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问一下,广义货币存量量增加,产出y如何变化

宏观答案_百度知道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每增加一单位可支配收入所增加的消费量。对于理性的消费者,为什么均衡收入水平随着总需求的变动而变动?在收入的变动过程中,一般价格水平为什么常常保持不变答。6。5.解;(2)求净出口.25Y、增加等量的政府购买和税收:△G或△T= 。5、在两部门经济中,消费函数C=100+0.7Y.1Y),税收T=20+0.25Y。求均衡收入;(2)求政府预算盈余,不受利率变化的影响; 由M=L.5.滞胀是指经济处于低于充分就业均衡和价格水平较高即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同时并存的现象。7自动稳定器,均衡利率 r=5,投资 I=150(3)当政府支出增加时,由于投资无变化,因此不存在“挤出效应”。这是因为投资是一个固定的常量,可以采取如下一些措施: A;(2)如果实际国民收入为1000,则企业的非计划存货投资=实际储蓄-计划投资=-100+(1-0.75)0、解。当可支配收入为零或很少时,人们为了生存; B、减少税收;(3)假定该社会的充分就业收入为1200,试问用:A、增加政府购买,税收T=0。(1)求均衡收入;(2)求投资乘数。税收乘数KT= =-2,此时由Y=C十I十G可得新的IS曲线为Y=1250、解。2,它总是大于零,因为消费者用可支配收入消费。但平均消费倾向并不总是小于1,政府转移支付TR=62,投资I=200、设消费函数为C=150+0,税收T=50+0.25Y。出口X=40;(2)政府预算盈余=T-G=20+0.25×660-80=105。3、设消费函数为C=150+0.8YD,投资I=50,但总是小于可支配收入的增加量。因此边际消费倾向总是大于零而小于1。平均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在可支配收入中的比重,货币供给M=200。(三)简答题1 能否说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都总是大于零而小于1答,通过调整财政收支规模与结构来影响经济运行,是政府对经济运行的有意识干预,收入必须增加75。为此,各需多少数额?4、解:(1)均衡收入Y=C+I+G =100+0.8(Y-0.25Y+62,投资I=50,政府购买G=80。14
14菲利普斯曲线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经济效应.25Y)]+50+100+40-(20+0,政府购买G=100。此时,平均消费倾向大于1。2、在低于充分就业经济中。4,政府购买支出G=100,消费C=60+0.8Yd,税收T=100,投资I=150,政府支出G=100。求:(1)IS和LM方程,进口M=20+0.1Y、政府购买乘数、税收乘数、收入、利率和投资;(2)政府支出从100增加到120时。8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也称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是相对于财政自动稳定器而言的.1Y .75Y+50,即Y=600,也就是投资与利率变化无关,IS曲线是一条垂直于横轴Y的直线,就必须借钱消费:(1)四部门经济中均衡收入Y=C+I+G+(X-M) =150+0,在本土范围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 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9.国内生产净值NDP:是指一个国家一年内新创造的价值即即净增加值NDP = GDP-折旧 (与GNP相对应的是国民生产净值NNP,NNP=GNP-折旧 )2.凯恩斯陷阱(流动性偏好陷阱)是指利率极低、②联立得: 均衡收入Y=1150,均衡利率r=3,投资I=150(2)若政府支出增加到120,则会引致IS曲线发生移动;2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的收入和利率;反之,实际GDP增2%,投资函数I=200-3r,货币供给M=100,货币需求函数L=0.2Y-2r。求:1IS曲线的方程与LM曲线的方程、假设社会消费函数C=100+0,收入、利率和投资会有什么变化?(3)是否存在“挤出效应”?为什么?6、解:(1)IS曲线:Y=C+I+G,即: Y=60+0.8(Y - T)+150+100
Y=310+0.8(Y-100)化简得 Y=1150 ① LM曲线:0.2Y-10r=200 Y=1000+50r
② 由①,指政府根据一定时期的经济形势变化情况,为达到预定的宏观调控目标、充分就业为目标、增加政府购买:△G= 、转移支付乘数与平衡预算乘数。4.功能财政思想:指以财政预算能否实现物价稳定、减少税收;C、增加政府购买和税收同一数额(以便预算平衡)来实现充分就业:(1)由均衡国民收入Y=C+I=100+0;B。13 BP曲线即国际收支平衡曲线,它表示的是当国际收支平衡时,收入y和利率r的相互关系,失业率就下降1%。失业率上升与经济增长率互关系.5:在低于充分就业的经济中,与LM曲线联立得: 均衡收入 Y=1250,部分产品卖不出去,企业为了减少非计划存货投资,将实际存货投资保持在意愿的水平上,厂商就会缩减生产,从而引起国民收入减少;反之总需求增加,有关厂商就会扩大生产,从而引起国民收入增加。另外,在低于充分就业的经济中,资源供大于求。当社会总需求增加时,闲置的资源会逐渐得到利用,但资源的价格往往不上升,从而在产量增加的同时,产品的成本不变,进而价格保持不变。国民收入可以随总需求的变动而变动,但一般价格水平可以保持不变。由于价格不变,经济主要是通过数量调节机制而不是价格调节机制的调整达到均衡。3.人们对货币需求的动机有哪些?答: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动机有三种。一是对货币的交易需求。它是指为应付日常交易而产生的对货币的需求。它根源于收入和支出的不同步性。二是预防需求,指为了防备意外支出而产生的对货币的需求。它根源于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货币的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由于都是收入的增函数,常总称为交易需求。三是货币的投机需求,是指为了购买有利可图的债券而产生的对货币的需求。它根源于未来利率的不确定性,是利率的减函数。4
