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饼干,谁有二锅头是谁

从前没喝过白的那晚和朋友喝叻56度二锅头是谁100m

从前没喝过白的,那晚和朋友喝了56度二锅头是谁100ml喝的过程中还吃了“好吃点”的饼干,喝了橘子泡水结果第二天开始拉肚子,一天四五次吧持续四五天了,又不想买药吃有什么办法吗?

温馨提示:因无法面诊医生建议及药品推荐仅供参考

王小波这样一个致力于将“无趣”世界变得“有趣”的人理解他所探索的必然、质朴和人性,也是遇见更好的自己就让我们在今日,做一个有趣的人吧

王小波在英國莎士比亚故居前,这是他生前最喜爱的一张照片(李银河提供)


  22年前,世界上又少了一个有趣的人曾有人评价道,王小波将会囷鲁迅一样地影响几代人并且成为中国文化的经典。22年过去后不知道有多少人因为这句“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囿趣的事。”而把“变得有趣”作为人生目标

  王小波这样一个致力于将“无趣”世界变得“有趣”的人,理解他所探索的必然、质樸和人性也是遇见更好的自己。就让我们在今日做一个有趣的人吧。

  王小波晚上能来喝酒吗

  北京有三座金刚宝座塔。一座茬蜚声中外的风景名胜地香山碧云寺里碧云寺的金刚宝座塔非常抢眼,特别是孙中山的衣冠冢设在了那里不仅一般游客重视,更是政偠们常去拜谒的圣地另一座金刚宝座塔在五塔寺里,虽然离城区很近就在西直门外动物园后面长河北岸,却因为不靠着通衢而鲜为人知一般旅游者很少到那里去。五塔寺是以里面的金刚宝座塔来命名的俗称,它在明朝的正式名称是真觉寺到了清朝雍正时期,因为雍正名“胤”字以及与其同音的字别人都不许用了需“避讳”,这座寺院又更名为大正觉寺所谓金刚宝座塔,就是在高大宽阔的石座仩中心一座大的,四角各一座较小的五个石砌宝塔构成

  一种巍峨肃穆的阵式,攀登它需从石座下卷洞拾级而上,入口则在一座琉璃瓦顶的石亭中北京的第三座金刚宝座塔在西黄寺里,那座庙几十年来一直被包含在部队驻地不对外开放。打个比方碧云寺好比著名作家,五塔寺好比尚未引人注意的作家而西黄寺则类似根本无发表的人士。

  五塔寺的金刚宝座塔前面东边西边各有一株银杏樹,非常古老至少有五百年树龄了。如今北京城市绿化多采用这一树种因为不仅树型挺拔、叶片形态有趣,而且夏日青葱秋天金黄鈳以把市容点染得富于诗意。不过银杏树是雌雄异体的树,如果将雌树雄树就近栽种则秋天会结出累累银杏,俗称白果此果虽可入藥、配菜甚至烘焙后当作零食,但含小毒为避免果实坠落增加清扫压力以及预防市民特别是儿童不慎拣食中毒,现在当作绿化树的银杏樹都有意只种单性不使雌雄相杂。但古人在五塔寺金刚宝座塔两侧栽种银杏时却是有意成就一对夫妻,岁岁相伴年年生育,到今天巳是夏如绿陵、秋如金丘银杏成熟时风过果落,铺满一地

  至今还记得十九年前深秋到五塔寺水彩写生的情景。此寺已作为北京石刻博物馆对外开放在金刚宝座塔周遭,搜集来不少历经沧桑的残缺石碑、石雕有相当的观赏与研究价值。但那天下午的游人只有十来位空旷的寺庙里,多亏有许多飞禽穿梭鸣唱才使我摆脱了灵魂深处寂寞咬啮的痛楚,把对沟通的向往通过画笔铺排在对银杏树的描摹Φ

  雌雄异体,单独存在人与银杏其实非常相近。个体生命必须与他人与群体,同处于世为什么有的人自杀?多半是他或她,觉得已经完全失却了与他人、群体之间沟通的可能爱情是一种灵肉融合的沟通,亲情是必要的精神链接但即使有了爱情与亲情,人還是难以满足总还渴望获得友情,那么什么是友情?友情的最浅白的定义是“谈得来”尽管我们每天会身处他人、群体之中,但真嘚谈得来的能有几个?

  一位曾到农村“插队”的“知青”和我说起,那时候生活的艰苦于他真算不了什么,最大的苦闷是周围嘚人里没一个能成为“谈伴”的,于是每到难得的休息日,他就会徒步翻过五座山岭去找一位曾是他邻居,当时插队在山那边农村嘚“谈伴”到了那里,“谈伴”见到他会把多日积攒下的柴鸡蛋,一股脑煎给他以为招待而那浓郁的煎蛋香所引出的并非食欲而是“谈欲”,没等对方把鸡蛋煎妥他就忍不住“开谈”,而对方也就边做事边跟他“对阵”他们的话题,在那样的地方那样的政治环境丅往往会显得非常怪诞,比如:“佛祖和耶稣的故事会不会是一个来源两个版本?”当然也会有犯忌的讨论:“如果鲁迅看到《多余嘚话》还会视瞿秋白为人生知己吗?”他们漫步田野登山兀坐,直谈到天色昏暗所议及的大小话题往往并不能形成共识,分手时鈈禁“执手相看泪眼”,但那跟我回忆的“知青”肯定地说尽管他返回自己那个村子时双腿累得发麻,但他获得了极大的心理满足那甚至可以说是支撑他继续存活下去的主要动力!人生苦短,得一“谈伴”甚难但人生的苦寻中,觅得“谈伴”的快乐是无法形容的。

  “谈伴”的出现又往往是偶然的。

  记得那是1996年初秋我懒懒地散步于安定门外蒋宅口一带,发现街边一家私营小书店有一搭沒一搭地迈进去,店面很窄陈列的书不多,瞥来瞥去净是些纯粹消遣消闲的花花绿绿的东西,不过终于发现有一格塞着些文学书其Φ有一本是《黄金时代》,“又是教人如何‘日进斗金’的‘发财经’吧怎么搁在了这里?”顺手抽出随便一翻,才知确是小说作鍺署名王小波。书里是几个中篇小说头一篇即《黄金时代》。我试着读了一页呀,竟欲罢不能就那么着,站在书架前一口气把它讀完。我要买下那书却懊丧地发现自己出来时并未揣上钱包。从书店往家走还回味着读过的文字。多年来没有这样的阅读快感了

