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工业大学学生证日语系有多少贵州学生

西安工业大学院系及专业简介
  建 筑 学 院
  建筑学院具有悠久的历史,其前身是原东北大学建筑系和苏南工业专科学校建筑科。东北大学建筑系于1928年由留美学者梁思成先生创建,苏南工业专科学校建筑科于1923年由留日学者柳士英和刘敦桢两位先生创建,两校开创了中国现代建筑教育的先河。1956年根据国家高等院校调整方案将两校的建筑系(科)整建制合并并迁往西安。
  自1956年并校至今,建筑学院共培养建筑学专业毕业生2180余名,城市规划专业毕业生480余名。目前建筑学院在读本科生844名。
  建筑学院从并校伊始即招收培养研究生。现拥有建筑学科博士后流动站1个,建筑学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技术科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等4个学科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690余名。
  建筑学专业自创建迄今已有近80年的办学史,城市规划专业也有20年的历史,已成为教育体系完善、专业特色鲜明的全国最优秀的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之一。继1994年、2000年以优秀级的成绩通过全国建筑学专业评估委员会的评估以后,2006年又以优秀级再次通过国家专业评估,城市规划专业也再次以优秀级通过全国城市规划专业的复评,成为国际上承认学位的少数中国高校(专业)之一,也是西北地区有资格授予建筑学学士、建筑学硕士学位以及工学博士学位的唯一院校。
  建筑学院拥有一支学科门类齐全、专业梯队完整、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学院现有教师128名,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40人,讲师44人。学院下设7个研究所,4个试验中心和教育部建筑数字博物馆,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国家甲级资质)为研究生、本科生提供了良好的专业学习和专业实践的场所。在保证教学的同时,学院教师们承担了包括国家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重大科研合作项目在内的二十余项科研项目和上百项省部级项目,荣获多项奖项。继1999年受国际建协委托我校成功举办第17届世界建筑师大会第5次获大奖之后,在2005年第22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上,我校建筑学专业大学生提交的设计方案又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
  建筑学院十分注重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先后聘请美国哈佛大学,德国德累斯特大学、魏玛大学,法国波尔多城市与景观学院,挪威科技大学,意大利罗马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日本大学等国际著名大学教授为客座教授,并与之建立了稳定的校际友好合作关系,每年定期进行教学和科研合作。
  栉风沐雨,顽强拼搏,建筑学院创造了辉煌的过去;求源笃实,锐意创新,建筑学院更能谱写壮丽的新篇。
  建筑学专业(学制五年& 建筑学学士)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具有较宽的基础知识面和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现代建筑设计理论与创造能力,从事建筑设计及城市群体规划设计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建筑师。
  二、专业内容
  在校期间系统学习各类建筑设计原理和方法、建筑群体规划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城市局部的详细规划设计、建筑结构、建筑构造、建筑材料、建筑经济与施工、建筑设备、中外建筑史、城市发展史以及有关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
  三、课程设置
  ①主要课程
  哲学、中国革命史、政治经济学、体育、外语、高等数学、法律基础、软件基础(CAAD)、画几及阴影透视、美术、建筑力学、建筑结构、建筑构造、工程经济、建筑法规、建筑物理、建筑设备、外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史、建筑概论、建筑初步、形态构成、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居住建筑设计原理、城市规划与设计原理、园林景观与庭院设计及各种空间类型的建筑设计课和相关的选修课等。
  ②实践环节
  军事训练、公益劳动、素描实习、色彩实习、外埠实习、模型制作、设计实践、古建测绘、建筑师业务实践、毕业实习。
  四、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
  建筑设计(研究)院,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大专院校建筑学院(系)或建筑科研部门,可从事建筑设计、规划布局、建筑造型、结构造型、室内外空间环境设计、建筑技术经济等方面的设计、研究、教学和管理工作。
  城市规划专业(学制五年& 工学学士)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具有较宽的基础知识面和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和设计能力,按现代化要求组织和创造人类赖以生活、工作、游憩环境空间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规划师。
  二、专业内容
  在校期间系统学习城市规划与设计原理、建筑设计原理、建筑力学、建筑结构、建筑构造、建筑史和城建史、环境工程学、人文科学基础、城市道路与交通、城市给排水、园林绿化、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等知识。
  三、课程设置
  ①主要课程
  哲学、中国革命史、政治经济学、体育、外语、高等数学、法律基础、软件基础(CAAD)、画几及阴影透视、美术、建筑力学、建筑结构、建筑构造、测量学、城市工程地质学、城市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城市道路及交通、建筑设备与市政工程设施、外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史、设计基础、建筑初步、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居住建筑设计原理、城市规划设计原理、居住环境规划原理、园林景观与家庭设计及各类城市规划设计课程和相关的选修课。
  ② 实践环节
  军事训练、公益劳动、素描实习、色彩实习、模型制作、城市测绘、建筑参观、城市与建筑认识实习、规划院实习、规划师业务实践、毕业实习。
  四、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
  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建筑设计(研究)院,大专院校及科研单位,可从事城市设计、城市(镇)规划及建筑设计、研究、教学和管理工作。
  土木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学院的前身&&建筑工程系成立于1956年并校之时,由原东北工学院建筑系、西北工学院土木系、青岛工学院土木系、苏南工业专科学校土木科合并而成,汇聚了建国初期结构工程、工程力学等方面的一大批专家和学者。1999年,结合国家教育部新的专业目录,我校综合专业和学科优势,将原建筑系的总图设计与运输工程专业并入建筑工程系,成立土木工程学院,开办土木工程和交通工程两个专业。我院土木工程专业已连续三次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专业评估,毕业生具有中英互认结构工程师申请资格,2002年被评为陕西省名牌专业。交通工程专业含总图设计与运输工程方向,学校自并校以来一直是全国培养总图设计与运输工程人才的唯一高校。
  土木工程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整体水平高、发展趋势良好的师资队伍,目前共有教职工154人,其中教授34人,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44人,94%的教师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全校共有11个实验室为土木工程专业和交通工程专业的教学服务,其中结构工程与抗震实验室、岩土工程实验室、道桥与交通实验室、土木与交通工程仿真中心隶属土木工程学院,面积总计12000多平方米,各类实验教学仪器500多台套,设备及资产总值近2000万元。结构工程与抗震实验室为陕西省重点实验室,2005年被国家教育部列入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是我国西北地区历史最长、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的土木工程实验室。
  学院设有专门的图书资料室,与校图书馆联网建设,目前拥有与土木、交通工程专业有关的中外文期刊170余种,各种图书、期刊、教学资料2.5万册。
  学院坚持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相结合、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相互促进的发展模式,以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提升本科教育的水平。上世纪60年代,学院开始培养结构工程硕士研究生,1981年获准设立全国首批的结构工程博士点,1999年设立土木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0年被批准为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结构工程学科于2002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学院目前拥有结构工程、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土木工程建造与管理、现代结构理论、智能建筑环境技术等七个博士点,还拥有七个硕士点、一个工程硕士点和四个高教硕士点。
  自并校以来,土木工程学院的历代同仁辛勤耕耘,共为国家建设输送土木工程专业人才13500多名,交通工程专业人才2700多名,合计16200多名。毕业生综合素质高、专业基础扎实、工作能力强、责任心高、协作精神突出,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近三年两专业毕业生供需比均保持在1:3左右,就业率均在98%以上。
  1、土木工程专业(学制四年& 工学学士)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并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
  毕业生能从事土木工程的设计、施工与管理工作,具有初步的项目规划和研究开发能力。
  二、专业内容
  土木工程专业依据培养目标构建先进、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以数学、工程力学为基础,掌握一门外语,能使用计算机进行土木工程的设计、施工与管理工作;学习土木工程中各类结构的设计理论与方法,各类岩土及基础工程的设计与处理,现代化的施工技术与管理等知识系列,并付诸实践环节,加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创新能力的训练,使学生成为科研、设计、施工、管理型人才。
  三、课程设置
  ① 主要的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英语及专业外语;计算机文化基础及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方法,数学物理方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流体力学;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工程地质,土木工程概论,土木工程材料,土木制图基础及土建图学,计算机辅助设计,CAD高级应用技术,工程测量;荷载与结构设计方法,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钢结构设计原理,砌体结构,土木工程施工,工程经济与项目管理,工程概预算等。
  ② 主要的专业课有:
  建筑工程课群组:房屋建筑学,混凝土结构设计,钢结构设计,工程结构抗震,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结构试验与检测加固,特种结构等。
  岩土工程课群组:基础工程,岩石力学,土动力学与抗震,岩土工程测试技术,地基处理,动力地基与基础,湿陷性黄土地基等。
  道桥工程课群组:道路勘测设计,路基路面工程,桥梁工程,城市道路工程,桥梁结构抗震与抗风设计,桥梁结构试验,桥涵水文等。
  四、毕业后主要就业去向
  可从事土木工程领域高等院校的教学工作,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设计、施工、管理、研究、监理、投资和开发等工作。
  2、交通工程专业(含总图设计与运输工程)(学制四年& 工学学士)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较宽的基础知识面和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现代规划与设计理论和方法,从事工业企业与民用总图运输规划与设计、交通规划与设计、市政设施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与城镇体系规划,及其研究和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专业内容
