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泉州孝感巷巷的作文

程门立雪[编辑本段]【注 音】 chéng mén lì xuě[编辑本段]【释 义】 程:指程颐。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比喻尊敬师长。[编辑本段]【原文】 杨时见程颐和于洛,是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瞑坐,时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编辑本段]【注释】 ①选自《宋史·杨时传》。②属(zhǔ):撰写。 ③进士第:进士,隋唐科举考试设进士科,录取后为进士。明清时称殿试考取的人。进士第,既考取进士,又叫进士及第。④翕(xī)然:形容一致,翕,也可以讲聚集。⑤南:方位词做动词用,意思是向南。⑥瞑(míng)坐:闭着眼睛坐着。[编辑本段]【译文】 杨时字叫中立,是剑南将乐地方的人。小的时候就很聪颖显得与众不同,善写文章。年稍大一点既潜心学习经史,宋熙宁九年进士及第,当时,河南人程颢和弟弟程颐在熙宁、元丰年间讲授孔子和孟子的学术精要(即理学),河南洛阳这些地方的学者都去拜他们为师,杨时被调去做官他都没有去,在颍昌以学生礼节拜程颢为师,师生相处得很好。杨时回家的时候,程颢目送他说:“吾的学说将向南方传播了。又过了四年程颢去世了,杨时听说以后,在卧室设了程颢的灵位哭祭,又用书信讣告同学的人。程颢以后,又到洛阳拜见程颐,这时杨时已四十岁了。一天拜见程颐,程颐正闭着眼睛坐着,杨时与同学游酢(音zuò)就侍立在门外没有离开,程颐已经察觉的时候,那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深了。[编辑本段]【出 处】 《宋史·杨时传》:“至是,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音zuò)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编辑本段]【用 法】 偏正式;则谓语;比喻尊师重教[编辑本段]【近义词】 尊师重教、程门度雪、立学求道[编辑本段]【典 故】 杨时见程颐在洛阳,虽然自己已经四十岁了,但还是想学习,就去见程颐.见到的时候,他刚好在坐着打瞌睡.于是,杨时和一同前来的游酢一直站在那等.程颐醒来时,门外的雪已经下了一尺厚了![编辑本段]【二程简介】 这则成语里的“程”就是指孝感著名理学家、“凤凰二程”中的弟弟程颐。 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均为北宋时期著名理学家和教育家。颢、颐二人孩童时代读书求学于姥姥家———孝感董湖西北隅(今孝南闵集乡一带)。《孝感县志》云:“程子读书台,在县东五里,宋庆历年间,二程读书于此。”程子读书台又名“凤凰台”,因相传在晋穆帝永和四年(348年),有凤集于东岗,产九子于其上而得名。二程在孝感学习、生活有十八年之久,平时即读书于其台之楼上,故也名程台。“其楼曰夜月楼,虚窗晃明,美景澄清,无屋舍烟火之凑密、儿童鸡犬之声杂,其澄心悟道,深究理学,伊洛学派亦肇基于孝感”。程颐十八岁后,游伊洛、进太学,就学于周敦颐,著《颜子好学论》等书,逐步创立了北宋著名的理学流派,形成独树一帜的“程朱理学”,其学说受到许多名彦硕儒的推崇。 后来,孝感百姓为了纪念二程,在程子港建起了二程祠,明末祠毁。清顺治十八年(1661),孝感知县张擢士重建于东岳庙侧,形成著名的孝感古八景之一“程台夜月”。可惜该楼毁于1968年,今仅存遗址。 程是指宋代理学家程颐。立雪是指学徒站在雪中虔诚求道。“程门立雪”的原意是说:冒着大雪在程颐门前站着。用来形容尊敬老师,虔诚求教。 这则成语出自《宋史·杨时传》。杨时和游酢去拜会当时著名的理学家程颐。程颐正在闭目养神,杨时、游酢二人恭敬地站在一旁,等了很长时间。程颐醒来,门外已雪深一尺。后人就以“程门立雪”作为尊师重道的范例。“程门立雪”也可说成“立雪程门”。 程颐,字正叔,又称伊川先生。他与兄长程颢都是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被世人称为二程。他们出身于官宦世家。兄长程颢字伯淳,长期居住洛阳聚徒讲学;程颐前后从事讲学和著书达30余年。二程思想各有侧重,程颢著有《定性书》、《识仁篇》等,程颐则有《易传》、《颜子所好何学论》传世。因二人在重大问题上意见一致,后人对他们的思想言论不加细分,便将两人的语录和著作合编成《二程全书》。 现在,河南嵩县的程村,就是二程故里。村东还遗存有石碑一座,上书“圣旨”,下书“两程故里”。村中遗存有二程祠一座,祠中有道学堂大殿和两座讲堂,“程门立雪”的典故就发生在这里。 程颢、程颐在前人理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整套哲学思想。他们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万事万物都是由“道”派生出来的,君王要治理好国家,必须“行以顺道”,以德为主,与法制兼顾。这些思想自成一家,独成体系。因二程一生主要活动在洛阳,所以,后人就把他们创立的这套思想体系称为伊洛学派。后来,经过朱熹的提倡、研究和深化,最终使二程的理学思想发展为“程朱理学”。 【将乐民间故事】 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家喻户晓。它出自宋代著名理学家将乐县人杨时求学的故事。 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倍受欢迎。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他们行至半途,塑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入银妆,房屋也被上了洁白的素装。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 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程门立雪”就由此而来,成为千古佳句,流传至今。

