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定要了解红外热像仪的原理测温原理?

(璀璨人生)
(circlecir)
第三方登录:当前页面:&&&&&红外热像仪测温范围常见误区解析
红外热像仪测温范围常见误区解析
摘要:在选择正确型号的热像仪时,通常要进行复杂的参数对比,如图像分辨率、热像仪灵敏度和温度范围。简而言之,温度范围表明一台热像仪能够测量的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
  在选择正确型号的热像仪时,通常要进行复杂的参数对比,如图像分辨率、热像仪灵敏度和温度范围。简而言之,温度范围表明一台热像仪能够测量的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  关于红外热像仪的广温度范围您应该了解的知识  1、危险的图像质量损失  术语‘温度范围’有些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对消防员更重要的是有效温度范围(ETR),该参数衡量红外热像仪能观测的温度范围且能为用户提供有用的信息。  消防用热像仪通常具有高灵敏度模式和低灵敏度模式。在不存在火的环境中,红外热像仪将在高灵敏度模式下工作,展现热环境的所有细节。  FLIR K系列热像仪在高灵敏度模式下能测量的最高温度为+150°C。在火灾事故现场,热像仪将切换到低灵敏度模式,提供可接受的介于低灵敏度(细节较少)和能够监测更高表面温度的均衡表现。FLIR K系列热像仪在低灵敏度模式下能测量的最高温度为+650°C。  测量更高温度(即超过+650°C)时,热像仪将切换到更低灵敏度的模式(即所谓的第三增益模式),该模式下虽然能测量更高温度但是要以牺牲图像细节和对比度为代价,导致不可接受的图像质量损失。第三增益模式可能会阻挡消防员看到受灾者、同事或逃生路线,这是严重的安全与营救问题。  2、预测闪燃的谬见  热像仪有时被认为能够预测闪燃,事实上并非如此。当空气温度远远高于+500°C 时,才会产生闪燃。即使借助一个最高温度测量值高于+500°C的红外热像仪,也无法预测闪燃,因为热像仪检测的是表面温度,而非空气温度。  对于为什么会发生闪燃,没有明确的答案。闪燃几乎无法预测,即使出现闪燃发生的理想/典型条件,闪燃也有可能不会发生。热像仪可能在通过缜密的图像判读识别闪燃前兆方面是有用的。但是到目前为止,防备即将发生的闪燃的唯一方式是通过面面俱到的培训或仔细观察环境状况。  3、预测即将熔化的钢结构?  据说,热像仪有时能预测钢什么时候将开始熔化和弯曲。这可能对存在常采用钢构架的工业建筑物的火灾应用场景尤其有用。然而,这将非常难以实现,即便借助于能够最高测量+1,100°C的热像仪,因为钢铁的熔点实际上更高(+1,400°C)。  广温度范围在什么情况下有意义?  不同于消防用红外热像仪,许多应用的高温读数很有意义。在工业和制造环境下,FLIR热像仪用于透过火焰监测锅炉和熔炉设备的耐火性。像FLIR T640之类的热像仪能读取介于-40°C和+2,000°C之间的温度值,精度为读数的&2%。  在一些研发环境下,如微电子学、汽车、塑料和机械试验,高温性能至关重要。FLIR推出多款科研热像仪,能够识别出-80°C至+3,000°C温度范围内小至0.02°C的细微温度变化。
审核编辑(王静)
更多内容请访问 中国工控网()
手机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
工控网APP下载安装
工控速派APP下载安装
提点建议:
,请填写评语后直接提交。
&&匿名留言
看过的用户还看过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博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页面运行时间 0.7437 秒热成像的工作原理是什么?急用
全部答案(共2个回答)
格式,可以...
