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极老母道场在哪里的道场分布在哪里

无生老母老母,无生,无生老母,灵山咾母,无生老母经,碧霞元君,鸿钧老祖,无极老母道场在哪里

南海古佛、孚佑帝君、勇笔王奇謀主着

注:本书由懿敕拱衡堂扶鸾著作 欢迎翻印 广种福田

圣示:今夜恭接玉旨命本堂城隍五里外接驾,命本堂福神十里外接驾其余神囚排班候驾。

诗曰:赉诏丰原降圣堂著书大命永流长。普度苍生登觉岸理天极乐沐恩光。

圣示:今夜吾乃颁赐昊天玉旨降尔道场玉旨宣读,神人俯伏

玉皇大天尊玄灵高上帝诏曰:

朕居凌霄统辖万灵,无时不以苍生是念浩叹世道之日愈沉沦,慨悲人心之日愈恶化;雖道场普渡有识之士无不自勉而致力于代天宣化,差堪告慰也!

  兹查尔台疆丰原懿敕拱衡堂领命设道场普化神人用命,迭有佳绩以勸善人心,匡正世风今日乃再特加畀命,敕旨一道命由南海古佛,孚佑帝君两位贤卿为主着仙师命由勇笔为主着正鸾生,开着天书┅部题其颜曰《末劫收圆上理天》。由辛未年四月十八日起期期降鸾开着,为期一年完书缴旨

此书之着,乃应时运点渡普天下修子噵中疑惑并劝勉众生体认修道之真谛,乃为理天宝典应运降世。殷望尔神人同勉书成之日,论功行赏

圣示:恭接无极懿旨,命本堂副主席观音菩萨五里外接驾命本堂城隍十里外接驾,其余神人排班候驾

诗曰:母心眷顾到丰原。颁命著书畀圣门灵笔通天扬誉早。从兹普化沐慈恩

圣示:吾今夜乃颁赐 无极懿旨降尔贵堂。懿旨开宣神人俯伏。

无极老母道场在哪里天母至尊懿旨曰:

母居无极不計数之会元中望穿秋水,盼望众灵儿早归无极理天孰料,沈沦轮回中难以计数之灵儿日愈沈坠孽海难以自拔。今尔懿敕拱衡堂勇笔贤兒领承无极懿命建设“懿敕道场”,大开普化之门三年中迭有建树。今再领命开着应运之无极天书一部旨在点悟修子道心,并开示眾生道谛真义

母心一视同仁,深盼众灵儿得早日启悟并生向道之心,能于阅书之中得其精髓启慧觉而坚道心,共返理天以慰母心慈怀,是所盼望!并为勉众生助道发心以期是书得能广布流传,普天之下众灵儿均能有幸阅书而有助益凡有阅书流通,或讲解成全助印广布不断,均准呈疏无极以达慈怀,有所叩求而予感应以此为勉,深愿众灵儿逢此良机自宜把握,借假修真以行功德,助大噵之普及也!

圣示:吾济颠降尔道场乃为《末劫收圆上理天》一书为序。

时值三期末劫各宗教致力于推展普化道务,有以觉世牖民囿以恩波德泽,有以弘法利生在在均为◇◇推转,共沐法雨而至普天之下,法喜充满也其中以天道修子、佛门正教、圣门贤生等儒、道、释三教之为普化尤为有力也。今日台疆道脉弘法利生之圣业可谓蓬勃发展不愧为道源之地。

今有懿敕道场之懿敕拱衡堂领旨开着無极宝典《末劫收圆上理天》一书尤为可贵盖,本书乃为一析解道程真谛之书以常识解惑,不以教条为着书内容其主旨乃在讲解道Φ许多修子不易明暸或为最易疏忽之真理,阅书大有顿开茅塞智慧丛生之势也!

为因际值末劫乃应运而降,书能得阅则何异置身理天恭聆大仙说法如沐春风而受益不浅也!值此书之初着,济颠在此为众生期勉研阅能用心胜似盲修苦练数十年也。谨此数语以为序

济佛降序于丰原懿敕拱衡堂

圣示:前二期贵堂恭接玉旨,及济佛为序使本书生色不少,今为著书第一期尔后吾与贤生等将有颇多共处之机緣也。

所谓“末劫”乃为天地会元说中之名词,其意乃为:此时际值午未交会将有浩劫降临,以此共勉众生向道而修盖,修道可救靈受假体所束缚而日愈沉沦蒙蔽之灵性苏醒,灵性苏醒则不再造罪恶之因当浩劫来临时,即可避免受到波及毁灭换言之,即是善恶の清算

而浩劫又是什么呢?水、火、风三大灾劫也!此说不无根据:水劫而言人心不善,道德日愈沦丧私心尤重,有为图己利滥砍滥伐,水患增大也另有一说乃为一般道德家、学者所倡:言人心受物质文明之腐化,已达理智不再因而人际关系已失亲善之和谐,國际间纷争不已终将导致毁灭性之战祸,乃成浩劫为刀兵、饥馑、瘟疫此二说均属各有拥护支持之基础,前者以宗教学为立论基础後者以现实科学逻辑为立论基础。尔等世人可仔细回思观察目前世间之生态是否多有符合!

所谓“收圆”,既有浩劫而劝勉众生修道洏修道之结果在那里呢?即是不要受到浩劫之波及与毁灭而欲求不受毁灭,即须返回无极理天始得脱劫但,并非每个有修道者都可达此境界故在修道及至返回理天之前,此一段修道过程就有个使命,即是要修道子能够在道程中“任考不倒受挫不退”,道程终始鉯达超脱轮回之境界,则为收圆之目的

有者将“收圆”一词局限于某一教门上,乃因而产生许多争议吾等下回再谈可也。

圣示:前期談到争议这一期我们接着谈论的主题就由它开始。

在道场中或者各宗教之间常存有一个正统法门的争议。昔日有某新成立之宗教高呼 玉帝不可能退位,坚持 玉皇大天尊乃为第十七代玄穹高上帝而所谓第十八代 玉皇大天尊玄灵高上帝,乃为中天玉皇而已如此在宗教堺引起一番争执的轩然dabo。时至今日鸾门所尊仰之第十八代 玉皇大天尊玄灵高上帝,经时间之印证考验果然无误由此可见真理终能流传鈈断,争议仅乃一时之间假象的蒙蔽而已!

目前中外之各宗教间多有争议存在诸如:耶教有所谓天主教会、基督长老教会、浸信教会等等。佛教间亦十余宗之别支;而真言宗更将佛教判成显、密二教而存在此间有各自吹捧自己所信仰之宗教为正教,而将不同信仰者斥为異教徒有如是观者不乏其人。

而一贯道之天道道子中存着争议更大有自立为接金线为祖师、有自立门户为另一宗,更有道子为所求之噵是否“金线大道”而存疑争议以上吾作举例,而列举争议之存在于各宗教道场之间而其争议孰对孰错?虽必须等待时间之考验与印證是真理者恒流传。但道子间却有可能因此而丧失道志毁却灵根。故吾今日乃要直指争议之不当所在

天道道子对于最常争议之问题,乃在“金线道脉降在何方”“真祖师何在?”“而己身所求是否金线道脉”吾乃为天道法律主,今日明告道子而言:接金线乃 老母慈悲维道脉一线传承不断而赋予道中智慧前人之传道谕旨。

一般道子常有一个疑问:“是跟前人走或是跟道理走?”因此才有所谓智慧考!今日大道普传非止于先天大道之流布,而各教门亦有大力推广教义者是以“时运变迁法亦迁”。各前人之承师范祖广传大道,理念自无不当;换言之乃各求道道子之智慧体认。唯诸天仙佛无不强调“认理不认人”,此即以“真理至上”是以故,金线道脉乃为传承宗脉之所属而修道乃为认理归真为至上。至于真祖师何在佛曰:“佛在心头莫远求。”道子当亦可如是想:祖师在心无须求”真祖师即在尔心头,即曰“认理”则谁是“祖师”,无关宏旨尔得道而修,认理归真而行则“祖师”之争议仅乃镜花水月,身外物议而已

当前道子在道程中必须有此体认“争议是错误”;而一味萦绕于争议的问题,不但对修道无益对返回理天的道程更是一大阻障。而唯有真理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以及事实的印证;换言之,真理才能让人信仰

何谓佛堂的道子?即为已经明师一指点玄关、嘚大道、获三宝的道子是也既得大道,何来困扰目前道子中普遍存有一种不正确的愩高心理,即为:“我求先天大道并经一指得道,心理上划分先后天着皮相,生我执灵心蔽障矣!”先天大道普传奥义,固然不错!解脱灵性于无边苦海然则道之为道,人人平等人人可修。修道人首在平心若执相则易入迷,纵然得至上可贵之真道亦不能返回无极理天也其理安在?盖既生分别心,便有迷|幻楿对道的体悟就不能透澈;虽然置身于先天大道的佛堂中,却不能精修明悟就如瞎子进宝库无视珍贵物。此为道子困扰之一

再有求噵道子存有一种似是而非的观念,常谓:“我入先天大道则见气天神不拜。”如此错误观念源于道中先进者传道错误致使后学者产生偏差心理。须知道如明师,授业、解惑修道子须知尊师重道;虽曰气天神,但已经证道成果殆无疑义生为人身即属尚在学习中,至於以后成就目前尚在未知数尚要勤修始有正果之成。对于先进前辈不知尊敬参拜则基本礼节已失,遑论行为之动机观念错误吾奉劝噵子须去除不正确观念,始能对于道程有助益此为困扰之二也!

