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影响我们第一组的分数 1000字作文一对一

当前位置: >>
作文写作技巧 [1000字]
作文写作技巧作文在语文考试中所占有的比重逐年增大。然而,我们广大考生的作 文成绩不太理想,其主要原因是文章的写法太过于传统,内容往往是老生常谈,没有创意。 数万乃至数百万人在同一时间、 面对同一考题选材、 构思、 立意时, 考场作文要想出奇制胜, 就必须突破陈旧的思维定势,在文章的立意、构思上别出心裁,做到立意高远,形式新颖, 就会使文章充满灵气和魅力。倘若能在中高考作文中多做点“表面文章” ,多添点花样,就会 给阅卷老师留下完美的第一印象。一、用“戏剧”来写,极有创意随着中考作文文体要求的放开,有的考生机智运用剧本这种体裁构思 成文,体现出强烈的创新意识。一位学生在写《成绩公布之后》作文时,采用“多幕剧”的 形式, 共写了三幕, 写了两位考试成绩相差很远的学生 (第一名和倒数第一名) 受到了家长、 老师的不同对待,再现了真实的生活,让人深刻反思应如何正确地看待孩子的成绩,如何正 确地教育孩子学习,发人思考,促人醒悟。每幕都有时间、地点、人物、内容四项,最后加 上“结束语” ,成功地运用了影视中“蒙太奇” 、画外音等手法。该文富有创意,令人耳目一 新。二、标题式构思在人多事杂的文章中,如果能巧妙构思,精心设计两三个小标题来替 换诸多铺陈性的文字,既可以减少过渡性的文字,以便在重点处能酣畅行文,突出重点,又 可使文章疏密有致,卷面赏心悦目,情节摇曳生姿,从而让阅卷教师击掌叫好。其次,简洁 的小标题,或提纲挈领,条分缕析,让阅卷者能迅速抓住要领;或一线穿珠,让阅卷者品味 把玩。 如一考生的 《出色人生的定义》 一文的四个小标题紧扣材料和文题: 第一个小标题 “故 事里的故事” ,引述故事;第二个、第三个小标题“故事背后的沉重” “故事外的生活” ,分别 论述拒绝诚信的人生不是出色的人生;第四个小标题“故事里看人生” ,论述社会对“诚信” 的确认和肯定,于是得出: “出色的人生,即是诚实守信,热爱生活。 ”小标题的运用使文章 思路非常清晰。三、运用题记或后记,透视亮点不少考生在正文前先援引他人或自撰几句蕴涵哲理的话,来一段醒目 的题记,或展示主体内容,或提示作品内涵,或阐述写作缘由,让阅卷者从中透视到作品的 亮点,触摸到情感的脉动,从而激起阅卷者的兴趣。如高考作文 《诚信――走向成功的钥匙》 , 就设置了这样一段题记: “诚 信是石, 敲出星星之火; 诚信是火, 照彻夜行的路; 诚信是路, 引你走向光明。 ” 整齐的句式, 和谐的节奏,优美意蕴,深刻的哲理,题记所产生的磁力一下子就能吸引住阅卷者。不用看 正文,也能大致揣摩到文章的主体内容,同时也能触摸到作者情感的脉动,而题记的语言也 直观地展示了考生的文采,可以说题记是这篇佳作的闪光点之一。 当然,考生如能在结尾写上“后记” ,哪怕只是三言两语,或与题记遥 相呼应,浑然一体,或巧妙点题,卒章显志,也是得分的亮点之一。四、运用“镜头”式,构思新奇有些材料并不新鲜,但一些聪明的考生能借助电影蒙太奇的手法,通 过镜头组合、画面切换以及画外音的形式来展示丰富的内涵。这样的文章往往因形式新颖而 平中显奇,令阅卷老师耳目一新,中高考作文中不乏这样的满分作文。如某考生作文《家乡的路》一文中,辑录了三组镜头。镜头一,弯弯 的小路,蹒跚的行人;镜头二,宽宽的石子路,车轮滚滚,灰尘飞扬;镜头三,宽阔平坦的 水泥路,车水马龙,畅通无阻。三组镜头,三个时代的缩影,且画面典型,标题有文采,对 比巧妙,构思新奇,堪称佳作。镜头式作文,往往能减少过渡语及铺排性文字,有利于集中场面和笔 墨叙述事件、刻画人物,从而使文章主题集中,节奏明快。 五、运用逆向思维,独辟蹊径反弹琵琶,逆向思维,往往会别有洞天,使你的文章独辟蹊径,熠熠 生辉。