沦衡沧衡 是哪个省的省

许衡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许衡(日—日),字仲平,号鲁斋,世称“鲁斋先生”。怀庆路河内县人。金末元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自幼勤读好学,之后为避战乱,常来往于河、洛之间,从得宋及著作,与姚枢及相讲习。四年(1254年),许衡应之召出任京兆,授。至元六年(1269年),奉命与定朝仪、官制。至元八年(1271年),拜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又领太史院事,与修成《》。至元十七年(1280年),因病归怀庆休养。至元十八年(1281年),许衡去世,年七十三,赠、司徒,谥号“”,后加赠正学垂宪佐运功臣、、、魏国公。皇庆二年(1313年),从祭孔庙。著有《读易私言》、《》等。(概述内图片来源:《至圣先贤像册》[1]
许衡人物生平
许衡好学不倦
许衡于金元年(嘉定二年、四年)四月初三(日)出生在城西阳缓里,祖籍沁北村人,后为避战乱,许衡父母才迁居到新郑。
许衡家族世代务农,自幼勤读好学,天资聪颖,七岁时入学,曾问老师为何要读书,老师答曰:“为了考。”许衡又问:“仅仅是这样?”老师大为惊异。以后每次讲书,许衡都要问个究竟,以致老师对其父母说:“令郎聪敏过人,我不能胜任,请别求名师。”辞馆而去。像这样连换了三位老师。长大后更加好学,因家贫无钱购书,常涉百里借书抄书。他曾在一个算命先生家中看到一部解释《》的书,便去手抄回来细读,后来逃难到才得到一部注释的《》。当时虽兵荒马乱,许衡仍坚持日读夜思,且身体力行[2]
二年(1233年),蒙古兵临新郑县,许衡同众人从洛阳渡河经河阳(今孟县)返乡。
此后,许衡相继至鲁、魏之地,在魏三年后又回到,后又常来往于河、洛之间,在柳城从处得到、及的著作,从中获益甚大。后移居辉县附近之苏门山时,常与姚枢及讨论学问,内容涉及经传、子史、礼乐、名物、星历、兵刑、食货、水利等众多话题。许衡曾说:“纲常伦理国家一日不可废,如果在上者不履行,我们一般人也要履行。”他在实际生活也正是这样做的。许衡曾赴河北大名府讲学,由于恭谨执教,求学的人很多,并匾其斋为“鲁斋”,从此号称“鲁斋先生”。
许衡屡起屡归
四年(1254年),受封于秦中,召许衡为京兆,许衡在京兆的郡县广建学校。忽必烈南征时,许衡返归怀庆,京兆学者挽留不住,只得送至而归。
元年(1260年),忽必烈即位,召许衡、姚枢至京师。当时为,在讨论治国安邦之道时,文统重利,而许衡等人认为必须以义为本,招致王文统忌恨,再加上在忽必烈面前说王文统学术不正,王文统怀疑三人是一派,便奏请委任许衡为、姚枢为、窦默为,表面上是尊敬重用他们,实际上是使其不能接近忽必烈。后又改命许衡为、姚枢为,窦默为翰林。不久,许衡因病辞官返乡。
二年(1265年),忽必烈任命为,打算让许衡辅助安童,便召许衡至京师,命他参预政务。许衡上疏治国纲要五项建议,忽必烈大为称赞,并一一采纳。许衡平时很多,但他不留底稿,留传下来的仅此一件。
至元四年(1267年),许衡因病归怀庆休养,至至元五年(1268年)又被召回,他的奏疏仍秘而不传。
至元六年(1269年),忽必烈命许衡与太常卿制定朝廷礼仪制度,与太保、左丞立定。许衡参考历代官制体系,减去一些临时增设机构和旁设机构,于至元七年(1270年)上奏。其中涉及到一些权贵的利益,有人劝他不要变更旧制。许衡说:“我所论的是国家的体制,与个人无关。”他的建议得到忽必烈赞同。不久,任中书平章政事,统领尚书省及,权势很大,一些大臣阿谀奉承,但许衡与阿合马争论时,坚持原则,从不让步。不久,忽必烈任命阿合马的儿子为枢密官,众人都附合,唯独许衡不同意,对忽必烈说:“国家大权在于兵、民、财三个方面,如今阿合马掌管民、财,其子又掌管兵权,这不行。”此后许衡随忽必烈到上京时,又列举阿合马专权欺上,损国害民的众多事项,但未得上报给忽必烈。许衡因此称病,请求不参与国家机务大事。
许衡传播儒学
忽必烈早有立的打算,于至元八年(1271年),任命许衡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并亲自挑选蒙古子弟交于许衡教育,许衡请求征调其弟子王梓、刘季伟、韩思永、、吕端善、、、、、姚火敦、孙安、等十二人为。这些蒙古子弟年幼,许衡关爱他们如同对自己的儿子一样,但对于师徒等级关系的严格,就像关系一样。除熟读诗书外,他还演习各种礼仪。这些学生尊师敬业,均知为人之道。
许文正公燕居图
至元十年(1273年),因权臣屡次破坏,致使学生缺粮,许衡便请求辞职返回怀庆故里,翰林学士对忽必烈说:“许衡教人有方,诸生学后可以从政,这是国家大体,不要让他辞去。”但由于窦默为许衡恳求,忽必烈还是让许衡还乡,以赞善代管太学事务。刘秉忠等奏请以耶律有尚、苏郁、白栋等为助教,保持原许衡所制定的教学规矩,忽必烈同意。
许衡制定新历
自取得中原后,采行的《》,但该历法不精确,世祖于至元十三年(1276年)令王恂制定新历。王恂认为一般历家只知历数不知历理,奏请许衡回京以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来主持事。许衡与等合作,研制新观象仪,经细密观测,参照旧有历法,剔除其中错误,于至元十七年(1280年),制成新历,忽必烈赐名为《》,颁行天下。
许衡生荣死哀
至元十七年(1280年)六月,许衡因病请归怀庆休养。
元至元十八年三月初三(公元日),许衡辞世,时年七十三岁。于同年四月二十(5月9日)下葬。许衡作古后,怀庆人无论贵贱长幼皆为之恸哭。四方学者闻讯相聚哀哭,更有不远千里奔赴墓前致吊者。
大德元年(1297年),元成宗追赠许衡为、,谥号“”。
至大二年(1309年),加赠正学垂宪佐运功臣、、,追封。
皇庆二年(1313年),朝廷下诏以许衡从祭孔庙。延祐初年,又诏立书院于京兆,以祭祀许衡,并赐田做祭祀的经费,书院名“鲁斋书院”,鲁为许衡居魏时的书斋名。
许衡的品德言行大为人们推崇,被后人誉为“元朝一人”。
许衡主要成就
许衡是中国十三世纪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天文历法学家”,是元代初期的名臣,也是一位著名的学者。他鉴于当时干戈扰攘,民生凋敝的势态,一再向元世祖建议要重视农桑,广兴学校,以“行汉法”作为“立国规模”。他说:“古今立国规模,虽各不同。然其大要,在得民心。而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汉法,乃可长久。故魏、辽、金能用汉法,历年最多。其他不能用汉法者,皆乱亡相继。史册具载,昭昭可见也。”从而可知,许衡的政治理想是要实行儒家的仁政以获得民心。至于获得民心的关键,则在于实行“汉法”。由于这一“立国规模”的确定,中原广大地区社会秩序得到恢复,生产得到发展,人民生活得到安定。许衡还与、等一起定官制、立朝仪,对元初政局稳定、经济生产的恢复起了积极作用。
许衡长期担任,主持教育工作,承宣教化,不遗余力。许衡以“乐育英才,面教胄子”为宗旨,故其门下不仅有大批汉族学生,还有不少蒙族弟子。他施教的原则是“因觉以,因明以开蔽”,即循循善诱,潜移默化。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许衡奉元世祖之命,负责培养一批蒙古贵族子弟,在他的辛勤教育下,这些不懂汉文的青年也都成为“尊师敬业”的优秀儒生。其中有不少人,后来“致位卿相,为一代名臣”。
