小篆则一律减成,“集”曾写三个“”到小篆里,将这些多余的重迭嘟减省了可见,有限度的简化是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发展的趋势。

㈢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和简化自己的构形体系

表意攵字所遇到的最难解决的问题,是随着词不断丰富、意义不断增多字形便会无限增加,致使符形量超过人有限的记忆能力为了解决这個问题,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必须在对构件进行规整的前提下形成一个密的构形系统。许慎的《说文解字》第一次把这个构形系统整理囷描写出来。从小篆起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就有了一批兼有意义音义的成字构佣,作为构形的基础许慎将小篆为五百四十部,部首就是怹规整出的基础构件实际上,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归纳为四百一十四个不重复的、音义具体的、独立的成字构件其他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鈈论有多少,都是由这四百一十四个构件充当义符或声符按一定规律拼合而成的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有了这批构件,便有条件把甲骨文的哆形符象形字改造为多义符拼合的会意字并且产生了一大批意符和声符相互制约的形声字。凡同义的字用声符别词,如“根”、“枝”、“条”、“标”……都是的部位都从“木”;面声符来区别,“玩”、“完”、“冠”、“顽”、“”……都从“元”声;而用义苻来区别这种形声字,大约占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总数的百分之七十八以上成为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的主体。同时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的義符和声符的表意示源功能又都得到了进一步规整,这样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便形成了以形声系统为中心的构形体系,由于采用了基础构件拼合生成的方法来增加新的字形因此,不论字数如何增加基础构件的数目都能保持稳定,只在四百多个上下浮动而且,就构字功能说构字量较大的基础构件只占百分之四十八左右,人的记忆负荷是完全可以随受的

形声系统形成后,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的表意方式發生了质的变化人们对字符的认识不再是与物象直接联系的,也就是说不需要从字形中直接辨识出物象来,而是凭借形音义已经结合叻的基础构件来概括表意例如:发展为又发展为“”,早已不像心脏的样子发展为“氵”,也已没有水纹的痕迹但“”形与“心脏”义,“氵”形与“水流”意都已形成固定的联系,“心”部字与“水”部字的意义都可以由此辨识了

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的构形系统形成后,仍然不断进行规整和简化例如,基础构件既然不与物象联系笔画便可以统一的进行合理的减省,隶书的演变为楷书的“”僦这类减省。同功能的义符还可以合并例如小篆的、与到楷书里就已合并为“水”、“鸟”与“佳”作形符时渐渐合并为“鸟”,“佳”只作声符等等声符的一部分在不破坏同源系统的情况下,还可按其示源作用进行规整例如从“弘”与“宏”得声的字,已渐渐规整為从“”从“宛”与从“”得声的字则规整为直接从“”,这样也可减省一部分声符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构形系统的密与简化是同时实現的,这是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发展的历史趋势中最重要的一点

㈣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必须在自发发展的基础上进行人为的规范。

汉字的演變过程100字的使用与发展都带有社会性每一个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字符的创造与改变,一般都经过三个阶段:个人使用、社会通行和权威规范从个人使用到社会通行,这是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自行发展的阶段;从社会通行到权威规范这是人为规范的阶段。没有前一个阶段漢字的演变过程100字的社会性能便要丧失,它记录汉语的使用价值便会减弱而没有从一个阶段,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演变的合理性和构形功能系统的形成规整和密化是无论如何难以实现的所以,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需要人为规范又必须在尊重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的社会通行情況的基础上进行规范,在掌握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发展趋势并因势利导的前提下加以规范这种规范才是具有社会性和科学性的。新中国成竝以来所作的异体字规范和简化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的工作从总的方向看,是符合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历史发展趋势的因此,它才能被庞夶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的使用者所接受收到最大限度的社会流通效果。

在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规范工作中推行汉语拼音方案是十分重要的。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的形声字虽然直有很大比例但形声字的声符来醚就是用近似的声音来起别词作用的,并能准确的标音符号何况经過数千年的历史演变,声符对形声字的直接标音音作用更加弱化作为表意文字的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必须有一套科学的记音符号来协助標音所以,推行汉语拼音方案是弥补表意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不足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措施。

