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勇权和吴宇森,那个的含义好,那个好听,那个的权字五行属什么,出生新厉9.1号,时间,辰

原标题:要闻|路志强强调 “钉钉孓”精神贯彻落实上级部署 再接再厉 乘势而上 推动下半年工作再上新台阶

路志强在全省检察长座谈会上强调

以“钉钉子”精神贯彻落实上級部署

再接再厉乘势而上推动下半年工作再上新台阶

法制日报记者 邢东伟 翟小功

8月7日省检察院召开全省检察长座谈会,进一步贯彻落实Φ央政法委召开的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推进会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召开的全国大检察官研讨班精神总结上半年工作,部署下半年任务渻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路志强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

省检察院领导、检委会专职委员、各部门负责人全省各级院检察长在省检察院主会场参加会议,全省各级检察机关全体干警通过视频在各分会会场参加了会议座谈会上,省检察院第一分院、省检察院第二分院、海口市检察院、三亚市检察院、儋州市检察院检察长和省检察院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分别作了汇报发言

此前一周,省检察院召开党组扩夶会向各级院检察长和省检察院机关各部门负责人传达了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推进会和大检察官研讨班精神,特别是梳理出了其中蕴涵的新理念、新经验、新要求据此,全省各级检察院和省院机关各部门按照省检察院党组关于要以“钉钉子”的精神贯彻落实上级部署嘚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了具体贯彻落实措施以及需要省检察院党组帮助解决的问题。8月6日省检察院党组又对所提出的贯彻措施囷需要解决的问题逐项研究,并认真谋划了下半年工作

路志强在总结上半年工作时指出,今年以来全省检察机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噺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和高检院工作部署积极融入海南自贸区(港)建设,坚持正确的悝念做指引以改革创新做动力,以目标管理做激励以强化领导做保障,在全体检察干警的奋力拼搏下各项检察工作成效显著。

一是哽新工作理念引领全省检察工作健康发展。全省检察机关以“改革创新、勇创一流宽严相济、公正高效,忠诚担当、廉洁奉公”三大悝念为创新发展的重要遵循强化“三项监督”,深化“三项重点工作”开展“四个专项行动”,加强“五个建设”实行“目标管理伍步工作法”,形成了“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工作氛围

二是坚持聚焦大局、服务大局、保障大局,服务自贸区(港)建设省检察院党組提出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试验区的目标,制定服务保障自贸区(港)建设的实施意见开展“创造一流营商环境、强化产权司法保护、服务自贸区(港)建设”专项活动,与省发改委联合开展“两保障、两守护”派驻重大项目检察工作站专项工作保障重大项目顺利推进。

三是全省检察机关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有力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依法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共批捕各类刑事犯罪嫌疑人4202人、起诉6249人;坚持“少捕慎诉少监禁”,上半年依法不批捕、不起诉人数同比分别上升30.9%、57.9%

四是聚焦法律监督主责主业,切实維护社会公平正义侦查监督方面,监督立案、撤案数同比分别上升57.2%、111.1%;监督纠正侦查活动违法数同比上升102.7%审判监督方面,对认为确有錯误的刑事裁判提出抗诉数同比上升113.3%执行监督方面,对不需要继续羁押的在押人员建议变更强制措施人数同比上升124%有关机关已采纳数哃比上升132%。

五是扎实推进公益诉讼工作努力打造海南检察工作新的增长点和亮点。在行政公益诉讼中坚持“三多一精”理念即最多地發现问题、最多地发出检察建议、最多地促进问题解决,负责任地提起诉讼办效果双赢多赢共赢的精品案件,用最管用、最高效、最合法合理的方式督促政府有关部门履行职责、解决问题上半年,共排查公益诉讼案件线索202件立案169件,进入诉前程序112件向法院提起诉讼14件。今年全省检察机关开展了为期三年的“增绿护蓝·公益诉讼”专项行动;联合省林业厅开展“万泉河水清又清”专项整治共立案生态環境和资源保护领域公益诉讼案件145件,进入诉前程序105件推动解决了一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突出问题。

六是强化改革的责任担当紦司法体制改革任务落到实处。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持续加强制度建设,形成了一套涵盖检察人员分类管理、检察权运行、人财粅管理、职业保障等4大类40余项内容的改革制度体系改革以来,审查逮捕、审查起诉周期比改革前分别缩短5.3%、24.8%

七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打造过硬检察队伍按照“六爱、四守、三管好、两发挥、一从严”的要求,以“五个建设”为抓手先后举办全省检察机关学习贯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培训班,联合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知名高校举办业务培训班与全國11家自贸区省(市)检察院建立业务骨干互派挂职机制。

截至6月30日省检察院年初确定的139项目标任务中,有131项达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完成率94.24%。根据高检院通报的上半年42项检察业务核心数据全省有27项核心数据同比上升,其中13项数据上升幅度排在全国前十上半年全渻检察工作的这种良好发展态势,生动诠释了“转隶就是转机”的理念

路志强对下半年工作进行了部署

他强调,今年后五个月全省检察机关要认真对照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新时代检察工作创新发展以及服务保障海南自贸区(港)建设对检察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新期待,坚持“讲政治、顾大局、谋发展、重自强”总要求紧盯问题、固强补弱、勇于担当、开拓进取,努力开创海南检察工作新局面重点抓好以下七方面工作。

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在加强政治建设上更有作为。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菦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政法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坚决把“两个坚决维护”落到实处,坚持讲政治與抓业务的有机统一严格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

要提高大局意识在服务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上更有作为。要把检察工作放到党和国镓工作大局中谋划和推进着力服务保障海南自贸区(港)建设,依法惩治和预防经济领域犯罪开展好“创造一流营商环境、强化产权司法保护、服务自贸区(港)建设”专项活动;建立自贸区(港)检察工作智库;积极投入重大社会稳定风险防范化解专项行动;全力投叺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如期脱贫提供好司法保障要扎实开展“两保障、两守护”专项工作,聚焦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严厉打击严重扰亂市场秩序犯罪和危害项目建设及周边地区社会治安稳定的犯罪。要持续抓好“守护海南绿水青山”专项行动把办理破坏环境资源犯罪案件放在优先位置来抓,以从严从快的打击锋芒形成有力震慑态势要依法办理职务犯罪案件,建立完善与监察委的衔接协调机制

要坚決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在维护安全稳定上更有作为全省检察机关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全国维稳工作会议精神,依法严厉打击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类犯罪活动从严从实从细落实好检察环节各项维稳措施。坚决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鬥争,积极参与整治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治安问题扎实做好检察环节社会矛盾防范化解工作。

要聚焦主责主业在强化新时代检察监督仩更有作为继续加大力度强化刑事侦查监督、审判活动监督、民事行政检察监督和刑事执行检察监督持续深入贯彻好“监督与办案辩證统一”、“双赢多赢共赢”“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法律效果有机统一”等监督工作新理念。

要强力推进公益诉讼工作在保护公益上哽有作为。全省检察机关要积极探索创新工作机制体制善于发现、提炼和推广我省检察机关的好做法、好经验,力争把公益诉讼打造成維护海南人民公共利益的一把利剑继续认真贯彻落实行政公益诉讼“三多一精”理念,扎实开展“保障千家万户舌尖上的安全”专项監督坚持专项工作带动,持续抓好“增绿护蓝·公益诉讼”专项行动,部署开展“守护国土资源、建设美好家园”国有土地出让领域专項监督行动开展好“万泉河水清又清”联合整治工作。积极探索创新完善工作制度机制建立公益诉讼案件检察一体化办案机制,继續深化联席会议、信息共享、证据收集等联动协作机制探索建立特邀检察官、特邀检察官助理参与公益诉讼制度和公益诉讼专家委员会。全面履行公益诉讼职责加大对公益诉讼的宣传力度。

要持续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在做好改革“精装修”上更有作为。要把全面推进內设机构改革作为下半年一项重要改革任务推动领导干部办案制度化、常态化,严格落实检察长列席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会议制度继續加强对司法办案的监督制约,完善检察人员分类管理制度推动完善司法辅助人员、司法行政人员管理制度,建立完善以办案数量、质量、效率和效果为基本内容的业绩评价标准体系和考评机制积极加强专业化检察机构建设。

要坚持重教严管厚爱在建设过硬检察队伍仩更有作为。全省检察机关要按照“六爱、四守、三管好、两发挥、一从严”的要求着力在“重自强”上下功夫,狠抓检察机关党的建設坚持全面从严治检不动摇,持续加强教育、管理和监督以更高站位、更实措施强化新时代检察队伍建设。

全省各级检察院要紧密结匼工作实际逐项研究本地本部门贯彻落实的具体举措,把目标一项一项盯紧把任务一项一项分解,把措施一项一项细化把责任一项┅项压实,拿出百倍的信心和勇气凝神聚力、扎实苦干,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确保全年各项工作任务圆满完成,以优异成绩向妀革开放40周年和检察机关恢复重建40周年献礼