如某地中考以“关心”为题,要求结合自己的切身感受,写一篇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一位考生别出心裁, 由众人对一个百日小孩起名的关心, 引出一位被人漠视、 歧视的老人 (即 小孩的爷爷)的悲惨故事,家人对待小孩与老人的不同态度,对比鲜明,反映了具有社会意 义的深刻主题。文章的构思以“反”为主,以“正”衬“反” ,以“反”写“正” ,以老人的 不被关心,来呼唤全社会对老人的关心。作文有创意,离不开思维方法的创新。思维定势往往阻碍创新思维的 发展,采用逆向思维将能突破思维定势,使作文的立意新颖、深刻。逆向思维就是从人们思 维的反方向进行思维。作文 出奇制胜 7 大秘诀考场上,高手如云。要出彩、要露头角,创新是法宝。只有创新才能 感染和吸引阅卷者拿高分。可是,如何才能写出耳目一新,让人眼前一亮的考场作文呢? 第一:攒足精米,为我所用攒足“精米”好“下锅” ,作文离不开材料,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除 去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没有压力之下的点滴积累外,处在中考前的材料积累,应该是一种具有 突击性质的有意识的“精米”储备。平时的材料积累可以说是零散的,缺乏针对性的;而现 在就要尽量使之系统化、目标明确化。分析1999---2002 年全国各地中考作文题的变化轨迹,可以明显的发现: 题目愈来愈趋向于开放,对考生的束缚越来越小,供考生自由发挥的天地越来越广阔,越来 越淡化政治色彩。比较突出的有两点:其一,题目趋向表现自我,展现个性。其二,命 题生活化,引导考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其实,中考的所有作文题都可以轨道逐步扩大的几个同心圆中,这就 是:以考生“我”为圆心,以生活为半径,形成“我――我和家庭――我和学校――我和社 会”这样一个轨迹。或者说,作文无非是写我、我的家庭生活、我的学校生活、我的读书生 活、 我的社会生活。 所以在材料的积累和储备时要有目标和针对性。 这时如果还像平时一样, 仅满足于散见在报章杂志上的材料搜集,显然已经远远不能适应中考作文的需求。九年的寒 窗,从书本中学了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古到今、由中到外的不少知识,加上社会见闻及 接受各种媒体的传输,已在头脑中贮存了不少知识,但这些知识是在长期中积累的,是零散 的、不系统的,在考前应梳理一下知识系列,便于考试时调遣为我所用。 1、语言积累整理。这时应该搜求新近出版的“时文选萃”之类的有关书籍,还应该结合 以前收集背诵的古诗文名句、格言警句,集中时间阅读摘录,分类整理。它应该包括两个方 面:事实材料与语言材料。其中的语言材料包括有哲理意味的有一定深度的议论语言和名人 名言。文章没有事实材料,容易流于空洞枯燥;只有事实材料而没有精当的阐发议论,则会 流于平淡肤浅。文章的叙事可以增加趣味性、感情性;议论则可以体现出思想的深刻性、精 辟性。2、个人或他人经历的挖掘整理。由于学生活动的圈子较小,谈不上丰富的人生经历,但只要注意挖掘 自己接触过的社会、接触过的人,参加过的各种活动,以及听到和看到的他人“故事性”较 强的经历,用心采集生活中闪光的珍珠,摄取有典型意义的特写镜头,并用心去感受去思考 去整理,同样能写出好文章来。因此,储备材料就要在这两方面狠下功夫。有备无患,胸中 有底,锅有精“米” ,在考场上可以根据需要顺手拈来,左右逢源,何愁做不出好“饭”来?例如:在去年的高考中,有位考生把屈原在汨罗江畔怀沙赴水、荆轲 在易水河边生离死别、项羽在乌江渡口引刀自尽的三个历史史实,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写出 了“我”在解读这些历史中对心灵的选择由“迷”到“悟”的心理变化历程。这篇文章所用 材料都出自课本之中,可贵的是作者善于调遣为我所用。