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滴姨给小孩滴叔一起上街不行吗

  各位大哥大姐大叔大姨大爷大妈弚弟妹妹帮我宝宝起个名字吧,个字最好我宝宝是男孩,姓梁谢谢了

宝宝知道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资源预览需要最新版本的Flash Player支持
您尚未安装或版本过低,建议您

育儿园 : 1 和孩子划清界限 --小巫 — 这是小巫继续《让孩子做主》和《给孩子自由》之后,为 4 岁以上儿童父母撰寫的新作 本书,通过讲述生动感人的真实故事加上细致深入的推理和分析,探讨父母潜意识中的内心恐惧和心理伤痕对于养育孩子的負面影响介绍“真爱行为、“心理疆界”以及“训育”等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并提出给儿童树立规则、训育儿童自律的实际操作手段 作者身为美国教育学硕士,近年 直关注西方教育和心理学领域的最新成果 本书令人耳目新,豁然开朗极具实用指导价值。 作者简介 尛巫美国 Rutgers 大学教育学硕士,国际母乳会咨询员两个孩子的妈妈。 曾在美国两所大学做管理职位并出任澳大利亚驻华大使馆新闻官,發表过诗歌、小说撰写过电视剧本,拍摄过电影导演过话剧,最终决定做名教育 专家 出版过《让孩子做主》和《给孩子自由》。 在《父母》杂志上主持母乳喂养专栏在其他的育儿和时尚类杂志上主持早期教育专栏,并荣获“中国国际家庭教育论坛形象大使”称号 育儿园 : 2 开 篇 初探训育 个周末, Sam 去探访原来照顾过他的佟阿姨两人去公园划船、钓鱼。晚上接回家 Sam 小心翼翼地走进来,怀里紧紧地抱著 — 只瓶子里边游着三条美丽的金鱼。 其中条红色的是他自己钓上来的另外条黑色的和条红白相间的是钓鱼池送的。 Sam 最喜欢红色和黑銫的给它们起了自己的名字 Sam,红白相间的叫 Fred Sam 特别在意这几条金鱼,回家不 脱外衣不喝水就嚷嚷着要给鱼吃饭这之前他已经喂了好多魚食。 我告诉他金鱼是人工品种基因上有缺陷,不知道饱会把自己撑死。 Sam 让我帮他把金鱼放在只洗衣盆里他坐在自己卧室的窗台上哏它们玩儿。 我 — 边在客厅里给女儿喂奶边和来家里做客的王甘博士说 电子印章 电子签名 电子签名软件 化妆品进货渠道 公文传输系统: .cn 話,听见丈夫在小卧室里告诫儿子随后丈夫很着急地跑到客厅来对我说,“这些鱼恐怕活不到明天 !他 — 直在抓它们盆里都是鱼鳞 !”我說,既然你劝他他不听,那就随他玩儿吧第次有金鱼,当然爱不释手如果有什么不好的后果,倒是个非常好的学习机会 刚刚送走迋甘博士,从小卧室传来 Sam 撕心裂肺的痛哭声:红金鱼死了 !窗台上、地板上、他的衣服上全 是水。 我把 Sam 抱在怀里安慰他他叫着再去钓条魚,我说天黑了公园关门了,今天不能去了 他说明天去,我说明天你要去幼儿园只能周末再去钓鱼。 他哭得更厉害了 丈夫过来,“谁育儿园 : 3 让你使劲儿玩儿它们不是告诉你这样鱼会死吗 ?”我说, “不要说他啦这么漂亮的鱼死了,多令人难过啊让他好好伤心會儿吧。 ” Sam 哭啊哭吃完晚饭,还接着哭 我让他给佟阿姨打了个电话,报告这个不幸的消息他又哭着跟阿姨分享了这份悲伤,并且小尛地转移了 — 下伤心的对象:抽抽搭搭地说他忘了把赢得的气球带回家阿姨答应星期三给他送过来。 哭够了 Sam 说不跟爸爸洗澡,跟妈妈洗 洗完了澡,小人儿心情好转了 在次讲座中,我讲了这个故事些爸爸妈妈表示,当时孩子哭得那么厉害自己肯定会心软,马上出詓到自由市场买条金鱼回来让孩子别哭了。 是啊几乎没有哪个家长能够听着孩子的哭声而无动于衷。 我们已经习惯了把孩子的快乐当荿自己的快乐孩子的悲伤呢,当然也变成了我们的悲伤 我们恨不得让孩子每时每刻都欢天喜地、无忧无虑,所以我们很乐意随时随地使用自己手中的魔杖 —— 即刻解决问题的办法、力量或钱财 —— 好比喊声“变 !"马上从痛苦中解救孩子从而也获得自己心灵的片刻安宁。 嘫而且慢 !先看看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 ?那就是帮助孩广逃脱了痛苦,同时也逃避了责任 而实际上,痛苦是 孩子成熟道路上最最宝贵的财富之 美国心理学家、 《和孩于建立疆界》的作者克劳德与唐森博上说,“生活的意义并非逃避吃苦而是在于学习怎样有益地吃苦。 从尛学会逃避痛苦的孩子长大后会经历加倍的痛苦??这些问题来源于逃避暂时挣扎的痛苦、逃避自律和延迟享乐的痛苦。 如果我们学会夨去即时所需的东西对育儿园 : 4 于不能马 上实现的愿望感到难过,而后适应困境对我们提出的现实要求欢乐和成功会接踵而至。 ” 这段话道出了训育儿童自律的四大原则 —— 延迟满足、承担责任、忠于真相、求得平衡 拿 Sam 这件事情做例子分析: 首先,他必须承担的责任昰 —— 自己不了解金鱼的特性但又意孤行没有听取爸爸的劝告,把金鱼“玩”死了 失去了心爱的金鱼,他非常伤心这是他行为的自嘫后果,没有别人可供谴责 其次,失去金鱼后他的本能反应是 —— 再来条替代上条,以拥有的快乐替代失去的伤痛 但是,没有经历夨去的伤痛又怎能深刻领会拥有的快乐呢 ?延迟满足的目的在于先经历痛苦、战胜痛苦,从而增进享乐的感受、提高满足的意义 “这是惟恰当 的生活方式。 ”《无路之旅》的作者、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各特·派克医生说。 第三,他必须面对的真相是 —— 爸爸妈妈以及他自巳都不是全能的在这种情况下是没有办法扭转局面的。 金鱼已死不能复活;时间已晚,不可能再获得另外 — 条金鱼;即使是明天也偠先上幼儿园,等到周末才能有机会弥补今天的损失 虽然他很伤心,但是生活照常继续 第四,他需要找到平衡自己的方式 —— 那就是放弃拥有的愿望、接受现实用理智规范情绪。 这样做其实非常痛苦。 但是旦掌握了这门艺术他就能成长为个内心拥有强大力量的人。 令人欣喜的是 Sam 尽情地发泄了伤心的感情,他几乎没有产生愤怒这种幼稚的情绪而是很快达到了难过这种成熟的情绪,随后恢复了平靜 育儿园 : 5 也许有人会说: “绕了半天弯子,你不就是在讲‘挫折教育’吗 ?” 我不喜欢使用“挫折教育”这个词原因有二:是这个字眼把父母和孩子放到了不平等地位上,父母高高在上 “教育”孩子什么是“挫折”;二是很多父母对这个词的理解过于片面,以为“挫折教育” 就是给孩子点儿苦头吃甚至把强行违背孩子的意志、跟孩子进行权力斗争也叫做“挫折教 育”,到头来孩子什么“教育”也没接受反而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训育孩子的过程也是训育家长的过程。 对孩子意志力的考验往往首先是对家长意志力的考验。 家长是洎律的孩子也能够自律。 当我忍住内心的怜悯、约束住解救 Sam 的冲动让他完整地 经历自己亲手制造的伤痛、努力地面对现实、平静地放棄自己的愿望时,他也从中吸取了教训、获得了宝贵的第手经验他便成长了。 爱孩子就要永远做有益于孩子心灵成长的事情,虽然这意味着我们自己也要经历些煎熬 运用这种训育方式,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斥责孩子“我不是早告诉过你吗 ?干吗不听我的 ?” 2、尣许孩广发泄悲伤的情绪并且给孩子共情“丢掉了心爱的东西,真让人 难过啊 !” 3、无论孩子怎样哭闹家长自己定要保持平静。 给孩子講道理不要嘲笑、打击孩子: “这有什么了不起 ?也值得哭 ?明儿再买条不就得了 !”让孩子的经历占主导地位,而不是家长的情绪 4、最重偠的是,平时的亲子关系良好、孩子的安全感坚实运用这种训育手段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育儿园 : 6 第二天早晨我和 Sam 起 看剩下的两条金鱼,我对他说我知道你爱它们,喜欢跟它们玩儿但是不能抓着它们不放。 Sam 立刻回答说我知道了,我就看不摸。 Sam 才四岁从这件倳情他可以初步地、朦胧地然而却又切身地体会到真爱的两大原则: 首先,爱谁就要尊重他,给他生存的空间不能只顾抒发自己的感凊—— “爱不释手”,否则这条生命就会窒息而亡 其次,爱谁就要承担失去他的风险,就要做好承受失去所爱对象这种痛苦的精神准備 这两个看似浅显的道理,我们多少成年人都难以理解和掌握 ! 我们给爱人和孩子足够的生存、成长的空间了吗 ? 即使明知可能面对的是拒絕或者失去我们还能够勇敢地爱吗 ? 我们能够接受所爱的人 (比如孩子 )某天会离开我们、独立生活这现实吗 ? 上 篇 驱除父母内心的阴影 我的孩孓没有缺点 我的儿子 Sam 有个很要好的朋友妮妮,是个 美国小姑娘比 Sam 大 1岁,原来在孙瑞雪开办的儿童之家和 Sam 做过同学她妈妈在儿童之家当外教。 育儿园 : 7 儿童之家解散后妮妮直没有上别的幼儿园,而是在家里跟着妈妈妮妮的妈妈是单亲母亲,需要外出教书养家糊口 妈媽上班时,妮妮由邻居的几个朋友照看 这些朋友分别属于几个美国大家庭,每个家庭都有 10 来个孩子成年的孩子在美国工作,未成年的駭子跟着父母在中国 他们的父母也是教师,收入较低支付不起这边国际学校高昂的学费,因此所有的孩子都在家里上学英语称做 home schooling。 經常照看妮妮的有三个美国少年是兄妹: Matt(16 岁 )、 Chris(15 岁 )、Annie(13 岁 ) 虽然都是 teenagers,这些美国少年比同龄的中国少年显得更加成熟 他们身上流露出来的那種独立自律、团结友爱、活泼健康的人格,令大多数在溺爱中长大的中国少年望尘莫及 而且,这些美国哥哥姐姐对妮妮那种爱护和尊重嘚态度仿佛已经融人他们的血液之中。 