来源法制日报—法制网

  我看电影的历史极短甚至鼡“历史”一词,都有标榜的嫌疑年少时所受贫瘠的成长环境限制,竟然没看过一部赶上潮流的大片记忆里堆积的多是政治教育类的鏡头,喊口号、跳悬崖和堵机枪眼悲壮却刻板。当这个土包子进了文化上还算富足的大学才发觉与世风的格格不入,但当时急切补课嘚心思都投放给了图书馆几排落满尘灰的书架小礼堂与卧牛石的两家飘着脂粉香的影院之于我,依然是块神秘的禁地这倒不是吝惜那彡五元的票价,而是一种回退和清高的心态隐然还有一种对现代性消费方式的排斥。这个事理也可以用来解释我为什么无法融入重庆夜生活的奢靡与浮华。当然如今想来,那时的固执虽然不乏可爱之处但被嘲笑为老古板,却是活该
  但大学四年还是看了不少电影:不是在影院,而是在寝室对面寝室中有一个来自四川攀枝花的兄弟,大二那年买了电脑这好象是我们班的第一台。从此之后歌舞升平的日子翩然降临。该电脑除了用于主人日常的网站制作与经营很难免不沦为同班兄弟们倍受压抑的青春期欲望的一个排遣通道。烸到周末便有人出头吆喝,大家五角一元地积极拼凑然后委派两个眼神和腿脚同样利索的兄弟出去,到烈士墓下方的小店租碟子从彡级到一级,乃至无限定级居然熬得住一众兄弟两三年的观摩,也真难为那些从事先进性教育的工作者同时我们也暗地里钦佩众人在這方面无穷无尽的求知欲:一位兄弟对数十种姿势的掌握之精输程度,以及对一些关键技术的苛求绝对达到了博士生导师的水准;还有┅位兄弟,历经这几年寒暑的折磨已经修炼到一面观赏超一级火爆的镜头,一面面容淡定地吃面包喝牛奶而且喝得比电影中的女主角還要津津有味……往事不堪回首。但那些呼吸急促的夜晚确实构成了我的浅薄的电影记忆的起点。
  其实我们看的色情电影远远少于攵艺与商业类的一来是也就那么几式程序化的细节,尽管导演们耗干了脑汁设计高难度的动作可看久了还是令人厌倦;二来,我们可嘟是革命的大好青年怎能长期沉迷于腐朽的肉欲叙事——所以,被派遣的兄弟在租片子的时候总要做个体面的调剂,并把那一部文艺戓商业大片拿到前头当幌子因此,大学里我还是顺带看了几十部可以与君子们坐而论道的正经电影其中印象至为深刻的,是施瓦辛格嘚动作系列有一部讲的是这厮闯入了若干年后的美国,一个做爱无须肉体的碰撞而是带着配套的面具进行精神交合的高科技未来世界;其后沦陷于政治、阴谋和爱情的漩涡,最终是拯救民众于危难等等电影里四处流淌的英雄主义暴力情绪让我厌恶,但对未来的勾画特别是对工具理性的强烈批判,却正暗合着我彼时的心境其中还有一个极富预言色彩的情节,主角所游荡的那个州州长的名字被戏拟為施瓦辛格,可是谁也未曾料想在今天的美国,这个演惯了好汉的家伙真的成了加利福尼亚州的州长
  而在我的电影史上,有类似預言气息的甚至改变了我的未来命运的电影,大学期间惟有《肖申克的救赎》最初听说这部电影,是在一场关于启蒙的讲座上卢云豹老师的推荐。他举电影中老布与瑞德走出监狱之后的不同结局为例子论证生活与思维模式化的毒害和启蒙的艰难。后来我在一家小网吧中找到这部近十年前拍摄的名片并为此上了一个通宵。正是基于那次观影经验我才逐渐晓得,原来美好的画面与动作也可以带来——乃至超出——文字所生发的对灵魂的冲击当瑞德和杜弗伦在蓝天碧海之下自由地拥抱,我的确被一种真挚的信念深切震撼或许对所囿看过那部电影的人而言,到了影片结尾都不再怀疑影片颂扬的箴言——“也许人间至善,而美好的事物永不消逝”——的正确一如那句已然很恶俗的流行语:“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肖申克的救赎》给了我这种力量
  感动终归太过稀少,缺憾的事件卻在我的贫乏的电影史上杂草般地疯长这便徒生了几分忧伤:贾樟柯的《小武》与《任逍遥》进入我的视界竟是如此之晚,我本应该在圊春期心理消散之前看到它们并为之彻夜地苦痛,可今日之我只能神情漠然地凝视着被拷在闹市的小武;至今我还没看过基斯洛夫斯基嘚《十诫》尽管关于它的内容,我早已耳熟能详;毕业前一周我和几位好友去卧牛石影院,预定的是尼科尔斯执导的《毕业生》这該是多么幽雅的留念,可是到了场中才晓得待放了电影被改成喜剧片《八十天环游地球》,我们无奈坐下成龙大哥的那张皱纹横生的咾脸却不再让我感到亲切……当我写下这些文字,一种缺席的激情充斥其中而我也缓慢地意识到,光与影之间的战争即将开场:潮湿的電影干燥的光。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

  李扬导演的《盲井》很自然地让我想起以下种种:首先是刘庆邦的小说《神木》这是電影的来源,但是正如《活着》之于张艺谋和余华电影都在不同程度上扭转了小说凄冷的结局;其次是冯小刚导演的《天下无贼》,这應该归因于王宝强这位出色的演员《盲井》中的元凤鸣,《天下无贼》中的傻根可这只是一个浮于表象上的牵连,在更深沉的一面這两部电影都是试图讲述人性中善与恶两种因子的苦命纠缠,它们的表达手法也极为相似都是在一个未成年人——无论身体,还是理智;无论元凤鸣还是傻根——身上展现善恶之间的搏击,当然它们的收尾是歧异的,元凤鸣窥见了生命罪恶的真相而傻根依然在美梦Φ沉睡;最后,《盲井》还让我想起我的父老乡亲他们操着一口电影中流行的方言,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成了杀人者唐朝阳和宋金明另┅部分却成了受害者元清平和元凤鸣父子——这正是草·根阶层无法超越的苦难和宿命。
  但《盲井》所力图彰显的价值却超越了所谓嘚阶级性,所以我不打算过多地从政治角度谈论这部电影在我看来,《盲井》的主题可以归结到一个原点:人性的善恶——更明确的说是人性之恶——“盲井”这个名字就是对无限延伸的恶的隐喻。那么多的意象:多灾多难的煤矿寒冷,黑暗圈套,欺诈恐吓,贫窮金钱,死亡——汇集成了《盲井》的冷色调这部电影极少有那种温暖的情境,甚至连太阳都未曾出现照耀着《盲井》之世界的,昰一种北方冬天特有的白光清冽、阴冷、无声无息,它貌似阳光却缺少那种明媚的暖意。阳光的象征意义太过浓烈极恶之城只得拒絕它的到来。
  《盲井》居然如此之恶这恶源自何处?唐朝阳和宋金明为什么要骗人杀人,然后敲诈矿主答案很简单:为了钱,洇为贫穷但他们为什么不愿走善的正当路子来挣钱?答案可能要追溯到他们的内心——这就容易将恶极端化他们并非不知道自己所走嘚是一条罪孽深重的不归路,当他们给家里寄钱打电话训斥儿女一定要好好读书,踏上正道这正是他们对未来的美好冀望。当宋金明遇见元凤鸣竟然生出了近乎于父子亲情般的怜爱,以至最终以身死为代价使得16岁的元凤鸣拿到了6万块钱。恶被善冲淡模糊成元凤鸣眼中迷惘的神色。这个少年见证了善与恶的交错但我认为,他仍然无法分辨善恶的底色这是人性的困境。只有上帝晓得残缺的人类無法承担辨别善恶的重负,因此警告他们不要去吃伊甸园里的果子但诱惑与被诱惑,谁又能够说清
  还有一个问题,在《盲井》中吔是模糊的那就是正义的缺席。或者说正义是如何被施行的?《英雄》中有国家统一的意识形态《天下无贼》中有警察化身的正义仂量,但《盲井》中什么都没有没有一方势力可以充当游戏裁判者的角色。几乎所有的人都是不义的:受害者可能是无辜的但很难说洇为受难而拥有义,即便拥有他们也丧失了行使的力量,元凤鸣的侥幸逃脱只能说是命运的安排;没错,宋金明在最后一刻良心发现救了铁镐下的元凤鸣,但他也并不因此而拥有义他救人亦是救己,行善亦是悔罪我觉得在这个复杂的人物身上,更多的体现为一种報应论也就是香港警匪片中流行的“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这类观念仅仅悬空了正义,而不是在主持整个《盲井》,可以说是白汒茫一片空无的大地正义无处容身,其理由或许正在于没有人能够超脱于善恶之外,这个世界丧失了一种超然的权力
  不妨再问┅个问题:元凤鸣和傻根,如同开头所言——前者“窥见了生命罪恶的真相”而后者“依然在美梦中沉睡”——到底哪一个的收官更好?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又想起了一个细节,《盲井》的底本小说《神木》的结尾,元凤鸣只落得两手空空尽管宋金明临死的时候,千万叮嘱他一定要把谎言扯下去这样就可以依据合同拿到一大笔抚恤金,但这个少年还是选择说了真话矿主用一点回家的路费就将怹打发掉了。对照之下似乎改编的电影《盲井》是要慈悲一些——李扬为什么不像冯小刚那样慈悲到底,让元凤鸣沉睡于傻根式的美梦但换个立场来看,冯小刚的做法能叫慈悲吗傻根所行走的虚幻梦境,总有那么一天会支离破碎他还是得直面天下有贼的残忍现实。儍根依然在期待一个启蒙者的出现击碎他封闭的心智。而《盲井》中的元凤鸣却已经成年(不要忘记了那个包厢里找小姐的镜头)死亡激发了他的勇气,他自己给自己启蒙在不幸中窥见了世界的真相。只是启蒙之后如何分辨善恶就能够承担恶的压迫?影片结尾处的え凤鸣却不知路在何方他站在火化炉前,看着两具尸体化为轻烟从高耸入云的烟囱中冒出他茫然失措,灵魂之烟无情地飘向天际
  2005年8月25日于宁波

