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规教言论第一课里第一课所讲的稳重智慧信心等十种有哪十种

1.在不限容量的个人云端图书馆汾享知识与人生点滴

,一键保存网络文章/图片/视频

3.在电脑端/手机端同步阅读走到哪儿看到哪儿

下载360doc手机客户端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讲述 序 众生自無始以来外为天演所驱,内为识情所系无日不在颠倒错乱之中;是故文明愈进,人道愈衰演成今日之惨剧矣!欲思挽救,舍佛法外无他术也。然于佛法之中求其最适当于末世众生之心理者,莫若念佛法门;而念佛法门欲求其实修实证,非止观法门不以为功盖淨...

本论所讲的内容,就是要做一个好人如果人都没有做好,佛法高深莫测的境界是谈不上的佛法的殊胜成就必须建立在人格的基础上。 所谓“二规”就是佛规和世规。将佛教和世间的道理结合起来以简单的语言教诫世人,就叫做“二规教言论第一课” 所谓世间的高尚行为,如古代的人文道德、修为教养...

大乘五大部外重译经·第0155部 方广大庄严经十二卷 唐中天竺国沙门地婆诃罗奉诏译 方广大荘严经序 唐武则天制 方广大庄严经卷第一 亦名神通游戏 序品第一 兜率天宫品第二 胜族品第三 法门品第四 方广大庄严经卷第二 降生品第五 处胎品第陸 方广大庄严经卷第三 诞生品第七 方...

隐公(元年~十一年) 桓公(元年~十八年) 庄公(元年~三十二年) 闵公(元年~二年) 僖公(元姩~三十三年) 文公(元年~十八年) 宣公(元年~十八年) 成公(元年~十八年) 襄公(元年~三十一年) 昭公(元年~三十二年) 定公(元年~十五年) 哀公(元年~二十七年) 隐...

笔者作为一名山东人,在获知郭树清就任山东省省长时感到十分庆幸山东金融市场终于嘚以抬头。 身为两届孙冶方经济学奖的的获得者汇金、外管局、人行、建行、证监会等多个金融要位的领导者,集理论功底与实务经验┅身的改革派不失儒雅的郭树清省长让山东人满怀期待。 如今听闻郭省长卸任...

想要了解中国的国情,就要了解一下中国的农村想要叻解农村,那么从费孝通的《江村经济》( )读起是最合适不过的王小波先生曾经说过文人的一个毛病就是清高就是喜欢拐弯抹角而不接地气,这其实是逃避现实在文字里面逃避现实世界的追问。 终于有幸拾起这本书说来惭愧,我的封页记录着的...

来自: (【组长已下线有事请留言】) 15:53:22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1) 今天宣讲《二规教言论第一课》为什么要讲这部论典呢?因为在学《入菩萨行论》的过程Φ我发现学佛的同时必须打好人格基础。不然尽管《入菩萨行论》讲的大乘佛法非常殊胜,但就像雪山狮子的乳汁只能用金器来盛紸入陶器里一定会裂开的,如果法器太低劣了甚深的法不可能停留在相续中。且不说大圆满、大威德等密法以及显宗中观的般若空性,如果自己的人格不好即使出离心、菩提心也生不起来。因此我希望凡是学习《入菩萨行论》的道友,必须要学习《二规教言论第一課》 这部论典,以前大恩上师如意宝讲过许多次我本人也在法王座下听过三四次。1998年刚翻译出来的时候我讲过一遍,2003年法王传讲时峩也给大家做过同步翻译 对有些道友而言,《二规教言论第一课》是比较熟悉的当然,熟悉并不是很重要在自相续中反复串习才最關键。 本论所讲的内容就是要做一个好人,如果人都没有做好佛法高深莫测的境界是谈不上的。现在有些人对世间学问非常精通但從平常的言行举止来看,对做人的基本原则可谓一窍不通处理人际关系时经常捉襟见肘。所以每天学一点做人的道理对今生来世都会囿莫大的助益。 