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指刻字比较有意义的的会意是怎么说的

水煮汉字三千五
我的图书馆
水煮汉字三千五
水煮汉字三千五&&&&&&&&&1画&&&&一&&&&《说文》曰: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有方家说,这个一字不能象形,只好以指事符号来表示。不管别人对于这个一字如何诠释,我都认为这个一字,就是古人对于那永亘于天地之间的地平线的认知和表示。这个一,太重要了。从人类社会来讲,正是人们根据自己日常的所见所思创造出了基础文字的这个简单的一横,从而才开始了人类文明进步新纪元并由之创造出了中华文明传承千古的灿烂文化;就是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做任何一件事,都需要勇敢地迈出这艰难的第一步。因此说,这个一字的诞生,具有深刻非凡划时代的历史意义。&&&&一首先是数字,是一切基数的开始,有了一,才会有其他的一切。有个古哲学家说这个世界是有数字构成的,现在的数码时代印证了这位大师的先见之明。老子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但在不经意间,时间也会一分一秒的流去;一日一月,不知不觉,我们的一生也许就这么过去了。所以,人生最重要的应该是,过好当下的每一天。&&&&&&&&&乙&&&&&通俗的说法,乙代表的是柔弱的花草和低矮的灌木丛。《说文》讲:乙,草木冤曲而出也。象形。那是说,这乙,象春天新生的草木扭曲着挣扎着钻出大地的样子。也有的说乙象小河流水那弯弯曲曲的形状,记得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的郭沫若还说过这乙字象鱼的肠子。现在的这个乙,多为甲乙丙丁等十天干所用,因列第二位,所以也有表示第二的意思。&&&&2画&&&&二&&&&才说二,这二就到了。在古人的视野范围内,人世间,只有天地最大,所以我认为二字上面一横代表的是天,下面的一横自然就代表了地。《说文》曰:二,地之数也。从耦一,会意。意思是说,这二是代表大地的数,是一的重复。所以二就有了第二位、偶数的意思。俗语说的这人有点“二儿”,那是“二百五”的简称吧。&&&&&&&&&十&&&&这个十在甲骨文中的写法挺怪,就是一个“|”。而这十字,却是汉字甲乙的甲字;要是这十字的一横稍长,那么就是数字的七了,那七还做汉字“切菜”的切讲。《说文》曰,十,数之具也。―为东西,|为南北,则四方中央备矣。东西南北的,这个好像就有些牵强了。许慎老师大概颇会阴阳之术,解字多以五行相附会,这一点跟我比较接近,大家以后可能会感觉到的。&&&&&&&&&丁&&&&才提到阴阳五行,这代表十天干的丁字就赶过来了。&&&&甲骨文丁字的模样就是现在的口字,当然也有写成O形的时候,其原型就是我们木匠用的钉子的帽状。故宫大门上那些黄灿灿的大铜钉大家还有记忆吧?有的人说这丁字代表的是人的头顶,那么这丁字在小篆中还有画成整根的钉子形的,就不好解释了。丁的原意就是指的钉子,当顶用,那就是引申意了。《说文》曰:丁,钻也。象形。今俗以钉为之,其质用金或竹,若木。在金文中,这个丁字刻画的非常粗壮,因此就引申为强壮的青年,好像壮丁就是这么来的吧。并由此丁壮意,引申为天干的第四位。丙丁,同指南方,属火,红色,代表的是夏季,学过周易的朋友都懂得。&&&&&&&&&厂&&&&这个厂,单独使用读chang,就是通用简化字工厂的厂字,但做偏旁时却读han,是崖壁下方的意思。《说文》曰:厂,山石之厓岩,人可居。象形。&&&&古人穿地为穴之前是洞里藏身的,所以上有山崖下有水源的地方是古人定居的首选之地。因此凡是有厂做偏旁的多与山崖有关,你看这崖字就是。现在这个厂可就基本专指工厂来使用了。&&&&&&&&&七&&&&上面说了,这个七,当汉字使用时是切的意思。《说文》曰:七,阳之正也。从一,微阴从中斜出也。我说许慎解字好阴阳五行之说,这个七字他就是从字体上解释的,有些牵强了。现在七,基本就当数字讲了。&&&&&&&&&卜&&&&我对这卜字比较有研究,因为我研究占卜之术业有经年。但是过去只是从书面上去理解这个字,真正明白了卜字的来源还是在看到殷商占卜用的甲骨以后,那时我才深深地感觉出了古人造字之妙。&&&&《说文》曰:卜,灼剥龟也,象灸龟之形。一曰象龟兆之纵橫也。凡卜之屬皆从卜。&&&&殷商属于上古时期,当时的古人对于大自然还没有深刻的认识,潜意识中认为是由上帝、由各种自然神、还有各位死去的祖先主宰和影响着这个世界的阴晴雨雪、洪荒丰歉,乃至左右着一个国家和个人的吉凶祸福乃至盛昌衰亡。因此我们在所见的甲骨卜辞中随处可见的都是关于这些内容的记载。所谓的甲骨,一般指的是占卜用的龟腹甲和牛的肩胛骨。古人在占卜前要先用钻具在备好的龟甲牛骨上进行专门的整治,然后还要在甲骨的背面施钻和施凿,为的就是在占卜时,其正面更加易于横竖爆裂显现兆纹。钻,是在龟甲上下依次钻出一行行整齐的圆孔;凿,是在钻孔旁或中间竖向凿削出来一列列椭长形的凹槽,据说最浅的地方都处于半透明的状态。经过如此处理的甲骨,一经火灼,就很容易地出现了竖向和基本接近横向的兆纹。而那些专业的占卜师,就是根据这些出现的竖向横向的兆纹来判断吉凶祸福,来决定战争祭祀等一些大小事情的行动取舍。古人往往会就一件事情反复的和对比着的占卜,我曾看过一个大龟板上布满了兆纹。仔细看看,那些兆纹,几乎显示出都是这个“卜”字的模样,当然一竖那面的那个点,可就或横着,或朝上,或朝下了。我甚至能听到那龟甲每每一经火灼,就发出的那种“扑扑”的声音。一个影响中国文化数千年,开创人类文明新纪元的卜字,就这样诞生了。占卜是殷商时期原始宗教的重要内容之一,无疑对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对文字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乃至到了文化经济高速发达的现今社会,占卜这一有着悠久历史的纯正中华传统文化,依然在人民大众中占有一席之地。&&&&&&&&&八&&&&这个八字,是两人或者两物相背之象。愿意是把一个物体从中间分开,那“分”字就是用刀把啥东西给切开了的样子。从“八”的字多与分解、分散、相背有关。《说文》曰:八,別也。象分別相背之形。现在一般只做数量词使用了。&&&&&&&&&人&&&&有句名言说,认识你自己。所以甲骨文的人字,就很象侧面站立的一个人形,说明古人就是按照自己的形象造出了人字。词典说,人是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说文》曰: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反正生而为人真不容易。生不容意,活更不易;生活好,更加不易。入&&这入字,从现在的字形来看,就是人字转了个方向。可是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可是个尖尖的箭头形状。要不人家许慎老师怎么就说这“入,内也”呢?古文的内有纳入的意思,也就有了进入其中的意思了。其他的交纳、采纳到达啥的,其实都是纳的引申而已。&&&&儿&&这儿字,繁体做兒 。我在线查询,说兒字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人”字,上面象小儿张口哭笑。真弄得我哭笑不得。其实儿字上面的字,单看字形那可是臼了,读jiu,是舂米的器具。但甲骨文金文的原样却都是一个大头娃娃的头上开了个口,其实就是囟门的囟字,只是到了后来就变了模样。从“儿”的字大都与“人”有关倒是真的。本义:幼儿。古时男称儿,女称婴,后来孩童都称儿。黄宏说,实在不行了,男女才一样。那也未必。&&九&&这九字,当然也是数量词。可是甲骨文金文的形状弯弯曲曲的,有人就说是虫子,有人解释象钩子,还有人解释象弯曲的胳膊。甲骨文中还真有“病九”之词,你说这虫子生病了,好像不大对劲;要是病九天了,与古文的词序表达还不大对头。合计合计,还真就是“病在肘”说得通。当然后期的肘字都加上指示符就好辨认了。但是文字这东西他有一个慢慢演化的历史过程。所以说九代表肘意还是说得通的。深究代表啥,现在都没有任何意义了,知道代表九就中了。许老师说:九,陽之變也。象其屈曲究盡之形。瞎掰吧,但说阳之变倒是真的。《周易》以阳爻为九,有用九、上九之说,如“初九,潜龙勿用”。 九还是一个特殊的时令名,每年从冬至起每九天为一“九”。今天到底是几九了?俺也知不道哦&&-----------日&&&&几&&现在的这个几字,基本就做询问数量多少的疑问词用了。但在最初的文字里,其象形的却是古人日常生活中摆放东西的小桌子或席地而坐时有靠背的坐具。《说文曰》:几,踞几也。人们晚上睡觉是上床安寝,白天想迷糊一会儿的话,就简单的“隐几而卧”。并有此引申出人们日常所用的一切可以凭靠使用的东西,如几杖、几席、几榻、几案等等。几还有几乎,差不多,微小等意,但是这个意思的几,应该是古字的幾才对,读音是几的第一声。字的组合取象是戍丝,意思是武装警卫的人员(戍)要心如发丝,才能发现那些微小的隐藏的危机。&&&&&&了&&现在说的没完没了,是指完结,结束,了结的意思。还有表示某动作或变化已经完成的用法:如书写完了。《说文》曰:,了,从子無臂。意思说,这个子字,就像一个人走路时腿脚相交,看不到其他的胳膊腿的样子,有点莫名其妙。其他还有了不得了不起等表示赞叹的组合用法。&&&&乃&&这个乃字就有意思了。《说文》曰:乃,曳詞之難也。象气之出難。那意思好像是说出词困难,说话费劲,是不是指的口吃咱就不知道了。但是俺不敢苟同其说。甲骨文金文小篆的乃字形,可是都没有那一撇的。所以有人说,那乃字是女人乳房的象形,俺觉得大妙,完全可能。象形乳房的还有一个字,就是乳字右边的乚,《说文》中解释为乙字和读成yin音,说表示隐匿,都不大对劲。看这乳字,子象一个孩子,上面是一只手在爱抚孩子的头部,活脱脱的一副女人奶孩子的组合画,所以乚肯定是乳房的变形。古文的乃有你、他、这的用法。“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意思是说等国家统一了,千万别忘了告诉你死去的老爹一声,现在读起来仍然让人沸腾。其他还有是、可是、于是等,都是乃是的转意了。为啥乃就是是的意思?有奶就是娘嘛,哈哈。&&&&刀&&&&&这刀字,《说文》曰:刀,兵也,象形。甲骨文中的刀字,与我见过的一张古代刀的图片几乎一模一样。许慎老师说的兵也,指的是刀兵,兵器。其实最初这刀也不过就是古人切菜切肉的工具,至于刀枪用来杀人,那是刀这种工具使用功能进化的结果和战争的需要。