资本边际效率为什么递减?答:资本边际效率是指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品预期收益的现值等于该项资本品的重置价格。它与资本品的重置价格负相关,与资本的预期收益正相关。随着社会上各个企业投资的增加,一方面,引起对资本品需求的增加,使资本品的重置价格上升;另一方面,产品供给增加,价格降低,使资本的预期收益减少。故资本边际效率具有递减的趋势。5
总需求曲线为什么向右下方倾斜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有四个:一,利率效应。价格水平上升时,实际货币供给下降,货币供给小于货币需求,导致利率上升,投资下降,总需求量减少;二,实际余额效应。价格总水平上升时,资产的实际价值下降,人们实际拥有的财富减少,人们的消费水平下降;三,税收效应。价格总水平上升时,人们的名义收入水平增加,会使人们进入更高的纳税等级,从而增加人们的税收负担,减少可支配收入,进而减少消费;第四,净出口效应。国内物价水平上升,在汇率不变条件下,使进口商品的价格相对下降,出口商品的价格相对上升,导致本国居民增加对国外的商品购买,外国居民购买本国商品减少。因此,净出口减少。6 。用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的互动,说明宏观经济的萧条、高涨和滞胀的状态?主要是通过说明短期的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来完成的。短期的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有两种情况。如图5-2所示第一种情况是,AD是总需求曲线,AS 是短期总供给曲线,总需求曲线和短期总供给曲线的交点E决定的产量或收入为Y,价格水平为P,二者都处于很低的水平,表示经济处于萧条状态。第二种情况是,当总需求增加,总需求曲线从AD向右移动到AD′时,短期总供给曲线AS和新的总需求曲线AD′的交点E′决定的产量或收入为Y′,价格水平为P′,二者处于很高的水平,表示经济处于高涨阶段。现在假定短期总供给曲线由于供给冲击(如石油价格和工资提高)而向左移动,但总需求曲线不发生变化。如图5-3所示,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到AS′,总需求曲线和新的短期总供给曲线的交点E′决定的产量或收入为Y′,价格水平为P′,这个产量低于原来的产量,而价格水平却高于原来的价格水平,表示经济处于滞胀阶段,即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结合一起的状态。7
财政政策的工具有哪些?如何在需求管理?西方国家财政包括哪些内容?
答:财政工具有1政府购买它的支出变动对整个社会总支出起重要的调节作用直接关系到社会总需求的增减2政府转移支付,它通过转移支付乘数作用于国民收入达到调控经济的目的3税收,对总供给和总需求产生影响4政府发行公债,一增加收入弥补赤字,二对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扩张和紧缩起作用需求管理,实现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它是通过对总需求的调节,实现 总需求等于总供给达到无失业无通货膨胀现代西方财政由政府收入和政府支出构成。政府收入主要来源于税收和公债,税收是最主要的部分。政府支出是指整个国家中各级政府支出的总和,由许多具体的支出项目构成,主要为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8
试述自动稳定器的内容,并说明如何对经济进行自动调节?答:自动稳定器,又称内在稳定器,指现代财政制度所具有的一种无需变动政府政策而有助于减轻收入和收入波动的自动稳定的内在功能。 首先是政府收入的自动变化,这主要表现在自动改变税收。收入水平上升时,就业人数增多,收入增加,政府税收会自动上升。在实行累进税的情况下,由于纳税人的收入进人较高的纳税档次,政府税收上升的幅度会超过收入上升的幅度,有助于抑制通货膨胀。 其次是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主要表现在失业救济金和其他福利开支等转移支付的变化。收入水平上升时,失业率下降,失业救济金和其他福利支出减少;收入水平下降时,失业率上升,失业救济金和其他福利转移支付增多,政府转移支付在通货膨胀时减少,在衰退时增加,这种自动伸缩性也是有助于减轻经济波动的稳定因素。9
什么是挤出效应?影响挤出效应大小的因素有哪些?答: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支出减少,以政府的公共支出代替私人支出,从而总需求仍然不变。这样,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经济的作用就被削弱。它存在的最重要原因是政府支出增加引起利率上升,而利率上升会引起私人投资与消费减少。影响原因1.在实现了充分就业的情况下,挤出效应最大,即挤出效应为1。也就是政府支出增加的量等于私人支出减少的量,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没有任何刺激作用。2在没有实现充分就业的情况下,挤出效应一般大于0而小于1,具体大小主要取决于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利率上升的大小。支出乘数、投资的利率系数和货币需求的收入系数与挤出效应同方向变动,而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则与挤出效应反方向变动。由于支出乘数与货币需求的收入系数都比较稳定,因此,挤出效应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h和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d。10货币政策的工具有哪些?答:主要有调整贴现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率和公开市场业务三种。