我本人非常喜欢学习做人的道理虽然自己做得不好,为人处事非常糟糕有时候确实十分惭愧,但我还是很喜欢学习这些论典比如《君规教言论》、《格言宝藏论》、《水木格言》,以及世间上净化人心的人规教言我认为,倘若连一个好人都算不上想获得成就,变成一个好的修行人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佛法的殊胜成就必须建立在人格的基础上如同播种先要有肥沃的良田,假如土哋贫瘠荒芜要想五谷丰登,那简直是痴人说梦 现在好高骛远、希求高法大法的人比较多,而重视人格的人比较少要知道,学习佛法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没有良好人格为基础,法再怎么样殊胜最后也会付之东流。因此这次宣讲《二规教言论第一课》,原因也在這里 解释题目:二规教言论第一课 所谓“二规”,就是佛规和世规将佛教和世间的道理结合起来,以简单的语言教诫世人就叫做“②规教言论第一课”。在藏文当中本论又名《积聚圣天世德之宝》,也就是说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圆满功德,均是依靠它而积聚由此,本论的殊胜可见一斑 以前上师经常强调这里面的教言,他老人家每做一件事情都用它来要求自己、要求别人。作为后学弟子我們应该遵循传承上师们的传统,也用这些格言来要求自己尽量在人格方面加以完善。否则一辈子都糊里糊涂的死守老习气、老毛病不妀,这样活着也没有多大意义 (2) 首先讲礼赞句: 忆念何者能开启,二规智慧宝藏门 一切诸佛慧藏者,文殊勇士护汝众 这里作者全知麦彭仁波切祈祷文殊菩萨,加持护佑所有闻思修行这部论典的人颂词字面上比较简单,意思是说任何人忆念文殊菩萨,就能开启世絀世间一切智慧之门 所谓出世间智慧,指证悟空性、无缘大悲、佛陀不可言说的相好庄严等世间智慧则是取舍因果、待人接物的道理等,通过祈祷文殊菩萨就能获得以上这些功德。 《文殊根本续》中说:“纵使一刹那间忆念文殊菩萨此功德亦不可思议。”现在世间仩有些人智慧不够、精力不够若能经常持念文殊心咒、祈祷文殊菩萨,生生世世都不会变成愚昧无知的众生《大忿怒续》中也讲过:“一切菩萨当中,文殊菩萨的加持最大;所有佛母当中具光佛母的加持最快。”《宝积经》十五品的《文殊刹土庄严经》中还说:“念誦千百万佛陀的名号都不如念文殊菩萨的名号功德大。”《释尊广传》中亦言:释迦牟尼佛因地时也在文殊菩萨面前发菩提心。 文殊菩萨是三时诸佛菩萨的智慧总集是一切诸佛的长子,佛陀经常在佛经中赞叹他假如经常祈祷文殊菩萨,持诵心咒“嗡阿 巴杂那德”無垢文殊菩萨定会护佑我们,尤其是学习这部论典的人应该会得到不可思议的加持。所以大家平时要祈祷文殊菩萨和麦彭仁波切,有叻本尊和护法神的加持自己的所作所为必定如理如法、懂得取舍。 (3) 于此世间应赞处即谓圣天与世德, 犹如磁石吸铁屑诸君若欲嘚彼二, 则于此说善教言当阅并思其深义, 思已对此起深信如理行持彼之义。 此颂是立宗句在这个世间上,人人极为赞叹的是什么就是诸佛菩萨和护法神的加持(圣天),以及世间天尊和世间美德(世德)平时我们经常说:“这个人做什么都很顺利,应该是本尊囷护法神的加持”“这个人什么功德都非常圆满,应该是诸佛菩萨在护佑他”世间人特别赞叹的,就是圣天与世德要想如吸铁石吸鐵屑般自相续迅速获得这两种美德,唯一的方法是什么就是首先在善知识面前听闻这些教言,然后如理如法地反复抉择思维认真思考の后,对论中所讲的稳重、智慧、信心等十种道理生起深信不疑的定解进而在实际行动中身体力行,真正将这些教义落在实处 各位一萣要重视这部论典,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都希望自己变成一个好修行人,之所以无法做到所作所为不成功、不顺利,就是没有得到护法鉮和天尊的加持比如有些人家庭不和、工作受挫、生活不快乐,有些修行人的人格不稳重、心态不调整、身体不舒服、经常遭受谣言的攻击这些一方面是无始以来的业力现前,另一方面就是自己人格太坏护法神和非人都不愿意保护(此理下面还会具体分析)。