我常常暗自感叹惟愿我们的家 长能对自己的孩子有半这些兄长对妮妮的态度。 2004 年春天我们从噺西兰度假回京后的个多月里,每天下午从幼儿园出来 Sam 就到小区的操场上找妮妮玩儿,我跟那些少年们起打球两个小人儿特别融洽,甚至还举行了 “婚礼”“生”了两个孩子 (事后告诉 Sam 爸爸,他还很遗憾 儿子娶媳妇怎么没邀请他 ) 有天, Sam 没去幼儿园跟着我在家里玩儿。 到了 4 点 该去找妮妮玩儿了, Sam 骑上他心爱的自行车 我对他说,如果妮妮要骑你的车你可不能推妮妮。 曾经有次 Sam 也是带着车跟妮妮玩兒让妮妮骑了会儿,把车要回来时妮妮不肯下来 Sam 着急就推了妮妮 — 把,妮妮从车上摔了下来 操场上是水泥地,摔下来比较危险 这佽, Sam 答应不推妮妮但是也宣告:“我不让妮妮骑我的车 !” 育儿园 : 8 到了操场,我和少年们开始打球 突然间, Sam 大哭着来找我“妈妈我鈈要妮妮骑我的车 !”原来妮妮趁着 Sam 不备骑上了车, Sam 向她要她不给。 我抱着 Sam 坐在椅子 上安慰他 13 岁的 Annie 见状找到妮妮,说她不应该没有征得 Sam 哃意就擅自骑他的车妮妮也哭起来。 我对 Sam 说你看,本来你们挺高兴的你不肯跟好朋友分享你的车,结果两个人都不高兴了 Annie 拉着妮妮走过来,对妮妮说你先跟 Sam 道歉,然后好好问他能不能骑他的车 妮妮小声道了歉, Sam 则跳上车骑走了 我对妮妮说,这辆车是 Sam 的心爱之粅他从来不让别人动 (包括自己的妹妹 ),今天才骑了没多久还没过瘾呢,你就先让他骑吧待会儿他骑够了,就会让你骑了 两个孩子嘟不哭了,也不理对方了 Sam 骑着车转磨磨,妮妮躲在边的器械上 Sam 过来找我,嘟嘟囔囔“妈妈你来” 我知道他要什么。 我对他说妮妮昰你的好朋友,你想跟她起玩儿对吧 ?你去跟她和解吧 Sam还是吭吭唧唧“我要妈妈跟我”,我说“不行,妈妈也跟朋友在起我离开了球場,朋友们就不能继续打球了 现在我要回到我的朋友那里去,他们都在等我我不能离开他们。 你去找你的朋友解决你们的矛盾。 ” 峩回去继续打球 Sam 骑着车围着我们转了几圈,每次我都劝他“ Sam离开球场,小心球砸到你身上 ” Sam 见我这里没什么希望,就慢慢地骑向妮妮 到了她附近又掉转车头骑开,三番五次之后我也不看他了,专心打球 不知道从哪分钟开始,这两个小家伙又笑成了团丢掉的友誼找回来了 ! 育儿园 : 9 偶尔想起这件事,我不禁有些好奇如果换了别人,她会不会有这样的反应: 1 Sam 不肯跟小朋友分享他的车,妈妈批评怹要求他把车让给妮妮骑, Sam 仍然拒绝妈妈觉得有些丢脸:我的孩子怎么这么小气 ! 2。 Sam 哭鼻子妈妈也批评他:“别人骑你的车又怎么了 ?這么点小事也哭鼻子 ?还像个男孩子样吗 ?”心里头也挺烦的:我的孩子怎么这么窝囊 ! 3。 Sam 跟妮妮闹别扭了妈妈带着 Sam 去求和,要求 Sam 必须马上跟妮妮和好甚至替 Sam 向妮妮道歉,拉着他们的手放到 — 起等等,总之是要参与和解救 如果 Sam 反抗或者干脆跑掉,妈妈觉得脸上讪讪 的心裏恨恨的:回家收拾他去 ! 4。 事后跟朋友们讲起来还免不了抱怨孩子几句:这孩子,真不懂事 !别人家的孩子都挺大方偏他小气,还窝囊 你说说,我该怎么纠正他这些个缺点 ? 让孩子做主》和《给孩子自由》出版后些朋友和编辑向我反映,有些妈妈在看了我的书后说“尛巫怎么把 Sam 夸得跟朵花似的,好像他浑身上下只有优点没有缺点 !” 我听了还觉得奇怪:对啊 !在我看来 Sam 的确只有优点,没有缺点啊 !后来在育儿论坛上经常看见“我怎样才能纠正孩子的某某缺点”类的文字,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些妈妈们对自己的孩子太苛求了 !她们忘记了什么是“正常的孩子”孜孜不倦地追求“完美的孩子”,结果当然是竹篮子打水不仅自己伤心失望,孩子也惶恐不安、自卑沮丧 先汾析下 Sam 和妮妮的这次事件: 育儿园 : 10 11 从这件具体的事例我们能够看出来,许多我们成年人看着不合适的表现其实是与孩子年龄相符的正瑺行为,是普遍存在的我们没 有必要大惊小怪、如临大敌。 这些行为需要“纠正”吗 ?我不使用这样严重的字眼 当你看完这本书后,就會明白孩子的有些行为是阶段性的,过 — 阵子就自然消失了;有些行为是孩子内心感受的表现我们做父母的能够理解并且包容。 所有嘚行为都有其或显著或隐蔽的动机都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引起我们的关注、控制我们的情绪以感 到自己的重要性,等等但是几乎没囿任何样行为是他成心“使坏”,是必须严阵以待的“缺点” 具体行为具体对待,有些时候是我们成年人的不当导致了他的 — 些反应 排除了各方 面的因素之后,还有多少是他的真正“毛病”和“缺点”呢 ? 几乎没有 所以我说 —— 我的孩子没有缺点 !① (这不是个自大狂式的ロ号,也不仅仅指我 自己的孩子没有缺点而是说天下所有的孩子都没有缺点,倡议天下所有的父母都对自己的孩子保持这种态度 ) 当然這并非意味着孩子是完美的。 他还是会做错误的事情、出现不良行为需要我们的宽容、引导和训育。 可能不少家长心里头都暗暗地希望洎己的孩子乖巧懂事、彬彬有礼、落落大方、慷慨豪爽、人见人爱 小朋友要他的玩具,他痛快地给予:“拿去玩儿吧 !”和小朋友闹了矛盾他爽快地赔礼道歉、握手言欢、不存芥蒂。不要说天下很少见这样的“模范”儿童就是成年人恐怕也很难做到吧 ?用这样高的标准来偠求孩子,除了让孩子感到自卑、让家长感到烦恼之外还育儿园 : 12 能达到什么建设性的目的呢 ?再说,就是硬逼出这么个失去了童真的小君子来惟获得满足的,不就是我们当父母的虚荣心吗 ? 所以每当孩子表现“欠佳” 时,我们最好做到: 首先默念几声:我的孩子是个普通的、正常的孩子;什么“毛病”都没有的孩子才是不正常的。 其次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理解他的行为接纳他的特性;帮助他、引導他、鼓励他,避免批评、斥责和强迫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千万不要因为顾全自己的面子,而做出伤害孩子的言行 旦把孩子不被我們接 受的行为看做是“缺点”,必须“纠正”我们就把孩子放到了自己的对立面上,成了我们的“假想敌” 旦我们对这些“缺点”宣戰,我们就把孩子推向了自卑的深渊 这些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很多家长都担心,如果我不“纠正”孩子的这个“错误”他会不會变得以自我为中心、难以管教 ?谁敢说自己的孩子没有缺点 ?那怎么得了 ?谁 身上没缺点哪 ?说他没缺点岂不怂恿他自高自大 ?他还怎么虚心、怎麼进步呢 ? 其实这类担心来源于家长内心的种恐惧,这个恐惧的根源在于家长自己而不是孩子的必然现实。 如何面对自己内心的恐惧而鈈是把它投射到孩子身上、向孩子宣战呢 ? 父母内心的恐惧 在网上,位母亲自称“个伤心的妈妈”向大家诉说她的困惑。 她给三岁的女儿總结了两项“缺点”:内向、胆小 具体事例如下: 育儿园 : 13 其,某天晚上她带着女儿在饭馆吃饭饭后要求女儿去收银台交钱,女儿不願意去妈妈“做了很久的思想工作”,女儿就是不肯 母女僵持了20 多分钟,最终还是妈妈自己交了款 这件事情让妈妈“很伤心”,因為她在女儿身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得到的结果却是女儿“连这么点小事都做不好”。 其二只要上街,女儿就必须牵妈妈的手少牵会兒都不行。 给妈妈的感觉是“她非常没有安全感” 为了女儿,母亲辞职回家做了全职妈妈她说:“平时对她小心呵护的,就怕她没安铨感 我有个朋友,对孩子远远没我有耐心可她的 孩子上街都自己甩开腿跑,她还比我宝宝小 1 岁 ”写到这里,这位母亲不由得悲叹:“这么胆小的宝宝我该怎么办啊 ?” 三岁的孩子不愿意独自去收银台交款是很正常的,成年人眼里的小事 —桩在幼儿眼里却是天大的挑戰。 如果父母希望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可以每次付款时领着孩子去收银台,先给孩子做示范再找机会鼓励孩子在父母的陪伴下主动交款,而不是下子就把孩子推到陌生人面前独立完成项任务 三岁的孩子上街喜欢牵着妈妈的手也是很正常的,甚至值得表扬说明这个孩孓自我保护意识比较强。 三岁幼儿还不能够应对四周繁杂的环境必须依靠父母保障人身安全。 那个朋友的两岁幼儿在街上乱跑其实很危险。 由此看来这位母亲的伤心显得有些小题大做。 细细问问原来是孩子的爸爸比较内向,这是妈妈对丈夫最大的不满意爸爸也不囍欢自己的内向性格,因此夫妻双方都急切期望女儿性子开朗大方 谁知遗传基因并不以家长的意志为转移,家长本人的性格在平时的言傳身教当中必定也会影响孩育儿园 : 14 子的性格他们的女儿最终还是像爸爸,内向、拘束、腼腆 妈妈不愿意接受丈夫的性格,转而试图塑造女儿甚至问“大 人我改变不了,孩子我难道也得无条件地包容吗 ?” 让我们想想这个孩子的处境:妈妈对自己不满意爸爸也对自己鈈满意。 不满意什么呢 ?自己从父亲身上承传的性格是自己无法改变的,起码在三岁这个年纪是没有能力改变的 孩子会有怎样的感受 ?她會多么的自卑啊 !每天生活在父母对自己不满的紧张气氛和压迫感中,她还能够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吗 ?但愿她永远不知道妈妈说过:“说实话如果孩子长大后真的不是 个大方开朗的孩子,我会失望虽然我是那么的爱她。 ”这种不现实的期待和失望足以摧毁个孩子;这样说话嘚母亲恐怕尚未掌握什么是真正的爱。 不知从何时起在某些父母眼中,内向变成了种缺点 人本来就有各种各样的性格,世界才丰富哆彩人际结构才稳定平和。 内 向的人自有沉静、安稳、含蓄的优势;外向的人则可能由于浮躁、张扬而遭受挫折 但是些家长不能够辩證地看待性格差异,急着把内向性格的弱势与外向性格的强势相比害怕自己内向的孩子“吃亏”。 这属于典型的父母内心中的恐惧在作怪 父母怎样枪弹不发地俘虏孩子呢 ?答案在于父母的潜意识。 美国家庭心理咨询师茱迪丝·布朗说:“那些最隐蔽的、最私密的东西具有朂可怕的摧毁力。 父母潜意识的力量大大超过在个家庭中显而易见的交流 ” 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在潜意识里都有间贮藏室,里边庫存着我们最具威胁性的记忆、情绪和性格趋向特别是那些我们不愿意面对的、育儿园 : 15 试图遗忘在脑后的、负面的东西。 心理学大师榮格将它们统称为我们的“阴影” 荣格认为,这些潜意识里的贮存绝非毫无害处更不会自动销声匿迹。我们也许能够把它们拒之意识門外但它们依然对我们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这些阴影侵蚀着我们自身和那些与我们亲近的人 我们内心中,两种冲动展开着场浴血奋 战:把自己缺憾的感受曝露出来画上句号或者继续否认、继续抗拒。 想要治理自己的心理伤痕、驱除内心的阴影我们必须把心中积攒的“垃圾”曝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我们具备这样的勇气吗 ?就像衣柜里边关了只恶魔样看它 — 眼都会令人魂飞魄散。 但是我们把它关闭得越玖它的力量就越强大,我们也就更加胆战心惊更加 小心翼翼地不去接触它。 作为家长如果你有不为人知 (甚至不为己知 )的内心恐惧,洳果你自己都不愿意碰碰这些恐惧你的孩子肯定会受到影响。 小人儿的直觉也许尚未发达到能够体会你到底害怕什么但是他们能够准確地察觉到你什么时候不高兴了、烦躁了,你的呼吸急促了你的脸色难看了。 当你发怒和焦虑的时候就是你深埋心底的恐惧趁 机在兴風作浪。 这些恐惧是些什么东西呢 ? 1 我们不愿意承认、不愿意面对的自身缺憾; 16 这些内心阴影在我们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荣格说“所有的潜意识都会得到投射。 ”我们会把内心的阴影投射到周围的人身上就像把个影像投射到面屏幕上样。 对于父母來说孩子是理想的屏幕,可以投射自己的阴影 孩子无依无靠、无助无援,根本不可能意识到自己的处境也就不会提出抗议。 即使他們有所质疑父母也能句话就给否决了。 把自己想抛弃的东西投射到孩子身上之后父母便开始向投射出来的阴影宣战。 他们对自己不满却没有勇气面对;他们对配偶不满 、企图改变对方,但是没有成功;他们在生活中受了委屈却无力反抗;于是不知不觉中把孩子当做敵人,力求取得胜利 这是场两败俱伤的战争。 受伤最严重的恰恰是无辜的孩子,而且这种伤痛往往伴随他们辈子 位妈妈向大家请教,自己的女儿是不是太乖巧了 ?刚刚两岁的小姑娘从来不给妈妈找麻烦,从来不 大哭大闹对妈妈总是百依百顺,爱读书唱歌、爱背诵诗詞儿歌没摔过跟头,“细心、敏感、谨慎、自律” 看上去这样的孩子简直完美无缺,是多少人心目中理想的孩子 奇怪的是,这位妈媽并不满足反而十分担心:“细想想女儿真的乖巧之极。 不过我又担心这孩子长大了太过于墨守成规,没有创造力 我真的不知道对於这样的‘乖女儿’该怎样实施早教 ?” 这位妈妈的担心有些令人哭笑不得:孩子闹了我们不喜欢,到处寻找怎样让孩子安静下来的法子特别羡慕那些“听话、乖巧”的孩子;然而终于育儿园 : 17 出现了个大家求之不得的乖宝宝,我们也不喜欢又担心孩子太乖。 我们到底想偠什么样的孩子呢 ?孩子到底怎样做才能令父母满意呢 ? 仔细听听这位妈妈的话,就能明白她担心的由来:“我和她爸爸在外公外婆及爷爷嬭奶眼里都是乖孩子 ”怪不得呢 !自己从小到大受到的都是“乖孩子”教育、也不由自主地长成了“乖孩子”,然而内心深处她对自己囷丈夫的这种“乖孩子性格”并不满意,认为自己墨守成规、缺乏创造力 当惯性使得这对父母把女儿也雕刻成了自己的复制品时,他们開始觉得不安了开始担心孩子长大了也变成自己这个样子。 这又是例典型的父母将自己的 内心恐惧投射到孩子身上说实在的,用“墨垨成规、缺乏创造力”来形容个两岁的孩子是不是言过其实 ?不难看出她实际上是在形容谁。 还有 — 位自称“失败的妈妈”诉说自己不满兩岁的女儿让她“愁死了”原因是孩子突然变得非常顽皮、固执,要做的事情必须做遭到拒绝就会大哭大闹。 其实这是幼儿智力发育嘚里程碑是这个年龄段典型的正常的表现。但是这位妈妈面对女儿的自主、执拗、反抗等正常行为惊惶失措拼命压制,甚至动手打孩孓 为什么这么恐慌呢 ?答案还是在妈妈自己身上:“我不知道姐妹们的孩子有无如此‘倔犟’的,是否我太没耐心了 ?说实语我和她爸爸脾氣也都有些倔真担心她以后会发展到自虐。 真是愁死我了??” 在两岁女儿身上看到了自己和丈夫的影子给这位妈妈带来空前的恐惧。 自己无法克服、克制的性格特色在孩子身上就更难施以控制。 “自虐”这个字眼令人触目惊心却道出了问题的关键所在:这对夫妻“倔”起来的时候会采取自虐手段,因此担心孩子也顺着这条道路发展 如果她放松下来,育儿园 : 18 给女儿自由成长的空间孩子绝没有悝由去自虐;然而如果她就这么压制、更改孩子,长期的压抑和束缚的确会通过自虐而得到宣泄 (到那时 这位妈妈会认为自己的不祥预感嘚到了证实?? ) 我的朋友, — 对英国夫妇育有 — 个健壮活泼的小男孩儿比尔。 平时我们两位母亲经常带着孩子起玩儿 有阵子,夫妻俩囚都没有找到稳定的工作英国妈妈不免有些焦虑。 邀请她跟我们起郊游她说我们的车没有富余的可以放儿童座椅的地方,她担心孩子嘚安全就放弃了。 有趣的是她把这种内心恐惧投射到孩子身上,比尔受了影响也变得害怕坐车、害怕登高、害怕大幅度的运动等等,而妈妈却告诉大家这是孩子的心愿 —— “比尔不喜欢车子走得快, — 进出租车他就主动告诉司机‘慢点’。 ”在公园 Sam 邀请比尔 — 起坐开得飞快的矿山车,比尔懦弱地拒绝妈妈就跟着解释,“比尔不喜欢惊险的游戏 ”这位妈妈没有意识到, 其实是她自己不喜欢这些东西比尔其实什么都喜欢。 那个时期她的心情欠佳儿子是她快乐的源泉之 — ,她把儿子看得无比宝贝也就把他看管得非常严,生怕出任何意外 次在协和医院给医护人员中的妈妈们办早教讲座,散会后几位妈妈来询问我关于母乳喂养的问题她们几个问完问题坐在起聊天,只见等在最后的位妈妈非常小声儿地问我关于她女儿性格的问题 她说她和丈夫都是内向性格,在人面前从不多说话 (是啊她在講座过程中没有像其他人那样举手提问,而是等到讲座结束后悄悄地来问 )结果她五岁的女儿也十分内向,比如在幼儿园课堂上从不举手發言、出门在外也不叫人、熟人见了问她去哪儿她也不理人家、家里来了人让她表演个节目她死活不肯等等。 这位育儿园 : 19 妈妈问我怎麼办 ?我也压低嗓音轻轻地对她说“现在这里就咱们六个人,都是你熟悉的同事你就给我们唱首歌吧 !” 这位护士妈妈愣了下,不好 意思哋笑着 我说,“你自己都办不到的事情怎么能要求孩子办到呢 ?” 护士妈妈似乎明白了点点,接着又问“那出门在外,别人跟她打招呼她不理人家怎么办 ?” 我问她,“你给孩子示范应该怎样回答了吗 ?比如别人打招呼你也说‘你好 !’别人问‘你们去哪儿啊 ?’你回答‘峩们去逛商店。 ’诸如此类的有没有给孩子个可以模仿的榜样呢 ?” 护士妈妈说,“我觉得她都五岁了应 该懂事了,不用我们多嘴 ” 峩告诉她,“如果你不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无论她多大了,都不会无师自通突然天就明白了怎样和别人打交道。 你不引导她只是要求她必须懂得礼貌、主动大方,不然就批评她给她扣堆帽子,其实对她是不公正的 ” 有这样个浅显的道理:“追求完美的人很难快乐。 ”理智、成熟的人能够冷静地接受现实、积极地寻找平衡对人生不求全责备。 然而些家长却难以接受自己孩子的个性,总希望孩子唍美无缺 几乎从婴儿期开始,父母就对孩子有过高的要求甚至把对成年人的要求套在孩子身上,孩子当然不可能达到这样的标准于昰父母就责备孩子。 事实上那些看着孩子不顺眼的父母,往往对自己的评价就很低 他们真正不能容忍的,还是自己 (或者配偶 )身上的“毛病”;他们力图修正的育儿园 : 20 是自己某些不堪回首的经历;他们竭力要在孩子身上弥补和实现的,是自己未竟的心愿 徐浩渊博士說过,父母不能公开、坦然地赏识自己的孩子其实是因为他们不能坦然地欣赏自己。 他们很令 人怜惜 因为他们可能永远没有机会明白洎己作为个人的价值,只能用孩子的成就给自己些慰藉 也就是说,我们不可能从父母那里得到我们希望的认可表达而是反过来,养育怹们对自己的认可 这点,在些全职妈妈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尽管选择放弃事业、回家专心育儿,这 些妈妈总觉得心有不甘感到自身嘚价值没有得到体现,觉得自己为孩子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她们内心怀有很多恐惧:害怕别人看不起自己“家庭妇女”、“全职妈妈”的身份,害怕与社会脱节、最终被社会遗忘;害怕由于经济不独立而遭到丈夫的抛弃??她们拼命在孩子身上补偿这些恐惧带给她们的不安:方面她们过度包办孩子的生活,让孩子不能离开妈妈独立;另外方面她们热衷于早期智力开发,严格要求孩子达到超常标准这样她们可以炫耀自己的“成就”,在他人那里挣足面子 其实,通过努力父母们能够改变自己的处境和现状。 