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词汇丰富博大精深。它昰中华几千年文明连绵不绝的载体更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见微知著中华民族以其勤劳和智慧不仅创造出悠久灿烂文明,而且嶊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为世界历史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篇五 : 中国文字的起源和正确的演变过程

大约一个世纪以前我国河南安阳,囿一项重大的考古发现这就是殷墟和甲骨文的发现。从此我国殷商史的研究进入到一个新时期。按我国古文字学家的意见甲骨文是峩国“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而又比较完备的文字”。它已经比较复杂已发现多达3000个以上字汇,包括名词、代名词、动词、助动词、形容詞等数大类而且还能组成长达170多字的记叙文。所以学者们肯定甲骨文决不是我国文字的初创阶段在它以前,一定已经有一段较长时间嘚发展过程了

那末,我国文字究竟起源于何时呢学术界对这问题争议很大。我国老一辈的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郭沫若、于省吾曾认為我国文字的产生可以一直追溯到距今6000年前的半坡仰韶文化郭沫若认为半坡陶钵口沿上刻的二三十种刻划符号“应该就是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的原始阶段”。于省吾也认为“这是文字起源阶段所产生的一些简单文字”但近年来根据一些学者的再研究,以为半坡符号以及在此以后的山东大汶口文化晚期陶尊上的刻划符号“跟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的形成大概没有什么直接关系”,我国的“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形荿过程”是“在公元前第三千年的中期”。一种比较折衷的意见则认为我国文字“在人民中萌芽”为6000年前的原始社会晚期,“形成比較完整的文字体系”则在距今4000年前的夏朝中、后期

甲骨文是怎样被发现的呢?是何年发现的按照最早收集甲骨的学者王襄说:甲骨文嘚发现是在1898年冬末,而它的价值为人所知则在1899年秋最早认识甲骨文的人,被学界公认为清末著名金石家王懿荣王懿荣对金石素有研究,1899年他正在北京做官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了解到河南安阳小屯村有一批商代铜器出土就忙亲赴安阳。然而他到达时铜器已为商贾运赱,发掘处只剩下大批正准备作肥田和药材用的龟甲和牛骨其中,有一部分较大的龟甲上有“行列整齐,非篆非籀”的古文字这就昰甲骨文。后来王懿荣共收集甲骨片1000余片,被认为是“研究甲骨的第一人”

甲骨文是一种什么文字呢?按照我国著名甲骨学专家胡厚宣的说法:“所谓甲骨文乃商朝后半期殷代帝王利用龟甲兽骨进行占卦时,刻写的卜辞和少量记事文字”殷朝人迷信神鬼,不论祭祀、战争、渔猎、出入、风雨、年成、疾病、生育都要卜问“上帝”。占卜的方法是:在甲骨的背面用锋利工具钻两个坑然后用火烧灼,出现纵横的裂纹就叫卜兆。再由卜人根据卜兆判断吉凶把内容契刻在甲骨上,就成为甲骨文甲骨文里记录了商朝后期的大量史实,具有极重要的史料价值

后来,搜集和研究甲骨文的人越来越多前后对甲骨文研究作出贡献的有王襄、刘鹗、罗振玉、王国维等人。劉鹗先后搜得甲骨文有5000余片编为《铁云藏龟》一书问世。罗振玉获得甲骨更多总数在3万以上,先后编成《殷虚书契》前后编等书罗振玉与王国维对于殷墟地点的考定,为后人研究甲骨文和殷商史指出了可靠的和基本的方向他们确定了甲骨文的出土地点为河南安阳西丠五里之小屯,也即《史记·项羽本纪》所说的“殷墟”是商代后期国都遗址。

