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下葬日和长孙皇后千古贤后日一样好吗

爷爷今年90岁,长孙今年21岁,次孙今年19岁,几年前爷爷的年龄是两个孙子年龄的和的3倍?
设x年前爷爷的年龄是两个孙子年龄的和的3倍90-x=3(21-x+19-x)90-x=3(40-2x)90-x=120-6x6x-x=120-905x=30x=6答:6年前爷爷的年龄是两个孙子年龄的和的3倍
可是小学三年级还没学X方程式怎么去解答
方程是容易让人理解
如果用算术法也是可以解的 但是很难去让人理解
两个孙子今年的年龄和:21+19=40岁
40×3=120岁
(120-90)÷(2×3-1)=6年
【解析】 2×3就是相差了6个几年前
再减去爷爷的那个 也就是比爷爷多了5个
120-90=30 是相差了30岁
除以5就得到结果了 我不知道我这样讲你能不能明白
这种题目还是方程做的好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设x年前爷爷是两个孙子年龄的和的3倍方程:(90-x)=3[(21+19)-2x]自己解
可是小学三年级还没学X方程式怎么去解答
6以三年级的知识只能,一年一年的验证显然今年不是前年为
+19-1)=114也不是。。。。。。最后是6年
90-21-19=5050\(3-1)=25
﹙21+19-b﹚×3﹦90-bb﹦6
爷爷年龄是90-x,长孙和次孙分别是21-x和19-x
列方程90-x=3(21-x+19-x)
1.21+19=40(岁)2.90-40=50(岁)3.50-40=10(岁)答:10年前爷爷的年龄是两个孙子年龄的和的三倍。
90-21-19=5050\(3-1)=25
设x年以前爷爷的年龄是两个孙子年龄的和的3倍,则: 90-x=3(21-x=19-x) 90-x=3(40-2x) 90-x=120-6x6x-x=120-90
答:6年前爷爷的年龄是两个孙子年龄的和的3倍.
六年前爷爷的年龄是两个孙子的和的三倍
扫描下载二维码&&社区主版&&拍客&&军事&&社会&&财经&&娱乐&&文化&&文学&&生活&&城市&&汽车&&大杂烩&&站务
阅读:2557 参与:0 回复:1到
日,鲁迅之子周海婴在北京逝世。《羊城晚报》4月9日刊文回顾鲁迅家族,其中提到周海婴长子周令飞叛逃台湾,在海内外引起轩然大波的往事。鲁迅长孙周令飞,长相颇像爷爷鲁迅周海婴,1929年9月生于上海,是鲁迅和许广平唯一的儿子。1952年至1960年,他在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无线电专业,1960年起在国家广电总局工作,原国家广电总局副部级干部,无线电专家。著有《鲁迅与我七十年》、《镜匣人间》、《火腿教程》等书。周海婴祖孙三代的全家福一共16人:周海婴、妻子马新云,长子周令飞、长媳张纯华,次子周亦斐、二媳吴彬,三子周令一、三媳车晓林,小女周宁、女婿田中正道,长孙女周景欣、长孙女婿施为元,小孙女周景文,小孙子周景轩,双胞胎外孙女田中华莲、田中悠树。周海婴生前使用的电邮是。4月8日,这个邮箱发出了题为“周海婴先生生平(草稿)”的信,后面还有一小标注:“爸爸的信箱将要停止使用了。”这是周海婴的孩子给父亲生前好友发出的信,令很多朋友落泪。