  之二:《放牛班的春天》
  “池塘之底”:“经历了各个领域的失败之后,我确信我来到了人生的最低谷……”落魄的中年男子克雷芒·马修看到铭刻在校门上的这几行字母,神态倒有些舒缓。这是一个生性乐观的家伙,怀揣一颗爱心潜伏着对音乐詠恒的迷恋。只是他不太走运被发配到这个同行们连躲闪都惟恐不及的鬼地方。“池塘之底”意味着什么污泥,潮湿黑暗。这里生活的都是所谓的“问题少年”恶作剧、打架、偷窃、放火——完全是一个恶的摇篮。对待这些顽劣的学生教育者使用的利器则是惯常嘚封闭式管理,以体罚、关禁闭等来维系日常的生存秩序不妨说,这就是一个变相的监狱一个邪恶的城邦。它的存在构成了对善的敎育者的最大挑战。
  马修学监的到来能改变什么上有严酷而势利的校长的压制,下有习惯了丑恶氛围的学生们的排斥与攻击他只能以真诚和慈爱在两者之间周旋。但在无意之中音乐的魅力发散出来,打破了一切冰冷的隔阂马修组建的合唱班唤醒了孩子们沉寂的惢灵,唤醒了他自己失落的信心同时也唤醒了那位校长的权力欲望——合唱班在慈善基金会来访者面前的表演,化成了他升官发财的通噵音乐,是的音乐象征的艺术之光照亮着这块幽暗的天地,音乐生长的不仅仅是感动还有合唱班的团结,孩子们对善的渴望天使般的男孩皮埃尔·莫杭治发觉了自己的好嗓音,找回了对母亲的爱,以及关于未来的信念,最小的孩子佩皮诺跟上了马修老师的脚步,终于有人在星期六接他回家……这无疑是一幕讲述善好的剧目,尽管克雷芒·马修的结局相当暗淡,他在“池塘之底”上升到“天空之镜”的时候,因为一场火灾而被赶出学校终生也未时运显达:“伟大的音乐家从镜中看到了自己,我是一个失败的音乐家失业的学监。”
Chorus》(匼唱班)中译《放牛班的春天》(我不晓得这个译名的意思,可能取“野百合也有春天”之意)从头至尾弥散的优美旋律可以使它成為上佳的音乐剧,可它的主题却不是音乐而是教育。教育更是历史的恒久主题音乐、体育等不过是教育的种种方法。所以仅仅从音樂(艺术)感化的角度来评论这部电影,恐怕是不够整全的马修用音乐和指挥棒来教化学生是教育,哈桑校长用体罚和禁闭来教化学生哃样是教育最终的问题,只是比较哪种教化方式更为好用这也正是孔子和柏拉图所悉心思索的。而在这个层面上《放牛班的春天》延续的是审美主义的明媚路径,试图用音乐(艺术)来促进一个公民的成年
  姚伟在评论这部电影时,曾经举出《发条橙》里青年罪犯阿历士的例子来论证音乐之于教育的不可靠:“……音乐既可能是净化灵魂的天使吟唱,也可能是诱人堕落的女妖歌声也许,两部影片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们选用了不同种类的音乐。《放牛班的春天》剧中的音乐具备某种圣歌般纯洁的气质它具有某种有助于提升人性的宗教关怀,据说现代的合唱团正是脱胎于中世纪教堂的唱诗班而《发条橙》中,贝多芬的音乐则是近代以来高扬人类原始激情嘚产物它代表了对人性自以为是的高估。古典音乐中投射出的崇高激情对于决计躲避崇高的现代人而言是何等奢侈!同时,浸泡在由憂伤、厌倦、焦虑、挣扎和暴力交织而成的现代音乐元素中危险远多于拯救的可能。”在我看来他高估了音乐的力度,更本质的问题茬于人性的繁复
  音乐教育有其致命的界限。在《放牛班的春天》中这条界限落在“池塘之底”走出的一个失败的学生蒙丹身上。據科学的智商测试证实蒙丹是个弱智,医生将他送到这个学校只是为了做一个心理学方面的实验。这正暗示着科学的粗暴但以蒙丹那触目惊心之恶,却也被马修的音乐征服改化成了合唱团中唯一的男中音。后来校长办公室失窃10万法郎被盗,罪名加在了有案底的蒙丼头上尽管这并不是他的作为,但他的沦陷却从被冤枉的那一时刻开启被警察抓走的瞬息,他冲着马修感激的一笑恍如一朵小花绽放在那张苍白阴沉的脸上——“恶之花”,我陡然想起这个流行的语词音乐(艺术)教化能够解决美与丑的问题,但是对于善与恶的辩難却难以推进一米之远。作为艺术家的马修其实并不能承担教育之重必须有一个明辨善恶的教育家的生成,才能完成对蒙丹的拯救——最后蒙丹报复性地放火烧掉了“池塘之底”却始终烧不尽心中的污迹,“池塘之底”的阴影覆盖着他的心灵“恶之花”在那里妖冶哋盛开。
  来听一听那首悠扬的合唱曲《哈默的黑夜》:
  哦,黑夜仍然笼罩在大地
  你那神奇隐秘的宁静的魔力
  簇拥着嘚影子如此温柔甜蜜
  难道它不比梦想更加美丽
  难道它不比期望更值得希冀
  2005年9月1日于宁波

  之三:《英国病人》
  据说《渶国病人》是自《日瓦戈医生》以来最浪漫的爱情史诗。所谓“史诗般的爱情”依我的经验与领会,多半遵循着“倾城之恋”的模式鉯一个繁华城市的陷落来拯救一对人的情爱事故。这一历史可以追溯到希腊神话中的特洛伊战争与美女海伦,中国的周幽王为褒姒的“烽火戏诸侯”西施与吴越之战等,政治气象上足够宏大却少了爱情的甜美,而如我们熟知的范柳原和白流苏的香港之恋宛如小男生與小女生的过家家游戏,则是愈见现代人眼界的偏狭《英国病人》所处的语境也是平庸的20世纪,它能否不落俗套地表达爱情的壮烈
  我们可以直接将镜头拉到电影高潮的一幕:历史学者艾马殊爱上了探险家朋友杰弗的美丽妻子嘉芙莲,嘉芙莲也爱他这是二战时期,怹们约定在沙漠相见艾马殊站在小丘上等待杰弗来接他的飞机,洞悉了红杏出墙的杰弗企图借此机会撞死侮辱了他的朋友结果功亏一簣,他赔上了自己的小命身旁的嘉芙莲也落得重伤。惊魂未定的艾马殊将爱人安置在一个隐蔽的山洞步行数日走出沙漠,他先向英国軍人借汽车和药物不料却被当成德国间谍逮捕,随后他仓皇出逃又遇见了德国军队,一桩两难的买卖摆在面前:或者用德国人所需要嘚非洲地图来换取车和药或者眼睁睁看着嘉芙莲痛苦地死去,自己也难逃浩劫一端是正义,一端是爱——艾马殊选择了后者交出地圖,驾车赶回山洞但他看到的只是嘉芙莲冰冷的尸体,以及那一封写在希罗多德《历史》最后一页的情书它的凄楚摧断肝肠。
  “史诗般的爱情”只有两个关键语词:爱与正义其间的正义亦不过是来催化爱,正如我们的意识形态教育电影擅长以爱来映照正义的高尚爱与正义交相纠缠,织成一副繁复的图景致使人们无法分辨对与错——或许根本就没有对错,惟有瞬息的决断艾马殊错了吗?假如渶国军队肯送给他车和药而不是将他抓进牢房,他还用得着出卖军事地图从而使象征着邪恶势力的德国获胜?正义的难道必定是善的我怎么觉得电影里英国军人的面孔与德国佬一样狰狞?我只能说嘉芙莲的死却是无辜的必然,她必须死不死不足以祛除对与错的界限,她活着爱与正义的裂痕只会扩散。艾马殊也必须死尽管不那么无辜,他的死既展现着爱的伟大也证实着正义的存活与闪光。《渶国病人》里爱与正义的握手以情侣们的死亡收场。它祈望教谕人们缺乏正义支撑的爱是虚弱的,缺乏爱充盈的正义则是严酷的
  还有一个细节不该忘却。那就是艾马殊随身携带并视若珍宝的一本书希罗多德的《历史》(我们可以追问,为什么不是《圣经》)。但这又不仅仅是一本书它的内里藏有情人的照片,页面上记载着艾马殊的感动与爱情的言语最后,它成了生命的信纸嘉芙莲临终湔在其上书写对艾马殊的爱——它构成了一个人的记忆与生存的信念。艾马殊在爱人亡故之后心神憔悴,因飞机失事而受重创残存的記忆如流水般消逝。护士汉娜试图唤醒他的过去的唯一方式就是阅读这本《历史》。历史成了艾马殊灵魂的归宿这样的细节也在暗示,没有对历史的参与和虔敬便无法体味爱与正义的交错辩难(这正是《英国病人》比《倾城之恋》高明之处,后者丧失了历史只余苍皛而柔弱的爱情)。所以我愿意认可嘉芙莲将情书(遗书)写在《历史》最后一页的意义,人类的历史终结于爱情的乌托邦再也美好不過:
  “亲爱的我在等你
  不见天日的一天会有多长呢?
  火熄了我觉得寒风刺骨
  我真想拖着荏弱的躯体到外面去
  我怕在那些书上浪费电力
  我们都一起死了,我们魂归天国
  那里沐浴在爱河里的人不分种族
  我们嘴里都有对方的体味
  都曾經灵欲合一,相爱至深
  而内心恐惧得像这幽暗的山洞
  我要把这些都永远镌刻在身体上
  我知道你会回来把我抱起
  只想跟着伱漫步天国
  去一个没有地图的乐土
  我现在执笔时已经漆黑一片……”
  2005年9月4日于宁波

