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的餐饮,忙不过来,找了个工人。 如何把做饭的卤肉配方 娄国民熟食交给他,他不会跑了? 怕他学会了就跑了,自己去干

Service Unavailable在上海开了6家餐饮店,其中一些还是“网红”,他依然觉得很惶恐 | 100 个创业者
包括前几天被拆迁的古羊路饺子店在内,陆晓逊在 12 年内至少已经开过 6 家不同的餐饮店了。一家咖啡馆倒闭了,一家鸡尾酒吧转给了别人,其余好几家都成了所谓的“网红”。
这个叫做“希罕”的饺子店本来也有希望吸引更多人气,至少它顶着“文艺”和“沪上最洋气饺子”的标签出现在上海各个吃喝公众号中,还几次登上大众点评的“热店榜单”。陆晓逊设想得很好:古羊路位于日本、韩国人聚集的生活圈,从这里起步,可以塑造这家店的基因。“我想要进军海外市场,饺子是东亚文化的代表作,他们可以接受饺子的文化基因。 另外,这里聚集的日本人韩国人香港台湾人都来吃过以后,我才好讲故事,说‘这家店跟别的饺子店都不太一样’。”
如果你曾在它短短 120 天营业时间里光顾过,你会发现希罕卖的是东北菜,装修却是一副清新时髦的样子:水泥墙面、木色门脸、玻璃外墙和擀面杖装饰吊顶;菜单也时髦:搭配饺子的是精酿啤酒和桂花酒酿冰激凌,还有颇具怀旧风格的北冰洋汽水。
希罕饺子酒馆内饰。来自:橄榄画报
希罕饺子酒馆。来自:橄榄画报
希罕的吧台。由记者拍摄
在盘下这家店的时候,陆晓逊就知道这里迟早要动迁,开不长久,但他还是有侥幸。
这种“有点机会就去做做”的心态,似乎挺像他一贯的风格——在上海此起彼伏的餐饮圈子里,恐怕很少有人像他这样兴趣旁逸斜出的了——从咖啡、鸡尾酒、馄饨面、饺子到冰激凌,他一直在开出与上一家不一样的店铺。
陆晓逊以前是个记者。他记得每家店的精确开业日期,但什么时候进的媒体、什么时候离的职,他都不太记得确切的时间了。在 8 年媒体人生涯中,陆晓逊先后在《东方早报》、《周末画报》和《时尚先生》待过,但他后来发觉自己并不适合这一行。
从 2005 年开出第一家咖啡馆开始,到辞去报社的职务,陆晓逊的记者和餐馆老板的身份有很长一段时间是重合的。他在两边都没有付出太多时间。不够专注的坏处很快就显露出来。
时间管理混乱、忘记写稿、版面差点开天窗、时常被编辑催稿,这都是他细数自己当记者时的惨痛经历。一次,他外出忘了交稿,为了应急,只能用手机打了一篇文章,将烂摊子甩给了编辑。他明白自己是个难以专注、没有耐性的人,连写文章都很少能超过 3000 字。
在他众多热度短暂的爱好之中,“做生意”和“吃”成了他坚持最久的兴趣。
2005 年,他与朋友合伙在安福路上开出一家叫做马里昂巴的咖啡馆。这个名字来自一部 1960 年代的爱情片《去年在马里昂巴》。周围不断开出新的馆子,又不断关门。但这家咖啡馆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斜对面维持了 12 年,成了上海市区内历史最久的独立咖啡馆之一。当然,也是陆晓逊最持久的生意。
当时他和合伙人偶然拿来这个门面,但“没什么钱、也没什么经验”,天花板贴的是报纸。最早期的马里昂巴,装修设计都可以说有些简陋。“口味一般、服务也不好”,来这儿的客人大多是看话剧的大学生——地段帮了很大的忙。
最初的马里昂巴。来自:豆瓣用户
2010 年,安福路人流渐起,马里昂巴房租猛涨,如果无法维持下去,关店止损可能是最好办法。几个月以前,他上一间咖啡馆倒闭关门。正是他对餐饮业犹豫不决的时候。
