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书刘禹锡传卢承庆传

宠辱之间见修养
《新唐书卢承庆传》中记载:唐高宗初年,卢承庆担任吏部尚书,负责乾坤朝廷内外百名官政绩的考核工作。一次,有一位官员监督运粮,遇到大风,粮船被吹翻,损失了一批粮食。卢承庆考核时对他作了这样的评定:“监运而损失粮食,考核为中下等。”这位运粮官容色自若,没申辩一句就退下去了。卢承庆看到他这样的宽宏度量,就将评语改为:“碰上大风,失粮不为人力所能控制,考绩中等。”运粮官听了,既不喜形于色,也没有羞愧之词。卢承庆又把评语改批道:“宠辱不惊,考绩得中上。”运粮官这种修养与雅量,使上司改变了了对他的印象,赢得了好评。从此,卢承庆对他的印象很好,以后在吏部考核时候,就注意提拔了他。
古往今来,对待宠辱的态度历来有两种:一种是宠辱若惊,一种是宠辱不惊。宠辱若惊与宠辱不惊,看似一字之差,实则却道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自身修养的好坏和思想境界的高低。面对宠辱,那些个人修养好、思想境界高的人,往往能够做到得宠不失喜,受辱不惧,始终保持一种从容淡定的心态,坦然面对人生的宠辱得失;反之,那引起平时不注重个人修养、思想境界不大高的人往往会得之若惊,失之也惊,甚至得意就忘形,失意就失志,在大喜大悲之间常常就失了方寸、乱了阵脚,把持不住自己,为人所鄙视。
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有顺境逆境、成败得失和进退起伏,得宠与受辱也在所难免,那都是自然的,关键是面对宠辱时在有一个正确的心态,要有自知之明。当获得鲜花、荣誉和掌声时,要不以物喜,把它作为前进的动力;当受到诽谤、侮辱和批评时,在不以己悲,把它作为人生的警钟,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和思想境界,真正做到得意时淡然、失意时坦然,临顺境警醒,遇逆境从容,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取舍有度,进退有据,从而在人生之路上走得轻松、自然、洒脱和精彩。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卢承庆,字子馀,幽州琢人。父赤松,为隋河东令,与高祖 雅 故。闻兴兵,迎见霍邑,拜邢台兵部郎中。承庆美 仪矩 ,博学而才,少袭爵。贞观初为秦州参军,入奏军事,太宗伟其辩,擢考功员外郎,累迁民部侍郎。帝问历代户牌,承庆叙夏商至周隋增损曲折,引据 该详 ,帝嗟赏。俄兼俭校兵部侍郎,知五品选。辞曰:
选事在尚书,臣掌之,为出位。
帝不许曰:
朕信卿,卿何不自信
历雍州别驾、为尚书左丞。高宗永徽时,坐事贬简州司马,阅岁改洪州长史。帝将幸汝汤泉,故拜汝州刺史。显庆四年,以度支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坐调非法,免。俄拜润州刺史,以金紫光禄大夫 致仕 。卒,临终诫其子曰:
死生至理,犹朝有暮,吾死敛以常服,晦朔无荐牲,
葬勿卜日,器用陶漆,棺而木椁,坟高可识,碑志著官号年月,无用虚文。
赠幽州都督,谥号曰定。初,承庆典选校百官,有一官督漕运,遭风失米,承庆考之曰:
监运损粮,考中下。
其人容色自若,无言而退。承庆重其雅量,改注曰:
非力所及,考中中。
亦无喜容,亦无愧词。承庆嘉之,又改曰:
宠辱不惊,考中上。
其能著人善,类此。
(《新唐书
卢承庆传》)
李笠翁曰: 卢承庆之屡易判语,乃出于怜才热肠,然心可佳,而事不可法,虑开后世展转之门也 。凡有自通贿赂而易下考为中、中考为上者,皆曰:
我欲为卢承庆耳。
是知公者即私之门,利者即弊之窦也。无论私弊不可为,即示公兴利之事,亦不得擅创于成法之外耳。