刀在上古还有一种特殊的用法是指钱币,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齐、燕、赵等国的刀形铜币,由生产工具的刀演变而成,也叫“刀布” 。这布也是钱币的一种,以后再说。&&&&力&&这力可了不起。记得小时候老师讲,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现在的说法是,生产力是人们创造财富的能力。时代变了,那么对文字&&理解的角度自然也不一样。甲骨文中,“力”是个象形字。有人说力像耒,是古代的犁形,上部为犁把,下部为耕地的犁头;有人说力是手连臂的象形。《说文》曰:力,筋也。象人筋之形。耒也好,手臂也罢,人筋也不过就是表示力量的象征。有力量,就得劳动劳作,所以有苦力劳力之说;有力量,就要强势,就引申为权力,强力,威力了。引力动力摩擦力,那是后来的物理名词,古人是不大明白滴。&&&&&&又&&&&&又yòu。甲骨文的字形,就象一只朝向左侧的右手,本意是使用右手去做某个动作。从“又”的字多与手的动作有关。许慎老师也说:又,手也。在殷商时期,这个又字属于一字多义,除了当重复来讲以外,还当右、佑、侑用。佑是祈求保佑了,而侑则指的是一种祭祀活动。&&匕&&看到这匕字,首先想到的是匕首。从意思来看就跟刀字很想亲哥俩儿了,但有人根据甲骨文的字形判断说,匕象汤匙形,或者是取饭的勺子,偶尔也可以插肉。古文中还真有这么用的,《三国志•蜀志•先主传》:先主方食,失匕箸。这个情节国人很熟,曹操煮酒论英雄时,刘备被吓得掉了筷子。箸是筷子,匕就是汤匙呗。可有人说了,从出土的文物来看并不像。其实甲骨文的匕的字形,很想一个向右侧立的人形,而且在卜辞中,这个匕字最常用的是指代年老女人,是祭祀的对象,其实就是后来“妣”之初文。还有一种用法是表示连续的状态,乃比也。&&&&刁&&&&看这刁字,就更像是刀的亲兄弟了,实际却压根不贴边。据说刁是古代军中白天用来烧饭,晚上用来敲击巡更的一种铜制用具。俺没看过,姑从其说。大概古代的兵士也不愿意半夜爬起来去做敲刁那差事,所以后来凡与刁有关的词语就没有啥好话:刁蛮、刁横、刁钻、刁妇、刁难,还有个刁奸,俺还第一次听说。罢了,这刁,不说也罢。&&3画&&三&&&&看这三字好写易记,但这三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老子不是说过;三生万物嘛。怎么生出来的?《说文》曰:三,天地人之道也。明白没?这三字的三横,分别代表的是我们这颗蔚蓝色星球上的天地人也!没有天,哪有地?没有天地,哪有万物?没有万物,哪来的人类?我想起一句话: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据说这话是佛祖释迦牟尼说的,有的人反对,说佛祖怎么能说出这么自私的话?我说只有佛祖才能说出这么大彻大悟的话来警示后人。人类要是不为自己的未来着想,肆意的破坏这颗赖以生存的星球,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最近全球暴雪肆虐,昨天在网上看到云南地震了,震了好几十次。真可怕。&&&&&&干&&这干字简单,可来历复杂。甲骨文的干字很象咱小时候玩过的打鸟弹弓形状,后来又演变成“單”的形状。原意是用树杈修理成的一种狩猎的工具,后来在那树杈上栓俩尖锐石片,就成了战争中的一种武器了。不信?你看大动干戈,不就是打起来了嘛!單戈,战也。后来引申的干活、干预,触犯、冒犯啥的都是这意思。&&至于干湿的干,实际是幹字的简化。干亲,是没有血缘或婚姻关系,拜认的亲属&&&&于&&这于字,象形。甲骨文字形,是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的一种象,尤其我在字典中看到过于另外的一种写法,就是象亏字的样子,然后把象乃字的那部分重描一下,就像是阴影,完全是云气蒸腾的样子。云气蒸腾是无所不至的,所以这于就有往、去、至、在的意思。表示动作、行为的所从,意义相当于“从”或“自”、“由”等意思的时候,是这个於字的简化写法了。&&&&亏&&说亏亏到。《说文》曰:亏,气损也。好像是说,蒸锅的盖不严,蒸汽泄损不少。看来许慎老师跟我有同感。段注:“引申凡损皆曰亏。”缺失了,损耗了,都是这意思。亏的繁体字是虧,我发现凡是虎字头的字,在上古多指一种做饭的炊具,比如炉子的炉字,繁体做爐、鑪。这个虧字下面是个隹,是一种鸟。大概这字表示的是锅里炖的大鸟(当然也可以是鸡)咋少了不少的肉呢?真吃亏了。郁闷。亏本也是这意思。多亏你了,幸亏有您,好像是强化一种语气用的。&&&&士&&士为知己者死。但是你绝对想不到还有一说,这士其实指的是雄性的生殖器。不信?举例说明。牡,从牛,土声。甲骨文字形,左为阳性生殖器。本义:雄性的鸟兽。你会问这不是土声吗?文字的演变有点乱,尤其是隶变以后,字被拆解的支离破碎的,以后我会讲。士本义是指男子的美称,在古代,武士士兵士大夫基本都是男人,代表知识分子的士也是如此。士女是仕女的简体。《说文》曰:士,事也。人家许老师也没说女人就不做事,但是上古那些狩猎打仗啥的事情还真得靠爷们,甲骨文中多次提到的那个妇好是商王的妻子,更是一个令俺敬仰的女将军,妇好墓的发掘,让传说中的人物成为事实,所以我读到关于妇好的卜辞特别的激动。&&&&&&土&&这土字,在甲骨文中是一个土块立在地面上之形。字体有空心的也有实心的,有的还要点缀几个点,代表土得掉渣,说是土堆也不错。金文中还有直接写成那么一横一竖的,按理说那岂不更像雄性的东西?为什么不用这个字来代表那个东西呢?关键是那东西已经有了一个专用字“且”来代表,容俺以后慢慢道来。&&土代表大地。《说文》曰:土,地之吐生物者也。吐是谐音吧,反正地上的植物是一点一点长出来的。但是这土在古代汉语中也真可以当吐用。国土领土的,都是引申意,土狍子土皇帝就有贬义了。再有这土是五行之一,可以克水生金晦火,代表皮肤脾胃,一旦受木克较重的话,这方面容易受病。中医就是这么说的,对不对,俺也知不道。&&&&工&&都知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但是未必都知道这个这个工的原意是指斧子等专业的工具。甲骨文的字形有的象斧子有的象木匠的曲尺。说象斧子,文字专家肯定不同意,因为已经有个专门代表斧子的字,就是王。但是我认为那王字代表的斧头是国王专用品,是王权的象征,平民百姓哪敢玩?所以这个工代表的斧子就是古代伐木工人使用的普通工具,但是却是生活必需品,所以平常就要经常地利其器了。说起那象征王权的斧子,想起了才看的姜文的电影《鬼子来了》。姜文演的那汉子好像叫马三儿吧,他最后砍杀小日本的斧子不知道大家注意没?那可不是木匠的板斧,我特意留神看了,是钺形的。大家看姜文的电影可别看热闹,每个画面都有深刻的寓意。仔细品味,认真的咂摸,不白看。&&工字有工具的意思,不过那一般都加个手握的标志,其实就是巨字了。这就是许慎老师在《说文》中说的:工,巧饰也,象人有规榘也。&&古人伐木,一般都是修建皇宫等浩荡的工程,工事、工作、做工、工人、工种,越分越细。活做得精致了,就是能工巧匠。等等。
才&&&&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个才字在卜辞中使用率很高,写法有的是瓦匠砌墙吊线时使用的那个铅坠的样子,最多的却是从十字中间那横半腰,往下面那竖线上引两个交叉线的模样。《说文》曰:才,草木之初也,象形。我看到的好多人也都附会着说:甲骨文字形,上面一横表示土地,下面象草木的茎(嫩芽)刚刚出土,其枝叶尚未出土的样子。本义:草木初生。俺不敢苟同。俺的理解上面说了,那才字的本意大概好像也许应该是瓦匠吊线的铅坠,后来演化成十字了,而这恰恰指的是物体或者某位置的中心点。中心点在哪?在这!所以这个才字,在甲骨文的卜辞中其实是当“在这里”的“在”讲滴!同学们,长学问没呢?&&&&那瓦匠是盖皇宫的,你说他没才能,能干得了?没才干他敢干?所以就可以与材料的的材通用啦。伺候皇上不是奴才?&&&&才刚有个美女过去了----那个才,是这个“纔”的简化字。&&&&才&&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个才字在卜辞中使用率很高,写法有的是瓦匠砌墙吊线时使用的那个铅坠的样子,最多的却是从十字中间那横半腰,往下面那竖线上引两个交叉线的模样。《说文》曰:才,草木之初也,象形。我看到的好多人也都附会着说:甲骨文字形,上面一横表示土地,下面象草木的茎(嫩芽)刚刚出土,其枝叶尚未出土的样子。本义:草木初生。俺不敢苟同。俺的理解上面说了,那才字的本意大概好像也许应该是瓦匠吊线的铅坠,后来演化成十字了,而这恰恰指的是物体或者某位置的中心点。中心点在哪?在这!所以这个才字,在甲骨文的卜辞中其实是当“在这里”的“在”讲滴!同学们,长学问没呢?&&那瓦匠是盖皇宫的,你说他没才能,能干得了?没才干他敢干?所以就可以与材料的的材通用啦。伺候皇上不是奴才?&&才刚有个美女过去了---那是这个“纔”的简化字。&&&&上&&《说文》曰:上,高也。但甲骨文金文都把这上字写成是上下两横,但是上横较短;要是上横较长的话,那就是下字了。长横你说它是地平线,是桌椅板凳啥都行,这个“一”就是表示位置的界线,反正较短的那横,明显是个指事的符号。上下的意思就是啥在啥的上面或者下面。&&上帝高高在上,皇上也是。反正在上面的人也好物也罢都是比较尊贵的,所谓的上等品嘛。上升,上去了,那就有了到的意思。&&下&&下,与上相反也。许慎老师说,底也。就是低吧。反正是矮人一等,地位低下,一般都没啥好词。也可以表示向下的动作。你看下面条不也是向下下嘛。&&&&寸&&上面说过,又,甲骨文的字形,就象一只朝向左侧的右手,本意是使用右手去做某个动作。我看的甲古文字典里没有寸这个字,而他人出版的书中引用的甲骨文金文的寸字,看起来跟又字没啥区别。而寸的小篆字形,从又,从一。“又”象手形,“一”指下手腕一寸之处。从“寸”的字往往与“手”有关。《说文》曰:寸,十分也。人手却一寸,动脉谓之寸口。意思是说,中医切脉,称距离手腕一寸长的部位为“寸口”,简称“寸”。并由此引申为长度的单位。而手无寸铁、寸步难行、相思不可寄,直在存心中,就都是比喻微小的事物了。&&&&丈&&丈这个字出现的比较晚,竹简上的字形基本都是右手上面画一个十字。那个时代,数学已经飞速发展。据说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天文学著作。从他书的一些片断摘录表明,甘德和石申曾系统地观察了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运行,发现了五大行星出没的规律;他们还记录了八百颗恒星的名字,测定了一百二十一颗恒星的方位。你瞧瞧,连星星都敢测,那地球上的啥东西不能鼓捣鼓捣?