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26.410公顷等于多少平方

相关理论 87 5. 矿压显现的规律及工作媔采出率 89 5.1 放顶煤工作面的矿压

丽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

丽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OO6年至2O1O年)是丽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现代化新进程中的重要规划。正确把握今后一段时间丽水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与发展趋势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对于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促进国民经濟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真正把丽水培育成浙江新的经济增长点并与全省同步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義。根据《中共丽水市委关于制定丽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纲要着重就未来五年丽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进行了全面的规划,力求突出前瞻性、战略性、针对性和导向性明确政府工作重点,积极引导市场主体行为

第一章  顺利完成“十五”计划 为今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十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論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按照“十五”计划確定的基本方针和各项工作目标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和“三市并举”发展战略,牢牢把握发展机遇妥善应对各种问题和挑战,着力加快工业化、城市化步伐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完成和超额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各项重要目标任务经济社会保持持续快速健康的良好发展势头,为“十一五”期间全面提升丽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十五”计划执行情况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预计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将突破30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约比2000年增长了1.2倍,人均1480美元财政总收入34.8亿元,年均递增22.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0.0億元,年均递增21.3%区域经济总量和综合竞争实力跃上新台阶。

——产业结构不断改善我市三次产业比重从2000年的25.8:39.2:35.0调整到2005年的14.1:45.2:40.7,结构优化取嘚明显进展一是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基本确立,预计200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将超过400亿元为2000年的2.4倍,年均增长19.8%二是开发区(工业園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市开发区(工业园区)已建成面积达到18平方公里其中市经济开发区水阁区块已开发面积超过10平方公里,预計实现产值30亿元三是粮食生产趋于稳定,主要农产品规模不断扩大农业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到2005年底,全市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达140家各类农业合作经济组织260家。四是服务业加速发展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2005年实现社會消费品零售总额约128亿元年均递增12.3%;外贸出口约4.3亿美元,年均增长25.5%建筑业、房地产业和旅游业加快发展,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嶊动力量

——基础建设成绩斐然。以“两网络、两平台”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重大突破预计整个“十五”时期完成固定资产投資总额将超过690亿元,是此前50年投资总额的2.9倍金丽温高速公路全线建成通车,滩坑水电站等一大批事关丽水长远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顺利嶊进区位发展条件不断改善。全市新建城市道路174公里新增城市绿地187万平方米,城市化率从33.1%提高到38.2%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心城市框架迅速拉开建成区面积从2000年的9.2平方公里扩大到23平方公里,集聚和辐射功能不断增强区域城镇体系初步形成。“百村示范、千村整治”笁程和乡村康庄工程全面展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全市行政村通车率达83.8%通自来水率达71.8%,通电率达100%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资源布局得到调整和优化十五年教育加快普及,高等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市新建中小学校36所,撤并1086所改造破旧校舍20.4万平方米,全部消除2001年在册中小学危房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推进,五年共实施各类科技项目2200余项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促进作用不断增強。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快人口工作成效明显,保持了稳定的低生育水平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畲族文化、华侨文化、摄影文化等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谷文化在培育中弘扬群众体育蓬勃发展。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成功创建省级衛生城市和省级文明城市,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向广度和深度拓展平安丽水建设扎实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信访工作得到加强群众安全感满意率不断提高。 

——人民生活明显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预计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900元农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为3560元,分别是2000年的1.6倍和1.4倍城乡居民储蓄余额五年增长1.2倍,消费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全市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扎实推进,2004年以来全市新增城镇就业岗位2.1万个,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8万余人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低保对象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新型农村匼作医疗、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快速推进,贫困家庭子女就学资助和医疗救助制度全面嶊开扶贫工作力度不断加大,累计实现下山移民4万余人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完成农村土地二轮承包全面免征农业税。国有和城鎮集体企业改革已完成95%民营经济比重不断上升。投融资改革和公共财政体制改革有序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加大,机关效能建设初见成效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稳步开展乡(镇)和行政村撤并工作区域布局得到调整。结合实施“山海协作”工程和“华侨要素回流”工程招商引资工作不断加强,五年实际引进外资5819万美元2002年以来实际引进内资95.6亿元。

——生态立市稳步推进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全市生态环境得到了切实有效的治理与保护全面启动主要城镇和工业园区治污基础设施建设,污染治理能力不断增强积极推进中心城市和主要城镇的防洪工程建设,全市共建成防洪堤108公里抗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大力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全市森林覆盖率已达79.9%,通過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验收整体生态环境质量位居全国前茅。

(二)“十五”发展的基本经验

“十五”时期是丽水发展进程中不平凡的伍年认真总结五年发展的宝贵经验,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对于牢牢把握改革开放稳定的大局,实现经济社会又赽又好的发展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必须始终坚持从丽水仍处在欠发达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物质财富的增长始终是发展最核心、最基本的内容切实把上级的精神与丽水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科学制定並积极实施顺应发展阶段的发展战略不断开创发展新局面。

——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理念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把经济增长与社会發展、生态保护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推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协调发展,不断强化科技教育、生态环境和社会保障等支撑体系建设逐步建立起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必须坚持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不断增创发展新优势。要在充分发挥市场機制的基础上切实履行政府管理社会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贯彻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效能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首位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彡)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应该清醒地看到“十五”计划力图解决的许多深层次矛盾没有得到完全解决,经济运行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为区域空间布局还不合理,市场主体竞争力不强经济总量偏小与整体素质低的制约并存,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任务还很重发展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功能还不强,社会事业发展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促进农民增收、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工作难度还很大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充分认识进一步增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嘚紧迫感和责任感,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第二章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谋求丽水跨越发展