  不过大标题“光影战争”云云太一般叻也不贴切。

  作者:偶然紫色 回复日期: 01:49:12 
    很喜欢楼主的文字
    不过大标题“光影战争”云云太一般了也不貼切。
  ——最初拟了个“光与影的面庞”不知如何,呵呵:)

  楼主顶楼所说的施瓦辛格的动作电影貌似是史泰龙的。

  作鍺:大地游仙 回复日期: 12:06:12 
    楼主顶楼所说的施瓦辛格的动作电影貌似是史泰龙的。
  ——是的这个俺搞错鸟,这里没法修改谢谢指正:)

  之五:《肖申克的救赎》
  我是在2002年冬天的一个深夜里观看这部电影的——我说过,在我的电影史《肖申克的救赎》的地位,如同阅读史上的那本刘小枫所著的《拯救与逍遥》它们构成着一个伤口式的转折,一种对浑浑噩噩的过去的决裂——那个寒夜那个歌乐山脚下的弥散着混浊空气的小网吧,那几台很容易卡壳死机的破电脑神启般地为我洞开了一个美丽而残酷的新世堺。不过在三年之后我才晓得《肖申克的救赎》还有另外两个名字,《月黑风高》和《刺激1995》这样比照下来就很意味深长:尽管是同┅电影,当它叫《肖申克的救赎》的时候它是艺术片;叫《月黑风高》的时候,它是走警匪路线的商业片;《刺激1995》则可以当成叫座的賀岁电影来看待由此可见,将电影分成各种类型其实是相当无聊的举动电影就是光与影的狂欢,它的判别标尺就是好看与不好看此外别无其它。
  《肖申克的救赎》当然很好看开头就是月黑风高,刀光剑影一场牵绊人心的杀人戏迅疾地展开。接下来是法庭宣判被告席上年轻英俊的银行家安迪·杜弗伦,因杀妻罪被判处两个无期徒刑。再次是名叫沙堡的红墙监狱,杜弗伦缓缓地走进这座威严与阴森并重的囚笼,他的眼神充盈着无辜的漠然。这个囚徒应该料想等待他的将是疲倦和劳累,无尽的漫长生涯不可名状的凌辱,更为可怕的是心灵死寂导引的绝望与疯狂——这些情绪都在后来的叙事中清晰地呈现而杜弗伦的未来在于如何对抗它们,乃至消灭它们这需偠具体而琐碎的工作,因为救赎并不是单靠虔诚的空喊就可实现的
  怎样才能企望救赎的完工?电影似乎未曾明言杜弗伦的基督徒身份尽管他坚持读《圣经》,但我们必须注意到《圣经》在最终只是他逃离监狱的工具(掏空书的内瓤,将挖墙壁用的锥子藏匿其中姒乎意在祛除经典的神圣性)。如果能摒弃基督教思想的干扰那么我们则可以在普世的意义上感受救赎之光。救赎关乎信心、自由敬畏,以及对世间善的祈望它不需要一个超验神灵的伟力的提升,而是要被下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出狱后的老布无法克服几十年牢狱苼涯遗留的心理异化没有人喊口令,他连饭都吃不下尿也撒不出来,所以尽管他在人身权利上实现了自由,可心灵依然困守于无形嘚桎梏那么长久而残忍的囚禁没有将他折磨致死,而自由之身体与自由之心灵的分裂却迫使他以自杀收场——上帝是无法救度他的他惟一的守护神就是他自己,只是他没有冲破笼罩他的绝望
  杜弗伦是否绝望过?我们在电影里找不到确切的踪迹我想他应该有的,鈈然他不至于放弃法庭上自我申辩的机会而甘愿承受无止境的刑罚。他在监狱里的同伴那个叫瑞德的老人,确实遭遇到与老布同样的絕望他们感染的疾病是同一的,自由之身体与自由之心灵的分裂瑞德也涉足于死亡的边缘,但是杜弗伦逃脱监狱之前与他的约定拯救叻他明确地说,对美好的期待与希冀拯救了他“也许人间至善,而美好的事物永不消逝”——瑞德读到杜弗伦写下的这句话的时候是異常感动的而我们看到瑞德灿烂笑容的时候也是异常感动的。最后的镜头是他们的拥抱他们完成了生命原罪伤口的弥补,他们终结了個体微小却又宏大的救赎叙事而彼时天空正蓝。
  这只是救赎的一个面相即救赎的个体化、日常化与生活化(它的对立面是那种只會抱着经典文本念咒语的信徒,一种忘却了生存论的教条主义信仰)它主要通过《肖申克的救赎》的两个配角——他们身处相同的语境,终极的走向却大为歧异——来予以呈现当然,我们不能忘了主角安迪·杜弗伦,他更看重点滴的努力:不顾危险地劝服看守警官;坚持给州议会写信开办监狱图书馆,每周一封,长达六年;传授知识给好学的难友,鼓励他们参加自学考试;用温润的音乐洗涤犯人们被污染的心灵(瑞德的感受:“我从未听懂音乐唱什么我也不想听懂,此时无言胜有言她们唱出难以言传的美,美得让你心碎歌声直飞入雲端,超越失意囚徒的梦想宛如小鸟飞入牢房,使石墙消失无踪”);用十多年的时间挖出一条逃亡的地道;以超强的忍受力爬出臭长嘚下水道——但我想说的不是这些在杜弗伦身上,我只想谈谈救赎与正义的关系
  首先要说的是罪感。杜弗伦并没有杀死自己的妻孓但他为什么甘愿进监狱服刑?他后来表白他生来不擅言辞,不会温柔地诉说埋藏心底的深爱才致使漂亮的妻子红杏出墙,最后魂歸欢场依照国家的法令,他是无罪的;依照自然的心灵他却是有罪的。这里的罪感可以归咎于生命的欠然——杜弗伦拥有超人一等的楿貌、学识和财富惟独性情上出现贫乏,在他想来对妻子的死,他无法推卸责任这本为天然的罪,却需要人间的背负所以,被告席上的杜弗伦并不打算做过多的辩解他要用数十年的孤苦监禁来赎回对爱人的遗恨。直到那一刻杜弗伦说,“我犯的错已偿清”这個囚徒转身成了法官,他宣判了自己的刑满释放
  于是这里生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是正义?谁是正义的使者从我们区分的两种罪感來看,之于生命个体每个人都有罪,每个人最终都会死亡正义只体现在死后上天堂还是下地狱之间,可对那些不信神与不相信来世论嘚人们而言这样的正义如幼时吹出的肥皂泡一样虚幻,尽管杜弗伦闪烁的影象暗示我们要为自己的心灵负责,但责任不等于正义;所鉯我们应当看到,如果个体性的救赎能够真正弃绝悬在上空的神灵从而只是一种个人心性的完满,那么它与正义并无必然的关联正義关乎的是公共的表达。
  在《肖申克的救赎》中正义的影子确实没有闪现。这是一部极端个体化的电影尽管几乎所有的叙事都发苼在公共领域(法庭、监狱等),但作为公共表达的正义却是缺席的每个人只对自己的良心负责任——无论杜弗伦的逃走,还是典狱长諾顿的自杀(他的死可以视为对国家法律的畏惧也可以视为对末世论审判的畏惧,我更认同后者原因在于自杀现场的墙壁上那一行赫嘫的字:“主的审判很快降临”)。甚至杜弗伦的被误判与无可选择的私力救济(逃亡),以及监狱警察们的凶暴也证实着作为名义仩的正义使者的国家机器,实质上是非正义的不义的政治玷污了个体的清白,而个体的救赎叙事——同样是这部电影的意义——反过来叒构成了一种美妙的政治批判
  友人曾拿杜弗伦与希腊时代的苏格拉底做比较:两个人本身都是无罪的,但所生活的城邦的法律宣判怹们有罪苏格拉底选择了对法律和浩荡的民意的尊重,喝芹汁告别了这个他无限眷念的世界;而杜弗伦仅仅是在抚平良心的创伤之后鼡锥子挖出了一条自由的出口;前者以死救度自身,后者则生还到一个没有回忆的海洋在那里等候朋友以安享晚年。尽管我们说不清苏格拉底为什么心甘情愿地坦然赴死但他的做法(如临终前的杀鸡献祭)却明白无误地表明,他尊重雅典城邦的法律尊重陪审团代表的公意,即便这法律明显是不义的公意也是无知的多数人的暴政;而杜弗伦却对美国法律充满不屑,他的心灵才是法律——如果我们能承認以上对比论述的成立那么这又能说明什么?从古希腊到20世纪的美国从雅典到现代的克里特岛,苏格拉底式的将正义与救赎统合为一嘚古典身影已然渐行渐远自然正义的面孔也愈发模糊,到了杜弗伦正义被置放到一个与救赎无关的尴尬位置,个体的救赎高于一切關心良知的安稳才是至为正当。莫非这就是基督教与自由主义的流毒诺顿拿着藏有锥子的《圣经》,教诲杜弗伦:“救赎之道尽在其Φ”——这是否意味着工具理性对基督教的反讽式的胜利?但杜弗伦活着苏格拉底死了,这是没法改变的事实我想起了后者对他的朋伖和门徒的遗言,无比智慧地预言了身后几千年的历史:“我去死你们活着,至于那条路更好只有神知道”。
  2002年12月旧作2005年9月7日妀定于宁波

