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三年多,想去留学,家庭经济情况怎么写一般。这种想法可行吗?

“你一直纠结要不要留学,其实只是怕自己掉队而已”
最近参加了一次家庭聚会,一向活泼话多的表妹整晚都表现的异常沉默,这引起了我的注意。
我问她怎么了,她眉头紧锁,跟我说自己专业有好几个同学准备出国,有些连语言成绩都已经考出来了。
这让她也动了留学的念头。
她是家里人的骄傲,就读于某知名院校,是个上能六级考600+,下能弹乌克丽丽画素描的姑娘。
用网上流行的话来说:「不仅有好看的皮囊,还有一颗有趣的灵魂。」
之前,她并没有留学的打算,给自己设定的道路也是从名校毕业,拿到各种证书,然后直接就业。
可周围人的言论和规划,打乱了她的思路,她开始纠结,自己是不是也应该出国。
这让她无可避免了陷入了对于未来的迷茫和焦虑中。
人人都焦虑,跟风就不焦虑了吗。
想当年上学的时候,身边有个舍友。
她热衷于捕捉和追逐身边的一切最新消息,听身边人说四六级对找工作影响很大,她就努力地去考,考完不算,还要刷分。
后来听了场讲座被ACCA吸引,本来不是会计专业的她,跟着讲座上的一群人花了高昂的培训费参加课程,每周末早六点起床晚六点才回寝室。
看上去挺充实丰富的,不是吗?
在一次聚会上,她突然跟我们说,她决定出国了,理由是身边几乎一半的人都选择出国留学。
其中她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她说,跟风让她有一种莫名的安全感。
我才知道,原来她刷了三次的六级,也只是停留在五百分出头;她的ACCA课程至今一门都没有考过。
她似乎找到了通向成功的途径。
但她只是盲目追逐着一切,不停地赶着乘车赶往下一站,却不知道终点究竟在哪里。
我曾应邀参加过一个留学论坛,结束后有个姑娘过来加了我的微信,后来我们一直保持着联络。
她就读于网排300多名的某二本工科院校,读的还是语言类专业。
进入传媒行业工作是她从儿时以来的梦想,也是她今后奋斗的目标。
但光在找实习时她就屡屡受挫,大公司对于学历的隐形限制,一次次地把她拦在门外。
「为什么这个社会总是喜欢用一本二本这样的标签来看人?」
「仿佛只要你是一本的学生就一定强过二本的,大专的就一定是垃圾?」
她决心一定要彻底逆袭。
可985高校的招生门槛,又让她没有投身于滚滚考研大军之中的勇气。
本身就是英语专业的她,觉得留学是条路,身边的好几个同学都出去了。
于是,她希望通过去世界名校,来完成她的这个梦想。
我的确见过身边的二本生到世界Top20名校的大逆袭,所以,我对她自然是多多鼓励,并且为她做了详细的留学规划,一步步告诉她要怎么样去进行。
在考了第一次托福后,她来找我,灰心丧气地说,考名校对她来说实在是太难了,连托福100都考不到的她,没有能够达到名校要求的信心。
她觉得,自己的时间被浪费了,身边的同学要么找到了工作,要么已经在国外上课,而她,还在原地。
二本出国不读排名好的世界名校,就失去了「逆袭」的意义?