泉州古城掀起廉洁文化热,对于鼎鼎有名的状元街、台魁巷、孝感巷、甘棠巷、曾井巷、戒贪壁……您还只是“略知一二”?

小编化身“小导”~~带您深度游走“泉州廉洁文化”线路。精彩故事、完整视频倾情奉献,值得好好收藏、细细品味。

当然,不妨到实地走走看看,在品味历史积淀深厚、特色鲜明的闽南文化同时,现场感受廉洁文化的熏陶。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和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古城的老街旧巷,四处是唐宋风韵、风格独特的闽南建筑,这些古老建筑承载了泉州千年的文化,深藏着灿若繁星的历史名人故事。其中,不少历史名人同时也是当时有口皆碑的清官廉吏。

泉州市纪委、市旅游局以“廉洁文化”为主题,以泉州古城老街旧巷为依托,特别开辟了全市首条“廉洁文化旅游线路”——状元街—东街—钟楼-西街-台魁巷—开元寺—新华北路-孝感巷--蔡清故居-曾井巷-状元井-西街-甘棠巷。

位于鲤城区东街后街,建有泉州特色的牌坊,被誉为“八闽第一街”。状元街西起中山路,东至南俊巷,全长四百八十三米,共分三个街区,第一街区还设置三座牌坊——“海滨邹鲁”“岳献海邦”“四门学士”,街区中央是一个七百多平方米的市民休闲广场,广场一侧是“先民开发晋江”大型壁雕;第二街区入口处分别构筑了“仁风行春”“白云古地”“太康肇始”三座牌坊,区内广场两侧墙壁上的“子见老子”“老子出关”两幅大型壁雕;第三街区最引人注目的要算在街口的仿宋“状元”石牌坊,牌坊上刻有曾从龙、梁克家、庄际昌、吴鲁等泉州历代六位状元的名字,“状元”石牌坊和旁边的“鲤鱼跃龙门”“渔樵耕读”浮雕,反映了古城泉州人才辈出,为官之道以清廉为尚,受后人敬仰。改造后的状元街保留了传统的泉州民居建筑特色,通过红砖瓦白石料的对比和丰富的建筑小品,构造了一个具有浓厚文化色彩的古街道空间环境。