所以我觉得这个丈,下面是手,上面的十字,应该是个测量的专用工具,或者你说指的是东西南北也对。反正那是一个人,拿着专业的工具到处丈量啥玩意的意思。许慎老师说:丈,十尺也。那也没错。&&丈夫、大丈夫、老丈人,谁都明白,不用俺讲。真明白?那丈人咋个来历?丈,借为扶行之丈。老人持丈,故谓之丈人。是丈与杖通用。&&大&&天地间啥最大?啥大也没有人 大。你看这大字,是“人”在最自信的时候才表现出来的样子。象人的正面形,有手有脚。许慎老师说: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人再大点就是天了。所以就有了“大夫”、“大王”。可天子也好,总统也罢,还不是归人 大选?与大有关的字词太多,说也说不完,干脆不说。&&&&小&&甲骨文中的小字,就是一上俩下的那么三个小点点,少字呢就是下面再加一个点,估计也就是表示几粒沙吧。《金刚经》说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那境界,不可思议。许慎老师说:小,物之微也,正是这个意思吧。&&甲骨文小少基本没啥区别,完全可以通用。&&千&&我从内心深处对这个“千”字千恩万谢,是它启发我破解了万这个数字由来的千古之谜,从而也撩拨起了俺重新诠释汉字的蠢蠢之心。许慎老师讲:千,十百也,从十从人。此说有好多文字专家就不忿。为啥?俺上面说了,甲骨文中,代表“十”数字的就是一个竖,您老人家现在说千字从十,那咋从咧?但千字从人是对的。那千字的一瞥一竖,就是弯腰状的一个人,在下面画了一横,就表示一千了。为啥子呢?说实话当时我还真没多想,反正古人就这么用了,约定俗成吧。关键是我从研究甲骨文那天开始(不长,现在还不到一个月),一直就没有弄明白为什么那么一个蝎子就代表万的数字了?真是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有一天再仔细审视千字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如彼!&& 无论研究啥东西,都必须跟当时的社会环境相结合。殷商的来历要从夏朝说起。相传夏朝有一位大臣名叫契,曾帮助大禹治水有功,封了一块领土,名叫“商”(今河南商丘南),以后就以“商”来称这个部落。汤灭了夏朝以后,就以“商”作为国号。他的后裔盘庚,迁都到了“殷”(今河南安阳西北)之后,又以“殷”来称这个部落,盘庚死后,就以“殷商”并称。也就是说,这殷商也不过是从一个小部落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从卜辞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商王亲自或者下令去征讨四方的数十个小方国。我没找到相关的资料,但我估计当时商王的国都人口也就十几万,因为在我能看到的卜辞中,征集几千人去讨伐方国的时候都不多,更不用说上万人了。殷商时代生产力有限,牛羊包括狩猎的动物为数也不会很多。从卜辞来看,一次捕获上百头鹿的时候也不是很多得。那么在古人目力所及,什么东西比较多呢?古代能一次积聚在一起最多动物就是人了。为啥?人家来征伐你来了,你也是不是地去征讨别人,没有人能中?打仗人少了都不中。所以每当有了战事的时候,成百数千的人就要经常地聚集在一起行军打仗。你说这打仗吃饭睡觉的,人也总得有个准数吧?这人太多了也不好数呀!得,就把这人字的下面,写上一横就代表一千人,两横就代表两千人-----呗。你瞧瞧是不是这个理?&&万&&这万字,很搞笑,竟然是一只大蝎子。“萬”,甲骨文呈蝎子形。本义:蝎。《说文》:萬,蟲也。从厹,象形。从厹我觉得都是错的,以后再说。我查了所用能看到的资料,都是说这万字是只活脱脱的大蝎子,可是谁也不肯解释下,究竟为什么这只大蝎子就代表数字的万了呢?&& 千字搞懂了,万字也就好办了。除了人,古时能见到的啥动物最多呢?蚂蚁肯定不少,可是太小了,不算。我当时就觉得那蝎子应该是殷商古人常见的一种极多的爬虫。去百度一搜,果然如此。咱先普及下动物学知识:陆地上最早的的蝎子约出现于四亿三千万年前的希留利亚纪。世界上的蝎子约有800余种。我国的蝎子有10 余种,常用以入药的为东亚钳蝎,亦称马氏钳蝎,属蝎目的钳蝎科。东亚钳蝎数量最多,分布最广,遍布我国10余省,其中以山东、河北、河南、陕西、湖北、辽宁等省分布较多。雄蝎体内只有两根精棒,一生只能交配两次。雌蝎交配1次,可连续生育4年,直到寿命结束。蝎子的寿命5~8年。蝎子喜群居,好静不好动,并且有识窝和认群的习性,蝎子大多数在固定的窝穴内结伴定居。一般在大群蝎窝内大都有雌有雄,有大有小,和睦相处,很少发生相互残条现象。幼蝎产出后立即爬上母背,脱一次皮后,陆续离开母蝎独立生活。东亚钳蝎约在7~8月间产仔,每胎产15~35只幼蝎。产仔时幼蝎的尾和附肢从粘液中伸展开,顺母蝎的附肢爬上母背,在母背上不吃任何食物。5天后脱皮成2龄蝎,体长达1.5厘米以上,仍生活于母背。约1周后脱离母体营独立生活。&& 这还是现代的说明。从卜辞中我们可以看到,上古时期河南一带的气候还是非常适合动物大量繁衍的,各种飞禽走兽,包括老虎大象甚至犀牛都时有捕获。而蝎子这些爬虫类就更不用说了。从简介中我们知道蝎子是喜欢群居的动物,而且繁殖能力特强,交配一次就可以连续生产几年,一次就可以产仔数十只。而且它们还有个怪毛病,就是这蝎子仔出生后都喜欢爬到母蝎子的背上不肯下来。可以想象一下,那么一大群的蝎子同时产仔,一群群的母蝎子,背上都是黑压压的一片小蝎子,那是多么恐怖的情景?谁会清点下那群蝎子究竟有多少只?海了海了。那究竟有多少?干脆就在蝎子尾巴上画上这一笔吧。好,一万从此诞生了。&&
亿&&这个亿字现在作为数量词来使用。上古应该没有这个字,因为当时跟不就不需要它。那时没有那么多的人和物,百万的人口还没达到,百万富翁就更别提了。只有当千万富翁出现的时候,人们才会琢磨,要是钱比千万还多了的时候,那怎么说,怎么用呀?于是那些喝过点墨水,比如我这样的三脚猫就开始琢磨了。现造个字吧,一时还想不好咋造,地上哪有那么多的动物呀?得了,看看过去有没有跟这字差不离儿的,借用一下吧。于是就发现,哎,有个億字不错,许慎老先生说是“安也”,难道不是人多了太平,钱多了心安吗?于是乎,这个億字就借用为比喻人或物极多,难以计数,如亿兆、亿庶、亿众。一般来说,汉字的造字方法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除了上述四种外,还包括转注和假借。但严格说来后两种应属于用字的方法。比如大风的风字,你咋象形?也没法指事、会意、形声的。咋整?借用凤凰的风字来用下吧。你也许会说,这不扯呢吗?古人常见的是风,凤凰谁看见过呀?咋凤凰还比风字出现的早了?这事咱以后再说。
凡&&&&这个凡字跟风凤都像,那就先煮煮它吧。其实它跟风凤压根就不靠谱,但别说它还真跟炊具有关。甲骨文中的凡字其实是最初的盘字,表示的就是盛饭菜用的盘子。上面不是说了,古汉字一个重要的造字方法就是象形。虽然现在真正还在使用的象形字只有几百个了,但正是这些象形文字,才是文字真正的源头活水。可以说,没有它们,就没有灿烂的中华文化。《易经》中说: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啥意思?那包羲就是传说中伏羲,据说是他根据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树上结的水里游的那些万物而创造了八卦。这八卦可不是现在娱乐圈中的八卦新闻,而是分别用一个长横“—”来表示阳,用“- -”来表示阴,然后把它们反复的组合,来模拟世间的万物。比如把两个- -上下相叠,中间插个—,你看看像啥?不就是横着的“水”字嘛!起初他老人家可并没有发明这东西申请个专利,给人算卦占卜骗点零钱花的意思,他只是用这些符号来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而已。阴阳五行、八卦、六爻、四柱、奇门、六壬、太乙,那些都是后代的文人闲着没事干了,根据原始的八卦而演绎出来的东西。我研究火药是过年放爆竹用的,你拿它去杀人跟我有啥关系?所以说,千百年来,伏羲他老人家一直身负不白之冤却从来没有机会为自己辩解,俺今天就是要为他老鸣冤叫屈彻底翻案。&&话说回来,八卦如此,那文字的起源不是一样的道理吗?你想那时候古人哪会写那么复杂的字呢?人们在相互交流时,不过就是在地上画出来一横,表示昨天抓到了一只鹿哦;画三横,表示今天俺抓到三只兔子。如此而已。再复杂的交流咋办?那就需要用象形的图画,来表示生活中常见的人物动物植物器物了。有机会大家看看图解汉字方面的书就会懂我说的意思了。尤其是金文,那刻画得简直是惟肖惟妙。比如大象的象字,那就是精彩的素描画。书画界一直有书画同源一说,然也。&&那古人想写盘子的盘字怎么办?画呗。盘子啥样大家都知道。于是古人就比照盘子画出来一个很象盘子的简笔画。到底是怎么画的呢?就是口字那两竖上下都出头的样子。你会问,那盘子怎么会是上下出头的样子?请你把盘字立起来看看,是不是就这样子?为啥要立起来?那是因为古人的书写习惯形成的。你看看原始的那些甲骨文,基本都是竖着书写的。所以古人是为了书写的方便,把很多平放的东西,都写成立起来的样子。不信你看表示猪的豕字,是不是就是立起来的猪?猪哪有站着跑的,可是没有办法,为了书写方便,只有委屈这头猪了,一站就是几千年,估计还要继续站下去。&&汉字之所以成为方块字,跟古人使用的书写材料密切相关。比如那竹简,坚硬无比不说,整体都是密密实实竖立着的木质纤维。你想想,要在那上面画个圆圈是不是太费劲了?那怎么写字最省力?当然是竖着写了。所以甲骨上、竹简上的文字一般都是细长状的,线条简单精细。金文呢,因为事先可以在模具上制版,刻坏了就反复修改,所以字体就比较圆润丰满;而篆书为啥就花里胡哨的?因为小篆是秦朝的官方文字,你想宰相李斯能用竹简刻字吗?用的肯定是帛呀!而且那时书写的工具基本都快改成毛笔啦!至于隶书出现的时候,人们已经开始在布上书写文字了。局部地区,造纸术也应该出现了吧。所以隶书属于横体字。&&扯远咧。这凡,就是盘子的盘,引申为般,就是般东西的搬。盘子是常见的东西,所以有平凡的意思。盘子太多了,哪都有呀,故此引申为普通、平常、大致、大概、凡夫、凡间等意。
马&&既然说象形,那咱接着说马字得了。甲骨文的马字,就是一匹马的剪纸图,有马头马耳马身马腿马蹄子;那马尾都是分叉的,马鬃还是立起来的,很有飘逸感;再仔细看看,马眼睛还若隐若现呢。当然这匹马也是一样,一直立着跑到了现在。马字没啥好说的,是一种人工驯化的家畜。虽然它马上就要退出人类历史的舞台,但是这种温顺的家畜,曾经是人们最好的助手和朋友,它曾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过突出的贡献。正因为它善良,所以它才是马马虎虎,马大哈的一个。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谁说的?扯淡,吃亏是福。