周海婴的讲述周海婴在著作《鲁迅与我七十年》,以及多次接受媒体采访时,曾经坦率地讲述过自己的家事,从中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到鲁迅的性格,可以看出他“横眉冷对”的另一面。我是被钳子夹出来的关于自己的出生,周海婴曾这样对来访者描述:我是意外降临到人世的。因为我母亲跟我讲得很清楚,她说当时他们的生活环境不安全,能在上海住10年,是他们想不到的。到上海之前在广州、厦门,颠沛流离,这么一个状态下,他们觉得自己生活安定不了,如果从生命的角度来讲,他们也没有保障。所以他们觉得有个孩子不仅带来拖累,而且以后不能良好抚养、教育,甚至还有生命危险,所以他们不想要。我母亲生我的时候,已经是30多岁了,算是高龄产妇,是顺产,不是剖腹产。但是我是被钳子夹出来的。名字是父亲取的我生下来之后,父母就没带过我到北京,因此没见过祖母。但祖母总是托人写信来,她常常寄好东西给我,像北京的榛子。比现在的榛子好吃很多;还有她自己腌的酱鸡酱鸭,因为路途远,有时一打开,酱鸡酱鸭发霉了,妈妈只好扔掉,而我觉得太可惜。我的名字是父亲给取的,“先取一个名字‘海婴’吧!‘海婴’,上海生的孩子,他长大了,愿意用也可以,不愿意用再改再换都可以”。父亲很民主,就是这么一个婴儿,他也很尊重我将来的自主选择。我父亲他也把我叫“小红象”。因为现在咱们知道“白象”是非常名贵的,非常稀有的,我母亲曾经爱称我父亲为“白象”。那么既然是“象”,“象”的后代自然是“小象”;那么小孩生下来皮肤很红,那么红皮肤的“象”不是“小红象”嘛,于是就有了这样的一个爱称。感觉父亲很和蔼关于父亲,周海婴曾说:我在家里,感觉父亲对我,跟普通家庭一样,而且更和蔼,没有大声喝喝,或者是训斥。当然也有他看我不乖的时候,拿一个纸卷起来,轻轻地在屁股上打打,这完全是一个威慑作用吧。那时候我的许妈她也说孩子要孝敬父亲,不要吵父母。那么我就想怎么对我父母表示孝敬,想了半天,我看见他把烟插烟嘴里头,他年纪大了,50多岁,眼睛有点花了,插的时候有点费劲。既然父亲插得这么费劲,那么我帮他插不好吗?所以我从早上上学之前一定走到他睡觉的床前,看见他烟放在那儿,替他插好。父亲抽的是廉价烟母亲在我面前不怎么回忆父亲,她不愿意沉浸在她的悲哀当中。对我父亲,她觉得她有照顾不够的地方。比如她说看到父亲经常是点了烟之后就随手放在那儿,既然是空烧掉,为什么买那么好的烟?于是父亲最后抽的是比较廉价的烟。茶叶也一样,有时她泡在那儿,他也没喝,这不浪费吗?诸如此类。其实再周到、再细致的照顾,总是有不完美之处,这是很自然的。在我眼里,母亲与父亲之间的感情包含着两种:一种是学生对老师的崇敬,还有一种是夫妻之间的爱护、帮助。我母亲在她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父亲做了很多事情,抄稿、寄信、包装等等。我记忆中也没有母亲老远喊父亲的印象,只是有事就走到父亲面前,询问他喝不喝水,或者告之该量体温了、该吃药了,是一种自然的平视的状态。也是家庭医生周海婴自幼体弱,鲁迅在日记中至少有上百次带儿子到医院就诊的记录。鲁迅曾笑言,扯大这个儿子,自己都要成“二十五孝”父亲了。周海婴童年时就患有哮喘病,最费鲁迅心神。每当换季时节发作尤为厉害。儿子的病一但犯起来,呼吸困难,彻夜难眠。学过医的父亲即便平日谨慎,一般不替人看病或开处方,但在这情况下也充当起家庭医生的角色,解燃眉之急,他为儿子的哮喘病设计了至少四种缓解病症的方法。