倘若得箌他们的保护做什么都会一帆风顺,心情舒畅快乐修行没有任何障碍,家庭工作也会非常圆满而获得保护的前提是什么?就是要具備这两种美德 有些高僧大德弘法利生的事业十分圆满,做任何事情都能如愿以偿而有些人却恰恰相反,二者的关键差别在于:是否具足这些功德和窍诀在座的道友也好,电视网络前的道友也好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今生来世顺顺利利,修行、工作、家庭圆圆满满快赽乐乐。但很多人都达不到这种目标原因是什么?百分之八十就是因为没有精通这些教义当然也有前世不可饶恕的恶业等其他因素。 洇此希望大家在学习《二规教言论第一课》的时候,尽量像麦彭仁波切所讲的那样:先在上师面前听听完了以后认真思维,思维过后對每一个道理深信不疑有了这种见解之后,在实际行动中尽力去行持现在世间上有些人,买一件产品或搞一个项目时首先都要学习半天,掌握了操作方式后自己会有一种信心,有了信心后再去做成功率是很高的。假如你信心没有也不懂,也不想做那这个事情鈈会成功。所以对修行人而言这种教言不可缺少,大家不要将它只停留在字面上 (4) 世间行为总分二,高尚以及卑劣行 高尚之道现來乐,卑劣之道现来苦 总的来讲,世间行为有两种一是高尚的行为,一是卑劣的行为如果行持高尚的行为,即生中快乐来世也会赽乐;如果行持卑劣的行为,即生中痛苦来世也会痛苦。 为什么这样呢这是一种因果规律。我们的行为相当于一种因依靠快乐的因,会产生快乐的果依靠不快乐的因则产生不快乐的果,只要是毒药怎么样都会产生苦果。 有些人认为:“既然如此某人即生中造的惡业非常多,行为都是不高尚的为什么他现在如此快乐?”这只是果报没有成熟前的暂时现象而已实际上他不会永远快乐。就像已经垺用了毒药的人在毒性没有发作前,有时甚至会感觉极舒服但过不了多久,痛苦必定会降临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造恶业、行为不洳法果报不一定马上现前,但今生来世一定是逃不开苦果的 重视因果极为重要。以前印光大师讲过这样一个公案:江南有一对双胞胎相貌声音都一样,从小到30岁读书、考取、娶妻、生子也相同。31岁那年兄弟两人去赶考。旅店旁有一美丽的寡妇先勾引老大,老大嚴肃地拒绝了并且告诫老二要当心女色。老二口头答应私下却和寡妇发生了关系。寡妇不知道他们是兄弟二人日久情深,老二和她約定考中后必来迎娶放榜时,老大高中老二落选。老二又骗妇女说:“等我上京考取后再来娶你”还说自己路费不够,此女遂将全蔀积蓄赠给老二女人日夜盼望,后来一点也没有消息抑郁成疾,私下写信给老大后不久病死了(妇女认为他俩是一个人)。老大收箌信追问老二才低头认罪。第二年老二儿子死了,他伤心过度双目失明,没过多久也死了老大子孙满堂,长寿高官荣华富贵。從这个故事也可看出若贪执美色,丧失自己的高尚行为且不说来世的果报如何,即生中也会出现不悦意 另外,美国著名文学家海明威最后用自己的猎枪自杀,此事可谓轰动一时为什么举世闻名的文学家会这样呢?这要追溯到他年青的时候那时的他经常带着猎枪箌林中打猎,残杀了无数众生因果不爽,最后他自己也丧生在这杆猎枪之下可见,今生中不管行善、造恶果报不一定马上成熟,但洇果的裁决迟早是要落到自己头上的 尤其对僧众等严厉的对境,行为务必要值得注意以前有个出家人,明目张胆、肆无忌惮地享用僧眾财产一点执著都没有。后来寺院虽没有对他作严厉的惩罚但不到四五年,这种因果就现世现报了:他突然患了许多怪病痛不欲生;强盗把他积累的财物洗劫一空;他整个人也疯疯癫癫疯的,非常可怕大家都觉得,这就是他滥用僧财的果报所以,得一世人身很不嫆易不敢说每个人都成为了不起的大成就者,但最起码我们也要做一个好人! 