  交通工程专业依据培养目标构建先进、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以运筹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系统工程学为基础,掌握一门外语,使用计算机进行总图运输规划、设计和管理,交通规划设计与管理工作。学习交通工程学原理、城市规划原理、总图设计理论与方法、交通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公路及道路工程、工业铁路工程、工程管线综合等知识系列,并付诸实践性环节,加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创新能力的训练,使学生成为科研、规划、设计、管理型人才。
  三、课程设置
  ① 主要的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英语及专业外语,计算机文化基础及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建筑力学,土力学,土建工程,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水力水文学,土木制图基础及土建图学,工程测量学,系统工程,城市规划原理,交通工程学,道路勘测设计,道路工程,物流学,综合运输规划,机场与港口规划,区域规划,路基路面工程,园林绿化,工程经济等。
  ② 主要的专业课有
  总图设计与运输工程课群组:房屋建筑学,工业生产工艺,厂址选择,总图设计,工业企业总体规划,工程管线综合规划与设计,机械化运输与装卸设备,工业铁路线路与站场,工业园区规划等。
  交通工程课群组:高速公路与立交工程,交通调查与分析,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交通枢纽规划与设计,交通工程设施设计,交通管理与控制,道路经济与管理,交通安全,交通环境工程等。
  四、毕业后主要就业去向
  学生毕业后可在国家与省市的发展规划部门、工程规划设计部门、交通管理部门、大型企业、高等院校及科研部门,从事交通规划、交通工程设计、城市规划、总图运输设计、研究、教学和管理工作。
  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是在原卫生工程系、环境工程系的基础上成立的,至今已走过51年的历程。目前拥有4个本科专业(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给水排水、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4个硕士点(环境工程、市政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环境科学),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环境科学与工程),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环境工程、市政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环境科学、环境材料)和2个博士后流动站(环境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环境工程),3个省级名牌专业(环境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排水工程),是我国西部13个省(市)中高等教育层次最全的环境类院系。现有教职工107人,其中教授21人,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30人;现有在校本科生1044人,硕士生507人,工程硕士高教硕士164人,博士生108人,博士后6人。现每年招本科生180余人,硕士生170余人,博士生20余人。有5个教研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2个陕西省重点实验室,拥有一个分析中心、教学实验中心、工程实验研究中心、1个计算中心。实验室现有建筑面积10000m2。目前该院已经形成了本(专)科、硕士、博士、博士后以及成人教育的多层次、多规格的较完整的教育、教学体系,形成了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市政工程专业的科学研究体系。
  50年来,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1项,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项,国家&973&项目2项,国家&863&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9项,国家&六.五&至&十.五&科技攻关项目13项,国际合作项目8项,教育部、国家环保总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水利部、陕西省等省部级攻关项目与基金项目120余项。出版专著、教材近190余部,发表论文1600余篇,申报与授权国家专利40项,获得国家科技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49项。主持完成教育部、陕西省教学改革项目11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6项。
  50年来,共培养本(专)科毕业生7236人,硕士生673人,博士生57人,不少人已经成为国家机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和教学科研单位的学术带头人,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得到了社会普遍好评。
  1.环境工程专业(学制四年 工学学士)
  一、培养目标
  培养企事业、城市及区域(含流域、近海)环境污染控制工程的规划、设计,运行管理和科研开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专业内容
  本专业学生将系统学习环境污染控制工程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应用技能。以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环境噪声和其它环境污染控制工程的规划、咨询、设计、运行管理和科研开发为主要专业内容。
  三、课程设置
  ①主要课程
  无机化学、无机化学试验、物理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流体力学与流体力学机械、传热学、传质原理、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环境监测、噪声控制、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环境管理的原理与方法、环境质量评价、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
  ②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社会实践、公益劳动、军事训练、金工实习、监测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
  四、毕业后主要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到科研院所、设计单位、高校、环境管理部门及企事业单位从事环境污染控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环境管理、环境规划和环境监测等工作。
  2.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学制四年 工学学士)
  一、培养目标
  培养基础扎实、专业面宽、素质高、能力强、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较强适应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在水的开采、加工、输送、回收与再生回用这一社会循环领域中从事城镇、工业和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规划、设计、咨询、施工、管理、运营、教育及科学研究与开发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培养要求
  学生主要学习给水排水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接受外语与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基础训练,具备从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与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包括:1 .扎实的自然科学知识基础、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外语与计算机应用能力。2.系统掌握本专业领域内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3.掌握工程设计方法、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工程方案的技术经济分析,以及生产与设备的运行管理。4.了解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理论前沿与发展动态。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核心课程与主要教学实践环节
  ①核心课程
  水化学、水处理生物学、水力学、水文学与水文地质学、工程力学、电工电子学、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水质工程学、给水排水管网系统、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水工艺设备基础、水工程仪表与控制、水工程经济、水工程施工。
  ②主要教学实践环节
  计算机应用与上机实习、水质分析实验、水处理生物学实验、水力学实验、水处理实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
  四、毕业生主要就业去向
  毕业生可在各类规划设计部门、城市公用事业部门、城市市政建设与管理部门、环保部门、物业管理部门、大中型工业企业、房地产公司、科研部门及学校等企事业单位从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的规划、设计、运行、管理、施工、科学研究和教学等工作。
  3.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学制四年 工学学士)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原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成立于1956年。本专业成立以来,承担了一大批国际合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及省部级项目,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级、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励24项。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有创新意识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高级技术人才。
  毕业生主要从事建筑环境及其它人工环境领域的设计、科研、施工、管理及设备研发等工作。毕业生具备独立从事空调、通风、制冷、供热、供燃气及建筑给水排水等公用设备系统的设计能力,并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二、培养要求与就业方向
  学生通过四年的在校学习,系统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掌握一门外语并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我校本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在科研院所、设计单位、城市公用事业与企业的管理部门从事供热、供燃气、通风、空调系统的设计、开发、施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三、课程设置
  ①主要课程
  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空气调节、空调用制冷技术、建筑环境学、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流体输配管网、锅炉及锅炉房工艺学、供热工程、燃气供应、工业通风、施工组织与经济、空气污染控制及空气洁净技术、空调用热泵技术及地热利用、建筑设备自动化、蓄冰空调及小型冷藏库、建筑环境测试技术、建筑设备节能技术、建筑防排烟、建筑给排水等课程。
  ②实践环节(共42周)
  军事训练(4周)公益劳动(1周)金工实习(2周)认识实习(2周)生产实习(4周)毕业实习(2周)机械零件设计 (2周) 采暖设计 (2周) 供热设计 (2周) 工业通风设计 (2周) 空调设计 (2周) 空调制冷设计 (2周) 锅炉及锅炉房设计 (2周) 毕业设计 (16周)
  4.环境科学专业(学制四年& 理学学士)
  一、培养目标
  环境科学专业培养具备良好的科学素质、系统的环境科学基础和较全面的环境科学专业知识的高级技术人才。
  二、专业内容
  本专业学生要求具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的知识基础;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城市、区域环境规划和管理、污染防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熟悉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国家政策和法规;了解环境科学和技术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适应社会多方面需求的发展潜力。
  三、课程设置
  ①主要课程
  学生在校期间主要学习生态学、环境化学、环境微生物学、环境法学、环境经济学、环境规划学、环境管理学、环境系统分析、环境工程学等专业课程。设课程53门,其中必修课27门,选修课26门。实习及课程设计24周,毕业设计(论文)16周。
  ②要实践教学环节
