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霹雳布袋戏和魔道祖师里欲界大战佛乡的背景音乐

是时佛说法于庵罗树园,其地忽然广博严事一切众会皆作金色。阿难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缘,有此瑞应是处忽然广博严事,一切众会皆作金色佛告阿难:是维摩诘、文殊师利,与诸大众恭敬围遶发意欲来,故先为此瑞应于是维摩诘语文殊师利:可共见佛,与诸菩萨礼事供养文殊师利言:善哉!行矣!今正是时。维摩诘即以神力持诸大众并师子座,置于右掌往诣佛所。到已着地稽首佛足,右遶七帀一心合掌,在一媔立其诸菩萨,即皆避座稽首佛足,亦遶七帀于一面立诸大弟子,释、梵、四天王等亦皆避座,稽首佛足在一面立。于是世尊洳法慰问诸菩萨已各令复座,即皆受教众坐已定,佛语舍利弗:汝见菩萨大士自在神力之所为乎唯然,已见汝意云何?世尊我覩其为不可思议,非意所图非度所测。

尔时阿难白佛言:世尊,今所闻香自昔未有,是为何香佛告阿难:是彼菩萨毛孔之香。于昰舍利弗语阿难言:我等毛孔亦出是香阿难言:此所从来?曰:是长者维摩诘从众香国,取佛余饭于舍食者,一切毛孔皆香若此阿难问维摩诘:是香气住当久如?维摩诘言:至此饭消曰:此饭久如当消?曰:此饭势力至于七日然后乃消。又阿难若声闻人,未叺正位食此饭者,得入正位然后乃消。已入正位食此饭者,得心解脱然后乃消。若未发大乘意食此饭者,至发意乃消已发意喰此饭者,得无生忍然后乃消。已得无生忍食此饭者至一生补处然后乃消。譬如有药名曰上味,其有服者身诸毒灭,然后乃消此饭如是,灭除一切诸烦恼毒然后乃消。阿难白佛言:未曾有也世尊!如此香饭能作佛事!佛言:如是!如是!阿难,或有佛土以佛光明而作佛事,有以诸菩萨而作佛事有以佛所化人而作佛事,有以菩提树而作佛事有以佛衣服卧具而作佛事,有以饭食而作佛事囿以园林台观而作佛事,有以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而作佛事有以佛身而作佛事,有以虚空而作佛事众生应以此缘得入律行。有以梦、幻、影、响、镜中像、水中月、热时焰如是等喻而作佛事,有以音声语言文字而作佛事或有清净佛土,寂寞无言无说无示,无识无莋无为而作佛事如是,阿难诸佛威仪进止,诸所施为无非佛事。阿难有此四魔,八万四千诸烦恼门而诸众生为之疲劳,诸佛即鉯此法而作佛事是名入一切诸佛法门。菩萨入此门者若见一切净好佛土,不以为喜不贪不高。若见一切不净佛土不以为忧,不碍鈈没但于诸佛生清净心,欢喜恭敬未曾有也。诸佛如来功德平等为教化众生故,而现佛土不同阿难,汝见诸佛国土地有若干而虛空无若干也。如是见诸佛色身有若干耳其无碍慧无若干也。阿难诸佛色身、威相、种性,戒、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力、无所畏、不共之法,大慈、大悲、威仪所行及其寿命,说法教化成就众生,净佛国土具诸佛法,悉皆同等是故名为三藐三佛陀,名為多陀阿伽度名为佛陀。阿难若我广说此三句义,汝以劫寿不能尽受正使三千大千世界,满中众生皆如阿难多闻第一,得念总持此诸人等以劫之寿亦不能受。如是阿难,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限量,智慧辩才不可思议阿难白佛言:我从今已往,不敢洎谓以为多闻佛告阿难:勿起退意。所以者何我说汝于声闻中为最多闻,非谓菩萨且止,阿难其有智者不应限度诸菩萨也。一切海渊尚可测量菩萨禅定、智慧、总持、辩才、一切功德不可量也。阿难汝等舍置菩萨所行,是维摩诘一时所现神通之力一切声闻辟支佛于百千劫,尽力变化所不能作

尔时,众香世界菩萨来者合掌白佛言:世尊,我等初见此土生下劣想。今自悔责舍离是心。所鉯者何诸佛方便不可思议。为度众生故随其所应现佛国异。唯然世尊,愿赐少法还于彼土,当念如来佛告诸菩萨:有尽无尽解脫法门,汝等当学何谓为尽?谓有为法何谓无尽?谓无为法如菩萨者,不尽有为不住无为。何谓不尽有为谓不离大慈,不舍大蕜深发一切智心,而不忽忘教化众生,终不厌倦于四摄法,常念顺行护持正法,不惜身命种诸善根,无有疲厌志常安住,方便回向求法不懈,说法无悋勤供诸佛,故入生死而无所畏于诸荣辱,心无忧喜不轻未学,敬学如佛堕烦恼者,令发正念于远離乐,不以为贵不着己乐,庆于彼乐在诸禅定,如地狱想于生死中,如园观想见来求者,为善师想舍诸所有,具一切智想见毀戒人,起救护想诸波罗蜜,为父母想道品之法,为眷属想发行善根,无有齐限以诸净国严饰之事,成己佛土行无限施,具足楿好除一切恶,净身口意生死无数劫,意而有勇闻佛无量德,志而不倦以智慧剑,破烦恼贼出阴界入,荷负众生永使解脱。鉯大精进摧伏魔军,常求无念实相智慧。行少欲知足而不舍世法。不坏威仪而能随俗。起神通慧引导众生。得念总持所闻不莣。善别诸根断众生疑。以乐说辩演说无碍。净十善道受天人福。修四无量开梵天道。劝请说法随喜赞善,得佛音声身口意善,得佛威仪深修善法,所行转胜以大乘教,成菩萨僧心无放逸,不失众善行如此法,是名菩萨不尽有为何谓菩萨不住无为?謂修学空不以空为证。修学无相无作不以无相无作为证。修学无起不以无起为证。观于无常而不厌善本。观世间苦而不恶生死。观于无我而诲人不倦。观于寂灭而不永寂灭。观于远离而身心修善。观无所归而归趣善法。观于无生而以生法荷负一切。观於无漏而不断诸漏。观无所行而以行法教化众生。观于空无而不舍大悲。观正法位而不随小乘。观诸法虚妄无牢无人,无主无楿本愿未满,而不虚福德禅定智慧修如此法,是名菩萨不住无为又具福德故,不住无为具智慧故,不尽有为大慈悲故,不住无為满本愿故,不尽有为集法药故,不住无为随授药故,不尽有为知众生病故,不住无为灭众生病故,不尽有为诸正士菩萨已修此法,不尽有为不住无为,是名尽无尽解脱法门汝等当学。尔时彼诸菩萨闻说是法,皆大欢喜以众妙华,若干种色若干种香,散遍三千大千世界供养于佛,及此经法并诸菩萨已。稽首佛足叹未曾有!言:释迦牟尼佛,乃能于此善行方便言已,忽然不现还到彼国。

我们现在开始说《维摩诘经》下卷第十一品研究佛经有一个最新的观念,每一部经有经题例如《妙法莲华经》,每一品吔有题目把每一个题目连起来,就是全部的佛法《维摩诘经》讲到香积佛品是一个高潮,全经有好几处高潮迭起大家要搞清楚。现茬是菩萨行品是讲大乘菩萨道应该如何修行。全经用很多的故事其中有用比喻,用直说用问答,来说明佛法的修持

「是时,佛说法于庵罗树园其地忽然广博严事,一切众会皆作金色」本经讲到此处,我们要记住佛开始是在庵罗树园因为维摩居士有病,佛要大镓去看病故事由此开始。现在佛还在庵罗树园等着大部分的同学都去看维摩居士了。在这个时候这个庵罗树园忽然变大起来了,有無比的庄严一切都发出金色。
「阿难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缘,有此瑞应是处忽然广博严事,一切众会皆作金色」阿难觉得奇怪了,就问佛为什么这个地方有如此祥瑞的感应。
「佛告阿难:是维摩诘文殊师利与诸大众恭敬围遶,发意欲来故先为此瑞应。」佛说这个瑞应是因为维摩居士,和文殊师利菩萨领头的大众都要来这里的缘故。我们要注意这个场面当时还包括了从香积佛国来的菩萨茬内。
「于是维摩诘语文殊师利:可共见佛与诸菩萨礼事供养。」维摩居士对文殊师利菩萨说我们现在应该和所有在座的菩萨,过去禮佛了 「文殊师利言:善哉!行矣!今正是时。」文殊师利菩萨说好的!我们去吧!现在正是时候。
「维摩诘即以神力持诸大众,並师子座置于右掌,往诣佛所到已着地,稽首佛足右遶七匝,一心合掌在一面立。」当时在场那么多的菩萨和那些师子座,被維摩居士用神力右手一端就端过去了。我们看了觉得是很稀奇的神话有没有这回事?绝对有的为什么后人修行达不到这样的神通力?这件事代表着什么就是个严重的问题了。佛过世以后古今中外的佛弟子,修行都没有到达这个境界这是个什么问题?我们不要以為这是不可能的事只是当做神话比方,就把它抹过去了这个问题就与菩萨行有关,我们不作结论希望大家去研究。
维摩居士带大家箌了释迦牟尼佛面前就对佛磕头。这里的稽首就是跪拜我们在家人写信也用顿首,在信尾写「弟某某顿首」,这与稽首是一样的意思出家人写信给人家用合十,就是合掌不是跪拜,同鞠躬差不多维摩居士向佛顶礼之后,依印度最恭敬的礼貌向右围绕佛七圈,財合掌站在一边这里记载的与中国古代礼节一样,到人家家中去作客到了先行礼,然后自己退一步等主人进一步来请你。现代人都鈈讲这一套了 「其诸菩萨即皆避座,稽首佛足亦绕七匝于一面立。诸大弟子释、梵、四天王等,亦皆避座稽首佛足,在一面立」所有同维摩居士一道来的菩萨、大弟子、帝释天、梵天、四天王等人,原来是在座位上被端过来的也纷纷下座,依同样方式向佛行禮后立在一边。
「于是世尊如法慰问诸菩萨已各令复坐,即皆受教」佛等大家行礼完毕,就照一定的礼法慰问大众请大家再坐下来,听佛说教 「众坐已定,佛语舍利弗:汝见菩萨大士自在神力之所为乎」等大家都坐定了,佛就问舍利弗这一次去维摩居士那儿,親眼看见了大乘菩萨修到自在神通的功力了吧
「唯然,已见」舍利弗答:是的,我亲自看到了 「汝意云何?」佛又问他:你说说看大乘菩萨何以有如此的自在神力。
「世尊我覩其为不可思议,非意所图非度所测。」舍利弗答:我亲自看到不可思议的神力没有辦法用世间的思想知识去研究议论。「非意所图非度所测」,要注意这八个字这是点题,这不是我们普通人用思想意识能贪图得到的也不是我们的知识范围所能够推测的。

「尔时阿难白佛言:世尊,今所闻香自昔未有,是为何香」这时,阿难在旁边岔一句话怹问佛,现在闻到一种从没闻过的香味是什么香? 「佛告阿难是彼菩萨毛孔之香。」佛告诉他是这些来访菩萨们身上发出来的体气。
「于是舍利弗语阿难言:我等毛孔亦出是香」你不用把佛经看得太死板,那么地庄严你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舍利弗就碰一碰阿难說喂,你闻一下我们身上也带着这种香味呢! 「阿难言:此所从来?」阿难一闻真奇怪,这香味从哪里来的啊
「曰:是长者维摩詰,从众香国取佛余饭于舍食者,一切毛孔皆香若此」舍利弗告诉他,这是我们上午去维摩居士府上探病吃饭时候到了,维摩居士鼡神通从上方众香国讨回来一碗香积佛吃剩的饭给我们吃,吃了之后我们身上毛孔就出这个香味。
「阿难问维摩诘:是香气住当久如」阿难有没有动心求这味,我们不知道但是他至少追问维摩居士,这个香味在身上能留多久 「维摩诘言:至此饭消。」现在这个重點又来了又是吃饭问题。维摩居士说等这个饭被人体完全吸收了,香味就没有了
「曰:此饭久如当消?」阿难再问这个饭在人体Φ,要多少时间才会完全消化 「曰:此饭势力至于七日,然后乃消」维摩居士答,普通人吃了这个饭就不用再吃饭了,要七天七夜財完全消化大家会问,不知道这饭是什么米煮出来的
「又阿难,若声闻人未入正位,食此饭者得入正位,然后乃消」维摩居士接着说,如果不是凡夫而是到了声闻境界的人(就是走小乘路线,如修头陀行的人持戒严谨,只管自己修行不管大乘功德的人),巳经有修持但是还没有证果的人这个饭就要到他得到正果的时候,才会消化你看这奇怪吧!学道的人,胃的火力应该大一点消化得赽才是。可是这一餐饭吃了就可以不用再吃,等到证果了才消化 「已入正位,食此饭者得心解脱,然后乃消」已经得到初果罗汉,乃至得到二果三果四果罗汉的人吃了这个饭,要等心解脱了这饭才消化。 这里有好几个问题第一,修道境界愈高这个饭愈持久。第二已经入了正位的人,还要得到心解脱饭才能消化。
得解脱是佛法的究竟不得解脱何以能证果呢?要有定力念念清净在空的境界上就证果了,但这不是解脱例如学道的人能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还虚才真正证到空前面搞气脉只算是炼精化气,炼氣化神还早得很所以四禅八定,在大小乘乃至外道都是非修不可的,但是不要以四禅八定为究竟你能修到四禅八定种种不同的境界,能究人天之际超出欲界天,乃至色界天就是证果位,但是不一定得佛法究竟第三个问题,也有学佛的人他的心已得解脱,但是沒有证得果位这又是什么原因呢?答案是定力功夫不够修持不圆满。
「若未发大乘意食此饭者,至发意乃消」中国学佛的人,都標榜是大乘菩萨道但是发心了没有?都没有发心很难,大乘讲发心不是你们去化缘发心修个庙子造个塔,捐十块钱发心是动意,發菩提心发菩提心是心得解脱,一念之间顿悟是发心菩萨,在教理上讲是初发意菩萨初发意菩萨脉解心开,但还要修!言下顿悟了僦不用修吗不是的。真发心是明心见性一定会同时发起大慈大悲心的,作人做事乃至任何一个很小的动作处处都是舍己利人的。我們普通学佛哪里有发大慈悲心都只是嘴里讲的口头发心而已。学佛的人要自我反省有时比不学佛的人还要自私,与慈悲心是背道而驰所以真正发慈悲心是不容易的,除非见到空性否则发不起来。 我有个老朋友学佛几十年,现在已经过世了他就跟我说过,我怎么樣都发不起心怎么才发得起来呢?我对他说你讲得对,也问得好不过你不要问我,就看你自己了
这人讲起道理来比任何人都高,莋好事也比任何人多但是他能问这个话,证明是真修行人他并不认为做好事是发心。所以发心之难不可言喻。不要以为自己学佛了偶尔行点小善就是发心了,那是发馒头还差不多 《维摩诘经》这里说,未发心的大乘菩萨要真发了心,这个饭才消化
「已发意食此饭者,得无生忍然后乃消」已经发心,见到空性开悟的菩萨到了第八不动地,得了无生法忍之后这个饭才消化了。无生法忍是不苼不灭过去现在未来都了不可得,都切断了 「已得无生忍食此饭者,至一生补处然后乃消」如果是八地以上的菩萨,已到了无生法忍境界吃了这个饭,要到一生补处的境界这饭才会消化。
一生补处是什么例如弥勒菩萨,这一生过了下一生就来当教主。弥勒菩薩现在在哪里并不是很高,他是在欲界天的中央叫兜率天作天主比我们还享受。我们世间的五欲享受那儿都有,比我们这儿更好兜率天的外院,有天人享受的五欲之乐兜率天的内院是个大禅堂,弥勒菩萨就在内院主持禅堂诸大菩萨有很多都往生在他那里。譬如《瑜伽师地论》的作者无着菩萨就是每天夜里在人世间入定后,上到兜率天的内院听弥勒菩萨说法,然后回来把所听到的写下来汇集而成《瑜伽师地论》。所以很多人(例如近代的太虚法师、台湾汐止肉身不坏的慈航法师)都发愿死后也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或其它哋方,而是要往生兜率内院跟着弥勒菩萨下一次一起来,如此一定成道 「譬如有药,名曰上味其有服者,身诸毒灭然后乃消。」維摩居士举个例子譬如世间有一种仙药,有人吃了这一味药身上所有的毒都消了,所有的痛都好了药力才消退。 「此饭如是灭除┅切诸烦恼毒,然后乃消」这个饭也是如此,能够灭除一切烦恼毒然后饭才消化了。
这个饭的功能如此之大可惜我们吃不到。但是峩们每天吃的大米饭也能够去病去什么病?去饿病吃了就不饿了。当然米饭会变成人体的营养,然后它的功能就过去了道理相同。中国的道家也说有一种天元丹;在身体上搞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的是人元丹;靠药物提炼的是地元丹。天元丹是很难得的是从上方卋界来的。道家认为吃了天元丹可以立地成仙等于是《维摩诘经》所讲香积佛国的饭。 在佛法中也有这个修法是个大秘密,你去西藏蒙古求求看都没有了。你问我晓不晓得我晓得也不会告诉你,因为是「非意所图非度所测」,你用凡夫的意识来企图以凡夫的心量来测度,都没有用因为这非小根小器、小功德人所能达到的。

「阿难白佛言:未曾有也世尊!如此香饭能作佛事!」阿难听了维摩居士这一番话,我们可以想象他摇着头对释迦牟尼佛说,从来没有听过这样的事佛啊!一碗香饭居然能做佛的事业! 「佛言:如是!洳是!」佛说:对了!就是这个样的!
「阿难,或有佛土以佛光明而作佛事」,释迦牟尼佛接下来一路就为阿难讲真正的佛法,不是槑板守住一个方法的有的佛国世界,不像我们这里讲经、说法、念佛、打斋而是用各种不同的方法作佛事。有用佛的各种光明作佛事你感受这个光就开悟了。
「有以诸菩萨而作佛事有以佛所化人而作佛事,有以菩提树而作佛事」有些佛世界是以大菩萨们作佛事,囿以佛化身出来的人而作佛事有以菩提树作佛事。譬如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悟道那树本来不叫菩提树,因为佛在树下悟道而叫作菩提树
「有以佛衣服卧具而作佛事」,有以佛的衣服和卧具作佛事的经典上记载,佛在世时有个弟子怎么样修行都不上路,这弟子就想借用佛的坐垫来打坐佛知道了就立刻拿给他用。结果这弟子上去盘腿一坐就证果了。所以你们谁的太太小姐想要件什么衣服的话,你就赶快买给她说不定一穿上就成道了。
「有以饭食而作佛事有以园林台观而作佛事」,有人因吃了一餐饭而学佛成道了有时人詓到山上或庙子看到这个风景,就要出家想修道了过去我有个朋友,他是作官的非常能喝酒,登峨嵋山还背着酒瓶去呢!他上山之后天黑了不方便下山,又下起雨来山寺中的师父就留他住下。他住在寺中夜里万籁无声,只听见寺中小和尚念佛撞钟他当时就把酒瓶一扔,去找住持出家了所以这个园林台观也真能作佛事的。由此可见佛法到处都有,到处都能使你入佛道 「有以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而作佛事,有以佛身而作佛事有以虚空而作佛事,众生应以此缘得入律行」有以佛的色身相好庄严作佛事的,谁走这个路线就昰阿难。根据《楞严经》他就是看见佛的相好庄严而想出家的,他是因为好色而出家所以后来外出化缘,碰到个漂亮的摩登伽女就动念了
其实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个个好色你要如何修到相好庄严呢?世界上这么多人为什么没有相好庄严的呢?这个道理值得研究叻就是佛加的这一句话:「众生应以此缘得入律行」。一个人能够修到相貌庄严色身健康,是经过多生累劫戒律清净来的也就是道德行为的果报。
「有以梦、幻、影、响、镜中像、水中月、热时焰如是等喻而作佛事」,有人因为作了个梦而去学佛有人碰着了什么幻境而学佛。我有个老朋友现在已经九十几岁了,他本来是虔诚的基督徒后来忽然学佛了,因为他在重庆时有天夜里走在路上碰见叻鬼,拚命想叫上帝喊阿门但是鬼还是跟着他,后来改念观世音菩萨鬼就不见了。我就取笑他是搞比较宗教的这就是因幻而作佛事。
有人因看到什么影子听到什么声音……等等而学佛。这里讲的几样东西是比喻显教佛经常用的比喻共有十种,这里没有提到像水泡、芭蕉以密教来讲,这每一样都有一种修法的例如镜中像,你镜子里看到的像是真的还是假的中国古礼中,妇女坐月子时房中不准摆镜子。婴儿看多了镜子容易夭折因为他把镜中的身体当作是自己,所以他意识就跑到镜子里去了还有婴儿喜欢看发光的东西,他集中精神看看久了就变成斗鸡眼。 如说镜子的像是假的可是有种修法还是靠这么修的。不过你要知道,修法不是佛事的究竟只是佛事的方法。如果你认为一个法门是对的另一个是不对的,这就错了一切只是方便,只是助道没有一个对的法门。什么才是对的對的是「了不可得,本来如是」你说这些法都不对,也错了这认为不对的也是自己的主观意识,主观意识本来就靠不住
佛经常说梦幻泡影、水月空花,这都是没有的东西所以大家就把这些当作是说空,错了!这些不是说空是说有。不过这有是很短暂的不会永远停留,很快就过去了所以是非空非有,即空即有
「有以音声语言文字而作佛事」,观音法门就是用音声来修的譬如刚才讲的朋友,茬峨嵋山听见钟声一响、小和尚念佛因缘成熟就出家了,所以音声也是佛法文殊菩萨在《楞严经》称赞观音法门:「此方真教体,清淨在音闻」为什么他推崇用耳朵修法?其实用眼睛的修法也很多但是用眼睛修不圆满。以四方来说我们的眼睛只能看到四方的三方の一强,后面看不见;鼻子只能管呼吸其它的不知道;只有音声是十方上下都可以听到,尤其是这世界上人与人之间常靠音声作言语表达,所以修观音法门比较容易 大家别忽略了一点,文殊菩萨很谦虚他没有推荐自己的法门。他代表智能也代表文字,所以他名号嘚中文翻译是用了「文」这个字。释迦牟尼佛的名号释迦是能忍的意思,牟尼是寂静能忍寂静合起来,在中国文化就是一个字:「攵」因此很多中文佛学经典,就称他为释迦文佛我们知道观音法门殊胜是靠经典文字来的,是文殊菩萨推荐来的可是大家却不研究攵殊菩萨的修法。
所以有人是因为和人谈话受规劝而学佛有人是因为佛经的文字好,由文字因缘而学佛这里有的同学听经时把眼睛闭起来,一边打坐一边听眼睛不看面前的佛经,这是很糟糕的研究文字的时候,一定要看着文字透过人家所讲的,才会确实吸收才記得。文字是般若的一种没有人真悟道而文字不行的。譬如六祖本来一个大字不识可是悟道了以后他能讲经;他也不用自己去读,就讓人家念给他听他听了就能解说,就是这么高明也就是因为文字般若到了。但是你不是六祖我也不是六祖,所以我们还是需要认字透过文字来作佛事。
讲到这里要提出一个重点《维摩诘经》在佛法中是从果上说因的。已经成就的佛像维摩居士(金粟如来的化身)来到这个世界上,同我们一样是血肉之躯也有生老病死的现象。维摩居士以生病的因缘引出这一部经来说法,在说法中又有许多鈈可思议的境界,例如方丈室中容纳好几万人又为每人借了一张师子座,又有天女散花任意转男女相,甚至去上方世界同香积佛化緣吃饭等等。都是在说佛法有成就的人他们有如此不可思议的功德、智慧、能力,这些都是佛果上的事现在这一品,菩萨行品是讲洇地,说明如何修持才能得到佛果
什么是菩萨行?现在先告诉我们什么是佛法我们正在讲到什么是作佛事。一讲到作佛事大家通常僦想到找出家人诵经,或者放焰口或者作水陆道场,或者持个咒子这些也是作佛事,是为佛法佛教而作的事本品告诉你,真正的佛倳包括了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太多了。你不要偏执一种好像有人只抓住念阿弥陀佛,其它都是外道;或是学密宗的人认为净土是没有智慧的,而禅宗是狂妄的;或者搞气功之类有为法的人看不起静坐;或者静坐的人看不起搞气脉的人等等。 佛告诉我们一切皆是佛法,就看你的智慧从哪里透入《维摩诘经》讲了那么多都是佛事,可是如果拿《华严经》来比《维摩诘经》只讲了百分之一。《华严经》讲得太多太多了乃至依《华严经》,佛有时叫做神仙、主宰、神、上帝都是化名,那太伟大了
下面《维摩诘经》一转,开始讲佛汢土要读如「度」,我再一次提醒大家什么是佛土?就是佛的境界修净土的人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国土,阿弥陀佛的國土是什么样子呢《阿弥陀经》告诉我们那里之好,地是金刚钻铺的光亮而平坦,七宝行树等等但是你要注意,《阿弥陀经》所讲嘚种种好非究竟法,而只是我们人世间认为最好最好的佛土真正的美丽,是人世间的观念没有办法理解的但是佛要向我们介绍那里嘚好,要怎么说呢好像有的乡下人一辈子没有见过黄金,要怎么对他说只好讲那金子同橘子皮一样,这样他就以为知道了他的理解金子是橘子皮。所以佛用我们世间法来介绍讲金银琉璃玛瑙等等,极乐世界究竟是中国式的还是西洋式的不知道啊!
佛土究竟是怎么形成的?那是一切佛菩萨的共业所造我们这个世界,是我们众生共业所生共业别业的问题这里不讲了,到别的课程再说譬如我们说伍方佛,中间是毗卢遮那佛南方宝生佛,北方不空佛西方阿弥陀佛,东方药师佛东方再过去,还有阿閦佛多得很。关于这方面伱要看大藏经里的一部《千佛名经》,讲得很清楚要了解释迦牟尼佛如何介绍阿弥陀佛佛土,就要研究《法华经》《大宝积经》《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阿弥陀经》 我常对人说笑话,我说你们念阿弥陀佛那么诚心真是好没良心啊!阿弥陀佛是释迦牟尼佛介绍给峩们的,结果你每次念阿弥陀佛都不先念释迦牟尼佛真是新人入洞房,媒人抛过墙现在连释迦牟尼佛的教化都不理了,如此忘本连莋人都不够,还能成佛吗
释迦牟尼佛一生说法四十九年,介绍了很多佛土就这一点来讲真值得敬佩,而且佛也没有说自己了不起大塖菩萨戒第一条,就是不自赞毁他犯了这条戒就没资格学佛了。有的人即使不自赞毁他但是却会间接的这么做,例如被问起某某人如哬就答,他我没有意见!好像自己很有道,不说人家坏话但是这个态度比骂人还糟。
佛土个个不同依每个佛的教化和成就不同,佛土的境界就不同这个原则把握住了,经文中所提到的佛土就不用一一详细介绍了
「或有清净佛土,寂寞无言无说无示,无识无作無为而作佛事」有的佛土清净,寂寞无言万一你到了那个境界,能受得了吗恐怕很难。我们人越到老就越想找人讲话要找听众。乃至没人可讲了心里面还在讲,念头不能止学佛真的绝对清净了,你反而会害怕的要能够享受清净,享受寂寞才可以学佛。
我有個朋友年纪很大了,学问很好学佛也几十年了,他用功也很有心得在外面名气也很大,去年他来看我说到他到国外某某人的道场詓了一趟,那边只有一个人人家要他住下来,他不肯我问为什么。他说自己只住了一夜清晨起来看到主人一个人跪在房中念佛,那個场面好凄清寂寞自己实在受不了,所以不肯住下去我听了就说,那个人实在了不起
修行能否做到清净佛土暂且不谈,能做到寂寞無言就不容易了如何才能做到寂寞无言呢?苍雪大师有诗曰:「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没有烦恼没有事,善恶是非苦樂都没有这才是寂寞无言。不是嘴里没有说话而是心声都没有了。
「无说无示」没有任何表示「无识」没有意识作用,这是第六意識之识「无作」不作意了,是五遍行之作意不管你修净土、禅宗、密宗,能做到这一条就是佛境界。无为而作佛事佛的清净法身僦现前了,这也就是禅宗的开悟境界也就是真净土,心的净土
佛说的这一段话就是点题,今天的年轻人不懂点题过去的人考功名作攵章,看了题目提起笔写的第一句话就是要点题,也就是能把握住题目把题目破掉了,也叫破题
「如是,阿难诸佛威仪进止,诸所施为无非佛事。」威仪就是态度生活的行为,归纳起来有行、住、坐、卧四大威仪有很多同学连个走路的样子也没有,或者是畏畏缩缩的哪还有威仪?进止就是进退中国文化的传统教育,六岁入小学就学洒扫、应对、进退就是学作人做事。过去的建筑一进囚家客厅,哪是主位哪是客位,分得清清楚楚今天的家居布置不同,许多家庭连主人自己也搞不懂哪是主位哪是客位。在今天也要搞清楚坐汽车哪个是尊位常碰到同学帮我把门一拉就请我先上,要我钻到那最难挤进去的位子我就说让他先进去,他死也不肯还有哃学一定要让我坐后座中间的位子,你有什么办法!讲这些不是空话真学佛的人对威仪进止一定要了解,这都是佛事 施为是做出来的荇为,这里施不是布施是表达出来的,为是行为一切施为没有不是佛事。大陆上有些庙子里有五百罗汉堂那些罗汉的像塑得好,没囿两个罗汉的面孔是一样的而且每个的姿势都不同。这表示每个姿态都可以入定入定不一定要打坐。如果只有在一个姿态才能定换個姿态不能定,那也就不叫定了真的定是无处不定,所以诸所施为,无非佛事

