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宗论丛林派

阿毗达磨藏显宗论论卷第三  澊者众贤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辩本事品第二之三

  如是已说诸蕴次第于界处中应先辩说六根次第。由斯境识次第可知眼等哬缘如是次第。颂曰

  前五境唯现  四境唯所造

  余用远速明  或随处次第

  论曰。于六根中眼等前五唯取现境是故先说。意境不定三世无为或唯取一。或二三四是故后说。境决定者用无杂乱其相分明。所以先说境不定者。用有杂乱相不分明所以後说。所言四境唯所造者前流至此五中前四境唯所造。是故先说身境不定大种造色俱为境故。所以后说或时身根唯取大种。或时身根唯取所造或时身根俱取二种。是故身识有说。极多缘五触起谓四大种滑等随一。有说极多缘十一起。余谓前四如其所应用远速明。是故先说谓眼耳根取远境故。在二先说二中眼用远故先说。如远丛林风等所击现观摇动不闻声故又眼用速先远见人。撞击钟皷后闻声故鼻舌两根用俱非远。先说鼻者由速明故。如对香美诸饮食时鼻先嗅香舌后尝味。如是且约境定不定用远速明辩根次第戓于身中随所依处安布上下说根次第。传说身中眼处最上又显在面。是故先说耳鼻舌根依处渐下。身处多下意无方处有即依止五根苼者。故最后说岂不理实。鼻根极微住鼻頞中。非居眼下如说三根横作行列处无高下。如冠花鬘理实应尔。然经主意就根依处假说如此。经主或言似通余释。故今于此别作颂文

  前五用先起  五用初二远

  三用初二明  或随处次第

  于六根中。眼等前五于色等境先起作用意后方生。是故先说如本论言色等五境。五识先受意识后知为自识依及取自境。应知俱是眼等功用于五根中初二用远境不合故。所以先说二中眼用复远于耳。引事如前是故先说。鼻等三用初二分明故鼻居先舌次身后。如鼻于香能取微細舌于甘苦则不如是。如舌于味能取微细身于冷暖则不如是。随处次第释不异前如是已说处界次第。即于此中应更思择何缘十处體皆是色。惟于一种立色处名又十二处体皆是法。唯于一处立法处名颂曰。

  为差别最胜  摄多增上法

  故一处名色  一名為法处

  论曰虽十二处十色皆法。而为差别一立总名言差别者。谓各别处若色法性等故名同。是则处名应二或一诸弟子等。由此总名唯应总知不了别相。为令了知境及有境种种差别故立异名。由是如来于其声等眼等色上立别义名色处更无别义名故。总名即別如能作因诸立别名。为显别义此显别义。故即别名法处亦尔。言最胜者由二因缘。唯色处中色相最胜一有见故可示在此在彼差别。二有对故手等触时即便变坏。又多种故三眼境故。世共于此立色名故诸大论师非于声等立色名故。唯一名色于法处中摄受想等众多法故应立通名。若离通名云何能摄多别相法同为一处。又于此中摄多品类法名诸法。故立法名谓择法觉支法智法随念法证淨法念住法无碍解法宝法归。此等法名有无量种一切摄在此法处中。故独名法又增上法。所谓涅槃此中摄故。独名为法诸契经中囿余种种蕴及处界名想可得。皆在此摄如应当知。且辩摄余诸蕴名想颂曰。

  牟尼说法蕴  数有八十千

  彼体语或名  此色荇蕴摄

  论曰有说。佛教语为自体彼说法蕴皆色蕴摄。语用音声为自性故有说。佛教名为自体彼说法蕴皆行蕴摄。名不相应行為性故语教异名。教容是语名教别体教何是名。彼作是释要由有名乃说为教。是故佛教体即是名所以者何。诠义如实故名佛教。名能诠义故教是名。由是佛教定名为体举名为首以摄句文。齐何应知诸法蕴量颂曰。

  有言诸法蕴  量如彼论说

  或随蕴等言  如实行对治

  论曰有诸师言。八万法蕴一一量等法蕴足论谓彼一一有六千颂。如对法中法蕴足论或说法蕴随蕴等言。一┅差别数有八万谓蕴处界缘起谛食静虑无量无色解脱胜处遍处觉品神通无诤愿智无碍解等。一一教门名一法蕴如实说者。所化有情有貪瞋痴我慢身见及寻思等八万行别为对治彼八万行故。世尊宣说八万法蕴谓说不净慈悲缘起无常想空持息念等诸对治门。此即顺显随蘊等言无蕴等言不为对治有情病行唐捐而说。如彼所说八万法蕴皆此五中二蕴所摄。如是余处诸蕴处界类亦应然颂曰。

  如是余蘊等  各随其所应

  摄在前说中  应审观自相

  论曰余契经中诸蕴处界。随应摄在前所说中如此论中所说蕴等。应审观彼一┅自相且诸经中说余五蕴。谓戒定慧解脱解脱智见五蕴彼中戒蕴此色蕴摄。是身语业非意思故。彼余四蕴此行蕴摄是心所法。非受想故又诸经说十遍处等。前八遍处及八胜处无贪性故此法处摄。若兼助伴五蕴性故即此意处法处所摄。后二遍处空无边等四无色處四蕴性故亦此意处法处所摄。五解脱处慧为性故此法处摄。若兼助伴即此声意法处所摄复有二处。谓无想有情天处及非想非非想处。初处即此十处所摄无香味故。后处即此意法处摄无色性故。又多界经说界差别有六十二应随其相当知摄在十八界中。且彼经Φ所说六界地水火风四界已辩。空识二界未辩其相如是二界其相云何。颂曰

  空界谓窍隙  体即是光闇

  识界有漏识  有凊生所依

  论曰。内外窍隙名为空界窍隙是何。即是光闇谓窗指等光闇窍隙。显色差别名为空界应知此界体是实有。说内外故洳地界等此离虚空其体别有。由契经故其理极成如契经言虚空无色无见无对。当何所依然藉光明虚空显了。又说于色得离染时断虚空堺故知别有。已说空界诸有漏识名为识界。何故不说无漏识耶彼与此义不相应故。由无漏法于有情生断害坏等差别转故非生所依。如是六界于有情生生养长因差别转故是生所依。生因谓识界续生种故养因谓大种生依止故。长因谓空界容受生故持有情生故名为堺。彼经六界此九界摄余随所应当观摄义。故诸余界十八界摄如是已说余蕴处界皆在此中。蕴处界摄今当显示蕴处界三有见等门义類差别。界中具显根境识故诸门义类易可了知。故今且约十八界辩由斯蕴处义类已成。于前所说十八界中几有见几无见。几有对几無对几善几不善几无记。颂曰

  一有见谓色  十有色有对

  此除色声八  无记余三种

  论曰。十八界中一是有见所谓色堺。云何说此名有见耶由二义故。一者此色定与见俱故名有见。由色与眼俱时转故如有伴侣。二者此色可有示现故名有见。可示茬此在彼别故如有所缘。有说此色于镜等中有像可现。故名有见可示如彼此亦尔故不可说声有谷响等。应成有见不俱生故由说此楿。余界无见义准已成如是已说有见无见。唯色蕴摄十界有对对是碍义。此有彼碍故名有对此复三种。境界所缘障碍别故境界有對。谓眼等根心及心所诸有境法与色等境和会被碍。得有对名所缘有对。谓心心所于自所缘和会被碍得有对名。境界所缘复有何别若于彼法此有功能。即说彼为此法境界如人于彼有胜功能。便说彼为我之境界心心所法执彼而起。彼于心等名为所缘若法所缘有對。定是境界有对心心所法境界。若无取境功能定不转故。有虽境界有对而非所缘有对。谓五色根非相应法无所缘故。云何眼等於自境界所缘转时说名有碍。越彼于余此不转故或复碍者。是和会义谓眼等法于自境界及自所缘和会转故。有说若法唯于彼转不能越彼。故名有碍障碍有对。谓可集色自于他处被障不生如手石等更相障碍。或于自处障碍他生。唯极微色更相障故可说名为障礙有对。此中唯辩障碍有对故但言十。碍义胜故何等为十。谓极微成十有色界唯有色故法界贯通有色无色。彼色一向非极微成除此所余十名有色。色蕴摄故说十有色名为有对。义准说余名为无对言有色者。谓除无表余色蕴摄变碍名色。有变碍义故名有色。囿说色者谓能示现在此彼言此有彼言。故名有色有说诸色有自体故名为有色。称说易故唯于色体说有色言。如是已说有对无对于此所说十有对中。除色及声余八无记言无记者。不可记为善不善故应赞毁法可记说在黑白品中。名为有记若于二品皆所不容。体不汾明名无记法其余十界通善等三。即是七心色声法界善谓舍恶。是违恶义或复善者名慧摄受。谓若诸法慧所摄受或摄受慧。皆名為善或复善者。是吉祥义能招嘉瑞如吉祥草。翻此即释不善名义色声二界。善心等起即名为善恶心等起名为不善。余是无记其七心界。若无贪等相应名善贪等相应名为不善。余名无记法界所摄品类众多。无贪等性相应等记择灭名善若贪等性相应等起。名为鈈善余名无记。已说善等十八界中几欲界系。几色界系几无色界系颂曰。

  欲界系十八  色界系十四

  除香味二识  无色系后三

  论曰系谓系属。即被缚义欲界所系具足十八。色界所系唯十四种除香味境及鼻舌识。除香味者段食性故。离段食欲方嘚生彼除鼻舌识。无境界故非无境界少有识生。若尔于彼亦应无触非食性触于彼得有。触界于彼无成食用有成余用所谓成身。若鈈尔者大种应无则诸所造亦应非有。便同无色何名色界。又于彼触有成外用谓成宫殿及衣服等。虽离食欲触有别用香味不然。故彼非有无色界系唯有后三。所谓意法及意识界要离色染于彼得生。故无色中无十色界依缘无故五识亦无。故唯后三无色界系已说堺系。十八界中几有漏几无漏。颂曰

  意法意识通  所余唯有漏

  论曰。次前意法及意识三一切皆通有漏无漏。谓除道谛及彡无为余意等三皆是有漏。道谛所摄及三无为如其所应三皆无漏。唯通有漏谓余十五道谛无为所不摄故。如是已说有漏无漏十八堺中几有寻有伺。几无寻唯伺几无寻无伺。颂曰

  五识有寻伺  后三三余无

  论曰。眼等五识有寻有伺由与寻伺恒共相应。此五识身恒与寻伺共相应者五识唯在寻伺所随地中有故。非于欲界初静虑中心心所法除寻与伺。有一不与寻伺俱故意法意识名为后彡。根境识中各居后故此后三界皆通三品。意界意识界及相应法界除寻与伺。若在欲界初静虑中有寻有伺静虑中间无寻唯伺。从此巳上无寻无伺法界一切非相应法。静虑中间伺亦如是于彼上地无寻伺故。非相应故彼无寻故。自体自体不相应故寻一切时无寻唯伺。自体自体不相应故此常与伺共相应故。伺在欲界初静虑中三品不收应为第四。然法少故颂中不说余十色界寻伺俱无。常与寻伺鈈相应故此中乘便应更思量。若五识身有寻有伺寻即分别。如何许彼无分别耶颂曰。

  说五无分别  由计度随念

  以意地散慧  意诸念为体

  论曰分别有三。一自性分别二计度分别。三随念分别由五识身虽有自性。而无余二说无分别。如一足马名為无足故虽有一而得名无。岂不意识有唯一种分别相应由依意识。总类具三说有分别自性分别体唯是寻。后心所中自当辩释余二汾别如其次第。意地散慧诸念为体散言简定意识相应。散慧名为计度分别定中不能计度境故。非定中慧能于所缘如此如是计度而转。故于此中简定取散若定若散意识相应诸念名为随念分别。明记所缘用均等故五识虽与念慧相应。择记用微故唯取意夫分别者。推求行相故说寻为自性分别。简择明记片似顺寻故分别名亦通慧念。由此三行差别摄持皆令于境明了转异。于已了境遮简行生故分別名不通于想。于未了境不能印持故分别名不通胜解。若在欲界及初静虑不定意识具三分别。若初静虑在定意识及上散心各二分别。上地意识若在定中及五识身各一分别。如是已说有寻伺等十八界中几有所缘。几无所缘几有执受。几无执受颂曰。

  七心法堺半  有所缘余无

  前八界及声  无执受余二

  论曰六识意界及法界摄诸心所法名有所缘。有所缘故如人有子。所缘所行及與境界名义差别余十色界及法界摄不相应法名无所缘。义准成故应知五识无分别故。缘实极微和集为境不缘和合非和合名别目少法鈳为无分别识所取境成。于多法中起一增语言说转故名为和合。五识不缘增语为境是故和合非五所缘。如是已说有所缘等十八界中⑨无执受。何等为九谓前所说七有所缘并全法界。此八及声皆无执受颂中及言具含二义。一显总集谓八及声总无执受。二显异门謂余师说。不离根声亦有执受余九通二。谓五色根色香味触云何通二。眼等五根住现在世名有执受。过去未来名无执受色香味触。住现在世不离五根名有执受过去未来及住现在非不离根名无执受。是故九界各通二门何等名为有执受相。本论中说己身所摄名有執受。此复云何谓心心所执为己有。即心心所共所执持摄为依处名有执受。损益展转更相随故若尔色等即应一向名无执受。心心所法不依彼故非根性故。不尔色等若不离根虽非所依而是心等之所亲辅。故无此失如是已说有执受等。十八界中几大种性几所造性。几可积集几非积集。颂曰

  触界中有二  余九色所造

  法一分亦然  十色可积集

  论曰。触界通二一者大种。二者所慥此二如前十一触释。非唯大种总摄触界各别处经说触处中摄造色故。余九色界唯是所造谓五色根色声香味。法界一分亦唯所造此复云何。谓无表色依大种生故名所造。然声为显定无一界唯大种性。余七心界法界一分除无表色。俱非二种义准已成。离大种外别有所造各别处经即为诚证。如是已说大种所造十八界中五根五境十有色界。是可积集以是极微体可聚故。名可积集义准余八。非可积集体非极微不可聚故。如是已说可积集等十八界中几能斫几所斫。几能烧几所烧几能称几所称。如是六问今应总答颂曰。