有一次,周海婴在和同伴玩耍时敲碎了玻璃,弄伤了手腕。鲁迅表现很镇定,也不责骂,只从楼梯边的柜里取出外伤药,用纱布替他包扎,裹好之后,仍什么也没说,就上楼了。鲁迅在给母亲的信件里也提及此事:“前天玻璃割破了手,鲜血淋漓……”信是日写的,“距父亲去世仅23天,有一张母亲和我在万国殡仪馆站在一起的照片,可以看到我右手腕包扎着纱布。”周海婴后来发现了这张照片。爱上无线电,与瞿秋白有关日,瞿秋白夫妇到鲁迅家中避难小住,特意给3岁大的周海婴赠送了一种叫“积铁成像”的玩具。这是一盒铁材制成的可组装成各种模型的玩具。周海婴用它组装小火车、起重机,装好了再拆,拆了又装,鲁迅总是从旁鼓励。它不但使周海婴学会由简单到复杂的几百种积像玩法,还可以脱离模型,发挥自我想像力,拼搭各种东西。爱上拆卸的他还试过把父亲特意为他买的留声机拆开,弄得满手油污,把齿轮当舵轮旋转着玩,乐趣无穷。母亲见了,吃了一惊,但并没有斥责,只让他复原过来,他也做到了。除此之外,他还拆过家里的日本进口缝纫机。鲁迅去世后,周海婴报考南洋无线电夜校。1952年,他考进北大物理系后开始走上科研道路,最终成为一名无线电专家,从事无线电事业长达55年。“我上学以后,开始爱好理工专业,后来又投身于科技工作,细想起来,也许和他们两位(瞿秋白夫妇)当初对我的启迪不无关系吧?”周海婴对儿时的玩具记忆尤深。最后的日子“1936年的大半年,我们的日子是在忧喜交错之中度过的。”此间,鲁迅的健康状况起伏很大,体力消耗得很多。因此,家里的气氛总与他的健康息息相关。每天清晨,周海婴穿好衣服去上学。按照过去的惯例,鲁迅深夜写作睡得很晚。进入这一年以来,因为父亲不断生病,母亲就叮嘱他,进出要小声,切勿闹出声响,以免影响父亲休息。“自6月以后,父亲的疾病更令人担忧了。”6月末的这一天,鲁迅在自己的日记中追述说,自5日以后,“日渐委顿,终至艰于起坐,(日记)遂不复记。”连一向坚持的日记都不能记了。鲁迅去世后,日本人奥田杏花帮助翻注面膜一具,给家属留作纪念。它上面还粘着鲁迅的7根胡子。“但已不是父亲生时的模样了,脸庞显得狭瘦,两腮凹缩,我想那是奥田杏花翻模时全副假牙没有装入之故,以致腮部下陷的吧。但不管怎样,它是极其珍贵的。上世纪50年代,上海鲁迅纪念馆落成,我们将这副面膜捐献给他们,现在作为一级文物保存着。”我对朱安怀有尊重之情我从来没见过朱安,所以也谈不上什么印象。不过从她与母亲往来信件看,她对我还是很关爱的。一次她给母亲写信说:“我听说海婴有病,我很记挂他。您要给他好好地保养保养。”当得知我入迷无线电时,就在信中说:“听说海婴研究无线电颇有心得,凡人有一技之长,便可立足,也很好的。”表露了她的欣慰之情。我十五六岁后,她就直接给我写信。有一次还问我是否有同母亲的相片,给她寄来一张,“我是很想你们的”。我知道在她心里,把我当作香火继承人一样看待。1947年朱安病故时,母亲受国民党监视不能到北京,拜托一些亲朋帮助料理了丧事。有些人问我:为什么说朱安不识字啊?她还给你母亲写过信,说死后要念什么经、做什么被子、棺材要怎么样、点什么灯、做什么祭拜,文笔很深,文化很高啊!那些信其实是别人代写的,有人以为我是故意贬低朱安。恰恰相反,我对朱安,怀有尊重之情。有一次她来信说,有个报馆的人愿赠她一笔钱,只要交给他父亲的作品,她“逊谢不收”,当然也拒绝给他父亲的任何文章。同月里,又有个艺术团体的理事长要送她一笔钱,“我亦婉谢”。她说,自己的生活“虽感竭蹶,为顾念汝父名誉……故宁自苦,不愿苟取”。