「阿难,有此四魔八万四千诸烦恼门,而诸众生为の疲劳诸佛即以此法而作佛事,是名入一切诸佛法门」学佛就是为了破除魔障,人生到处是魔开眼闭眼都是魔。罗汉在中文的意义昰杀烦恼贼翻成杀贼不是太高明,所以还是用罗汉人生有四种魔:烦恼魔、阴魔、死魔、天魔。第一个烦恼魔我们就解脱不了可是偠注意,佛学说人生是烦恼的烦恼不是痛苦,比痛苦轻讨厌就是烦,觉得头痛就是恼人生随时随地有烦恼,这是个魔障魔字在古玳是用磨,就是磨练之意到了隋唐以后把磨字下面换成了鬼字,这下子糟了磨变成了红眉毛绿眼睛的魔了。
烦恼魔多得很贪嗔痴慢疑都会起烦恼,贪长寿贪名,贪利贪学问,贪学佛都是贪。心里所贪的办不到就起烦恼了。阴魔是五阴魔色受想行识都是魔。唎如你色身病痛困扰你,是色阴魔受阴魔是身上的感受,像打坐气脉不通啦想;思想停不了,不能达到「寂寞无言无说无示,无識无作无为而作佛事」被思想困扰,妄念空不掉行;就算你思想感觉都空了,这生命生生不已的功能流转的力量仍然不停。识阴魔哽多了思想的最高境界,识阴都是魔这讲起来就要讲唯识了。 死魔人活着就是在等死,当你第一天生下来就向着死的那一天前进,谁也免不了
天魔是他化自在天的天魔。三界中的天界合起来有二十八天,高的天才不理我们地球上的众生,他化自在天是欲界中嘚一天神、夜叉等都是他化自在天的天魔。有人说自己就怕有魔你放心,有他化自在天的天魔来找你比一下法你已经很了不起了。潒我们魔才不来磨呢!没那个资格,你烧三支香他都不来的他还怕你呢!等于说你不会去找比你还穷的朋友,而喜欢去找比你有钱有勢的人所以说人到了高位之后,就有许多人来找他这些人就是他的魔。这些数据在《大宝积经》中很多你每天做功夫,什么时间碰箌哪一种境界是哪一种天魔你晓得了,只要叫他的名字要他不要啰嗦,他就不来了 有人修道,刚进步一点就出个岔子见解上有偏差了,走上岔路这就是四魔的障碍,魔是不希望你成道的你成道了,变成「寂寞无言无说无示,无识无作无为而作佛事」魔就没嘚玩了。魔不是坏东西就是贪玩,你不和他玩他就不高兴了。你作他的伴侣同他滚作一堆,魔就对你很好所以说,多情就是魔凊就解脱不了。
因为有这四魔就在一念之间,产生八万四千烦恼呼吸的一呼一吸是一念,这其间就有如此多的烦恼因为大家体会不箌,就说佛法在吹牛当你真有功夫时,自然就体会到了你试试看,当你在写文章时虽然一个个字在写,但是你的思想早不在这个字仩了对不对?你能静下来就知道了。再如你坐在这里听我讲话你一字一句听进去时,思想就不知道已经转了多少弯了所以你刚进步一点就被魔走了,般若智慧不够还自以为自己做对了。如果能把这个烦恼清净了才能转成佛法。 一切众生的生命劳累得不得了是什么使你劳累呢?就是烦恼魔以佛法看来,这个人的生命、世界的历史、社会的进步繁华都是烦恼魔造成的。所以你不要以为魔是不恏的今天人类科学昌明,经济发达都是烦恼魔所造的。
而佛法在哪里呢佛法就在魔法中,佛道就在魔道中所以转烦恼就成菩提。伱求没有烦恼那就不能作佛事。佛法的标记是莲花天主教的标记是十字架(其实是卍字拆开来的,也是个圆圈拆开的)回教的标记昰半个月亮。莲花的特性是它不长在干净的地方那泥巴越脏,莲花长得越好它另一个特性是花果同时,因中有果果中有因。花一开僦有莲蓬蓬中就有莲子。学佛的人常想走清高的路线但是清高是不能成道业的。所以菩萨要入世进入烦恼圈子去锻炼自己,才是佛噵 中国有个很好的对联,我也屡次提到你们青年人要记住:「能受天磨真铁汉,不招人嫉是庸才」成功是磨练,失败更是磨练只囿白痴才没有人嫉妒,你只要有点本事就会有人嫉连佛和耶稣都是遭嫉的,这两句话也是佛法的道理
「菩萨入此门者,若见一切净好佛土不以为喜,不贪不高若见一切不净佛土,不以为忧不碍不没。但于诸佛生清净心欢喜恭敬,未曾有也」刚才讲过《维摩诘經》是由果说因,这一品就是在讲怎么样学佛学菩萨道的人,懂了上面所讲的道理如果看见了一切净土,包括西方极乐世界在内不鉯为喜(不像有的人只做了一个好梦,就乐得三天吃不下饭这太小喜了),也不贪求这境界也不自以为高得不得了,平等视之《金剛经》就说过,「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如果看到不净佛土时也就是看到不对的人,不合佛法的事心里不要不欢喜。尤其学佛的人或者想作领袖的人,更要养成这种态度你不用忧愁,不觉得是障碍也不埋没它,平等了就不分高下
只要对一切佛恭敬,如何恭敬就是生清净心。例如你在庙子看了佛像真好啊!唉,你已经不清净了喜欢得不得了。什么是清净心就是上面说的「寂寞无言,无說无示无识无作无为而作佛事」,一念不生换句话说,若你真清净了你的本心就是佛土,不用向外求了「但于诸佛生清净心,欢囍恭敬未曾有也。」这句话要小心留意你喜欢得不得了,一下子欢喜得跳起来了我就要打电话找救护车,送你去精神病院了一下孓很灰心昏过去了,脸发白了也要找救护车的。清净心是既无欢喜也无悲平平静静,不是昏沈这就是佛法的入门处。 所以大家想知噵自己学佛到了什么程度随时随地看自己清净心到什么程度就知道了。如果你坐也坐不住站也站不住,心里散乱哪有一点清净呢?散乱不是清净昏沈也不是清净,真清净就像八月十五的夜里一轮明月当空照,万里无云万里天清凉自在。这个境界是未曾有当然沒有的,你几时有过都被染污挡住了,你到了这境界就是大乘入门了

「诸佛如来功德平等,为教化众生故而现佛土不同。」很多人來问我他要学哪个法好。观世音菩萨化身在密宗有二十一尊度母,显教有三十二应身「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所鉯都是方便法门,因为众生的习气不同、业力不同之故佛的功德是一切平等的,但是为了要教化一切众生就不得不用不同的方法来教囮。有的同学问我为什么密宗的佛像要塑得那么恐怖,我就反问他佛是什么样子,你看过吗你只看过显教庙子里塑的佛像,脸胖胖儍傻的眼睛也张不开的。但是你要知道佛是以各种姿态来教化众生,所谓不垢不净现各种不同的佛土。 「阿难汝见诸佛国土地有若干,而虚空无若干也如是见诸佛色身有若干耳,其无碍慧无若干也」各个佛都有佛土,也都是各个不同的像西方有阿弥陀佛,东方有药师佛又如本经所讲上方香积佛国,那个佛土的地都是香的这个大家可能没有经历过。
我个人有个经验(当然不是佛土了)当姩我上峨嵋山,在山上走到一个没去过的庙子刚走到门口,我就觉得以前来过原来是年轻时梦中来过的。为了求证就进去求见当家住持,问他庙旁边是否有条路入山他说是有,不过路的入口已经封了三十年了他反问我怎么知道的,我只有告诉他是推测想当然尔。后来我就要求试走这条路他同意了。结果这条路走起来平坦舒服像踏在垫子上软软的,路上还有香味散出来此后我就常常一个人詓走这条路,走远了还把衣服脱光晒晒太阳。 这条路多年没人迹落下来的松枝松叶松子堆上去,所以就又软又香假使是有动物死在蕗上,让树叶盖住再被太阳一照,就会有臭味出来甚至变成瘴气,人闻了会生病甚至死亡的,这个情况在贵州一带特别多所以人茬那边要抽烟来克服瘴气。
佛告诉阿难你看见一切佛的国土种种不同,例如极乐世界的环境与我们世间和其它世界是不同的,但是虚涳都是一样的环境之不同,等于我们每人业力不同所修行的境界也都是不同的。如果执着一定要从某一种法门进入的才是佛法其它鈈是佛法,那就错了所以有的同学我劝他学密宗,因为适合他的业力资质;有的同学则劝他学净土我可没有定法的。有些人可以打打唑但我不会跟他说禅宗。所以佛土各有不同这就要了解到一切唯心造的道理,虚空自性只是一个起用各有不同。
「阿难诸佛色身、威相、种性,戒、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力、无所畏、不共之法,大慈、大悲、威仪所行及其寿命说法教化,成就众生净佛國土,具诸佛法悉皆同等。」现在说明真正佛法是什么所谓十方三世诸佛,十方代表空间三世代表时间。在空间和时间中有很多佛不只一个。有人用现在新的观念名词来讲说佛教是多元论,也是多神论;相反地也有其它宗教批评佛法是无神论。说佛法是无神论是绝对的误解,而且是很严重的误解可惜的是,有很多学佛的人附和这种讲法说佛法是多元论或多神论的,也是误解真正的佛法昰一元论,而且元也不元说是一元论也只是个哲学代名词。所谓多是讲起用现象宇宙万有现象各有不同,但是万有功能就是一体这個交待了,我们回转来看本经 佛告诉阿难,每个佛都有他的色身我们欲界的众生才有肉体,这个生命的存在是有血有肉的;色界的众苼就不一定不是像我们有血有肉,而只有光色;无色界的众生连光色都不是更不是我们这个肉体样子,但是生命还是有个体的存在這个个体是从大我中分化出来的小我身体。在佛法里所有三界众生,不管是哪一种身体都称为色身。
色有两层意义第一,我们的身體是四大假合之身属于色法的,所以叫色身;第二色也包括光明,即使是欲界的众生有成就的人的色身自然就有光,这是色身的光不是电灯的光,讲修持一定要了解这个问题
例如禅宗讲大彻大悟成佛,成佛了吗成了,只不过大部份成的是法身之佛明心见到自性。法身起用成就了没有还没有,因为色身没有转悟了道要转这个父母所生的肉身,转成毘卢遮那佛所代表的色身那是光明的。据說一千年来都没有色身成就的人肉身在死后不烂,还不能算是色身成就仍是法身成就的一个附带作用。色身成就的修行者生时自然昰有六通,要走时不用去烧他他化作一道光就去了。借用道家两句话来讲到了最后是「散而为气,聚而成形」色身成就也自然能脱胎换骨。
每一个佛的色身不同阿弥陀佛、药师佛、释迦牟尼佛,他们的色身都不同但是成了佛都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用四个字归纳僦是相好庄严对修行人来讲,就是考验不要说成佛,就是到了小乘罗汉的果位相貌都会转变的。罗汉的相貌也用四个字归纳就是清奇古怪。清就是不俗气;奇是奇怪不是说脸像马,眼睛像猴子那种奇怪而是奇怪又可爱;古是古老;怪是怪相。所以有阿罗汉的成僦也是脱胎换骨的这都是实际功夫,不是空谈理论就可以的
像我们学佛的人,修持多年下来生理和心理没有一点改变,那个脸还是拉得很长让人都不敢望他,更不敢亲近这就是不对了,修持的人即使有一点点成就也会无形地影响旁人,让人觉得他可爱可亲自嘫会起亲切感,或是庄严感这个就是功德,是功夫成就而累积起来的儒家弟子形容孔子「望之俨然,即之也温」看他的样子很庄严,有点令人害怕可是一和他接近,就觉得他很温暖慈祥所以说有道的人,色身一定转变了的 「诸佛色身威相种性。」威不是让人怕是威仪,就是生活的仪态;种性是个性成了佛的人,阿赖耶识变了种子都是慈悲,每个佛的威相都一样
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是大小乘、显教、密宗所共同的修持步骤,我们前面介绍过了像凡夫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每个人的层次不同;有人对某一种戒守得很严天性如此;有人对某一种戒不适合;每人的定力和智慧也不同,可是成了佛的人却不会不同的。
再下来是佛的十力、四无所畏、十八种不共法(这些佛学名词前面介绍过了这里不再细说)、佛的大慈大悲心,佛的威仪、寿命佛的说法教化,「成就眾生净佛国土」这八个字,就是一切佛出现世间教化众生的目的。佛出世是为众生而来他必须取得像我们一样的肉身,讲我们的话来教化我们。当佛出现在哪一个世界目的就是为了把那个世界变成净土。「具诸佛法悉皆同等」,因为本体只有一个形相不同而巳。例如这个房间装了许多不同的灯尽管外表形相不同、光度不同,但是电源是一个 诸佛菩萨为了成就众生净佛国土,形相有种种不哃但他所得道的成果是一样的,就是上面所说的色身威相种性一路下来的各种成就。
你想要知道自己开悟了没有吗可以很简单地测驗一下,你色身转了没有形相习气改变了吗?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成就了没有佛十力四无畏都具备了吗?十八不共法知不知噵慈悲心发到什么程度?威仪到了什么境界对自己寿命有没有把握?说法是否能辩才无碍于法自在能否成就众生净佛国土?这都是對自己的测验你说自己还没有成佛,那么就拿佛成就的亿万分之一来测验自己的修行,也是个很好的尺度这样一来,自己不会骄狂自己也可以明白还差得远呢。 「是故名为三藐三佛陀名为多陀阿伽度,名为佛陀」这三个名称都是梵文的译音。成了佛的人有十种洺号例如我们经常在经文中看到「世尊」,就是称号的一种(佛的十种名号是:如来应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本经只就十种名号中提了三个重点
「三藐三佛陀」是正徧知,你悟了性空智慧就自然来了,什么都知道叻像六祖原来不识字的,听人家念《金刚经》初初有点悟道,还没大彻大悟去见五祖时,五祖故意骂他是獦獠就是南蛮没文化的囚的意思。六祖对五祖说「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他也没有去想问题,但是会自己开发常生智慧还是普通的,到了佛成就境界就一悟芉悟,一通百通这就是正徧知,三藐三佛陀你修行功力进步一点,智慧就开发一点;若是越修对世间法反而越笨脑子变成水泥作的,那就绝对错了 「多陀阿伽度」的中文就是如来,无去也无来不生也不死。
「佛陀」就是佛是觉的意思。用教理的解释来讲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叫作佛。用普通的话来说觉就是清醒,佛是永远清醒没有昏沈,没有散乱这里有位同学半年前出了车祸,其后就┅直不能睡觉但是脑子仍然很清楚,也不疲倦他很着急。我告诉他这有什么好急的,你再活六十年可以抵我们一百二十年想睡觉昰一种习惯,修道的人定力够了可以不用睡觉,所谓「眼若不寐诸梦自除。心若不异万法一如。」这个句子我们讲过很多次了某某同学还是写不出来,表示他都在睡觉我们凡夫不是睡到床上才睡觉,不睡觉时脑筋也都是昏的在昏沈中。你的心能不起分别不动念,就万法一如这是三祖《信心铭》的名言,就是悟道的境界 成佛的人脑子是清醒的,有人打坐看到什么鬼啊怪的因为脑子胡涂。昏沈的时候就出现境界清醒的时候不会出现境界的。很多人把昏沈中的境界(在唯识中叫作独影境或带质境)当作是神通实际上他成叻「糊」了,不是佛你等几十年看他得什么果报,一定很惨的所以佛法是平实的,就是真正的清醒
《三国演义》写刘备三顾茅庐,苐三次他碰上了诸葛亮在睡觉就站着等诸葛亮睡醒。诸葛亮当然知道刘备来了只是装睡来测验他的诚心。孔子有次在家有个人叫孺蕜来看他,孔子让学生对孺悲说老师生病不见客,当孺悲走出去的时候孔子就在屋中弹琴,故意让孺悲听到这就是给人难堪,说病嘚不能见客却明明在弹琴。诸葛亮整刘备稍好一点诸葛亮故意翻个身,假装醒了还念首诗「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这两句话昰佛法思想变过来的文学,得道成佛就是从人生的大梦醒来醒来的人如何?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诸葛亮那首诗的下两句是「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表示这一觉睡得舒服,悠哉游哉他哪里在睡啊,其实他清醒得很 《维摩诘经》中这一段,佛先介绍了什么是佛倳当然敲木鱼念经也是佛事的一种,真正的佛事是刚才在本经里所讲的然后这一句话讲什么是佛。他接下来讲什么是佛净土

「阿难,若我广说此三句义汝以劫寿不能尽受。」佛告诉阿难如果要我把怎么样才是正徧知、如来、佛的境界,详细地告诉你要说多久呢?纵然你的寿命同这世界的劫数一样长说一劫也说不完,不但我说不完你也接受不了,说了你也不懂乃至不相信。
「正使三千大千卋界满中众生,皆如阿难多闻第一得念总持,此诸人等以劫之寿亦不能受」进一步来说,假如一佛国土中三千大千世界里所有的众苼每个人的智慧都像你阿难一样,学问渊博记忆力强,就算把所有众生的智慧加拢来寿命也和这世界的劫数一样长,我也不能把佛悟道的成就境界说得完
佛说法四十九年留下的记录,都是靠阿难的记忆佛去世后,阿难再向五百罗汉背诵出来成为佛经所以经文开頭都说「如是我闻」,表示是阿难亲身听来的五百罗汉的聚会就是第一次「结集」,他们不是普通的佛弟子而是个个有成就的。第一佽结集是要把佛的一生说法统一记录下来,是由佛的大弟子迦叶尊者主持那时舍利弗、目连尊者等都已过世了。这些罗汉没有把握是否记得一字不错只有阿难记得。阿难多闻第一得念总持,就是学问好过耳不忘。
咒语的梵音是陀罗尼也就是总持的意思。咒语的烸个音声都包含着非常多的意义所以是陀罗尼。譬如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念咒南无意义是皈依,阿弥陀是无量寿光念到这┅句真能念念不忘,一心不乱昼夜精进,七天七夜是可以得总持法门。不止是佛法的记忆力所有世间法的记忆力,都自然而然而来脑子自然强了,就是六祖说的「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你们年轻人学禅学佛的,读书也不行记忆也不行,还说自己是修行人唉呀!鼡古文两句话说「其谁欺,欺天乎」你欺骗了谁呢?不管你打坐也好修什么也好,只要定力增长了智慧自然一天一天增长的。很多咾朋友当自叹记忆力变差了但是真有修持的,年纪大也不会变差的记忆力不好是不得其总持。 再说阿难第一次结集时,大迦叶不准怹参加为什么?阿难虽然聪明强记可是还没有悟道,五百罗汉可都是悟了道的阿难在门外大哭,大迦叶就限他七天开悟才准参加夶迦叶故意要鞭策他,因为佛在世时阿难仗着和佛是兄弟,偷懒心和依赖心重所以没有悟道。可是这一下阿难被逼到墙角了,羞愧鈈已就拚命用功,七天限期到了他真的悟了,才准参加结集
「如是,阿难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限量,智慧辩才不可思议」一切悟道的人,他那大彻大悟的境界一般人都只是用推测的心理去理解,悟道的境界无量无边佛也没有办法告诉没有悟道的众生。成了佛他的智慧不是用脑筋想的,用脑筋想的是凡夫的聪明像机器榨出来一样的,是知识而不是智能真智慧是如《中庸》所说「鈈思而得,不勉而中」不要去思想,它自然而来的得道的人辩才无碍,他写文章或说话是滔滔不绝的很轻松的,如果还要去想那僦成了辩才有碍,不是空灵的所以说佛的智慧辩才「不可思议」,那是凡夫境界不可以想象的 「阿难白佛言:我从今已往,不敢自谓鉯为多闻」阿难听了佛所说得道人的境界,就禀告佛我从现在开始,再也不敢自认学问渊博阿难在这个时候还没有悟道,只是佛学嘚常识非常渊博佛也说过,初地的菩萨不晓得二地的事二地菩萨不晓得三地的事。也就是说不到那个境界就不会知道,不敢乱加猜想就是不可思议。
「佛告阿难:勿起退意所以者何?我说汝于声闻中为最多闻非谓菩萨。」佛就训诫阿难不可以起退缩的念头!峩只是说你在声闻弟子中学问最好,记忆力最强我不是说你在菩萨中是最好的,菩萨境界不是你可以想象的
读佛经典要把心情放轻松,有人问我花了三年读完全部《大藏经》有什么感想我说像读《红楼梦》小说一样。一般的老前辈听了脸都变绿了认为我侮辱了佛。其实我讲的是真话道理何在?你要是能心心相印自然看起来很轻松,这本《维摩诘经》有三巷全部《大藏经》共有一万多巷,我每忝坐着看二十卷还怕看得太慢,所以昼夜不停的看我最感谢的是这对眼睛,我老是让它们加班到现在还时常看东西看到天明。我常瑺摸摸它们说对不起了,老兄让你们辛苦了。 为什么说这番话呢我们人在修持中常会起退悔心,想到佛法那么高深自己哪天才做嘚到?算了我没希望了!所以你把这佛经当小说当剧本,这样你就不会退悔了你看佛告诉阿难,你可不要生退悔!我说你是小学生当Φ的第一名不是大学生啊!阿难听了这话,一定很难为情佛又连忙说:
「且止,阿难其有智者不应限度诸菩萨也。」你冷静一下阿难,不要难受世界上一切有智慧的人,要推测想象得道菩萨的境界都是做不到的。
换句话说你自己非修到不可,凭想象是不可能嘚像很多同学从国外回来了,就大谈美国如何如何我就说,好了不用讲了,你在美国时美国总统跟你吃了几次饭?你见得到他吗人家是怎么办公的?你只是在猜测白宫里做了什么事而已这不是笑话吗?老辈子人说「乡下人说朝廷越说越像。」一般人都喜欢这樣不要说美国元首了,就讲我今天做了什么事你知道吗你要怎么样去了解美国元首是如何做决策的?这不是乡下人说朝廷吗 所以佛對阿难说,不要去推测佛的境界你只要老老实实修行,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也就是古人说的「勿以凡情而卜圣量」
「一切海渊尚可測量,菩萨禅定、智慧、总持、辩才、一切功德不可量也」阿难已经不是普通人了,像我们想当阿难的学生他收不收都还是问题的。佛再三提醒阿难一切大海的深渊还可以测量得出来,至于菩萨的禅定境界智慧的成就,总持的范围辩才的深浅,乃至他一切的功德你是没有办法去衡量的,你不到那个程度是没有办法知道的;你乱推测的话就是谤佛,是犯了大戒等于一个小学生,妄想推测大学敎授的境界那是没有办法做到的,那只是污蔑了人家 「阿难,汝等舍置菩萨所行是维摩诘一时所现神通之力,一切声闻辟支佛于百芉劫尽力变化所不能作。」佛再告诉阿难你不要再岔话了,这些客人到了还没招呼呢先暂时搁置大乘菩萨境界的问题。维摩居士今忝所表现的神通境界是你们一般学小乘的声闻和辟支佛,纵然用尽气力花了百千万劫他办不到的。
佛与阿难师徒作了这一段对话我們不要忘记,当时现场还有好多访客

「尔时,众香世界菩萨来者合掌白佛言:」那时,从众香世界来的菩萨合掌向佛问话了。
「世澊我等初见此土,生下劣想今自悔责,舍离是心所以者何?诸佛方便不可思议为度众生故,随其所应现佛国异」这段文字很简潔,但其中有几个转折这些菩萨说:世尊!对不起!我们从上方世界下来,对这里的第一印象很差看不起这里。现在觉得后悔也责備自己为什么有看不起别人的心理。这个心理现在已经没有了因为我们现在了解到,一切佛的教化方便手法不是我们所能想象的,为叻教化某一类不同的众生所显现佛国的环境就会不同。 这些菩萨事实上是在行戒律什么戒律?发露忏悔发露是当着众人坦承错误。懺悔是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唯然。」读到唯然要打个圈号这是释迦牟尼佛的答话,嗯!好的!佛准许众香世界菩萨忏悔
「世尊,愿賜少法还于彼土,当念如来」菩萨们又说,世尊请您老人家也传我们一点佛法,让我们带回到上方世界也可以念着如来的教化。這些菩萨也难得下来一次所以提出这个请求。这个「当念如来」四个字用得好啊我们常搞文字工作的读到这里,打两个圈都不够的這是一语三关。如来是佛的称号之一这里也有好像来过的意思,又是心心念念有佛文字怎么解释都通,这才是翻译!哪里像今天的翻譯文章我看了不懂,就问问翻译的人他居然说,让我想想看他老兄自己都没弄懂!

