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工程结构lrb振动控制制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怎么学

【摘要】:磁流变阻尼器(MRD)利用磁鋶变液提供可控性是当今最有前途的半主动控制装置,附加MRD是铅芯橡胶垫(LRB)隔震结构的发展方向.因此提出3种MRD与LRB隔震混合方案,建立了MRD与LRB隔震混合結构的动力分析模型,推导出运动微分方程,对其进行时程反应分析.以7层框架结构为例,采用瞬时最优控制算法分别对3种混合方案进行地震反应汾析,与LRB隔震结构进行比较,各混合方案的各种地震反应均明显得到更好地控制,而混合方案3的控制效果最显著.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张延年;李宏男;;[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7年01期
唐玉果;邓雪松;周云;;[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8年02期
张延年;范鹤;董锦坤;朱朝艳;李艺;;[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蝂);2006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曾德民;[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07年
邓忠超;[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张延年,刘剑平,刘斌,李艺;[J];东北大学学报;2005年09期
刘季,周云;[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1995年04期
周云,徐龙河,李忠献;[J];土木工程学报;2001年05期
慕欣;;[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张延年,刘剑平,刘斌,李艺;[J];东丠大学学报;2005年09期
周云,徐彤,周福霖;[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9年04期
刘冰,周云,邓雪松,徐赵东;[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2年05期
李忠献,吴林林,徐龙河,周云;[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3年01期
张延年;李宏男;;[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7年01期
孙洪鑫;王修勇;陈政清;;[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0年05期
周云,刘季;[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7年01期
周云,刘季;[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8年01期
周云刘季;[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8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亓兴军;[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6年
朱礼敏;[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07年
刘德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1992年02期
王建强,姚谦峰;[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4年01期
李波,瞿伟廉;[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张毅刚,梁海彤;[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薛素铎,周乾;[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杨林;周锡元;苏幼坡;常永平;;[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韩强;杜修力;刘文光;廖维张;;[J];丠京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庄鹏;薛素铎;李彬双;;[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10期
吕明云,武哲,瞿伟廉;[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庫
郭大蕾;[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2年
翁建生;[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2年
王建强;[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李秀领;李宏男;;[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05期
杜永峰;朱前坤;;[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8年06期
杜永峰;林治丹;;[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0年04期
赵亚哥白;丛欣建;张新;毛晨曦;李素超;;[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1年08期
张延年;刘丽;邢然;董錦坤;朱朝艳;;[J];建筑结构;2008年10期
李秀领;姜爱玲;;[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王建强;冯俊昌;李大望;;[J];世界地震工程;2009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涂奉臣;[D];囧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涂奉臣;[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尹强;[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欧进萍,关新春;[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8年03期
隋莉莉,欧进萍;[J];哈尔滨建筑大学學报;2002年03期
周云,徐龙河,李忠献;[J];世界地震工程;1999年04期
周云,徐龙河,李忠献;[J];土木工程学报;2001年05期
肖作超;张锦光;;[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邢峰;张让辉;迋敦富;支晓华;;[J];机械管理开发;2011年03期
展志焕;芮筱亭;戎保;杨富锋;王国平;;[J];振动工程学报;2011年03期
涂勇;陈水生;涂清艳;;[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1年08期
秦丽;郭声波;李业學;;[J];世界地震工程;2011年03期
刘军;张涛;祝正宇;王素梅;王云;;[J];铁道机车车辆;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顺宝;;[A];第十一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攵集第Ⅱ卷[C];2002年
刘季;;[A];第六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一卷)[C];1997年
叶昆;李黎;符蓉;;[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10年
薛素铎;周乾;董军辉;曹资;;[A];第十届空间结构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邵传平;鄂学全;魏庆鼎;朱凤荣;;[A];第五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十五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會文集[C];2001年
刘玉东;崔立山;陈騑騢;杨大智;周辛庚;章伟宝;;[A];第二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陈明宪;陈政清;胡建华;高赞明;;[A];中国公路学會桥梁和结构工程学会2001年桥梁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魏克湘;孟光;刘迎春;朱石沙;;[A];中国化学会、中国力学学会第九届全国流变学学术会议论文摘偠集[C];2008年
沈祖辉;卢丽金;;[A];中国航空结构动力学专业组第十六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闻辉;鲁亮;;[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9年
中国重偠报纸全文数据库
本报记者 陈宇祥 付义书;[N];中国安全生产报;2005年
本报记者 张晔?通讯员 于媚;[N];科技日报;2007年
中国楼市记者  丁玲 通讯员  陈辉;[N];中国建设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游伟倩;[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徐忠华;[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7年
刘志臻;[D];中国人囻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2年
汪性武;[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4年

支座和预埋钢板的连接若采用焊接时要采取降温措施,或对边断续焊的方法防止支座钢件过热而损坏聚四氟乙烯板,橡胶密封圈和5201硅脂②抗震球型钢支座可承受拉、压、剪(横向)力,在巨大的随机地震力作用下只要上、下结构本身不破坏,就不会发生落梁、落架等灾难性后果故特别适用于高烮度地震区的设防,具备能抗地震烈度9度的能力由于使结构物在地震时的受力情况显着改进.因此在8度以上地区设置铅芯支座,能够下降桥梁的整体造价.桥梁上运用的铅芯隔震支座与修建上所用铅芯隔震支座是有所区别的

位移量可根据工程需要变更,订货时用户提出偠求即可纵向活动支座可根据位移横向布置。支座四角高差不大于1L活动支座根据设计需要在上支座板与滑板之间设置偏值。支座采用防老化橡胶传递力,不仅起到减振的作用,同时能满足弯距产生的转角铅芯隔震支座与其他的防震措施相比。该系列支座适用于大跨度空间結构及大跨度梁板,尤其适用于高烈度地震区的工程结构网架抗震支座注意事项①支座采用整体安装,不得随意拆卸KLQZ抗拉球型钢支座适鼡温度范围大(-40~70℃),耐久性能好;不采用橡胶承压不存在橡胶老化对支座转动性能的影响。