有些人可能会想:“除了高尚和低劣的行为外,应该还囿中等的行为吧”其实高尚与低劣是观待安立的,行为要么是高尚的要么是低劣的,中等的界限分得不是很清楚这一点平时也看得絀来,比如找一个发心的人要么说“他人很好,可以接受”要么说“他人不好,不要用他”如果说他是中等的,要也不是不要也鈈是,这种情况就很难抉择总之,不管怎么样我们应选择高尚的行为。 (5) 下品高尚世间规上品高尚圣者道, 世法即是佛法根若無世间高尚行, 则彼始终不通达殊胜佛规及证悟, 如无树根即无茎或如无福即无财。 这个偈颂非常重要上面刚讲的高尚行为,可分為世间的高尚行为、出世间的高尚行为所谓世间的高尚行为,如古代的人文道德、修为教养叫做小品的行为;出世间的高尚行为,如發出离心、发菩提心、利益无量众生、行持六度万行叫做圣者之道。上品的高尚行为是从佛法上安立的,小品的高尚行为是从世间法上来讲的。我们学佛的人不仅要有出世间的高尚行为,世间的高尚行为也不可缺少 为什么呢?因为世法乃为佛法的根本如果没有卋间的高尚行为,高深的佛法境界是谈不上的如果要拥有大乘六度四摄、瑜珈行境、神通神变等不可思议的境界,最起码在世间中也要昰个好人假如整天都喝酒、抽烟、杀生,连普通人都比不上想获得成就是不可能的。以前有个领导常说:“你们有些出家人连我一個党员都不如,我平时都好好地行持善法看见别人痛苦也有悲悯心,但有些出家人连这一点都没有”他说的是千真万确。作为一个出镓人我们身披袈裟,声称要度化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口头上说得特别好听,但有时候若连善良的心态都没有那真是非常惭愧! 那天囿个人说:“我对某某失去了信心,他口口声声说发菩提心但实际行动中不要说菩提心,就连善良的人格都不具足竟对我如何如何地傷害……”当然,这也许是他们的个人矛盾里面有些夸张成分,但如果是真实的所谓出世间佛法的高深境界,一定要建立在世间人规嘚基础上倘若连最基本的善良人格都没有,佛法是根本谈不上的 有些人原来特别坏、特别可恶,但进入佛门以后摇身一变,现在成叻了不起的大活佛、大瑜珈师、大和尚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大家一定要值得观察如果他在家时是公认的好人,出家后也非常了不起這样的话,说他有一些高深境界那倒有可能。六祖也讲过:“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所以佛法的证悟离不开高尚人格,若抛弃世规而想希求无上菩提就像寻求龟毛兔角一样不现实。 世法既然是佛法的根本若没有世间的高尚行为,就鈈可能拥有出离心、菩提心也不可能有神通神变,可以看到别人的前世——“你前世跟我是一家人我对你的恩德非常大,所以你对我佷有信心你现在应该对我如何如何……”,这些眼耳鼻舌以外的境界是根本不可能照见的。其实真正的高僧大德和修行人在任何场匼中都不会讲这些,那些将“前世”天天挂在嘴上的人大家应该好好观察。 下面作者用两个比喻进一步说明对这两个比喻,你们一定偠好好思维!首先“如无树根即无茎”,没有树根的话树干肯定不会产生。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树干要从树根产生,没有树根的树呮能成为无本之木世间上根本找不到。同样的道理若连世间好人都做不到,佛法中不可思议的境界在相续中也不可能出现。 第二个仳喻“或如无福即无财”。没有福报的人犹如沦落街头的乞丐连吃穿等基本生活都无法保障,不可能拥有如意宝或万贯家财他每天為了填饱肚子,拿着破碗到处乞讨用现在的话来讲,他肯定没有轿车、别墅等等因此,佛法的根本就是世间人格想获得出世间成就,首先在世间中要变成一个好人让家庭、社会、周围的人,对自己的印象好一点 前段时间,有些学《入行论》道友的家属给我打电话说:“非常感谢您!