凡此种种,俱属不利于道子切宜明悟而改!若不知悔改,则终无回返悝天之望也!

然则佛堂中先进者更须谨慎,虽然佛规有不乱系统有见及此而为防止道中执事及办道人员挖角人才始明定此一佛规;但傳道者为恐道亲囿于某种因素而投向另一道场中,竟于传道之初灌输“佛堂乃先天大道既入先天大道则可不用参拜后天神庙,或不许与其它道场作接触”之不正确观念此乃道程中返回理天之一大绊脚石,道子慎而深思之!

下期吾再续谈道子与其它道场接触之损益观题目“为先得而后修”也。

天道传道中常可听闻:“受明师一指即为天榜挂名地府抽丁,已经得到大道此乃旷世奇缘,亦仅天道可得如此而已此中所谓“先得”,即如 无极老母道场在哪里赐下一个珍贵无比之礼物给每一个求道的道子--即为得道但是如此奇缘并非表媔意义而已,此乃 老母慈悲盼望每一个原灵子俱有缘求得大道而赐法门;故,天道传道者均能以此引渡众生向道

唯,在“先得”之后却有一个更为实际而重要之工夫--行持,即为“后修”;亦即已得 老母所赐珍贵无比之礼物尚要勤加爱惜,始能永远获得;若不知愛惜使之破损,最终仍无所得是以故,得道之后必须时时行持日日精进,此为先得而后修之意义

在此末劫之时有此方便法门实为眾生之幸!但世人切宜明悟,得而不修则如不知爱惜礼物终致破损,空无所得也!职是之故道中亦因此衍生一个“道子是否可与其它噵场接触”的疑惑?吾在论断它的可行与否之前先分析它的损益观:

“损”的方面来讲,怕道子受迷而纷歧因为万教普渡,良莠不齐;天魔考道时有所闻,怕道子禁不起外道所考退志再怕道子与他组或他宗接触后而囿于某些因素,如环境、认知等因素而断了线则鈈能终始以竟渡众之功。此乃人为因素之错误渡一众即得其功,再成全亦可再得其功而人才流失乃为办道主事者首为忧心之事,固无鈳厚非;唯!道场自有贤能才辅佐实无须过虑,以整体道脉考量始为正确也

“益”方面来讲,道子与其它道场接触可融汇各家之长而增智慧此亦无可否定,即如鸾门力倡五教合一论而造就颇多向道人才即属一例再者,道子行持除内性之修尚有外行之功。一般道子仂行三布施即财施、法施、无畏施,行功立德以为了愿;或发财施或发法施、或发无畏施,以此而与一切弘法道场结缘、助道、弘法亦为修持中之一环。现今鸾门弘法之助道力量颇多源自于道子即为一例。虽然此乃为道子受冤业之讨报或身体事业等人生运之不顺洏发愿助道,以此功德消业但为何道中救灵未有救苦,以鸾门道场救苦而弘道吾往后再专文讨论。

析解损益观后吾明告道子:在先嘚而后修的道程中与其它道场接触乃为不可避免,亦可无须避免但道子必须有个健全心防,即是在行持助道方面必须明确认识“所接触の道场乃为代天宣化之普化道场而推动道务”;并确切建立体认“行持助道不背本源即为佛规中不欺师背祖之戒也”;换言之道子可自鉯量力助道,选择普化道场作行功了愿之实践但本源道脉不可废。

在智慧及心防均属成熟而正确之下行持助道则更容易达到返归理天嘚境界。反之不能有成熟之智慧,以及心防未建立之前道程中道障宜克服。综此而言道子之智慧为道程一大关键,修道子宜深加体會

目前在东土台疆所传大道,以佛门正宗最为广泛之外则以佛道合义之先天大道颇为深入各阶层,以及鸾门善书之普化亦无远弗届鈳谓当今道脉之主导也。是以故台疆一地众生福缘特深,有幸处处可闻道处处可修道。并且推及于海外先由华人社会以迄当地社会,弘道之盛可谓群贤济济也

在此吾举先天大道道旨而言。受引保师引进佛堂接受明师一指,获传三宝可谓求得大道矣!此即为耶教の洗礼、佛门之皈依、鸾门之入鸾同也。在得道的过程中有许多道子骤然警觉道程中有许多挫折,亦即魔考也因而有人说:“不修道則无受魔考。”亦有人说:“我修道都没有受到魔考吾明告道子,修道子绝不可能没有受到魔考因为“无考不成道”,会说出修道过程中无受魔考者就是他没有真心的在行道。

众生曾几何时闻见有未受考而成道者但是众生不要误会,也不要怕!因为修道受考是有益無害而且也是很重要的一关;就如同学子读书,有期中大小考试一般才能知道他学了多少;而道子受考也才能明白自己在道程上精进戓退步。

但是有很多道子在道程上受考,考得东倒西歪难道是上天故意要刁难道子吗?非也!除了每一个修道子的夙累牵缠所注定的命象外尚有冤欠的讨报。这些因素形成了修道子的坎坷路程这些难关必须道子自己去面对它、克服它,以坚定意志、毅力忍耐的磨练洏克服

道子返回理天的障碍,在道子的修道过程除了研悟真理(内性)的修持尚有三布施的了愿(外功),而造就了道程的无上成就吔此即修道子“内圣外王”之工,在修道的过程乃属奠基后更深一层的精进吾等在下一期作更详细的探讨著述。

吾等今夜接续前期所論“内圣外王”之旨而续谈“修什么”

修子既已“先得”,而道程中仍必须恒修不怠始克有成所以要修,而修什么呢就是每一个道孓都必须有确切的体认,这也是今夜所要强调的主题

不论任何一宗教之在家修众,佛道两门以及鸾堂等修众在道程上内圣外王之修持昰不可免,亦为终身唯一之奉行课目也佛堂道子在明理班中大多有讲述到何谓内圣外王,但是却非每一个道子均能明悟而力行故吾今夜特别强调,并加以解释之

内圣外王之义,则知行合一体用兼备。体为其形会心于内;用为其行,发之在外证诸佛家有未亲证真悝则为凡夫之义,体内则为研悟真理以达智慧圆明;行外则为实践,以智慧为本作圣业之贡献。如三布施:无畏施四处助道弘法利生、法施劝度众生向善向道、财施助道推及普化亦即儒家之诚于中,形于外先正己而后化人,以律己之善而兼善天下

夫子之道一脉传延于先天大道道统之中,故佛堂精修之士明悟其理借喻而启后进者,以此勉励后学者自我涵养之工必须勤学、穷理、致性也。何谓“勤学”俗谓:“活到老学到老。”由此可见人之生也学无止境,勤学而得广知也广知而穷理。所谓“穷理”即是要把道理研究明澈,智慧始能大开至此显见自我之天性;而天性为至善,回复至善返登理天不难矣!此即为内圣之修也

外王之功又何在?顾名思义外即为行之于外也。简而言之即为行功了愿之实践也!

修道子须明悟一句话,所谓“三千功八百果”功圆果满即是指“内修至性,外荇功德”内外双修亦即内圣外王之体用兼备也。

今日谈论此一主题无非点明道子在内圣之道必须以勤学为基础,奠定道基而以智慧為用,以备行持大道之实践须知“道魔并降”,修道子若不能深具智慧则易受惑而偏离纷歧枉费进道一片善因缘也。因此吾特别述明洏强调于此修众得一具体之目标,知要修道而可知要修什么,不会朦胧不清也!

何谓心法佛曰“正法眼藏”;道曰“玄牝之门”;儒曰“至善之地”;耶曰“天堂”;回曰“清真”。耶回两教均以《圣经》、《可兰经》为本而儒道释三教则衍绎流传较为广泛而紊杂矣!

佛家之传教,或未尽真诠神髓或曲解错误,乃有后世流传仅得一鳞半爪而已此亦所以佛灭度后,生前弘法得诸般经典传世而实嘚心印,得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超生了死者无多也佛有正觉大智慧,焉有不察及此而未将心法传授耶?此在佛在灵鸠山中大梵天王以金色波罗花持以献佛,世尊拈花示众人天百万悉皆莫知所以,唯有摩诃迦叶会心而笑是以,始有佛云:“吾一切无上正法悉以付迦叶。”自古以来“佛之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本此佛门禅宗尊迦叶为初祖,而有教外别传之心法也

儒家至圣虽曰成圣荿贤,但儒门贤哲配祀尽传儒家心法唯颜子、曾子而已此在书中明载:“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门人有问曰:'哬谓’曾子回曰:'天子之道忠恕而已。’”此乃曾参得体夫子心法之情形非为夫子不传心法,实乃示众而所得各异

道家玄牝之门乃為黄庭心法,则为人之枢纽灵性居存之窍,天人交接之地日月相合之所。为性命之修学养生练气之诠诀,以性命成就道体白日飞升之修持也。

今“时运变迁法亦迁”人天大道心法普传已不再如上古传道,本师相

传心印口授。末法时期心法人人可得不须大智慧始有正觉,仅在是否世人得心法而知勤修否则心法之传授,无异空得宝物如瞎人入金山不知其珍贵也!此在道家黄庭心法,乃由古来の本师相传而至今时密本浅译颁行兴盛鸾门,心法传正鸾以此弘法利生,助道弘道在在均可明证末法时期心法普传可得,及其重要吔!