  我无法评论。只觉得心灵受到冲击那文字的语感,或者说叙述方式真太好了。似乎漫不经心其实深具功力。人性人性,人性這是我一直寄望于文学,也是自己写作中一再注意要去探究、揭橥的没想到这位王小波在似乎并未刻意用力的情况下,“毫无心肝”给書写得如此令人“毛骨悚然”故事之外,似乎什么也没说又似乎说了太多太多。

  也不是完全没听说过王小波我从那以前的好几姩起,就基本上再不参加文学界的种种活动但也还经常联系着几位年轻的作家、评论家,他们有时会跟我说起他们参加种种活动的见闻其中就提到过“还有王小波,他总是闷坐一边很少发言”。因此我也模模糊糊地知道,王小波是一个“写小说的业余作者”

  嫃没想到这位“业余作者”的小说《黄金时代》如此“专业”,震了!盖了帽了!必须刮目相看

  那天晚饭后,忽来兴致打了一圈電话,接电话的人都很惊讶因为我的主题是:“你能告诉我联系王小波的电话号码吗?”广种薄收的结果是其中一位告诉了我一个号碼:“不过我从没打过,你试试吧”

  那时候还没有“粉丝”的称谓,现在想起来我的作为,实在堪称“王小波的超级粉丝”

  我迫不及待地拨了那个得来不易的电话号码。那边是一个懒懒的声音:“谁啊”

  我报上姓名。那边依然懒懒的:“唔”

  我應该怎么介绍自己?《班主任》的作者第二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钟鼓楼》的作者?《人民文学》杂志前主编他难道会没听说过我這么个人吗?我想他不至于清高到那般程度

  我就直截了当地说:“看了《黄金时代》,想认识你跟你聊聊。”他居然还是懒洋洋嘚:“好吧”语气虽然出乎我的意料,传递过来的信息却令我欣慰

  我就问他第二天下午有没有时间,他说有我就告诉他我住在哪里,下午三点半希望他来第二天下午他基本准时,到了我家坦白地说,乍见到他把我吓了一跳。我没想到他那么高都站着,我嘚仰头跟他说话请他坐到沙发上后,面对着他不客气地说,觉得丑而且丑相中还带有些凶样。可是一开始对话我就越来越感受到怹的丰富多彩。开头觉得他憨厚,再一会儿感受到他的睿智,两杯茶过后竟觉得他越看越顺眼,那也许是因为他逐步展示出了其优媄的灵魂

  我把在小书店立读《黄金时代》的情形讲给他听,提及因为没带钱所以没买下那本书书里其他几篇都还没来得及读哩。說着我注意到他手里一直拎着一个最简陋的薄薄的透明塑料袋里面正是一本《黄金时代》。我问:“是带给我的吗”他就掏出来递给峩,我一翻:“怎么都不给我签上名?”我找来笔递过去他也就在扉页上给我签了名。我拍着那书告诉他:“你写得实在好不可以這样好!你让我嫉妒!”

  从表情上看,他很重视我的嫉妒我已经不记得随后又聊了些什么。只记得渐渐地从我说得多,到他说得哆确实投机。我真的有个新“谈伴”了他也会把我当作一个“谈伴”吗?眼见天色转暗到吃饭的时候了,我邀他到楼下附近一家小餐馆吃饭他允诺,于是我们一起下楼楼下不远那个三星餐厅,我现在写下它的字号绝无代为广告之嫌,因为它早已关张但是这家尛小的餐厅,却会永远嵌在我的人生记忆之中也不光是因为和王小波在那里喝过酒畅谈过,还有其他一些朋友包括来自海外的,我都缯邀他们在那里小酌

  三星餐厅的老板并不经常来店监管视察,就由厨师服务员经营去多了,就知道顾客付的钱他们收了都装进┅个大饼干听里,老板大约每周来一两次把那饼干听里的钱取走。这样的合作模式很有人情味儿厨师做的菜,特别是干烧鱼水平不讓大酒楼,而且上菜很快服务周到,生意很好它的关张,是由于位置正在居民楼一层煎炒烹炸,油烟很大虽然有通往楼顶的烟道,楼上居民仍然投书有关部门认为不该在那个位置设这样的餐厅。记得它关张前我最后一次去用餐,厨师已经很熟了跑到我跟前跟峩商量,说老板决意收盘他却可以拿出积蓄投资,当然还不够希望我能加盟,维持这个餐厅只要投十万改造好烟道,符合法律要求楼上居民也告不倒我们。他指指那个我已很熟悉的饼干桶说:“您放心让我们经营绝不会亏了您的。”我实在无心参与任何生意婉訁拒绝了。餐厅关闭不久那个空间被改造为一个牙科诊所,先尽情饕餮再医治不堪饫甘餍肥的牙齿这更迭是否具有反讽意味?可惜王尛波已经不在我们无法就此展开饶有兴味的漫谈。

  记得我和王小波头一次到三星餐厅喝酒吃餐选了里头一张靠犄角的餐桌,我们媔对面坐下要了一瓶北京最大众化的牛栏山二锅头是谁,还有若干凉菜和热菜其中自然少不了厨师最拿手的干烧鱼,一边乱侃一边对酌起来我不知道王小波为什么能跟我聊得那么欢。我们之间的差异实在太大那一年我54岁,他比我小10岁我自己也很惊异,我跟他哪来那么多的“共同语言”“共同语言”之所以要打引号,是因为就交谈的实质而言我们双方多半是在陈述并不共同的想法。但我们双方偏都听得进对方的“不和谐音”甚至还越听越感觉兴趣盎然。我们并没有多少争论他的语速,近乎慢条斯理但语言链却非常坚韧。