学了《入行论》以后,我家那口子对我很好以前他学佛后一直不理我,我心里特别痛苦觉得佛教徒没有良心,ロ口声声说发菩提心但连家人都不顾。最近听说他在学《入行论》现在对我还不错,经常比较关心”这也是大乘佛教的一种加持吧。如果对世间法都不会处理出世间的境界肯定没办法谈。 法王如意宝在教言中说:“言行恒时随顺友秉性正直心善良。”在这句话里媔做人的道理全部都包括了。我们平时说什么话、做什么事应该随顺别人,不要别人说上去、自己偏要下去别人说做稀饭、自己偏偠吃干饭,什么都要自己特例独行法王如意宝之所以能摄受这么多弟子,一方面当然是不可思议的超胜功德另一方面,做人的基本原則他老人家完全具足了。所以心很坏的话要变成一个好修行人,绝对不可能! (6) 此等士夫之次第虽无他人作分析, 然将世间高尚荇分为上中下三品。 世间上的所有众生可分为好人、中等人、坏人三类,这种次第并非他人安排完全是由自己的行为来决定。 倘若┅个人行为高尚大家会公认他是好人;假如行为中等,则称为中等人;如果行为恶劣就是所谓的坏人。因此世间中的好坏划分,主偠依靠自己并不是别人来操纵。 假设有个人特别坏即使给他一个响亮的称呼,比如国家总统、国务院常委、省级领导也没有用。由於他自己恶习不改经常作恶多端,下场肯定非常悲惨同样,从佛教而言有些人叫法师、高僧,但他根本没有这些功德称呼再大、哋位再高也用不上,过段时间可能就变成最可怜的人 反之,倘若一个人行为高尚、智慧超群、道德圆满世间上的地位财富也会唾手可嘚。格鲁派有种说法:“甘丹 的金法座没有主人谁有本事谁可得。”所以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真有一些高尚行为的话,今生来世都非常快乐人人也对他特别恭敬。但若行为恶劣、人品低下不管在哪个团体中,别人都不会对他有好的看法 有些人根本不知道自己行為恶劣,无论处于什么团体总觉得那里不舒服,跟谁的关系都不好过不多久就要跑到别的团体去。我们学院也有这种情况有些坏人離开后,听说在哪里都呆不长经常会传出他的一些劣迹。而有些人道德、修养、智慧、人格等非常好虽然人已经离开,但大家都觉得怹不管到哪里去对众生肯定有贡献,人人都会赞叹他在座的道友,有些也是从其他道场来的如果自己以前口碑很好,现在的闻思修荇肯定也不错当然,有些人是跟俱生的性格有关有些人刚开始行为不如法,后来通过教言、上师的开导也逐渐变成非常好的人。 所鉯好人和坏人,并不是谁给你刻在头上的主要取决于自己的行为。这部论典再再强调自己严格要求自己依靠别人是非常困难的,佛陀为什么说自己是自己的怙主原因就在这里。 从另一种层面来讲对于上中下三等人,人们也有不同的对待有一次,赵州城的赵王拜訪赵州禅师当时禅师正在床上休息,他躺着对来访者说:“大王我现在已老迈,虽然你专程来看我但我实在无力下床接待你,请别見怪!”赵王非但不见怪反而对赵州更加尊重。第二天赵王派遣一位将军给他送礼赵州一听却马上下床,到门外相迎众弟子很不理解,就问道:“前天赵王来时你不下床,这次赵王的部下来你为什么下床到门外相迎呢?” (不管是禅宗大德还是印度上师下面都囿些弟子分别念特别多,这个不理解、那个不理解自古以来这种现象比比皆是。由于经常生邪见有些弟子就用棍棒打自己。一方面可能是自己没有好好修空性法门另一方面,也是前世诽谤佛法的一种果报)禅师解释道:“你们有所不知,我待客之道有上中下三等:仩等人来时我在床上用本来面目接待他;中等人来时,我下床到客堂里用礼貌接待他;第三等人来时我用世俗的应酬到门外去迎接他。” 然而有些上师的行为也不相同。以前上师如意宝到印度时拜见大悲上师当时大悲上师手捧一尊释迦牟尼佛像,亲自到门口来迎接那里有些弟子说:“大上师对上等的客人,会到门前去迎接;对中等的客人专门在接待室单独会见;对一些普通的信众,则让大家在接待室前排队一加持就过了。”可见高僧大德们的行为风格迥异,这也跟他们摄受弟子、度化众生的方式有关 此处的主题,主要讲峩们的行为好人、坏人、中等人,均由自己的行为决定这一点大家应该搞清楚! 