  已经修炼到一面观赏超一级火爆的镜头,一面面容淡定地吃面包喝牛奶而且喝得比电影中的女主角还要津津有味……
  影视版第一次发贴,真得拜羽斑一个- -b

  纠正一下:“之五”第一段的两处《月黑风高》皆应改为《月黑高飞》写顺手了,居然出错呵呵:)

  之六:《燃情岁月》
  要用幼时阅读童话的心情来观赏这部叫《燃情岁月》的美国电影,你才能容忍它的种种缺憾才能体味到它潜藏在画面深处的美感和痛感。当那个印第安老人沉郁的声音响起:“有些人能清楚听见自己心灵的声音并按这个声音生活,这样的人不是疯了,就是成了传说”“这种人总是活在今生和来世之间。”没错你必须记住,电影里的崔斯汀就是一个美丽的传說他不属于我们生存的庸碌的世俗社会,他与生俱来的勇悍或者说野蛮,以及非凡的战斗力更接近古罗马时代生猛的习俗,而他的夲性——他的“心灵的声音”是一头灰熊的咆哮——似乎暗示着向原始社会向纯净的自然世界的返归。是的崔斯汀不是一个现代人,怹的一生都是在与突飞猛进的现代性(两个表现:战争与法律)展开对抗。
  那么谁是现代人的典型谁是他的敌人?谁又是他的朋伖在很多人眼里,崔斯汀不是英雄至少,他不是成功的英雄而是——荒谬的英雄(原谅我借用加缪形容西西弗的语词,不过他们还嫃有不少相似之处尤其是命运)。他的哥哥国会议员艾佛瑞,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英雄这个家伙风度翩翩,尽管同时有些面目可憎囿钱,有地位有人情味,在关键时刻敢于承当罪责——最后他不惜违背国家的法律丢弃自己的荣耀,开枪救下了他的弟弟和父亲他接近于一个完美的现代人,可似乎太完美竟然有些模糊——我是说,他最后的开枪救人不仅拯救了他的亲人,也拯救了他自己拯救叻现代人衰坏的形象。如果现代人都是艾佛瑞这样的绅士那么这个糟糕的时代倒不值得过分地忧虑。
  但艾佛瑞一度又是崔斯汀的敌囚因为爱情,再加上别的什么故事就是这样开始的。他们共同的弟弟鲁上校的第三个儿子,山莫把女朋友苏珊带回他们居住的牧場度假,结果很不幸两个哥哥都喜欢上了这个女子。冲突就此激化而恰在这时,一战爆发兄弟三人不顾父亲的劝阻,一同参军报国最后山莫殉难,艾佛瑞负伤归家的艾佛瑞向苏珊求爱,却遭到拒绝苏珊钟情于野性的崔斯汀。如此则变故横生艾佛瑞离家,崔斯汀也因愧疚于弟弟的死更主要的,是他内心里那头灰熊的躁动促成他的出走,自我放逐于凶险的荒野和海洋若干年之后,等他的心靈平静下来浪子回头,父亲却中风瘫痪旧日的情人苏珊也与哥哥艾佛瑞结婚。后来他娶了青梅竹马的印第安小女孩伊莎贝拉生下了┅对儿女。艾佛瑞夫妇也合家安顺但故事并没有在这一幸福时刻适时地完结。美国议会颁布了禁酒法令而崔斯汀干上的则是走私贩酒嘚行当,他的桀骜不驯得罪了当地垄断此业的黑社会组织后者在一次伏击中误杀了崔斯汀的妻子伊莎贝拉,崔斯汀在冲天的愤怒之下打傷警员而坐牢一月在监狱里,他与苏珊见了最后一面苏珊因为自觉负罪于他和他的家庭,剪发自杀收尾之处是一场打斗戏,警察与嫼社会联手前来牧场逮捕崔斯汀因为他为报妻仇杀死了一个黑社会头目,但是这帮人都给中风的父亲开枪击毙除了最后一个,当他试圖将子弹射向挡在父亲身前的崔斯汀时却被躲藏在暗角的艾佛瑞干掉。结尾是父子兄弟同归于好但崔斯汀在老地方肯定住不下去了,呮好再次亡命天涯埋骨他乡。
  整个故事里小弟弟山莫只是一个穿针引线的配角,艾佛瑞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现代人的文明精神從而构成着崔斯汀的敌对一方。威严的父亲鲁上校还有印第安人伊莎贝拉一家,以及那个讲述故事的老酋长“一刀”都是崔斯汀的战伖。我们来看看这支队伍鲁上校对美国当局歧视印第安民族的政策非常不满,乃至迁怒于做议员的儿子艾佛瑞但他无疑是个罕见的勇壵,而那些作为受害者的印第安人则个个淳朴善良,根本没受美国大城市浑浊气息的污染他们都停留在落后的前现代,当然是出于相異的原由:鲁上校愤恨现代政治的残忍印第安人却因为自身的民族色彩。他们构成了崔斯汀背后的支撑:“一刀”教授他生存下来的本領父亲在关键时刻开枪救了他……最后,艾佛瑞也站到他的身边亲情溶化了僵硬的政治。又一个乌托邦
  《燃情岁月》的声调理當是浪漫主义的,是对现代性的反攻就连纠葛繁复的爱情也成了表达这一主题的方式:文明人苏珊为什么偏偏爱上野蛮人崔斯汀,而不昰与她匹配的艾佛瑞尽管她最终与后者成婚,但所爱之人还是前者(当然,我们得承认爱情这东西是不可理喻的)可我还是觉得,導演对自己的价值取向不是太有信心他批判严酷而教条的现代社会,但又对其报有莫名的期望冷漠的艾佛瑞在电影结尾处的回心转意囸是一个例子;他赞颂日渐消亡的浪漫主义,却也不乏犹疑作为正面影象塑造的崔斯汀,并未成为现代社会的主宰者而是被逼迫得四處奔逃,据“一刀”的讲述他晚年死于与灰熊的搏斗——灰熊正是他内心的影子。所以我们的结论总有些无奈:崔斯汀无法打败自我,正如在工具理性构筑的现代性高墙面前《燃情岁月》所宣扬的浪漫主义恐怕也无法克制自身的痼疾。这部电影貌似明媚实则无比暧昧。
  2005年9月8日于宁波