但他最终还是和合伙人借了钱,追加了一笔投资。他们请来设计师,把咖啡馆的外墙敲开,做了玻璃立面,打通了后院,马里昂巴的光线一下变得通透起来。
生意竟然自动好起来了。他挺庆幸自己押对了宝,第一次见识到“追加投资”的力量。但他因为第二家咖啡馆受挫——2008 年,陆晓逊个人投资 200 万独立经营过另一家咖啡馆 Neo Cafe,一年后随即倒闭。这让他看到自己的管理短板,以及餐饮业的风险所在。
“有段时间,我去取经。一个朋友从百胜集团的东方既白、必胜客、肯德基请了四个店经理过来,跟我开了个会。十分钟以后,他们的区域经理就跟我说,陆哥我想告诉你,你不应该做管理。”
陆晓逊说:“只用了十分钟。别人都看得出来,你擅长不擅长。”
他到现在都没解决店铺管理的问题,唯一也是最大的话语权在于产品开发。
就像希罕里的“桂花酒酿冰激凌”一样,陆晓逊专门开了一家卖各种古怪口味冰激凌的快闪店:咸蛋黄、山核桃、松子橄榄油……店面位置也挺奇怪,在乌鲁木齐路一间叫做“陆记蟹行”的大闸蟹店里。大闸蟹上市的那几个月,冰激凌店就关门卖蟹。
陆晓逊不会做饭,开发口味对陆晓逊来说是个数学问题,关乎变量和常数。
他的方法也简单直接:排列组合+穷举。不管是开馄饨店、冰激凌店还是饺子店,他都会以不同比例组合调料,一遍一遍尝试,直到发现他所认为的最好味道。
陆晓逊曾经扛着自己配的冰激凌原料,坐高铁去南京几家冰激凌厂里面一个个试口味。这些冰激凌原料是他列了一个中式食材口味的单子之后做的选择:他从流沙包里面找到了咸蛋黄这个味道,发现它和冰激凌挺契合。之后又做过很多种包括紫薯和枸杞味的冰激凌。
在开冰激凌店以前,陆晓逊找了一个全英文的冰激凌方子,上面规定了葡萄糖和蔗糖的比例,但是他并没有按照上面指示的比例调配。“我不管,我觉得我们是亚洲人,应该减蔗糖量。减下来之后发现很好吃。”
以同样的方法,他反复尝试了十几遍香草冰激凌的配方,也以各种比例调配巧克力粉、巧克力液块,寻找口味融合点。
他几乎是店铺菜品口味标准的唯一评判人,“如果你连自己都不相信,你很难去相信谁了。你总要有个标准吧。”
饼干店“黑法师”的创办人 zhuyi 是陆晓逊的好朋友,有设计背景,曾经在行业里拿过大奖。他还是中国早期数码论坛 HiPDA 的创始人。陆晓逊佩服他做产品一以贯之的品牌感觉,也从他那里拿到三条经验:
“一定要设计好你的产品,让你的产品自己具有被传播的属性”,“保护好你的品牌,让它成为品牌,而不是一个品类”,以及“提高你的售价,选择你的客户,不要让客户来选择你。你主动去屏蔽掉那些消费能力不高的顾客”。
至今为止,他那间冰激凌店多少符合这些要求,也是陆晓逊开过的盈利能力最强的一家店。
做餐饮始终让陆晓逊感到惶恐。一来他自己都觉得兴趣太多。每当陆晓逊想到一个新点子,就会打开手机记下来。这个单子会越来越长,但真正有精力实现的并不多。他还寄希望于点亮某一个点子以后,能有一个替他接盘管理的人出现。
二来这实在是个很容易亏钱的生意。
请设计师进行门店翻修、聘请职业经理人都是一笔不小的花费。一个经理人年薪百万,陆晓逊只能采用店长制。这些店长大多原本是西餐厅或是连锁企业的领班、店长,他们会替陆晓逊管理店铺,做些约束性的工作,但他们还不足以设计出一个系统的培训方案和流程。
“非常糟糕。只有把营业情况做得更好,才能有机会去用统一的经理人来管理所有不同的业态。”他说。
