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教育心理学理论理论都是用什么来做实验

电大12秋社会心理学答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电大12秋社会心理学答案
上传于||文档简介
&&电​大​社​会​心​理​学​答​案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20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
&(227人关注)说说历史上经典的心理学实验_宇宙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482,940贴子:
说说历史上经典的心理学实验
【感觉剥夺实验】.是由贝克斯顿(Bexton)、赫伦(Heron)、(Scott)于1954年在加拿大的一所大学的实验室进行的。被试是自愿报名的大学生,每天的报酬是20美元(当时大学生打工一般每小时可以挣50美分),所以大学生都极其愿意参加实验。 所有的被试每天要做的事是每天24小时躺在有光的小屋的床上,尽可能长(只要他愿意)。被试有吃饭的时间、上厕所的时间。严格控制被试的感觉输入,如给被试戴上半透明的塑料眼罩,可以透进散射光,但没有图形视觉;给被试戴上纸板做的和棉手套,限制他们的触觉;头枕在用U形泡沫橡胶做的枕头上,同时用空气调节器的单调嗡嗡声限制他们的听觉。.实验前,大多数被试以为能利用这个机会好好睡一觉,或者考虑论文、课程计划。但后来他们报告说,对任何事情都不能进行清晰的思考,哪怕是在很短的内。他们不能集中注意力,思维活动似乎是“跳来跳去”的。.感觉剥夺实验停止后,这种影响仍在持续。 具体地,对于简单的作业,如词或数字的记忆,感觉剥夺没有影响;对于中等难度的作业,如移动单词中的字母问题,感觉剥夺也没有什么影响;对于复杂的问题,如需要高水平语言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创造测验、单词联想测验,接受过感觉剥夺的被试不如未接受感觉剥夺的被试的成绩好。感觉剥夺影响了复杂的思维过程或认识过程。 .从感觉剥夺实验中,还发现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那就是接受感觉剥夺实验的被试中有50%报告有幻觉,其中大多数是视幻觉,也有被试报告有听幻觉或触幻觉。视幻觉大多在感觉剥夺的第三天出现,幻觉经验大多是简单的,如光的闪烁,没有形状,常常出现于视野的边缘。听幻觉包括狗的狂吠声、警钟声、打字声、警笛声、滴水声等。触幻觉的例子有,感到冰冷的钢块压在前额和面颊,感到有人从身体下面把床垫抽走。
0基础电脑培训——变身高富帅!
【三山实验】.心理学家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三山实验”:如图所示,在一个立体沙丘模型上错落摆放了三座山丘,首先让儿童从前后、左右不同方位观察这座模型,然后让儿童看四张从前后、左右四个方位所摄的沙丘的照片,让儿童指出和自己站在不同方位的另外一人(实验者或娃娃)所看到的沙丘情景与哪张照片一样。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无一例外地认为别人在另一个角度看到的沙丘和自己所站的角度看到的沙丘是一样的!这个实验证明了前运算思维缺乏逻辑性的表现之一是不具备能力——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待事物的能力。.后来有人对的实验方法提出质疑,认为幼儿在类似的实验中可以是不自我中心的。但不管怎么说,幼儿在生活中带有一些从自己的感受、体验出发的特点,却是一个事实。
【布雷迪的猴子】.这是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两只活泼的猴子被分别缚在两张电椅上,电流是每20秒激发一次。被电击的滋味当然不好受,它们开始号叫挣扎。    然而,猴子不愧为灵长类动物,甲猴子很快发现,它的电椅有一个压杆,只要在电流袭来之前压一下压杆,就可免遭电击;而乙猴子却发现,它的电椅上没有压杆。于是,甲猴子就担负起压杆的责任,他紧张的估算着电流袭来的时间——结果是,要么两只猴子同时逃脱电击,要么它们一起受苦。是逃脱还是受苦,这完全取决于甲猴子,于是甲猴子就背负着超强的心理负荷和责任感,而乙猴子虽然很无奈,却无忧无虑——最后,甲猴子得了胃溃疡,乙猴子却安然无恙。     朋友,其实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我们中的很多人背负着超强的心理负荷和责任感,也有很多人对现实的残酷感到无奈。也许有时候,我们真的需要无奈一点,少一点心理压力,少一点心灵负荷,不是吗?然而,我不禁想追问一句,那只乙猴子真的是安然无恙吗?它是绝对健康的吗?也许,无奈终究会使它崩溃。在现实社会中,你愿意扮演哪只猴子的角色呢?