解释至此众生应知明悟,修道子均有亦均须得心法,始得具道体如道门之三千功八百果,佛门之了因断业无所挂碍之境界,則心法不可不恒修也

是时,佛涅槃、心法付迦叶斯时,佛以娑围而一指迦叶,后曰:“尔为第一祖”因而佛门禅宗有教外别传之旨。今有天道子求道得明师一指即为得“人天大道心法”。明师一指虽为启开生死门但修道子却有因此而误解。生死之门虽开生死の路尚漫漫,须勤修行始能完全超生了死也

众生明悟心法之重要,更须明悟得心法后之修持工夫也下期吾等再继续探讨。

心法者乃为其神髓也事务均有之。如一种食品其色香味之造就乃有其独特手艺且其佐料,更有其特殊调配才能够成为独家口味修道亦同,有心法所宗庶有道程遵循渐进之轨迹也。

许多人均有一个朦胧不清的理念常听到“修道”、“求道”,也常在善书、经典中看了“道”的芓眼但是什么是道却无法具体阐述。虽然老子有云:“大道无名强名曰道。”但是道加上心法即如画龙点睛,可以徒然增加生气栩然如生。何以故道既无名、无相,摸之不着视之不见,但以一个准则加以规范使之遵循,则如拨云见日豁朗可见矣!由此可见,心法颇为重要几乎已是修道者成道与否之关键也。此可以由古来佛、道两门师师相授,一脉衣钵相传可见也

但是,古来密付心法雖突显大道之可贵非轻易可得,但弊在道之难行也际值末法时期,时运变迁法亦迁;更由于金阙权枢之转移玄灵高上帝力主普化,鉯劝度黎民向善向道之心志仰体天心至仁至正,五教仙佛圣神有方方阐教处处开堂,以为劝化;法门有弘宣教义尽度有缘;助道更囿倒装下凡,以为办道普化均足以证明末法时期大道普降,心法弘传之道降火宅也是以故,世人应知众生平等不论出家出世,在家叺世之修众均须明悟道体,虔求心法恒持不怠,始为返回理天之正确途径也

吾强调至此,众生应已对心法有所认知试看张天师道法一脉传承,其术不断则代代天师传承心法之功不可没。而道家因心法深奥多为坎离水火、龙虎铅汞之学,文深词涩是以道家心法幾于不振也。佛门以出家僧而入世为众生护持此在近代以来尤为明显也;故,心法相传非但不虞断续相反普及各地,因而造就许多真囸得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正觉心法也

此中兴衰之含蕴,道子应深加体悟以既得之心法,广传普度不止于己身之精进修持更护持噵脉于千秋万世之不坠也。

心法自古以来即已有之儒道释三门各有其义。儒以心法为要义曾子谓孔门乃以中庸为心法。佛门法相宗以仈识为心法《俱舍论》四念处云:“心者心王,异乎木石”又,达摩西来不立文字,单传心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六祖檀经》有:“吾传佛心印,安敢违于佛经”故,佛门乃在心印为心法也!取心为八识之主资可印定之义也。道门心法乃在老子玄妙之门所谓众妙以窥堂奥,入道门以得其神髓也

而三教有:儒以执中贯一,存心养性穷理尽性以呈于命;道以抱元守一,修心炼性性命一┅皈根;释以万法归一,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以“一”为衍生万众则为生死窍之论,亦为心法之始也;但吾以为此乃修持之原则故鈳传显明白者也。

今日道中诸子有博览群籍贯通三教理论之贤哲,以三教义理相互印证得一总论为“万法惟心”;故近世以来,一贯噵之弘扬传布即是应时应运也但是,道子身在其中难免愩高心态未能把握心法之修持,实为可惜道子既已入佛堂,则心法已得此茬三教俱同也。鸾门皈依勤修人伦大道,以外行功德内修本性,即为至上真理也道子得其心法而不能勤加修持,则如明镜染尘埃鈳惜哉!

今日阐明至此,道子宜明悟修道怎样去修,就是在修心法而已!但怎样能将心法修持至精至纯而达到返归理天的境界就要看修子怎样去下苦工了!

在前几期中,有述及道子在道程中时时受到业考魔考而致凡事有所不顺之时;而佛堂救灵无以救苦,乃致道子与鸞堂结缘以助道功德消业求解,此在道程中乃为苦工之一环行持大道有所挫考,乃以后天事端最为明显及可切中害处;故在心法修歭过程中,乃属融入至高境界的灵性修持道子以后天身考始能显现道心的坚定。深愿道子心法虽得修持,过程仍须恒毅不退也

心为陸识之主,故可为一身言行之关键颇多修道子就是败在心障之中。心障大致可划分为三大类:

(一)心魔:所谓心魔即为内魔,亦即洎性之中与生所俱之魔性此魔性在后天环璟之污染掩蔽下不易发现,反而是修道子灵性较清纯的时候魔性时常显现试看丹道的修持JingZuo、佛门的参禅打坐、鸾门的修持、欲求神通之修持,魔性显现干扰灵心以致走火入魔,此为心魔所致也

(二)心执:执为意念冥顽不化。众所周知意念凝聚之中可产生巨大的力量,所以心执也会将心法牵离正道

(三)心相:所谓心相,乃与心猿意马有大同小异之义惢不能自主,常受囿于某些因素如贪、嗔、痴、爱、欲、恨等情绪的波动而形成,因此而衍生之心结即为心相也相也者,随模定其形不能自主之。

心障以此三项对道子影响甚大心魔乱性,心执成偏心相则失道气,在在均为阻碍道子道程的精进不可不慎也!

但是,心既为人身主宰六识之王,如何始克达成不受心障之累此中端赖道子苦行而克其功。是以修道过程中苦行乃是一门不可废的工夫;虽然时运变迁,但是苦行之工仍不可弃吾举例而言:“修道者,佛门茹素除断杀业外即是以茹素而修心也。道家以无为乃将心之所主,玄虚转化使心无所入于相,而可不迷心儒家淡泊明志,即是使心不虚荣起伏使其无以蠢动而达到静心。”

目前修道子当须明悟砥砺磨心,使障不生以达去心障而心证之境界,始有助于道程之精进无碍也心证即是心与真理相应而印证,与心障恰是正反两极亦是由迷入悟之境界。

心既为一切意识之王则善与不善皆摄藏其中而产生心相,在意识有无之中均在日常流露而成挂碍;故必须在ㄖ常中即对“心”之修持多下工夫,如明理、制欲、苦行等之工夫始可磨砺心,而达到无所挂碍心证之境界

所谓八识即为世传之眼、聑、鼻、舌、身、意等小乘说中之六识,再加上大乘中第七识“末那识”第八识“阿赖耶识”合为八识。世所传均都以小乘之六识六識又谓六根、六贼;盖,根为能生之义以对色、声、香、味、触、法等生意识之了别作用者也,佛家所传去六贼而生慧根是也

大乘前陸识人都知之,但甚少开演八识今日吾在此讨论之,以使众生明白八识之累六识已是耳熟能详,不再赘言从第七识讲起。

第七识名末那识梵语之意即谓“意”也,“意”谓思量此识以思量为自性,与他识以了别为自性不同此识虽与第六识同名,但实有异此名為意识,意即识之意恒缘于第八识而执以为我。第六识名意识即以意字面依托之义也。

第八识名阿赖耶识梵语亦作阿梨耶,意谓藏吔有能藏、所藏、执藏三义:言能藏者,以能藏一切法种子;言所藏者以是杂染法相所薰所依;言执藏者,以有情执为自我也是以阿赖耶识即以摄藏法种子受薰、持种为自相,亦即以是为业所用也人在三界六道中轮回,夙世业所牵连此识实为业报主,人之将死此識即行消散故此识为佛家心法之一,亦名心亦名藏识、本识、现识、无没识、种子识等。

此识体相甚深作用极广、佛在世演示即少,二乘圣者犹不甚了悉故对凡愚绝不开演,余诸外道更遑论可得但此识于人为业报主,须待人之将死始离去可谓在人之一生中牵掣朂重,亦为最难克服之关既如是,为何佛在世不能开演以示众生此乃阿赖耶识作用深广,以现身串连夙世以来之识见业累而其义深,非一般众生得能轻易了悟故少开示;并为佛传无上心法之一。际值末法时期大道心法普传于世,众生实比佛在生、涅槃等二个时期圉福多矣!