管理不到位,关于“人”的不确定因素就会极大的凸现出来。希罕饺子店内,有 5、6 个饺子工同时在操作,陆晓逊认为如果能请到熟手的话,“可以砍掉一半人。”熟手能双手擀皮,同时操作两张面皮,包饺子一捏一个。但生手的出菜效率低下。
在这一点上,他很佩服桃园眷村,因为“有资金也有好的团队”。在大多数店铺的装修设计依靠外包团队时,桃园眷村的店铺设计都由公司内部的团队完成了。桃园眷村董事总经理聂豹的主业是女装,因此有室内设计的人力资源可供调用。已经在全国开出 20 多家店的桃园眷村将精力都集中在一个品牌上,“规模”的好处很容易就显现出来:不仅店铺风格调性一致,中央厨房统一采购也能节省不少成本。
去掉人为不确定因素的唯一办法是给菜品建立标准,这又回到了口味把控的细节上。在希罕,陆晓逊买了盐度计,给汤的浓淡做了定义;给饺子馅中的调料称重,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数;买了定时升降的下面机和炸炉。“在快餐行业,机器比人要可靠”,他说。
这多少是他一直在做传统小吃的原因,“比较不容易受到时尚潮流的冲击”。但小吃的标准难以统一。馄饨、饺子其实是个挺具有地方属性的食物。比如他开的金刚馄饨,虽然是传统的上海菜。但实际上,这些菜品和传统的口味并不相同——它们还是依照陆晓逊个人的口味来裁定甜咸度。
不少“口味原教旨主义者”认定他违背了上海属性,批评这样的菜违背了一个城市传统的记忆性味道。曾有客人抱怨,金刚馄饨的腊肉不甜,不好吃。
陆晓逊很无奈,但也只能砍掉那些冲突过于强烈的菜品。精简菜单在餐饮界似乎是一个潮流和共识,包括桃园眷村和喜茶在内的餐厅或饮品店会把菜单调整得更精简。与登上去年上海那本“米其林必比登”的“金刚馄饨还有面”(这也是陆晓逊的生意)相比,希罕饺子馆的品类被砍掉了至少一半,除了饺子和酒,剩下的就是配菜和冰激凌。一方面是出于聚焦产品的目的,让“饺子”和“酒”的属性更突出,另一个原因就是更易于标准化。
陆晓逊喜欢把餐饮业和 IT 业作比较,它们之间的共同之处,是热度来得快,去得也快。如果不是 2015 年之后社交媒体在口碑传播里扮演了重要角色,他的很多小生意还不会成为“网红”。
他依然是个矛盾体:既不想一味开连锁,又想建立规模化之后才有的那种高效管理。
唯一笃定的是那些开了好多店之后的经验之谈,比如说,“你到一个人流很大的地方,东西不见得卖得好。有时候你不能看人经过得多不多,得看他们走得快不快。”
他还在继续替希罕寻找新店址。
题图来自: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一派自然和谐这才是世界该有的样子。……食养山房食养山房开在山里,是个餐厅,但没有菜单,老板林炳辉也不像老板。别人开餐厅,唯恐食客少了,他倒好,人气一高就歇业,甚至曾打算完全关门。林炳辉十几岁闯荡台北,后来做了建筑。但是压力很大,没赚到钱,于是跑到山里隐居了。他先租的,是一处做土鸡城的山,机缘巧合之下,在那里开起了餐厅。没几年客人越来越多,他就把店偷偷搬到阳明山的松园。后来又再一次,因为同样的原因搬店。松园的食养山房这一次是在新北市的汐止,那是一个安静的山谷,澄明、舒朗,倒是和林炳辉有些相似。林炳辉喜欢穿一身白衣,很是出尘。人也淡淡的,甚至都不与自然争抢。去食养山房的路上,总会让你有种误入桃花源的错觉。它隐匿在几千平米的深谷里,与零星的几座建筑作伴。沿着满是青苔,和蕨类植物的小路往里走,步行不远,隔着一条山涧溪流,就看到了对面的二层小楼,食养山房。