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子女心理问题可以在东阳参加高考不

吴良村外来民工子女免费上学
  四年出资12万
  昨日是新学期开学第一天,来自贵州的梁仕勇第一次踏进六石街道吴良小学,在此免费读书,吴良村为其向学校缴了一笔300元的赞助费。
  早在2007年,吴良村在全市首推外来民工子女免费就学制度。2008年,我市户口本、暂住证、父母的用工合同三证齐全的外来民工子女可在义务教育阶段免费上学。不过,吴良村经调查了解,仍有相当一部分外来务工人员是打零工的,没有用工合同,这些外来民工子女入校读书就有了一定困难,村里决定帮其解决,出资让孩子免费进入吴良小学读书。
  吴良村负责人说,此举一方面是推进外地人和本地人的真正融合,促进和谐,共同发展;另一方面也是缘于村里一直有重教兴学育人才的优良传统。
  昨日,吴良小学校长胡华芳说,此举推出来后,到该校就读的外来民工子女越来越多。四年来,吴良村已经为此向学校出资了12万元。其中今年全校293位新生中,外来民工子女163位,占到55.6%,村里为他们共出资3万余元。
  而此举更多的是带给外来务工人员感激和踏实。来自安徽的李灯梅和丈夫租住在吴良村已有10年左右了,女儿张恬现就读于吴良小学四年级。李灯梅说,住在吴良村人很踏实,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孩子的教育问题不用愁,村里出钱解决负担。张恬从一年级到四年级,读书没有出过一分钱,而且时刻能感受到关心,老师有家访,村干部也有家访,尤其是在假期,如这个暑期,村干部就上门来提醒孩子不要去玩火玩水,交流一些安全知识,还发放相关资料,现在还有手机短信时刻提醒……
  吴良村负责人说,这几年,村里因此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带着孩子来此租住。至今租住在该村的外来务工人员已有500余人,人丁兴旺,带来了热闹,也带来了商机,带来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作者:孙新萍 吴新强
来源:东阳日报
 > 相关阅读:
在线QQ群:整整一周,围绕着异地高考的话题,各界给予了高度的关注。教育部分别召开了发布会和座谈会,商议异地高考的准入门槛。9月6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表示,随迁子女异地高考有准入条件,三大条件甫一曝光,就引起了广泛争议。我们先来看下这三大门槛分别是什么。
特约作者:
叶雷,博士,高校教师,教育评论人,作品曾在《人民日报》、《南方周末》、《东方早报》等媒体发表。 .
1:家长需有稳定住所和收入
家长基本条件是,在地方有稳定的工作,有稳定的住所,有稳定的收入,并且缴纳各种保险,你是这个地方的常住人口,尽管你不是户籍人口。
2:学生需在当地学校就读
学生本人条件是,这个学生有可能在这里学了小学、初中、高中,也可能只是高中才来,也可能高中三年都在这里,也有可能高中一年在这里。
3:城市需要这个行业的人
这个城市发展需不需要这个行业,需不需要这个群体,我这个城市能发展到多大规模,不是说城市越大越好,要根据城市的发展需要和承载能力。
  先不说“稳定”的具体标准是什么,就只“当地城市需要这个行业群体”一条,在地方的自主定义中,就可以将异地高考的大门封死一大半。问题是,谁最渴望异地高考这个“良政”的眷顾?笼统地说,是没有户籍的流动人口。然而,那些“当地城市需要的这个行业群体”、“有稳定的工作,稳定的住所,稳定的收入,并且缴纳各种保险的常住人口”,多数可能已经通过各种途径获得了户籍,即使没有获得户籍,他们中的多数估计也有能力选择让孩子出国的途径来接受优质教育;真正的渴望者,广大外来普通务工人员,特别是那些农民工,恐怕又只能望“异地高考”而兴叹了。
  在异地高考的前提条件设置上,农民工都可以在当地当选人大代表了,为何农民工的孩子还无法在当地高考?所以,应该将对家长的条件限制全部取消,设置一个条件即可,孩子在当地接受了高中教育即可。对应的招生计划配置问题,接纳专家的建议,一方面按照各省报名参加高考的人数,按照一定比例公平分配招生指标;另一方面,彻底解决名校招生属地化的问题,名校的招生计划也按照各省的高考人数公平分配。这样的措施,是可行的,就看教育部能不能下决心了。