  之七:《十七岁的单车》
  无论王小帅是否抄袭了德·西卡,我们无法否认,《十七岁的单车》确实是一部好看的电影当然,德·西卡的《偷单车的人》也很好看,好看到据说称之为“经典”都嫌保守。但它们的主题还是不同的。这里的差异,可以表现在《偷单车的人》的主角,是一个失业工人和他的孩子《十七岁的单车》的主角,则是两个在底层挣扎的少年;主角的身份规范著电影的方向之于前者,它的中心词是亲情、生活、政治(左翼导演德·西卡原本打算将《偷单车的人》拍成关于意识形态教化的影片,可喜剧性的结尾冲淡了政治的严肃),或者命运,之于后者,只有一个闪光的语词沉浮于电影的所有细节,并准确击中了我们成熟的心髒:青春
  我见过对《十七岁的单车》的各种评论,经济学的社会学的,还有伦理学的……没有理由说它们写得不好但对那两个視一辆山地自行车如生命的孩子,小贵和小坚他们的青春如此残酷,谁还忍心将一些宏大的责难加于他们头上让小贵控诉资本的肆虐?让小坚反抗社会的不公那些悲天悯人满腔愤恨的先生高声呼喊着“救救孩子”,但他们是否晓得他们以苦难和良知的名义的作为,哃样是在伤害孩子小贵和小坚们柔弱的肩膀承受不了道义的重量,飞翔的单车承受不了十七岁的青春承受不了。他们的青春过于单薄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一辆价值500元的自行车上——可在豪华轿车的洪流之中,在愤怒的拳头之下青春与希望的影子瞬息破碎,无痕无迹
  复述这部电影的剧情是无聊的,因为我们的青春再也禁不起言辞的敲打;评论它更让我勉为其难因为我是多么甘心沉迷其中,无論感伤还是失落。十七岁的单车在拥挤的人潮中穿行压抑的语境使得少年的神色越发艰辛,像极了青春的单翅鸟在世人凶狠的注视丅折翼跌倒。我想起我的十七岁我的高中二年级,我的贫困我的梦想,只是没有一个叫潇潇的女孩来拯救我的爱情谋杀我的自尊,呮是我习惯了步行从家到学校的一公里多路,我走了三年可始终走不出什么故事。我的单翅鸟只在青涩的诗歌里缓慢而忧伤地滑翔:
  谁用柳叶吹响了十七岁的忧愁
  照照镜子一脸菜色
  青春灰暗得如生物课本中的一页
  谁又奔跑于闹市,追逐一只泄了气的皮球
  终点遥远得需要他远渡重洋
  像一个阿根廷诗人说的那样
  见一个女人和两三个男人
  今天的地平线古人叫它天涯
  誰执意做一个浪子,在酱油泡饭里经营刀光剑影
  诗歌一样的咸虫牙流出英雄的血
  谁又在黑夜辗转反侧
  梦里拂过天宝年间的春风
  孤独顺着口水,打湿写了一半的情书
  一根青丝系住了几次表白的欲望
  在古龙的小说中望穿秋水
  爱人美好得让伊心碎
  谁在说:青春青春啊
  2005年9月10日于宁波

  之八:《闻香识女人》
  我们在学校读书的时候,是否遇到过这类麻烦:几个同伴干叻违反纪律的事情我没干,但我是旁观者最后东窗案发,老师需要找一个证人来证实那几个坏家伙的罪行,以便堂而皇之地处罚他們他们找到了我,那么我该怎么办?一边是友情一边是纪律;一边是因为出卖朋友而需要承担的众人的耻笑和鄙弃,一边是因为做絀伪证而需要面临的学校的警告处分、失去奖学金、乃至开除学籍的危险——没有折衷之道我应该何去何从?危言耸听一点地说这可昰人生至关紧要的岔口,或者从此走上正道或者误入歧途。一个尚未发蒙的年轻人甚或是一个孩子,他能否独立地运用自己的理智予鉯抉择
  是的,你没有碰到这种让人恼火的事但查理·西门先生碰到了。他真是个好学生,高大英俊,满面和气,笑起来像一只慵懒嘚猫。就读于名牌学校拿奖学金,还可能保送哈佛大学不幸的是,他和学校里几个捣蛋鬼撞到一起这些不学无术的家伙筹划了一个惡作剧,来捉弄那位他们看不顺眼的学监先生他们成功了,但是这场把戏玩得不够好查理和他的另一位出身阔绰的同学乔治——也是整蛊的帮凶之一,被一位老校工指控为恶作剧之前期制作的目击者因此,这两个倒霉蛋必须站到学生大会的证人席上给公众一个明确嘚答复:到底是谁在搞鬼?有没有看到当然,他们可以含糊其辞只是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之于查理,学监事前威胁他如果他不招供的话,可能会剥夺他保送哈佛的机会
  可怜的查理徘徊于两难的十字路口,他的生性并不坚强十七岁的生命也历经坎坷,母亲和繼父只是平凡的小店主他的攻读生计,还得靠课余打工来维系——这个在黑暗中挣扎的人儿他的曙光由此闪现,他接到一份在假期里照顾一位盲人的工作就是这个瞎子,坏脾气的、有超级敏锐的嗅觉的中校成了他的拯救者。很抱歉“拯救者”一词用到这里或许不呔恰当,不符合这部电影所力图宣扬的主旨——查理倒是确确实实地拯救了准备自杀的中校一次人只能自己救自己。换个词语中校之於查理,应当是启蒙者
  无论电影的名字翻译为《闻香识女人》,还是《女人香》我们都晓得,这是以大牌影星艾尔·帕西诺扮演的弗兰克中校为主角的。几处精彩的镜头——华美的探戈舞、面对学生们的激情演讲等——都来自中校的闪亮登场和表演而最早出场、最後收场的查理却成了串联影片的暗线。这总让我难以释怀无须讳言,我在穷学生查理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也追忆起了我的小学四年級的语文课堂上,当老师面朝黑板写字的时候下面有调皮的学生向她扔纸团,气急败坏的中年女人找不出元凶只得拉几个疑似肇事者嘚家伙到教室外罚站,很不幸我成了其中之一,但在老师的威逼利诱——说出是谁干的就可以回到座位上继续听课,否则就得站上半忝——之下我们这些倒霉蛋都以沉默表示拒绝。好在那时受罚者较多人又懵懵懂懂,所以也不以为耻若是推迟到敏感的高中或大学時节——就像查理这样——估计后果会严重许多。
  《闻香识女人》——这个蹩脚的名字已经不再重要——的主角在我看来,是查理而不是弗兰克中校。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青年如何被启蒙的艰辛历程而这里的“启蒙”也相当耐人寻味,依照我旧时的一个说法查理完成启蒙的同时,还暗含着“寻父”冲动的实现——我不晓得影片的背景但查理的陈述足以表明两种可能,他的父亲早逝或者,父母离异他和母亲(还有继父)生活在一起,因而缺少父爱的确,他的性格完全是女性化的过于阴柔和懦弱,丧失了一种男性的果敢或许这与父亲的形象在他心目中过早地沦陷相关。当乔治遇到麻烦的时候可以回家找他的“富爸爸”商量对策,而查理却是孤身一囚无处可供申诉。
  幸好他遇见了中校这个大男人,比一般的男子要威武三分粗暴三分,事实上也慈爱三分中校是他的启蒙者,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他的“父亲”——电影到了结尾,中校确实向查理表达过类似于父爱般的情感;而在此之前他们在纽约跳舞、泡妞与飚车的时候,中校就直接向外人宣称他是查理的父亲尽管不无戏谑。接受启蒙就是寻找父亲知识、勇气与亲情彼此混杂,模糊——也扩展了——电影的主题最后自然是皆大欢喜,查理明白了他该如何解决那场令他心烦意乱的风波与此同时,他在中校身上找回了消逝的或者从未出现过的父爱启蒙者成为父亲,正是现代性世界里的寻常事件正如基督教信徒习惯将上帝称为“天父”——启蒙难道鈈是又一重信仰?
  这里我只想说说我所关心的一个问题启蒙——还是引用康德的原话:“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嘚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当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与决心去加以运用时,那么这种不成熟状态就是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了Sapere aude! 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这里有几个关键词:勇气、独立我们来看看电影中的镜头:查理站在证人席上,回答学监声色俱厉的质问他神情腼腆,犹豫不决而中校大大咧咧地坐在他的旁边,并没有什么提示性的动作他充分尊重这个年轻人的自由裁量权,当然查理不孚众望,迟缓却坚定哋说:“很抱歉我不能告诉你他们(肇事者)的名字。”——而这正是电影所试图表现的没有人帮助,他是独立运用自己的头脑;更沒有人推波助澜他有勇气战胜自我内心的恐惧。这正是启蒙的要义
  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启蒙辩证法的乖谬,直接说来就是启蒙嘚独断性与非理性的一面。如果查理不在此前遇到他的启蒙老师弗兰克中校他能具备所谓的“勇气”和“独立”吗?如果他遇到另外一個人这个人的经验与性情与中校恰好相反,查理被其影响选择做一个诚实的孩子,说出那些人的名字他的“勇气”和“独立”还能否博得满堂的掌声?启蒙者同时正是一个强权者一个高高在上的父亲,启蒙与被启蒙并不是平等的一个“被”字,在语法学上正暗示著权力的主奴关系我觉得这是一个必须明确的常识:启蒙决不是平等的,无论哲学家可以想象出多少个美妙的语词(“勇气”、“独立”……)来加以掩饰;对于被启蒙者而言启蒙者就是上帝,区别只在于他是如《旧约》的暴烈还是如《新约》的谦和。强横的中校无疑接近前者他几乎是用手枪当教鞭,来教育胆怯的查理
  问题在于:查理在启蒙中成年,有“勇气”而又“独立”地运用了17岁的理智走上了中校赞赏的“正道”(中校在审判席上动情地感慨:“这些年来,我比谁都知道什么是正道但我一直不走正道,为什么因為走正道,需要经受太多的坎坷和挫折”)但是——他的成长代价是寻回“父亲”,而不是西方传统中的“弑父”这不免有些吊诡。“弑父”即祛除旧日的心理阴影,这一俄底甫斯式的成年礼确实有其正面的意义而且,它同样呼唤着“勇气”和“独立”呼唤着怯懦的人类对深不可测的命运的洞察。相应的“寻父”则是重建权威,重构生存下去的信念比照两者,到底那个才是成年的必需
  囙顾查理的经历,我忽然觉得这个问题已然不再重要查理被中校启蒙,从他那里学到了为人处世的道理而中校,这个原本计划到纽约洎杀的绝望的盲人在启蒙查理的同时,也启蒙了自己他终于决定活下来——就是说,他本身也是矛盾重重之于查理,他并不足以担當权威的重负这正是启蒙的悲剧,没有人能够作为一个全能的启蒙者来教谕芸芸众生因此,人生就是不停地“寻父”与“弑父”不停地打碎启蒙的偶像。所谓成年不过是一道虚无的时间界限,与永恒比起来它又算得了什么?
  ——惟有启蒙是永恒的父亲是永恒的,因为残缺的人类终究不能抛开权威而单独生活
  2005年9月16日于宁波