这里最初是一栋老石屋,做了消毒处理后,除了贴近自然的心意,他并没有做别的规划。他先用一座铁皮屋来改造,但一次下雨,员工忘记盖上防雨布,全新的铁皮生了锈。只有在自然中的铁才会生锈,本就打算向自然投降的林炳辉,干脆将铁皮屋全部做了生锈处理,如此一来,反而更有种自然的本真。依托着原本已经70多岁的老屋子,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轻易融为一体,让人“一看就很喜欢”。还有室内的布置,用绝妙来形容都稍显刻意,处处的细节,都是一种禅意的洒脱与自然。林炳辉常常在室内走动时,走到哪里停下来,就微调一下眼前的桌椅花木,然后整个室内便像换了一幅场景。早已绝版的竹帘,斜放的茶桌,暖黄的纸皮灯笼,简朴的小桌,淡雅的茶器。还有露台外,那随意翘首展姿的植物,屋内屋外留下了没有一丝响动的静谧,也衍生出或恣意或傲娇的热闹生机。或许,这才是生命应该有的样子。食养山房有三个茶室,其中的一个,只用来接待朋友,不对外开放。去食养山房,甚至要提前一个月预约,就算如此,还极有可能约不到位置。食养山房所有的食物,都是最应季最新鲜的食材,林炳辉会亲自挑选,搭配。没有菜单,所以不会有,看着菜单不知选什么的无措,只有对每一道菜的翘首,和等待安排的愉悦。在食养山房用餐,就像把心情交给了四季,把身体交给了自然。春天是鲜笋,夏天,有菱角、鸡头米,冬天煮芋艿、白薯……一餐里10道菜,每上一道,就像拆了一次生日礼物,有神秘,也有新奇。像一幅幅画一样的摆盘,也总是让人不忍心动筷,恐惊扰了它们的和谐美丽。台湾传统的糕点,简单的手工豆腐,或者日本新鲜的鱼虾……最有人气的一道菜,是将一朵干枯的莲花,放在热腾腾的土鸡汤上面,随着鸡汤的热气徐徐四散,莲花一瓣瓣绽放,直至完全盛放在汤水间。在每两三道菜间,还会送来水果醋或是桑葚酒,清一清味蕾,再给你下一道菜的惊喜。作为食客,即便离开了,也仍觉得余味缠舌。林炳辉做菜就是做菜,从不会去主动和食客打招呼,询问东西是否可口。曾有传闻,即使是台湾政坛,赫赫有名的人物前来,他也没有多言多坐。食养山房,有时也有一种修行的味道。来此一饭,就只想“逢饭饭,逢茶茶”。夏季的午后,是最好的选择。携友人一起,感悟茶间呢喃,享受晚餐的细腻妥帖,还有夜里的萤火虫作伴。久居都市的烟尘里,快忘了什么是自然,我们的追逐,不过是生命原始的模样,穿衣、吃饭,人间温暖。素材来源:空间设计(kongjiansheji88)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与您共同协商解决!— THE END —犀 论 (ID:xiyuhy)新鲜独到,犀利理性,财经评论,遇见真相。长按二维码关注犀论犀论(xiyuhy)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大不六文章网立场
xiyuhy一个闲得蛋疼的八卦女热门文章10.关于清明节节后上课时间的通知最新文章3.[梦入桃花源o艳遇凤凰城o醉留龚滩镇 高端纯玩五日游]xiyuhy一个闲得蛋疼的八卦女&&&&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3-
举报邮箱:Copyright(C)2017 大不六文章网【组图】在上海开了6家餐饮店,其中一些还是“网红”,他依然觉得很惶恐 | 100 个创业者,上海开个小型餐饮店,上海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马云给创业者的24堂课 - 全民奇迹私服手机版