剩下的吃完饭再更
小白鼠:还好不是我······
【皮格马利翁效应】 .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做了一个实验:他们来到一所小学,煞有介事地对所有学生进行智能测验。然后把一份学生名单通知有关教师,说这些名单上的学生被鉴定为“新近开的花朵”,具有在不久的将来产生“学生冲刺”的潜力,并再三嘱咐教师对此“保密”。其实,这份学生名单是随意拟定的,根本没有依据智能测验的结果,但八个月后再次进行智能测验时,奇迹出现了:凡被列入此名单的学生,不但成绩提高很快,而且性格开朗,求知欲望强烈,与教师的感情也特别深厚。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借用希腊神话中一王子的名字,将这个实验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传说皮格马利翁王子爱上了一座少女塑像,在他热诚的期望下,塑像变成活人,并与之结为夫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迹呢?由于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都是著名的心理学家,教师对他们提供的名单深信不疑,于是在教育过程中就会产生一种积极的情感,即对名单上的学生特别厚爱,尽管名单对学生是保密的,但教师们掩饰不住的深情还是通过语言、笑貌、眼神等表现出来,在这种深情与厚爱的滋润下,学生自然会产生一种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心理,从而推动他们有了显著进步。.“皮格马利翁效应”启示我们:作为教育者,在教育自己的学生时,一定要善于把握和运用激励的手段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是一项重要而且卓有成效的教育技术。美国科学家威廉.詹姆斯研究发现,人类本性中最深切的渴求就是受到赞扬。所以,对部属最好的激励就是赞扬,学会赞扬,按照学生的心理规律和性格特征,恰如其分的给予赞扬,使他们感觉到领导对自己的厚爱,可以促使他们更加充分地挖掘自己的潜能,增强自信心,调动积极性,从而做到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我教育,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 巴甫洛夫的狗的唾液条件反射 】.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俄国生理学家伊凡·巴甫洛夫(Ivan Pavlov, )是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人。他在研究消化现象时,观察了狗的唾液分泌,即对食物的一种反应特征。他的实验方法是,把食物显示给狗,并测量其唾液分泌。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如果随同食物反复给一个中性刺激,即一个并不自动引起唾液分泌的刺激,如铃响,这狗就会逐渐“学会”在只有铃响但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分泌唾液。一个原是中性的刺激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某种反应的刺激相结合,而使动物学会对那个中性刺激做出反应,这就是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内容。.这种与食物相关的刺激与所引起的反应的关系便是所谓经典条件反射。食物引起唾液分泌是先天性的,而声响之所以能够引起唾液分泌,源自动物个体的所经历的经验。巴甫洛夫所做工作的重要性是不可估量的。他的研究公布以后不久,一些心理学家,如行为主义学派的创始人华生,开始主张一切行为都以经典性条件反射为基础。虽然在美国这一极端的看法后来并不普遍,但在俄国以经典性条件反射为基础的理论在心理学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曾占统治地位。无论如何,人们一致认为,相当一部分的行为,用经典性条件反射的观点可以作出很好的解释。
下面补充一个小知识点—— 以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为基础的行为治疗.心理学以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为基础推导出了多种心理治疗理论, 包括了厌恶疗法、系统脱敏感疗法、泛滥疗法、爆炸疗法。其中泛滥疗法和爆炸疗法被用来使个体对事物产生焦虑,并因为潜在的危险而受到道德争议。.经典条件反射可以短期使用,与人道的治疗不一样的是,花较少治疗者的时间和被治疗者的努力,这些疗法最后可以使人对某些事物感到厌恶,也可以使人减少对某些事物的厌恶。.厌恶疗法厌恶疗法(Aversion therapy)又称惩罚法,利用某些非条件刺激(如反胃、呕吐),以经典条件反射的原理使某些中性刺激(如性行为)转变为条件刺激。治疗之后使被治疗者不再产生某种行为。这种疗法通常被用在治疗酗酒和毒瘾,甚至性罪行。.系统脱敏感疗法许多人都有对某些特定事物感到恐惧或是敏感,而系统脱敏感疗法(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以渐进的方式建立一套疗程,其中每一个步骤都以条件方式使得被治疗者对这些事物的恐惧或敏感稍微减弱,在疗程结束之后,被治疗者将失去对这些特定事物的恐惧或是敏感。
【恒河猴实验】这是篇长文,也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心理学实验,慢慢看吧,相信有所收获“想要懂得爱,你必须愿意毁灭它”。1&第一个(假猴子)母亲是用布做的。它可以喷射高压空气,几乎能撕裂小猴子的皮肤。小猴子什么反应呢?它只是更加紧紧地抓住这假妈妈,因为受惊吓婴儿的本能就是如此。但我们没有放弃。我们做了另一个机械猴子妈妈。它能够猛烈地震动,但小猴子只是抓得更紧。我们做的第三猴子妈妈能够从身体里弹出铁丝网,把小猴子打飞。小猴子打飞后,爬起来,等待铁丝网收回去,然后又爬上假妈妈。我们最后做了一个‘刺猬’妈妈。它可以浑身弹出尖刺。小猴子被这些尖刺吓坏了,但是它等到刺收回去后,就回到‘妈妈’身边,紧紧抓牢。“以上是节选自 Harlow 和他学生 Suomi 在1970年的论文。Harlow,美国20世纪心理学家,以研究婴儿猴子和母猴之间的情感而闻名学界。在一系列实验中,他把新生的幼猴从母猴身边拿走,在孤立的环境下抚养。这些幼猴没有母亲或者其他猴子作伴,有的只是Harlow做的人造假妈妈。如此成长起来的猴子,没有正常社交的能力,呈现抑郁、自闭的行为。有些甚至在回到猴群后,绝食而死。读着Harlow 在论文中对被试幼猴的描述,不由得为这些幼猴揪心。虽然以人的心情去理解猴子不是一个科学的态度,但是尽管是Harlow 科学严谨的文字中,也能够看出这些幼猴的痛苦和渴望母爱。
2Harlow似乎刻意偏好这种骇人的名字。为了研究这些幼猴在成年之后能否正常的哺育后代,Harlow 尝试让他们交配。但是这些孤立抚养大的猴子身上带着抑郁、自闭的症状。他们不能够与其他猴子有正常社交,交配。于是Harlow设计一套设备,他称之为 rape rack (强奸架)。自闭的母猴被以交配的姿势绑在上面,在不能反抗的情况下完成交配。这些从小没有母爱的猴子,被证明也是没有感情能力抚养后代的。他们在强迫的交配、怀孕后产下孩子。但他们对自己的后代忽略、虐待。发生过砸碎幼猴头骨的事情。.Harlow 的实验,我们今天看来是残忍的。以现在西方对动物实验中的人道要求,这样的实验也很可能不再允许的。实际上,在Harlow开始做实验,发表论文的上世纪50年代,他的实验方法也已经引起争议。但Harlow做这些实验的目的,却是为了证实,爱,特别是母亲和孩子之间的爱,是人类必须的。.这个今天看来显而易见,无须证明的事实,在Harlow 的时代却是被主流心理学忽略,如果不是排斥的话。1950年代盛行的行为主义流派 (behaviorist) 的观点是,母亲对孩子的意义仅仅在于提供食物。他们认为母亲和孩子过度的亲密会阻碍孩子的成长,使孩子在成人后仍旧对母亲过度依赖。.Harlow 不认同当时的主流观点。他希望通过猴子实验,证明婴儿需要社交和情感接触才能正常的发育成长。
选购正品手机,来「天猫手机馆」品牌直营,正品保障,全国联保,超值实惠!「天猫手机馆」好货不限量,分期免息,大牌精品,正品低价服务优!