还有一篇是托物寄情散文,作者以 敏锐的观察力,从司空见惯的一片片叶子上,看到了它平凡中的种种不平凡。尽管人们慢待 它、冷落它,但它从没有一句怨言,默默无闻地去托花护花,就是到“吹落黄花满地金”时, 它仍无怨无悔地“化作春泥更护花” 。叶子的这种选择是高尚的,这种不求索取甘心付出的心 灵是美丽的。正当人们对作者笔下的叶子流连难舍之时,文章戛然收笔,点明主旨: “如果说 叶子是普通的崇高的,那么具有叶子精神的人,便是平凡而伟大的。 ”这篇文章的内容是来自 于作者对现实生活的观察,贵在作者能感悟生活,评价生活,从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叶子上 感悟到人生应具有崇高而伟大的精神。从这两篇文章看出,两位考生笔下的这些内容,可以 说同学们都是知晓的、具有的,只要我们学会调遣知识为我所用,就能使头脑中的知识在笔 下生花。第二:书写认真,脸面整洁卷面如同一个人的脸面,是文章的直观外在形象,是考生作文与阅卷 老师见面的第一印象。表面看来卷面书写的最高分值也就是 3―5 分,但其影响的心理分、印 象分是三五分远远不能打住的。其一,影响内容分。中考阅卷在炎热的七月,在规定的时间 内要完成规定的工作量,如果你的答卷字体潦草,标点不清,错别字连篇,自然不会吸引阅 卷老师的注意力,丢掉内容分当属必然。其二,影响感情分。混乱的字迹,混乱的标点,横 七竖八勾画的线条,仿佛“天书”一般令阅卷老师反胃,甚至于使人联想到你的学习态度: 连中考答卷都马马虎虎、草草了事,可见平时更是糟糕。老师的情绪变化,自然用“有色” 眼光来审读你的文章,对于作文评卷这种主观性极强的工作来讲,你的分数定会应声而落。因此, 要十分注意书写。 书写的一般要求是: 清楚、 整齐、 易于辨认。 有的考生盲目的学习一些不规范的行草书,虽然好看,但不易辨认,自然影响阅读。作文时 要写楷体字,一笔一划清清楚楚,写行书也要连笔自然,切勿写草书。标点的书写使用要规 范,不要一逗到底,更不要都点成圆点。第三:眉目传神,文题靓丽文题是文章的眉目, “文好题一半” ,一个好的题目,可以概括全文的 内容, 可以体现全文的思路, 可以蕴涵全文的主旨, 可以表明全文的特色, 能给人清新脱俗, 耳目一新的感觉,能一下子抓住读者的注意力、激发起仔细阅读的兴趣,能使文章起到眉目 传神的妙用。如《扬长避短,成功之道》 、 《扬长避短,事业指南》 、 《 “英雄”偏到“无用武之 地》 ,这些文题巧用成语,新颖别致。又如《鲁国的“智叟”可休矣》 、 《 “钦差大臣”请下岗》 、 《 “李鬼”打假》 ,这些文题巧用名人名字,耐人寻味。再如《千里马变成推磨驴》 、 《岂可回 族街头卖猪肉》等活用修辞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 文题自拟是近十多年来高考作文的一个突出特点,也是许多省市中考 的一个突出特点。但从以往的中考阅卷可以看出,大部分考生没有对自拟文题引起足够的重 视。往往出现一种草率拟题的现象。认为只要文章好,题目无关紧要;也借口时间紧,不愿 在拟题上花费时间和气力, 于是就不动脑筋而草率从事。 或从提供的材料入手, 直接拟出 《从 xxx 所想到的》 、 《从 xxx 谈起》之类;或信手拈来,直接把话题当作题目。如《答案是丰富 多彩的》 、 《诚信》 、 《选择》等。更有甚者,干脆就没有文题。即使是忘记了,也说明对文题 的不重视。在中考语文阅卷评分中就规定,无题目的文章扣 2 分,而实际上受此影响所损失 的不止于此。有人作过试验:将几篇较好的作文,按保留标题和隐去标题请两组老师评阅, 其分数差别竟在 8 分以上。可见,拟题在中考作文中万万忽视不得!考场作文的文题,首先必须准确,要扣准话题,不能偏题离题;其次 要醒目,要紧扣文章内容,让人一看一目了然,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再其次要简洁,要短 小简单,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能给人广阔的想象空间。