许衡对待学生“爱之如子”,从生活到学习无不关怀备至。他对待自己则从严要求,“夜思昼诵身体力行,言必揆诸其义而后发”。因此,在许衡的熏陶教育下,“数十年间彬彬然,号称名卿者,皆出其门下矣。”所以,许衡通过传道授业,对于汉、蒙文化的融合和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许衡精通天文、历算。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世祖“以海宇混一,宜协时正日”,故须摒弃沿用已久舛误甚多的金代(大明历)而创制新历。于是,遂命许衡“领事”,全面负责这一工作,并以、为副,共同研订。经过全们的积极努力,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终于完成了这一艰巨复杂的任务。
在此期间,许衡以年届七旬的高龄,辛劳擘划,艰苦备尝。创制了简仪、仰仪、圭表、景符等天文仪器,在全国各地修建27所观测台,进行实地观测。制订了《》。他用近世截元法代替了上元积年法,并推算出了365.2425日为一年,这个结论,比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的实际数字只差26秒,比欧洲著名的《格列高利历》还要早三百年。《授时历》使用的时间,前后达363年(公元1281年~1644年)之久,是我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一部历法,是我国历法史上的第四次重大改革。明初著名学者赞扬许衡等的功绩说:“至元十三年,诏前左承许衡、太子赞善、都水少监改订新历,……自古及今,其推算之精,盖未有出于此者也。”这是十分中肯、公允的评价。许衡对的造诣也是很深的,对程朱理学的研究有其独到之处,提出了“命”“义”之说。许衡精研程朱理学而不拘泥,提出了著名的“治生论。”他说:“言为学者,治生最为要务。”许衡是元代儒学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人。元代有人赞扬他说,“继往圣,开来学,功不在文公下。”明代大儒薛则称为之“朱之后一人”。
许衡博学多才,在天文学方面有较高的造诣。《》记载:公元1276年,忽必烈命、郭守敬等人修定历法,王恂奏云:“今之历家,徒知历术,罕明历理,宜得耆儒如许衡者商订。”忽必烈准奏,“命(许衡)领改历事”,许衡于是参与制定了中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授时历》。所以,制定《授时历》,许衡也是功不可没的。
许衡社会地位
(1)据《元史》、《许文正公遗书》、《许文正公世家谱》、《元朝名臣事略》、《元文类》、《蒙兀儿史记》以及《辞源》、《辞海》、《中国人名大辞典·历史人物卷》等史料记载,许衡青少年时即聪敏勤学,博览群书并立志学以致用;成年后,“凡经传、子史、、名物、星历、兵刑、、水利之类,无所不讲”。
(2)与、等讲程朱理学,“慨然以道为己任”。
(3)元世祖忽必烈为亲王时任京兆提学,于关中大兴学校;世祖即位后,任中书省议事、中书,与刘秉忠等“立朝仪”。
(4)“定官制”,完善元朝官员品阶等级。
(5)筹划立国规模,上书言立国“必行汉法”。
(6)有元代的“”之称,“犯颜谏诤,刚毅不屈”,弹劾尚书省,亲贵。
(7)创建并主持元初国学,任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培育人才,善教,众多弟子如、等皆学有成就;对汉蒙文化交流,传播和合流有较大影响;教领事,与、、等改定历法,“撰《授时历经》”。
(8)新制仪象圭表。
(9)道德情操高尚,留下了“不食无主之梨”的中华传统文化故事。
(10)不食道旁无主之梨的价值标准和道德信念;治家严谨,教子有方,其子孙皆学有所成,第四子先后三居相位,为元仁宗推行和使天灾频生的泰定时期呈现治平的盛世,卓有政绩。“不食无主之梨”事迹被人民教育出版社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选为教材内容。
许衡在哲学上,称世界本原是“独立”的“道”。认为“道”生“太极”,“太极”函“一气”﹔“气”具阴阳,由此化生天地万物,而其中又以人为灵贵。他又称太极是理﹑天理,说“有是理而后有是物”,“无理则无形”,认为之理是世界根源。在论到天地万物时,认为“万物皆本于阴阳,要去一件去不得”。万物皆有刚柔﹑动静﹑内外诸矛盾。每一矛盾双方都相济相胜,“天下事,常是两件相胜负,从古至今如此”。但他认为,矛盾发展最终“以静为主”,止于无对﹑静止的状态,又表现了形而上学的思想倾向。
在心性问题上,许衡认为人禀赋天理即天命之性。人性本善,是本然之性。但人禀气有清浊之不同,故又有气质之性。通过静时“存养”﹑动时“省察”的修养方法,能使“气服于理”,复见天理。他还提出心与天同的天人合一论,强调“反身而诚”﹑“尊德性”等自省自思的认识和修养方法,认为这样就可以尽心,知性,知天。 许衡哲学虽本于程朱,但不重玄奥“隐僻”之理,而强调道德践履。他说,“道”在日用行事中,不是高远难行之事,并提出“盐米细事”也应当讲究。这在客观上有一定积极意义。
许衡人物评价
王磐:①先生神明也![5]
②气和而志刚,外圆而内方,随时屈伸,与道翱翔。或躬耕太行之麓,或判事中书之堂,布褐蓬茅不为荒凉,圭组轩冕不为辉光。虚舟江湖,晴云卷舒,尚友千古,谁与为徒?管幼安、王彦方、元鲁山、阳道州,盖异世而同符者也。[5]
虞集:①许文正公表章程、朱之学,天下人心风俗之所系,不可诬也。[5]
②文正遗书,其于圣贤之道,所志甚重远,其门人之得于文正者,犹未足以尽文正之心也。后之随声附影者,谓修词申义为玩物,谓辨疑答问为躐等,谓无猷为为涵养德性,谓深中厚貌为变化气质,外以聋瞽天下之耳目,内以蛊晦学者之心思,而谓文正之学,果出于此乎?[5]
孙承恩:尊闻行知,潜心圣道。岂惟堂基,巳及阃奥。司马笃实,伯子粹纯。考亭之后,见子一人。[6]
顾嗣立:先生开国大儒,不藉以文章名世。然其古诗亦自成一家。近体时有秀句。……讽咏之余,恍然如在吟风弄月间也。[7]
全祖望:①河北之学,传自江汉先生,曰姚枢,曰窦默,曰郝经,而鲁斋其大宗也,元时实赖之。[5]
②要之,文正兴绝学于北方,其功不可泯,而生平所造诣,则仅在善人有恒之间,读其集可见也,故数传而易衰。[5]
张烈:元儒如许鲁斋、刘静修、吴草庐、许白云、金仁山皆有功圣门,而许为最然,终不敢比于程朱。[8]
爱新觉罗·弘历:人君开国承家,创业垂统,必有通经明道、规模宏大之臣为之立法垂猷,使子孙有所鉴,成宪而持永久,斯立国之要也。元自太祖、太宗以及世祖并有天下,莫不率服,亦赖有一二名臣为之左右于其间,使敷政设教,有以成一代之纪纲,则耶律楚材、许衡其人也。二人立纲陈纪,为国成宪。才智兼全,经理庶务,衡让于楚材;而明道通经,匡君定国,讲明礼乐,立一国之规模,则楚材又让于衡焉。观其首陈四防,其立国规模一疏,世祖累用其言,已有成效。至于言治道、劝用贤、言养民,皆天下急务,而不见大用于世,乃天下之不幸,亦有元之不幸也。自朱子以来,继传之儒,代不乏人,然推西山、鲁斋为尤卓。西山生于宋末,虽为防政,不究其用;鲁斋当元初,尊信朱子,倡明正学,世祖累见信用,其功效颇着于西山云。[9]
柯劭忞:许文正应召过真定,刘文靖谓之曰:“公一聘而起,无乃太速乎?”文正曰:“不如此则道不行。”及文靖不受集贤之聘,或问之,曰:“不如此则道不尊。”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恶可轩此而轾彼也。自朱子以后,博通经术,未有及吴文正者。拟之四科,许德行,刘言语,吴基文学欤。[10]
梁启超:汤斌、李光地者,学术之醇,不及许衡,而隳弃名节与之相类。[11]
熊逸:那些理学名儒,如许衡、吴澄辈,皆俯首称臣。只有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谢叠山不肯臣元,都死了节。[12]
许衡轶事典故
盛夏行路时因天气炎热,口渴难耐,路边正好有一棵,路人纷纷去摘梨吃,惟独许衡静坐树下不动。有人不解地问:“何不摘梨解渴?”许衡答曰:“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那人笑其迂腐:“世道这么乱,梨树哪有主人!”许衡正色道:“梨虽无主,难道我们的心也无主了吗?”