31923年Harlow高中毕业的时候,他对自己的寄语是:“我希望成名,但大概会变疯”。Harlow在心理学上的杰出发现果然让他成名了,但是他的方法却令人不安。为了给幼猴塑造一个孤立、压抑的环境,Harlow 设计了专门的笼子,并取名为pit of despair,也就是.“绝望之坑”.Harlow 的实验设计,乃至对设备的命名,令其学生和同事都觉得有些太极端了。Harlow的同事Snowdon见到pit of despair后不忍,问到底为何用?Harlow回答是,“这就是抑郁的感觉。”.像他的一些猴子被试一样,Harlow 当时自己也是处在抑郁的状态。根据他的学生Suomi回忆(Suomi和Harlow合作多年,参与了猴子的研究)回忆说,当Suomi加入Harlow的实验室时,发现Harlow性情大变。事后Suomi了解到Harlow的妻子被诊断癌症晚期,Harlow也因此陷入抑郁,甚至入院治疗。
4画家留给世界的是画,音乐家留给世界的是音乐.,科学家留给世界的,是他们的实验和发现。对于科学家来说,这就是他们的作品,他们的自我表达。甚至,如果我们用心理动力学的眼光来看,也是他们的自我治疗和救赎。没人可以判断Harlow 个人的痛苦,和他研究的课题间有什么联系。但没有疑问的是,Harlow用这样残酷的实验,挑战了当时行为主义流派的观点,说明了“爱”对灵长类动物的重要。.在50年代的心理学界,“爱”这样“不科学”的说法是不被心理学家们所接受的。在一次学术大会,每当 Harlow 用到“love” 这个词,另一位心理学家就纠正道,“你的意思是指临近(proximity)吧?“ 终于 Harlow 忍无可忍怒道,“也许你对爱的全部理解仅限于临近。感谢上帝,我可不是这么感情贫瘠!”.Harlow 研究中最令我意外的发现,是therapist monkey,或者叫做“心理治疗师猴子”。他们培育了几只小母猴。这些母猴在孤立的笼子里生活,但是也有机会每天和其他猴子有互动,并得以正常成长。当这些猴子3个月大的时候,让她们和那些在孤独环境下长大的病猴接触。神奇的是,她们会执著的去跟那些病猴互动。经过几个月的不离不弃,那些病猴居然“从阴影中走出来”,恢复社会功能。@简里里老师曾经说过,有些人是天生心理咨询师。这样的实验结果,给人以希望。.心理咨询师猴子和病猴.1958年,Harlow刚刚当上美国心理协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的会长。在这年协会的年会上他发表了一篇名为《The Nature of Love》(爱的本质) 的致辞。他的学生 Suomi 后来回忆,这篇致辞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轰动一时,成为业内人士印象深刻的一个情景。在这篇精彩致辞的结尾,Harlow 这么说:.“不管历史如何走向,可以欣慰的是,我们已经接窥见到了爱的本质。”
【狗是如何变疯的】.20世纪初,在俄国一间动物实验室里,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实验正在进行。实验者在屏幕上分别打出圆形和细长型的椭圆形的图形。当一条被实验的狗看到圆形时,实验者就给它喂食;当狗看到的是椭圆形时,则不但不给它喂食,还要对它实行电击。.这样的实验进行过几次以后,狗只要看到圆形出现,就会显得很兴奋,口腔里会自动分泌唾液;当遇到椭圆形时,则情绪烦躁,惶恐不安,口腔中也没有唾液出现。.当这种关系建立起来后,实验者开始改变圆和椭圆的外形,使圆形越来越像椭圆形,椭圆形越来越像圆形。狗不断地学习在圆和越来越圆的椭圆之间进行区别,直到椭圆的轴率为7:8。助手接着再试更圆的椭圆,使其轴率变成8:9.这时,令人不可思议的情景出现了:此前一直非常安静的狗开始在其所站的位置上尖叫起来,四下扭动,用牙齿咬掉对皮肤进行机械刺激的仪器,甚至把连接动物室与观察室的管子也咬破了。.那条狗因为再也无法准确地辨识圆形与椭圆形,终于“疯”了。
【户兹比萨饼】.卢兹是意大利的著名心理学家,他写过一本自传式心理学阐述性作品,将自己的经历与一些心理学观点结合起来。在这本形象而有趣的小册子里,提到卢兹儿时的一件事卢兹的母亲擅长烹制比萨饼。卢家境并不富裕,经常出现在饭桌上的是蔬菜比萨饼,但不定时地,卢兹盘子里的比萨饼下,会出现美的腌肉——这是母亲偷偷留给他的,卢兹不无感动地回忆说,那块薄薄的腌肉让平淡的童年充满期望和惊喜。.卢兹根据这个回忆,在自己开的餐厅内对顾客进行了一次不动声色的试验,他在每份比萨饼里面都藏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祝福的话。几乎所有的顾客都表现出莫大的惊喜,没有人质疑这张纸的卫生状况,而这种内藏了祝福话语纸条的比萨饼被称为“卢兹比萨饼”,并成为意式西餐里的一道文化大餐。.卢兹通过这一实验,印证了心理学上的“表层心理”和“转折点”两个理论,所谓“表层心理”指的是个体最初看到的事情或者物品的表面现象以及最直观的原因等,例如上面提到的比萨饼,“转折点”指的是出乎意料出现的事物,并能够改变由表层心理带来的心理感受,即腌肉和小纸条。.出乎意料的收获,哪怕很小,也能让人感到巨大的惊喜。但如果这种收获事先已经知晓,那么绝不会有什么惊喜,也许,只有出乎意料才能让你的心灵喜出望外。
