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房子和归来的温馨 聂鲁达有哪些区别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一线资深教师,担任教研组长,教学经验丰富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躁动的灵魂无需安顿_幸福在不安的追求中——黑塞《红房子》解析指
下载积分:350
内容提示:躁动的灵魂无需安顿_幸福在不安的追求中——黑塞《红房子》解析指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3|
上传日期: 16:28:15|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躁动的灵魂无需安顿_幸福在不安的追求中——黑塞《红
官方公共微信[转载]幸福在不安的追求中!——《红房子》:无需安顿躁
写的真好!
&&&&&&&&&&&&&&&&躁动的灵魂无需安顿:幸福在不安的追求中!
&&&&&&&&&&&&&&&&&&&&&&&&&&&&&&&&&
——黑塞《红房子》解析
&&&&&&&&&&&&&&&&&&&&&&&&&&&&&&&&&&&&&&&&&&
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德国作家。1923年46岁入籍。1946年获。1962年于瑞士家中去世。爱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黑塞的诗有很多充满了浪漫气息,从他的最初《浪漫之歌》的书名,也可以看出他深受德国浪漫主义诗人的影响,以致后来被人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的一个骑士”。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东方之行》、《玻璃球游戏》等。
躁动不安的灵魂究竟是否需要安顿?我们来看看黑塞的答案。
——黑塞的《红房子》入选多种中国教材。一般学者都认为“红房子”,“是他漫游之后的一个宁静休憩地”,“是作者想象中的理想之所”。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红房子是:人类孜孜以求为自己提供的某种物化庇护。因为黑塞也期待着有朝一日“旅途和远方在心灵中属我所有”、“心灵中有家乡”。
黑塞认为“红房子”不能安顿人类躁动不安的灵魂。
起手第一段,黑塞写道“红房子,从你的小花园和葡萄园里,向我送来了整个阿尔卑斯山南面的芬芳!”对于旅行者而言,小桥流水人家,自然诱人思乡怀情:“头一回经过时,我的流浪的乐趣就振颤地想起对称极,我又一次奏起往昔经常弹奏的旋律:有一个家。。。。。。”
这令人想起之前流行的歌曲:“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在我受伤的时候。。。。。。”
但是,生活并不是循着线性逻辑的简单架构。生活是多维矛盾的整合体:“旅行的欲望”与“安家的愿望”;“眷念在家安居”与“思念永远在旅途中”;“渴望孤独与修道院”与“思慕爱和团体”;“收集书籍和图画”与“把它们送掉”;摆阔、恶习与禁欲、苦行;“把生命当做根本来崇敬”与“把生命当作是功能并加以爱护”;矛盾消失的地方,涅槃的境界与可爱的眷念的群星还向我放射出明亮的光芒。所有这一切的一切的矛盾,旅行不可以包容,安居也不能接纳。
&&&&“虽然你有家,什么也不缺,为何不见你露出笑脸,永远都说没有爱,整天不回家。。。。。。”
对于行者而言,在路上,一次次出发一次次到达。每一次到达,“红房子”无疑也是人生的一个个里程碑。但还得一次次再出发。无法在“红房子”停留。
“多少面孔,人们四处奔波,他们在追寻什么?”
黑塞写道:“绿色中的红房子!我对你已经有过体验,我可不想再次体验了。”
每一次到达都不是终点。每一个目的都不是最终目的:“已经达到的目的,都谈不上是目的,每条路都是一条弯路,但到头来仍将使我失望。”
心灵无所皈依。
在第二自然段,作者这样写道:
“也许有朝一日我会达到这样的境地,旅途和远方在心灵中属我所有,我心中有它们的图像,不必再把它们变成现实。”“也许有朝一日我还会到达这样的境界,我心灵中有家乡,那就不会再向花园和红房子以目送情了——心灵中有家乡!”
这才是作者期待的理想状态。
显然,他强调的不是物质实现,而给灵魂提供芬芳的庇护的也不是物化形态的花园和红房子。
人需要精神追求与精神家园。——这是黑塞的结论。
&&& 后,黑塞的创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醉心于哲学,求助于印度佛教和的老庄哲学,并对的精神分析产生了深厚的兴趣。他试图从宗教、哲学和心理学方面探索人类精神解放的途径。
30年代后,在德国猖獗,黑塞对社会前途陷入深深的怀疑与绝望之中,但他仍不倦地从东西方宗教与哲学中寻求理想世界,《东方之行》(1932)、《玻璃球游戏》(1943)正是这一时期追求与探索的结晶。
因此,黑塞的《红房子》是对“彼岸”的关注与呼唤。而“红房子”则是现实中人们的物化追求的象征。
如果与聂鲁达的《归来的温馨》比较而言,流亡显然没有给予诗人温馨的慰藉,归来的温馨则来自破败的花园与蒙尘的书物——这温馨的背后是什么?几许凄清几许愁?大约只有聂鲁达独自品味。
中华的民间哲学也许能给西方哲人些许启示:吾心安处即为家。——无论是在旅途还是在红房子里。
&&& 何以心安?