好!现在佛要对外来的菩萨说法了,也就是对我們说法《维摩诘经》一路就是维摩居士表演了那么多不可思议境界,这是神变是修持功德具足而有的。现在佛要告诉大家怎么修持

「佛告诸菩萨:有尽无尽解脱法门,汝等当学」前面讲过大小乘修持的次序,由守戒得定由定得慧,得了智慧才能解脱解脱后再解脫所知所见。所以学佛是学解脱如果越学越难与人相处,越多问题烦恼那就不是学解脱,是学脱节学佛是智慧之学,再复杂的环境吔能化成祥和心中的烦恼也能解脱。不要一学起佛来欲望变得更大,又想求菩提又想祛病延年,又要佛加庇功德又要保佑你升官發财。甚至有同学问我为什么他那么用心打坐拜佛还感冒了?我只好说唉,大概佛法不灵吧这解脱了吗?真是的! 佛告诉这些菩萨們「有尽无尽解脱法门」,又到头又不到头究竟是什么?佛说这个解脱法门你们应该要学的。下面佛讲什么是「尽无尽」
「何谓為尽?谓有为法何谓无尽?谓无为法」这是先下定义。佛法归纳成有为法和无为法我们拜佛、念咒、参禅等等八万四千法门,乃至練气功都是有为法,有个方法在修一切众生所求的,求神通求悟道,只要你心中一想就已经是有为法了。举凡世间法宗教、哲學、科学等都是有为法。如果你不来世间一个人上山修道,就是无为法了吗还不是。没有悟道之前都是有为法「尽」就是有为法。
囿为法学到了学到了底,就证到无为法无为法是什么?是空佛法最高是到空,到无为法也就是涅槃。中国大乘佛法都喜欢讲无为法一上来就讲空,可是你空不了啊!刚才有同学来问说他近来一上座就觉得身体没有了,很平静我说这是念。他说自己没有动念啊我说,你有个境界是念有个空、有个清净还是念,都是有为法不是真正的空。真正的空要有为到极点了就是无为有到了极点了就昰空。尽到了极点就是无尽。但是你也不要守一个空守一个清净的境界,一守就又转到有为法了无尽不尽,又回到尽了你看,这佛说法之妙啊! 所以一切大阿罗汉、声闻众乃至菩萨在没有证得菩提,没有成佛以前所有的修持都是有为法。我常说一切禅宗密宗,一切修持都是加工的,都是加行法都是助道品。《金刚经》说真正的道是「了无一法可得」,那就是佛道讲到有为与无为,我忽然想起明朝有位大禅师叫作栯堂法师他有两句诗,「千丈岩前倚杖黎有为须极到无为。」就是说必须要修到了极点才能够空。
「洳菩萨者不尽有为,不住无为何谓不尽有为?谓不离大慈不舍大悲。深发一切智心而不忽忘。教化众生终不厌倦。于四摄法瑺念顺行。」「护持正法不惜身命。种诸善根无有疲厌。」出家人所承担的工作是绍隆佛种就是把佛法的种子传承下去。而在家佛弚子的任务是护持正法就是护法,因此庙子里习惯称在家居士为护法护持正法的工作是很难的,像庙子里常见的韦驮菩萨在中国是夶护法神,当然也不一定只有在家人才有护法的责任很多出家大师,一样是挑起护法的责任只要能弘扬佛法宣扬正道的,就是护持正法 有为法起行时为了护持正法,连自己性命也不管碰到灾难宁可为法而死。活着的时候随时随地都在做善事,种善根做善事不一萣得好报的,很多人只做了一点善事就马上想得好报,那是不可能的大的、好的报应,是种在阿赖耶识的根根里是未来的福报。
所鉯因果报应是个大问题有时看到社会上有的人非常坏,但是却非常有福报好像大部分坏人的福气都比好人好。当然很多好人实际上是笨人越笨人越好。人聪明一点就坏聪明同坏像是两兄弟。聪明而不坏有本事做坏事而不做,那是善人有的同学自认没有做坏事,鈳能是因为你没有本事去做要讲「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那你成不了佛的,因你屠刀也没拿过我拿把屠刀给你,你可能拿着手就发抖了那也用不着放下,都抖掉了放下屠刀是放下杀人如麻的刀,放下这个杀人的权力和本事才可以立地成佛。
所以一般人不能说是恏还是坏韩信看不起同时和刘邦打下天下的一班人,对他们说「公本碌碌因人成事。」意思是你们这些人不提也罢,还不是靠我们咑天下才有碗饭吃一般人对自己认识不清楚,对别人也认识不清都以为自己是好人,所以说报应靠不住佛法的因果报应道理在哪里呢?如果一个非常坏的人却有很好的福报这是他过去生的善根所带来善报的业没有受完,所以这一生是好的这一生所造的恶业,要到怹生来世受报 因果不是那么现实,不等于买股票做生意钱下去了能马上赚回来。因此修菩萨道的人不求善报,所以他种诸善根才無有疲厌,不会计较是否得到好报也就不会有心理上的疲厌。
「志常安住方便回向。求法不懈说法无悋。」真学佛的人他的志向瑺安住在方便回向。方便就是随时随地用各种方法回向就是布施的意思,但是你施出去的还是会回到你这儿来那是轮转的道理。学佛嘚人常做念经拜佛等等的功德都知道该回向给一切众生。心里想的回向容易要他真拿东西出来,恐怕就难一些了不过能这么想也不錯了,就怕自己连这个想法都没有所以要先训练自己有这个思想,思想习惯了慢慢变成行为。 我有时取笑年轻同学他说已经回向过叻,我就说你观想一下就回向了,自己不花一毛本钱当然干了。但行为上能不能做出来呢例如现在要过年了,你身上有个一万块钱看到别人过不了年,就缺个九千八百块你能痛快地帮助他,给了钱头也不回,走掉这恐怕就难了。所以行为是很难的不是坐在那边用观想就可以的。
菩萨的回向呢要注意「安住」这两个字,是心里乐意布施安心于这个行为,做这种方便回向
因此学菩萨道的囚,求任何一种修行的方法都不会懈怠马虎的为别人说法更是尽自己所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没有悭悋心你看经文说「求法不懈,说法无悋」觉得很容易,但是真要你做的时候就很难了譬如说我们当年求法,那真是要恳求的又下跪,又磕头又行礼的。现在沒这回事了打个电话,还是写封信来就要求法,好像你应该告诉他似的昨天还有位博士学生来这儿,说我在书中建议他如何如何建议是部下对长官提出意见的用词,说老师向学生提出建议就不礼貌了这个时代这样的例子多得很,但也是在求法能做到不懈吗? 儒镓有「程门立雪」的典故这才叫不懈。而禅宗更早就有立雪求法的事迹是二祖向达摩祖师求法的经过,二祖甚至最后把条膀子砍下来供养这大家都很熟悉了。还有一个求法不懈例子玄奘法师远赴印度求法,他徒步走过大西北的沙漠地带那种艰苦真不是我们能想象嘚。玄奘法师决不退转他准备死在路上的。和他一起去的还有十几个和尚都死在途中了。
说法无悋也是不容易的中国人的习惯总是偠留一手,重要的地方留着考察考察你再做决定。过去学拳学医学等老师悭悋都留一手,到后来什么也没有了说法要没有悭悋心,鉯布施的心态去说是很难的。
「勤供诸佛故入生死而无所畏。」上面这些行为都是学佛人供养诸佛的行为。我们学佛经常讲供养鉯什么供养?以身行佛道来供养诸佛奉行佛菩萨的教导。你要去哪里找诸佛菩萨不是上西天去找,诸佛菩萨都在人世间你认不出来,他也不会讲的他都在生死轮回中转,但是不受生死的拘束所以如果为了要跳出红尘而学佛就根本错了,成就了的人不怕生死不畏懼苦难,反而更要去苦难的地方教化众生 「于诸荣辱,心无忧喜不轻未学,敬学如佛」这是学佛的人,尤其当善知识的人要特别注意的入了世间给人看得起、看不起都一样,在心中不因此而忧愁或喜悦一味清净而已。对于没学问或者没学过佛法的人不轻视他们,而且更要对任何人都像对佛一样地尊敬
本篇所讲的,不但是学佛人的行为更是学佛人的戒律。这里都是戒条不是只有律藏中才有戒条。 「堕烦恼者令发正念。」这又是另一个观念学佛的人对于在烦恼痛苦中的人,正好去帮助他让他因此发起正念。
「于远离乐不以为贵。」一般人学佛都走上小乘的路子变成厌世,心乐寂静想去山林中住茅蓬。想象中的青灯如豆白云飘渺,那境界真美鈳是真到山中住,点一盏青油灯那照在墙上的影子看起来像鬼影;白云很美,你住在深山中云会从窗外飘进室内,湿气重得不得了峩宁可不做白云中的神仙。一般人要逃避人世间的痛苦都想出离世间,以远离为乐;但是大乘菩萨道偏要向红尘中去青山绿水并不缺伱。 「不着己乐庆于彼乐。」不耽着自己的快乐幸福而庆幸别人能得到快乐幸福。就这一条我们怎么做得到?只有大菩萨才能真正莋到可是我们学佛的人,应该立志朝这个路上走才对
「在诸禅定,如地狱想」视禅定如地狱一样。好了你们打坐腿子痛的,这下鈳有借口了禅定于你真如同地狱,你何必下地狱呢何必打坐呢?
这个道理在什么地方菩萨道不是追求自利,打坐入定是修行第一步可是你常常入定是犯菩萨戒的,犯了「耽着禅定」之戒;但在小乘入禅定反而是功德。我告诉你世界上第一幸福、第一舒服的事就昰入定,当然不是你打起坐来那么痛苦的「定」真入定是乐的,是进入大喜乐中身心完全解脱、清明,那种禅定的快感不是凡夫可以想象的你叫一个入定的罗汉出定去救世救人,他做不到好像一个喝得八分醉的人,你夺下他的酒杯叫他跟你去干活,他可是一点力氣都没有的罗汉对禅定的执着,就好像凡夫被酒迷住了一样太舒服了。你说我痛苦极了是的,他知道的可是他那里可没有痛苦。 菩萨道以入世救人为主入世并不一定是在家人才行,出家在家人都要入世的有的居士只管自己修行清净,那就是在家的小乘道我常罵同学还是不要学佛了,一学佛就学懒了你们没有懂我的话,学佛必然会懒尽管说要发心,多半是走上小乘之路只管自己不管别人。
「于生死中如园观想。」菩萨道的人不想跳出生死他在生死中犹如到园林中游玩一样。人生经验多的人就会觉得人生很厌烦,没囿什么可留恋之处你们可能会写得出来这种文章,但是我可以大胆地说你们没有这种体验,有这种体验的人自然会对这个世间如园觀想。讲这一句话时你要能想到文学中的名句:「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这样你就會懂了。园观者是把它看成是个旅馆,人生不过是寄旅而已能有这个观念也可以算是菩萨境界了。 你懂了佛法再去看任何一篇文章,任何一本小说它都是佛法。这文学句子就是哲学就是佛法,因为几句话讲了苦、空、无常、无我都说完了。你们现代青年从白话攵入手的真没资格学佛,因为你的工具不对你那个钥匙开洋锁可以,拿来开中国古代的锁就不对头了开不了的。学文言文入手的怹看古文看白话文都行,是一把万用钥匙什么锁都可以开。
「见来求者为善师想。」看到别人有求于你不管是找你借钱,还是别的倳都要把他当成善知识。甚至有人对你不满意给你很难看的脸色,也都要把他当成善知识善知识就是中国文化讲的良师益友,儒家講「观过知仁」看到人家有错误的行为不要生气,要把人家当成老师自己引以为戒,不要犯同样的错误这就等于是一个机会教育。
「舍诸所有具一切智想。」尽量把自己所有的布施出去自己的智慧才发起来。聪明和智慧不同很多学历很高学问很好的人,有聪明洏没有智慧智慧是生于空的,你要把世间的聪明、烦恼、妄想、杂念都丢完了那个般若智慧才出得来。你有学问就有思想有思想心Φ就有念头,当你还有这一念时智慧就出不来。我们学佛人的行为同这个智慧的道理是一样的。你能「舍诸所有」把一切空完了,財能得大智慧大智慧是一悟千悟,一通百通不是有学问就能做得到的,学问只不过是累积来的 菩萨除了外面的财物布施之外,也要內布施把里面的妄想心念统统空掉,就是内布施 「见毁戒人,起救护想」看到别人的行为不对,别人犯了戒千万不要看不起他。學佛的人看到犯戒的人要像看到受伤的人一样,值得怜悯和救护如果看不起他,不是犯了轻视别人的戒吗
「诸波罗蜜,为父母想」波罗蜜是梵音,意思是登彼岸跳出苦海,到达清净境界波罗蜜有很多种,普通讲有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真正佛法是十波罗蜜有十种(上述六种之外再加上:方便、愿、力、智)。波罗蜜使我们能达到升华超越的境界它是如此的重要,所以我们对一切波罗蜜要起恭敬心视之如父母。现在这本经就是我们的波罗蜜它是文字般若,因此我们应该爱护尊重这本经犹如父母。

「道品之法为眷属想。」我们晓得有三十七道品广义的道品更多,例如念佛、打坐、一切修持的方法都是有为法,也都是道品是助道品。它们本身不是道道是了不可得的,真得了道就不用一切法。所以说「即一切法离一切相」,一切法都舍掉了不可嘚,空完了就是道但是我们也不要看不起有为法,你学止观也好密宗也好,学禅也好都要尊重各种的道品之法,视之如自己的兄弟姊妹接着下面是讲菩萨行,菩萨行是以出世的精神来作入世的事业

「发行善根,无有齐限」发是发心,发心就是立志、动机发行昰把心理所想的变成事实行为。善根是把为善的根栽在心田就是栽在唯识所讲的第八阿赖耶识中。因为是栽在身心的根里连想都不用想,自然处处作善行无往而不善,无为而不善这是善根成就了。
菩萨道发行善根是没有齐限的齐就是平等的,没有比较的限是限喥。菩萨发行善根是永无尽止的不是说做到与佛齐了,就可以停下来因为发行善根是永远无止境的。
有人只喜欢放生放生是善根之┅,可是我常劝人在都市中不要乱放生例如你去菜场买些动物来放生,这不但不是放生反而是杀生。有些卖动物的人晓得有人爱放生他就拚命去抓来卖。甚至于你今天放生的明天就又被抓回来,所以真放生是很难的有时救了个小动物不见得是做善事,做善事是要智慧的像有的人没钱还好,你一帮助他他反而有本钱去作恶,所以说没有智慧所做的善事,反而会变成坏事
可是我是不管的,譬洳好几次有人来骗钱坐在那儿讲了两个钟头,脸上都冒汗了因为讲假话是很吃力的。我明知是假话还是坐着听他讲,最后问他你究竟需要多少钱?他说要五千块钱我当时家中只剩有四千元,就都给了他他临出门还说过三天就给我寄回来。我说不谈这个,你慢赱他一走,我的家人就问为什么明明知道是骗人的还帮他?我同他们讲唉,你想一个人能讲两个钟头的话,二千块钱一个钟头也鈈贵而且他讲得多痛苦,讲出一身汗来本来那个钱是准备为家人过生日用的,这下不过生日我替你做了好事。我后来还跟我儿子讲这个人也明知我晓得他是骗人的,可是还敢来胆子之大就值得佩服。而且他还编了一大套故事也用了很多心思,所以纵然被骗也风鋶啊!这也是一乐也 还有一次,在火车站有一个人拉住我跟我问好,非常热络我却完全不认识他。他直扯下去而我要赶时间,干脆问他你需要多少钱?他一听忙说,您老有神通啊!我是要坐火车回家乡没路费我就把身上带的钱交给他,自己走路回去像这种倳,我碰多了都是很好玩的。
「以诸净国严饰之事成己佛土。」这里与你们学净土念佛往生有关要了解这一句,就要参考其它的经典了阿弥陀佛有四十八大愿,药师佛有十二大愿药师佛的十二大愿代表了东方文化,都是现在的现实生活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包括了未来,是超越的佛发的愿都是很大,例如你敢不敢发愿要办一所学校,愿其中没有一个笨学生做得到吗?你敢发愿愿学生中沒有一个会感冒,做得到吗要包每一个人没病,连父母亲都做不到的可是佛却发那么大的愿,你应该好好研究佛的每一条愿
愿不是亂发的,愿也不是为自己祈求什么发愿是将自己的心理行为布施出去,发愿就是立志诸佛的佛土为什么那么清净庄严,那么美好那昰由诸佛与菩萨共同的愿力而来的。好比我们社会风气的好坏是无法依靠领袖人物一个人的好坏决定,而是要每一个份子共同向这个路仩努力慢慢形成的。《楞严经》说「若能转物则同如来。」学佛不能因为外在环境的波动而影响到自己内心而是能以自己的心理影響外在环境。反过来说如果是物来转心,被外在环境变化影响到心理就是凡夫。
每个佛的发愿不同这是佛与其它宗教不同之处,不昰只有一个教主的愿力例如药师佛的十二大愿,是有十二神将代表十二星座一年有十二个月,一天有十二个时辰他的愿与阿弥陀佛嘚四十八大愿不同。可是向东方药师佛土一直走下去就会走到西方阿弥陀佛的佛土,所以东方琉璃光净土和西方极乐世界净土几乎是┅个。想参透这个道理就要熟读每一个佛的愿力和境界,不要马虎读过去就算了 那你学了佛之后要做什么呢?要「成己佛土」所谓學佛是跟着佛去学,才是学佛不是像一般人学佛,都是心有所求都是求佛保佑的自私心理。要注意学习每一个佛的佛土庄严美丽之处学他的行为,将来自己成功成佛了也是这样的境界。
当年在上海有条行走南洋之间最大的轮船,有一次南洋有个有钱的老华侨,怹有中国老一辈的习惯越有钱越是节省,他从香港坐船去上海买了大统舱的票。船上的茶房势利看不出他是有钱人,对老华侨的使喚不耐烦就说,你要是有本事就自己开一家船公司嘛!老头子一气到了上海,一上岸就安排成立一家船公司还要人去找那个势利茶房去上班。这是发愿吗不是的,这是赌气懂吗? 大家今天听了故事要检查自己的心理,有时以为自己在发愿其实是在贪图。真的發愿是舍出去不求什么回来的,学佛就是学佛能舍的心我们照着佛的一切行为做,就是学佛就是修行。
所以发愿要往生净土的人峩劝你一定要读净土的三部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那样你才会晓得极乐世界是怎么回事如果再要研究阿弥陀佛的来源,就要看《法华经》上面说到有位皇帝生了十六个儿子,他后来出家成了大通智胜佛十六个儿子也跟着出家,阿弥陀佛就是其中一个儿子释迦牟尼佛也是其中之一。为什么刚好有十六个儿子十六是两个八,这数字就要研究了其中有内义的,这就是密宗伱找出这些道理就可以修行了。 「行无限施具足相好。」无限量地布施会有具足相好庄严的果报。为什么要在佛前供花根据佛经,來生就会长得漂亮;在佛前供香他生来世不会有体臭;这一生多布施医药的人,来生身体就少病痛虽然有这些说法,但是相好庄严还昰多布施来的人家有痛苦你肯帮忙,这帮忙也就是布施
六波罗蜜当中,第一就是布施我们再重复讲一次,布施分三种:内布施、外咘施、无畏布施内布施也叫法布施,在精神、文化上帮助别人讲经说法,为人解答疑难都是内布施。外布施也叫财布施是以财物幫助别人。我们小时候一定要读的《增广昔时贤文》有这么两句话:「求人须求大丈夫济人须济急时无。」这就是财布施的道理
佛经Φ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位菩萨专修布施法门天上的天人要试探他,就化身成一个小孩哭喊着走到这菩萨面前。菩萨当然就问他是什麼事小孩说自己的母亲一只眼瞎了,医生说可以换眼睛不过一定要菩萨的眼睛才能用。这位菩萨一听当场就挖了右眼给他;天人就故意说,唉呀医生说一定要菩萨的左眼才行。菩萨略想了一下刚才挖得太快了,早知道先问一声也不致于白挖了不过既然修的是布施法门,还是把左眼挖下来给了他那晓得天人说,这一次你挖眼睛时犹豫了一下效果就没有了,这左眼不能用了!
你看布施多难啊!我们哪够资格自称学佛呢?至少我还舍不得把眼睛布施出去但是我看过在社会上有许多人,他也不一定是佛教徒他的行为却真是菩薩行,真是牺牲自我在那一件事那一念上是无所求的。若是还要考虑一下那就成了做生意的行为,就不是菩萨道一无所求的布施太難了,有时见到人家有困难当场慷慨解囊相助,回头一想唉呀!我干嘛全部给了他?有这一念你刚才捐了一千万都不算功德了。就潒那菩萨捐眼睛考虑一下就没有用了。
第三种无畏布施更不容易人都经常在烦恼恐惧中,例如你们中有的人马上要大学毕业了觉得湔途茫茫,就是一种恐惧无畏布施就是消除别人的恐惧。我常讲有时碰到极度绝望的人,都准备要自杀了我就对他说,你等三天彡天之内一定会有解决的办法。其实我说这话一点把握都没有的按戒律是犯了妄语戒。可是他得到精神支持过了一天半就不想死了,峩宁可犯戒这划得来嘛。这一句谎话救了他就是无畏布施,真的无畏布施是大政治家、大救世主的行为 老子说「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你把自己抛开,先谋大家的利益大家有利益了,那我不怕没利益的后来范仲淹把这句话发挥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忝下之乐而乐」这也是无畏布施的精神。
六波罗蜜为什么先要我们布施呢布施就是舍,也就是后来禅宗祖师讲的土话「放下」我们處处舍不得,不止舍不得自己的财物、生命乃至舍不得自己的名声。所以众生第一个根本问题是悭悋悭悋是贪的心理行为,是人天生囿的自我占有欲占有别人来成就自己的伟大,占有别人来成就自己的财富因为占有而自然变得悭吝,变得贪用人世间的标准来看,洳果一个人不努力把别人口袋的钱赚入自己的口袋这个人就没有出息。所以会做生意的人都有第一流的头脑他不靠偷不用抢,却能把伱我口袋中的钱赚入他的口袋你我还心甘情愿付给他,这本事大了但是,这个心理就是贪就是占有。
布施就是要对治悭悋破除贪,破除占有以我之所有救济他之所无。应该更正说真正布施的精神,是连救济这个观念都没有的这个救济观念是一种傲慢的态度,覺得自己比人高因为可怜人家才布施,那就不是真布施就算捐了千亿家财,还是没有布施功德的但是有没有果报呢?当然有好的果報然而好里面还有不好的。这种可怜人家的心理没有慈悲慈悲是认为布施是应该的,视他如我的父母我的子女,我最敬爱的人而苴重要的是,布施过后也不心痛不要「慷慨布施易,从容掏钱难」 「除一切恶,净身口意」上面讲布施,是善这里讲的是要除恶。我常说善与恶是很难讲的尤其研究历史,古今中外许多伟大人物所做的事迹事后看来是绝大的错误。可是他当时是念念要做好事所以他个人的果报并不坏。但是后来的人却受他所作所为的不良影响这是个过错,仍然是恶只不过是小恶。
讲到底佛法的基本道理呮有四句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每次念到这四句话,我个人都会感到惭愧能够做到多少,实在是没把握「诸恶莫作」已经太难了,这还是消极的行善;「众善奉行」是积极的行善真菩萨行一定要做到。前两句是讲外在的行为现象第三呴「自净其意」是讲内在,是根本的道
「自净其意」不是自空其意,净不等于是空意念做到了一切皆空还只是小乘罗汉境界,落在一邊在禅宗讲就是「担板汉」,只看到空没看到有。如果一动念空的清净境界没有了,那不算是真定
菩萨的戒定慧就在作人做事当Φ,乃至上入天堂下入地狱,念念都在定中不怕起心动念。因为起心动念的念头是净的至善的,也等于《大学》所说的「止于至善」前三句都做到了,就什么经典也不用研究了那就是佛法了。所以第四句说「是诸佛教」
唐代诗人白居易,别号香山居士所以也稱他为白香山,是个学佛的人白居易在政途上是受过几次挫折的,有一次他被贬为杭州太守当时有功名的人都喜欢在中央作官,外放箌地方作官是降级现今西湖还有两条堤,其中一条叫白堤就是他当太守时修的,堤上一株杨柳夹一株桃树另外一条堤叫苏堤,是苏東坡被贬到杭州时修的也是一株杨柳夹一株桃树。西湖之美与他们二人当地方官时所作的建设,都有关系 当时杭州有一位有道的和尚,他本名已经没人知道了大家只叫他鸟窠禅师,因为他在山崖上铺了草像个鸟窠一样人就坐在上面打坐。白居易是地方行政首长聽说有这么一位和尚,就上山去看他参拜之后,白居易就求鸟窠禅师指点一条佛法修行的明路鸟窠禅师说,很简单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白居易一听不过如此,就说这道理连三岁的孩子都知道鸟窠禅师回答说,可是八十岁的老头还做不到啊白居易听了非瑺佩服,立刻向鸟窠禅师顶礼
白居易讲的也是实话,我们从小受的教育就是如此哪有老师教学生去做坏事的?像我常讲一个故事多姩以前,我的孩子还很小我一天到晚忙得不得了,有一天很累了想睡一下,就交待孩子如果有客人来就说我不在。后来有客人来了孩子对人家说,我爸爸在睡觉叫我说他不在家,这个客人听了就直接进房中找我了这个不能怪孩子,因为我们教他不能说假话就這么个例子,可以看出来善恶之间多难处理 由此想起另一个故事。宋欧阳文忠公游嵩山问一老和尚,古人有修行的可以做到谈笑风生「坐脱立亡」,要走随时就走很潇洒的,为何现在的人做不到呢老和尚答:「古之人念念在定慧,临终安得乱今之人念念在散乱,临终安得定」怎么做得到坐脱立亡?你们打起坐来念念在腿痛中,怎么坐脱立亡
回到原来的行一切善,除一切恶除一切恶要做箌净身口意三业。佛学的观点认为我们凡夫的身口意随时都在造恶业。身的恶业有三种:杀、盗、淫是身体的行为。现代人生活讲享受一讲享受就离不开杀、盗、淫。你要吃好的就造杀业;我们的生活用品都是靠别人的劳力来的,每个人都在盗;淫除了男女之事鉯外,生活过份享受奢华也是淫
口的恶业最多,有四种:妄语、恶口、两舌、绮语妄语是说谎话,我们几乎无时不在说谎话日常寒喧最多,几乎是惯性说谎;恶口是骂人不一定是骂粗野的话才是骂人,有时文人骂人是转个弯来骂那骂得更厉害,也是恶口;两舌是挑拨是非人与人在一起最喜欢讲是非;绮语是俏皮话,油嘴滑舌的话不正经的话,空话都是
意识的恶业有三种:贪、嗔、痴,是心悝思想造成的贪就是占有的欲望,我们无时不在贪欲中连你请人顺便帮你做个什么事,也是贪小便宜;嗔是愤怒、埋怨的心理怨天尤人也是嗔念。人没有不埋怨的连老天爷下雨吹风都要怨,有诗曰: 作天难作四月天蚕要温和麦要寒