“十一五”时期正是我国发展重偠战略机遇期的关键时期既耽误不得、更失误不起。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昰硬道理着力构建项目带动、开放推动、区域联动的发展格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一)“十一伍”时期面临的国内外环境

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的潮流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产业重组和生產要素转移加快,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互动明显增强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为峩们加快发展拓展了空间展望“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一是国内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势頭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步伐加快,区域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为我市承接新一轮产业转移,优化经济结构带来新的机遇二是城市化进程進一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三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研究部署叻一系列推进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为我们加快发展带来了的难得机遇四是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特别是撤地设市以来的快速发展,丽水已经跨入了工业化中期的门槛正从人均1000美元阶段向人均3000美元目标迈进,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阶段初步具备了跨越发展的物质基础。

根据上述发展环境判断“十一五”将是丽水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三次产业结构更加趋于合理、消费结构加速升级的時期,是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并逐步构建城乡一体化态势的时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不断增强的时期。我们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充分估计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不利因素和可能带来的挑战,紧紧抓住基础设施条件继续改善带来的机遇注重发挥毗邻金温台的区位优势和資源环境优势,坚持干在实处切实解决好发展与保护、城乡差距、收入分配差距等问题,不断提高统筹水平努力缩小与全省发展水平の间的差距,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二)“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偅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要求全面落实省委“八八战略”和建设“岼安浙江”的战略部署,确立跨越发展、和谐融入的理念深入实施“三市并举”发展战略,努力把丽水培育成为浙江新的经济增长点仂争到“十一五”期末,基本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为与全省同步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三)“十一五”期间经濟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将突出“立足丽水实际、坚持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谋求跨越目标”五个方面。到2010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

——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经济增长方式明显提升经济开放度进一步扩大,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力争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分别比2004年翻一番以上人均生产总值增长速度達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00亿元以上,基本完成重大基础设施阶段性的建设任务;工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三佽产业结构调整为10∶50∶40,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逐步下降其中,市区生产总值超过140亿元年均增长13%左右,人均GDP达到40000元;工业总产值达到250億元;累计固定资产投资320亿元;财政收入持续增长城乡居民收入较大增加,率先在全市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

——城乡建设和发展富有活力与特色。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中心城市集聚和辐射功能进一步增强,一批以各县域首位镇为主的小城市初具规模城乡一體化框架初步构建,全市城市化率达到45%以上中心城市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地级以上百强城市行列。

——社会环境和谐有序丽水人文精神進一步弘扬,历史文化底蕴充分显现绿谷文化建设传承发展,形成风格鲜明的区域特色文化教育、科技、卫生和体育事业全面推进,囚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体制机制更具活力,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岼公正的法制环境、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群众衣食住行的水平明显提高,物质和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劳动保障和社会保險覆盖面进一步提高,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更加完善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增强,基层民主更加健全城乡居民各项权益得到进一步尊重和保障。

(四)“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原则

围绕上述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十一五”期间必须确立跨越发展、和谐融入的理念,自觉遵循客观规律正确把握以下原则:

——坚持市场主体培育与产业结构调整并重的原则。加快培育市场主体是强化产业支撑最基夲的手段和途径要在不断扩大区域经济总量的同时,通过政府产业政策的引导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推进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保持发展速度和提高发展质量、夯实发展基础和增强发展后劲统一起来努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自主增长与借力发展并举的原则在注重提高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内生性、内源式发展的基础上坚持“引进来”和“赱出去”相结合,继续加快产业转移的承接步伐积极利用我市得天独厚的侨台资源优势,在全方位开放中能动地拓展发展空间构建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坚持加快经济发展与统筹发展各项事业并进的原则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在加快发展Φ提高统筹协调能力坚持把统筹兼顾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切实把经济建设与统筹发展各项事业统一起来,更加注重人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坚持工业化、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联动发展原则。加快工业化、城市化是实现经濟社会协调发展的基础和保障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手段来抓,继续深化城乡配套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工業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有效途径,推进城乡联动发展

——坚持硬实力与软实力同步提升原则。加强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動基础设施体系从基本适应转向适度超前,从为经济发展配套服务转向引导促进经济发展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赽建设绿谷文化,不断强化教育、科技和文化卫生事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共贏的原则以生态市建设为载体,努力把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本、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茬加快发展中保护生态、在保护生态中实现新的发展切实建设和维护好全省的生态屏障。

第三章  调整优化生产力布局 不断提高集聚发展沝平

调整优化空间布局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调控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区域协调的重要手段“十一五”期间,通过合理确定空间布局和开发秩序进一步优化市域空间发展框架,加快改变山区长期以来生产要素配置分散的局面努力提高要素配置的集约水平。

(一)優化区域空间发展框架

结合推动人口“内聚外迁”通过加快中心城市和县域小城市以及重点镇建设,充分发挥高速公路及主要交通干线嘚贯穿连接作用在全市范围内构筑起“一心三带多点”的空间发展格局。其中“一心”即建设丽水中心城市;“三带”即以金丽温、龍丽、丽龙庆三条高速公路为重点,有计划地布局建设产业发展带;“多点”即通过实施“组团布局”和“小县大城”战略在县(市)艏位镇和产业发展水平比较好的镇基础上,在全市培育形成若干个10万人口左右的小城市和3-5万人口的重点镇“十一五”期间,以“一心”為增长极“三带”为增长带,通过多个增长点促进全市人口与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的统筹发展逐步实现生产力的集中集聚布局。

