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乐寿堂大厅水晶吊灯灯

趣游颐和园(五)乐寿堂
我的图书馆
趣游颐和园(五)乐寿堂
浪淘沙:乐寿堂
乐寿堂位置图
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乐寿堂由此而得名,乾隆提名后得知宋高宗自号“乐寿老人”,十分高兴与古人思维相同,继而想到宋高宗偏安一隅,不思进取,又一再强调“不过偶尔寓意,非有所慕彼”。
乐寿堂面临昆明湖,背倚万寿山,东达德和园及仁寿殿,西接长廊,是颐和园内位置最好的居住和生活游乐场所,也是慈禧在颐和园中的寝宫。慈禧从水路到颐和园,就在乐寿堂前的水木自亲码头上岸,穿过正门,绕过青芝岫进入乐寿堂。
乐寿堂匾额
正殿坐北朝南,正中黑底金字“乐寿堂”横匾为光绪手书。院内种植玉兰、海棠和牡丹,寓意玉堂富贵。堂前摆放着一对铜鹿,一对铜鹤和一对铜瓶,寓意六合太平;而这些装饰物的底座上都刻有“天地一家春”的印章,那是圆明园中慈禧的发祥地。
&&& 底座上刻有“天地一家春”的印章,
慈禧是经选秀女进的宫,被封为兰贵人住在圆明园的桐荫深处殿内。后宫佳丽三千,如何才能得宠?她用钱物买通皇帝身边的太监,得知咸丰皇帝要经过桐荫深处外出游幸时,便刻意打扮,在路旁万绿丛中的雕栏秀楼等候。看见咸丰皇帝的轿子时,兰儿便唱起了娓娓动听的江南小曲,引来了好色的皇帝,有了身孕。生下皇子,母以子贵,咸丰特赐她“天地一家春”款识。慈禧为纪念这一幸事,重修颐和园时,就在许多铜雕上打上了这个印记。
乐寿堂内部装饰(此图选自网络)
乐寿堂正面摆放紫檀木雕凿的御案和宝座
殿内摆放用紫檀木雕凿的御案和宝座,座后是象牙和螺钿镶嵌的玻璃镜屏风,一对孔雀羽毛掌扇分列宝座两侧,宝座两旁的紫檀几座上陈列着两只康熙年制的青花大瓷盘,四周有四只镀金九桃大铜炉;殿内还有雕龙大立柜、五彩玻璃吊灯及用翡翠、珊瑚、象牙、珍珠制成的各种工艺品。门内两侧的“八仙鱼桌”,是用金星紫檀木制造的,制作得相当讲究:桌面为两层玻璃结构,夹层镶嵌着用象牙和檀木雕镂的亭台楼阁、山水人物,其下为方形鱼槽,可放养金鱼。美丽的金鱼穿游在亭台楼阁之间,人和鱼都能得到美的享受。慈禧太后喜欢在吃饭的时候,看着鱼桌里的鱼游来游去。这也是她在颐和园里特有的乐趣。
镀金九桃大铜炉
广绣百鸟朝凤大座屏是慈禧在排云殿祝寿时的寿礼。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凤是至高无上的神鸟。这面象征权力永固的屏风是慈禧太后最喜欢的宝贝。乐寿堂西套间为卧室,东套间为更衣室。室内紫檀大衣柜为乾隆时遗物。慈禧喜爱钟表,据记载:在乐寿堂中共摆放了85座钟,就连卧室里也放了好几座。
广绣百鸟朝凤大座屏
乐寿堂是前后两进的大型四合院:东配殿面阔五间,为穿堂殿,向东经过永寿斋的前院,通向德和园和仁寿殿,匾额润璧怀山;西配殿与东配殿形制相同,向西过扬仁风的前院经邀月门进入长廊,匾额仁以山悦。各殿间以游廊联通,东西配殿为入值侍奉慈禧太后的福晋、格格、命妇的休息场所。
乐寿堂东配殿
邀月门斗匾
&&& 后院有面阔九间的后照殿,在清漪园时陈设众多文物。颐和园时,殿内为太后储藏珠宝,现为库房。后院向东的小门通向东跨院永寿斋,向西的小门通向西跨院扬仁风。邀月门前的玉兰树是乾隆从南方移植来的,北京的玉兰栽种也由此而始。
乐寿堂后院
据说乐寿堂是中国最早安装电灯的地方,慈禧太后是第一个使用电灯的人。1903年一位德国商人用重金贿赂太监李连英。趁慈禧不在时悄悄装好了电灯。待掌灯时分,李连英打开开关,屋内顿时明亮异常。慈禧惊诧,李莲英说明原委,并说这是洋人孝敬老佛爷的,老佛爷用上它可以添福添寿呢!慈禧是个极会享乐之人,顺坡下驴说:既是洋人这么孝顺,也难为他了。有老佛爷开路,电灯才逐步推广使用了。当时的发电机就安装在文昌阁附近。