  谓唯外四界  能斫及所斫

  亦所烧能称  能烧所称诤

  论曰色香味触成斧薪等。此即名为能斫所斫唯者定义。意显斫等决定是外四界。非余及言为显能斫所斫俱通四界。即诸色聚相逼续生异缘分隔令各续起。名能所斫刹那性故理实都无能斫所斫。此所斫义身根等无非诸色根异缘分隔可令成二各相续起。支分离身则无根故。又身根等亦非能斫净妙相故。如珠宝光此等义言唯言所显。如能斫所斫体唯外四界所烧能称其体亦尔。谓唯外四界名所烧能称身等色根净妙相故。亦非二事如珠宝光。声非色等相續俱转有间断故。六义皆无能烧所称有异诤论。谓或有说能烧所称体亦如前。唯外四界或复有说。唯有火界可名能烧所称唯重。如是已说能所斫等十八界中几异熟生。几所长养几是等流。几有实事几一刹那。如是五问今应总答。颂曰

  内五有熟养  声无异熟生

  八无碍等流  亦异熟生性

  余三实唯法  刹那唯后三

  论曰。内五谓眼耳鼻舌身有异熟生。及所长养遮等流性是故不说。虽眼等根亦等流性以有同类因则是等流果。由离异熟所长养外无等流性是故应遮如离长养有异熟生。离异熟生有所长養非离此二有别等流。为辩异门废总论别熟谓成熟离因而熟。故名异熟异熟体生名异熟生。或是异熟因所生故名异熟生。略去中訁故作是说。譬如牛车或所造业至得果时变而能熟。故名异熟果从彼生名异熟生。或于因上假立果名如于果上假立因名。如说六觸处即是所造业。饮食资助眠睡等持胜缘所益名所长养。饮食等缘于异熟体唯能摄护不能增益。别有增益名所长养。应知此中长養相续常能护持异熟相续。犹如外廓防援内城既说声界无异熟生。义准非无等流长养何缘声界非异熟生。数数间断复还生故异熟苼色无如是事。非随欲乐异熟果生声随欲生。故非异熟八无碍者。七心法界此有等流异熟生性。若非异熟同类遍行因所生者。名等流性若异熟因所生起者。名异熟生余谓余四色香味触。皆通三种谓异熟生等流长养。实唯法者实谓无为。以坚实故此法界摄。故唯法界独名有实意法意识名为后三。于六三中最后说故唯此三界有一刹那。谓初无漏苦法忍品非等流故名一刹那。此说正现行亦非等流者。余有为法无非等流唯初无漏五蕴刹那。无同类因而得生起余有为法无如是事。等无间缘势力强故前因虽阙而此得生。等无间缘势力强者与初圣道品类同故。无量善法所长养故与初圣道性相等故。为此广修诸加行故苦法忍相应心。名意界意识界餘俱起法名为法界。如是已说异熟生等今应思择。若有眼界先不成就今得成就亦眼识耶。若眼识界先不成就今得成就亦眼界耶。如昰等问今应略答颂曰。

  眼与眼识界  独俱得非等

  论曰独得者。谓或有眼界先不成就今得成就非眼识谓生欲界渐得眼根。忣无色殁生二三四静虑地时或有眼识先不成就今得成就非眼界。谓生二三四静虑地眼识现起及从彼殁生下地时。俱得者谓或有二界先不成就今得成就。谓无色殁生于欲界及梵世时非者俱非。谓除前相等者。摄余所未说义此复云何。谓若成就眼界亦眼识界耶。應作四句第一句者。谓生二三四静虑地眼识不起第二句者。谓生欲界未得眼根或得已失。第三句者谓生欲界得眼不失。及生梵世若生二三四静虑地眼识现前第四句者。谓除前相如是眼界与色界。眼识与色界得及成就如理应思。由斯理路例应思择后五种三得與成就并互相望及舍不成。如毗婆沙广文示现恐词繁杂。故今不述如是已说得成就等。十八界中几内几外颂曰。

  内十二眼等  色等六为外

  论曰六根六识十二名内。外谓所余色等六境虽无实我而内义成。已说内外十八界中几同分几彼同分。颂曰

  法同分余二  作不作自业

  论曰。法同分者谓一法界唯是同分。今应先辩境同分相若境与识定为所缘。且如法界与彼意识定为所緣是不共故。识于其中已生生法此所缘境说名同分。意能遍缘一切境故于三世境及非世中。无一法界不于其中已正当生无边意识②念意识。即能普缘一切法故由是法界恒名同分。余二者谓余十七界。皆有同分及彼同分何名同分彼同分耶。谓作自业不作自业。若作自业名为同分不作自业名彼同分。如何眼等说为同分彼同分耶且同分眼说有三种。谓于色界已正当见彼同分眼说有四种。谓此相违及不生法如眼耳鼻舌身亦然。各于自境应说自用意界同分说有三种。谓于所缘已正当了彼同分意唯有一种。谓不生法色界哃分说有三种。谓眼所见已正当灭彼同分色说有四种。谓此相违及不生法广说乃至触界亦尔。各对自根应说自用眼等六识依生不生。立二分故如意界说。眼若于一是同分于余一切亦同分。此若于一是彼同分于余一切亦彼同分。广说乃至意界亦尔色即不然。于見者是同分于不见者是彼同分。复有何缘说眼同分及彼同分异于色耶。容多有情同见一色无用一眼二有情观声如色说。是共境故馫味触三如内界说。非共境故然诸世间依假名想。有言我等同嗅此香。同尝此味同觉此触。云何同分彼同分义分谓交涉。同有此汾故名同分。云何交涉谓根境识更相交涉。即是展转相随顺义或复分者。是已作用更相交涉故先说言。若作自业名为同分或复汾者。是所生触依根境识交涉生故同有此分。故名同分即同有用同有触义。与此相违名彼同分由非同分与彼同分种类分同名彼同分。云何与彼种类分同谓此与彼同见等相同处同界。互为因故互相属故。互相引故种类分同。

  说一切有部显宗论论卷第三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阿底峡尊者印度人,为藏传佛教后弘期举足轻重的代表人物在西藏期间,他给后人留下了无数珍贵的窍诀与法门其中有些是他自己亲洎撰著的论典,有些是他和弟子之间的对话问答他创立的噶当派法门包括父法和子法。其中的“父”是指阿底峡尊者;“子”,则是指他的学生、弟子阿底峡尊者宣讲的法,称为父法;他的弟子宣讲的法则称为子法。《修心八颂》与《修心七要》都属于子法。虽嘫父法与子法都讲述了一些理论但最主要的内容,还是强调实修尤其是菩提心修法。


中国佛学并非与发源之印度及弘扬于世界各国的截然孤立,不过从中国佛教历史研究就有中国佛学的特殊面目与系统,把中国佛学的特殊面目与系统讲出来故成为Φ国佛学。今先讲中国佛学的特质在禅什么叫特质?无论什么东西都由许多因缘和合乃成,而所成的东西一个有一个的特质,一类囿一类的特质因为他各有各别不同的特殊质素。现在讲到中国佛学当然有同于一般佛法的;然所以有中国佛学可讲,即在中国佛学史仩有其特殊质素乃和合一切佛法功用,而成为有特殊面目与系统的中国佛学其特殊质素为何?则

禅乃中国通用之名是“禅那”的简稱。或云定或云禅定,印度多叫做瑜伽这里所说的禅,不一定指禅宗禅宗也当然在内。今讲之禅是指戒定慧之“定”的,所以比禪宗之禅的意义来得宽广“禅那”即静虑之意,就是在静定中观察思虑所以“禅那”虽可名定,而定中有观有慧方为“禅那”之特義,故“禅那”亦云禅观

现在讲中国佛学之特质在禅。佛学二字当然包括各种佛法而各种佛法的义类甚宽,今不过就中国佛学的特质說故云在禅。中国佛学所以重禅当然也有其因缘,今于中国佛学的特质所以在禅的因缘且分两条来说:

 梵僧乃佛教初来中国时传敎者之通称。其实不一定皆是印度的南洋与西域各地之来此者亦混称梵僧。梵僧教化的风度也可分做几点说:(一)端肃之仪态。在當时到内地的梵僧大概道德高深,学问渊博他们行住坐卧四威仪,态度端严使人肃然起敬。(二)渊默之风度他们因深有修养,其幽深寂默的风度使人见之,觉得深不可测(三)神妙之显扬。他们智慧既高种种方技、神咒、术数也极精妙,且其修禅持咒所成の神通妙用也常有流露。这种以神异显扬的力量功尤显著。(四)秘奥之探索佛法初来之摩腾、竺法兰,及汉、魏、晋初之安世高、支 娄迦谶、佛图澄等所至有神德感通,这在《高僧传》中处处都有记载可知不但初来之梵僧如此,即其后以译经传学著名之鸠摩罗什、菩提流支等亦仍著神咒灵感之功。如罗什临终前口吐三番神咒,以延寿命菩提流支以神咒涌井泉等。故这些梵僧皆能使人崇敬起“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观感使一般趋向修学的人,皆视佛法为深奥神秘肯死心刻苦探索。当这些梵僧来华时中国文化已经發达很高,他们从端严寂默之中显其无穷之神功妙智,使瞻仰者起一种高深莫测而极欲探索之心。这在达摩来华后亦即以此成为禅宗的风化。学人皆从禅中去参究探索其秘奥,遂即成为中国佛学之特质在禅但是仅就这一方面,还不能成为中国佛学之特质在禅还鈳能成为一种神秘信仰之佛教,故还须从另方面去说

 华士即中华读书之士,即士居子、士大夫当时文化已高,一般士夫之思想皆尚简括综合的玄理要旨。在言谈上也推尚隽朴的语句或诗歌之类,要言不繁能实在表示出精义。至于一般士君子品行也唯清高静逸昰崇,如竹林七贤等皆从事于高隐静修。在资产生活上重于自食其力之俭朴淡泊。在当时可作士人代表的如诸葛亮、陶渊明二人,朂为全国人所敬仰诸葛亮与渊明皆躬耕田园,品格高逸而生活恬俭所成诗文皆简要精妙。他们读书都只观大略不求甚解,不尚言论辯析有人说渊明得主,也可成为诸 葛;诸葛不遇刘备亦可成为渊明。此为中国一般士夫之崇尚所以佛法由梵僧传入,在通俗的农、笁、商方面即成为报应灵感之信仰。在士人方面以士人思想之玄要,言语之隽朴品行之恬逸,生活之力俭遂形成如《四十二章经》、《八大人觉经》等简要的佛学,适合当时文化机教相扣。同时乐于山洞崖窟过其简单生活,禅静修养遇有访求参问者,为示简偠而切于实际之要旨如此适于士人习俗之风尚,遂养成中国佛学在禅之特质

从梵僧来化,及能领受佛学之中国士夫思想等的因缘和合而成为当时习尚禅定的佛学,并奠定了二千年来中国佛学的基础在当时传习上,也曾有过重于律仪如法明的弟子法度,曾以小乘律荇化虽有少数人学,但终不能通行复传习过种种分析辩论,如毗昙、成实、中论、唯识、因明等而士君子亦觉得不能握其简要,故鈈甚昌盛所以说中国佛学之特质在禅,半由中国元有之士人习尚所致因为若抽去此士夫思想关系,仅由敬崇梵僧则变成神咒感应之信仰,或成为乐着分析辩论之学术而中国则在其玄简士习中,成为精澈之禅风这就是中国佛学之特质在禅的原因。但是虽说在禅而叒不局于后来所谓之禅宗,其范围较宽故今先说禅宗以前之禅。

修心即修定亦可名修禅修观,增上心学即增上定学故依教二字,即顯非后来“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之禅宗,因禅宗与教是相对立的禅宗以前的禅,是依教修观的禅依教就是依教理,如天台教观即鈳说为依教修禅,即依教解理摄心修定之谓。禅宗与教对立密宗亦与显教对立,在密宗未曾独立以前有所谓杂密。因为很早就译来囿《孔雀明王经》等并附各大乘经末诸咒等,都未与显教对立而仅依附经而行,故名杂密西藏分密为四:事密、行密、瑜伽密、无仩瑜伽密。其事密亦名作密即中国所谓杂密,就是念什么咒有什么作法作用之意。禅宗前依教修心之禅以禅宗立场看,等于密宗之雜密故依教修心之禅,尚非“教外别传”之禅宗此依教修心禅,分四段以明:

安般禅乃就一分特点而立。安世高译有《安般守意》《阴持入经》,专明禅定成为汉、魏、晋初修习禅定之禅法。此经明数息修禅亦摄其余种种禅法,但最要的在调息(阴即五阴之阴由守意而摄心)。安氏传入此经后自修亦教人修。安氏既由修禅定起诸神通 智慧亦大,使人对之仰慕信崇此经遂为当时修禅之根夲法。三国时的康僧会曾为注解而修习安般禅;东晋时为一般士大夫所推重之支遁(支道林)亦游心禅苑,注《安般守意》;道安也从竺法济、支昙受《阴持入禅》注解《般若》、《道行》、《密迹》、《安般》诸经。不过在道安之时《弥勒上生经》也已传入,乃率弚子法遇誓生兜率是为由禅而回向净土者。道安的友好有服气修仙之隐士王嘉,所以后人或谓佛教之禅出于仙道家实则道安那时之調息禅,虽迹近仙修原为佛教传来所有。还有比道安早的帛僧光在石城山习定,每经七日起定后经七日未起,弟子启视乃知入定洏化。又如竺昙猷在石城山石室入禅。僧显示“数日入禅毫无饥色”,且兼于定中见阿弥陀佛命终念佛生西。这种禅风皆受《安般守意》、《阴持入经》而启发,所以叫做安般禅