显然,紧张的旅途奔波中,诱惑我们的“红房子”,一旦我们到达我们得手,便失去了原来的价值与意义。因此,灵魂并不能得以歇息,又得一次次再出发。显然,忙绿的旅途,安居的休憩等等一切有赖于外部世界的追求,都不是灵魂的皈依之所,他们并不能为人类提供安顿灵魂的庇护所。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人们必须心中自有天地,心宽则天地自宽。心何以宽?
基督教提供的答案是:忍隐。感恩。爱。天堂。逆来顺受。
伊斯兰教的答案是:“六大信仰”:信安拉、信天使、信经典、信先知、信后世、信前定。遵行善功和“五功”:“念、礼、斋、课、朝”。
佛教的答案是:放下。舍得。不要妄执。慈悲。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佛在心中,扎根红尘。
道家的答案是:顺其自然。随遇而安。无我。忘我。
儒家的答案是:大同。和。礼乐。修身为本: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
马克思主义的答案是:为共产主义。奋斗。
尼采的唯意志论哲学:要使个人的要求与欲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傲视一切,批判一切。消解。
精神分析学:听从来自心底的召唤。
《菜根谭》的答案是:金自矿出,玉从石生,非粗无以求精;道得酒中,仙遇花里,虽雅不能离俗。
《国际歌》的答案是: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
&民谚认为:药能医假病,酒不解真愁。背时不要菩萨保,菩萨不保背时人。
现代的普世答案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
我认为,以上无不类似梦话!真正的答案是——
没有答案!
《红房子》的答案是:人在旅途心在家;心在旅途人在家。
但是,还是想提醒一下自己:别忘了,把幸福带在心上!
说到底,黑塞似乎又不想改变这矛盾的状态,他写道:
“但是,把我變成另一個模樣,這不是我的事。這是神迹的事情。誰要尋找神迹,誰要把它引來,誰要幫助它,它就逃避誰。我的事情是,飄浮在許多緊張對立的矛盾之間,并且作好了精神準備,如果奇迹猝然降到我頭上的話。我的事情是,不滿并忍受着動蕩不安。”
显然,黑塞本人宁愿一次次出发一次次到达一次次再出发,如此循环往复,(从容地)忙绿在无休止的追求之中。黑塞的安顿灵魂的信条是:永无厌倦地追求!以舒缓紧张不安——虽然觉得这多少有些累!
但是黑塞宁愿累。——因此,从黑塞的《红房子》看来,不断追求新的体验、新的刺激、新的挑战!不断的追求或者无可逃遁的累就是人生的本质或者真谛。坦然接受不安的奔忙!这是黑塞安顿灵魂的妙法。
&&&&&但这并非是黑塞所向往的生活。
最宽的心就是能够包容永不安分的追求的心!,《好了歌》告诉我们,最现实的宽心法,就是做一个尘世的神仙。追求着,累着,微笑着。
生命不息,追求不止,乐在其中。这是一种人生态度。黑塞展示的正是这样一种态度:幸福就在不安的追求中。
&&&&&这显然带着尼采哲学的影子——
享受“不满并忍受着动荡不安”的感觉:不满与批判,在动荡不安中追求。从而否定了追求物欲满足感的现实世界。
安居—休憩—(住进红房子)心在旅途人在家——理想境界:心中有远方——精神追求
流浪—追求—(路过红房子)人在旅途心念家——理想境界:心中有家园——精神家园
&&&&&&&&&&&&
红房子并非我心归宿———————不满并忍受动荡不安
&&&&&&&&&&&&
宗教以及尼采的影响———————批判物欲横流的世界
安居——休憩——(住进红房子)心在旅途人在家——理想境界:心中有远方——精神追求
流浪——追求——(路过红房子)人在旅途心念家——理想境界:心中有家园——精神家园
&&&&&&&&&&&&&&&&&&&&
红房子并非我心归宿———————不满并忍受动荡不安
&&&&&&&&&&&&&&&&&&&&&宗教以及尼采的影响———————批判物欲横流的世界
&&&&&&&&&&&&&&&&&&&&&&&&&&&&&&&&&&&&&&&&
&&&&&&&&&&&&&&&&&&&&&&&&&&&&&&&
附:黑塞的《红房子》
&&&&&&&&&&&&&&&&&&&&
&&&&&&&&&&&&&&&&&&&&赫爾曼.黑塞【德】
紅房子,從你的小花園和葡萄園裏,向我送來了整個阿爾卑斯山南面的芬芳!我多次從你身旁經過,頭一回經過時,我的流浪的樂趣就震顫地想起它的對稱闆,我又一次奏起過去經常彈奏的旋律:有一個家,綠色花園裏的一幢小屋,周圍一片寂靜,遠離村落;在小房間裏,朝東放着我的床,我自己的床;在小房間裏,朝南擺着我的桌子,那裏我也會挂上那幅小小的古老的聖母像,那是我在早年的一次旅途中,在布雷西亞買到的。
O&&l8 Z7 r:
d&&n, O* _
6 K' ?' m) Y/ E/ V5
P& X6 O% k