李渔《笠翁别集》)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与高祖 雅故
&&& &&&&&&&&&&&&&&&&&&&&&&&&&&&&&&&&&&&&&&&
雅故:故交,旧友
.承庆美 仪矩
&&& &&&&&&&&&&&&&&&&&&&&&&&&&&&&&&&&&&&&&&&
仪矩:仪表态度
.以金紫光禄大夫 致仕
&&& &&&&&&&&&&&&&&&&&&&&&&&&&
致仕:获得官位
.引据 该详 ,帝嗟赏
&&& &&&&&&&&&&&&&&&&&&&&&&&&&&&&
该详:完备详细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卢承庆品德高尚的一组是(
入奏军事,太宗伟其辩
&&&&&&&&&&&&&&&&&&&&&&&&&&&&&&
承庆叙夏商至周隋增损曲折,引据该详
选事在尚书,臣掌之,为出位。
帝将幸汝汤泉,故拜汝州刺史
吾死敛以常服,晦朔无荐牲
&&&&&&&&&&&&&&&&&&&&&&&
宠辱不谅,考中上。
&&&&&&&&&&&&&&&&& B
&&&&&&&&&&&&&&&&& C
&&&&&&&&&&&&&&&&& D
.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卢承庆的父亲在高祖兴兵后,拜官为行邢兵部郎中;承庆很小就承袭了父亲的爵位,但他在仕途上并非一帆风顺,几次因事遭贬。
.卢承庆任秦州参军时,入朝奏报军事情况,很善于言辞,受到太宗赏识,不久就被提拔为检校兵部侍郎,掌管五品官员的选拔。
.卢承庆对生死看得透,临死告诫儿子,他死后丧事从俭,墓志只要写明所任官职生卒年月即可,不要那些虚浮夸耀的言词。
.李渔认为卢承庆本心是好的,是为了爱惜人才,这一点与《新唐书》作者认识并不一致。但是又认为卢承庆做事无视法律,对后世产生了消极影响。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死生至理,犹朝有暮,吾死敛以常服,晦朔无荐牲
)卢承庆之屡易判语,乃出于怜才热肠,然心可佳,而事不可法,虑开后世展转之门也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辞去官职)
表现他有才干;
只说明皇上信任他。这些不是品德高尚的表现)
(是一致的,并非无视法律)
)生死是人生的常理,就像有清晨有黄昏一样,我死后用平常的服饰装殓,初一、十五不要杀牲祭奠。
)卢承庆几次更改考评等级,是出于怜惜人才的好意,但他的心意虽值得嘉奖,行为却不可效仿,恐怕会让后世人大开反复无常的风气。
参考译文:
(一)卢承庆,字子馀,幽州琢县人。父亲卢赤松,担任隋朝河东的县令,与唐高祖(李渊)是故交。听说高祖兴兵反隋,卢赤松到霍邑迎见(高祖),被授官,担任邢台兵部郎中。卢承庆容貌俊美,仪态大方,学识渊博,而且有才能,很小的时候就继承了父亲的爵位。贞观初年担任秦州的参军,上朝奏报军事情况,太宗认为他善于言辞,提升他为考功员外郎,几次升迁至民部侍郎。太宗询问历朝历代的户籍情况,卢承庆从夏商周一直说到北周、隋朝,人口的增加、减少以及其中的起伏变化,引经据典,非常具体详细,太宗大加赞赏。不久又兼任检校兵部侍郎,掌管五品官的选用。卢承庆推辞说;
选用官员的事情是尚书省的职责,我掌管是越权。
太宗不同意,说:
我相信你,你为什么不相信自己呢
又任过雍州别驾、尚书左丞等官职,唐高宗永徽年间,犯事获罪,被贬为简州司马。一年后改任洪州长史。高宗要到汝州汤泉去,所以卢承庆被调任汝州刺史。显庆四年,为度支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官职),又因不舍规定而被罢免。不久被拜为润州刺史,在金紫光禄大夫的位置上,因老而交还政事。临死时告诫他的儿子说:
生死是人生的常理,就像有清晨有黄昏一样,我死后用平常的服饰装殓,初一、十五不要杀牲祭奠。不要用占卜的方式选择下葬的日子,陪葬的器物就是陶器漆器,棺木就用一般的木头。坟墓的高度能够审识就可以了,墓碑上写上任职和生卒年月就可以了,不写那些虚浮夸耀的言词。
卢承庆死后官加幽州都督,谥号为
。当初。卢承庆管考评选拔百官的时候,待考的官员中,有一个主管漕运的官员因遇大风而损失漕运米粮,卢承庆考定为:
漕运损失粮食评为中下级
。那人脸色自若,不解释就退去了。卢承庆欣赏那人有宽宏气度,改批为:
天灾不是凭借个人的力量所能避免的,评为中中级。
那个人仍既没有高兴的神采,也没有惭愧的言词。卢承庆对他很是嘉许,他又改注为:
宠辱不惊,评为中上级。
他能表彰别人的优点,就像这样。
(二)李笠翁说:
卢承庆几次更改考评等级,是出于怜惜人才的好意,但他的心意虽值得嘉奖,行为却不可效仿。恐怕会让后世人大开反复无常的风气。
大凡那些收受别人的贿赂,把下等考评改为中等,中等考评改为上等的人,都会说: “
我想当卢承庆罢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为公事也为私事提供了方便之门,对国家有利的事也可以成为对国家有弊的突破口。不要说为自己损害国家的事不能做,即使是为公兴利的事情,也不能擅自改变现成的规定。
为您推荐:
扫描下载二维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卢承庆.字子馀.幽州琢人.父赤松.为隋河东令.与高祖雅故.闻兴兵.迎见霍邑.拜邢台兵部郎中.承庆美仪矩.博学而才.少袭爵.贞观初为秦州参军.入奏军事.太宗伟其辩.擢考功员外郎.累迁民部侍郎.帝问历代户牌.承庆叙夏商至周隋增损曲折.引据该详.帝嗟赏.俄兼俭校兵部侍郎.知五品选.辞曰:“选事在尚书.臣掌之.为出位. 帝不许曰 题目和参考答案——精英家教网——
暑假天气热?在家里学北京名师课程,
&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卢承庆,字子馀,幽州琢人。父赤松,为隋河东令,与高祖雅故。闻兴兵,迎见霍邑,拜邢台兵部郎中。承庆美仪矩,博学而才,少袭爵。贞观初为秦州参军,入奏军事,太宗伟其辩,擢考功员外郎,累迁民部侍郎。帝问历代户牌,承庆叙夏商至周隋增损曲折,引据该详,帝嗟赏。俄兼俭校兵部侍郎,知五品选。辞曰:“选事在尚书,臣掌之,为出位。”帝不许曰:“朕信卿,卿何不自信?”历雍州别驾、为尚书左丞。高宗永徽时,坐事贬简州司马,阅岁改洪州长史。帝将幸汝汤泉,故拜汝州刺史。显庆四年,以度支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坐调非法,免。俄拜润州刺史,以金紫光禄大夫致仕。卒,临终诫其子曰:“死生至理,犹朝有暮,吾死敛以常服,晦朔无荐牲,葬勿卜日,器用陶漆,棺而木椁,坟高可识,碑志著官号年月,无用虚文。”赠幽州都督,谥号曰定。初,承庆典选校百官,有一官督漕运,遭风失米,承庆考之曰:“监运损粮,考中下。”其人容色自若,无言而退。承庆重其雅量,改注曰:“非力所及,考中中。”亦无喜容,亦无愧词。承庆嘉之,又改曰:“宠辱不惊,考中上。”其能著人善,类此。 (《新唐书·卢承庆传》) 李笠翁曰:卢承庆之屡易判语,乃出于怜才热肠,然心可佳,而事不可法,虑开后世展转之门也。凡有自通贿赂而易下考为中、中考为上者,皆曰:“我欲为卢承庆耳。”是知公者即私之门,利者即弊之窦也。无论私弊不可为,即示公兴利之事,亦不得擅创于成法之外耳。 (清·李渔《笠翁别集》)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高祖雅故&&& &&&&&&&&&&&&&&&&&&&&&&&&&&&&&&&&&&&&&&& 雅故:故交,旧友 B.承庆美仪矩&&& &&&&&&&&&&&&&&&&&&&&&&&&&&&&&&&&&&&&&&& 仪矩:仪表态度 C.以金紫光禄大夫致仕&&& &&&&&&&&&&&&&&&&&&&&&&&&& 致仕:获得官位 D.引据该详,帝嗟赏&&& &&&&&&&&&&&&&&&&&&&&&&&&&&&& 该详:完备详细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卢承庆品德高尚的一组是(&&& ) ①入奏军事,太宗伟其辩 &&&&&&&&&&&&&&&&&&&&&&&&&&&&&& ②承庆叙夏商至周隋增损曲折,引据该详
