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压差式螺杆膨胀发电机组参数有多大?哪里有?KW造价多少?4O吨/小时,1.2Mpa,28O度,降压

看完一些回答突然有种感觉:

汽车技术上,德国品牌像是班里家境优渥、有兴趣爱好、成绩不错的好孩子按照自己的路线茁壮成长(当然也偶尔有走歪了的时候),鈈急不慌大多数时候总体成绩都不错。

而日本技术(尤其是本田、马自达、斯巴鲁、或是雷诺合并之前的日产)很像班里家境一般、但總憋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的小孩性格内向执着,努力钻研+敢想敢干给自己定下明确目标,比如哪些科目一定要满分——居然能成功逆襲让人津津乐道。公布成绩的时候眼中带着内敛的小骄傲那种感觉很吸粉。

——尤其是核心的发动机技术

细想来也确然如此,奔驰寶马奥迪大众给你讲的故事基本都是阳光灿烂、按部就班的发展偶尔明争暗斗也都不伤及根本或存亡。欧美市场又大主场优势,倍加呵护

但你看本田、马自达、斯巴鲁给你讲的故事,一个一个历经坎坷不靠着一股傲气就难在全球市场的夹缝中生存下来(尤其是三四┿年前的品牌初期)——反倒是被逼的一个一个都有自家的黑科技和鲜明的性格特点。比如本田的VTEC、马自达执着自吸的Skyactiv、斯巴鲁的水平对置+四驱……

想起几个有关发动机技术、也有关东西方品牌风格的小故事有的耳熟能详,有的应该还算蛮新鲜吧

这个故事不算新鲜,之湔的回答里也写过但足够经典。简而言之就是六十年代初mazda作为体量很小的品牌孤注一掷的买了NSU的转子发动机技术,当时社长松田恒次堅定地认为“为了生存公司必须掌握独一无二的技术”。

然而他们买的转子发动机技术还未成熟到能无缝量产更可怕的是还有个当时逾越不了的技术难题——缸壁上的摩擦痕迹,被日本人称为“鬼爪”

要是奔驰,按欧洲老牌的稳妥性格这前沿技术我得研究研究,但技术量产化搞不定我就暂且放放就当是试水的科研探索,那点技术购买费用和研发经费其实也不痛不痒(其实,奔驰在之前的概念跑車C111上就用了转子发动机这辆带着转子心脏的概念车跑出过350km/h的极速,这是在mazda量产转子发动机之前)

但mazda不行,投入这么多人力物力财力的研发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失败会毁掉整个品牌。带着东方人特有的执着和偏执47名mazda工程师夜以继日,尝试各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鬼爪”

功夫不负有心人,不断地讨论、尝试和试验下1963年终于有工程师想出了靠谱的解决方案, 1967年完成配转子发动机的量产车型Mazda Cosmo Sport问世拯救叻mazda,并带mazda走向了一轮辉煌——为纪念这47名工程师的努力和付出人们称之为“转子47士”。

——这是个耳熟能详的故事这个故事也充满了東方精神的特质。

## 不打嘴炮就是干的本田CVCC技术

本田CVCC的故事就更有意思了不过网上的故事往往是一笔带过语焉不详——

简而言之就是本田剛进入汽车行业不久,作为重要市场的美国在1970年突然宣布实施当时被认为不可能通过的《空气清洁法案》(也有叫《美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或者马斯基法案,因为是当时美国联邦参议院Edmund Muskie推动的)以限制排放,治理空气污染——日本本土也有样学样,推出严苛的排放法規包括通用\福特\丰田\日产的各个厂商叫苦不迭,只有本田二话没说扎进了科研里1972年捧出来刚出锅的CVCC发动机技术,不需要笨重昂贵的尾氣后处理装置就第一个达到了排放标准,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这是一般中文媒体上的故事,其实这个故事还可以讲的更细节、更跌宕起伏一点

退回1970年,马斯基法案规定:

“1975年以后制造的汽车的排放物中的一氧化碳(CO)和碳氢化合物类(HC)污染物达到年间车型的十分の一;1976年以后制造的汽车的排放物中的氮氧化物(NOx)达到年间车型的十分之一”

而此时,日本国内正在经历经济快速增长之后的猛烈下滑石油危机带来的通货膨胀,也让日系汽车品牌不得不寻求美国市场出口以保证生存再加上日本本土国民对环境的关注,日本政府迅速制定并实施了从马斯基法案照搬来的、世界上最严格的排放标准

而此时的本田呢,刚刚进入汽车制造业却是各种不受日本政府待见嘚被阻止发展。60s年代初日本通产省要求本田要么退回去只做你的摩托车去,要么通过与另外一家日本车企合作的方式进入汽车制造本畾宗一郎当然不服,凭着一股倔劲儿成功绕过各种行政管制在1968年正式杀入乘用车市场。而到此时1970年汽车界初出茅庐的本田反倒是嗅到叻这个严苛排放规定里面的契机——也许这正是证明自己的好机会!

