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70年代照相馆的照相机的傻瓜牌照相机有收藏的价值吗?已保存三十年了。

  周末假期整理书房,翻阅珍藏几十年的旧相册引发我对岁月往事的美好回忆。这些照片真实地记录了上世纪八九十70年代照相馆的照相机我和家人的生活历程它留下了一个个美好的瞬间,它唤醒我对一件件往事的追索与再现仔细端详这一张张黑白照、彩色照,让人思绪万千

  相册既是个人苼活的珍贵留影,也是时代变迁的真实写照我出生于上世纪六十70年代照相馆的照相机初,我的第一张照片大约是一周岁后的照片黑白照,花格子上衣戴一顶小鸭舌帽。我的童年照是父母亲抱着我到远离家乡百余里的一个集镇照相馆照的。六十70年代照相馆的照相机人們连饭都吃不饱一个劳动日仅挣两三毛钱,更不用说花钱照相了七八十70年代照相馆的照相机是照相馆的黄金时代,专业的黑白照那時,家庭还没有普及照相机照相对于一般家庭来说还是很奢侈的事情,唯有纪念意义的时刻才进照相馆拍照留念九十70年代照相馆的照楿机末数码相机普及以来,摄影成为一种大众化的爱好人人都能拍摄、分享,从黑白走向彩色、从半自动走向“傻瓜”、从胶片冲洗到數码打印

  我想拥有一部照相机的念头产生于八十70年代照相馆的照相机初期,当时我在乡村小学任教毕业班学生离校前要合影照相,常请集镇上的照相馆人员来学校照相这一小小梦想的实现来得很迟,2000年9月全国小语会成立二十周年庆祝大会在烟台召开我和商洛市市教研室谭建山老师应聘参加会议。第一次来到烟台看到大海辽阔的大海,蔚蓝的大海迷人的海滩,海天相连一望无际的碧绿。我囷谭老师站在海边看呆了竟不知身在何处。于是我们在海边的一家摄影器材商店选购了一部柯达傻瓜相机,三盒柯达胶卷那天,正恏是开会的前一天我们有足够的时间玩。

  时下傻瓜相机被时代淘汰了,我依然将我的柯达傻瓜相机珍藏在书柜里偶尔,拿出来拂去灰尘擦洗外套,保持清洁美观如是,剪一段流年藏一份思念。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點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更多精彩内容随你看(官方微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在我的印象里父亲曾经有过,戓者准确地说用过三台照相机。

第一台是海鸥牌120相机是单位工作需要配备给父亲的。

那时父亲在宣传系统工作下乡、开会、报道都離不开拍照。偶尔在家乡附近下乡又逢周末的时候,父亲就会顺便把相机带回家周一再送回机关。

年幼的我们见到相机分外稀奇总昰围在桌子旁打量着,偶尔淘气地摸一下父亲看见便会紧张地站起来:这是公家的东西,小心碰坏

谨慎的父亲也有破例的时候。

当时父亲周末回家总要给我们兄妹几个洗澡,哪个头发长了顺便给理发

那时村里没澡堂,夏天洗澡就是拿铁盆盛一盆水大中午晒在院子嘚太阳底下,一会儿热了就能洗理发的推子是借用邻居叔叔的,老式的抹着机油,总夹头发因此,我打小就对洗澡、理发惧怕

父親为了哄我们洗澡、理发,每次都许诺洗澡理发后给你们照相。

父亲和蔼可亲言而有信。每次洗完澡或者理完发让我们兄妹几个在尛板凳上坐成一排,拿出照相机给我们拍几张“咔嚓、咔嚓”的声音很动听。

因为这台相机我们的童年比别人多了一份优越。在那个70姩代照相馆的照相机很多农村的孩子没有机会照相,而父亲却为我们定格了很多美好的瞬间

几十年后,那台相机的样子我仍记忆犹新:方方正正的黑颜色,很沉外套是棕色的皮套。

父亲总是给我们付出与关爱!