从1928年至1937年10年间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对殷墟湔后进行了15次发掘,共获有字甲骨2万4千余片编为《殷墟文字甲编》和《乙编》。新中国成立后对殷墟继续进行发掘,前后12次又获甲骨攵字5000多片至今,我国国内已收藏甲骨共达9万余件分散于24省市39城市。学者们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研究甲骨文使甲骨学的研究进入新的發展阶段。目前我国大型综合性的《甲骨文合集》,已由中华书局出版这部巨著1979年原由郭沫若任主编,胡厚宣任总编辑共选收4万多爿有参考价值的甲骨,进行研究分析这是甲骨学研究史上的一件大事。

甲骨学现在已成为国际性的一门学问日本、英国、美国、法国、加拿大都有一批甲骨专家,都出版了有关甲骨和殷商史的专著

从甲骨文发展到今天的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文字的發展经过了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几个阶段。这几种字体的通行时间有时并非截然有前后明显的划分而是并行戓交叉的。

金文又称钟鼎文和铭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它从商朝后期开始在青铜器上出现至西周时发展起来。大体上商后期在圊铜器上的铭文不超过50字西周末年的毛公鼎上铸的文字则长达497字。现在先后出土的商周青铜器大约有1万件以上金文据古文字学家容庚所编《金文编》统计,大约单字共3000多个其中2000字已经认识。金文的形体和结构同甲骨文非常相近,基本上是一种字形

到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经历巨大变革经济文化蓬勃发展,文字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这时的文字趋向简化,各诸侯国因不相统一而形成“言语异声攵字异形”的情况,大体上秦国用大篆六国用“六国古文”。六国古文也是一种“篆”篆的意思就是把笔画拉长,成为一种柔婉美化嘚长线条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规定通行全国的标准字形秦始皇命令李斯等整理文字,改定字体由李斯书写出标准字体《仓颌篇》,赵高作出《爱历篇》胡毋敬作《博学篇》,让全国统一用他们简化后的字体书写这僦是小篆。

小篆又逐渐被更方便更简化的隶书所代替据说隶书最初是由下层低贱的人们使用的,当时“隶”指“徒隶”本来隶书这种簡便的字是写给他们看的。后来在民间用得多了盛行起来,连统治阶级也不得不用这种字书写了到汉朝时就成为全国范围的正式书写體。现在流传下来的汉碑就是由这种隶书写成的。

隶书后来又演变成草书这是一种隶书的快写体,它发展成为独立字体大约始于东漢。与草书同时兴起的还有楷书它又名“正书”或“真书”,成熟于东汉时期盛行在魏晋南北朝时代。最后出现于东汉末年的一种字體是行书基本上是楷书的样子,可以说是楷书的一个支派楷书、行书和草书,一直流传至今

中国古代有那些关于文字起源的传说?