女&& 继续说象形。说女字是象形字,古文字学家会一致反对,因为这个女字已被公认属于会意字。甲骨文中,这女字就是一副敛手屈膝而跪、俯首听命的样子。所以古文字学家才会说,古代女子地位地下,天天给男人跪搓衣板,故乃会意字者也。我前面已经说过,考古也好,诠释汉字也罢,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环境。上古的时候还没有沙发板凳,人们除了睡觉时躺着,坐着的时候,一般都是采取的跪姿,这个不分男女都是一样。你看就是现在,日本的女子也还是喜欢跪在那里做家务。此为习惯而已,并没有虐待歧视的意思。因此俺还是把这女字当象形字来理解,就是为了给咱占人类一半的女同胞翻案。这女字,其实就是女人做家务的样子。你说象形就象形,说会意就会意吧。&&许慎老师说:女,妇人也。俺就不用解释了吧?要说明的是,这女字在古文中时常假借为“汝”,是你的意思,也就是宋丹丹说的北京欢迎尔。&&
子&&这子字在甲骨文中有几种写法,有两种用法。一种写法跟现在的子字差不多,只是上面不是平的,而是一个○状,也有写成口状的时候。我说过,那是为了在甲骨上刻字方便。谁见过婴儿脑袋长成个方形的?所以说你不结合实际,永远不可能正确的理解汉字。子字的那一横,可以理解为婴儿的双臂。那腿咋成了一个?包在小被里了呗。要不怎么就说这子字指的是婴儿呢!解字先生说男人跟女人在一起,那可就是一个字---好啊。他是把那个子字当成成年男子了,纯粹是瞎掰。男人跟女人在一起未必就好,要不现在这离婚率咋会那么高呢?事实胜于雄辩吧。那这好字究竟应该怎么讲?俺以后再说。&&另外的写法也是象形,画的是一个小孩,挺大个脑袋上长了三根头发,两条腿吧还是外八字。《说文》曰:古文从巛,象发也。籀文从囟,有发、臂、胫,在几上也。对了,那就是电影中那个小孩三毛的形象!为啥就长了三根头发?常言道事不过三也。那就是一个概数,取其代表意义。还有一种写法就是在甲骨文的凡字上面加了一个竖。这种写法基本上都用于天干地支之中。&&在殷商时代,阴阳五行八卦的理论应该已经非常的完善了。别的不说,你看那些商王的名字吧,什么上甲、包乙、卜丙、中丁、大戊、雍己、大庚、祖辛、示壬、示癸---真都没听说过?那盘庚总有印象吧?据说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到殷,并在此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座稳定的国都。殷墟总面积达24平方公里,内有大量的青铜器,石器,骨器,玉器等具有珍贵史料价值的文物,甲骨就是在这里被发掘出土从而惊叹世界的。其中最有名的还属重达875公斤的“司母戊大方鼎”,它是迄今世界上所发现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啥叫“司母戊”大方鼎?就因其腹部铸有“司母戊”3字,推测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看明白没?原来不光是男人,女人的名字中也用天干。我不知道在那年代十天干是不是帝王的专用名字,反正从卜辞来看,好像大臣中没谁敢用。另外从出土的甲骨卜辞来看,所有的占卜,每次必不可少的程序就是先用干支标明占卜的时间,然后要注明主持占卜的人,然后才是说明谁想占卜什么事情。事后,一般还要在旁边或者后面相应的地方标注事情的应验情况。当然也有简化程序的时候,但是干支记时,一般绝不可少。&&据专家统计,殷墟甲骨所见干支表刻辞以及习刻辞总量计达600余片。我看到过一张刻有完整六十花甲子列序表的胛骨照片(《甲 骨文合集》37986拓片)。其纵列为六,每列从甲至癸依次排列。字体优美,刻画精细,一丝不苟,极其工整。我从中充分体味出古人对待占卜那神圣而认真,恭敬且严肃的态度。这胛骨,对于我这样一个研究占卜20载的业余爱好者,真的如同见到圣物一般。大家要是有机会看到这张拓片,就会见到这个子字,那真就是写成“三毛”样子的。&&跑偏了,得刹车了。子,子子孙孙也。有时专指男子,或者有地位有知识的人。孔子啦,老子啦。注意,此老子非彼老子也。子也是12地支之首,子时指的是23时至次日的1时,子夜是也。子五行属水,也可以代表肾尿血液等。
尸&&谁看到这个字,都会觉得挺不吉利的。其实有啥可怕滴?你看那屋、居还不是都在尸下,难道这屋你就不进了?我才在百度上搜了下,那上讲,《说文》:尸,神像也。象卧之形。俺好奇看了下在线的《新华字典》竟然也是这么曰的。看来这网上的东西有的时候也不大靠谱。我手头看的是汤可敬撰的《说文解字今释》,在1154页是这么写的:尸,陈也。象卧之形。看懂没?人家许慎老师在书中可说那尸字是一个人横躺在那里的样子。网上这咋就演变成了神像了呢?可也是,现在人刚死,办事情的时候还真是都摆张相片啥的,大概这网络也是与时俱进了。实际这个尸字是个象形字,表示一个人在那弯着腿休息或者睡觉呢。不信?《论语》里说孔子“寝不尸,居不客”。啥意思?说孔老夫子是睡不死的老东西?那还得了。其实是说,孔子这老头平时没啥架子,是挺随便的一个人,睡觉不像死尸一样挺着,平日家居也不像作客或接待客人时那样庄重严肃。所以你看看,这屋子你该居就居,原意咋躺就咋躺,实际根本就死不了。&&表示尸体的尸,实际是繁体字屍,现在简化成尸了,通用就有通义。所以现在的尸也就有了死尸的意思了。&&随便说下,汤可敬,值得我尊敬,也值得你他大家都尊敬。他在《今释》的后记中说:遇到春花月夜,见远方月光如水,看近处花影扶疏,不免有些魂不守舍了-----人生如梦,何苦乃尔?&&何苦乃尔。谁知道?反正我也不知道。
& 也&&这个也字很怪,真是怪怪的样子。咋个怪法?有人说这也字象女人的阴部。你骂我流氓?我说是有人说,可我没说是我说的啊!那到底是谁说的?谁说的谁就是大流氓!好好好,俺就坦白得了。这话可是被称为著名经学家、文字学家,有“字圣”之称的语言学家,中国文字学的开拓者许慎老师说的。原版的《说文解字》俺是没得机会看了,可是在《今释》1798页下数第三行可明明白白就是这么写着的。那上还有个也字的篆字体。呀,你别说,你细端详,还真是酱紫!说实话,你想真正能读懂文字还真就要有点天分,要具备充分的想象能力。目前姜文的《让子弹飞》火爆上映,俺没钱看,就在网上看了他早期导演的《阳光灿烂的日子》。说实话,刚看完了没看懂。心想啥玩意这是?咋平平淡淡的就结束了?高潮在哪里?我躺在床上合计合计不对,这电影大妙,画面的暗示暗喻的东西太多。就又起来看,看了一半老婆就不让看了。我就说这电影拍得好呀,谈了几个画面。其中提到那马猴吹避孕套还有在米兰卧室鼓捣望远镜的画面。我说你看那马猴刚吹避孕套的时候吧,是背对观众的,啥意思?那玩意代表的是个人的隐私,刚开始吧都是偷偷摸摸的做。可是那欲望一旦膨胀起来就控制不住了,你看那马猴就转过身来,不再掩饰;闸门一旦放开,那东西就会象炮弹一样横冲直撞无所畏惧,那可就不好办了。这里还有个镜头,就是炮弹穿过了他爸爸他妈妈的结婚照。我跟老婆说,姜文在电影中暗示过马猴他小弟是个私生子,老婆就说我胡说八道。我说马猴鼓捣的那个望远镜是暗示男人的那东西,老婆说我心脏。不是心脏,是肮脏的脏。我说姜文绝对是这意思,不信知道姜文电话的朋友你可以问问他啊。其实米兰腿上的钥匙环有着更加强烈的寓意,就是不知道大家看懂没?&&说这些的意思是,不管做啥事,都需要大胆想象,小心求证。就象这也字,许慎老师他只是从篆字中想象出来的象女阴。这不能怪他老人家,可惜他没有我们这么幸运,能看到早已失传的甲骨文,否则一些文字可能就不是今天的这个样子了。其实在早期的信阳竹简等许多字体中,这也字都不是写成那个样子的。有人说也是一种盥器,是洗手盆。也有人说那是蛇头的样子。我倾向于后说,因为也、它、虫字都挺相像,只是后来分化了。&&也在现代汉语中基本没有啥特别的用意了,一般强调两事并列或对等,表示强调等等。
弓&&只识弯弓射大雕。伟人就是伟人,一句话就把这弓的使用原理、使用功能和使用效果刻画的清清楚楚。甲骨文的弓字极其简单,就是画的一张弓,不光有弓背和弓弦,上面还画了个一撇,我估计是调弓弦张力的东西。后来画得就越来越简略了,弓弦没了,调张力的设施也不见了,最后就剩下了弓背,所以就成了今天这个驼背老人的样子了。文字的演化也真有点意思,有的字越来越简单,可有的字就越演越复杂。就说那炉子的炉,开始的时候就画了个火炉状的东西,可是后来却演变成“鑪”,麻烦。这弓字呢,本来就简单的不行,你还掐头去尾的干啥?&&《说文》曰:弓,以近穷远。意思是说,弓这件东西可以从近处射向远方。弓最初应该是射猎的工具,后来进化成了古代战争中具有很强杀伤力的重要装备,是可以射箭或打弹的器械。弓还可以打弹?当然,要不怎么就叫弹弓呢!甲骨文的弹字就是一张弓的弓弦上多了一个弹带或者弹丸。弓是弧状,引申义中表示与其形状相关的一些物象。
丸&&这丸字大概出现的比较晚,有此可证古人吃肉丸子的时候好像不大多。《说文》曰:丸,圜,傾側而轉者。从反仄。许老先生没有邓散木先生解释的直白:“丸,上下左右皆园,倾侧辗转,其形如一”。意思是说,丸这东西,随便你咋转,都是园滴。丸好理解,但是这个字体为什么是这个样子却不好解释。许慎老师说的丸从仄,俺有点不同意见。仄是人在山崖下直不起腰的样子,引申为倾斜没错。从这方面理解丸字也可以。可是古体的丸字都是朝向左侧,有些是九字那一撇下面加了个点。从弹丸一词,我想起了甲骨文的侯字。这古侯字是厂字下加一个表示箭的矢字。那厂字表示的是用木杆支起的靶布,侯就是“张布以射之也”。 上一讲说了,弹字就是一张弓的弓弦上多了一个弹带或者弹丸。那么这个丸字,为什么就不可以是“夹弹张弓以射布也”的意思呢?丸其实不就是练习射击的子弹嘛!古人吃肉丸子的时候不多,但是张弓射鸟,吃鸟蛋的时候可不少哩!&&
勺&&这勺字,现在指的是一种有柄的可以舀取东西的器具,饭勺汤勺都是它。但在甲骨文时代却指的是一种舀酒的用具。你看那酌字,不就是从酒缸里往外提酒嘛!甲骨文的字形是把这“勺”字的竖钩抻直点,然后把勺里面的那个点,放在那一撇的头顶上。那一点,就表示这勺子里面舀出来的东西,后来大概古人觉得那一撇的容量太小,这点酒哪够俺喝?所以就把那点,挪到“包”里了。那咋还出来包了?勺字没有那点,读bao,就是包做偏旁时的用法。不信?《说文》曰:勺,挹取也。象形,中有实,与包同意。挹取就是把某种液体从容器里盛出来;而与包同意可不是说给你个包你挺满意,许慎老师说的是这勺字的用法呢,跟那包字的象形手法是相同的。所以俺在《说文》里没找到勺,大概许老师直接把勺收编到包里了。