常见的文题有三种类型:1、老实型。老老实实的采用原话题的原词句,并不多加改造。如《心 灵的选择》 《小议诚信》 。 2、深化型。对原话题理解的基础上,所拟文题或明确主旨,或概括内 容,或体现思路,或表明特色,如《高扬道德的大旗》 《失败是种难言的美 丽》 《人在旅途》 。3、艺术型。采用一定的修辞方法,常见的如:比喻式《人生也是一张 答卷》 《成功之花只对挑战者绽放》 , 夸张式 《世界很小是个家》 , 引用式 《你不该悄悄地走开》 (歌曲)《横看成岭侧成峰》(诗句),反问式《21 世纪你美吗》 《岂可回族街头卖猪肉》 ,情景 式《滑铁卢上空的雄鹰》 《带着三句话上路》 ,符号式《出发+拼搏=到达》 《1+1=?》 ,呼告式 《妈妈,我想对你说》 ,对比式《英雄无用武之地与英雄有用武之地》 ,移花接木式《拍卖“诚 信” 》(借用金融用语)。这三种情况以后两种为好。第四:凤头引蝶,豹尾点彩 和文章标题一样,开头和结尾也为大多考生所忽视。总有一种观念误 区,认为只要文章主体写好了,开头和结尾关系不大。所以,构思的时间和精力主要放在主 体部分,而没有在头尾上多下功夫。其实,这种做法对于你的作文得分影响很大。在中考作 文的批改中,由于时间紧、天气热、任务重,阅卷老师很难把每篇文章看得很仔细。一般首 先是看有没有按照所给要求,在规定的范围内写作;其次是看语言基础。虽然通篇都可以显 示出考生语言表达水平,但最为醒目、最能体现语言能力的、最能引起老师注意的,还是文 章的开头和结尾。这头尾给老师的印象最为深刻,也最能影响老师对作文的评判。所以考生 不仅不应该忽视开头和结尾,相反更应该在这两个地方狠下功夫!古人作文之法的“凤头、 熊腰、豹尾”之说,比较形象地道出了文章各部分的追求目标。这里的“熊腰”即指主体部 分的内容要丰富,我们姑且不论。下面我们只谈谈开头和结尾问题。“凤头” ,也有人称之为“龙头” ,都是指开头应该不同凡响,有吸引 力,能有引人入胜的效果。一般要具有“新” 、 “奇” 、 “短” 、 “趣”的特点。但考生们往往在 开头上存在这样几种不足:1、不必要的释题,多此一举;2、故弄玄虚,转弯抹角,入题太 慢;3、照抄原材料或引用复述不简练,中心话题“千呼万唤不出来” 。因此在中考应试时一 定要避免这几种弊病。西方的谚语也这样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对于一篇 600 字左右 的考场作文来说更是如此,往往开头便决定了整篇文章的大体走势,定下了文章的基调;同 时,一个好的开头也增加考生写好下文的信心。 开头的方法有很多, 如比喻开头法(山如眉黛, 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我的空中楼阁》)、引言开头法(鲁迅先生有两句诗: “横眉冷对千夫 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 这是他自己的写照, 也是他作为伟大作家的全部人格的体现。 ―― 《琐 忆》)、议论开头法(生命是一个选择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有人“利”字为先,好处抢尽; 有人“荣”字当前,虚实兼收;亦有人“德”字为重,铁肩道义。――湖北考生《得失寸心 知》)、入物开头法(很久很久以前,也许在我的生命之树发芽的时候,我的生命之神就告诉 我, 我是一只火凤凰。 那时幼稚的心灵无法参透凤凰的含义, 长大了也是。 ――湖南考生 《凤 凰的选择》)、写人开头法(夏日炎炎。鲁林从省城公安大学放假回家,来到 a 城地面,此地 距离其老家梁山泊尚有一段路程, 须乘班车, 方可上路。 ――河北考生 《 “小鲁达” 的抉择》 )、 叙事开头法(一年夏天,我和妻坐着海轮到了一个有名的岛上。