灯头朝下的吊灯
可是慈禧忘记了自己曾经说过的一句话,这竟然预示了大清朝的未来:在一次殿前朝会上,慈禧太后因大臣办事不力,在朝堂上大骂群臣,随后,慈禧指着宫内的蜡烛高声说道:“要想大清国亡,除非灯头朝下!”那时的慈禧只知道灯火向上,如今用上了电灯,那灯头可是真的朝下了。果然八年后慈禧不幸而言中,大清朝真的亡了。
乐寿堂游廊壁画
  慈禧生活极尽奢华,宝座两旁的大磁盘里,每天都盛着新鲜的应季水果。这些水果,不是用来吃的,而是用来“熏殿”闻味的。据说慈禧每年用于熏殿的水果多达四万公斤。当年在颐和园侍候慈禧的有 100多人:在乐寿堂有48人,其中宫女20人,太监20 人,女执事官8人。慈禧用膳完全按照帝王规格,乐寿堂也是慈禧太后用正餐的地方。用膳时,从仁寿殿北边的御膳房到乐寿堂,传膳太监整齐排列,鸦雀无声。慈禧坐于宝座上,面前摆放三桌佳肴:一桌是吃的,一桌是看的,还有一桌仅是装饰。她平时一天的伙食费是60两白银,当时可买大米一万斤。俗话说:帝后一席饭,农民数年粮。
慈禧在颐和园内用膳是颇为讲究的,可以说在中外历史上罕见。颐和园专有一座供西太后享用的“寿膳房”,地处仁寿殿北配殿的后身,大戏楼东侧,共有八个大院,一百多间房子。专门为她烹调饮食的首领太监、厨役、菜役等有一百二十八人之多。膳房下设五局:荤菜局、素菜局、饭局、点心局、饽食局。
西太后膳房的太监、名厨等,不管皇太后到哪里巡幸,都要随驾侍奉。颐和园“寿膳房”的太监、名厨中有不少是从故宫“西膳房”调来的。在颐和园消夏时,慈禧最爱吃的是一种叫“甜碗子”的冷食。系用莲子、藕、各色瓜果,加上冰糖,经过冰镇之后食用。
慈禧时已经用上冰箱了,是用天然冰块冰镇降温的。冰箱的外形呈斗状。大者高八十多厘米,除冷藏食品外还可使室内降温。皇宫冰箱多用红木制作,制作精良,是极好的工艺品。
战国时期的青铜冰鉴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为什么“败家石”正对乐寿堂颐和园内乐寿_百度知道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为什么“败家石”正对乐寿堂颐和园内乐寿
我有更好的答案
舜铁路局值w
各位朋友,现在我为大家介绍一下颐和园,颐和园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始建于金代,位于北京西北郊,距市区15公里,占地面积290公顷。景区主要由昆明湖和万寿山两大部分组成,其中水域面积占全园的3/4。整个园林分为三个功能不同的区域,即以仁寿殿为中心的政治区;以玉澜堂、宜芸馆及乐寿堂为中心的生活区;以长廊、昆明湖、苏州街等为主体的游览区。颐和园将全国的美景及著名建筑融为一体,集南北造园艺术之大成,达到“虽为人做,苑如天成”的艺术效果。早在金代的时候,这处园林既不叫颐和园,也没有这么美,只是一处帝王游猎的天然园囿,当时的山叫金山,上面建有金山行宫,水域叫金海。元代改山为瓮山,水域为瓮山泊。明代时这一组山水被称为好山园,已经出现了“十里青山行画里、双飞白鸟似江南”的美景。清代是它的全盛时期,乾隆皇帝为了给其母庆贺六十大寿,不仅拓展湖面,又在山前、山后修建了不少建筑,特别是长廊的修建更是神来之笔。乾隆皇帝把昆明湖挖成寿桃形,寓意向其母献寿,又把瓮山改名为万寿山,并把此处园林称为清漪园。凡事有兴必有衰,1860年,英法联军入京,将清漪园、圆明园在内的“三山五园”烧成一片焦土。1885年,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重修园林,并改名为颐和园,取“颐养冲和”之意。但好景不长,1900年八国联军又一次将颐和园付之一炬,慈禧太后于1903年再次重建,由于财力有限,只恢复了万寿山前的景观。解放后,人民政府多次对园林进行修缮、保护,颐和园又恢复了往日的风采。