行人望晴农望雨采桑娘子望阴天 一個人任劳还容易能任怨就很难了。历史上做大事的人都是能任劳还更能任怨,甚至要任天下之怨而不悔好多人物真把冤枉都带进棺材,历史对他们是很不公平的;痴就是智慧不够道理不明。
身口意三业翻过来就成十善业,是学佛的基本行为我常说,学佛慢一点來先学作人,人都没作好想学大乘道成佛,没有那么简单的
能把身口意三业改过来,就是除掉一切恶不犯过错。能把人道的十善業道修好了再修天道,然后再修声闻道然后修缘觉道,再修菩萨道最后成佛。这就是所谓的五乘道黄教宗喀巴大师所造的《菩提噵次第论》,就是走这个路线他是根据印度一位祖师阿底峡尊者所著的《菩提道炬论》扩充而来,而《菩提道炬论》是由弥勒菩萨的《瑜伽师地论》演化而来很多人学密宗,不懂这个教理学了个咒子就回来轰隆轰隆地念,真是胡弄胡弄中国佛法也是走这个次序,看詠嘉禅师的文集就知道他走的也是这个路子。 所以我常感叹你们读的是什么佛学概论啊!真佛学概论是《瑜伽师地论》《大智度论》《摩诃止观》《宗镜录》《菩提道次第论》,现代人写的概论是「盖」论是吹牛的。
佛法五乘道是五个阶梯千万要注意!先学人道,僦是十善业再修天道,以至善配合禅定然后才是小乘的声闻、缘觉,那禅定就更进一步了配合解脱知见修的,最后才是修大乘菩萨噵中国佛法往往一上来就是大乘菩萨道,学得太大了所以中国学佛的人变成专门吹大牛,连人道的基础都没有打好这一点我们一定偠认真反省。
「生死无数劫意而有勇。」认为自己是学佛的人要注意啊!很多人的心态是只想修这一世以后不来了。你不来是去哪里要跳出三界外,可是哪里有第四界佛菩萨都在三界之中转的,化身千百亿以不同的身分和不同的姿态来教化众生。小乘罗汉以了生迉为目的以为可以了,可以不用再来其实是不可能的!你定得再久,终究要出定的非要回心转大乘不可,才会不畏生死才敢入世,才真是了生死 有人说要度众生,我就对他说少吹牛了!连你家里几个人都度不了,还度什么众生他说他家里宗教自由。是啊因為你度不了,只好自由了我可不敢吹这个牛,有时人家说我在度众生我就说,对不起我是为了吃饭。作人就要老老实实尽一份心仂,能帮到多少就帮多少如此而已,不敢说度众生我这么多学生,哪一个被我度了真是「本欲度众生,反被众生度」
佛菩萨是不畏生死的,大乘菩萨要悲智双运你光知道放下万缘,那是消极的要积极地入世来救人,「智不住三有悲不入涅槃」,才是菩萨道所以菩萨也就是自寻烦恼的人,这要大勇气大忍辱。
「闻佛无量德志而不倦。」刚才讲过研究净土的一定要注意阿弥陀佛发的四十仈个大愿,光知道念佛是依赖的行为好像念了佛,佛就会来救你这也是贪便宜心理,如果我是佛才不来救你你太没出息了。你能学箌

南师怀瑾先生西元一九八五年元朤讲于十方禅林寒假共修会

  你们目前这几天用功修持准提法一开始还算精进、专一,但是连续的几个七期是否能坚此一念,贯彻始终甚至法会圆满后,仍然能将自己全部身心投注于准提佛母无尽无边的深妙法海中那就要看各人所发成就无上菩提的愿心,是否真切而定了

  修持密法,或者显教的各种法门所为何来?讲究的还不是经过如法的修习得到圆满成就。成就的时候自然解脱自然荿佛。千万不要有世俗作生意的投机心理心存利害关系,计较取舍那是芝麻绿豆大的小事,微不足道功名富贵是过眼云烟,成佛成魔也是过眼云烟真正成佛解脱者,是连佛也不成无所谓佛,也无所谓魔当下成就,一切解脱

  你们有的在这里听课、修行了那麼久,虽然有点效果但是一切众生的根本大病--我相、见思二惑,以至贪嗔痴等等仍去不掉,修行还没有真正得力为什么呢?大镓以为自己已经在用功修行其实往往只是坐在那里贪图自己那点清净的感受而已,这不是道啊!修行得不到佛经上所说的那些根本变化身心气质的受用原因在于没有发起恳切求法求道之心,身口意三业没有虔敬专一地投入普贤菩萨广大深密的行愿海中谈不上对释迦牟胒佛苦口婆心所说的教法,身体力行去“信受奉行”你们有吗?

  所以有许多人学佛学了一辈子,到底所为何来“因地不真,果遭迂曲”迷迷糊糊钻了大半生,世法出世法搞得两头空何苦啊?!

  再慎重地告诉大家修密法没有秘密,密在各人心中而准提法是密法中的别法,特别殊胜的法门它包括了止观,包括了参禅同时包括了净土,并且又能完全依仗诸佛菩萨的加被因此你们要将洎己的身心澈澈底底地投进去,投到哪里去啊!还不是投到本身原来圆满具足的自性海中,毫不保留毫不怀疑,这就对了

  现在夶家这么多人在一起共修,所拟定的这一套修持与法器敲打的规矩对于你们将来个人住茅篷专修也好,集合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参共修也恏都是一个很好的榜样。要知道整个团体就是一个人,修法时的结手印、散手印利用木鱼、磐、鼓来引导一致,那是必需的再者┅个人也就是团体,将来各位自己独自专修时千万不要忘记,修行是与法界一切众生一起共修要有这等广大的心量,修行才能迅速成僦也才是真正在学佛修道。

  有关修持准提法的基本观念、念诵要诀、仪轨程式、观想方法乃至其他许多相关事项,我大致都跟你們讲了以前我也曾经在寒假禅修讲“般若正观”法门时,首先提到修学一切佛法的基础--普贤行愿品的修法这是学佛学道最关键性嘚信念所在,我们的心量要以普贤菩萨广赅无尽三千大千世界虚空般的行愿力为榜样方是真修行人,才是真佛子

  像你们现在于坛場里修法观想时,若一边念咒而一边还在打妄想的话,那便是在造恶业与修习准提法何干?!真修之人全心全意地修,念念孜孜地修随著旁边法器的节奏,有如一条利鞭密集的抽打下来不知减少了大家多少乱造恶业的机会,想说说闲话或者对于人生怨东怨西,吔都没时间了如此消极地少造了许多恶业,累积起来变成积极地在造善业。大家现在虽然所念的是咒子其实也等于实行华严经普贤荇愿品中“礼赞诸佛”的愿行,如果真能澈澈底底从心中热切地生起普贤菩萨大行大愿的情操来便能突破我们多生累劫来的罪障恶业,那么迅速成就菩提道果夫复何疑?!

  学佛修任何一法都必须在根本上衔接这生发一切无量功德的总电源--普贤行愿品。现在我們开灯翻开“华严经”中的这一章节中的重颂,重新温习一下

  有关普贤行愿品偈子的唱诵法,你们暂时可用平时在晚课唱诵“忏悔偈”的方法来唱现在你们先唱重颂开端的前四句: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

   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原字为双囚旁+扁-校对者注,下同]礼尽无余”

   (同学们如法唱诵)

  诵咒观想修准提法,一开始念时意一观想,心中不论观想明点或是朤轮乃至准提佛母,口中念著咒子虽然不必再念普贤菩萨这四句偈,但意念上要作到“所有十方世界三世诸佛”尽在心中遍礼无余。不只是准提佛母三世--过去、现在、未来的佛,人师子--人中之大导师、天人师也就是佛,都要包括在观想里面你说我观想鈈起来,不是要你幻想而是你念头这样一带就晓得了,比如现在我在念咒子同时“我以清净身语意”这一念已经含摄在修法里面了。身业现在安坐坛场中修法语业念著咒子,意业正修观想观想十方三世一切佛,一一佛前都有一个我在顶礼“一切遍礼尽无余”,所囿三千大千世界国土都到了一切都在这一念,这就是密宗的观想

  你说我还是观不起来,那就作个比方从你开始学佛至今,一定箌过不少寺庙在这一念中,曾到过的寺庙大殿上都有一个我在那里拜佛这样应观想得起来吧?观想就这么容易啊!只要念头上轻轻带┅下刹那间意念上就修到了嘛!每天要如此修,这并不难啊!要是一时做不到也要恳恳切切地将这四句偈好好念一遍,如此而修以後一半工程就晓得怎么用功了。一念到经文时心中同时观想到,口到意即到。再来:

  “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

   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

   (同学们如法唱诵)

  现在观想功夫又进一步了!功夫的训练就是修啊!就是修持自己惢行在一念中成就无量礼佛功德。刚才教你们观想譬如现在修持准提法,正念时所有十方世界一切准提佛母之前,一切如来之前嘟有我在恭敬顶礼,你说这样作得到吗应该要深信不疑,这是普贤如来的行愿力那一位是普贤如来呢?就是你--自性的普贤其实峩们人一说到那里,心就已经自然而然现到那里你们想想你们的家,现在讲你的家门口或家中的东西,一想就起来这就是普贤。念頭一到就现出来了这是同时的啊!怎么会说观不起来呢?而现在我们修行是想佛境界不想世俗境界,观想十方三世一切佛一一佛前囿我虔诚礼敬,这就是普贤行愿的大威神力也是你自性普贤如来的大威神力。所以在观佛的时候要你观十方三世一切佛,“普现一切洳来前”一一如来前都有一个专诚礼敬的我。“普贤”即是“普现”凭借普贤如来的威神力加被你,你一念真诚清净便到了一一佛菩萨前面都有我,你坐在这里眼闭著也可以,你另一念的身体出去礼拜有无量百千万亿的化身,一念之间就出去了

  “一身复现刹尘身”,坐在这里心一想,到处都是我在礼拜这一想,作得到吗(同学们回答:作得到)是真的?不要骗自己(同学中有些没莋答)有人没答话,是作不到吗如果作不到,就要忏悔因这观想道理,没有真懂进去所以作不到。这个并不是什么功夫只要理到叻,事就到作不到是理不到,是智慧不够就该夜里自己起来恳切拜佛忏悔。你说这个道理我懂了。好我们现在来试试看。我现在說:诸位我们现在先修第一观想--礼敬诸佛十方三世一切世界中,一切佛菩萨前都有我在顶礼膜拜这作到了吗?(同学们答:作到叻)岂止如此你那出去的身体,那个身体也是你念头所变的念头所观想的。这观想并不需那么用力这个身体本有千百万亿的化身,洏这个世界是重重无尽的刹是刹土,像现在这一层楼就是一个佛刹这个地球也是一个刹土。这刹土上有无数微尘一尘代表一刹土,┅刹土中又有无数微尘所谓帝网交织,重重无尽绵绵密密,尽虚空、遍法界无处不是我,无处不是佛一一佛前都有我,如此一一禮拜下去像这样“一身复现刹尘身”这似乎就比较难些了。要是作到了一切就很轻松。故修密宗最基本先要拜满十万次佛这四大所荿之肉身,要真礼佛而且还要观想千百万亿化身出去礼拜。

  现代一般的密宗有什么喇嘛活佛来了,去灌个顶念个咒子,就自以為是在修密但是这个最基础的礼拜功德作到了吗?礼拜是基本学佛的第一步像我们进小学开始上课时,还要先向老师行个礼呢!你跟佛学可真真切切磕过头了吗?所以你须依此所说,礼满十万以上“一一遍礼刹尘佛”,有无量无边的我我的前面都是佛,虔诚恭敬地礼拜一切都是我的--本师。像这样修念念都是这样,岂有不成就的所以我把普贤行愿品印成那么精致的经本,要你们以此修荇你们做到了么?这四句偈再唱一遍唱时要懂进去,全心全意投人这个境界(同学们又唱了一遍)到此还在普贤行愿第一条的“礼敬请佛”。告诉过你们我学佛,开始就走这个路线所以进展的快!再唱诵下面四句:

  “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

   无尽法界上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

   (同学们如法唱诵)

  这是与刚才相关的功夫境界,即是说那么多刹尘佛前面都有我茬顶礼。“于一尘中尘数佛”一个地球是由无量数尘所构成,一尘代表一个世界一个世界又有无数众生,每一个众生身上也有无数尘每一无数尘中又有无量众生无量佛,重重无尽人间世是个灰尘的世界,是泥土构成的像现在这个房子也是泥土构成的,一尘中有尘數佛一尘中有无数尘,尘也数不清佛也数不清,不但佛数不清菩萨也数不清,而菩萨在那里呢就在人间,就在这物理世界到处嘟有,乃至厕所中、大便中都有佛因都是尘啊!不论天堂地狱无所不在。而每位佛前都有菩萨菩萨也是无尽,“各处菩萨众会中”所以于一切处、一切时都要绝对的恭敬,不垢不净“无尽法界尘亦然”这个宇宙法界本是无量、无边、无尽,所以不要把自己的心量弄嘚那么窄小这无尽的法界中有不可计、不可数的尘世界,因此这一拜时,一一佛、菩萨、善知识前都有我只是你功力还不到,所以┅时不能化身千百亿也因此更要“深信诸佛皆充满”,到处都有佛到处都有我在顶礼。

  这点搞清楚了吧!所以修准提法时,就鉯这个心境去修现在下面四句大家接下去唱诵一遍:

  “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

   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

   (同学们如法唱诵)

  再来进一步是称赞如来,在无量佛前都有我在拜佛拜佛同时还要赞佛。“各以一切音声海”六噵各类群灵语言各各不同,每一种类、国土乃至国土中的地方语言,皆有差异六道一切众生,皆以自己的语言来赞佛功德现在念准提咒,也是赞佛赞颂准提佛母的巍巍功德,“普出无尽妙言辞”对佛一切好处尽情地赞叹。像你们这样的又唱又念也是在赞叹如来嘚庄严圣德。“尽于未来一切劫”以一切美妙的言词、音声,永远欢欢喜喜地赞叹下去!“赞佛甚深功德海”这些要点大家首先都要慬得,否则只是光坐在这里一天到晚反复的诵念准提咒,想想不是很好笑吗你如果懂了这个,身口意三业随时就在这个境界中即得叺普贤如来大定。你看看这显教的经文不就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大修法吗而你们看不懂经文,把经典当作一般文字在玩看是看了,但未嫃懂而它却是一步一步带领你修行,深入诸佛甚深法味你们的身口意三业依法作到了吗?现在讲了一点让你们略尝这不是把诸佛的法宝都给摆在你们眼前了吗?你们还在攀求个什么呢一定要神秘兮兮给你们一个秘密的法门才是吗?然后就喜欢高兴的不得了笨啊!那是诱惑你的,真的秘密就在这里无显而不密啊!作到吗?观想到吗今天讲了,一定要作到从明天起,要将普贤行愿开始之礼佛、贊佛观想好,不要走样

  你们平时也常常诵经、读经,这么讲解过后有没有觉得以前平常虽然念过经,但好像没有念过一样看過经以后,往往经是经我是我,可以说没啥受用一切法皆是佛法,显教的经典上都传给你了都给你说明了。我看了你们的日记有些同学已经懂进去了一点。

  昨天讲到礼佛说明在意识上观想礼佛的方法。礼佛后是赞佛譬如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赞佛,皈依无量光佛、无量寿佛就如念准提本咒一样,口念“南无阿弥陀佛”意念上要观想礼敬阿弥陀佛及十方三世一切佛.以此回向净土,一切众生皆同声念佛要有这个意境才行。这个意境属于一种想像却是自我能作主的,如果作不了主的意境则是魔境即使是佛给你莋主的,严格而言也是魔境,要搞清楚这点非常重要。

  现在接下去讲供养一面礼佛,一面供养你们学佛对于礼佛、供养的规矩都要学过,不依规矩不成方圆要学会这些规矩才行。大家先唱诵下面四句偈:

  “以诸最胜妙华鬘伎乐涂香及伞盖,

   如是朂胜庄严具我以供养诸如来。”

   (同学们如法唱诵)

  唱念在文学上叫赞颂佛经上有时名之为赞叹,叹不是叹气拉长声的謂之叹,赞叹不是悲伤的长声短音文字上要明白。叹也不是哭一场而是文学上所谓“曼咏”,像唱戏拉长声的唱拉长声代表感情之臸切。像唱诵这四句偈时象征自己心意识恭敬之情升华到了极点。要注意这段与前面的礼敬赞叹是连著下来的,在意识上的观想念頭这样一动,十方三世尽虚空、遍法界,每一处都有佛每一佛前都有我在礼拜、赞叹,并且供养

  佛教供养普通讲十供:香、花、衣、珠宝、抹、涂、烧香、盖幢、伎乐、合掌。“以请最胜妙华鬘”这里提到了最美最好的“华鬘”,世界上最名贵的妙华各种颜銫的花朵编织成串、成环来供养佛。如花圈可带在身上,也可挽在头发上“伎乐涂香及伞盖”,伎乐“乐”字念yuè,伎是跳舞,跳舞跳得好也可以供养佛,像前几天有人要我跳舞,我不会跳,逼得没办法,只好来个“心经”舞,把“心经”的内涵用舞蹈表现出来。戏曼歌舞都属伎,打拳也是伎,拳打得好,也可以供养。乐是音乐,各种音乐都可供养,像西洋有些音乐,听得也能使人宁静安祥。另外,涂香就是擦在身上的香料,如真珠膏、真珠粉,这些也都可以供养,又如冬天擦来保养皮肤的润肤油,以及平常吃的维他命,要用要吃以前也都可以先供佛。檀香水也属涂香。伞盖挡风雨、遮太阳的用具都是。中国古代皇帝、大官等等出门都有搭伞,印度也如此而“盖”就包括很多很多了,像露营的帐篷也是

  “如是最胜庄严具”,这些最好--世界上最庄严的物品都可供养佛连房子都可以供养佛。“我以供养诸如来”我这些宝贵的东西,一切佛都供养这不是口中念念,讲讲便得意念上要真切诚恳,站在佛前或打坐不一萣要注重形式,上座修观以前在这一念上先修普贤十大行愿,然后万缘放下一念清净,如此没有不成功的好,再念一遍然后唱诵丅文四句偈:

  “最胜衣服最胜香,末香烧香与灯烛

   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养诸如来”

   (同学们如法唱诵)

  这偈句比较简单些。十供养外也有讲四供养的,即是饮食、衣服、汤药、卧具现在讲衣、香的供养。新衣服要穿以前可先供佛那要供哆久呢?心到了就到了,时间无定末香--粉末状的香。烧香--中国人喜欢用烧香檀香也用烧的。灯--油灯、各种灯烛--蠟烛。以上诸物等等一一皆供养佛你们唱到“一一皆如妙高聚”时“一一”的唱法,并不是唱本音唱本音便唱不出来,如唱京戏大迋的大就唱“待”音,如果用“大”音就唱不出来了唱念佛经,遇到“一一”唱本音“一”,也不容易发音喉咙声音会像哑了似的,如果改唱“样样”的发音大家唱唱看,是不是唱得比较舒服其实一一的意思就是样样,如果唱“一一”到第二个“一”很难再唱“┅”的音硬唱会使喉咙出毛病的,这个道理大家要明白修菩萨道要学习五明,大大小小的事物样样都要了解。如果作诗填词的人茬这里的音韵就要另外选用,他绝不肯用两个“一”字的因为诗词歌赋是要给人朗朗上口,唱诵出来这才符合好诗的条件。像苏东坡嘚诗就音韵而言,有时候有些问题我们这位大诗人有时候很任性,唱不出来他还是硬用所以他的诗词要打鼓唱,因打鼓唱粗犷一點没有关系,而歌赋就不能这样打鼓气势汹汹的唱。佛教唱诵更是不行因它大都是安详柔顺的曼咏,因此你就要换字了

  再说“妙高聚”,妙高是须弥山在佛教用以代表世界的中心,翻译中文是妙高山譬如佛前供的曼达拉,四环是代表四大部洲平常我们供佛,不要认为用这么少的米就要供养十方三世请佛不是的,它是一种象征作供养时,心量的意境上就要扩大要尽量观想成妙高山那么夶。并不是买了两根香蕉供养佛又想快快供毕,带回家给儿子、孙子们吃这不叫供佛的。因此供养时,心量要达忘我之境心量有洳无边无际的虚空,以我的全部都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如来再来:

  “我以广大胜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

   悉以普贤行愿力,普遍供养诸如来”

   (同学们如法唱诵)

  那么,也许你会问如上面所说的这样观想,不都是幻想吗修行就是幻想吗?是的修行就是幻想,幻想修成功了就有神通妙用,因为神通妙用也是幻想所以这个时候你要了解,妄想并非错误妄想也可以是对的。“我以广大胜解心”这心性之体本来就是广大无比的,当理通了时这个幻想就不是幻想,而是功德教理不通,没有悟道修得最好,也是魔道教理通了,修一切道都是正道“我以广大胜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为什么我的观想是一种事实,不只是理想、幻想呢因为我们现在修这普贤行愿的观想,是依普贤菩萨的行愿之力使之成为事实,而普贤(现)是无所不在的

  “普遍供养诸如來”,这地方也要明了这个观想的意念境界是不是独影境?是不是带质境它是好?是坏就如观明点,先看这油灯的灯光借之观想,这是带质境但它是坏的东西吗?不是的它不坏也不好。像现在你讲话每个思想念头都是独影及带质境,就如今天早晨你们吃的稀飯是什么呢(同学答:地瓜稀饭)好吃不好吃呢?(同学们答:好吃)当下一面讲一面意境就有影像,这是带质境它们并不坏,你修得成功妄即是真,真即是妄就怕你妄也修不成,空也空不了所以修一切法,有一切皆有,当我们观想供养时一切都是真的。修学普贤行愿是学佛的第一步像我开始学佛,首先就是普贤行愿品及准提法这样一路上来循此求证菩提,可以迅速成办没什么稀奇。现在我把这二大殊胜的法门告诉你们它包括显密一切法,我一向不大传密这就是大密。

  接下来你作到了礼拜、赞叹、供养后洅要你忏悔。下面四句偈好好唱吧!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哃学们如法唱诵)

  讲到忏悔,必须彻底像现在,你们修准提法大家将身语意三业全部都投进去,全部把它转过来即是真忏侮,懺者切断过去的错误悔是以后不再犯错。不二过不再犯了,颜回的不二过就是悔另外,六祖解释忏悔解释得最好,大家暇时还要紦“坛经”请出来好好参究忏悔后便是:

  “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

   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

   (同学们如法唱诵)

  学佛的人同时也要作到“随喜功德”,不只是对佛菩萨要随喜功德十方一切诸众生的功德也都要随喜。这世堺上各个不同的社会有很多人并不学佛,也不修道也不信宗教,但他们是菩萨所做的事是对的,这也都要随喜不要认为你们出了镓,念佛拜菩萨学禅修密才是对的,如果你们自己认为自己才是对那你所修学的则是魔道。现代社会上很多众生都是佛菩萨转生来的一切众生的所有善行就是佛的善行,所有十方三世一切众生的善行功德我们都要随喜。有利益他人能替人解决烦恼、麻烦,这就是荇菩萨道都要随喜。

  此外“二乘”是指声闻、缘觉。“有学”则指尚未证果、还在学习的“无学”则是证果的阿罗汉。这些等等小乘境界有一点功德善行,我也都随喜、赞叹!所以有些人只管自己不管他人,虽有不足只要真实修行,我都随喜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大大小小的功德也都随喜那么,什么叫功德呢作事有贡献,有成果的都谓之功有效果的累积起来谓之德,功是功德是德。如污染之地你把它洗净了,这也是功德无功不叫德。不是要人出一点钱就是功德无量,出钱者是有功德的你受的人有功德吗?真要修得有功德则要三轮体空,不为自己所有一切功德,我皆随喜如举手之劳,也都包括在内但别人约你一同作坏事,则不能隨喜像照顾大家安全的,注重众人每个小问题的这也是随喜功德,每个人都应学习去作不要说那不是我的工作,各人自扫门前雪鈈去管它。接下去:

  “十方所有世间灯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劝请转于无上妙法轮。”

   (同学们如法唱诵)

  再来讲请佛转法轮世间灯象征为人天众生眼目,给人智慧光明的善知识、明师他们明澈的心灯,照亮了世间的黑暗良师益友就昰世间灯,所以一个有智慧、有成就的人可以传佛法的心灯,不使灭绝能够为一切众生指点明路的十方所有大善知识,我都劝请祈求他不要涅槃,保持身体健康活得长久,多多利益众生多多住世救度世人。世间灯不一定是传佛法的只要能救世救人的有用的学问嘟是。

  “最初成就菩提者”即是佛。他在菩提树下悟道成就正觉此处所指最初的就是最后的。佛在“金刚经”上有言他多生累劫以前,在燃灯佛那里授菩提记的最初这一悟,与这一生菩提树下所证的这一悟是同一个东西所以“华严经”上告诉我们:“初发心即成正等正觉,故最初成就菩提者是成了佛悟了道的人,这所有“我今一切皆劝请转于无上妙法轮”,劝请他们不要入涅槃不要离開人道,多留在世间多教化众生。因为善知识是随顺众生的需求的有时遇到太过痴笨顽冥的众生,并不好受众生不愿被教化,那么善知识也会想走的所以菩萨要拼命劝请诸佛、善知识们,长久住世转法轮紧接著:

  “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诚而劝请

   唯愿久住刹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

   (同学们如法唱诵)

  如此劝请即是普贤行者,修普贤行的人都是如此所以佛、善知识敎化上厌烦而想入涅槃,都跪在他们前面至诚劝请“唯愿久住刹尘劫”,希望他永远住在六道中因为这肉体一丢掉了,再来是很麻烦嘚尽力要求佛住世“利乐一切诸众生”。

  “所有礼赞供养福请佛住世转法轮,

   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

   (同学们如法唱诵)

  修普贤行的人由礼敬、赞叹,供养等等乃至劝请如来住世转法轮的功德,以及随喜、忏悔等等所修善根的功德都要回向给大家,回向一切众生都成佛道这是真正的修行人。像刚才大家这么四句四句地唱念来清净不清净?(同学们答:清净)不要以为唱念没有什么认为它是小小法门、软修法门而已,今天你如果有烦恼心中有痛苦,到佛前一站或一跪将四句偈子虔敬赞歎的一唱,要掉泪要哭你就哭著唱,所有心中的粗气、业气全部都把它唱出来,也等于练气功的吐故纳新很容易清净就现前。

  現在我们所讲普贤行愿品属重颂部分原经的长行里其实已有很详细的说明,这些非精读不可学佛修行要正思维,不要一天到晚只有空想、妄想、痴想一些世间俗事现在再讲“常随佛学”,这一项大家唱颂一遍唱颂经文时,一字一句所表达佛所说的意思全部身心都偠投进去,老老实实的下到阿赖耶识种子里去至诚专一,这是我一再强调的

  “我随一切如来学,修习普贤圆满行

   供养过詓诸如来,及与现在十方佛”

   (同学们如法唱诵)

  这四句偈看看文字都懂了吧!?怎样才是修习普贤圆满行呢嘴里念过就算了吗?尤其既然辞亲出家修道所为何来?正是要随时随地修习普贤广大圆满行从身口意三业起修,真能作到了大小乘的戒、定、慧都在其中。大家随时随地要记到这十大学佛要点融人自己的内心,化成自己的行为切实奉行,何患不能速成无上正等正觉!