当前位置: >
【组图】在上海开了6家餐饮店,其中一些还是“网红”,他依然觉得很惶恐 | 100 个创业者时间: 18:36:05来源:好奇心日报原标题:在上海开了6家餐饮店,其中一些还是“网红”,他依然觉得很惶恐 | 100 个创业者
因为他最拿手的事情依然拿手,最不拿手的事情也没什么变化。
  包括前几天被拆迁的古羊路饺子店在内,陆晓逊在 12 年内至少已经开过 6 家不同的餐饮店了。一家咖啡馆倒闭了,一家鸡尾酒吧转给了别人,其余好几家都成了所谓的“网红”。
  这个叫做“希罕”的饺子店本来也有希望吸引更多人气,至少它顶着“文艺”和“沪上最洋气饺子”的标签出现在上海各个吃喝公众号中,还几次登上大众点评的“热店榜单”。陆晓逊设想得很好:古羊路位于日本、韩国人聚集的生活圈,从这里起步,可以塑造这家店的基因。“我想要进军海外市场,饺子是东亚文化的代表作,他们可以接受饺子的文化基因。 另外,这里聚集的日本人韩国人香港台湾人都来吃过以后,我才好讲故事,说‘这家店跟别的饺子店都不太一样’。”
  如果你曾在它短短 120 天营业时间里光顾过,你会发现希罕卖的是东北菜,装修却是一副清新时髦的样子:水泥墙面、木色门脸、玻璃外墙和擀面杖装饰吊顶;菜单也时髦:搭配饺子的是精酿啤酒和桂花酒酿冰激凌,还有颇具怀旧风格的北冰洋汽水。
  希罕饺子酒馆内饰。来自:橄榄画报
  希罕饺子酒馆。来自:橄榄画报
  希罕的吧台。由记者拍摄
  在盘下这家店的时候,陆晓逊就知道这里迟早要动迁,开不长久,但他还是有侥幸。
  这种“有点机会就去做做”的心态,似乎挺像他一贯的风格——在上海此起彼伏的餐饮圈子里,恐怕很少有人像他这样兴趣旁逸斜出的了——从咖啡、鸡尾酒、馄饨面、饺子到冰激凌,他一直在开出与上一家不一样的店铺。
  陆晓逊以前是个记者。他记得每家店的精确开业日期,但什么时候进的媒体、什么时候离的职,他都不太记得确切的时间了。在 8 年媒体人生涯中,陆晓逊先后在《东方早报》、《周末画报》和《时尚先生》待过,但他后来发觉自己并不适合这一行。
  从 2005 年开出第一家咖啡馆开始,到辞去报社的职务,陆晓逊的记者和餐馆老板的身份有很长一段时间是重合的。他在两边都没有付出太多时间。不够专注的坏处很快就显露出来。
  时间管理混乱、忘记写稿、版面差点开天窗、时常被编辑催稿,这都是他细数自己当记者时的惨痛经历。一次,他外出忘了交稿,为了应急,只能用手机打了一篇文章,将烂摊子甩给了编辑。他明白自己是个难以专注、没有耐性的人,连写文章都很少能超过 3000 字。
  在他众多热度短暂的爱好之中,“做生意”和“吃”成了他坚持最久的兴趣。
  2005 年,他与朋友合伙在安福路上开出一家叫做马里昂巴的咖啡馆。这个名字来自一部 1960 年代的爱情片《去年在马里昂巴》。周围不断开出新的馆子,又不断关门。但这家咖啡馆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斜对面维持了 12 年,成了上海市区内历史最久的独立咖啡馆之一。当然,也是陆晓逊最持久的生意。
  当时他和合伙人偶然拿来这个门面,但“没什么钱、也没什么经验”,天花板贴的是报纸。最早期的马里昂巴,装修设计都可以说有些简陋。“口味一般、服务也不好”,来这儿的客人大多是看话剧的大学生——地段帮了很大的忙。