状元街靠近南俊巷这块牌匾,就是状元街得名由来。它把泉州历代六位文状元的科榜与名字都刻在牌坊上。上联是“欧阳之后六人亚魁帝榜”,自欧阳詹中进士开创了泉州人科举上榜的先例后,文脉绵延,共出了六位文状元:黄仁颖、陈逖、梁克家、曾从龙、庄际昌、吴鲁;下联是“曾公以来四相辅治龙池”,说的是“龙山衍派”、“一门四相曾半朝”,分别是曾公亮、曾孝宽、曾怀、曾从龙。

一门四相曾半朝成为“龙山衍派”最辉煌的时期,曾公亮、曾孝宽、曾怀、曾从龙,从北宋贯穿到南宋。特别是在宋仁宗时期,曾公亮主编的《武经总要》,是中国第一部官修的综合性军事著作,包含中国军事史还有军事科学史,排兵布阵以及兵器制作生产,牵涉到军事科学的方方面面。时至今日,《武经总要》仍是军事院校的必修教材,更珍贵的是其中还记载了火器的制造方法,是集古代兵器之大成的百科全书式的兵书。

御史坊,两面为“内台执法、豸绣承恩”。采用部分原坊构件并根据照片档案依原样重建于南俊巷北清白源井西侧。“内台执法”的“台”指的是御史台,是皇帝御赐时任巡按直隶御史泉州人苏士润,表彰其整顿吏治、严惩贪贿、清除污俗。“豸绣承恩”赐给苏璟,表彰其在监察御史任上以农为本,兴教育、办学校、惩贪贿等政务功绩。“豸”指的是獬豸,獬豸在中国是司法公正的化身,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如果发现奸邪之人,獬豸就会用角将其顶倒并吃下肚去。从先秦到明清,獬豸的形象就被当成监察、审计和司法官员廉明正直、执法公正的象征,作为监察御史重要标志。皇帝把“内台执法、豸绣承恩”坊赐给御史台的官员就是表彰他们对维护司法公正,清吏治、正官风做出的巨大贡献。

台魁巷因清官庄际昌而闻名。 “台”是古代对宰相的尊称,“魁”是对状元的敬称。巷名源于明代泉州状元庄际昌为该巷奇仕宫题匾“雁塔钟灵”,希望泉州能出更多的宰相(台)和状元(魁)。

古时候台魁巷内曾有节孝坊、贞洁楼、忠孝坊,也有保佑妇孺平安的“奇仕妈”。时光匆匆,如今的台魁巷与历史有关的遗迹,只剩下奇仕宫、过路亭,以及古色古香的粘氏古厝……可是台魁巷的故事没有结束,巷口的白来叶树、巷中的“保和堂”等等都在延续着传奇。

庄际昌(1577—1629),字景说,号羹若,初名梦岳,应试时改际昌,学籍永春,乡籍晋江青阳。万历47年四十七年中进士,会试、殿试皆第一。

天启五年,际昌任会试考官。考试之日,题目尚未发下,主考令人传呼帘官。际昌坚持不可,认为需内外防范,方能保证考制清明,否则众制尽溃。

返籍归乡时,庄际昌又为家乡兴利除弊:海疆不宁,他约定乡邻,编队守望;又捐资修筑晋江溜石陡门,内蓄溪流以资灌溉,外捍海潮冲啮。

崇祯元年,魏忠贤伏诛,庄际昌被起用为右谕德。途中提升为左春坊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读。到京后,毅宗赐镪楮珍膳,授记注官。在职期间,庄际昌秉笔直言,坚持正道。每日黎明入朝,夜二更方罢,劳累而不顾休息。庄际昌为官持正,不畏权贵,任劳任怨。知书达理,故名声日隆,深受好评,后来又任国子监祭酒。

(精彩讲解之一:状元街、台魁巷、孝感巷。建议在Wife环境下观看。泉州廉洁文化旅游线路完整视频还可在“刺桐清风-清风视频”内观看。)