  社会实践、公益劳动、军事训练、监测实习、生产实习、生态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
  四、毕业后主要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到科研部门、高等院校、环境管理部门及企事业单位从事科研、教学、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等工作。
  管 理 学 院
  管理学院专业教育始于1956年,现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含5个硕士点)及工商管理硕士(MBA),4个工程硕士点,2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和5个本科专业。&工程管理&专业分别于1999年和2004年以优异成绩通过国家高等教育工程管理专业评估委员会评估。 &工程管理&专业2004年被评为陕西省名牌专业,《技术经济学》2005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目前学院在校学生近1500人,其中本科生800余名,硕士研究生360余名,博士研究生50余名,工程硕士研究生200余名 。
  管理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有教职工72名,其中教授、副教授35人,博士生导师6人,讲师16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的比例近90%。取得国家注册建造师、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 、房地产评估师、注册房地产经纪人、国家司法鉴定人执业资格的有30余人次。
  学院现有一个陕西省社科研究基地和建筑经济、投资与房地产经济、系统工程、管理科学与系统设计等四个研究所。近年来,我院教师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项目和其他具有重要价值、经费数额较大的各类研究项目67项,出版教材、著作21部,发表学术论文420余篇,其中,被EI、ISTP收录42篇,各类获奖14项。
  学院在教学、科研、管理水平等方面,正逐步形成以管理学科为基础,以工程管理为特色,以信息技术、会计、工商等学科为支撑的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1、工程管理专业(学制四年& 管理学学士)
  一、 培养目标:
  工程管理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土木工程技术及与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管理人才。
  二、专业内容及要求: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适合于从事工程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工作。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土木工程技术知识;(2)掌握相关的管理理论和方法;(3)掌握相关的经济理论;(4)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5)具有综合运用上述四个方面的知识从事工程管理的基本能力;初步具有进行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一般土木工程设计、工程项目全过程的投资、进度、质量控制及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和组织协调的能力;(6)具有阅读工程管理专业外语文献的基本能力;(7)具有运用计算机辅助解决工程管理问题的能力;(8)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三、 课程设置:
  ①主要课程
  本专业主干课程是:工程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工程结构(钢筋混凝土及砌体结构、钢结构)、施工技术、经济学、工程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原理、工程估价、工程项目管理、工程合同法律制度、建设法规。
  ②实践性教学环节
  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计算机应用及上机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一般安排40周。具体有民用建筑平、立、剖及楼梯设计,测量实习,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钢结构设计,建筑技术方案设计,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工程造价的确定,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建设法规案例分析,数据库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
  四、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
  施工单位、咨询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建设单位以及房地产开发企业,物业管理企业、金融部门、投资部门、政府部门、大专院校等。
  2、工商管理(学制四年& 管理学学士)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工商企业经营管理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应用现代管理方法和计算机工具,分析、解决工商企业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的工商管理高级专门人才。
  二、专业内容及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管理学、经济学、营销学和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实务知识,具备分析和解决工商企业管理问题、进行项目经济分析评价等基本能力,同时掌握一门外语,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水平。
  三、课程设置:
  ①主干课程:
  管理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市场营销学、运筹学、技术经济学、经济法、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财务管理、会计学、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与运作管理等。
  ②实践环节:
  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计算机应用及上机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等,一般安排40周。具体包括计算机程序设计、微观经济分析、项目经济评价、统计应用分析、运筹学在管理学中的应用、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市场营销方案设计、企业战略管理案例分析等。
  四、毕业生主要就业去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工商企业的战略管理、企业策划与决策、企业经营运作的计划、组织、控制等管理工作,或能在政府的经济管理部门从事战略规划与管理,也可从事相关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等方面工作。主要去向:工商企业、投资部门、金融部门、咨询单位、大专院校等。
  3、会计学专业(学制四年& 管理学学士)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获得注册会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基本训练的,初步掌握建筑工程技术,通晓经济、法律、管理方面的理论与知识,精通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具备会计与审计方面的实际工作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审计实务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懂经济、管理、熟会计、财务&的高级复合型工商管理学科专门人才。
  二、专业内容及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会计、审计、工商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受到会计方法与技能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会计、审计问题的基本能力。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适合于从事会计、审计的全过程管理工作,应具备以下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经济学、管理学和会计学、审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2)掌握会计学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掌握审计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3)具备较强的语言与方案表达、人际沟通、信息获取能力及分析和解决会计问题的基本能力;(4)熟悉国内外与会计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及国际会计惯例;(5)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6)具备熟练操作计算机的能力,掌握计算机语言程序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7)了解建筑设计、工程施工工艺和技术、初步掌握工程造价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8)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方法,具备初步的科研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课程设置:
  ①主要课程:
  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管理会计学、高级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财务分析学、施工企业会计、房地产企业会计、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经济法、税法、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统计学、建筑工程概论、工程造价管理、电子商务概论。
  ②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包括业务实习、课程设计、计算机应用及上机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具体有计算机操作及有关的管理软件操作、程序设计及数据库设计、会计凭证帐簿报表及会计循环、帐务处理及会计报表编制、财务分析案例筹资和投资决策案例、审计案例、成本核算大作业、运筹学在管理中的应用、经营决策案例、会计电算化操作方法及应用、企业会计制度设计。
  四、毕业生主要就业去向:
  投资公司、房地产开发企业、物业管理企业以及施工单位、咨询单位、监理单位、建设单位、政府部门、大专院校、大中型工商企业、银行部门、金融机构等。
  4、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制四年& 管理学学士)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专业内容及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经济、管理、数量分析方法、信息资源管理、计算机及信息系统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系统和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方法的基本训练,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2)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方法、设计方法和实现技术;(3)具有信息组织、分析研究、传播与开发利用的基本能力;(4)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5)了解本专业相关领域的发展动态;(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收集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研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课程设置:
  ①主要课程:
  管理学原理、经济学、统计学、运筹学、计算机基础、软件工程、数据库及其应用、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网络、Java语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电子商务概论、数据结构、信息系统开发方式等。
  ②实践环节:
  包括认识实习(系统需求调查与分析)、生产实习(MIS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调研)、毕业设计。具体有网络应用系统开发、网站设计、系统优化设计、数据库系统设计、信息系统设计。
  四、毕业生主要就业去向:
  软件开发公司、电脑制造公司、网络应用系统开发公司、网站设计公司、大专院校以及大中型工商企业、政府部门等。
  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