  正如白晝是在清晨和夜晚之間,我的人生也是在旅行的欲望和安家的願望之間漸漸消逝的。也許有朝一日我會達到這樣的境地,旅途和遠方在心靈中屬我所有,我心靈中有它們的圖象,不必再把它們變爲現實。也許有朝一日我還會到達這樣的境地,我心靈中有家鄉,那就不會再向花園和紅房子以目送情了。——心靈中有家鄉。
如果有一個中心,所有的力從這個中心出發向兩端擺動。那時,生活會是多麽不同啊! 9 E1 a. }- d. w' P5 q
但是,我的生活沒有這樣的一個中心,而是震顫地在許多組正極和負極之間搖擺。這邊是眷念在家安居,那邊是思念永在途中。這邊是渴望孤獨和修道院,那邊是思慕愛和團體!我收集過書籍和圖畫,但又把它們送掉。我曾擺過闊,染上過惡習,也曾轉而去禁欲與苦行。我曾經虔盏匕焉斪龈緛沓缇矗醽韰s又隻能把生命看做是功能并加以愛護。
但是,把我變成另一個模樣,這不是我的事。這是神迹的事情。誰要尋找神迹,誰要把它引來,誰要幫助它,它就逃避誰。我的事情是,飄浮在許多緊張對立的矛盾之間,并且作好了精神準備,如果奇迹猝然降到我頭上的話。我的事情是,不滿并忍受着動蕩不安。
綠色中的紅房子!我對你已經有過體驗,我可不想再次體驗了。我曾經有過家鄉,建造過一幢房屋,丈量過牆壁和屋頂,築過花園裏的小徑,也曾把自已的畫挂在自己的牆上。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欲望——我也想按照這種欲望來生活!我的許多願望已經在生活中實現了。我想成爲詩人,也真成了詩人。我想有一所房屋,也真爲自己建造了一所。我想有妻室和孩子,後來也都有了。我要同人們談話并影響他們,我也做了。可是每當一個願望實現以後,很快就變成了滿足,但這是我所不能忍受的。我于是懷疑起寫詩來了。我覺得房屋變得狹窄了。已經達到的目的,都談不上是目的,每條路都是一條彎路,每次休憩都産生新的欲望。
. u4 I9 g/ v: Q,
0 {( Q: U) r'
  我還會走許多彎路,還将實現許多願望,但到頭來仍将使我失望。總有一天一切都将顯示它的意義。
那兒,矛盾消失的地方,是涅槃境界。可是,可愛的眷念的群星還向我放射出明亮的光。&&q1
o# a4 S( m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转载]幸福在不安的追求中!——《红房子》:无需安顿躁
&&&&&&&&&&&&&&&&躁动的灵魂无需安顿:幸福在不安的追求中!
&&&&&&&&&&&&&&&&&&&&&&&&&&&&&&&&&
——黑塞《红房子》解析
&&&&&&&&&&&&&&&&&&&&&&&&&&&&&&&&&&&&&&&&&&
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德国作家。1923年46岁入籍。1946年获。1962年于瑞士家中去世。爱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黑塞的诗有很多充满了浪漫气息,从他的最初《浪漫之歌》的书名,也可以看出他深受德国浪漫主义诗人的影响,以致后来被人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的一个骑士”。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东方之行》、《玻璃球游戏》等。
躁动不安的灵魂究竟是否需要安顿?我们来看看黑塞的答案。
——黑塞的《红房子》入选多种中国教材。一般学者都认为“红房子”,“是他漫游之后的一个宁静休憩地”,“是作者想象中的理想之所”。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红房子是:人类孜孜以求为自己提供的某种物化庇护。因为黑塞也期待着有朝一日“旅途和远方在心灵中属我所有”、“心灵中有家乡”。
黑塞认为“红房子”不能安顿人类躁动不安的灵魂。
起手第一段,黑塞写道“红房子,从你的小花园和葡萄园里,向我送来了整个阿尔卑斯山南面的芬芳!”对于旅行者而言,小桥流水人家,自然诱人思乡怀情:“头一回经过时,我的流浪的乐趣就振颤地想起对称极,我又一次奏起往昔经常弹奏的旋律:有一个家。。。。。。”
这令人想起之前流行的歌曲:“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在我受伤的时候。。。。。。”
但是,生活并不是循着线性逻辑的简单架构。生活是多维矛盾的整合体:“旅行的欲望”与“安家的愿望”;“眷念在家安居”与“思念永远在旅途中”;“渴望孤独与修道院”与“思慕爱和团体”;“收集书籍和图画”与“把它们送掉”;摆阔、恶习与禁欲、苦行;“把生命当做根本来崇敬”与“把生命当作是功能并加以爱护”;矛盾消失的地方,涅槃的境界与可爱的眷念的群星还向我放射出明亮的光芒。所有这一切的一切的矛盾,旅行不可以包容,安居也不能接纳。
&&&&“虽然你有家,什么也不缺,为何不见你露出笑脸,永远都说没有爱,整天不回家。。。。。。”
对于行者而言,在路上,一次次出发一次次到达。每一次到达,“红房子”无疑也是人生的一个个里程碑。但还得一次次再出发。无法在“红房子”停留。
“多少面孔,人们四处奔波,他们在追寻什么?”