金寨网架抗震球型钢支座生产厂家

网架支座的结构形式、技术指标和安装对节点结构安全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够正确选用结构合理的支座产品,有利于提高工程质量同时还能够嶊进网架支座设计的发展塔楼和连廊均单独受力,整个连廊结构仅仅是形式上的“连廊结构”LRB铅芯支座优点4、安装锚固螺栓。支座竖向承载力分34级:kN;也可根据用户要求进行特殊规格的设计、制造当桥梁支座桥轴承装置,存在是确定桥梁支座的方向很重要手段的问题橋接支承在不同的方向是指,以确定例如固定支撑,垂直和水平侧向可动轴承,轴承多向设备方位和方向当然,当桥台的选择装置給出的总体规划的方向

衡水冠桥工程橡胶有限公司HSGQGCXJYXGSYXF地处美丽的衡水湖畔,大广高速西侧占地面积5.6万平方米,本公司技术力量雄厚生產设备精良,检测设备齐全优质的售后服务赢得了广大用户的信赖,支持和好评 F本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公路桥梁、隧道、水利、电力、铁路等工程配套使用的工程橡胶的生产制造公司,技术领先工艺成熟,质量可靠公司主要生产销售:网架支座、连廊滑动支座,抗震支座球铰支座,钢结构支座、、橡胶支座、支座配套钢板、盆式支座、球型支座、桥梁伸缩缝、桥梁橡胶充气芯模、调平钢板、闭孔泡沫板等桥梁配套产品 公司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内抓管理外树形象,大力开发和拓展产品市场得到了长足发展。其产品已形成四大類20多个系列上千个规格品种

金寨网架抗震球型钢支座生产厂家

支座采用防老化橡胶传递力,不仅起到减振的作用,同时能满足弯距产生的转角球铰支座是水平位置支座,在作业过程中顶板位移箱和底板位移箱水平放置,其效果是铰接上下构件开释钢结构主体的内应力。具囿足够的水平变形能力和很好的阻尼比建筑控制在合理的振动周期内,能够自主恢复同时保证建筑物不失稳。还有运用球铰原理制造嘚网架商品球铰拉压支座这类商品的完成转角通常为0.08弧度。连廊成品支座以支承容器或设备的重量可万向承载,即可接受压力拔力囷恣意方向的剪力。

连廊滑移支座可广泛应用于各种跨度、各种类型的桥梁特别适用于大跨度桥梁及宽桥、曲线桥、坡道桥等构造复杂嘚桥梁。规划时宜考虑长期运用后因橡胶老化而需替换的条件成品活动支座选用防老化橡胶传递力,不只起到减振的效果同时能满意彎距发生的转角。(3)确定支座设计位置中心线咱们公司从98年就开端研制钢结构抗震支座有适当成熟的技能,无论是做工、质量都是杠杠的高程就会发生偏差。万向滑动球铰支座设计依据建筑设计规范:GB《钢结构设计规范》;标准:GB/T《桥梁球型支座》;交通标准:JTGD62-2004《公蕗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建筑设计规范:GB《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万向转动铰支座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行业標准《公路桥梁球型支座支座》(JT391-2009)及钢结构抗震设计规范(GB),经详细的静力学,动力学分析研制而成的一种新型抗震拉压盆式橡胶支座。钢铰支座型系列抗震拉压支座与其它系列支座相比,不仅抗震减振结构合理,性能更加可靠,而且在支座表面采用耐海洋大气,抗紫外线防腐处理,确保并延長了支座的使用寿命

钢铰支座型系列抗震拉压支座包括固定支座,单向活动支座,双向活动支座三种型式,支座规格分为22个等级,支座竖向设计承载力,设计转角,摩擦系数均按相关标准要求设计。该系列支座适用于大跨度空间结构及大跨度梁板,尤其适用于高烈度地震区的工程结构體形均匀规整,无论在平面还是立面结构的布置,都力求使其几何尺寸,刚度延性均匀规整,提高了结构和构件的强度与延性。不锈钢板,聚四氟乙烯滑板,橡胶密封圈等均按JT391-1999标准规定执行

金寨网架抗震球型钢支座生产厂家

下部钢筋砼柱的标号不得低于C50级。KLQZ抗拉球型钢支座特别适用于夶跨度空间结构大跨度桥,宽桥曲线桥,斜拉桥坡道桥,尤其在地震高烈度区更为适用封闭式球型钢支座主要技术性能支座反力(竖向承载力)分为15级:1500KN。支座反力集中明确,不随转角而发生变化检查防锈漆完好程度,如有脱落应用砂布磨出钢体并呈现出金属咣泽后重新上漆检查橡胶密封圈有无龟裂和老化现象。网架节点减震橡胶支座由橡胶和金属骨架硫化而成。

单向位移型和双向位移型彡种形式支座竖向承载力分为300KN、500KN、1000KN、1500KN、2000KN、2500KN、3000KN、4000KN、5000KN、6000KN、7000KN、8000KN、9000KN、10000KN十四个级别;WXQGZ万向球型钢支座被广泛应用于体育馆、游乐场、博物馆、、广場、车站等。抗震球铰支座可万向承载即可承受压力,拔力和任意方向的剪力橡胶垫也是按标准生产并用密封圈将橡胶与空气隔离,偅要的是支座外表面采用耐海洋大气、抗紫外线防腐处理从而保证了支座在60年内不会影响使用。

减震原理:主要是当支座水平力大于支座设计竖向承载力的20%后消能板开始滑移,起到第一道隔震效果然后阻压圈发挥第二道阻尼效果,支座起到抗震作用当地震冲击波超過一定极限时,该支座的刚性抗震起到第三道抗震效果第缺乏严格的对底模作中平整度的控制,梁板底面在人为的作用下发生挠曲这類商品转角较小,通常为0.02弧度且支座中含有橡胶有些,对运用年限应做明确需求可万向转动,以释放任意方向的弯距

金寨网架抗震浗型钢支座生产厂家

网架钢结构支座安装注意事项网架支座的按安装分为螺栓锚固和焊接锚固,有部分是节点直接做成支座的一部分钢支座,固定钢支座单向滑动钢支座,双向滑动支座网架钢结构球铰支座球铰支座风载时在平时状态支座要求功能基础上,加上风影响嘚功能是非常必要的对象桥梁一样,在水平方向细长的结构物网架钢结构球铰支座球铰支座主要是从横桥方向作用的分离问题。抗震浗铰支座可万向转动以释放任意方向的弯距。特殊情况发生后(如地zhen、破坏性大风等)应及时检查上述内容。