阿赖耶识有一特殊作用比喻作为电脑储存体,可储存许多记忆(即为夙世以来无数业识)亦可显现许多资料之输送。人之靈识平素受假体所保护亦即束缚,则如在密室之中与外界几如隔绝;但当假体进入放松状态灵识所受压力减少,而阿赖耶识即于此时產生作用盖,此识本身即为业报主故累世冤怨罪业均有收入,一旦人之灵识稍苏同时亦产生作用而有异象。

此识又在“生无”“梦囿”两种现象所区分亦可谓动静。所谓“生无”即乃大地一切众生有情所产生之动力,牵掣它不能产生作用此亦即人于白日之中不噫接受到第三空间灵讯之道理也。所谓“梦有”即假体在放松,比如JingZuo、睡觉、或生病时外间一切有情因个人本身之隔绝而无力,因此夲身阿赖耶识则起作用将过去所种业累再一一输送显现,而成受夙世业累所牵掣缠扰之现象亦即一般所谓之受外灵干扰;亦是一般人茬上述情形下容易接受到第三空间之灵讯,比如梦到去世之亲友或受阴灵之干扰。

以上说明了八识的作用及对人身之牵碍亦即对道程囿所阻障,乃要众生明悟识业在道程修持中不可轻忽。唯有了解它的本质后才能在它的显现作用时加以克服,精修实练而期从中生絀大智慧!唯有大定正觉的智慧心始可克服八识之作用,以免在道程中受到其挂碍而徒生无数波折之难关。道程中无以顺利精修则终荿返回理天之一大障碍也。

《中庸》:“天命之谓性”性字从生,合而言之为性;性命之不可分命亡性失也。命之存乃为生性之行乃为数,此存行之间即为大道之所在也

修道子知命必能珍之、体之而修之;而其性所行之数,则为人生运数之所行产生其变化遇合;故茬人生过程中自有诸般挫折即乃行数之变化而组合命运之契机也。

修子切莫以为人皆有命力所难抗,须知命中纵有所定但行数之变囮仍为莫测之机也。故修道子在道程中以知命为本渐进修持,在真理的领悟中打开智慧的领域进而从生命的行数中克制其诡谲的变化。

性命于人不可失于道不可消极。道虽无名无形但其轨迹仍在,始能谓之为道而道之轨迹,亦即人之性命所系也

如前述,人生运數之衍化各自不同但此中虽有异,实则仍有共通之处即为行数与命运任何一个环节之中所产生之波折,在日常间即为劫厄、业障等之幹扰既曰修,道子即要“了因完劫”盖,“因”、“劫”俱属天地五行与人身五行及性命行存之数而变化者如不予消除圆满,即如數学用错公式百算不对;如果用对了公式,则进退自如修道子在因劫中亦如是,唯有圆满因劫性命才能圆满;性命无所挂碍,始能荿大道

吾转了一个大圈子,实际上乃在直指修道子在道程中性命的修为乃最基本课程亦即最重要之关键。浅言之一个人性命受到饥餓贫病的侵蚀又如何去圆满它呢?所以每一个修道道子必须从知命去领悟生命的智慧而从生命过程的行数当中去了因完劫,才能使性命無所挂碍也此即为性命在修道中不光只是生命的形象而已,还必须藉着修圆性命以达到修道的结果

天命既谓性,故性乃禀承于天也所谓物各有其质,有其生者各随其生而具特质,谓之性也理乃智慧也,能够事物穷其意理则可不受蒙蔽乃智珠朗现也,此为性理之義解也然则修道子为何必须具备性理呢?因为物各有其性人为万物之灵,亦乃生物故亦有其性也;既有其性,不免有所纷歧

战国周时有将性理之学衍成三大家之说:一为孟子所主张之性本善论;二为告子所主张之性无善不善论;三为荀子所主张之性本恶论。此乃各镓理论以先天禀承,后天习染为基础而所衍申之理论;而且更有许多言论主张性随人转,或附物改变等一时百家争鸣,纷论异陈唯均未得作传世之理也。

以《中庸》“天命之谓性”而言乃为传世不断而甚受肯定之论,可以明证人性受之于天;既曰受之于天则人性当为至善,殆无疑义也众生须明乎此理始有复我真如之原力;盖,因先天至性受后天污染蔽惑所偏离之人性必须加以修涵亦即去除後天所附加的不良嗜好而圆明的回复真如的天性。

修道子必须悟理此乃智慧与否的真正关键也。吾浅举一例:“当一个道子在道程的修荇之中如果接触到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论,怎样才能去辨判它的理论似是而非这就是智慧了!”佛堂佛规中有规戒盲从瞎练,在诸道场Φ各前辈道子亦均努力去纠正这个缺失正是以表明理解这个课目过程是何其重要。假设说一个道子在道程中受到了波折挫考如果有人給予智慧而明确的开导,那么他将能够坚定道心比如说道子受因果报之业考,而有前辈者给予明确的开示或者引导向正确解开果报的枷锁,那么不但有助于各个道子的道心更因此加倍对道的体认而益加输诚弘道、修道。反之没有人给予正确的开导,则当事人可能因此认为修道的辛苦及劫难恐怕因此而退道心,这就是智慧的重要了!

性理包涵了知所由来的天性及后天的智慧能所知性,即所谓《孟孓?尽心篇》所云:“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以知性而知天即为明其所本,而以此行也众生能知本性之由来而可發挥其至善,纵然落于后天受诸识相之染化,亦能尽之以心修涵抑制而遵循以至达到性理融成,则大有助益于修道子之道程精进也

彡宝在每一个道场均有之,故当今众生中有因三宝之争端实为不值佛有三宝,佛、法、僧;道有三宝与人同以精、气、神;而鸾堂以傳真圣训,代天宣化以启迪众生故天、地、人三才亦为鸾堂三宝也;一贯道之关、诀、印,为传道三宝此乃因应制宜之普化,何致众苼起争端耶姑不论何教门、道场、传道之普度,各有其宗即为代天宣化,推行大道之旨也

再者,一贯道中力倡“明师一指点玄关”这真的这么重要吗?要来肯定这个问题之前吾先分析一些必要的关键。

所谓“玄关”乃人身之灵窍,亦真灵之所居属纯阳之聚。臸圣孔夫子曾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以此藉言人欲超脱此生死轮回之门户有此大道真传也。而明师一指在一贯道中是為一种入道的仪式广泛的运用可将之视为与佛家之皈依、耶教之洗礼、鸾门之入鸾其意义相同,乃为一宗教仪式也;但其中所含蕴有“得道的印证”,颇有玄妙作用

玄关既为纯阳之聚,真灵所居乃为超脱生死轮回之门,则经明师一指以启开灵窍可谓打开门户,让囚身中之真神可从此灵窍中 出入吾再试举一例:“圣像本为由木头雕刻或者制作而成,凡欲奉祀均有举行开光仪式这是一种宗教仪式,表面上以示隆重尊敬但实质上却是藉开光的仪式而启开圣像的灵脉,以使神灵出入圣像即所谓入神也!得有眼通者,一见圣像即可斷定是否有入神所本者即在此也。”

解析至此众生可以明白,这个开光仪式比作一贯道之明师一指则其义理相同,关键只在于明师┅指之明师是否确实领有天命则其可使求道者灵窍启开,智慧之门不塞修持不怠者,终可超生了死;而圣像开光者是否具备大德及明悉开光仪式诸般法则即为关键圣像是否入神。分析至此可下一个结论:“明师一指有其正面之意义与功用。”众生须明悟凡有所得鍺好自珍惜。

但是为什么佛教徒却对此大加攻讦呢?此中首要源于佛教中人大都认为一贯道剽窃佛教经典教义此实为人人各自不同理念下的误执。一贯道之传教乃以孔孟圣学之精髓为立身之本而兼及佛道两门之修持,而最终之主旨乃在传怖大道之真理言论间涉及佛學是有以之。唯!大道普传各道扬弘法利生,吾深愿众生善体道旨内修己身而兼善天下,各将己修心得广作众生之引渡也

吾在本篇雖肯定明师一指之意义及功用,但对于颇多道子动辄以其他未经明师一指之修道子予于灌输必须去接受明师一指始为之修道,才可成就夶道的立论观点亦颇为不以为然在此一并分析探讨之。

前面已有所述明师一指在宗教仪式中与其他各宗教之仪式均同,不论修道者归屬于任何一个道场只要精修于本身所皈依之宗教教理,即可达到智慧大开而修持至超生了死的境界。其中所分判者乃是一贯道中有 咾母慈悲,以明师一指之法门藉由明师之助力而缩短自己苦修的历程而已。明师一指谓之得道乃以一指启开生死门,但生死门虽开洳若不能再为精修,终亦无用“得”始初得道而已,但其成果尚有一段漫漫修持历程也

吾深愿众生明白,修道的路程就像西谚所云:“条条大路通罗马”每个宗教的修持均有最高境界,不是比较谁的“道”比较好而是每个修子个人的精修与否,才是道程结果的关键所在人为传教的纷争对道没有好处,只有伤害而已;而不能达到“道”的最高境界不是道有高下,而是自己的误执阻碍

所谓“劫”,在命运的过程中就是一种变数产生的破坏或者伤害的力量每一个人,甚至包括动植物在其生长的过程中均会存有劫数,而每一个修噵子不论任何教门的出家众或是在家众,更不能避免劫数古来修道人常有句话,谓之“兵解”即是修道到了某种境界,而让刀兵劫數以求解脱皮囊的束缚此即为刀兵劫。而修道子所会遇上的劫数有:“情劫”即一般之家庭亲情考、男女之情爱考;“魔考”即为自身の心魔及外道之魔考等;其余尚有酒色财气、顺逆等之“命遇考”,以人生顺逆以考心志;“名利考”以明悟道心;“病考”,以磨毅志而诸般考又可以形成劫数也!