黑塞写道:“绿色中的红房子!我对你已经有过体验,我可不想再次体验了。”
每一次到达都不是终点。每一个目的都不是最终目的:“已经达到的目的,都谈不上是目的,每条路都是一条弯路,但到头来仍将使我失望。”
心灵无所皈依。
在第二自然段,作者这样写道:
“也许有朝一日我会达到这样的境地,旅途和远方在心灵中属我所有,我心中有它们的图像,不必再把它们变成现实。”“也许有朝一日我还会到达这样的境界,我心灵中有家乡,那就不会再向花园和红房子以目送情了——心灵中有家乡!”
这才是作者期待的理想状态。
显然,他强调的不是物质实现,而给灵魂提供芬芳的庇护的也不是物化形态的花园和红房子。
人需要精神追求与精神家园。——这是黑塞的结论。
&&& 后,黑塞的创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醉心于哲学,求助于印度佛教和的老庄哲学,并对的精神分析产生了深厚的兴趣。他试图从宗教、哲学和心理学方面探索人类精神解放的途径。
30年代后,在德国猖獗,黑塞对社会前途陷入深深的怀疑与绝望之中,但他仍不倦地从东西方宗教与哲学中寻求理想世界,《东方之行》(1932)、《玻璃球游戏》(1943)正是这一时期追求与探索的结晶。
因此,黑塞的《红房子》是对“彼岸”的关注与呼唤。而“红房子”则是现实中人们的物化追求的象征。
如果与聂鲁达的《归来的温馨》比较而言,流亡显然没有给予诗人温馨的慰藉,归来的温馨则来自破败的花园与蒙尘的书物——这温馨的背后是什么?几许凄清几许愁?大约只有聂鲁达独自品味。
中华的民间哲学也许能给西方哲人些许启示:吾心安处即为家。——无论是在旅途还是在红房子里。
&&& 何以心安?
显然,紧张的旅途奔波中,诱惑我们的“红房子”,一旦我们到达我们得手,便失去了原来的价值与意义。因此,灵魂并不能得以歇息,又得一次次再出发。显然,忙绿的旅途,安居的休憩等等一切有赖于外部世界的追求,都不是灵魂的皈依之所,他们并不能为人类提供安顿灵魂的庇护所。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人们必须心中自有天地,心宽则天地自宽。心何以宽?
基督教提供的答案是:忍隐。感恩。爱。天堂。逆来顺受。
伊斯兰教的答案是:“六大信仰”:信安拉、信天使、信经典、信先知、信后世、信前定。遵行善功和“五功”:“念、礼、斋、课、朝”。
佛教的答案是:放下。舍得。不要妄执。慈悲。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佛在心中,扎根红尘。
道家的答案是:顺其自然。随遇而安。无我。忘我。
儒家的答案是:大同。和。礼乐。修身为本: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
马克思主义的答案是:为共产主义。奋斗。
尼采的唯意志论哲学:要使个人的要求与欲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傲视一切,批判一切。消解。
精神分析学:听从来自心底的召唤。
《菜根谭》的答案是:金自矿出,玉从石生,非粗无以求精;道得酒中,仙遇花里,虽雅不能离俗。
《国际歌》的答案是: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
&民谚认为:药能医假病,酒不解真愁。背时不要菩萨保,菩萨不保背时人。
现代的普世答案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
我认为,以上无不类似梦话!真正的答案是——
没有答案!
《红房子》的答案是:人在旅途心在家;心在旅途人在家。
但是,还是想提醒一下自己:别忘了,把幸福带在心上!
说到底,黑塞似乎又不想改变这矛盾的状态,他写道:
“但是,把我變成另一個模樣,這不是我的事。這是神迹的事情。誰要尋找神迹,誰要把它引來,誰要幫助它,它就逃避誰。我的事情是,飄浮在許多緊張對立的矛盾之間,并且作好了精神準備,如果奇迹猝然降到我頭上的話。我的事情是,不滿并忍受着動蕩不安。”
显然,黑塞本人宁愿一次次出发一次次到达一次次再出发,如此循环往复,(从容地)忙绿在无休止的追求之中。黑塞的安顿灵魂的信条是:永无厌倦地追求!以舒缓紧张不安——虽然觉得这多少有些累!