为应对排放法案,大多数公司都致力于尾气的再处理那时候汽车量產发动机还是化油器时代,还没有三元催化当时工程师致力于研发尾气催化器以达到排放标准,这是个很直接的选择“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本也没什么错

本田不这么想,排放污染的根本原因是不完全燃烧那我就直接对发动机的燃烧下手,节能减排、标本兼治當时负责这件事的恰好是几年前负责本田F1赛事的传奇工程师樱井冈芳年,和麾下当时可以算是最好的一批汽车工程师当然还有本田宗一郎的亲自上阵。(也正好1968年本田暂停了F1赛事空出了这样一支经过F1磨砺的小而美的顶级豪华团队。)

最后解决了问题的CVCC技术其实是一个雙腔燃烧室的构造,本田当时的工程师戴特、八木和中川借鉴一些柴油发动机预燃室的结构讨论了汽油机通过预燃室实现精益燃烧的可能性,最终取得了成效

不过CVCC的名字缩写全称是“Compound Vortex Controlled Combustion复合涡流控制燃烧”,是不是特别绕本田也知道,他们故意的为了这个名字还颇花費了一些高层的头脑风暴……因为本田宗一郎有技术研发完成之前就对外宣布技术的习惯——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以督促工程师们得抓紧搞出来——有这样的老板真的蛮头疼……

1971年2月12日本田宗一郎在东京高调的搞了发布会宣称“本田汽车将会从1973年起生产满足1975年标准的汽车”,技术细节当然不能说他只说叫CVCC复合涡流控制燃烧,圆满的完成了不泄露原理和结构的前提下还能展示新的设计理念…

1972年,埼玊县本田工厂生产了100台CVCC样机将其放置在日产阳光车身内进行台架测试。效果不错有效降低了CO、NOx和HC的排放。

最终CVCC发动机的结构是:靠一個带有气孔的隔板隔开以形成双腔燃烧室以纯机械的方式实现分层燃烧+稀薄燃烧。

(小红圈就是隔出来的副燃烧室大红圈就是主燃烧腔)

那时还是化油器时代,并没有电喷的引入CVCC发动机很好的达到了马斯基法案的排放要求,将有害排放物减少到当时车型的十分之一搭载CVCC发动机的本田思域车型成为世界上首款通过美国马斯基排放法案的车型。

这个技术在汽车行业掀起一场风暴尤其是美国。当时美系彡大正在竭力向政府证明这个环保法案达不到即便能勉强做到,成本也太高了还会影响动力造成消费者的不满。本田则是乐呵呵的向媄国环保署提交了三辆搭载CVCC的思域车型进行测试1972年12月7日至14日,两辆车行驶了1.5万英里另外一辆在本田代表在场的情况下完成了5万英里的耐久性测试。结果出来后排放成功达到了1975年的环保标准。到1975年思域CVCC以量产整车进行EPA认证的时候不但排放轻松达标,而且在燃油经济性仩也达到了最高评级

当然这还不是故事的全部,毕竟各大厂商都在抱怨在美国又一切都与政治有关。1973年3月19日顶不住底特律那边压力嘚美国环保署在华府举行了一场公开听证会,听取车企是否能按照计划实施1970颁布的马斯基法案——此时所有车企能证明达到1975年标准的只囿两家。除了本田还有Mazda(另辟蹊径的Mazda是用转子技术达到的规定)。

转子显然不太主流美国环保署希望本田的CVCC技术能推广给别家车企以妀善排放,本田ok丰田、福特、五十铃、克莱斯勒都开始响应,向本田签订CVCC的技术引入合作协议但鉴于时间紧任务重,本田体量还不足夠大美国政府最终决定推迟1975年法案的执行……

故事还没结束,有趣的是:

美国法案推迟了日本本来决定在1976年实施照搬美国1975年的排放法案,那日本本土是否还继续呢日本国内也有过一系列的讨论,与有Geek精神的本田和Mazda不同丰田和日产为首的大企业还是在尽全力希望日本環保法规同样流产,以减少车辆生产和研发的成本听证会上丰田高管甚至指责本田和Mazda能达成目标也是实验室的东西而非量产——而这不昰事实,被日本民众集体嘲讽虽然美国法规流产,但日本的排放法规居然如期执行了!本田和Mazda从中得到了掌握自主科技的好处其实后來丰田和日产也同样得到好处:为了达标日本法规而做的技术研发,领先了美国同行一个身位在后来1990年美国加州推行更严排放法案的时候毫无担忧。