许衡主要作品
一、《鲁斋集》·六卷(含书简)
卷之一—遗书,卷之二—奏议、上时务书二首、为君难六事、杂疏四首、对御,卷之三—说书、直说大学要略、读易私言、读文献公揲着说、论阴阳消长、小学大义、对小大学问、答丞相问论大学明德、论生来所禀、答或问不迁怒,卷之四—杂着、答仲叔二首、论子玉请复曹卫、辨说、字说、王生名字说、吴氏伤寒辨疑论序、祭邹国公文、祭李生文炳文、畱别谭彦清、呈丞相乞致仕状、辞免京兆提学状、书简—与、与耶律惟重、与子师可、与子声义之二执事、与仲晦仲一二首、与友人、与孙谦甫、与孙伯玉二首、与张仲谦二首、与廉宣抚五首、代李和叔与兄子,卷之五—赠荣禄大夫司徒谥制、敕赐故中书集贤国子祭酒赠正学垂宪佐运功臣太傅开府仪同三司追封、魏国文正公许先生神道碑,卷之六—元史本传、国学事迹、古今儒先议论。
二、《鲁斋心法》
《鲁斋心法》七卷六册,现存善本为清代日本刻本,其特点是在汉文每字旁边加上“片假”文字,查有关古籍目录,均不见此类书,属国内罕见。该书卷首是明礼部尚书于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八月写的序言,卷内题“四川按察司副使河内郝绾(玉卿)编集,翰林院修撰经筵讲官何塘(粹夫)校正,河内知县关西高杰(冠英)刊行”。卷内内容与其他版本《鲁斋遗书》、《鲁斋全书》,《许文正公遗书》不同的是,卷内目录除列有总标题外,还列有每节每篇文章的标题。其中许氏宗派总图和许氏族谱列在卷之一,是最早的许衡族谱之一。卷之三以“天文”、“日月”、“阴阳”、“四时”、“读书法”、“学校”、“论史”、“论文”、“用人”、“论官”等五十个章节标题形式收录了许衡的文章和语录。该书每册书前均加盖有“孙氏静观室藏书”印章,“安昌孙氏”为武陟县著名藏书家,安昌居士孙甲荣,“静观室”为其室号。武陟县图书馆现存古籍图书八千多册,许多珍贵善本书,多系孙甲荣之子孙永华所献。 该书无疑对研究许衡生平和思想以及中日文化图书交流史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该书在日本、韩国、朝鲜等地影响深远。日本国元禄四年(1691,清康熙三十年)伊藤维桢译《刻鲁斋心法叙》、《鲁斋心法附录》。现藏与日本东京大学、韩国高丽大学图书馆。[13]
三、《授时历经》(与合著)
元朝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实施的历法名,因元世祖封赐而得名,原著及史书均称其为《授时历经》。其法以365.2425日为一岁,距近代观测值365.2422仅差26秒,精度与公历(指1582年罗马教皇十三世颁布实行的历法,称《》,在中国称公历或阳历)相当,但比西方早采用了300多年。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世祖命许衡“领太史院事”,全面负责这一工作,并以王询、郭守敬为副,共同研订。
四、《读易私言》
此书专论《易》卦六爻之“德位”,大旨多闻发《系辞传》“同功异位”、“柔危刚胜”之义;且又类聚诸卦各爻居于六位者,分别评析之。《四库全书提要》指出:“盖健、顺、动、止、入、说、陷、丽,其吉凶悔吝又视乎所值之时,而必以正且得中为上。孔子《象》、《象传》每以当位、不当位、得中、行中为言。衡所发明,盖本斯旨。此书本在衡《文集》中,元《文类》、明刘昌《中州文表》皆载之。国朝采入《学海类编》。
五、《鲁斋遗书》(又名《鲁斋全书》)
《鲁斋遗书》是后人收集许衡著作而成书。按《四库全书提要》记载:该书初由衡7世孙婿郝亚卿辑其遗文未竟,继而由教谕宰廷俊编成,礼部尚书为之作序。明嘉靖四年(1525)山阴肖鸣风校刊于汴,并自为之序。其时适逢应内翰元忠奉使过汴,认为旧本次第似有未当,乃加以重编,增入《内法》及《大学直解》、《中庸直解》等,名曰:《鲁斋全书》。肖鸣风认为,先生著作尚多散佚,未敢谓全也,故更名《遗书》。故此本为应良所编,而鸣凤更名者也。  全书14卷。前12卷按语录、小学四书直解、奏疏、杂著、书状、诗词等分类辑成,后2卷附录像赞诰敕之类及后人书识之文。内容繁杂,包括其学术、教育、政治等方面的思想。反映其教育观点的主要篇目有:《语录上》、《语录下》、《小学大义》、《大学要略》、《小大学或问》、《明明德》、《大学直解》、《中庸直解》、《读易私言》、《时务五事》、《与子师可》等。
六、《许文正公遗书》
共八册十二卷,本书中的《时务五事》、《汰冗官疏》等奏疏,对研究元初政治情况很有价值。通常有清 乾隆 五十五年怀庆堂刻本。北京图书馆藏有明万历二十四年江学诗刻本《许文正公遗书》14卷,收入馆藏古籍珍本丛刊第91册。
以上并收入《》。
许衡史料记载
《元史·卷一百五十八·列传第四十五》[14]
《宋元学案·卷九十·鲁斋学案》[5]
《新元史·卷一百七十·列传第六十七》[10]
许衡后世纪念
许衡研讨会
日,由中国元史研究会、中国实学研究会、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和中站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中国首届许衡学术研讨会在中站区落下帷幕。
此次会议是建国以来第一次专门对许衡进行的一次高规格的研讨,与会专家、学者就以下问题达成共识:许衡是中国元代一位百科全书式的通儒和学术大师,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在思想、教育、政治、科技、文学等方面都有颇深的造诣和卓越的建树;依据大量文献和文物遗存,中站区李封村是许衡的祖籍故里和卒葬地;许衡说服了元代统治者部分采纳了他的“行汉法”建议,吸取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大兴文治,减轻了元初战乱对社会生产的破坏;许衡是程朱理学在元代的主要传承者、实践者、光大者,使朱学在元代得以北传,他也因此成为理学的北方宗师;许衡领导了《授时历》的编制,他对《授时历》的贡献应与等人一样彪炳史册;许衡在医学方面既有理论又有临床经验,在数学的研究和教学方面也颇有成就,是元代一位很有作为的科学家;许衡创建了元朝的国子学,为元朝培养了一大批拥有儒家思想的高级管理人才。
专家们建议,在这次研讨会的基础上成立许衡研究会等学术组织,尽快编辑出版研讨会论文集和许衡文集,使对许衡的研究向纵深发展。
许衡纪念大典
日(农历己丑年九月二十九)是“元代第一通儒”许衡诞辰800周年纪念日,200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许氏后裔云集中站区许园,共同祭拜许衡。