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目录》,现在我们去参观一下仁寿殿。各位,这是仁寿门,门口有两块太湖石,人称“猪猴石”,据说是孙悟空和猪八戒被派到这里来为皇家看家护院。走进人寿门,看到的并不是仁寿殿,迎面是一块高大的太湖石,它是起到一个“障景”的作用。这是我国古典园林中造景的方法之一,其目的是起到屏风的作用,避免院内景物一览无余,失去含蓄之感。刚才我们讲过了,颐和园是集南北园林之大成,故又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典范之作,多次、多处成功地运用了各种造景方法,待会儿我再一一向各位介绍,请各位先随我来。(仁寿殿院内东南角松树下)刚才我们看到了门口的那块太湖石,现在请各位再看看院内四周,这里还有四块太湖石,为什么要在这里放些奇形怪状的所谓“太湖石”呢?首先我先告诉大家何为太湖石。说起太湖石,大家应该不陌生,在很多园林内都有,它们看起来奇形怪状,满身是洞,或堆成假山或装点景致,只是不太知道它们的名字罢了。其实,太湖石是产自于江苏无锡的太湖湖底,因其相貌奇特,有“透、瘦、皱、漏”之称,而且产量又少,故被皇家选为稀罕物运来放在园林内起装饰作用。有些太湖石天生酷似某些人物、动物或祥瑞之物,就更成了人们收藏、寄与某种美好象征的“尤物”。还记得门口的那块太湖石吧,从背后看去,没什么奇特之处,但要从正面看上去,你便会拍手叫绝,因为这块太湖石就像是一个老寿星,面向仁寿殿,给慈禧太后祝呢,您看像不像?另外四块太湖石根据其形状,象征一年四季之“春华、秋实、冬枯、夏荣”,这四季石与老寿星被称为“峰虚五老”,象征长寿之意。再看看院中的这只铜铸的怪兽,人称“四不象”,你看它鹿角、龙头、狮尾、牛蹄,别看它长相怪异,可是本领高强,能避火,又是一种仁义之兽,既是“仁兽”,故在“仁寿”殿前,真是找对了地方!您也许会问,刚才你说“真是找对了地方”,莫非这“四不象”原来不在此处?您说的不错,“四不象”原有一对,是乾隆年间铸造的,原来放在圆明园,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另一只被侵略军所毁,真是令人惋惜。在大殿前还陈列着铜制的龙、凤、香炉、太平缸等。特别是龙凤的位置与其它地方的陈设位置不一样。在古代帝王的宫殿、园林内的龙凤等吉祥物,其陈列方式应该是龙在上,凤在下;龙在内,凤在外。在这里却成了“凤在中央、龙陪两旁”的格局,是哪个大胆之人所为?不是别人,就是在这座大殿内垂帘听政、发号施令的女主人——慈禧皇太后,好象在向人们说:“谁说女子不如男?”(在仁寿殿的中间靠左的位置)这座大殿叫仁寿殿,是帝后们夏天到这里来避暑时,临时处理政事的地方,其功能相当于故宫的乾清宫,等级相当于故宫的太和殿。这一区域就是我们在前面所说的颐和园内三大区域之一的政治活动区。在清代的每一处园林内,都设有一座处理朝政的大殿,一般称为勤政殿,以示皇帝在休假娱乐时也不会疏于国事,以示勤政,其实,只不过是懒得跑回故宫处理朝政而已。清末,慈禧手握大清大权,在故宫养心殿及颐和园勤政殿“垂帘听政”。天下凡是大权在握的人,通常都不想死,都希望长生不老,故大权在握的慈禧太后便将“勤政殿”改为“仁寿殿”取自于《论语》中的“仁者寿”,即施仁政者能长寿的意思。在大殿内的后壁上,悬挂着“寿协仁符”的大匾,殿内设九龙宝座,御案及众多装饰物。值的一提的有两处陈设。首先请各位看一看正对面的大水银镜,上面有不同字体的寿字,共226个,取寿字之“多”的意思。在镜子的左侧的一辐画卷上有一个很大的“寿”字,背景里有100只蝙蝠,取意“百福捧寿”。这100只蝙蝠与镜子上的226个寿字寓意为“多福(蝙蝠)多寿(寿字)”真可谓是用心良苦,那么慈禧太后到底是否长命百岁了呢?慈禧太后一直活到了73岁。