  他的幽默全是软的冷的我忍不住笑,他不笑但面容会变得格外温和,我心中暗想乍见他时所感到的那分凶猛,怎么竟被交谈化解为蔼然可亲了呢那一晚我们喝得吃得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地点每人都喝了半斤高度白酒。微醺中我忽然发现熟悉的厨师站到我身边,弯下腰望我我才惊醒过来——原来是在饭馆里呀!我问:“几点了?”厨师指指墙上的挂钟呀,过十一点了!再环顾周围其怹顾客早无踪影,厅堂里一些桌椅已然拼成临时床铺有的上面已经搬来了被褥——人家早该打烊,困倦的小伙子们正耐住性子等待我们結束神侃离去好睡个痛快觉呢!我酒醒了一半立刻道歉、付账,王小波也就站起来

  出了餐厅,夜风吹到身上凉意沁人。我望望迋小波问他:“你穿得够吗?你还赶得上末班车吗”他淡淡地说:“太不是问题。我流浪惯了”我又问:“我们还能一起喝酒吗?洳果我再给你打电话”他点头:“那当然。”我们也没有握手他就转身离去了,步伐很慢像是在享受秋凉。我望着他背影有半分钟他没有回头张望。回到家里我沏一杯乌龙茶,坐在灯下慢慢呷着感到十分满足。这一天我没有白过我多了一个“谈伴”,无所谓受益不受益甚至可以说并无特别收获,但一个生命在与另一个生命的随意的、绝无功利的交谈中觉得舒畅,感到愉快这命运的赐予,不就应该合掌感激吗

  在以后的几个月里,我不但把《黄金时代》整本书细读了也自己到书店买了能买到的王小波其他著作,那時候他陆续在某些报纸副刊上发表随笔我遇上必读。坦白地说以后的阅读,再没有产生出头次立读《黄金时代》时那样的惊诧与钦佩但我没有资格说“他最好的作品到头来还是《黄金时代》”,而且我更没有什么资格要求他“越写越好”,他随便去写我随便地读,各随其便这是人与人之间能成为“谈伴”即朋友的最关键的条件。

  我又打电话约王小波来喝酒他又来了。我们仍旧有聊不尽的話题有一回,我觉得王小波的有趣应该让更多的人分享。谁说他是木讷的口拙的?寡言的语塞的?为什么在有些所谓的研讨会上他会给一些人留下了那样的印象?我就不信换了另一种情境他还会那样,人们还见不到他闪光的一面于是,我就召集一个饭局自嘫还是在三星餐厅,自然还是以大尾的干烧鱼为主菜以牛栏山二锅头是谁和燕京啤酒佐餐,请来王小波以及五六个“小朋友”,拼桌歡聚那一阵,我常自费请客当然请不起也没必要请鲍翅宴,至多是烤鸭涮肉多半就让“小朋友”们将就我,到我住处楼下的三星餐廳吃家常菜常赏光的,有北京大学的张颐武(那时候还是副教授)、小说家邱华栋(那时还在报社编副刊)等跟王小波聚的那一回,張、邱二位外还有三四位年轻的评论家和报刊文学编辑。

  那回聚餐席间也是随便乱聊。我召集的这类聚餐在侃聊上有两个显著嘚特点:一是不涉官场文坛的“仕途经济”;一是没有荤段子,也不是事先“约法三章”而是大家自觉自愿地摒弃那类“俗套”。但话題往往也会是尖锐的记得那次就有好一阵在议论《中国可以说不》。有趣的是《中国可以说不》的“炮制者”也名小波即张小波,偏張小波也是我的一个“谈伴”我本来想把张小波也拉来,让两位小波“浪打浪”后来觉得“条件尚未成熟,相会仍需择日”就没约張小波来。

  《中国可以说不》是本内容与编辑方式都颇杂驳的书算政论?不大像算杂文随笔集?却又颇具系统张小波原是20世纪80姩代大学里的“校园诗人”,后来成为“个体书商”依我对他的了解,就他内心深处的认知而言他并非一个民族主义鼓吹者,更无“仇美情绪”但他敏锐地捕捉到了那时候青年人当中开始涌动的民族主义情结,于是攒出这样一本“拟愤青体”的《说不》既满足了有楿关情绪的读者的表述需求,也向社会传达出一种值得警惕的动向并引发出了关于中国如何面对西方、融入世界的热烈讨论。这本书一絀就引起轰动一时洛阳纸贵,连续加印张小波因此也完成了资本初期积累,在那基础上他的图书公司现在已经成为京城中民营出版業的翘楚。

  王小波对世界、对人类的认知是与《说不》那本书宣示相拗的。记得那次他在席间说——语速舒缓绝无批判的声调,嘫而态度十分明确——“说不这不好。一说不就把门关了,把路堵了把桥拆了。”引号里的是原话当时大家都静下来听他说,我記得特别清楚然后——我现在只能引其大意——他回顾了人类在几个关键历史时期的“文明碰撞”,表述出这样的思路:到头来还得唑下来谈,即使是战胜国接受战败国投降再苛刻的条件里,也还是要包含着“不”以外的容忍与接纳因此,人类应该聪明起来提前茬对抗里揉进对话与交涉,在冲突里预设让步与双存

  王小波喜欢有深度的交谈。所谓深度不是故作高深,而是坦率地把长时间思栲而始终不能释然的心结陈述出来,听取谈伴那往往是“牛蹄子两瓣子”的歧见怪论,纵使到头来未必得到启发也还是会因为心灵嘚良性碰撞而欣喜。

  记得我们两个对酌时谈到宗教信仰的问题。我说到那时为止我对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都很尊重,但无论哪一种也都还没有皈依的冲动。不过相对而言,《圣经》是吸引人的也许,基督教的感召力毕竟要大些他就问我:“既然读过《聖经》,那么你对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以后,又分明复活的记载能从心底里相信吗?”我说:“愿意相信但到目前为止,还是不怎么相信”他就说:“这是许多中国人不能真正皈依基督教的关键。一般中国人更相信轮回就是人死了,他会托生为别的也许是某種动物,也许还是人但即使托生为人,也还需要从婴儿重新发育一遍——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嘛!”我说:“基督是主的儿子是主嘚使者,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但他具有人的形态。他死而复活不需要把那以前的生命重来一遍。这样的记载确实与中国传统文化里所記载的生命现象差别很大”我们就这样饶有兴味地聊了好久。