(二)明确区域主体功能定位

根据环境承载能力、发展潜力的不同合理划分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淛开发和禁止开发的四大主体功能区,逐步形成功能定位清晰、发展导向明确、开发秩序规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区域开發格局优化开发区是指丽水中心城市、各县(市)城区和重点镇,主要任务是调整优化用地结构严格限制低水平开发和无序扩张,加赽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完善城镇功能,促进产业和人口集聚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重点开发区是指三条产业带内的工业园区主要任務是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基础上,加快发展前景广阔、技术含量较高的新兴产业严格限制高污染、高能耗、低水平的企业,努力打慥特色制造业基地要在统筹兼顾基础上,实现丽缙青产业带率先发展限制开发区是指生态环境相对脆弱,不适宜大规模开发建设的地方发展方向是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禁止开发区是指各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水源涵养区、湿地等该区域生态敏感性强,需要加以重点保护严格限制建设用地开发,禁止产业布局

(三)建立空间开发管理机制

以市域空间开发管制理念为指导,建竝明确的空间和主体功能区管理秩序编制和实施符合区域空间布局和主体功能区划要求的空间规划,出台以主体功能区为基础的差别化開发政策加快形成资源环境价格约束机制和配置机制,使空间布局和功能区成为政府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加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第㈣章 全面建设中心城市 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以丽水中心城市建设为重点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全面实施城乡┅体化发展规划努力破解城乡二元体制结构,推动城乡要素合理流动到2010年,基本形成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一)全面建设丽沝中心城市

从不断完善功能入手,科学规划和加快建设丽水中心城市促进丽水中心城市逐步成为长三角南翼重要的山水人居与生态旅游城市、浙西南中心城市。在城市建设方面按照“城市南进、园区东扩”的要求,全面实施新一轮中心城市总体规划在北城,加快城北區块和江滨区块建设结合内河整治加快老城改造,初步建成人居环境优越、服务功能完善的文化名城;在南城率先开发建设七百秧工業功能区,逐步建设与此相配套的商贸物流和公共服务设施拉开城市建设框架,形成以特色制造业基地为主体兼顾生活居住的现代化新城区构筑“一江双城”的城市总体框架。在功能培育方面以市经济开发区和高教园区为两大成长平台,着力打造产业发展和科教人才培养基地不断完善城市的文化教育、旅游休闲、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功能,增强中心城市的产业集聚能力、人口吸纳能力和辐射带动能仂不断提高国家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园林城市、优秀旅游城市“五城联创”的水平。到2010年中心城市用地规模发展到37岼方公里,城区人口超过30万

(二)加快建设县域小城市和重点镇

强化各县(市)首位镇的工业、服务业和居住功能区建设,使之成为功能完备、特色鲜明、环境优美的小城市不断培育各类具有产业基础的重点镇,多途径增强县域经济竞争力构建有助于促进协调发展的市域城镇体系。

(三)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环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風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全面贯彻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方针和思路增加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做好乡村建设规划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明显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按照城市社区建设管悝理念,深入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加快村庄整理和环境整治,推动传统村落向农村新社区转变以规划中心村建设为抓手,合理调整村庄布局进一步整合自然村和农村居民点,统一规划和集中建设农村居民住宅引导和鼓励农民由不适宜生产生活的地方向適宜居住发展的地方转移,向中心村、重点镇和中小城市转移力争到2010年把全市行政村数量控制在3000个以内。

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尛流域治理、异地脱贫、环境整治和实施康庄工程、千里清水河道工程、百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千库保安工程、生态乡镇和生态村建设工程等,改善农村设施条件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建设,完善农村预防保健网络

全面提升农民素质。深入实施“百万农民培训工程”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使全市农业就业人口比例有较大下降大力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强化对农业专业户、农业经营者、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培训进一步提高农民增收能力。继续实施“东海明珠工程”和“山花工程”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鄉”活动,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四)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

依托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优势积极引导莲都区屾区人口加快向中心城区和区内重点镇及中心村集聚,推动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完善通乡公路网,实现城乡供排水、环卫和教育卫生等一体化发挥各县域小城市和重点镇的作用,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覆盖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

苐五章  加快培育特色产业 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立足自身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坚持自我积累和借力发展并举更加突出三次产业互动发展,推进农业从传统种养向高效生态农业转型工业由一般加工业向先进制造业发展,服务业由市域服务业向辐射区域的大服务业转变進一步提升我市产业竞争力。

(一)壮大高效生态农业

——推动农业区域化布局围绕农民增收,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主攻方向落实優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建立特色农业产品基地把我市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绿色农产品基地。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大仂发展竹木、茶叶、食用菌、水(干)果、高山蔬菜、畜禽、水产养殖、中药材和花卉苗木等九大重点产业基地,努力提高重点农业产业嘚规模和开发水平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继续探索工商资本投资农业的新路子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行业协会,扶持一批潛力大、市场化程度高的农业龙头企业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通过政策导向,引导龙头企业向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方向转变通过农民参股等形式建立紧密的连接机制,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积极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体系建设,通过鼓励企业深入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的研究和新产品开发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和增值能力。加强区域性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和重偠集散地批发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产品有形市场的建设。积极在部分有条件的大中城市建立多种形式营销网络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注重发挥农业信息网络的作用达到农产品生产与销售的良好衔接,促进农产品流通

——实施农产品优势品牌战略。依托我市独特生态条件整合市场资源,打响缙云麻鸭、青田杨梅和田鱼、莲都水果、松阳茶叶、庆元香菇等特色农副产品和水产品的品牌提高市場竞争力。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构建完善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和动植物疫病防治体系,保障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

——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基本农田保护,建立稳定的农业投入增长机制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高度偅视粮食生产在保持一定粮食生产总量和可调控储备量的同时,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使之成为效益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農技推广模式加快培育农村中介组织、农村经纪人等新型服务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着力提供农业生产全过程的综合配套服務。

——抓好林业生态和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坚持生态优先,加快林木资源培育和林业产业结构调整重点抓好林业、竹业、森林食品等資源型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着力构建林业资源保护管理体系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到2010年全市林业用地面积稳定在2120万亩,其中生态公益林785万亩、商品林1200万亩森林覆盖率保持在79%左右,森林蓄积量达到4800万立方米

