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和膏阶段的铅酸蓄电池化学反应应

小木虫 --- 500万硕博科研人员喜爱的学术科研平台
&&查看话题
实验室研究铅碳电池的几个问题
铅酸电池新手一名,老板想在实验室做铅碳电池的研究,无奈课题组没人懂这个,下面有几个问题,向各位虫友求助,恳请解惑。
(1)铅膏搅拌能不能用球磨机;
(2)在实验室进行固化,用普通的湿热箱能不能行;
(3)一般在实验室怎样进行化成
(4)如果想测试正负极的性能,该怎样组装电池,文献中说的2正1负或是2负1正是怎样装配的(因为实验室没有工厂里面的装配生产线,我们肯定无法组装成品电池,但如果简易组装的话,能通过什么方式进行)
问题有点多,请各位大神解答!谢谢!
你好,我想问一下,你说的恒流化成是不是指外化成的啊?化成后的极板组装电池的话,我们没有工厂的装配线,极柱和汇流排没法弄,如果是简易装配的话,是装在模型里面还是怎么弄?求大神指点!
唉,没办法,老板要你死,你不得不死啊!
还想问一下,铅膏的视密度我们在实验室能保证吗?然后我觉得实验室里面化成工艺应该只能采取外化成,因为内化成虽然简单,但毕竟我们没办法装成成品电池啊。还有就是我们化成好了之后,怎样在我们实验室里面简单的装配2正1负之类的电池进行测试啊,需要制作模型吗?
PS:弱弱的问一个很外行的问题,那些充放电和化成时的电流是怎么确定的啊,看文献的时候就是一头雾水啊。求大神解答。谢谢
1、在实验室里面你也不好把握,达到达不到是你配方和工艺的问题;
2、我提供的方法就是外化成;
3、至于装配,你最好拿到板栅,不然跟你说不清楚;
4、化成工艺问题还是问问你老板,这样子比较好一点啊,他应该有他的思路啊!
1.板栅什么的实验室都有,都是从人家厂里面拿过来的,现在就是不懂在实验室如何装配!
2.至于老板那边,他也不是很明白,他以前都是找人家工厂代工做实验,现在忽然头脑发热想自己在实验室搞,所以在实验室怎么搞老板也不是很清楚!
3.还是那个问题,能不能问一下,一般那种充放电电流是怎么确定的啊,是不是每个企业之间是不一样的,还是有一种固定的算法可以算出来啊?
跪求前辈的解答啊!:hand:如果在这上面说不清楚的话,方便的话,能不能加你的QQ,咱私下聊,这样比较方便。我的QQ号是。:hand:
和膏的时候加酸量肯定是一定的了,视密度只能是看你加了多少水了。水多了就让它干一会儿呗,这个视密度很快变化的。在实验室自己组装简易电池基本没法内化成啊。都是靠外化完全后,然后再组装成电池的。我们这是外化后,用水冲洗,将酸冲完后,负板真空干燥,正板就无所谓了。两正一副这些东西你就用铅条把两块正板焊起来,负板加隔板夹在中间就好了。模型的话你就用有机玻璃板按尺寸加工个盒子就好了(一定要保证不会漏酸啊),盒子大小以板刚号塞进去为宜。充放电电流以及化成电流的话,那就得靠你自己了。。。
:sweat:长见识了!
不知有哪方面不对啊?
如果你在企业里面待过,上面的话不需要我解释!
前辈,我的QQ是,如果您方便的话,咱私下详谈。我在这方面是个新手,很多东西不懂,课题组以前也没人做这个,所以很希望找一个做过这方面的人解惑。感谢:hand:
我并不认为有什么问题。工厂我也在里边呆了一段时间。这是实验室的实验,和实际生产不一样,工厂和膏量起码是几百公斤以上,目测你的实验是在工厂进行的吧?实验室能有这种条件吗?我们这只是几百克和的,手工涂板,不同含样品做几片。就这点量难道视密度不能变化很快?