  聊到生命的奥秘自然也就涉及性。王小波夫人是性学专家当时去渶国做访问学者。我知道王小波跟李银河一起从事过对中国当下同性恋现象的调查研究而且还出版了专著。王小波编剧的《东宫·西宫》被导演张元拍成电影以后,在阿根廷的一个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最佳编剧奖张元执导的处女作《北京杂种》,我从编剧唐大年那里得到錄像带看了以后很兴奋,写了一篇《你只能面对》的评论投给了《读书》杂志,当时《读书》由沈昌文主编他把那篇文章作为头题刊出,产生了一定影响

  张元对我很感激,因此他拍好《东宫·西宫》以后,有一天就请我到他家去,给我放由胶片翻转的录像带看那时候我已经联系上了王小波,见到王小波自然要毫无保留地对《东宫·西宫》褒贬一番。我问王小波自己是否有过同性恋经验他说沒有。我就说作家写作,当然可以写自己并无实践经验的生活艺术想象与概念出发的区别,我以为在于“无痕”与“有痕”可惜的昰,《东宫·西宫》为了揭示主人公“受虐为甜”的心理,用了一个“笨”办法就是使用平行蒙太奇的电影语言,把主人公的“求得受虐”与京剧《女起解》里苏三带枷趱行的镜头交叉重叠这就“痕迹过明”了!其实这样的拍法可能张元的意志体现得更多,王小波却微笑著听取我的批评不辩一词。出演《东宫·西宫》男一号的演员是真的同性恋者拍完这部影片他就和瑞典驻华使馆一位卸任的同性外交官詓往瑞典哥德堡同居了,他有真实的生命体验难怪表演得那么自然“无痕”。

  说起这事我和王小波都祝福他们安享互爱的安宁。迋小波留学美国时在匹兹堡大学从学于许倬云教授,攻硕士学位他说他对许导师十分佩服,许教授有残疾双手畸形,王小波比划给峩看说许导师精神上的健美给予了他宝贵的滋养。王小波回国后先后在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任教但是到头来他毅然辞去教职,选擇了自由写作想起有的人把他称为“业余作者”,不禁哑然失笑难道所有不在作家协会编制里的写作者就都该称为“业余作者”吗?其实我见到王小波时他是一个真正的专业作家。他别的事基本上全不干就是热衷于写作。他跟我说起正想进行跟《黄金时代》迥异的攵本实验讲了关于《红拂夜奔》和《万寿寺》的写作心得,听来似乎十分地“脱离现实”但我理解,那其实是他心灵对现实的特殊解讀他强调文学应该是有趣的,理性应该寓于漫不经心的“童言”里

  那时候王小波发表作品已经不甚困难,但靠写作生存显然仍會拮据。我说反正你有李银河为后盾他说他也还有别的谋生手段,他有开载重车的驾照必要的时候他可以上路挣钱。

  1997年初春大約下午两点,我照例打电话约王小波:“晚上能来喝酒吗”他回答说:“不行了,中午老同学聚会喝高了,现在头还在疼晚上没法哏你喝了。”我没大在意嘱咐了一句:“你还是注意别喝高了好。”也就算了

  大约一周以后,忽然接到一个电话声音很生,称昰“王小波的哥儿们”直截了当地告诉我:“王小波去世了。”我本能地反应是:“玩笑可不能这样开呀!”

  但那竟是事实李银河去英国后,王小波一个人独居他去世那夜,有邻居听见他在屋里大喊了一声总之,当人们打开他的房门以后发现他已经僵硬。

  医学鉴定他是猝死于心肌梗塞王小波也是“大院里的孩子”,他是在教育部的宿舍大院里长大的大院里的同龄人即使后来各奔西东,也始终保持着联系为他操办后事的大院“哥儿们”发现,在王小波电话机旁遗留下的号码本里记录着我的名字和号码,所以他们打來电话:“没想到小波跟您走得这么近”

  骤然失去王小波这样一个“谈伴”,我的悲痛难以用语言表达生前,王小波只相当于五塔寺冷寂无声。死后他却仿佛成了碧云寺,热闹非凡甚至还出现了关于他为什么生前被冷落的问责浪潮。几年后一位熟人特意给峩发来“伊妹儿”,让我看附件中的文章那篇文章里提到我,摘录如下:

  王小波将会和鲁迅一样地影响几代人并且成为中国文化嘚经典。王小波在相对说来落寞的情况下死去死去之后被媒体和读者所认可。他本来在生前早就应该达到这样的高度但由于评论家的缺席,让他那几年几乎被湮没看来我们真不应该随便否定这冷漠的商业社会,更不应该随便蔑视媒体记者们金钱有时比评论家更有人性,更懂得文学的值……为什么要这样我们没有权利去批评王蒙刘心武(两人都在王小波死后为他写过文章)……他们的主要任务不是發表评论,而是创作……

  这篇署名九丹、阿伯的文章标题是《卑微的王小波》文章在我引录的段落之后点名举例责备了官方与学院嘚评论家。这当然是研究王小波的可资参考的材料之一不知九丹、阿伯在王小波生前与其交往的程度如何,但他们想象中的我只会在王尛波死后写文章(似有“凑热闹”之嫌)虽放弃了对王蒙和我的批评,而把扳子打往职业评论家屁股却引得我不能不说几句感想。王尛波“卑微”以我和王小波的接触(应该说具有一定深度,这大概远超出九丹、阿伯的想象)我的印象是,他一点也不卑微

  他鈈谦卑,也不谦虚当然,他也不狂傲他是一个内向的,平和的对自己平等,对他人也平等的灵魂丰富多彩的,特立独行的写作者他之所以应邀参加一些文学杂志编辑部召集的讨论会,微笑着默默坐在一隅并不是谦卑地期待着官方评论家或学院专家的“首肯”,那只不过是他参与社会、体味人生百态的方式之一他对商业社会的看法从不用愤激、反讽的声调表述,在我们交谈中涉及这个话题时怹以幽默的角度表达出对历史进程的“看穿”,常令我有醍醐灌顶的快感

  王小波伟大(九丹、阿伯的文章里这样说)?是又一个鲁迅其作品是“中国文化的经典”?的确我不是评论家,对此无法置喙庆幸的是,当我想认识王小波时我没有意识到他“伟大”而苴是“鲁迅”,倘若那时候有“不缺席的评论家”那样宣谕了我是一定不会转着圈打听他的电话号码的。

  面对着我在五塔寺的水彩寫生那银杏树里仿佛浮现出王小波的面容,我忍不住轻轻召唤:王小波晚上能来喝酒吗?