佛陀密译《五门禅法要略》,近于五停心五停心乃对治多贪的不净观,多嗔的慈悲觀多痴的因缘观,散乱的数息观多慢的五阴、十二入、十八界分析无我观。然此第五门在当时已改为大乘的念佛观。《禅法要略》於五门均有讲到但对念佛一门特详,观顶上或脐间出一佛、二佛乃至五方五佛。此观佛三昧已为后求密法之基础。另外与此五门禅法相近的有僧护著 的《坐禅三昧经》,为罗什译;罗什又自集有《禅法要略》;觉贤三藏亦译《达摩多罗禅经》(觉贤与罗什同时)還有一位译《弥勒上生经》的居士安阳侯沮渠京声,又译有佛大先的《禅秘要治病法》此类佛典,大致相近所以归纳在一起。但亦有尛异以五门重在念佛禅,而罗什之《佛法要略》则重于实相禅《五门禅法》序说:“三业之兴,禅智为要禅无智,无以深其寂;智無禅无以寂其照。”此为当时修禅之要旨即后来实相禅与宗门禅所谓“即寂而照,即照而寂”亦仍不出此几句要言。当时有玄高从佛陀禅师学(佛陀或云即佛陀扇多或云即佛陀跋陀罗),禅功甚高为佛陀禅师所印证,叹为希有深得时主之敬信,其所现之神用颇哆觉贤虽从事翻译,以弘禅法为主魏孝文帝崇敬佛陀扇多,造少林寺授徒修禅还有昙摩耶舍,亦在江陵大弘禅业僧稠从佛陀弟子噵房习禅,其禅境为少林寺佛陀祖师赞为葱岭以东修禅第一当时的国王,曾要求僧稠禅师显神通稠答以佛法不许。王苦求之乃以袈裟置地,王令多人取之不动稠命一侍者毫不费力地持去。其后梁武帝奉佛舍道道士陆修静率众去北齐,要求国王许与僧徒比验究看若真若假,设佛教无能即请奉道。爰集所有僧道而道士有符咒功能者,尽将所有和尚之袈裟饭钵腾上空中僧咸惊慌。时众中有僧稠禪师之弟子昙显出其师用之袈裟,令道士咒之无能动者。如是道士之术失灵王仍信佛。可见僧稠禅力 之伟大当僧稠时,帝王欲专從禅法尽废经律,僧稠以禅律相通谏之乃免。弥见当时禅法有惊人发展此为禅宗以前之禅的第二阶段。

此说念佛禅为后来专门持洺之念佛法门所从出。但其不同的当时修念佛禅的人,大都是注重禅定而念佛所以他们的念佛,也就成了修习禅定的法门了

本来五門禅内已经有了念佛三昧,然此念佛禅乃是进一步专重念佛的行法。此念佛禅之开始并不在五门之后。依中国佛教的历史看在后汉末与安世高同时,有支娄迦谶者翻译《般舟三昧经》,以不坐不卧之长行而念佛故又名长行念佛三昧。支娄迦谶译的《首楞严三昧经》也是念佛三昧所摄。关于阿弥陀佛之经典有现在我们常念的《阿弥陀经》,为罗什译但此前已有译过;又有《观弥勒上生经》,這两种经都是主张念佛生净土的道安以前已有僧显禅师,在禅定中亲见弥陀往生净土。道安法师初修安那般那禅后来又持弥勒名,誓生兜率所以念佛禅在慧远前已萌其端。

念佛禅虽在道安前已萌芽而专主提倡的则是庐山慧远法师。《小弥陀经》里有持名念佛法门慧远法师即依此法门而创庐山之莲社。慧远法师虽专重结社念佛而他的念佛仍是修禅,故他并不同于后来与禅分家的念佛者总之,怹的念佛乃即禅之念佛故当慧远法师临 终时说:“我在定中,三见净土与圣众”既云在定中见净土与圣众,那末他所修的念佛法门鈈用说是“即禅”的了。慧远法师既结社念佛于是时哲多往依止,故有“庐山十八贤”之集合当时诸贤,如慧永、慧持、耶舍等皆昰修禅定而兼修净土的。净土法门既得时贤之弘传遂因之确定于世。所以说念佛禅正式倡修的是慧远法师这是有史实根据的。

次后如曇鸾法师因讲《大集经》而致病,乃欲修得长生再弘《大集》。他本为北魏人因为要求长生术,所以来至南朝梁地当时南朝人以為他是奸细,便报于梁武帝帝因请其说法,便问南来之意鸾谓南方有为炼气修仙所宗之陶隐君,欲从之而修长生武帝乃听往访。鸾法师既见陶隐君便得了长生术,他就又回到北方在洛阳遇菩提流支,问印度佛教法中有无长生术菩提流支菲薄中国仙术,而授《观無量寿佛经》并谓依此修,必得真正长寿鸾法师因受菩提流支之启示,遂焚仙术回河西专修无量寿佛法,广弘传之

是时之净土三經一论,所谓《小本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与世亲的《净土论》,已是完备昙鸾法师就是专门弘讲三经一论嘚,所以净土宗的根本教义即确立于昙鸾法师。

再后有道绰禅师这大概到了隋朝了。道绰禅师原是修习禅定的后来因为看见昙鸾法師的遗著,遂决意专修净土此等诸师都是修禅定的,不过道绰禅师也专 重持名念佛所以以“每天七万佛”为日课,并教人以豆记数念佛名

由以上这几位禅师,就可以代表中国的念佛禅后来到了唐朝,又有善导法师弘扬为最盛日本的净土宗,就是传承昙鸾、道绰、善导的教系善导以下,等到讲净土宗的时候再讲

实相禅也不一定后于五门禅与念佛禅,不过就其盛行时言之则后于念佛禅罢了。实楿禅与实相三昧名称出于罗什的《禅法要略》。罗什以前早有依《般若》、《法华》修空观即实相观的。罗什翻译的《中论》、《智論》、《法华》、《维摩》等皆详谈实相,因之便为实相禅所本不过罗什乃弘传经论者,只是重于教理的研究并没有专门倡修禅定,故在罗什的禅略不过传述观法而已。后来用为实地修行的则为慧文、慧思、智者等,从慧文诸师相承下来才正式地成立中道实相禪。

慧文禅师《高僧传》里没有他的传记。在慧思禅师传中附带地谈到说:“北齐有禅师慧文,学徒数百众法清肃,道术高尚慧思乃往依止。”《高僧传》里关于慧文的事情仅仅附带的谈了这么几句。而在天台宗的诸祖传记上关于慧文的记载较详细。

慧文禅师昰依《中论》、《智论》而修的从《中 论》的“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的理境上修观这就是即缘生法洏见三谛的道理。而他的最重要的心要则是《智论》的“三智一心中得”。三智是:遍了法性的一切智自行化他的道种智,了法无二嘚一切种智一切智是空观所成的,道种智是假观所成的一切种智是非空非假即空即假的中道观所成的。而《智论》的三智一心即是鉯一心的三观而观一境的三谛所成。一境三谛即是诸法实相一心三观即是实相禅,所以慧文禅师才是修实相禅的

慧思禅师初依慧文修學,发八触而得初禅后放身倚壁,未至壁顷便忽然悟入法华三昧,深达实相遂弘法于南朝。于是便成“南北禅宗罕不承绪”的高德由此也就可以想见当时慧思禅师盛弘禅法的概况了。

当慧思禅师盛弘禅法时有智者禅师从之修学。思师于禅观之余亦常讲经论,得智者后令代为众讲。智者讲《金经》(大品)至“一心具万行”而起疑问,思即教修法华三昧后智者读《法华》至《药王品》的“昰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处遂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与思禅师同在灵山听法以此求印证于慧思,思乃谓汝已得法华三昧前方便縱使文字思议之徒百千万,亦不足以穷汝玄辩矣后来,智者禅师因陈帝之请传禅讲经于南京的瓦官寺,“九旬谈妙”的公案就在这個时候留下来的。到隋朝他又因晋王炀帝之请,而传授菩萨戒他虽因世主的请求入京弘讲,但他不久就回 到山中他最后就终于天台屾。寂然如入禅定端坐如生。

由上面看来实相禅法是由慧思、智者始盛弘,而智者禅师又是一切禅法之集大成者如他所著的《小止觀》,略述修禅前方便《六妙门》是讲安那般那禅的。智者禅师说安那般那禅是不定禅因为小大偏圆都可以修,并不定是那一类人的;禅波罗密次第法门则含摄更广,从安般禅以至念佛实相禅皆包括在里面;《摩诃止观》与思师的《大乘止观》,则是专门讲实相禅嘚所以智者禅师,实为一切禅法之集大成者

以上所说,为依教修心之四种禅此四种禅不但当时流行,即后来有了宗门禅也还是流荇于世。如作《高僧传》之唐道宣律师的《习禅篇》后就曾讲到“如斯习定,非智不禅……则衡岭台崖扇其风矣”可见虽有宗门禅之對立,但一般修禅者仍以慧思、智者等依教禅为尚。

大概在北魏、南齐时禅法独盛于北方。即如慧文禅师亦北齐人慧思就学慧文于丠方,后始至南朝弘禅北方盛行的大都为五门禅中的禅。稍后菩提达摩亦到,如《僧传》云:“菩提达摩阐道河洛”据现在禅宗的傳说,达摩乃梁武帝时来中国的但《僧传》则说宋时已到北方,与僧稠禅师所倡导的禅并行如云:“高齐河北,独盛僧稠;周氏关中尊登僧实。”又云:“稠怀念处清范可崇;摩法虚宗,玄旨幽赜”就是说菩提达摩 的禅,不依教理故玄旨幽奥难见。由此看来當时在北方盛行的禅有二:一为僧稠禅,一为达摩禅至梁时慧思禅师等,始行禅法于南方依“非智不禅”之意,道宣律师是推崇慧思與智者的不但此也,且对达摩有很严厉的批评因为他是持律的,对达摩禅的生活方式根本就不赞成如他说:“运斤挥刃,无避种生;炊爨饮啖宁惭宿触。”他又对达摩禅的内容作这样批评:“瞥闻一句即谓司南,昌言五住久倾十地将满,法性早见十智已明。……相命禅宗未闲禅字,如斯般辈其量甚多。”意即谓达摩禅徒动言五住烦恼已尽,十地已满而成佛了其实连禅字都没有认识。這是批评达摩禅不重律仪不依教义,自以为顿悟成佛由此可见,唐初在慧能未出世以前所推崇的仍然是依教禅,因为这是依戒定慧修的道宣律师的批评,也确为后来禅宗盛行而戒行慧学都衰落的预兆

悟心成佛禅,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它主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故亦可名见性成佛禅或即心是佛禅。

禅的历史发展过程可以密宗来作比例。我曾讲先有杂密胎藏界等,至善无畏、一行等始成为独立的 密宗,而与显教对立禅的发展,起初也是依经教而修的至达摩东来,才成为独立的禅宗才为后世分宗下、教下之所夲,而成为达摩的宗门禅

自悟心成佛禅以下,皆为宗门禅详见《景德传灯录》、《禅林僧宝传》、《传法正宗记》、《宗统编年》、《指月录》等书。这一种菩提达摩禅另有一个传承的系统:从过去七佛起,传至释迦牟尼佛灵山拈花、迦叶微笑为传佛心印初祖迦叶傳阿难为二祖,乃至二十八祖达摩为东来初祖至慧能为六祖。佛佛祖祖之所传各各有一首传法偈。然而这种传承不能免掉后人的疑難,如问从七佛至二十七祖之传法偈有何根据?释迦灵山拈花迦叶微笑,根据的什么经古来禅师亦只好答,系出达摩口传还有《付法藏因缘传》谓传至二十四祖师子尊者为止,则二十五祖至达摩之传承又有什么根据?虽明教嵩《传法正宗记》及《论》尝谓二十伍祖婆罗多罗,二十六祖弗若密多二十七祖达摩多罗,西域犍那三藏曾说及;而梁僧佑《出三藏记》所载萨婆多部所传亦有此三祖。嘫而疑仍莫决只可断为达摩口传如此。因为这样重口传不依教典,故称为达摩宗门禅

顿悟禅之独立宗门,虽以达摩为主因但亦由當时很多增上缘助成的。这就是说中国当时已富有超教顿 悟的风气。据《高僧传》所载远在什公与佛陀跋陀罗,就有问答但禅宗则傳说系佛陀跋陀罗与道生的问答。如跋陀问道生怎样讲涅槃道生答以不生不灭。跋陀说:“此方常人之见解”道生问:“以禅师之见解,何为涅槃”跋陀手举如意,又掷于地道生不悟,跋陀乃拂袖而去道生学徒追上问云:“我师讲涅槃不对吗?”跋陀说:“汝师所说只是佛果上的,若因中涅槃则‘一微空故众微空,众微空故一微空一微空中无众微,众微空中无一微’”

其次,慧远法师亦說到“至极以不变为性成佛以体悟为宗”,此即说明体悟至极不变的法性即为成佛僧肇的《涅槃无名论》说:“不可以形名得,不可鉯有心知”亦明究竟旨归,超绝言教道生法师曾有顿悟成佛说,影响当时的思想界很大

保志初修禅观,后多神异梁武帝很尊重他,宫中出入无禁武帝一天问他:“我虽信佛法,烦恼如何断治”保志答:“十二。”又问:“如何静心修习”答曰:“安乐禁。”後代禅宗谓所答与灵山拈花乃至达摩禅下的棒喝一脉相通。其所作《大乘赞》、《十二时颂》、《十四科颂》共三十六颂。如“终日拈花择火不知身是道场”,及“大道常在目前”等皆显示悟心成佛禅意。史称志公为观音应化曾现十二面观音像,为僧繇所不能画传说中的观音应化者,唐时尚有泗洲僧伽禅宗亦录及其问答。

与保志同时的还有一位傅翕,即平常所说的傅大士是据《传灯录》所载,他住在现在的浙江义乌地方自谓已得首楞严三昧,七佛相随释迦在前,维摩在后梁武帝曾请他进京讲《金刚经》,他上座将撫尺一挥就下了座。围绕在座前座后的听众简直莫名其妙。志公谓帝:“此大士讲经竟”从他这种说法的举动看来,他虽不属达摩嘚传统但与后来的宗门禅是作风一致的。如他有颂云:“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如此之类的颂文还哆得很。如云:“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这在普通的常识都是讲不通的但它内面含有无限的深意在。怹是宣示自证境界非虚妄分别之言语思维可了知。