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放款利率。若中央银行降低贴现率,货币供给量就会增加反之即可。
变动法定准备率是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给量的最简单的方法。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率,就会缩小货币乘数,减少货币供给量;降低法定存款准备率就会提高货币乘数,增加货币供给量。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以调节货币供给量和利率的行为。 中央银行购买政府债券,一方面增加了流通中的基础货币,并通过货币乘数的作用增加活期存款,最终增加货币供给量;另一方面,会提高债券价格,降低市场利率;中央银行出售债券会减少货币供给量并提高利率。由于中央银行能够主动和灵活地买卖政府债券,随时控制货币供给量,因而使得公开市场业务成为目前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量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政策工具。1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几种配合方式,分别在何种经济形势下采取?答:主要是总量政策之间的配合,即松紧搭配问题。主要包括两点:一是方向,指是“松”还是“紧”;二是力度,指是严格从紧还是适度从紧,是有控制的放松还是全面放松。由此产生了四种配合方式:双紧、双松、一紧一松和中性。四种不同的配合形式,适应宏观经济运行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状态,各有不同的配合效应。双松政策搭配:主要适用于经济严重萧条的情况,即大部分企业开工不足,设备闲置,劳动力就业不足,大量资源有待开发,市场疲软。双紧政策搭配:在经济过热、通货膨胀严重的情况下,为严格抑制社会总需求,促进经济增势回落,财政政策以减支增税为主,货币政策则着力于减少货币供应量或提高利率。松紧政策搭配:这一搭配方式又具体包括以下两种形式:一种是“松财政、紧货币”的搭配方式。一般而言,在经济增长减缓以至于停滞而通货膨胀压力又很大,或者经济结构失调与严重通货膨胀并存的情况下,这种政策搭配方式能够更好地发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各自的优势,有效实现宏观经济调节的政策目标。另一种是“紧财政、松货币”的搭配方式。这种搭配方式比较适用于财政赤字较大与总需求不足并存的情况。12.通货膨胀的原因有哪些?答:(1)作为货币现象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一种纯粹的货币现象,控制货币供给的中央银行最终控制通货膨胀率。如果中央银行迅速增加货币供给,物价水平将迅速上升。(2)总供求失衡导致的通货膨胀 ① 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因总需求增加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普遍和持续的上涨,是“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造成的现象。有两种情形。第一种,未实现充分就业的情形。尽管价格上升,但收入水平有所提高。 第二种,实现充分就业的情形,真正的通货膨胀。此时,价格水平提高而收入水平不变。②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它的原因主要有三种,即工资成本的增加、利润的增加、进口原料成本的增加。③混合通货膨胀: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因素共同影响。(3)结构性通货膨胀:经济结构的非均衡状况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普遍和持续的上涨,主要有供求结构、产业结构、生产率结构、开放结构的不平衡。应对通货膨胀的措施 1.紧缩性的需求管理政策:通过降低国民收入来降低通货膨胀的方法,1.渐进式是指政府持续不断紧缩总需求,用较长的时间和每个时期降低较少的通货膨胀率来消除通货膨胀的方法。激进式是指政府通过突然性的、大规模的紧缩性需求管理政策,以名义国民生产总值明显下降和失业率显著提高为代价消除通货膨胀,是一种用较短的时间和每个时期降低较多的通货膨胀率来消除通货膨胀的方法。2.收入政策:为了降低一般价格水平上升的速度,限制货币工资和价格的政策,其目的在于影响或控制价格、货币工资和其他收入的增长率。即实行工资和价格指导指标,冻结工资和物价以及实行以税收为基础的收入政策。3.指数化政策:以条文规定的形式把工资、税收以及各种合同和某种物价指数联系起来,当物价指数上升时,它们也随之上升。4.改变预期,恢复公众信心:在相信政府有控制通货膨胀能力的基础上,改变人们对通货膨胀率的预期,制止工资与物价螺旋上升。
5.实行异端稳定措施:针对恶性通货膨胀而采取的控制通货膨胀的方法,具体包括稳定汇率,实行全面的预算政策,对工资和物价的直接干预。13在索洛模型中,储蓄率的变化如何影响稳态的产出水平?答:在索罗模型中,储蓄率的变化只会暂时性地影响增长率,而不会永久性地影响,储蓄率的提高会加快经济的增长,使人均资本存量的稳态水平提高,直到新的稳定状态为止。当经济已经处于均衡状态时,储蓄只有水平效应而没有增长效应:它会改变经济的均衡状态,因而改变任一时点上人均产量的水平,但并不影响处于新均衡点后的人均产量增长率。如果经济保持高储蓄率,也就会保持大量的资本存量和高产出水平,但并不能永远保持高经济增长。14、在索洛模型中,人口增长对经济有哪些影响?答: (1)人口增长的稳定状态中,人均资本和人均产出是不变的。但由于工人数量以N持续增长,总资本和总产出也必须以N的速率增加。因此,尽管人口增长不能解释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但它有助于解释总产出的持续增长。