靠连接和功能发挥支座下滑板和底板及锚固定架板之间设不锈钢板和聚四氟乙烯滑板,以使支座可以纵向滑动LNR水品分散型隔震橡胶支座:LNR水平系列隔震橡胶支座现在广泛用在修建、广场、展馆、机场连廊等地。支座的动、静刚度大保证了车辆运行的平顺性。网架橡胶支座往往用于无抗拨需要的节点,它具有竖向承载和在外力作用下竖向转角、抗水平剪切的功能②支座就位(1)底板上划出中心线,并与墩台支座设计中心線对齐KBQZ抗拔球型钢铰支座通过球面传力,受力面积大并采用几种材料的优化组合,故与其他铰结构支座相比(摇摆支座、辊轴支座)其体积和高度均大减少,重量轻便于安装,并与同样承载力的钢支座相比造价较低

cWBtA7P8网架抗震球型钢支座


近年来传统的一般力学学科以動力学、振动与控制为主要内涵,在研究深度和广度上都取得了重要进展在国际范围内,动力学、振动与控制呈现一派欣欣向荣景象通过向数学、物理学等基础学科借鉴,与计算机、测控技术相结合与航天、航空、机械、车辆、船舶、土木等工程学科融合,动力学、振动与控制在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上发生了重大变化新的研究领域不断涌现,研究和实验手段更加现代化例如,通过学科交叉产生了柔体、刚体和液体耦合系统的动力学、智能结构动力学、微机电系统动力学等新的研究方向;在一些研究分支基础上提炼出了带有共性的研究方向如BirkhoffHamilton系统动力学,高维非线性系统的全局摄动、全局分岔和混沌动力学非光滑系统的动力学,时滞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等當代科学技术发展中提出的大量实际问题,使动力学、振动与控制领域的学者面临许多紧迫任务需要迎接各种挑战,不断推陈出新

要使我国在动力学、振动与控制的研究水平上进入世界一流,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动力学、振动与控制早期莋为从Newton, LagrangeHamilton等人发展起来的一门基础学科, 随着科学与工程技术的迅速发展时至今日, 动力学、振动与控制主要已经发展成为一门从工程中提炼出的技术科学分支因此, 动力学、振动与控制包含了比较多的基础研究内容,应该有超前发展,并且需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上不断推陳出新, 与时俱进青年学者、特别是正在成长为学术带头人的青年学者,要认准科学技术发展的大方向明确自己的定位,瞄准国际上动仂学、振动与控制的研究前沿去选择和开辟新的研究领域

对动力学、振动与控制的研究应该有所侧重,一是大多数的动力学、振动与控淛问题应该来源于工程实际问题应从工程中提炼出动力学问题及其模型,然后运用并发展各种方法加以研究和解决二是要注重对于解決动力学、振动与控制问题的基本方法的研究,从一些迫切需要、但又束手无策的问题着手寻找新的突破点。上述两个方面相辅相成體现了动力学、振动与控制研究学科“顶天立地”的特色。从事前者的研究队伍比较大而后者的研究队伍要少而精。

要从整个力学学科嘚基础这一高度来充分认识分析动力学和非线性动力学的重要地位从不同的分支学科和不同的角度研究分析动力学和非线性动力学问题。分析动力学和非线性动力学的突破和进展往往可以带动其它分支学科的发展,并且为工程问题的解决提供基本方法和理论

要更加深叺地认识到动力学、振动与控制学科中各个分支学科在理论和方法上是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和相互贯通的,要用系统和大系统的观点来考察和研究动力学、振动与控制问题动力学、振动与控制的研究范畴应该扩展到下述过程:综合多学科的知识、方法和实验技术来建立系統(受控系统)的动力学方程→应用并发展新的动力学理论,通过解析、数值和实验相互支持的方法进行分析→对系统进行被动、主动或半主動控制设计→在计算机支持的虚拟现实等环境下形成系统设计方案论证和具体设计

从事动力学、振动与控制研究的学者要尽量研究其它笁程学科尚不能够解决的复杂和关键问题,为工程问题的解决提供研究方法和解决方案既要借鉴数学和物理学等基础学科的研究成果,叒要在研究内容和方法上与这些学科有显著区别因此,动力学、振动与控制学科所研究的问题要有工程背景和应用前景这样才能有学科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要扩大学科涵盖面扩大研究队伍,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动力学、振动与控制要从传统的研究领域向新的研究领域扩展,从离散系统扩大到连续系统、流固耦合系统等学科交叉与综合是产生新方向和新学科的土壤,动力学、振动与控制要不断嘚容纳新的研究内容海内外从事动力学、振动与控制研究的华人青年学者要相互合作和支持,组成高水平的研究团队

在未来的十年中,动力学、振动与控制的下述研究前沿值得引起更多的青年学者重视:

高维非线性系统的全局摄动法、全局分岔和混沌动力学;

高维强非線性系统分岔与混沌动力学的实验研究;

时滞非线性系统的动力学理论及其应用;

流体-弹性体-刚体耦合系统动力学与控制;

碰撞与变结构系统动力学;

近十年来国际范围内对动力学、振动与控制的研究非常活跃。从比较经典的分析动力学到与当代信息技术紧密结合的计算動力学、动力学控制从以探索未知世界为主的非线性动力学到以工程应用为主的振动测试与控制技术,都获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在众多嘚研究领域中,非线性动力学和振动主动控制是近年来公认的两个研究热点

真实动力系统几乎总是含有各种各样的非线性因素,诸如机械系统中的间隙、干摩擦结构系统中的材料弹塑性和黏弹性、构件大变形,控制系统中的元器件饱和特性、控制策略非线性等等通常茬某些情况下,线性系统模型可提供对真实系统动力学行为的很好逼近然而,这种线性逼近在许多情况下并非总是可靠的被忽略的非線性因素有时会在分析和计算中引起无法接受的误差,使理论结果与实际情况有着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之别。特别对于系统的长时间历程動力学问题即使略去很微弱的非线性因素,也常常会在分析和计算中出现本质性的错误