她是个有原则的人。鲁迅后代怎可轻易打掉?周令飞像极了他的祖父鲁迅,尤其是那两撇胡子,常有人跟他开玩笑,问是否有导演请他去演鲁迅。他笑声朗朗,“不行啊!我太高了!”他比祖父高出20厘米。有学者论证了,许广平身高170厘米,因此周海婴以及他的三儿一女,个子都远超鲁迅。他是由祖母许广平一手带大的,为了他这个宝贝大孙子,许广平戒了烟,日日精心看护。“令飞”的名字也是她取的,这是鲁迅曾经用过的一个笔名。每逢朋友来访,她就会把孙子抱起来,高高地举到鲁迅的遗像前。周令飞有两个弟弟(周亦斐、周令一)一个妹妹(周宁),大弟弟亦斐还在妈妈马新云肚子里时,周海婴夫妇考虑过暂不要那么多孩子,以便专心学业。去开人流手术介绍信时,被马新云所在学校的领导制止了。校领导认真商议了一番,认为鲁迅的后代本来就少,怎可轻易打掉?因为他是鲁迅的孙子周令飞的人生经历是兄弟姊妹中最曲折的。他生于1953年,上小学时,他未经父母同意,自己跑去报考解放军艺术学院;16岁那年,部队招兵,他还不到参军年龄,却硬是跟军代表软缠硬磨,穿上军装到东北高炮某部当了几年兵,后到解放军画报社当摄影记者,转业分到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年前后,国家放宽出国留学政策,他早早联系好了东京一所语言学校,打算先过语言关,再进修别的专业。然而学校都开课了,他还没拿到批文。批文迟迟不下的原因,是他是鲁迅的孙子,有关方面斟酌再三,觉得“像我们这种人家的孩子以自费名义出去留学,要靠外国人来关照,未免有失国家体面。但是,按规定像令飞这样的情况,似乎又不合‘公派’的资格。最后,上面总算想出了变通措施,叫做‘公派自费’,即是说,出去的一切费用由自己掏腰包,而对外的名义却是国家所派遣”。周令飞为爱私奔台湾1982年的一个周末,周海婴和老伴接到闺女周宁从东京打来的国际长途,女儿声音急促,说出的消息犹如惊雷:她刚刚从东京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中看到,大哥与姓张的台湾女同学决定去香港结婚,并且中途在台北下飞机后,向媒体发表了三点声明,内容的大意是:此举纯粹为了爱情,而没有任何别的企图,这事与父母无涉。周海婴的主管领导把他叫去,说周令飞的行为,政治影响极坏,令周海婴写一个声明,宣布与周令飞脱离父子关系。周海婴违心地把领导准备好的“脱离父子关系”的草稿重抄了一遍,签上了自己的名字,所幸这份声明并未公开。周令飞没再爆出什么让父母惊骇的猛料,他拒绝了国民党的各种安排和当地媒体的邀请,在岳父开办的百货公司工作。岳父的生意大受影响,最后公司破产倒闭。出外谋职的周令飞因为是大陆人,又是鲁迅的孙子,没人敢用,夫妻俩生活一度甚为窘困。后来他俩买了一台爆米花机,将爆好的米花批发给摊贩。鲁迅的孙子竟落到在台北卖爆米花过日子的地步,媒体记者又是一通热炒。大女儿差点进入娱乐圈周令飞的大女儿周景欣高挑秀美,大学二年级时曾在台湾热门综艺节目《我猜、我猜、我猜猜猜》中出镜,一句“我的曾祖父是鲁迅”一出口,节目片段、截屏相片便在网上热传。当时打算进入娱乐圈发展的她征求父亲的意见,周令飞的回答是,“你能做到前三名吗?如果能,你就去做!”景欣想了想,说算了。如何做好鲁迅的后代?周令飞对子侄们的建议是:“做你自己!”如今的周景欣供职于一家不动产顾问公司,先生是学生时代就认识的。她很坦率,说自己读太爷爷的作品“有压力”,“他的文学作品对于我来说有一点不可思议,很沉重,他笔下描述的是一个压抑时代的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文明上网 文明发言 快速回复:删除发表回复 我知道了,下次不用再提醒