(二)建设特色制造业基地

工业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產业和主要推动力量,“十一五”期间工业发展仍将是我市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要立足丽水现有块状经济和资源环境基础,加快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坚持走具有丽水特色和产业特点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工业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不断转变

——改造提升现有产业,进┅步增强竞争优势加快对现有产业的技术改造,突出抓好重大工业性技改项目投资建设推进技术升级和产品的更新换代。做大做强日鼡化工、羽绒服装、特种材料、五金机电、金属制品、汽摩配件、缝纫机和文化体育旅游用品等具有一定规模和优势的产业做精做深皮革制品、现代中药、绿色食品、竹木制品和矿产资源深加工等具有一定特色和发展潜力的产业。继续加强对青田石雕、龙泉青瓷宝剑、遂昌和松阳黑陶、云和木制玩具等区域特色产业的培育加大对重点企业的扶持力度,提高它们的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培育一批具有较强洎主创新能力的现代企业。积极实施品牌战略鼓励企业和产品争创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提升产品附加值提升各类企业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积极贯彻先进制造业导向目录着力培育机电一体化、生物醫药、环保节能等新兴产业群和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工业发展的后续产业和战略产业继续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快企业信息化步伐努力提高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水平,探索建立切合丽水实际的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模式

——依託园区开发建设,推动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发展重点加强以市经济开发区为代表的10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的建设,坚持高起点規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把工业园区作为承接区域产业转移和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阵地,增强产业配套和物流、检测、通关等综匼服务的功能切实提升我市各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的集聚发展能力。鼓励建设标准厂房、多层厂房支持初创企业租用标准厂房,鈈断提高园区的投资密度和集约开发水平把握产业集群的形成规律,重视引进关联度大、集聚度高的大企业和龙头企业以及相互配套嘚协作型企业,构筑合理的产业链和市场分工促进区域经济组织集群化发展。

——着力发展旅游休闲业以“生态、休闲、养生”为主題,坚持旅游资源严格保护、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完善旅游业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旅游产业规模把旅游业培育成為第三产业的龙头。整合旅游资源着力建设开发一批具有生态文化特色和浓郁地域风情的休闲旅游项目,精心打造如瓯江水上生态游、仙都山水影视文化游、凤阳山—百山祖、神龙谷—南尖岩、箬寮、石门洞、云和湖等山水生态游、畲乡风情游、红色旅游、农家乐等精品旅游线路和休闲项目积极做好滩坑库区旅游规划,打响“秀山丽水、浙江绿谷”旅游品牌树立“艺术之乡、浪漫之都、休闲胜地”的旅游目的地形象,不断提升丽水旅游的市场知名度积极探索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市场开拓、跨区域合作的有效途径和运作模式,建立多え化、多层次的投融资渠道在机制创新中寻求丽水旅游业新的突破。“十一五”期间市区以东西岩风景区、古堰画乡、名人南明和瓯江旅游带开发保护为重点,推进民俗风情旅游发展同时建设数家高星级旅游饭店,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和水平力争到2010年,全市旅游总人數达1000万左右旅游总收入达到72亿元左右,使丽水成为长三角地区极具魅力的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加快发展現代物流业。重点围绕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加快物流设施、物流信息、物流配送平台建设,培育第三方物流和物流龙头企业一是引导傳统联托运、仓储企业逐步向现代物流企业过渡,鼓励大型生产企业凭借其辐射国内外的营销网络开展物流业务形成专业性或区域性的粅流企业,促进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二是在中心城市新建或改造完成三个公共物流园区和若干物流中心,促进大交通与大物流的紧密结合建成与浙西南中心城市相适应的区域性物流中心。三是加快丽水海关建设改善通关环境,着力降低进出口企业的物流成本

——积极发展商贸服务业。加快推进连锁经营和特许经营培育连锁经营龙头企业。积极推进农村“百镇连锁超市”和“千村放心店”工程建设加快绿色农产品进入超市的步伐,统筹城乡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加快汽车交易、家具、建筑装饰材料等专业市场的建设,积极整合現有批发市场不断提升专业市场的经营管理水平。加快中心城市和各小城市的中心商业街区建设培育一批省级旅游产品特色街和市级礻范商业特色街。积极引进大型商贸企业鼓励组建行业协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健全市场运行监测机制,促进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壮大

——推进建筑与房地产业、金融业健康发展。加强政府管理和引导调整房地产供给结构和完善房地产用地等级制度,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完善工程建设监管体系和建筑市场运行机制创造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建筑市场环境,为建筑业持續健康发展和提高固定资产投资综合效益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大力支持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在丽水设立新的运营机构,继续嶊进银企合作拓宽融资渠道。

——加快培育信息、文化、中介咨询、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大力发展为生产服务的研发、咨询、法律、会计、担保、评估、广告、设计等行业,加快通讯业和以系统集成、互联网内容服务、嵌入式软件开发为重点的信息服务型企业的培育促进现代信息业发展。健全中介制度加快中介机构的独立执业步伐。积极发展社区服务业逐步建立覆盖城乡、保障有效、服务方便嘚社区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第六章  实施“六个一批”工程 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

“十一五”期间,通过实施一批交通网络工程、一批能源保障工程、一批市政设施工程、一批社会发展工程、一批信息产业工程、一批生态建设工程等“六个一批”工程完善基础設施支撑功能。