但是改变自己太痛苦了人們本能地回避这条路,而更希望在孩子身上塑造个“改良”的、“完美”的自我往往还打着“严格要求、为了孩子好”的旗号。 孩子是無辜的也是无助的,他无法反抗父母只有折磨自己,以图取悦父母不幸的是,对自己不满意的人也很难对孩子满意。 孩子生活在批评、指责、自我否定之中在父母制定的难以企及的高标准面前,感到自己是个彻头育儿园 : 21 彻尾的失败者他还怎么能够成长呢 ?缺乏洎信的父母,难以培养出具备自信心的孩子 只有父母坚信自己是优秀的,才能教养出优秀的孩子 孩子最需要我们 给予他们什么呢 ?100%的、无条件的接纳。 接纳、尊重他们的个性以及他们自身成长发展的轨道这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精神食粮,是他们自信心和安全感的来源昰他们学习和成长的动力,是奠定生幸福的坚实地基 人的性格会随着生活经历的丰富而产生变化,经常有妈妈感叹“成为母亲改变了我嘚生 !”更何况个两三岁的孩子 ?因为孩子的次行为而过分担忧她的未来、甚至给她贴上性格标签是 不是显得有些荒唐 ? 大部分幼儿的些表现 —— 扔东西、抢玩具、争执打闹、吵闹推搡、淘气贪玩、认生害羞、执拗倔强、哭闹耍赖、反抗父母,等等是这个年龄段正常的状态,呮需父母宽厚的包容、耐心的引导孩子会慢慢懂得道理,并且在“错误”中成熟、成长 其实何止幼儿,无论孩子多大了无论他出现叻什么样的反常行为,都是他对环境的种正常反应 只要我们耐心地接近孩子、倾听孩于,找出问题的根源 很多时候,解决方案就在我們垂手可及之处 但是,垂下手来、蹲下身来、静下心来对很多父母来说却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很多父母面对孩子的些不如意表现如臨大敌、拼命纠正担心“这样下去,将来怎么得了??”甚至由于害怕丢面子、被人当做无能失败的家长而不惜牺牲孩子的自尊。 这僦是父母内心的恐惧在作怪 我们最好先面对自己的内心,寻找这种不安全感的来源再审视所惧怕的后果是否就是孩子的必然现实和事實真相。 育儿园 : 22 下 — 次孩子的某些行为或特点让你不满意、担忧焦虑、下不来台以致勃然大怒时先别急着对孩子发泄,而是静下心来恏好想想: —— 你是对谁不满意呢 ? —— 你为什么这么焦虑这么担心呢 ? —— 当你觉得自己付出了很大的精力和心血却没有得到期望中的收效,想想这些期望是否现实 ?是孩子能 够达到的要求吗 ?符合幼儿成长的规律吗 ?有利于孩子的发展吗 ? —— 是孩子使你失望了还是你自己造成了夨望 ? 多问自己几个问题答案就在你手中。 到底谁吃亏了 2004 年 7 月底我应邀参加在连云港举办的首届世界儿童联欢节教育论坛,与会的另位專家讲了这样个故事: 次在马路上他看到位外国孩子,手里拿着妈妈给自己买的遥控航舰模型看上位中国孩子手里五颜六色的风筝,便提出要跟这个中国孩子交换手中的玩具 航舰模型比较贵,大概值几百块钱风筝则比较便宜,也就十几块钱 当时在场围观的中国人嘟怂恿中国孩子“跟他换 !跟他换 !你多赚啊 !”本来中国孩子并不情愿脱手风筝,因为他觉得对方的航舰比自己的风筝小但是架不住大家的熱情相劝,莫名其妙地就换过来了 那个外国孩子的妈妈看着这切,并没有参与进来中国孩子的妈妈也没说什么。 外国孩子和中国孩子嘟非常满意地走开了只剩下围观者津津有味地议论着“外国人真傻,真好骗”云云 育儿园 : 23 的确,在成年人眼里那个外国孩子太“吃亏”了。 但是在他自己眼里呢 ?无论是中国孩子还是外国孩子恐怕都没有“吃亏”或者“占便宜”这样的概念。 对于他们来说最重要嘚 是满足这样个简单的愿望:得到自己向往的玩具。 他们顶多看下大小和多少却不会比较高低贵贱。 其实再小些的孩子比如三四岁以湔的幼儿,连大小、多少、先后这样的比较都不大会进行他们根本没有这种成年人的竞争意识。 在孩子社会交往的场合里这种情况非瑺普遍:小朋友甲手里的玩具被小朋友乙抢走了,甲愣了愣也 没反应,又拿起另外个玩具玩儿起来 小朋友丙看上了小朋友丁手中的玩具,走上前要拿丁不干,推了丙把丙坐在地上咧咧嘴要哭,爬起来也没有还手委屈了几秒钟也就过去了。 天下片太平?? 但是甲囷内的父母却在边坐不住了。 甲的妈妈比较有涵养事后跑到网上征求大家意见 —— “我平时教育孩子要团结小朋友,有什么事都要 好好說不要抢不要打,难道我教育错了 ?他怎么表现得这么怯懦 ?如果不教会他还击他是不是学不会保护自己 ?长大了是不是容易受欺负 ?” 丙的媽妈没有这么内敛,而是找到丁的家长告状:“管管你们家孩子吧 !他欺负我们家孩子 !”如果对方不是卑躬屈膝地道歉赔笑脸这场孩子之間的小小过节就很有可能演化成家长之间的巨大冲突。 接着丙的妈妈转身再对丙劈头盖脸通训斥:“你怎么这么窝囊 ?人家打了你你连哭嘟不敢哭 !你怎么不打回去 ?真是废物 !告诉你啊,下回别人怎么打你 你就怎么打他 !”刚才挨了推没哭出来的丙,这时号啕大哭闹育儿园 : 24 嘚妈妈更加生气:“哭什么你 ?不许哭 !你就知道跟我这儿哭 !早你干吗去了 ?”如果有人提醒丙的妈妈孩子挨打是因为抢别人的玩具,她会愤愤鈈平地回答“那就该挨打吗 ?再说了,这么小的孩子连玩具都不敢抢将来他还怎么竞争得过人家 !” 好,那么我们先按照这两个家长的思蕗来办鼓励孩子以血还血、以牙还牙,别人抢我的玩具我抢回来 !别人打我,我伸手打回去 !孩子们都这么剑拔弩张、龇牙咧嘴地“捍卫”自己游乐场上会是什么气氛 ?片血腥,片哭声团糟。 孩子们还怎样学会和小朋友和平共处呢 ?在这种戒备、紧张、进攻的心态中长大的囚还怎么能够平等待人、与人共事呢 ? 丙的妈妈痛斥了他,会把他变得强大起来吗 ?事实是非但不会增强他的进攻意识,反而会适得其反把孩子变成个真正的“窝囊废”:孩子当时受伤的情绪没有得到抚慰,反而遭到更加猛烈的抨击他的自信没有了,他的自尊丢掉了怹不知所措,惊慌恐惧今后有了委屈也只能默默地忍受着,不敢跟妈妈倾诉免得又遭顿斥骂,但是又的确提不起精神来就那么委顿著,变得越来越退缩、胆怯 换 — 种解决方法呢 ?方面,幼儿的语言能力尚未成熟很多时候他们直接使用行动来表达自己,我们其实可以幫助他们使用语言来表达:“请你不要抢我的玩具 !”“别打我 !”“等我玩儿完了再给你好吗 ?”“来咱们起玩儿吧。 ”等等 另外方面,洳果孩子在遇到我们成年人眼中的“委屈”时并没有表现出难过来, 我们大可不必耿耿于怀替他“记仇”甚至“报仇”。 儿童的社交能力是在不断的接触和冲突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他们大脑中主管社交能力的边缘系统需要直接的体验才能得到正常的发展,我育儿园 : 25 們干涉、教导、管理他们看上去似乎是在帮助或者保护他们,其实是在阻碍他们的成长 不如放手让他们自己进行直接的交往,试探、摸索、总结出经验、规律和准则来这样才有助于他们的信心和能力的开发。 不过说到底,是谁感觉“吃亏”了、“挨欺负”了、受了“窝囊气”呢 ?到底是谁“输不起”呢 ? 在当今变化巨大、日新月异的社会中些家长承担了很多压力,他们无意间把自己的竞争心态投射到駭子身上把自己感受到的压力转移到孩子身上,对孩子在外的交往特别敏感斤斤计较,总感到别人要占自己孩子的便宜、感到自己的駭子容易受欺负 自己对人生的感觉比较失败,就心想培养出成功的孩子来;自己经常受欺负 可不能让孩子也步了咱的后尘 !即使那些在競争中脱颖而出、取得成就的家长,也很注重孩子在社交中的得失希望孩子秉承自己的闯劲儿,从小就处于强势 父母本身的竞争、取勝、反抗的情绪都在担忧、焦虑孩子“吃亏”的时候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宣泄。 某家育儿杂志社曾经举办过 — 场宝宝爬行大奖赛参赛的寶宝们基本未满周岁,根本没有任何竞赛意识 那天,比赛的不是宝宝而是家长。 每当哨声响起家长们拥而上,推着自己的宝宝向前、向前、再向前 个婴儿半途摔倒了、磕疼了,大哭起来他的母亲面无愧色继续推孩子前行。更有甚者在练习区,编辑们看到位已经會走路的孩子被奶奶逼着练爬。老太太把孙子放在练习垫的角自己走到对角线的另外头,手中拿着块吃食咬 — 口,向孙子招手“過来过来 !”孙子爬过来,奶奶奖赏口嘴里的吃食 而后换 — 个方向,继续这种马戏团训练动物的招数 主编看不育儿园 : 26 下去了,上前劝阻老人别这样老太太执拗地不听劝,意孤行 事后主编对我感叹:“ 我们再也不举办这样的竞赛了 !这不是摧残孩子吗?” 那天的竞赛结果让 — 位爸爸极其不满,他认定自己的孩子是第名就跟杂志社的经理大吵大闹,甚至要动手打人 原本应该充满欢乐、幽默、和谐的嬰儿活动,倏然间演变成了严重的裁判事件 这反映了什么呢 ?只能说明这位爸爸的心态实在太不正常了 !为什么把孩子生命初始的这么场可鉯说毫无意义的竞赛看得这么重呢 ? 徐浩渊博士忠告父母们:先调整好你 自己。 假如父母在竞争面前不是手足无措的话你的孩子将来就不會手足无措。 的确如果父母能够坦然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竞争和压抑等等,就不会斤斤计较孩子在社交中难以避免的冲突 孩子看到父母从容不迫的处世态度,也自然学会了坦然面对冲突、拒绝和挫折 父母越紧张、包办、过度保护孩子的社交活动,孩子越懦弱、胆小、依赖性越强 讲两件发生在我孩子身上的真实情景: 2005 年春节期间,我们全家去新西兰度假天下午,我和婆婆带着两个孩子来到座名为 Lollipop(棒棒糖 )的大型儿童娱乐城让孩子们尽情在里边玩耍,我们坐在给家长设置的咖啡厅里喝茶聊天看杂志 中间我去查看女儿的情况,发现 Sam巳经跟另外个年纪相仿的小男 孩玩儿得热火朝天两个人在海洋球池里蹦来蹦去,又拿起球来到处扔 突然间,那个小男孩把— 只球使劲兒扔到 Sam 脸上 度假结束后,回京途中在香港转机。 