戒贪壁(麒麟壁),上世纪七十年代由城北的府城隍整体迁移进开元寺,图中怪兽叫做“犭贪”(满身披满孔方兄,寓指一身铜臭),吞食山中的各种奇花异草、珍禽瑞兽 ,又来到人间吞食金银珠宝 ,看到太阳从东海的海面冉冉升起的时候,它就冲过去一口想把太阳也吞下去,结果跌进海里淹死了,就是俗语说的“人心不足蛇吞象,贪心不足吞太阳”。山东曲阜孔府院内亦有此戒贪壁,告诫子孙为官须清正廉洁,不可贪得无厌。

戒贪壁左边的砖雕寓意为“晋相”。左边脚踏实地的大象,背上是支方天画戟,谐音“吉祥”;还有一个磬和一个花瓶,谐音“清贫”。寓意脚踏实地、清贫自守,才是人生的大吉祥。倘若执着于权势,营营于“晋相”,如旁边的小象,它站在一块块不规则的石头垒起来的高处,背上驮着一面镜子,谐音“晋相”,而这样的境况其实“危若累卵”。为了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晋相”的风险,阐发正确的“吉祥”价值观,左侧还配了一小副砖雕,上刻一个扫地童子,头上飞着一只蜻蜓,谐音“清庭”,就是清扫庭院的意思。《朱子治家格言》里讲“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务必内外整洁”,所谓的“内外整洁”,不但要把身外之地打扫干净,更要把内在的“心地”也打扫干净。要把营营于“晋相”、对名利与权势的贪念一一扫除,故曰:扫地扫地扫心地。

右边的砖雕寓意为“封侯”。这副砖雕里刻有许多包涵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吉祥图画,比如:喜上眉梢、松鹤延年、鹿含芝兰等,都是传统文化对于“福、禄、寿、喜”等人生幸福的朴素理解与呈现。而图中的猴子,置人生幸福于不顾,噌噌地爬上树,手握一根长长的棍子去捅马蜂窝。“封侯”,是世俗所谓的成功,却并非幸福快乐的真义。为了更好地阐发对于“幸福”的理解,右侧配了一副“芭蕉僧”的砖雕,他的头上有一只蝙蝠,寓意“福”的真义。以“芭蕉”譬喻“封侯”所代表的权、名、利,非常贴切:一叶一叶地剥下去,最后总成空。长寿、健康、平安、喜乐,才是真正的幸福。

(精彩讲解之二:戒贪壁。建议在Wife环境下观看。泉州廉洁文化旅游线路完整视频还可在“刺桐清风-清风视频”内观看。)

孝感孝感,“孝”字感人,缘于明朝朱鉴夫妇“孝感动天”的典故。朱鉴从小勤奋好学,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其孝行达四乡五里,被《明史》列入“列传”,皇帝赐建“孝感动天”牌坊。

朱鉴在湖广为官期间,处处以老百姓的利益为重,无时不为朝廷社稷考虑。他尊重民俗,请复旧制,弘扬优良的民族传统、民间风情;又移风易俗、引导民风,使恶俗流风,为之一改。任满时,老百姓夹道欢送。

这条巷子亦是明代成化礼部祭司主事蔡清的故居。

蔡清(年),字介夫,别号虚斋,明代晋江人。累官至南京文选郎中、江西提学副使,著名的理学家。蔡清居官清廉,曾经上疏力陈官场、社会私弊,去世后被追谥“文庄”,从祠全国孔庙。

正德元年(1506年),蔡清任江西提学副使。南昌的宁王朱宸濠恃势骄恣,图谋不轨。每月初一、十五,驻地主要官员都要先向他朝拜,次日才去晋谒孔庙。而蔡清却坚守礼制,劝说同僚要先谒拜孔庙,后拜宁王。