  最初的马里昂巴。来自:豆瓣用户 “掉头”
  2010 年,安福路人流渐起,马里昂巴房租猛涨,如果无法维持下去,关店止损可能是最好办法。几个月以前,他上一间咖啡馆倒闭关门。正是他对餐饮业犹豫不决的时候。
  但他最终还是和合伙人借了钱,追加了一笔投资。他们请来设计师,把咖啡馆的外墙敲开,做了玻璃立面,打通了后院,马里昂巴的光线一下变得通透起来。
  生意竟然自动好起来了。他挺庆幸自己押对了宝,第一次见识到“追加投资”的力量。但他因为第二家咖啡馆受挫——2008 年,陆晓逊个人投资 200 万独立经营过另一家咖啡馆 Neo Cafe,一年后随即倒闭。这让他看到自己的管理短板,以及餐饮业的风险所在。
  “有段时间,我去取经。一个朋友从百胜集团的东方既白、必胜客、肯德基请了四个店经理过来,跟我开了个会。十分钟以后,他们的区域经理就跟我说,陆哥我想告诉你,你不应该做管理。”
  陆晓逊说:“只用了十分钟。别人都看得出来,你擅长不擅长。”
  他到现在都没解决店铺管理的问题,唯一也是最大的话语权在于产品开发。
  就像希罕里的“桂花酒酿冰激凌”一样,陆晓逊专门开了一家卖各种古怪口味冰激凌的快闪店:咸蛋黄、山核桃、松子橄榄油……店面位置也挺奇怪,在乌鲁木齐路一间叫做“陆记蟹行”的大闸蟹店里。大闸蟹上市的那几个月,冰激凌店就关门卖蟹。
  陆晓逊不会做饭,开发口味对陆晓逊来说是个数学问题,关乎变量和常数。
  他的方法也简单直接:排列组合+穷举。不管是开馄饨店、冰激凌店还是饺子店,他都会以不同比例组合调料,一遍一遍尝试,直到发现他所认为的最好味道。
  陆晓逊曾经扛着自己配的冰激凌原料,坐高铁去南京几家冰激凌厂里面一个个试口味。这些冰激凌原料是他列了一个中式食材口味的单子之后做的选择:他从流沙包里面找到了咸蛋黄这个味道,发现它和冰激凌挺契合。之后又做过很多种包括紫薯和枸杞味的冰激凌。
  在开冰激凌店以前,陆晓逊找了一个全英文的冰激凌方子,上面规定了葡萄糖和蔗糖的比例,但是他并没有按照上面指示的比例调配。“我不管,我觉得我们是亚洲人,应该减蔗糖量。减下来之后发现很好吃。”
  以同样的方法,他反复尝试了十几遍香草冰激凌的配方,也以各种比例调配巧克力粉、巧克力液块,寻找口味融合点。
  他几乎是店铺菜品口味标准的唯一评判人,“如果你连自己都不相信,你很难去相信谁了。你总要有个标准吧。”
  饼干店“黑法师”的创办人 zhuyi 是陆晓逊的好朋友,有设计背景,曾经在行业里拿过大奖。他还是中国早期数码论坛 HiPDA 的创始人。陆晓逊佩服他做产品一以贯之的品牌感觉,也从他那里拿到三条经验:
  “一定要设计好你的产品,让你的产品自己具有被传播的属性”,“保护好你的品牌,让它成为品牌,而不是一个品类”,以及“提高你的售价,选择你的客户,不要让客户来选择你。你主动去屏蔽掉那些消费能力不高的顾客”。
  至今为止,他那间冰激凌店多少符合这些要求,也是陆晓逊开过的盈利能力最强的一家店。
  做餐饮始终让陆晓逊感到惶恐。一来他自己都觉得兴趣太多。每当陆晓逊想到一个新点子,就会打开手机记下来。这个单子会越来越长,但真正有精力实现的并不多。他还寄希望于点亮某一个点子以后,能有一个替他接盘管理的人出现。
  二来这实在是个很容易亏钱的生意。
  请设计师进行门店翻修、聘请职业经理人都是一笔不小的花费。一个经理人年薪百万,陆晓逊只能采用店长制。这些店长大多原本是西餐厅或是连锁企业的领班、店长,他们会替陆晓逊管理店铺,做些约束性的工作,但他们还不足以设计出一个系统的培训方案和流程。