给本贴内容评分:12345678910&平均得分:8.0分, 共1人评分
回复置顶区
对本帖发表观点:
级别:上将积分:141853财富:92|||
中华站内短信
(中华网社区)
系统提示:请勿轻信中奖、汇款信息
中华站内短信
对&&添加关注
系统提示:请勿轻信中奖、汇款信息
&图片加水印
仅支持JPG、GIF、PNG图片文件
&图片加水印
仅支持JPG、GIF、PNG图片文件刘少奇长孙阿廖沙缅怀爷爷:他是个英雄
[本站声明] 上网看看奇闻网刊载此文或图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本网站部分文章或图片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他是一个英雄”,与前国家主席刘少奇一样有着军旅经历的阿廖沙如此自己的爷爷。刘少奇的长孙,中文名叫刘维宁的中苏混血儿从2007年从俄罗斯回中国定居,现居住在广州。目前他担任俄罗斯亚洲工业企业家联合会驻中国代表处的主任,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他在办公室接受了人民网的专访。
  回望历史:作为军人更能体会爷爷的伟大
  阿廖沙的父亲是刘少奇的长子,他则是刘少奇的长孙。初次与刘少奇见面时,阿廖沙年仅5岁。在当时的他眼里,刘少奇只是爷爷,没把他和了不起的革命家联系在一起。成年后回国,阿廖沙才从亲友口中了解到刘少奇的革命历程,爷爷的英雄形象才在他脑海里清晰起来。
  说起刘少奇的革命生涯,现在的阿廖沙并不陌生。抗日战争时期,刘少奇在华北、华中领导中共各级组织及广大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创华北敌后根据地,发展了华中抗日斗争的新局面。1941年“皖南事变”后,在我党腹背受敌的紧急关头,刘少奇临危受命,重组新四军。在他的努力下,新四军迅速发展壮大,由事变后的两万余人,扩编到9万人,共整编7个师,抗战结束时人数达到30万人。
阿廖沙(资料图)
  阿廖沙也曾是俄罗斯的一名军人,是苏联国家航天指挥中心退役的工程师。同是军人,他对爷爷的这段军旅生涯感触颇深,“他重组了新四军,我可以想象这过程有多艰难,我也曾经是军人,也领导过团队。虽然同爷爷的部队相比是小巫见大巫,但是不难理解他在革命战争时期重组新四军的难处。”阿廖沙评价爷爷:“他是一个英雄。”
  怀着对爷爷刘少奇的崇敬,2003年阿廖沙第一次来到广州,这座城市对于阿廖沙来说似乎很熟悉,因为这里有爷爷战斗的足迹。大革命时期,刘少奇在广州领导省港大罢工,奋战在一线。阿廖沙在广州找到了这些历史记录。他说:“我跟广州的革命博物馆联系紧密,那边珍藏有很多照片资料,展示刘少奇同志在香港、广东领导工人运动。”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阿廖沙选择了定居广州。