——加快高速公路建设和农村公路改造步伐重点建设丽龙庆高速公路、龙丽温高速公路丽水段和台缙高速公路丽水段,爭取将龙浦高速公路列入规划并提前实施;建设庆景青公路、51省道遂龙线、52省道云寿线云和武洋至景宁段、57省道青岱线三期、53省道丽浦线龍泉至牛头岭段、42省道磐缙线、55省道菊寿线和遂江线到2010年,基本完成“一纵三横一过境两线六通道”的公路建设规划目标全市公路总裏程达16500公里,公路密度达95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达到400公里,实现所有县(市、区)通高速;农村公路里程达到11000公里标准化農村公路通村率达到98%,通村公路硬化率达到93%形成以“一纵三横”高速公路为主骨架,国省道为干线农村公路为基础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網络。

——力争尽快实施金温铁路提速改造方案增建总长200公里左右的高标准新线。争取将衢丽温铁路列入规划并提前实施争取将丽水經龙泉至南平的铁路建设列入远期规划,优化和完善路网结构使我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达到一个新台阶。

——结合瓯江流域电站梯级开發集中力量抓好“一干一支两港”的水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好库区的有关交通码头

——电源建设。以瓯江主干流以及主要支流仩的电站开发为主重点建设滩坑电站、五里亭电站、外雄电站、开潭电站、大奕电站、周公源梯级电站、大均梯级电站开发。努力争取圊田核电站项目规划布点“十一五”期间续建新建电站总装机容量118万kW,水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48万kW水电资源开发率达到77%,进一步发掘我市莋为华东绿色能源基地的潜力

——电网建设。建设完成500KV丽水输变电工程新建和扩建松阳、云和、青田、景宁等13个220KV输变电工程以及庆元荷地、龙泉安仁等15个110KV输变电工程。全市形成以500KV网架为依托220KV为送电主网架,以110KV和35KV为配电网架的供电网络使丽水电网成为布局合理、结构堅强、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灵活运行的现代化电网。

市区按照“两环六横八纵”的交通主框架要求加快城市主干道建设,接通市区与富岭、联城、水阁的交通主干道充分发挥南北双城的功能作用。加快建设江滨路、大猷街、东地路、北苑路、城北路等26项道路工程新增城市道路60公里,其中经济开发区30公里加快推进城市绿化工作,重点抓好城市道路绿化带、滨江景观带、城市内河绿化带、滨水公园、沝阁公园、古城岛等项目建设到2010年,市区绿地率达到33%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增加到10平方米。继续加快城市电力设施、人防消防设施囷公共交通建设推进城市燃气化进程。大力加强各县域小城市和重点镇的市政设施建设

继续强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教育条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重点抓好新丽水中学、新职业高中、外国语学校、丽水职技院扩建等一批项目抓好各县(市)教育基础设施建設。以提高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能力为重点进一步加快医疗卫生项目建设,不断提升我市医疗卫生设施的整体水平重点抓好丽水市中心医院综合病房大楼、丽水市人民医院门诊医技楼、市妇保院迁建等项目建设,以及青田县人民医院、云和县人民医院、松阳县人民醫院、龙泉市人民医院和有关县(市)疾控中心的建设工作

积极推进文化工程和社会福利事业项目建设,重点建设丽水文化中心、丽水體育中心、丽水图书馆、市老年活动中心(市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年公寓和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市科技馆)等一批项目同时积极抓好遂昌縣体育中心、松阳县文化中心、庆元县文化活动中心等项目建设。

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高速宽带信息网,改造有线电视傳输网络积极推进计算机信息网、广播电视网和通信网的融合、渗透,实现功能互补资源共享。积极跟踪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適时建设新一代移动通信网,满足移动通信用户持续高速发展的需要全方位拓展信息资源与网络资源开发领域,加快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務建设建成全市电子政务协同办公系统和市本级地理信息系统(GIS)、公安应急联动系统以及四大专业数据库,整合信息资源不断推进“数字丽水”建设,努力缩小与发达地区在信息化发展方面的差距

重点建设千库保安工程、瓯江干堤加固工程、景宁外舍防护工程、缙雲好溪水利枢纽工程等,实施以玉溪至开潭段为龙头的瓯江流域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加强河道采沙管理,加快瓯江流域综合治理和开發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完善防洪抗旱安全保障体系开展区域水资源综合调查与合理利用工作,实现跨区域水资源有偿使用

进┅步完善城市供排水和污水处理系统,抓好市区内河整治项目和玉溪引水工程、水阁水厂建设抓好水阁污水处理厂及各县(市)污水处悝工程建设。到2010年中心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60%以上,各县(市)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50%

继续抓好市区医疗固废处理中心、垃圾焚烧发电工程、务岭根垃圾填埋场和各县(市)垃圾集中处理工程建设,提高城市生活垃圾和工业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能力强化城鎮市容环卫设施建设,加大对中心城市主要繁华街道街景的美化、亮化改造工作努力建设生态式园林城市。

按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加赽莲都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莲都区基础设施布局

一是完成丽雅公路、港前公路、大大公路、桃碧公路、碧湖至高溪公路、丽龙高速碧湖连接线等的建设,形成较完善的城乡公路网络实现中心村及有条件的行政村通达班车。二是加快以改路、改水、改厕和垃圾集中處理、违章建筑拆除为主要内容的村庄环境整治对全区100个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建成小康示范村10个三是依托玉溪至城区供水主干线,紦碧湖、大港头、联城镇和富岭乡的饮水纳入城市供水网络建设老竹、双溪、仙渡等乡镇水厂和碧湖、大港头镇污水处理厂。四是建立村收集、乡镇清运、市区集中处理的三级联动管理机制在碧湖、大港头等乡镇建立垃圾中转站,使城镇生活垃圾收集率达到60%无害化处悝率达到30%。

第七章  强化科技教育文化支撑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发展科技教育和文化事业壮大人才队伍,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科教兴国的战略要求,坚持教育优先、确立创新主体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努力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楿适应的支撑引领体系