  “非常糟糕。只有把营业情况做得更好,才能有机会去用统一的经理人来管理所有不同的业态。”他说。
  管理不到位,关于“人”的不确定因素就会极大的凸现出来。希罕饺子店内,有 5、6 个饺子工同时在操作,陆晓逊认为如果能请到熟手的话,“可以砍掉一半人。”熟手能双手擀皮,同时操作两张面皮,包饺子一捏一个。但生手的出菜效率低下。
  在这一点上,他很佩服桃园眷村,因为“有资金也有好的团队”。在大多数店铺的装修设计依靠外包团队时,桃园眷村的店铺设计都由公司内部的团队完成了。桃园眷村董事总经理聂豹的主业是女装,因此有室内设计的人力资源可供调用。已经在全国开出 20 多家店的桃园眷村将精力都集中在一个品牌上,“规模”的好处很容易就显现出来:不仅店铺风格调性一致,中央厨房统一采购也能节省不少成本。
  去掉人为不确定因素的唯一办法是给菜品建立标准,这又回到了口味把控的细节上。在希罕,陆晓逊买了盐度计,给汤的浓淡做了定义;给饺子馅中的调料称重,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数;买了定时升降的下面机和炸炉。“在快餐行业,机器比人要可靠”,他说。
  这多少是他一直在做传统小吃的原因,“比较不容易受到时尚潮流的冲击”。但小吃的标准难以统一。馄饨、饺子其实是个挺具有地方属性的食物。比如他开的金刚馄饨,虽然是传统的上海菜。但实际上,这些菜品和传统的口味并不相同——它们还是依照陆晓逊个人的口味来裁定甜咸度。
  不少“口味原教旨主义者”认定他违背了上海属性,批评这样的菜违背了一个城市传统的记忆性味道。曾有客人抱怨,金刚馄饨的腊肉不甜,不好吃。
  陆晓逊很无奈,但也只能砍掉那些冲突过于强烈的菜品。精简菜单在餐饮界似乎是一个潮流和共识,包括桃园眷村和喜茶在内的餐厅或饮品店会把菜单调整得更精简。与登上去年上海那本“米其林必比登”的“金刚馄饨还有面”(这也是陆晓逊的生意)相比,希罕饺子馆的品类被砍掉了至少一半,除了饺子和酒,剩下的就是配菜和冰激凌。一方面是出于聚焦产品的目的,让“饺子”和“酒”的属性更突出,另一个原因就是更易于标准化。
  陆晓逊喜欢把餐饮业和 IT 业作比较,它们之间的共同之处,是热度来得快,去得也快。如果不是 2015 年之后社交媒体在口碑传播里扮演了重要角色,他的很多小生意还不会成为“网红”。
  他依然是个矛盾体:既不想一味开连锁,又想建立规模化之后才有的那种高效管理。
  唯一笃定的是那些开了好多店之后的经验之谈,比如说,“你到一个人流很大的地方,东西不见得卖得好。有时候你不能看人经过得多不多,得看他们走得快不快。”
  他还在继续替希罕寻找新店址。
  题图来自:thekitchn
  忘了以前那个锐步,现在它把一切赌给了健身
  Skechers 在中国业绩这么好,是因为在“安踏李宁以上,耐克阿迪以下”挤出了市场
  共享单车在一年里成了 200 亿的大生意,原本没人管的自行车现在被监管盯上了
本文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
声明:本网部分信息转载于其他网站,如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烧烤配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