――鲁彦《听潮》)、描景开 头法(陌生的山花已有无数的开了。冷月下,却只见一犁春水,蓦然回首,总是充盈着泪水的 双眼遥望寂灭的星空,总是随风飘动的思绪感叹树叶的凋零。――广东考生《美丽一次》)、 绘境开头法(十五那天,天热得发了狂。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一些似云非云, 似雾非雾的灰气低低地浮在空中,使人觉得憋气。――老舍《在烈日和暴雨下》)、定情开头 法(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有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朱自清《背影》)。关于结尾,名家多有论述。托尔斯泰说: “好的结尾,就是当读者把作 品读完之后,愿把它的第一页翻开来重新再读一遍。 ”明代许榛在《四溟诗话》中说: “结句 当如撞钟,清音有余。 ”这里他们都谈出了好的结尾的标准。高明的考生很珍惜这最后显示才 华的机会,做好“编筐”的“收篓”工作。要想结好尾,必须避开以下之忌:一忌冗长罗嗦; 二忌空喊口号;三忌豪言壮语;四忌表示决心;五忌平淡无力;六忌画蛇添足。 好的结尾如干果, 耐人咀嚼; 如醇酒, 令人回味; 如妙曲, 余音不绝; 如撞钟,引人警醒。要达到这些效果,可以归纳总结,画龙点睛;可以含蓄蕴藉,启人心智; 可以首尾呼应,整合一体;可以吟诗作结,涵义隽永;可以提疑质问,发人深思;可以卒章 显志,出奇制胜;可以余韵袅袅,回味无穷。第五:化大为小,独辟蹊径中考作文立意时,可以表述观点,可以歌颂赞美,可以宣传赞扬,可 以揭露批判。但以下三点要注意:1、 要善于 “化大为小” 。 近几年中考作文的开放性质, 使有的同学 “天 马行空” ,有的同学又“无从下手” 。前者在一个话题中信手走笔,穿梭于几个子话题中,什 么都写了,什么都不可能写好、写细;后者却只能望题兴叹。为此我们必须树立“化大为小”的意识,要善于在一个大的、宽泛的范 围内, “择其一点,不及其余” ,也就是只写“大范围”中的“某一方面” ,给自己提供了一个 充分发挥、具体表现的好舞台,这样才能在 600 字左右的篇幅内写出立意鲜明集中、内容具 体充实的好文章。如面对话题“热” ,我们会联想到诸如:热浪与环保、wto 热、热线、名人 与官司热、纳米热、世博热等等,如果力求面面俱到,显然不行。自有择其一如“纳米热” 来谈,作文才能写细、写透,从而达到“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的效果。2、 要善于 “以小见大” 。 这一点其实是对 “化大为小” 的进一步要求, 即从小处着笔,而从大处着意,从小的方面表现深刻的主题。这样才能避免就事论事,原地 打转。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小的方面”的时候,注意所选方面的“现实性、针对性、典型 性” ,注意从平凡的生活中捕捉典型而有意义的材料,同时多在行文结尾处由此及彼、以点带 面、因事见理、见微知著,从而使主题得到升华和深化。3、要善于“独辟蹊径” 。在立意角度上,考生多以现实中的人和事为 切入口, 多着眼于材料的整体或布局, 思维品质的灵活性和广阔性体现不够, 如能变换视角, 或以物喻人、托物言志,或故事新编、借古讽今,或老话重谈而逆向立意,或着眼于材料的 局部与起因等等,多角度思考,想人所未想、 “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未言” 、 “论人之所欲 论,论人之所未论” ,力求立意创新,习作便会因个性鲜明而令读者耳目一新。文学史上有许 多求异创新的成功范例。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就是“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写成的名篇。