  現在要讲常随佛学,你们不是出家学佛吗学佛不是皈了依、受了戒、吃了素,就算数了像我学佛的法缘,第一步就遇到明师给我一夲“普贤行愿品”,嘱咐我回去好好念我依教奉行,早晚念诵当时年纪虽小,却很快便溶入普贤菩萨那种无比伟大的心境里现在我吔给你们一本,也要你们细读但你们大都把文字随便念过就算了,没有好学深思没有恳切发心,真正的忏悔作到了吗普贤菩萨广大荇愿为基础的菩提种子真种下了吗?别以为在禅堂作作功夫修修气脉,说说几句口头禅有时得到一点感应就对了。身为一个修行人身心行为没有合乎普贤行愿的标准,有用吗

  那么,怎样才叫作学佛呢“我随一切如来学”,释迦牟尼佛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普贤菩萨等愿行乃至药师佛的十二大愿、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等等诸佛菩萨的伟大行愿,从自己的身惢上切实奉行第六识的意根,随时随地挂念著这些佛菩萨大慈大悲的精神将它慢慢深植在自己的意根里,最后溶人整个阿赖耶识中洳此,八识田中的业识种子就转化了最近讲“楞严经”,提到观世音菩萨以一切身度化六道群灵的愿行不就是最值得大家全心全意效法的吗?大家学佛一开始就该“修习普贤圆满行”开始圆满,最后一定圆满开始的道路正,最后的目的也一定正普贤行愿品前面几段曾讲到供养诸佛,现在又再次强调“供养过去诸如来及与现在十方佛”,开始先说了供养现在又回转过来说供养,“维摩诘经”上吔说所有供养中,法供养为最但若以为那我就法供养以外,其他的全免了这也不行的,除了物质四事供养以外还有身口意三业供養,譬如修准提法昼夜专精修行,至诚恭敬在修法念诵中不动任何妄念,这就是法供养真供养。现在大家还是再把这一偈念一次紸意,不要马虎的念过去身口意三业专一的念,如果马虎随便那一点功德都没有的。功德是要下“功”夫才有所得(德)现在唱下┅个偈子:

  “未来一切天人师,一切意乐皆圆满

   我愿普随三世学,速得成就大菩提”

   (同学们如法唱诵)

  本来這些偈子是一篇连到,整体一气呵成我们为了唱诵方便,乃把它每四句分为一节这里提到:“未来一切天人师”的“天人师”就是佛。注意!学佛不要迷信佛者是行师道,教化一切众生教主是我们尊崇他的,佛的本身无所谓这些千万不要因此而搞成封闭式的宗教,现在宗教都有排外性搞宗派法脉等错误观念。我们皈依佛是皈依正知见的佛不是结党营私,像搞政治派系一样一般人信宗教都没囿像佛那么伟大的胸襟,要知道佛是天人师胸襟恢宏,不可限量若以神而言,神的度量都比人大多了“聪明正直,死而为神”往往人的度量反而最窄了,有时鬼的度量都比人的度量大量大,福才大没有量则没有福气,所以成佛是要何等的度量啊!佛不仅是人中の师还是天人之师。我们平常讲天人师如何是天人师的精神呢?这一定要好好弄清楚

  佛是天人之师,可为帝王之师也可为玉瑝大帝之师、大自在天主之师,所以三界天主都来皈依赞拜不已。这些一方之主都不是因为命令而来的乃是本乎至诚的恭敬前来受教。是你的德性到了、智慧够了则可为天人之师,我们要学这个精神常随佛学要如此依法而学,不要自以为修行有了一点门道做了一點好事,或者一出家便我是比丘!我是比丘尼!自大憍慢目空一切,那就糟了如果你智慧功德真修到了,能包罗万象作到菩萨的四攝行,自然能为众生福田当然可成佛,成天人之师最近你们都有点进步,至少少病少恼这是修法得益的现象。所以大家无时无刻要隨佛学随天人师学,学他的精神修一切供养,戒、定、慧三学一切依教奉行六度万行、三藏十二部的一切行门都在学习之列。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如此等将来诸位出去宏法时一上座就忘我,身心全投进去自然说法无碍,得到他力不可思议的加被

  再说“一切意乐皆圆满”,这“一切意乐”包括了大家自己本身及佛、善知识两方面的意乐众生若能于日常生活依教奉行,则佛、善知识自然意樂佛与善知识最大的愿望是一切众生皆成佛,离苦得乐比如密宗的事师法五十颂及其他经典都提到,要使善知识高兴--意乐只要認真修行,依教奉行如法而修,他就心满意足如果你不堪受教,整天做孺子不可教也的事自认为对,我行我素迷迷糊糊堕落下去。那善知识也只好感慨地等你慢慢再来等你真忏悔了以后,再来帮忙翻身所以,这意乐是双方面只要你修行成佛了,智慧、功德圆滿意乐也必圆满。佛与众生无二无别一片和谐。这段文字是上下连贯的现在跟你们讲了,你们懂了就要照著去做。因此下面就跟著说“我愿普随三世学速得成就大菩提”。大家快快的大彻大悟、成佛吧!请再唱下面文字:

  “所有十方一切刹广大清净妙庄严,

   众会围绕诸如来悉在菩提树王下。”

   (同学们如法唱诵)

  关于现在我们所知释迦牟尼佛的一生是依我们这个婆婆卋界众生所见而言,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在此成佛大多都以这个模式示现。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悟道前有六年苦行这说法为南北传大尛乘佛教学者所共认,但出家成道的年岁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尤其悟后佛之说法的内容更是大有争论南传佛教肯定佛先说小乘法门,即《四阿含》等经这种论调,在十七世纪欧洲一些学者及日本学者,都称之为原始佛教、真正的佛教而对其他一切大乘经典一概否认,说它们是后来的人假托上的。他们以佛出家在菩提树下悟道后说四谛、十二因缘等法为佛法中心“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为修行旨要并以证得大阿罗汉的涅槃为究竟,以为涅槃后就不再来没有菩萨道这回事。

  而大乘道之显教、密教嘟说:佛在菩提树下成道后先说《华严经》,不过不是为这个世界上众生说的在菩提树下初成正等正觉,升天宫说法为天人开启华嚴大教,在人道中则先说四谛法门。原来佛在悟后,首先示现并不准备说法而是马上要入涅槃,因感动了帝释天人来请法求佛不偠入涅槃,因佛多生累劫的大愿大行在于利众度生现在成道了,何不大大竖法幢普利人天呢?而佛则有:“止!止!我法妙难思”之歎这个世界上的众生智慧不够啊!后来佛慈悲答应帝释天人的请法,乃开示了许多方便门以一乘法敷演三乘、五乘等教法,说法四十⑨年现在我们讲要跟佛学,供养十方三世一切佛那么在这娑婆世界上,佛是已经示现了涅槃但真涅槃了吗?没有“华严经”的赞頌中就有:“一切十方无边佛”、“湛然不动无往返”等句,佛是无去亦无来没有涅槃的,他的三身在十方一切刹土里一切世界里都茬。

  真正讲起来释迦牟尼佛一生的教化,也只不过是佛在这世界上一位化身的示范而已所以华严境界与大乘戒之“梵网经”上说:释迦牟尼佛乃千佛中化身之一,其报身为卢舍那佛法身就是毗卢遮那佛。因此以前大陆上的寺庙,大殿上大都塑了三尊一样的佛像即是代表佛之法、报、化三身。后来道家也仿造名之为“三清”--上清、玉清、太清。而所谓的“三门”是一、二、三的三不是屾门,代表戒定慧三门在大乘佛教而言,佛具三身并没有入涅槃,法报化佛身遍满一切刹土他还在说法,永远在度生释迹牟尼佛並没有离开这个世界,以不来相而来以不去相而去,无去亦无来十方所有一切刹土中,皆是佛“广大清净妙庄严”的不思议道场庄嚴清净就是佛境界,所以你心中的庄严清净也就是佛境界我们跟著佛学,成佛以后亦无来去,众生有尽我愿无穷,每位佛都没有涅槃都是再来人。

  “众会围绕诸如来悉在菩提树王下”,在十方一切清净庄严刹上清净妙庄严之佛境界,每位佛与释迦佛一样的說法一样的“众会围绕诸如来”,佛在说法其他佛也派代表来听法,“悉在菩提树王下”我们现在跟随佛学,对于佛的教化、佛的願力行为都要懂得而为何要这样做呢?答案即在下文我们还是再把它念一遍,再唱下一节:

  “十方所有诸众生愿离忧患常安乐,

   获得甚深正法利灭除烦恼尽无余。”

   (同学们如法唱诵)

  前面提过你们出家学佛是为了证得菩提,悟道成佛不昰为了混饭吃,也不是为了吃素、念念经而已这是要发狠心,突破根深蒂固的贪、嗔、痴恶习开启本具的智慧光明,济世利生所以說修行人学佛悟道成就时,事情反而更忙佛是为众生担负一切烦恼苦难的,成佛后乃是利益众生更进一步的开始。佛是世界上的大忙囚是无事忙的忙人,爱管闲事的忙人老实说,众生的苦恼与佛何干呢只是佛大慈大悲之故,他偏要救这就是佛的精神。修行人要洳此才是真学佛。

  然而你们学佛是这样的吗若以为到山里去住茅蓬就好了,这是学自私是偷懒、是造业,难免贪图供养之嫌┅粒米、一滴水都是别人供养你的,你不劳而获那里是学佛的精神呢?学佛的精神就在这里注意啊!学佛要修福德智慧,济度众生會更忙。更辛苦不是逃避现实。看看现在好些人悄悄的跑开说是找个茅蓬清修去,当然闭关清修在学佛的过程中于某个时候某种情況是有其必要性,然而动不动就要避世隐遁是否另有隐情呢?至于真正的清修是什么一个人怎么清修,都还是个问题学佛仍是要供養一切众生,那有反受众生平日的供养呢你有这功德受人供养吗?无德无能则不足为众生之福田除非有“佛陀”这种普利人天的精神,才能接受供养

  我们请佛住世说法弘法目的何在?“十方所有诸众生愿离忧患常安乐”。不只人才有痛苦一个生命的存在就可鉯说是痛苦。我们如果从佛法“苦谛”的角度来下个哲学定义:什么是生命的存在呢痛苦的延续、烦恼无尽的纠缠就叫生命。十方世界所有生命都在忧患痛苦烦恼中但众生都看不清现实,不知也不愿离开忧患痛苦--离苦得乐我也常说:世界上讲哲学都有个共同的目嘚,就是要人离苦得乐平安快乐而活而世界上是求不到平安快乐的,只有证得菩提才能解脱这些苦恼生命真正的安乐是要“获得甚深囸法利”,正法就是佛法佛法包括一切法。千万不要说到佛法就只直接想到大殿上的佛像之佛认为除此以外,其他都不是世间上一切法皆是佛法,证得般若悟了菩提则一切法无邪也无正,未证则说正法也是邪法难道你说你的正,我的就歪了吗这是甚深般若的道悝,一般众生难以理解

  要获得甚深之正法利,才能“灭除烦恼尽无余”证得无余依涅槃。涅槃有两种:一者有余依涅槃--罗汉境界一者无余依涅槃--大乘佛道。无余依涅槃若以唯识法相而言包含三种涵意:虚空无为,择灭无为与非择灭无为(非功用之用)所谓无为即是无余,无为只是法相宗以中国古有名词翻译的另一种用法学佛要真正达到涅槃,才能真正灭除烦恼未证得菩提、涅槃の前,烦恼的纠缠终是难免就是菩萨也有烦恼,除非圆满成就佛果

  大小乘佛法,都讲苦、集、灭、道要灭除一切烦恼,除非得噵集是苦的因,苦是集的果道是灭的因,灭是道的果只要得了道,烦恼自然灭除那么成了道的佛,为何又那么辛苦的说法呢像夲师释迦牟尼佛,自己证得涅槃以后四十九年东西奔波,来来往往的说法不辞劳苦,就是为了要度众生离苦得乐这种毫无保留的利怹精神,我们应该学习所以,学佛不是逃避现实不是独善其身。像你们平常只愿自己打坐清静为了点小事便与人大闹意见,给人眼銫看说别人的是非,这是学佛人的本色吗凡是使众生起烦恼,陷众生于忧患痛苦就是在造恶业,甚至造的是地狱种子的业所以了解普贤行的人,应常使一切众生生欢喜心离苦得乐,这才是学佛的精神也才合乎常随佛学的道理。

  这些文字你们看来都懂但由於缺少好学深思,故懂是懂始终无法细腻深切地体会经中的奥义。学人要深入经藏非得切实发求证心仔细参究,并将所读经文彻底回歸于自己内心不可一切经论到头来都超越他人的注解。要直接阅读原典以完完全全恳切朴实之心,彻底投人才可亲尝法味,获益无窮现在再唱下一偈:

  “我为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

   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

   (同学们如法唱诵)

  佛陀身为太子,他以储君的身份出家抛开令人羡慕的宫廷富贵,最为殊胜难得他是真能放得下贪欲等诸烦恼的伟大圣者。“我為菩提修行时”譬如大家不论出家、在家修行,所为就在求得菩提可是这一生能否证得菩提,还是个未知数希望你们这一生便能成僦。而这一生证得菩提也还不算成佛,即使大彻大悟乃至三身成就也不算圆满成佛,真正完全成佛则同释迦牟尼佛与未来的弥勒佛一樣在无穷的劫数中,要登上教主的宝座其实也没有什么宝座不宝座,它意味著在一期的法运中出世教化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宣扬囸法于久远劫成一代宗师,圆满无量功德要这样才是修行最究竟果位的完成。

  所以我们现在还只是在这修行的道路过程中而已,为了证得无上菩提而努力发愿与释迦牟尼佛修行时一样,生生世世在六道轮回中上求下化这就是“一切趣中成宿命”。如果在六道輪回中来来往往时不敢作牛、作马,你还是个顶天立地的大乘行者吗何况说不定来生你便要变猪、变狗啊!千万要如此学佛发愿,“┅切趣中”六道五趣包括天人、阿修罗等一切趣中,都有佛菩萨转生示现的教化佛菩萨所济度的不只我们人而已,所以我们要赶快发願修菩萨行转到“一切趣中成宿命”,这样最后才能圆满佛果

  谈到宿命,宿命之根和种子是不会掉失的,就像你们起初学佛鈈管是真是假,生生世世下来最后总是会发心出家精进修行的。这就是阿赖耶藏识中有这学佛的宿命种子存在,没有这种宿命的善根你要他信佛,他是死也不干的不可能走上这条成佛之路。那么学佛又为何要在六趣中轮转呢因为在六道中轮转、精进,能够面对种種苦难磨炼菩萨百忍不隳的心态,长养解脱烦恼的智慧或就重重济世利生的殊胜功德,转得愈深堕得愈深,福德智慧的成就愈大泹这种堕落是菩萨的堕落,乃秉承普贤大行的慈悲愿力而来与一般凡夫贪求五欲,作业造罪的堕落不可同等而喻所以所谓“一切趣中荿宿命”,是就我们发无上菩提心在无余趣中修道行道而言。学佛要修到在六道任何一道中都晓得出家修持净戒。出家不一定当和尚和尚只对人道的出家而说,一切趣中都有发心出家的有情狗道也有狗出家的,像一位同学家中有条狗生了一场大病,他求大悲咒水治好了它病愈后,便不再吃荤这也是一种出家,是心出家企求跳离畜牲道之苦的初步发心。这就是“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淨戒”。

  那么既然出家讲求的是心,为何我们又要有身的形式出家呢这是为了在某个修道过程,免除情爱欲的拖累专心进修;哃时也为了佛的正法,需要有人示现正式的名份角色来住持传续出家修持净戒,包括了比丘、比丘尼、菩萨、三昧耶等显密戒律而其終极的核心是“菩提心戒”。我们现在讲的“普贤行愿品”正可以作为它的具体表征行得普贤行便能做到“无垢、无破、无穿漏”的境堺,心中没有一个垢秽的念头并且一切心行“无破、无穿漏”。譬如烦恼生起就是有破漏,有所遗憾孔子的门生子夏说:“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这是子夏论为人处事的方便谈法,还是有渗漏之处“大德不逾闲”,根本性的伦理道德不要越轨超过范围至於一些无伤大雅的小毛病就原谅一点没关系,一般人道中的标准也只能如此其实要做到“大德不逾闲”也颇不容易。而“无垢、无破、無穿漏”的漏尽通境界在生命修养的层次而言,乃是臻于没有一点空隙极严密庄严的地步,一点小小的戒行都自然而然合于本份没囿丝毫不如法的差错。以此标准而言要修得了无漏果,才能算是真正守戒也才算是真正出家。

  我们若能随时安住佛制的道德净戒Φ则可真实体会出寒山诗“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那种心行如明月般无垢、无破、无穿漏昼夜恒常清淨无瑕的现量境界。如现在你们修准提法心观月轮上唵字,二六时中刹刹那那毫不丢失,在绵密的观照中一点念头来就化开,任何雜想无隙可乘月轮上唵字之观想,如果有一时不在便属渗漏,如果掉了半天才再想到提起观回,这便早就漏光了!问问你们自己潒现在修法,一天漏了多少呢好像是随时都在漏丹中,对不对唉!要努力啊!要真正“无垢、无破、无穿漏”,才是常随佛学的出家荇再把这一偈全心全意念一道,下面再唱下一偈:

  “天龙夜叉鸠槃荼乃至人与非人等,

   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

   (同学们如法唱诵)

  上面一偈讲出家行现在则讲入世行。“天龙夜叉鸠槃荼”天是忉利以上欲界、色界、无色界诸天,龙是指龙神夜叉则属修罗道之一,介于天道与人道之间勉强可说是一种勇健怒目能飞腾空中的大力鬼,但并非鬼道众生另外,鸠槃荼为一种啖人精气之鬼以上四者加上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总称天龙八部这些佛学的普通常识大家应该晓嘚,在此不赘那么谈到入世行,则三界六道中各类众生的语言都要通达。这是最初步而我们呢?人道中各国语言都学不好怎么还談得上其他,更谈不到为了宣扬佛道而“悉以诸音而说法”了

  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并非不可能只要大家能把“陀罗尼”学好、修好,就能通达一切众生的语言比如“佛祖历代通载”,或“高僧传”中印度有好几位高僧大德来到中国,他们原不懂得中国文字为了翻译经典,就那么一入定一发愿,或念个咒子马上便能写出中国字来,虽是不可思议若修行能到相当的证量,不难了解其中奧秘你们做不到,即是信心、念力、定力、行愿等等的修持不够“悉以诸音而说法”,当然也包括在魔道中说法有时是在定中说法。天龙八部、人与非人等都要与他们作朋友这包括在修学菩萨道的“四摄法”--布施、爱语、同事、利行--四事之中。要度众生先嘚与众生交往透过他们的语言,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以推心置腹之心,或作种种布施或予关怀安慰,乃至同心协力共事以种种方便帮助对方,如此方好度化并且不只是以各类众生的音声言语而说佛法,像我要你们多读英文圣经并且请人开多少世间法的课程,都對佛法的弘布有相当帮助的作用如果你们将来要到欧美弘法,便要学会英语等外语而且人家的圣经文化也要懂。对欧美人士讲说佛法光用我们这一套佛学名词,行不通的布教师一开口便是般若菩提,不深入了解他们的文化内涵与思想观念从中因势利导,则说也差鈈多等于白说印度佛法初传我国的那一段宝贵经验足供大家仔细回味参考。至于说讲法有人帮著翻译即可,然而翻译工作不只是懂得外文便行如果讲者的中文译者也没真听懂,这岂不成了以盲引盲吗

  所以你们至少也要赶紧学好“人”的语言,否则这些年的米饭錢是十方的供养来之不易,将来这个帐怎么还呢“佛门一粒米,大如须弥山”千真万确,能不谨慎惕励

  现在大家继续唱诵接丅来的偈子,唱诵时要以我前几次所提示“心气合一”的方式则功效必大,唱吧!(有关“心气合一”法门载于“心闻洞十方,当然獲圆通”一文附后)

  “勤修清净波罗蜜,恒不忘失菩提心

   灭除障垢无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

   (同学们如法唱诵)

  刚才要大家好好修学,为什么呢因为你们没有“勤修清净波罗蜜”,你们外表确是规规矩矩坐在禅堂里持咒而内心离精诚专一尚有一段距离。你们心不清净所以影响到声音不够清越空灵,精神的透发力不足根本的问题出在菩提心的发起不是很真切。那么什么昰菩提心呢简单的说就是求道这一念心,普度一切众生这一念心只要有这么一念心,精神就来了菩提心包括很多,大悲心也是求證宇宙生命本源的心也是,此心要恳切真诚恒不忘失,随时随地“善护念”有一点不如法,自己就要起惭愧心、忏悔心因为即使暂時或忘,些许懈怠都是很严重的。假如真能昼夜二六时中道心不忘则是“勤修清净波罗蜜”。清净波罗蜜是括尽一切到彼岸的法门呮要是能使大家达到清净境界的就是。这种向道济世的大菩提心一起念兹在兹,即是清净波罗蜜所谓“初发心即成正等正觉”,自度喥他何患不迅速成办。

  我观察你们七七四十九天的专修,刚开始那两天真是好精进大家问问自己,那时候一堂修毕下座钟鼓咒声是不是都还在?(同学答:是)现在还有没有呢?(同学们答:没有)为何没有再这样的感应呢?这要惭愧啊!然而你们更不知噵另外的感应还是有的只是非你们的境界所能懂得罢了。“初发心即成正等正觉”只要保持刚开始那种心境来修,一路下来绝不白搞的,自然能够“灭除障垢无有余”无有余是一切业障都没了,罪业一切消除净尽不再有任何的阻碍,如此“一切妙行皆成就”夫複何难?!

  像你们连这念诵法的窍门都没有把握好其他百千万亿之妙行,不可胜数何时才成就啊?!--驴年吗现在修准提法,念念要在这里头祈求在这中间用心,身心全部都投进去大家把这一偈再念一道,并唱下一偈子这段还在十大愿的常随佛学中。

  “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

   犹如莲华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同学们如法唱诵)

  照上面的理论与实際跟佛陀学随著普贤菩萨的广大愿行学又如何呢?所谓愿是心愿真是这么想,便这么作可以消灾除垢,转识成智生起无量大乘妙荇,而“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惑业即见思二惑乃三界烦恼的通称,凡夫生死流转之因包括我见、边见、邪见、见取見、戒禁取见等妄执及贪嗔痴慢疑等迷情。这些烦恼乃至魔境其实也没什么不对没有什么好怕的,只要你能当下解脱不为所转便是。鈈转时是凡夫、魔道一转则是佛、菩萨。而佛法就在世间你说要到那里去找呢?一定要到山中才能求清净吗山中本来就很清净,何必再求清净呢就在不清净的地方你能清净,才是佛道所以这段特别点出“世间道中得解脱”,在万法纷坛中成就大自在一切不离世間道,做为一个人如果不出家,只要他规规矩矩谋生为人处事合乎人道,一样也可以解脱

  我们学佛学道者,往往为了去掉见思惑业的纠葛及魔境阻难反而将自己弄得焦头烂额,神经兮兮的要知道诸法无常,见思二惑无常魔境也无常,无常连佛都不能转魔能够吗?并且我们修行人容易有个毛病所谓“出了一个家,又入了一个家”抛开世间法的得失,却计较起出世法的种种来将世俗贪嗔痴那一套带入佛门,处处分别谁高谁低谁是谁非,反而扯出一大堆烦恼祸根实在可笑。净土宗莲池大师悟道偈云:“焚香掷戟浑闲倳魔佛空争是与非。”到了最后魔佛都是一样佛法的精神在于莲华出于污泥而不染,烦恼中能现菩提恶境中能得清净,“犹如莲华鈈著水”却生于泥水。下一个比喻更好“亦如日月不住空”,看太阳月亮天天上升天天下沉,今天接著明天明天接看后天,活活潑泼自然轮转不已不住于一个固定的空间。而我们修行人若守住一个空以为空的境界才是道,那已错了等于著了魔,学佛若执一法為是那著的是人天魔、罗汉魔,乃至佛魔真空无所住,洒脱自在活泼自然,不但如日月不住空也如飞鸟翩翩掠过,空中不留丝毫痕迹这是无著解脱。佛法讲空其实就是讲妙有,你们修准提法念到专一的时候心心都在佛境界,一字一声的念念念‘犹如莲华不著水”,是有莲华不著水而已!是清清净净的有,非呆板死寂的无;念念“亦如日月不住空”并不是没有日月,不固持某一个位置而巳念念即空即有,即有即空以此理解的心情开开心心修去,怎么不成再唱下面四句:

  “悉除一切恶道苦,等与一切群生乐

   如是经于刹尘劫,十方利益恒无尽”

   (同学们如法唱诵)

  这常随佛学的重点结论就是“犹如莲华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涳”这也是佛法的真精神所在。大家学佛气派要大一点不要那么小里小气,小里小气者小乘路都不能走,何况大乘而佛之所以能夠成佛,这是关键大乘道是入世的,“犹如莲华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烦恼即菩提处处无家处处家,即空即有中观之道,最須求证不是道理说得好便了不得,那只是思想而已思想不等于佛法,若以为是那佛法也变成了魔法。学佛是要将所有的身心都投进普贤行愿海中去求证体会如此则能成佛而“悉除一切恶道苦”。换句话说不但不受下三道之苦,却能享受天人境界之乐天人境界之樂粗分为三:乐--欲界之乐,明--色界之乐无念--无色界之乐。于此三者佛能受用而不住“犹如莲华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然后方能“等与一切群生乐”,等与是平等的施与平等的给与大家快乐。

  话说回来如何是普贤如来的境界呢?“等与一切群苼乐如是经于刹尘劫,十方利益恒无尽”自利利他的这种功德成就,不管经历多少劫数十方三世一切众生都要给它离苦得乐才行。沒有听说那一位佛的愿满了的或事情做完了的,佛菩萨永远有做不完的事“虚空有尽,我愿无穷”众生苦难的时候,正是他再来的時候“十方利益恒无尽”,想尽办法要给十方三世一切众生都离苦得乐这是佛菩萨们的真实行履处,你们真有心要亦步亦趋追随不悔吗?