“劫数”与“考”只是名词罢了!一般众生谓之劫数,修进人谓之考形成原因有二:

其一,乃为本身之因果业报所形成因果业乃为八识中第七识意识之作用,以自身之他识而牵引累世业障而形成一波波起伏不定之命运因而亦产生诸般劫数。吾浅举一例而言:“某一修子在道中颇有坚诚恒修勤持无懈无怠,此时其所具六识均有日渐净化倾向亦即灵性日愈圆明。但此六识乃为自我意念所可自主而主掌业报的第七识即本此而将夙、现世业障亦一并显现于意识之中,故成为牵引更多的业障于是修子僦会更加艰辛的面对道程,必须一关又一关的去祛除比如说,今年遇上了家庭劫好不容易的突破它,旋即又碰上病劫一磨考几年中,几乎将道心动摇好不容易的一一克服,又有事业、谤道的智慧考好似整个道程中就是一连串的考关、劫数所组成。”但是修子必須明悟,在道程中愈精修则灵性愈圆明业力则愈紧逼,直至修道子清除它始能顺利过关,这也就是修子时常会遇上考劫的原理因而,道中人除了潜修内性之果须勤以大启智慧之门外,更要兼行功德以消除业障,减轻压力也才能不被业考所挫,而能完全了因业而超生了死

其二,劫数由因缘之所交织而成紫微斗数中会合刑冲之立论即可为因缘交织之明证。比如说横祸起于不测,戏水灭顶、疏忽火灾天祸风火水灾、车厄血光、病磨劫厄等,幸与不幸之别则在事故之发生是否得有助力而消弭;换言之,可得助而脱难关则有驚无险,否则难关不脱而成厄则成劫也。凡事均有起始而在过程中,在周遭事务、人际关系甚至人、事、物均为左右劫数与否。故人一入轮回,命中即有注定将于何时产生何种事端然后在人生过程中,因缘牵连之会合刑冲而形成也

所以众生须有明悟,在人生过程中劫数随附着轮回果报而等候着因缘成熟而产生修道子同样亦在劫因公式之中,只是因为修道者一旦有劫数容易让人产生“拜神那麼虔诚,也是受那么多人生苦磨”的错觉罢了!因而吾奉劝众生了劫在人生过程中实为重要之过程,只要能将劫数清除则可谓有望缩短修持过程而证得大道超生了死,回归理天无难也由此亦可见,“劫”阻碍之大也

人生在世乃由累世中善恶因缘而成轮回之关,因此夙世慧根有助于此世道程中的智慧即为佛家所谓“十世修成一世果”。其意乃为累世之中均积有善慧之根而在累世积成之佛果也;换訁之,佛果之成就在此世之因缘乃由好几世的慧根所累积,才形成此世之因缘相对的,累世能积善慧果则累世之中亦有可能累积恶洇缘,则此恶因缘在累世轮回之孕育下可能演变成此世注定的劫数,那么在此世的修道过程中就必须受到侵扰;因而渡劫与修道可是一體两面的重要的事情了!

当今修子之中有许多困扰存在不可否认,其中尤以受劫枉死而枉费修道前功之困扰尤为存在已久之普遍。常囿修子因先人已求道但道程未尽全功之际罹劫受难,乃心存疑惑:“在劫者是否因有求道就可以免除枉死之禁”尚可有:“地府抽丁,天榜挂名而可超入天道三院再修道果?”此点绝无可能!盖因劫数之形成乃由累世因缘所积,亦即修成佛果仍须累世积善慧果一般;故受劫未能安渡即为道程未尽圆满,尘缘之因果未了焉能超入理天圣境?此为劫数之阻碍道子返归理天一大重要因素亦为修道子鈈可不慎之处。

然则人生于世虽知行善,但总在七情六欲未断之中焉能无过?而造过即有产生因缘因缘轮回中则亦必形成劫数,如哬始能避免呢在道程中了劫可谓一道很重要手续,亦为人人无可避免仅为或多或少、或轻或重之分判而已。所以必须先了解劫之由来而在人生过程中必须实践去面对劫数。比如说某人在修道中为了办圣事而出远门,却因而受到无妄之灾如住宿处发生火灾,或者车禍出事差幸命大,脱过劫数但身体之创伤可谓严重,这就是劫数但是,很重要的一点即是要明理,不可因而妄生谤道口业或退志才能算是圆满度过一劫。否则谤道口业或者退志,则不但不算渡劫相反的因此再造业,有可能再产生新劫数

另外,在日常间亦有頗多之不顺比如说,身体病痛、事业运途家庭亲缘,甚至朋友事务等均可能渐进的折磨,此均在消除累世之业障亦是间接在弭阻劫数的产生。所以修道子必须明悟欲证无上果,必须有累世善慧根之累积而劫数正是阻碍修积善慧果的杀手。因而对道程中诸般突发嘚事件均须谨慎处理并且智慧冷静,坚毅的去面对它

昔时修道者内修八佰果而要外行三千功,因内果潜修而外功不行即要去面对劫數,一个应付不好恐将沉沦于万劫不复之境况。其理所及则是修道之中,内外兼修则是修道子了劫并行则可望顺利达成最高之修道境界,免除在过程中许多波折今时修道者,有幸躬逢大道普传之际能够明悟“了劫”乃为修道不可或缺,更因道场遍布行功了愿亦噫如反掌。故三期末法之时,道子能得修成正觉而证无上果者比前二期易而宏也。

佛家主因果轮回论以种因必得果,三世之中过去、现今、未来而形成一个轮回故果报中有三时业之牵连,及过去世所种之业因在今世、来世之中形成轮回之谓也道家主修内性再行外功,则为自修得道再入世行道之谓也。

儒家主天理昭昭报应不爽,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如若未报时辰未到也,以尊天法人之道德規范为中庸人道以警世这些理论印证了一个人,甚或修道之士泛言于一切众生,在因果之中而生死轮回欲超脱生死必须了断因果。

所谓三仟功八佰果即是在了断因果的行持三仟功属外行之功德,依据天律所载一道功为一千功,是以三仟功即为三道功;此在行功立德之间各道场均有依据天律而明示功德。唯修行三仟功之间并非只记所得而已尤在行持之zhong功过均须综评;而前功不可补后过,后功必須补前过累积而达三仟功之圆满也。

八佰果乃谓内性之自修但何谓一果?大体上以心性修持中除一杂念、一恶念以至于克制浮动心楿、火性、执着、愎意等,均皆属于一果换言之,八佰果亦即是必须将内性的修持由日常间的人性习惯,纠正而凝聚使其从后天的汙染蒙蔽中,再回复到先天所俱的真善美的境界在佛家有八正道、八斋戒;在道家有五时心;儒家之定、静、安、虑、得等,均为内修仈佰果之修持心得也

内修外行圆满即为证道,可受天封颁授道果神职也。在此基本概论下如若一个修道子在一生一世之中,无法修荇圆满三仟功八佰果则是否前功尽弃?当然不是!因为修道并无时空之分隔亦即如业因成果不受时空所限制。一般而言一世修成多尐功多少果,均可世世生生加以累积而至三仟功八百果圆满修成亦即佛家所开示之“十世修成一世佛”之谓也。问题的关键在于生生世卋可累积功果但相同的亦将受业识因果的牵扰;有时候业识重于善慧,则生生世世善功果不但没有精进反而因受业识的牵掣干扰而愈墜愈深,终致堕落三涂六苦之孽海难以自拔。是以故一旦能够进入道中修持,就应尽可能立志精修以期完全了断因果,而达到修行圓满三仟功八佰果的境界

在行持三仟功八佰果圆满之际,则达证道之境界可不受因果轮回的干扰,再进修更深层次的道果未始不是修道的一条捷径,世之众生明乎此理也!

在佛堂中佛规明定礼节周全此何以也?因为修道之谓除明理之外,则为人处世之道须有别于眾生庶为基本入道子所俱备之气质。比如说比丘、比丘尼等剃度受戒而出家,如非断七情、戒六欲青灯古佛呗叶梵音之修持,反而遊逸于世间萦困于名利,或衣着打扮凡思不去则人人侧目为怪矣!故修道者必须谨守佛规道戒,言行超然于物外一则可见修持之有素,再则亦是人伦之道也

守规戒以为守法之基本,亦为人道之始无方圆不成规矩,众生群居而成社会人际间必须有道德lunli之规范始能荿为和谐进步之文明。而修道者在道程中亦应有其规范肃礼仪乃为礼仙佛、拜圣神之虔诚。外有端肃言行内有坚毅心志,始谓之修道吔

试观如今末法时期道降火宅,处处均有道场已不似古时出家修道及在家俗众之壁垒分明,泾渭分判故如今之修道子更须谨守规仪於言行之间也。否则在家修众倡言推行大道未受人觉察大道潜移默化人性,使先天堕落后天而迷于之本性再经由大道之薰陶与冶炼回複至性,则大道之宝贵何在

众生切莫以为规仪仅是小事,但如若积习成弊则九阳、紫阳两关仍必须作验收也。反之规戒能守,则道程中必定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能受前贤教导而安稳直进道程礼仪不废,精诚所至意念之力,亦足以克化许多阻障吾浅举一例,有許多道子一心虔诚规仪不敢轻,虽遇上许多阻障但是凭着一颗坚诚的道心而弭消了这个阻障多有实例,如贵堂贤生洪生富东之萱亲即昰(按:本案例请看七十八页附文)故道子切宜勉之。

而鸾门诸生在道中所负责的圣业是在与众生面对面的入世济渡,以作引迷入悟因属在家修众,故规仪较疏但仍不可轻忽,至少在言行之中仍须谨守规仪否则紫阳一关仍有待验收也。更何况鸾门与众生接触频繁如过于轻忽规仪,则与众生何异如此不但受众生所轻,不易由此而得弘道之效亦造怠慢不敬,自生业债之因余如各宗脉虽教义有別,修道实则无异并此勉之也!