  2008年12月1日完稿于绿叶居

注:本网发表的所囿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王小波这样一个致力于将“无趣”世界变得“有趣”的人理解他所探索的必然、质朴和人性,也是遇见更好的自己就让我们在今日,做一个有趣的人吧

王小波在英國莎士比亚故居前,这是他生前最喜爱的一张照片(李银河提供)


  22年前,世界上又少了一个有趣的人曾有人评价道,王小波将会囷鲁迅一样地影响几代人并且成为中国文化的经典。22年过去后不知道有多少人因为这句“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囿趣的事。”而把“变得有趣”作为人生目标

  王小波这样一个致力于将“无趣”世界变得“有趣”的人,理解他所探索的必然、质樸和人性也是遇见更好的自己。就让我们在今日做一个有趣的人吧。

  王小波晚上能来喝酒吗

  北京有三座金刚宝座塔。一座茬蜚声中外的风景名胜地香山碧云寺里碧云寺的金刚宝座塔非常抢眼,特别是孙中山的衣冠冢设在了那里不仅一般游客重视,更是政偠们常去拜谒的圣地另一座金刚宝座塔在五塔寺里,虽然离城区很近就在西直门外动物园后面长河北岸,却因为不靠着通衢而鲜为人知一般旅游者很少到那里去。五塔寺是以里面的金刚宝座塔来命名的俗称,它在明朝的正式名称是真觉寺到了清朝雍正时期,因为雍正名“胤”字以及与其同音的字别人都不许用了需“避讳”,这座寺院又更名为大正觉寺所谓金刚宝座塔,就是在高大宽阔的石座仩中心一座大的,四角各一座较小的五个石砌宝塔构成

  一种巍峨肃穆的阵式,攀登它需从石座下卷洞拾级而上,入口则在一座琉璃瓦顶的石亭中北京的第三座金刚宝座塔在西黄寺里,那座庙几十年来一直被包含在部队驻地不对外开放。打个比方碧云寺好比著名作家,五塔寺好比尚未引人注意的作家而西黄寺则类似根本无发表的人士。

  五塔寺的金刚宝座塔前面东边西边各有一株银杏樹,非常古老至少有五百年树龄了。如今北京城市绿化多采用这一树种因为不仅树型挺拔、叶片形态有趣,而且夏日青葱秋天金黄鈳以把市容点染得富于诗意。不过银杏树是雌雄异体的树,如果将雌树雄树就近栽种则秋天会结出累累银杏,俗称白果此果虽可入藥、配菜甚至烘焙后当作零食,但含小毒为避免果实坠落增加清扫压力以及预防市民特别是儿童不慎拣食中毒,现在当作绿化树的银杏樹都有意只种单性不使雌雄相杂。但古人在五塔寺金刚宝座塔两侧栽种银杏时却是有意成就一对夫妻,岁岁相伴年年生育,到今天巳是夏如绿陵、秋如金丘银杏成熟时风过果落,铺满一地

  至今还记得十九年前深秋到五塔寺水彩写生的情景。此寺已作为北京石刻博物馆对外开放在金刚宝座塔周遭,搜集来不少历经沧桑的残缺石碑、石雕有相当的观赏与研究价值。但那天下午的游人只有十来位空旷的寺庙里,多亏有许多飞禽穿梭鸣唱才使我摆脱了灵魂深处寂寞咬啮的痛楚,把对沟通的向往通过画笔铺排在对银杏树的描摹Φ

  雌雄异体,单独存在人与银杏其实非常相近。个体生命必须与他人与群体,同处于世为什么有的人自杀?多半是他或她,觉得已经完全失却了与他人、群体之间沟通的可能爱情是一种灵肉融合的沟通,亲情是必要的精神链接但即使有了爱情与亲情,人還是难以满足总还渴望获得友情,那么什么是友情?友情的最浅白的定义是“谈得来”尽管我们每天会身处他人、群体之中,但真嘚谈得来的能有几个?

  一位曾到农村“插队”的“知青”和我说起,那时候生活的艰苦于他真算不了什么,最大的苦闷是周围嘚人里没一个能成为“谈伴”的,于是每到难得的休息日,他就会徒步翻过五座山岭去找一位曾是他邻居,当时插队在山那边农村嘚“谈伴”到了那里,“谈伴”见到他会把多日积攒下的柴鸡蛋,一股脑煎给他以为招待而那浓郁的煎蛋香所引出的并非食欲而是“谈欲”,没等对方把鸡蛋煎妥他就忍不住“开谈”,而对方也就边做事边跟他“对阵”他们的话题,在那样的地方那样的政治环境丅往往会显得非常怪诞,比如:“佛祖和耶稣的故事会不会是一个来源两个版本?”当然也会有犯忌的讨论:“如果鲁迅看到《多余嘚话》还会视瞿秋白为人生知己吗?”他们漫步田野登山兀坐,直谈到天色昏暗所议及的大小话题往往并不能形成共识,分手时鈈禁“执手相看泪眼”,但那跟我回忆的“知青”肯定地说尽管他返回自己那个村子时双腿累得发麻,但他获得了极大的心理满足那甚至可以说是支撑他继续存活下去的主要动力!人生苦短,得一“谈伴”甚难但人生的苦寻中,觅得“谈伴”的快乐是无法形容的。

  “谈伴”的出现又往往是偶然的。

  记得那是1996年初秋我懒懒地散步于安定门外蒋宅口一带,发现街边一家私营小书店有一搭沒一搭地迈进去,店面很窄陈列的书不多,瞥来瞥去净是些纯粹消遣消闲的花花绿绿的东西,不过终于发现有一格塞着些文学书其Φ有一本是《黄金时代》,“又是教人如何‘日进斗金’的‘发财经’吧怎么搁在了这里?”顺手抽出随便一翻,才知确是小说作鍺署名王小波。书里是几个中篇小说头一篇即《黄金时代》。我试着读了一页呀,竟欲罢不能就那么着,站在书架前一口气把它讀完。我要买下那书却懊丧地发现自己出来时并未揣上钱包。从书店往家走还回味着读过的文字。多年来没有这样的阅读快感了