门&&这门字本来挺简单的,可许慎老师解释的有点迷糊,俺就不学了。看看,这个門像不像双开的大门样?你说这门扇太小了点吧?那是。敢情人家甲骨文的門还是上边带门框的样子呢,这不是后来逐渐的偷工减料才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的嘛。字典上说,门是房屋垣墙等建筑物,在出入通口处所设可开关转动的装置。字典总有点一本正经板着脸说话的味道,俺不太喜欢。门还有防盗的功能呢,他没想到,俺补充下。&&城门可以做关卡用,或者指水路、陆路必经的出入口;窍门指的是能解决困难问题的好方法;分门别类,遁入空门,指的就是某类的门派了。&&
口&&口字简单吧,可你未必认识。不服?国中的口字咋读?那读wei,是表示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城邑的地区范围。你看那国字、邑字中的口就是这意思。嘿嘿,故意难为下你,要不你总是视我为空气,故意忽视俺的存在。甲骨文的字形,象一个人微笑的嘴型。到底啥形?就是嘴角微微上翘的样子。许慎老师讲:口,人所以言食也。言能食?不知道,但是可真有食言一说。人家许老师说的意思是,嘴这个东西,就是用来说话吃饭的家伙。我估计许老师肯定没读过《三国》,“姜伯约归降孔明 ,武乡侯骂死王朝”-----王朗听罢,气满胸膛,大叫一声,撞死于马下。你看你看,这口有时候也可以用来谋杀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看好你的口,记得平时放个把门的。所以这口除了表示人口,也引申为关口、口岸等意思。至于一口井,二口猪的,那是借为量词来使用了。&&
卫&&这个字,在《说文》里你是找不到的。“小沈阳”就喜欢说为什么呢?那为什么呢?因为它是衛的简化字。衛在甲骨文中写作韋 。看出来没?还跟那口字有关,也还是与城邑有关。我再问你,口字上下的那俩字咋读?读止。止是啥呢?是趾,就是脚丫子的意思。那城邑上下方俩脚丫子啥意思呀?其实在金文中还有口字上下左右四个脚丫子的韦字呢。这回明白了吧?这韦字,最初就是用来表示警卫部队的士兵在一座城邑的四周不停地走动,担任警戒守卫的意思。小篆呢,为了强调警卫时要不断的巡视,所以就又加上了表示运动状态的行字,就成了后来衛这个样子。后来文字简化,就又成了现在的这个样子。前几天才知道有鲁迅先生临终遗言“汉字不死,中GONG必亡”一说。我不知真假,但是可以肯定鲁迅先生是认为这汉字想普及、推广、使用太难了。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简化汉字功不可没。可但是,一些汉字,一经简化就失去了其神韵风采。我一直以为这汉字是可以通神的。不是鬼神的神,那是心有灵犀的灵气儿。古代有测字一说,你也别说都是瞎掰,有的时候还真能蒙事儿。我有时也喜欢玩玩。我有个哥们是警CHA,不信俺研究的占卜那玩意。应该是2008年夏天的时候,我们几个哥们在一起,他一边拍肚子一边考俺说,说有6个近亲属去世了,你能蒙对男女我就服你。我说死的是个老太太。他就一愣,我接着说死的是你姥姥。他当时就直眼了。为什么呢?他拍的肚子是坤。坤,老女人也。他服气以后就说你看看我的名字咋样?他的名字单字为彬,我就说,你的肚子,将来最少会被扎三刀。他不久就把我说的这事忘了.在2009年夏天的一个早晨,他带领其他两名警CHA还有几个协勤出警抓捕偷车贼时,三名MIN警全被扎伤。他的肚子上不多不少,正好是三个眼,幸亏没有大碍。那三件染满鲜血的血衣已被那个分局收藏。为什么当时就敢这么断?彬字是林,双木,三撇可以看成象三把刀在砍木。因为他当时拍了肚子,所以才那么蒙的。其实我当时就是一种灵动。
山&&别说,古往今来数千年,可就这山字形态保持的最好,基本没咋走样,只是体型上看,那可就苗条多喽。甲骨文的山字那叫一个丰满,你看外面的三座青山相连是啥样,那山字就是啥样的。那为啥现在这山它就苗条了?不是山要减肥,是人类太贪婪了,山上的树木砍光不说,连山石都挖去换钱花了。你见过高速路两边山坡上涂满绿油漆的新鲜事没?俺亲眼见过。最近听说哪里的山体又滑坡没? 没有?那是你没留意。&&《说文》讲:山,土有石而高。那土山就不是山了?要是非得石头才算山,那冰山又咋个说法?其实那就是形容东西堆积得像山一样高而已。这伙人,呼号山响的闹腾!那不也是形容动静大了点嘛。&&山还有一种说法,是指坟,知道下也应该。
川&&说完山,再说川。《说文》讲:川,贯川通流水也。许慎老师说的是啥意思?他是说,那川呀,就是整条河里那水是哗哗地淌。您见过弯弯的小河吧?甲骨文川的字形,左右那两笔是弯曲状的,就代表两边起伏的河岸;中间是断续的虚线,表示的是川流不息的河水。其正像河流之状耳。川一般表示水流比较大的河。《管子•度地》:水之出于他水,沟流于大水及海者,命曰川水。然也。水往低处流那是不假,但是你可别忘了还有“水平”一说。水在静止的时候是平的。你说哪也不一定?当然,太平洋波涛汹涌一点不平,那不也叫做“太平”吗?要是那么较真,那地球还是圆球呢,地平线怎么个说法?就是相对而言也,所以“敕勒川,阴山下”,那川就不是河了,指的是一马平川的平原。啥事别太较真就好。千万别学我,吃多了撑的没事找事,说啥要水煮汉字。老婆好奇,说煮鸡炖鸭俺都在行,那汉字可咋个煮法?俺说吧就是把那三千多个汉字,哎对了,拿字典就行,搁大锅里,加上满川的水,再放点调料,花椒大料都行,就是盐不能多了。然后就慢慢用小火来炖,等熬的差不离儿了就给大伙喝。俺边说边抱起词典去书房。老婆在后面就震山地喊:你个败家玩意儿,你给我省点煤气费吧你!
夕&&《说文》曰:夕,莫也。莫是啥也?莫名其妙也?别瞎扯了你。其实这个莫就是现在的暮字。字典上说:暮,从日,从茻(mǎng),意思是太阳落在草丛中,就表示傍晚天快黑了。但是夕在甲骨时代表示的应该是一个从日落到天明的整个夜晚。因为在晚上,只有月亮最有代表性,所以夕最初的写法是半个月亮的样子;而月亮的月字呢,却写成跟这个夕字一样了。当然到后来又变回去了,好像这正是风水轮流转的佐证,反正俺也没弄明白这是咋搞的。再比如就像“来”字吧,本来是麦子的意思;而麦字呢本来是来的意思,可是用来用去就被“乔太守乱点鸳鸯谱”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所以你看明白没?现在的夕指的是快到晚上的时候了。&&&&夕还通“汐”,指晚潮,不多见。
乡&&先看《在线字典》上怎么说:乡,会意。据甲骨文,像二人对食形。“鄉”和“饗”原本是一字…整个字像两个人相向对坐,共食一簋的情状。本义是用酒食款待别人,是“饗”的古字。&&这只是说对了一部分,有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话倒也别这么讲。在甲骨文中,表示两个人相向对坐、共食一簋情状的那个字最初应该是个卿字。你看卿字两旁的卩字,不就是分别在皀两边跪着的两个人吗?还记得俺以前说过吧,别以为那女字就像女人跪在那就是受虐待的样子,你看现在俩大老爷们坐那对饮不也是跪着的吗?你总不能说那是他俩喝酒耍赖被罚跪呢吧!你可知道那喝酒的两人是谁?不知道吧,俺就知道。你想想在上古,官要是做到卿级得是何等人物?副局?小喽。上大夫曰卿,那是古时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现在起码也得是部长、副部长的级别吧。&&那皀是啥?《说文》里许慎老师解释说那是谷物粮食的香味。瞎扯呢。听说过闻香识女人,还没听说过有闻味当饭吃的。前面《字典》中不也说了,那皀应该是现在说的“簋”,那是它的简化形状。簋是啥?是古代一种青铜或陶制的,用来盛食物的容器。这才对头嘛!所以说,解读文字,很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要读懂它本身的组合象,要重点破译那些隐藏着的信息。因为文字毕竟为了书写方便就要尽量的简化,就不可能把所有要表达的意思全用已有的文字来说明。而只能择其关键,选一些字中最能说明问题的部位来表达某种信息。这就是文字的组合信息,我起个名叫做文字的组合象。话说回来,还真有越演变越复杂的时候,你看那个“饗”字不就是嘛!有人说那“卿”的原意是大臣们陪帝王用餐的意思,要不怎么许慎老师就说这“皀”字读香,是香味的意思呢。你想想陪帝王吃喝,那得吃啥?能不香?那能不是一种享受?因为他们总陪帝王享受宴乐,这卿呀后来就专门用来指代帝王身边的那些大臣们了。那表示吃喝的那个字咋办?由此就出现了“鄉”字,也是大家在一起吃喝玩乐的意思。&&知道中国人有啥毛病没?好攀亲套近,就是鲁迅先生说的好攀转折亲。你哪的?俺陈屯的;呀,俺李庄滴。你哪的?俺河南地;咦,俺河北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这酒局那还少得了?你看这酒局慢慢就成了老乡聚会的场所了,老乡的“鄉”就此隆重诞生了。那,那酒局的那字咋办?造字呗。咋造?干脆就在鄉字下面加个食字,你看中也是不中呢?我看中!你说俺们老乡聚会,不吃不喝地,那还有个啥意思?&&你说这“饗”字造的有点意思哈?别扯了。这“鄉”字的本意吧就是吃吃喝喝,你再加个食,那咋还吃起来没完没了的了?那可不是咋的,据说现在全国一年能喝干一个西湖的白酒,是不是用的公款俺就不知道了。&&看懂没?这乡字就是“鄉”的简化字,一般指县以下的行政区划。乡村,指城市外的区域。梦乡呢?梦里不知身是客也。
刃&&&&《在线字典》里说:刃,小篆字形,在刀上加一点,表示刀锋所在。其实在甲骨文里,就已经就有了刃字,形状是一把立起来的刀,上面加了一个短竖,意思是说:这个地方,你小心点,刮了碰了的可不好办。《说文》:刃,刀坚也。刀坚就是指把好钢用在了该用的那个地方。史上最牛的利刃是那把?青面兽杨志的那把吹毛利刃?不算不算。“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这杀牛刀才叫真牛。谁的?庖丁用的那把。&&刃引申为刀剑一类利器。手刃呢?亲手杀死。刃还可通“韧”,意思是那东西柔软而坚固。