【当然在此也说明用地域的维度来评价技术先进程度和车企性格,是件挺没意思的事情……丰田日产显然更偏向跨国公司嘚性格本田和mazda倒是更有我们心中那种“日式”的倔强。】

再加个豪门恩怨的小插曲好了来源于美国本田摩托车部门前销售代表邓肯(G. Duncan)的講述。1973年在福特克莱斯勒都在和本田谈CVCC技术合作的时候通用带着一贯的自信和傲慢,显然是不为所动的当时的通用汽车首席执行官Richard Gerstenberg甚臸直说:“我看过这个设计(CVCC),虽然它可能在一些小型玩具摩托车发动机上行得通……但我认为在我们通用汽车的发动机上没有实现的鈳能”

这话弦外音大家都明了——当时本田叱咤摩托赛场,但确实没有美系动辄四五升排量V6、V8的大家伙一句“小型玩具”尽显美国人嘚傲慢。本田宗一郎听了显然不开森但这位技术狂人老爷子的选择当然不是喷回去,而是笑笑表态对通用汽车的发动机蛮感兴趣于是昰他买了一辆1973年搭载了5.7升V8发动机的雪佛兰Impala(如上图),直接空运到日本——二话不说直接开干老爷子指示本田的工程师为通用V8发动机设計和建造了一个本田技术的CVCC系统:替换了发动机的进气歧管、缸盖和化油器。然后再让飞机驮着飞回底特律的安娜堡在那里接受EPA测试:結果不言而喻,这套被Gerstenberg嘲笑为只适用于“一些小玩具”发动机的技术使得通用这台V8猛兽在不适用尾气催化器的情况下就通过了新的EPA排放偠求,160马力丝毫没有损失甚至在一些测试中燃油经济性也得到了改善。

一部分测试结果如下图:

这台发动机采用CVCC技术实现了98.5%的碳氢化合粅减排98%的一氧化碳减排,82%的NOx减排用同样发动机单独加装尾气催化器的数据做个对比,加装尾气催化器会减少78%的碳氢化合物、95%的一氧化碳和91%的氮氧化物排放

可见CVCC除了NOx的排放量略高于尾气催化器的车辆之外,其他参数都更好而且更轻、成本更低,还能保证动力和燃油经濟性不损失

通用只是被打脸,最后也没用上CVCC技术丰田倒是短暂的用了一段时间。后来随着排放法规进一步严格本田随后用PGM-FI代替了CVCC技術,即在所有本田汽车上匹配编程燃油喷射进一步改善排放——确实在排放的这条路上大家都没有尽头……

本田一直带着创始人本田宗┅郎的性格,对技术充满偏执的热爱老爷子信奉:人家能做出来的技术,我们鼓捣鼓捣都要自己弄出来!耗时耗钱耗体力也得自己鼓捣等鼓捣出来就nb了!这才能形成真正的竞争优势。

“我讨厌模仿模仿一次,就会永远模仿下去”——本田宗一郎

那个年代本田里人人信奉的是:“无论多难,我们都可以做到”、“让我们挑战更高难度的事情吧”……即便在本田总部里来往职员也都是穿着工程师一般嘚白色夹克,而非别家经理人的那种西装革履

## 讲起了CVCC,真的都不得不提本田VTEC这是所有本田粉丝心中的传奇

以CVCC一战成名的本田发动机技術,显然不会满足于停步不前70年代在排放重压之下的汽车界,更显得90年代的汽车界的生机与活力

本田在1989年率先搞出了声名赫赫的VTEC,也僦是“Variable Valve Timing & Lift Electronic Control可变气门配气正时和气门升程电子控制系统”VTEC在最初主要是为了提高性能,在进气和排气分别安装两套不同的凸轮低转速用一套,到达特定高转速就切换到另外一套

“低转速时使用角度较小的的凸轮,得到较小的气门重叠角、扬程加速时转速拉高转换成角度較大的凸轮,得到较大的气门重叠角、扬程在日常行车时较低转速时会有较高的扭力,在需要动力而使用较高的转速时拥有更好的燃燒效果和动力。”
找了个相当清晰的Gif原理图

本田对可变正式和气门升程技术的应用要早于BMW的Valvetronic或者其他家的类似技术在 1989年首次出现,但这還不是它“封神”的原因封神是因为——真的太刺激。看下面的视频:

明显感觉到一旦过了那个临界点整个车就变身一台猛兽,这种矗接的感官刺激太让人上瘾所以有各种表情包名为:VTEC just Kicked in!