(2)索罗模型中,人口增长会降低一国人均资本从而减少人均产出。(3)黄金律稳定状态,资本的边际产量—折旧率=人口增长率。稳态增长率就是人均产出和人均资本都处于不变状态时的总产出和总资本的增长率,等于人口的增长率。所以,只要人口增长率有变动,经济增长率就会变动。人口增长率提高使稳态时的人均收入水平下降。.7Y+200-3r.8YD(YD为可支配收入)。3:△T= ; C,可支配收入增加时,消费一定增加;转移支付乘数KTR= =2.8YD。如果总需求减少:实际GDP相对潜在GDP每下降 2%,失业率就上升1%:预期通货膨胀率保持不变时,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替代关系的曲线,而不论预算是否盈余或赤字的积极性财政政策思想5.资本的边际效率是指一种贴现率,它正好使一项资本品预期收益的现值等于该项资本品的重置价格。2,即Y=560;(2)净出口=X-M=40-(20+0.1×560)=-36、货币的投机需求无穷大时的状况。3.挤出效应;平衡预算乘数KB= =0.5。(3)为了达到1200的充分就业收入。求均衡收入1.国内生产总值GDP指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与它同方向变动。10 自然失业率:充分就业时的失业率,即摩擦性失业率与结构性失业率之和11:指财政制度本身所具有的减轻各种变量或者说干扰对GDP冲击的内在机制. 奥肯定律,即 。12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可得IS曲线的方程为: r=100-0:(1)三部门经济中均衡收入Y=C+I+G=150+0.8[Y-(20+0.25Y)]+50+80,即Y=660、计算题1假设两部门经济中(1)求均衡收入;(2)如果当时实际产出(即收入)为1000,试求企业非计划存货投资。1.解:(1)两部门经济中均衡收入Y=C+I=100+0,即100=0.2Y-2r,可得LM曲线的方程为: r=0.1Y-50。(2)将IS曲线的方程和LM曲线的方程联立: ,可得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的收入和利率 6
假设货币需求L=0.2Y-10r.8[Y-(50+0,国民收入唯一地由总需求决定.5)+200+100,即Y=1125;(2)投资乘数KI=政府购买乘数KG= =2
采纳率:100%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等待您来回答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货币存量与价格水平 中国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货币存量与价格水平 中国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10:18:43|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10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货币存量与价格水平 中国
关注微信公众号《中国货币政策理论有效性的实证分析(1)》
中国货币政策理论有效性的实证分析(1)日期:
货币银行FinancialIndustry货币时论中国货币政策理论有效性的实证分析吴金友(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上海200020)摘要:货币政策理论有效性问题是货币政策有效性争论的核心内容之一。本文采用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以货币供应量、贷款利率和外汇储备衡量的货币政策对以国内生产总值、就业水平和物价水平衡量的宏观经济变量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了中国货币政策的理论有效性。关键词:货币政策;理论有效;协整检验;误差修正中图分类号:F8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1)09-0016-05Abstract:Monetarypolicyintheoryeffectivenessisoneofthecorefieldsofdebatesinitseffectiveness.ThispaperconductsapositiveanalysisonChinesemonetarypolicy(intermsofmoneysupply,interestrateandforeignreserves)dealingwithmacro-economicvariants(intermsofGDP,employmentrateandpricelevel)withco-integrationtestanderrorcorrectedmodel.TheresultsindicatethatChina'smonetarypolicyistheoreticaleffect.Keywords:tco-ECM.一、货币政策理论有效性的界定和相关文献综述(一)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界定通常情况下,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讨论,主要包括理论有效性和实施有效性两个方面:所谓货币政策理论有效性,是指货币政策是否以及在什么程度上对包括产出、就业和物价水平等在内的宏观经济变量产生影响;所谓货币政策实施有效性,是指货币政策是否有能力引导宏观经济达到货币政策既定宏观经济目标。(二)货币政策理论有效性文献综述对货币政策理论有效性的讨论,历来已久。卡甘(Cagan,1969)对货币政策理论有效性的界定具有代表性,他将货币政策是否存在理论有效性归结为"货币政策中性"和"货币政策非中性"两种并作了具体解释:货币政策中性描述的是这样一种状态,货币的供给对真实产出及资源再分配不产生任何影响,新的货币供给完全反映在价格的变动上,且所有商品的相对价格不会因此而改变;货币政策非中性则是指货币供给量的变动会影响到真实产出以及资源的再分配,而不会完全表现在所有商品同比例的价格上涨或所有商品之间相对价格不变。对货币政策理论有效性比较全面和权威阐述的经济学派是凯恩斯主义学派。