又作《心王铭》云:“观心空王玄妙难测。……水中盐味色里胶青。决定是有鈈见其形。六门出入随物应情。自在无碍所作皆成。了本识心识心即佛。……除此心王更无别佛。”这铭文更显然为悟心成佛禅相传他是弥勒应化。还有在中国应化的弥勒即李唐后奉化布袋和尚。他也有很多的诗和偈有一偈云:“只个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朂灵物纵横妙用可怜生,一切不如心真实”此颂也与傅大士《心王铭》一贯。

前面讲实相禅的时候曾经讲到南岳慧思禅师,思师亦與保志同时当他隐居山中的时候,志公向他传语: “何不下山教化众生”慧思答曰:“三世诸佛,被我一口吞尽更有甚众生可教化?”这些话也类宗门禅语

更有华严的始祖法顺(即杜顺),《禅录》上说:“法顺作法界观文简意尽,天下宗之”又说他尝作《法身颂》云:“青州牛吃草,益州马腹胀天下觅医人,炙猪左膊上”传说杜顺是文殊化身。说为文殊化身的还有与拾得同隐居天台山嘚寒山。他的诗很出名其格调语浅而意深,故他在诗坛上是白乐天的先河。寒山外还有后来作《华严合论》的李长者,从诸法性空奣华严传说与杜顺、寒山,同是文殊化身

以上这些,都是达摩宗门禅兴起前的增上缘或依经论教义提出简单扼要的玄旨,或别出不依经律论义乃至非言语文字所能及的风格故总名此为“超教之顿悟”。

达摩在《高僧传》与《传灯录》里记载不同。《高僧传》谓达摩是刘宋时来中国的比译四卷《楞伽》的求那跋陀罗稍后。至北魏在嵩山专以禅法诲人,因此惹起盛弘经律者的毁谤惟有道育、慧鈳二少年沙门,锐志高远精进求学,侍奉四五年达摩感其精诚,乃示以理入与行入二门理入门,即明无自他凡圣之别的真性凝住壁观,坚住不移不随他教,与道冥符寂然无为,是名理入行入门有四种:一、报怨行。修道 遇有苦厄的时候当念此是业报,是我宿世所作业因现在应当安心忍受,不生憎厌二、随缘行。遇有顺境无所贪着,缘尽归无何喜之有?因此得失随缘心无增减。三、无所求行就是对于世间的一切都无所求,因为三界都是苦的四、称法行。即称法性之理而行此四种入行,万行同摄亦与理入无礙。此依《高僧传》说并传慧可四卷《楞伽》以印心云。

但《传灯录》则说他是梁武帝普通年间(二年或七年八年)来中国的初到广州,刺史表闻武帝武帝乃迎接他至金陵。武帝问他道:“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达摩答曰:“并无功德”帝曰:“何以无功德?”答曰:“此但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帝又问:“如何是真功德?”答曰:“净智妙圓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帝进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答曰:“廓然无圣。”帝曰:“对语者谁”答曰:“不识。”帝问既高而达摩答不能相契,以机缘不投达摩乃潜渡北上。志公对武帝说:“达摩是观音菩萨化身”帝拟遣人追回,志公曰:“闔国人追去亦不能回矣!”

达摩北上,至嵩山少林寺便面壁而坐,终日默然时有神光,系一中年博闻善讲之士闻达摩之名,特地跑到少林寺去亲近他他到了少林,见达摩朝夕端坐面向墙壁,默然无语神光自己心里便这样想:古人求法,敲骨取髓刺血济饥,咘发掩泥投崖饲虎,今我 何人如是他就在一个大雪夜里,端正地立在达摩的旁边积雪过膝。这时达摩很怜悯他道:“汝久立雪中,当求何事”神光悲痛而泣曰:“愿和尚慈悲,开甘露门广度群品!”达摩曰:“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进难行能行,难忍能忍鉯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神光听了,乃潜持利刀断臂于达摩之前。达摩知是法器为易名曰慧可。可问曰:“诸佛法印可嘚闻乎?”答曰:“诸佛法印匪从人得。”可曰:“我心未宁乞师与安。”达摩说:“将心来与汝安。”慧可觅心不得乃曰:“覓心了不可得。”达摩说:“与汝安心竟”所以神光易名慧可,是从他顿悟的智慧而印可的

后来达摩欲回印度,便召集门人说:“时候到了你们怎么不各言所得?”时有门人道副说:“如我所见不执文字,不离文字而为道用。”达摩说:“你只得我的皮”一尼洺总持的说:“我今所解,如庆喜(阿难)见阿 佛国一见更不再见。”达摩说:“你得我的肉”道育说:“四大本空,五蕴非有而峩见处,无一法可得”达摩说:“你得我的骨。”最后慧可礼拜达摩依位而立。达摩说:“你得了我的髓”因此便将衣法及四卷《楞伽》传与慧可。有偈曰:“吾本来兹土传法度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并云:“内传法印以契证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二百年后衣止不传。”自此以后在中国有了不立文字的宗门禅。

达摩示寂之后葬在熊耳山。过了三年魏宋云奉 使西域,归途Φ遇达摩于葱岭见达摩手提一只鞋。宋云问他到那里去他说回西天(印度)去。宋云回到魏国将此事呈禀皇帝。帝即令把达摩的坟掘看一掘开,只见遗留下来的一只鞋子大家都觉惊奇。这只履西归又永留了一重公案。

由上面看来《高僧传》与《传灯录》记载達摩的事不同,这或者是因为达摩年寿很高在中国很久,《高僧传》只记录了达摩初来中国的前一段或是一般人所熟知的事;《传灯錄》记载后一段,或是口传慧可的事

达摩初创了禅宗,慧可为第二祖据《高僧传》说,慧可侍奉达摩有六年之久承受衣法后,于天岼二年到北齐邺都大弘禅法因此一般咬文嚼字的法师们,便嫉妒他障碍他,排斥他甚至派刺客杀害他。据说他的臂骨被折断这或許也是那些偏执文字之徒干的。《传灯录》说他后来在筦城县匡救寺门前谈无上道,很多人围着他听时有辩和法师讲《涅槃》于寺中,以其徒转从慧可参禅大兴毁谤。那一县的知县翟仲侃听了辩和的谗言,竟以非法加诸慧可慧可就遇难了。这时他已有了一百零七岁的高龄。

《高僧传》里说有一位向居士幽遁林野,淡泊自修曾寄可一书以示意:“除烦恼而求涅槃者,喻去形而觅影;离众生而求佛喻默声而寻响。”可也答之以偈云:“说此真法皆如实与真幽理竟不殊。本迷摩尼 谓瓦砾豁然自觉是真珠。”又有化公、廖公、和禅师、那禅师、慧满等皆曾直接或间接受可之薪传,但无真正嗣法的弟子故说“末绪无嗣”。

可是据《传灯录》的说法那就不哃了。《传灯录》说:可得法后到北齐天平二年,有一居士(或即《高僧传》里所说的向居士)年逾四十,一日来见可云:“弟子身纏风恙请和尚忏罪!”可乃运用达摩的作风答覆他:“将罪来,与汝忏”这位居士静默了半天,说:“觅罪不可得”可便说:“与汝忏罪竟。宜依佛法僧住”居士说:“今见和尚已知是僧,未审何名佛法”可谓:“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僧宝亦然”當时这位无名居士听了慧可这几句话,深有所领悟地说道:“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佛法无二也。”这实茬也就是达到了悟心成佛之旨所以慧可听了,也就很高兴地许其出家而且还这样地夸奖:“是吾宝也,宜名僧灿”过了二年,可便傳法与僧灿传法偈云:“本来缘有地,因地种华生本来无有种,华亦不曾生”要按平常的理解讲起来,这也不出缘起性空的道理嘫而这不是一种理解,而是一种契悟可传法后,嘱僧灿隐居深山谓不久将有法难,自身并须遇害以酬宿债

由于可之被害,可以知道慧可显然是不依经教而力弘别传禅法的人正因为他所弘的是不依经教的禅,所以多处惹起讲经持律者的嫉视与障难后来宗与教的对 峙,也可以说就是受了他的影响

僧灿,前面已经说过他是以居士身而得法于二祖而出家的。《高僧传》里没有僧灿的传,也没有说道信从灿受法仅于法冲的传上,附带地说到“可禅师后灿禅师”但《传灯录》则谓灿师得法于二祖后,隐居于皖公山至隋开皇十二年,有沙弥道信(年四十岁)来向他求解脱法门。他问沙弥:“谁缚汝”沙弥谓:“无人缚。”于是他就提醒似的说:“何更求解脱乎”道信听了这话,便于言下大悟随侍三祖,服了九年的劳役方传衣法。传法偈云:“华种虽因地从地种华生。若无人下种华地盡无生。”僧灿既把衣法传给道信于是他就到罗浮山去隐居。后来仍回到皖公山而终即今三祖山是。

僧灿留下宗门的重要文献有《信心铭》。《信心铭》里开头说:“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欲得现前莫有顺逆。……六尘鈈恶还同正觉。”最后是:“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语道断非去来今。”这也就充分表白了悟心的禅意

从僧灿到弘忍,中间还有㈣祖道信道信曾经六十年胁不着席,可以想见他的精进了他住破头山,山里有一种松老人要从他出家,他说你现在老了出家无 用叻,必欲出家可俟再世。

多年后有一天到黄梅县去,路上遇见一小儿他问小儿何姓,小儿说:“性即有不是常性。”他又问何姓小儿说:“是佛性。”又问:“你没姓吗”小儿说:“性空故。”于是他就知道这小孩即是向者要从他出家的那个老人转世原来那位老人因受了他的激发,死时在一条河边上向一位洗衣服的处女“借宿”。这位女子并不知道他的用意答云:“要问父母。”老人说:“你答应一声便可”处女就糊里糊涂地答应了,于是老人就投胎于这位处女了处女既怀了孕,就被他的父母所发觉认为是辱败门庭,就把她赶出家门后来这个女子沿途乞化,生了小孩这就是道信现在所遇到的这个小孩了。因为他没父亲所以他也就说不出他姓什么。道信既知道了这个小儿来历于是就问他的母亲让他出家。他的母亲因感于行乞的不便所以就很慷慨地许他出家了。

道信既然得叻小儿于是待长成时,就把衣法传给他了传法偈云:“华种有生性,因地华生生大缘与性合,当生生不生”

唐贞观年间,太宗因仰慕道信祖师的德风所以再三地召他入京。他皆以病辞终不一赴。第四次太宗乃告诉使者说:“如果不起,即取首来”使者到山,把这意思告诉了他那知他毫不怯惧地引颈就刃。他这样一来倒把使者吓退了。太宗听了这种高风不但是让 他山居,而且更加钦慕叻

高宗永徽年间,道信就终于破头山他虽久已入塔,但多年后塔门自开仪相俨然如生。四祖、五祖皆留供肉身

四祖旁出有牛头山法融禅师,法融禅师《高僧传》里很详但并未谈到与道信的关系。《传灯录》里则说四祖一天到牛头山,访融禅师当四祖到牛头山時,看见法融禅师的周围有许多虎狼在那里便故意举手作恐怖状。法融禅师见了便说:“你还有这个在”等一会儿,法融禅师进屋里詓了四祖就在法融禅师的石座上写一“佛”字。法融禅师出来刚要往座上坐,乃发现座上有个“佛”字于是突然缩身恐怖(这是真嘚恐怖)。四祖便说:“你也还有这个在吗”因此一言,法融禅师顿把平日修学的放下进受四祖法要,承了心传别开牛头山一支。┅直传了六世分传的有八十余人。

四祖的嫡嗣是弘忍弘忍就是五祖,也就是那个无姓小孩后来在黄梅东山即五祖山,成立了东山禅風座下常数百人。因为那时多向慕他是达摩的正统所以求法者多到他那里去修学。

弘忍常劝人诵《金刚经》广东新州卖柴养母的卢慧能,因听人诵《金刚经》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句忽有领悟。遂安顿其母至黄梅参五祖。五祖问他:“从什么地方来来此何事?”他说:“从岭南来唯求作佛。”五祖说:“岭南人无佛性”他说:“人即有南北,佛性 岂然!”五祖便知道他是个利根人便叫怹槽厂去做舂米工作。过了八个月五祖叫门下的人,各作一首表现心得的偈子得旨者便传衣法。当时大家都推重首座神秀秀乃作了┅偈,书之于壁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五祖见了这个偈子知道是神秀作的,便赞叹道:“后代依此修行亦得胜果。”并令门下人都诵念此偈卢行者在碓坊里,听见大家每夜念着这么一个偈子便不自禁地问他的同学们说:“你們念的是什么?”同学们便说:“你不知道吗祖师为要传法,所以教大家各述一偈我们念的就是秀上座作的。祖师说这首偈甚好所鉯教我们大家都诵念。”行者说:“请你再念一遍给我听听”这位同学就念给他听,他听了之后说:“美则美矣了则未了。”这位同學便责备他:“庸流何知勿说狂言!”行者不与争论,也和作一偈到了晚上,他便请一个识字的书于神秀偈旁:“菩提本无树,心鏡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见了这一偈,乃以袖拂去云:“亦未见性!”可是他跟着就到碓坊里密示卢行者,于夜里彡更天到丈室里去受法行者知道了五祖的密意,所以就在这天夜里去见五祖五祖再为说《金刚经》,说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句慧能彻悟自性本不生灭,本无动摇本来清净能生万法。五祖乃付衣并法偈云:“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复无种无性亦无生。”传法已五祖诫六祖:从此以后,“衣”止不传

六祖因《金刚经》开悟,五祖亦为讲《金刚经》达摩原是以《楞伽》印心的,第以《楞伽》名相繁细易使学人流于分别,且二祖亦尝谓:“此法(楞伽)四世之后变为名相。”所以五祖就提倡《金刚经》有人推论鉯那时达摩笈多译出无著《金刚经论》,六祖于南粤受其传才改用《金刚》,这是没有根据的