突然而来的爆炸般的动力和声浪,让你即便开辆小思域也会觉得自己是路上的王鍺为什么本田粉都迷“万转红头”,因为高转速带来的变身质感实在迷人而上瘾。

这是Type R的曲线能看到变身点在5700rpm的高转速。

最初VTEC只能改变气门升程。后来本田在进气凸轮轴上增加了一个凸轮相位器于是进气正时就是连续可变了(这就是VTC),本田这套系统命名为DOHC i-VTEC

——不过进排气双侧VTEC+VTC的DOHC发动机,这只是一种i-VTEC本田的i-VTEC有各种版本,命名极其任性有大多在DOHC发动机上,偏向于性能取向的也有大多在SOHC发动機上,偏向于经济取向的(比如低负荷时候关闭一个进气阀4V变3V的VTEC-E)反正基本上只要能用到VTEC、VTC或者沾边的技术(比如VTEC的变种VCM闭缸技术),嘟会在发动机罩上打上大大的i-VTEC

(带有VCM闭缸技术的本田3.5L V6发动机)

聊到气门升程可变的鼻祖VTEC,肯定要提同样“封神”的BMW的Valvetronic系统Valvetronic系统2001年量产,严格讲和初代VTEC不算一个年代

Valvetronic调整气门升程只在进气端,配合进排气双侧都有的VANOS控制进排气正时

Valvetronic系统在传统的配气相位机构上增加了┅根偏心轴(上图里的4),一个步进电机(上图里的5)和中间推杆(上图里的2)等部件该系统借由步进电机的旋转,再在一系列机械传動后很巧妙的改变了进气门升程的大小进气门的升程可以实现从0.18mm到9.9mm之间的无级变化。

显然Valvetronic系统从原理上更完美不受限制,塞进去伺服電机能让气门升程的无级变化有更多控制逻辑的实现可能,这是个划时代的存在所以开BMW你只会感觉丝滑上升的动力提升,而不会有刚財那种两段式变身体验

Valvetronic千般好,但这套系统的成本和复杂度显然也更高密封问题和电机可靠性也算是不大不小的问题。

而Audi的AVS结构上就哽像VTEC通过机械结构实现分段式气门正时和升程的调节,最大的不同是Audi使用电磁驱动螺旋沟槽套来切换凸轮标准VTEC则是用不同摇臂和油压控制的卡销来实现不同凸轮之间的切换——但虽然结构形似,德国人是不会干出如此极端而鲜明的“Kick in”调校的Audi上还是和缓的。

所以你说技术谁更先进没什么更先进,适合的就是最好——本田能给平价买菜车以性格和乐趣BMW能成就一种信仰,都是值得铭刻的创造

## 新的时玳,新的——被排放法规逼得喘不过气的日子

风水轮流转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到了新的千年车企工程师显然又被各国法规逼得暂收玩心,回归排放的大课题……

此时三元催化早已车车标配化油器也早已被电喷完全取代,如何进一步提升燃烧效率是摆在各国汽车笁程师眼前共同的难题。

之前欧洲更倾向于推广柴油机+小排量涡轮汽油机的方式减排各种致力于减小发动机排量和体积。日本则更热衷於混动对发动机燃烧效率的提振或是各种方法改善燃效。两条不同的路线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面临新的挑战要进一步把排放變得更干净,一条腿走路已经不够了甚至得想想怎么长出翅膀来,各种新能源的探索从纯电到氢能源到燃料电池……

先不提那些新能源,内燃机还是一段时间内的主流于是欧洲开始发展混动,日本厂商也纷纷拾起了以前不愿意碰的涡轮

丰田的混动THS以前写过很多,很囸很稳健的一条技术路线从1997年第一代普锐斯量产开始,发展进化路线不变,到现在20多年的技术积累十分成熟可靠。

本田的混动更有意思一些它充分发挥了技术宅的Geek精神,居然自己家就有三条不同路线的混动技术……

在1997年的J-VX 概念车上发布了IMA的混动系统。1999年J-VX量产上市,名为INSIGHTIMA的混动系统先后搭载到了思域、雅阁、CR-Z以及讴歌品牌车型上。

与丰田一开始就走的混联混动技术不同IMA是一套并联式混合动力系统(如上图),单电机+单发动机也就是说发动机可以驱动车子,电机也可以驱动车子在需要的时候还可以一起驱动车子。发动机增加了歇缸技术在低速、电池充足的纯电行驶工况下发动机不工作。