宁王生日时,各司官员都穿朝服去拜寿,唯独蔡清例外(以示与朝拜皇帝有别)。在一次宴会上,宁王当众嘲弄蔡清不会作诗。蔡清当面予以反击称:“某平生于人无私(诗)。”凛然正气、铁骨铮铮的蔡清,既不愿同流合污,亦不向权贵妥协,辞官归里。

蔡清一生力学六经,遍览经史子集,在继承程朱理学中发展其学统,并在与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派论战中,逐步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集28名士结社研究易理,号为“清源治易二十八宿”,形成清源理学学派。蔡清最大的贡献在于:“殚毕生精力,著《易》、《四书蒙引》,阐孔孟之微言,发明濂洛关闽之正学,刊学宫而布天下,至今学士文人确实其说毋变。钩深括奥,振落扶衰,文庄公讵非紫阳功臣哉!”

曾井巷,巷名缘于泉州状元、南宋贤相曾从龙。因曾状元生于巷中水井的井盘上,后称水井为 “状元井”。

曾从龙于宋宁宗庆元已未进士第一,累官至枢密使兼参知政事,归授资政殿大学士。他为官清廉,事务治理井井有条,是个顺民心,得民意的好官。宁宗开禧年间,曾从龙请求离开京城到地方做官,以求亲身体验民情。宁宗皇帝任命他为信州(今江西上饶)知府,在任整顿吏治,严明法纪,兴学养士。史称他“才行文学,剔历中外,蔚有声誉”。

曾氏族人在文化上的突出成就表明其家族十分重视文化教育,其注重教育、仁爱为本、清约自持、孝道传家的良好家风,是晋江曾氏绵延相继的重要因素,也为曾氏家族贤才辈出奠定了坚实的根基。清人李清馥说:“其家率公之教,修廉隅,力学问如寒士。观此,其积厚流光,自有本也。”曾氏几代人共同努力,在科举、仕途、学术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极大成功。而他们的家风也给曾氏家族打上了厚重的文化烙印,其家风政风以“清、正”为要,广为流传。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曾氏一族为这些古代家训做了很好的榜样。

时光流转到了今天,仍可见市区新门街龙头山曾氏祠堂的对联“事宋主七八宗为公为将为相,祀乡贤十六位立德立言立功”,亦可见原交通部副部长林祖乙、厦门大学原校长林祖赓兄弟俩位于曾井巷老宅内的对联“自祖宗积德数百年忠孝休声始我后,愿子孙承家千万世诗书文彩耀人前”。

两副对联跨越了数个朝代,却遥相呼应,道尽曾井巷以诗书文彩光耀门楣,崇尚忠孝仁义的故事。巷子里的古井、古厝则是那一段段历史的印证。

巷子南口西侧有一境庙“妙因宫”奉祀保生大帝,巷内原有状元曾从龙府第,今日故宅已废,仅余一口“状元井”见证世事沧桑。状元井东面,有联魁宫,巷内一处寻常人家的院墙上,嵌着古老的“石敢当”三字。一宫一庙,古井古厝,巷头巷尾相映成趣。这一切都让人感叹,文都泉州“诗书文彩耀人前”的古老传统从未远去,薪火相承。

甘棠巷系明万历年间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李廷机归隐后居住的小巷。“甘棠”具有“德政”之意,天启年间,大学士张瑞图借西周时期召公甘棠树下断案的故事,取巷名为“甘棠巷”,以颂赞李廷机的清、慎、勤、廉美德。

李廷机(1542年-1616年) ,字尔张,号九我,明代晋江新门外浮桥(今属鲤城区)人。少贫励学。万历十一年会元、榜眼,累官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李廷机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清官贤相,明史记其“遇事有执,尤廉洁”,为政以“清、慎、勤”著称。