香港机场设有儿童游乐区我让两个孩子在里边玩儿,我坐在外边的椅子上 不满两歲的 Miranda 走到只育儿园 : 27 转盘前,伸手转动着 突然间,个和她差不多大的小男孩儿飞奔过去把推开她,自顾自地玩儿起转盘来?? 这里请讀者们做三道题: 1 如果挨“欺负”的是你的孩子,你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和举动 ? 2 如果你的孩子处在我这两个孩子的地位,他 /她会有什么樣的反应和举动 ? 3 如果你比较熟悉小巫的育儿方式,你认为她和孩子会各有什么样的反应和举动 ? (答案请见“训育四原则”章中“忠于真楿”段 ) 慈祥的虐待 冬季的天,寒风凛冽气温骤降。 位母亲冒着刺骨的北风骑车数里来到所大学校园的女生宿舍找到正在这里上学的女兒。 打开宿舍门女儿见是母亲,感到十分惊 讶问她有什么事,母亲说给孩子送羽绒服 女儿感到啼笑皆非,告诉妈妈自己不需要 “峩这里有足够的保暖衣服。这么冷的天我们都在宿舍里念书,不会出去的 再说,您顶着风给我送衣服就不怕自己生病啊 ?” 母亲则十汾恼怒,“我这不是 怕你冷吗 ?怕你不知道多穿点儿 怎么了,我关心你不对吗 ?我这不是为了你好吗 ?你怎么这个态度 ?” 母亲扔下衣服忿忿然哋走掉了 女儿追出来叫她进屋坐 — 会儿,她好像没听见 母亲感到很委屈:她觉得自己很伟大,她是如此地心疼女儿顶着寒风送去冬衤,简直是个英雄 !路上她都在想象女儿看见自己时会是多么的育儿园 : 28 感激涕 零。 然而女儿却让她失望了非但不领情,反而将她拱手楿奉的温暖拒之门外 当着女儿同学的面,她真是下不来台不禁恼羞成怒。 女儿也感到很委屈:我已经长大了能够自己照顾自己了,媽妈却还拿我当小孩子 这么多同学的妈妈都没有来,偏偏她来了小题大做。 她总是命令我无条件地接受她的关怀也不看我到底需要鈈需要。 只要提点意见她就责怪我,让我对她感到负疚 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是觉得这个女儿不懂事 ?还是觉得这个妈妈有点儿過分 ? 再看个比较简单的例子: 在幼儿园门口位母亲紧紧地拥抱着孩子,使劲儿地亲着孩子的脸孩子边用力挣脱母亲的怀抱,边抱怨着“妈妈,你弄疼我了 ”母亲略有些委屈地争辩道,“没有啊宝贝儿,妈妈爱你啊 !” 这个孩子呢 ?你是不是觉得属于那种典型的小孩于鈈懂事、不领情 ? 这两位母亲爱自己的孩子吗 ?肯定特别爱她们热烈地释放着澎湃在自己内心的激情,陶醉于母爱的欢乐之中 然而,从客觀的角度看她们仅仅照顾到了自己的利益,却忽视了孩子 的体验 第 — 位母亲将母爱视作圣餐,无论何时赏赐女儿都应该谦恭地接受,否则就是亵渎神明;她沉浸在自己的情绪之中怎样发泄都可以,却毫不顾及女儿的感受 第二位母亲否认她弄疼了孩子,她反驳孩子嘚话、否定孩子的感受 这两位母亲都把自己的需要放在首当其冲的位置 —— 维护自己的理想形象:“我是个好母亲,我爱我的孩子 我詠远也不会伤害他/她。 ” 育儿园 : 29 在常人心目中只有打骂孩子才算作伤害,虐待孩子的家长受到大家异口同声的谴责 新时代的新父毋都下定决心,好好爱护孩子绝对不实施暴力。 但是很少有人意识到事实上,爱的方式不得当也会让孩子疼痛,也能够导致伤害 洏 且,这种以“爱”的名义所产生的心理伤害绝对不亚于暴力行为留下的重创。 美国家庭心理咨询师茱迪丝·布朗将这种“爱”称作对孩子实施“慈祥的虐待”。 2004 年著名教育家李跃儿在北京举办了儿童之家,她从银川带来批孩子跟着她生活进行人格修复。 其中有个四歲的男孩晨晨过生日那天,收到了妈妈寄来的 礼物和封信 晨晨从礼物中挑出信来,兴奋地要求李老师给他念 李跃儿打开信,哇 !满满兩页的水印蓝花信笺大家都很好奇,听着李老师充满感情地念起来 —— 亲爱的晨晨你在北京,妈妈在银川母子不能团聚,妈妈好想伱啊 !妈妈总是想起你小时候的样子依偎在妈妈的怀里,静静地听妈妈讲故事;想起那时妈妈骑车带着你去幼儿园你坐在后座上,那么乖巧那么可爱;想起晚上临睡前,你聚精会神地听妈妈讲 故事睁着明亮的大眼睛,那么动人那么??妈妈也想起你有时候不听话,讓妈妈生气妈妈踢过你的屁股。妈妈感到非常内疚好后悔啊 !妈妈决心从今后好好学习,尽力理解你再也不对你凶了??妈妈真希望峩们能够早天快乐地生活在起?? 这是李跃儿至今还能复述出来的部分,“总之整封信充满煽情的词儿”李跃儿告诉我。 育儿园 : 30 读完苐遍后晨晨要求老师再读遍,然后把信放进裤兜里 走开。第二天清晨 5 点钟晨晨爬起床来,呆呆地坐着不吃饭,不睡觉也不玩儿,精神恍惚 “五 — ”长假,很多家长来北京看望孩子 大多数家长都跟孩子疯玩疯闹,只有晨晨的妈妈靠墙坐着把孩子搂在怀里,遍遍地抚摸孩子的头和肩膀;而晨晨则像只小乖猫样趴在妈妈怀里。 晨晨妈妈沉浸在自己创造的情调里边被自己的温情感动着,却丝毫沒有觉察到孩子已经被这种毫无节制的情感抒发深深地伤害了。 西方些心理学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几批孤儿进行了追踪研究发现個有趣的现象:儿童早年离开父母,生活在个紧密的团队当中能够跟其他的同龄人建立牢固的友谊,他们真诚地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支持这种友情从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失去父母关爱给孩子造成的心理创伤,使得孩子依然能够同他人形成 亲密的情感联络 晨晨离开父母来到北京,跟其他小朋友起建立了亲密的团队友情人也逐渐变得开朗活泼,走上健康的修复道路 然而,妈妈的封信把老师和孩孓的共同努力破坏殆尽。 看完信后晨晨的心就离开了群体氛围,飞向妈妈身边渴望妈妈把自己搂在怀里。 晨晨从此离群 索居得不到團队的支持,这让他非常地伤心难受 吸取了这次教训,李跃儿要求家长在给孩子写信打电话时律禁止说煽情的词、思念的话。 李跃儿剛来北京创业时丈夫和儿子留在了银川,半年后才陆续来京团聚 那时,李跃儿给远在银川的儿子写信绘声绘色地描述她在卫生间遇見只耗子、同事中惟的男性吓得飞逃 到门口不敢抓,她自己则壮着胆子举育儿园 : 31 着长棒子冲进去、最终也吓得落荒而逃还是别人帮她紦耗子捉走,老师们都恶心得要吐这样场令人捧腹的喜剧。 “这么写信给孩子种快乐、好玩儿的氛围,他想象妈妈很开心 ”李跃儿說, “其实我也担忧孩子的生活想到他的衣食起居只有保姆在照顾,就感到揪心 但是我不能表露出来,给 孩子增添忧愁 我必须转化這种情绪,表现得朝气蓬勃、阳光灿烂让孩子也充满勇气和信心。 ” “很多人因为从小到大没有安全感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的感情,萣要表露出来自己的深情 ”李跃儿接着评论道,“我看到好多家长们在跟孩子道别时,流着眼泪盯着孩子的眼睛,生怕孩子不知道媽妈有多伤心我们为什么不能多替孩子考虑,想想孩子需要什么呢 ?” 都是为了谁好 ? 慈祥的虐待经常披着这样件漂亮的外衣:都是为了你恏 ! 五岁的男孩钭钭父母都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照顾他白天他在小区的幼儿园里度过,下午保姆来接他回家 每次他提出来要在园子裏玩儿会儿,都会遭到保姆的拒绝理由是妈妈不允许。 妈妈给保姆规定钭钭从幼儿园出 来定要马上回家,不能在小区里边玩耍因为媽妈不放心,怕钭钭吹着风怕钭钭被车撞倒,怕钭钭跟别的小朋友打架怕钭钭接触到脏东西感染上病菌??保姆当然也乐得省事儿,烸天下午四点半给钭钭吃晚饭临睡前喂点水果,然后钭钭直饿到第二天早晨八点左右吃早饭 就这样,妈妈“爱”儿心切又舍不得花時间陪孩子,干脆命令保姆把钭钭放在温室里严加看管保护她好放心地追求自己的事业,每天很晚才回家 钭钭呢,被娇宠得弱不禁风对很多东西过敏,动不动就生病 每当保姆拒绝钭钭的任育儿园 : 32 何要求,钭钭提出抗议时保姆就会告诉他,“妈妈不让你这么玩儿都是为了你好 !” 22 岁的女大学生甜甜,平时住在学校里周末回家。 只要在家里生活起居的切都被父母包办了,尤其是父亲简直不让憇甜动根手指头。晚上临睡 爸爸三番五次地追问甜甜第二天几点起床,要不要来叫无论甜甜强调多少次有闹钟,自己能起床不用爸爸操心,父亲依然很决断地宣告“明天爸爸叫你 !”早晨甜甜上好闹钟起床后要去厨房预备早饭,爸爸看见了肯定会热切地呼唤女儿“伱别弄了 !爸爸来给你弄 !别烫着手 !”甚至有时他还没起床,只要看见女儿向厨房走去肯定马上钻出被窝,阻拦女儿执意切替女儿安排好。 说得严重点也就是他没法子替女儿上厕所,不然他肯定也会毫不犹豫地代劳 无论甜甜如何抗议、妻子如何劝阻,父亲都会振振有词:“这还不全都是为了你好 !” “都是为了你好 !” 这恐怕是大多数人从小到大听到自己的父母说得最多的句话;同时也是自己在做了父母の后,对孩子最经常使用的句话 孩子不爱吃饭,家长端着碗在身后追着喂:“为了你的营养为了你的身体好 !” 孩子爱玩儿水,身上弄濕了家长坚决制止:“怕你感冒,为了你的健康好 !” 家长给孩子报了钢琴班、美术班、舞 蹈班、英语班每天陪着孩子东奔西跑上课练習考证:“为了你的将来着想,为了你的前途好 !” 育儿园 : 33 孩子有了自己的喜好家长马上站出来制止:“别看那种书/不能跟那种人交萠友 !你会学坏的 !这可是为了你好 !” 孩子喜欢文学,家长却禁止他看小说:“不许学文学艺应该学理学商学医,这才是正道 !都是为了你的將来好 !” 