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促使凯恩斯经济理论的产生,凯恩斯认为经济运行本身并不能总是达到均衡,因此需要采取相机抉择的经济政策来确保经济的稳定运行,凯恩斯认为金融与真实经济领域之间可以通过名义利率联系起来,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影响名义利率,进而影响投资,最终对需求和物价产生影响。凯恩斯及其追随者对货币政策理论有效性的研究,可以用模型简化为:作者简介:吴金友(1979-),男,安徽安庆人,经济学博士,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货币时论货币市场:M=M1+M2=L1(Y)+L2(r)(1.1)投资市场:D2=D2(r)(1.2)商品市场:Φ(N)-X(N)=D2(1.3)生产函数:Y=Φ(N)(1.4)从该模型中,可以求解出均衡的国民收入Y、利率r、投资量D2和就业量N。而货币政策对国民收入和就业产生影响的传导机制为:货币供应量↑→利率↓→投资↑→总需求↑。与此同时,也有大量其他学者对货币政策理论有效性进行了研究。Friedman和Meiselman(1963)将时间序列数量模型应用于货币经济学研究中,考察分析了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二者哪个对名义产出的影响更大;Sims()研究分析了货币政策相关变量对宏观经济实际产出的作用效果。国内学者同样也对同一问题作了诸多探讨,刘斌(2001)认为,我国货币政策在短期内对实体经济部门产生影响,而在长期内对实体经济部门不会产生影响;刘金全和郑挺国(2006)研究发现,我国货币政策在经济衰退时期的效果要大于经济扩张时期的效果,表明了我国货币政策对实际产出的影响存在明显的非对称性。二、中国货币政策理论有效性的实证分析(一)协整关系和误差修正模型简介1.协整关系(co-integration)如果一些经济指标与某经济系统联系在一起,那么从长远看,这些变量应该具有均衡关系,这是建立和检验协整关系模型的基本出发点。在短期内,由于季节因素或随机干扰,这些变量有可能偏离均衡。如果这种偏离是暂时的,那么随着时间推移将会回到均衡状态;如果这种偏离是持久的,那么这些变量之间则不存在均衡关系。协整则被看作这种均衡关系性质的统计表示。协整概念的提出,为人们刻画两个或多个非平稳时间序列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可能。Engle和Granger指出两个或多个非平稳时间序列的线性组合可能是平稳的,假如这种平稳的线性组合存在,那么这些非平稳(有单位根)时间序列之间被认为具有协整关系,其定义可以表示为:k维向量Y=(y1,y2,…,yt)'的分向量间被称为d,b阶协整,记为y~CI(d,b),如果满足:(1)Y~I(d),要求Y的每个分量yt~I(d);(2)存在非零向量β,使得β'Y~I(d-b),0<b≤d。简称Y是协整的,向量β又称为协整向量。2.误差修正模型(ECM)传统的经济模型通常表述的是变量之间的一种"长期均衡关系",而实际经济数据却是由"非均衡过程"生成的。因此,建模时需要用数据的动态非均衡过程来货币银行FinancialIndustry逼近经济理论的长期均衡过程,其最一般的模型是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autoregressivedistributedlag,ADL)。考虑一阶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记为ADL(1,1):yt=β0+β1yt-1+β2xt+β3xt-1+μt,t=1,2,…,T(1.5)其中:μt~i.i.d.(0,σ2),记y*=E(yt),x*=E(xt),由于E(μt)=0,在式1.5两边取期望得:y*=β0+β1y*+β2x*+β3x*(1.6)整理1.6,可以得到:y*=[β0+(β2+β3)x*]/(1-β1)=β0/(1-β1)+(β2+β3)x*/(1-β1)(1.7)记k0=β0/(1-β1),k1=(β2+β3)/(1-β1),则1.7式可以表示为:y*=k0+k1x*(1.8)其中:k1度量了yt与xt的长期均衡关系,也是yt关于xt的长期乘数。在1.5式两端减去yt-1,在右边加减β2xt-1,可以得到:Δyt=β0+(β1-1)yt-1+β2Δxt+(β2+β3)xt-1+μt(1.9)由于β2+β3=k1(1-β1),β0=k0(1-β1),1.9式可以变换为:Δyt=(β1-1)(yt-1-k0-k1xt-1)+β2Δxt+μt(1.10)令α=β1-1,则1.10式可写为:Δyt=α(yt-1-k0-k1xt-1)+β2Δxt+μt(1.11)显然,1.5式与1.11式是等价的,但二者却有不同的解释和含义,特别是1.11式,也被称为误差修正模型(errorcorrectionmodel,ECM)。当长期平衡关系为式时,其误差修正项是如(yt-k0-k1xt)形式,它反映了yt关于xt在第t时点的短期偏离。一般地,由于1.5式中|β1|<1,所以误差修正项的系数α=(β1-1)<0,通常称为调整系数,表示在t-1期yt-1关于k0+k1xt-1之间偏差的调整速度。(二)数据处理和说明为使实证分析更加接近现实情况,本部分在数据处理和实证分析过程上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变量的选择和甄别宏观经济变量以国内生产总值(GDP)、就业率以及物价水平三个变量分别进行衡量,以求更加全面的考察货币政策的理论有效性,因此,实证分析的协整方程相对应就有三个。货币政策调控则以狭义货币供应量(M1)、一年期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和外汇储备三个变量进行诠释,即:前两者分别表示货币政策调控中的数量调控工具和价格调控工具;汇率调控工具不采用人民币汇率本身,而是间接以外汇储备规模的变化来衡量,其原因是由于人民币汇率本身受政府管理过多,不2011/0917货币银行FinancialIndustry能完全反映中国经济与外部经济交往的全面情况,而外汇储备恰是中国经济对外经济往来的结果,其本身的变化更能体现实际汇率水平的波动。2.样本范围在样本的选取上,采用季度数据作为分析对象,这是因为在数据可获得性的前提条件下,季度数据所包含的信息较年度数据更为丰富和完整。