  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始创于1958年,由无线电专业发展起来,1986年设立自动控制系,1999年改建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现下设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四个专业。现有教职工95人,其中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90人,教授12人,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24人,讲师、工程师38人,博士24人。学院有智能建筑环境技术一个二级博士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系统工程、信息与信号处理四个硕士点,硕士导师30人、硕士生226人,拥有4个现代化的实验室,一个新建成的配置先进的计算机中心。该院担负着为国家培养电气自动化、工业过程自动化、计算机通信领域的开发与研究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任务。该院一贯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锻炼,学生工作后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近年有多项科研成果获国家、部、省级的鉴定,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自动化专业(学制四年& 工学学士)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目前已凝练电气自动化、智能建筑与楼宇自动化、装备制造信息化及自动化三个方向。通过自动控制原理、自动控制系统、计算机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智能建筑、物流信息与管理、CIMS技术等方向的学习实践。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从事电气工程、自动控制系统、建筑智能化系统、装备制造信息化系统的设计、研发、安装、调试等方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专业内容
  主要学习:自动控制原理、自动控制系统、计算机控制技术与系统、电力电子技术、智能建筑与楼宇自动化、装备制造信息管理与自动化等内容。
  三、课程设置
  主要开设课程:英语、数学、哲学、体育、物理、计算机基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电路理论、微机原理及应用、电机与拖动、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自动控制系统、计算机控制技术与系统、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自动化仪表与过程控制、建筑电气、综合布线、建筑智能化与楼宇自动化、装备制造自动化、物流信息管理、CIMS技术。
  四、毕业后主要就业方向
  毕业生面向有关科研机构、设计院所、制造行业、高等院校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电气工程的设计、开发与调试;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究;智能建筑与楼宇自动化的设计与调试;装备制造信息化系统的设计、调试等工作。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制四年& 工学学士)
  一、培养目标
  通过在离散数学、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软件工程、计算机系统结构、组成原理、编译原理、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的学习,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理论和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专业内容
  主要学习:程序设计、离散数学、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数据结构、编译原理、软件工程、系统结构、组成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科学基础及理论知识。
  三、课程设置
  主要开设课程:英语、数学、哲学、体育、大学物理、系统结构、组成原理、物理实验、计算机科学导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理论力学、画法几何、离散数学、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嵌入式系统及应用、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工程、编译原理等。
  四、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
  学生通过在校四年学习与实践,毕业后可从事各行业计算机应用和信息领域的技术研究和应用开发工作。
  3、通信工程专业(学制四年& 工学学士)
  一、培养目标
  主要培养具备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等方面的知识,能在通信领域中从事研究、设计、制造、运营及在国民经济管理运营部门、金融和国防工业中从事通信或相关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运行、科技开发及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
  二、专业内容
  主要学习:通信原理、信号与系统分析、数字信号处理、磁场理论、高频电子、传输原理、信息论与编码、现代交换技术、移动通信、卫星通信、DSP应用系统设计、通信新技术、matlab与通信仿真、电路理论、电子技术基础、电模拟电子线路、电子设计自动化、计算机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网络、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程序设计、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等。
  三、毕业生主要去向
  学生通过在校四年学习与实践,毕业后可从事通信领域、电子信息等相关领域研究、设计、开发及管理工作。
  4、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制四年& 工学学士)
  一、培养目标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具备电子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能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和开发,能在通信领域从事开发研究、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专业内容
  学生在校主要学习的课程有: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软件技术基础、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计算机网络、移动通信、自动控制原理、传感器技术、电子测量技术、电子设计自动化等。
  三、毕业生主要就业去向
  学生毕业后可在电子信息领域从事研究设计开发及管理工作。
  机电工程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是在原机电系、机械工程系基础上发展成立的。机械类专业于1960年开始招生,后调整为建筑机械及矿山机械专业,20世纪90年代专业调整后,统一更名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至今已有40多年历史。学院现已发展成为能够培养本科生、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教学科研型专业学院。学院设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2个本科专业,具有机械设计及理论二级学科博士点、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
  经过几十年建设,目前,学院在教学、研究生培养及科研等方面成果显著。学院现有教职工115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16人、高级工程师8人。聘任兼职教授6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现有研究所4个:耐磨材料研究所、振动利用与故障诊断研究所、工程机械研究所及机械电子研究所。近年来,学院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高科技计划项目,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建设部科技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及陕西省科技厅、教育厅科研项目,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已形成了一支研究领域广阔、梯队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
  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1000余人,硕士生、博士生120余人。现有实验室4个:机电工程实验中心、工程训练中心、机械基础实验室和电工电子技术实验室,实验设备总值达1500万元。已经建立了本科、硕士、博士较完整的教育教学体系,学院注重学生素质教育,培养的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深受社会各界欢迎,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连续五年100%。
  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制四年& 工学学士)
  一、培养目标
  培养能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实验分析、研究开发、电子与计算机应用等领域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工程人才。
  二、专业内容和特点
  本专业学生将系统学习电工电子、信息控制及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具备解决电子工程技术分析与控制技术问题的基本能力。专业特点是强弱电相结合,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相结合,软件与硬件相结合,元件与系统相结合。
  三、课程设置
  ①主要理论课
  电路原理、电子技术基础、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电力拖动与控制、计算机技术(语言、软件基础、硬件基础、单片机等)、信号系统、控制理论。
  ②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社会实践、公益劳动、军事训练、金工实习、公益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
  四、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可从事电器行业、建筑行业、设计院所、企事业单位和高等院校等面向电器装备、建筑电气及其智能化系统、自动控制系统和计算机应用等领域的研究、设计、运行、管理和教学等工作。
  2、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制四年& 工学学士)
  一、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掌握机械学、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测试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现代制造技术的基础理论和知识,熟悉企业管理的基础知识,能够从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领域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制造及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专业内容和特点
  本专业学生将系统学习和掌握力学、机械学、工程材料、机械制图、电工电子技术、机电系统控制、测试技术、计算机应用以及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等机械设计、制造和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专业特点是以机为主,机电结合,涉及到现代设计制造技术中的机、电、液及计算机软硬件知识的学习和运用,面向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开发。
  三、主要课程
  ① 主要理论课
  工程力学、工程与机械制图、机械原理与机械制造、工程材料学、机械制造技术、液压与液力传动、电工与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机械系统动力学、测试技术与信号处理、自动控制技术、数控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设备状态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工程机械设计、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及管理信息系统等。
  ②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社会实践、公益劳动、军事训练、金工实习、工艺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