【阿希的从众实验(1953年)】.实验步骤:心理学者阿什(Solomon Asch)曾作了一系列用以验证从众效应的研究,其实验结果可令所有读到它的人都为之沮丧不已。.受试者们被告知,他们将与另一部分人一同参与某项视力测试,随后将出示一些图片,并要求各自回答一些十分容易和显见的问题。这个测试的陷阱在于,除受试 者本人之外,房间里还有其他实验合作者共同进行这一测试,他们将按照要求给出显然错误的答案。那么,在大多数人都犯了再明白不过的弱智错误时,受试者会与 其他人给出不同的结果么?.实验结果:受试者们要求回答的“难题”可参考下图所示他们所需做的仅是指出右侧中的哪一条线段与左侧的线段等长。你看,阿什所提的问题远未达到什么设计下一代空间站的那种难度。说实在话,一个能在这种类似 线段长度的问题上答错的人,除非是你当天早上服用了两个剂量的迷幻药,还把它擦在了眼球上(当然这将会引发其他更为可怕的“试验”,我们略过不谈)。.然而遗憾的是,当看到参与测试的其他三个人给出错误的回答时,32%的受试者也给出同样错误的答案,即使线段长度的差别达到几个英寸也依然如此。三人成虎的谚语无疑得到了验证。
试想一下,当这个问题的回答不是那么黑白分明、显而易见的时候,这个32%的比例将会上升到多少。即使我们没听懂一个笑话,我们也更愿意跟着大多数人一起笑 起来;当我们发现自己不被大多数人认可时,我们更倾向于怀疑自己的观点。小学时我们所经历过的同龄人的竞争压力和“勇敢地做你自己”之类的鼓励,仿佛都不知所踪。“嗯,我应该是一个叛经离道的独行者,这样挺好。”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总是这样说。当然,也同样是我们当中的每个人,下一步的举动就是观察其他“独行者”所做的事…………然后,确保自己与他们所做的完全一致而不相违背。
【悬崖实验】.实验时,让婴儿的母亲先后站在装置的&深&、&浅&两侧招唤婴儿,观察婴儿是否拒绝从有深度错觉的&悬崖&一边爬向母亲,借以研究婴儿的深度知觉的发生。.实验证明,出生六个月左右(甚至更早些)的婴儿,尽管母亲向他(她)招手呼唤,诱导其爬向母亲,但均被拒绝。这说明他们已经具有了深度知觉的能力。动物实验表明,凡是一出生就会行走的动物,生后不久就能看出深度而躲避&悬崖&;而生后尚需经过一定时间才会行走的动物,则和人类的婴儿一样,要到会爬一段时间以后,才能看出深度而躲避&悬崖&。.吉布森和沃克(Gibson & Walk,1961)对36名6.5~14个月会爬的婴儿进行了视崖测试,结果表明:有足够大的视崖深度时(大约90cm或更多),只有不到10%(3名)的婴儿会越过悬崖爬向母亲,而有27名婴儿从中间爬向浅滩。当深侧的方格图案距离玻璃板越来越近时,就有越来越多的婴儿爬过深滩;当视崖深度是26cm时,有38%的婴儿爬过深滩;而1m时只有8%(主要是年龄较大的婴儿)。.沃克(Walk,1979)研究发现,当视崖深度为26cm时,68%的7~9个月的婴儿爬过深滩,而10~13个月的婴儿只有23%。其结论是:1.婴儿很早就有了深度知觉;2.婴儿深度知觉的能力随着年龄的递增在不断发展;3.9个月以前的婴儿的深度知觉阈限为26cm。对婴儿视崖研究还发现,婴儿存在着深度恐惧
心理旋转实验.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当某人提起你熟悉的朋友名字时,即使这位朋友不在眼前,你的脑海中也会浮现出他(她)的形象。这种形象在心理学上称为心理表象。   以心理表象为基础,会产生一种奇异的现象,这就是有趣的心理旋转。请看第一副图,你认为它们是同一物体的两个侧面呢,.还是两个不同的物体?那么第二副图这两个物体呢? .  现在请你回想一下,刚才两次判断所花去的时间哪个长一些?.  你也许发现了,判断第一副图中的一对物体时,并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很快就能做出判断:这是同一物体的两个侧面。而对第二副中的两个物体的判断所需要的时间则长一些。其实,它们也是同一物体的两个侧面。这就产生一个问题:既然答案是一致的,为什么花费的时间却不一样呢?我们还是来听听经历过这类实验的人是怎么说的吧。他们说,在进行判断的时候,先要在脑海里想象着把图中的物体旋转一下,让两个物体方位相同,然后进行比较,做出判断,而且这种旋转的速度是有限的。.这番话说明:第一,一个物体可以在我们的脑海中形成一个映像;第二,这个映像还可以进行旋转;第三,映像旋转的速度是相对恒定的。心理学家把这种物体映像旋转的现象叫做心理旋转。由于心理旋转的速度是相对恒定的,所以旋转的角度越大,所需时间也越长;旋转角度越小,时间就越短。明白了这一点,你就很容易想通,为什么刚才的两次判断有快有慢.  