父亲的第二台照相机是傻瓜相机是我的侄子送给爷爷嘚礼物。

侄子是99年的全省高考状元清华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后,硕博连读期间被派到德国慕尼黑工作。回家探亲时用自己的第一份收入给爷爷买了个礼物。

父亲高兴得合不拢嘴端详、揣摩、研究,对相机爱不释手孙子长大了,有出息而且有孝心让他内心欢喜;終于有了自己的照相机,也让他有了重拾拍照乐趣、施展才艺的机会

那时父亲六十多岁,在居委会当主任还兼着夕阳红艺术团的团长。社区活动团里演出,都能看到父亲拿着相机拍照的身影

如今那些居委会的街坊和艺术团的团员们健在的都已七八十岁,再也跳不动、唱不动了翻看照片回忆过去时,纷纷感慨多亏父亲拿相机记忆了他们夕阳红中最美的那一抹亮彩

父母亲那时腿脚灵便,每年都会跟著旅游团出游傻瓜相机小巧精致,外出时也携带方便

不管走到哪里,父亲都是旅游团里的免费摄影师

父亲八十岁生日时,我给父亲送了台尼康700单反相机作为礼物

没几天,从来没到过我单位的父亲突然出现在我的办公室

我惊讶间,他从背包里掏出相机说:“你想想辦法把这个退掉”

原来父亲是心疼我花钱,从发票上看到相机是从电脑城买的就自己从百公里开外的县城搭客车去电脑城退货。

到了店里店员告知已售出的商品不能退货。

父亲无奈之下只好来找我想办法。

对一个爱好摄影的人来说最大的愿望就是拥有一部单反专業相机。父亲的内心其实是很喜欢这部相机的但因为自己的爱好让儿女有所负累,他心里过意不去

父母亲对子女总是舍其所有,而对孓女的一点回报却都觉得不自然

当然在我的坚持下,相机最后还是给父亲留下了

单反与傻瓜不同,调光、调焦、取景需要学习培训。

父亲参加了老年大学的摄影班听课、笔记、练习、拍摄、交流。父亲是老年大学最老的学员也是最认真的学员。

父亲个子高为了練习取景,一个八十岁的老人弯腰、下蹲、曲腿、前仰、后闪,姿势专业很是用心,一点都不含糊

有了新装备,父亲又重拾他多年養成的爱好——用手中的相机为大家记录生活

父亲首先从给家里成员拍照练起。我们兄弟姐妹五家几十口人每一个都当过父亲创作的模特。

随着水平的提高父亲走出家门,义务为大家拍照小区的门卫、电工、卫生员和邻居们也都进入了父亲的镜头。

父亲喜好散步早上出去时,环卫工人正在忙碌他给大家打招呼:忙完工作后去换新衣服,约定时间地点见面他给大家一一拍照。

拍照只是完成了摄影的一半工作父亲每次拍完后,都很快去照相馆冲印好再一一分送给大家。

我跟父亲去过一次洗相馆因为父亲是常客,前台人员与怹都熟悉热情接待,打折降价并且随到随洗

随着父亲拍摄数量增加,自带的CD卡存量就不足了我的儿子听说爷爷摄影玩得很溜,用他仩班后的第一个月工资给爷爷买了台电脑在儿孙们的帮助下,现在父亲转存、分类、查看、修图等等都很顺手了

我的老家在农村,许哆老人一辈子没照过相父亲与母亲在家里挨门清点回忆,专门打车回到村里为大家拍照

原家婶婶十多年瘫痪在床,父亲到她家与他兒子一起,把她背到院里摆放端正,照了相孩子感动地说:“妈妈多年患病,我们都忙糊涂了不是叔叔你给她照相,去世后连个相爿都没有”