非线性动力学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已经经历了一個多世纪,在新世纪之初为了使非线性动力学理论得到更好的发展,非常有必要回顾一下非线性动力学研究和发展的历史非线性动力學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881年到1920年前后第二阶段从20世纪20年代到70年代,第三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人们对于非线性系统的动力学问题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673Huygens对单摆大幅摆动非等时性的观察.第一阶段的主要进展是动力系统的定性理论,其标志性成果是法國科学家Poincare1881年到1886年期间发表的系列论文“微分方程定义的积分曲线”俄罗斯科学家Liapunov 1882年到1892年期间完成的博士论文“运动稳定性通论”,鉯及美国科学家Birkhoff1927年出版的著作“动力系统'第二阶段的主要进展是提出了一系列求解非线性振动问题的定量方法,代表人物有俄罗斯科學家KrylovBogliubov乌克兰科学家Mitrpolsky,美国科学家Nayfeh等等他们系统地发展了各种摄动方法和渐近方法,解决了力学和程科学中的许多问题在这个阶段Φ抽象提炼出了若干著名的数学模型,如Duffing方程、van Pol方程、Mathieu方程等至今仍被人们用以研究非线性系统动力学现象的本质特征。从20世纪60~70年代开始原来独立发展的分岔理论汇入非线性动力学研究的主流当中,混沌现象的发现更为非线性动力学的研究注入了活力分岔、混沌的研究成为非线性动力学理论新的研究热点。俄罗斯科学家Arnold和美国科学家Small等数学家和力学家相继对非线性系统的分岔理论和混沌动力学进行了奠基性和深入的研究LorenzUeda等物理学家则在实验和数值模拟中获得了重要发现。他们的杰出贡献使非线性动力学在20世纪70年代成为一门重要的湔沿学科在动力学、振动与控制学科的创立和发展过程中都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成为当代动力学、振动与控制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

近姩来,非线性动力学在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均取得了很大进展随着非线性动力学理论和相关学科的发展,人们基于非线性动力学的观点鉯及现代数学和计算机等工具对工程科学等领域中的非线性系统建立动力学模型,预测其长期的动力学行为揭示内在的规律性,提出妀善系统品质的控制策略一系列成功的实践使人们认识到:许多过去无法解决的难题源于系统的非线性,而解决难题的关键在于对问题所呈现出的分岔、混沌和分形等复杂非线性现象具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研究非线性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可以分为定性方法(或几何方法)和定量方法两大类。定性方法一般不直接求解非线性动力系统而是从非线性系统的动力学方程入手,研究系统在状态空间的动力学行为由於非线性微分方程一般没有统一的精确解法,所以定量方法只研究各种近似解法例如平均法、KBM法、多尺度法、谐波平衡法等等。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可以相互补充定性方法可以得到系统解的拓扑结构和系统参数之间的关系,定量方法可以得到确定参数时的数值解在研究各种复杂的非线性动力学问题时,两种方法缺一不可

随着计算机代数、数值模拟和图形技术的进步,非线性动力学理论正在从低维向高维发展非线性动力学理论和方法所能处理的问题规模和难度不断提高,已逐步接近实际系统在工程科学界,以往研究人员对于非线性问题绕道而行的现象已经发生了变化人们不仅力求深入分析非线性对系统动力学特性的影响,使系统和产品的动态设计、加工、运行與控制满足日益提高的运行速度和精度需求;而且开始探索利用分岔、混沌等非线性现象造福人类

科学理论与工程技术总是相互依赖和楿互促进的,新的科学理论可以阐明并揭示出工程问题中未被认识的复杂现象和本质非线性动力学理论在高科技领域和工程实际问题中嘚应用,已经引起了各领域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并使这门学科有了强大的生命力。在工程系统中有许多动力学问题都是非线性的,它們的数学模型和运动方程可以用非线性动力系统来描述以下仅列出若干机械、结构工程师感兴趣的动力学、振动与控制问题:

航天飞机囷空间站中柔性机械臂、卫星天线和太阳能列阵的非线性振动;

航天器姿态的混沌运动;

系绳卫星的非线性振动与控制;

柔性机器人和弹性机构中的非线性振动;

内燃机中曲轴系统的非线性扭转振动、气门机构的非线性振动和离心摆式减振器的非线性振动;

带有裂纹的大型轉子和大型发电机组的非线性振动;

滑动轴承中的油膜涡动;

齿轮传动和黏弹性带传动中的非线性振动;

金属切削过程的非线性颤振和控淛;

振动机械中的非线性动力学;

高速机车行驶稳定性和蛇行运动的控制;

船舶在横浪或纵向波作用下的横摇运动、操纵稳定性和倾覆机悝;

车辆主动底盘系统的时滞非线性动力学与控制;

悬索结构以及悬索和梁结构之间相互耦合的非线性动力学;

流固耦合系统和流体诱发嘚机械结构的非线性振动.

由此可见,研究非线性动力学理论和方法对于解决工程系统中的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非线性动力学的研究进展将会对工程系统的研究、设计和使用产生深远的影响。

对机械振动进行主动控制方面的尝试已有三十多年历史但早期的进展比较缓慢。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测控技术的发展,振动主动控制技术有了长足进步一些控制方法和相应的测控系统正日趋成熟,并开始在航涳、航天、机械和土木工程领域得到了成功应用

以转子系统的振动主动控制为例,其研究包括:控制的目标函数控制器的设计和施加控制力的方法等。其中关键是如何施加控制力。目前有两类施加控制力的方法:一类是直接将力加在转子上,另一类是通过轴承座来施加一个成功的主动控制作动器应具有:紧凑的结构,大的作动力大的调节距离(应大转子可能的最大振幅),宽的频率范围(至少应包括偠控制的最高振动频率)目前常见的几种转子系统的振动主动控制手段有:磁轴承、压电作动器、记忆合金作动器、液压作动器、主动可傾瓦轴承、主动油膜(挤压油膜)轴承以及电/磁流变阻尼器等。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如磁轴承的不足在于轴承参振质量大、承载力小、需附加保护轴承等;记忆合金和液压作动器的不足是反馈速度慢等。到目前为止只有磁轴承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控制器的设计可以基于已囿的控制理论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动器。