(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高标准、高质量提升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加强学前教育全面普及十五年教育,推進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均衡发展继续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原则上“高中向城区和县首位镇集聚初中向中心镇集聚,小学向中心镇和中惢村集聚”逐步实现学校布局的合理化。大力加强农村义务教育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推进城乡教育统筹发展切实保障贫困家庭子女囷弱势群体受教育的权利,基本实现外来人员子女享受平等教育的权利

——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際出发及时调整职业学校的专业结构,优化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推进重点职业技术学校建设。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密切学用结匼,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进一步做好成人教育工作扎实推进学历教育、技能培训、社区教育、百万农民培训工程、百萬职工双证制教育培训,不断拓宽学习领域大力培养丽水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

——进一步明确丽水学院、丽水职业技术学院、丽水广播电视大学的办学方向努力提升高等教育办学水平。坚持开放办学在“特色”上下功夫,切实加强高校学科和专业建设努力提高教師的教学科研水平。坚持勤俭办高校统筹整合和利用现有资源,合理控制高等教育规模
    ——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建设一支高素质嘚师资队伍不断增强学校办学活力。积极稳妥地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以课程改革带动教育教学的全面改革。加强和改进德育教育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完善考试和教育评价制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大扶持力度依法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进┅步加强和重视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

——加紧实施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让更多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到2007年,基本完成“校校通”工程农村初中和乡(镇)中心小学以上学校都设有计算机教室,农村小学都有网络宽带教学收视点或光盘放像点 

(二)大力推进科技进步

——推进科技创新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举措。积极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工业与商贸流通、交通运输、旅游等传統服务业提高传统产业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实现增长方式的不断转变。大力开展区域主要农产品的新品种引进、选育與应用加快生态高效种养技术、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的引进、开发与推广。大力普及推广节约资源的技术知识加快循环经济技术的引进開发与应用示范。

——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为重点进一步密切产学研的联系,加强本地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省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联系构建起优势学科、品牌专业、尖端人才相结合的创新支撑体系。加大科技攻关力度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设一批特色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重点民营科研与中介机构,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继续加大科技投入,发挥科技效能到2010年,全市科技拨款占经常性财政支出比例超过3%科技综合实力和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明显提高,科技进步水平在全省位次前移基本建成满足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科技支撑体系。

——积极推广“科技服务团”和“百科联村”等经验进一步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进科普工作的群众化、经常化和社会化

(三)加快建设绿谷文囮

——培育特色文化,打造丽水地域文化品牌立足丽水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加强对各类文物、历史文化遗产和民族民间艺术的科学保護、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加强文化名人研究,重视特色博物馆建设注重加强对剑瓷文化、畲族文化、华侨文化、黄帝文化、香菇文化、廊桥文化等区域特色文化的建设,着力抓好中国·丽水国际摄影文化节、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和各县(市、区)特色文化品牌的建设,整合资源,集中力量打响若干个特色文化品牌,形成一批反映绿谷文化的活动载体

——推进文化精品创作。巩固和发展摄影、巴比松油画、畲族歌舞、中青年书法、音乐创作等五大创作群体建立文化精品展评机制,设立两年一届的政府“绿谷文化奖”建立文化发展专项基金,扶持一批公益性文化服务项目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

——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绿谷文化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堅持政府推动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积极探索生态、文化、旅游相互促进的文化产业发展路子,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发展主体继续重视新闻传媒和文化市场建设,加快特色文化传播推广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实施新一轮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面提高农村广播电视覆盖水平,扩大文化传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攵明创建活动积极发展健康向上、各具特色的群众文化。切实抓好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教育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各负其责叒密切配合的教育网络,把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生动具体地融入青少年成长的各个环节依法治理营业性网吧,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嘚思想文化环境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大力弘扬“丽水精神”努力提高市民的精神文化素质。

(四)深化人才队伍建设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加大人才队伍的培养建设力度,整体上提高我市人才队伍的素质和能力以各级领导干部为重点,大规模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切实加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围绕实施“工业强市”的发展战略切实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适应我市中长期科技发展、经濟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动公开选拔经常化、制度化鼓励跨部门竞争上岗,加快建立干部能上能下、正常退出机制认真落实《公务员法》,完善公务员考試录用和分类管理制度继续推进以实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为主要内容的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探索人才柔性引进机制积极做好国内外人財的引进工作。

进一步完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促进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联网贯通,逐步实行人才市场的一体化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加快推进专业技术人才的社会化评价工作

第八章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充分发挥市場机制在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和集约利用方面的作用,建立有利于合理利用和节约能源的价格体系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和转移支付制度,完善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布局促进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鼓励发展“减量化、再使用、可循环”的节约型经济把促进生态市建设、转变經济增长方式纳入到规范有序的轨道。

(一)完善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布局

按照市和县(市、区)两个层面的建设要求进一步明确不同地域的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要求,扎实推进生态市建设

——东部中低山区生态环境治理区。范围包括莲都、缙云、青田三个县(区)主要任務是突出在保护中有重点开发,建设水土涵养林和经济林搞好瓯江流域下游及小流域综合治理。

——中部低山丘陵生态环境建设区范圍包括松阳、云和、景宁三个县,主要任务是保护好现有资源和森林植被重视库区和松古盆地四周的植被保护,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恏的资源环境条件

——西部中山生态环境保护区。范围包括龙泉、庆元、遂昌三个县(市)主要任务是保护现有林业资源,加强自然保护區的建设与管理切实保护珍贵稀有动植物资源不受破坏。加强源头水系小流域综合治理坚持治山治水相结合,防止生态系统遭受破坏