如果你觉得自己刚才做的实验不够精确,可以准备好一只秒表,另找一位被试者来做。实验时,先对他这么说:我要给你看两张图,每张图上都画着一个物体。当你看到这两个图的时候,告诉我,图上画的是同一个物体的两个侧面呢,还是两个不同的物体?然后,让他看第一副图,(注意不要露出第二副图),同时按下秒表。当他开始回答时,再按一下秒表,记下所用的时间。   对第一副图的判断完成以后,把秒表复零。再问:那么旁边这两个物体呢?并露出第二副图,按下秒表……其余步骤同上。   如果这个规律在一、二位被试者身上表现得不明显,可以多找几位来做,分别算出两次判断时间的平均值,这样就更清楚了。. 一九七一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谢帕德(R.Shepard)和梅茨勒(Metzler)等做了一系列实验。实验的材料是一对对不同方位的立方体的二维形式图(见左图)。要求被试判断所用的时间。(见左图)中的A和B是两对完全相同的图形,所不同的仅仅是它们的方位,A中两个物体在平面上相差80°角,B中两个物体的深度上相差80度角。C中的一对物体是两个方位和结构都不同的物体。谢帕德和梅茨勒制作了一千六百对这类图片,他们请了八位成人被试者进行判断实验。被试者报告了他们判断时使用的方法:首先是把一个物体图形在心理旋转,直到与另一物体的方位相同,然后进行匹配比较,从而作出完全相同或完全不同的判断。以被试者对八百对同物图片判断的结果,可以看出,无论图片所示的物体是在平面上调转(即通过旋转画纸就可以实现),还是在三维深度中旋转(把物体方位旋“进”画纸中去),判断所用的时间同两物图片上的角度差异成线性关系,即旋转的度数越多,反应所用的时间越长见(见上图)。这就是著名的心理旋转的实验。.说明了以下重要事实:(1)表象这一心理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是可以用科学的实验方法证明的。心理旋转的实验恰恰证明了表象的存在,并非像行为主义心理学所断言的那样,外界刺激传入大脑,就如同进了黑箱子,人们无法知道头脑是怎样活动的。也不像机能主义心理学那样,单凭被试者的内省报告就来分析人的心理活动。认知心理学用实验进一步揭露信息在大脑中进行加工的过程。(2)证明了表象是物体的抽象的类似物的再现。在没有刺激呈现的情况下,头脑中出会对视觉信息和空间信息进行加工。表象是真实物体的类似物,它是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头脑中的,它具有直观性。大脑对表象的加工操作类似于对真实物体进行知觉时的信息加工。事实上,心理旋转正是真实的物理旋转的一种类似物。只不过表象是这种实物旋转在头脑中的复现而已,并且复现时不受任何感觉通道的束缚。
【托尔曼学习实验】.托尔曼,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的代表和目的行为主义的创始人,他对学习心理有比较大的贡献,提出整体行为模式和中介变量。他建立了符号学习理论,成为认知心理学的先驱。.符号学习理论(或符号—完形—期待理论)是托尔曼学习理论的一个核心内容。他认为学习者所学到的东西并不只是简单的机械的运动反应,而是达到目的的符号及其意义。他以一系列特别设计的实验来证实符号学习理论。.托尔曼的实验之一所用的装置如下图所示,实验开始时,白鼠被置于起点处,食物放在其中一条通路的一端。白鼠从起点至食物放置处为一次尝试。托尔曼在实验中发现,若干次尝试之后,白鼠从起点到达食物处的速度明显提高,结果如右图所示。 
他的另一个实验是一个堵塞途径的实验,如右图所示,白鼠有三条可以从起点通往食物处的道路,而且它们的远近依次递增。通常,如果依次堵塞一、二通路时,老鼠则依次通过一、二、三途径取得食物。实验中,从原来堵塞第二条路处堵塞第一条路(途径一与途径二有一段共同途径),此时老鼠已经知道途径一和途径二同时不通,径直趋向途径三而避开途径二。托尔曼以此来证明白鼠是根据&认知地图&来行动,而不是根据盲目的习惯来寻到目的物的。.认知地图(或认知图)是托尔曼符号学习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产生于头脑中的某些类似于一张现场地图的模型。托尔曼把白鼠学习迷津的行为看作是认知学习,认为白鼠学到食物所在方位,并非只是机械式的左转右转的活动联结在一起,而是它走过之后,把迷津通路中某些特征(行动方向、到达目的的距离及其之间的关系)做为符号标志,并通过对符号之间关系(手段—目的—关系)辨别,获得迷津通路的整体概念,形成一个认知地图。.潜伏学习(或潜在学习)是托尔曼提出的一种学习现象。它是指未表现在外显行为上的学习,亦即有机体在学习过程中,每一步都在学习,只是某一阶段其学习效果并未明确显示,其学习活动处于潜伏状态。1930年托尔曼等人设计了一个实验,研究白鼠学习迷津过程中食物对学习的作用。他将白鼠分为三组:甲组不给食物(无食物奖励组);乙组每天给食物(有食物奖励组),甲、乙均为控制组。丙组为实验组,开头10天不给食物,第11天才开始给食物奖励。实验结果,乙组有食物奖励,逐渐减少错误比甲组快,但实验组丙自给食物奖励后,其误下降比乙组更快。他由此得出结论:丙组在开头10天的练习中虽不其食物,但在每次练习中同样地探索迷津的每一部分,形成了认知地图,不过未表现在外部行为中而已。托尔曼把这种现象称为潜伏学习。它的效果正是有机体在追求目的时运用已有认知的结果。