有句古话叫“人活七十古来稀”,现在活到七十不足为怪,但在当时活七十多岁不能不说是位长寿之人。是不是那些“福”字呀“寿”字呀保佑了老佛爷呢?当然不是,这是与老佛爷的饮食起居有规律及日常保养是分不开的。人吃五谷杂粮,谁能没病?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谁能没灾?不过,慈禧太后不怕生病。她说“有病有灾我能挺,因为我有延年井”。据说呀,喝延年井的水便是老佛爷长寿的秘诀之一。那么大家想不想看一看延年井沾沾仙气?好!各位随我来,我们一起去参观延年井。(在延年井旁)各位,这就是延年井,据说有一年慈禧中了暑,久治不愈。一天睡午觉时梦到了一口井,便派人来挖,果然挖出一口井。慈禧太后取水喝了一碗,暑气顿消,精神气爽,非常高兴,便封其为“延年井”。以后慈禧太后经常饮用此水,并用此水沏茶,称为“延年井水沏杯茶,气得大夫满街爬”。其实,这口延年井的井水为优质矿泉水,确实有利于人体健康。慈禧对这口井的感情胜过金银珠宝。1900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慈禧太后从紫禁城跑到颐和园,金银珠宝丝毫未取,只是特意来喝了一碗延年井水,然后就背“井”离乡,带上光绪皇帝匆匆西行了…好了,讲完了政治活动区,现在我们要去帝后生活区参观一下,首先我们去看一看光绪皇帝在园中居住的地方——玉澜堂,请大家跟我来。(在仁寿殿后的假山旁)走到这里,也许有些人已经不耐烦了,会问“导游,您说过颐和园又大又美,3/4都是水,可我们进来以后确是什么门呀,石头呀,大殿,假山呀,水呢?为什么不带我们去看?”大家别急,如果进门就是水,您是否会觉得太直截了当了,就会觉得不够“深度”。其实,这又是一种造园方法,叫“抑景”。所谓抑景就是先抑后扬,即当各位感到“山穷水尽疑无路”之际,便是最想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时。这里看起来曲径通幽,其实,您再往前走几步,就可以体会到“柳暗花明”的感觉啦!不信,请各位走走看。各位!现在是否有一种湖光山色尽收眼底之喜悦感?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故精美园林非一日之建。咱们在前面已经讲过,早在金代,这里便是帝王们游猎的场所,当时的万寿山被称为金山,山上,建有金山行宫,供金代帝王游猎时临时过夜居住。山下的水域在当时称为金海湖。元代改金山为瓮山,据说是有一老瓮在山上挖出石瓮而闻名,山下的水域被称为瓮山泊。明代曾把这一组山水称为好山园,并在瓮山南坡建园静寺,改瓮山泊为西湖,当时的景色已经出现了“西湖十景”。特别是到了清代,盛世国君乾隆皇帝为了给他母亲庆祝60大寿,在此大兴土木,在瓮山的南坡增建了以排云门至佛香阁的中轴建筑群,把这组建筑做为生日礼物送给她的母亲,以示孝顺。乾隆皇帝还将瓮山改为万寿山,既然山改名了,水自然也要改名,叫什么呢?据说当年汉武帝曾在都城长安挖“昆明池”操练水军,于是乾隆皇帝效仿先贤,将万寿山下水域挖深,而且拓宽湖面,为日后训练水军之用。工程结束后将这片水域更名为昆明湖。现在请大家随我去知春亭,那里是观赏颐和园全景的最佳位置。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下昆明湖东岸的重要景观及建筑。(在知春亭外)这里是观赏颐和园全景的最好的地方,为何称之为知春亭呢?大家都知道“春江水暖鸭先知”的说法吧?但这里不养鸭,怎么才能知道春天的来临呢?我们的方法是“望柳而知春”。大家看,这里遍植桃柳,每当春天来临,此处是最先柳绿花红,向人们报春,故名知春亭。放眼望去,远处群山起伏,古塔耸立,现在我来问一问大家,远处的这座古塔是在颐和园园内呢,还在园外?远处的山叫玉泉山,盛产优质矿泉水,是专供紫禁城内的皇帝及后妃们饮用的。