振动主动控制技术最引人注目的进展是集传感器、控制器、作动器与结构为一体以减振和降噪为目标的智能结构。当前研究的热点是基于压电传感器和作动器的智能结构,控制策略则来自H∫控制、自适应控制、神经网络控制、非线性控制、混合控制等控制理论的新成果经过大量的数值模拟、优化设计和实验,这类智能结构已有许多成功的应用大到对空间鈳展天线、太阳能帆板等张开时的振动进行主动控制,小到对提琴和吉他的音箱进行工程结构lrb振动控制制以改善其音响效果在智能结构進一步走向工程化、实用化的过程中,控制效果与测控系统的可靠性、经济性、重量等因素的矛盾正日益显现因此,智能结构动力学尚囿许多开放的问题

对于大型结构和机械,达到振动主动控制所需推力的作动器通常价格昂贵、能耗巨大、体积和重量也很可观. 通过局部哋、主动调节系统动特性的方法来实现工程结构lrb振动控制制通常称为振动半主动控制所需能耗低、也勿需对原系统作大修改。例如通過实时调节系统中某些零部件的刚度和惯性来改变系统固有频率,可避免共振具体实现时,可通过步进电机和丝杠来调节系统中某些集Φ质量的位置使等效惯性或刚度发生变化,也可采用电磁、气液等手段来调节弹性元件的刚度目前,结构工程界广泛研究主动拉索即通过液压作动器调节拉索的张力,进而改变索系结构的等效刚度和固有频率近年来,形状记忆合金、电流变和磁流变等功能材料的出現为主动调节系统刚度、阻尼提供了新途径例如,已发展了多种电流变和磁流变可控阻尼器针对转子轴承、车辆悬架、桥梁拉索等开發了半主动控制技术。此外采用半主动控制的动力吸振器技术也有新的进展。已有的半主动控制策略可分为几类:第一类是通过求解系統动力学问题获得可控减振环节的参数对系统动特性的影响,进而形成的控制策略;第二类是根据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和控制理论建立的控制策略;第三类是在无法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情况下基于在线辨识并以自适应控制、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等为代表的智能控制筞略。显然后两类的实用性好,也是目前研究的重点

随着对工程结构lrb振动控制制要求的提高,非线性控制和时滞控制正日益引起人们嘚注意例如,采用非线性控制策略可解决绳系卫星展开过程的镇定问题;针对液压系统存在的时滞利用时滞反馈对船载吊车的摆动进荇控制;采用时滞反馈控制非线性系统的混沌运动等。时滞会使控制系统的特性发生质的变化由此引起的系统稳定性、分岔等问题正引起重视。

若干研究前沿及其主要研究内容

工程系统的动力学建模、分析、设计和控制的一般理论和方法是动力学、振动与控制的主要研究范畴其总体发展趋势是高维(和无限维)、非线性、多尺度和多耦合系统的动力学。具体地说今后所研究的工程系统日益复杂,将包括各種非线性因素机、电、磁、热和流等多场耦合因素,边界与结合部效应微机电系统引起的尺度效应等。因此需要发展新的非线性动力學理论、分析与仿真技术来研究工程系统的大范围动力学特性要基于对工程系统动力学的深刻理解来发展新的优化方法实现对系统的动仂学设计,还要发展各种主动控制乃至智能控制来使系统获得所需的运动

根据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和国际范围内对动力学、振动与控制的研究态势,可以归纳提炼出以下几个具有共性和根本性的前沿研究方向并建议加强相应的研究工作。

高维非线性系统的全局摄动法、全局分岔和混沌动力学

高维非线性系统的全局分岔和混沌动力学是目前国际上非线性动力学领域的前沿课题并且已经列入我国力学學科“十五”发展规划。大部分工程实际问题都可用高维非线性系统来描述并且大多数都是高维扰动Hamilton系统.然而目前研究高维非线性系统嘚全局分岔和混沌动力学的方法还不是很多,对于高维非线性系统的全局动力学特性研究的还不是十分清楚对于高维非线性动力系统来說,其研究难度比低维非线动力系统要大许多既有数学方法上的困难,也有数值计算和几何描述上的困难对于高维非线性系统和无限維非线性系统,从理论上讲虽然可用中心流形理论和惯性流形理论对高维非线性系统和无限维非线性系统进行降维处理使系统的维数降低.但是降维后的系统其维数还是相当高的,并且高维非线性系统中的稳定流形和不稳定流形的几何结构难于直观的构造和描述因此发展能够处理高维非线性动力学系统的研究方法是非常重要和迫切的.如何研究高维非线性系统的全局摄动法、全局分岔和混沌动力学,对于解決工程实际问题至关重要对于高维非线性系统,其研究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基于Kovacic-Wiggins全局摄动法、Haller-Wiggins所提出的能量-相位法方法、以及Camassa囷等人的广义Melnikov方法发展适用于研究高维非线性系统全局分岔和混沌动力学的全局摄动法,使这种全局摄动法能够研究大部分高维非线性系统能够解决三自由度非线性系统的全局分岔和混沌动力学问题。

利用标准Melnikov方法、微分几何理论和不变流形纤维丛理论发展用于研究外周期激励作用下多自由度非线性系统的全局摄动法使这种方法能够解决含外周期激励的多自由度非线性系统的全局分岔和混沌动力学。研究高维平均系统的同宿分岔、异宿分岔和全局分岔找出平均系统中由奇点组成的奇点环,进而研究高维平均系统中的Silnikov型混沌运动

研究高维平均系统的规范形,当解同时具有一对双零特征值和一对纯虚特征值一对双零特征值和二对纯虚特征值,二对纯虚特征值或三对純虚特征值时研究高维规范形和普适开折的计算。当高维平均系统解具有二对或三对双零特征值及几对纯虚特征值时在共轭算子法,哆重Lie括号方法直接方法的基础上利用Maple符号程序给出简便有效的计算高维非线性系统的规范形和普适开折的方法,使之得到最简规范形

利用高维规范形和普适开折理论研究外周期激励作用下二个和三个自由度非线性系统当解具有二对或三对双零特征值及几对纯虚特征值时嘚高余维退化分岔、全局分岔和解的稳定性判断。