  展望未来:“红三代”搭建中俄友好桥梁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对于阿廖沙有着特殊的意义。作为一个中苏混血儿,阿廖沙中俄两方的亲戚都参与了这场战争。从中国亲戚的口中,他开始了解了中国抗战的历史,知道爷爷为战争胜利做出过很大的努力。对他而言,这两个国家都是他的祖国。中国像是自己的父亲,俄国像是母亲。“很高兴中俄两国对反法西斯战争的态度是一致的。”阿廖沙认为,历史不能被歪曲:“经常看到有关这场战争不真实的信息在媒体上传播,不能允许这种事情发生。”言语间,阿廖沙很自然地流露出一身正气。
阿廖沙与爷爷刘少奇
  作为革命家的第三代,阿廖沙为自己的祖辈父辈书写的历史感到骄傲。他认为,爷爷和父亲都是英雄,为了开创新时代、建设新中国而舍弃小家、成全大家。“尽管他们的个人生活不平顺,但为了更多人的幸福,赢得了胜利,建立起新的国家。他们的功勋是不可抹杀的。”虽然没有生活在艰苦的战争年代,但阿廖沙仍能感觉自己肩头的重任。特殊的身份和生活经历,让他感觉自己比一般的“红三代”多了一重使命,“英雄的精神是需要代代相传的,我觉得自己有责任继续爷爷和爸爸的工作使命。我能做的就是尽力向新一代人传递并延续中俄两国友谊。近年来,我们联合会在中国的大学里面举办了很多场文艺活动,今年刚举办过纪念抗战胜利音乐会,受到了年轻人的喜欢。”他说。
  阿廖沙现在主持的俄罗斯亚洲工业企业家联合会在俄中两国知名度越来越大,成为中俄友谊的桥梁。单去年一年,联合会在中俄两国举行的活动就达到100场。这让阿廖沙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忙。阿廖沙有一个心愿,希望能促进中俄两国的深度合作,两国能在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文化等领域都有交流。他希望自己的联合会能为此做出贡献,他说:“未来计划在不同领域开展不同广度、深度的活动,把合作从商界扩大到政界。”
  立足现在:享受幸福但不止步于现状
  在广州生活了8年,阿廖沙渐渐喜欢上这里四季如春、满眼绿意的环境,笑称自己对气候的适应能力很强:既不怕莫斯科天气的冷,也不怕广州天气的热。这8年,他也见证了广州迅速的发展变化:拔地而起的地标广州塔、珠江新城的崛起,几条地铁线路的开通、亚运会的盛况&&他一连举出好多广州发展变化的例子,让人们完全相信了他是个“新广州人”。 “这里的人开放、包容,在这里工作很愉快,我也结交了很多朋友。”
  说到此前大家一直热议的“幸福”话题,阿廖沙真情流露“我觉得我是幸福的”。
  太太冬妮娅虽然是土生土长的俄国人,但对他回到中国的选择给予了坚定的支持,圆了丈夫的“中国梦”。他们和一双儿女们的关系也非常融洽,共同开创事业。儿子在广州与他一起工作,女儿则任联合会驻莫斯科的领导,肩负一方重任。
  阿廖沙描述自己的幸福在于“家庭美满,工作有意义”。但他很明确地补充,“不能把幸福仅仅局限在生活上面,不能就此满足,要不断追求更幸福的境界”。他的更幸福指的是身上担负的促进中俄交流的重任和作为“红三代”传播正能量的历史责任。
  在阿廖沙不大的办公室里,墙壁四周挂满了他和亲人们的合影。在他的办公桌边,是一张大幅的刘少奇头像。他工作的时候,爷爷仿佛在一旁静静地注视着他,也许,他是用这种这方式和爷爷进行心灵的交流。(人民网记者 李士燕 实习生 刘苡婷)爷爷今年90岁,长孙今年21岁,次孙今年19岁,几年前爷爷的年龄是两个孙子年龄的和的3倍?