《传灯录》的诸祖的传承,大致如上此外还有近从敦煌石室发现的《楞伽师资记》,此书中国未传被日本僧得去了。民国十五年此日本僧曾以此书请我作序,但至今尚未刊布来中国这部《楞伽师资记》里,所记的传承共有七祖就是楞伽师求那跋陀罗为初祖,达摩为二祖慧可为三祖,僧灿为四祖道信为五祖,弘忍为六祖神秀为七祖。由神秀为七祖上看可以知道这部《楞伽师资记》是神秀的门人所传的。该记的内容都是四卷《楞伽》的心要。有人臆揣道信、弘忍已受了留支的影响改宗魏译《十卷楞伽》了,也全无根据在诸祖的传承上,弘忍后以神秀为正统弘忍下有十人,第十人才是慧能虽有慧能,而并不重要由此可见,神秀一偈是述的楞伽有宗;而慧能一偈,则是般若空宗故五祖云都未见性。待室中再为说《金刚》慧能乃大悟自性,而传衣法

此外还有贤首教义的顿教,其内容也就是禅宗因为在贤首时,禅宗已盛行所以别开顿教以安置之。但慧能后禅宗的开展又非贤首的顿教所能范围,故附言 于此弘忍、慧能间

五祖弘忍后,神秀弘禅於北方甚为高宗、中宗及武后所崇奉。慧能则弘于广东曹溪故对神秀北宗而称南宗。后来所谓宗门实到慧能南宗,始巍然卓立因陸祖前仅有少数人相传,自初祖至四祖始分牛头一支;至五祖遂分南顿、北渐二宗。六祖南宗下始波澜壮阔。

慧能六祖在前讲五祖時,已曾提到当五祖欲付衣法,叫慧能夜半入丈室为说《金刚经》,至“应无住而生其心”句六祖遂大彻大悟,说:“何期自性本來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五祖知其彻悟乃付衣法。并当夜送至九江舟中慧能又有“迷时师度,悟时自度”之对答五祖回,逾三日始告大众:“衣法已南矣。”众知乃渡江向岭南追去。时僧中有个叫做惠明的乃将军出身,身强足捷超越众人前,先追到了六祖六祖置衣钵于石上,匿身林莽中惠用尽平生之力,提衣不动乃大聲唤:“行者,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慧能出见惠明作礼道:“求行者为我说法!”慧能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于言下大悟。又问:“上来密语密言外还别有密言否?”慧能说:“吾言非密密在汝边。”惠明于是即礼六祖为师后来改名叫道明,以避 师讳惠明还至中途,告大众说:“我追上前去一点影子都没有,并且道路极其难走”众遂同還。

六祖到了广东五祖门下还有许多人去找寻,故许多年来东藏西隐常与猎者一起。猎人叫他守网辄放其生物,且自以野菜于猎人鍋边煮食后来到广州法性寺,适印宗法师在那里讲《涅槃经》当时因风吹幡动,有一僧说是幡在动一个说是风在动,争论不决六祖听见了,对他们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僧众听了,都十二分地惊异印宗法师也晓知了,请他上坐乃问道:“荇者定非常人,久闻黄梅衣法南来莫是行者否?”慧能也不隐避而答应了于是印宗为请当地的高僧大德,给六祖剃发授戒并问:“黃梅付嘱,如何指授”慧能说:“指授既无,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这就是说唯以见性成佛为最要而已。

六祖自后于曹溪开堂說法开头就教人念南无摩诃般若波罗密多,直提即心是佛、悟心成佛的宗旨唐中宗仰其道风,遣内供奉薛简迎祖进京六祖不肯。遂請法要问曰:“京城禅德皆云:‘欲得会道,必须坐禅’师意如何?”祖曰:“道在心悟岂在坐耶?仁者欲明心要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净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一日告众曰:“达摩禅宗,自此周遍沙界”当于众中说付法偈云:“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顿悟华情已,菩提果自成”此明顿悟自心,即成菩提的宗旨衣止不传,留供曹溪时得法者有三十三人。 这些人在《法宝坛经》里都有问答。其中最特出的有青原行思、南岳怀让二位,而以青原禅师为首座因为这是后一期禅风的开始人,留待下说

此外有一位法海禅师,相传六祖《坛经》就是他记录下来的法海初见六祖,问如何是即心即佛祖曰:“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法海于言下大悟《坛经》载有八句偈颂。

还有一个最奇特的是永嘉玄觉先精修天台三止三观,後来与玄策禅师同从温州到曹溪见六祖,振锡而立六祖云:“沙门者,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大德自何方而来,生大我慢”永嘉禪师说:“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祖曰:“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答:“体即无生,了本无速”于是六祖即为印可说:“如是,如是”盖永嘉禅师乃先悟入心地者,不过要心心相印求六祖为之印证而已。六祖印可后永嘉这才具威仪礼拜。少顷即告辞欲去。祖曰:“返太速乎”答:“本无去来,岂有速耶”祖曰:“谁知本无去来?”答:“仁者自生分别”祖曰:“汝甚得无生之意。”答:“无生岂有意耶”祖曰:“无意谁当分别?”答:“分别亦非意”祖叹曰:“善哉,善哉!且留一宿”故后人称永嘉为“一宿觉”。永嘉见六祖后说有《证道歌》,起首云:“君不见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乃至云:“大象不游于兔径,大悟不拘于小 节莫将管见窥苍苍,未了吾今为君决”盖南宗门下の禅悟既高,不免为人惊奇疑谤故结示决断。

神会见六祖的时候还是个沙弥。初见祖时祖与之问答,因其口头滑利曾被六祖痛打過一顿。六祖示寂前一日于众中说:“吾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诸人还识否?”神会在众中出曰:“是诸佛之本源众生之佛性。”祖曰:“向汝道无名无字汝偏唤作本源、佛性,汝向后有把节盖头也只成个知解宗徒。”祖灭后神会于北方大弘陸祖顿宗,著《显宗论论》传法数十人。所传五台无名下出第三代澄观国师,即华严第四代祖至第五代道圆禅师下,又出圭峰宗密即华严五祖。这些都可归入悟心成佛禅之传统。

前期道宣律师之评是推重天台止观。此期依圭峰之评则推重达摩所传之禅法了。洳说:“带异计欣上厌下外道禅”,此如中国修仙者等“信因果,欣上厌下凡夫禅”这是已能正信因果,欣上厌下以修的故为凡夫禅。此二种为世间禅“悟我空偏真之理,二乘禅;悟法空所显真理大乘禅。”这是说单悟我空所显偏真之理,即二乘禅;双悟我涳法空而修的即为大乘禅。此二种为出世间禅他于是又说:“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無异,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亦名如来清净禅”此即明顿悟自心,即心即佛的宗旨又说:“达摩门下辗转相传者,此禅也——最仩一乘禅达摩未到,古来诸家 皆四禅八定天台依三谛修三止三观,义虽圆妙然亦前诸禅相。惟达摩所传顿同佛体,迥异诸门故宗者难得其旨。得即疾证菩提失则速入涂炭,错谬者多疑谤亦众。”此圭峰所论可为这期禅法的确评。

第二期假立名曰“超佛祖师禪”本来各期之禅,原是血脉贯通而不能割裂的,不过就其某一特点假立名称,以为区别之符号而已这期之禅,为什么叫做超佛嘚祖师禅呢如丹霞曾说:“佛之一字,吾不喜闻”赵州亦云:“念佛一声,要漱口三日”又如南泉常说:“马祖道即心即佛,我这裏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这皆是以超佛而言。当时凡提问者都是问祖师西来大意,可见已将佛推过一边惟以祖师意为中心。又鈳见六祖之下宗风大畅,祖师所传的禅已为当时一般参学的所崇仰。祖师西来意尤为学者首应明白的目标,故即成为超佛而以祖师為中心的禅法此与密宗之发展过程相比,则为以金刚界为中心之密法亦即西藏所分四级中之第三级瑜伽密。金刚智与不空传金刚界密法于中国已不同胎藏界以佛为中心;金刚界有时以东方不动佛为中心,且于佛菩萨改名什么金刚等理都变成智,唯以金刚为中心佛塖成为金刚乘了。而宗门 此期亦以祖师禅法为中心,如来禅成为祖师禅了此是印度密法之发展,可比之于中国禅法之发展的

吉州青原行思,初见六祖问曰:“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祖曰:“汝曾作什么来?”答:“圣谛亦不为”祖曰:“落何阶级?”答:“聖谛也不为何阶级之有?”六祖深器之命为首座。后回江西青原山隐居静居寺。六祖将要示灭沙弥希迁问曰:“和尚百年后,希遷未审当依附何人”祖曰:“寻思去!”沙弥以为叫他自己去寻思静想,及祖灭果常于静处独坐思惟,寂若忘生第一座问曰:“汝師已逝,空坐奚为”希迁说:“我禀遗诫,故寻思尔”第一座曰:“汝有师兄行思和尚,今住吉州汝因缘在彼,师言甚直汝自迷聑。”迁承第一座指点乃往吉州亲近行思。行思见希迁问曰:“子何方而来?”答:“曹溪来”问:“在曹溪将得什末来?”答:“未到曹溪亦不失”思曰:“恁么,用去曹溪作什么”答曰:“若不到曹溪,争知不失!”迁遂在行思座下事奉十五年。一日希遷问道:“和尚昔在曹溪,六祖识师否”思曰:“汝今识吾否?”希迁说:“识又争能识得”思为印可曰:“众角虽多,一麟足矣!”又一日行思拿把拂子,示付法意问希迁曰:“曹溪还有这个么?”答:“非但曹溪西天亦无。”思曰:“汝莫曾到西天”答:“若到即有。”此种一问一答皆是在不触犯 不可说的,而托显不可说的已为后来之曹洞兆端。又一日思命希迁送封信到南岳怀让禅師那里去,说:“汝达书了速回吾有个 斧子与汝住山。”希迁到了南岳并不拿书出来呈递,只是说:“不慕诸圣不重己灵时如何?”怀让禅师答道:“子问太高生何不向下问?”迁曰:“宁可永劫受沉沦不从诸圣求解脱。”怀让也就没有再问希迁信也未交,便囙见行思行思问:“子去未久,送书达否”答:“信亦不通,书亦不达”思曰:“作么生?”希迁具如前答并问:“走时和尚许個 斧子,便要领取”行思禅师乃垂下一只脚来,希迁遂作礼辞往南岳。南岳怀让禅师是金州人年十五,往荆州玉泉寺依弘景律师絀家。受具后偕同学坦然,同往嵩山慧安和尚处承安和尚指示,乃诣曹溪六祖问曰:“甚么处来?”答:“嵩山来”祖曰:“什麼物?恁么来”答:“说是一物即不中。”祖曰:“还可修证否”答:“修证即不无,染污即不得”祖曰:“只此不染污,诸佛之所护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西天般若多罗,谶汝足下出一马驹踏煞天下人,应在汝心不须速说。”怀让契悟了侍奉左右十五载,始居南岳般若寺阐扬禅宗。开元中有一个沙门叫做道一,来此寺常常一个人独自坐禅,不看经也不向人求法。怀让知道他不是岼凡人因往问曰:“大德坐禅图什么?”答:“图作佛”他不愿听法,怀让也不多说于是拿一个砖头,在他坐前石上去磨起先道┅并不理睬,仍自独坐 怀让也老是去磨。久之道一这才问:“磨砖作么?”师曰:“磨作镜”道一说:“磨砖岂得成镜?”怀让说:“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能成佛?”道一于是知道光是身坐不行必须用心。因问法要让禅师曰:“心地含诸种,遇泽悉皆萌三昧華无相,何坏复何成”道一蒙开悟心地,于言下顿悟事师十余年,乃离南岳

南岳弟子六人,皆为印可曰:“一人得吾眉善威仪。┅人得吾眼善顾盼。一人得吾耳善听理。一人得吾鼻善知气。一人得吾舌善谈说。一人得吾心善古今。”得心的即道一

马祖噵一,离开南岳去江西开堂说法。南岳让遗僧待上堂时问“作么生”,道一曰:“自从胡乱后三十年不曾缺盐酱。”这就是说一悟悟彻底,妙用无穷一切现成。

思、让同时的有洪州惟政禅师,首使南禅北传他开元时到西安,禅讲诸德知道他是慧能会下来的乃请说法。当时还有许多禅师、法师向他问难然而这位惟政禅师,确是禅辩无碍问答无穷。从此南禅即为北方崇仰了。又神会禅师亦于天宝年末到北方著论,显南宗顿旨先是北方以神秀为六祖,及神会去了之后始定慧能为六祖,并尊神会为七祖这是可见于敦煌石室新发见的《神会和尚传》。还有慧安下元珪禅师禅悟既高,慧辩尤胜《传灯录》载嵩岳神求受五戒,为岳神所说法语非常超卓。慧忠禅师亦出六祖会下他 是越州诸暨人,于南阳白崖山隐居四十年不曾下山。肃宗仰其道风于上元二年,敕中使孙朝进请入京嘟住千福寺,礼为国师禅慧深妙,辩才无穷代宗时复请住光宅精蓝,说法十有六载时西天大耳三藏来京,自言曾得他心通帝命國师试验。国师初二两度以涉境心问三藏皆能知答。第三次如前问即不能答,国师斥去之一日有僧来,说南方即心即佛色身如房孓一样,活时遍全身打头头痛,打脚脚痛色身必灭,死时身灭而心不灭如人出房子,此心即佛国师说:“此与西天外道所说的神峩何异!”经过重重辩驳,国师令此僧仔细反观蕴、入、处、界一一推穷,有纤毫可得否僧说:“反观之下,了无可得”问:“汝壞身心相耶?”曰:“身心性离有何可坏?”曰:“身心之外另有物否?”僧曰:“身心无外宁有物耶?”曰:“汝坏世间相耶”僧曰:“世间相即无相,何用更坏!”慧忠国师乃为印可曰:“如是可离过矣”问答间,使之计穷疑尽豁然契悟,胜过造一部论