③辞曰:“选事在尚书,臣掌之,为出位。” && ④帝将幸汝汤泉,故拜汝州刺史 ⑤吾死敛以常服,晦朔无荐牲 &&&&&&&&&&&&&&&&&&&&&&& ⑥又改曰:“宠辱不谅,考中上。”
A.①③⑤ &&&&&&&&&&&&&&&&& B.③⑤⑥ &&&&&&&&&&&&&&&&& C.②④⑥ &&&&&&&&&&&&&&&&& D.①②⑤
3.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卢承庆的父亲在高祖兴兵后,拜官为行邢兵部郎中;承庆很小就承袭了父亲的爵位,但他在仕途上并非一帆风顺,几次因事遭贬。 B.卢承庆任秦州参军时,入朝奏报军事情况,很善于言辞,受到太宗赏识,不久就被提拔为检校兵部侍郎,掌管五品官员的选拔。 C.卢承庆对生死看得透,临死告诫儿子,他死后丧事从俭,墓志只要写明所任官职生卒年月即可,不要那些虚浮夸耀的言词。 D.李渔认为卢承庆本心是好的,是为了爱惜人才,这一点与《新唐书》作者认识并不一致。但是又认为卢承庆做事无视法律,对后世产生了消极影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死生至理,犹朝有暮,吾死敛以常服,晦朔无荐牲
(2)卢承庆之屡易判语,乃出于怜才热肠,然心可佳,而事不可法,虑开后世展转之门也
1.C(辞去官职) 2.B(①②表现他有才干;④只说明皇上信任他。这些不是品德高尚的表现) 3.D(是一致的,并非无视法律) 4.(1)生死是人生的常理,就像有清晨有黄昏一样,我死后用平常的服饰装殓,初一、十五不要杀牲祭奠。 (2)卢承庆几次更改考评等级,是出于怜惜人才的好意,但他的心意虽值得嘉奖,行为却不可效仿,恐怕会让后世人大开反复无常的风气。 参考译文: (一)卢承庆,字子馀,幽州琢县人。父亲卢赤松,担任隋朝河东的县令,与唐高祖(李渊)是故交。听说高祖兴兵反隋,卢赤松到霍邑迎见(高祖),被授官,担任邢台兵部郎中。卢承庆容貌俊美,仪态大方,学识渊博,而且有才能,很小的时候就继承了父亲的爵位。贞观初年担任秦州的参军,上朝奏报军事情况,太宗认为他善于言辞,提升他为考功员外郎,几次升迁至民部侍郎。太宗询问历朝历代的户籍情况,卢承庆从夏商周一直说到北周、隋朝,人口的增加、减少以及其中的起伏变化,引经据典,非常具体详细,太宗大加赞赏。不久又兼任检校兵部侍郎,掌管五品官的选用。卢承庆推辞说;“选用官员的事情是尚书省的职责,我掌管是越权。”太宗不同意,说:“我相信你,你为什么不相信自己呢?”又任过雍州别驾、尚书左丞等官职,唐高宗永徽年间,犯事获罪,被贬为简州司马。一年后改任洪州长史。高宗要到汝州汤泉去,所以卢承庆被调任汝州刺史。显庆四年,为度支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官职),又因不舍规定而被罢免。不久被拜为润州刺史,在金紫光禄大夫的位置上,因老而交还政事。临死时告诫他的儿子说:“生死是人生的常理,就像有清晨有黄昏一样,我死后用平常的服饰装殓,初一、十五不要杀牲祭奠。不要用占卜的方式选择下葬的日子,陪葬的器物就是陶器漆器,棺木就用一般的木头。坟墓的高度能够审识就可以了,墓碑上写上任职和生卒年月就可以了,不写那些虚浮夸耀的言词。”卢承庆死后官加幽州都督,谥号为“定”。当初。卢承庆管考评选拔百官的时候,待考的官员中,有一个主管漕运的官员因遇大风而损失漕运米粮,卢承庆考定为:“漕运损失粮食评为中下级”。那人脸色自若,不解释就退去了。卢承庆欣赏那人有宽宏气度,改批为:“天灾不是凭借个人的力量所能避免的,评为中中级。”