但是黑塞宁愿累。——因此,从黑塞的《红房子》看来,不断追求新的体验、新的刺激、新的挑战!不断的追求或者无可逃遁的累就是人生的本质或者真谛。坦然接受不安的奔忙!这是黑塞安顿灵魂的妙法。
&&&&&但这并非是黑塞所向往的生活。
最宽的心就是能够包容永不安分的追求的心!,《好了歌》告诉我们,最现实的宽心法,就是做一个尘世的神仙。追求着,累着,微笑着。
生命不息,追求不止,乐在其中。这是一种人生态度。黑塞展示的正是这样一种态度:幸福就在不安的追求中。
&&&&&这显然带着尼采哲学的影子——
享受“不满并忍受着动荡不安”的感觉:不满与批判,在动荡不安中追求。从而否定了追求物欲满足感的现实世界。
安居—休憩—(住进红房子)心在旅途人在家——理想境界:心中有远方——精神追求
流浪—追求—(路过红房子)人在旅途心念家——理想境界:心中有家园——精神家园
&&&&&&&&&&&&
红房子并非我心归宿———————不满并忍受动荡不安
&&&&&&&&&&&&
宗教以及尼采的影响———————批判物欲横流的世界
安居——休憩——(住进红房子)心在旅途人在家——理想境界:心中有远方——精神追求
流浪——追求——(路过红房子)人在旅途心念家——理想境界:心中有家园——精神家园
&&&&&&&&&&&&&&&&&&&&
红房子并非我心归宿———————不满并忍受动荡不安
&&&&&&&&&&&&&&&&&&&&&宗教以及尼采的影响———————批判物欲横流的世界
&&&&&&&&&&&&&&&&&&&&&&&&&&&&&&&&&&&&&&&&
&&&&&&&&&&&&&&&&&&&&&&&&&&&&&&&
附:黑塞的《红房子》
&&&&&&&&&&&&&&&&&&&&
&&&&&&&&&&&&&&&&&&&&赫爾曼.黑塞【德】
紅房子,從你的小花園和葡萄園裏,向我送來了整個阿爾卑斯山南面的芬芳!我多次從你身旁經過,頭一回經過時,我的流浪的樂趣就震顫地想起它的對稱闆,我又一次奏起過去經常彈奏的旋律:有一個家,綠色花園裏的一幢小屋,周圍一片寂靜,遠離村落;在小房間裏,朝東放着我的床,我自己的床;在小房間裏,朝南擺着我的桌子,那裏我也會挂上那幅小小的古老的聖母像,那是我在早年的一次旅途中,在布雷西亞買到的。
O&&l8 Z7 r:
d&&n, O* _
6 K' ?' m) Y/ E/ V5
P& X6 O% k
  正如白晝是在清晨和夜晚之間,我的人生也是在旅行的欲望和安家的願望之間漸漸消逝的。也許有朝一日我會達到這樣的境地,旅途和遠方在心靈中屬我所有,我心靈中有它們的圖象,不必再把它們變爲現實。也許有朝一日我還會到達這樣的境地,我心靈中有家鄉,那就不會再向花園和紅房子以目送情了。——心靈中有家鄉。
如果有一個中心,所有的力從這個中心出發向兩端擺動。那時,生活會是多麽不同啊! 9 E1 a. }- d. w' P5 q
但是,我的生活沒有這樣的一個中心,而是震顫地在許多組正極和負極之間搖擺。這邊是眷念在家安居,那邊是思念永在途中。這邊是渴望孤獨和修道院,那邊是思慕愛和團體!我收集過書籍和圖畫,但又把它們送掉。我曾擺過闊,染上過惡習,也曾轉而去禁欲與苦行。我曾經虔盏匕焉斪龈緛沓缇矗醽韰s又隻能把生命看做是功能并加以愛護。
但是,把我變成另一個模樣,這不是我的事。這是神迹的事情。誰要尋找神迹,誰要把它引來,誰要幫助它,它就逃避誰。我的事情是,飄浮在許多緊張對立的矛盾之間,并且作好了精神準備,如果奇迹猝然降到我頭上的話。我的事情是,不滿并忍受着動蕩不安。
綠色中的紅房子!我對你已經有過體驗,我可不想再次體驗了。我曾經有過家鄉,建造過一幢房屋,丈量過牆壁和屋頂,築過花園裏的小徑,也曾把自已的畫挂在自己的牆上。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欲望——我也想按照這種欲望來生活!我的許多願望已經在生活中實現了。我想成爲詩人,也真成了詩人。我想有一所房屋,也真爲自己建造了一所。我想有妻室和孩子,後來也都有了。我要同人們談話并影響他們,我也做了。可是每當一個願望實現以後,很快就變成了滿足,但這是我所不能忍受的。我于是懷疑起寫詩來了。我覺得房屋變得狹窄了。已經達到的目的,都談不上是目的,每條路都是一條彎路,每次休憩都産生新的欲望。
. u4 I9 g/ v: Q,
0 {( Q: U) r'
  我還會走許多彎路,還将實現許多願望,但到頭來仍将使我失望。總有一天一切都将顯示它的意義。
那兒,矛盾消失的地方,是涅槃境界。可是,可愛的眷念的群星還向我放射出明亮的光。&&q1
o# a4 S( m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转载]他用温馨装点了悲凉——《归来的温馨》赏析
他用温馨装点了悲凉&
&&&&&&&&&&&&&&&&&&——《归来的温馨》赏析&&&&&&&&&&
文/周海彬&
巴勃鲁·聂鲁达(Pablo&Neruda,19O4-1973)智利诗人。生于帕拉尔城。少年时代就喜爱写诗并起笔名为聂鲁达,16岁入圣地亚哥智利教育学院学习法语。1928年进入外交界任驻外领事、大使等职。1945年被选为国会议员,并获智利国家文学奖,同年加入智利共产党。后因国内政局变化,流亡国外。曾当选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获斯大林国际和平奖金。1952年回国,1957年任智利作家协会主席。1971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73年逝世。主要代表作品有:《黄昏》、《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地球上的居所》、《西班牙在我心中》、《诗歌总集》、《马楚·比楚高峰》、《伐木者,醒来吧》、《元素之歌》、《葡萄园和风》、《新元素之歌》、《一百首爱情十四行诗》、《英雄事业的赞歌》等。流亡归来,聂鲁达写了《归来的温馨》。回到久别的家,回到那个本来无比熟悉而眼前却又感觉相当陌生的家园。诗人聂鲁达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归来的温馨》传达的就是这样的情怀。&
&&&&&&&&&&&&&&&&&&&&&&&&&&&&&&&&&&&&&&&&&&&&&&&&&
中国当代诗人汪国真这样写道:“到远方去/到远方去/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似乎诗人所憧憬和期待的一切并不在其视野之内;但另一方面,雕塑大师说:“人世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法】罗丹))。所以哲人告诫:当拥有时,请珍惜!