  四、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可以在机械、电子、机电一体从事科研、高等院校教学、新产品开发、设计与管理工作。
  冶金工程学院
  冶金工程学院(原冶金系,前身矿冶系)成立于1958年,是西北地区唯一学科门类齐全的冶金科学与工程学院,是中国主要的冶金科教基地之一。
  学院目前有博士点2个: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工学硕士点6个:冶金物理化学、化学工艺、有色金属冶金、钢铁冶金、材料加工工程、应用化学;工程硕士招生领域3个:冶金工程、材料工程、矿业工程;本科专业4个:冶金工程、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金属材料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其中冶金工程和金属材料工程为陕西省名牌专业。目前在校本科生1100人,硕士生160人,博士生25人。
  学院目前在职教职工79人,其中教授12人,博士生导师8人,副教授、研究员、高级工程师25人。聘任兼职教授36名,其中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11名。教师中研究生以上学历比例达到100%,博士(含在读)比例达到78%,提前达到并超过了国家教育部制度的&十五&末目标(硕士80%,博士30%)。建院(系)以来已为国家培养了近万名德才兼备的科技与管理人才。其中许多人成为各部委、省市及大型企事业的领导、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和厂矿、科研院所的业务骨干。学院积极开展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注重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培养的学生深受社会欢迎,毕业生供不应求,多年来,学院毕业生的供需比平均保持在1:5以上。
  学院科研能力逐年增强。现有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陕西省重点学科,5个研究所,3个校企合建工程中心,拥有大型和精密实验仪器及设备500台件。80年代以来,先后承担国家&863&、&九五&重点科技攻关、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二十余项,成果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省部级重点项目、企业横向项目100余项,取得成果90余项,其中获省部级奖30余项,申报获得专利40余项,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学院学术氛围浓厚,先后组织承办了十余次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加拿大、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多所大学有经常性学术往来。学院是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金属学会、中国黄金协会的理事单位,是中国青年科学技术协会、中国材料研究青年委员会的理事单位。为参与国家和地方科技进步计划的制订及管理咨询工作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目前,冶金工程学院全体教职员工,积极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号召,求实创新,开拓进取,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学院而努力奋斗。
  1、冶金工程专业(学制四年& 工学学士)
  一、培养目标
  培养在钢铁冶金和有色冶金方面有深厚的基础理论,掌握冶金和有色过程原理和现代控制与测试技术,具有工艺设计、科学研究、生产组织和管理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专业内容
  (1)冶金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装备的研究;
  (2)现代冶金基础理论和冶金工程软科学;
  (3)冶金资源的综合利用;
  (4)优质高附加值冶金产品的制造和特种材料的制备技术。在冶金专业课程中引入了数学模型、仿真、数值计算、人工智能等内容。
  三、课程设置
  ① 主要设置
  哲学、英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物理实验、画法几何与制图、计算机基础、语言程序设计、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机械设计、专业外语、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冶金工程数学、工程力学、金属学、冶金传输原理、冶金工程学、冶金工厂设计、企业管理等。
  ②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社会实践、军事训练、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
  四、毕业后主要就业去向
  学生毕业后,可从事冶金、化工、材料等领域的技术、设计管理、教学及科研等工作。
  2、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学制四年&& 工学学士)
  一、培养目标
  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是集材料科学、金属及非金属材料成型与自动控制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培养学生具备材料成型加工理论与控制技术的能力,能在冶金、汽车、机械、电子、交通等领域从事材料科学研究、加工工艺及设备的设计、生产管理及经营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专业内容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是材料科学、成型工艺与自动控制技术的综合与交叉,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材料成型加工工艺的基础理论与技术;材料制备与成形的计算机控制;模具CAD/CAM;材料成形过程的自动与智能控制;新材料制备与加工;材料先进成形加工技术与装备。
  三、主要课程设置
  哲学、英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画法几何、机械制图、工程力学、计算机基础、机械设计基础、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力学性能、物理化学、金属成型工程学基础、材料成型原理、材料塑性成型工艺学、材料成型加工设备、材料成型CAD/CAM、材料成型过程的自动控制与检测技术等。
  四、毕业后主要就业去向
  学生毕业后能在冶金、机械、汽车、交通、电子等行业从事新材料、新工艺的研究与开发,工装与模具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
  3、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学年四年&& 工学学士)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等方面的知识,能在冶金、材料结构研究与分析、金属材料及复合材料制备、金属材料成型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专业内容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材料学的基础理论,掌握金属材料及其复合材料的成分、组织结构、生产工艺、环境与性能之间关系的基本规律。通过综合合金设计和工艺设计,提高材料的性能、质量和寿命,并开发新的材料及加工工艺。
  三、课程设置
  ① 主要课程
  哲学、英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物理实验、画法几何与制图、计算机基础、语言程序设计、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机械设计、专业外语、材料热力学、金属学、材料力学性能、材料分析技术、金属材料学、材料成型加工工艺与设备、计算机在材料工程中的应用。
  ②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金工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专业实验、计算机应用及上机实践、毕业设计。
  四、毕业后主要就业去向
  该专业具有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可培养具备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等方面的知识,能在冶金、材料结构研究与分析、金属材料及复合材料制备、金属材料成型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4、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制四年&& 工学学士)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化工产品的合成原理、生产工艺及设备设计,具有化学、化工和相关应用技术的专业人才。
  二、专业内容
  主要学习化工类产品生产过程的基础理论、工业设计、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的研制方法及技术管理等知识。
  三、课程设置
  ① 主要课程
  哲学、英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物理实验、画法几何与制图、计算机基础、语言程序设计、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机械设计、专业外语、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导论、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计算机应用基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化工应用、化工分离工程、化工过程开发与技术经济、电工电子学及实验、大学化学实验、精细化工开发技术实验、毕业设计等。
  ②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专业实验、计算机应用及上机实践、毕业设计。
  四、毕业后主要就业去向
  学生毕业后,可从事化工、冶金、材料等领域的技术、设计、管理、教学及科研等工作。毕业生适宜到科研机构、厂矿企业等单位从事科技开发、化工设计及相关的管理工作。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其前身可追溯到1956年9月的建筑工艺系&混凝土及建筑制品工艺&专业。现有教职工94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及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1人,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27人,此外还聘有一大批国内外材料学科的专家学者为学院兼职教授。目前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及安全工程3个本科专业;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矿物加工工程和安全技术及工程4个工学硕士点;材料工程、矿业工程和材料学高教3个专业硕士点;材料学、环境材料和材料加工工程3个博士点;以及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为省部级重点学科和陕西省&名牌专业&。
  学院设粉体工程研究所、高温陶瓷研究所、建筑工程材料研究所、材料科学研究所和劳动安全卫生研究所5个具有教学、科研和技术服务等职能的实体研究所,拥有结构陶瓷研究所、矿物加工工程研究所、环境材料研究所三个科研研究所,此外还拥有国家干法水泥回转窑预分解技术研究推广中心、教育部生态水泥工程中心、陕西省新型干法水泥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水泥新技术推广中心、国家建材甲级设计院、陕西省建筑材料质量检测中心、建设项目(工程)安全卫生评价中心、陕西尧柏特种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声威集团有限公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西建大&海格尔高温材料研发中心、建大&秦翔科技研发中心等11个科学研究和科技服务基地。2006年9月建成了材料与矿物标本陈列馆,成为展示学校办学特色的四个展览馆之一。2001年河南濮耐高温材料有限公司在学院长期设立教育奖学金,2006年,北京东方建宇混凝土有限公司和格雷斯中国有限公司在我院分别设立&建宇&德龙教育奖学金&和&格雷斯奖学金&。
  学院在科学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形成了以新型干法水泥工艺理论与技术、粉体工程、新型超细粉磨技术、工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和新型功能耐火材料的研制为代表的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近十年发表学术论文450余篇,出版专著7部,教材10余部。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四等奖1项、省部级奖20余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1项,科研经费年均到款约800万元。学院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先后与东北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大学建立了良好的教学、科研关系。