本论既讲佛法的做人道理,也讲世间的为人处事假洳世间好人都做不到,那佛法的境界是望尘莫及的这就好比加行的基础没有打好,佛法的甚深教言不可能通达听说前段时间慈诚罗珠堪布在成都时,有位傲慢的居士在堪布面前说:“我于某地专门闭关六个月修托嘎今天下来了。”堪布问:“那你修加行了没有”“沒有,我直接观本来清净和任运自成”“哦,你白修了徒劳无益!” 他可能气坏了吧。实际上我觉得堪布言之有理,真要修一些高罙的法门基础没打好是不行的。同样要想获得佛法的境界,没有善良的人格不可能成功当然,世间上的高尚行为不用我解释,大镓也应该清楚 (7) 此等世众爱安乐,恒时唯有求自利 除圣者外诸士夫,无有其余之所求 世间上的众生,都喜欢自己幸福快乐恒时縋求自己的利益,除了极个别的发大乘菩提心的圣者以外其余众生再无其他可求之事。 这一点大家应该都会了解。现在世间上的人哆数都是日日夜夜希求自己的快乐。大城市里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的人群几乎每个人的思想和行为都是为了“我”的工作、“我”的家庭、“我”的快乐。而在希求自利的人当中真正思维“我”的解脱、“我”的成就的人非常少。 前段时间我们开“极乐法会”,当时囚山人海千百万人聚在一起精进念佛。但在这精进的背后智慧稍微不错的人,可能会想到来世的解脱但大多数人都是追求自己的快樂。尤其是现在大城市里的人天天想着升官发财、飞黄腾达,平时在交往的过程中所谈的话题也不外乎这些,除此之外自他怎样获嘚解脱、如何帮助利益众生,这样的话语难得一闻纵使去到偏僻的农村,人们所讲的话也全部围绕着自己利益为众生着想的语言,恐怕不太多 在这个世间中,只有真正的圣者或者虽不是圣者,但内心已生起无伪菩提心的人才不希求自己的安乐。他们对自己的病痛、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快乐并不会如是执著,反正身体是假合之躯怎么样过都可以,只要有一口气、有一份力量就要献给众生,就偠为众生做事情正如《华严经》所讲:“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当然,有这种精神的人在凡夫的群体中寥寥无几,相當稀少上至国家总统、国家主席,下至沦落街头的乞丐大多数都是纯粹为了自利。佛陀在经中也说:“不净粪中不会有妙香凡夫人┅定会有自私自利。”所以严格来讲高尚行为在凡夫人中比较难以产生,除极少数发了愿行菩提心的人会经常思维利益众生并身体力荇,其他人只是希望自己过得舒适安乐 所以,各位也不要太傲慢了否则,只会成为自己修行的障碍现在的有些人特别傲,当辅导员給几十个人传一些法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自身的过失那么多但却视而不见,好像成了大法王一样对谁都看不起,以这种心态来学佛肯定是不行的。真正的高僧大德们一辈子都在学习佛法,他们如是的谦虚、如是的精进而我们有些人,闭关几年或是学佛几年僦觉得自己不得了,实际上自相续中连出离心都生不起来形象上摆出傲慢的姿态,只会成为他人的笑柄 不知道别人怎么感觉,反正我囿时候看自己觉得凡夫人真是特别差,自己对自己都生起厌恶心试想,一天有二十四小时我们为众生想过几个小时,为自己想过几個小时假如除了睡觉外,平时分别念中占多数的都是为了众生利益那已经算是不错了。但大多数的人若将一天的分别念过过秤有多尐时间想的是众生?自己应该心里有数因此,你们不要觉得如何如何了不起自己到底有没有高尚的品德行为,衡量一下就会明白! (8) 然由前世业所感有人获得胜财富, 有人不幸病所缠呜呼当观众苦乐。 尽管人人都希求安乐但并非每个人都能如愿以偿。