远方是相对的。对于远走他乡的人,曾经“熟悉的地方”——家——就成了“远方”。对那曾经熟视无碍而流亡在外却只能朝思暮想的家,有家归不得的聂鲁达一定久抱非同平常的“审美期待”,他的期待视野里,究竟是欣喜与温馨还是其它,我们无须揣测,但可以想象假如聂鲁达踏着凯丽金(【美】)的萨克斯曲《回家》的节奏归来,久别的家园该给他怎样的“新鲜感”呢?这确实容易让人联想起中国一句俗语:久别胜新婚。另一方面,令中国人悲哀的是“江山依旧,人事全非”,而聂鲁达面对的却不止是“人事全非”。
有论者把这个久别重逢所发现的家园的温馨与美丽判断为“距离产生美”。我想这是搞错了。【英】心理学家,美学家,布洛()二十世纪初出版了《心理距离》,提出了审美"心理距离"说。他的理论为人们认识"美"创出新路并为美学家广泛接受,他自然就是美学家。那种以为“距离产生美”的“距离”是可用尺丈量、用钟表计算的“理解”是一种误读。审美距离意味着的是想象空间而非单纯的空间距离。如果一定要说什么距离产生美的话,那么这个想象空间就来自于别后多年作者对于家园所发生的一切的朝思暮想。——这在中国诗人这里是很常见的状态,例如“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唐】杜甫)一类的相思诗句。
在第一、二自然段,“花园里长出起神奇的灌木丛,发出我从未领受过的芬芳。我种在花园深处的杨树,原来是那么细弱,那么不起眼,现在却长成了大树。它直插云天,表皮上有了智慧的皱纹,梢头不停的颤动着新叶。”
一去经年,变化巨大,令人感觉熟悉而又陌生。熟悉中夹杂着陌生,陌生中夹杂着新奇,新奇中夹杂着关于别后的无限遐想,以及当前景象与别后思念的无穷对比。俨然经年不归的父亲看见自己长大成人的儿女一般,熟悉的陌生中夹杂着欢欣与喜悦。——正是这样的心情,决定了诗人采用生疏因而好奇、轻松因而欢喜的笔调。但是,它们毕竟只是“道是有情却无情”的景物。
因为是自己“熟悉”的家,所以作者“躲进去”“享受”。但是,在无可寄托处寄托,诗人却羞于启齿。因为“陌生”,所以作者惊奇于花园中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归去来兮”却无从写下“却问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欢愉。可见比起杜甫的遭际来,聂鲁达伤痛更深。接着作者写道,“最后认出我的是栗树。”“认出”二字,告诉我们,他们彼此曾经熟悉,是久别重逢的“亲人”,并非“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宋】苏轼《江城子》)。然而,人非草木,草木亦非人。这里完全可以套用“我看青山多妩媚,青山看我应如是“(【宋】辛弃疾贺新郎)的诗句,或者套用李白(【唐】)的“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无限的孤独处,作者以极其开阔包容而温暖的情怀欣欣然赏看着来自自家栗树的“莫测高深和满怀敌意的神态”。——舍此,其谁可亲?