至少,不会在原地徘徊,让时光流逝。
有一个词叫做「Peer Pressure(同辈压力)」
这个词挺好解释的:小时候,看到邻居家的小姑娘比你多了一个漂亮的洋娃娃,你就会不自觉地希望父母也给你买一个。
这就是来自同辈的压力。
去年有一阵闲着无事,我看了几期《青年中国说》,有个年轻的男生让我印象深刻。
他是超级课程表的CEO余佳文,小伙子看上去和普通大学生没什么差别。
除了他14岁时赚到了人生的第一个一百万,23岁时,拿到了数千万美元的风投。
和他同辈的佼佼者还有很多。
90后星座达人同道大叔,通过出让公司股份套现1.78亿; tfboys的队长王俊凯,去年成为登上「2016中国90后富豪榜」的最小年龄者,身价已经过亿。
我有个很好的朋友,没有读研就直接工作了,上次见面时她跟我抱怨:
毕业没几年,身边的同学要么在业内渐渐名声大噪,要么就赚了很多钱,
平时去的餐馆,说到的化妆品、包包和旅行目的地,都比在穷学生时代的生活上升了好几个档次。
还有些人,看着不起眼,却闷声发大财,在别人还在为了房租发愁的时候,已经默不作声地付好了房子的首付。
本来大学时一起疯一起闹的伙伴,渐渐的生活都拉开了层次,
她说自己也混得不错,但看到别人混的更好,就有一种既想努力又想逃离的矛盾感。
你尚未完全经济独立,而同龄人却已成为千万富翁。
同辈压力,让你一直在随大流。这让 你强化了自己的从众心理。
这也就是为什么,你并不适合留学,却也在准备GRE。
你害怕掉队,或者已经掉队,可跟风并不能帮你改变这一事实。
还记得舍友问过我:
「如果现在有一笔钱,是用来出国好还是买房好?」
除了我之外,其他三位室友都支持买房,理由是买房即保险又踏实。
房子看得见住得着,钱的花处明明白白,按照现在房价的一路上涨,房子的升值不成问题;
而出国则是较大的风险投资,所谓的机会也是随机不可控的,只身到一个陌生的环境还有更多无法预知的风险。
能出人头地者毕竟是少数,更多的情况可能是:浪费自己的钱财,增加了他国的GDP。
就在昨天,一个发小对我说,他决定把现在的工作辞掉,然后用父母准备给他买房付首付的钱出国读研。
自然,这个行为遭到了父母的强烈反对,理由非常充分:
留学回来,要到什么时候能挣回成本,飙升的房价近在眼前,你难道要错过机会吗?
本来自信满满的他,在父母不断的摆事实讲道理面前,也有了些许退缩的想法。
在面临未来的分岔路口,我们都要纠结各种各样的选择,出不出国也是其中的一个。
但选择这件事儿,越是努力,结果可能越是糟糕;越花时间想选对,可能却越是后悔。
我们会花了很多的时间,关注两种选择的细微异同,却偏偏没考虑到迟疑不决的后果。
你有没有想过,你的纠结,只是因为你怕自己掉队而已。
你怕你不小心多走了一段岔路,别人就远远地把你甩在身后;
你怕只是偶尔停下来思考一秒,别人就比你多挣了几个亿;
你怕稍微偏离了社会定义的成功那条轨迹,就再也不能到达成功的终点站;
你害怕选择了A选项之后,就永远失去了B选项的机会,所以你总会忍不住 纠结于选择、比较。
可问题是,人生只有「后果」和「结果」,却没有「如果」。
当你老了,回顾一生,就会发觉:什么时候出国读书,什么时候决定做第一份职业、何时选定了对象而恋爱、什么时候结婚……你作出选择的那一日,在日记上,相当沉闷和平凡,当时还以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
相反,我们当时认为的一些重要决定,现在看来,倒未必对自己的人生产生了什么影响。
比如你过去以为的归宿,最终发现可能只是个过渡。
要出国留学的宝宝
可扫码入群
记得备注添加留学国和学校
欢迎转发朋友圈。
公号转载须经授权,并不得用于微信外平台。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从何时起,我们有了留学不如买房这种可怕的想法?
来源:WE留学生(ID: WorldEducation)
有人说,出国留学的都是渣渣,父母有钱才出去镀金。
有人说,真正有能力的人都留在了国外,回来的都是loser。
而其中最刺眼的,是一些人鼓吹的“读书无用论”。
不看不知道,国人对留学的偏见已是根深蒂固到这种地步。
但最让人不寒而栗的,是这种评论的出现:
随着留学从精英化向大众化普及,花那么多钱出国未必能获得立竿见影的收益,想必是很多人都有的困惑。
可是从何时起,我们到了眼里只剩下钱和房子,甚至到了“读书无用”的时候了?
到网上随便截个评论,说的是:
中关村8000子弟在美国和欧洲
大部分是自费留学
这批人拼了一辈子
还不如父母在中关村的一套房
为什么要努力读书?为什么要努力工作?