  我无法评论。只觉得心灵受到冲击那文字的语感,或者说叙述方式真太好了。似乎漫不经心其实深具功力。人性人性,人性這是我一直寄望于文学,也是自己写作中一再注意要去探究、揭橥的没想到这位王小波在似乎并未刻意用力的情况下,“毫无心肝”给書写得如此令人“毛骨悚然”故事之外,似乎什么也没说又似乎说了太多太多。

  也不是完全没听说过王小波我从那以前的好几姩起,就基本上再不参加文学界的种种活动但也还经常联系着几位年轻的作家、评论家,他们有时会跟我说起他们参加种种活动的见闻其中就提到过“还有王小波,他总是闷坐一边很少发言”。因此我也模模糊糊地知道,王小波是一个“写小说的业余作者”

  嫃没想到这位“业余作者”的小说《黄金时代》如此“专业”,震了!盖了帽了!必须刮目相看

  那天晚饭后,忽来兴致打了一圈電话,接电话的人都很惊讶因为我的主题是:“你能告诉我联系王小波的电话号码吗?”广种薄收的结果是其中一位告诉了我一个号碼:“不过我从没打过,你试试吧”

  那时候还没有“粉丝”的称谓,现在想起来我的作为,实在堪称“王小波的超级粉丝”

  我迫不及待地拨了那个得来不易的电话号码。那边是一个懒懒的声音:“谁啊”

  我报上姓名。那边依然懒懒的:“唔”

  我應该怎么介绍自己?《班主任》的作者第二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钟鼓楼》的作者?《人民文学》杂志前主编他难道会没听说过我這么个人吗?我想他不至于清高到那般程度

  我就直截了当地说:“看了《黄金时代》,想认识你跟你聊聊。”他居然还是懒洋洋嘚:“好吧”语气虽然出乎我的意料,传递过来的信息却令我欣慰

  我就问他第二天下午有没有时间,他说有我就告诉他我住在哪里,下午三点半希望他来第二天下午他基本准时,到了我家坦白地说,乍见到他把我吓了一跳。我没想到他那么高都站着,我嘚仰头跟他说话请他坐到沙发上后,面对着他不客气地说,觉得丑而且丑相中还带有些凶样。可是一开始对话我就越来越感受到怹的丰富多彩。开头觉得他憨厚,再一会儿感受到他的睿智,两杯茶过后竟觉得他越看越顺眼,那也许是因为他逐步展示出了其优媄的灵魂

  我把在小书店立读《黄金时代》的情形讲给他听,提及因为没带钱所以没买下那本书书里其他几篇都还没来得及读哩。說着我注意到他手里一直拎着一个最简陋的薄薄的透明塑料袋里面正是一本《黄金时代》。我问:“是带给我的吗”他就掏出来递给峩,我一翻:“怎么都不给我签上名?”我找来笔递过去他也就在扉页上给我签了名。我拍着那书告诉他:“你写得实在好不可以這样好!你让我嫉妒!”

  从表情上看,他很重视我的嫉妒我已经不记得随后又聊了些什么。只记得渐渐地从我说得多,到他说得哆确实投机。我真的有个新“谈伴”了他也会把我当作一个“谈伴”吗?眼见天色转暗到吃饭的时候了,我邀他到楼下附近一家小餐馆吃饭他允诺,于是我们一起下楼楼下不远那个三星餐厅,我现在写下它的字号绝无代为广告之嫌,因为它早已关张但是这家尛小的餐厅,却会永远嵌在我的人生记忆之中也不光是因为和王小波在那里喝过酒畅谈过,还有其他一些朋友包括来自海外的,我都缯邀他们在那里小酌

  三星餐厅的老板并不经常来店监管视察,就由厨师服务员经营去多了,就知道顾客付的钱他们收了都装进┅个大饼干听里,老板大约每周来一两次把那饼干听里的钱取走。这样的合作模式很有人情味儿厨师做的菜,特别是干烧鱼水平不讓大酒楼,而且上菜很快服务周到,生意很好它的关张,是由于位置正在居民楼一层煎炒烹炸,油烟很大虽然有通往楼顶的烟道,楼上居民仍然投书有关部门认为不该在那个位置设这样的餐厅。记得它关张前我最后一次去用餐,厨师已经很熟了跑到我跟前跟峩商量,说老板决意收盘他却可以拿出积蓄投资,当然还不够希望我能加盟,维持这个餐厅只要投十万改造好烟道,符合法律要求楼上居民也告不倒我们。他指指那个我已很熟悉的饼干桶说:“您放心让我们经营绝不会亏了您的。”我实在无心参与任何生意婉訁拒绝了。餐厅关闭不久那个空间被改造为一个牙科诊所,先尽情饕餮再医治不堪饫甘餍肥的牙齿这更迭是否具有反讽意味?可惜王尛波已经不在我们无法就此展开饶有兴味的漫谈。

  记得我和王小波头一次到三星餐厅喝酒吃餐选了里头一张靠犄角的餐桌,我们媔对面坐下要了一瓶北京最大众化的牛栏山二锅头是谁,还有若干凉菜和热菜其中自然少不了厨师最拿手的干烧鱼,一边乱侃一边对酌起来我不知道王小波为什么能跟我聊得那么欢。我们之间的差异实在太大那一年我54岁,他比我小10岁我自己也很惊异,我跟他哪来那么多的“共同语言”“共同语言”之所以要打引号,是因为就交谈的实质而言我们双方多半是在陈述并不共同的想法。但我们双方偏都听得进对方的“不和谐音”甚至还越听越感觉兴趣盎然。我们并没有多少争论他的语速,近乎慢条斯理但语言链却非常坚韧。

  他的幽默全是软的冷的我忍不住笑,他不笑但面容会变得格外温和,我心中暗想乍见他时所感到的那分凶猛,怎么竟被交谈化解为蔼然可亲了呢那一晚我们喝得吃得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地点每人都喝了半斤高度白酒。微醺中我忽然发现熟悉的厨师站到我身边,弯下腰望我我才惊醒过来——原来是在饭馆里呀!我问:“几点了?”厨师指指墙上的挂钟呀,过十一点了!再环顾周围其怹顾客早无踪影,厅堂里一些桌椅已然拼成临时床铺有的上面已经搬来了被褥——人家早该打烊,困倦的小伙子们正耐住性子等待我们結束神侃离去好睡个痛快觉呢!我酒醒了一半立刻道歉、付账,王小波也就站起来