  学院一贯重视本科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注重实践环节教学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探索本科生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注重文明养成教育,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学院重视就业工作,不断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质量,本科生一次就业率连续6年均在96%以上,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和欢迎。近年,向清华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等国内知名院校输送多名硕士研究生。
  1、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制四年 工学学士)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材料科学与工程方面较宽的基础知识,能在材料的制备、加工成型、材料结构与性能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较宽的基础知识面,掌握材料科学基础理论、生产过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工艺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该专业具有科、工、贸并举,理、工、文、管渗透的特征,为此下设材料科学、材料工程和材料应用3个专业方向,在培养目标方面各具有侧重点。
  1. 材料科学:重点培养从事材料性质和新材料的发现、设计、分析和知识等方面研究与应用的高级专门人才。
  2. 材料工程:重点培养掌握各种材料一般的生产技术、工艺过程和系统控制等方面知识的高级专门人才。
  3. 材料的应用与营销:重点培养具有材料的应用推广、流通中的材料管理、性能检测、商务活动等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
  二、专业内容
  主要学习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理论、材料生产工艺及设备的基础知识,掌握其组成、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具有材料生产、改进和研究、开发新材料的能力。针对三个专业方向、专业内容分别侧重于:
  1. 材料科学:掌握材料科学的基本理论和一般制备工艺,培养材料基本理论研究、新材料的开发与分析能力。
  2. 材料工程:具有掌握多种材料的生产、工艺过程和系统控制的能力。
  3. 材料应用与营销:掌握材料在应用推广、流通中材料管理、性能检测和商务活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相关能力。
  三、主要课程设置
  ⑴主要课程:
  1. 材料科学: 英语、高等数学、体育、无机化学及实验、大学物理及实验、画法几何、线性代数、概率论、工程力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计算机在材料中的应用、物理化学、量子力学、固体物理、材料物理性能、材料工艺学、材料机械设备、半导体材料、磁性材料、电动力学、铁磁学、高温陶瓷、复合材料、纳米材料、胶凝材料、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半导体材料、环境材料。
  2. 材料工程: 英语、高等数学、体育、无机化学及实验、大学物理及实验、画法几何、线性代数、概率论、工程力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材料工艺学、材料机械设备、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计算机在材料中的应用、物理化学、高温反应工程、过程检测及控制原理、粉体工程、工艺设计概论、耐火材料、复合材料、磁性材料、纳米材料、半导体材料、环境材料、胶凝材料、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矢量分析与场论。
  3. 材料应用与营销: 英语、高等数学、体育、无机化学及实验、大学物理及实验、画法几何、线性代数、概率论、工程力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运筹学、物流管理、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新型建筑材料、市场营销与消费者行为学、技术经济学、企业管理学、建筑结构材料、电子商务、材料工艺学、材料检测技术、耐火材料、复合材料、磁性材料、纳米材料、半导体材料、环境材料、胶凝材料、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
  ⑵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社会实践、公益劳动、认识实习、金工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论文。
  四、毕业后去向
  1. 材料科学:适合于高等院校教学、研究院所新材料开发、企业新产品论证、调研与开发、政府机关产品政策制定与规划、产品检验等。
  2. 材料工程:适应于高等院校教学、企业生产组织管理与过程优化、科研机构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开发、政府机关产品政策制定与规划、产品检验等。
  3. 材料应用与营销:适合于企业产品的市场营销、新产品的市场论证、调研与开发方向的组织实施和咨询、政府机关产品政策制定与规划、产品检验等。
  2、安全工程专业(学制四年&& 工学学士)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安全科学、安全工程及技术的基础理论,具备安全工程师的基本能力,能从事现代工业生产过程中安全技术及工程领域的灾害防治、安全监察、安全管理、风险评价及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专业内容
  主要学习安全技术及工程、安全生产与设计、安全评价与风险控制、安全监察与管理、安全健康环境检测与监控、安全科学与研究、安全教育与培训等方面理论与技术。
  三、课程设置
  (1)主要课程
  英语、高等数学、体育、无机化学及实验、大学物理及实验、画法几何、线性代数、概率论、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流体力学、热工学、安全经济学、特种设备安全、安全原理、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人机工程、安全管理、防火防爆、电气安全、工业通风与除尘、安全检测与监控、安全信息系统工程、职业卫生技术、高危行业安全技术与管理、工业防毒技术、安全评价技术与实践、物力因素危害、锅炉与压力仪器安全。
  (2)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社会实践、公益劳动、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四、毕业生主要就业去向
  在政府或企事业单位及相关中介机构从事安全管理与监察、事故预防与控制、安全技术及装备的研发、安全评价及相关技术咨询等工作,或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从事相关教学和科研工作。
  人 文 学 院
  人文学院涵盖历史悠久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学科群。承担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学艺术、法学、管理学6大学科的研究及教学任务,是一个文科类综合性的学院。伴随着人文精神的发展及社会科学的进步,人文学院已成为一个初具规模,并在学校人文社会科学教学及研究领域有着独特的学科优势及重要作用的文科学院,现由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出任院长。
  人文学院现有中文系及7个教研室,哲学教研室、经济教研室、历史学教研室、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国际经济与贸易教研室、法学教研室、公共事业管理教研室。另外,还设有当代文学研究中心及贾平凹文学创作室。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公共事业管理和汉语言文学四个本科专业分别可授予经济学、法学、管理学和文学学士学位。科学技术哲学、环境与资源法学、行政管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八个专业可授予硕士学位。
  人文学院目前共有教职工90余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27人,讲师31人,目前在校本科生800余人,研究生80多名。学院目前既承担应用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及三个研究生硕士点专业的教学任务,同时还承担全校本科生、研究生的公共基础课教学任务及全校人文社会科学类选修课的教学任务。人文学院近年来科研成果丰硕,从九五到十五期间,共承担了国家、省、市各类软科学研课题20项,出版专著和教材90本,在各类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近700多篇,一批优秀专著、论文和教材获国家、省部级奖励,部分学术论文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学院图书资料室藏书20000余册,有期刊300余种,9000余册,学院多媒体综合实验室可用于教学、科研及学术信息交流。
  1、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制四年& 经济学学士)
  一、培养目标
  培养系统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基本理论,掌握国际贸易基本技能,了解当今国际贸易的发展状况,熟悉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了解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及政府机构从事外贸业务、经营管理、营销策划和科学研究工作的专门人才。
  二、专业内容
  主要学习有关国际经济贸易的基本理论和实际技能及相关的国际贸易法律体系。
  三、课程设置
  ① 主要课程
  哲学、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财政学、计量经济学、数学、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国际结算、世界经济概论、国际经济学、国际投资、跨国公司、国际商务谈判、电子商务、国际市场营销、企业管理、外贸函电、大学英语、商务英语、英语写作与翻译、英语口译、国际技术贸易、国际服务贸易、中国对外贸易概论、经济法、国际商法。
  ② 主要实践环节
  主要有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包括参观见习、社会调查、专题报告、学术研讨等认识实习以及在相关单位或机构进行报关、商检、谈判、结算等国际贸易业务实习等。
  四、毕业后主要就业去向
  各类专业性外贸公司;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三资企业、跨国公司;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高等院校及教学科研机构等。
  2、法学专业(学制四年& 法学学士)
  一、培养目标
  培养系统掌握法学知识,熟悉我国法律及政策,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特别是能在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检察机关、仲裁机关和法律服务机构工作的专门人才。
  二、专业内容
  主要学习法学基础理论课程,三大程序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三大实体法(民法、刑法、行政法)以及律师实务与公证等内容。
  三、课程设置
  ① 主要课程
  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理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宪法学、法理学、民法学、刑法学、经济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中外法制史、知识产权法、律师实务与公证、建筑法规、房地产法学。
  ②主要实践环节
  主要有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实践环节包括旁听审理、模拟审判、专题报告以及在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进行实习等。
  四、毕业后主要就业去向
  学生毕业后,可在公、检、法等司法机关从事司法工作;在党政机关的法律部门工作;担任公司、企业的法律顾问;从事律师工作;在高等院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3、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公共行政管理)(学制四年& 管理学学士)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现代化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单位和政府、企业的有关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专业内容
  主要学习公共事业管理所涉及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从事公共事务管理工作所必须拥有的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方面的相关知识。
  三、课程设置
  ① 主要课程
  管理学、公共管理学、管理心理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公共行政学、公共政策分析、政治学、比较政治制度、西方经济学、管理经济学、公共关系、公共财务、管理定量分析、应用统计、管理信息系统、管理文秘、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社会学。