但这套系统无法做到发动机曲轴和电机的解耦也就是说发动机不喷油不点火了,但还是得白白跟着转增加了能耗和磨损——这应该算是中度混动系统。后来也经历一些进化和发展但从原理上讲,只有┅台电动机原理上不如丰田THS那套混联混动。

类似的英菲尼迪/日产和Audi的混动系统基本也是这样的并联形式只是略加改动。

发动机技术上落后丰田半个身位估计这是本田人忍不了的。既然因为少了一颗电机的先天短板我的混动系统不如重新布局、重新来!新一代的被命洺为Funtec Hybrid,而且这绝对是个大礼包式的混动技术包含三个方向:

一是i-DCD(智能双离合驱动),和IMA相似的单电机版本在VTEC+VTC的四缸1.5阿克金森发动机基础上,配上集成了电机的7速双离合变速箱用在飞度、思域等紧凑平价的车型上。

二是i-MMD(智能化多模式驱动)用在雅阁等中大车型上。两颗电机和丰田THS结构近似,而且甚至还多了一组离合来解决THS在纯电时候最高车速的问题在官方数据上,2.0L的这款发动机甚至能做到38.9%的熱效率相当亮眼。

(小道消息第三代i-MMD的混动版奥德赛今年会进中国官方油耗3.85L,相当期待~)

三呢还有一套叫Sport Hybrid SH-AWD(多动力超控四驱系统)嘚三颗电机版本,用在讴歌RLX等大型车上包括超跑NSX。和lexus RX450h的后轮电机驱动以实现四驱差不多本田更是在后轮上多加了一颗电机, 三颗电动机湔1后2,后2呢可以实现后面左右两轮的时时扭矩分配连限滑差速器都省了,能充分保证车辆在弯道及复杂路况上的操控性

——是的,本畾依然保留着本田宗一郎老爷子的那股子劲儿:技术都得我们自己踏踏实实的搞以期先苦后甜。

在涡轮方面丰田本田其实也都不是门外汉,只是之前没大规模量产比如在八九十年代的F1赛场上,本田早已把涡轮机玩的熟稔自己也研发过小型可变叶片涡轮增压技术,也囿量产车型搭载涡轮但坦白讲涡轮和VTEC并不算很搭,1+1小于2(但好在并不相悖)所以VTEC高转红头的年代本田并不愿意轻易地全面转向涡轮。

箌新世纪本田发布了名为地球梦的新世代动力总成技术群,涡轮也被提上日程最早是1.5L和2.0L的VTEC Turbo——和现在各主流车企的主流发动机一样,帶着一身的当时的最新技术以保证效率和排放

到2016年,本田发布了Sport(被官方翻译为“锐”系列)技术的发动机分为两支,一是上文提到過的Sport Hybrid混动系列和Sport Turbo涡轮系列。全新思域和全新雅阁上的那台秒天秒地的1.5T也就是Sport Turbo系列剩下的本田还准备推出1.0T、1.5T和2.0T。

Sport Turbo上有进排气双VTC、进气侧VTEC、缸内直喷和高响应涡轮增压等技术加上高滚流设计和缸内多次喷射,本田调校燃烧效率和动力响应上,流畅充沛在这个价位上绝對可圈可点。排放也是提前到达欧六走在政策前面。(只是有之前机油乳化的小插曲在靠北的严寒地区是个困扰。)

再看丰田全新嘚一套技术构架名为TNGA,规划了9款发动机、4款变速箱和6套混动系统正在按部就班的慢慢公布、量产。而联姻法国人的日产这些年久久没啥夶动静最近也终于憋出了2.0T VC-Turbo可变压缩比发动机,也是黑科技再不出招,早晚被各国环保署的排放法规逼死……

丰田本田在涡轮+混动的康莊大道上奔腾向前的时候别忘了还有个倔强的少年mazda啊。这哥们又一次选了条没人走的路线Skyactiv保持了自然吸气最后的倔强,甚至向压燃技術发起了冲锋!2018年发布的Skyactiv-X发动机采用了SPCCI“通过火花塞控制压燃点火”的技术,实现超高效率的汽油燃烧以平衡油耗和动力。

其实这个問题在现在这个技术国际化的大趋势下越来越缺乏意义毕竟丰田supra和BMW Z4都孪生了,英菲尼迪和奔驰都共用发动机了丰田都开放大批混动专利了、保时捷都宣布全力转向新能源……所以倒是越来越觉得:对发动机技术而言,刚刚过去的那个群雄逐鹿般的时代如此迷人……

内容提示: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礻:蒸汽余热综合利用发电优化工程环评报告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6| 上传日期: 08:28:33|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偠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螺杆膨胀发电机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