在此基础上,本部分实证分析样本确定为1994年至2009年的季度数据。选择1994年作为实证分析的起点年份,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人民银行自1984年以来经过10年左右的实践和摸索,货币政策调控的市场成分自1994年开始相对更显著;另一方面,更为关键的是1994年中国外汇体制改革,汇率政策自此纳入货币政策调控框架内,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3.数据来源和处理所有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经济统计数据库,其中,就业水平和物价水平分别以全部城镇单位从业人员数据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替代。通常情况下,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季度数据季节性特征过于显著,因此首先对其进行季节性调整,方法采用美国商务部人口普查局(BureauofCensus,DepartmentofCommerce)开发的CensusX12季节调整法,经季节调整后的数据序列以GDPSA表示;其他几组季度数据同样也具有季节性特征,但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而言,季节性特征相对较弱,为尽量减少数据序列所包含的经济信息,因此不做同样数据处理。与此同时,为确保与物价水平(CPI)和一年期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水平(LR)两组数据量纲一致性,对经季节调整后的国内生产总值(GDPSA)、就业水平(EM)、狭义货币供应量(M1)和外汇储备(FR)四组数据取对数后进行差分,分别以DLGDPSA、DLEM、DLM1、DLFR表示。(三)中国货币政策理论有效性的实证检验过程1.数据序列协整关系检验(1)数据序列平稳性检验对DLGDPSA、DLEM、CPI、DLM1、LR、DLFR六组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显示该六组数据序列本身均是平稳的。表5.2.1:数据序列平稳性检验表检验形式(CTD)T统计量检验结论DLGDPSA(CT0)-5.7008*平稳DLEM(000)-6.5672*平稳CPI(000)-3.4737*平稳DLM1(C00)-2.6341***平稳LR(000)-2.0438**平稳DLFR(C00)-3.6028*平稳注:1,检验形式(CTD)中,C表示截距项,T表示趋势项,182011/09货币时论D表示滞后阶数,0表示无截距项、趋势项或滞后阶数;*、**、***分别表示在1%、5%和10%的置信水平下数据序列平稳。(2)数据序列间的因果关系检验在对DLGDPSA、DLEM、CPI、DLM1、LR、DLFR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后,进一步采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检验DLM1、LR、DLFR与DLGDPSA、DLEM、CPI之间的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除了外汇储备变动率与就业变动率之间因果关系、以及一年期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和外汇储备变动率与物价水平之间因果关系不够显著外,其他数据序列之间的因果关系均成立。表5.2.2:数据序列因果关系检验表原假设F统计量P值DLM1不是DLGDPSA的Granger原因3.27430.0452DLGDPSA方程LR不是DLGDPSA的Granger原因10.32050.0002DLFR不是DLGDPSA的Granger原因4.76250.0123DLM1不是DLEM的Granger原因2.DLEM方程LR不是DLEM的Granger原因4.32950.0179DLFR不是DLEM的Granger原因1.89560.1597DLM1不是CPI的Granger原因3.CPI方程LR不是CPI的Granger原因0.46730.6291DLFR不是CPI的Granger原因1.73070.1865(3)数据系列间的协整关系检验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基于回归残差的协整检验,如CRDW(co-integrationregressionDurbin-Watson)检验、DF检验和ADF检验;另一种是基于回归系数的协整检验,如Johansen协整检验。本处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以考察上述三个方程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表明数据序列之间在5%的置信水平下均存在协整关系。表5.2.3:数据序列协整关系检验表原假设特征根迹统计量5%置信水平下的临界值P值DL-0个协整向量0.047.GDP-至少1个协整向量0.629.SA协整方至少2个协整向量0.315.程至少3个协整向量0.14149..0025DLE0个协整向量0.5732100.10.0000M协至少1个协整向量0.329.整方至少2个协整向量0.203122.70.0033程至少3个协整向量0.14169..00250个协整向量0.5947122.10.0000CPI协至少1个协整向量0.129.整方程至少2个协整向量0.015.至少3个协整向量0.13428.64753.84150.00332.中国货币政策理论有效性的实证检验结果(1)货币政策变化对国内生产总值波动的实证结果货币时论①协整方程对方程中的变量增加滞后期,经过多次尝试,以AIC准则为主要判断标准,得到相对应的协整方程。方程中,各参数均通过显著性检验,方程拟合优度为0.53,D.W.值为2.02。DLGDPSAt=0.5DLM1t-2+0.1662DLM1t-3+0.1012DLM1t-4(3.4)(1.0LRt-0.8459LRt-2+0.1756DLFRt(2.7312)(-3.005)(3.0868)R2=0.53D.W.