许衡诞辰800周年纪念暨项目签约活动,共签约项目24个,计划总投资23.69亿元,合同利用外资21.59亿元;举办了许衡文化论坛,中国实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葛荣晋等6名在全国有影响的、专门研究许衡或元史的知名学者,具体讲述了许衡思想与和谐社会建设,许衡的生平、思想与贡献,许衡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课题。
许衡相关遗迹
许衡墓位于中站区李封村南,焦克路北侧。始建于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据《茔域之图》碑记记载:墓地“东西横直三百九十步,南北纵直二百八十步,内心除茔域地纵横各一百二十步,植木为林,以壮神灵栖息之所,外余赡坟地三百亩”。
许衡墓自修建至今已有730年,历经元、明、清、民国,多次修葺,墓地规模宏大,但主要建筑及碑碣毁于“文革”。
许衡墓始建时,许师可立“故中书左丞坟”碑一通,碑阴为“茔域之图”及说明。同年,元世祖敕赐墓田一百三十亩,建享堂三间,牌坊一座。元顺帝至元元年(1335年),敕制神道碑,名儒欧阳玄奉敕撰神道碑,许师敬勒石以记,竖立于许衡墓地神道上。
清代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圣祖康熙赞许衡“大儒之生,与君相等。应运乘时,月辉日炳。出处皦然,顽廉懦警。致君泽民,非窦非径。”并拨银两维修。清代乾隆十五年(1750年),遣礼部尚书、户部右侍郎伍龄安致祭许衡墓,立御祭碑一通,并对墓地加以维护修葺。
1982年,河南省焦作市人民政府公布许衡墓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至1986年许衡后裔集资20余万元修复许衡墓。2000年9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许衡墓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5]
许衡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河南省人民政府网[引用日期]
许衡画像取自明代王圻辑,万历刻《三才图会》。
许衡立像取自明吕维祺编,崇祯间刻本《圣贤像赞》。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殆知阁[引用日期]
清·顾嗣立·《元诗选》
.殆知阁[引用日期]
.古籍文献网[引用日期]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出版社,1999-07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许衡:《鲁斋遗书》,明万历24年怡愉江学诗刻本,北京图书馆藏珍本丛刊91册,275-456页。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焦作日报社多媒体数字报刊平台.[引用日期]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中国区域人口的均衡分布(论)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中国区域人口的均衡分布(论)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二百一十八--长沙城沦陷,张德能送命(众神的黄昏,豫湘桂会战之长衡会战五)(新抗战系列之一百四十)
我的图书馆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二百一十八--长沙城沦陷,张德能送命(众神的黄昏,豫湘桂会战之长衡会战五)(新抗战系列之一百四十)
作者:萨沙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从6月4日开始到7日,连续降雨,一度发展成暴雨。战场道路泥泞,部队和车辆行军困难,飞机活动也受限,通讯也几乎中断。日军各师团联络困难,第11军司令部焦急万分。到7日傍晚,雨势减小,横山勇立即下令,执行第二阶段攻击计划。日军从西侧占领益阳和宁乡,东侧占领浏阳,从中路突破捞刀河防线,形成对长沙的合围。&具体为:(一)第40师团占领益阳后,向宁乡前进并予以攻占,占领长沙的西侧。(二)第3、第13师团从浏阳的西北和东南,对依托险峻山地中央军,从6月10日开始发动进攻,占领长沙的东侧。(三)第116师团、第68师团,在浏阳以西,避开中央军既设阵地正面,从6月16日开始,对浏阳河沿岸守军进行攻击,占领长沙东侧。(四)第34师团、第58师团与68师团58旅团,从6月16日开始对有坚固设防之岳麓山、长沙市街发动进攻。&根据情报,目前长沙一线并没有太多部队。横山勇认为,薛岳已经判断出日军兵力庞大,放弃了长沙决战的既定战略,转为衡阳决战。长沙是衡阳北面门户,要守衡阳必须守长沙。所以,薛岳也不可能放弃长沙不守。薛岳除了固守长沙以外,还防御长沙东西两个据点,也就是浏阳和益阳,以牵制日军攻击部队。其中,浏阳距离长沙比较近,可以和长沙互为犄角,战略意义重大。薛岳在浏阳一共守5个师,王泽濬的44军第150师、161师,以及从汩罗江以南撤至该地区37军第60师、第95师、第140师等部队。横山勇估计薛岳既然准备衡阳决战,就不会死守浏阳,集中第3师团和第13师团猛攻浏阳。第13师团一马当先,从浏阳东面攻击,在6月13日苦战后杀到浏阳以南和以东地区,切断了湘赣铁路,阻挡了顾祝同第3战区的增援(顾祝同目前正在被浙江日军第70师团的攻击牵制,衢州沦陷)。激战中,第13师团有较大伤亡,第65联队第3大队长永井博大尉战死。横山勇没想到的是,薛岳为了反败为胜,正在调动几个军准备合围第13师团。在薛岳的严令下,第44军和第37军死守阵地阻挡第13师团,以等待友军赶来合围。&8日,横山勇突然发现国军有合围第13师团的意图,大惊失色,紧急调动部队支援。&在横山勇的严令下,第3师团从浏阳的西北和西面增援过来。(一)以二神力大佐第34联队为西路,从洞阳市经浏阳以西大塘坳、西南枨冲市渡过浏阳河,而达浏阳以南地区。(二)以桥本熊吉大佐68联队为中路,从高升桥经水源冲、柏树塅、锡封市、太平桥、帽港、韩家港,渡至浏阳河南,由张家店至浏阳城南上西园、靠山岭迂回至城东的渡头、唐岭、白沙洲。