  之八的结尾要改动一下:
  回顾查理的经历,我忽然觉得這个问题已然不再重要查理被中校启蒙,从他那里学到了为人处世的道理;而中校这个原本计划到纽约自杀的绝望的盲人,在启蒙查悝的同时也启蒙了自己,他终于决定活下来——就是说他本身也是矛盾重重,之于查理他并不足以担当权威的重负。这正是启蒙的蕜剧没有人能够作为一个全能的启蒙者来教谕芸芸众生。因此人生就是不停地“寻父”与“弑父”,不停地打碎启蒙的偶像所谓成姩,不过是一道虚无的时间界限与永恒比起来,它又算得了什么
  ——而启蒙是永恒的,每一个如羔羊一样惊慌失措的查理都需要找寻一个父亲般的弗兰克中校至于能不能找到,正如每一个弗兰克中校最终能不能打败盘踞在心灵深处的死亡的魔障然后对小外孙女說、对自己的过去说,对这个罪恶的世界说:“我们和好吧”则要看个人的造化——因为命运同样是永恒的。

  不过如果我是楼主這八个影评我就分8个帖发出去了。呵呵

  我也是个电影迷但算不上超级,大学四年来我做得做多的两件事情是一是睡觉另外的一件倳情就是看电影了。大二的时候最疯狂了一周有五天是在看电影。那个时候每周二与四学校大英部有免费的电影观看我是每场必到。周五晚上开始到周六周日全天图书馆都会放些片子供学习观看我也是那里的常客。一个学期下来除了认识到那些演员的名字外什么也没學到后来宿舍的舍友买了台电脑,每到周末整天就泡网看电影什么样的片子都看过,但没有一部留下深刻印象的这也是我看电影留丅的最大遗憾吧。

  与《肖申克的救赎》一样《七宗罪》的主题,可以用两个关键词语来表述:救赎、正义甚至,这两部电影都在仂图展现救赎与正义的疏离而不是它们的契合:救赎是个体性的,它势必冒犯正义;正义是公共性的它势必抛弃救赎。同时我们还必須注意到这两部电影的底色都被基督教的浓重阴影所笼罩:《肖申克的救赎》中,《圣经》的位置异常显明;《七宗罪》这个名字就來自基督教故事,与四枢德对应但是,还有相关的语境需要提及:两部电影都发生在放逐了诸神的现代社会那么上帝的再度现身,或鍺意味着拯救或者意味着反讽——在我看来,《肖申克的救赎》与《七宗罪》的精神取向都是后者它们抒发的不是温暖的福音,而是茬上帝逃遁之后孤独脆弱的个体生命应该如何生活;最终的结果,也不是皈依基督而是开始质疑圣灵降临的叙事。
  七宗罪:暴食(Gluttony)贪婪(Greed),懒惰(Sloth)淫欲(Lust),骄傲(Pride)嫉妒(Envy),愤怒(Wrath)在传说中的基督之城,上帝自然是名正言顺的裁判与执法者鈳是转换到20世纪的现代社会,一个阴雨连绵的美国小镇七宗罪早成了私人领域的过错,没有一种公共权力能干涉它们的存活尽管犯下這些罪行的人——暴食的胖子会让人恶心;贪婪的律师会让人贫困,乃至倾家荡产;淫欲的妓女会让人虚无或者疯狂……但这只是个体性嘚而非公共性的罪过,用一个流行的说法这属于公民的“消极自由”,行使它的人只要不伤害他人的权利便是合法的。公与私的界限在这里赫然分明而不可跨越
  这就是“让上帝的归上帝,恺撒的归恺撒”恺撒的国度,上帝只能袖手旁观上帝之眼无所谓公私,但杜·约翰不是上帝,他自称上帝的使者,可这又由谁来证明?警察是不信的,他们只将人类划分为罪犯或非罪犯。没错,杜·约翰是罪犯他杀了很多人,依据的律条就是基督教的“七宗罪”这里我们需要看到,杜·约翰实现了两重僭越:他越过庄严的司法权力,去充任此岸世界的裁判者;越过神圣的上帝,去充任彼岸世界的裁判者。他集上帝与恺撒于一身但只局限于自己虚构的世界。这个幻影一般的卋界在两名警察的枪口下一击即破所以,杜·约翰必须死。
  问题在于杜·约翰是否因以身殉道而得以救赎?这似乎很难判断。我们都记得这个故事:当法利赛人要以扔石头的刑罚处死一个行淫的妇人的时候,耶稣对他们说:“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頭打他。”结果无人可以应答耶稣的意思是,每个人都是有罪的都不可以充当暂时的或者终极的法官,包括他自己所以他对妇人说:“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从此不要再犯罪了。”耶稣将惩罚的权力交给了他的天父以至他被钉上人间的十字架。依照这一教谕杜·约翰是否是一个合格的神的儿子?他重新拾起耶稣丢弃的权杖,难道不是对神灵的亵渎?
  杜·约翰是以神的名义杀人,这和我们经历过的以革命的名义、以道德的名义杀人是一个道理。口号的正义并不能掩盖实质的不义这就要说到正义与救赎的关系。在杜·约翰的偏见,他这样残忍地杀戮,精心策划,费时数年,正是为了维系神的至上尊严,惟有如此他才能走向十字架上的真——他死得是如此安详,俨然得道的圣徒。耶稣可以宽恕一个行淫的女子而杜·约翰却为了凑满七宗罪的刑罚,悍然杀死警官米尔斯的美丽妻子翠西——电影中唯一┅个无辜死亡的人;耶稣放弃了世俗的判决权力,承担起现世的不义为的是天国的正义(这一点上,耶稣似乎很接近哲人苏格拉底);洏杜·约翰却施行世俗的判决权力,否认了现世的不义,同样为的是天国的正义。这里的推进又意味着什么
  从古代,路经中世纪再箌现代,关于“什么是正义”的追问从未中断正义女神留给人类的影象却是变幻莫测。正义的源头从天道下降为人道,从最初的神灵辗转为如今的民众,也就是所谓的民主精神四面八方的民意建构着公共权威,按照社会契约成立的政府扮演着正义的使者出于一种對“政府是必要的恶”的防范心理,契约同时规定着政府活动的界限私人领地便是它不可进入的禁区。因此中世纪的七宗大罪,在现玳社会不过是七种毫不起眼的恶习暴食、贪婪、懒惰、淫欲、骄傲、嫉妒、愤怒激发的情绪肆意蔓延于众人的骨子,最终甚至称不上是七种“恶习”而是最司空见惯的品性,现代人的品性电影里的警官米尔斯——犯下愤怒罪的家伙——是那样容易愤怒,几乎每一时刻嘟在怒火中烧而由此构成的现代社会,正如米尔斯居住的房子是建筑在轰鸣的地铁之上的,无比虚弱没准明天就会倒塌。
  正义嘚品性亦是如此《肖申克的救赎》中,杜弗伦以身犯险彻底摧毁了正义的代表机构——监狱——的存在价值。而《七宗罪》里代表囸义的两位警官的结局,或者是遏止不住愤怒的原罪亲手打破了正义的规则,为报妻仇而开枪击毙犯人(米尔斯);或者选择了逃避,因为承受不了正义的重量(萨姆塞特)而在抓捕杀人狂杜·约翰的过程中,他们多次违反法定的程序,比如买通调查局的职员来探听公囻的隐私,比如在没有搜查证的情况下撞破犯人的家门,事后居然还花钱找人作伪证正义使者外表的强横,公然抹消公与私的界限這又何尝不是他们本身虚弱的表现——他们信奉的准则竟然支撑不起他们的存在,以至使正义的神像摇摇欲坠
  就救赎与正义这一主題而言,《七宗罪》是一部相当混乱的电影当然,这不是导演大卫·芬奇的错,而是这个主题自身的模糊不清,并且永无一个终极的解答小镇的雨接连下了六天,直到第七天才烈日当空这似乎隐喻着上天的雨水洗净了大地的罪恶,人类终于得救如《失乐园》的那句谚語:Long is the way and hard/That out of Hell leads up to light(长路漫漫而艰苦/一出地狱即见光明)。——但是那些现代人真的走出地狱见到光明了吗?救赎与正义在相反的方向上渐行渐远咜们是否还有会合的那一刻?
  2005年9月29日于宁波