现代的热成像装置工作在中红外区域(波长3~5um)或远红外区域(波长8~12um)。通过探测物体发出的红外辐射,热成像仪产生一个实时的图像,从而提供一种景物的热图像。并将不可见的辐射图像转变为人眼可见的、清晰的图像。热成像仪非常灵敏,能探测到小于0.1℃的温差。工作时,热成像仪利用光学器件将场景中的物体发出的红外能量聚焦在红外探测器上,然后来自与每个探测器元件的红外数据转换成标准的格式,可以在标准的视频监视器上显示出来,或记录在录像带上。由于热成像系统探测的是热而不是光,所以可全天候使用;又因为它完全是被动式的装置,没有光辐射或射频能量,所以不会暴露使用者的位置。红外探测器分为两类:光子探测器和热探测器。光子探测器在吸收红外能量后,直接产生电效应;热探测器在吸收红外能量后,产生温度变化,从而产生电效应。温度变化引起的电效应与材料特性有关。光子探测器非常灵敏,其灵敏度依赖于本身温度。要保持高灵敏度,就必须将光子探测器冷却至较低的温度。通常采用的冷却剂为斯太林(Stirling)或液氮。热探测器一般没有光子探测器那么高的灵敏度但在室温下也有足够好的性能,因此不需要低温冷却。
波长为2.0~1000微米的部分称为热红外线。我们周围的物体只有当它们的温度高达1000℃以上时,才能够发出可见光。相比之下,我们周围所有温度在零度(-273℃)以上的物体,都会不停地发出热红外线。所以,热红外线(或称热辐射)是自然界中存在最为广泛的辐射。热辐射除存在的普遍性之外,还有另外两个重要的特性。
1.大气、烟云等吸收可见光和近红外线,但是对3~5微米和8~14微米的热红外线却是透明的。因此,这两个波段被称为热红外线的“大气窗口”。利用这两个窗口,可以使人们在完全无光的夜晚,或是在烟云密布的战场,清晰地观察到前方的情况。正是由于这个特点,热红外成像技术军事上提供了先进的夜视装备并为飞机、舰艇和坦克装上了全天候前视系统。这些系统在海湾战争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物体的热辐射能量的大小,直接和物体表面的温度相关。热辐射的这个特点使人们可以利用它来对物体进行无接触温度测量和热状态分析,从而为工业生产,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等等方面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检测手段和诊断工具。
热红外成像利用了黑体辐射原理,
自然界中任何物体在绝对温度0度以上时,都会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
200多的也有,建议淘宝上查查。
电子式水处理器是利用电子元器件产生的高频交变电磁场,让水在经过水处理器时,物理性能发生改变——原来缔合链状大分子断裂成单个水分子,水分子的偶极矩增大,带有极性的...
工作原理  
夜视仪1.用一种特制的透镜,能够将视野内物体发出的红外线会聚起来。   2.红外线探测器元上的相控阵能够扫描会聚的光线。探测器元能够生成非常详细...
答: 如果胎死了会有反应吗,什么时期会知道啊,这样的情况可以避免吗?
答: 找到了。可以吗
答: 该问题的关键在于:当b下滑时a由静止开始向右移动,这时b相对地面的速度就是两个分速度的合成,不再是沿弧的切向,所以弧面对b的支持力与b下滑的速度不垂直,因而每一...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红外热像仪测温计算与误差分析--《红外技术》1999年04期
红外热像仪测温计算与误差分析
【摘要】:根据红外辐射理论,通过分析红外热像仪测温的基本原理,得到了计算被测表面真实温度的通用计算公式;讨论了影响红外热像仪测量温度误差的各种因素,给出了估计测温误差的计算公式。本文的结果包含了人们在灰体近似等条件下得到的一些特例。
【作者单位】:
【分类号】:TN219【正文快照】:
1引言由于热成像测温系统是属于窄谱辐射成像测量设备,受被测表面的发射率、反射率(或吸收率)、环境温度、大气温度、测量距离和大气衰减等因素的影响,降低了红外热像仪测温的准确性,也影响了热像仪在一些领域中的应用。本文根据热辐射理论和红外热像仪的测温原理,系统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慧开;杨立;孙丰瑞;;[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晏敏,彭楚武,颜永红,曾云,曾健平;[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5期
李阳春,夏芸;[J];仪器仪表用户;2003年05期
李宁;黄树青;顾卫;刘永兵;;[J];公路交通科技;2006年09期
刘慧开,杨立;[J];红外技术;2002年01期
寇蔚,杨立;[J];红外技术;2001年03期
范春利,杨立,华顺芳;[J];红外技术;2002年05期
张健,杨立,刘慧开;[J];红外技术;2005年05期
范书彦;石晓光;;[J];红外;2006年08期
玄哲浩,贾志海,崔淑琴;[J];激光与红外;2002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胡昌斌;[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5年
刘建强;[D];浙江大学;2002年
刘晔 ;[D];南京理工大学;2003年
范书彦;[D];长春理工大学;2006年
王中华;[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孙守华;[D];武汉大学;2004年
李泉;[D];燕山大学;2006年
张晓冬;[D];吉林大学;2007年
李驰;[D];东华大学;2008年
唐永旺;[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曹莹,李建利,孙晶,于薇,曾繁明,万玉春;[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陈衡;[J];电力情报;1997年01期
路远,凌永顺,李玉波;[J];电子对抗技术;2003年06期
刘晓玲,黄艳洋;[J];仪器仪表用户;2001年05期
康文运;[J];飞行器测控学报;2001年02期
朱德忠,廖理;[J];工程热物理学报;1999年06期
王景国;[J];光电工程;2002年03期
李玉波,路远,凌永顺;[J];光电子技术与信息;2004年04期
李宏徐,晖安玮,孙仲康;[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1997年02期
吴晗平;[J];光学精密工程;1998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方卓毅;[D];浙江大学;2001年
傅志中;[D];电子科技大学;2002年
韩爱军;[D];南京理工大学;2002年
周遵宁;[D];南京理工大学;2003年
曹华梁;[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沈国际;[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年
王世允;[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向峰;[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1年
简爱平;[D];西北工业大学;2001年
刘扬阳;[D];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2001年
黄勇;[D];重庆大学;2001年
崔晟;[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2年
刘晓芳;[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闫国进;[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张启清;[D];重庆大学;2002年
蔡文彬;[D];南京理工大学;2003年
郑华;[D];电子科技大学;2003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陈登福,颜广庭,刘人达;[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1期
郑忠,何腊梅;[J];工业加热;2005年03期
郭薇;祭程;赵琦;朱苗勇;;[J];材料与冶金学报;2006年03期