我前面有说在实验室条件里面视密度可以不要考虑,不是说和膏量小就不达不到要求,更不是说视密度在实验室条件不重要,而是大家根本也不知道怎么样去和好膏,学校的砖家能把膏和好吗?就像你说的实验室里面几百克一样是可以达到要求的,要注意的是你配方和工艺,这里所谓的配方除了我们说的添加剂配方,还有和膏酸量和水量的配方,工艺是说的和膏的工艺,视密度不是只看你水量,酸量是可以调整。你在工厂里面看到的那肯定工艺已经成型了(这个工厂的铅粉、添加剂配方都已经成型),当达不到视密度,所以只能调节水量。水多了干一会儿这种想法我觉得有点可笑,你让它干一会儿短时间里面可能问题不大,但是作为严谨的试验,干一会儿就是一个不可控的因素,环境的温度不同,水的挥发速度也不一样,干多长时间你觉得可以?这个你也不知道,下次再做这个试验的时候还是遇到同样的问题,试验的重复性谈何保证?适用的方法是你调整你和膏的工艺,在某些步骤上做调整让水分蒸发掉一部分,这个你就可以相对将一些可控的因素尽量掌握在自己手里,重复性相对也得到一些保证。
个人拙见,希望对还在高校从事铅酸行业的人略微有点用处!
建议你看看基本的化成工艺参数,电流分布是分阶段的,在化成后期可能还需要放电进行去极化
研究生必备与500万研究生在线互动!
扫描下载送金币和膏过程中的热效应--《蓄电池》1981年02期
和膏过程中的热效应
【摘要】:正 和膏过程中铅膏的温度影响到铅膏的组成。在温度高于65℃时,容易生成不合乎需要的四碱式硫酸铅4 PbO·PbSO_4。50℃以上容易产生疙瘩。所以,在生产中通常要求和膏时铅膏的温度不超过50℃或
【作者单位】:
【关键词】:
【正文快照】:
和膏过程中铅膏的温度影响到铅膏的组成。在温度高于65℃时,容易生成不合乎需要的四碱式硫酸铅4PbO·Pbso‘。50℃以上容易产生疙瘩。所以,在生产中通常要求和膏时铅膏的温度不超过50℃或不超过45℃,以保证反应产物是三碱式硫酸铅3PbO·PbSO‘·H:O,铅膏的组成宏观上均匀一致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邱锡才;[J];蓄电池;1980年03期
俞长茂;[J];蓄电池;1980年03期
邹宝庭;[J];蓄电池;1980年04期
,靳学礼;[J];液压与气动;1980年01期
章元悫;[J];蓄电池;1981年01期
苑志敏;[J];蓄电池;1981年01期
桂文海;[J];蓄电池;1981年02期
刘广林;[J];蓄电池;1981年02期
桂文海;[J];蓄电池;1981年04期
曹善贵;[J];铁道车辆;198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志明;叶成鹄;南秀荣;;[A];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成立暨第一届世界针灸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选编[C];1987年
李永光;赵泉林;张文娟;姜淑明;;[A];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成立暨第一届世界针灸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选编[C];1987年
杨晓云;曹寿椿;;[A];中国科协第3届青年学术年会园艺学卫星会议暨中国园艺学会第2届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8年
郭临义;陈祥宝;;[A];'95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和刚构桥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孙柯权;;[A];第四届空间结构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88年
周玉林;刘洪恩;高玲;逄紫千;;[A];国际传统医药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0年
吴海军;龚尚龙;周志祥;陆萍;;[A];中国公路学会桥梁和结构工程学会2001年桥梁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白剑;赵小星;贺拴海;;[A];中国公路学会桥梁和结构工程学会2003年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陈栋泉;余真;李守先;雷广玉;;[A];中国空气动力学学会物理气体动力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交流会会议论文集[C];2003年