远处的古塔叫玉泉山塔,看着在园内,其实是在园外的玉泉山,这种把别处的景色,借来一用的造园方法,称为“借景”。再看看我们左前方的那个小的岛屿,它叫南湖岛它的南面有三个小岛——凤凰墩、治镜阁和藻鉴堂,象征东海三仙山的蓬莱、方丈和瀛州,它与万寿山遥遥相对,这种造园方法叫“对景”。连接南湖岛与东岸陆地的桥叫十七孔桥,是仿北京著名的卢沟桥而建,为何要在这里仿卢沟桥建一座十七孔桥呢?这得从乾隆皇帝说起。乾隆皇帝虽为一代明君,但也是一位好大喜功的帝王。他在下江南的游历中对江南的景色及建筑都非常喜欢,因此产生一个念头,何不将天下美景尽绘长廊之内,将天下精美建筑集于颐和园当中,于是颐和园中便出现了“黄鹤楼”、“岳阳楼”、“卢沟桥”等景致。乾隆皇帝还想留住杭州和苏州的景色,于是,又仿杭州的苏堤在颐和园内建西堤,西堤上又建6座桥用以增色,而且还消除了由于西侧建筑少而产生的空旷感,起到了造园方法上“添景”的作用。此外还有万寿山后建苏州街,整条街再现苏州水乡的美景,这样一来,足不出京,就可遍游江南秀色,虽然造景花点钱,但节省了一次次下江南的路费及辛苦。如此说来,还真是挺合算的!在十七孔桥东侧有个八角亭,叫廓如亭,它可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座亭子,它与十七孔桥及南湖岛连接在一起,形似一只乌龟的头,颈和身躯,用乌龟形状象征长生不老之意。廓如亭往北的河堤处伏着一只铜牛,与真牛大小相仿。为何在此设铜牛?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为了镇水,乾隆皇帝铸铜牛,还特意写了一篇《铜牛铭》,刻在了牛背上。另一种说法是“在初建园林时,昆明湖西侧有一组田园风光的景致被称为“织耕图”,象征织女居住的地方,而东岸的铜牛郎隔天河---昆明湖与织女遥遥相望,够浪漫吧!最后给大家介绍一下文昌阁,请看我们前方的这座关城式建筑,叫文昌阁,阁楼内供奉一尊文昌帝君的铜像。相传文昌帝君是专门主宰人间功名利禄的神,深受世人信奉,连皇帝也不例外。但是文昌帝君真要保佑某人当上皇帝,有了功名利禄,有了江山社稷,一定就会幸福吗?不一定!眼前就是一个例子。各位看看那座小院,她叫玉澜堂(指向北侧)。那里曾经是光绪皇帝的“监狱”。身为皇帝,却失去了最基本的人身自由,够可怜的吧!为什么贵为天子的光绪皇帝会落到这步田地呢?咱们待会再讲。现在先请各位欣赏一下美丽的景色,照张像,我们5分钟后在玉澜堂门前集合。各位,现在我们要参观的是颐和园中生活区的一组建筑,是清末慈禧游历颐和园时皇帝及皇后住的地方。前面的一组建筑叫玉澜堂,是当年光绪皇帝居住的地方;后一组建筑叫宜芸馆,供皇后居住。这是一组紧邻昆明湖的建筑,故以“湖水似玉、波澜起伏”为意境,将皇帝的居处取名为玉澜堂。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这座大门前有两块大石头,左右而立?为什么在此设石?石头有没有来历和说道?当然有,不过这得先从光绪皇帝及戊戌变法讲起。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慈禧太后以“不得罪支邦”为由,实行不抵抗政策,导致清王朝在亚洲最大的北洋水师全军覆灭。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割地赔款,中国面临列强的瓜分,这使国内的一些有识之士等非常激奋。以康有为、梁启超及谭嗣同为代的改良派上书给光绪皇帝提出变法,得到了年轻的光绪皇帝的支持。但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保守派人为“祖宗之法不可变”。于是在暗中阴谋策划废黜光绪皇帝,在最关键的时刻,由于两面派袁世凯的告密,使得戊戌变法宣告失败。