刘坤,冯亮花,赵连刚,仇圣桃;[J];钢铁研究学报;2005年02期
尹合壁,姚曼;[J];金属学报;2005年06期
刘坤,赵连刚,冯亮花;[J];特殊钢;2004年06期
巫英伟;卢义;索晓娜;王秋旺;;[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廖建云,冯科,陈登福;[J];冶金能源;2003年02期
王继成,许锡宾,赵明阶;[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刘莹,张记龙;[J];华北工学院测试技术学报;2001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冯科;[D];重庆大学;2004年
曹红加;[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04年
陈东梁;[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宫武鹏;[D];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0年
文虎;[D];西安科技大学;2003年
陈鼎;[D];中南大学;2003年
肖忠良;[D];中南大学;2003年
柳建设;[D];中南大学;2002年
胡慧萍;[D];中南大学;2003年
黄文章;[D];重庆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商晓东;[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陆永华;[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2年
胡旭东;[D];河北工业大学;2004年
黄勇;[D];重庆大学;2001年
刘建强;[D];浙江大学;2002年
刘晔 ;[D];南京理工大学;2003年
李莹波;[D];电子科技大学;2003年
顾明;[D];河海大学;2003年
季瑞松;[D];浙江大学;2004年
李雷鸣;[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4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陈东生,李尚政;[J];传感器技术;2002年10期
张奕轩;孔学东;;[J];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2006年05期
范春利;孙丰瑞;杨立;;[J];电子器件;2006年03期
李阳春,夏芸;[J];仪器仪表用户;2003年05期
杨浩林;赵黛青;杨卫斌;;[J];工业加热;2007年01期
王志亮,薛小龙,桑芝富;[J];焊接;2005年08期
刘慧开;杨立;孙丰瑞;;[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黄瑞生;刘黎明;迟鸣声;;[J];焊接学报;2006年10期
刘慧开,杨立;[J];红外技术;2002年01期
刘高文,郭一丁;[J];红外技术;2004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路义萍;[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7年
仲崇权;[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陈明祥;[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夏永莉;[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曾荡;[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方民;[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何浩波;[D];西北工业大学;2003年
冯国进;[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姜志伟;[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黄庆裕;[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张炜;[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黄文浩;[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范书彦;[D];长春理工大学;2006年
徐鸿博;[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献杰;齐丽芳;;[A];2007年红外探测器及其在系统中的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赵军;潘功配;陈昕;;[A];2007年红外探测器及其在系统中的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魏学勤;郑启光;吴小刚;辜建辉;李再光;;[A];湖北省激光学会论文集[C];2000年
李颖文;潘德彬;刘爱东;刘建东;王群;罗艳;;[A];2006年全国光电技术学术交流会会议文集(E 光电子器件技术专题)[C];2006年
万英;祁蒙;;[A];2007年红外探测器及其在系统中的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徐义广;李艳红;刘波;张存林;;[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栾亚东;;[A];2004全国光学与光电子学学术研讨会、2005全国光学与光电子学学术研讨会、广西光学学会成立20周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姚春华;董显林;;[A];2007年全国第十六届十三省(市)光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陈福胜;李颖文;;[A];大珩先生九十华诞文集暨中国光学学会2004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李艳红;李秀芬;冯立春;张存林;;[A];光电技术与系统文选——中国光学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成立二十周年暨第十一届全国光电技术与系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河北滦县电力局
王小强;[N];国家电网报;2008年
;[N];中国企业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怀琼;[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隋修宝;[D];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
寇小明;[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蔡璐璐;[D];燕山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若岚;[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2年
刘扬阳;[D];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2001年
傅江涛;[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夏玫;[D];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
傅平;[D];电子科技大学;2000年
范书彦;[D];长春理工大学;2006年
卞锋;[D];山东大学;2012年
顾东升;[D];南京理工大学;2002年
齐文娟;[D];长春理工大学;2006年
冯洁;[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红外热像仪工作原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