丛晓春;张旭;张明;;[A];上海市制冷学会二○○三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李剑锋;[N];中国矿业报;2000年
黄薇;[N];健康报;2000年
游振声;[N];四川科技报;2000年
宝心;[N];市场报;2000年
;[N];信息时报;2000年
王小庆;[N];中国电子报;2001年
陈杏;[N];中国文化报;2001年
李曙光;[N];电子报;2001年
山东天利食用菌科技开发中心
国淑梅;[N];山东科技报;2001年
;[N];中华建筑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海成;[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李贵军;[D];浙江大学;2004年
董全;[D];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
杨敏;[D];山东大学;2003年
孟丽娅;[D];重庆大学;2005年
尚秋峰;[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5年
张军;[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05年
丁红丽;[D];清华大学;1996年
杨振才;[D];北京师范大学;1997年
陈传军;[D];山东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君军;[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0年
李莉;[D];西南农业大学;2003年
尹承山;[D];浙江大学;2003年
王广地;[D];西安科技大学;2003年
李璐;[D];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2年
刘洪利;[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4年
李静娟;[D];河北工业大学;2004年
徐曲毅;[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徐翔;[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刘金秋;[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5铅酸电池1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5铅酸电池1
上传于||暂无简介
大小:2.36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电池手册_百度百科
《电池手册》是2007年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美)林登,(美)雷迪。
电池手册内容简介
本书是全面介绍电池的一本专著,不仅包含了从电池原理、电池设计到电池应用和选择的相关基础理论和实用知识,而且对市场上广泛得到实际应用的各种电池体系进行了详细和深入的介绍。特别是书中非常详细地介绍了20世纪末发展起来的新型电池体系,包括称为绿色电池体系的锂离子蓄电池和金属氢化物/镍蓄电池等。同时对有应用前景的小型便携式燃料电池和各国都在致力发展的电动车动力电池也进行了介绍。此外,本书还对那些用于航天与航空、水中兵器、导弹武器的各种全密封蓄电池、贮备电池(热电池和液体激活电池)和高比能量锂原电池等进行了详细介绍。本书全面地反映了各种新型电池的最新发展水平,对电池行业进一步研究、开发与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本书可供从事电池与相关领域研究、生产、销售和使用人员参考,也可供大专院校和中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作为教学参考书使用。
电池手册目录
第1部分工作原理
第1章基本概念2
1.1电池和电池组的组成2
1.2电池和电池组的分类3
1.2.1原电池(或一次电池)和原电池组3
1.2.2蓄电池(或二次电池)和蓄电池组3
1.2.3贮备电池4
1.2.4燃料电池4
1.3电池工作5
1.3.1放电5
1.3.2充电5
1.3.3具体实例:镉/镍电池6