光绪也皇帝从此失去了人身自由,相当于被判了“无期徒刑”,被囚禁在玉澜堂。现在回头再说这两块石头,它们叫母子石,是慈禧太后让人从香山搬过来的,把它们放在这里是对光绪帝的责骂,好象在说:“光绪呀!光绪!没有我你能当上皇帝吗?可现在你却要造我的反,你可真是没良心,你看看,连顽石尚有母子之情,你真是不如顽石呀!”光绪也暗暗骂道,“老佛爷呀!老佛爷,你也太狠心了,你知道当一个傀儡皇帝的感觉吗?我身为皇帝上不能治国,下不能安民,国家将亡,我受万民唾弃,屎盆子扣到我头上,你却站在那享福,还把我关起来,真是心比石头还硬呀!”好了,现在我们到园内参观一下。(在玉澜堂大院内)玉澜堂为这个院落的正殿,两侧有配殿,东为霞芬室,西为藕香榭。玉澜堂的后面是通向宜芸馆的穿堂门。各位如果到两侧配殿门口,您会惊奇地发现,哎呀!怎么开门后不是屋子而是一堵墙呢?其实不但是两侧配殿,既使是通向宜芸馆后门也被封死,这就是当年光绪皇帝被囚禁的地方。光绪皇帝虽不用戴手铐、脚镣,但每日如座井观天,好不凄惨!就这样,自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皇帝当了十年的囚徒皇帝,于1908年含恨而死。要说慈禧太后与光绪真是一对冤家,在光绪皇帝死的第二天,老佛爷也驾鹤西行了,据说是老佛爷不放心,怕光绪在阴间造她的反,故紧跟光绪而去。玉澜堂内的陈设均按当年原状展出,正殿中有皇帝宝座,御案,掌扇及龙床等,请各位参观5分钟,我们在后院集合。(在宜芸馆门前)各位,宜芸馆是皇后在颐和园居住的地方,宜芸为藏书之意,乾隆皇帝曾在这里读书。现在门内的廊壁上镶嵌有10块乾隆皇帝临摹的书法真迹,殿内物品也都是按当年隆裕皇后在此居住时的原状陈列的。请各位在此参观5分钟,我们的下一站便是慈禧老佛爷在颐和园中的住处——乐寿堂。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来到了颐和园的主人——慈禧太后的住处——乐寿堂。乐寿堂二字取自《论语》“知者乐、仁者寿”之意,就是说有学问的人很快乐,讲仁义的人能长寿,之所以取乐寿二字,是慈禧希望自己能够快乐长寿。乐寿堂内的陈设保持原状,正厅是慈禧日常起居活动之地,堂内有宝座、御案、掌扇等,除此之外还有青花大瓷盘,瓷盘是装水果用的,但不是为吃,而是专为闻香味而设,堂内的东外间是茶点室,东内间是更衣室,西外间是处理日常政事的地方,西内间是卧室。乐寿堂外门口两侧设有梅花鹿、鹤、花瓶各一对,有人会问,此处为何不摆龙、凤、狮子等,却放些鹿呀、鹤呀什么的,是何道理?其实这几件陈设物品加起来是一句吉祥语,梅花鹿的鹿与大写的六(陆)同音,取其“六”字,鹤与合家欢乐的“合”字读音接近,花瓶的瓶与太平的“平”同音,故这鹿、鹤和花瓶取“六合太平”之意。院中还种有玉兰树、海棠树,原来还有牡丹,取玉兰花的“玉”,海棠花的“棠”与乐寿堂的“堂”同音,再取牡丹的富贵之意,即为“玉堂富贵”。再说,慈禧的小名儿叫“兰儿”,所以种玉兰花就更理所当然啦!颐和园导游词在乐寿堂的正前方,有一块巨石,人称房山石,还记得太湖石吗?南方的太湖石是以透漏皱瘦者为贵,而房山石是以“有孔不透也不漏、有形不皱也不瘦”者为佳。这块巨石有孔、有形,似灵芝,名为青芝岫。“青”为青色,“芝”为灵芝,“岫”为孔洞之意,即为一块青色、有孔、有洞的大灵芝石。但是呀,它也有一个不吉利的名字叫“败家石”,这又是怎么回事呢?这话得从明朝说起了。明朝有一位喜欢搜集怪石的官员,叫米万钟,您听这名字,要是用大钟来装米,能装一万钟,够富的吧!因为这块石头却败了家。据说有一天,米万钟在房山发现了这块巨石,非常喜欢,于是动用大批人力来搬运这块石头。隆冬时每隔数十米便挖一个水井,在路上泼水冻冰再用人马拖运,开销很大。还没走到北京就家财耗尽,只好弃之路边。故人称“败家石”。