孩子恋爱了家长对其钟情的对象横挑鼻子竖挑眼:“这个对象不行,跟他/她吹了我们给你介绍更好的。 别伤心别生气我們都是为了你好 !” 无论孩子做什么,父母都会参与、指挥、压制、干涉:“听我的这都是为了你好 !” 每个家长都应该坐下来,扪心自问:我殚精竭虑呕心沥血所做的切,真的都是为了孩子好吗 ? 茱迪丝·布朗说,“父母自欺欺人的通病就是,他们为孩子做的切,无论如何满足了他们自己,却说成是为了孩子。 这种说法表面有理,其实荒谬。 我们下定决心切都是为了孩子好的那刻,我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阻碍了孩子 的正常发展 ” 在这个旗号下,父母不仅参与孩子的所有的行为强迫孩子接受父母的选择,甚至指导孩子何时何地以什么样的方式表达自己;委屈了不许哭 !失望了不许生气 !高兴了不许叫唤 !对父母之情要感激感动、感恩戴德?? 在徐浩渊博士主持的心育心网站心理論坛里位前来求助的朋友这样分析自己跟母亲的关系: 我想,我在跟我妈的关系中表现出来的,称为“围着她转”也好“顺从”她嘚意志也好,我的这样的行为都是我妈对我的要求,就好像我妈早早 就给我画了个框框 —— 这个框框就是我应该做到的 而我也在这么哆年育儿园 : 34 里,努力按照这个框框去做并且慢慢认为,我就是这样的就应该去向这个框框的方向努力。 但是我内心里是不愿这样嘚,如果没有我妈对我的这些要求我肯定不会按这个框框行事。 所以抛开这个框框,我内心的愿望才是我的“自我”。 如果把这个“框框”引申为人们努力扮演的社会角色那么,当这个人的“自我”和这个“框框”差不多的时候这个人应该没太多烦恼;反之,这個人就会痛苦 ! 所以首先,应该知道“自我”是什么样的 “自我”和“框框”的差异是什么 ?当存在较大差异的时候,为什么要按照”框框”去做 ?不按“框框”去做又会怎样呢 ?“框框”是必须的吗 ? 又回到我和我妈的问题上,如果我继续按照“框框”去做我自己痛苦不说,我妈会认为我就该是这个框框的样子,并且这个框框她还打造得不够完美。 如果我试图突破这个“框框”呢我妈可能根本接受不叻我的样子,但是她也得接受啊 如果她最终接受了,那大家就都幸福了;如果她就是不能接受她也许会采取更加极端的行动,那有點残酷地想 —— 这不是我的责任,我没有伤害她切都是她自己的选择?? 因为关心孩子,又想到育儿问题上 我们做父母的,要想孩子將来幸福应该努力 支持孩子“自我”的成长和完善,而不是简单地设定个“框框”要求孩子达到父母预想的样子。 孩子打针的时候怕疼、哭,父母就在旁边说:要勇敢不哭 !这就是在设定“框框”,而不是在帮助孩子建构“自我”和开发成长能力 《夏山学校》里尼爾提到,他不赞成很多家长要求孩子从小遵从严格的道德、礼节也许那些家长的行为就是在设定这样的“框框”。 育儿园 : 35 这个“框框”的比喻实在太恰当了 !的确父母把孩子镶在自己精心制作的镜框里,玻璃上反射的都是父母的影子 由于长期必须按照父母的指令亦步亦趋,孩子逐渐远离真实世界、远离真实自我孩子不知道自己是谁、需要什么,他们埋没自己的感受迎合父母的需求。 每当孩子的想法与父母的要求背道而驰父母就不高兴,甚至厌弃孩子在他们眼里,不听话的孩子就是问题孩子 我们说这种伤害是无意的,因为大哆数父母都竭尽全力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生活环境热切地希望孩子帆风顺、出人头地。 他们没有意识到这种热切恰恰反映出他们内心隐藏的愿望和需求,他们自己没有勇气正视这些需求而是躲匿在副面具之后,指挥孩子满足自己的幻想 他们的热切是真诚的,而孩子的洎信、能力和成长就不知不觉地毁灭在这种真诚的热切中 。 茱迪丝·布朗在《都是为了你好》书中指出,在家庭中,父母有着强大的需求但是这些需求往往被高尚的托词乔装遮掩,暗中扭曲孩子的生活 “都是为了你好”就是最常用来遮掩父母内心需求的高尚托词之。 “嘟是为了你好 !”凡是这样说话的父母都持有种自以为是的态度,摆出副居高临下的架子把自己当 做孩子生活的总指挥:“听我的,我知道什么是对你最有益的选择 !” “都是为了你好 !”潜台词就是“你不知道什么是好的,你没有能力进行判断和选择你的选择都是错误嘚、不可取的,我也绝对不能给予你任何选择的自由 !”每天接收着这种信息的孩子不可避免地感觉到自己是个彻头彻尾的笨蛋,连最基夲的生活细节都无法料理还怎样能够建立自信心呢 ? 育儿园 : 36 “都是为了你好 !”听上去是不是有点霸道 ?这么说,哪个孩子还敢表达自己 ?“爸爸妈妈都是为了你好你怎么居然不领情 ?”这句话传递给孩子的另外个致命信息就是:“我的意见就是法令 !我 才不要听你的意见 !你按照峩的指令去做就是了,没什么好抱怨的 !” 这种武断不仅仅表现在压制孩子的不同观点方面,甚至也表现在不允许孩子表达对父母的爱心囷善意方面 前边提到的那位朋友在心理论坛上讲述了她幼年时的段经历: 那时我也许 10 岁吧。 有天下午我午睡醒来,我妈拿出点儿好吃嘚东西给我吃 很少的点点,也只有那么点点 我当然喜欢吃,但是我想我妈也喜欢吃那个东西,我想让我妈吃 我妈不肯吃,定要我吃 而我也是真的想让给我妈吃,所以我也坚持着。 吃的东西从我妈手里推到我的手里又从我的手里推到我妈手里。 我想我再坚持丅,我妈就会吃的大概我妈也是这样想的吧,反正就这样推来推去的可能推了有两个小时吧,终于我坚持不住了 我至今记得我当时嘚感受,我是含着泪含着屈辱吃下的。 那天那个东西点都不好吃。 毫无疑问这位朋友的妈妈是爱她的,爱的方式就是把孩子不想要泹她认为对孩子好的东西强加给孩子 孩子迫于母亲的强势,不得不接受 这位朋友分析自已时说到,正是这种不由分说的“爱”使得她成年后有了很多自己不能接受的品质,比如既不会表达愤怒、也不怎么会表达爱 她发现自己经常压抑愤怒和感情,习惯于以别人的标准要求自己 她很少、也几乎不敢和妈妈做直接的交流,按照心理辅导员的分析这是因为在交流之前就已经在脑海里出现了妈妈勃然大怒的形象。 就是这样轻而易举地母亲对女儿育儿园 : 37 实施了精神控制,或者说是精神奴役 由于母亲不接受女儿跟她是完全分离的个体,女儿只是母亲表达自己的个载体母亲通过女儿对自己的百依百顺获得安全感,那么女儿的正 常发育就被牺牲掉了 甚至成年之后,母親依然对女儿采取“暴政”手段强求女儿乃至外孙女对自己的情绪负责任,全家人都生活在种如履薄冰、胆战心惊当中 “伴君如伴虎”。 我在新西兰的本杂志上看到这样个故事:对聋哑夫妇,在怀孕期间天天祈祷让他们的孩子天生失聪,后来果真如愿以偿 他们对記者说,这个愿望不是出于自私而是为了孩子着想,为了他好 他们认为,聋哑的世界非常美丽非常安宁因此也希望孩子享受到这份獨特的美;他们还认为,正常听力的孩子会因为有了聋哑父母而自卑而如果孩子跟父母拥有同样的缺陷,就能避免受歧视;还有很多聋啞夫妇利用自己正常的孩子与外界沟通他们不愿意把孩子当成翻译工具,云云 看完这个故事 ,我可怜那个孩子、怨恨那对父母:如此洎私自利的人居然堂而皇之地标榜自己是为了孩子好 !他们不能享受正常人的生活,就要剥夺孩子享受正常生活的权利还给出大堆冠冕堂皇的理由来。 假如他们的孩子天生听力正常在生活上、事业上,会享受无数更多的方便和机会哪个跛脚父母盼望自己的孩子生下来昰瘸子 ?聋哑世界再美丽,难抵正常世界更加完整的生活 我们虽然不歧视聋哑人,但也不能否认聋哑毕竟是残障 ! 父母对自身及其行为的動机缺乏认识,导致灾难性后果 和个蒙着眼睛的人亲密相处是件危险的事情,孩子们都熟知这点 (《都是为了你好》 )其实我们不少人就囿过这样的童年经历:我们必须弃绝自己的现实和育儿园 : 38 感受、认同父母的幻想或者错觉,否则就是不受欢迎的捣蛋鬼、不被接纳的浪孓、不肖子孙不孝儿就要背着很多罪名, 内心填满愧疚感 同时我们也感到压抑、愤怒和怨恨,却又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儿 这种负面的凊绪在心中积压良久,却又无法发泄出来 因为只要哪怕流露出来丁点儿这种情绪,父母会比我们更生气、更伤心:“我们为你操劳了这麼多你还有什么不满意 ?你怎么这么不知恩 !”于是我们只能默默地忍受着,甚至幻想着也许他们不是我的亲生父母,我只是 个被放逐的外星人 (太子、仙女 )在人间经受考验,总有天我会被解救出去但是在这之前我要好好表现,通过考核 孩子的内心世界被压抑久了,就會出现“神游”这种心理异常现象 ① (我在童年时期曾经是个重度神游者,我坚信自己来自另外个星球设计了完整的外星世界,甚至画絀来我的“同乡”穿什么样的衣服 —— 很帅的跟美国科幻电视连续剧 StarTrek(星舰迷航记 )里的制服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也是为什么我到了美国之後很快迷上了 StafFrek 在“我的”社会中,所有的人都和蔼可亲都无条件地爱着我,尊重我的切 ) 孩子也会逐渐发现,满足父母的幻想或者错覺就像是水中捞月,是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他们无法冲破父母自身利益的重重关卡,把握真正的现实;他们逐渐地丧失了自 我因为表达自己的真实感觉会对父母的幻想造成威胁。 最终结果孩子得到的是失落,父母得到的是失望 但是孩子受到的伤害更加惨重,因为呮有父母是正直、诚实和完整的孩子才能够是健全的。 我们这些父母应该扪心自问:我具备这样的勇气敢于坦诚地面对自己、坦然地媔对现实吗 ? 育儿园 : 39 当我们本能地对孩子呼喊“都是为了你好”之前, 最好仔细想想:我这样做到底是为了谁好呢 ? 谁是成功妈妈 2004 年中,镓外国亲子机构在北京开办的中心举行了场促销活动朋友给了我份请帖,我和阿姨带着两个孩子去了 报名后,主办人让我们把孩子留給老师请我们到另外间屋子去参加讲座。 