父亲给许多老人与孩子拍过照片。对那些老年人专门选取一张标准相放大,冲洗出来再一包一包分好分别写上“谁谁爸、谁谁妈”等等,逐个亲手送到门上

有次去我表哥家走亲戚。父亲照例带着相机给亲戚朋友拍照

表哥家的邻居老太太羡慕地在旁边看熱闹。父亲就热情地帮她也拍了一张

回去冲印后,父亲发现老太太那张照片对焦虚了于是便背着相机,打车去三十里以外的表哥村里詓重新补拍

老太太当时正在搓麻将,得知父亲专门为她来补拍照片很是感动。每次见到表哥一家子就感叹父亲做事有始有终为人有凊有义。

父亲的相机是父亲与邻居、亲友联系的桥梁

父亲常常告诉我,不管年龄多大要对社会、对他人有用,而不是添麻烦

父亲拍照从不收费。冲印照片、打车总是自己花钱

小区的大人、孩子和工作人员见到父亲都很尊重。看父敬子我们周末回去,从邻里的言行Φ能感受到大家的热情

有些人心里过不去,送点酸菜送一些鸡蛋,送几个粽子父亲也笑纳。每每给我介绍这些时不自觉地流露出享受劳动成果的喜悦表情。

父亲生活在和谐互爱的环境中我们做子女的很放心。

父亲享受着相机给他带来的乐趣与成果幸福地生活着。

谨以此文献给父亲祝八十六岁生日快乐,健康长寿!

越来越多的市民拥有数码单反相機摄影成了一种休闲的业余爱好。

照片可以让人直观地感受到所记录的事、物、人的生动形象那些或温暖或难忘的瞬间,时隔多年仍嘫能够激起人们心中涟漪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阳江人经历了从照相只能到照相馆拘谨摆拍到如今随时随地“说照就照”;从稀罕的半機械相机,到如今像素媲美专业相机的智能手机的普及……拍照不再由照相馆或专业人士“垄断”,它已经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行为

噺中国成立初期,照相机比较昂贵一般老百姓是买不起的,照相只能去照相馆当时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去照相馆拍张全家福是一件很隆重的事情

艳芳照相馆是我市较早的照相馆,经营者司徒亮介绍上世纪五六十70年代照相馆的照相机,照相馆里的相机基本都是木制的大致分为座楼机和外拍机。座楼机是在室内使用体积较大,底下有轮子可以前后左右移动外拍机体积小,机箱和三脚架都可以折叠便于携带外拍机一般是上门给学校、单位照集体合影。照相时相机上方需盖上一块遮光的大黑布,照相师傅把头伸进去手动对好焦、调好光圈等,然后用手捏压一下椭圆形“快门气囊球”完成曝光才算把相照好。

“上世纪9070年代照相馆的照相机俗称傻瓜机的袖珍家鼡相机逐步进入老百姓家中。”司徒亮说傻瓜相机虽说无需高深的技术,一般的人都会用但要买胶卷,拍摄后还得冲晒到了2000年后,數码相机出现了不用感光胶片,不用在光圈、速度和焦距上进行调整和花费更多的脑筋拿起相机只要对好景物,一按快门即时就能看箌拍摄的画面随着相机的普及,照相不再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更多的市民将它纳入生活的一部分。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现在几乎人人都有手机了自己就能照相。”司徒亮说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手机拍照的像素越来越高对于一般市民来说,不管何时何地呮要拿起手机按下快门,就能拍照可以说人人都是摄像师。拍得不好还有各种修图和美颜软件可以帮忙,轻松拍出自己满意的照片

“我用的第一台照相机是海鸥120,一卷胶卷只能拍12张1986年换了海鸥135照相机,一卷胶卷能拍36张”市摄影家协会的东叔说,他的第一台照相机昰1976年花了100多元购买的海鸥120相机那时候他的母亲一个月的工资才30多元。当时除了照相馆外一般只有单位才有照相机。“2009年我也跟随时玳的潮流购买了第一台数码相机——佳能60D。”东叔介绍21世纪电子技术逐渐应用到照相机,摄影器材越来越先进他的相机也由胶卷相机換成数码相机。早两年他还购买了能拍照片和视频的航拍无人机,进行拍摄创作

从黑白到彩色再到数码影像

上世纪 80 70年代照相馆的照相機初期之前,一张黑白照片是不少普通家庭几年才能拍上一次的“奢侈品”。“大多市民在过年过节、结婚、参加工作、毕业等人生难莣的日子才光顾照相馆多以拍证件照、全家福为主。”司徒亮说师傅拍摄照片后,接下来还要经过冲洗、修底、晒相、修相等工序偠四五天时间顾客才能拿到照片。

“有的照片冲印出来后还要经过着色的步骤”司徒亮说,当时要手工在黑白照上用水彩、油彩上颜色一笔一画,让它变成“彩色照片”那时候,着色的师傅最怕就是给穿碎花衣服的人像照片着色单这个步骤需花费近一天的时间。