转眼到了清朝,乾隆在去西陵祭祖的时候发现了这块巨石,当时乾隆正在为其母亲庆六十大寿而采办“释罕物”,于是想把这块石头运回北京。运到这里后,却发现进园的门太小,没办法,只能破门而入。乾隆的母亲知道后很生气,说:“此石既败米家,又破我门,真是败家石……败家石……”乾隆皇帝一时无话可说,只能听着数落,还是机智的刘罗锅眼睛一亮说:“太后息怒,皇上将此石运来是看它形状象元宝,又似灵芝,您看,像不像呀!如果是元宝、灵芝破门而入,那可真是可喜可贺之事呀!这是财源滚滚破门入,灵芝仙草延寿年的吉兆,这是说太后您多福多寿呀!”太后仔细看了看这块石头,哎!确是有些象元宝、灵芝,于是息了怒,转忧为喜。乾隆见状,顺坡下驴,立即在石头上题“青芝岫”三个字,还乘兴题了一首《青芝岫》诗,至今隐约可辨。说来也巧,自从这败家石进了园子,大清朝便从乾隆盛世开始衰败,最终真的败了大清王朝。前面我们讲了,慈禧是一个爱奢侈的人,就拿吃饭来说吧,颐和园内共有八个大院是专门为慈禧太后做饭的厨房,被称为寿膳房,每天有120人为她的三餐忙和。慈禧太后每天二顿正餐,二顿小吃,在乐寿堂的正厅用餐,在用膳时,一般摆三桌,一桌供吃,一桌供看,一桌供装饰。慈禧太后每顿正餐需主食60种,茶点30种,各色佳肴128种,一天的餐费为白银60两,当时可买一万斤大米,可供四口之家生活一年有余,真是“帝后一席饭,百姓数年粮”。虽然如此,但是慈禧太后有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她每天准点用餐,而且从不多吃,更主要地是她吃完饭后总要活动活动,她坚信“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这恐怕也是她长寿的秘决之一吧!那么慈禧太后到哪里去百步走呢?当然是去长廊了!好,各位,现在我们就到长廊里看一看,走一走……位,现在我们来到了长廊景区,长廊是世界上最长的画廊兼游廊,建成于公元1750年,位于昆明湖和万寿山之间,不仅连接了山水,而且为全园增添了神趣,可谓是巧夺天工之作。长廊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长廊全长728米,分为273间,中间点缀着象征四亭的留佳、寄澜、秋水和清遥四个亭子。站在万寿山上看长廊,它象一只展翅飞入昆明湖的大蝙蝠,昆明湖又象征着东海,这蝙蝠飞入东海的设计便是“福如东海”的象征啦!很巧妙吧!前面讲了,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对江南的山水风光非常留恋,于是派画师们到江南去写生,回来后,将画稿上的山水景色画在长廊之上,同时又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人物、故事等也汇聚于长廊之上,于是形成了一条世界著名的集山水风光及人文逸事为一体的艺术长廊。长廊上共有各式图画一万三千多幅,于1900年被评为全球画廊之冠,列入吉尼斯世界大全。如果您置身廊内,漫步其间,便会由然产生一种“人在廊中走,神在画中游”的感觉。好,下面请各位游长廊,祝各位好心情!(在排云门前)怎么样?各位,有些累了吧!不过这长廊尚未走完,同志仍需努力呀!其实我们刚刚走了长廊的一半,这里便是长廊左右两部分的分界线。从排云门前的排楼往上的建筑分别是排云门、排云殿、佛香阁和智慧海,是万寿山前的一组中轴建筑,由于我们不到里面去参观,所以我给在家讲一讲里面的主要建筑。首先为大家介绍一下排云殿,它名称的来历是出自晋代郭璞的游仙诗中“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的词句,可见此处非凡人所居之处,那么这座建筑是做什么用的呢?明代这里曾建有一座古刹,名为圆静寺,后来被毁,清朝乾隆皇帝为了给母亲祝寿,在圆静寺的基址上,建了一座“大报恩延寿寺”,后来被侵略军所毁。