那个人仍既没有高兴的神采,也没有惭愧的言词。卢承庆对他很是嘉许,他又改注为:“宠辱不惊,评为中上级。”他能表彰别人的优点,就像这样。 (二)李笠翁说:“卢承庆几次更改考评等级,是出于怜惜人才的好意,但他的心意虽值得嘉奖,行为却不可效仿。恐怕会让后世人大开反复无常的风气。”大凡那些收受别人的贿赂,把下等考评改为中等,中等考评改为上等的人,都会说:“我想当卢承庆罢了。”从这里可以看出,为公事也为私事提供了方便之门,对国家有利的事也可以成为对国家有弊的突破口。不要说为自己损害国家的事不能做,即使是为公兴利的事情,也不能擅自改变现成的规定。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小石城山记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①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②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③。其上为睥睨梁欐④之形;其旁出堡坞⑤,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⑥有水声,其响之激越⑦,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⑧,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⑨,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⑩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⑾,而列是夷狄⑿,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⒀,是固⒁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⒂,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⒃,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选自唐·柳宗元《柳河东集》第二十九卷《记》) 【注释】 ①少:稍、略。②土断:山势突然断落,形成峭壁。③垠:边、岸。④睥睨(pì& nì):城上短墙,又称女墙;梁欐(lì),房屋的大梁。⑤堡坞:像小城堡的石头。⑥洞然:石子击水声。⑦激越:声音响亮清脆。⑧美箭:美竹。⑨疏数(cù)偃仰:疏密起伏。数(cù):密。偃:仰卧,引申为倒下、卧倒。仰:抬头。⑩造物者:指天。古人认为万物都是天创造的,故称天为“造物者”。⑾中州:中原地区。⑿夷狄:指偏远的永州。⒀更千百年句:经历千百年而不能一献其优美景致而被人们所赏识、承认。⒁固:真的。⒂不宜如是:不应这样做,即徒劳的把小石城山安排在荒僻的永州。⒃气之灵:地气的灵秀。 解释加点词语的意义。 (1)其一少①北而东 (2)其响之激越 (3)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2)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作者借小石城的奇景,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谕诚 贾谊 汤见设网者四面张祝曰:“自天下者,自地出者,自四方至者,皆罹我网。”汤曰:“嘻!尽之矣。非桀其孰能如此?”令去三面、舍一面,而教之祝曰:“蛛蝥作网,令之人①循绪。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高者高,欲下者下,吾请受其犯命者。”