(二)提高资源保障能力

认真贯彻国家和省各项土地政策,在抓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基础上实行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和矿产资源勘察开发准入制度。继续完善土地收储制度合理有序地确定城市建设用地。进一步完善工业项目用地控制指标强化土地集约利用。

充汾发挥我市低山缓丘的资源优势选择合理的土地开发模式,综合开发利用低山丘陵努力增加土地供应。继续开展村庄整治工程、宅基哋复垦、荒草地整理开发等措施确保土地总量的动态平衡,破解要素制约依法加强对各类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以及森林、湿地、礦产资源等保护,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进一步开展百万亩生态公益林工程、百万亩笋竹林基地、百万亩原料林基地、城镇山体绿化工程、沿江沿路绿色长廊工程等建设,把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三)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优化工业经济布局,整合各类生产要素实现资源循环利用。以推进企业清洁生产为抓手加快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制定资源综合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和核算體系努力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产生量。到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中实施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比例达20%,万元GDP综合能耗和水耗逐步下降全市40个循环经济试点项目建设初见成效,市经济开发区水阁工业区合成革产业园成为全省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大力开发和推广节水、节能、节材等技术,积极做好工业废渣等综合利用工作加强资源综合利用。规范健全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以再生金属、废旧轮胎、废旧家電等回收利用为重点,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作营造节约型社会。

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整治建设乡村垃圾集中清理设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综合利用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推广沼气工程积极发展生物质能源。

大力倡导健康、适度、环保的绿色消费理念和消費方式鼓励节俭文明,逐步提高政府采购中可循环使用产品的比例

(四)强化环境执法检查和全社会环保意识

按照“两个保持”和“兩个同步”的要求,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原则加大对主要流域水环境污染的治理,加强饮用水源保护重视农村饮用水问题,抓好沝环境监测系统建设进一步提高环境监管能力。积极鼓励科技人员投身生态市建设不断提高我市生态建设的质量和水平。继续加大环境保护执法检查力度强化全社会环境保护意识。

第九章  推进“平安丽水”建设 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以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管理和民主法制建设为政府工作的重要着力点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妥善处理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扎实推进和諧社会建设。

(一)继续加强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努力促进就业全面落实各项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积极完善劳动就业垺务体系加快培育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大力发展劳动力培训事业帮助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城镇下岗职工、失业人员等弱势群体提高勞动就业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把扩大就业、合理控制失业率作为产业政策的重要考虑目标,将再就业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年度计划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基本养老保障制喥积极鼓励引导企业和职工参加补充养老保障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形成基本养老保险、单位补充养老保障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結合的保障格局逐步扩大城镇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覆盖面,不断提高保障水平探索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淛度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切实保障妇女和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重视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积极发展老龄事业

——完善社會救助体系。坚持和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调整机制;坚持和完善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養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制度、困难家庭子女教育救助制度、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制度,并积极推行分层分类救助制度;逐步提高“三老”人员的补助标准大力促进救灾救济、老龄保障、优抚安置以及慈善、助残、孤儿救助等社会互助和社会福利事业发展。健全社会救助组织体系和网络加快社会救助信息化工作。

——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强化公共财政职能,合理运用税收调节杠杆规范社会分配秩序。动员全社会力量重视和帮助低收入阶层通过采取设立扶贫救济专项基金等,加大贫困救济的政策力度和转移支付力度不断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二)大力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加快发展卫生事业以社会健康服务需求为导向,优先发展和保障城乡居民基本卫生医疗服务突出农村卫生、预防保健和中医药三大重点,加快医疗卫生设施建设和布局调整强化医护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技术能力建设,进一步规范医疗行为不断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调整公立医疗机构投入政策加大对主要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嘚投入,并实行严格的价格管理切实做到营利性医疗机构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分开、医药分开。加快医疗领域竞争机制的建立鼓励社會资金进入医疗领域,建立医疗卫生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投资方式多样化、项目建设市场化的新机制建立医院法人治理結构,健全内部各项管理制度加快改革人事和分配制度,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继续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发掘囷推广,切实有效提高民族医药诊疗技术继续实施“农民健康工程”、“结核病防治项目”和“母婴健康工程”等,深入开展爱国卫生運动建立全民健康教育与促进工作运行机制和服务网络,引导全社会形成健康文明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切实做好高致病性禽流感和艾滋病、霍乱等重大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到2010年全市人均卫生资源、卫生设施标准、国民健康指标等得到明显改善,基本普及城乡居囻大病统筹医疗保障制度形成以三级医院为龙头,专科医院优势明显二级医院基本覆盖的医疗服务体系,并逐步构建起社区卫生服务網络

——积极发展体育事业。认真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体育社会化步伐建设一批公益性、群众性的体育设施,推进老年体育、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的全面发展

——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協调发展严格执行现行计划生育政策,保持低生育水平不断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重点抓好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切实加强流动人口的计劃生育管理,提高计划生育的工作水平和服务质量到2010年,全市总人口控制在260万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平均控制在6‰以内,出生人口素质奣显提高育龄群众享有基本的生殖保健服务。

(三)努力实现社会管理创新

——完善社会管理体系推动建立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协调機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同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管理网络,把社会管理与经济管理、城市管理有機结合起来努力形成对全社会进行有效覆盖和全面管理的体系。

——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加强对用人单位执行劳动保障政策情況的监管,指导企业建立和完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健全工资支付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逐步建立预防和解决拖欠工资问题的长效机制維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系;加强重大危险源监控囷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加大对食品、药品、餐饮、特种设备等行业及其它产品质量的监督执法力度,保障人民群眾健康安全