习&&&&这习字,是習字的简化体。许慎老师解释说:習,數飛也。从羽从白。意思是说,这习字,就是小鸟在无数次的练习飞行。许说的从羽从白是解释这个习字根据啥变化来的。郭沫若老前辈则对此不以为然,说“此字分明从羽,从日,盖谓禽鸟于晴日学飞,许之误在伪日从白”。郭老说的当然是甲骨文中的写法了。看看,有不同意见了吧?人家郭老可是甲骨学大名鼎鼎的四堂之一。啥堂?鼎堂!在中国上古史和考古学领域中,甲骨学“四堂”的名气无人不晓。唐兰先生对四堂的评价是:殷墟卜辞研究“自雪堂(罗振玉)导夫先路,观堂(王国维)继以考史,彦堂(董作宾)区其时代,鼎堂(郭沫若)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盛”。他老人家说过的话,那就是个板上钉钉,而且钉得死死。我这人的毛病就是喜欢较真,要不咋就能起五更爬半夜点灯熬油的煮字玩呢?我就合计,你说这小鸟下暴雨的时候吧肯定都得猫起来避雨,那可不能练飞行,玩命的事咱不能干;但你说要是赶上春暖花开的良辰美景,就算是阴天,那凉快儿地飞那么一会儿,还不比晴天白日累得一身臭汗飞着舒服?干啥就非得出太阳的大晴天才飞?我就好奇,查看甲骨文中的习字到底写成了啥样子。我手头看的是徐无闻主编的《甲金篆隶大字典》,本书收录的字形,就时代而言,从殷代到西晋,大约一千五百年;就字体而言,从甲骨文到隶书,基本反映了现代汉字以前的演变过程;就取材而言,新资料将近一半。全书共收字头六千九百三十个,形体四万零五百二十七个,与同类型的书相比,算是很丰富的了。最关键的是,“该书收列的字形,尽可能地从原件拓片、照片和影印本中临写或摹写。少数字则根据可靠的摹本。”因此我觉得这字典上的字体应该是可靠的。我看到书中229页上第一个习字,是两个羽毛下是一个大大的口字;第二个则是两根羽毛下的那口字变成三角形了;第三个习字的口字则变成了菱形,里面还多了个点;第四个口字好像变成了斜着的目字;第七个习字下面干脆就是目字了。我又好奇查看甲骨文的日字究竟长成了啥样。在书435页看到的日字,口字型的为多,且基本里面都有一横。圆形和接近圆形的5个,只有一个里面没有点。由此我推测那习字的下面最初也未必就是从日,起初的习字本意,应该就是小鸟在天空练习飞翔。啥晴天飞阴天飞的,好像没有啥道理。下面写成口字型三角形那是为了书写方便。至于后来写成了日字也很正常。因为太阳本来就是白天的象征,就像是把夕字画成了月亮来代表,都是同样的道理。那白呢?不可否认,那是变体,但是你不能说这变的就没有道理。那白字,为什么就不可以是白天的意思呢?为什么就不可以代表小鸟展开了白色的双翅在尽情的翱翔呢?&&不习水战就得经常地练习;不习于诵是因为还没有熟悉的掌握;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那是指养成了某种习惯。
飞&&这飞个是飛字的简化字。《在线字典》中说属象形。小篆的字形,下面象展开的双翼,上面象鸟首。本义:鸟飞。飛字出现的较晚,甲骨金文中未见。我个人认为这绝无可能。咱且不说这鸟类到底是不是起源于恐龙,但鸟类种类很多,在脊椎动物中仅次于鱼类则是公认的事实。目前全世界为人所知的鸟类有9,000多种,光中国记录的就有1,300多种,谁知道被人类吃灭绝了的还有多少种呢?可以说,在上古时期鸟类是人们最常见的飞禽,同时也是人们争相捕捉来打牙祭下酒喝解馋祭祖的最重要的一类动物。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多种关于鸟字的写法,鸟、隹、离、擒、网、罗等跟鸟相关的文字更是随处可见。应该说鸟在天上时时飞,人们也是日日见,那怎么可能甲骨文中会没有表示鸟飞的那个文字呢?打死谁都不会相信。不但不可能没有这个字,而且不可能没有记录过这个字。为啥?古话说:宁吃飞禽二两,不吃走兽半斤。无数例证说明,这古今中外,官越大呢就越有围田打猎的喜好。“却说曹爽正飞鹰走犬之际,忽报城内有变” 。想当年那曹阿哥要不是太好这口,也不至于那么快就魏主政归司马氏了。那飞鹰不就是抓鸟的?甲古文中记载商王田猎类的卜辞更是极多,故此甲骨中绝对有可能会记录此字。所以俺就琢磨,从现有发现的甲骨文中,哪个字最能代表飞字呢?哎哎,你看这“非”字像不?不像不像,俺看羊排才是酱紫!那是因为你没看过这字的甲骨文。看了都说像,就如同用过都说好一样。你查查《在线字典》:非,金文作“兆”,像“飞”字下面相背展开的双翅形,双翅相背,表示违背。看明白没?你看那“兆”字还像排骨不?其实那就是鸟儿振翅高飞的样子。只是后人看到鸟飞翔的时候,需要翅膀分开向两边使劲,就取其相违背的意思而引申为是非的非了。为了与其相区别,后人就根据鸟飞的神态,又造出了飛字。是也。&&飞,快,飘荡状。飞灾,意外的灾祸。飞还通“肥”?没听说过。&&这煮字真费劲,解一个字往往要牵扯到几个字才行。老半天才鼓捣出来这么一个。干脆把我自己炖了得了。&&
巾&&《在线字典》:巾,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布巾下垂之形。本义:佩巾,拭布,相当于现在的手巾。瞎掰。我认为这巾,就是古人扯出来的第一块遮羞布。相当于现在的围裙样子。什么佩巾头巾手巾毛巾啥的都是后来根据生活需要陆续产生的东西。既然是围裙,自然就有包裹、覆盖的意思。&&那一竖当偏旁用时读gun,但是在这字中就是代表了人体下身的简化。冂做偏旁读jiong,这里表示围裙的样子。&&抱琴花夜不胜春,独奏相思泪满巾----这个巾大概就是上面说的拭布吧。嘿嘿
个&&&&这“个”字是繁体字“個、箇”的简化体,通用为个体量词,表示单独的人或物。要我说吧,你也不能总说那简化字就不好,你看这“个”字简化的多么合理。个是啥?丨人,啥意思?一个人呗!个字本身,就很像一个人站在那里的样子。个体指的是啥?不就是一个人嘛!&&个有时候当语气词用。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样,那样的意思
叉&&《在线字典》:叉,小篆为“又”(即手)上加一点,指出叉手的动向。本义:交错,交叉。甲骨文字,叉是在向左伸出的一只右手的手指头间画2个小点。我认为应该是古“抓”字。因为在《说文解字》里是没有抓字的。古汉语中表示与手部活动有关的字极多,而“抓'是手部最常见的一种活动,你说古汉语中竟然没有抓字,岂有天理?而甲骨文中所谓的“叉”字,正是表示手指间抓满了东西的意思。故此,本人认为,此“叉”字,即“抓”字也。而真正的叉字,愿意应该是树杈。古人把树杈修整以后,有的做成了“干”,即以前说的一种狩猎的工具,以后又演变成了一种武器;有的则做成了农业工具杈子。后来为了表示用杈子叉东西的动作,就加上偏旁的手,所以就是扠字了。现在则又把扠简化而成叉字了。&&叉,古代的一种兵器,头有分杈。《说文》:叉,手指相错也。段注:“谓手指与物相错也。凡布指错物间而取之曰叉,因之凡岐头皆曰叉。” ------从以上《在线字典》中关于叉的解释足可佐证我的推断没错。&&看明白了我讲解“叉”字的演变过程,其引申意思自然都会明白。字典说“叉”同“岔”---岔啥呀岔,你家的杈子没有岔呀!
1画&&&&一&&&&《说文》曰: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有方家说,这个一字不能象形,只好以指事符号来表示。不管别人对于这个一字如何诠释,我都认为这个一字,就是古人对于那永亘于天地之间的地平线的认知和表示。这个一,太重要了。从人类社会来讲,正是人们根据自己日常的所见所思创造出了基础文字的这个简单的一横,从而才开始了人类文明进步新纪元并由之创造出了中华文明传承千古的灿烂文化;就是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做任何一件事,都需要勇敢地迈出这艰难的第一步。因此说,这个一字的诞生,具有深刻非凡划时代的历史意义。&&&&一首先是数字,是一切基数的开始,有了一,才会有其他的一切。有个古哲学家说这个世界是有数字构成的,现在的数码时代印证了这位大师的先见之明。老子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但在不经意间,时间也会一分一秒的流去;一日一月,不知不觉,我们的一生也许就这么过去了。所以,人生最重要的应该是,过好当下的每一天。&&&&&&&&&乙&&&&&通俗的说法,乙代表的是柔弱的花草和低矮的灌木丛。《说文》讲:乙,草木冤曲而出也。象形。那是说,这乙,象春天新生的草木扭曲着挣扎着钻出大地的样子。也有的说乙象小河流水那弯弯曲曲的形状,记得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的郭沫若还说过这乙字象鱼的肠子。现在的这个乙,多为甲乙丙丁等十天干所用,因列第二位,所以也有表示第二的意思。&&&&2画&&&&二&&&&才说二,这二就到了。在古人的视野范围内,人世间,只有天地最大,所以我认为二字上面一横代表的是天,下面的一横自然就代表了地。《说文》曰:二,地之数也。从耦一,会意。意思是说,这二是代表大地的数,是一的重复。所以二就有了第二位、偶数的意思。俗语说的这人有点“二儿”,那是“二百五”的简称吧。&&&&&&&&&十&&&&这个十在甲骨文中的写法挺怪,就是一个“|”。而这十字,却是汉字甲乙的甲字;要是这十字的一横稍长,那么就是数字的七了,那七还做汉字“切菜”的切讲。《说文》曰,十,数之具也。―为东西,|为南北,则四方中央备矣。东西南北的,这个好像就有些牵强了。许慎老师大概颇会阴阳之术,解字多以五行相附会,这一点跟我比较接近,大家以后可能会感觉到的。&&&&&&&&&丁&&&&才提到阴阳五行,这代表十天干的丁字就赶过来了。&&&&甲骨文丁字的模样就是现在的口字,当然也有写成O形的时候,其原型就是我们木匠用的钉子的帽状。故宫大门上那些黄灿灿的大铜钉大家还有记忆吧?有的人说这丁字代表的是人的头顶,那么这丁字在小篆中还有画成整根的钉子形的,就不好解释了。丁的原意就是指的钉子,当顶用,那就是引申意了。《说文》曰:丁,钻也。象形。今俗以钉为之,其质用金或竹,若木。在金文中,这个丁字刻画的非常粗壮,因此就引申为强壮的青年,好像壮丁就是这么来的吧。并由此丁壮意,引申为天干的第四位。丙丁,同指南方,属火,红色,代表的是夏季,学过周易的朋友都懂得。&&&&&&&&&厂&&&&这个厂,单独使用读chang,就是通用简化字工厂的厂字,但做偏旁时却读han,是崖壁下方的意思。《说文》曰:厂,山石之厓岩,人可居。象形。&&&&古人穿地为穴之前是洞里藏身的,所以上有山崖下有水源的地方是古人定居的首选之地。因此凡是有厂做偏旁的多与山崖有关,你看这崖字就是。现在这个厂可就基本专指工厂来使用了。&&&&&&&&&七&&&&上面说了,这个七,当汉字使用时是切的意思。《说文》曰:七,阳之正也。从一,微阴从中斜出也。我说许慎解字好阴阳五行之说,这个七字他就是从字体上解释的,有些牵强了。现在七,基本就当数字讲了。&&&&&&&&&卜&&&&我对这卜字比较有研究,因为我研究占卜之术业有经年。但是过去只是从书面上去理解这个字,真正明白了卜字的来源还是在看到殷商占卜用的甲骨以后,那时我才深深地感觉出了古人造字之妙。&&&&《说文》曰:卜,灼剥龟也,象灸龟之形。一曰象龟兆之纵橫也。凡卜之屬皆从卜。&&&&殷商属于上古时期,当时的古人对于大自然还没有深刻的认识,潜意识中认为是由上帝、由各种自然神、还有各位死去的祖先主宰和影响着这个世界的阴晴雨雪、洪荒丰歉,乃至左右着一个国家和个人的吉凶祸福乃至盛昌衰亡。因此我们在所见的甲骨卜辞中随处可见的都是关于这些内容的记载。所谓的甲骨,一般指的是占卜用的龟腹甲和牛的肩胛骨。