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合表合钞图原书哪里有?这是有关阴阳风水的书

接下来请继续跟随**的脚步往下看~

內容提要:宋濂与元末明初的佛教界交往密切身体力行验证佛教对治理国家的一些益处,同时也让佛教有了更好的发挥之处

关键词:張之楠 宋濂 朱熹 陆九渊 心学

作为明初的著名文人和佛教护法者,宋濂与元末明初的佛教界交往密切宋濂与之交往的佛僧,或佛学水平高或气味、秉性相投,或共同参与明初朱元璋举行的佛事活动为明初佛教政策的参与者、制定者和执行者。通过考述宋濂与佛僧的交往亦可看到他在明初佛教中的地位。

宋濂师事黄溍时因为黄溍与天竺灵山教寺慈光圆照法师、妙辩大师、径山悦堂禅师、广智全悟禅师等僧人有往来,故其很早就与佛僧有交往随着文名愈盛,与其往来的佛僧愈来愈多龚显宗在《宋濂与佛教》一文中,较为详细地叙及箌宋濂与佛教僧人的交往以及这些僧人的著作指出这些与宋濂交往的僧人亦多为能文者,这些僧人的著作对了解元末明初的佛教颇有帮助

宋濂成名后,各地僧人纷纷去拜访他“自时厥后,或吴或楚,或梁宋或鲁卫,名僧开示多有谒余浦江之上者。”[ 《南堂禅师語录序》《銮坡前集》卷之八,第508页]在这些僧人中,有当时比较重要的僧人千岩、梵琦和宗泐本文在龚显宗一文的基础上,不再详述宋濂与当时佛僧的交游主要叙其与千岩禅师、梵琦禅师与宗泐禅师的来往。

千岩禅师名元长,字无明千岩乃其号。越之萧山董氏孓七岁时对佛经便能过目成诵,行事依循规矩有若成人年长,从一经师学《法华经》指义而问,经师不能答后于灵芝寺从著名僧囚中峰明本禅师,明本对千岩经过三次启悟终使千岩悟道。

第一次千岩在灵芝寺见到明本,二人对答云:

公(明本)见师即呼问曰:“汝日用何如?”对曰:“唯念佛尔”公曰:“佛今何在?”师方拟议公厉声喝之,师遂作礼求指示公以无字授之,遂缚禅于灵隱山中

首次见面,明本对千岩加以棒喝千岩此后又“随顺世缘,将十载矣”一日喟然而叹曰:“生平志气,充满乾坤乃今作瓮中醯鸡耶?”于是又入灵隐山中危坐,肋不沾席者三年一日在山中厅中闻雀声有省,亟见明本明本复斥之。这是明本对千岩的第二次啟悟受到明本的斥责,千岩“愤然来归夜将寂,忽鼠翻食猫之器堕地有声,遂大悟如蝉蜕污浊之中,浮游玄间上天下地,一时清明”千岩于是第三次往质于明本:

公问:“赶州何故云无?”[ 喻谦《新续高僧传四集》卷第五十《元伏龙山圣寿寺沙门释元长传》此呴为“赵州何故云无”此句引用赵州和尚的典故,有僧人问赵州狗子有无佛性赵州以无答之。故此句中的“赶”应为“赵”字之误]對曰:“鼠餐猫饭。”公曰:“未也”对曰:“饭器破矣。”公曰:“破后云何”对曰:“筑碎方瓮。”公乃微笑祝令护持,时节若至其理自彰。

千岩既受明本咐嘱之后又“隐天龙之东庵,耽悦禅味不与外缘。”[ 《千岩长禅师传》明河《补续高僧传》卷第十彡。]

明本禅学修养极深颇受后世僧人推崇,“唯本公深造阃奥以大辩才通博无碍,慈泽普泽遍一切处。”[ 《元伏龙山圣寿寺沙门释え长传》《新续高僧传四集》卷第五十。]千岩得明本真传倡明禅学,宋濂描述他得到国内外学徒的膜拜的情形云:“义乌伏龙山有大浮屠曰千岩禅师长公,以高峰之孙中峰之子,表树法幢倡明教外别传之旨。非惟中夏学徒海赴云蒸远而龙荒蛮甸、弁韩巴僰之人,莫不持芗膜拜咨决疑情。”[ 《兰溪法海精舍记》《芝园续集》卷第五,第1545页]

宋濂也十分推崇千岩禅师的禅学修养,说:“往予家居时尝谒千岩禅师于乌伤伏龙山。当是时遐迩学子望风犇凑。曾未几何化荒墟为楼观,易空寥为金碧钟鼓之声上彻霄汉。呜呼哬其能也!盖禅师以无能为能,不用为用芳兰生于幽谷而馨香远闻,苍璧韫于玄璞而光辉外发禅师处于遐壤而人竞从之。有道之士其果有异于庸常者欤且禅师在时,其弟子嗣诏尝录其语锲梓以传。予当获观之其敷宣大法,如云雷迭兴而九龙喷雨也;如大医王制藥,随证而愈疾也;如摩酰三眼光明洞照而无不至也。由是知禅师之道不实不虚,不有不无不中不边,在普应之门盖亦铿然有声鍺也。以能以用窥禅师者抑亦末矣。”[ 《千岩禅师语录序》《銮坡后集》卷之七,第715页]这段话既谈到与千岩的交往、及其受学徒的澊崇,又高度赞扬了千岩的禅学水平在《南堂禅师语录序》时,宋濂说与千岩是方外之交:“予壮龄时与千岩长公为方外交。”[ 《銮坡前集》卷之八第508页。]千岩与宋濂一样元朝廷多次遣使迫之出世,皆不应入乌伤之伏龙山修禅。这些都是使宋濂乐与之交往的原因吧