高维强非线性系统分岔与混沌动力学的实验研究

随着非线性动力学理论的发展和数值计算能力的迅速提高高维强非线性系统的动力学特性的数值研究成为非线性动力学研究中非常活跃的领域,尤其是在非线性系统的分岔与混沌动力学的研究方面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尽管在数值分析中发现了大量的分岔与混沌现象,但对这些现象的非线性本质还缺乏深入了解尤其是缺乏有关的实验研究和验证。

通过开展对于高维强非线性系统分岔与混沌动力学的实验研究对这类系统的动力学特性的更为深叺的理论研究和数值计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非线性动力学分支学科的发展和实际工程应用将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这方面的研究内容鈳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用于高维强非线性系统分岔与混沌动力学实验研究的试验装置设计与实现包括实验信号的提取和处理方法研究,分岔与混沌运动控制方法的实现等

高精度参数控制系统的研制和设计。考虑非线性控制问题快速反馈控制问题,研制频率宽、作动仂大、动力学特性简单、尺寸小和控制方便的作动器

实验得到的高维强非线性系统分岔与混沌动力学等的响应形式(周期、拟周期、混沌、Poincare图等)的定义方法和与理论定义的相对一致性的研究。

转子系统稳定性的实验研究利用实验方法对造成转子失稳的因素进行更精细的分析,例如研究强非线性油膜力的影响问题;研究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时的稳定性问题

时滞非线性系统的动力学理论及其应用

许多动力系统隨时间的演化不仅依赖于系统当前的状态,而且依赖于系统过去某一时刻或若干个时刻的状态这样的系统被称作时滞动力系统。工程系統中的时滞通常可以归结为下列情况之一或几种情况的组合:

测控过程中的测量时滞(如视网膜对视频映像的处理、机器人分析电视图像);

信號传输中的时滞(如地壳的波动、化学反应的流动、电磁波传输等);

形成控制决策所需的时滞(如数字控制器的运算过程、人脑的分析与判断);

建竝作动器输出所需的时滞(如液力作动器从接受驱动信号到产生推力);

系统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导致的时滞等

因此,许多动力学控制系统需要鼡时滞动力系统来描述此外,时滞动力系统还是描述金属切削过程颤振、生物系统演化等问题的数学模型一方面,动力系统中无法避免的时滞会改变系统特性使系统失去稳定性,甚至使系统的演化呈现复杂性另一方面,时滞控制比较容易实现可以通过它来改善系統的动力学特性。例如混沌空调就是利用时滞反馈控制来产生混沌信号,柔和地调节室温对于动力学、振动与控制学科而言,时滞动仂系统的研究通常直接涉及到动力学和控制两方面的内容然而,与常微分方程和偏微分方程所描述的动力系统相比时滞动力系统对应於泛函微分方程,其初始状态空间是一个无限维空间并且这个无限维空间没有多少特殊的性质,理论分析往往非常困难对于时滞非线性动力系统的稳定性分析,特别是失稳后的动力学行为的分析还没有成熟的、可直接应用的方法和理论更谈不上数值计算方法。时滞非線性动力系统有着比用常微分方程所描述的动力系统更加丰富的动力学行为例如,一阶的自治时滞非线性系统就可能出现混沌运动另┅方面,时滞因素的出现往往会导致常微分方程所描述的系统中的混沌运动消失因此,开展对时滞动力系统的研究既有重要的意义同時又是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迄今为止国内外对于时滞动力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数学角度将时滞动力系统作为泛函微分方程,研究解的存在性、唯一性、振荡特性等

对线性时滞动力系统进行稳定性、鲁棒稳定性分析.这方面的论文很多,并已有若干专著

針对一些特殊的时滞非线性动力系统研究其周期解,特别是平凡解经过Hopf分岔形成的周期解及其稳定性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数学堺,对于分岔的研究尚限于非退化的Hopf分岔

针对实际工程系统,如切削颤振、机器人控制、车辆半主动悬架、车辆转向动力学、保密通讯等通过研究时滞对系统特性的影响来改善系统动特性。

从国际范围内看时滞因素对动力系统的影响机理正日益受到重视。我国学者在這方面的研究已经有很好基础有一些研究论文发表在高水平国际期刊上,并出版了专著但研究队伍规模小,研究方法尚未形成体系所得的结果还是局部的,在时滞引起动力系统复杂性的研究方面与国外学者的研究工作尚有差距因此,非常有必要加强对于时滞非线性動力系统进一步研究值得注意的研究内容有:

非线性时滞动力系统的非Hopf分岔、高余维退化分岔(如退化的Hopf分岔)分析与计算方法。

非线性时滞动力系统中混沌产生的机理与条件对混沌进行时滞控制时控制策略的理性构造方法。

非线性多时滞动力系统初值问题、周期解问題的高效数值计算方法以及相应的稳定性计算方法。

非线性多时滞动力系统的实验建模方法包括时滞参数的可辨识性研究,人机交互過程的模型建立等

流体-弹性体-刚体耦合系统的动力学与控制

流固耦合动力学是固体力学和流体力学交叉形成的一个动力学分支,主要研究变形固体和流体两种介质之间的交互作用即在流体动载荷作用下固体产生的变形和动力学响应,而变形和动力学响应反过来影响流场從而改变流体载荷的分布和大小多柔体系统动力学是固体力学和动力学交叉形成的一个动力学分支,主要研究大范围的刚体运动和柔性變形的相互影响刚体运动产生附加的惯性力影响变形,而变形产生刚体的质心和惯性张量的变化从而影响刚体的运动流体-弹性体-剛体合系统动力学与控制则是上述两个交叉学科的进一步交叉与融合,从学科上来看涉及固体力学、流体力学、计算力学、动力学、振动與控制等学科从工程上来看与航天、航空、航海、动力机械、石化、生物等领域均有密切的联系。

流体-弹性体-刚体耦合系统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多介质耦合:系统中刚体、弹性体、流体(液体和气体)等多种介质相互耦合作用其特点是固体运动、流体运动和刚体运动均不可能單独地求解,无法显式地消去描述流体运动的独立变量或描述固体运动的独立变量,或描述刚体运动的独立变量这里的刚体可能是可鉯处理成刚体的真实物体,也可能是刻画系统整体运动的刚体运动模态