唏迁即石头迁,是青原行思禅师传承之下的道一即是马祖,是南岳怀让禅师传承之下的

希迁禅师是广东高要人,他从小就在六祖会下莋沙弥从行思禅师得法的因缘,已于前讲过后来在南岳山一个形状如台的大石头上结庵而住,故都叫他石头禅 师一日,有人问他:“曹溪意旨谁人得”他答道:“会佛法人得。”又问:“师还得否”他说:“不得。”问:“为什么不得”他说:“我不会佛法。”又有人问:“如何是西来意”他说:“问取露柱。”问者说:“学人不会”他说:“我更不会。”又有人问:“如何是禅”他说:“碌砖。”又问:“如何是道”他说:“木头。”这些都是他的不可捉摸的“禅语”。

古来相传石头迁著有一篇《参同契》,以“竺土大仙心东西密相付”开端,结以“谨白参玄人光阴莫虚度”。共有几十句为曹洞宗的重要文献。不过这篇文章在当时并未傳布,后来才有人说是石头迁作的所以也有人说此文系曹洞宗后人所作,不是希迁作的

希迁一日普示大众道:“汝等当知,自己心灵體离断常性非垢净,湛然圆满凡圣齐同,应用无方离心意识。三界六道唯自心现,水月镜像岂有生灭?汝能知之无所不备。”这是迁师说法的大旨嗣法门人十多个,已不如青原的孤寂了

道一禅师是四川什邡人,因为他俗家姓马所以都称他做马祖。他从南嶽得法后也曾回到什邡罗汉寺,但他后来常住江西所开龚公山一日示大众说:“汝等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达摩来传令汝等开悟。”又说偈云:“心地随时说菩提亦只宁。事理俱无碍当生即不生。”这也可以说就是马祖的付法偈有人问他:“和尚为什末说即心即佛?”他说:“为止小 儿啼”又问:“啼止时如何?”他说:“非心非佛”又问:“除此二种人来,如何指示”怹说:“向伊道不是物。”又问:“忽遇其中人来时如何”他说:“且教伊体会大道。”又有人问:“如何是西来意”他拿棒便打,苴说:“我若不打汝后来天下人将笑我在!”

马祖在江西大弘禅宗,所以六祖预言说:“让下将出一马踏杀天下人。”当时得法于马祖的有一百三十九人,而百丈怀海最为上首

一日,有一僧向马祖道:“离四句绝百非请师直指西来意。”马祖说:“我今日头痛鈳问西堂智藏去。”僧去问智藏智藏说:“今日没有闲工夫,汝去问海师兄”僧问怀海,海说:“我到这里却不会”马祖问之,便說:“藏头白海头黑。”

马祖会下门人既多希迁门下亦不少,所以“禅法之盛始于迁、一”。

与希迁、道一同时的耽源真应禅师昰南阳慧忠国师的侍者。一天慧忠国师连叫真应三次真应连应三次,忠国师乃谓:“将谓我辜负汝却是汝辜负我。”忠国师逝世后嫃为国师设斋,有人问:“国师还来否”真答道:“未具他心。”问者谓:“既如是何用设斋?”真道:“不断世谛”

复有径山道欽禅师,亦是代宗国师有一天钦国师在宫中坐,代宗入来钦起立迎之。代宗谓:“师何起立”钦道:“陛下何得于四威仪中见老僧?”一日马 祖借书于道钦,书中只画一圆相钦乃在圆相加一点。忠国师闻之便说:“钦师犹被马师惑。”

又有天台云居智禅师慧辯锐利,一日示众说:“清净性中无有凡圣,亦无了不了人人随名生解,即堕生死”

百丈名怀海,一日他问马祖:“忽然有人来问佛法时如何”马祖取拂子举示。又问:“只这个还别有”马祖复将拂子放回原处,反问百丈道:“汝将后如何为人”丈亦取拂子举の。马祖道:“只这个还别有”丈亦将拂子放回原处。马祖遂大喝一声当使百丈耳聋三日。后来百丈在大雄山将此事告诉给黄蘖、溈山,蘖闻之吐舌丈问蘖道:“汝已后莫承嗣马祖去。”蘖云:“不然若嗣马祖,以后丧我儿孙”这就是表示亲从百丈得见马祖大機大用,故应嗣百丈而不嗣马祖。

一日沩山侍丈座右丈要沩山“并却咽喉唇吻道一句”。沩山说:“请和尚道”丈谓:“不辞与汝噵,久后丧我儿孙”这是百丈下开出临济、沩仰二家的根源。

百丈开示大众云:“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空常不拘名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此义不但平实简朴亦且圆透中肯。他每逢说法下座大众已出,辄呼众当众回首时,他却问:“是什末”后来遂传此为“百丈下堂句”。

丈以前皆依律寺寺中别设禅院。至马祖乃开荒山另建丛林,然尚无一定规矩百丈始竝清规,有人问以何不用菩萨戒规丈谓:“吾所宗,不局大小乘非异大小乘,当博约折中设于制范。”百丈所立的清规确实简要。寺主称长老住处叫方丈,示同净名的“丈室”方圆一丈大的房子,里面只设一张床坐卧依之。又不立佛殿以表“当代为尊”。特重法堂之设长老说法,两序雁行立听自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以后禅众有如法依处,禅宗遂卓焉兴立

道,指道悟禅师道悟昰婺州东阳人,初谒径山国一禅师受心法,服务五年在大历年间,抵钟陵谒道一重印可前解,悟又住了两年后来去参石头迁祖,問曰:“离却定慧以何法示人?”石头答曰:“他这里无奴婢离个什么?”悟曰:“如何明得”石曰:“汝还撮得虚空么?”悟曰:“恁么则不从今日去也。”石曰:“未审汝早晚从那边来”悟曰:“不是那边人。”石曰:“我早知汝来处”悟曰:“师何得以贓诬于人!”石曰:“汝身见在。”悟曰:“虽如是毕竟如何示于后人?”石曰:“谁是后人”道悟于此语下顿悟,遂将前二哲处有所得心俱尽

后来道悟住荆州天皇寺,将要示寂的时候一天晚上,寺中一位典座来问疾召云:“会么?”典座说:“不会”师即将座上的一个枕头,掷在地上便示寂了。

关于道悟的记载在禅宗的历史上,宋明间有很多诤辩因为当时有两个道悟,一住天皇寺一住天王寺。所以临济宗的人说这个道悟不是石头迁之下的,仍出于马祖下但《传灯录》既载是石头下的,今便仍之若说石头所传法,不应出道悟下德山一般的人此亦不然,法本无名无相因人设化岂有所拘,石头下不也曾出过丹霞一流的人么

药,是石头下沣州药屾惟俨禅师一天他静坐着,石头见之问曰:“作么?”答曰:“一切不为”曰:“闲坐耶?”答曰:“闲坐即为”曰:“汝道不為,且不为个什么”答曰:“千圣亦不识。”石头乃以偈赞曰:“从来共住不知名任运相将只么行。自古上贤犹不识造次凡流岂敢奣!”

有一次,院主请他上堂说法大众集于法堂。他没说什么就回方丈去了,并且把门也关闭起来院主进问:“为什么却归方丈?”师曰:“经有经师律有律师,论有论师又争怪得老僧!”

又有一次,一僧问道:“已事未明乞和尚指示!”他说:“吾今为汝道┅句亦不难,汝能于言下见得还可;若更入思量,却成吾罪过不如且各合口,免相累及”僧又问:“达摩未到时,此土还有祖意否”曰:“有。”问曰:“既有祖师意又来作什么?”曰:“只为有所以来。”药山与僧的问答大概如此。

当时的太守李翱慕药屾名,特入山相访药山在 松树下,手执经卷睬也不睬他。李翱性褊急乃忿然曰:“见面不如闻名。”拂袖欲行药山曰:“何得贵聑贱目!”李翱见药山和他说话,内心觉得惭愧便问师曰:“如何是道?”师以手向上一指向下一指,问曰:“会么”翱曰:“不會。”师曰:“云在天水在瓶。”翱欣惬作礼即呈偈曰:“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李翱又问:“如何是戒定慧?”师曰:“我这里无此闲家具”翱不测其玄旨,师曰:“太守欲得保任此事直须向高高山顶坐,深深海底行……”李翱受了药山开示作《复性书》,兆宋儒理学之端

百丈、道悟、药山同时的,还有南泉普愿禅师斩猫等出格奇事有一晚,同在月下徘徊马祖问道:“正恁么时如何?”西堂藏答正好供养百丈答正好修正,南泉闻之拂袖而去马祖当即云:“教归藏,禪归海唯普愿独超象外。”后来师说法南泉徒众有从谂等数百人。一天东西两堂争猫师捉着了,便持刀向众说:“道得即救取猫儿道不得即斩却也。”众僧无对他把那猫儿斩了。后来赵州自外面回来师即将前语告之,赵州乃将鞋子脱下顶在头上走出去。师便噵:“当时你若在猫就可以救得了。”

还有归宗常禅师在山坡铲草,有一法师来参访他铲出一条蛇来,便一铲将蛇铲断法师带着輕视口吻道:“久向归宗,到来只见个粗行沙门”师云:“是你 粗?是我粗”法师曰:“如何是粗?”师将锄竖起法师又问:“如哬是细?”师作斩蛇势这粗与细,是有无分别的意思

行思门下的丹霞天然禅师,本是个去求选官的士子有人向他道:“选官何如选佛!”他问到那里去选佛,那人告以江西马大师处他就跑去见马祖,以手掀幞头示意祖曰:“汝机缘在石头。”遂见石头石头一见,即命他作工去有一天,石头告众到堂前除草。而他却端一盆水将头洗净,拿一把剃头刀跪到石头面前。石头见其会意乃为之剃头出家。剃头后去见江西马祖,不进客堂直到僧堂,骑在圣僧像上众白马祖,马祖见曰:“我子天然”他即跳下拜祖,因此他僦以天然为名有一次晚上,在一个庙子里将佛像搬来,烧火烤手寺主骂他,他道:“我烧取舍利”寺主说:“木像何有舍利?”怹说:“既没舍利何妨再拿几个来烧。”

像这样奇人奇事很多还有个石巩,他原是一个猎人不大欢喜和尚。有一次逐群鹿经过马祖的门前,马祖迎之他问道:“和尚见鹿过否?”祖曰:“汝是何人”答曰:“猎者。”祖曰:“汝解射否”曰:“解射。”祖曰:“汝一箭射几个”曰:“一箭射一个。”祖曰:“汝不解射”曰:“和尚解射否?”祖曰:“解射”曰:“和尚一箭射几个?”祖曰:“一箭射一群”曰:“彼此是命,何用射他一群”祖曰:“既知如是,何不 自射”石巩听了,即领悟出家后来他见人来参問,便作张弓势所以又留下“石巩张弓”的公案。

还有邓隐峰禅师飞锡的故事有一次,路遇两军交战胜负不分,他乃掷锡飞过空中那些打仗的军队,见一个和尚从空中飞过都觉得奇怪,便双方仗也不打了去看他,战争也就因此而息了他显了神通之后,怕人家說他惑众便去五台山入灭。问众僧道:“人除了坐死卧死之外有立着死的吗?”众答曰:“有”又问:“有倒立着死的吗?”众曰:“不曾见过”于是他就倒立起死了,并且衣服还是顺脚的众僧要为他迁化,可是推拿不动他有一妹是个比丘尼,闻之来向他说:“兄在生作怪死了还是作怪!”说了,一推就倒了

这些奇禅以外,与百丈同时更有善于辩论者如慧海禅师。他参马祖祖曰:“从哬处来?”曰:“越州来”祖曰:“来作什么?”曰:“求佛法”祖曰:“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作什么我这里一物也无,求什麼佛法!”曰:“哪个是慧海自家宝藏”祖曰:“即今问我者是。一切具足使用自在,何假外求”师于言下识自本心,作礼而去囙到越州,曾著《顿悟入道要门论》一卷融经论的妙义,阐明禅宗的要旨马祖见过了,便上堂说:“越州有大珠圆明光透。”大众嘟知是指的慧海所以慧海后来就得大珠的称号。

唐朝辟佛的韩愈贬在潮州,遇大颠和尚问答心为折服。一日愈问大颠曰:“军州倳繁,佛法省要处乞 师一语”大颠良久不作声,问愈云:“会么”愈云:“不会。”大颠的侍者将禅床敲了三下,颠曰:“作什么”侍者曰:“先以定动,次以智拔”于是愈曰:“师门风高峻,幸于侍者边得个入处”

又有盘山宝积禅师,示众曰:“夫心月孤圆光吞万物,光非照境境亦非存,光境俱亡复是何物?禅德!譬如掷剑挥空无及不及,斯乃空轮无迹剑刃无亏。若能如是心心無知,全心即佛全佛即人,人佛无异始为道矣。”即人即佛盘山是首创。

有一位最著名的居士庞蕴字道玄,也出在那时他先参石头,便问:“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石头以手掩其口,遂有省石头一日问他:“近来日用事作么生?”他以偈答道:“日用事無别惟吾自偶谐。头头非取舍处处勿张乖。朱紫谁为号丘山绝点埃。神通并妙用运水及搬柴。”后参访马祖仍问:“不与万物為侣者是什么人?”祖曰:“待汝一口吞尽西江水再为你道。”他于言下大悟不可说中的无碍就从此机辩纵横,在马祖那里住了两年他一家人都甘贫乐道,有偈曰:“有男不婚有女不嫁。大家团栾头共说无生话。”一次在家中忽然叹说:“难,难难,十石油麻树上摊”庞婆说:“易,易易,百草头上西来意”他的女儿灵照便应声说:“也不易,也不难饥来吃饭困来眠。”可见他一家囚共说无生话的实况他将要入灭时,对他的女儿说:“日午我将走”遂命出外看日迟 早,女报曰:“已经近中午了但有日蚀。”他絀外看并未日蚀,回到房里却见他的女儿坐在自己的位上先去了。便笑道:“我女锋捷矣!”过了七天有州牧于公来问病,他便枕茬于公的肘上而逝庞婆见老头儿、女儿都走了,乃跑到田里去告诉儿子儿子听说父亲、妹子都走了,他也就站着倚锄而化庞婆便道:“你们都这样,我偏不然”后来遂不知所终。以上都是禅宗盛于迁、一后的公案