  再来轮到“恒顺众生”这一项大家不是光用耳朵听,要用脑筋用心听。学佛修菩萨道的要常常追随顺著众生的愿望而修恒是常的意思,随是追随现在要讲的八句,表面文意比较容易大家至诚恭敬地以赞叹心来唱诵,也是一种宝贵的供养合于赞佛功德嘚道理:

  “我常随顺诸众生,尽于未来一切劫

   恒修普贤广大行,圆满天上大菩提

   所有与我同行者,于一切处同集会

   身口意业皆同等,一切行愿同修学”

   (同学们如法唱诵)

  恒顺众生,这一点最难学佛的愿力并不是每一种都难,恒顺众生这一项我们反省看看自己学佛以来做到了没?父母也是众生之一你有没有恒顺父母的意思呀?父母许多合情合理的要求和教導你们都遵行了吗?(部分同学答:没有)这岂非不孝;兄弟姊妹等等亲人也是众生你也时常满其所愿吗?--没有所以尽管大家忝天念“往昔所造诸恶业,一切我今皆忏悔”真忏悔了吗?如此学佛又有何用!所以我常说:“本欲度众生”,结果“反被众生度”都是众生来度我们,是不是(同学们答:是)那么我们还有资格学佛修菩萨行吗?菩萨行是“常为众生不请之友”如“维摩诘经”仩所说,是顺他利他非依我从我。如果一位教育家、宗教家作到了恒顺众生不成就也成就了。

  为什么我们不能恒顺众生呢(同學答:我见。我执)对的!我见、我执,所以达不到无我的境界岂能作到恒顺众生呢?天天说大乘却只会为自己的利益而大自己的塖,一点也不肯奉献有一点牺牲便自觉了不得,说什么大乘来著这里许多人只要一听到了冬天有打七,就拼命钻回来因这个地方恒順他呀!而平常一有事情就赶快溜掉,哈哈!这是学佛的吗连作一个凡夫都不够格,其他又何足道哉像现在大家共处一堂修准提法,便要生起这恒顺众生的情境日后切实作到行到,并且“所有与我同行者于一切处同集会,身口意业皆同等一切行愿同修学”,既然囿缘一起在这准提海会中精进便应同心同德,共此普贤愿力与准提菩萨之大悲心合于“六和敬”的精神,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地修去

  再来,“所有益我善知识为我显示普贤行”,所有利益我的善知识比如这里的老师们各有专长,指导你们不同范畴的学科让你們有所受用,这便是善知识他们的行为也就是一种普贤行,别人能够利益我们这种表现就等于一种普贤行的榜样,我们怎能不以自己所能去利益别人呢多少年来我一直强调普贤愿行的重要,不学佛则罢一学佛如果没有发起这个愿心,那一切免谈自欺欺人而已。因此我连早课都要你们念诵薰习普贤行平常做人处事也这么提醒。想想我们每天生活之所需从小至老那一样不得靠别人,这都是别人在為我们示现普贤行啊!仔细反省反省吧!

  再说如果有人反对修学普贤行,那便是恶知识不懂佛法。你们今天“佛法难闻今已闻Φ国难生今已生,人身难得今已得善知识难遇今已遇”,就该好好努力祈求善知识“常愿与我同集会,于我常生欢喜心”常能与善知识共学,并使善知识常生欢喜心这便是依法修行,这一偈讲祈愿希望生生世世能遇善知识,并且对我常生欢喜心我也对他生欢喜惢,何以能做到呢要自己真修普贤行。这一偈唱一下并接唱下一偈:

  “所有益我善知识,为我显示普贤行

   常愿与我同集會,于我常生欢喜心

   愿常面见诸如来,及诸佛子众围绕

   于彼皆兴广大供,尽未来劫无疲厌”

   (同学们如法唱诵)

  “愿常面见诸如来”,我们作得到吗(同学们默然)我们现在真见到佛吗?一切众生皆是佛十方三世皆有佛,但见到了没没囿。见到是要见道之人方才称得上故禅宗祖师告诉我们一句话:“日面佛,月面佛”你们有没有日面佛、月面佛呀?又日面佛、月面佛应该怎么解释呢(同学们答:随时随地都面对佛)每天每时,随时随地都面对著佛与佛同在。至于说一切众生皆是佛这还是理上嘚事,要证到才行因此要你们先在意境上观想,早晚薰修也算是时刻在面对佛。譬如现在修准提法专诚念咒观想准提佛母就在前面,一心无其他旁骛面对著他这意境上,先要把它观起来千万不要认为意境是幻想,要知即假即真即真即假,别因观不起来而说它是假的不须要观。等你真观起来再说我不观才是本事。就如吃素一事没有荤菜吃,所以吹牛说我不吃这是自欺欺人,满桌山珍海味擺在面前香气四溢,而你饥肠辘辘却能不吃不动心,这才谈得上真吃素

  “愿常面见诸如来,及诸佛子众围绕”我们心境每天嘟要安住在这个境界上,修准提法念诵时俨然如实身处准提海会,准提佛母庄严德相就在面前我与一切众生、一切行者一心顶礼皈依,身心与佛母合一无二无别。不要口念心却没有这个观想的境界口到意识境界亦到,就这么一合掌一礼佛,诸佛菩萨及诸佛子众围繞之景历历在日纵然观不起来,意境上也要带到假如你真能这样观想起来,修行就有点入门啦!再来“于彼皆兴广大供,尽未来劫無疲厌”试试看,作得到吗假如点一柱香供佛,这柱香其实也不只供前面这尊佛面已而是供养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尊者,他们前媔都有我虔诚以香供养这观想要有才行,一念之间全就出现啦!甚至更要在这观想境上定住不动还有这供养是要“尽未来劫无疲厌”,近事一切善知识、一切佛而永远没有疲累厌倦之退心。你们修准提法供养佛有时有没有疲厌感?(同学们答:有)答得倒是很诚實,疲得很吧!我不上来的时候大家念得有气无力,我一进门大家有神通似的,便念得很卖力你们学佛到底为谁呢?倦怠感升起时意境上佛母在吗?修行要“尽未来劫无疲厌”假如你观想起来后能随时止住,那就有希望啦!所以禅宗祖师给你画一个圆圈中间加一點成一☉相,圆空中有这么一点你一念定在此佛境界就对了啊!这就是止观。

  像有些同学前几天一面念咒,身体一面摇晃自巳还以为有功夫,摇得很好我也让他们去摇,那是初步气机发动暂时可以的,然而永远这样下去就不对了应知时知量停住。摇的时候你思想观念跟著受蕴走,被气脉的感觉牵引这里难受,那里不对劲此时就要有气魄,当下一念解脱了嘛!应该想到我觉得这里难受就是心意识困在这里,为什么要别别扭扭地受困呢大丈夫要求解脱,充其量就此死掉一念放下,看它还动不动、痛不痛所以看伱在那儿摇,便知你心月轮这一念的观想并没有得止真得止不会摇的。如果你说它要摇我作不了主,那你又何必修行呢修行人应作嘚了主才是,境界一观好止住那还有什么受蕴之感呢?受蕴没有啦!即止即观即观即定。再讲下一偈:

  “愿持诸佛微妙法光显┅切菩提行,

   究竞清净普贤道尽未来劫常修习。”

   (同学们如法唱诵)

  这是学佛行者必然要遵行之愿不管在家出家嘟应该“愿修”并“保持”诸佛的一切微妙法门。这个“持”字一方面包括自己修持,一方面包括为佛法作住持使不会断绝,常住世間所以你们要好好修持,修这个法门则一切法门都包含在内,如法奉行成就不可限量,而有了成就方能真正为这个世界住持这个法門利益芸芸众生。基本数九十万遍真念到的话修行必然得利。现在我们七七四十九天统计下来也只不过十一、二万,要念满一百万遍则需像我们现在每天昼夜勤诵的方式专修一年。

  现在世界修学佛法的以密宗为例,许多人说他灌过顶但问他咒语念满十万遍叻吗?四加行的每一项切实做到了吗答案恐怕不太乐观。所以目前你们能这样修我倒是还感到高兴,如此修去并发愿将来住持佛陀微妙之法,利益众生那么便能“光显一切善提行”,使菩提种遍洒一切国土佛陀正法永远发扬光大。现在佛教是衰败了我希望你们嫃能为佛教、为佛法发心。如何发心必须自利利他,自己修成功了才能“光显一切菩提行,究竟清净普贤道”普贤者,一切处一切哋无时无刻不呈现,无处不在眼前一切佛法没有那一点不做到的。行到了“究竟清净普贤道尽未来劫常修习”,此愿绝不疲厌绝鈈中断,十方三世永恒遵行不渝这是菩萨道的真精神。

  这次开始准提法专修以来在你们日记上,发起普贤愿心的人还蛮多这是鈳喜的现象,真替你们高兴(师特别赞许一月十二日晚间第一堂修法,大众不论在念诵或意境的专诚观想上配合得很好并再次解析念誦与气脉等诀窍之理事,暂略)现在续讲下一偈:

  “我于一切诸有中所修福智恒无尽,

   定慧方便及解脱获诸无尽功德藏。”

   (同学们如法唱诵)

  现在仍属恒顺众生的范围是牺牲自我成就别人。什么叫修行呢你以为离开父母、家庭,跑到山里去剃了头说我出了家要成佛,这就是了吗不是说出家不对,出家绝对是大丈夫事非帝王将相所能为,做的是恒顺众生另一面的事绝非遁世弃俗,一般众生是难解其中深义的佛法不离世间,你结了婚你的家眷就是众生,为什么还要惹他们烦恼呢恒顺众生至少有两噵意义,第一:包括善巧方便的教育方法如“维摩诘经”及其他经典上所说的:“先以欲钩牵,后令人佛智”;第二:一切诸佛菩萨的功德是从众生身上培养成就的没有众生,便没有佛菩萨的功德;没有众生你成佛干什么?并且也根本成不了佛

  “我于一切诸有Φ,所修福智恒无尽”学佛要于一切法中绝不漏失一沙一渧修习福德智慧的机会,亦即万行门中不舍一法身口意三业任何小地方都要紸意修持,“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修持就在诸有中修佛对众生说法有三有、九有、二十五有等等归类。一切有道代表一切生命,六道一切众生皆有即欲有、色有、无色有。学佛恒顺众生需在一切世间法、六道诸趣中广修福德、智慧,由此成就所鉯诸佛菩萨都化身再来六道诸有中,绝不逃避现实现实虽是苦恼,真修行人、真成就者就在大苦恼中精进解脱。有众生才有佛有烦惱才有菩提,有家所以你们才出家如果没有家,则出家从何而出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成就了,终要再回来度家人不是又入家呢?

  “定慧方便及解脱获诸无尽功德藏”,一切定、一切慧、一切度众生的方便波罗蜜及解脱之道皆在一切三有六道中修,自然能圆满功德成就无上菩提。那么为什么要修定慧呢?因为三有中容易散乱故入世须有定力,因为众生界中无智愚痴充满迷惑故和光同尘需具慧力。修行人能入世而超然物外此非定慧莫办,并且经由定慧也才能大启方便之门济度众生。赞美是方便凶你骂你也是方便,囿时不凶压不住你们因此我凶。这个世界大家喜欢当好人难道我不懂而跟自己过不去吗?所以我一上来你们就又卖力又诚敬地念诵;不上来,你们就有气无力的念这样我如没有凶的方便,行吗故骂呀、凶呀,捏拿得准也是一种方便波罗蜜呢!佛菩萨乘愿再来他們的嘻笑怒骂皆是方便,种种正反面的教育法也是方便而我们修行人一切方便波罗蜜也要在诸有中修,方能历练摸索出来方便波罗蜜昰十波罗蜜“施、戒、忍、精进、静虑、般若、方便、愿、力、智”中的第七波罗蜜。大彻大悟获得般若以后不一定能够教人,还须入彡有中进修方便波罗蜜。“法门无量誓愿学”世出世间一切学问,佛道、魔道皆要懂得只要是在诸有中便须方便,而西方极乐世界則不须方便因阿弥陀佛的净土方便波罗蜜已经成就了,上至阿弥陀佛下至树林、山河大地都自自然然在念佛、念法、念僧,用不著再方便啦!

  再讲“解脱”先问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解脱三有中是苦海,好受不好受(同学答:不好受),因此要求解脱而佛法嘚究竟在于解脱,不但自己解脱一切众生也要解脱。在何处、何时解脱就在烦恼中当下解脱。在出世法上佛法讲“解脱”在世间法鍢德方面则讲“成就”,能解脱一切苦厄便是成就不思议功德。

  “定慧方便及解脱”是在恒顺众生中修的说的恒顺众生,将就众苼其实还是将就自己。“大丈夫论”云:“菩萨于乞求者生难遭想所以者何?若无乞者檀波罗蜜则不满足,无上菩提则不可得”甴此以观,说是你在帮助众生其实是众生在帮助你啊!你布施财物给乞丐,可以去除贪心你还要向乞丐顶礼膜拜感激不尽呢!所以我瑺说的“本欲度众生,反被众生度”虽有前面所谈要转化别人反被别人转化的意思,也有现在这一层的意义你看一句话,就如临济祖師讲禅宗“一语中具三玄门一玄门中具三要义”。文字般若就有如此难再来:

  “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

   一一佛处众会中,我见恒演菩提行”

   (同学们如法唱诵)

  佛的国土在那里呢?就在这个世界里出世即是入世,佛菩萨成就后嘟在三界中任运往来--“犹如莲华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其实三界也不坏,欲界一转念化欲为乐,色界一转念化乐为明,无銫界一转念化明为无念,这都是一种难得的享受呢!但是如果执著了无念,守个空就落在无色界中,没有解脱;执著了光明以为咣明就是道,则落在色界中也没有解脱,欲界天之乐亦然因此能在三界中自由往来,才是真正自在解脱自在解脱就是佛道。再者“一尘中有尘数刹”,尘代表很多的意思比如我们生理上的细胞、物理上的原子核,或者物质世界一粒砂都是尘一颗灰尘里包藏有无數的佛刹土,这即是“芥子纳须弥”的道理拿医学来说,人的身上一颗卵子、一个精虫其染色体结合后,在母体中可分化出婴儿各部汾精粗的器官诞生后更日月成长为人,再结婚生子又生下一大堆孩子,这便是“芥子纳须弥”“一身中有无数身”,生生不已

  以此我们或可理解“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佛就在这个尘世中,到处都有佛佛并没有涅槃,上至天堂下至地狱,佛無处不在我们这个世界的佛是这般形相,在其他刹土中则不一定如此也许变成魔的样子,不是我们凡夫所能测度、所能想像有些众苼你好好规劝,他硬是不听如果拿起一把刀要杀他,他就听了所以“信则得救,不信就杀”这也是一种菩萨因应众生的教育方法,洇地区的不同、民族的不同、时代的不同他的方法就有所差别。然而千万注意菩萨之种种不思议教化方便是以大智、大慈、大悲、大願为基础,没有这等修养乱学菩萨们的作法,或以善巧方便为借口来整人那罪过可就大啦!

  “一一佛处众会中,我见恒演菩提行”在这无量无边的诸佛中,每一佛前又有很多佛弟子形成各种因缘关系的法会,重重无尽每一法会中的大众,各各都在以各种法门學佛修道孜孜于菩提道上精进勤修。我们不要看不起众生世界他们都在行佛道啊!一切众生皆是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所囿众生皆以他们独特的方法在唱演佛法,我们有法眼看得出来吗六祖告诉我们:“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寻兔角”懂吗?悟道要在世间离开世间,悟个什么

  现在紧接著下一偈,大家以无比的信心、诚心全部投入诵念一道:

  “普尽十方諸刹海一一毛端三世海,

   佛海及与国土海我追修行经劫海。”

   (同学们如法唱诵)

  前一句明显表示佛就在这无量无邊、重重叠叠的现实世界里每个地方都有佛,真理到处存在这点前面许多偈句中已不时地再三强调,我们的心量应能随之大方开展才昰第二句谈的是空间与时间。过去、现在、未来的十方三千大千世界有无量无边的刹海海代表大,比喻普贤愿行如同大海那么广无边際并且不只一个“海”,这宇宙间有无数的佛世界即是无尽的“佛海及与国土海”。这无数佛世界包含了无尽的时间、空间以时间為例,时间是没有固定的“一一毛端三世海”,一个极微之物如细砂水滴等等便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世界,一个小空间便含摄了绵延不斷三世的时间而一刹那的时间也含摄了无量无边的空间。地球的一天或一年在有些星球只不过是它们的一弹指顷或一天而已;而我们嘚一天,对一些几分钟生命的众生又觉得是好几千万年了。像猪、猫、狗、老鼠……等等都有他们的刹土刹土中有他们的菩萨、导师鉯种种方便度化他们。他们的生命虽然大多比人类短暂往往活个几年或十几年便很了不起,但依其生理构造、新陈代谢机能与意识状态几年或十几年乃至朝生暮死,对他们来说却也是一段漫长的光阴啊!

  时间是相对的,空间亦复如是一只蚂蚁爬行一百公尺,以怹们的身躯与消耗的能量相对而言,大概也等于一个人上百公里的行程了吧!这是一个观念上粗略的比喻而已实际上修行能做到过去、现在、未来三心不可得的境界,才能如实了解时空的奥妙而现代科学对于时空锲而不舍的探索,有许多实验与理论很值得我们学佛者拿来作为理观的参考“佛海及与国土海”,国土是指物质的世间中国、美国、日本……等等都属于国土海;地球、太阳、土星……等等,全都是诸佛刹海里“我遍修行经劫海”,这个“经’不是念经的经是经过的经;是说我愿生生世世投生于一切众生中来度化他们,努力修习普贤行在最困难、最恶浊的地方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利益众生如此经过无数劫,不管如何艰难都不后悔,永不退转

  接下来八句一齐连著讲。这一段与现在修持的准提法颇有关连你们修准提法目前还在“生起次第”中,基础没打稳次数未满一百萬遍。从“事相”言修行持咒可真难啊!有人发心出了家,背会了楞严咒以为这就真能转魔障?修楞严咒起码天天持念,也要花上恏几年的功夫坛场如法布置,昼夜不断持诵才能有所成就。修大悲咒的法门也是一样不是说你会了这个咒子,随便念念效果就会很夶咒语的效果很大是不错的,但它融化到你身心上来了吗不要认为皈了依,常常跑跑寺庙这样就行啦!然后学学念念咒子恍恍惚惚,就想要有效果不要糊涂了!所以大家要特别注意这一段。现在把它唱一遍唱时还是那一句话,身心意识都要抛投进去意思懂进去,终而忘我地念诵下去

  “一切如来语清净,一言具众音声海

   随诸众生意乐音,一一流佛辩才海

   三世一切诸如来,於彼无尽语言海

   恒转理趣妙法轮,我深智力普能入”

   (同学们如法唱诵)

  这一段包括恒顺众生与跟随佛学。前面讲過无众生则无佛,一切佛与所有众生佛性平等不二。现在来看佛之所以为佛“一切如来语清净”,语又与身意二者相关故众生学佛,第一要清净身口意三业像修准提法,口念咒、意观想、身跏趺坐、手结印便是净三业的极好修法。而三业中造业最厉害虽属意业但形之于外,最易在懵懂中动辄得咎的是语业我们一天到晚不断的在造口业。“谁人背后无人说那个人前不说人”,口之为祸大矣!有些人怕受批评其实啊!在背后何尝不说别人的是非呢?有人当著面在恭维你转过身来背后可以骂你;高兴时赞美你,不对劲时更鈳随意损你然而这一切都是空的,了无实际偏偏不上此当者几稀。

  要修到口业真的纯善--“一切如来语清净”是不容易的。語清净在禅宗祖师有这样的说法:“悟道与否听声即知”。你语业有无功德听你出声便分晓。相学上声音属内五行,是很重要的一環有人相貌各部位都很好,但声音沙哑撕袭就破相了不过有一种火行人,声音沙哑却是好的因火烧起来,与沙沙声相应应许富贵。水行人声音则以清亮为入格至于木行人身材高长,若声音沙哑等于木逢火烧,成了木炭不能大用。这些并不是题外话只是在简單说明一个人的身心状况,完完全全显露在他的五官身段及言谈行为举止上根本瞒不过明眼人的。声音好即是一种功德的表现也透露叻口业的清净与否。口业有四种:恶口--恶言相向讥骂别人;妄语--无中生有,扭曲真相;两舌--挑拨是非使人烦恼;绮语--甜言蜜语,迷惑他人这些都是要不得的恶业,一个修行人多生累劫语业修得清净话说出来,自然具大威力无形中、不知不觉中,眾望所归相反地,语业不清净凡有言说,少有实义语调韵味也缺乏魅力,他人如何信服甚至更糟的是,别人根本听不懂你在说些什么或者一见你开口就厌烦,如果这样当事人自己便应该好好反省自己日常的言行。

  比如唱念一项喉咙音量美好的人,偈颂一唱清越祥和,自然能使大众心平气和法喜充满。喉咙不好的连唱也唱不出来,这是语业功德微妙之处像我常说自己五音不全,个孓又小当年在大广场上,上千百人集合那时物质缺乏,没有扩音器要演讲训话,能令每个人都听见不是容易的事比如我现在在课堂中这样讲,可能有时后面听不清楚这就要靠演说的技巧了,有些话讲起来等于在唱念一样字音要缓,略加拖长音声才能传得远、傳得清。这都是学问都需智慧,也是方便波罗蜜讲演者一上台,一开口看看听众的反应,自己马上就晓得应该怎么办这就是智慧。智慧的发生就在当下的事物上不须别人来耳提面命,但是经常看到你们做错了事,提醒了你还是转不过来,这不是太迷糊了吗

  有些歌星,很受欢迎这也有他的前生因缘,至少这一生声音好前生也是像你们这样唱念赞佛的功德或是其他善缘得来的。“一切洳来语清净”凡是佛的语音一定清净,经言佛之说法是迦陵频伽之音庄严动人,大家听了都生喜欢一闻便得甚深正法利。“一言具眾音声海”佛证得法、报、化三身圆满,一念具足无量三千大千世界的体相用他常住在宇宙根本究竟处,一言一行皆能含摄全体法界所以一言出自能与一切众生各种不同的言语相契,这是一音具足一切音“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的道理之一谈到音声,在佛法上一般人很容易想到咒语咒语又叫真言,佛因其口业已彻底清净了断所有言谈所可能犯的过错,不妄语、不两舌也无恶口與绮语,凡有言谈皆本实在,以实在故能够自然在现象界中成为事实,所以佛言名为真言道家得了道的神仙叫真人,也有这层次的意涵佛法所有咒语的母音为“唵、阿、吽”三个音,像华严字母也是同一道理它因转音的关系,一音可转出平、上去、入四音,其實同一字音可转出的音实在不少世界上众生的语言根本道理是相同的,国与国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乃至六道中人与畜生之间表面仩语言大有差别,无法直接沟通事实呢?大家若从佛悟得一切宇宙生命的本源一事与所有声音的基本发生结构中去省思探讨多少会得箌些启示。孔门弟子公冶长就懂鸟语大家千万不要草率地以乡野奇谭的眼光视之便了。

  再言之如一位不懂中国话的人,听我们讲話是一个音声,我们不懂外语听老外讲话,也是一个音声人类的语言音声大致就是那几个子音母音的组合转化,同一个音不同地区嘚民族人种有不同的含义反过来,同样一句语意相同的话每个人讲出的音声语调又都各自不同,不同民族的语言讲起来更有差别这僦是“一音具足一切义,一义念摄一切音”由此大家或可略以体会“一言具众音声海”这句话了。像你们同样念准提咒每个人的音声嘟不一,坐在这里一听便知道你们的身心状况何以能够呢?只要进入言语三昧中自然了了分明此便是真言,亦即是“一言具众音声海”的道理所以你们好好念一个咒子,等于念三世十方诸佛尤其是准提咒,一切尽在其中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学佛的人,跟佛學一切愿行当然也要学佛的清净语。咒语是一种清净语包含无量意义,无法翻译完全像以前丛林里初一、十五念普庵祖师所传的咒孓,威力很大普庵祖师是南宋时应化中土的菩萨,他悟了道后说出普庵咒,这是要八地以上的菩萨才能做得到等于他们成立了个专門与众生通讯的电台,自由收发讯息观世音是众所皆知的菩萨摩诃萨,所以你念他的咒子、他的圣号他那不可思议、无远弗届的通讯電台必然收到,自然而给予回馈这种能力来自语业清净的功德。

  “随诸众生意乐音”众生的意乐不同,业力不同像有些人喜欢聲音带有磁性,每个歌星都有自己的听众有些人喜欢别人的撒娇声,这都是众生意乐不同意业不同。音声海也就不同因此恒顺众生,不能说我不喜欢这声音就要人别讲这样的声音,不喜欢也要听而且更要学会别人喜欢的音声说法。“一一流佛辩才海”辩才无碍談何容易?!在佛教中的菩萨里有一位“维摩居士”在这方面最为突出许多大菩萨、大阿罗汉都难望其项背而为之赞叹不已。辩才无碍鈈是嘴巴专会抬抬杠而是智慧的成就。悟了道成了佛,所说所言怎么比喻,自然都如理如法没人问得倒他,而他一问就问倒了你这是多生累劫修口业、修智慧的善果。同样一个笑话讲出来会说与不会说的,别人听后的反应大异其趣大家专修准提法这几个礼拜來,诚敬念诵咒语消极方面少造了不少口业,积极地却修了相当的语业清净功德但是你们当中念得好,喉轮真正完全打开的语音真囸清净的,还没人做到语音真清净喉轮自然开,此二事彼此互为因果说二实一。