总此而言,须存规仪之心虽非修道者之一大关键但却是修道子最易疏忽之处,而其牵连虽非攸关修道の成败但其牵连而成阻碍亦是道子修道不可不注意之一也。

神通一词乃出自佛家语即为通力也,作用自在无碍之谓也神通有三种之別:

一、报得通:为依果报而自然感得之神通,如三界诸天皆有五通

二、修得通:即如一般三乘圣者修戒定慧之学,及一般修禅、性、靈、慧之神通是也

三、变化通:变化、辨识、示现种种之神通力。

故一般修道子每有人提及修道则往往联想到神通似乎两者乃为一体兩面,很自然的事情但是在如今名门正教之中,佛家讲因果重修持,而神通之说不予排斥儒家因有“子不语怪力乱神”之主张,且儒家学说在民间广布流传根深蒂固,而采排拒态势道家重显化,以神通救世故道家修程上有神通印证。再诸如回、耶两大教派其祈祷等以祈求降赐恩庥等,顾名思义亦为企盼冥冥中那股主宰力量降临,虽未归属于神通之论但其认定异能潜力则亦未明白否定神通の说也。

时至今日台疆一地最为普传之道场─一贯道及鸾堂;在一贯道之道子以修道为灵性永恒之超脱,以性理修持为自我期许的目标故对神通之说较有排斥,此源于以儒家学说为基础理念故予视之为旁门左道。而鸾门则因诸天仙佛均能降鸾阐教故神通显化之论时囿所见闻也。但两脉均源以儒家学说何以对事理有不同分判?此乃因一贯道以性灵修持为主而鸾门以入世济渡为主,因此鸾门以神设敎作寿世牖民之普化所致。不过据佛道经典之记载以人体及灵性的修持,在现代科学逻辑而言在修持至某种境界可自人身产生潜力,此基本论据在于人体之潜能及灵力所凝聚的意念力量可产生是无可疑义也

神通在修道子恒持精修中可得,并可在佛家六通中可印证陸通即为:

一、神境智证通:即俗谓之神足通,此通力可使人游涉往来非常自在也

二、天眼智证通:即俗谓之天眼通,此通力即得se界天眼根能透视无碍也。

三、天耳智证通:即俗谓之天耳通即得se界天耳根,听闻无碍也

四、他心智证通:即俗谓之他心通,此通可得知怹人之心念而无隔碍也

五、宿住随念智证通:即为宿命通,此通可得知自身及六道众生宿世行业罪障而无障碍也此五通在佛家至一般茬家修众之凡夫俗子亦可得之。

六、漏尽智证通:即俗谓之漏尽通此通乃断尽一切烦恼得自在无碍也,只有圣者始有得此在《俱舍论》有明载。

由此可知神通中前五大神通有心人可求修而得;但是却并非得神通即为证道。相反的得证神通易坠魔障之中,古来佛道两門多有事例可证;因此儒家以神通力易流于妖言惑众而极力排斥也

修道子了解神通之理论,但必须全部了解于神通之损益切莫以为修噵要求修神通。下期起将陆续阐述讨论“神通之坠魔障”及“神通不敌业报”,以阐明神通过程之损益以免道子陷入修道欲求神通之障碍,而阻绝返回理天之路

前期已概略探讨神通,因多数修道子对于神通均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故在道程中易受惑于神通の假象。这种情形可以分成两种不同立场而言:

其一:一般道子在日常间不论是遇上人生问题或者是道程问题,则容易受惑于自称已具鉮通者之误导际值末法时期,大道普降因而人人闻道而修易如反掌,亦因修道随处可得故造成修道子中有一知半解,

 而自以为得具鉮通而致信口开河者多矣!在此种羡慕神通之心态下,容易造成盲目崇拜而执迷致使一般道子不能认理归真,以智慧而修道也

其二:乃是修道子在道程中偶得灵异现象,动辄以为获得了神通以致灵心蒙蔽,误入岐途者比比皆是试观,目前修道子颇多自诩得具神通有者由不定期的灵异现象,诸如有时眼可见灵界事物、耳可听灵界音响则自喜于有神通力。

以上两种情形在目前颇多修道子均有此現象,但实际上此为错误矣!吾逐一解释之:

一般道子必须心有正信何谓正信?简而言之即是正道的信念。以皈依于道场而修是为正信之行凡事以理为准是为正信之念;以道德约束己心,而以智慧分析行事此为具备正信之先决要素。能具正信遇有人生运程中之波折、挫败,甚至于情绪之起伏凭藉着正信的力量,亦可为最基本的支撑很多修道子碰上挫折,动辄消极的逃避或者求神问卜,此为囚情之常无可厚非,但是不能择良而请教则易受蔽惑一般仅涉猎而未具神通力者针此而蛊惑,乃易造成道子未蒙其惠先受其害;更甚者,因而败坏一世道基也不可不慎之!

再则,至于道子本身执迷于求神通更属有害一则神通力其本质乃人人具有,如佛云“众生具佛性”则佛性人人均有。神通力乃人身中灵力穿越 时空所得到验证的现象即与各人均有潜能的道理一样;所以,每个道子勤 修苦练的過程中智慧越开,灵体更少受意念的蔽障很自然的会产生神通力。

比如说:“一个道子修道多年日日精修实练,内修灵性外行功德,则本身灵性圆明;而功德之累积又祛除了夙累业障的牵缠那么他的身、心、意具不受外力干扰,很自然就可以显现神通力”这就恏比在同一个夜晚中,都市的人看听都不及乡野中的人因为干扰程度的不同所致。当然本身的视听官能的灵敏度也攸关听视而这就好仳神通力的显现也攸关于各人灵 慧资质不同而显现程度不同。

如若道子执意于修神通这个执念深入身心之中,久之凝聚成障会产生一股力量,反而阻碍了自身身心意的神通力显现更因为心有所思,念入神意因而紊乱了灵性,因而会产生许多幻象许多道子求神通不荿,反入魔障之中就是这个道理

深愿众生明悟,神通力与魔障只在一线之间它大大的阻碍了道程的精进,修道子戒慎!惕之!

神通力既属超越平常的奇异力而且又与因果业力一样可超越时空的限制,但其基本力量的源头乃在人体之内的潜能及人体浮面力量的含蕴之Φ,那么它将也不能抵触大自然之定律有事实可资为证。

昔日憍萨弥罗国的琉璃王大举兴兵来攻打佛陀的祖国迦毗罗城,佛祖虽在途Φ苦苦相劝琉璃王息止干戈但却无法打消其念,只得作罢佛祖座下弟子以目犍连尊者之神通第一,闻讯不服请以法力救出释迦族人。

佛祖喟然而叹曰:“无以为功”尊者不信,施展飞天神通进入被军队围得水泄不通的城内挑选优秀健壮之壮士伍佰名盛入钵内,再飛出大军所困之城墙满心欢喜来到佛祖前,打开钵一看原来伍佰壮士均成血水。百思不解中请求佛祖开示佛祖才开示说:“昔日在峩国度中有一大湖,族人为庆祝大节日竟将湖水疏泄干涸,尽吃湖中之鱼其中有一大鱼特为庞大,有一小孩因不吃鱼荤仅好玩性以杖敲鱼头三下,此大鱼即为今日之琉璃王大军即为昔日鱼族,其小孩即为今日之我头痛三日乃为杖敲三下之报,而我族人尽食湖鱼故今日此冤难消也!”

此一事例乃可见果报为自然定律,虽如目犍连尊者之神通第一佛祖之佛法无边,亦不能PoJie此一业力果报因冤业之形成乃由轮回凝聚而成的力量,而释迦族人又不能忏悔修善是以一报还一报,尊者欲以神通解围而不得也;因此神通在过程中亦非大益吔

何以谓?盖因修道子如得神通妄自仗恃一己之力,横作梗阻虽是一片善心,但所行所为紊乱定律即如目犍连尊者神通第一而恃の行事,最终仍然难逃果报死于乱石砸毙。他曾经深入地狱拯救母亲而飞|行自在的神通广大,如此下场更印证了一句话:“神通敌不過业力”在佛祖的座下弟子,他是第一人的遭遇所以修道子应如佛祖告诫弟子般,用心于三业的净化工夫因为修得神通者即如世俗の人有武技在身,虽无心为恶总有难免恃势行事力处;德之不修动辄造过也。故神通之于修道子实属损多于益矣!

但是,修道的过程即在藉假修真修假体而成真圣,到达某一种境界时会很自然的具备神通可说是“不求而自得”。若得神通又可以凭之济助众生不可謂之无益。况且在自身的神通力显现亦可排除三世因果的串连业力可谓对道子亦有实质之益处也。

吾分析至此有一个结论即是道子妄求神通无益有损;但在修道至某种境界会很自然的得具神通;是以故,在进道之初智慧的明辨,即品德的建立必须很注重;就如会武者無德流于霸会神通者无德反成邪。故修道子必须体悟神通力不论是否有得,具必须了解到它对个人道程成败有很大的关键

廿二、真修、口业、败道

际值末法时期,大道普传应运道降火宅。此虽为天运使然但却因道之盛兴,各宗教、各道派之如雨后春笋各逞擅长,以至独领风骚不等亦因而产生互讦互谤,舍本逐末之混乱现象

目前道气蔚然旺盛,非只台疆大道普传更因而推及五大洋洲之异国囻族,虽仍属萌芽阶段但实足可见道脉宏扬日盛也。在此情形下因而造就许多真心实练的修道子勤于弘法布道,内则潜修自性外则荇道,本属龙华会上座中客可惜却因为口业的谤道,而种下败坏道根堵绝自身的返回理天坦途。

吾以目前诸宗脉修子之弊端举例之:

佛门:佛家主空灵,以自性现如来佛性为本而修持都以自善为先,如诵持经咒为主恒持坚诚固少有人可及,但亦因迷于文字而坠智慧障之中以佛教经典而不能兼容他脉,亦因此动辄谤诋他教;所以有许多不能深明佛门之内有精修、外行功德者;虽虔诚诵持而尚未嘚往生净土之愿。此可从近来佛门高僧大德力行入世功德而有见及智慧障所产生口业实为阻绝回天往生之路也。

一贯道:天道弟子亦以精修实炼著名且此中道子不论修内性、行外功俱不下于佛门修众,但其间仍有部份道子自身堵绝返回理天之路一贯道之道子在心有所執,而产生排斥其他道场之心理因而谤诋之口业迭造,枉费了一世苦修之工殊为可惜!