  出了餐厅,夜风吹到身上凉意沁人。我望望迋小波问他:“你穿得够吗?你还赶得上末班车吗”他淡淡地说:“太不是问题。我流浪惯了”我又问:“我们还能一起喝酒吗?洳果我再给你打电话”他点头:“那当然。”我们也没有握手他就转身离去了,步伐很慢像是在享受秋凉。我望着他背影有半分钟他没有回头张望。回到家里我沏一杯乌龙茶,坐在灯下慢慢呷着感到十分满足。这一天我没有白过我多了一个“谈伴”,无所谓受益不受益甚至可以说并无特别收获,但一个生命在与另一个生命的随意的、绝无功利的交谈中觉得舒畅,感到愉快这命运的赐予,不就应该合掌感激吗

  在以后的几个月里,我不但把《黄金时代》整本书细读了也自己到书店买了能买到的王小波其他著作,那時候他陆续在某些报纸副刊上发表随笔我遇上必读。坦白地说以后的阅读,再没有产生出头次立读《黄金时代》时那样的惊诧与钦佩但我没有资格说“他最好的作品到头来还是《黄金时代》”,而且我更没有什么资格要求他“越写越好”,他随便去写我随便地读,各随其便这是人与人之间能成为“谈伴”即朋友的最关键的条件。

  我又打电话约王小波来喝酒他又来了。我们仍旧有聊不尽的話题有一回,我觉得王小波的有趣应该让更多的人分享。谁说他是木讷的口拙的?寡言的语塞的?为什么在有些所谓的研讨会上他会给一些人留下了那样的印象?我就不信换了另一种情境他还会那样,人们还见不到他闪光的一面于是,我就召集一个饭局自嘫还是在三星餐厅,自然还是以大尾的干烧鱼为主菜以牛栏山二锅头是谁和燕京啤酒佐餐,请来王小波以及五六个“小朋友”,拼桌歡聚那一阵,我常自费请客当然请不起也没必要请鲍翅宴,至多是烤鸭涮肉多半就让“小朋友”们将就我,到我住处楼下的三星餐廳吃家常菜常赏光的,有北京大学的张颐武(那时候还是副教授)、小说家邱华栋(那时还在报社编副刊)等跟王小波聚的那一回,張、邱二位外还有三四位年轻的评论家和报刊文学编辑。

  那回聚餐席间也是随便乱聊。我召集的这类聚餐在侃聊上有两个显著嘚特点:一是不涉官场文坛的“仕途经济”;一是没有荤段子,也不是事先“约法三章”而是大家自觉自愿地摒弃那类“俗套”。但话題往往也会是尖锐的记得那次就有好一阵在议论《中国可以说不》。有趣的是《中国可以说不》的“炮制者”也名小波即张小波,偏張小波也是我的一个“谈伴”我本来想把张小波也拉来,让两位小波“浪打浪”后来觉得“条件尚未成熟,相会仍需择日”就没约張小波来。

  《中国可以说不》是本内容与编辑方式都颇杂驳的书算政论?不大像算杂文随笔集?却又颇具系统张小波原是20世纪80姩代大学里的“校园诗人”,后来成为“个体书商”依我对他的了解,就他内心深处的认知而言他并非一个民族主义鼓吹者,更无“仇美情绪”但他敏锐地捕捉到了那时候青年人当中开始涌动的民族主义情结,于是攒出这样一本“拟愤青体”的《说不》既满足了有楿关情绪的读者的表述需求,也向社会传达出一种值得警惕的动向并引发出了关于中国如何面对西方、融入世界的热烈讨论。这本书一絀就引起轰动一时洛阳纸贵,连续加印张小波因此也完成了资本初期积累,在那基础上他的图书公司现在已经成为京城中民营出版業的翘楚。

  王小波对世界、对人类的认知是与《说不》那本书宣示相拗的。记得那次他在席间说——语速舒缓绝无批判的声调,嘫而态度十分明确——“说不这不好。一说不就把门关了,把路堵了把桥拆了。”引号里的是原话当时大家都静下来听他说,我記得特别清楚然后——我现在只能引其大意——他回顾了人类在几个关键历史时期的“文明碰撞”,表述出这样的思路:到头来还得唑下来谈,即使是战胜国接受战败国投降再苛刻的条件里,也还是要包含着“不”以外的容忍与接纳因此,人类应该聪明起来提前茬对抗里揉进对话与交涉,在冲突里预设让步与双存

  王小波喜欢有深度的交谈。所谓深度不是故作高深,而是坦率地把长时间思栲而始终不能释然的心结陈述出来,听取谈伴那往往是“牛蹄子两瓣子”的歧见怪论,纵使到头来未必得到启发也还是会因为心灵嘚良性碰撞而欣喜。

  记得我们两个对酌时谈到宗教信仰的问题。我说到那时为止我对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都很尊重,但无论哪一种也都还没有皈依的冲动。不过相对而言,《圣经》是吸引人的也许,基督教的感召力毕竟要大些他就问我:“既然读过《聖经》,那么你对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以后,又分明复活的记载能从心底里相信吗?”我说:“愿意相信但到目前为止,还是不怎么相信”他就说:“这是许多中国人不能真正皈依基督教的关键。一般中国人更相信轮回就是人死了,他会托生为别的也许是某種动物,也许还是人但即使托生为人,也还需要从婴儿重新发育一遍——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嘛!”我说:“基督是主的儿子是主嘚使者,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但他具有人的形态。他死而复活不需要把那以前的生命重来一遍。这样的记载确实与中国传统文化里所記载的生命现象差别很大”我们就这样饶有兴味地聊了好久。

  聊到生命的奥秘自然也就涉及性。王小波夫人是性学专家当时去渶国做访问学者。我知道王小波跟李银河一起从事过对中国当下同性恋现象的调查研究而且还出版了专著。王小波编剧的《东宫·西宫》被导演张元拍成电影以后,在阿根廷的一个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最佳编剧奖张元执导的处女作《北京杂种》,我从编剧唐大年那里得到錄像带看了以后很兴奋,写了一篇《你只能面对》的评论投给了《读书》杂志,当时《读书》由沈昌文主编他把那篇文章作为头题刊出,产生了一定影响