=2.02②误差修正模型令ECMt=u(,将上述长期协整关系方程残差序列作为误差修正项,建立相应误差修正模型:ΔDLGDPSAt=-0.5ECMt-1+0.1670ΔDLM1t-2+0.1820ΔDLM1t-3(-6.8)(4.6ΔDLM1t-4+0.9445ΔLRt-1-1.0363ΔLRt-2+0.2404ΔDLFRt(2.8613)(2.3067)(-2.5589)(4.5196)R2=0.72D.W.=1.97③模型分析和含义模型长期协整关系显示,狭义货币供应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呈正相关关系,即狭义货币供应量每变化1个单位,分别引起滞后2期、3期、4期国内生产总值同方向变化0.2和0.1012个单位。这种关系与经济理论基本相符合,即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促进经济增长,且通常情况下,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时滞。中国货币政策中,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促进经济增长的时滞为1个季度,且随着时滞的延长,这种效果也在逐步减弱。一年期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关系相对复杂,当前者变化1个单位,分别引起后者在同期同方向变化0.8390个单位、在滞后2期反方向变化0.8460个单位。经济理论表明,利率水平的上升,将引起经济增长速度减慢,且这种关系通常情况下也存在一定的时滞。中国货币政策中,利率水平的上升,在当期就能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且这种影响为正相关关系,导致这种异常情况的原因,可能是货币政策调控中的利率不是完全市场化的利率;在滞后2期的时候,利率水平的变化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回归到与经济理论相符合,且这种回归程度恰好修正了前面的不合理情况。外汇储备与国内生产总值呈现正相关关系,当外汇储备变化1个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同方向变化0.1756个单位。这种实证检验结果在理论和实践中都能得到有效解释:理论表明外汇储备的增加,即净出口的上升,增加了国内有效需求,从而促进国内经济增长;中国净出口的增加,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都主要货币银行FinancialIndustry依靠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为主,因此,净出口的增加只能引起同期经济增长,而很难对后续的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程度的贡献。误差修正模型中,差分项反映了短期波动的影响。货币供应量、一年期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和外汇储备在短期内的变化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基本上与长期内的关系相一致。误差修正项的系数大小反映了模型对偏离长期均衡的调整力度;从系数估计值看,当模型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系统将以-0.90的调整力度将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2)货币政策变化对就业水平波动的实证结果①协整方程协整检验结果表明,货币政策变化与就业水平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与此同时,经济理论表明,在影响就业水平变化的因素中,经济增长本身是其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在构建货币政策变化与就业水平波动的协整方程时,将经济增长纳入到方程中以提高建模的科学性,但由于研究目的和重点需要,不对二者的关系作进一步分析。与前述建模过程基本一致,得到相对应的协整方程。方程中,各参数均通过显著性检验,D.W.值为2.02,但方程拟合优度略低,为0.33。DLEMt=-0.9DLGDPSAt-3+0.2334DLM1t+0.1848DLM1t-3(2.2810)(3.4)-0.3168LRt-2+0.1114DLFRt-2(-2.7)R2=0.33D.W.=1.91②误差修正模型令ECM(t=μ,将上述长期协整关系方程残差序列作为误差修正项,建立相应误差修正模型:ΔDLEMt=0.6ECMt-1+0.3829ΔDLGDPSAt-3+0.2481ΔDLM1t(-6.1)(5.4ΔDLM1t-3+0.9634ΔLRt-1-1.0530ΔLRt-2+0.1857ΔDLFRt-2(4.2)(-2.0491)(3.1032)R2=0.65D.W.=1.77③模型分析和含义模型长期协整关系显示,货币供应量的调整与就业水平波动呈现正相关关系,当货币供应量变化1个单位时,分别引起就业水平在当期和滞后3期同方向变化0.8个单位。这种关系与经济理论相符合,即增加货币供应量,促进经济增长,进而促进就业水平上升,且随着时滞的延长,货币供应量对于就业水平的正向关系也逐步减弱。一年期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变动与就业水平波动呈现负相关关系,当前者变化1个单位时,引起后者滞后2期反方向变化0.3168个单位。这种关系同样与经济理论相符合,当利率水平上升时,经济增长速度减2011/0919货币银行FinancialIndustry缓,从而减少经济中的就业机会,且利率水平的调整对于就业的影响存在2个时期的时滞。外汇储备的变化与就业水平的波动呈现正相关关系,前者变化1个单位,引起后者滞后2期同方向变化0.1114个单位。这种关系与经济理论基本相符合,但似乎与中国的实际情况有所不同,即中国净出口的增加,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所贡献的,在此情况下,外汇储备的变化与就业水平的波动不应有时滞,应呈现同步关系。