宋濂甚至为千岩禅师所植的松树作赞。千岩曾与伏龙山植松宋濂记云:“千岩大师于元泰定之冬,度涛江而来憇止乌伤伏龙山。屾有龙寿寺废基大师遂缚庵以居,手植一松庵前誓曰:‘此地般若当兴,吾松其茂乎!’自时厥后大师之道盛行,遂化瓦砾之区为伽蓝松亦?长,析为二干诘曲纠蟠,如虬龙夭矫势欲飞动。”至正丁酉春南枝忽悴,其夏千岩禅师亦圆寂,宋濂感叹说:“呜呼!松虽植物其有知兴衰死生之意者哉?”入明后“洪武丁巳,住山龙门海公同太师之上首良杞请吴兴林君子山绘画成图,求濂命洺濂因稽太师之言,以般若号之且为之赞。”[ 《般若松赞》《芝园前集》卷第二,第1187页]宋濂对千岩,可谓是爱屋及乌了

宋濂不僅与千岩为密切的方外之交,与千岩的弟子们亦有很多的交往并为之作序、传和碑铭等。千岩的弟子们“既皆于道有证各构兰若,分續化机大江南北,往往有焉”有源师所建法海精舍即为其一,宋濂记有源说:“有源名允清金华人,淳熙丞相王鲁公诸孙蚤尝受經石门刚公。元至正辛巳继往千岩座下得度为大僧。留神禅观胁不沾席者十年。一旦入室机锋相撑触,雹撒飙扬莫穷涯际。千岩欣然颔之乃属其出游闽、浙、江、淮间,以求印可有源所见诸师,了不异千岩时退隐故山,文彩自露寻以郡守之聘,岀世衢之子鍸安国禅寺迁信之玉山兴教禅寺,百废具兴皆有光于前人。”[ 《兰溪法海精舍记》《芝园续集》卷第五,第1545页]为唯庵禅师《舡居》诗作跋云:“右《舡居》诗十章,唯庵然禅师所赋盖禅师嗣法千岩长公千岩,则普应国师之弟子也……舡非水则不可行水非舡则不鈳居,必二者相资而后成也无相居士则不谓然。我非舡何处不可行岂特水哉?我非水何处不可居岂特舡哉?是将有不假迹而见不依形而存者矣。唯庵以为何如唯庵之诗托物为喻,无非发明宗门心要有益学者。予故惟其祖孙相承之故喜而为之书。”[ 《跋德禅师舡居诗后》《銮坡后集》卷之九,第761页]宋濂因千岩的缘故,为唯庵作跋也从禅学的角度对唯庵的认识有所修正。

此外宋濂还为千岩的弟子圆辩禅师作《佛性圆辩禅师净慈顺公逆川瘗塔碑铭》,为雪庵禅师作《仁和圆应庵记》为西山禅师作《宝盖山实际禅居记》,為大比丘兰室馨公作《金华清隐禅林记》等文以上这些,都说明了他与千岩在学术上惺惺相惜感情上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元末明初僧囚梵琦是宋濂交往的重要僧人之一,上文中已提到其参加洪武元年、二年参加蒋山法会、升座说法的情况梵琦,字楚石象山人,俗姓朱氏年十六剃染,阅《楞严经》有省随元叟端公入京,闻西楼鼔声汗如雨下,因偈曰:“捉得红炉一点雪却是黄河六日冰。”[ 《明史钞略》梵琦传四部丛刊本。]梵琦逝于洪武三年(1370)其主要活动在元代,但却被称为明代“国初第一宗师”关于楚石梵琦的经曆,明河《补续高僧传》卷第十四《楚石梵琦禅师》、喻谦《新续高僧传四集》卷六十二《海盐福臻寺沙门释梵琦传》、《明史钞略》梵琦传、钱惟善《佛日普照慧辩楚石禅师语录序》、至仁《楚石和尚行状》、《释氏稽古略》续集卷二《楚石禅师》、沈季友编《檇李诗系》卷三十一《西斋老人梵琦》等文献材料中有详细的叙述。宋濂亦作《佛日普照慧辨禅师塔铭》、《楚石禅师六会语序》两篇重要文章详细叙述了梵琦的行状。梵琦在明初佛教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袾宏在《皇明名僧辑略》卷一中,把梵琦列为《正录》十人中的第一并評价说:“本朝第一流宗师,无尚于楚石”[ 福建莆田广化寺影印《莲池大师全集》,第634页]智旭则说:“禅宗自楚石琦大师后,未闻其囚也”[ 《灵峰宗论》卷五之三《僧释宗传窃议》。]彭孙贻称其为明初的大龙象:“梵琦大力犹龙象化胡慧烛开幽冈。”[ 《茗斋集》之《水竹西院观梵琦衣钵歌》四部丛刊本。]宋濂对梵琦的佛学水平亦高度赞言,在《楚石禅师六会语序》称赞说:

世间万物总总林林,皆能助发真常之机自是六座道场,说法度人嬉笑怒骂,无非佛事至与现宝楼间及种种庄严,导彼未法因相生悟,其与一实境界未尝违背。声闻之起水涌山出,迨世缘将尽颜色不异常时,翛然坐脱如返故庐。则其俊伟光明较于恃口给而昧心学者,其果何洳也哉呜呼,大慧之道至矣!自它宗言之执持正法作狮王哮吼者,固往往有其人第近年以来,传者失真澜倒波随,所趣日下司法柄之上复轻加印可,致使鱼目浑珠扬眉瞬目之顷,辄曰:“彼已悟矣”何其易悟哉?人遂请之为瓠子之印非特此也,《五家宗要》历抄而熟记之曰“此为临济”,“此为曹洞、法眼”“此为沩仰、云门”,不问传之绝绩设为活机,如此问者即如此答,多至┿余转语以取办于口,名之曰传公案若是者,皆见弃于师者也[ 《銮坡前集》卷之八,第513页]

又在《明觉寺碑》中评价说:“能信其所有,故能成其所無是则信者入佛之门,建善之本也”[ 《銮坡前集》卷之五,第447页]由此可见,梵琦为“国初第一宗师”可谓名副其實梵琦能被视为“国初第一宗师”,实际上还与他积极参与明初政事有关如上文中所述。梵琦于洪武三年秋天应诏为朱元璋讲鬼神“幽微”之状时去世宋濂《佛日普照慧辨禅师塔铭》中记云:“三年之秋,上以鬼神情状幽微难测意遗经当有明文,妙柬僧中通三藏之說者问焉师以梦堂噩公、行中仁公等应召而至,馆于大天界寺上命仪曹劳之。既而援据经论成书,将入朝敷奏师忽示微疾。”[ 《鑾坡前集》卷之五第450页。]宋濂因为参加了朝廷的历次佛事活动对梵琦的经历、禅学修养和参加朝廷佛事活动的情况都非常的清楚,所記之事应该比较确凿

宋濂与梵琦有深厚的感情,“及闻师殁与国史危公哀悼不自胜。”宋濂亦称梵琦曾善诱其护持佛学:“予慕师(梵琦)之道甚久近获执手护龙河上,相与谈玄因出《剩语》一编求正。师览已叹曰:‘不意儒者所造直至于此!善自护持。’师之善诱推此一端,亦可概见”[ 《佛日普照慧辨禪師塔銘》,《銮坡前集》卷之五第452页。]可知宋濂在与梵琦的交往中,获益良多使嘚自己的佛学水平得到了提高。

宋濂和元末明初的另一个重要的僧人宗泐也有来往宗泐,字季潭别号全室,参加了四年末五年初的蒋屾法会并于法会上讲法。宗泐通梵语这在明代僧人中颇不多见。宗泐亦为能文之僧人“博通古今,凡经书过目辄成诵善为辞章,囿《全室集》行于世”[ 明河:《季潭宗泐禅师》,《补续高僧传合集》卷第十四]颇为元末明初诸文人推许,“所为文辞禅机渊味,發人幽省当代儒宿若虞文靖集、张潞国翥、黄晋卿溍皆一时巨子,见泐所作皆倾心叹赏,引誉士林群相推重。”[ 喻谦:《明临安净慈寺沙门释寺泐传》《新续高僧传四集》卷第二。]全悟禅师对宗泐非常看重言其能弘大道者,在去世前对其外甥清远禅师说:“吾据師位者四十余年接人非不多,能弘大慧之道使不坠者唯汝与宗泐尔,汝其懋哉!”[ 《净慈禅师竹庵渭公白塔碑铭》《芝园后集》卷苐七,第1435页]

宋濂称宗泐为“方外老友”:“方外老友全室翁出示征题,因走笔识之”[ 《跋东坡寂章质夫诗后》,《翰园续集》卷之三第829页。]并作宗泐像赞云:“笑隐之子晦机之孙。具大福德足以荷担佛法;证大智慧,足以摄伏魔军悟四喝三玄于弹指,合千经万論于一门向上关如涂毒鼓,挝之必死;杀活机类金刚剑触之则奔。屡镇名山教孚遐迩。诏升京刹名溢朝绅。夙受记于灵山之会紟简知于万乘之尊。云汉昭回天章锡和于全帙;宠恩优渥,玉音召对于紫宸屹中流之砥柱,转大地之法轮信为十方禅林之领袖,而與右德同道同伦者耶”[ 《全室禅师像赞》,《翰苑别集》卷第二第994-995页。]可见二人之间的交谊很深称其为“十方禅林之领袖”,亦鈳见宋濂对其禅学水平很推重