根据中国政府网31日公布的一项国务院文件,在因地制宜的方针指导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随迁子女升学考试的方案原则上应于2012年底前出台。
  目前,在北京、上海能上北大、清华的分数,在一些地方上不了重点大学;在北京、上海能上重点的,在一些省则无学可上。要通过发展来解决公平的问题,显然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正因为如此,才提出了异地高考的命题。如何顺利实现救济意义上的公平,专家建议可行的路线,一是按照考生数量制定招生计划,二是实行名校联考的统招制度。
  怎么设置异地高考的前提条件,背后则是既得利益与增长利益的博弈。抛开所谓对城市承载能力的考量,真正的核心利益是招生资源的分配,是占用户籍地的指标, 还是占用高考所在地的指标?按照常理,在哪里创造和贡献资源,就应该在哪里获得分配和享用资源的权利。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流动人口大城市,需要面对的既得利益者的反对压力就会更大,将来设置的条件也将更加苛刻。
教育专家杨东平:解决“异地高考”问题,不仅涉及高考制度改革的问题,更是挑战我国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
  在目前的现实下,通过对家长设置苛刻的前提条件的异地高考,本质上并不会产生多大教育公平的效果,而只是对既得利益者的范围稍稍放宽了一点而已,这与《教育法》“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的规定仍有很大的差距。约翰·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指出:“为了平等地对待所有人,提供真正的同等的机会,社会必须更多地注意那些天赋较低和出身于较不利的社会地位的人们。”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之母,如果农民工子弟依然因为父母是农民工而无法获得异地高考的权利,所谓的公平又该从何谈起呢?
  如果按照目前的前提条件设置异地高考的准入,对广大普通外来务工人员来说,无疑是“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实际上,异地高考本身就不是解决教育公平的根本之道,而只是一种补救性措施,但如果我们在这种补救性措施上都看不到真正公平的决心,我们还能期望真正的教育公平吗?
根据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中心城市舆情室统计的数据,有46%的网名表示支持异地高考政策,京沪地区本地市民反对呼声超过95%。
  在北京打拼多年,依旧没有自己的房子,一家人蜗居在租住房里。欣慰的是,孩子虽在打工子弟学校,但成绩优秀。我们干着也有盼头。不指望教育部能为我们做主,我只告诉孩子,凡事还得靠自己。
你认为本期专题质量如何?
很好,期待下一期专题
还行,以后会继续关注
很差,编辑需更加努力
起止时间: 至
网友吐辛酸
为孩子争取异地高考权利:
谈到教育,几乎每一个人都有话要说,每一个人都有发言权;因为我们大部分人都和教育有关联。中国的教育就像一个处在青春期的孩子,彷徨没有方向,落地就要挨骂,她需要更多专业的人来指导。
网易教育时评栏目《教育能见度》希望能凝聚这样一批热心肠的时评作者,以无限热情关注中国教育,以手中笔杆推动教育进步。如果您热衷写教育博文,请在右侧提交您的博客地址,我们将择优进行推荐。
往期精彩内容
课堂非游戏 教学不能依赖iPad表演
异地高考条件严苛 抛弃农民工子女
谁为中国的应试教育打吊瓶?
第39期:奥数不死罪责在政府 日本奥数很纯洁
第38期:上了功利战车女博士说真话不该挨骂
第37期:远离八卦新闻 大学校长需要职业化
第36期:在京大幅扩招 北清挑战公平底线
第35期:别怪状元无大成就 应试教育酿苦果
第34期:对农村考生单列招生只是权宜之计
第33期:"最美教师"成了中学补课的"牺牲品"
第32期:南科大转正后更需及时出台大学章程
第31期:建立现代学校制度 明星办学不再纠结
第30期:学校不欢迎质疑 中国如何冲击诺奖?
