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四合院打一数字数字

  十年前,在济南市老商埠区,发生了一件轰动泉城的事情,那就是在一处老建筑的拱门上方,发现了百年前大商家“棉花行”——阜成信东记的旧址。
  那是在2008年年底,当一名维修工人铲掉拱形大门上方一层层砂石灰后,一块刻着“阜成信东记”字样的石料牌匾就逐渐显露出来。不多日,由此向西只相隔一个路口的“復成信西记”的牌匾也被挖掘整理出来。一时间给文史学家和百姓带来了很多猜想和回忆。在一些老济南人的记忆里,“復成信”三个字应该是“阜成信”。什么时候把“阜”字变成了“復”字(注:“復”是“复”的繁写体)?这里面有着怎样的故事?
  据史料记载:祖籍东昌府堂邑县(今聊城市)的棉花商贩王协三,于1908年在济南商埠区开设了“阜成信棉花行”。
  百年前,王协三就是个精明的商人,他带着几个帮手起早贪黑、风雨无阻,做起了从堂邑(今聊城)到济南中大槐树街之间运送和贩卖棉花的生意。就这样持续了几年,王协三拥有了自己的宅院和贩运棉花的马匹。再后来,随着棉花生意越做越大,王协三相继在经二路363号和369号置办房产创办商号,于是“阜成信东记”和“復成信西记”的牌匾也就被高高地镶嵌在拱门上方。
  据说“阜成信”当中的头一个字“阜”字,是王协三当年请清末的一个老秀才专门给起的。“阜”字有盛、多、大的寓意,意思是家业兴旺、商业繁荣,是个非常吉祥的字。“成信”的意思是凡事必须讲诚信,买卖才能成事、生意才能兴旺。在上世纪20年代末,掌门人王协三去世后,“阜成信”的事务就分别交给他两个儿子掌管。王玉岩是大掌柜,分管棉花行的经营;二掌柜王玉珊负责外联事务。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自从王协三去世后,“阜成信”的生意就开始走下坡路,大掌柜王玉岩就把“阜成信”改为了“復成信”,意在尽快恢复“阜成信”昔日的辉煌。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我被分配到济南商业储运公司工作。当时公司机关所在地,就是现在的“阜成信东记”旧址。我想讲的,也是后来我见到阜成信东记四合院的故事。
  “阜成信东记”坐落在经二路纬七路(路北)363号,是一幢外墙由碎石和青砖装饰的二层楼房,它与周边住宅相比,显得古朴典雅,落落大方。门牌号码旁边是一个3米多高的半圆形拱门,拱门上方“阜成信东记”的石匾,在夕阳下泛着余晖。拱门东侧留有的那一块“山东省仓储协会”的牌子,证明这里曾经是济南市商业储运公司机关的所在地。
  经过2008年年底的那次发现和拯救,政府决定以“修旧如旧”的理念方式加以维修和维护,才使这幢百年老建筑得以保存下来。特别在临街外墙老虎窗的下方,发现并保留的十块匾额,字迹清晰可见。我仔细拍下了这十块石匾字体的照片,上面分别刻着“无欺”“求富”“为善”“勤俭”“忠厚”“兴旺”“惠工”“广进”“通商”“诚信”二十个大字,这应该证明,在“阜成信”飞黄腾达的那段时期里,就已经持有了勤俭持家和诚信经商的“企业文化”理念。
  进入3米多高的圆拱形大门,是一条宽约4米、长不足30米南北方向的过道。从过道的中间左拐,就迈入了红漆斑驳、雅致精巧的二层楼式四合院。院内青砖铺地、房顶红瓦起脊,抬头环望四周,二楼屋檐下大红的立柱、绿色的护栏和旋转一周的回廊,显得整个小院古香古色、别具一格。
  那时,公司机关设置的科室很多而且很全。我记得进入大门后的通道里是司机班兼维修班,转入四合院的一楼,东面是财务科和食堂,西面是储运科和厕所,南面是秘书科,北屋是会议室,至于四合院的“天井”有多大面积,我没有实际丈量过。但是,我们在院子里做广播体操、打羽毛球,都显得空间绰绰有余。
  办公室里的门窗虽然老旧,油漆褪色,但是不走样不变形,只是脚下四十多厘米宽的木地板被磨得平整光滑,略有缝隙。平日里,科长在里间屋办公,外间屋就是我耕耘的田地。夏天,屋里蔽日凉爽、自然通风,坐在门与窗的通风处誊写稿子,感到的是微风习习;冬日,靠窗办公、阳光直射。享受着阳光下的温暖;累了,就倚在门外走廊的栏杆上,眺望屋脊上晃动的树梢儿,困了,就嗅着墨香伏案小憩。那时我们上班中间有休息时间,大家可以到一楼做广播体操、打羽毛球,也可以在两个楼梯和一圈贯通的走廊间来一个“猫捉老鼠”的游戏活动。
  如果想嗅一嗅当年“阜成信”的味道,还是从东南角的楼梯上来,到右手边的工会办公室里做一番浮想联翩。在公司所有的办公室当中,工会是当时保持原有典雅特色最为完好的办公室。工会里有两间通透为一体的大办公室和一间藏书室。藏书室的实木推拉门雕刻着花边、宽大厚实的木地板、仿古式吊扇、黑亮的写字台和实木的书橱等,都显露着清一色的古朴典雅。
  我印象最深的是工会里那条厚约三指、宽约40厘米、长约2米多的木板凳,它漆黑光亮,四条腿内侧都有一个半弧形雕花木板与板凳底面衔接,非常结实牢固,一个人很难搬动它。我们平时到工会里开会或闲聊时,都愿意抢着坐板凳,因为它既宽绰又比平常椅子矮,坐上去非常舒服。到了中午,它又是我们的“床”,大家都会争抢着躺在既宽又长的木板凳上“眯一会儿”。我在“阜成信东记”旧址工作了十多年,后来想想,这条民间不多见的实木板凳,说不定就是“阜成信”后人留下的宝贵遗产。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山西一座有名的四合院,每天登门拜访数千人,只因里面的这个人