  ② 主要实践环节
  主要有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实践环节包括参观见习、社会调查、专题报告、学术研讨等多种形式以及社区服务、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以及在相关单位进行实习等。
  四、毕业主要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可到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区组织等从事管理工作,也可到有关单位从事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
  4、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制四年& 文学学士)
  一、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系统掌握汉语言文学知识、具有一定文艺理论素养,知晓现代经济、科技,能在企事业单位、研究机构、新闻出版、文档管理等部门从事文学评论、科学研究、文稿编辑、新闻宣传、文秘服务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专业内容
  主要学习汉语、文学史和作品、文学基本理论和从事语言文学工作必需的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相关知识以及新闻、文秘等方面的实务知识。
  三、课程设置
  ① 主要课程
  文学理论、基础写作、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史、中国古代文论、西方文论、美学、马克思主义文论、民间文学、比较文学、语言学概论。
  ② 主要实践环节
  主要有论文和实习两部分。论文训练环节包括读书报告、调查报告、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实习有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
  四、毕业主要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可在企事业单位、研究机构、新闻出版、文档管理等部门从事文学评论、文稿写作、文献编辑、新闻宣传、文秘服务等方面工作。
  外 语 系
  外语系成立于1995年。现有英语、日语、俄语、德语、法语教师95人,其中正、副教授30人,讲师及中级以上技术人员42人,还有常年工作的外籍教师5人。下设:英语专业教研室、研究生外语教研室、大学英语第一教研室、大学英语第二教研室,外语资料室以及外语系语言教学实验中心。外语系教学手段先进,拥有数字及模拟语音实验室10间,网络多媒体教室4间,面向全校的外语教学广播电台一座,并主办校内英语刊物《英语学习》。外语系师资力量雄厚,承担全校非英语专业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以及职业技术学院本、专科学生的外语教学任务。外语系设有英语专业,招收四年制本科生,毕业后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英语专业(学制四年&& 文学学士)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英语基本功扎实、知识结构合理,能在外事、外贸、文化、新闻出版、教育、科研、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工作的具有广泛的适应能力的复合型外语专门人才。
  二、专业内容
  本专业实施英语+专业,辅修相关专业的培养方向,学生主要学习英语语言文学,接受英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训练,并掌握从事英语语言文学工作必需的历史、政治、经济、外交、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及理论,具备语言学、文学、翻译、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相关专业知识,了解一定的科研方法,具有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工作的业务水平及创新能力。
  三、主要课程
  基础英语、高级英语、英语写作、高级视听说、口译、英美文学及选读、翻译理论与实践、语言学、文体学、修辞学、英语论文写作、欧洲文化入门、西方文艺理论、教育心理学、英语教学法、旅游英语、国际贸易、建筑历史及文化、建筑技术概况等。
  四、毕业生就业方向
  可在外事、经贸、文化、新闻出版、教育、科研、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工作。
  艺 术 学 院
  艺术学院是由建筑学院与机电工程学院相关专业合并而成,有十余年的办学历史。自学院成立以来,秉赋与弘扬学校&育人兴国,科技富民&的办学精神,和&自强、笃实、求源、创新&的校训,努力探索以工科为主体的多科性大学艺术类专业的办学思想、宗旨、特色与人才培养模式。在办学思想与方向上:坚持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方针,坚持以生为本,重视学生个性、创新意识和全面素质的培养。在办学宗旨上坚持:以培养新型高素质艺术人才为中心,从事艺术与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促进文化与经济发展;在办学特色上:立足社会需要、立足于多学科、综合性、互补性的学科建设特点与优势,扬长避短,以特色求发展并确立领先地位。在办学模式上:不断探索多科性大学艺术教育的本质性规律,走艺术性与科学性、艺术性与工程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道路。实现&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要求。
  经过几年的努力,学院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学术研究,教学设施和教学手段等方向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为培养优秀艺术(设计)人才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学院目前有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达、工业设计、雕塑、理论、音乐八个教研室。有环境艺术、影视摄影、城市雕塑三个研究所。有一个艺术实验中心,中心设有视觉传达实验室、产品成型实验室、影视实验室、雕塑实验室和模型与演示实验室。学院现有: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两个方向)、工业设计、摄影(影视艺术)和雕塑四个本科专业,其中艺术设计专业为陕西省名牌专业,学院设有1个设计艺术学硕士点,1个风景园林硕士点。在校本科生1089人,硕士研究生193人。学院现有教职工93人,专业教师73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7人、讲师33人。另有兼职教师20名,其中教授、副教授11人。共有博士、硕士生导师26人。
  近几年全院师生在全国各种艺术设计竞赛和艺术作品展览中获得了多项大奖,完成了多项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与城市雕塑重点工程,出版、发表了一批学术著作与论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得到了同行与社会的好评。也为国家各大设计院、研究院、大专院校、大型企业及其它领域输送了大批高素质的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7%以上。学院已成为我国西部培养高级艺术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
  目前艺术学院全体同仁正乘科教兴国,西部大开发的春风,振奋精神、开拓前进,为办成国际、国内有影响力的综合类艺术学院而努力奋斗。
  1、艺术设计专业(学制四年&& 文学学士)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包括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两个专业方向。
  本专业培养具有坚实的艺术专业理论、知识技能、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能从事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的高级设计人才。
  二、专业内容
  学习艺术理论、艺术与建筑史、环境规划原理、景观、园林、绿化、建筑装饰与装修、室内外环境艺术、室内照明与陈设、家具等设计的原理与表现技法、广告与平面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工程经济基本原理。
  三、课程设置
  1.主要课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经济、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体育、外语、法律基础、软件基础(CAAD)、画法几何与阴影透视、设计初步与表现、设计基础、素描、色彩、设计色彩、室内外环境表现技法、造型与雕塑、装饰绘画、建筑设计基础、建筑设计、建筑结构与造型、环艺建筑构造、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建筑设备、艺术概论、中外建筑史、造园艺术、园林绿化、影响环境设计、建筑设计原理、室内设计原理及设计、城市环境设计原理、家具设计原理、园林设计基础、家具设计、环境设计、标志设计、展示设计、CI设计、网页、文案设计及广告设计和书籍编排设计以及相关选修课。
  2.实践环节
  军事训练、公益劳动、素描实写、色彩实写、家具设计、室内设计、环境设计、造型与雕塑、标志设计、展示设计、设计院实习、毕业实习。
  四、毕业生主要就业去向
  城市规划设计及建筑设计单位、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部门、有关建筑装饰、园林绿化、室内外装饰设计、广告出版及网络传媒等公司、企事业单位、从事城市与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研究等工作。
  2、工业设计专业(学制四年&& 文学学士)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宽泛的基础知识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在工业设计领域中,能够运用现代设计方法和创新设计理论,从事维护人类生存环境、倡导科学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研究和设计出能使&人&物&环境&三者达到和谐统一的、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需求的、能够提升品质和品位的产品的高级设计人才。
  二、专业内容
  本专业从事工业产品与人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和逸性设计与研究。学习工程学、美学、心理学、人机学、符号学、形态学、市场学创造学等专业理论与设计理程,重点学习研究家电产品,环境设施设备和工程设备产品的工业设计内容的设计。
  三、课程设置
  在校期间系统地学习工业设计史、工业设计概论、工业设计初步、工学基础、美学基础、形态学、心理学、人机学、市场学、设计理念与方法等理论和基础知识,学习计算机辅助设计、产品综合表现技法、计算机应用软件、材料工艺与模型制作等技能性课程、以及概念设计、小家电产品设计、环境设施设备设计和工业产品设计等专业设计理论与设计课程,还有与其相关的实践环节和课程设计训练。
  四、毕业后主要就业方向
  工业设计研究院所、设计事务所、大专院校、机电产品的开发研究单位,以及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企业单位和部门,从事工业产品设计与企业发展策划研究等工作。
  3、摄影(影视艺术)专业(学制四年&& 文学学士)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扎实的基础与专业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的图片摄影、影视摄制艺术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专业培养内容
  本专业学生系统学习图片摄影、影视摄影、电视制作的理论和技术,学习艺术学、美学、文学、广告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训练学生从事图片摄影以及各类影视片摄制与创作的综合能力。
  三、课程设置
  1.主要课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体育、外语、法律基础、大学语文、软件基础、艺术概论、心理学、美学基础、摄影技术基础、摄影构图、摄影用光、暗室技术、人像摄影、新闻摄影、数字图象、图片编辑、电视摄像、影视画面语言、电视新闻、广告摄制等。
  2.实践环节
  军事训练、摄影综合创作实践、电视纪实作品创作实践、电视广告创作实践、电视文艺片创作实践、毕业实习与毕业创作。
  四、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
  报社、杂志社、通讯社、电影厂、电视台、影视制作公司、广告公司、企业宣传部门、音像出版机构、高等院校和相关科研单位。
  4、雕塑专业(学制四年&& 文学学士)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备广泛的科学文化和艺术理论知识,具备城市环境雕塑为主的各类雕塑创作能力,能在城市规划部门、雕塑创作、研究单位、规划建筑设计单位、文物部门及大专院校等从事雕塑创作、教学和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专业内容
  在校期间系统学习雕塑创作、环境设计、雕塑规划、雕塑制作的理论和技术;学习城市规划学、建筑学、艺术学、文学、美学、艺术心理学、中外美术史等方面的基础和理论知识;掌握各类环境雕塑的创作。
  三、课程设置
  1.主要课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体育、外语、法律基础、软件基础、设计基础、素描、色彩、设计色彩、建筑绘图与理论、环境设计基础、城市环境设计原理、大学语文、艺术概论、中外美术史、雕塑史、城市景观艺术、园林景观艺术、雕塑技法、环境雕塑艺术设计、城市雕塑应用技术及相应设计课和相关选修课等。