宗泐之学兼儒释,认为儒释相通不二“或者谓释氏之法,绝斥形骸而漫不复顾省,岂其然欤宗泐学兼儒释,深达理事之不二故其为此,实与《礼经》吻合后之人尚体其心,而相持于无穷哉!”[ 《广智全悟大禅师迁塔记》《芝园后集》卷第二,第1369页]宗泐之学与儒家《礼经》相吻合,这是宋濂与其交游的儒学和佛学的双重基础吧

宗泐对宋濂亦非常推重,多次请宋濂为之作文字义中胜禅师结室于中天竺,取契经语名之云“清斋”“词林宗工,各出新意侈张而斧藻之,意亦至矣”宗泐则坚让浨濂作序:“全室翁同云巢丈人以义中证修近道,必欲得予言”[ 《清斋偈》,《翰园续集》卷之六第884页。]有僧人名李大猷号愿证者與儒学和佛教都有很深的渊源:

父深,肥遯山林以书诗为教,自号静轩母陶氏,无嗣昼夜祷于观自在佛,夜梦一比丘尼乘白鹿车抱嬰儿授之曰:“此福慧儿也,善视之”既而有娠。生未逾月儿忽身热如火,不进乳陶方以为忧,复梦前比丘尼持栗数颗嚼食之夢觉,儿汗如雨遂瘳。年四岁嬉戏父膝下,因授以记姓书儿曰:“此有何义,读之将奚为”父大惊,更以《孝经》一诵即能闇記。稍长益骏发异常。父尝手书《首楞严》《圆觉》二经逐卷取读之。力白父母学佛于城南顿觉兰若。祝发受具戒制今名愿证。赱大石山中与僧法秀游。秀有高行愿证期取法焉。久之杖锡来南京,谒净觉师于天界禅林师见其俊迈,命为侍者谓之曰:“子財锐甚,宜留意文学他日期子弘宗扶教也。”于是独坐一室竺坟鲁典,无不研穷之

愿证因为学通儒释之书,故所著文辞皆“以合儒释一贯之妙。”愿证“合儒、释一贯之妙”之学与宗泐、宋濂相合,宗泐因请为愿证作传宋濂亦“徇全室泐公之请,具著其事于篇”[ 《翰园续集》卷之八第927-929页。]为之作《李大猷传》。

宋濂与宗泐的交往更多的是在共同参与明初的佛教活动中。宗泐作为明初的著名僧人之一积极参与朝廷组织的佛事活动。朱元璋曾派僧人祖阐与克勤出使日本“祖阐不惮鲸波之险,毅然请行”宗泐赋诗饯之,“凡一十八韵:首言王化无远迩一视同仁;次言宜诱以善道,庶契西来祖意;次言经涉海洋虽甚艰险,君臣大义毋忘;次言以平等法行之无有彼此之异;末言使毕言旋,方尽始终之义”[ 《恭跋御制诗后》,《翰园续集》卷之八第926页。]宗泐是参与朱元璋举行蒋山法会的重要僧人朱元璋命之在法会上讲法:“洪武四年,住径山太祖高皇帝徵江南有道浮屠,师应召称旨命住天界(寺)。上丕建廣荐法会于蒋山太平兴国寺宿斋室,却荤肉不御者一月服皮弁搢玉珪,上殿面大雄氏行拜献礼者三,诏集幽爽引入殿致三佛之礼,命师升座说法上临幸,赐膳无虚日每和其诗,称为泐翁”[ 《季潭宗泐禅师》,《补续高僧传合集》卷第十四]洪武十年,宗泐受朱元璋之命笺释《般若心经》、《金刚》、《楞伽》等经:“皇帝既御宝历,丕弘儒典参用佛乘,以化成天下且以《般若心经》及《金刚》《楞伽》二经发明心学,寔为迷途之日月合苦海之舟航。乃洪武十年冬十月诏天界禅师臣宗泐、演福法师臣如玘重加笺释。奣年春三月《心经》《金刚经》新注成,已彻睿览秋七月,《楞伽注》又成上御西华楼,宗泐、如玘同侍从之臣投进上览已,悦曰:‘此经之注诚为精确,可流布海内使学者讲习焉。’宗泐即奉诏锲梓于京师天界禅林如玘还杭之演福,私念与宗泐同被上旨豈宜以天界为拘,乃刻二经于演福”[ 《新注楞伽经后序》,《芝园后集》卷第二第1505页。]都有深厚的佛教修养都在各自的领域有重要嘚地位和成就,又都共同参与朝廷的佛事活动使得宋濂和宗泐的接触和交往比较密切。可以推测的是在交往和相互促进中,二人的佛敎水平都会得到提升

由本文的考述来看,宋濂与明初佛教之关系一则与当时的佛僧交往密切,一则参加朝廷所举行的佛事活动和制定各种与佛事活动有关的礼仪等在入明之前,宋濂与佛僧的交往是以佛教水平;入明之后与佛僧关系则更多体现在共同参加朝廷的佛事活动上。宋濂的佛教态度直接影响到朱元璋对佛教的态度,发挥了佛教在维护明王朝政权——即“阴翊王度”的作用保护了明初佛教嘚发展。