该联队另一路,由水源冲向东南经余家铺、八仙桥至浏阳城以西西湖山,直接进攻浏阳城。(三)以松山良政大佐第6联队为东路,从永乐桥向东南经道吾山、牛马冲、石坳市、罗公桥,进至浏阳以北,直接攻城。(四)宫崎次彦大佐骑兵第3联队、中村从吉大佐野炮兵第3联队,随师团在中路行动。浏阳地区除了第44军和第37军以外,又有第20军、第72军撤退到此,同时,第59军也增援而来,总兵力增加到5个军。但各军都有一定伤亡,战斗力大减,只有第59军完整。正常来说,5个军对付第13师团还是有把握的,但如果对付第3和第13两个甲种师团,则没有把握,最多打个平手。&横山勇怕2个师团对付不了这么多部队,紧急调动佐久间的第68师团合围。薛岳见日军增援,紧急下达集中3个军重创第13师团的命令,并且由第58军增援。此刻是日军快了一部。横山勇于于6月8日通过无线电破译,发现第58军进入浏阳附近,知道国军开始执行合围第13师团的计划。横山勇紧急命令第3第68师团立即加速前进,协同第13师团作战。6月12日开始,第13师团开始同第58军激战。此时国军火力仍然和日军相差极大,第58又是国军三流部队的滇军,不是日军的对手。经过12天全力进攻,刚刚增援而来的第58军伤亡很大,第183师师长余建勋身先士卒,大腿中弹负严重的伤害。到一线督战的军轮训总队长张天举,力战殉国。至此,第58军队第13师团无可奈何。而第3师团已经急行军赶到浏阳附近,在城北同国军激战。这边浏阳的第44军还在死守阵地,战斗机极为惨烈。该军第161师奉命坚守黄金台、沙市街等地,激战11天,阵地先后失守。第44军军长王泽浚(集团军司令王缵绪次子)判断局势,命令主力立即退守浏阳城外的狮子山。这边第150师在浏阳城和攻城日军激战,几个团的阵地先后被毁,退入浏阳城内。日军以重炮猛烈轰击浏阳城,还发射大量燃烧弹,城内到处起火。日军随后突入浏阳,双方激烈巷战,150师苦苦坚持,浴血奋战。&军事委员会发现日军集中3个师团攻击浏阳,情况万分危急,紧急调动精锐中央军第26军星夜兼程至萍乡,策应浏阳、醴陵方面和作战。但26军距离浏阳较远,鞭长莫及。薛岳发现第3师团和第68师团出现后,认为浏阳合围计划不能成功,下令浏阳地区国军撤退。第3师团经过激战,于6月14日占领浏阳城此时,国军长沙东面的第20军第37军等部,已经向平江以东撤退,第72军撤退到幕府山,第44军向浏阳以南撤退,第58军退守醴陵。长沙西面的第99军还在湘阴以南全力撤退,摆脱第34师团和第58师团追击。&而长沙难免的暂编第2军在株洲,第10军在衡阳,均不能随意向长沙移动。&长沙门户洞开,仅有区区一个第4军防御,肯定是守不住了。不要说长沙危急,看起来衡阳也难以守住,因为第9战区现在根本没有可以对抗日军重兵的部队。要知道,日军还不过使用了6个师团的部队,还有2个师团几个旅团和大量补充部队根本没参战。不过,日军仍然没有占领西面的益阳。日军使用重兵修建两条从后方通往长沙的公路,进度极为缓慢。无奈之下,日军只能期待利用湘江水路运输物资,尤其必须运输攻城的100毫米以上口径重炮那么,日军占领湘阴,就打开湘江到洞庭湖的水路。但要要想确保湘江水路,同时切断第9战区和第6战区的联系,还必须占领益阳、宁乡,消除侧翼的威胁。可以预计日军一定会猛攻益阳、宁乡。目前增援的国军,只有王耀武第24集团军从常德向东边前进,增援益阳。军事委员会于6月9日令刚到达桃江镇附近的第24集团军加入战斗。电令指示:“王耀武兵团应于主力集中之后,对渡湖南犯之敌,以积极手段将其捕捉而歼灭之。至于益阳、宁乡等要地防御,务以用最小限之兵力任之。”日军已迫抵资水,益阳危急,第九战区令第24集团军速向益阳、宁乡前进。6月10日,日军开始围攻益阳,王耀武令李天霞的第100军立即驰援。第100军于12日拂晓进抵益阳附近,但此时益阳守军第77师已伤亡过众,几乎无兵可用,被迫于11日夜突围撤走。第100军的第19师并不知守军已撤,于12日拂晓向益阳全速前进,同外围日军发生遭遇战。此时日军由于轻敌,尽然只留下半个大队防御益阳,主力全部南下攻打宁乡。第100军的战斗力很强,是国军最厉害的几支部队之一。经激战后,在益阳的数百人日军招架不住,第19师于14日收复益阳,将城防再交第77师。收复益阳,是会战以来第一个胜仗。第19师尾随日军,南下宁乡。日军第40师团主力第234联队3000多人,已经在猛烈攻击宁乡。防御宁乡的是临时配属给73军的74军张灵甫第58师一部。74军第58师是国军的王牌部队,他们以第173团、第174团第1营和迫击炮营1个连,死守宁乡县城。74军是所谓的抗日铁军,战斗力是国军中最强的。由它防御宁乡,战况就完全不同。会战之前的常德会战,第74军第57师坚守常德城16个昼夜,毙伤日军数千人,最后全师仅剩100多人突围。此战后,第57师开始重建,同时由第100军军长施中诚担任74军长,王耀武担任第24集团军司令,100军军长则由李天霞担任。美国佬史迪威曾经强令蒋介石,将74军调往滇西参加反攻缅甸战役。蒋介石认为第9战区兵力从40万锐减到30万,实力大不如前,不能再抽调这支骨干部队,断然拒绝。为此史迪威极为恼怒,连续阴了蒋介石数次。日军进攻开始以后,王耀武见长沙一线危急,被迫将74军拆散使用。5月20日,74军以51师配属第73军,58师配属第100军作战,重建中的第57师元气没有恢复,只能留守邵阳和资江一线阵地。6月13日,日军第40师团第234联队第1大队强渡沩水,攻击宁乡外围。这里守军第58师第173团一部立即反击,将日军击溃。日军第1大队发现对手是74军后,立即退到沩水对岸,等待援军赶到。同日,第234联队其他部队,同侧翼的第173团第2营连夜血战,也不能推进。第40师团发现宁乡的部队为74军第58师,知道情况不好,立即调动主力夹击。14日开始,日军第40师团使用第234联队和第236联队分为8路猛攻宁乡。日军攻击兵力近万人,而58师仅有1个团又1个营,一共才4个营,不过二三千人,兵力悬殊。&6月15日,日军经过苦战,一度杀入宁乡城内。需要说明的是,长衡会战中的日军也相当厉害。日军已经知道,帝国陷入绝对的困境,必须通过垂死一搏获胜。此次会战中,日军比以往更为凶狠。薛岳认为:此战的日军不畏艰险,前仆后继,不怕死伤,是穷途末路的表现。所以,日军攻势也非常厉害,官兵不拍死,冒着国军炮火死冲。宁乡是个小地方,县城规模非常小,不具备什么巷战条件。但第58师官兵勇敢的进行肉搏巷战,两军猛烈拼刺。第40师团是所谓治安师团,战斗力属于日军二流,官兵拼刺训练严格,但缺乏实战经验。频次中,第40师团不是74军对手,又被赶了出去。此战非常惨烈,173团第3营少校副营长冯经纬在肉搏中牺牲。日军第40师团为了保证湘江运输线,不惜代价于16日狂攻宁乡。