1.3.4燃料电池6
1.4电池的理论电压、容量和能量6
1.4.1自由能6
1.4.2理论电压6
1.4.3理论容量(电量)7
1.4.4理论能量8
1.5实际电池组的质量比能量和体积比能量11
1.6质量比能量和体积比能量上限12
参考文献13
第2章电化学原理和反应14
2.2热力学基础15
2.3电极过程17
2.4双电层电容和离子吸附20
2.5电极表面的物质传输24
2.5.1浓差极化25
2.5.2多孔电极25
2.6电分析技术26
2.6.1循环伏安法26
2.6.2计时电位法29
2.6.3电化学阻抗谱法30
2.6.4极谱法32
2.6.5电极33
参考文献35
参考书目37
第3章影响电池性能的因素39
3.1一般性能39
3.2影响电池性能的因素39
3.2.1电压水准39
3.2.2放电电流40
3.2.3放电模式(恒电流、恒电阻、恒功率)42
3.2.4不同放电模式下电池性能评估实例43
3.2.5放电期间电池的温度45
3.2.6使用寿命46
3.2.7放电类型(连续、间歇等)46
3.2.8电池循环工作制度(间歇和脉冲放电)47
3.2.9电压稳定性49
3.2.10充电电压50
3.2.11电池和电池组设计50
3.2.12电池的贮存条件与贮存寿命53
3.2.13电池设计的影响53
参考文献54
第4章电池标准55
4.2国际标准56
4.3标准概念57
4.4IEC和ANSI命名法58
4.4.1原电池58
4.4.2蓄电池59
4.6电性能61
4.8ANSI和IEC标准的对照62
4.9IEC标准圆形原电池63
4.10标准SLI和其他铅酸蓄电池64
4.11法规与安全性标准70
参考文献71
第5章电池组设计73
5.2消除潜在安全问题的设计73
5.2.1对原电池充电74
5.2.2防止电池组短路75
5.2.3反极75
5.2.4单体电池和电池组外部充电保护76
5.2.5设计锂原电池组需要考虑的特殊事项76
5.3分立电池组的安全措施77
5.3.1防止电池组插入错误的设计77
5.3.2电池尺寸78
5.4电池组构造79
5.4.1单体电池间的连接79
5.4.2电池封装80
5.4.3壳体设计81
5.4.4极柱和接触材料81
5.5可充电电池组设计82
5.5.1充电控制82
5.5.2放电/充电控制事例83
5.5.3锂离子电池84
5.6电能管理和显示——智能电池84
5.6.1智能电池系统85
5.7指导方针87
参考文献88
第6章电池选择与应用89
6.1一般特性89
6.2选择电池的要点89
6.3电池应用90
6.3.1电池应用概述90
6.3.2便携式应用、工业应用和电动车应用92
6.4便携式应用93
6.4.1概述93
6.4.2便携式设备用电池的特性94
6.4.3成本效率96
6.4.4其他性能比较99
6.4.5选择便携式设备用电池标准102
参考文献103
第2部分原电池
第7章原电池概述106
7.1原电池的通性和应用106
7.2原电池的种类和特性107
7.2.1原电池的特性107
7.3原电池系列的工作特性比较110
7.3.1概述110
7.3.2电压和放电曲线113
7.3.3比能量和比功率113
7.3.4有代表性的原电池的性能比较114
7.3.5放电负载及循环工作制度的影响116
7.3.6温度的影响117
7.3.7原电池的贮存寿命118
7.3.8成本118
7.4原电池的再充电119
第8章锌/二氧化锰干电池(氯化铵和氯化锌体系)120
8.1一般性能120
8.2化学原理122
8.3电池和电池组类型123
8.3.1氯化铵型锌/二氧化锰电池123
8.3.2氯化锌型电池123
8.4结构124
8.4.1圆柱形电池结构124
8.4.2反极式圆柱形电池126
8.4.3叠层电池和电池组126
8.4.4特殊设计126
8.5电池组成127
8.5.1锌127
8.5.2碳包127
8.5.3二氧化锰128
8.5.4炭黑128
8.5.5电解质128
8.5.6缓蚀剂128
8.5.7碳棒129
8.5.8隔膜129
8.5.9密封130
8.5.10外套130
8.5.11端子(或极柱)130
8.6性能130
8.6.1电压130
8.6.2放电特性132
8.6.3间歇放电的影响132
8.6.4放电曲线比较——高负载下尺寸对氯化锌型电池的影响134
8.6.5不同等级电池的放电曲线比较135
8.6.6内阻138
8.6.7温度的影响140
8.6.8使用寿命142
8.6.9贮存寿命142
8.7特殊设计143
8.7.1扁平锌/二氧化锰P?80电池143
8.8单体及组合电池的型号及尺寸145
参考文献148
第9章镁电池和铝电池149
9.1一般性能149
9.2化学原理149
9.2.1铝151