【首因效应实验】.美国心理学家卢钦斯(A.Ladins,1957)用编撰的两段文字作为实验材料研究了首因效应现象。他编撰的文字材料主要是描写一个名叫吉姆的男孩的生活片段,第一段文字将吉姆描写成热情并外向的人,另一段文字则相反,把他描写成冷淡而内向的人。例如,第一段中说吉姆与朋友一起去上学,走在撒满阳光的马路上,与店铺里的熟人说话,与新结识的女孩子打招呼等;第二段中说吉姆放学后一个人步行回家,他走在马路的背阴一侧,他没有与新近结识的女孩子打招呼等。在实验中,卢钦斯把两段文字加以组合: .第一组,描写吉姆热情外向的文字先出现,冷淡内向的文字后出现。 第二组,描写吉姆冷淡内向的文字先出现,热情外向的文字后出现。 第三组,只显示描写吉姆热情外向的文字。 第四组,只显示描写吉姆冷淡内向的文字。 .  卢钦斯让四组被试分别阅读一组文字材料,然后回答一个问题&吉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结果发现,. 第一组认为吉姆是友好的被试有78%, 第二组认为吉姆是友好的被试只有18%, 第三组认为吉姆是友好的被试有95%, 第四组认为吉姆是友好的被试只有3%。.这项研究结果证明,信息呈现的顺序会对社会认知产生影响,先呈现的信息比后呈现的信息有更大的影响作用。但是,卢钦斯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如果在两段文字之间插入某些其他活动,如做数学题、听故事等,则大部分被试会根据活动以后得到的信息对吉姆进行判断,也就是说,最近获得的信息对他们的社会知觉起到了更大的影响作用,这个现象叫做近因效应。 .  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研究发现, 近因效应一般不如首因效应明显和普遍。在印象形成过程中,当不断有足够引人注意的新信息,或者原来的印象已经淡忘时,新近获得的信息的作用就会较大,就会发生近因效应。个性特点也影响近因效应或首因效应的发生。一般心理上开放、灵活的人容易受近因效应的影响;而心理上保持高度一致,具有稳定倾向的人,容易受首因效应的影响。
【蔡格尼克效应实验】.也许你有过这样的经验,考试(特别是政治、历史考试)前对学科内容倒背如流,过几天也不容易忘记。但考试后对所背的内容遗忘得特别的快。这是什么原因呢?.1927年,德国心理学家蔡格尼克进行了一项记忆实验:让接受测试的人完成18-22个拼版、算术等简单课题。当每个人完成一半的题目时,被故意打断。实验人员让他们去做另一项课题,直到完成该项课题。最后要求他们回忆所有的工作任务。结果发现:未完成的课题被回忆起来的有68%,而已完成课题的回忆率则是43%。这说明人在完成某任务时引起的紧张状态会一直持续到任务完成。如果工作中断,这种紧张状态会让人的心理活动指向未完成的任务,从而对有关内容记忆更牢。也就是说,回忆未完成工作比回忆已完成工作更容易。这种心理规律被命名为“蔡格尼克效应”。
【鸽子迷信实验】.  斯金纳以操作条件反射和强化等心理学成果闻名于世。作为彻底的行为主义者,他认为人类的大部分行为都是经强化形成的操作条件反射,包括迷信。他认为,人们之所以会迷信是因为他们相信或推测迷信行为和某些强化的结果之间存在联系,虽然实际上两者并不相关。人们相信这种联系是因为该行为曾经被偶然地强化了一次、两次或者几次。斯金纳称之为非关联性强化。这种强化与特定行为并不一一对应,但人们却相信这种因果关系确实存在。.  为了证明自己的推论,斯金纳进行了严谨而细致的研究。研究采用的被试是8只鸽子。他首先连续几天喂这些鸽子少于它们正常进食量的食物,以便在测试时它们处于饥饿状态,由此增强寻找食物的动机,同时增加强化的效果。然后,他把鸽子放进一只箱子(心理学史上著名的斯金纳箱)。箱子里有食物分发器,而且食物分发器被设定为每隔15秒便自动放出食物,也就是说,不管鸽子做了什么,每隔15秒它都将获得一份食物,或曰奖赏,即强化。.  之后,他让每只鸽子每天都在实验箱里待几分钟,对其行为也不作任何限制,但会由两个独立的观测者(避免人为主观误差)来观测记录鸽子的行为表现,尤其是两次食物放出期间的行为表现。.  最后,斯金纳归纳分析了这些记录。他发现,鸽子们在食物发出之前的时间里,出现了一些古怪的行为,并由于食物的出现而被固着下来。有的鸽子在箱子中逆时针转圈,有的鸽子反复地将头撞向箱子上方的一个角落,还有的鸽子的头和身体呈现出一种钟摆似的动作,它们头部前伸,并且从右到左大幅度地摇摆。鸽子们表现得这些行为好象会产生食物一样。也就是说,它们变的迷信了,迷信这些动作会给它们带来食物。.  随后,斯金纳选了那只摇头的鸽子继续实验。他把两次投放食物的时间间隔慢慢拉长到1分钟。这时,他发现,鸽子表现得更加精力充沛。在两次强化间的1分钟内,这只鸽子竟像是在表演一种舞蹈,他称之为“鸽子食物舞”,那是一种典型的迷信行为。.  最后,实验要消除鸽子的这种迷信行为。这意味着在测试箱中的食物,也就是强化不能再出现。这样,迷信行为就会逐渐消退,直至完全消失。然而,让人惊奇的是,这只“跳舞”的鸽子在迷信完全消退前的这种反应次数竟超过了1万次。.  斯金纳由此认为,这一实验证明了一种迷信。鸽子行为的依据是行为和食物间的因果联系,虽然这种联系实际上并不存在。