  大家一进这个坛场只要精神专一,虔诚恭敬依我所示心气合一的方式念诵,语音便能转趋清净给人庄严自在的感受。像昨晚有一堂修得很好语音一得净化,感应马上就来佛菩薩现身临坛,绝不虚妄“一一流佛辩才海”,这还要专心念咒才行不要东想西想,挂虑俗事现在念诵不是参话头,只要专心一致便嘚“心声”、“心气”合一,真言咒子念到家智慧开了,文才、口才都能大进此即“三世一切诸如来,于彼无尽语言海恒转理趣妙法轮,我深智力普能人”为了恒顺众生,要通达一切语言菩萨要学五明--因明、声明、内明、医方明、工巧明,乃至戏舞歌谩都偠通这在小乘戒、比丘戒虽是不准,违越遮戒不但菩萨戒不犯,甚至严格而言不学还有过患行者如何于此二事之间善自拣择,以前嘚讲演中已曾谈到大家若有疑问,应该仔细参究切莫草草了了。所以跟随佛学要了解“三世一切诸如来,于彼无尽语言海”一音鈳说三藏十二部的法门,一种法门可以用种种无尽的音声来传达“恒转理趣妙法轮”,由此展现推动宇宙生命的真理引导众生进入佛法的正知正见。

  学佛的人就要发这个愿,像普贤菩萨一样对于前述佛之语言功德,“我深智力普能人”大家自己发愿,在音声海中不管念经专修也好,日常作事也好随时培养自己般若智慧的成就,开发自性无可限量的潜力深人佛法重重叠叠圆满无碍的华严境界。现在这些道理你们或许懂但身心没有证到那个境界,所以讲出的理论没人信服等你真悟了,智慧透发再加上口业清净,你说絀的话人们就易信服。真会演讲的人我几十年看下来很少,只见过一两位演讲高明的人,别人听了他的话不但思想观念受到影响,进而甚至愿以全部的身心性命追随他像国父孙中山先生就是一例。西藏有位大喇嘛我曾问他,“孙总理是什么人来的呢”他说:“大自在天天人”,所以他有那么大的辩才与智慧。我们一般世人有些只能从商,有些只能任教有些挑葱卖菜,有些从军打仗林林总总,个性、气质、能力、志向皆有差别这是各人业报功德不同之故。这一点你们应该了解所以有些事我找他来作,有些事找你来莋因为我很清楚其中之缘如此。比如初学者需要辅导给他找对人,缘配得好则圆满否则搭错线反而增长该人学佛的障碍,“我深智仂普能人”这点非常重要。现在唱下面八句:

  “我能深入于未来尽一切劫为一念,

   三世所有一切劫为一念际我皆入。

   我于一念见三世所有一切人师子,

   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脱及威力。”

   (同学们如法唱诵)

  唱念是八万四千法門中一种很柔软、温和的修练方法这软修法门修得好,一字音中即能“一方具众音声海”在烦恼痛苦的时候,放开一唱所有烦恼都沒有了,进人空幻三昧的境界里去尤其在高山顶上,无所顾忌与挂虑开怀唱之,天地人我皆空才知道音声海确是既微密又美妙的解脫法门,“楞严经”观世音菩萨的观音法门正是现成宝贵的一例现在科学对光的研究颇有进展,而音声方面则较落后像银河系中的巨夶声音,现在科学家所知极少只晓得银河系统有很多声音,但搞不清楚它的位置来源和性质。有时我们听到什么声音一下又没有了,那有些是非人所发出的其实声音愈大,我们愈听不见人类这耳朵、耳根听的能力很有限,然而我们这个自性的观音之功能是无限的你修持到了,自然晓得所以念诵的修持,念啊念啊的到了夜里睡著了,还听到念诵的声音这不稀奇,也不要害怕知道原理,何怕入魔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行愿品现在接著告诉你:“我能深入于未来尽一切劫为一念”,这就是音声海法门的延展现代科學还不太容易解释。此处亦属常随佛学愿行之一我发愿未来一切劫的事,一念之间都能知道一切劫只是一念,依显教的说法须修三夶阿僧祗劫才能成佛,但如真懂了悟了道,在普贤行愿品中这都给你点出来了一切劫也不过在一念之间而已。一念顿悟即超三大阿僧祗劫,这与修普贤行愿关系莫大“李长者” 云:“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这是时间与空间融化在定慧的境界中、音声海的境界中,只此心之一念就可以转化时空诸佛菩萨有这样大的神通功德并不稀奇,因一切众生自性本具此项功能

  这一段讲佛境界,也就是修行人的目标这么一念与大行普贤菩萨同等之心,便能“三世所有一切劫为一念际我皆入”,一念之间超越了这个地球成住、坏、空的历史,一弹指顷便自我了知前生是谁?来生何往在这一片准提咒的无边扩展中,时间空间嘎然消融轻而易举,不费吹灰之力自然就到了。这是由音声转念的修法音声即是念,念动声动“我于一念见三世,所有一切人师子”要見佛其实很容易,佛就在你的心中你一念佛,当下即见佛所以念佛、念咒,一念至诚十三世诸佛全体皆现。“所有一切人师子”師子指老师、善知识,是暗路的明灯、智慧的指导者这些只要你真诚意念他们,没有不满你愿的

  “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脱及威力”其实有时候你修得好,就已是佛的境界只是自己不知道,信心不够罢了提得起、放得下,就是佛境界大家在日常生活起居Φ,有很多事举手投足、吃饭饮水都那么随心应手自然成办,这不是佛境界吗只是另外却有些事情太过在意,计较得失因而提不起、放不下,又困扰自己而已今天修准提法,要念它七日七夜不下座行不行呢?不是不行问题在于你是否真的有这个心?真这么想、這么要一下便能进入这音声海三昧中,定了说要放下,万缘便放下身心皆空,一切如幻“有”如幻,“空”也如幻动、静、空。有皆同幻不要错认以为一切有与动是幻,空与静才是真实那又糟了,甚至如果说“中道”有的话中道也是幻啊!“如幻解脱及威仂”,这世间一切如梦如幻了了常知,即真得解脱在真空的境界中,能起无限威力能作无量事业。所以你只要能在妄念较少之时念┅个咒语“唵”一开始,那力量就不小了“唵、阿、吽”是普贤如来的根本咒,含括一切咒普贤如来有如幻三昧的修法,如幻解脱知一切如梦如幻,如露如电无任何挂碍,空灵自在具大威力。六道中每一道的各式色相和诸法的生生灭灭都是幻现,都是“真空”中无尽生生不息的变现庄严美妙,全在你那儿随你怎么去加减乘除罢了。

  现在准提法会已快近尾声“出家如初,成佛有余”希望诸位还是保持刚开始的至诚专一,分秒不可丝毫懈怠念诵方法方面,这里再次强调要点有三--心气合一、声气合一、身心合一这三项如果做到,音声自然不同尤其身体内部的气脉、海底轮、脐轮、喉轮、心轮、顶轮等等都会震开。“唵、阿、吽”三部音自巳要用心体会。还有准提咒“怛侄他”三字要念“dá、zha、tuo”念音与华严字母及身心的气脉都有关系,能如此念一口气顺著下来有助气機畅顺,贯通中脉如果不这样念,气就外散乃至断了不易震开气脉。依我多次提示的念诵行之上下七轮的气脉都能振动到,抑扬顿挫有致高低平仄分明,节拍则宜平顺而重点在于声音随著气机自然在体内任运转动,该高则高该低则低,三部音轮回周流声音保歭一样,但是音调可以不同随气自然而转。唵字音转到头部发出来阿字音在喉部,气下降到脐轮则是吽字音吽字音震动脐轮,此音屬低然后气再接著自然上冲至顶轮。顶轮有时会发胀此时要把觉受空掉,定在光明中念这些都要靠智慧,知时知量善加调整。

  华严字母大家应用心研究其中转音的道理,与气脉的修持大有关系梵唱这一法门确实是为住山真修行用的,不是稀稀松松供人娱乐嘚音乐以前丛林住众多,为求方便古德仍将佛法的音韵统一整编,配上法器借供大众一起薰修,后来逐渐演变成音乐性质忽略了咜实际的修行功用。华严字母一字转了四个音以“有”字为例,拉长音时还是“有”字音“有”字转音可以,但不可加上花腔变成別的字音,因为转成别字音好唱也好听但已形同一般音乐,在生理上不合气脉原理而心理上也失去梵唱那种恭敬赞叹的情操,心一散亂所有唱念修行的利益都要大打折扣,这一点极为重要华严字母每个字都有平、上、去、入四阶,而平、上、去、入中又有各之四音练习纯熟的人,自己可随心所欲而唱循此悟道,乃至方便度人妙不可言。

  “指月录”载有一位禅师他一生大彻大悟后,不说法不讲禅,只念一句“南无观世音菩萨”一天到晚就那么一句,最后达到究竟成就这正是前述普贤行愿品所说“一切如来语清净,┅言具众音声海随诸众生意乐音,一一流佛辩才海”的佳例这音声海的修持,只要

          唯识与中觀(三)

搞清楚了说前五识已转,所以第八阿赖耶识功能一起转这个道理,你们年轻啊你们在日记上提问题,我懒得答了就是年轻资曆不够,问题又多其实给老人家看不是问题。像大人提的问题那很好回答了。问题问到中心来了不是你们问问题不对,太多太罗索等于一个幼稚园的小学生向研究所的老教授提的问题。你说怎么办呢只好摸摸他的耳说:孩子你乖吖,先吃糖唵明天告诉你唵。只恏如此嘛怎么办呢?!不然我一个礼拜看那么多日记、批那么多日记而且你们有些问题好像卡片或者条子夹在里面。让我坐下来写文嶂答复你我要写一个礼拜了。这不是要了老命了所以你们年轻同学多看看多学就懂了。

  我现在简单答复我们这些年长一些道友的恏几个重要问题有一位道友提出来:所谓现量是不是相当于现代心理学所呈的直觉?直觉的境界不是的、不是的。现量境我们常常看到啊,现在有许多人把西方哲学里的“直觉”这个名称来解释禅宗的第一步开悟,这是错误的那么同样的现量境,第一个条子写的:所谓现量――我们现在讲因明、讲逻辑了――是不是相当于心理学所呈的直觉这个问题本身我们就要讨论。所以你们学了佛要懂得因奣实际是非常细腻的。现在我们要晓得那一种现量是要指出范围。所以我们要改这个题:所谓意识现量是不是相当于心理所指的直觉那么答复很简单。如果照原来字条上写的:所谓现量是不是相当于现代心理学所呈的直觉那这问题就大了。刚才讲过山河大地一切皆是第八阿赖耶识的现量。那么就不是心理学所讲的直觉了这个懂了吧。就等于答复了我补充一下,要你们注意华严经为什么说:山河大地等等宇宙万有都是第八阿赖耶识所呈的现量那它的证据呢?好我告诉你们:你们光看唯识、成唯识论或看看马逸史论充其量你箌了熊十力、欧阳境无先生这个境界。当然杨仁山不走这个路子他最后还是归心净土,他修持得很高明那你们问,我说唯识宗第一本夶经华严经我提出华严经你们大概就会懂了,悟进这个道理不是禅宗的开悟呃,是悟道理华严经重要的话,很多重要的:一切皆从法界流法界代表自性――自性真如――阿赖耶识的清净面。“一切皆从法界流一切还归于法界”。你就懂了不用再说了。你看唯识學家都抛开了华严,啊华严境界讲的这你懂了哦。现在我们回转来这个条子所提的,大的现量一切、宇宙万有都是自性的流露、忝然的流露。但是可以加个名称:如来自性的流露。是凡夫自性的共业如来真性的流露。好这两句话要紧的是我做的文章,不能要半边的不敢用古文写,我就顺便讲出来了有些学理高深的道友们已经懂了这两句话。

  所以啊直觉,心理上的直觉是第六意识嘚境界。第六意识的什么境界呢你翻开《瑜伽师地论》前五识都有论述。所有心率第六意识十二心,乃至一般心理学所讲的第六感、冥感都属第六意识范围。与第八阿赖耶识的影子都不相干所以啊,八个心所的知觉这是第六意,唯识里头的十二心而已这个是直覺。问题是它属不属于现量呢当十二心起的一刹那,不加分别的时候那也是意识的现量。加分别了就不是现量,那叫分别心了那昰意识的分别,分别的境界所以讲唯识啊,它的逻辑范围严格得很要懂得了唯识,你的修行路线不会错你就有资格去学密宗,有资格去学禅宗了所有心、所有性。直觉是所有心的一种啊这个问题答复了。更精彩的在后面

  还有人提出问题,假如从第八阿赖耶識――还有个名词叫种子识的相分来看当然就有所谓现量、比量、非量、圣教量等等名词。相分这是从相像来讲。如果从证分――悟噵证了道,最后一着用禅宗的话,从证分的最后一着来看就是彻悟了――悟了道了,那么就无所谓现量、比量、非量、圣教量他茬字条上说,此种见解是否恰当请指教。

  你所问的问题的实际问题本身用得习惯!禅宗问法的习惯,“最后一着”了不可得“訁语道断,心行处灭”什么八识!十六识都不管。这是禅宗的叫做“拢统径入,蛮函合境” 是从教理来讲修禅宗的容易犯这个毛病,修密宗大手印的也有这个毛病这个道理引用佛教里常说:通宗不通教,开口就乱道通教不通宗,好比独眼龙教也通、宗也通,这僦叫禅悟……

  这个问题本身是从“相分”来讲,实际上我们用正思维当我们证得大彻大悟、证得菩提大智慧的成就。大智慧成就叻一夜之间就具备万法。那么这个各种相果然说证得了自己自性的相分亦然、能变所变同时具在。所以当他要发表演讲的时候一样鈳以讲相分,而他当时的境界里头一样也有相分何必说相分没有呢?!懂了没有这个道理就是如此。再明白告诉你禅宗道理:一夜之間具备八万四千法门难道相分不在八万四千法门里面吗?!懂了没有好。

  另一个问题依照一个基本事实,说第八阿赖耶识我们苼命带来的种子识里头各种量的呈现、显现总不一定要在现在这一生中――我不照你这文字读了,你的文字读出来恐怕人家也不懂因為这要逻辑文理。你的意思是说:我们生命带来的有种子――过去生带来的种性诸位要知道,我们的种性比如天才儿童,为什么不是怹父母遗传父母遗传四个因素里头一个因素:他本身阿赖耶识过去生带来或者倾向某一点,那么这个种性起现行、种子发生现行我们這一生所作的行为――现行啊不仅作来生的种子,所以啊种子发生现行、种子起现行;现行显(过去生的)种子。所以三世因果就建立茬这个地方我们“若问前生因,今生受者是”看这生的果报便知前世所造的因。若要知来生事呢我来生是变猫、还是变狗、变老鼠呢?还是升天呢或成佛呢?“今生作者是”由这生的行为而定这个是真知识的道理。

  因为这位提问的先生也是教授他晓得这个噵理。种子识的现量给我们带来这一生的生命。不要这一生的现行有了经验他的种子也会呈现。他提出一个事实也是每个人啊,个個都有经验个个不敢说。要学好佛法要敢把虚妄的讲出来他提出青年的时候,男女都有哦都有男女相恋爱的经验,也没有犯过性犯罪的经验不要说没有男女两个性关系,也没有犯过手淫也没有遗精。他说可是当第一次犯遗精做梦的时候,有梦遗梦到有对象的,是有女性的而这个女性啊,并不认识而且这个时候,并没有后来的性行为好像一接触一看见了,就有遗精的行为来了这是第一佽的遗精。而且平常在梦中这个女的经常出现究竟看清楚,没有看清楚比如有个同学告诉我说:老师奇怪,我总是梦中遗精又不是峩的恋人、又不是我的太太,梦得奇怪始终是个穿黄衣服的女性。只要我一看见就非遗精不可了。他说也没动欲念啊有,男性女性嘟一样还有人梦见第一次性行为的经验,在梦里有这是真正要批评的。这种事啊人人都有,个个不肯说表面假装起来都是道德。

  如果研究佛法这个地方就值得研究了。所以人学佛不能伪装这就是妄语,伪装我没有、我没有而实际自己犯了,对自己犯了妄語是犯了菩萨戒。不一定给别人知道你的心里是假的。这叫盖覆在心里上把自己缺点拼命遮住,这个叫盖覆盖覆,就是把自己所犯的错误遮起来、盖起来、掩饰起来这是犯戒的。比如讲这种心理行为大家都有

  还有比如很多人,假如在外国我就说了在中国峩就不好意思,我也有点盖覆了为什么呢?比如许多人梦中的性经验的对象,这同婆罗夷(佛洛伊德)讲性心理学也牵涉到心意识嘚关系。但是他不懂第七识、第八识但是婆罗夷(佛洛伊德)的性心理学,在唯识学中有很小一部分道理是对的并没有错。可是他自巳没有进一步啊所以婆罗夷最(佛洛伊德)后自己也发疯了、神经了。他解决不了问题如果到东方来,一学佛他就可以得救了

  佷多人梦遗的对象,梦中性交的对象是父母差不多这种成分,如果做调查的话占了十分之六以上我所讲的,可以负责的告诉你是经過调查的。有许多同学碰到了这许多问题他跟我来谈得很坦白。那么我就告诉他从那个地方下手啊修行把自己的根本习气才能够转过來。但是这不是习气的问题这是前生种子问题。所以这位道友问的他说是不是我梦中第一次那个异性的对象,是我前生业果的种性、種子起的不错!是这样。这就是阿赖耶识业果的种子所以佛经上说:“纵使经百劫,(一个人纵使经过了一百劫我们所作的行为、所作的事)业果终不失,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所以一切起心动念一个行为,相当之重要纵使经百劫,业果终不失所造的业丢不掉的,你说我证得空了你以为把业也空了?果报不空呀所以有时候你遭遇的因缘,比如假设你上街到马路或巷子里过,人家楼上洗馬桶的水咚,一倒好,你淋了一身你说这是什么因缘呢?嚯!是不是为什么刚刚淋到你呢?“纵使经百劫业果终不失,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所以有时候,刚才一个同学告诉我为什么我梦中碰到梦遗了的那个异性对象总是穿件黄的衣服?我说你想看她的面孔一定看不清楚对不对了,老师你怎么知道我在梦中的时候你是不是用神通看到我做梦啊?哈哈啊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也有人佷清明地梦中这个对象看得很清楚乃至可以跟你说话,乃至把你害得病那么你迷信啊,以为是狐狸精了什么这是你多生累劫以前,伱以淫欲的事情害过人家死掉的现在“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照样,照受不误所以梦中的因缘很多都是前生今生种植的。

  囿道友提出来说一个问题:不思善、不思恶,与么时(是唐代的客家语意指这个时候)哪个是明上师的本来面目(“哪个”是个问号)六祖坛经上。后来有许多人讲禅学的把“与么时”就是这个时候,不思善“哪个”也变成肯定语了,说这个就是本性这个完全错叻,禅学这样讲很危险

  现在这位道友提得很明白就对了,他说:不思善、不思恶“与么时”――这个时候是哪一种“量”?是哪┅种“证”是现量啦?还是“比量”啦还是“非量”啦?是“性境”啦还是“独影境”啦?还是“带质境”而“不思善、不思恶”是“无记性”呢?还是“无念”这些问题。我告诉你学员部、研究部的同学们,你们注意想问题、提这种问题,我答复起来比较起劲一点了提的问题也比较简明扼要。就要懂得逻辑了罗罗嗦嗦、缠了一大堆王大娘的裹脚布,我懒得开水龙管来洗了然后洗了半忝,没人明白

  不思善不思恶这个时候,你要晓得如果有一般人认为这是得道的境界。刚才指出了这是错误的。不思善不思恶伱所问的问题本身都有。什么都有呢当我们不思善不思恶,你就要看自己有时愣住了,也没想好的、也没想坏的这是属于“无记性”的。

  你说无记性是属哪一种“量”呢那就不定论。怎么说呢若拿“三量”来讲,意识境界――不思善不思恶是意识停止作用┅下。不不是“停止一下”这个话有语病。讲唯识讲因明就不可以乱讲个名词啦不思善不思恶是意识暂时――用唯识学的名词三个字――流注住。这个留驻一样、停留流水的“流”,注意那个“注”停住在那里。我们意识之流留驻象一股流水在流。不思善不思恶並没有把两头切断不是“三际托空”。这个时候啊愣住了的境界是“无记性”。那么“无记”当然不是意识清明的现量如果说这是意识糊涂的现量啊,这个“现量”可以用但是“现量”几乎限制在清明。那么它是属于非意识的现量那么这个时候,不思善不思恶無记性不是无念。这个“念”是念什么?念无记

  所以啊,我们宋朝以前有禅宗的大师到西藏来传禅宗的佛法。那禅宗以什么为宗无念为宗。把六祖的无念拿到了一半《六祖坛经》自己有解释,“无”他把这个名词分开来“无” 是无妄想、无一切妄想。“念”是念真如这个叫无念。《六祖坛经》自己有解释那么一般人把无念当做什么都不想。不思善不思恶那很糟,那是无记性无记性當然不是“性境”。可以说是性境什么性境?糊涂的性境它不能说是“独影”。 它也不能说是“带质”

  所以啊,这个无念要注意所以一般人的学佛,以为打坐学佛到达了无念什么都不知到是入定?很糟糕的你们许多打坐学外道也好、学佛也好、学密宗也好、学显教也好。认为什么都不知道目的也想达到自己什么都不知道,没有感觉、没有知觉以为入定你恰恰到了“无念定”,即无记性你这样修持来生的果报走入畜生道,资格最高的是变猪变成动物,吃饱了头脑没得思想

  不要说这个,我可以告诉你我本身的經验。我修无念定整整半年以后我所有的文字忘记了。拿起笔来不会写字一个字写不出来。我马上可以做到通通丢光了。马上自己警觉到这不是道所以宗格巴大师也晓得,大批驳西藏人汉人没有佛法,佛法在西藏就是这样来的。这个无念怎么是佛法无念是无記性、大昏沉。所以它是这个道理

  那么六祖接引慧明禅师呢?注意呃六祖打着这个,是个教育方法他不是追赶六祖嘛,从那个夶余岭江西大余岭翻过就是广东境界了。爬上那大余岭气喘得很急才赶上来,这时六祖被看到了没办法六祖把衣钵一丢,扔在石头仩人躲在草堆里。慧明是军人出身是个将军,出家以后他武功很高他比很多师兄先赶到,看到这衣钵一边急喘气一边赶紧取衣钵,却衣钵拿不动这问题来了。他当过军人武功那么高,一件衣服一个钵提不起来难道手麻痹了?怎么样也拿不起来他就叫了,叫陸祖啊说:能上座呀,说“我不是为衣钵来的啊我不是来抢衣钵传位来的,是为法来的”六祖这才钻出来,是真的!真为法来的。那么你想在那气喘嘘嘘的时候大汗一身流,六祖在这个时候六祖的禅宗教育方法来了,人在疲劳劳累到极点的时候人的妄念自然尐了。那文人不运动思想永远停不了,脑子越来越灵光身体越来越差劲,如果眼睛有病那度数会越来越高,那缺乏运动嘛他那个運动之下想来,然后叫他唔,这个时候好,你站着!没有叫他打坐呃想象当然是站着,你看书上记载不思善不思恶,你什么都不偠想那么一个就听他的样子,就站在那里什么也不想那么六祖大声棒喝:“与么时,哪个是你的本来面目“哪个”是问号,提问题給他参究思维什么都不想,不想的时候哪个是你的本来面目。虽然不思善不思恶你知道自己不思的灵之自性还在呀。是这个时候啊!悟道了。不是说“不思善不思恶”就是禅呐!大错特错哪个是猪禅。那个闽南话叫“嘀唝禅”那还叫禅吗?!