古人在占卜前要先用钻具在备好的龟甲牛骨上进行专门的整治,然后还要在甲骨的背面施钻和施凿,为的就是在占卜时,其正面更加易于横竖爆裂显现兆纹。钻,是在龟甲上下依次钻出一行行整齐的圆孔;凿,是在钻孔旁或中间竖向凿削出来一列列椭长形的凹槽,据说最浅的地方都处于半透明的状态。经过如此处理的甲骨,一经火灼,就很容易地出现了竖向和基本接近横向的兆纹。而那些专业的占卜师,就是根据这些出现的竖向横向的兆纹来判断吉凶祸福,来决定战争祭祀等一些大小事情的行动取舍。古人往往会就一件事情反复的和对比着的占卜,我曾看过一个大龟板上布满了兆纹。仔细看看,那些兆纹,几乎显示出都是这个“卜”字的模样,当然一竖那面的那个点,可就或横着,或朝上,或朝下了。我甚至能听到那龟甲每每一经火灼,就发出的那种“扑扑”的声音。一个影响中国文化数千年,开创人类文明新纪元的卜字,就这样诞生了。占卜是殷商时期原始宗教的重要内容之一,无疑对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对文字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乃至到了文化经济高速发达的现今社会,占卜这一有着悠久历史的纯正中华传统文化,依然在人民大众中占有一席之地。&&&&&&&&&八&&&&这个八字,是两人或者两物相背之象。愿意是把一个物体从中间分开,那“分”字就是用刀把啥东西给切开了的样子。从“八”的字多与分解、分散、相背有关。《说文》曰:八,別也。象分別相背之形。现在一般只做数量词使用了。&&&&&&&&&人&&&&有句名言说,认识你自己。所以甲骨文的人字,就很象侧面站立的一个人形,说明古人就是按照自己的形象造出了人字。词典说,人是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说文》曰: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反正生而为人真不容易。生不容意,活更不易;生活好,更加不易。
入&&这入字,从现在的字形来看,就是人字转了个方向。可是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可是个尖尖的箭头形状。要不人家许慎老师怎么就说这“入,内也”呢?古文的内有纳入的意思,也就有了进入其中的意思了。其他的交纳、采纳到达啥的,其实都是纳的引申而已。&&&&儿&&这儿字,繁体做兒 。我在线查询,说兒字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人”字,上面象小儿张口哭笑。真弄得我哭笑不得。其实儿字上面的字,单看字形那可是臼了,读jiu,是舂米的器具。但甲骨文金文的原样却都是一个大头娃娃的头上开了个口,其实就是囟门的囟字,只是到了后来就变了模样。从“儿”的字大都与“人”有关倒是真的。本义:幼儿。古时男称儿,女称婴,后来孩童都称儿。黄宏说,实在不行了,男女才一样。那也未必。&&九&&这九字,当然也是数量词。可是甲骨文金文的形状弯弯曲曲的,有人就说是虫子,有人解释象钩子,还有人解释象弯曲的胳膊。甲骨文中还真有“病九”之词,你说这虫子生病了,好像不大对劲;要是病九天了,与古文的词序表达还不大对头。合计合计,还真就是“病在肘”说得通。当然后期的肘字都加上指示符就好辨认了。但是文字这东西他有一个慢慢演化的历史过程。所以说九代表肘意还是说得通的。深究代表啥,现在都没有任何意义了,知道代表九就中了。许老师说:九,陽之變也。象其屈曲究盡之形。瞎掰吧,但说阳之变倒是真的。《周易》以阳爻为九,有用九、上九之说,如“初九,潜龙勿用”。 九还是一个特殊的时令名,每年从冬至起每九天为一“九”。今天到底是几九了?俺也知不道哦&&-----------日&&&&几&&现在的这个几字,基本就做询问数量多少的疑问词用了。但在最初的文字里,其象形的却是古人日常生活中摆放东西的小桌子或席地而坐时有靠背的坐具。《说文曰》:几,踞几也。人们晚上睡觉是上床安寝,白天想迷糊一会儿的话,就简单的“隐几而卧”。并有此引申出人们日常所用的一切可以凭靠使用的东西,如几杖、几席、几榻、几案等等。几还有几乎,差不多,微小等意,但是这个意思的几,应该是古字的幾才对,读音是几的第一声。字的组合取象是戍丝,意思是武装警卫的人员(戍)要心如发丝,才能发现那些微小的隐藏的危机。&&&&&&了&&现在说的没完没了,是指完结,结束,了结的意思。还有表示某动作或变化已经完成的用法:如书写完了。《说文》曰:,了,从子無臂。意思说,这个子字,就像一个人走路时腿脚相交,看不到其他的胳膊腿的样子,有点莫名其妙。其他还有了不得了不起等表示赞叹的组合用法。&&&&乃&&这个乃字就有意思了。《说文》曰:乃,曳詞之難也。象气之出難。那意思好像是说出词困难,说话费劲,是不是指的口吃咱就不知道了。但是俺不敢苟同其说。甲骨文金文小篆的乃字形,可是都没有那一撇的。所以有人说,那乃字是女人乳房的象形,俺觉得大妙,完全可能。象形乳房的还有一个字,就是乳字右边的乚,《说文》中解释为乙字和读成yin音,说表示隐匿,都不大对劲。看这乳字,子象一个孩子,上面是一只手在爱抚孩子的头部,活脱脱的一副女人奶孩子的组合画,所以乚肯定是乳房的变形。古文的乃有你、他、这的用法。“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意思是说等国家统一了,千万别忘了告诉你死去的老爹一声,现在读起来仍然让人沸腾。其他还有是、可是、于是等,都是乃是的转意了。为啥乃就是是的意思?有奶就是娘嘛,哈哈。&&&&刀&&&&&这刀字,《说文》曰:刀,兵也,象形。甲骨文中的刀字,与我见过的一张古代刀的图片几乎一模一样。许慎老师说的兵也,指的是刀兵,兵器。其实最初这刀也不过就是古人切菜切肉的工具,至于刀枪用来杀人,那是刀这种工具使用功能进化的结果和战争的需要。刀在上古还有一种特殊的用法是指钱币,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齐、燕、赵等国的刀形铜币,由生产工具的刀演变而成,也叫“刀布” 。这布也是钱币的一种,以后再说。&&&&力&&这力可了不起。记得小时候老师讲,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现在的说法是,生产力是人们创造财富的能力。时代变了,那么对文字&&理解的角度自然也不一样。甲骨文中,“力”是个象形字。有人说力像耒,是古代的犁形,上部为犁把,下部为耕地的犁头;有人说力是手连臂的象形。《说文》曰:力,筋也。象人筋之形。耒也好,手臂也罢,人筋也不过就是表示力量的象征。有力量,就得劳动劳作,所以有苦力劳力之说;有力量,就要强势,就引申为权力,强力,威力了。引力动力摩擦力,那是后来的物理名词,古人是不大明白滴。&&&&&&又&&&&&又yòu。甲骨文的字形,就象一只朝向左侧的右手,本意是使用右手去做某个动作。从“又”的字多与手的动作有关。许慎老师也说:又,手也。在殷商时期,这个又字属于一字多义,除了当重复来讲以外,还当右、佑、侑用。佑是祈求保佑了,而侑则指的是一种祭祀活动。&&匕&&看到这匕字,首先想到的是匕首。从意思来看就跟刀字很想亲哥俩儿了,但有人根据甲骨文的字形判断说,匕象汤匙形,或者是取饭的勺子,偶尔也可以插肉。古文中还真有这么用的,《三国志•蜀志•先主传》:先主方食,失匕箸。这个情节国人很熟,曹操煮酒论英雄时,刘备被吓得掉了筷子。箸是筷子,匕就是汤匙呗。可有人说了,从出土的文物来看并不像。其实甲骨文的匕的字形,很想一个向右侧立的人形,而且在卜辞中,这个匕字最常用的是指代年老女人,是祭祀的对象,其实就是后来“妣”之初文。还有一种用法是表示连续的状态,乃比也。&&&&刁&&&&看这刁字,就更像是刀的亲兄弟了,实际却压根不贴边。据说刁是古代军中白天用来烧饭,晚上用来敲击巡更的一种铜制用具。俺没看过,姑从其说。大概古代的兵士也不愿意半夜爬起来去做敲刁那差事,所以后来凡与刁有关的词语就没有啥好话:刁蛮、刁横、刁钻、刁妇、刁难,还有个刁奸,俺还第一次听说。罢了,这刁,不说也罢。&&3画&&三&&&&看这三字好写易记,但这三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老子不是说过;三生万物嘛。怎么生出来的?《说文》曰:三,天地人之道也。明白没?这三字的三横,分别代表的是我们这颗蔚蓝色星球上的天地人也!没有天,哪有地?没有天地,哪有万物?没有万物,哪来的人类?我想起一句话: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据说这话是佛祖释迦牟尼说的,有的人反对,说佛祖怎么能说出这么自私的话?我说只有佛祖才能说出这么大彻大悟的话来警示后人。人类要是不为自己的未来着想,肆意的破坏这颗赖以生存的星球,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最近全球暴雪肆虐,昨天在网上看到云南地震了,震了好几十次。真可怕。&&&&&&干&&这干字简单,可来历复杂。甲骨文的干字很象咱小时候玩过的打鸟弹弓形状,后来又演变成“單”的形状。原意是用树杈修理成的一种狩猎的工具,后来在那树杈上栓俩尖锐石片,就成了战争中的一种武器了。不信?你看大动干戈,不就是打起来了嘛!單戈,战也。后来引申的干活、干预,触犯、冒犯啥的都是这意思。&&至于干湿的干,实际是幹字的简化。干亲,是没有血缘或婚姻关系,拜认的亲属&&&&于&&这于字,象形。甲骨文字形,是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的一种象,尤其我在字典中看到过于另外的一种写法,就是象亏字的样子,然后把象乃字的那部分重描一下,就像是阴影,完全是云气蒸腾的样子。云气蒸腾是无所不至的,所以这于就有往、去、至、在的意思。表示动作、行为的所从,意义相当于“从”或“自”、“由”等意思的时候,是这个於字的简化写法了。&&&&亏&&说亏亏到。《说文》曰:亏,气损也。好像是说,蒸锅的盖不严,蒸汽泄损不少。看来许慎老师跟我有同感。段注:“引申凡损皆曰亏。”缺失了,损耗了,都是这意思。亏的繁体字是虧,我发现凡是虎字头的字,在上古多指一种做饭的炊具,比如炉子的炉字,繁体做爐、鑪。这个虧字下面是个隹,是一种鸟。大概这字表示的是锅里炖的大鸟(当然也可以是鸡)咋少了不少的肉呢?真吃亏了。郁闷。亏本也是这意思。多亏你了,幸亏有您,好像是强化一种语气用的。&&&&士&&士为知己者死。但是你绝对想不到还有一说,这士其实指的是雄性的生殖器。不信?举例说明。牡,从牛,土声。甲骨文字形,左为阳性生殖器。本义:雄性的鸟兽。你会问这不是土声吗?文字的演变有点乱,尤其是隶变以后,字被拆解的支离破碎的,以后我会讲。