9.3镁/二氧化锰电池结构151
9.3.1标准结构151
9.3.2内?外“碳包”式结构151
9.4镁/二氧化锰电池的工作特性152
9.4.1放电性能152
9.4.2贮存寿命154
9.4.3内?外“碳包”式电池154
9.4.4电池设计155
9.5镁/二氧化锰电池的尺寸和类型155
9.6其他类型镁一次电池156
9.7铝一次电池156
参考文献157
第10章碱性锌/二氧化锰电池158
10.1一般性能158
10.2化学原理160
10.3电池组成和材料161
10.3.1正极的组成161
10.3.2负极的组成163
10.3.3负极集流体164
10.3.4隔膜164
10.3.5壳体、密封和成品164
10.4结构165
10.4.1圆柱形结构165
10.4.2扣式电池结构166
10.5工作特性167
10.5.1一般特性与普通锌/二氧化锰电池的比较167
10.5.2放电性能167
10.5.3间歇放电169
10.5.4内阻169
10.5.5放电类型170
10.5.6工作温度对放电性能的影响171
10.5.7不同温度下贮存对放电性能的影响172
10.6电池的型号和尺寸174
10.7高级碱性锌/二氧化锰高放电率电池175
参考文献178
第11章氧化汞电池179
11.1一般特性179
11.2化学原理180
11.3电池组成180
11.3.1电解质180
11.3.2锌负极181
11.3.3镉负极181
11.3.4氧化汞正极181
11.3.5结构材料181
11.4结构182
11.4.1扣式电池结构182
11.4.2平板式电池结构182
11.4.3圆柱形电池结构182
11.4.4卷绕式负极电池结构183
11.4.5小电流放电电池结构183
11.5锌/氧化汞电池的工作特性183
11.5.1电压183
11.5.2放电性能183
11.5.3温度的影响184
11.5.4内阻185
11.5.5贮存185
11.5.6使用寿命185
11.6镉/氧化汞电池的工作特性186
11.6.1放电186
11.6.2贮存187
参考文献187
第12章氧化银电池188
12.1一般性能188
12.2化学原理与组成189
12.2.1锌负极189
12.2.2氧化银正极189
12.2.3电解质193
12.2.4隔离层和隔膜193
12.3电池结构194
12.4工作特性195
12.4.1开路电压195
12.4.2放电特性195
12.4.3贮存寿命196
12.4.4使用寿命198
12.5电池尺寸和型号198
参考文献199
第13章锌/空气电池——扣式结构201
13.1一般性能201
13.2化学原理202
13.3结构203
13.4工作特性205
13.4.1电池尺寸205
13.4.2电压206
13.4.3比能量206
13.4.4放电特性206
13.4.5电压?电流特性207
13.4.6电池内阻208
13.4.7脉冲负载性能208
13.4.8温度的影响209
13.4.9贮存寿命210
13.4.10影响使用寿命的因素211
参考文献214
第14章锂电池215
14.1一般性能215
14.1.1锂电池的优点215
14.1.2锂原电池的分类216
14.2化学原理217
14.2.1锂217
14.2.2正极活性物质218
14.2.3电解质220
14.2.4电池电极对和反应机理221
14.3锂原电池的特性221
14.3.1设计和工作特性概述221
14.3.2可溶性正极的锂原电池221
14.3.3固体正极锂原电池224
14.4锂电池的安全和操作227
14.4.1影响到安全和操作的因素227
14.4.2需要考虑的安全事项227
14.5锂/二氧化硫电池(Li/SO2)228
14.5.1化学原理228
14.5.2结构230
14.5.3性能230
14.5.4电池型号和尺寸233
14.5.5锂/二氧化硫(Li/SO2)电池和电池组的使用及操作或安全事项234
14.5.6应用235
14.6锂/亚硫酰氯(Li/SOCl2)电池236
14.6.1化学原理236
14.6.2碳包式圆柱形电池236
14.6.3螺旋卷绕式圆柱形电池240
14.6.4扁形或盘形锂/亚硫酰氯(Li/SOCl2)电池242
14.6.5大型方形锂/亚硫酰氯(Li/SOCl2)电池244
14.6.6应用245
14.7锂/氯氧化物电池247
14.7.1锂/硫酰氯(Li/SO2Cl2)电池248
14.7.2卤素添加剂锂/氯氧化物电池248
14.8锂/二氧化锰(Li/MnO2)电池251
14.8.1化学原理251
14.8.2结构251
14.8.3性能253
14.8.4单体电池和电池组的尺寸261
14.8.5应用和操作261
14.9锂/一氟化碳[Li/(CF)n]电池263