第29期:既然是公开体检 男公务员更该查性病
第28期:解决异地高考不能偏袒京沪考生权益
第27期:"伪娘伪男"横行 学校应管性别特征
第26期:北电筛查整容考生不合理也不合法
第25期:义务献血和评优挂钩是欺负高校师生 人参与
跟贴热词: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责任编辑:李红颖 &|&投稿信箱:lihongying@&
时评作者QQ群:教育评论:农民工子女回乡高考何时终结?_教育频道_新华网
教育评论:农民工子女回乡高考何时终结?
日 14:48:02
【字号 】【】【】【】
据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报道,中华全国总工会最新发布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报告,全景式剖析了全国1亿名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现状。针对农民工子女在务工地就学不能参加高考的问题,全国总工会在报告中提出,可以在部分地区先行试验“普通中等教育临时性户口”制度,将那些已经在父母务工地连续就学达到一定期限的学生纳入当地高考。(2月22日中国广播网)
农民工子女在父母务工地就学却不能参加高考,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现实中,不少多年在外务工的农民工,衣食住行、子女就学、社会关系等都留在务工地,但囿于缺乏一纸户口,子女高考前,不得不托人找关系回户籍地高考。每逢考前,一些农民工为了子女能在务工地高考,甚至花下血本“挂靠当地户口”,使原本并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产生这样的现象,无疑是对教育公平的莫大讽刺。可是,这种困扰着农民工及其子女的现实,也并不可能一时间得到改变。正所谓治病除根,解决农民工子女在务工地的高考问题,必须跨越城乡二元的鸿沟。全国总工会在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报告中提出先行试验“普通中等教育临时性户口”制度,不论这种制度能否有可操作性,但这总算是一次与这一尴尬问题的正面较量。
农民工子女异地高考的问题不解决,让他们备感伤痛的抉择就永远不会消失———是让孩子留在城市就读,还是留守农村?不言而喻,进入城市读书要支付高额的费用,而且回乡高考时考试内容的差异有可能影响孩子的成绩,但将孩子留在农村,孩子将面临亲情饥渴、教育缺失、安全不周、自控乏力等问题,并容易使其陷入成长危机之中。近年来,虽然不少地区的异地择校费得到了一定的治理,但农民工子女的异地高考问题还是没有解决,这使得农民工家庭不得不付出高昂的亲情成本和社会成本,继续完成这道并不人道的选择题。
然而,现实中又乏良策。十余年来,我国大学虽然大幅扩招,但相对全国庞大的人口基数,高等教育仍是一种稀缺资源。在这种背景下,若一个地区率先放开限制,各地蜂拥而至的学生会让该地区教育资源的有序分配受到严重冲击。从目前的形势来看,解决农民工子女高考问题,只能寄希望于全社会高等教育资源的逐渐丰富以及分布均匀。通过全国教育资源的统筹管理,逐步实现全国重点高校和一般高等院校高考录取名额按考区实际参考人数分配,而流动人口产生的高等院校录取名额流动由教育管理部门对各省市灵活地“多退少补”,当然这样的高考名额分配模式还需要综合考虑各种现实因素。
不容否认,外籍农民工子女必须回原籍参加高考,对农民工子女来说有失公允,但这一问题由来已久,成因复杂,改革难度很大。应当明确的是,不能因改革的难度大就逃避改革,不能因改革之路面临户籍制度和高考制度两座大山,就裹足不前。当前,改革者应当以改革农民工子女异地高考制度为突破口,秉承“愚公移山”的精神,为农民工子女实现基本的教育公平开路!(张军兴)
) 【字号 】【】【】
请点击进入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