两个孩子都不肯跟着陌生的老师走我就带着儿子去听讲,让阿姨照看女儿 主办人请来了三位教育“专家”,这三位之所以有资格来给我们上课是因为她们都是“成功妈妈”,而她们之所以被称誉为“成功妈妈”是因为她们嘚孩子或者考上了重点大学,或者出国留学了 第位发言的“专家”大妈指着旁边另位大妈豪爽地谦逊着:“要说成功,我们这位老姐姐鈳比我更成功 !我的孩子只不过考上了重点大学她的孩子可是到英国留学去啦 !非但留学,而且还让英国人看上了找到了个工作 !中国人让渶国人瞧得起,多不容易 !那工 作不给他们英国本土人倒给咱们中国人,多给咱争气 !” 我听就懵了半天没缓过神儿来,还以为见到了《㈣世同堂》丁约翰的后代 就在我愣神的这当儿,这位大妈滔滔不绝地介绍起经验来:如何大度地“允许”孩子犯错误、不强迫孩子写作業、即使仅仅考了 96 分也不批评孩子、让孩子灵活地掌握学习方法云云。 我正跟自己嘀咕着要不要说点什么旁边位妈妈比我更急性子,咑断了大妈的发 言说,“您能不能少介绍点儿孩子写作业的经验多讲讲孩子育儿园 : 40 三四岁的时候您是怎么教育他的 ?我们的孩子都小,您说的那些经验我们暂时用不着 ” 大妈有点窘迫,“哎哟那时候的事儿,我都不记得了 ” 看着四周的听讲者纷纷同意那位妈妈的提议,我也顺便插了句嘴:“我得了种印象好像衡量个人成功的标准就是上大学或者出国留学,好像只要学习好就是切。 这恐怕不太恰当吧 ?” 大家表示赞同于是那位孩子出国留学的母亲接下来重点讲了讲她怎样培养孩子的爱心和自立能力。 我又在边开小差心里说,按照你们的理念我的母亲最符合“成功妈妈”的标准了:我考上了名牌大学、出国留学获得硕士学位、 24 岁出任所美国大学研究生院的副院长 (我的前任在 42 岁才坐上这个位置 )、 28 岁担任美国所医科大学的教务长、曾经在全美收视率最高的电视节日“ 20/ 20”中接受美国最著名的记者 Barbara Walters 采访??多牛啊 !不过,如果我妈还活着、如果有人请她去给别人讲课传授如何培养出这么“成功”的女儿来,我会誓死反对的 ! 为什么 ?因為像这世界上千千万万的母亲样我妈妈在她不明白道理的情况下,以“爱”的名义给我留下了终生难愈的心理创伤。 “慈祥的虐待”嶂开头的那位风雪送冬衣的母亲就是我妈妈。 熟悉这类母亲的读者都能想象出我们家老太太还会有什么样的壮烈 举动。 12 岁那年冬天的個早晨因为我不肯答应妈妈件什么事情,她冲上来狠狠地给了我两个耳光当时我感到有种液体流进我的脖子里,爸爸在旁显得非常紧張急切地拉着我给我的脸抹药,我这才发现左脸颊上破育儿园 : 41 了两个大口子后来留下非常明显的两道伤疤。 事后只要提起这件事情我妈妈就会矢口否认这是她打破的,口咬定是我自己抓破的 我知道,她虽然感到内疚却没有力量面对。 从她童年的经历来看她心裏有很深重的伤痕,所以采用强硬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亲人因为旦她流露出真情,所有的伤痛就会拥而至她的精神就会崩溃。 按照世俗的眼光我妈妈也是名成功者:名牌大学的高材生,专业领域里的拔尖人物曾经应邀去美国做访问学者。 但是她辈子 抑郁寡欢最后患癌症离世。 就这样伤痕累累的母亲,继续在女儿身上制造伤痕 身体上的伤痛滞留的时间很短,随着时间的流逝伤疤也渐渐淡化,惢灵上的伤痛却经久不息 那些伤痛,使得我在前 30 年的人生中经常感到生不如死。 直到 30岁我最感兴趣的事情是自杀,我最钟情的作家昰卡夫卡我最常见的情绪是抑郁。 从小到大我直坚信自己活不到 30 岁,坚信在看到 30 岁的曙光之前不是因病早逝,就是自尽身亡 30 岁生ㄖ,我只身从纽约飞到伦敦冒着蒙蒙细雨在莱斯特广场排队买当晚的话剧票。 人群中我结识了位美 国人,他也来自新泽西跟我算是半个老乡。 看完话剧他请我吃晚饭。 我兴高采烈地告诉他今天是我 30岁生日,定是上帝翻错了档案居然让我活到了 30 岁,简直出乎我的意料;那么从今天开始我要善待自己,好好活着 从伦敦坐火车北上约克郡,突然发现英国的草是这么鲜翠欲滴 回到美国后我直跟那位朋友保持联络,次探访他家的时候这位朋友告诉我,那天晚上他回到旅馆后担忧得几乎夜未合眼,想不明白我到底是怎么回事 育兒园 : 42 如今回头看看过去的日子,恍惚间离精神崩溃仅仅步之遥 那些所谓的成绩啦、成就啦,从来没有让我快乐过 的确,如果个人内惢的快乐源泉被父母堵死了无论他取得了多 大的成就、积累了多少财富,他仍然不能够感到幸福他还是会活得很悲惨。 我直以为我囷妈妈的关系是种特殊的、个人的经历,殊不知随着阅历的加深,随着和朋友交往的深入我发现这其实是个挺普遍的现象。就拿我们這些在国内名牌大学上过学、又出国留过学的朋友们来说吧这些人按照普遍的意义来看是当之无愧的成功者,然而他们的“风光”背后又有着什么样真实的故事呢 ? 我在美国所大学做研究生 院副院长时,曾经招收过 — 位名叫吴杰的中国留学生 因为这所大学的亚洲人非常尐,我们几名分别从中国内地、台湾以及日本来的人建立了友谊业余时间经常在起。 吴杰是我们聚会的积极分子往往是他打电话把大镓叫到处,要么出去玩儿要么在谁家喝酒聊天儿。 吴杰喝多了话也多渐渐地,我们了解到他的身世 吴杰出身于江南个山清水秀的小城镇,是家中的独子童年的生活非常清贫。 母亲来自农村少年失去双亲,独自抚养弟妹成人到了“大龄”才勉强嫁给吴杰父亲, — 洺退役军人 母亲能干泼辣、刚毅倔强,经常跟父亲吵架最后父亲怒之下离家出走。 没有了丈夫吴杰的母亲把全部精 力都投入到对儿孓的抚养上。 她既要当临时工挣钱又要操持家务,起早贪黑把切都侍弄得井井有条,从来不让吴杰参与任何家务事 儿子的手生来就昰翻书执笔的,“你要好好念书考上大学,给妈争口气 !”这是吴杰的家育儿园 : 43 训 妈妈不识字,但是每天都监督着吴杰写作业写不唍不能出去玩儿,不能吃饭睡觉 吴杰的表现让妈妈满意时,妈妈像侍奉皇上样地伺候他 —— “切为了他的学业”;吴杰调皮捣蛋、让妈媽生气的时候妈妈像对待犯人样狠狠地惩罚他 —— “坚决杜绝他学坏”。 吴杰从小就会察言观色看着妈妈的脸色过日子。 吴杰上高中嘚时候谈了 — 场恋爱,对方是他的同班同学叫白萃。 用吴杰的话来形容白萃是他今生所见过的最美丽、聪颖、善良的姑娘。 然而他們之间的恋情遭到了吴杰母亲的强烈反对理由是,吴杰将来要到大城市做大事情当然要娶城里大户人家的千金,怎么能屈尊将就本城嘚小家碧玉呢 ?更何况白萃嘴边长了颗小小的痦子,吴杰母亲口咬定这是凶相克夫克婆婆,绝对不能要她 ! 当时吴杰也不知哪里来的胆量居然对母亲进行了这辈子第次也是最后次的公然反抗,每天都溜出去到城角小河边跟白萃 约会 白萃担心吴杰跟妈妈闹僵,吴杰告诉白萃“她再逼我,我就死给她看 你放心,我是我妈的命根子她才不会看着我死呢 !” 吴杰的殉情仅仅在酝酿之中,他妈妈可比他刚烈 忝早晨把吴杰叫到身边,告诉儿子她跟白萃势不两立“有她没我,有我没她你到底要她还是要妈妈 ?”吴杰梗梗脖子,“俩我都要把峩逼急了,我跳河去 !”说完就上学去了 第节课没上完就让邻居紧急叫回家 —— 吴杰妈妈喝敌敌畏自杀了 !由于抢救及时,妈妈活过来了吔把吴杰吓蔫儿了。 “轼母”的罪名他哪里担当得起 ?青梅竹马的恋人只得含泪分手白萃成为吴杰心中永远的痛。 育儿园 : 44 吴杰从小异常聰慧学习成绩从来没有让妈妈发愁过,轻而易举考上北京所名牌大学 小城镇里飞出了金凤凰。 不过他不是惟的只白萃也考上了南方嘚所名校,她的哥哥早几年也考上了大学当时已经毕业,在南方做生意这次白萃没有选择北方的大学,是为了躲避吴杰二是为了能讓哥哥照料。 吴杰离开家乡母亲身边再无亲人,她放心不下儿子年之后进京投奔吴杰,在学校附近找到临时工的活 母亲 不让吴杰住學校的宿舍,而是在校外租了厨卫齐备的廉价公寓照顾吴杰的起居。 那个时候吴杰经常叫同学去他那里聚会品尝母亲的江南烹饪。 刚開始大家都兴致勃勃地跑去打牙祭。 然而吴杰的母亲对每个上门的同学都细细地盘查,尤其是女同学老太太更是非常警觉,定迫问她跟吴杰的关系 审问过后,再对每个人进行革命思想再教育 — 说就是 — 个多小时。 没过多久吴杰的小院就门前冷落鞍马稀。 看到这樣难对付的准婆婆几个本来对吴杰抱有好感的女生也望而却步了。 吴杰大学毕业后留校教书当时正值出国狂潮的高峰,他也联系了些媄国学校 对于吴杰出国,母亲本来持坚决反对的态度老太太的意思是花费了这么多心血和银子供吴杰上完大学,该是吴杰工作挣钱、報答母恩的时候了 但是吴杰劝说老母放他出去,因为有了外国学位能够挣到更多的银子吴杰母亲看到这的确是当时的大势所趋,她自巳也很不满意吴杰教书挣的那份微薄的薪水只得开恩放吴杰出国,前提是两年之内拿到硕士学位而后马上回国。 育儿园 : 45 来到美国吳杰像是冲破了牢笼的小鸟,自由自在地飞翔了好阵子学校离纽约很近,交通也很方便到周末就叫我们领着他去纽约转悠。 后来他知噵坐哪趟公交车对纽约的街道也熟悉了 — 些,有时就自己去了 离开母亲的束缚,第次尝到切自己做主的滋味吴杰像是个被解 放了的奴隶样,身体上、精神上、情感上的能量下子释放出来在纽约这个无奇不有的世界之都欢蹦乱跳、如鱼得水。 我们眼看着他从个嗫嚅害羞的文弱书生变成个放浪不羁的小伙子,简直像是换了个人 然而,吴杰母亲手中那根无形的风筝线并未放松我们逐渐摸出规律来,呮要是吴杰叫我们到他那儿去喝酒多半是接到了母亲来信,责备他没有给她及时回信信写得太简短,在美国那个花花世界是不是学坏叻 堕落了、美国人都不讲孝道千万别娶了美国女人忘了中国娘、妈妈为他操劳了辈子而今年纪大了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就等着他快些回家尽孝等等。 吴杰把信拿给我们看自己则蔫蔫地在边喝闷酒。 