在解释这个结果时,斯金纳还举了打保龄球的例子,因为他发现有些打保龄球的人扔出球后,球在球道上滚动时他还在转动胳膊,似乎这可以控制球,但是,这些动作并不真能对沿着球道滚动的球起作用。.  不过,斯金纳补充说,打保龄球的人转动手臂与球的运动方向之间没有任何联系也是不准确的,准确的说法是,当球离开掷球者的手之后,掷球者的行为虽然对球没有影响,但球的运动却对掷球者有反作用。换句话说,有时候球可能碰巧沿着掷球者身体移动的方向运动,球的运动及其全中或补中的结果偶然强化了掷球者的转臂行为,使掷球者相信他的转臂是有用的,从而使这种迷信得以保持。.  斯金纳这个研究成果没有引起多大的争议,并慢慢成为迷信心理方面的一个经典研究。或许有人会认为,用鸽子来做被试是欠妥当的,那么,心理学家布鲁纳和列维斯基设计的一个实验就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他们用人来做被试的一个实验同样证明了人类是多么的容易形成迷信行为。
【迷笼实验】.桑代克于19世纪末就开始进行了大量的动物学习的实验研究,其中最著名的实验是饿猫学习如何逃出迷笼获得食物的实验(1898)。图(一)桑代克迷笼实验装置.桑代克将饥饿的猫禁闭于迷笼之内,饿猫可以用抓绳或按钮等三种不同的动作逃出笼外获得食物。饥饿的猫第一次被关进迷笼时,开始盲目地乱撞乱叫,东抓西咬,经过一段时间后,它可能做对了打开迷笼门的动作,逃出笼外。桑代克重新将猫再关入笼内,图(二)桑代克实验中两只猫的摆脱潜伏期并记录每次从实验开始到猫做出打开笼门的正确动作所用的时间。经过上述多次重复实验,桑代克得出猫的学习曲线。图(二)是桑代克实验中两只猫的学习曲线。该曲线表明猫逃脱迷笼潜伏期与实验次数的关系。桑代克认为猫是在进行“尝试错误”的学习,经过多次的尝试错误,饿猫学会了打开笼门的动作。因此,有人将桑代克的这种观点称为学习的“尝试错误说”,或简称为“试误说”。
【小艾伯特实验】.小艾伯特实验是一个显示婴儿经典条件反射的实验。这项研究也是一个刺激泛化的例子。它是在1920年由约翰·布罗德斯·华生和他的助手罗莎莉·雷纳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进行的。该实验很著名,也很有争议。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布罗德斯·华生在野外观察儿童后,有兴趣寻求对他儿童反应观念的支持,此外,他推断这种恐惧是天生的,或由于非条件反应。他认为,根据经典条件反射原理,他可以使婴儿恐惧一个一般婴儿不会害怕的东西。.约翰·华生和罗莎莉·雷纳从一所医院挑选了9个月大的艾伯特进行这项研究。艾伯特的母亲是哈里特巷(Harriet Lane Home)残疾儿童的奶妈。“艾伯特是华生和雷纳进行实验的巴尔的摩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斐马克诊所一名雇员的儿子”[1]。在实验开始之前,小艾伯特接受了一系列基础情感测试:让他首次短暂地接触以下物品:白鼠、兔子、狗、猴子、有头发和无头发的面具、棉絮、焚烧的报纸等。结果发现,在此起点,小艾伯特对这些物品均不感到恐惧。.大约两个月后,当小艾伯特刚超过11个月大,华生和他的同事开始进行实验。第一步,把艾伯特放在房间中间桌上的床垫上。实验室白鼠放在靠近艾伯特处,允许他玩弄挥它。这时,儿童对白鼠并不恐惧。当白鼠在他周围游荡,他开始伸手触摸它。第二步,当艾伯特触摸白鼠时,华生和雷纳就在艾伯特身后用铁锤敲击悬挂的铁棒,制造出刺耳的声音。毫不奇怪,在这情况下,小艾伯特听到巨大声响后大哭起来,表现出恐惧。该过程重复数次。第三步,把白鼠放在艾伯特面前,没有声音刺激。艾伯特对白鼠出现在房间里感到非常痛苦,哭着转身背向白鼠,试图离开。显然,这名男婴已经将白鼠(原先的中性刺激,现在的条件刺激)与巨响(非条件刺激)建立了联系,并产生了恐惧或哭泣的情绪反应(原先对巨响的无条件反射,现在对白鼠的条件反射)。这个实验导致如下一系列的后果:巨响(非条件刺激)出现,引起恐惧(无条件反射)。白鼠(中性刺激)与巨响(非条件刺激)同时出现,引起恐惧(无条件反射)。白鼠(条件刺激)出现,引起恐惧(条件反射)。在这里,学习发生了。而且,这种恐惧对其他相似的东西也有效。