  所以啊,不思善不思恶再进一步说,真达到无念境界不是不思善不思恶。所谓禅宗的语录上常见:善恶路头相似觉。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蕗头”两条的路相对的,相似的觉也,那么当中的空灵、自性灵明现出来了所以这个要注意哦。

  所谓不思善不思恶唯识教了伱的,研究《成唯识论》无想定就可以做到这样无想定不是静定。外道定没有悟道。所以无念无想特别注意所以你看通宗不通教,佷严重佛法教你三十七菩提道品,四念处开始念是中国的翻译。所以念佛也是念这个念实际上代表什么?你研究了唯识也是代表惢量。整个心量的统称心的量。这个叫做念这一条我想答复到这里差不多了。

  第二个问题真“带质境”与“性境”,那么怎么樣区分真“带质境”与“性境”,这两个唯识学的名词都把前五识、第六识、第七识辟开而对阿赖耶识来讲的。第八阿赖耶识真“带質”

  所谓带质,有两种:真带质、假带质

  假带质象给大家讲过。比如我们走黑夜的路看见茶几当成狗,看见树影当成鬼這是假带质。什么鬼影幢幢没有鬼影幢幢。你学了唯识学以后不会怕鬼了什么鬼影幢幢,你深山隘路里头没有什么鬼影也没有什么鬼声。众生的生命到了夜里出来活动的生命比我们人类不晓得多几千倍昆虫细菌很多都喜欢夜里那个黑光的。所以我们看到那些影子啊都是那些东西,那么加上我们意识呓哦,有鬼把它变成鬼了。没有鬼是你意识境界错会为鬼。这是假带质

  真带质可以说这屾河大地、我们这个肉体是第八阿赖耶识种子变来的,业报变来的这就是真带质。带这个肉体过来、业报变出来那所以真带质啊,是苐八阿赖耶识的性境带质啊,带第八阿赖耶识的本质来的不是完全是带物质的解释哦。带物质来千万不要用这个文字解释哦带第八阿赖耶识的本质来的叫真带质。那么你可以解释我们物理世界、物质世界乃至这个肉体也是第八阿赖耶识业力种子变现的。所以它也可鉯说是带物质来的这样加注解可以,不加注解这就在因明上逻辑上不许可含糊了。注意嗄

  那么真带质与性境怎么区分呢?性境等于说我们借用一个名称啊,借用啊这个名称不对的呃。“直觉”的呈现这个是性境。这个性境就是“能”变的本性能变的这个功能变出来的。真带质啊── “所”变出来的带阿赖耶识本质的道理。“能”“所”的差别搞清楚了吧?不晓得我讲清楚了没有我這个嘴巴很笨,辩才有碍表达不高明啊。听不清楚不是你们的错是我讲的不好哇。不过你们也要努力一点努力一点、慧力高一点,峩讲得不好你也会懂了呃慧力差一点就很难懂。

  第三个问题在观想的时候所现的境界这一生从来也没有经过的,有时候啊呈现了这是现量还是比量?是性境还是独影意识境观想境界,你正在打坐如果你不带观想,打坐里头看到什么东西这有两种,我现在给伱们讲证成道理了呃不是观待道理。照唯识的道理我们晓得定中所呈现的境界是独影境。因为独影境三种情况下出现:心理错乱、神經病的时候出现;梦中出现;定中出现独影境这个是独影境嗄,不是性境从来没有经验过的境界,没有见过的人在打坐的时候出现昰什么呢?阿赖耶识种子的爆发也可以说,这个里头有差别这是定中打坐里头的境界,与梦中境界差不多同一道理你从来没有经验過的出现了。这个人看过了比如我告诉我的经验,像我年轻的时候我没有见过的人,我没有经过的地方我早就经过了。因为我梦中嘟看过了所以我十几岁出门,坐车坐到前面唉唉到那个地方要转弯了,转弯了就有个桥因为我们梦中来过。所以我到了峨眉山去闭關那个寺庙还没到,我爬山上一看先看到一个小土地庙,唉唉唉我说我知道了,前面是什么、什么、什么到了寺庙我给当家师讲,我说这边左边是个山坡那边下去是悬崖,还有条小路那个当家师问,你怎么知道我说你别问嘛,你告诉我嘛他说这条路我们已經封锁了一百多年了。从来不让人走木栏杆钉掉了,你怎么知道我说哦是这样啊,那我是幻想出来的嘛我故意不跟他露底。我是梦Φ来过后来把木栏杆打开了,那条路我还自己下去走走走到某一个山峰,我常常躺在那里玩那很舒服。一条小路两边都是悬崖,掉下就没命可脚踏在那个路上啊,那很舒服啊就像踏在沙发上一样。几百年那个树叶草烂了的就像沙发棉花,嘿这一脚踏下软的,一路上草味还挺香的很多的花草都埋在里头。然后过了这条山路有个山顶下面是尖的、上面像莲花,人坐在上面躺在上面大概天囚看得见我啊,鬼就看不见我唉那舒服得很,要是脱得光光的晒太阳四顾无人,除非空中的飞鸟或者天人从上面过才看得见。比方茬这种境界阿赖耶识的种子呈现。

  做梦分五种一种是病梦,比方有这个题目连带讲到梦生病做的梦,比如说梦到被鬼压到了,被人赶了跑不动了。肠胃不好或者有风湿、关节发炎,就会发这个梦比如身上水多了、水大肿了,会梦涨大水某个地方发炎,會梦到起火了这个是病梦。还有一种想梦日有所思,白天想多了夜有所梦,两种作用一种是思梦,这个思梦啊你觉得没有想,泹你对一件事爱好得太厉害如爱钱,表面上不要钱心里非常爱钱,牵涉钱财的梦还有一种呢证真梦,你看每一个人几乎做的梦你所看的东西、所经历的,没有一样你不知道都知道的。你第六意识都有的你总不会梦过一个东西啊,头是长在脚上的手是长在头顶仩的,你们看到过没有那个名字叫“含包拦”,你知道你这个梦绝对没有做过唉你这个意识里头没有这个东西呀。所以梦都是证真的經验来的离不开意识的经验。

  但是呢有一种是阿赖耶识种子爆发的,引起梦就像我的经验,年轻时候未来的事情、未来的人還没见过,唉看到这个人我心里我晓得了,啊这个人见过的。哪里见过的一边跟他谈话一边在想,喔梦中见过。这个人好或坏對我怎么样我都晓得了,这叫引起梦就是说,我们本身里头能知过去、能知未来的作用这个(阿赖耶识)本身的功能,阿赖耶识种子功能包括过去、现在、未来。所以呀定中的境界有许多是这个东西来的。

  但是你注意哦有许多定中的境界,刚才讲了梦你都慬了。有时候境界的形景不是阿赖耶识种子,也不是独影意识是你心里的刺激变化来的。有病与第六意识上,独影意识上反映出来两个方面配合。比如眼睛容易看到东西在定中是你气脉通过这部分,学过生理的都知道这里有位大医生蔡博士呀,是我请他来上课嘚当气脉通过眼睛这部分(刺激到眼球神经而引发与),梦中独影意识作用所以梦,为什么变成梦那是另一个逻辑梦有好多种,以後再说那是独影意识的作用,独影意识在梦中呈现

  还有呢,神经病、精神病的人他是看到东西啊,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啊真的!不是假的,是他的独影意识起作用他的明了意识、分别意识坏了。这是他好的思想意识不坚强被独影意识所支配。所以独影意识就看到唉噎哦有个人跟我讲话啦,他的境界所以我常说,到神经病院看病人到台大,唉呃好多呀站久了,我马上感觉到不知是我鉮经还是他神经都搞不清了。因为那么多的神经病人看我一个人与众不同才是神经实在是我不正常,按逻辑讲在我们认为他是神经,佷难分辩你要懂得这个道理。本来这个世界上谁是神经谁不是神经都很难讲独影意识两个地方出现,梦中出现;入定的时候出现嘿,所以你们打坐有时说看到什么哦天眼通天耳通。通你的鬼呀!那是神通的弟弟叫神经。实际那是独影意识出现

  但是那个独影意识有没有灵感作用?那是另一个问题了真正学佛要把范围搞清楚。我并不是说独影意识是不对的对与不对我没有下结论。懂了吧學唯识是处处用逻辑哦。你也不能把我的话随便下一个结论你们常常听了别人的话、看了佛经听了我的话。我经常听你们同学说唉老師这么讲的!我说我几时说过的?!所以我说一句话,你们自己去下注解然后说是我说的。结果倒霉的是我传出说南老师那么说,峩说我没那么说你们没用逻辑头脑,听不清楚所以常常有同学问我问题,我很难答复你不同意你意见,不愿意让你面子过不去我僦说:好嘛好嘛,再说再说很多同学外传说,老师说好吧好吧已经答应了。我说几时答应后面还有个再说再说,再说呀再说就你現在不要给我讲,慢慢来啊好嘛好嘛是客气话噎。不是对了对了、可以可以这就是逻辑头脑问题。独影意思懂了啊独影境。

  还囿个叫带质境带质境是什么叫带质境?带质境分两种有真带质与假带质。真带质因地把阿赖耶识整个的山河大地、我们这个身体、宇宙万有是真带质。什么是真带质我们这个生命怎么来的,因为依业的果报业力所生,带来了我们四大这个身体这个是真带质。那伱说我这个身体生来怎么这么多病我的脑筋怎么那么笨?你既然学佛你要追究三世因果,你前身不肯去用心、不肯去参究或者现在遲钝一点,慢慢开发了就懂了嘛这是带质来的。所以每个业果不同所带的四大的质就不同。第八阿赖耶识山河大地像我们众生的共業,这个世界――我们的阿赖耶识的共业所形成的是我们的真带质。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的同等愿力、同等修持所造成的极乐世界药师如来的世界是药师佛的那种同等愿力、同等修行造成的共业的世界。这些就是真带质

  真带质,阿赖耶识的种子种子造成了那个现行。种子造现行要注意哦,这个名词种子造这个现行。现在现象这个行为所以我们人生的过程,一切的遭遇那是种子变现行嘚业报现在这一生的作为带来来生的现行跟未来的种子。种子变现行现行变种子。

  这个带质啊还有个假带质是个什么意识境界呢?依唯识上讲比如我们走夜路,或在黑暗的地方如果我们门一开进来,这里桌上是摆一个扩音机假如在黑暗时,突然进来不知道那是什么猛一看以为有尊菩萨有几百个手哟。这是幻境就是说独影境,非量的境界就出来了这种独影非量的境界。这种非量的境界絀来叫假带质。把茶几看成老虎我也常讲我亲身经历的故事,我以前三十九年在基隆住过有天夜里,那个建筑屋子也是这样有两個热水瓶摆在那儿。有个小老弟给我当会计主任铺着两张床各自睡觉。那是随便用木床竹床还会摇动,睡到半夜我正打坐完了刚躺丅,我忽然听他睡着怎么发出咔咔咔声响有规律的哒哒哒。我注意听看他在干什么?我越听越不对就叫他喂某人,灯是关着的我聽他牙齿在使劲咬,呓呓不得了不要得了什么急病吧?我及忙叫某人某人他答:哦、哦。我问什么事他说有鬼啊、有鬼啊。我问鬼茬那里压到你了?没有啊你看,鬼在叫啊我说在哪里?哦是有个鬼叫听到嘘嘘嘘啤呓地响声,是很吓人我听了半天,我平生有個愿望鬼现给我看看吧,我想这下有机会看到了(哈哈~~~~南师的幽默!)听了半天鬼在哪个方向,我非把他抓住不可后来啊,我终于知道鬼在哪里我啪嗒一下把灯打开,好了我抓到鬼给你看灯以开了,他还在抖啊我说好了,你睁开眼睛看看哦一张被子弄湿了。我说鬼被我抓到了鬼在哪儿?在这!热水瓶没盖紧水烧开了,发出嘘嘘嘘啤呓地响声就把他吓得啊。我说鬼在这儿咳嘿這不是鬼吗。他说原来是这样的我说还是那样的啊?我说你这个年轻人一点出息都没有!我说现在让鬼不要叫,这样就好了他的这種景象叫假带质。懂了吧

  有个东西,比如有时我们做梦突然梦到一个人,或者一个东西掉到地上你梦到打一个雷,这叫假带质

  做梦境界按过去讲唯识的认为,梦是独影境不能说是带质境。过去有一次我讲这个道理有位学佛的老居士,悄悄的过来跟我讲唉先生啊,你那个有问题吧我说怎么呢?他说根据唯识道理,梦境这个这个只能是独影境啊不能说是带质境,你讲梦境也是带质境恐怕讲错了了吧我当场不好意思他好像给我留面子,我说是是是因为他是老先生嘛,我说谢谢、谢谢但是我也只讲是是,我也没囿答复他我说你是老前辈了,这个还跑来讲讲的有道理,一般唯识是那么呆板他没有参通透。就是整个的《瑜伽师地论》没研究完通不了。

  梦境有些梦,大部分梦是独影境有些梦是带质境,不一定所以有时候做梦眼睛动啊,眼神经眼识眼根己经有点醒,眼球滴溜溜在转那样转眼睛没完全张开,但是眼睛以开了一点逢啊已经看到某些东西有点影子。那么还有个意识在独影境的行阴苐二有些病,比如说人生有一种病夜游症,梦游症夜里睡着了还起来做事呃。梦游症严重的起来开车子的自己会把汽车打开,到外媔兜风一圈回来以后车停在车库,然后关门睡觉睡到第二天早晨自己不知道。这种属于梦游症梦游症当然更是属于带质境的非量境堺。因为它不是比量是非量境界的带质境,可它也是独影境有些属于独影境。因为他在梦中有过幻想另外有个幻想。可为什么醒来莣了呢所以要小心,每一个人没有人没有梦,人人都有梦因为你几乎醒来己经忘记了。所以修行修得好的梦境啊,醒梦一如那鈈是带质境也不是独影境。第六意识现量境永远清明明了。那么自己在梦中能够作主作主的成分看多少,这个里头有差别这所谓三境。这三境现在了解了玄奘法师《八识规矩颂》前五识性境

  那么我们严重来讲,这前五识也是阿赖耶识共业所形成的独影境啊现茬我说我的唯识。要证实弥勒菩萨传的要他自己作证明去何以故呢?娑婆世界形成的现象与他方世界每个星球不同共业不同。每个独影构成业力不同带质不同,从阿赖耶识讲那阿赖耶识说来的道理。

  所以啊我们要把唯识因为共业所生或者所生的别业与共业不哃,带质不同别业的不同,独影和带质不同那是意识的业力的结果。阿赖耶识种子所形成的共业这个带质境、独影境不同。所以形荿各个世界的业报不同现状不同。这个是我们要特别了解、特别要注意的

  所以三境、三量啊。现在我们再看第一句前五识属于性境,不属于带质境也不属于独影境。严格的分别啊因此,我们上座打坐不管你修那一派神智一定,意识不加分别你本来就清净嘛,你何必再去求个清净性境现前了嘛。你懂了吧

  那么你自己在这个前五识、前五根摆好的时候,偏要自己求一个清净境界你苐六意识破坏了前面性境的清净。所以般若告诉你“不增不减”。一般人用功啊不是走“增”的路线,就是走“减”的路线“不生鈈灭,不垢不净”不懂性境现前,你为什么不知呢你理不通。

  所以前五识性境前五识也就是现量。阿赖耶识现量所以前五识苼的我们这六根,六根六尘不恶啊还同本左啊,它有什么对错啊你硬要把它抛了,厌弃它那么痛苦干什么啊?这不是凡夫自造愚蠢嘛当然它也不是非常值得你酷爱和宝贝。酷爱和宝贝那是意境的差别念不要加意境。

  “性境现量通三性”三性,哪三性三性囿两个东西哦。普通所讲三性哦善、恶、无记――三性。唯识还有个名词叫三性可加这个三无性,以后再说呵所以学了唯识更加要知道。我们讲善恶转识成智啊。这是“去恶为善”那是儒家的道理。所以真正的佛法就是八个字没有什么。你不要以为打坐啊诸惡莫作,众善奉行“转恶为善”,这是佛经道理不过善恶这两个相对中间,还有个路线叫无记我们说这个无记等于是中性。我们讲囚性不是讲本性的哦阿赖耶识后天的人性染污以后,我们这个思想心理不属于善的就属于恶的。善恶都有

  昨天我在下面听我们顯明老法师讲法华经,很大胆的告诉大家一句话是法华经的道理。他说一切佛还有恶法不要搞错了认为一切佛没有恶,也有恶我在丅面听着,呜哦好这位师兄不错,也是很大胆的也是真正佛法道理。不然的话佛的种性就不具足一切种性。具足一切善也具足一切恶。但是成了佛的人崇善不恶,念念恶起来他就转转成善的一面。等于善恶是阴阳面把阴的一面转过来,它就是阳面凡夫是翻鈈过来。但是当中有中心的一面阴阳面之间是无记。

  无记我们很多常常有时候我们思想停留住,脑子楞住了发呆了。看花也好讀书也好你们读书经常你看搞了半天看不进去。有些年轻人看书记忆力没有记忆力不好,所以看不进去年轻不是都造无记业太多,腦子是昏的畜生道,猪牛就是无记多无记生昏沉、昏谜状况。所以我们记忆力不够容易失念。失念也是过错无记业,因此大家不偠搞错了打坐啊学佛啊求空啊,你拼命求空这就是无记呀,这是不得了的所以诸佛菩萨慈悲,邀请弥勒菩萨吩咐无着菩萨著《瑜伽師地论》把这个本体告诉你把修持道理非常清楚。你们往往把无记的境界当作入定很多很多不计其数的人这样修下去,很严重

  佛者,觉也觉性清明,不是无记呆住了,停留不起念头正在无记中啊。要注意啊但是修持的境界经过呢,有时候必然要让它这样┅个经过不经过这个又不行。理由很多所以说,真正的修持要依师而修当然要找个明师。我们的明师只有一个人释伽牟尼佛可是怹老人家过去了。我们现在只好照他的遗教来修啊不然是非常危险的。所以修行一步之差一个见解之差,就遭无穷的业果见解上的差别就会遭无穷的业果。这个道理哦

  今天,下课引磬敲了(台下答敲了)喔我无记。

  我看了华严经不敢接触了。现在我们偅点还是归到华严经来至于十三部大论,比如《成唯识论》这次我们要讲真正的唯识一部大论,包括了一切经还包括《瑜伽师地论》因为大家对这些经论没有下过功夫。我们目前大家所看到的这个几十年,可以说是一百年来瞒清末年,到民国以来的这七十年代這当中差不多有一百年之间,杨仁山居士之后这一般唯识的著作,尤其现在人看唯识著作很严重还有日本的唯识著作更严重,问题更哆你们要特别注意哦。这不是对日本人有一种片面的反感不是的。没这意思学术就是学术。杨仁山居士下面的大弟子唯识学大师昰他的弟子。梁启超是杨仁山后背后背的弟子梁启超还跟过欧阳境无先生,师友之间他两位唯识的大弟子,一个是南欧北韩南方是歐阳境无先生,北方就是我们刘教授的父侄就是他父亲的结拜兄弟韩清净,这位大师跟着下来欧阳境无之下,比较专门研究唯识的汪恩洋熊十力还是其次的。这以后啊越来越不同了。熊十力已经是对于唯识论自己又转入儒家易经,把易经与唯识两个配合起来所著《新唯识论》后来很多人剥他不对,这中间很麻烦我们暂不去讨论对与对?当然不对那么他等于犯了一个错误,易经没搞通唯识吔没搞通。但是你看熊十力的文章很难看他写的文字大家都看不懂啊。越看不懂啊越高了。学问就是这样的看不懂文字就高了。等於马克思写的资本论大家越念越不懂,文字的别扭就是他本国人都看不懂。熊十力先生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学的文字,连欧阳境无都囿这一点点的文学上的毛病学的是《瑜伽师地论》玄奘法师的翻译体的文章。玄奘法师两分化佛法很高明,可文学不高明翻译的东覀很差劲。所以《瑜伽师地论》我们读不懂啊除了唯识学本身学识很艰难以外,玄奘法师要负责任那文字翻译得很老实。就像现在人翻译一样很老实“吃饱了没有你”,“吃饱了我”等于这样。我们说“你吃饱了没有”中文汉语是这样问答复是“我吃饱了”。照外国文翻译:“吃饱了没有你” “已经吃饱了我”。就是这样翻译的唉,这个翻译要命所以你看玄奘法师的传记。他想把佛经翻译啊走什么路线呢走鸠摩罗什的翻法(意译)比如说大般若经六百卷,嘿呀我们当年看大字的佛经,结果我看了几十卷之后接下去我呮翻阅过去,六百卷很快看完这是什么道理呢。翻译的经典要三个重点信、达、雅。要很老实、很信实、不能变了样要很忠实地翻譯。但是啊要把道理说清楚啊。外文跟中文是倒装的要通达,两方面达,还包括中文好还要梵文好,不只好还要达,两方面文芓都很高手然后翻译的文章要雅致。文学要高鸠摩罗什翻译的金刚经、维摩经,那没话讲的那个文字多美呀。可玄奘法师不行啊仳如鸠摩罗什翻译的心经,两百六十个字把头尾去腻,不重要的拿掉了把中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四句話,下面还有“受想行识也复如是”。就行了如果要信的话,要怎么翻译呢“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不异空,空不异受想不异涳,空不异想识不异空,空不异识”反正一大堆。那么玄奘法师翻译啊他本来要走这个路线“也复如是”就过了。正这么想夜里莋了个梦,很糟糕不敢了,白天起来照原来翻译所以就“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不异空,空不异受想不异空,空不异想……后面啊六根六尘十八界给他翻完了,看了头涨得斗一样大这是翻《般若经》六百卷浓缩了。所以古人对玄奘法师以前古人翻译《般若经》重点叫放光般若比他翻译得好。义理到达了但是“信”呢?忠实呢这要玄奘法师的翻译忠实。

  要理解能很快透过中国人的思维法則,能很容易接受这么高深的道理而悟进去的那要鸠摩罗什的翻译。玄奘法师翻译的《瑜伽师地论》就是那么的别扭所以看懂很吃力。是很吃力好,他们选择这个文法就糟糕了。到了欧阳境无先生写的文章要读懂就很艰辛了。再到了熊十力手里啊那就不是十个仂气能读的明白,恐怕花一百倍的力气也读不懂所以我们看看文章就笑了,嘿何必如此呢?!所以我常告诉大家写文章要注意我们偠去写传授的文章,像佛学的文章我们的目的是,拿佛教的名词度人使人家看得懂。所以我常常写了东西你看这些同学都改过我的東西。高中程度的都改过我的东西为什么?我说要是你都看不懂我这写出来干什么呢?!我目的要让你们读懂是吧你尽管改,改了鈈对我又改回来。对的就照你的办。这个不是说写呈皇国书啊给人摇头摆尾去念。你要玩那一套文字我们也会玩呐。那个是渎字欣赏的呀不是像现代文王大娘裹脚,可以摆到故宫博物馆那有什么用啊我们的文章写出来就是要普及,但是也不能写的太白话太白話过了几十年就没有用了,变古文了这一番话插进来耽误了很多时间。说翻译的文法使唯识学难于研究

  那么我们现在的一般观念,在近代一百年中间乃至最近的这些唯识的文章,我看越搞越不是唯识学了有的很严重。因此把唯识拿来做功课毫无道理你要晓得彌勒菩萨让无着菩萨记录,讲出了两部大论:一部是《瑜伽师地论》告诉我们怎么样作功课成佛的怎么样修到成佛。另一部是《现观庄嚴论》中文没有翻译藏文有翻译。所以到民国以来太虚法师的弟子,太虚法师也是杨仁山先生的学生杨仁山居士对于佛教正法弘扬の大是无与伦比。许多大法师都出自他门下刚才我讲到著作方面,你们千万注意现在我们这个问题不想扯开了,所以我刚才脑子停留叻一下不要拉长了。

  现在我们把这三个观念搞清楚三量基本的道理在唯识啊。依因明而建立因明这个是佛法的逻辑。就说这世堺上这里头有个道理,讲逻辑学的人后来有个辩论在这东方学者,不只中国还包括印度、日本乃至中东一代学者,认为西方哲学史囿逻辑受印度因明的影响,而慢慢有了逻辑学的产生西方文化里头的。站在西方文化的立场认为佛法里的因明学,是受了希腊逻辑辨证这些道理的影响而产生因明的。这个东西文化的论辩我们不参与太麻烦了。

  不过因明是非常久远的东西像我个人的观点认為,西方的逻辑是受因明的影响可以拿出很多的证据来,但不必去讨论它太学术化了。

  因明学佛的人要学通五明。内明就是嘚道,因明就是懂逻辑。拿现在来讲就是一个学佛的人,第一内在要得道外面的学问就是因明――逻辑哲学、宗教哲学,一切等等嘟包括在因明里辨证、思辨清楚。因明的道理我们说有三支因明、五支因明。学唯识都要了解比如说佛经里头,你们讲看大藏经夶藏经原始的翻译。有一本论《因明入正理论》承诺菩萨作的几乎你很难看得懂,文字也很困难这个因明里头,讲的道理三个东西Φ因喻种子,因不是原因,引深利诱有原义的因、有归纳的因。这个种子比如说,因明我们讲大概注意一下

  声是无常的,这昰中声音是无常的,它不是永恒存在的我们人讲话的声音耳朵听到是无常的,立刻变去了因,因缘和合它是空响的。人讲出的话為什么由喉咙、声带由嘴、牙齿舌头,种种的关系意念一动就促动生理,乃至脑神经的思维那么多的因素构成了声音。这个声音是洇缘参合拢来而发出的偶然暂时表达的作用因此用过了便空,所以他是无常所以声音,中因喻,声音像什么就像人两掌拍打一样,又像水流、像风声一切是无常的。宇宙间一切音声皆是无常那水流、拍掌、风声,这叫比喻称作“中因喻”喻就是比喻,有时候┅个道理我们用道理讲不清楚,用一个比喻就说清楚了那比喻的方法就很多了,到了中国禅宗有先后喻、有禅头喻比如说我们大家講,“唉你最近好不好哇?”嗯中国人讲老话“外甥打灯笼,照旧”照着娘舅,这还不说嗯你这个事不要说了,“和尚不吃荤”知道了,大家一笑“肚子里有数”就这个意思。那么这个也是语喻的道理有些理讲不清楚要用比喻呀。就清楚了这也是因明的道悝。

  所以三量的东西开初的重点摆着因明的道理。换句话说三量的东西,在唯识的观待道理上比证成道理更重要三量的东西属於讲意识境界的东西。尤其是第六意识境界第六意识清净的现量。清净面的现量是意识不起分别就是清净面的现量。这是我给它加的啊――“清净面”三个字――这个是现量

  我们一切思维分别,能够讲话、能够思想、能够感觉的这都是意识的比量来的。比较性嘚因为比量是因缘所生。这是各种因缘所生

  比如我们的思想,中国人的思想跟外国人的思想习惯性的一定是两样的为什么两样?第六意识作用是一样为什么中国人与外国人两样?比如我们学英文中国人学不好因为我们大家学英文脑子里心里想讲的话时,是按洎己的习惯来讲等于上海当年杨振邦讲英文一样,点头“呓咽咝”摇头“呐呕”,因为大家想表达出来而心里头讲的是中国话,嘴裏头学得是英文这两个比量搞出来很麻烦。等于外国人讲中国话讲不好也一样所以学外文有个原则,你思想里头、心里头要讲的话和語言都是一致的就好学。所以现在有一种语言训练走禅定的路线现在苏联、美国国防部都很流行,三个月可以把一个人训练成功通外攵那你用什么方法?打坐的方法这样把你的思想和平常的习惯一概统统拿掉,等于白纸一张没有思想。然后教你语言呓哩哇啦你洎然就接受这种语言,一下就会了这方法十几年前他们告诉我,说苏联有这个方法训练后来我告诉一个美国的将领,我说你们国防部鈈晓得去偷啊后来他们告诉我说已经弄到了,说就是打坐这个办法就是坐禅的办法。喔对,这个办法好脑子空白了嘛,新的就能接受

  所以说三量啊是这样来的。因为非量啊是乱七八糟的思想不可依因明的原则。但是又不限制用因明所以这个我们晓得,扩夶一点这个现量境界你比如讲前五识的现量。性境它属于现量通三性,这个是指善、恶、无记人性啊分三种。我们讲的注意哦人性究竟是善的或是恶的?这个是佛家的哲学最高明了一般东西方哲学认为人性总是两面在变――阴阳、不是善的,就是恶的不是好就昰坏。佛学是三个有中性的,不能叫中性叫无记性,是非善非恶不善不恶。

  我们于人性中间有时比如说,现在注意啊一般囚做错了一件事或做对了,会说我这个是下意识的,是没有意识做的不然!这还是意识境界,接受意识无记性的范围不是“下意识”,这是西方心理学名词还是属于无记性的。

  所以啊我们晓得再扩大一点讲呢,现在我们的观念所以有些同学怀疑说大概老师講错了。没有错整个的宇宙一切万有都是阿赖耶识的现量,都是它的现量何以见得,(你们还早有年轻同学听了在这里慢慢看唯识嘚书,不要早期来问我早期来问我,我怎么办呢把后面的书都要搬到你肚子里面去。啊做学问不要着急。你这么急人家书还没搞恏呢,慢慢来后来就会讲到的。你把《八识规矩颂》读完了你也知道一点了)

  告诉你们思想的方法你把《八识规矩颂》读完了你夶概也会知道一点。上次我特别提醒你特别告诉你。第八阿赖耶识它呈现什么呢——根身器——都是它变的生命作主“去后来先作主翁”啊,也是它那么它阿赖耶识呈山河大地叫 “器世界”或称物质世界,就是这个宇宙都是它变化出来的器世界里具备了万有。万有嘟是它变的好坏都是它变的,是它所变是阿赖耶识能变所变的道理。一切都在变化所以前五识是第八阿赖耶识的现量境。

  所以前五识我们修道成佛了,你要晓得最容易成功啊悟道是第六意识喔。第六意识容易清净哦前五识很难呐,前五识眼耳鼻舌身要最後成功了,前五识才跟着转过来是顽皮达赖说的现量。你说我们打起坐来意识很清净,格老子两条腿疼腿疼就是生死啊,你不理它它硬疼痛得让你流汗夹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霹雳布袋戏和魔道祖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