云是云岩,即昙晟禅师他是建昌人,俗姓王少姩出家于石门。初参百丈禅师未悟,在百丈那里住了将近二十年后来转参药山,言下契会一日药问道:“闻汝解弄狮子,是否”曰:“是。”曰:“弄得几出”曰:“弄得六出。”药山曰:“我亦弄得”师曰:“和尚弄得几出?”药山曰:“一出”师曰:“┅即六,六即一”药山肯之,师拜谢后在云岩山住,洞山良价等都去亲近他一日示众曰:“有一个人,随你问他什么没有讲不出嘚。”洞山问:“他家里有多少典籍”师曰:“无一字。”洞曰:“那末哪里来的这许多知识?”师曰:“他日夜不曾眠”此明日夜惺惺常觉也。洞山问:“我欲问一事可否?”师曰:“道得却不道。”此为云岩上承药山下传洞山的回互问答。

与云岩同参药山嘚还有一位道吾禅师。吾一日问 药山曰:“大悲千手眼那个是正眼?”师曰:“如无灯时摸得枕子。”吾曰:“我会也!我会也!”师曰:“怎么生会”吾曰:“遍身是眼。”云岩为易一字曰:“通身是眼”此种一字的改正,后来也成为曹洞宗的宗风云岩著有《宝镜三昧》,洞山付法与曹山时始尊重密传,此《宝镜三昧》遂为曹洞宗重要文献之一全文有一百多句,其最初云:“如是之法佛祖密付。汝今得之宜善保护。银碗盛雪明月藏鹭。类之弗齐混则知处。”后结云:“潜行密用如愚如鲁。但能相续名主中主。”

龙即龙潭崇信禅师。他是荆州人从天皇寺道悟禅师出家。好多年道悟未向他说法。一日他问道悟:“我亲近和尚甚久,未蒙囷尚指示心要”悟曰:“吾常指示心要,云何说未”师曰:“何谓指示心要?”悟曰:“汝端茶来我即为接;盛饭来,我即为食;汝礼拜我则颔首;何一不是指示心要?”师低头沉思良久道悟曰:“悟则直悟,拟思即差”龙潭在此开示下,顿得悟解并进问道悟:“如何保任?”悟曰:“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别无圣解。”龙得法于道悟后住沣阳龙潭山。一日说法僧中有问:“輪王髻中珠,谁人得”师曰:“不赏玩者得。”又问:“安在何处”师曰:“汝有处,道来!”此见龙潭会下问答的一斑后有德山(云门法眼由德山下开出)来参访曰:“久向龙潭,到来潭却又不见龙亦不现。”龙潭曰:“子亲到龙潭”云 岩与龙潭,都是出于青原下的今再叙百丈下的黄蘖与沩山。

黄蘖前在百丈下已提过,他是福建人出家就在福建黄蘖山。出外参学的时候在天台山路遇一僧,相谈甚洽同行至一巨涧,洪水暴涨不能过渡。那僧便捐笠植杖涉水而渡,像走在地面上一样并且回头唤黄蘖道:“渡来,渡來!”黄孽呵曰:“这自了汉!”那僧赞道:“真是大乘法器我所不及。”言毕忽然不见了。那涉水的僧人就是显神通的罗汉。

蘖後游江西参百丈在百丈会下,为众中之首一日,师自外归来百丈问:“何处归来?”答曰:“大雄山下采菌子来”百丈曰:“见夶虫(老虎)么?”师便作虎叫百丈作手执斧头砍虎势,师即扑上去打了百丈一掌,百丈大声笑了第二天,遂上堂示众曰:“大雄屾下有一大虫汝等也须仔细提防,老僧今天亲遭一口”

后挂搭某寺,宰相裴休来寺中见供有古德的遗像,问寺中的众僧:“遗像在此古德在何处?”寺僧无一人答得推出黄蘖来。裴仍举前话问蘖呼曰:“裴休!”裴应诺,蘖曰:“即这是”裴欣然领悟。曾作┅偈礼蘖为师,请往洪州大安寺说法一日上堂,大众云集师即以棒将大众驱散,并骂道:“尽是些来赶热闹的吃酒糟汉!”有一次他又说:“大唐国内无禅师。”众中一僧出来问道:“在诸方尊宿聚众开化,为什么道无 禅师”师曰:“不道无禅,只道无师”囿时有人问他:“如何是西来意?”他动棒就打黄蘖还有一事可特提的,就是唐武宗后复兴佛教的唐宣宗在做王子的时候,因为兵荒馬乱曾避难于寺中,做过小沙弥有一天,黄蘖在殿上礼拜小沙弥记着黄蘖常日所说,问曰:“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僧求要禮拜作么?”黄蘖突打他一掌说:“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僧求,常作如是礼”沙弥曰:“是则是,只是太粗气”蘖又打他一掌,说:“这是什么地方说粗说细!”后来宣宗做了皇帝,裴相为师请封号帝因曾挨过黄蘖的打,还记得这是个粗行沙门但又知道怹确有证悟,所以还是封他为“断际禅师”黄蘖又曾参过南泉,南泉作《牧牛歌》请和示欲付法意。蘖知其意乃曰:“我已有师承。”即表示他已奉百丈为师

沩山即灵祐禅师,他参学于百丈一日,百丈谓师曰:“汝拨炉中有火否?”他拨一下云:“无火。”百丈走下座来亲自去拨,拨到很深处拨出了一点火,便示祐道:“此不是火”祐即大悟礼谢,并陈其所悟百丈曰:“此乃暂时歧蕗耳。经云:‘欲见佛性当观时节因缘。’时节既至如迷忽悟,如忘忽忆方省己物不从他得。故祖师云:‘悟了同未悟无心亦无法。’只是无虚妄凡圣等心本来心法,元自备足汝今既尔,善自护持”因此灵祐得了百丈的深机深用。

百丈会下有一位司马头陀怹懂天文、地理、相命、 阴阳。一日自外归谓百丈曰:“沩山是个千五百人的道场。”百丈曰:“老僧可往乎”头陀曰:“沩山是肉屾,和尚是骨人老和尚居之,徒不盈千”百丈乃令观众中,问第一座华林可去否头陀曰:“此人亦不相宜。”又令观典座灵祐头陀曰:“此人可去。”华林对百丈说:“我忝居第一座尚不能去住,祐公何能去耶”百丈说:“若能于众中下得一转语出格,当去住歭”乃指座前地上净瓶曰:“不得唤作净瓶,汝唤作什么”华林云:“不可唤作木 也。”百丈未肯乃转问灵祐。祐什么也不说便仩前一脚踢倒净瓶。百丈笑曰:“第一座输却山子也”遂遣灵祐住沩山。然沩山是块荒山野地人烟稀少,祐一个人在那里住了多年財稍得地方人信仰,助为开辟道场曾领悟于黄蘖的裴休,也去参访他与他问答,深契玄奥因此禅风大振,来参学问道者渐渐地多起來于是垦荒开田,住下的僧众果然多到一千五百。众中有人问:“顿悟之人更有修否?”师云:“若真悟得本他自知时,修与不修是两头语……”他又开示徒众曰:“若也单刀趣入,则凡圣情尽体露真常,理事不二即如如佛。”此为其说法之要旨仰山尝问噵:“如何是西来意?”师曰:“大好灯笼”仰山曰:“莫只这个便是么?”师曰:“这个是什么”仰山曰:“大好灯笼。”师曰:“果然不识”有一次,师对仰山道:“寂子速道莫入阴界。”仰山曰:“慧寂信亦不立”师曰:“子信了不立,不信不立”仰 山噵:“只是慧寂,更信阿谁”此种沩仰的问答,便为沩仰宗风师将入灭时,谓众曰:“老僧百年后向山下作一头水牯牛,左胁书五芓云:‘沩山僧某甲’此时唤作沩山僧,又是水牯牛;唤作水牯牛又是沩山僧;到底唤作什么即得?”遂留下“沩山水牯牛”的公案

与沩山等同辈的,还有赵州从谂禅师一天,有学人来亲近他他问道:“来过未?”新到的学人说:“没有来过”他便说:“吃茶詓。”接着又有人上来他同样地问道:“来过未?”来者说:“已来过!”他也说:“吃茶去”院主听了,乃议论道:“和尚为什么未来过的教吃茶去见了已来过的也是教吃茶去?”于是赵州便呼云:“院主!”院主答应了也同样地说:“吃茶去!”这就是所谓“趙州茶”的公案。

与云岩同参的道吾及船子禅师皆是药山传承之下的。一日船子谓吾、岩二师云:“兄等应各据一方建立药山宗旨。予率性疏野唯好山水,无所能也他后知我所止之处,若遇灵利座主指一个来,或堪授生平所得以报先师之恩。”遂至秀州泛一尛舟,随缘度日以待当机者的来访。

后来道吾听夹山说法,道吾在座下听了不觉发笑夹山下座后,虚心请问道吾乃指往华亭县船孓处去参问。夹山便往华亭参访船子船子才见,便问:“座主住甚么寺”夹山答道:“寺即不住,住即不似”船子谓:“不似,似個什么”夹山道:“目前无相似。”船子谓: “何处学得来”夹山道:“非耳目之所到。”船子谓:“一句含头语万劫系驴橛。”接着又问道:“垂丝千尺意在深潭,离钩三寸子何不道?”夹山刚要开口船子一篙便把他打落水中。夹山刚扒上船船子又说:“噵!道!”夹山还没有开口哩,又被一篙打下水了夹山在这个时候,豁然大悟遂点头三下。船子曰:“钓尽江波金鳞始获。”并云:“竿头系线从君弄不犯清波意自殊。”且嘱道:“汝今已得他后莫住城隍聚落,但向深山里镬头边觅取一个半个,接续无令断绝”夹山便辞去,一面走一面回头。船子知其尚疑别有乃唤道:“阇黎!”待夹山回首,船子竖起桡子说:“汝将谓别有!”遂覆船叺水而逝以绝夹山余疑。

这期叫做超佛祖师禅可引沩山之下的智闲公案,作一个点明智闲是一个博学多闻的人,一天沩山向他道:“我不问汝平生学解及经卷册子上记得者如何是汝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试道一句来!”智闲茫然莫答后在经书上找,说了一些沩屾皆不许。智闲乃请沩山为说沩山说:“吾说得是吾之见解,于汝眼目又何益乎”智闲乃回寮,叹道:“画饼不可充饥!”便尽焚所囿的经录并说:“此生不学佛法也,且作个长行粥饭僧免役心神。”乃泣辞沩山而去过南阳慧忠国师的道场香严寺,见已荒废乃獨居参究。一日因锄地芟草时掷瓦片击竹作声,廓然省悟遂归庵沐浴焚香,遥礼沩山道:“和尚大悲恩逾父母!当时若为我说却,哬 有今日事耶!”且寄沩山一偈云:“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治。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沩山见了告仰山说:“智闲彻悟了。”仰山说:“尚待试过”后来仰山见了智闲,便问道:“师弟近日见处如何”香严当答一偈道:“去年贫,未是贫;今年贫始是贫。詓年无立锥之地今年锥也无。”仰山乃谓:“师弟虽会如来禅祖师禅尚未梦见在。”香严在这讥讽之下遂又答一偈道:“我有一机,瞬目似伊若还不识,问取沙弥”仰山听了这一偈,方首肯道:“且喜师弟会得祖师禅”如来禅与祖师禅的出处,就在这里仰山初许香严会得如来禅,而不许其会祖师禅便是以祖师禅犹有超过如来禅处。所以这一期叫做“超佛祖师禅”

如来禅与祖师禅相差之点,究在何处大家可以考究一下。不过要略为点明也不甚难。所谓“去年贫未是贫;今年贫,始是贫”这是道出修证的阶级;而所謂“若还不识,问取沙弥”这指明了本来现成,当下即是所以如来禅是落功勋渐次的,祖师禅是顿悟本然的仰山抑扬之意,也就此鈳知不过这不是口头上讲的,是要自己契悟的

自下讲“越祖分灯禅”。宗下常常讲“超佛越祖”“超佛”不已,就要“越祖”“汾灯”是五宗分传禅灯,在达摩时就已经说过“一花开五叶”所以五家分灯,是达摩早已预计过了的

禅宗发达到这个时期,完全是以當代为尊且智齐于师,减师半德;智过于师方堪承当。对于问祖师意的便说何不问自己意,使学参的人个个超天超地,无所覆盖所以便有呵佛骂祖的德山,佛祖俱不礼的临济一齐出现。

这一期的禅宗可例于密宗在印度发展到了无上瑜伽的阶段,已离开慈和怡悅的佛菩萨而变成了丑怪狰狞的金刚药叉。犹之分灯禅已超佛超祖而各自称尊了。不过同在发展的阶段而发展的方向上则二者迥殊,盖禅宗独立不倚而密宗广列本尊也。西藏由印度盛行传入无上瑜伽在朗达摩灭法之后,后之密乘流变终不出无上瑜伽之五大金刚;而五宗分灯,亦均起于唐武宗灭法之后其后之禅宗演变,也不出五宗范围现在再次第讲说。

百丈传承之下的大机大用黄蘖、临济嘚之;而深机深用,则沩仰得之沩山、仰山,父唱子和深邃奥密之宗风,至是大著故谓“沩仰之邃密”。设非仰山之深邃则沩山雖奥密,亦无由彰沩山前面已经讲过,现在就讲仰山了

仰山初以沙弥参耽源,已悟禅宗大旨一日,耽源将忠国师所传之九十六圆相給仰山仰山一览便烧却。过几天耽源谓仰山曰:“九十六圆相,乃是忠国师从上祖传下来的你须善为保存。”仰山谓:“我已焚之”耽问:“何故焚之?”仰说:“用得便可不可拘执。若必要者可重绘之。”遂重绘以呈耽次日耽源上堂验仰山,仰作相托呈了叉手而立。耽乃两手相交作拳式示之。仰山便进前三步学作女人式礼拜。耽遂肯之后来仰山离耽源师,而往沩山沩山问云:“汝是有主沙弥,无主沙弥”仰答:“有主。”沩山又问:“在什么处”仰乃从西过东立,沩山器之

一日,仰山问:“如何是真佛住處”沩山答道:“以思无思之妙智,返思灵焰之无穷思尽还源,性相常住事理不二,真佛如如”仰于言下大悟。自此执侍十五年の久遂成沩仰宗。

一日仰山从田中回来。沩山问:“何处去来”仰答:“田中来。”沩山问:“田中多少人”仰插锹而立。沩山乃谓:“今日南山大有人刈茅在。”仰便拔锹而去沩仰师资关于这一类的机锋,举不胜举

一日,黄蘖差临济送信给沩山当时仰山茬沩山做知客,接信已谓临济道:“这是黄孽的,还是你的”临济举掌便打,却被仰山约住云:“知是这般事便得。”临济所到处都要遭他毒打,而遇着仰山却动手不得。由此可见仰山禅法之高了

过后,沩山问仰山道:“百丈从马大师处得到大机大用有何人嘚之?”仰山道:“黄蘖得大机临济得大用。”沩肯之

后离开沩山,住江西仰山说法一日,庞居士来访谓:“久闻仰山,到来为哬却覆”仰山竖起拂子道:“是仰是覆?”居士乃打露柱道:“要露柱证明”仰遂掷却拂子,说:“到诸方如何举扬!”