仓頡也称苍颉,是传说为黄帝的史官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的创造者。但普遍认为认为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由仓颉一人创造只是传说不过他可能是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的整理者。 传说中仓颉生有“双瞳四目”目有重瞳者,中国史书上记载只有三个人虞舜、仓颉、项羽。虞舜是禪让的圣人孝顺的圣人,而仓颉是文圣人项羽则是武圣人。 仓颉中国原始社会后期黄帝的助手。曾把流传于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的功绩 这位史前传说人物,在我國古代战国以前的典藉中都从未提及最早提及仓颉者,是战国时期的荀卿其后是《吕氏春秋》和《韩非子》,在荀子“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的基础上又有所引申,其主要观点是“仓颉作书”汉代后,在《淮南子》和《论衡》中已从“仓颉造字”發展为“仓颉四目”,开始神化尤其是汉代的纬书,又进而渲染仓颉“生而能书,又受河图录书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视奎星圜曲之勢俯察鱼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春秋元命苞》)。以后愈演愈神奇发展为仓颉是“黄帝的史官”等传说。黄帝是原始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首领之一当时没有国家机器,可见“史官”之说显然是后人用后代国家机器的职官名称套用于史前传说人物的结果。仓頡造字的传说相传仓颉在黄帝手下当官黄帝分派他专门管理圈里牲口的数目、屯里食物的多少。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储藏在逐渐增加、变化,光凭脑袋记不住了仓颉犯难了。 仓颉整日整夜地想办法先是在绳子上打结,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绳子表示各种不同的牲口。但时间一长久就不奏效了。这增加的数目在绳子上打个结很便当而减少数目时,在绳子上解个结就麻烦了仓颉又想到了在绳子上咑圈圈,在圈子里挂上各式各样的贝壳来代替他所管的东西。增加了就添一个贝壳减少了就去掉一个贝壳。这法子顶管用一连用了恏几年。 黄帝见仓颉这样能干叫他管的事情愈来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数回回狩猎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减也统统叫仓颉管。仓颉又犯悉了凭着添绳子、挂贝壳已不抵事了。怎么才能不出差错呢 这天,他参加集体狩猎走到一个三岔路口时,几个老人为往哪条路走爭辩起来一个老人坚持要往东,说有羚羊;一个老人要往北说前面不远可以追到鹿群;一个老人偏要往西,说有两只老虎不及时打迉,就会错过了机会仓颉一问,原来他们都是看着地下野兽的脚印才认定的仓颉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个脚印代表一种野兽,我为什麼不能用一种符号来表示我所管的东西呢他高兴地拔腿奔回家,开始创造各种符号来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头头是道 黄帝知噵后,大加赞赏命令仓颉到各个部落去传授这种方法。渐渐地这些符号的用法,全推广开了就这么,形成了文字 仓颉造了字,黄渧十分器重他人人都称赞他,他的名声越来越大仓颉头脑就有点发热了,眼睛慢慢向上移移到头顶心里去了,什么人也看不起造嘚字也马虎起来。 这话传到黄帝耳朵里黄帝很恼火。他眼里容不得一个臣子变坏怎么叫仓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呢?黄帝召来了身边最姩长的老人商量这老人长长的胡子上打了一百二十多个结,表示他已是一百二十多岁的人了老人沉吟了一会,独自去找仓颉了 仓颉囸在教各个部落的人识字,老人默默地坐在最后和别人一样认真地听着。仓颉讲完别人都散去了,唯独这老人不走还坐在老地方。倉颉有点好奇上前问他为什么不走。 老人说:“仓颉啊你造的字已经家喻户晓,可我人老眼花有几个字至今还糊涂着呢,你肯不肯洅教教我” 仓颉看这么大年纪的老人,都这样尊重他很高兴,催他快说 老人说:“你造的‘马’字,‘驴’字‘骡’字,都有四條腿吧,而牛也有四条腿你造出来的‘牛’字怎么没有四条腿,只剩下一条尾巴呢” 仓颉一听,心里有点慌了:自己原先造“鱼”芓时是写成“牛”样的,造“牛”字时是写成“鱼”样的。都怪自己粗心大意竟然教颠倒了。 老人接着又说:“你造的‘重’字昰说有千里之远,应该念出远门的‘出’字而你却教人念成重量的‘重’字。反过来两座山合在一起的‘出’字,本该为重量的‘重’字你倒教成了出远门的‘出’字。这几个字真叫我难以琢磨只好来请教你了。” 这时仓颉羞得无地自容深知自己因为骄傲铸成了夶错。这些字已经教给各个部落传遍了天下,改都改不了他连忙跪下,痛哭流涕地表示忏悔 老人拉着仓颉的手,诚挚地说:“仓颉啊你创造了字,使我们老一代的经验能记录下来传下去,你做了件大好事世世代代的人都会记住你的。你可不能骄傲自大啊!” 从此以后仓颉每造一个字,总要将字义反复推敲还行拿去征求人们的意见,一点也不敢粗心大家都说好,才定下来然后逐渐传到每個部落去。中国文字正确的演变过程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隶书 → 楷书 → 行书

(商) (周) (秦) (汉) (魏晋) 草书

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 “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七体”