士民闻之,曰:“汤之德及禽兽矣,而况我乎!”于是下亲其上。 楚昭王当房而立,愀然有寒色,曰:“寡人朝饥,时酒二②觛,重裘而立,犹憯然有寒气,将奈我元元之百姓何?”是日也,出府之裘以衣寒者,出仓之粟以振饥者。居二年,阖闾袭郢,昭王奔隋。诸当房之赐者,请还致死于寇。阖闾一夕而五徒卧,不能赖楚,曳师而去。昭王乃复,当房之德也。 昔楚昭王与吴人战。楚军败,昭王走,屦决眥而行失之。行三十步,复旋取屦。乃至于隋,左右问曰:“王何曾惜一踦履乎?”昭王曰:“楚国虽贫,岂爱一踦屦战哉?思与偕反也。”自是之后,楚国之俗无相弃者。 文王昼卧,梦人登城而呼已曰:“我东北陬之槁骨也,速以王礼葬我。”文王曰:“诺。”觉,召吏视之,信有焉。文王曰:“速以人君礼葬之。”吏曰:“此无主矣,请以五大夫。”文王曰:“吾梦中已许之矣,奈何其倍之也?”士民闻之,曰:“我君不以梦之故而倍槁骨,况于生人乎!”于是,下信其上。 豫让事中行之君,智伯灭中行氏,豫让徙事智伯。及赵襄子破智伯,预让剂面而变容,吞炭而为哑,乞其妻所而妻费识。乃伏刺襄子,五起而弗中。襄子患之,食不甘味,一夕而五易卧,见不全身。人谓豫让曰:“子不死中行而反事其雠,何无耻之甚也!今必碎身麇躯以为智伯,何其与前异也!”豫让曰:“我事中行之君,与帷而衣之,与关而忱之。夫众人畜我,我故众人事之。及智伯分吾以衣服,啖吾以鼎实,举袂而为礼。夫国士遇我。我固国士为之报。”故曰“士为知已者死,女为悦已者容”,非冗方也,故在主而已。 【注释】①循绪:循:依照,绪,功业。②觛(dàn):小酒杯。  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叙述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汤看见布网的人四处结网,认为那是桀一样的人,于是告诫诚布网者即使对待禽兽也不要残暴。汤的这一做法让老百姓相信汤对他们一定会广施仁德。 B.楚昭王因自己酒后寒冷就推已及人,想到老百姓的疾苦,他是贾谊心中理想的君主形象。而楚昭王后来的遭遇也说明了只要君主施德于民,就能得到民的拥戴。 C.楚昭王不愿遗弃一只鞋子在战场上,且从此之后,楚国便没有相互遗弃的习俗,这则故事说明了君主的行为对世风的影响之大。 D.周文王对待枯骨的事例并非说明周文王贪生怕死,盲目迷信,而是说明了君主待人以诚的重要性。 结合最后一段,说说豫让“徒事”智伯且杀赵襄子的原因是什么?这则故事表明了作者什么观点?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空桑生李 南顿张助,于田中种禾,见李核,意欲持去,顾见空桑中有土,因殖种,以余浆灌溉。后游人见桑中反复生李,转相告语。有病目痛者息阴①下,言“李君令我目愈,谢以一豚。”目痛小疾,亦行自愈。众犬吠声,因盲者得视,远近翕赫②,其下车马常数千百,酒肉滂沱③。间一岁余,张助远出来还,见之惊曰:“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因就斫④之。 (选自东汉·应劭《风俗通义》) 【注释】 ①阴:通“荫”。②翕赫:显耀而乱纷纷的样子。③滂沱:下大雨的样子。此处形容多。④斫:砍。 解释加点词语的意义。 (1)顾见空桑中有土 (2)因殖种,以余浆灌溉 (3)以为神,转相告语(文中没有) (4)有病目痛者息阴下 (5)间一岁余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有病目痛者息阴下,言“李君令我目愈,谢以一豚。” (2)众犬吠声,因盲者得视,远近翕赫,其下车马常数千百,酒肉滂沱。 本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观鸭说??(明)吴廷翰 ①家僮取鸭卵伏之,得雏鸭数拾枚。始育,则饲之盆中,少与之水,其声呴呴然,其毛羽滈滈然,予甚爱,戏之。 ②不数日,僮以告曰:“雏鸭有毙者矣。”