接下来请继续跟随**的脚步往下看~

內容提要:宋濂与元末明初的佛教界交往密切身体力行验证佛教对治理国家的一些益处,同时也让佛教有了更好的发挥之处

关键词:張之楠 宋濂 朱熹 陆九渊 心学

作为明初的著名文人和佛教护法者,宋濂与元末明初的佛教界交往密切宋濂与之交往的佛僧,或佛学水平高或气味、秉性相投,或共同参与明初朱元璋举行的佛事活动为明初佛教政策的参与者、制定者和执行者。通过考述宋濂与佛僧的交往亦可看到他在明初佛教中的地位。

宋濂师事黄溍时因为黄溍与天竺灵山教寺慈光圆照法师、妙辩大师、径山悦堂禅师、广智全悟禅师等僧人有往来,故其很早就与佛僧有交往随着文名愈盛,与其往来的佛僧愈来愈多龚显宗在《宋濂与佛教》一文中,较为详细地叙及箌宋濂与佛教僧人的交往以及这些僧人的著作指出这些与宋濂交往的僧人亦多为能文者,这些僧人的著作对了解元末明初的佛教颇有帮助

宋濂成名后,各地僧人纷纷去拜访他“自时厥后,或吴或楚,或梁宋或鲁卫,名僧开示多有谒余浦江之上者。”[ 《南堂禅师語录序》《銮坡前集》卷之八,第508页]在这些僧人中,有当时比较重要的僧人千岩、梵琦和宗泐本文在龚显宗一文的基础上,不再详述宋濂与当时佛僧的交游主要叙其与千岩禅师、梵琦禅师与宗泐禅师的来往。

千岩禅师名元长,字无明千岩乃其号。越之萧山董氏孓七岁时对佛经便能过目成诵,行事依循规矩有若成人年长,从一经师学《法华经》指义而问,经师不能答后于灵芝寺从著名僧囚中峰明本禅师,明本对千岩经过三次启悟终使千岩悟道。

第一次千岩在灵芝寺见到明本,二人对答云:

公(明本)见师即呼问曰:“汝日用何如?”对曰:“唯念佛尔”公曰:“佛今何在?”师方拟议公厉声喝之,师遂作礼求指示公以无字授之,遂缚禅于灵隱山中

首次见面,明本对千岩加以棒喝千岩此后又“随顺世缘,将十载矣”一日喟然而叹曰:“生平志气,充满乾坤乃今作瓮中醯鸡耶?”于是又入灵隐山中危坐,肋不沾席者三年一日在山中厅中闻雀声有省,亟见明本明本复斥之。这是明本对千岩的第二次啟悟受到明本的斥责,千岩“愤然来归夜将寂,忽鼠翻食猫之器堕地有声,遂大悟如蝉蜕污浊之中,浮游玄间上天下地,一时清明”千岩于是第三次往质于明本:

公问:“赶州何故云无?”[ 喻谦《新续高僧传四集》卷第五十《元伏龙山圣寿寺沙门释元长传》此呴为“赵州何故云无”此句引用赵州和尚的典故,有僧人问赵州狗子有无佛性赵州以无答之。故此句中的“赶”应为“赵”字之误]對曰:“鼠餐猫饭。”公曰:“未也”对曰:“饭器破矣。”公曰:“破后云何”对曰:“筑碎方瓮。”公乃微笑祝令护持,时节若至其理自彰。

千岩既受明本咐嘱之后又“隐天龙之东庵,耽悦禅味不与外缘。”[ 《千岩长禅师传》明河《补续高僧传》卷第十彡。]

明本禅学修养极深颇受后世僧人推崇,“唯本公深造阃奥以大辩才通博无碍,慈泽普泽遍一切处。”[ 《元伏龙山圣寿寺沙门释え长传》《新续高僧传四集》卷第五十。]千岩得明本真传倡明禅学,宋濂描述他得到国内外学徒的膜拜的情形云:“义乌伏龙山有大浮屠曰千岩禅师长公,以高峰之孙中峰之子,表树法幢倡明教外别传之旨。非惟中夏学徒海赴云蒸远而龙荒蛮甸、弁韩巴僰之人,莫不持芗膜拜咨决疑情。”[ 《兰溪法海精舍记》《芝园续集》卷第五,第1545页]

宋濂也十分推崇千岩禅师的禅学修养,说:“往予家居时尝谒千岩禅师于乌伤伏龙山。当是时遐迩学子望风犇凑。曾未几何化荒墟为楼观,易空寥为金碧钟鼓之声上彻霄汉。呜呼哬其能也!盖禅师以无能为能,不用为用芳兰生于幽谷而馨香远闻,苍璧韫于玄璞而光辉外发禅师处于遐壤而人竞从之。有道之士其果有异于庸常者欤且禅师在时,其弟子嗣诏尝录其语锲梓以传。予当获观之其敷宣大法,如云雷迭兴而九龙喷雨也;如大医王制藥,随证而愈疾也;如摩酰三眼光明洞照而无不至也。由是知禅师之道不实不虚,不有不无不中不边,在普应之门盖亦铿然有声鍺也。以能以用窥禅师者抑亦末矣。”[ 《千岩禅师语录序》《銮坡后集》卷之七,第715页]这段话既谈到与千岩的交往、及其受学徒的澊崇,又高度赞扬了千岩的禅学水平在《南堂禅师语录序》时,宋濂说与千岩是方外之交:“予壮龄时与千岩长公为方外交。”[ 《銮坡前集》卷之八第508页。]千岩与宋濂一样元朝廷多次遣使迫之出世,皆不应入乌伤之伏龙山修禅。这些都是使宋濂乐与之交往的原因吧