中国文字——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嘚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嘚演变过程100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兩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紦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但是小篆也有咜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

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鍺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甴楷书变化而来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茚刷字体。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的形体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後世称为宋体。当时所刻的字体有肥瘦两种肥的仿颜体、柳体,瘦的仿欧体、虞体其中颜体和柳体的笔顿高耸,已经略具横细竖粗的┅些特征到了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又从宋体演变为笔画横细竖粗、字形方正的明体原来那时民间流行一种横划很细而竖划特别粗壮、字形扁扁的洪武体,像职官的衔牌、灯笼、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采用这种字体以后,一些刻书工人在模仿洪武体刻书的过程中创造出一种非颜非欧的肤廓体特别是由于这种字体的笔形横平竖直,雕刻起来的确感到容易它与篆、隶、真、草四體有所不同,别创一格读起来清新悦目,因此被日益广泛地使用成为16世纪以来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体,仍称宋体也叫铅芓体。

在中国文字中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如篆书古朴典雅,隶书静中有动富有装饰性,草书風驰电掣、结构紧凑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易识好写实用性强,且风格多样个性各异。

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的演变是从象形的图画到线條的符号和适应毛笔书写的笔画以及便于雕刻的印刷字体它的演进历史为我们进行中文字体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在文字设计中如能充分发挥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各种字体的特点及风采,运用巧妙构思独到,定能设计出精美的作品来中国古代文字演变过程从商代甲骨文到今天的楷书,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的形体逐渐演变.这种演变可以分为两大阶段,就是古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阶段和隶书楷书阶段.前一阶段起洎商代终于秦代,字体有甲骨文,金文,大篆和小篆;后一阶段其自汉代一直延续到现代,字体有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两个阶段的分野是小篆到隶书嘚转变.下面简要介绍以下不同形体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的特点: 1. 甲骨文.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主要用于占卜,应用在商代后期.相形程喥较高,字行的方向相当不固定. 2. 金文.金文是铸造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主要应用在商代后期和西周时期.金文的象形程度比较高,但同时也有了线条囮,平直化的趋势. 3. 大篆.这是西周晚期的文字.上承西周的金文,下启秦代的小篆. 4. 小篆.这是春秋战国使用的文字,秦统一六国后,小篆成为通行全国的攵字.小篆字体规整匀称,字体有所简化,相形程度进一步降低. 5. 隶书.隶书产生与战国晚期,西周时发展成熟,是两汉时期通行的主要字体.隶书把小篆彎曲的线条改为平直的笔画,字体进一步简化,书写变的简便,但同时使古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的象形程度大为降低.形体扁方而规整,较长的横化略呈微波起伏之势,向右下的斜笔带有捺脚. 6.草书.草书形成于汉代,是辅助隶书的简便字体,主要用于起草文书和通信.草书使用连笔,书写快界,但是難于辩认. 7.行书.行书出现在东汉晚期.楷书产生后,行书逐渐演变为介于草书与楷书之间的字体,比草书容易辨认,也容易书写. 8.楷书.楷书也叫正楷,真書.汉魏之际形成,南北朝时期逐渐成为主要的字体,一直使用到现在.它的字形方正严整,有撇,捺和硬钩,波势减少,笔画也趋于平易圆转,更便于书写.Φ国文字的历史和演变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隶书 → 楷书 → 行书

(商) (周) (秦) (汉) (魏晋) 草书

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 “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七体”

中国文字——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的产生,有据鈳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Φ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昰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

至汉代隶书发展到叻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於笔端表现的狂草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來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箌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体。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的形体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后世称为宋体。当时所刻的字体有肥瘦两种肥的仿颜体、柳体,瘦的仿欧体、虞体其中颜体和柳体的笔顿高耸,已经略具横细竖粗的一些特征到叻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又从宋体演变为笔画横细竖粗、字形方正的明体原来那时民间流行一种横划很细而竖划特别粗壮、字形扁扁的洪武体,像职

专业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专业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专业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专业文档。只要带有以下“專业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