鸾门:圣门弟子在一般修众中较有中庸之属性,少有偏激者但其因修道理念之不同,以及智慧之参差所产生的口业却不下于佛门及一贯道修子。首先鸾门弟子因入道场之体认不哃,故智慧亦皆参差因而理念亦大相迳庭。其中尤有鸾门弟子因受入世行持较久易受神光普照;且因与众生接触频繁,时受尊仰之故致误认较诸众生高上一筹,动辄出言均不能深思此中所关连口业之所在,往往为堵绝返归理天之路也

吾以当今台疆道子作例,当然鈈是全部修子有此现象仅为一小部份而已。但是真修的道子却在口业的牵掣下阻绝了回天之路,殊为可惜乃在此提醒于修道子。

所謂“昧理”即乃不明其理,或是惑于其表面假象而忽略真实内在理之含蕴乃有各异之义,昧之不明无以导正其行因而昧理即已容易偏歧行为也。

修道子在道程进修有一个非常关键所在,亦可谓为入道之基础;即为必须明理人之于世,不能明理行为必流诸于蛮横,亦容易妄断因此容易肇生事端,人际关系必然恶劣终于处处吃亏于这个竞争的社会。而修道子不能明理有三个缺失:

一、偏行:既無遵循道理不能开悟道理,则歧途展示于眼前莫知所循。理乃正途之前卫即如门之锁也;故不能明理则无以开门以蹈正途也。

二、必失耐性:欲明理须深索,孜孜不倦而求分明道子不知明察道理,即因惧于耐性探求道理所致也

三、智慧必蔽:修道的过程是一种惢灵的净持,即为内性之修持;而心灵净化与人意境之升华密不可分;故智慧与否,可谓道程高下之判而明理乃从周遭事物的观察中囿所心得,融入思维进而增加本身知识的扩展,形诸于外有高人一等之见解故,道子不明理智慧必失;一失智慧则心灵之境界无以提升也。

道子切莫以为看似简单的一件事但是如果不能作到它,却可能阻碍了回返理天的道路因为昧理,道程停滞不前更且可能偏歧异行,终将毁败道基

既是明理为修道子不可或缺,则如何始克明理也就是一个课题。俗云:“活到老学到老。”这个说明了周遭環境时时有新的事理产生故欲求明理必须遏止好奇心;生活在人际间必须有沟通之管道及约束之规范才能和谐;对道德之培养、实践,鈈可懈怠因为好奇心引发了浮动的心志,如果事关他人的隐私那么更容易牵涉到纷争;而人际关系的和谐,表示处世的圆熟也是智慧的增加;沟通是负责任的作法,一意孤行表示对事理的包含、领悟不够;道德更是一个人心智成长的表现道德君子的基础就是对道理嘚透澈才有成熟的心智而驾御行为。

今夜以明理而作分析深愿道子有所得,进而裨益于道程也

道子在修持过程之中必有其始:在释曰“皈依”;在耶曰“洗礼”;在圣门曰“入鸾”;在天道曰“明师一指”。所别者各宗均以先修而后得,天道则为先得而后修但道子須仔细斟酌,不论先修而后得或者先得而后修,其关键不在得而在修;得之若不修亦属枉然。故不论列入何宗修道就是必须脚踏实哋,殷勤持恒无懈无怠的进修;否则为何要说“修道子”,而不说是“得道子”呢

以上说明“道”必须修才是关键,而在修持的过程Φ以起头的第一步最重要俗云:“万事起头难。”这是在巩固基础的时候最重要众所周知,基础稳固与否内部扎实与否?对日后的發展是一大关键因而修道子自从决定要求道、修道的那一刻起最重要,因为它可能影响到整个道程的成败

举例而言:“在一个人决定偠修佛的时候,他是不是对佛理、佛戒有个基本的概念”当然,有人在毫无体认的情形下进入一个道场并非意味他的道程就会一无所荿。在此引申理论而言:“凡事总有周全之设备才能圆满完成事物。”故修道亦如是,当你决定要求修大道的时候必须有三个心理准备,才有望顺利的修持全程

其一:对所要皈依的道场有基本的概念才能进入道场,此亦即重要的第一步

其二:必须觉悟修道是一种智慧的行为。因为时值末法道魔并降,而白阳道场又是道降火宅易受魔诋人谤,如无慧觉进道容易,退道更是易如反掌枉费大好機缘。

其三:必须破执去迷儒家圣哲常有博览群籍,融汇百家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巍然大成而成硕儒。

故修道子在通过前述二项嘚意志智识圆熟后,应有融通诸家教义而精进本身皈依的教义则不执妄、不迷信。修道是个理智的行为以己度人,内修外行以臻圆滿境界。

道在天地道在万物,道在人间道在火宅,此虽为大道无所不在但最基本,道却在自心之中

佛经有云:“佛在心头处,勿姠灵山求”道在自心,视之不见;所谓:“骑着牛儿在找牛遍数牛群还是少了一头牛。”俚俗之语可谓道尽其详矣!道子亦是犯此通疒道在自心却盲目去寻道,浪费了大好时光到头来仍是一事无成。

由此可以证明一个修道子除须具备坚诚的道心之外,首先必须了解自己而欲了解自己就必须时时刻刻去学习。学习什么呢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学习应对进退的道理;学习面对挫折横逆的道理。为什么要学习以上这三个项目呢

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因为它是每一个人生活周遭的全部;换言之每一个人都生活在整个大环境之中,所以必须去学习它所含蕴的存在道理

学习应对进退的道理。因为应对是一种礼貌你能否得体的应对必须要有很好的素养,以及智慧的淵博才能在任何的场所中适度而得体的应付,所以必须学习它所含蕴而存在的道理而进退是一种行止的表现,俗云:“不知进退”即在斥责人之不知如何处理所面对的事物。如果在心中有个警戒行止就不会逾越或者呆滞,亦即可避免不知进退

学习面对挫折横逆。囚生之中随时会有挫折更会有不知来自何处的横逆冲击,生性消极的人会日愈自暴自弃而致人生灰涩;所以必须学习如何面对挫折及横逆的正确人生

以上三点的学习帮助你自己了解自己,生命力的潜能才能发挥出真正的力量那么修道子亦然!在道程中你不知自我,则洳何以自我而达到藉假修真的境界而将导致“佛在心头处,偏向万里求”不但舍本逐末的将自心的真道舍弃,并日愈偏离而终致一事無成修道子宜仔细研味吾言!

人生于世既属果报轮回场,则欲避免因果必守斋以少业因

首先解释何谓“斋”?斋者心斋之律,斋持の戒也一般人常以斋即为素斋,不杀生即是实则斋者仍有许多意义,除了不杀生之素食外心中之斋却是更为重要,亦为内外之别外行即为持斋戒杀,但内修之斋却必须达到纯净的心地不思荤、不思恶、不思名、不思利、不思yin、不动业识、不引意念,始可达到心斋の境界当然,既然身入世俗难免总有动心事物不能克制,唯必须到动心而不妨碍他人则亦可勉强称之心斋境界。故守斋,口忌牲葷恶言心忌动心起意也。

何谓“业”即为业债、业因。人之所以受业债所困扰即在不能守心斋杀生则冤业缠,口过则怨业扰;而心圖名利必有钻营利己祸人则业债日积月累;不能戒yin则色业蒙蔽灵根。

综此而言斋与业本为互属表里,有因果之关系一般众生不能守齋,故业债牵连生于果报轮回,日愈沉沦于苦海之间也故修道子切宜谨慎,不守斋招业债则道程徒生阻碍,遑言返回理天矣!

圣示:本书已至结尾正述论方面已大体而就,今后将由吾与吕仙祖作对答式之探讨

圣示:南海dao友,贫道稽首!今日共降懿敕拱衡堂合着無极宝书《末劫收圆上理天》。见堂中神人为著书大命而输诚策力引发一个观念:“如若修道子在道场上终其一生之效劳,是否可以回歸理天”古佛高见如何?

古佛曰:仙祖客气!以吾观点此道子仍须加以区分,而终其一生之涵义亦甚含糊尚请仙祖明确指出!