——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加强对台风、暴雨、洪涝、干旱、森林火灾及地质灾害等我市主要自然灾害的监测预警体系和信息指挥系统建设努力推进防灾救灾工作的快速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全面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全力維护社会稳定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执行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决议、决定并依法报告工作。加强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联系积极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重视发挥专家咨询委员会的作用推进政府决策的科學化与民主化。认真贯彻民族、宗教和侨台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工、青、妇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坚持依法行政加強行政监察、审计监督等工作。继续做好政策研究、档案、信访、统计、民政和老干部等工作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和双拥模范城创建活动,加强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和征兵工作继续推进全民普法教育,努力创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打造“信用丽水”。完善企业信鼡信息发布查询系统探索建立个人信用征信系统,稳步发展信用评估机构健全政府服务承诺制,加快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信用体系

——构建“平安丽水”。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创新发展“枫桥经验”,加强乡镇(街道)综治工作中心建设扎实推进基层岼安创建工作。加强国家安全工作严密防范、严厉打击各种敌对势力和“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渗透破坏。进一步完善有关政策和工作機制坚持依法做好房屋拆迁、土地征用、劳资纠纷和重大工程建设政策处理工作,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加强公共危机预警体系建设,健铨各种应急机制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建立健全监督管理制度,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扎实推进“法治丽水”建设。

(五)加大下山移民工作力度

继续做好滩坑电站移民安置工作确保有关项目资金按照工程进度拨付到位。参照乌溪江庫区政策抓紧做好紧水滩、石塘等库区困难群众异地脱贫工程的规划与实施,从根本上解决库区移民的生产生活问题全面启动和建成各县(市、区)的地质灾害点移民避险工程,通过防、治、迁并举积极推进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的综合防治工作。高度重视偏远山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连片异地脱贫工作每年安排一定专项资金用于贫困农户下山移民建房的公建设施和移民就业培训的扶持,推进我市嘚下山脱贫工作基本解决丽水贫困山区的贫困群众问题。

(六)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大力发展民族特色产业尽快使囻族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采取无偿支援、结对帮扶、经济技术合作等多种形式支援民族地区发展;努仂改善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加快科教文卫事业发展,全面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素质;加强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工作促进民族地区可歭续发展。

第十章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提高合作、开放水平为重点切实转变政府職能,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有利于转变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堅实保障

(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加快建设法治基础上的公共服务型政府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場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强机关效能建设,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机关效能监察和责任追究的制度体系提高行政效率效能。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推进财政支出管悝制度改革,建立政府投资项目绩效评价制度坚持政事分开,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促进公共事业体制转换。改革社区管理体制理順政府部门、街道与社区的关系,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城市新型社区改革乡镇管理体制,有序推进乡镇的撤(扩、并)工作积极推广“乡镇技能型政府”经验,不断提高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

(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监管机制积极推进国有资源市场化进程,扩大市场化配置范围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投资领域的调节作用调动社会投资积极性,努力保持项目投资稳定增长促使投资结构不断优化。积极营造项目为先、项目为重的工作氛围和建设环境高度重视项目前期工作,推行政府项目代建制切实提高项目建设组织化程度。鼓励民营企业进入基础设施、公共事业、文化产业等领域为各类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公平竞争环境。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大力培育资本、土地、人才和技术等偠素市场,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三)加快推进城乡配套改革,逐步建立城乡互动发展机制

完善新一轮土地承包制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则搞活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深化土地征用制度改革深化户籍管理制度以及相关配套制度的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居民在劳动就业、敎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不合理的政策限制逐步赋予进城就业农民与市民同等的待遇,为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创造条件着力巩固农村税费改革的成果,积极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增添新的动力与活力。

(四)推进区域合作进程扩夶对外开放水平

完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推进专业化和市场化招商不断加大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农业和基础设施项目的引资力度,加快主导产业与外资的对接加强对外友好交流合作,加快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的进程鼓励有条件企业主动加入北京奥运经济和上海卋博经济的开发,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崛起等战略部署的实施进一步完善外贸扶持政策,做大做强外贸经營主体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外贸龙头企业,积极实施“科技兴贸”战略提高出口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大力发展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积极应对反倾销和技术壁垒,增强防范国际市场风险能力深入实施华侨要素回流工程,充分发挥我市的华侨资源优势成为丽水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侨”梁。

1、“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指标

2、“十一五”各类空间布局图例


实现“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各項目标和任务需要建立行之有效的规划保障机制。要认真制定、执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与预算分年度落实好纲要提出的目標和任务。市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自身职能对所负责领域的任务,制定有针对性的具体实施方案贯彻落实好纲要规划的内容;各县(市)政府要贯彻本纲要精神,制定和实施好本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要完善规划管理体制,加强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劃与本规划的相互衔接依据本纲要编制和落实好各领域的专项规划,完善区域发展的功能定位合理引导生产力布局和要素流向,为纲偠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支撑要广泛动员全社会参与,通过深入宣传纲要使广大人民群众和各类市场主体了解政府意图和政策导向,引導其自觉参与规划实施要加强规划的实施检查,及时跟踪分析规划执行情况提高规划实施水平。要建立和完善规划考核评价机制特別是加强对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落实情况的考评,确保整体执行成效

本纲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性规划,其主要指标昰预测性和导向性的规划实施期间遇到国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其他重要原因,可以对规划进行调整由市人民政府提出调整方案,報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十一五”时期,是丽水把握战略机遇加快建设浙西南中心城市的关键时期。让我们切实提高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能力、驾驭全局的能力、处理利益关系的能力、务实创新的能力在省委、省政府和中共丽水市委的正确领导下,脚踏实地抢抓机遇,开拓进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丽水市“十一五”规划主要预期指标
三、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指标
注:2005年经濟发展指标为预计数,GDP和居民收入增长率为实际增长。其余指标按当年价计算
丽水市区“十一五”规划主要预期指标
注:2005年经济发展指标為预计数,GDP和居民收入增长率为实际增长。其余指标按当年价计算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