现在各位看到的排云殿是清光绪年间,即公元1887年修建的,它是专为慈禧太后举行寿庆活动的场所,慈禧太后把自己比成排云而出的神仙,希望自己能够长生不老。在排云殿之上,是全园的中心建筑——佛香阁,是为慈禧太后烧香拜佛而设,“佛香”两个字来源于佛教对佛的歌颂。再往上,在万寿山之巅为全园的最高建筑——智慧海,从这组建筑的名称即可断定,这是一组宗教建筑,智慧海的意思是歌颂佛的智慧浩翰如海。这组建筑虽遭联军破坏,但没有被烧毁,为什么呢?因为它是由琉璃砖及石料建成的,又因用石料发券而成,不设大梁承重,故称无梁殿,为北京三大无梁殿之一。现在回过头来再说说排云门,大门两旁除了青铜狮外,还有十二块太湖石,又叫排衙石,象是两排衙役守卫在门前,其实它们还有一个名字叫“十二生肖石”。大家有兴趣可以找找看,哪一块是自己的生肖石,不过艺术本身就是夸张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即“三分像、七分想,越看越象”。大家可别个持已见而吵得面红耳赤哟!好,我们在此休息十分钟,大家可以照照相,十分钟后在这里集合。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来到了长廊的西端,石丈亭。在我们眼前的湖水中有一条大石船,它的名字叫石舫。石舫又叫清晏舫,取河清海晏之意。它全长36米,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石舫。船体上原来建有单层中式舱楼,后被侵略军烧毁,1893年重建后在船体上建双层西式舱楼,成为今天的这个式样。在上下两层舱楼内各有一块大水银镜,据说每逢细雨绵绵之季,慈禧太后常在舫上品茶、赏雨景。您也许会问,这喝茶看雨景跟镜子有什么关系呀?是这么回事儿,人家慈禧太后不是直截了当看雨景,那多俗呀!人家看的是镜子里的雨景,讲究的是“半梦半醒之间”的朦胧之美。那么这个大石舫有什么寓意呢?大家都听说过“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古语吧!统治者好比船,老百姓是水。如果是和平共处,那船就不会翻,如果官逼民反,那统治者这条船恐怕就要底儿朝天了。这是统治者所不愿看到的,于是建了这么一个大石舫,任凭风吹浪打永不会被顷覆,取“江山永固”之意。人家都说乾隆皇帝聪明,我看这便是他的一个败笔,大家都知道,水涨船高的道理吧!您想,如果造条大木船,如果遇到水涨、巨浪什么的,水涨船高,可能还会保住性命。但造条石船,如果遇到水涨,船就不会升高。最终,这条象征统治阶级的大船被孙中山先领导的辛亥革命的洪流所淹没了……好了!颐和园内重点景物的介绍到此结束,现在请各位在大石舫前留个影,谢谢大家一路的配合!凡事有兴必有衰,1860年,英法联军入京,将清漪园、圆明园在内的“三山五园”烧成一片焦土。1885年,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重修园林,并改名为颐和园,取“颐养冲和”之意。但好景不长,1900年八国联军又一次将颐和园付之一炬,慈禧太后于1903年再次重建,由于财力有限,只恢复了万寿山前的景观。解放后,人民政府多次对园林进行修缮、保护,颐和园又恢复了往日的风采。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目录》,现在我们去参观一下仁寿殿。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等待您来回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客厅水晶吊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