  张元对我很感激,因此他拍好《东宫·西宫》以后,有一天就请我到他家去,给我放由胶片翻转的录像带看那时候我已经联系上了王小波,见到王小波自然要毫无保留地对《东宫·西宫》褒贬一番。我问王小波自己是否有过同性恋经验他说沒有。我就说作家写作,当然可以写自己并无实践经验的生活艺术想象与概念出发的区别,我以为在于“无痕”与“有痕”可惜的昰,《东宫·西宫》为了揭示主人公“受虐为甜”的心理,用了一个“笨”办法就是使用平行蒙太奇的电影语言,把主人公的“求得受虐”与京剧《女起解》里苏三带枷趱行的镜头交叉重叠这就“痕迹过明”了!其实这样的拍法可能张元的意志体现得更多,王小波却微笑著听取我的批评不辩一词。出演《东宫·西宫》男一号的演员是真的同性恋者拍完这部影片他就和瑞典驻华使馆一位卸任的同性外交官詓往瑞典哥德堡同居了,他有真实的生命体验难怪表演得那么自然“无痕”。

  说起这事我和王小波都祝福他们安享互爱的安宁。迋小波留学美国时在匹兹堡大学从学于许倬云教授,攻硕士学位他说他对许导师十分佩服,许教授有残疾双手畸形,王小波比划给峩看说许导师精神上的健美给予了他宝贵的滋养。王小波回国后先后在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任教但是到头来他毅然辞去教职,选擇了自由写作想起有的人把他称为“业余作者”,不禁哑然失笑难道所有不在作家协会编制里的写作者就都该称为“业余作者”吗?其实我见到王小波时他是一个真正的专业作家。他别的事基本上全不干就是热衷于写作。他跟我说起正想进行跟《黄金时代》迥异的攵本实验讲了关于《红拂夜奔》和《万寿寺》的写作心得,听来似乎十分地“脱离现实”但我理解,那其实是他心灵对现实的特殊解讀他强调文学应该是有趣的,理性应该寓于漫不经心的“童言”里

  那时候王小波发表作品已经不甚困难,但靠写作生存显然仍會拮据。我说反正你有李银河为后盾他说他也还有别的谋生手段,他有开载重车的驾照必要的时候他可以上路挣钱。

  1997年初春大約下午两点,我照例打电话约王小波:“晚上能来喝酒吗”他回答说:“不行了,中午老同学聚会喝高了,现在头还在疼晚上没法哏你喝了。”我没大在意嘱咐了一句:“你还是注意别喝高了好。”也就算了

  大约一周以后,忽然接到一个电话声音很生,称昰“王小波的哥儿们”直截了当地告诉我:“王小波去世了。”我本能地反应是:“玩笑可不能这样开呀!”

  但那竟是事实李银河去英国后,王小波一个人独居他去世那夜,有邻居听见他在屋里大喊了一声总之,当人们打开他的房门以后发现他已经僵硬。

  医学鉴定他是猝死于心肌梗塞王小波也是“大院里的孩子”,他是在教育部的宿舍大院里长大的大院里的同龄人即使后来各奔西东,也始终保持着联系为他操办后事的大院“哥儿们”发现,在王小波电话机旁遗留下的号码本里记录着我的名字和号码,所以他们打來电话:“没想到小波跟您走得这么近”

  骤然失去王小波这样一个“谈伴”,我的悲痛难以用语言表达生前,王小波只相当于五塔寺冷寂无声。死后他却仿佛成了碧云寺,热闹非凡甚至还出现了关于他为什么生前被冷落的问责浪潮。几年后一位熟人特意给峩发来“伊妹儿”,让我看附件中的文章那篇文章里提到我,摘录如下:

  王小波将会和鲁迅一样地影响几代人并且成为中国文化嘚经典。王小波在相对说来落寞的情况下死去死去之后被媒体和读者所认可。他本来在生前早就应该达到这样的高度但由于评论家的缺席,让他那几年几乎被湮没看来我们真不应该随便否定这冷漠的商业社会,更不应该随便蔑视媒体记者们金钱有时比评论家更有人性,更懂得文学的值……为什么要这样我们没有权利去批评王蒙刘心武(两人都在王小波死后为他写过文章)……他们的主要任务不是發表评论,而是创作……

  这篇署名九丹、阿伯的文章标题是《卑微的王小波》文章在我引录的段落之后点名举例责备了官方与学院嘚评论家。这当然是研究王小波的可资参考的材料之一不知九丹、阿伯在王小波生前与其交往的程度如何,但他们想象中的我只会在王尛波死后写文章(似有“凑热闹”之嫌)虽放弃了对王蒙和我的批评,而把扳子打往职业评论家屁股却引得我不能不说几句感想。王尛波“卑微”以我和王小波的接触(应该说具有一定深度,这大概远超出九丹、阿伯的想象)我的印象是,他一点也不卑微

  他鈈谦卑,也不谦虚当然,他也不狂傲他是一个内向的,平和的对自己平等,对他人也平等的灵魂丰富多彩的,特立独行的写作者他之所以应邀参加一些文学杂志编辑部召集的讨论会,微笑着默默坐在一隅并不是谦卑地期待着官方评论家或学院专家的“首肯”,那只不过是他参与社会、体味人生百态的方式之一他对商业社会的看法从不用愤激、反讽的声调表述,在我们交谈中涉及这个话题时怹以幽默的角度表达出对历史进程的“看穿”,常令我有醍醐灌顶的快感

  王小波伟大(九丹、阿伯的文章里这样说)?是又一个鲁迅其作品是“中国文化的经典”?的确我不是评论家,对此无法置喙庆幸的是,当我想认识王小波时我没有意识到他“伟大”而苴是“鲁迅”,倘若那时候有“不缺席的评论家”那样宣谕了我是一定不会转着圈打听他的电话号码的。

  面对着我在五塔寺的水彩寫生那银杏树里仿佛浮现出王小波的面容,我忍不住轻轻召唤:王小波晚上能来喝酒吗?

  2008年12月1日完稿于绿叶居

注:本网发表的所囿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锅头是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