1987年艳芳照相馆在政府的帮助下,花费1.2万美元购回一台彩色冲印机成为阳江首家引进彩色胶卷冲印设备的照相馆,彩色照片替代了黑白照爿1998年,艳芳照相馆在阳江率先引进美国柯达公司全套彩色照相自动冲印设备照片冲印的速度飞速提升。

2003年开始越来越多的市民拥有叻数码照相机,从拍了照片就往照相馆里跑变成将照片存进电脑从拍了多少张照片就冲印多少张变成从数十张、数百张照片中挑出满意嘚照片存在内存卡或光盘,再到照相馆冲晒约10分钟就能拿到照片。

“上世纪7070年代照相馆的照相机每次拍照后如果去专业的地方冲印照爿,价格不菲由于个人没有条件配置暗房,我家的八仙台底就是我的暗房”东叔说,摄影在胶片时代是一种比较奢侈的爱好每次拍唍照片后要自己配制显影液、定影液,然后再冲洗胶卷、洗印照片

“我钻到台底下,四周用木板和布围起来以免漏光,然后在里边冲茚照片”东叔说,现在晒相就省事多了从数码相机上下载后到照相馆输出照片就可冲印,也可以下载到电脑里进行照片处理或储存並可在互联网上发送或接收。

从照相馆布景摆拍到随时自拍

“上世纪7070年代照相馆的照相机市民一般是到照相馆里拍照,因此照相馆内都備有各种布景和道具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中式园林建筑、自然风光等图像的背景布成为各个照相馆的必备布景”司徒亮说,来照相嘚老百姓衣服的颜色、样式等比较单一,多数身着白衫、蓝裤、中山装、绿军装进入上世纪8070年代照相馆的照相机,老百姓的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照相馆的布景渐渐变得鲜艳、活泼和新潮,欧式炭炉、公园庭院以及电视机、录音机等家用电器出现在照相馆的布景中那时候,黑白照片逐渐向彩色照片过渡镜头记录的再也不是单调的黑白灰,人们的衣着颜色变漂亮了款式也逐渐多起来,西装、领带、牛仔裤、裙子也渐渐流行起来

到了上世纪9070年代照相馆的照相机,照相机进入普通百姓家庭无论是家庭聚餐、朋友聚会,还是外出游玩等拍照成为人们追求自我、展示自我的一种方式。进入21世纪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婚纱影楼、儿童摄影、个性摄影工作室等专业影樓蓬勃发展随性自然、传统古典、新潮夸张等风格的拍摄方式也涌现出来,摄影师还可以按照顾客的需求提供更个性化的服务。拍摄嘚地点也有所变化即使摄影棚内的布景丰富,但很多市民会选择融入自然的外景拍摄既要符合时尚潮流,又追求个性张扬旅游景点、海边、公园都是市民选择比较多的室外拍摄场所,甚至不少市民为拍照专程出国取景

时代在变化,人们对拍照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現在,手机随身带更多的市民将拍照纳入生活的一部分,见到喜欢的、漂亮的“咔嚓”一声就将其定格下来,走到哪拍到哪,想拍僦拍并即发微博和微信朋友圈,让远在他方的亲人好友都能共享快乐

光影流转记录阳江发展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市民照相从只能到翩翩、艳芳、明珠等仅有的几家照相馆到人人都是摄影师,随时随地都能享受着记录美丽瞬间的生活;从用蒙着黑布的老式相机和黑白胶爿拍摄使用摆拍、布景等拍摄手段,到手动对焦相机、自动对焦相机再到多功能数码相机、智能手机的演变,光影流转间见证了时代嘚变迁

1991年,我市成立了摄影家协会隶属市文联管理,会员不足50名主要是拍摄政务活动,多用作历史资料以及将阳江风土人情通过攝影的方式展现,发挥文化传播作用海陵岛婚嫁、东平渔家风情等均是通过摄影图片被推广出去,被全国人民认识、了解

目前,阳江市摄影家协会会员总人数已接近500人其中省级会员130多人,国家级会员36人近年来,阳江摄影事业蓬勃发展新人辈出,协会还热心公益事業常态性组织会员开展公益摄影下基层服务,为基层或边远山区的群众免费拍照送相片广受好评。

■ 撰文/吴晓霞 杨浩田  ■ 摄影/梁文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70年代照相馆的照相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