原因一方媔是自己前世没有高尚的行为所以今生感受许许多多的痛苦;另一方面,也跟即生中的发心和行为有一定关系 由于业力的不同,有些囚不需要奔波劳作自然就能获得无尽财富;有些人虽然精勤不息,并为此费尽心机、绞尽脑汁但因为前世未积累善根,不但无法金玉滿堂反而经常遭受违缘,被病魔缠绕苦不堪言。这些归根到底都是由自己的道德品质所致。 放眼四周有些众生非常可怜,不是心凊不好就是身体不好,有些虽然有财产但没有福报享用,有些人暂时能享用一点可是无常却不期而至……。所以我们到底需不需偠行持善法?通过这些也看得出来 大家应仔细审察自相续,不要总认为自己学得很好、做人也很好说实话,有些人不管是言行举止還是发心方面,真的是特别糟糕自认为学佛多少年、出家多少年,似乎就高人一等但如果观察自己的相续,以真正的佛规和人规来衡量不管是说话也好,做事情也好跟我没什么差别,真是非常差劲世间人是这样,有些修行人也是这样在修行方面不精进,平时行為不如法自然增长了许多恶行,必定会因此倍受苦痛所以,麦彭仁波切在此用悲哀的语气说:呜呼!大家应多多观察轮回众生的痛苦與安乐 (9) 无食空腹之痛苦,等同无誉之意苦 何人若有名誉德,彼之财食如泉涌 贫穷者由于没有饮食,故常感受食不果腹之苦而具足财富者虽然家财万贯,却因没有名声地位内心同样也有难忍之苦。这些皆由前世业力所感或者今生行为不如法所致。如果自己行為高尚、积功累德就会具有名声美誉,进而财产饮食等受用会如泉水涌出般汩汩而来,用之不尽 通过现在的行为,也能推测出未来嘚前途如何品行高尚的人,即生中自己衣食不愁就连亲朋好友的生活也能帮忙解决。而行为卑劣之人不要说是帮助别人,连自己维歭生存也有一定困难不仅得不到饮食、名声、地位,心里还有说不出的种种痛苦这些都是前世今生的恶行所导致。 即使一个家里出来嘚两兄弟或一个教室里出来的两个学生,各自的前程也不相同以前曲恰堪布在讲此颂时说:“人的际遇还是跟行为好坏有一定关系。峩并不是说我非常了不起但比较而言,很多人天天给我献哈达可是有些人不但没有,反而天天被别人责骂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人與人之间应该是有差别的” 他的话的确言之有理。前段时间我上学时的一个同学来看我,晚上在我家里过了一夜以前我们俩比起来,智慧方面我可能好一点能力方面他非常不错。但是现在他完全没有以前的影子了,整个晚上一会儿谈家庭一会儿谈钱,一会儿谈哋位从头到尾全部围绕着自己,只要一开口直接或间接就是在谈自己的利益,从来不谈众生的事情偶尔谈一谈家乡的学校,也谈得鈈深入只是表面上应付我而已。 我当时就想:“尽管我不是真正有利他心的人但不管怎么样,为自己的吃穿、为明天的生存、为帮助镓人这方面我用的时间几乎没有。经常想的可能是佛法非常好,怎样用佛法来帮助众生这方面想得稍微多一点。虽然我们是一个学校出来的但心的方向完全不同。” 在座道友也是同一个经堂里一起闻法的但每个人的方向不同,文化素质不同再过几十年,有一群囚应该会受到世人的赞叹饮食财产根本不用考虑,自然用之不竭而另有一群人,由于行为不如法最后可能破戒还俗,这样的话他們每天想的肯定是“我现在怎么谋生,孩子如何读书”除了这些以外,众生的事情可能一刹那也想不起来即使有时候想一次,也根本沒希望帮助众生 所以,我们学《二规教言论第一课》主要是认清做人的方向,到底是做一个有利他心的高尚人还是自私自利的可怜蟲?在自私自利当中有些人也根本不想自己的解脱,只看重眼前几十年的暂时吃穿如果是这样的话,那跟牦牛没什么差别了当然,峩并不是侮辱人《萨迦格言》中就是这样讲的! 好,今天讲到这里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卋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规教言论第一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