接着,诗人以轻松喜悦的笔意传神的写道:“而在他们躯干周围正萌动着无孔不入的智利的春天。”——令人感觉到无比温暖的春天,分明是作者无言的浩荡情怀。
正所谓“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心中有爱的人才能看到爱,作者将既亲切温馨而又孤独好奇的心态投射到了栗树上,他写道:“因为我心里明白,他们需要我去巡礼。”——这也许并非诗人的自作多情。树木们实在太孤单了。但是谁知道究竟谁比谁更加孤单?“我出现的消息就这样传遍了那棵大栗树所有躲臧着的满怀疑虑的树叶;现在,他们骄傲地向我致意。已经习惯了我的归来。”很有些“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唐】杜甫)的意蕴,但同时更有“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的冷清。——在诗人眼里,久别重逢的熟悉而又陌生的家园里的一切犹如一个令人感伤的童话。诗人通过移情手法巧妙地将自己的欣喜与悲凉投射到花园里的每一片树叶上。这是使用了拟人与比衬的修辞技巧。
在第三段,打头第一句就做到了中国古代诗评家所要求的“物象”与“情意”的高度契合,可谓情景交融。——春天降临之际,室内外自有区别,室外气温高,渐渐生机盎然;而室内冰凉依旧、尘封破败。诗人写道:“书房里等待我的是残冬的浓烈气息。”“书房最深刻的反映了我离家的迹象。”没“爹妈”打理的“孩子”自然难免肮脏难堪、衣冠褴褛。——“封存的书有一股亡魂的气味,直冲鼻子和心里深处”——虽然这里本不是墓地。(第四段)。
但是,作者的心情毕竟也有不错的一面,所以他看见了“安第斯山顶上白色和蓝色的天空”(多么孤独而冷清的色彩!),也“感到了正在与这些书籍进行搏斗的春天芬芳”(第五段)。象征手法的运用也是炉火纯青。
“在我离家的期间,书籍给弄得散乱不堪”,“它们的位置挪动了”,古板严肃的培根(【英】)著作与萨尔加里的《尤卡坦旗舰》和睦相处。无论如何,诗人归来的喜悦不可遏阻,“登山则情满于山,下海则意溢于海”(【清】王国维《人间词话》)。所以其诗意的笔触依然有“书皮象信天翁的黑翅膀那样掉落下来”、“饱览了那冷漠的浪漫主义”这样的轻松,就是这样轻松的笔调很轻松的遮蔽家园的破败与家的凄凉。“矛盾心情如何面对才好?"(刘德华《假如你是我的传说》)(第六段)
第七段,聂鲁达深情地介绍了他的“住所里最沉默的居民”海螺。它的沉默、它的光泽、它的形状、它的来历、它的蒙尘、以及与之相关的人生经历。第八段写“新居民”——“大木箱里取出的书籍和物品”,对其来历、气味、声音、色彩、光泽均作了富有诗意的描述。还有第九段描写出自“灵柩般的”陈旧破败的木箱里的雕塑,却比对着人间红尘俗世生活写出了热烈的生命气息从而既表达了诗人归来时的欣喜更表达了家园残破冷清的无奈的深沉悲凉!还有第九、第十段也是。诗人玩味着“匆匆开放”的“玫瑰花”那“动人的严肃”(是啊,动人的严肃,温馨的悲凉),“因为他们和我都摆脱了奢侈与轻浮”——现在都只有不假修饰的赤裸裸的沉重的质朴了)。“花朵轻微起伏、颤动”又让归来的流亡者忆起曾经的那些“已经忘却的美好名字和美好时光”。诗人借景抒情,以虚衬实,以喜写悲。以归来后意念中对流逝岁月里无限依恋与热烈赞美的生活情境反衬出当下凄凉而不著一词。
——诗人将悲伤深臧在心底深藏在字里行间,深情描述家园旧物,追忆流金岁月,字字句句晕染着的既有重返家园的热烈的欣悦更有往事难追的深沉的忧伤:家园,物犹如此,诗人,情何以堪?忧伤是它的基调与底色。假如“借他山之石以资攻玉”的话,20世纪80年代黄霑作词的香港电视连续剧《上海滩》的主题歌最为合适:
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淘尽了世间事/混作滔滔一片潮流/是喜是愁/浪里分不清欢笑悲忧/成功失败/浪里看不出有未有/爱你恨你/问君知否/似大江一发不收转千弯转千滩/亦未平复此中争斗/又有喜又有愁/就算分不清欢笑悲忧仍愿翻百千浪/在我心中起伏够。
总之诺奖得主、诗人聂鲁达以诗意的方式精确的表达了归来时欣悦与悲凉相交融的复杂心情。而悲凉心境被覆盖在温馨热烈的笔触之下。描述情景交融、虚实相衬;言语简洁洗练、妙笔生辉。移情投射与拟人比衬的运用不着痕迹。所谓大象无形者,其此之谓乎?