在实验的17天后,当华生将一只(非白色的)兔子带到房间,艾伯特也变得不安。对于毛茸茸的狗、海豹皮大衣,甚至华生戴上有白色棉花胡须的圣诞老人面具出现在他面前,他都显示出相同的反应,不过艾伯特并不惧怕一切有毛发的东西。该实验结论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有争议。录像显示该婴儿有痴呆和发育残疾的迹象。因此小艾伯特不是正常儿童,这会影响实验的结论。还有实验伦理的争议,因为该实验完成后,实验者并未去除婴儿的条件反射,扭曲了婴儿的心理,被后来的人认为违反学术道德。2009年,Beck、Levinson和Irons想调查该实验对小艾伯特后来的生活的影响,他们发现该婴儿已经在6岁的时候死于脑水肿,因此该实验对其后来的发育的影响无从知晓。
照片上的小家伙叫就是艾伯特,当时他只有8个月零26天大。从拍照那天起,他开始收到来自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送来的礼物——耷拉着耳朵的小狗用鼻子蹭着他的衣服,小猴子在他面前沿着绳子跳舞,小灰兔安静地依偎在他的怀里,还有一只小白鼠绕着他转圈。.  看着这些新鲜事物,小艾伯特嘟起小嘴,睁着圆鼓鼓的大眼睛,摇头晃脑地打量着周围。他甚至主动伸出手,想摸摸那只小白鼠。.  一切看上去都很温馨,直到送礼人约翰·华生教授悄悄躲到小艾伯特背后,用力敲响了事先悬挂在房中的钢棒。一记响亮的“咚”声吓到了小艾伯特,他“剧烈地抽搐”,但沃森没有停止,他又敲响钢棒,小家伙开始“紧闭嘴唇,身体颤抖”,这还没完,华生冷静地第三次敲击钢棒,小艾伯特终于趴倒在坐垫上,哇哇大叫。.  这些看似恶作剧的行为,是心理学史上最出名也最富有争议的实验之一。心理学家沃森希望通过观察小艾伯特的反应,把巴甫洛夫从对狗的研究中获得的认识应用到人的身上。他和助手选定了在大学收养所做保姆的哈丽雅特·莱恩的儿子,在1920年对他进行超过3个月的实验。.  沃森认为,乖巧的小艾伯特“镇定且被动”,“实验对他的伤害应该很小”。.  对于单亲母亲莱恩来说,让孩子参加这项自己也不太明白的实验,每天可以换来1美元. 只会爬行的小艾伯特成为人类现代实验史上最年轻的实验对象。在他11个月零4天的时候,沃森开始培养小家伙对于小白鼠的恐惧。当小艾伯特每次伸手想去摸小白鼠,就会换来沃森用力敲击钢棒的巨响。一开始,“孩子吓了一跳,脸向前趴在坐垫上,但没有叫喊”,但在持续的巨响后,他“开始呜咽”,在第7次白鼠和噪声一同出现后,他只要看到白鼠就会尖叫。.  但沃森还在继续他的实验,他要实验这种恐惧是否可以转移到其他物体上。小艾伯特开始害怕长绒毛的家兔,对着曾经抚摸过的小狗大叫,他甚至不敢触碰皮毛大衣、棉花甚至是头发。.  直到今天,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还会在课堂上看到沃森拍摄的实验影片。在短短几分钟的影片里,沃森趁着小艾伯特不注意,戴上长胡子的圣诞老人面具,凑到小家伙的面前,孩子立即惊恐地睁大眼睛,撕心裂肺地哭起来。可还不会走路的他没法逃跑,只能用胖胖的小手抓着坐垫,努力把身体别过去,低头避开那张脸。.  在科学实验史上,人类进行过许多疯狂的实验。他们把猴子扔进漏斗状的笼子,让它们在这个“绝望陷阱”[]【见前礼】里产生抑郁症状,把小猫从高处一次次推下,记录它们平稳落地的细节。但“小艾伯特实验”却引发了学界广泛地讨论——实验的道德底线在哪里?
 “如果通过他们,我们能够发现根除恐惧的方法,那么这些代价都是值得的。”面对质疑,沃森这样回应。.  此后,美国心理学协会公布了实验伦理规范,严禁进行违反伦理的实验。事实上,沃森曾担任美国心理学协会主席。为了保护实验对象,他没有使用婴儿的真名,而是为他取了个代号“小艾伯特”。这似乎是他为保护这个实验对象做出的唯一努力了。.  在整个实验中,沃森一直在寻找恐惧的联系,而没有为解除这些恐惧联系做出努力。他在实验成果里这样写道:“如果不是偶然发现解除恐惧条件的办法,孩子的恐惧反应很可能一直存在下去。”.  虽然这项实验已经过去近100年,但在今天的心理学期刊上,还能看到诸如《寻找小艾伯特》、《小艾伯特到底经历了什么》等文章。来自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乐团还为他特意制作了一张专辑《献给小艾伯特的摇篮曲》。.  根据2012年年初的调查报告,小艾伯特的真名叫做道格拉斯·梅瑞崔特。他很可能患有脑积水,调查人员认为,大概是由于他的视力不佳,反应迟钝,导致他“镇定且被动”,这意味着,他从一开始就不是合适的实验对象。.  小艾伯特于1925年去世,年仅5岁。. 那首《献给小艾伯特的摇篮曲》既没有甜美的旋律,也没有母亲的喃喃细语,而是一阵阵刺耳尖刻的电子金属音乐。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理动力学理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