明万历年间,相国李廷机告老返梓。神宗皇帝特赐他马鞭一支,教他三鞭为界,就地建造相府。李相国是位清官,他来到西街五塔巷,看见有一片荒芜的旷地,于是拿起马鞭轻拍马背三下即紧收缰绳,结果马跑不远便停了下来,占地也就不大,于是就在该巷与五塔巷之间建了一座小小的相府。

“柴米油盐酱醋茶,七般都在别人家。老妻问我明朝事,叉手后园看梅花。”这是李廷机辞官回乡后写的一首绝句《除夕》,描写其生活的拮据与达观的态度,读后一个清官的形象跃然纸上。

当时朝廷规定,三品衔以上官员出行时可以坐顶盖和布帘的“帷轿”,但时任祭酒、少詹事的李廷机,出外视学办事,都是骑马或坐没有顶盖的“明轿”。

“当官之事,曰:清、慎、勤,而清居首”、“大臣须办得一点诚忠,不为身、不为家、不为官、不为荫、一心为国为主,禄赐之外,更无他营”,这是李廷机的名言,更是他一生清廉为官的真实写照。

归隐故乡前,李廷机给明神宗上疏:“即臣死,不望帷盖之施;即生还,不望资斧之赏。”回乡路途所经之地千余公里,“未见李阁老行李僮仆者。”临终时,身边仅存44块银钱,连买棺木都不够。当时的泉州知府蔡善继捐出自己的半年薪水,又发动大家捐款,为他购置棺木料理后事。宰相当到这种困窘程度,也是亘古奇闻!

在南京任职期间,官邸里的器具杂物,他大多都没动过,离职时还将其封存记录,留给继任官员。南京守备邢隆十分感慨地说:“李爷,你只吃南京一口水!

如今在甘棠巷里,人们很难找到古迹,更不用说李廷机的宅邸。但是甘棠巷里的每一砖一瓦、每一树一叶仍然述说着明代贤相李廷机廉政爱民的故事,街巷深处神奇的传闻、动听的民谣,至今还在低吟浅唱。

(精彩讲解之三:曾井巷、甘棠巷。建议在Wife环境下观看。泉州廉洁文化旅游线路完整视频还可在“刺桐清风-清风视频”内观看。)

泉州古城数量众多、保存完好的老街巷是海丝文化、闽南文化旅游的特色亮点,这些巷子深藏着动人的历史故事,记录了曾经“涨海声中万国商”的辉煌过去。走进这些巷子,来一段穿越时空的旅程,发现老泉州,聆听圣贤故事,洗涤心灵。

来源:泉州市纪委、泉州市旅游局

编辑:南安市小黄人传媒中心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在拜访蔡清故居以前。因为写陈琛的关系,我便预先读了很多关于蔡清的故事。只是,当我去拜访蔡清故居时,看到了这个故居,既然有人居住,却也那么的杂乱无章。或许,和我个人的关系,真的很想动手把属于蔡清的世界,整理整齐和安好。

好吧,是我愿意强人所难。于是,恳求有人可以善待这些先贤人的故居吧。

看到这样的厅堂,你想说什么。我想说,乱,很乱,非常乱。生气,很生气,非常生气。无奈,无奈,还有无奈。泉州的长官们,泉州能失去的东西,已经不多。若是这些能人们的故居,都不能好好的保护,会是泉州的损失。

在泉州市区西街有一条名叫“孝感”的老巷,巷子深处坐落着明代著名理学家蔡清的故居,历经500多年的风雨,岿然不倒。 

1983年1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原系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江西省提学副使蔡清的府第,隆庆四年(1570年)改为蔡文庄公祠,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重修。故居坐北朝南,面宽、进深各五间,硬山式屋顶,穿斗式木构架。东墙壁上嵌有咸丰七年(1857年)《重修泉郡大寺后文庄公祠序》碑刻一方。1986年市人民政府拨款重修。