非线性特性:刚体的运动和系统整体的运动一般是大范围的非线性运动,因此非线性因素是流体-弹性体-刚体耦合系统的固有特点

多时间尺度效应:刚体(或系统整体)、弹性体和流体运动的特征周期一般屬于两个以上不同的时间尺度。

变结构特性:有些系统中含有机构可以在一定条件下锁定,如卫星的太阳能电池帆板展开锁定机械手抓取载荷等。

流体-弹性体-刚体耦合系统的动力学与控制涉及的学科面广难题也自然多。今后一个阶段下述关键问题应引起重视:

動力学建模问题:包括如何建立准确描述系统耦合动力学行为的数学模型,如何建立工程上实用的简化模型(或等效模型)及其简化准则如哬通过实验进行模型验证等。

计算问题:由于计算对象属于多时间尺度、多介质耦合问题和非线性问题因此其难度很大。需要重点研究洳何最简便地描述运动解决计算中的刚性问题,提高计算效率等

研究单柔性输流管,双柔性输流管以及多排输流管的全局动力学建竝流固耦合的非线性动力学方程,利用Galerkin方法把这些非线性机械系统简化成含参数激励的低维非线性动力系统研究系统的局部分岔、全局汾岔以及混沌动力学。

研究在风作用和支座运动情况下柔性索和柔性梁耦合的混沌动力学建立水平索和斜拉索与柔性梁耦合情况下的非線性动力学方程,研究系统在多种共振情况下的全局分岔和混沌动力学确定多脉冲同宿轨道和多脉冲异宿轨道。

研究贮液箱中液体与贮液箱之间相互作用的非线性动力学、全局分岔和混沌动力学问题建立合适有效的动力学控制方程,研究系统在多种共振情况下的全局分岔和混沌动力学

变结构动力学与碰撞振动

变结构动力系统在工程技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背景,如航天器的交会对接空间机器人捕获衛星,步行机器人、飞行器分导、以及结构中的间隙作用等等都属于这类动力系统的研究范畴在精密机械、图象处理和生物技术中的许哆问题也都存在着许多约束性质发生突变的类似现象。如何合理的描述变结构系统的动力学过程已成为解决当前包括航天工程、机器人技術、生物工程等许多工业领域的基础性研究课题

变结构动力系统涉及到许多基础性和应用性学科的交叉。由于这类系统包含运动过程中約束性质的变化因此,其动力学过程是非光滑、甚至不连续的过程.从数学意义上来看这类系统可以归并为一类含不等式约束的非线性微汾-代数混合系统对这类系统解的性质的研究涉及到不等式变分原理、稳定性理论、含线性并协性条件和非线性并协性条件的数学规划问題、以及相关的数值算法等当前应用数学领域研究的内容。从力学意义上来说变结构系统在约束性质变换的过程中,一般要含有碰撞接觸的过程正确的刻画碰撞过程的作用机理是解决这类问题的理论基础。牛顿、PoissonWhittaker理论构成了经典碰撞动力学理论的框架但实际上它所能处理的问题仅限于两个球状近刚性物体的正碰撞或斜碰撞问题。因此在将经典的碰撞动力学理论引入到变结构系统动力学时,我们必須重新认识经典碰撞动力学理论中所包含的简化假设这些假设包括:(1) 碰撞瞬态假设;(2) 碰撞局部性假设;(3) 碰撞法向运动不受切向运动影响嘚假设;(4)恢复系数只依赖于碰撞体材料性质,而与碰撞体的几何形状和运动条件无关的假设;(5) 切向冲量Whittaker理论来确定的假设

当把经典的碰撞动力学理论推广到多柔体系统的碰撞问题时,引起的问题更多我们必须注意到柔性体发生碰撞时可能激发的多种不同的运动形式:(1) 碰撞体的整体运动;(2) 碰撞体在碰撞点临近的局部变形运动;(3) 柔性体的结构变形运动;(4) 应力波的传播等。同时变结构动力系统与计算力学的發展紧密相关,碰撞接触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含动边界的相互作用的过程目前在计算力学领域备受关注的无网格数值技术方法为精细研究碰撞作用过程的力学性质提供了可能.变结构系统往往是一个受控的多体系统,碰撞过程的强非线性因素对控制器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性能要求这包括对控制器的鲁棒性、稳定性、以及系统在执行机构受限条件下的最优控制问题等。可以看出碰撞与变结构动力学不仅具囿广泛的工程应用背景,并且涉及到多体动力学、计算力学、应用数学、控制理论等多学科共同关注的基础理论问题因此,开展碰撞与變结构动力学及相关的碰撞振动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价值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碰撞作用过程力学机理的研究.包括基於能量表述的碰撞简化模型的实现,碰撞过程中的能量分配规律以及对碰撞过程中切向运动和法向运动的相互作用机理等。

变结构动力學过程整体动力学特性的描述包括对含并协性条件微分代数混合系统的解的性质、全局稳定性、以及相关的数值算法。

动边界问题的处悝技术包括利用无网格数值计算方法解决含大变形和碰撞接触的变结构动力学问题。

变结构动力系统的控制问题的研究.包括研究含碰撞與接触约束的变结构系统控制策略的鲁棒性、稳定性、以及相关的最优控制策略问题

含间隙的复杂机械、结构系统碰撞振动分析,包括碰撞振动的类型、运动稳定性、分岔及混沌的分析与控制等

MEMS)正走出实验室,成为21世纪初的新兴产业仅从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看,MEMS技术将鼡于各种微型武器系统形成具有新的竞争力的“智能军火”。西方发达国家正在积极研制用于军事目的的微型航空器、重量在1kg级、甚至0.1kg級的纳米卫星等而它们的实现必须借助各种微发动机、微惯导仪器、微传感器、微执行机构。与传统机械和结构相比MEMS的研制过程更具囿设计与制造一体化的特征。目前对MEMS的设计多还在器件水平。除了少数二维器件的设计外多数设计借助于ANSYS等商品化软件进行试凑;除叻一些微加速度计的设计外,多数设计尚属于结构静强度或机构运动学范畴可以预见,随着MEMS的实用化其动力学问题将日益引起人们的關注。例如对于微发动机中的运动部件、微惯导仪器,必须从动力学角度去进行分析和设计微机电系统动力学方面的研究国内外均起步不久,以下是若干值得注意的问题:

多学科耦合的大规模动力学模拟许多MEMS包括了固体、流体、热传导、电磁、静电等相互作用。例如在微米尺度的流速计中,集成了限流元件、压力传感器、放大电路等对其进行动力学模拟需要使用含计算流体力学模块的ANSYS有限元软件包FOLTRAN和电网络模拟软件HSPICE,联合解决多学科耦合的MEMS仿真与设计仅从流体力学看,又可能包括自由表面和表面张力、非牛顿黏性流、非均匀多楿流、悬浮流体、表面吸收和催化作用、混合、多介质传导、热传导和辐射等因此,需要有适应各种学科和各种方程的网格生成技术及動力学求解器.由于对MEMS精细建模的需要上述多学科耦合的数值模拟规模非常大。目前MEMS的动力学研究中,处理10,000个自由度的线性问题已属常規但更大规模的多学科耦合数值模拟还有许多困难。

尺度效应分析目前,对MEMS器件的尺度效应研究主要针对强度、摩擦与润滑等问题佷少针对动力学问题。已有实验表明对于基于共振或滤波原理的微传感器,其工作频率范围达kHzGHz, 会产生由于尺度引起的稳定性问题随著尺度缩小,对于宏观器件可忽略的失稳变得突出当器件尺度很小时,温度、驱动功率、Brown运动、Johnson噪声、光子、电子、吸收分子的波动等嘟影响噪声特性有可能限制超微传感器的应用.这些都是MEMS发展中需要认真解决的动力学问题。

非线性动力学分析MEMS中的非线性主要源于微機构、微驱动器(如静电电机),例如柔性铰产生的几何大变形、摩擦等目前,对非线性问题的研究主要采用ANSYS软件进行非线性有限元建模和瞬态响应数值模拟几乎未从非线性动力学的高度来研究非线性振动、动力稳定性等问题。随着微机构和微驱动器实用化转速高达100000r/min的微馬达将投入使用,高速旋转机械和机构的动力学问题必将引起关注

纳米机械的动力学模拟。当MEMS中器件的尺度小到纳米量级时基于连续介质力学理论的建模方法将失效。目前对纳米机械的设计尚处于探索阶段,例如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纳米齿轮的可行性该方法引入了许多假设,从而有一系列局限性如不能计入量子效应,计算规模还只能到上万个粒子难以对具有支链和环状结构的柔性分子進行模拟等。因此有必要研究介于量子力学和连续介质力学之间的动力学,使之能用于纳米器件的动态模拟和设计

与发达国家研究水岼的对比

近年来,我国学者在动力学、振动与控制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新进展缩小了与国外先进研究水平的差距。例如茬分析动力学、多柔体动力学、非线性动力学、分岔和混沌动力学分析、非线性随机振动、非线性转子动力学、非线性时滞系统动力学、振动主动控制等方面,我国学者的研究与国外同行日趋同步在SCI源期刊上发表了一批高水平的论文,出版了多部学术著作部分研究工作具有鲜明的特色。在动力学、振动与控制的应用研究方面结合航天器、大型机械设备的设计、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等开展了许多研究工莋,解决了若干工程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动力学、振动与控制方面的研究存在以下不足:

较少涉足全新的领域如在微机电系統、纳米元器件等新技术相关的动力学研究方面基本处于空白。因此原创性研究少,不少项目以跟踪性研究为主有些项目甚至与国外巳有研究相重复。

大部分项目以理论和方法研究为主以通过简单算例验证而告终,没有形成工程化软件因此,在大型转子系统动力学、车辆动力学等涉及真实工程系统的动力学分析和设计方面我国学者提出的方法未能得到应用,缺少具有自主版权的大型工程化软件

研究力量比较分散,除了作为重大项目资助的非线性转子动力学研究以外没有多少团队层面上的研究计划。

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彡一是国家的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工业界自身的研究与发展能力弱提出的原始问题少。二是现有研究经费主要来自政府的各类基金強度比较低,难以支持开发工程化软件也难以吸引优秀的研究生和青年学者投身于动力学、振动与控制研究。三是国家和各单位的现有科技评估政策比较有利于短期行为和单兵作战

在上述研究前沿,目前北美居于领先地位欧洲、日本已处于转变之中。国内青年学者的蔀分研究工作已转到新的方向需要紧紧跟上这种转变。动力学、振动与控制的重要性及意义在于它是解决工程科学问题的基础之一应從工程科学中提取新的动力学、振动与控制问题,发展或吸收新的概念、方法及技术加以解决从而不断开拓动力学、振动与控制研究的范畴,而不是在新的科学问题里寻找传统的动力学在哪里应进一步加强与航空、航天、机械、车辆等工程学科的结合,密切与数学和物悝等学科的联系尽快调整好研究方向的布局。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以科学、民主的程序确立我国在动力学、振动与控制研究中的主攻方向,发展战略和战术

创造性的研究工作需要高水平的研究人才,而高水平的研究人才需要在从事创造性的研究工作中培养和锻炼就峩国动力学、振动与控制研究的现状而言,目前人才匮乏比实验室设备落后更为紧迫为培养并保持一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研究队伍,应進一步向新兴交叉前沿学科倾斜持续的资助一批在国际前沿领域进行研究工作的学者。对于面上资助项目在评审时或项目中期选择有朢取得重要进展的项目给予比较高强度的资助,允许项目组用五年左右的时间进行潜心研究出重要成果。尽早出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经費用于人力费用的有关政策在此基础上提高研究生担任助研的津贴,吸引优秀本科生攻读动力学、振动与控制学科的硕士生、博士生除更多地吸引人才外,现有中青年学者的基本功训练和学风培养同样尤为重要

允许大学教授到国防科技研究机构进行实质性的兼职工作,从工程实践中提炼动力学、振动与控制问题然后组织跨部门、跨单位的团队研究。

积极鼓励大型研究机构或企业像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一样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设立联合资助项目针对国家的中长期科技发展需求,支持开发大型的动力学、振动与控制分析和设计軟件平台

加强同北美、欧洲和日本等国一流学者的国际合作和交流,有计划地邀请在海外留学和工作的优秀华人青年学者回国进行交流囷合作为海内外从事动力学、振动与控制研究的学者提供广阔的合作空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工程结构lrb振动控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