14.9.1化学原理263
14.9.2结构263
14.9.3性能264
14.9.4单体和组合电池型号269
14.9.5应用和操作269
14.10锂/二硫化铁(Li/FeS2)电池270
14.10.1化学原理270
14.10.2结构271
14.10.3性能271
14.10.4电池型号与应用274
14.11锂/氧化铜(Li/CuO)和锂/磷酸氧铜[Li/Cu4O(PO4)2]电池275
14.11.1化学原理275
14.11.2结构275
14.11.3性能276
14.11.4电池型号与应用277
14.12锂/钒氧化银电池279
14.12.1化学原理279
14.12.2结构280
14.12.3性能280
14.12.4电池和电池型号281
14.12.5应用281
参考文献282
第15章固体电解质电池285
15.1一般性能285
15.2Li/LiI(Al2O3)/金属盐电池287
15.2.1一般性能287
15.2.2电池的化学原理287
15.2.3电池结构288
15.2.4工作特性288
15.2.5贮存290
15.2.6操作290
15.3锂/碘(Li/I2)电池290
15.3.1一般性能290
15.3.2电池结构291
15.3.3商品化电池293
15.3.4放电特性294
15.3.5自放电296
15.3.6其他的性能损失297
15.3.7温度影响298
15.4Ag/RbAg4I5/Me4NIn·C电池298
参考文献300
第3部分贮备电池
第16章贮备电池概述304
16.1贮备电池分类304
16.2贮备电池的特性305
第17章水激活镁电池311
17.1总则311
17.2化学原理312
17.3水激活电池类型313
17.4结构315
17.4.1部件315
17.4.2漏电流317
17.4.3电解质318
17.5工作特性318
17.5.1一般特性318
17.5.2浸没型电池323
17.5.3控流型电池325
17.5.4浸润型电池325
17.6电池用途327
17.6.1用于空军和海军救生衣照明的水激活电池327
17.6.2镁/氯化银电池328
17.7电池型号和尺寸329
参考文献329
第18章锌/氧化银贮备电池331
18.1概述331
18.2化学原理331
18.3结构331
18.3.1电池组成332
18.3.2高放电率和低放电率电池设计332
18.3.3自动激活电池333
18.4工作特性335
18.4.1电压335
18.4.2放电曲线336
18.4.3温度的影响336
18.4.4阻抗337
18.4.5工作337
18.4.6贮存寿命337
18.5单体和电池组型号和尺寸338
18.6特殊性能及维护339
18.7成本339
参考文献340
第19章旋转贮备电池341
19.1概述341
19.2化学原理342
19.3设计依据342
19.3.1电极对装配342
19.3.2电解质用量的优化343
19.3.3电池密封343
19.3.4安瓿瓶343
19.3.5锂基电池的安全性344
19.4工作特性344
19.4.1概况344
19.4.2特定电化学体系的性能345
参考书目347
第20章常温锂负极贮备电池348
20.1概述348
20.2化学原理348
20.2.1锂/五氧化二钒电池348
20.2.2锂/亚硫酰氯电池349
20.2.3锂/二氧化硫电池349
20.2.4锂/预充电的LixCoO2(0.5≤x&1)电池350
20.3结构350
20.3.1常规设计350
20.3.2金属锂贮备电池的类型350
20.4工作特性357
20.4.1安瓿瓶电池357
20.4.2电池组设计359
参考文献361
第21章热电池362
21.1概述362
21.2热电池电化学体系363
21.2.1负极材料363
21.2.2电解质364
21.2.3正极材料365
21.2.4焰火加热材料365
21.2.5激活方法366
21.2.6绝缘、隔热材料366
21.3单体电池化学原理367
21.3.1锂/二硫化铁(Li/FeS2)体系367
21.3.2锂/二硫化钴(Li/CoS2)体系369
21.3.3钙/铬酸钙(Ca/CaCrO4)体系369
21.4单体电池结构370
21.4.1杯式单体电池370
21.4.2开放式单体电池371
21.4.3片式单体电池371
21.5电堆结构设计373
21.6热电池性能特征374
21.6.1电压变化范围374
21.6.2激活时间375
21.6.3激活寿命375
21.6.4涉及热电池应用应注意的问题376
21.7热电池检测和监督376
21.8热电池的新发展377
参考文献377
参考书目378
第4部分蓄电池
第22章蓄电池简介380
22.1蓄电池的应用与特点380