     蔡清故居是一座典型的明清时期的民居,极富闽南特色,红色的墙砖包裹着一进一堂以及两厢房对称的老宅。大堂正上方挂着一块牌匾,上书“文庄蔡公故宅”字样。大堂里供奉着蔡清像。


     蔡清其人:蔡清(1453~1508年),字介夫,别号虚斋,明晋江人。31岁中进士,累官至南京文选郎中、江西提学副使,著名的理学家。他治学严谨,在床边设案置烛台,凡与学生讲论的问题,临寐前反复思考,若有所得即起床,点灯纪录备忘。因积劳成疾,年56而逝。


他花一生心血,力学六经、诸子及史集等书,对理学家程颢、程颐、朱熹等人的著作,研读尤精。他在泉州开元寺结社研究《易》学,李廷机、张岳、林希元、陈琛等都是其中的成员。(思亚:在写陈琛故居时,曾有资料说裴巷的陈厝巷有一地方是陈琛的故居。但我拜访陈厝巷时,发现根本找不到任何和陈琛有关系的屋子了。但名导告诉我,洲际星筑后院的小洋房旁边有一遗址,可能就是当时该社的遗址。不知是否有人帮我解下疑惑。)该社有28人,号称“清源治《易》二十八宿”。他们出版论著达90多部,所以当时人称“今天下言《易》都皆推晋江;成、宏间,士大夫谈理学,唯清尤为精诣。”蔡清在泉州成为研究理学的中心人物,且形成清源学派,其影响遍及全国,是明代理学的下个代表人物。蔡清的理学,主要是继承朱熹的学说。他在泉州清平铺楼上潜心著述,写成《四书蒙引》,捍卫朱熹的学说。在他的力倡下,朱熹的《四书集注》成为明、清时期以经术取士的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他对朱熹的理学思想也有创造性的发展。蔡清重视培养人才。他“官辙所至,随杖履者数百人”。甚至归家养病期间,也在泉州开元寺讲学。因此“有志之士,不远数千里从之”。在他的教育下,“出其门者,皆能以理学名于时。”。他对贫困学生不收学费,还供给膳宿,寒来暑往,还为他们添置衣裳。他教育学生“学宜养正性,持正行。虚心、涵泳、切己、体察”。意即读书的人要把自己培养成品质好,行为端正的人。还要虚心求教,深入钻研,领会实质,联系自己,积极实践,方能有所成说。他为官清廉,反对谋私利。

他常说:“一身之利无谋也,而利天下者则谋之。”他敢于揭露明代封建治者把“取于民”的钱财,都落入“庸将之家”、“权幸之门,”以致造成“兵弱”不振作祟贾谊和诸葛孔明的正直。热切希望最高统治者“当大有以振作之”,使人民安居乐业。蔡清为人正直,不畏权贵,不趋炎附势。在江西任职时,有一次宁王朱宸濠生日,属下均穿朝服称贺,唯他一人穿便服,且说是为了与朝拜皇上有所区别。当时每月初一、十五日,宁王属下要先朝宁王,次日才进文庙孔子。蔡清却先拜孔子,而后谒宁王。一日宁王当嘲弄蔡清不会作诗。他当面对曰:“某平生于人无私。”原来“私”与“诗”谐音,宁王反而受辱。终因得罪宁王而备受迫害,最终不得不辞归故里。他一生著述多为阐发六经本旨。主要有《四书蒙引》、《易蒙引》和《虚斋文集》等。


和古榕巷和旧馆驿的古厝想比,对于蔡清的故居,我没有那么满意。甚至,很不满。真的。

但我也只是一路人一过客,抗议显得那么的苍白和无能为力。

有人说,我总是喜欢想太多。吴淡如说过,从事文字编写人,若不是有点神经兮兮,喜欢胡思乱想,又善于安慰自己的人,还真的不适合从事这个工作。于是,原谅我的多忧多虑。

你知道愁来自什么嘛?来自看见,来自知道,来自欣慰,来自懂得。

加载中,请稍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孝感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