其合理的解释,可能是样本中的就业水平仅以城镇单位从业人员数替代不尽科学合理,因为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企业中的从业人员主要是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其并未被完全纳入到城镇单位从业人员数中进行统计。误差修正模型中,货币供应量、一年期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和外汇储备在短期内的变化对于就业水平波动的影响,基本上与长期内的关系相一致。误差修正项系数估计结果表明,当模型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系统将以-0.94的调整力度将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3)货币政策变化对物价水平波动的实证结果①协整方程在货币政策应对物价水平波动的建模过程中,出于同样的考虑,也将经济增长纳入到方程中以提高建模的科学性。与前述建模过程基本一致,得到相对应的协整方程。方程中,各参数均通过显著性检验,方程拟合优度较理想,为0.82,但D.W.值过低,仅为0.87,模型总体上不够理想。CPIt=-0.0DLGDPSAt+0.6433DLGDPSAt-1+0.6363DLGDPSAt-2(3.3)(3.4428)+0.1837DLM1t-1+0.9335LRt-1+0.2015DLFRt-2(2.0489)(5.0)R2=0.82D.W.=0.87②误差修正模型令ECM(t=μ,将上述长期协整关系方程残差序列作为误差修正项,建立相应误差修正模型:ΔCPIt=-0.4ECMt-1+0.4891ΔDLGDPSAt+0.4520ΔDLGDPSAt-1(-6.2225)(5.3)+0.2654ΔDLGDPSAt-2+0.0639ΔDLM1t-1+0.6898LRt+0.1243ΔDLFRt-2(3.3)(1.9419)(3.0445)R2=54D.W.=1.41③模型分析和含义模型长期协整关系显示,货币供应量、利率水平和外汇储备的调整与物价水平波动均呈现正相关关系,当三者变化1个单位时,分别引起物价水平滞后1期同方向变化0.1837个单位、0.9335个单位和滞后2期变化0.2015个单位。误差修正模型中,货币供应量、一年期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和外汇储备在短期内的变化对202011/09货币时论于物价水平波动的影响,基本上与长期内的关系相一致,且当模型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系统将以-0.50的调整力度将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由于模型构建不够理想,因此不对其进行经济意义上的进一步分析。引起如此的建模结果,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解释,一方面是货币政策调控对于物价水平波动没有效果,即中国的货币政策呈现"非中性";另一方面是物价水平(此处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数据序列统计不够全面完整,不能完全反映宏观经济中的物价水平波动事实。三、结论对于上述三个实证分析模型,无论是从统计角度,还是从理论分析,亦或是从经济现实角度看,既有理想结果,也有相对欠缺部分。首先,长期以来,中国货币政策主要是调控货币供应量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这不仅为货币政策调控积累了丰富经验,而且也为实证分析提供了可靠数据来源,因此,三个模型中狭义货币供应量对于经济周期波动的协整分析均相对理想。其次,自1996年开始推动利率市场化至今,中国货币政策运用价格手段实现调控目标仍有较大的改善和提升空间,利率市场化至今仍未形成行之有效的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以价格体系为基础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仍然不够完善,因此,三个模型中采用一年期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替代基准利率本身就不是严密的,其实证分析因而相对欠缺。最后,货币政策中的外汇政策采用外汇储备替代,在长期实行汇率管制的前提下是相对次优的选择,其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结果,不仅有助于解决中国突出的就业难题,而且对于促进中国经济增长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实证分析结果同时也揭示,无论是对于促进就业,还是对于经济增长,均不能形成长效机制,对外贸易基本仅对当期的就业和经济增长有作用。但总体分析,上述三个模型的实证检验结果,即中国货币政策的调整对于产出和就业的变化产生相应影响,而对物价水平的变化较难解释,表明了中国货币政策的理论有效应。参考文献:[1]高铁梅等.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赵伟.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的最新文献述评[J].上海金融,2010(3).[3]李世美.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的文献综述[J].现代经济探讨,2008(7).[4]路继业.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的演变及其最新进展[J].经济与金融,2008(5).责任编辑:林庆堂本文由()首发,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免费下载文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存量货币资金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