一样的咏梅,两者迥然不同。陆游笔下的梅花,处境偏僻,心情寂寞,饱受风 吹雨打,极度消极孤苦,然而互相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目空一切,孤芳自赏;而毛泽东笔 下的梅花,不怕狂风暴雨飞雪,敢于傲雪开放,并且昂然向上,向百花报春,充满了乐观主 义精神。曾有一年高考作文题就是“近墨者黑”与“近墨者未必黑” ,前者为“常规” ,后者 就是“求异” 。平时可以从一些成语或俗语入手进行训练。如“班门弄斧”与“弄斧到班门” (前者讽刺在行家面前卖弄,后者提倡能手竞争), “毛遂自荐”与“自遂自退”(前者指自告 奋勇,自我推荐,后者提倡能上能下,反对终身制);再如“物极必反”与“物极未必反” , “欲速则不达”与“不速则不达” , “大器晚成”与“大器未必晚成” , “各人自扫门前雪,不 管他人瓦上霜”与“各人自扫门前雪,也管他人瓦上霜”等。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辩证求 异正反说理的能力。 第六:绵针绣被,出奇制胜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曲径才能通幽,曲折才能生姿。考场最忌 的就是平铺直叙,要在自然中求变化,流畅中求跌宕,才能做到引人入胜,扣人心弦。例如杨朔《的荔枝蜜》由“不大喜欢”蜜蜂起笔,接着是吃蜂蜜 而“动情” ,听蜜蜂事迹而“心颤” ,最后愿“自己也变成一只蜜蜂” ,欲扬先抑,波澜起伏。常见的构思法有:1、巧合法。巧主要指碰巧、凑巧、巧遇、巧合。精巧的构思,巧合的 情节,确实能使作品锦上添花、出奇出新。正如南京师大文学院院长何永康教授在作高考作 文考前指导时说的:情节要巧妙得让人惊叹“亏你想得到” 。古代许多作品中就有令人难忘的 巧合情节。如《红楼梦》中,当贾宝玉与薛宝钗结婚之日,正是林黛玉离开人间之时。鲁迅 更是善于借助于巧合让偶然性的事件表现出必然性的规律。祥林嫂两次死夫之后做工都在鲁 四老爷家,当鲁四老爷陈列福礼恭请福神的时候,祥林嫂却怀着疑惑和极度的痛苦死在雪地 里;夏四奶奶和华大妈在坟场相遇。这些都是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惊人巧合。孙犁的 《荷花淀》中,女人们去找丈夫是“踏破铁鞋无觅处” ,却在敌人追来时在荷花淀里“得来全 不费工夫” ,还引来敌人送给游击队消灭个彻底,你说巧不巧!曹禺的《雷雨》中,夫妻、父 子、父女、母亲、兄弟、兄妹的奇遇与巧合,更是令人拍案叫绝。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认 识并合理地创设“巧合” 。2、对比法。鲁迅是对比手法的高手, 《药》中老栓为儿子治病而买人 血馒头,结果小栓在一片“好药”的议论之后死去; 《一件小事》中, “我”一天比一天“看 不起人” ,后来在人力车夫的实际行动教育下,终于进行了深刻的自我解剖,起初觉得有些迂 的车夫成了 “我” 须仰视才且 “时时记起” 的人物。 因此, 考生要善于在文中巧设 “对比点” 。3、悬念法。如《枣核》一文巧用“枣核“设置悬念,开头由朋友索要 枣核,设下悬念;朋友得到枣核如获至宝,用途仍秘而不宣,还”故弄玄虚“,使悬念更吸 引读者;直到踏访后花园,在谈话中才说明索要枣核的原因,解开悬念。用“枣核“设置悬 念,使这篇不足千字的短文显得有张有弛,摇曳多姿,始终紧紧吸引读者。4、误会法。如《驿路梨花》一文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的问题,除三 设悬念外, 还两写误会。 