隔壁小明几年前买的房,转手就成了千万富翁,你什么时候才买得起房?
这些想法很真实,因为一些人就是这样想的,很多人也感同身受:
想必大部分自费留学的人后悔了,房地产增值已经远远超过留学,而且留学的回报几乎是负的,已经根本没有可比性。即使是全奖,真正在国外找到全职工作占所有留学比例是很低的,大部分人磨蹭了N个博后还是要回国。我预言未来几十年留学的人将大大下降,因为房价透支了新生代家庭的存款,工薪阶层的收入大部分都用来供房了,这十年来没有选择砸钱留学而留在国内买房的人,你们是上帝的宠儿。
在他们眼里,幸福的唯一方式,就是有好多的钱,有大大的房子。这是大部分人的“幸福”共识,为了过这样的生活,所有人都要拼命地努力。
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共识”,他们才形成了这样的逻辑链:出国是为了镀金,镀金是为了找好工作,找好工作是为了赚大钱,赚大钱才能过上无忧的生活。
与其这么折腾,干脆买房得了,轻轻松松享受后半生。
除了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别的学校,在普通国人听来,有什么差别?谁能说清密歇根和密歇根州立的分别?
可是,为什么这样的价值观让我觉得这么不舒服?
泱泱大国一切向钱看,一个人的价值都是用一个月挣多少钱,有多少房来衡量的......
没有对知识的敬畏,对生命的敬畏。
我记得高晓松谈到对女儿的教育时曾经说:
人问我让孩子学琴吗?我说不一定学琴,但一定要多学多干些没用的事。人和动物最重要的区别就是动物做的每件事都有用(为生存和繁殖),人要做许多没用的事,比如琴棋书画,比如爱与等待。如果一个孩子被教育只能学对升学有用的课,上大学只能干对就业有用的事,工作了一切都为了买房,生而为人岂不浪费?
当然有人说,高晓松有钱啊,他想让自己的女儿做什么都可以,我们呢?
那我还有另一个例子。
出生于福建漳州旁小村落龙溪的林语堂,本是一个看起来毫无希望的乡下“土孩子”。
他的父亲林至诚,是一位乡村牧师,从小家里穷念不起书,却偏偏认死理,靠着勤奋和聪敏,无师自通,学会了认字。在破落的龙溪乡下,这个朴实而节俭的牧师,以中英文自学教导他的儿子,并叮嘱他“长大定要念世界一流大学。”
十岁时,林至诚就让林语堂离乡寄读鼓浪屿中小学;十八岁时,林语堂离开鼓浪屿,前往上海圣约翰大学就读。当初的林父,收入微薄,却决定让自己的孩子去当时在国际已负盛名的圣约翰大学接受西方教育,可谓难上加难。二十五岁时,林语堂终于实践了父亲的期望,远赴美国留学哈佛,再留学德国。
林语堂没为他的孩提时期留下太多记录,唯一惦记在心的是父亲的话,大海的另一边是另一个世界,“要读世界一流大学”。
改变他一生的,是父亲从小给他的国际视野。
台湾名嘴陈文茜后来评价林语堂说:
他是世界上第一位华人《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作家,其作《生活的艺术》连续登‘纽时’榜首五十二周,文字行云流水,语带幽默。严苛地说,他的文学造诣比不上同一时代的沈从文、鲁迅、张爱玲甚至辜鸿铭,但他在世界文坛的地位远远超越同辈,只因他拥有的世界观,尤其是英文书写的能力。
几套房子真的能跟受到最好教育的孩子相比?
在这个时代里,房子代表着真金白银,但恰恰是那些人们看不到的,才是钱都买不来的东西。
我们走出这一亩三分地,去拥抱世界的惊奇,读没有读过的书,行没有行过的路,不仅仅是为了拥有选择生活的权力,还为了不再做井底之蛙却自认为真理在握。
不要去计算留学的价值,它自有金钱丈量不到之处。
关注我们告诉你哪里有不用统考的MBA?
点击“阅读全文”,MBA报名填资料送题库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家庭经济情况怎么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