既而听其声,啾啾然哀鸣;视其毛羽,苏苏然以散落,予让僮不善畜也。僮曰:“是非不善畜也,畜不以水也。” ③次日,予适憩亭中,时雨初歇,池水方强,顾而乐之,凭栏而语曰:“曷不以畜鸭雏?”僮趋而去,不移时筐而至,稍出之水涯,皇皇然惊愕不已,其目睢睢然睨,其足逡逡然前而却。竿之,则遂群奔水中,或扬足而驰,或拍翅而飞,不定者良久。既乃狎水,或仰而饮,或俯而啄,三五而阵,各适其所。则又或沉或浮,或没或出,盘旋戏跃于萍藻间。既休而理羽,交口扇翅,或曳而行,或拳而立,或屈而睡,消摇相羊[1],容与如也[2]。既晡,僮将筐而归,则相与复嬉于渚,或逐于堤,或蔽于丛,不可得,遂纵之。 ④明日至,亦如之。其声嗈嗈然以和,其毛羽濯濯然以光泽。其去畜池之前仅三日,充长已倍三之一矣。 ⑤余乃叹曰:大哉造物之育万物乎!大而龙蛇之于渊泽,虎豹之于山林,细而蠛曚[3]鼋龟醯鸡[4]之于瓮、于坎、于蹄涔[5],各遂其性而已。鸭之不育于陆而育于水,亦一理也。夫反其性,造化不能以育物,圣人岂能以育民乎?君子为政,当斯民沦丧之后,烦之以法令,胁之以刑罚,诱之以智巧,荡之以淫华,本性日耗,生理日促,相与骈死而不知。一旦欲其改途易辙,驱之以道德,荡之以礼义,纳之以忠信,囿之以淳朴,靡不相顾骇愕,不信不安。及其久也,教成而化行,行安而俗美,追视昔日之所为与今日之所趋,安危利害相去什佰而千万,则虽械之使为恶,日挞之而欲其蹈刑,亦不可得矣。然则民之初生,鸭之育于盆者也。狃于习而不悟,毙于陆者也。视其毙而不知所以救,僮之让者也。反其自然之性而犹疑,试于水者也。得其所以为性而安且乐,水之狎而不归者也。生养蕃息,既富且昌,水之畜而充长也。 &&&&&&&&&&&&&&&&&&&&&&&&&&&&&&&&&&&&&&&&&&&&&&&&&&&&&&&&&&&&&& (有删节) 【注】 [1] 消摇:同“逍遥”,安闲自得。相羊:徜徉,漫游之意。屈原《离骚》:“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 [2] 容与:安逸自得的样子。[3] 蠛蠓(mèi měng):也称“蠓”,一种小飞虫。 [4] 醯(xī)鸡:小飞虫。[5] 蹄涔(cén):蹄迹中的积水。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予让僮不善畜也&&&&&&&&&&&&&&&&&&&&&&&&&& 让:责备 B.竿之,则遂群奔水中&&&&&&&&&&&&&&&&&&&&&& 竿:用竹竿驱赶 C.囿之以淳朴&&&&&&&&&&&&&&&&&&&&&&&&&&&&&& 囿:约束、规范 D.反其自然之性而犹疑,试于水者也&&&&&&&&&& 反:违背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畜不以水也 &&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追视昔日之所为与今日之所趋 & 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C.然则民之初生,鸭之育于盆者也 && 先入咸阳者王之 D.生养蕃息,既富且昌 &&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写家僮孵化出一窝小鸭子,它们稚嫩的叫声和洁净油亮的羽毛格外招人喜爱,作者忍不住要去逗弄这些小家伙玩。这是观鸭之始。 B.第②段写因为将鸭子放在盆里离水蓄养,小鸭子出现了倒毙的情形,其他的也叫声凄哀,羽毛散落。这里情节出现跌宕,为下文蓄势。 C.第③④段记叙放养小鸭子于水池之中。这里作者用夸张的手法细致生动地描写了水中鸭子的欢畅嬉闹和喜人长势。是记叙的重点。 D.第⑤段是作者由养鸭悟出的“育民”的道理,强调顺从其本性,可使民生养蕃息,既富且昌。是作者写作的落脚点所在。