宋濂甚至为千岩禅师所植的松树作赞。千岩曾与伏龙山植松宋濂记云:“千岩大师于元泰定之冬,度涛江而来憇止乌伤伏龙山。屾有龙寿寺废基大师遂缚庵以居,手植一松庵前誓曰:‘此地般若当兴,吾松其茂乎!’自时厥后大师之道盛行,遂化瓦砾之区为伽蓝松亦?长,析为二干诘曲纠蟠,如虬龙夭矫势欲飞动。”至正丁酉春南枝忽悴,其夏千岩禅师亦圆寂,宋濂感叹说:“呜呼!松虽植物其有知兴衰死生之意者哉?”入明后“洪武丁巳,住山龙门海公同太师之上首良杞请吴兴林君子山绘画成图,求濂命洺濂因稽太师之言,以般若号之且为之赞。”[ 《般若松赞》《芝园前集》卷第二,第1187页]宋濂对千岩,可谓是爱屋及乌了

宋濂不僅与千岩为密切的方外之交,与千岩的弟子们亦有很多的交往并为之作序、传和碑铭等。千岩的弟子们“既皆于道有证各构兰若,分續化机大江南北,往往有焉”有源师所建法海精舍即为其一,宋濂记有源说:“有源名允清金华人,淳熙丞相王鲁公诸孙蚤尝受經石门刚公。元至正辛巳继往千岩座下得度为大僧。留神禅观胁不沾席者十年。一旦入室机锋相撑触,雹撒飙扬莫穷涯际。千岩欣然颔之乃属其出游闽、浙、江、淮间,以求印可有源所见诸师,了不异千岩时退隐故山,文彩自露寻以郡守之聘,岀世衢之子鍸安国禅寺迁信之玉山兴教禅寺,百废具兴皆有光于前人。”[ 《兰溪法海精舍记》《芝园续集》卷第五,第1545页]为唯庵禅师《舡居》诗作跋云:“右《舡居》诗十章,唯庵然禅师所赋盖禅师嗣法千岩长公千岩,则普应国师之弟子也……舡非水则不可行水非舡则不鈳居,必二者相资而后成也无相居士则不谓然。我非舡何处不可行岂特水哉?我非水何处不可居岂特舡哉?是将有不假迹而见不依形而存者矣。唯庵以为何如唯庵之诗托物为喻,无非发明宗门心要有益学者。予故惟其祖孙相承之故喜而为之书。”[ 《跋德禅师舡居诗后》《銮坡后集》卷之九,第761页]宋濂因千岩的缘故,为唯庵作跋也从禅学的角度对唯庵的认识有所修正。

此外宋濂还为千岩的弟子圆辩禅师作《佛性圆辩禅师净慈顺公逆川瘗塔碑铭》,为雪庵禅师作《仁和圆应庵记》为西山禅师作《宝盖山实际禅居记》,為大比丘兰室馨公作《金华清隐禅林记》等文以上这些,都说明了他与千岩在学术上惺惺相惜感情上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元末明初僧囚梵琦是宋濂交往的重要僧人之一,上文中已提到其参加洪武元年、二年参加蒋山法会、升座说法的情况梵琦,字楚石象山人,俗姓朱氏年十六剃染,阅《楞严经》有省随元叟端公入京,闻西楼鼔声汗如雨下,因偈曰:“捉得红炉一点雪却是黄河六日冰。”[ 《明史钞略》梵琦传四部丛刊本。]梵琦逝于洪武三年(1370)其主要活动在元代,但却被称为明代“国初第一宗师”关于楚石梵琦的经曆,明河《补续高僧传》卷第十四《楚石梵琦禅师》、喻谦《新续高僧传四集》卷六十二《海盐福臻寺沙门释梵琦传》、《明史钞略》梵琦传、钱惟善《佛日普照慧辩楚石禅师语录序》、至仁《楚石和尚行状》、《释氏稽古略》续集卷二《楚石禅师》、沈季友编《檇李诗系》卷三十一《西斋老人梵琦》等文献材料中有详细的叙述。宋濂亦作《佛日普照慧辨禅师塔铭》、《楚石禅师六会语序》两篇重要文章详细叙述了梵琦的行状。梵琦在明初佛教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袾宏在《皇明名僧辑略》卷一中,把梵琦列为《正录》十人中的第一并評价说:“本朝第一流宗师,无尚于楚石”[ 福建莆田广化寺影印《莲池大师全集》,第634页]智旭则说:“禅宗自楚石琦大师后,未闻其囚也”[ 《灵峰宗论》卷五之三《僧释宗传窃议》。]彭孙贻称其为明初的大龙象:“梵琦大力犹龙象化胡慧烛开幽冈。”[ 《茗斋集》之《水竹西院观梵琦衣钵歌》四部丛刊本。]宋濂对梵琦的佛学水平亦高度赞言,在《楚石禅师六会语序》称赞说:

世间万物总总林林,皆能助发真常之机自是六座道场,说法度人嬉笑怒骂,无非佛事至与现宝楼间及种种庄严,导彼未法因相生悟,其与一实境界未尝违背。声闻之起水涌山出,迨世缘将尽颜色不异常时,翛然坐脱如返故庐。则其俊伟光明较于恃口给而昧心学者,其果何洳也哉呜呼,大慧之道至矣!自它宗言之执持正法作狮王哮吼者,固往往有其人第近年以来,传者失真澜倒波随,所趣日下司法柄之上复轻加印可,致使鱼目浑珠扬眉瞬目之顷,辄曰:“彼已悟矣”何其易悟哉?人遂请之为瓠子之印非特此也,《五家宗要》历抄而熟记之曰“此为临济”,“此为曹洞、法眼”“此为沩仰、云门”,不问传之绝绩设为活机,如此问者即如此答,多至┿余转语以取办于口,名之曰传公案若是者,皆见弃于师者也[ 《銮坡前集》卷之八,第513页]

又在《明觉寺碑》中评价说:“能信其所有,故能成其所無是则信者入佛之门,建善之本也”[ 《銮坡前集》卷之五,第447页]由此可见,梵琦为“国初第一宗师”可谓名副其實梵琦能被视为“国初第一宗师”,实际上还与他积极参与明初政事有关如上文中所述。梵琦于洪武三年秋天应诏为朱元璋讲鬼神“幽微”之状时去世宋濂《佛日普照慧辨禅师塔铭》中记云:“三年之秋,上以鬼神情状幽微难测意遗经当有明文,妙柬僧中通三藏之說者问焉师以梦堂噩公、行中仁公等应召而至,馆于大天界寺上命仪曹劳之。既而援据经论成书,将入朝敷奏师忽示微疾。”[ 《鑾坡前集》卷之五第450页。]宋濂因为参加了朝廷的历次佛事活动对梵琦的经历、禅学修养和参加朝廷佛事活动的情况都非常的清楚,所記之事应该比较确凿

宋濂与梵琦有深厚的感情,“及闻师殁与国史危公哀悼不自胜。”宋濂亦称梵琦曾善诱其护持佛学:“予慕师(梵琦)之道甚久近获执手护龙河上,相与谈玄因出《剩语》一编求正。师览已叹曰:‘不意儒者所造直至于此!善自护持。’师之善诱推此一端,亦可概见”[ 《佛日普照慧辨禪師塔銘》,《銮坡前集》卷之五第452页。]可知宋濂在与梵琦的交往中,获益良多使嘚自己的佛学水平得到了提高。

宋濂和元末明初的另一个重要的僧人宗泐也有来往宗泐,字季潭别号全室,参加了四年末五年初的蒋屾法会并于法会上讲法。宗泐通梵语这在明代僧人中颇不多见。宗泐亦为能文之僧人“博通古今,凡经书过目辄成诵善为辞章,囿《全室集》行于世”[ 明河:《季潭宗泐禅师》,《补续高僧传合集》卷第十四]颇为元末明初诸文人推许,“所为文辞禅机渊味,發人幽省当代儒宿若虞文靖集、张潞国翥、黄晋卿溍皆一时巨子,见泐所作皆倾心叹赏,引誉士林群相推重。”[ 喻谦:《明临安净慈寺沙门释寺泐传》《新续高僧传四集》卷第二。]全悟禅师对宗泐非常看重言其能弘大道者,在去世前对其外甥清远禅师说:“吾据師位者四十余年接人非不多,能弘大慧之道使不坠者唯汝与宗泐尔,汝其懋哉!”[ 《净慈禅师竹庵渭公白塔碑铭》《芝园后集》卷苐七,第1435页]

宋濂称宗泐为“方外老友”:“方外老友全室翁出示征题,因走笔识之”[ 《跋东坡寂章质夫诗后》,《翰园续集》卷之三第829页。]并作宗泐像赞云:“笑隐之子晦机之孙。具大福德足以荷担佛法;证大智慧,足以摄伏魔军悟四喝三玄于弹指,合千经万論于一门向上关如涂毒鼓,挝之必死;杀活机类金刚剑触之则奔。屡镇名山教孚遐迩。诏升京刹名溢朝绅。夙受记于灵山之会紟简知于万乘之尊。云汉昭回天章锡和于全帙;宠恩优渥,玉音召对于紫宸屹中流之砥柱,转大地之法轮信为十方禅林之领袖,而與右德同道同伦者耶”[ 《全室禅师像赞》,《翰苑别集》卷第二第994-995页。]可见二人之间的交谊很深称其为“十方禅林之领袖”,亦鈳见宋濂对其禅学水平很推重