首见” 一座草顶, 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花树林边 “, 一设悬念: ” 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见到“须眉花白的瑶族老人” ,一升误会: “我们”视他为主人,抢 着感谢。 由此二设悬念: 老人不是主人, 谁是主人呢?接着, 老人讲述梨花姑娘的事, “我们” 和老人见到一个十四五岁的哈尼小姑娘, 二生误会, 感谢她盖了这间小茅屋。 小姑娘指出 “房 子是解放军盖的” ,由此三设悬念:解放军为什么盖这见间小屋呢?文章就是这样“设悬念 ――误会――带出新悬念――再误会――再带出新悬念” , 最后亮出底 细,真相大白。这一系列悬念、误会的安排和展开,使文章回环曲折,波澜起伏,收到了强 烈的艺术效果。第七:设置“亮点” ,突兀“奇峰”一篇被人称道的诗文,并非字字玑珠、句句精华。它们之所以有阅读 意义和文学价值是因为它们都有自己的“亮点”所在,是因为诗文中偶尔有几颗“珍珠”在 闪耀。很难想象,如果没有“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宋祁的《玉楼春》一词会流传千古。 所 以中考作文必须避免平庸平淡,应该用设置“亮点”的办法,使文章偶有“奇峰”突现。这 样才吸引阅卷老师的注意力,使其阅到此处不禁心头为之一震,甚而击节赞赏。有这样的效 果,何愁不得高分?设置“亮点”有以下几点可以考虑:1、 旁征博引, 展露才华, 以文采取胜。 如果学生平时注意了课外阅读, 知识丰富一些,就可以根据文章需要,尽可能地旁征博引。如典故逸事、中外掌故、名人名 言等。一者可以丰富文章内容,二来可以显示出你不同与众的才华。但这些材料应该是新鲜 的而不是陈旧的。如果是平时所不太为人知晓的,效果会更佳;更能显示出学生知识面的宽 广。所以考前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材料的搜集和储备。 2、注重细节,真挚动人,以真情取胜。文贵有情,有情方能感染人。 在构思谋篇时, 就要注意选择最能打动人心的题材; 在叙事时, 特别要注重细节的描写刻画。 在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方面细加琢磨,力求写得细腻传神,有感染力量。考生应该从 朱自清的《背影》中对于父亲的描写受到启发。倘若文中的细节能拨动阅卷老师的心弦,那 效果就可想而知了。3、凡人哲语,画龙点睛,以深刻取胜。名人说出的话并非句句名言, 凡人也未必说不出富有哲理意味或意义深刻的语言来。这样的语言往往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思 维水平和思想深度;能够引起阅读者的注意,耐人咀嚼回味;进而引起思想上的共鸣。这应 该是考生可以考虑和设置的一个“亮点” 。考生在应试作文中除了直接引用名人名言外,也应 该从自己所掌握的名人哲语中受到启发,根据提供的话题范围,化用或构思出一句或几句自 己的凡人哲语来。或把它置于篇首作为题记,或在文中关键处作为凝练精辟的议论。这样, 无疑可以起到画龙点睛,辉映全篇的作用。其效果就不言自明了。当然,如果你思维清晰,结构安排缜密,可以以严谨取胜;如果你富 于想 象和联想, 可以以营造优美的意境取胜; 如果你语言诙谐, 格调轻松, 可以以风趣取胜。总之,考场作文要创新,要出彩,要出奇制胜,也因文而异,因人而 异。 “文无定法” ,只要根据文章的实际需要,以最能发挥出个人才能,显示出个人才华,有 创意的写作,最能引起阅卷老师的注意和兴趣为出发点,随文而悟,灵活运用,且富有感染 力和吸引力即可。但考前应当多接触,多借鉴,多体味,多练习,否则纸上谈兵,难以实战。
更多搜索: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好的初中作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