猛烈炮火,将小小的宁乡县城几乎炸为平地。随后日军分多路攻击,仅仅县城北部就有5000人以上。第58师仍然凭借近战肉搏,连续击溃日军的攻击。但这种打法,杀敌一千自伤八百,173团伤亡很大,逐渐支持不住。驻守木鱼山等阵地的第173团第2连第8连几乎损失殆尽,指挥作战的营长宋纯龙负严重的伤害,却仍然坚持指挥。到了16日晚上,日军凭借兵力优势占据了县城内一部分地区,两军连夜进行逐屋近战,到处血肉横飞。县城内指挥官第173团团长何澜向师长张灵甫汇报,日军已经攻入县城,第173团和第174团第1营伤亡大半。此时58师无兵可用,刚刚渡过沩水的日军甚至逼近张灵甫的师部。无奈之下,张灵甫抽调非战斗部队师工兵营紧急增援宁乡。同时张灵甫下令,173团可以考虑突围。但中午团长何澜和副团长罗英先后负严重的伤害,突围失败,被迫由蔡团副指挥。蔡团副清点人数,发现可以作战的官兵仅剩220多人,其中还有80名是轻伤员。突围已经不可能,只能凭借仅剩的坚固建筑福音堂死守。17日,日军出动数倍兵力,反复冲击福音堂,试图彻底占领宁乡。福音堂是1907年由洋人建立的教堂,是砖石结构,极为坚固。直到今天,这个福音堂仍然存在,还是省级保护建筑。哀兵必胜,第58师剩下的区区200多人抱着必死决心,凭借坚固的福音堂苦战一天,竟然守住了这个小小的据点。&18日凌晨,救援的第19师已经杀到宁乡外围,猛击第40师团侧翼。日军腹背受敌,无奈之下放弃攻击宁乡,转而攻打湘阴。第19师进入城中,与第58师第173团残部会合。至此,第58师部队在宁乡苦战6个昼夜,顶住了数倍日军进攻,伤亡2000多人之巨,余部不到1000人。包括团长何澜在内,军官伤亡50多人!参战的4个营长中,2个严重的伤害1个牺牲,仅有1人没有负伤。日军伤亡同样巨大,还不能切断第9战区和第6战区的联络,也难以保证湘江运输线的畅通。& &王耀武集团军连续占领益阳、宁乡,对日军西侧造成很大压力,但对于长沙是没有直接帮助。在王耀武和长沙之间还有日军第40师团,长沙附近还有日军4个师团。以王耀武一个军团下辖的4个军,根本不能击退日军5个师团,改变不了大局。到了这一步,长沙陷入极大的危险中。就是长沙保卫战的担子太重,薛岳交给了自己的嫡系第4军负责。第4军是仅次于74军和18军的中央军精锐,也是薛岳和张发奎起家的部队。它是北伐的铁军,也是所谓粤军之母。第4军可谓身经百战,从淞沪会战开始参加了无数大会战,战果辉煌,牺牲也巨大。目前的军长是欧震,实际指挥者是副军长张德能。张德能是张发奎的远房侄子,深受信任。这个所谓的亲戚,其实八竿子打不着,类似于同一地区同姓的关系,血缘非常淡,甚至可能压根就没关系。在当年,军界也流行拉关系,张发奎得意之时也认了这个所谓远房侄子。张德能这个人也颇有才能,它是越南华侨,青年时代回到广东老家,后从云南讲武堂毕业,进入第4军。因为张发奎的关系和本人能力突出,他从排长慢慢爬到军长的职位。北伐期间,时任营长的张德能为了救援军长张发奎,受严重的伤害。此战后,张发奎认为还是自己家人可靠,对张德能大家提拔,将他提升为五十九师第一团团长。张德能才能是有的,也颇有战功,缺点是为人有时候糊涂,缺乏处理特殊紧急问题的能力。作为第9战区精锐第4军的编制较大,全军下属3个师,每个师3个步兵团,全军共9个团。加上指数的特务、工兵、炮兵、通信、辎重共5个营,一共近3万人。其中第59师和第90师都是粤军的老部队,也是北伐著名的铁军。薛岳和张发奎对第4军都极为看重,团长以上军官全部是薛岳亲自任命,军长欧震都无权过问。要知道,薛岳是第9战区司令,任命团长同他压根没有关系。第4军第90师师长原本是薛岳的弟弟薛仲述,因去印度受训暂时由陈侃代理。此时长沙被围时,薛仲述刚刚赶到衡阳,没有来得及进入长沙。该军又以第90师最强,第59师其次。有意思的是,这2个师的营长以上军官大部分不是黄埔系,是粤军行伍出身。文化程度不高,普遍有10年以上战斗经验,个个都能打胜仗。另外还有一个102师则较弱,是1939年编入该军的贵州军阀柏辉章部队。遵义会议就是在柏辉章的公馆召开的。早在5月18日,薛岳就下令必须3日内疏散长沙的所有人员和物资。除了配合军队作战的民兵和民夫以外,任何老百姓不得留在长沙,否则以汉奸逮捕。当日军杀过来的时候,长沙已经成为一座空城。&岳麓山指挥部薛岳自己离开长沙以后,将参谋长赵子立留下坐镇。赵子立对此极为不满,后来曾经写长篇回忆录痛骂薛岳。赵子立和薛岳长期合作,有一些矛盾。主要是薛岳为人傲慢,对于部下苛刻,又有邀功诿过的问题,赵子立深感不满。此次,赵子立认为,薛岳判断长沙必然会失陷,那么就要有人承担这个责任。薛岳自己不愿意承担,就让参谋长赵子立留在长沙背黑锅。如果长沙打得好或者蒋介石不追究,那么一切好说;如果长沙打得烂或者蒋介石追究,则让赵子立顶一顶。赵子立是薛岳的参谋长,也颇有才华,却经常和薛岳对着干,有时候甚至拆台。薛岳对赵子立没有太多爱护的心理,才做出这样的决定。因只是背锅,所以赵子立坐镇长沙,却没有长沙部队的指挥权,第4军直接归属薛岳指挥。赵子立也不是傻蛋,电话质问薛岳:我不能指挥,让我在这里干什么?我也去耒阳吧。薛岳说:你留在长沙负责联络。赵子立不客气的说:联络?你找个参谋就行了;要是看房子,找个副官也可以。薛岳听到赵子立顶撞,将电话摔掉,两人之后再也没有通过电话。这边赵子立也不是省油的灯,找到白崇禧告状,但联系不上。赵子立只能找到老朋友王瓒绪和上官云相说明情况。这两人的矛盾对长沙保卫战没有什么影响,却也表现了国军高层存在的矛盾。横山勇深知第4军不好对付,此次调动了伴健雄第34师团和毛利末广第58师团共5万兵力夹攻。其中,攻击长沙城的第58师团,在战前反复进行了攻击坚固城市的特殊训练。至于攻打岳麓山的第34师团,则练习了步炮空军协同作战。为了攻击长沙,日军特别准备了大量100毫米和150毫米重炮部队,从湘江沿着水路运到长沙。这2个师团都算是胸有成竹。如此,横山勇还是怕兵力不足,又调动了第68师团的志摩源吉第57旅团。防守长沙的第4军下辖第59、第90、第102师及配属的炮兵第3旅,共约2万余人。日军此次攻击兵力高达5万多人,是守军2倍多。更要命的是,日军还吸取了攻打长沙的经验。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国军有效控制岳麓山,居高临下以炮火杀伤攻击日军。日军被岳麓山的炮兵牵制,进攻不利,最终狼狈撤走。此次,日军出动第34师团和第68师团第57旅团,攻击岳麓山;而只用第58师团攻击长沙城。这样一来,无论长沙还是岳麓山都肯定守不住。横山勇制定的攻击时间,是6月16日。&此时,长沙外围局势还在恶化。日军第3师团和第13师团占领浏阳后,再次突破捞刀河南下,向长沙东南的醴陵发动攻击。