设x年前爷爷的年龄是两个孙子年龄的和的3倍90-x=3(21-x+19-x)90-x=3(40-2x)90-x=120-6x6x-x=120-905x=30x=6答:6年前爷爷的年龄是两个孙子年龄的和的3倍
可是小学三年级还没学X方程式怎么去解答
方程是容易让人理解
如果用算术法也是可以解的 但是很难去让人理解
两个孙子今年的年龄和:21+19=40岁
40×3=120岁
(120-90)÷(2×3-1)=6年
【解析】 2×3就是相差了6个几年前
再减去爷爷的那个 也就是比爷爷多了5个
120-90=30 是相差了30岁
除以5就得到结果了 我不知道我这样讲你能不能明白
这种题目还是方程做的好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设x年前爷爷是两个孙子年龄的和的3倍方程:(90-x)=3[(21+19)-2x]自己解
可是小学三年级还没学X方程式怎么去解答
6以三年级的知识只能,一年一年的验证显然今年不是前年为
+19-1)=114也不是。。。。。。最后是6年
90-21-19=5050\(3-1)=25
﹙21+19-b﹚×3﹦90-bb﹦6
爷爷年龄是90-x,长孙和次孙分别是21-x和19-x
列方程90-x=3(21-x+19-x)
1.21+19=40(岁)2.90-40=50(岁)3.50-40=10(岁)答:10年前爷爷的年龄是两个孙子年龄的和的三倍。
90-21-19=5050\(3-1)=25
设x年以前爷爷的年龄是两个孙子年龄的和的3倍,则: 90-x=3(21-x=19-x) 90-x=3(40-2x) 90-x=120-6x6x-x=120-90
答:6年前爷爷的年龄是两个孙子年龄的和的3倍.
六年前爷爷的年龄是两个孙子的和的三倍
扫描下载二维码下葬记(一)
公元日,癸巳年农历六月十六日清晨,我爷爷在老家的村子开始下葬。
头一天傍晚我和妈妈赶到村庄上大伯家。据说爷爷此前已经有十天不吃不喝,水米未进。本来在镇上由我家供养(主要是我爸),他也许察觉到生命的历程行将末路或者他提前感知死神的召唤,自己绝食了四天,按照他的要求,我爸联合他的几个兄弟一起把爷爷送到了老家的农村。难怪中国人讲究叶落归根,就是死也要死在自己的土地上——其实这块张家村早已经被征用,在未来的某一天它将荡然无存,变成一块巨大的工业园区。我有好几次动了念头想去看看小时候常见的堂屋上的条桌究竟是什么材质——其实我是看多了文物收藏节目,期待能在那里找到一点点宝藏,但是没有想到我爷爷奶奶生活的祖屋已经变成了一片废墟,连同我儿时的记忆一起化作断壁残垣。似乎我与祖辈们仅有的一点点联系都被切断了。这一辈的子孙中,我爸爸和二大伯很早就离开了农村,来到了事业单位上班,而我和二大伯家里的三个孩子,缺乏在农村成长的经历,尤其是我,除了年节和重大活动,几乎从来不去那里——小时候我一点也不喜欢去那个村子,因为那里人多、嘈杂且脏乱。
& 而这次回去参加爷爷的丧事,一切依旧。
大伯家住在村西头,是村子外围仅有的几座尚未拆迁的老房子,因此才有了爷爷回村“等死”和死后就地办理丧葬的可能。从某种角度来说,爷爷的确是在“等死”,九十多岁的老人,晚年生活已经谈不上什么质量。他和奶奶在四个儿子手里轮流供养,一家三个月,刚好一年。亏得他们儿女够多,四子三女,我爸在儿子里排行老三。从端午过后的三个月,正是轮到我们家,但不幸,老人家离世了——又或者是一种幸运?据说,他已经神志不清,开始说胡话,并且大小便失禁,让服侍他的人都苦不堪言。但也没有办法,毕竟这是儿女的本分,在我们家,妈妈在城里陪着我(我并不让他们省心,很是惭愧),抚养他们的责任基本由爸爸一肩挑起。爸爸本来就是那种凡事喜欢揽着的人,在爷爷的丧礼上,他奔前跑后,操劳不少。上一次见到他,是清明节回乡祭祖,几个月不见,他的背陡然弓的更厉害,也更瘦了,头发竟然变得花白。在吊唁的人们来往不绝的大伯的堂屋里见到爸爸,我当时第一个感觉就是,爸老了很多。