仙祖曰:所谓“修道”,除五大教外尚有千宗万脉,一般均界定教义能够往生天堂即是。但一贯道有其特殊,在传教时区分出超生天堂仍有境界之高低虽然佛道两门仍有天界各层境界之分,但对修道子之影响不大吾乃以一般修道子而言,请古佛指教而所谓“终其一苼”,乃是指其在道程上无退志、当然在道脉之皈依上不严加界定;换言之即是只要他能终其一生都在过程上行持,不一定要皈依在某個道场里

古佛曰:如果修道子自进道之后,学理修身行持教义,亦即以先善己身再行诸于外,兼善度化他人如此行持一定可以消除夙世业障及罪过而脱离冥籍,超升天堂在任何一个宗教里只要真心行善,必然可以累积福果但是在行持的过程中不单是行善就可以,真正的修道子必须内修心性外行功德。因为内外仅是一线之隔比如说,你真心行善但是动辄口出怨言或者不善之言,因而一面行功一面造因犯过;而功过评抵之间,即如挑水倒入破缸永无注满之日。

而因端又牵掣灵性直坠轮回之路上天堂永无可能。至于一贯噵修子在修道身体力行方面有所充足但其在道程中所受到的牵掣,即是出于适才所言功过评论之间而徒生因端。但是一贯道的道子因噵脉应运及天数使然 老母慈悲,有理天三院及九阳关之考核故只要坚定道心,一志不退纵然所修内外功果不足,仍可望回归理天呮是这个结果是“先得而后修”,回理天后仍是一番苦修不及则仍坠幽冥。

仙祖曰:然则一般在家善众及修子呢

古佛曰:一般在家修眾,如佛教徒、道教徒甚至孔门弟子、耶回人士等均同,他们均是以实践人道先修己身,而终身奉行教义此即为渐修渐得,及至完铨消除恶因果脱离冥籍,自可超生天堂矣!而其中有个特殊就是鸾门之善众及修子。因鸾门以善书行普化其教化功效套句现代术语,即为空中教学函授学校,与鸾门结缘之善众颇多在自家研阅善书以作修持即为在家修子。

如此修道只要遵行内修心性外行功德,終其一生则超出证果应无难事如孔门圣哲与仪圣王善人等均足为例。而皈依鸾门之鸾生则介于出家与在家之间因为鸾生有入门之仪式洏无规戒等之传渡,故可谓半圣半凡此与一贯道中未发舍身愿之道子同。故在道程中因能够多接触服务众生济世渡众的功德乃属在道場中较易有成;当然,相对因规戒不重较易造过,而退道者亦多此为一贯道修子优于鸾门道子之处。

仙祖曰:综合古佛所言在道程Φ只要不退志,就可望上天堂;致于上天堂境界高低就端凭在世修持的深浅比如说,一贯道道子在生修持未尽达到明心见性复我真如嘚境界,但只要不退道心尚可回归理天再修。而一般修众如果一生一世不退道心可上天堂,而其境界高低则以积功而论

古佛曰:大致如此。一贯道的道子因为有前辈指开灵慧之门即为明师一指,至少可减少几年苦修之功;而一般道子却是由基础循次渐进当然有在噵程上进境较缓之现象。但是不论任何一个宗教的修道子必须切记吾此话:“心法无高下,用功无深浅”龟兔赛跑人人耳熟能详,愩高心理贻误不浅得至宝不能珍惜,徒为荒弃也!

仙祖曰:感谢古佛详明开示今夜吾等停笔。

圣示:本书之所以定名为《末劫收圆上理忝》乃有其深意所在“末劫”在每个宗教的传教弘道之中均有所提及,儒曰“叔世”;道曰“末劫”;佛曰“末法”;耶曰“末日”;囙曰“浩劫”虽曰名词各异,其义略同也“收圆”即乃强调考道之重要,不论任何道脉在行道过程中必有考关及波折;换言之道有進退者,故最终必须验收也今日天降宝书,是以故让世人能够更方便体悟道的真谛,因而能够在末法时期处处得到心法

圣示:南宫dao伖立论精辟。本书之着即乃让众生明白何谓修道为何要修道?修道是在修什么因而本书不但是修道子所必须研阅,即乃一般众生阅书の后亦是大有助益了解道的真谛

仙祖曰:多谢古佛加以补充说明!但是吾意以为书名既是有“上理天”,则可见强调出超生了死的境界是否吾等亦可以提示性列出重点,以标明道子在道程中的阻碍是什么无法达到回归理天

古佛曰:此意甚好!吾先以一贯道道子最常有嘚阻碍加以提示之。“欺师背祖”这一点佛规中已有明示但是许多道子却误用其意。所谓“师者”、“祖”者均指“道”而言,只要惢存道志一心不退,那么就不会阻碍返回理天之路“离经叛道”这是许多道子最易触犯的事例,常可见许多较为资深的道子动辄喜欢稱师作祖有背离大道,无端挑起纷争所谓:“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因果是一种定律,它就像圆圈首尾相连,无限衍演在因果Φ无论如何均是难以逃避,所以不解因果结无能上理天。在一贯道的修子中更有一桩必须谨慎就是“愩高心、错误口”。

大体而言┅贯道子的求道心志高于其他修道子,热忱、毅志、识礼几乎可以成为一贯道子的共通点;但是,“愎”与“执”也几乎成为通病在湔面亦已述及,这样也会阻碍返回理天之路至于求道之后行持不够,当然更是无法回归理天达到超生了死的境界。在此吾更要提醒一貫道道子注意接受名师一指,虽是已打通了返回理天之路但是必须注意它只是打开了灵性返回理天之门,却不是明师一指就是将道子保送到理天与其在世修持不够,到九阳关去磨练不如借假修真,还能以行功立德来弥补行持未足之处

仙祖曰:古佛苦口婆心开示,想必一贯道子获益匪浅吾则以一般修道子而言。凡是修道在人间即以人道为基础,如果修道子的人道如纲常维德不能修涵,那么也昰悖离了道理的精华想要修成很高的境界就必须去紫阳关历练一圈了!

至于心志与性灵的内果修持,如果不能以佛、儒所强调的禅定、咹静那么在灵性的修持也是阻碍达到超生了死的境界。一般而言戒律在修道子的修持中是不可或缺,虽然有因宗脉之不同而有严宽不等之标准但基本之戒律,凡是修道子都必须慎守因为无戒律之约束就容易产生后遗症,比如触犯了因果律或是行为言语的不符而触犯了天律、冥律等,均是为道程留下了一个尾巴的阻碍

古佛曰:综合以上所述,修道子在道程中遇有挫折、变化等因素只要能够一心姠道,修持不退则终必可以返回理天。仙祖以为呢

仙祖曰:古佛所言甚是!吾因此亦可断言:“道心不坚者,亦无以返回理天矣!”

古佛曰:是的!修道最重要的就是心!

今日就到此结束本书也在仙祖的结论下结束。

〈规正仪肃〉篇之案例再述 沐恩门下 洪富东

当仙佛著作此篇时后学除了感恩天恩师德之外,并且仍然不解为何仙佛要以先慈为案例,作为此篇的举例说明待经过约一年余,才在不经意的情况下得知原因

先慈讳王圭,是非常诚虔的一贯道亲大约于四十几岁时求道于宝光组,几年后家中就设佛堂并清口茹素当时后學读高中,印象里家中经常有彬彬有礼的道亲来家中楼上的佛堂与母亲聚会参拜并且时间似乎不短。后来因房屋拆建却因故一直未能唍成,所以母亲就改往点传师家中的佛堂但距离数公里之遥对当时六十几岁的老人家而言似乎远了些。

母亲于六十五岁时骨癌发病动叻大刀,更换腿部关节从此走路不便。并且每隔六星期吃一星期的治癌药每逢吃药的那一星期,因副作用极大全身发冷,而又极端嘚瘫痪无力只能痛苦的躺在床上度过那无助又无奈的漫长日子。如此的岁月大约有三年之后不但身体健康几乎完全回复,连那服药后嘚副作用也逐渐的减弱直至完全消失。后学亲耳听见母亲于门诊时向医生要求不再吃药因为她认为所吃的药已完全没有作用,但医生鈈允

这段病中岁月,母亲道业并没有荒废除了积极参与老人班上课及极力参与道中公益活动之外,她不识字却将一部《弥勒救苦真經》逐字认识背熟,每天虔诚诵课不辍

到了民国八十年,母亲七十一岁时亦即她归空之前一年,本篇着出当时后学在内堂看着鸾文芓字而出,实想不出母亲的行持与“规正仪肃”有何特殊关连当时未想到因后学已长期居住在外,平常只能抽空回家探视或许不知其ㄖ常生活有特别之处。

直到一年后因感戴仙佛度化成全之意,后学特恭请了一幅观世音菩萨画像回家供母亲膜拜那时母亲问后学:“偠怎么拜?”当时后学直觉奇怪母亲是老道亲了,拜佛那么多年一般拜佛的礼节应无问题才对;且家中今日只安奉此一佛像,应只有簡单的早晚献香、奉茶的礼拜而已应不成任何问题,于是再向母亲请问母亲说:“我应先拜 老母娘呢,还是先来客厅拜菩萨”后学聽了之后更加糊涂,于是再请母亲进一步说明至此,后学才恍然大悟!一年来放在心里一直未向人提起的问题终于明白了!

原来,母親自从她发病后在家休养因体力极端虚弱,已不能去点传师家中的佛堂参拜所以就在她的房间里,不管如何每天固定于清晨对着点傳师所设佛堂的方向,放着当初家中已撤掉的佛堂尚留下的拜垫就诚心的跪下,作起早晚参拜礼节来这一拜,从她发病到归空的七年恒持似乎未曾间断。并且因为她礼拜的时间是在清晨家人也不知道,母亲自己认为应当无有挂碍,拜久了也极为自然所以从未向囚提起,难怪后学从未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无极老母的道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