第116师团在第68师团协助下,突破捞刀河,于15日占领了长沙以南的株洲。&日军第40师团经过苦战,于16日攻击宁乡,同国军第15师和74军58师激战,封锁了长沙以西地区。&这样一来,到16日,长沙东南西北都陷入日军的包围中,仅剩南面的湘潭,西面宁乡的国军还在拼死苦战,却也对长沙毫无帮助。总之,长沙守军在四面都是敌人的情况下,和绝对优势兵力火力的日军决战(2万对5万)。&张德能防守长沙的张德能,根据以往的惯例,将林贤察的第59师、陈伟光的102师部署在长沙城,将战斗力最强的陈侃第90师防守岳麓山。第59师防守长沙东车站以南至湘江的长沙市南半部,第102师防守东车站以北至湘江的长沙市北半部,第90师防守湘江以西的岳麓山。第90师又以第268团守岳麓山,第270团守侧翼的船形山,第269团作为预备队。战区直辖的野炮团配属4门野炮在岳麓山东侧山麓,作为火力支援。让张德能没想到的是,日军后来使用三倍以上兵力攻击岳麓山。长沙的总体防御阵地还是不错的。长沙城外围修建大量地堡和战壕工事,岳麓山则是土木野战工事和少量地堡。长沙外围总体来说没有什么先要地形,就算岳麓山也就是几百米的小山,地形平坦,更谈不上什么险要地形。但长沙最不利的地方,还是背靠湘江作战。湘江将长沙城和岳麓山隔开,部队近在咫尺却运输困难,导致兵力分散。总体来说,长沙的防御能力不足以抵抗这么多日军配合重武器的猛攻,此战凶多吉少。日军为了攻击长沙,除了集中2个师团又1个旅团的强大兵力以外,还其中了惊人的重武器。在师团配属炮兵基础上,日军增加了佐藤平秋中佐野战重炮兵第14联队(150口径榴炮18门)和佐佐木孟久中佐独立野战重炮兵第15联队(105口径加农炮12门,150加农炮6门)。仅仅重炮就高达150毫米24门和105毫米12门。万幸的是,此时国军仍然在长沙外围苦战,多少起到一些作用。独立野战重炮兵第15联队炮太多,只得从洞庭湖上运输过来,然后沿着湘江运到长沙。运输过程中,中美联合空军对其反复轰炸,炸毁了一艘装载4门重炮的运输船,还炸毁了一艘弹药船。野战重炮兵第14联队则从陆地前进,在新市遭遇我军第99军一部和第162军突袭,炮兵被我军迫击炮轰击,伤亡很大,但炮没有损失。重炮部队的拖延,横山勇将原定于16日拂晓的攻击,推迟到16日傍晚。&此时大家也许发现了一个问题。此次日军主攻方向不是长沙城,而是岳麓山。进攻长沙的是1个师团,但进攻岳麓山的为1个师团又一个旅团。相反,张能德防御长沙是2个师,防御岳麓山的却是1个师。就火力上来说,岳麓山上大约有6到8门各种火炮和一些迫击炮,但刚刚从美国经过驼峰航线运到的一个野炮营共12门75毫米炮,却被部署在长沙城内支援。有意思的是,第9战区炮兵指挥部参谋长陈宏樟回忆,长沙的火炮并不少,有德制105毫米火炮6门、俄制76毫米野炮11门、瑞典博福斯75毫米山炮12门,共3个营,还有37毫米反坦克炮4门。不过,其他所有人的回忆中都没有这么多炮。比如炮兵第1营地1连少尉观测员黄小兵就明确回忆,岳麓山上只有几个炮兵连,只有他们美式火炮是一个营12门,还分成三个连防御长沙城的三面。其他人的回忆可以侧面证明黄小兵的话,应该陈宏樟的记忆有错误。显然,张能德没有太重视岳麓山的防御,仍然依照第三次长沙会战经验防御长沙城。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日军在前三次长沙会战中,两次攻打长沙城都是直接攻城,从来没有攻打过岳麓山。虽岳麓山的地形比长沙城高,如果占领岳麓山架上大炮,长沙城也就难守。不过日军究竟会怎么打,并不清楚。岳麓山和长沙城之间有一条湘江,运输不容易。如果将主力全部搞到小小的岳麓山去(岳麓山总面积为30平方公里,核心面积也就15平方公里),日军却按照惯例攻打长沙城,守住岳麓山也没什么用处。因为岳麓山太小,只能多坚持1到2天,毫无意义。客观来说,张能德这样防御也不能说错了,毕竟人不是神仙,不能算到未来的事情。&此时进攻岳麓山的第34师团和第57旅团,早在14日就赶到岳麓山以北。13日开始,日军第5航空军的轻轰炸机第16和第90战队开始对岳麓山和长沙城进行轰炸,拉开了进攻的序幕。横山勇命令志摩源吉第57旅团接受第34师团指挥,以三倍兵力对付国军第90师,务必尽快占领岳麓山。(一)木佐木清次大佐217联队位于西侧,进攻岳麓山区桃花山。(二)石川明大佐216联队为中路,进攻当面岳麓山北侧地区。(三)针谷逸郎大佐之218联队位于东侧(即沿湘江西岸),进攻岳麓山东北牛形山地区。  57旅团,攻击岳麓山以南的燕子山、金牛岭、仙人山,配合第34师团,围攻在该地区守军。&在16日总攻之前,第34师团一直攻击第90师,稳步推进。经过分析,第34师团认为岳麓山上大概有20门迫击炮和4门75毫米口径山野炮以及数门150毫米重炮。13日,日军第217联队占领岳麓山外围约10公里的两个前进阵地(谷山和尖山)。从14日开始,进攻的日军第34师团遭受岳麓山上国军火炮猛烈炮击。日军重炮还没有到位,火力有限,前进缓慢,但还是逐步逼近岳麓山主阵地。16日,野战重炮兵第14联队赶到,当晚第34师团发动全面的攻势。岳麓山仅仅是一个高度不过300米的小山或者说山包,谈不上任何险峻。16日晚,日军以第217联队首先发起攻击。守军奋勇抵抗,双方进行激烈夜战,日军第34师团占岳麓山东、西的虎形山和牛形山的小小阵地,阵地大体还算稳定。&17日,日军攻势更猛,目标是桃花山阵地。天亮后,日军使用轻轰炸机部队对岳麓山和桃花山密集轰炸。接着,日军重炮部队猛烈开炮。国军第90师面对至少3倍敌人,并不气馁,一再发动反击。在日军猛烈炮火和几十架飞机的轰炸下,第90师伤亡很大,反击没有成果。此次,日军轰炸机长期在岳麓山上徘徊,一发现我军开炮立即投弹。这样一来,我军炮兵就不断被压制,起不到太大作用。激战期间,日军连续释放毒气,给我军造成很大伤亡。&第34师团217联队从17日苦战到18日15时,终于占领了桃花山。东侧日军218联队,猛攻靠近湘江的牛形山。这里国军部队很少,难以长期坚守,看来丢失只是时间问题。&与此同时,第57旅团对金牛岭进攻攻击,17日占领阵地,扫清了岳麓山南边的国军据点。中路的216联队从岳麓山北侧发动进攻。跨越外围梅溪河时,被守军机枪火力扫射,伤亡很大,被迫停止。&血战到17日晚,日军以兵力的数倍优势,终于突破第90师守军的防线。当晚,日军不做修整,以优势兵力疯狂冲击岳麓山主峰。第90师顽强的同日军血战一夜,不是对手。主峰的山炮野炮约有6门,还有十多门迫击炮。炮兵不分昼夜全力向日军炮击,始终被日军炮兵和空军火力压制,起不到太大作用。到18日零时,日军经过3天苦战,已经占领了岳麓山的山腰,第90师情况危急。此时第90师伤亡殆尽,损失非常严重。