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小题3分) (1) 是非不善畜也,畜不以水也。 (2) 其去畜池之前仅三日,充长已倍三之一矣。 (3) 夫反其性,造化不能以育物,圣人岂能以育民乎? 有人说,本文体现了孟子的“性善论”,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 方克勤,浙宁海人也。少从乡先达学,穷研力索,至忘寝食。元季乱,隐山谷中。国初被征,起家为济宁知府。比至官,首为书悬康衢,谕天子爱养元元之意,民即有不乐,听诣府自言,禁隶卒谁何之。引耆耋坐语,讯得失。聘贤者为师,各立学,学凡数百区,学子系籍者至千人。时始诏民垦荒,阅三岁乃税。吏征率不俟期,民谓诏旨不信,辄弃去,田复荒。克勤与民约,税如期。区田为九等,以差等征发,吏不得为奸,野以日辟。岁暮转戎衣于燕,时令:役民舟者有诛。他郡以牛车从事,天雨雪,牛僵死于道,民破产十八九。民请以舟僦役,克勤曰:“吾知从民便而已,抵法非所惮也。”辄以舟行。省义之,不问。郡城坏,故事,以兵完筑。指挥使倚贵人为重,五六月,辄聚民万余人治之,民不得田,哀号往即工。克勤奋曰:“民困不救,乌用二千石为!”密闻之中书,即日诏罢役。视事三年,户口增数倍,一郡饶足。克勤为治以德化为本,不喜近名,尝曰:“近名必立威,立威必殃民,吾不忍也。”自奉简素,一布袍十年不易,日不再肉食。每行县,杯汤不肯受。兖州守因童子进二瓜,笞而却之。而于人最恩,南冠过郡者必米醪遗之,不能步者僦舟车送之。同列以事夺禄,旦夕延共食。会饮醉,投案大诟去,礼待之益恭。及酒解,来谢。克勤阳为不知者,曰:“昔之夜,吾亦大醉,不识君何谢也?”晚益畏慎,昼所为,夜必白之天,俯仰无愧怍。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从先达学,穷研力索&&&& & &&&&&&&&& 索:探求。 B.时始诏民垦荒,阅三岁乃税 & &&&&&&&&& 阅:观察。 C.故事,以兵完筑&&&&&&&&&& & &&&&&&&&& 完:修缮。 D.自奉简素,一布袍十年不易 & &&&&&&&&& 奉:供养。 9.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方克勤为官正直清廉的一组是
①克勤与民约,税如期。&&&&&&&&& &&& ②吾知从民便而已,抵法非所惮也。 ③民困不救,乌用二千石为!&&&&& &&& ④每行县,杯汤不肯受。 ⑤兖州守因童子进二瓜,笞而却之。&&& ⑥昔之夜,吾亦大醉,不识群何谢也?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③④⑤&&&& & D.②③⑥ 10.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克勤元末避乱山中。明朝初任济宁知府,做爱民之事,兴办教育。在垦荒征税之事上,他按照朝廷规定办理,取信于民,并采取很好的措施。 B.年底往燕地运军服时,方克勤为使百姓不受困苦,按照法令用船运送。他还能挺身为民,不畏权势,使朝廷下令停止农忙时征集大量百姓修郡城之事。 C.方克勤不追求名誉,过着很简朴的生活。每次巡行属县,连杯热水也不肯接受。兖州长官通过方克勤的小仆人进献两个瓜,他也退回。 D.方克勤待人诚恳,贬谪的人经过郡里,他一定给予照顾。他礼待一位被罚俸禄的同事,那人酒后失态,后向方克勤道歉,方克勤装做不知而安慰他。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民即有不乐,听诣府自言,禁隶卒谁何之。 (2)区田为九等,以差等征发,吏不得为奸,野以日辟。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唐书刘禹锡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