山西是中国的文明古城之一,这里没有像苏杭一样的风景,但是这里有自古留下来的思想文化。山西祁县,有一座院子,被称为北方居民建筑的明珠,院子跟其他四合院一样,没有区别。他出名的理由是,因为院子的主人。乔家大院众所周知,而乔家早已经走出国门,把乔家发扬光大的,是在乔致庸这一辈,为晋商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清朝全国一片颓废,政府腐败,百姓更是无知,而乔家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开创了家族品牌。乔致庸的爷爷就是开创人,从小父母双亡,过着非人的生活,寄人篱下的生活让他决定,自己出去闯荡。靠着这股劲儿,开创了第一家店铺,从此开始了自己的经商生活。他的事业开始于内蒙,后来发展到中国的北方所有地方。生意扩展到各个领域,都是几代人付出的结果。

而乔家大院的主人,是清末晋商的代表人物,乔致庸弃文从商之后,把祖辈的家业发扬到了极致,就连外国人,都对他称赞不已。他觉得自己的家族,必须有传承,应该有自己的“大本营”。这就有了“在中堂”,就是乔家大院的原名。他大力修建宅院,而规模更是宏伟,虽然是富商,当节俭的他,把宅院布置的简单大气,不失大家风范。

乔家大院被人熟知,进入人们的认知,是在电视剧的热播之后。人们开始挖掘乔致庸的晋商精神,他的一生经历了5个朝代,是乔家的“亮财主”。他的经商本事自然是不必多说,光他修建的宅院,放眼中国,也是数一数二的。

如今因为乔致庸的名声大震,乔家大院也随之风生水起。如今每天拜访的人络绎不绝,参观的人们,不止观看宏伟的院落,更是感受晋商的魅力。每年的票房如今就能够超过一个亿,可见它的受欢迎程度。

如果喜欢我们的文章,请点赞并分享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四合院打一数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