刘侍御尝问叻心之旨仰山乃示之以偈云:“若要了心,无心可了;无了之心是名真了。”

一日有罗汉来访,仰示之以圆相罗汉作礼,腾空而詓后来又有一罗汉来,一度问答后说:“吾来东土礼文殊,遇底却是小释迦”宗下遂称仰山曰“小释迦”。

仰山将入灭示偈云:“一二三四子,平目复仰祖两口无一舌,此是吾宗旨”当时一僧问云:“法身还解说法否?”仰谓:“我说不得别有一人说得。”僧问:“在什么处”仰乃将床上枕头掷下而灭。

传承仰山的光涌禅师一日回仰山,仰问:“来作什么”曰:“礼拜和尚。”师问:“还见老僧否”涌说:“见。”仰曰:“老僧何似驴”涌谓:“和尚亦不似佛。”仰问:“似什么”涌谓:“有所似,与驴何别!”仰山乃叹曰:“吾以此验人二十年无了彻者。汝所答者凡圣情尽,善护持之!”

又有文喜禅师者朝五台,路逢一老翁喜问翁曰: “此间佛法如何住持?”答曰:“龙蛇混杂凡圣交参。”问:“多少众”曰:“前三三,后三三”第二天起来,房子不见了而見文殊骑狮子住在空中。喜后参仰山得悟在仰山做饭头。一天他从饭锅蒸气上又见文殊现身,便举饭笊来打说:“文殊自文殊,文囍自文喜今日惑乱我不得了!”文殊说偈云:“苦瓜连根苦,甜瓜彻蒂甜修行三大劫,却被者僧嫌”

沩山、仰山时,闻法得悟者虽哆但其宗只五传而止。沩山祐传仰山寂寂传南塔涌,涌传资福宝宝传资福邃。资福邃云:“隔江见资福刹竿便回去脚跟,也好与彡十棒岂况过江来!”门庭孤峻如此。

宋时临济龙南与泐潭月及行伟禅师同夏积翠,一日谈“小释迦”仰山传至韦尚书问仰山寂:“公寻常如何接人?”寂曰:“僧到必问‘来为何事?’曰‘来亲近’;便问‘见老僧否’曰‘见’,又曰:‘老僧何似驴’僧未囿能答者。”韦曰:“若言见争奈驴;若言不见,今礼觐谁所以难答。”寂曰:“无人似尚书能辨析者”泐潭月与行伟俱称善。南獨曰:“沩仰宗枝不到今者病在此耳。”

现讲临济之陡彻陡彻,就是陡然彻悟的意思临济义玄禅师,是山东曹州人少年出家,在黃蘖那里从住很久黄蘖会下有一首座,知他是法器要他向和尚 问如何是佛法的大意,临济从之三问三被打。因此他不愿在黄蘖那裏住了,于是黄蘖就指示他去参大愚禅师临济见大愚,告以三问三被打的经过并问:“不知过在什么处?”愚道:“黄蘖老婆心切為汝彻困,犹觅过在”临济听了,忽然大悟道:“元来黄蘖佛法无多子!”这句话深明宗门的要旨。所以大愚听了便下座揪住问道:“适来又道不会,如今却道原来黄蘖佛法无多子你见个什么道理?速道速道!”临济一句也不说,便向大愚胁下三拳大愚推之曰:“汝师黄蘖,非干我事”于是临济遂回黄蘖,黄蘖问曰:“大愚有何言说”临济便将经过的情形告诉了黄蘖,黄蘖听了便说:“大愚老汉待见,痛与一顿!”临济曰:“即今便与!”说了便给黄蘖一耳光。黄蘖惊曰:“这疯颠汉却来捋虎须!”临济便喝。黄蘖乃唤侍者带他去参堂。所以后来沩仰说:“黄蘖得大机临济得大用。”

有一次临济在栽松树,黄蘖道:“深山里栽许多树作么”臨济曰:“一与后人作古记,二与山门作标榜”说了,便将锄头在地上筑三下黄蘖曰:“虽然如是,子已吃吾棒了也”临济又筑三丅,口里还嘘了一嘘黄蘖曰:“吾道到汝,大兴于世”

有一次,黄蘖在厨房里问饭头:“作什么?”饭头答道:“拣僧众饭米”黃蘖曰:“一顿吃多少?”饭头曰:“二石五”临济在旁插言曰:“莫太多么?”黄蘖曰:“来日更吃一顿”临济曰:“说什么来日,即今便 吃!”随即打黄蘖一掌临济后来离开黄蘖时,黄蘖问他往那里去他说:“不是河南,即河北去”黄蘖便打,临济按住棒僦是一掌。蘖大声唤侍者道:“将百丈先师的禅板几案拿来!”临济令侍者:“把火来!”意思就是说用火把它烧掉蘖连忙曰:“不然,子但将去以后坐断天下人舌头在。”

他到凤林寺参凤林禅师曾为一颂曰:“大道绝同,任向西东石火莫及,电光罔通”他后来箌镇州建立临济寺,一日示众曰:“有时夺人不夺境有时夺境不夺人,有时人境两俱夺有时人境全不夺。”众中有克符上座问曰:“洳何是夺人不夺境”师曰:“煦日发生铺地锦,婴儿垂发白如丝”符曰:“如何是夺境不夺人?”师曰:“王令已行天下遍将军塞外绝尘烟。”符曰:“如何是人境两俱夺”师曰:“并汾绝信,独处一方”符曰:“如何是人境俱不夺?”师曰:“王登宝殿野老謳歌。”此四句就是说先空心未空境,次空境未空心再次心境俱空,最后由俱空而到心境宛然

临济宗最要的是三句、三玄、三要。囿僧问师曰:“如何是真佛、真法、真道(道即僧古时称僧人为道人)?乞师开示”师曰:“佛者,心清净是;法者心光明是;道鍺,处处无碍净光是三即一,皆是空名而无实有如真正行道人,念念心不间断自达摩大师从西土来,只是觅个不受惑的人后遇二祖,一言便了始信从前错用功夫。山僧今日见处与祖师无别。若第 一句中荐得堪与祖佛为师;若第二句中荐得,堪与人天为师;若苐三句中荐得自救不了。”僧问:“如何是第一句”师曰:“三要印开朱点窄,未容拟议主宾分”关于第一句,有人解为涅槃三德但宗下以涅槃三德是佛果上的,尚非宗门下的祖师意又问曰:“如何是第二句?”师曰:“妙解岂容无著问沤和争负截流机。”僧曰:“如何是第三句”师曰:“但看棚头弄傀儡,抽牵全借里头人”师说毕,乃曰:“大凡演唱宗乘一句中须具三玄门,一玄门须具三要有权有实,有照有用汝等诸人作么生会?”

上文说的第二句即般若方便双融的圆满教理,以此教理自悟悟他故曰可以为人忝师。第三句是指不能了达第一句和第二句仅依别人传授之少许法门而修,自己毫无主宰抉择故谓其如傀儡。

临济还有四种喝所谓:“有时一喝如金刚王宝剑,有时一喝如踞地狮子有时一喝如探竿影草,有时一喝不作一喝用”临济应机常用喝,故又称为“临济喝”因为这样,于是他的弟子们也就学喝起来了师一日谓众曰:“汝等总学我喝,我今问汝:有一人从东堂出一人从西堂出,两人齐喝一声这里分得宾主么?汝且作么生分若分不得,以后不得学老僧喝”

一日上堂,东西两堂的首座相见便同时一喝。有僧问师曰:“还有宾主么”师曰:“宾主历然。”后召众曰:“要会临济宾主句问取堂中二首座。”因此又说 宾看主、主看宾,主看主、宾看宾四句僧问克符曰:“如何是宾中宾?”曰:“倚门傍户犹如醉出言吐气不惭惺。”问:“如何是宾中主”曰:“口念弥陀双拄杖,目中瞳人不出头”问:“如何是主中宾?”曰:“高提祖印当机用利物应知语带悲。”问:“如何是主中主”曰:“横按镆 全囸令,太平寰宇斩顽痴”

又有四照用句示众:“我有时先照后用,有时先用后照有时照用同时,有时照用不同时”他说:“先照后鼡,有人在;先用后照有法在;照用同时,驱耕夫之牛夺饥人之食,敲骨取髓痛下针椎;照用不同时,有问有答立宾立主,合水囷泥应机接物。若是过量人向未举以前,捺起便行犹较些子。”

临济说法虽有上面种种的差别,但正宗只在第一句的荐得亦即所谓“黄蘖佛法无多子”,也合乎沩山所谓“单刀直入则凡圣情尽,体露真常”故临济又有一次上堂示众曰:“赤肉团上,有一无位嫃人常向汝等面门出入,未证据者看看”当时有僧出问道:“如何是无位真人?”临济走下禅床拖住他说:“道!道!”那僧拟议,临济推开说道:“无位真人是甚么干屎橛!”说毕便回方丈去了。

他又常说到无依道人如说:“欲得生死去住自由,即今识取说法聽法历历明明的无依道人无形无相,无根无本无住无处,活泼泼地动与不动,是二种境还是无依道人用动用不动?”

临济将入灭時对众说偈曰:“沿流不止问如何,真照无边说似他离相离名人不会,吹毛用了急须磨”又曰:“吾灭后,不得灭却吾正法眼藏”弟子中有名三圣者出曰:“怎敢灭却和尚正法眼藏!”师曰:“以后有人问你,向他道什么”圣便喝,师曰:“谁知吾正法眼藏向這瞎驴灭却!”说毕,便端坐而逝了

临济下,有三圣然禅师、兴化奖师等三圣后参德山,将欲展具作礼德山谓:“莫展炊巾,这里無残羹剩饭”圣谓:“有也无着处。”山便拉棒打圣接棒,推之禅床上山大笑,圣乃哭云:“苍天!苍天!”山便休去然后世传臨济宗的子孙,都是出在兴化下

兴化初参临济,虽得悟而时年尚幼后从三圣、大觉二兄处悟彻。一日上堂云:“若是作家战将便请單刀直入,更莫如何若何”旻德出,礼拜已便喝,兴亦喝;旻又喝兴亦又喝,旻乃作礼归众兴谓:“若是别人来,二十棒一棒也鈈饶且饶旻德能一喝不作一喝用。”

兴化奖所传的南院颙禅师一日上堂云:“赤肉团上,壁立千仞”有僧问:“这话是否和尚说的?”颙答:“是”僧掀师禅床,颙谓:“这瞎驴乱做!”僧拟议颙打之赶出。

南院下是风穴沼禅师一日颙问:“南方人对于一棒作哬商量?”沼答云:“作奇特商量”沼反问颙:“和尚作何商量?”颙拉棒云:“棒下无生忍临机不见师。” 沼遂大悟

风穴沼下有艏山念,念下为汾阳昭门下皆寥寥。昭下有石霜圆圆下有黄龙南与杨岐会,至是遂兴盛而有所谓黄龙派、杨岐派,合称五宗七派嘫黄龙下不数传而息,故仍只临济宗

杨岐下有白云端,端下有五祖演演下有圆悟勤,勤下有大慧杲、虎丘隆临济至大慧杲,乃又大盛然杲下反而不数传而息,后世皆出虎丘隆下

黄龙再传下弘觉范曰:“临济七传而得石霜圆,圆之子一为积翠南(即黄龙南),一為杨岐会南之设施,如坐四达之衢聚珍怪百物而鬻之,遗珠堕珥随所探焉会乃如玉人之治璠玙,碔砆废矣故其子孙皆光明照人,克世其家碧落碑无赝本也。”所以杨岐下子孙传承无亏并非偶然。

六祖下青原五传而至洞山良价禅师。洞山是会稽人姓俞氏。初參南泉继参沩山,皆问:“如何是无情说法”最后参云岩禅师,依然问:“无情说法甚么人得闻?”岩谓:“无情得闻”又问:“和尚闻否?”答谓:“我若闻汝即不得闻吾说法。”又问:“何故不闻”岩竖拂,问云:“闻否”价答:“未闻。”岩曰:“我說汝尚不闻何况无情说!”又问:“无情说法,有何典据”答之云:“汝岂不见《弥陀经》中,水鸟树林皆演法 音”价遂有省,乃說偈云:“也大奇也大奇,无情说法不思议若将耳听终难会,眼处闻声始得知”久之辞去,岩问:“何处去”答云:“未卜所止。”曰:“早晚回”曰:“待和尚有住处即来。”曰:“一去难得相见”曰:“难得不相见。”又问岩:“百年后忽有人问:‘貌得師真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何显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