  2.实践环节
  军事训练、公益劳动、速写、城市雕塑考察、古代雕塑临摹与实习、陶艺实践、毕业实习。
  四、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
  雕塑专业创作研究单位和团体、各地、市、县城市规划,建筑管理部门,规划建筑设计单位,各类装修公司,各影视制作基地及团体,舞台美术设计,文物局,展览馆,艺术考古及大专院校,中等专科学校。
  理 学 院
  理学院的办学史可追溯到1962年,当时办有应用数学、应用力学等专业。随着学科建设的发展,学院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现有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工程力学、应用化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五个本科专业,并有工程力学、应用化学、应用数学、计算数学、固体力学、现代结构理论、光学七个硕士学位点。其中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为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现代结构理论有博士授予权。各专业均面向全国招收本科生或研究生。全院现有在读博士生11人,硕士生152人,本科生525人。
  理学院设有数学、物理、化学、力学四个系及工程制图与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基础课两个教研室。现有教职工169人,其中教授21人,副教授45人,高级工程师7人,现有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28人。
  学院设施齐备,一个计算中心及分属于各系管理的实验室为科研与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新建的理学院大楼建筑面积达10000余平方米,总固定资产达1000余万元。
  近年来,理学院广大教师在科学研究、教材建设、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承担了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一批优秀成果分别获得省部级奖励。学院素以基础扎实、治学严谨而著称,并积极适应社会需要,坚持&以生为本&,重视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为学生就业和创业奠定坚实基础,使一次就业率达97%以上。雄厚的师资力量,先进的实验设备与计算机系统,严格的科学管理,使理学院能够培养出胜任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化学、工程力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领域工作的高级技术人才。
  1、工程力学专业(结构分析理论及软件设计)(学制四年 理学学士)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学生掌握工程力学领域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能够利用结构分析理论,计算机软件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进行工程与科学计算、软件开发及应用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专业内容:
  工程力学专业依据培养目标构建先进、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学生在校主要学习结构分析理论、工程计算力学、实验力学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等方面的课程,并付诸实践性环节,加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创新能力的训练,使学生成为科研、设计、软件开发应用研究型人才。
  三、课程设置:
  ①主要课程:
  英语及专业外语;计算机文化基础及MATALB程序设计,ACAD二次开发与应用;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值计算,数理方程;大学物理,物理实验;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塑性力学,振动理论,实验力学,断裂力学,有限单元法,板壳理论,结构分析与应用软件,复合材料力学,矢量与张量分析;土木工程基础,建筑概论等。
  ②主要实践环节:
  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有限单元法课程设计,结构分析与应用软件课程设计,板壳理论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
  四、毕业生主要就业去向:
  学生毕业后可在建筑工程、机械、航天航空、冶金、水利等领域中的企事业单位从事科研、设计、管理工作或在高等院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毕业后授予学士学位。
  2、应用化学专业(学制四年&&&& 理学或工学学士)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是立足于化学基本理论,着眼于实际应用,注重学科渗透与交叉的实用学科。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具有较宽的化学基础知识和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化学、化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从事材料、能源、环保、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科技管理的高级人才。
  二、专业内容:
  学生在校期间主要学习现代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技能 ;掌握必需的数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技能 ;较好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和文献检索方法 ,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文化、技术及应用基础 ;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工程和技术基本理论、实验技能以及应用化学某些领域的专业知识 ;学习生命科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
  本专业可授予理学或工学学士。
  三、课程设置
  ①主要课程:
  高等数学、物理、体育、法律基础、外语、计算机基础等公共基础课;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学工艺学、材料化学、能源化学、生物化学与技术、环境化学、仪器分析、表面与胶体化学等专业基础和专业课;化工相关的绿色化学、精细化学品化学等选修课等。
  ②实践环节:
  军事训练、公益劳动、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综合化学实验、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化工单元操作、毕业实习。
  四、毕业生主要就业去向:
  学生毕业后可在化学、化工、能源、环保、冶金、材料等方面的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及企事业单位从事化学应用方面的科学研究、教学、新产品开发设计与质量控制、技术管理等工作。
  3、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制四年&& 理学学士)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受到严格的科学思维训练,初步掌握数学科学的思想方法,具有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建立数学模型的初步能力,了解某一应用领域的基本知识;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包括常用语言、工具及一些数学软件),具有编写简单应用程序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教学能力,能在科技、教育和经济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工作或在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行政部门中从事应用研究、科技开发、决策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专业内容:
  学生在校期间系统学习数学基础知识、应用数学的方法、数学模型的能力、计算机科学等知识,注重培养学生利用数学建模来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设置:
  本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和算法语言、计算机网络、数学实验与建模、运筹学、近世代数、泛函分析、复变函数、微分方程、概率统计、数值分析、计算机图形学等课程。
  四、毕业生主要就业去向:
  学生毕业后可到工矿企业、经济、金融、管理等部门从事计算机应用、数学建模、科学计算、软件设计等多方面工作,也可在高校、科研单位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毕业后授予学士学位,并可报考应用数学、计算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等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体 育 系
  体育系经历了50年的风雨历程,在体育教学、科学研究、体育竞技、群众体育等方面创造了辉煌的成绩。1958年,由于体育运动成绩突出受到国家体委的表彰,国务院副总理贺龙元帅亲自授予我校&全国体育运动红旗院&的锦旗;1996年,学校又被国家教委授予《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先进学校;1997年被国家五部委授予全国大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研究先进单位;2006年被评为陕西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体育系于2002年创办了以体育建筑管理为特色的本科专业方向,即社会体育(体育建筑管理)专业。这是我国第一个具有体育建筑管理方向的专业,它填补了我国高等体育教育领域中的一项空白。2005年国际奥委会名誉主席何振梁先生为体育系题词&立足体育& 服务社会&,勉励办好具有特色的体育建筑管理专业,加快培养高层次体育建筑管理人才。
  本专业依托我校建筑专业在全国建筑专业领域的优势,融建筑、管理和体育于一体使该学科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尤其是本专业开设的《体育建筑概论》、《体育建筑环境与设备》、《体育建筑策划与施工管理》、《体育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特色课程,为大学生走向体育建筑管理及大型体育场馆运行管理领域,成为该领域的栋梁之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专业在陕西省仅招收体育理考生。
  体育系师资力量雄厚,治学严谨。现有教师68人,其中博士4人,在读博士2人,16名硕士毕业生;有教授8人,副教授15人;国际级裁判2人,国家级裁判5人。体育系设有10个专业教研室,2个研究所,3个实验室,1个图书资料室和多媒体教室。室外各类运动场地67326万平方米,室内各类运动场馆6600平方米。为专业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与环境。
  社会体育专业(体育建筑管理)&& (学制四年&&&& 教育学学士)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坚实的体育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掌握社会体育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体育建筑管理与体育场馆运行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有较高的体育管理和大型体育建筑及体育场馆运行管理的能力,掌握体育新闻与摄影技术,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并能适应体育教学、科研等工作需要的高素质管理人才。本专业文理兼收。
  二、课程设置
  本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社会体育概论、体育管理学、体育建筑概论、体育建筑环境与设备、体育建筑策划与施工管理、体育场地建筑工艺、体育建筑运行与管理、体育人力资源管理、体育信息与计算机应用、体育经济与体育产业、体育新闻与写作、体育摄影与摄像、体育竞赛学、体育科研方法等理论课以及各类体育实践技术课程。
  实践环节:体育建筑设备实习、体育建筑管理运行实习、教学实习、体育信息与信息系统实习、竞赛训练实习、毕业实习。
  三、毕业生主要就业去向
  国家、省、市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大、中型体育场馆的建筑与运行管理部门,职业体育俱乐部的管理,大专院校以及体育科研单位、体育新闻等单位从事体育管理、教学及科研工作。
建议你也下载一个高考帮app,以前总是找不到好方法,跟不上学习节奏。在这里有很多有经验的学长学姐互相帮助,教会了我如何规划合理的学习时间,还有很多非常专业的知识点解析,总之每天都会有新的收获。
关于有名同学正在高考帮app中进行交流。
开始查询院校分数线
开始查询专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贵州工业大学是几本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