& 可是他还是担负丧礼的主责人之一,只因为他是儿子。
我见到了躺在冰棺里的爷爷,被一块白色麻布遮住了脸孔,身子僵直,与任何一具躺在纪念堂或博物馆里的尸体没什么两样。但他不是供人景仰的领袖,也不是出土的千年文物,他只是我刚刚去世的爷爷。
我和爷爷除了血缘的联系,其实没有深厚的感情——我并没有在爷爷身边长大,而他们好像也并没有给我多少关怀。按旧俗,他的女儿们在堂前“哭孝”,配合着一阵阵的哀乐,那气氛不能不让人感到凄哀。
当天是亲友故旧前来吊唁,第二天清晨就要下葬,从本村出棺,抬到数里以外的墓园我们俗称“架子山”的地方埋葬。当然亲人们要举行浩荡的送葬仪式,这便是传统的葬礼。
五点不到的时候,我还躺在镇上自己家舒适的大床上,就被爸爸的电话叫醒。妈妈去的更早,她作为儿媳,见证了爷爷整个的入殓过程。爸爸,从爷爷离世的那天起,就要与几位兄弟轮流守灵,他们几乎一刻不能离。
我背着小包,步行走进村庄。天亮的很早,太阳还没有出来,路过青青的水田,我嗅到了稻谷和野草的清香。
穿过几进幽暗的院落,我才突然意识到:以后我来这里的机会越来越少,而且有一天它将纳入工业化的版图,作为一个自然村,它将彻底的消失。
我再也没有自己的老家和村子了,甚至这里没有了我的祖屋和祖坟,也没有了我们村庄虽然破败却血肉相连的祠堂。从前我刻意忽视掉的东西,如今正在悄然地迅速消失——我无法找寻它们的痕迹。
& 忽然有一种浓重的悲哀包围了我,不仅仅是因为爷爷要下葬。
七点左右,应当是在风水先生所谓的吉时,八位抬棺的劳力——也就是“八仙”,是今天葬礼上最大最权威的人物,他们起棺了。作为第四代的长孙,我的一个十七岁的侄子身上裹着一块红绸,骑在爷爷的棺木上,远远望去,像是一位巫师,充满了既神秘又庄重的仪式感。凡是第五代的孙辈,头上都戴着布帽,规矩是“红男绿女”。我是第三代的孙辈,按规矩,是臂戴黑纱,头披白色孝帽。爸妈属于子辈,穿白色孝衣,腰系麻绳,头上也少不了一顶孝帽,上面还拧着几股麻绳——这是最重的孝了。
除了扛花圈的族人,其他送葬的人手里都拄着一根糊着白色纸条短竹竿,不知有何用意。起棺之前,爸爸还特意叫我从爷爷的棺材底下爬过,说这样爷爷会保佑我。大概我是唯一享此“殊遇”的人,因为并没有见到其他子孙有此一举。但爸爸的意思,在那样的场合与氛围,是不可拂逆的。凡事爸爸交待我的事,譬如吃八仙剩下的饭和供案上的肉,我都一一照做。
八仙行不到几步,就在村口第一次停灵。爷爷的长女我的大姑,已经七十出头的老妇人,捧着红纸裱着的木头灵位,爷爷的长子我的大伯捧着爷爷的遗照,以他们为首,引领着整个送葬的队伍。在村口的第一次停灵,只见路边一片白茫茫,孝子贤孙哗啦啦跪了一地。我作为孙女,也跪在前排,极靠近棺木的位置。
& 悲哀再一次淹没了我。
从这一刻起,爷爷连躯壳都离开了这片土地。而我,在长大之后第一次直面死亡,直面且亲身参与几乎是整个家族浩浩荡荡地为我爷爷送葬。
& 荒烟蔓草,黑棺白衣。
& 又一次起棺了,抬棺人的号子混杂着子孙的哭泣。
& 身后事,有谁知?爷爷,你走好。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长孙无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