士本义是指男子的美称,在古代,武士士兵士大夫基本都是男人,代表知识分子的士也是如此。士女是仕女的简体。《说文》曰:士,事也。人家许老师也没说女人就不做事,但是上古那些狩猎打仗啥的事情还真得靠爷们,甲骨文中多次提到的那个妇好是商王的妻子,更是一个令俺敬仰的女将军,妇好墓的发掘,让传说中的人物成为事实,所以我读到关于妇好的卜辞特别的激动。&&&&&&土&&这土字,在甲骨文中是一个土块立在地面上之形。字体有空心的也有实心的,有的还要点缀几个点,代表土得掉渣,说是土堆也不错。金文中还有直接写成那么一横一竖的,按理说那岂不更像雄性的东西?为什么不用这个字来代表那个东西呢?关键是那东西已经有了一个专用字“且”来代表,容俺以后慢慢道来。&&土代表大地。《说文》曰:土,地之吐生物者也。吐是谐音吧,反正地上的植物是一点一点长出来的。但是这土在古代汉语中也真可以当吐用。国土领土的,都是引申意,土狍子土皇帝就有贬义了。再有这土是五行之一,可以克水生金晦火,代表皮肤脾胃,一旦受木克较重的话,这方面容易受病。中医就是这么说的,对不对,俺也知不道。&&&&工&&都知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但是未必都知道这个这个工的原意是指斧子等专业的工具。甲骨文的字形有的象斧子有的象木匠的曲尺。说象斧子,文字专家肯定不同意,因为已经有个专门代表斧子的字,就是王。但是我认为那王字代表的斧头是国王专用品,是王权的象征,平民百姓哪敢玩?所以这个工代表的斧子就是古代伐木工人使用的普通工具,但是却是生活必需品,所以平常就要经常地利其器了。说起那象征王权的斧子,想起了才看的姜文的电影《鬼子来了》。姜文演的那汉子好像叫马三儿吧,他最后砍杀小日本的斧子不知道大家注意没?那可不是木匠的板斧,我特意留神看了,是钺形的。大家看姜文的电影可别看热闹,每个画面都有深刻的寓意。仔细品味,认真的咂摸,不白看。&&工字有工具的意思,不过那一般都加个手握的标志,其实就是巨字了。这就是许慎老师在《说文》中说的:工,巧饰也,象人有规榘也。&&古人伐木,一般都是修建皇宫等浩荡的工程,工事、工作、做工、工人、工种,越分越细。活做得精致了,就是能工巧匠。等等。&&
才&&&&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个才字在卜辞中使用率很高,写法有的是瓦匠砌墙吊线时使用的那个铅坠的样子,最多的却是从十字中间那横半腰,往下面那竖线上引两个交叉线的模样。《说文》曰:才,草木之初也,象形。我看到的好多人也都附会着说:甲骨文字形,上面一横表示土地,下面象草木的茎(嫩芽)刚刚出土,其枝叶尚未出土的样子。本义:草木初生。俺不敢苟同。俺的理解上面说了,那才字的本意大概好像也许应该是瓦匠吊线的铅坠,后来演化成十字了,而这恰恰指的是物体或者某位置的中心点。中心点在哪?在这!所以这个才字,在甲骨文的卜辞中其实是当“在这里”的“在”讲滴!同学们,长学问没呢?&&&&那瓦匠是盖皇宫的,你说他没才能,能干得了?没才干他敢干?所以就可以与材料的的材通用啦。伺候皇上不是奴才?&&&&才刚有个美女过去了----那个才,是这个“纔”的简化字。
才&&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个才字在卜辞中使用率很高,写法有的是瓦匠砌墙吊线时使用的那个铅坠的样子,最多的却是从十字中间那横半腰,往下面那竖线上引两个交叉线的模样。《说文》曰:才,草木之初也,象形。我看到的好多人也都附会着说:甲骨文字形,上面一横表示土地,下面象草木的茎(嫩芽)刚刚出土,其枝叶尚未出土的样子。本义:草木初生。俺不敢苟同。俺的理解上面说了,那才字的本意大概好像也许应该是瓦匠吊线的铅坠,后来演化成十字了,而这恰恰指的是物体或者某位置的中心点。中心点在哪?在这!所以这个才字,在甲骨文的卜辞中其实是当“在这里”的“在”讲滴!同学们,长学问没呢?&&那瓦匠是盖皇宫的,你说他没才能,能干得了?没才干他敢干?所以就可以与材料的的材通用啦。伺候皇上不是奴才?&&才刚有个美女过去了---那是这个“纔”的简化字。&&&&上&&《说文》曰:上,高也。但甲骨文金文都把这上字写成是上下两横,但是上横较短;要是上横较长的话,那就是下字了。长横你说它是地平线,是桌椅板凳啥都行,这个“一”就是表示位置的界线,反正较短的那横,明显是个指事的符号。上下的意思就是啥在啥的上面或者下面。&&上帝高高在上,皇上也是。反正在上面的人也好物也罢都是比较尊贵的,所谓的上等品嘛。上升,上去了,那就有了到的意思。&&下&&下,与上相反也。许慎老师说,底也。就是低吧。反正是矮人一等,地位低下,一般都没啥好词。也可以表示向下的动作。你看下面条不也是向下下嘛。&&
寸&&上面说过,又,甲骨文的字形,就象一只朝向左侧的右手,本意是使用右手去做某个动作。我看的甲古文字典里没有寸这个字,而他人出版的书中引用的甲骨文金文的寸字,看起来跟又字没啥区别。而寸的小篆字形,从又,从一。“又”象手形,“一”指下手腕一寸之处。从“寸”的字往往与“手”有关。《说文》曰:寸,十分也。人手却一寸,动脉谓之寸口。意思是说,中医切脉,称距离手腕一寸长的部位为“寸口”,简称“寸”。并由此引申为长度的单位。而手无寸铁、寸步难行、相思不可寄,直在存心中,就都是比喻微小的事物了。&&丈&&丈这个字出现的比较晚,竹简上的字形基本都是右手上面画一个十字。那个时代,数学已经飞速发展。据说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天文学著作。从他书的一些片断摘录表明,甘德和石申曾系统地观察了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运行,发现了五大行星出没的规律;他们还记录了八百颗恒星的名字,测定了一百二十一颗恒星的方位。你瞧瞧,连星星都敢测,那地球上的啥东西不能鼓捣鼓捣?所以我觉得这个丈,下面是手,上面的十字,应该是个测量的专用工具,或者你说指的是东西南北也对。反正那是一个人,拿着专业的工具到处丈量啥玩意的意思。许慎老师说:丈,十尺也。那也没错。&&丈夫、大丈夫、老丈人,谁都明白,不用俺讲。真明白?那丈人咋个来历?丈,借为扶行之丈。老人持丈,故谓之丈人。是丈与杖通用。
大&&天地间啥最大?啥大也没有人 大。你看这大字,是“人”在最自信的时候才表现出来的样子。象人的正面形,有手有脚。许慎老师说: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人再大点就是天了。所以就有了“大夫”、“大王”。可天子也好,总统也罢,还不是归人 大选?与大有关的字词太多,说也说不完,干脆不说。&&&&小&&甲骨文中的小字,就是一上俩下的那么三个小点点,少字呢就是下面再加一个点,估计也就是表示几粒沙吧。《金刚经》说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那境界,不可思议。许慎老师说:小,物之微也,正是这个意思吧。&&甲骨文小少基本没啥区别,完全可以通用。
千&&我从内心深处对这个“千”字千恩万谢,是它启发我破解了万这个数字由来的千古之谜,从而也撩拨起了俺重新诠释汉字的蠢蠢之心。许慎老师讲:千,十百也,从十从人。此说有好多文字专家就不忿。为啥?俺上面说了,甲骨文中,代表“十”数字的就是一个竖,您老人家现在说千字从十,那咋从咧?但千字从人是对的。那千字的一瞥一竖,就是弯腰状的一个人,在下面画了一横,就表示一千了。为啥子呢?说实话当时我还真没多想,反正古人就这么用了,约定俗成吧。关键是我从研究甲骨文那天开始(不长,现在还不到一个月),一直就没有弄明白为什么那么一个蝎子就代表万的数字了?真是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有一天再仔细审视千字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如彼!&& 无论研究啥东西,都必须跟当时的社会环境相结合。殷商的来历要从夏朝说起。相传夏朝有一位大臣名叫契,曾帮助大禹治水有功,封了一块领土,名叫“商”(今河南商丘南),以后就以“商”来称这个部落。汤灭了夏朝以后,就以“商”作为国号。他的后裔盘庚,迁都到了“殷”(今河南安阳西北)之后,又以“殷”来称这个部落,盘庚死后,就以“殷商”并称。也就是说,这殷商也不过是从一个小部落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从卜辞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商王亲自或者下令去征讨四方的数十个小方国。我没找到相关的资料,但我估计当时商王的国都人口也就十几万,因为在我能看到的卜辞中,征集几千人去讨伐方国的时候都不多,更不用说上万人了。殷商时代生产力有限,牛羊包括狩猎的动物为数也不会很多。从卜辞来看,一次捕获上百头鹿的时候也不是很多得。那么在古人目力所及,什么东西比较多呢?古代能一次积聚在一起最多动物就是人了。为啥?人家来征伐你来了,你也是不是地去征讨别人,没有人能中?打仗人少了都不中。所以每当有了战事的时候,成百数千的人就要经常地聚集在一起行军打仗。你说这打仗吃饭睡觉的,人也总得有个准数吧?这人太多了也不好数呀!得,就把这人字的下面,写上一横就代表一千人,两横就代表两千人-----呗。你瞧瞧是不是这个理?&&
万&&这万字,很搞笑,竟然是一只大蝎子。“萬”,甲骨文呈蝎子形。本义:蝎。《说文》:萬,蟲也。从厹,象形。从厹我觉得都是错的,以后再说。我查了所用能看到的资料,都是说这万字是只活脱脱的大蝎子,可是谁也不肯解释下,究竟为什么这只大蝎子就代表数字的万了呢?&& 千字搞懂了,万字也就好办了。除了人,古时能见到的啥动物最多呢?蚂蚁肯定不少,可是太小了,不算。我当时就觉得那蝎子应该是殷商古人常见的一种极多的爬虫。去百度一搜,果然如此。咱先普及下动物学知识:陆地上最早的的蝎子约出现于四亿三千万年前的希留利亚纪。世界上的蝎子约有800余种。我国的蝎子有10 余种,常用以入药的为东亚钳蝎,亦称马氏钳蝎,属蝎目的钳蝎科。东亚钳蝎数量最多,分布最广,遍布我国10余省,其中以山东、河北、河南、陕西、湖北、辽宁等省分布较多。雄蝎体内只有两根精棒,一生只能交配两次。雌蝎交配1次,可连续生育4年,直到寿命结束。蝎子的寿命5~8年。蝎子喜群居,好静不好动,并且有识窝和认群的习性,蝎子大多数在固定的窝穴内结伴定居。一般在大群蝎窝内大都有雌有雄,有大有小,和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钢笔的刻字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