22.2蓄电池的种类和特点383
22.2.1铅酸电池383
22.2.2碱性蓄电池384
22.3各种蓄电池体系的性能比较385
22.3.1概述385
22.3.2电压和放电曲线389
22.3.3放电率对电性能的影响390
22.3.4温度的影响391
22.3.5荷电保持391
22.3.6寿命392
22.3.7充电特性393
22.3.8成本394
参考文献394
第23章铅酸电池395
23.1一般特征395
23.1.1历史396
23.1.2生产统计和铅的使用398
23.2化学原理399
23.2.1一般特征399
23.2.2开路电压特征402
23.2.3极化和欧姆损耗402
23.2.4自放电403
23.2.5硫酸的特点和性质404
23.3结构特征、材料和生产方法405
23.3.1合金生产405
23.3.2板栅生产409
23.3.3铅粉生产412
23.3.4和膏412
23.3.5涂膏413
23.3.6固化414
23.3.7组装414
23.3.8壳盖密封416
23.3.9槽化成416
23.3.10电池化成417
23.3.11干荷电417
23.3.12测试和完成418
23.3.13运输418
23.3.14干荷电电池的激活418
23.4SLI(汽车)电池:结构和特征418
23.4.1一般特征418
23.4.2结构419
23.4.3性能特征421
23.4.4单体电池和电池组型号、尺寸425
23.5深循环和牵引电池:结构和性能425
23.5.1结构425
23.5.2性能特征426
23.5.3电池型号和尺寸429
23.6备用电池:结构和特征431
23.6.1结构431
23.6.2性能特征436
23.6.3单体电池及电池组型号和尺寸438
23.7充电和充电设备440
23.7.1通常考虑的因素440
23.7.2铅酸电池充电方法441
23.8维护、安全和运行特征445
23.8.1维护445
23.8.2安全447
23.8.3操作参数对电池寿命的影响448
23.8.4失效模式449
23.9应用和市场450
23.9.1汽车电池450
23.9.2小型密封铅酸电池451
23.9.3工业电池452
23.9.4电动车辆452
23.9.5储能系统453
23.9.6功率调节和不间断电源系统453
23.9.7船艇电池454
参考文献455
第24章阀控铅酸电池456
24.1一般特征456
24.2化学原理457
24.3电池结构458
24.3.1VRLA圆柱形电池458
24.3.2VRLA方形电池459
24.3.3薄的方形电池459
24.4性能特征461
24.4.1VRLA圆柱形电池461
24.4.2VRLA方形电池性能特征468
24.4.3薄方形电池——口香糖电池469
24.4.4其他电池类型471
24.5充电特征472
24.5.1一般考虑472
24.5.2恒电压充电472
24.5.3快速充电474
24.5.4浮充电475
24.5.5恒电流充电476
24.5.6渐减电流充电477
24.5.7并联/串联充电477
24.5.8充电电流效率478
24.6安全与操作479
24.6.1析气479
24.6.2短路479
24.7电池型号和尺寸479
24.8VRLA电池应用于不间断供电电源482
参考文献484
第25章铁电极电池486
25.1概述486
25.2铁/镍电池的化学原理487
25.3传统铁/镍电池488
25.3.1结构488
25.3.2铁/镍电池的特性489
25.3.3铁/镍电池的规格493
25.3.4铁/镍电池的操作和使用494
25.4先进铁/镍电池494
25.5铁/空气电池496
25.6铁/银电池498
25.7铁正极材料501
参考文献503
第26章工业和空间用镉/镍电池504
26.1前言504
26.2化学原理505
26.3结构506
26.4特性508
26.4.1体积比能量和质量比能量508
26.4.2放电特性508
26.4.3内阻509
26.4.4荷电保持510
26.4.5寿命510
26.4.6机械强度和热稳定性510
26.4.7记忆效应511
26.5充电特性511
26.6纤维镉/镍电池技术512
26.6.1FNC电极技术512
26.6.2生产灵活性512
26.6.3密封电池和开口电池513
26.6.4密封免维护FNC电池513
26.6.5性能515
26.7制造商和市场划分519
26.8应用521
参考书目523
企业信用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蓄电池化学反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