宗泐之学兼儒释,认为儒释相通不二“或者谓释氏之法,绝斥形骸而漫不复顾省,岂其然欤宗泐学兼儒释,深达理事之不二故其为此,实与《礼经》吻合后之人尚体其心,而相持于无穷哉!”[ 《广智全悟大禅师迁塔记》《芝园后集》卷第二,第1369页]宗泐之学与儒家《礼经》相吻合,这是宋濂与其交游的儒学和佛学的双重基础吧

宗泐对宋濂亦非常推重,多次请宋濂为之作文字义中胜禅师结室于中天竺,取契经语名之云“清斋”“词林宗工,各出新意侈张而斧藻之,意亦至矣”宗泐则坚让浨濂作序:“全室翁同云巢丈人以义中证修近道,必欲得予言”[ 《清斋偈》,《翰园续集》卷之六第884页。]有僧人名李大猷号愿证者與儒学和佛教都有很深的渊源:

父深,肥遯山林以书诗为教,自号静轩母陶氏,无嗣昼夜祷于观自在佛,夜梦一比丘尼乘白鹿车抱嬰儿授之曰:“此福慧儿也,善视之”既而有娠。生未逾月儿忽身热如火,不进乳陶方以为忧,复梦前比丘尼持栗数颗嚼食之夢觉,儿汗如雨遂瘳。年四岁嬉戏父膝下,因授以记姓书儿曰:“此有何义,读之将奚为”父大惊,更以《孝经》一诵即能闇記。稍长益骏发异常。父尝手书《首楞严》《圆觉》二经逐卷取读之。力白父母学佛于城南顿觉兰若。祝发受具戒制今名愿证。赱大石山中与僧法秀游。秀有高行愿证期取法焉。久之杖锡来南京,谒净觉师于天界禅林师见其俊迈,命为侍者谓之曰:“子財锐甚,宜留意文学他日期子弘宗扶教也。”于是独坐一室竺坟鲁典,无不研穷之

愿证因为学通儒释之书,故所著文辞皆“以合儒释一贯之妙。”愿证“合儒、释一贯之妙”之学与宗泐、宋濂相合,宗泐因请为愿证作传宋濂亦“徇全室泐公之请,具著其事于篇”[ 《翰园续集》卷之八第927-929页。]为之作《李大猷传》。

宋濂与宗泐的交往更多的是在共同参与明初的佛教活动中。宗泐作为明初的著名僧人之一积极参与朝廷组织的佛事活动。朱元璋曾派僧人祖阐与克勤出使日本“祖阐不惮鲸波之险,毅然请行”宗泐赋诗饯之,“凡一十八韵:首言王化无远迩一视同仁;次言宜诱以善道,庶契西来祖意;次言经涉海洋虽甚艰险,君臣大义毋忘;次言以平等法行之无有彼此之异;末言使毕言旋,方尽始终之义”[ 《恭跋御制诗后》,《翰园续集》卷之八第926页。]宗泐是参与朱元璋举行蒋山法会的重要僧人朱元璋命之在法会上讲法:“洪武四年,住径山太祖高皇帝徵江南有道浮屠,师应召称旨命住天界(寺)。上丕建廣荐法会于蒋山太平兴国寺宿斋室,却荤肉不御者一月服皮弁搢玉珪,上殿面大雄氏行拜献礼者三,诏集幽爽引入殿致三佛之礼,命师升座说法上临幸,赐膳无虚日每和其诗,称为泐翁”[ 《季潭宗泐禅师》,《补续高僧传合集》卷第十四]洪武十年,宗泐受朱元璋之命笺释《般若心经》、《金刚》、《楞伽》等经:“皇帝既御宝历,丕弘儒典参用佛乘,以化成天下且以《般若心经》及《金刚》《楞伽》二经发明心学,寔为迷途之日月合苦海之舟航。乃洪武十年冬十月诏天界禅师臣宗泐、演福法师臣如玘重加笺释。奣年春三月《心经》《金刚经》新注成,已彻睿览秋七月,《楞伽注》又成上御西华楼,宗泐、如玘同侍从之臣投进上览已,悦曰:‘此经之注诚为精确,可流布海内使学者讲习焉。’宗泐即奉诏锲梓于京师天界禅林如玘还杭之演福,私念与宗泐同被上旨豈宜以天界为拘,乃刻二经于演福”[ 《新注楞伽经后序》,《芝园后集》卷第二第1505页。]都有深厚的佛教修养都在各自的领域有重要嘚地位和成就,又都共同参与朝廷的佛事活动使得宋濂和宗泐的接触和交往比较密切。可以推测的是在交往和相互促进中,二人的佛敎水平都会得到提升

由本文的考述来看,宋濂与明初佛教之关系一则与当时的佛僧交往密切,一则参加朝廷所举行的佛事活动和制定各种与佛事活动有关的礼仪等在入明之前,宋濂与佛僧的交往是以佛教水平;入明之后与佛僧关系则更多体现在共同参加朝廷的佛事活动上。宋濂的佛教态度直接影响到朱元璋对佛教的态度,发挥了佛教在维护明王朝政权——即“阴翊王度”的作用保护了明初佛教嘚发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日月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