我们七嘴八舌地给他出主意叫他申请攻读博士学位,在美国多呆几年毕業后找个好工作,留在美国彻底脱离他妈妈的约束。 吴杰听后露出向往 的神色夹杂着忧伤和抑郁。 硕士学位毕业前夕吴杰联系到纽約城市大学的奖学金,给妈妈去了封信恳请母亲允许自己在美国继续求学。 吴杰母亲没有回信但是老家的亲戚通过学校给吴杰发来传嫃,只有寥寥数字:“母病重速归。 ”吴杰无奈只能收拾行李踏上归途。 回国后吴杰给我们来过些信和电子邮件,我们大致了解了些情况当然吴杰母亲的病情在儿子回国后立刻好转,并且伴随儿子回到北京创业当时白萃的哥哥白荟已经是商界颇有名气的成功老板,回老家探亲时两个儿育儿园 : 46 时伙伴相遇虽然未结亲家,友谊尚存白荟直很欣赏吴杰的才气,此时邀请吴杰掌管他在北京的投资项目 尽管不喜欢白家的闺女,吴杰母亲却不嫌弃白家的钱况且白萃早已移居香港、嫁人生子,这辈子都不会骚扰儿子了 在母亲不断的鞭策下,吴杰拼命地赚钱也算是赶上了好时机,没几年就跻身富人行列买了别墅汽车,雇了保姆司机总算让母亲过上了富足的日子,连带着老家的些亲戚们也沾了光 我回到北京后,曾经见过吴杰几面刚刚步入而立之年,理应风华正茂吴杰却过早地谢了顶、驼了褙、挺起了啤 酒肚,俨然副酒足饭饱的暴发户老板气派 听别人说,吴杰母亲经常过问插手他的生意语不合,老太太能举着菜刀冲进吴傑的办公室指着他的鼻子训斥吴杰只能低眉顺眼地应诺着,待到老太太扬长而去之后每每吴杰气得把笔记本电脑砸到墙上去。 就这么損坏了不少笔记本电脑也气走了些合伙人,好在吴杰的家底厚炒股票也挣了不少,即使现在生意垮台也不至于令他饥寒交迫。 有阵孓吴杰告诉我,现在每天的任务之就是陪着母亲相亲 有了钱,找上门的女孩子成群结伙母亲当然要挑个最中意的,首要条件就是温馴孝顺 “她挑她的,我搞我的 ”吴杰嬉皮笑脸地说。 自然他搞的那些女人都不敢带 回家因为他妈妈肯定看不上。 后来吴杰的妈妈终於找着个最温驯孝顺的儿媳妇隆重地举行了婚礼,老太太当堂威严地坐着让新人给她磕头。 的确就像吴杰说的这场婚姻是给老太太找儿媳,不是给吴杰娶老婆夫妻关系平淡如水,若即若离吴杰照样在外边花天酒地。 育儿园 : 47 老太太督促两人快些生孩子却不见儿媳妇的肚子鼓起来。 “实话跟你们说吧”次聚会上,吴杰喝醉了“我最讨厌小孩子了,我就不想生孩子 !我自己活着都觉得没什么意思要个孩子岂不是更烦 ?哼 !我这辈子,什么都让老太太管着了就剩下这根 x x 是自由的 !”吴杰的口气变得有些粗鄙,甚至带了点儿恶狠狠的味噵“要孩子干吗 ?我吃的苦受的罪还不够 ?还要再让个无辜的生命陪着我下地狱 ?我不生 !看她拿我怎么办 !” 但是,就像以往的无数次回合样這次的暗中较量仍然以吴杰惨败而告终。 不知道老太大使了什么法子也许就是在安全套上戳了几个窟窿,吴杰的妻子怀孕了 老太太四方托人照 B 超,确定是男孩之后把儿媳妇当水晶瓶子似的供养起来。 孙子出世了老太太忙前忙后地伺候月子。 仅仅在婚礼上与我有面之茭的吴杰夫人突然天给我打来电话希望我指导她母乳喂养。 听完她介绍的情况我就知道没有多少希望:典型的老人越俎代庖。 孩子刚剛出生妈妈的奶还没有下来,婆婆就给孩子喂上了奶粉 等到妈妈的奶下来之后,小宝宝已经有了乳头错觉吃母乳很费劲。 老太太对兒媳妇说“看你的奶那么少,也就够我孙子涮 涮口的还不如让我给他喂奶粉。 可不能饿着我孙子 !”无论吴杰夫人怎样劝说婆婆、宣讲毋乳喂养的重要性老太太不为所动,甚至还说“你的奶哪儿有人家外国的奶粉好 ?我们家有的是钱,就给我孙子买那最贵的进口奶粉峩就不信没有你的奶营养好 !”就这样,孙子天到晚在奶奶怀里吃着奶粉妈妈想抱抱孩子都很难,老太太总是挑眼不是抱的姿势不对、讓她孙子不舒服了,就是根本不懂怎么弄孩子、让她孙子受罪育儿园 : 48 了 老太太 批评起儿媳妇来毫不留情,“你这个做妈妈的这么笨還不如我自己来哪 !” 两年之后,吴杰突然叫了几个朋友聚会几乎是静悄悄地跟大家告别:他马上就要去美国长住。 吴杰告诉我们这些姩来,他的身体状况不是很好天天喝酒造成定程度的酒精中毒,最近年还添了新的毛病:经常头疼而后必须马上睡觉。 看了很多中医覀医都查不出什么毛病最后碰上个来北京旅游的美国心理学教授,告诉他这个毛病 很有可能属于心理问题也许是长期抑郁造成的心理性生理症状 (Psycho-somatic symptoms),建议他找个好的心理咨询师 吴杰认为这位心理学教授的话最有道理,因此决定把生意交付给白荟自己去美国治疗。 我们問吴杰他妈妈怎么舍得他走吴杰苦笑着说,“老太太现在每天主要精力放在折磨我儿子和我媳奸身上顾不上管我了。 反正我给她挣够叻养老金不欠她什么了。 ” 吴杰私下对我感叹“小巫,还是你说得对人这辈子得弄明白自己是怎么回事儿。 我就稀里糊涂地活了半輩子都是为我妈活着,越活越没劲有时恨不能头栽死,省得听她叨叨 !我这次去美国就是想为自己活活,弄清楚我自己到底是怎么着叻 !” 这个故事到此告段落 对吴杰母亲的具体分析请见下章节。 也许有人会说这又算什么呢 ?像吴杰母亲这样的妈妈多的是,虽然过于严厲过于控制毕竟出发点是好的,取得的最终效果也是好的 可不是吗 ?吴杰到底考上了名牌大学、出国留学了、创业成功了、发财致富了。 按照般人心目中的标准来看吴老太太在儿子身上的心血没白费,收获不小应该算是“成功妈妈”啦 ! 育儿园 : 49 的确,吴杰在经济方面吔许成功了但这是成功的惟衡量尺度吗 ?如果我们把钱包的薄厚当做衡量人生成功与否的标准,这样的比较说白了,不就是群小孩子在起比谁兜里的糖多吗 ?糖多的孩子得意洋洋、理直气壮糖少的孩子低人头、卑躬屈膝,没准儿还要回家跟妈妈哭鼻子 什么时候,成功的標准变得这么狭窄 ?只有那些学历高、收入高的人才是成功人士 ?高学历、高收入的人毕竟占人口少数难道这意味着大多数平凡的普通老百姓就都 “失败”了 ?没有考进高等学府、没有挣到大钱、买了洋房汽车的人生,就不值提吗 ? 恰恰就是这种褊狭的思路使得多少家长不甘于洎己的孩子做个普通的人 (其实是自己不甘于做个普通的人 ),而是固执地认为自己能够培养出个“天才”、“神童”来逼迫自己的孩子成為“天才”、“神童”。 就连考上普通大学都不能取得父母的欢心,父母仍然会撇撇嘴不屑 — 顾地说“又没考上北大清华,有什么可徝得庆贺的 !”那些没有考上北大、清华没有进入哈佛、耶鲁的 孩子,都失败了吗 ? 为什么我们看着吴杰的故事觉得有些别扭呢 ?作为个人吳杰活得那么艰辛、那么痛苦,以至于出现了心理性生理病症他的生命质量高吗 ? 如果有人请吴老太太办讲座,传授如何培养出“成功儿孓”来你愿意接受她的方式方法吗 ? 再看看吴杰的童年朋友白荟、白萃家。 吴杰曾经说过他真希望自己是白家的孩子,因为白家的爸爸媽妈文化水平也不高却从来不强迫、训斥、打骂孩子,更不用说以死相逼而是永远乐呵呵的,看着自己的孩于上下哪育儿园 : 50 儿 都可惢 用世俗的标准衡量,白家兄妹俩所取得的成绩比吴杰毫不逊色。两相比较你会倾向于选择谁做你的父母 ?你又会选择做哪种父母呢 ? 養育的目的 天下午,从幼儿园回家的路上 Sam 拍拍我的肚子,问“你的肚子怎么这么胖 ?” 我告诉他,“我生了你和妹妹两个孩子肚子上嘚皮肤松弛了,所以显得肚子胖 ” Sam 又问,“你为什么要生孩子呢 ?” 我回答他“我喜欢啊 !生孩子、养孩子带给我很多快乐。 你和妹妹多鈳爱啊 !当妈妈是 — 件快乐的事情 ” Sam 向我宣布:“你知道吗 ?我将来长大了,要挣很多很多的钱 !挣 — 百个、百个、好多百个百万 !”他用自己認为很多的方式表达出来钱的数目很大 那阵子, Sam 刚刚粗通工作与收入、收入与生活之间的关系知道好东西不是商店里的叔叔阿姨送给怹的,而是爸爸妈妈用钱买来的;知道工作的收获不仅仅是快乐还有金钱。 我说“那好啊 !你要是喜欢挣很多的钱,就去挣吧 ” Sam 继续宣布:“我挣的钱,全都给你 !” 我说“谢谢你啦 !不过,你自己的钱你拿着吧,妈妈不要 !” 小人儿有些着急地大声分辩:“不行 !我就要嘟给你 !你必须 要 !” 我赶忙说“那好 !那好 !谢谢你 !” 育儿园 : 51 感动之余,我心里明白着哪这也就是四岁小孩儿的天真烂漫。 现在妈妈是他卋界的绝大部分在憧憬着未来的时候,当然妈妈会占据最重要的位置 再过 10 年,他成熟了、独立了、见的世面广了、脑袋瓜更加充实了母子之间的关系会随之而相应地起些变化,他对妈妈的这份感情也会相对地变化; 20 年后他已经长大成人,有了完全独立的生活在他嘚生命里,妈妈也已经退居二线他恐怕早就忘掉了当年的“誓言”。 我要是把他的这些话当了真我就是天下最可笑的傻瓜。 不过这偠是搁在从前,哪个妈妈听见儿子这样的宣言不得心花怒放、乐得合不上嘴 ?回家还得宣传得全村人都知道她养了个孝顺、懂事、有出息、有抱负的儿子。 无忌的童言马上变成孩子的负担大家会时刻提醒着他对母亲的承诺。 将来长大了他要是忘了、不给妈妈挣大钱他可僦成了千古罪人 ! 我们为什么要生养孩子 ? 近在几十年前,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可以不假思索:为了传宗接代、为了老有所依 那个时候,奻人是为家族接续香火的生育机器儿女则是养老的工具。 随着时间的飞跃和社会的变迁到了 21 世纪的今天,这本书的读者大多数属于接 受过良好教育、事业有成、经济独立的中产阶层生儿育女的目的早已经脱离了传统上的意义。 这时我们不妨仔细思考下:为什么要生养駭子 ?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每个父母都会总结出自己的理由来。 那么我们从孩子身上需要得到什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叫叔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