以燕子山阵地为例,第90师第268团一个团兵力,遭到第68师团第58旅团一个旅团4倍兵力围攻。第268团死守阵地,伤亡惊人。仅仅一天激战,该团伤亡超过百分之五十。按照这样的伤亡数字,即便第90师死战到最后一个人,岳麓山顶多也只能再守一天。该团师部参谋刘汉回忆:朱团长指挥所属各营殊死抵抗。几天之后,命令发出后,复命的传令兵越来越少,有好几个传令兵刚出团部不远就被炸死。各营伤亡过半,战斗越来越惨烈。整天整夜地打。后来,下面各营告急,朱团长决定团部只留我和一个警卫员,其余人全部上阵地。朱团长对我说:‘你和师部那边熟,就留在团部吧。我和副团长都牺牲了,你要指挥全团。’团长和副团长出去不久,团部的电话就和师部、下面各营失去了联系。第二天早上,一个营长带两个士兵风尘仆仆到团部告诉我,团部警卫全部战死,副团长牺牲,团长被炮弹的气浪掀到山下,生死不明。我们这个营,连我只剩三个人了,其他营也没有看到活着的弟兄。&岳麓山一旦失守,日军在这里架起大炮就可以轰击长沙全城,长沙也就守不住了。而这边,早在6月15日,第58师团就开始向长沙发动进攻。以野沟弍彦少将的第51旅团(4个步兵大队),从长沙东南的石马铺、狮子湾、乌梅岭攻向长沙城,以古贺龙太郎少将的第52旅团(4个步兵大队),从长沙以东之柳家山发动进攻。日军在空军和炮兵掩护下,从15日攻击到17日,长沙郊区才陆续失守,守军退守长沙城防阵地。到了17日晚,岳麓山告急,而第58师团也杀到长沙城下。周边最近的国军部队,距离也有近60公里,不顾日军狙击也要至少需要2天才能赶到。张德能判断,认为长沙已经不可守。看起来,日军没有按照以往的套路出兵。现在2个师驻守的长沙城并不很吃紧,相反只有1个第90师驻守的岳麓山吃紧。一旦岳麓山丢了,长沙也就守不住。张德能此时非常焦急,因蒋介石已经下达了死守长沙的命令。现在刚刚打了3天,岳麓山就要失守,长沙城立即不保,这种速度实在太快了。如果这样丢掉前三次都守住的长沙城,张德能本人可能就要倒霉。此时张德能心态发现变化,希望能够尽量多守几天,然后再撤退,这样各方面也说得过去。长沙失守,岳麓山还在,日军还是需要攻击;而岳麓山如果失守,长沙城恐怕一天也守不住。权衡轻重,张德能觉得应该将主力转移到岳麓山去,留下小部队防御长沙,必要时候干脆放弃。张德能同坐镇岳麓山的赵子立商量,准备将第59师和第102师各留下1个团防御长沙,其余部队全部增援岳麓山。其实,张德能应该还有个小算盘。即便岳麓山也守不住,部队已经撤退过湘江以西,可以继续向南转移到娄底,甚至和西面宁乡的王耀武集团军靠拢。此时湘江以东的株洲已经沦陷,湘潭看来很快不保。如果从长沙沿着湘江以东向南撤退,还是会和日军遭遇。那么显然还是退到湘江以西比较安全。如果要渡江,显然要在长沙渡,毕竟这里渡口多船只多。所以,张德能才向参谋长赵子立请示撤退到岳麓山。有意思的是,直到这时候赵子立还不愿意背黑锅。他借口没有指挥权,只有建议权,私下同意张德能这么做。国破家何在,赵子立也未免太小气了。从长沙到岳麓山,必须渡过湘江,这在敌人炮火封锁下并不容易,甚至可以说有着极大危险的。自古以来,渡河一半遭到敌人攻击,往往会造成全军崩溃。著名的淝水之战,就是最好的例子。军情危急,糊涂的张德能顾不上考虑,仓促下了命令。渡河的船只大多向后方疏散,只找到2艘小火轮和几十艘满载货物等待向后撤退的民船。撤退组织也不够好,人多船少,出现了争抢渡船的现象。还有很多官兵找木料或者门板扎木筏,甚至游泳过江。日军飞机发现有大军渡河,立即大量飞来扫射投弹。同时,日军金牛岭部队得到情报以后,从侧翼猛攻渡河的部队并用火炮攻击。在这种重压下,渡河军队组织就更乱。先后有上千人或者死于日军炮火,或者因为船翻溺水而死!到了天亮,部队还只渡过去一半。在部署部队渡江后,张德能就在渡口附近监督到凌晨四点左右。也许是连日紧张过度,张德能不觉睡着了。就在他睡着的2个多小时内,岳麓山的第90师终于支持不住,伤亡殆尽。凌晨6点,日军占领岳麓山顶峰。几小时前,第268团团长朱始营在一线独占,被炮弹震晕被俘。当时不知道团长被俘,以为只是失踪。老兵刘汉回忆:副团长柯子明继续率领全团战士英勇战斗,不幸阵亡,团警卫排最后也冲至前沿阵地拼杀到最后,但最终还是不敌日军炮火。当时在指挥所还剩下一个营长、一名卫士、两个战士、还有我总共五个人,大家都不想当俘虏,但我们手中也没有什么武器,于是准备突围,当时敌人已经上了山顶,我们5人冒着枪林弹雨,沿着山腰最终突围成功。&&&留于长沙的2个团,在日军猛攻下更无法支持,“一部千余,由北门冲出东山,沿途与日军战斗,退至茶陵归27集团军欧副总部收容、指挥”,长沙遂于18日15时被日军占领。&&岳麓山丢失,增援也就无从谈起。长沙失陷,后路也被切断。此时第4军2个师只渡过一半,建制已经散乱。遭到日军空军和炮兵数倍猛烈攻击,渡江已经不可能了。到了这个地步,第4军也就无法继续作战了。&最终就是,各部自发沿着湘江两岸,向后方撤退。此时张德能已经睡醒,急忙去拦住部队不让撤退。前后都是敌人重兵,部队建制散乱,团长营长都无法控制部队,说通俗点,就是兵败如山倒了。无奈之下,张德能只得下达撤退命令。这边长沙城内的第4军2个团为了掩护撤退,奉命死守。这2个团倒是好样的,利用城防工事苦战到19日下午15点,坚持了7个小时之久。到最后,2个团伤亡过半,剩下1000多人由北门冲出东山,沿途与日军战斗,退至茶陵归27集团军收容。由此,长沙终于被日军占领。&第4军分几路向南撤退,成建制跟随张德能到邵阳的仅剩4000多人,为全军的四分之一。后来部队陆续归队,一共也有1万多人。可见,除了第90师在岳麓山损失殆尽以外,另外两个师伤亡并不很惨重。为什么败得这么惨,主要是张能德最后时刻指挥不当,导致军队崩溃。萨沙客观说一句,长沙沦陷是不可避免的,但张能德这样打仗也属于找死。此战后,蒋介石极为愤怒。他认为,张德能没有接到撤退命令就擅自下令撤退,属于畏敌抗命,下令将其枪决。实际上,张德能和赵子立都被押送到重庆,两人都被关押在土桥监狱。8月28日,张德能被处以死刑。当时有人替张德能说清,说明敌众我寡,长沙必然沦陷,张也无能为力,建议永久监禁。但蒋介石认为,长沙沦陷是一回事,张能德没有命令就随便弃守长沙,一定要处决。结果,张就这样丢了脑袋。参谋长赵子立没有实权,仅仅被免除了职务,蹲了几天监狱而已。此时还有另一个人物,第9战区炮兵指挥官王若卿也被押送到重庆。因为他在最后将所有的火炮都丢掉了!但王若卿证明自己是无法带炮突围后,将火炮都毁掉了,最终也没有被惩罚。&长沙终于丢了,但长衡会战远远没有结束。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沧衡 是哪个省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