物极必反,不胜悲凉之际,辛稼轩“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而聂鲁达却沿着冷幽默的路径用温馨装点了悲凉。
归来的温馨&&
&【智利】聂鲁达&&&&&&&&&&&
流亡归来——心境——热烈——无限的情怀——移情——投射——室外(欣悦的流露)
家园荒芜——环境——冷清——尘封的记忆——联想——温馨——室内(悲凉的表达)
&&&&&&&&&&&
艺术表现手法:将物拟人。
&&&&&&&&&&&&&&&&&&&&&&&&&&反衬对比:心境与环境;欣悦与忧伤。
&&&&&&&&&&&&&&&&&&&&&&&&&
先外后内。融情于景。
&&&&&&&&&&&&&&&&&&&&&&&&&&以虚衬实,以喜写悲。
&&&&&&&&&&&&&&&&&&&&&&&&&
象征与暗示。冷幽默。
在线写作中。。。。。
附录:【原文】&&
归来的温馨(林一安译)
&&&&&&&&&&&&&&&&&&&&&&&&&&&&&&&&&&&&&&&&&&&&&&
我的住所幽深,院内树木繁茂。久别之后,房子的许多去处吸引我躲进去尽情享受归来的温馨。花园里长起神奇的灌木丛,发出我从未领受过的芬芳。我种在花园深处的杨树,原来是那么细弱,那么不起眼,现在竟长成了大树。它直插云天,表皮上有了智慧的皱纹,梢头不停地颤动着新叶。
最后认出我的是粟树。当我走近时,它们那光裸干枯、高耸纷繁的枝条,显出莫测高深和满怀敌意的神态,而在它们躯干周围正萌动着无孔不入的智利的春天。我每日都去看望它们,因为我心里明白,它们需要我去巡礼,在清晨的寒冷中我凝然伫立在没有叶子的枝条下,直到有一天,一个羞怯的绿芽从树梢高处远远地探出来看我,随后出来了更多的绿茅。我出现的消息就这样传遍了那棵大粟树所有躲藏着的满怀疑虑的树叶;现在,它们骄傲地向我致意,已经习惯了我的归来。鸟儿在枝头重新开始往日的啼鸣,仿佛树叶下什么变化也未曾发生。书房里等待我的是残冬的浓烈气息。在我的住所中,书房最深刻地反映了我离家的迹象。
封存的书籍有一股亡魂的气味,直冲鼻子和心灵深处,因为这是遗忘——业已湮灭的记忆——所产生的气味。
在那古老的窗子旁边,面对着安第斯山顶上白色和蓝色的天空,在我的背后,我感到了正在与这些书籍进行搏斗的春天的芬芳。书籍不愿摆脱长期被人抛弃的状态,依然散发一阵阵遗忘的气息。春天身披新装,带着忍冬的香气,正在进入各个房间。
在我离家期间,书籍给弄得散乱不堪。这不是说书籍短缺了,而是它们的位置给挪动了。在一卷十七世纪古版的严肃的培根著作旁边,我看到萨尔加里的《尤卡坦旗舰》;尽管如此,它们倒还能够和睦相处。然而,一册拜伦诗集却散开了,我拿起来的时候,书皮像信天翁的黑翅膀那样掉落下来。我费力地把书脊和书皮缝上,事前我先饱览了那冷漠的浪漫主义。
海螺是我住所里最沉默的居民。从前海螺连年在大海里度过,养成了沉默的习惯。如今,近几年的时光又给它增添了岁月和尘埃。可是,它那珍珠般冷冷的闪光,它那哥特式的同心椭圆形,或是它那张开的壳瓣,都使我记起远处的海岸和事件。这种闪着红光的珍贵海螺叫“rostelIaria”,是古巴的软体动物学家、深海的魔术师卡洛斯·德拉托雷有一次当做海底勋章赠给我的。这些加利福尼亚海里的黑“橄榄”,以及同一处来的带红刺和带黑珍珠的牡蛎,都已经有点儿褪色,而且盖满尘埃了。从前,就在有那么多宝藏的加利福尼亚海上,我们险些遇难。
还有一些新居民,就是从封存了很久的大木箱里取出的书籍和物品。这些松木箱来自法国,箱子板上有地中海的气味,打开盖子时发出嘎吱嘎吱的歌声,随即箱内出现金光,露出维克多·雨果著作的红色书皮。旧版的《悲惨世界》便把形形色色令人心碎的生命,在我家的几堵墙壁之内安顿下来。
不过,从这口灵柩般的大木箱里出来一座塑像,她有一张妇女的可亲的脸,木头做的高耸的乳房,一双浸透音乐和盐水的手,我给她取名叫“天堂里的马利亚”,因为她带来了失踪船只的秘密。我在巴黎一家旧货店里发现她光彩照人,当时她因被人抛弃而面目全非,混在一堆废弃的金属器具里,埋在郊区阴郁的破布堆下面。现在,她被放置在高处,再次焕发着活泼、鲜艳的神采出航。每天清晨,她的双颊又将挂满神秘的露珠,或是水手的眼泪。
玫瑰花在匆匆开放。
从前,我对玫瑰很反感,因为她没完没了地附丽于文学,因为她太高傲。可是,眼看她们赤身裸体顶着严冬冒出来,当她们在坚韧多刺的枝条间露出雪白的胸脯,或是露出紫红的火团的时候,我心中渐渐充满柔情,赞叹她们骏马一样的体魄,赞叹她们含着挑战意味发出的浪涛般神秘的芳香与光彩,而这是她们适时地从黑色土地里尽情吸取之后,像是责任心创造奇迹,在露天里表露的爱。而现在,玫瑰带着动人的严肃神情挺立在每个角落,这种严肃与我正相符,因为她们和我都摆脱了奢侈与轻浮,各自尽力发出自己的一分光。
可是,四面八方吹来的风使花朵轻微起伏、颤动,飘来阵阵沁人心脾的芳香。青年时代的记忆涌来,令人陶醉:已经忘却的美好名字和美好时光,那轻轻抚摩过的纤手、高傲的琥珀色双眸以及随着时光流逝已不再梳理的发辫,一起涌上心头。
这是忍冬的芳香,这是春天的第一个吻。
流亡归来——心境——热烈——无限的情怀——移情——投射——室外(欣悦心情的流露)
家园荒芜——环境——冷清——尘封的记忆——联想——温馨——室内(悲凉心态的表达)
&&&&&&&&&&&&&&&&&&&&&&
手法:将物拟人;反衬对比:心境与环境;欣悦与忧伤;先外后内。以喜写悲。冷幽默。
&&&&&&&&&&&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海红房子网上预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