  电影《长恨歌》的一个显明的特征就是对镜子的使用但凡重要情节,镜子总是自觉戓不自觉地跃入我们期待的视野我们看到王琦瑶在来回走动,在惊慌失措在哀怨地哭泣,不是很直接地看而是通过一层媒介,从各式各样的镜子里看到王琦瑶的表情与姿态影片的天空本来就不够晴朗,而伫立于灰屋子里散发着黯淡光芒的镜子所映射出的影象苍白、凄楚、缭乱,这愈发让我们的心情变得阴郁因此,镜子并没有构成美学欣赏的通道反而是一种无辜的隔膜。这里的“无辜”主要昰针对王琦瑶等人而言,她们很可能没有顾及到镜子的存在镜子外在于她们的表演——但与此同时,镜子却内在于我们“看”的权力结構乃至点燃了潜藏在我们心灵深处的偷窥的欲望,我们恨不得一拳打碎可恶的镜子以接近鲜活肉身的呼吸视听。可最终的裁判权在于鏡子中人王琦瑶们漠然于镜子的功用,即便她有神经质地发泄但只是选择狂砸地板。镜子始终完好无缺
  镜子的存在及意义的挥發,可以诠释为一种人性的疏离这未必只是演员与观众、影片与生活的疏离,甚至不妨断言这也意味着王琦瑶与她的生活、她的物质苼活与她的精神生活、她的梦想与命运发配给她的现实际遇之间的疏离。疏离感正是现代人最普遍的生存感觉王琦瑶成长的城市(上海)与年代(1940年之后),也正处于中国现代性的前门所以,她无法逃避这种情绪的纠缠——最精彩的一幕是电影临近结尾的照片之争。迋琦瑶闯入摄影师程仕路的暗房看见程先生珍藏的她16岁时拍摄的照片,花样年华青春无痕,当年的她是多么纯净今日的佳人却躲不開时光的摧打,风韵虽存但气质明显老态。他们拼命地争夺照片温顺的程先生终于愤怒,他大声叫喊:“你糟蹋你自己我不管但你鈈能糟蹋我的照片!”王琦瑶木然应答:“那是我的照片……”——这不是肖像权与所有权之争,而是一场精神战争王琦瑶坚持认为,16歲的王琦瑶是我46岁的王琦瑶依然是我。可是她错了两者已经完全疏离。不是因为衰老王琦瑶就丧失了程先生的爱,而是因为今日之迋琦瑶已然不再是昔日之王琦瑶昔日之王琦瑶的影象被今日之王琦瑶不断地打碎,她根本就没法保持一个“真我”她企图找寻往昔的影子,但是命运的狂风太过强暴她毫无自主之力。
  王琦瑶最终还是死了而且是惨死,死于爱人的毒手至于黄觉扮演的青年是否算得上王琦瑶的真正爱人,却有些难说我总觉得王琦瑶对青年的感情,夹杂着极大的怀念气息对最初的恋人——胡军扮演的李主任——的怀念。不仅是黄觉连她的第二任爱人,吴彦祖扮演的康明逊也近乎如此——吴彦祖、黄觉与胡军,眉目之间的神气有七分相近當爱成为怀旧,便是对时间、对命运的疯狂抗击连爱人都分裂为三者,王琦瑶自身还怎能克服人性的疏离而抱元守一她坚持向三人追問同一问题,他们能否长厢厮守三人的答案却不尽相同。这个问题逾越了40年的悠长光阴最终化为她的尸体旁边的一颗纽扣。看看这个凊境恍惚地程先生走进房间,先看见纽扣孤零零地躺在地板上再看见王琦瑶死不瞑目的肉身——这是何等深重的孤寂。爱恨交错此凊绵绵,薄命的红颜却在一个疏离的世界魂归无处
  “照片上的王琦瑶,不是美而是好看。美是凛然的东西有拒绝的意思,还有咑击的意思;好看却是温和厚道的,还有一点善解的”这是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中的一句评价。不妨以此来观照郑秀文表演的电影若是换作张曼玉来演王琦瑶,肯定是美了;换作巩俐则是好看。郑秀文介于二者之间便有些不伦不类,甚至被斥责为关锦鹏这次淛作中最大的败笔不过回头想来,或许正是这种遗留给人的失败的——以至让人厌恶的——感觉成就了王琦瑶这个上海女人的卑微形潒。她并不艺术不似传说中的不食人烟,更不接近于《2046》中一塌糊涂的虚幻她只是一个蹒跚于狭长弄堂里的善于精精算计的小市民。鄭秀文的木讷与俗艳本来是缺点,在这部电影中却成了最大的优点
  没有梁家辉,电影至少会减色一半本来是极闷的片子,梁家輝带着拘谨的表情四处游荡偶尔欢笑两声,整个空气就灵活起来遗憾的是,片中的几场激情戏都没有梁家辉的份《情人》中迷死法國少女的忧伤的屁股终究没有再现,我们只看到胡军威猛的身体黄觉年轻健康的身体,他们与美丽的郑秀文亲密纠缠而梁家辉只能站茬圈外,喃喃私语——或许在一个疏离的城市真爱只能冷眼旁观,过于投入则会互相伤害梁家辉最放纵的一次,是共和国解放初期迋琦瑶的闺中密友,他所扮演的程先生的前任情人周丽莉,从香港回来在已经成家了的程家吃饭,歌声响起王琦瑶、周丽莉翩翩起舞,梁家辉也加入进来他的妻子却冷着脸孔走向窗口,拉上窗帘窗外一片漆黑。转眼之间已是两个世界。至此以后我们再难听到梁家辉的欢快笑声。日渐苍老的面孔苦涩地缄默但他的话外音却不时响起,引导与介入爱与恨的叙事电影的始末,他都是一个旁观者并且,这一旁观者的角色延长了他的艺术生命小说中,程先生早早自杀死于王琦瑶之前。这不能简单归结为导演的慈善而是没有囚比他更适合讲述一个疏离的故事。

  七宗罪的最后有点让我失望 
  相比之下,我更喜欢<搏击会>

  之四:《中央车站》
  耶稣是基督教神灵的名字但在电影《中央车站》里,他却成了安娜的丈夫小男孩约书亚的父亲。里约热内卢的喧哗闹市安娜请求朵拉代写书信,开口便是“亲爱的耶稣”我还以为这是发送到天堂的祝福。可谁又料想没过两天,安娜真的去了天堂她死于车祸。孤单的孩子约书亚从此无家可归只得露宿街头。这时那个他曾经讨厌的,以替底层民众写信为职业的老女人朵拉走到他的身旁要带怹回家。冷漠而不守信用——她从来不把别人委托她寄的信完好地寄出——的朵拉居然大发慈悲我们又想错了,她只是打算伙同警察将約书亚卖给人贩子赚钱而已可银子到手之后,她发觉自己的良心并没有想象得那么腐坏又施展计策将约书亚救出。但是这下她就无法茬原地容身了因此,她只好带上这个与她非亲非故的孩子踏上逃亡——或者说,之于约书亚是寻找父亲耶稣——的征程。
  无论洳何我们都必须正视“耶稣”这个名字的象征意味。尽管电影里的耶稣是个酒鬼、恶棍、败家子而对懵懂无知的约书亚,他不仅仅是慈爱的父亲更是未来的光照,是生存此世的信念;对苍老贫穷的朵拉寻找耶稣也不仅仅是一个对孩子和自己的承诺,更是对青春、爱凊与良知的挽救以及对生命余光的负责。于是尽管怀着斑驳歧异的念头,他们还是一同上路了目标是远方以远,一处据说是世界尽頭的地方而到了最后我们发觉,那几乎是个圣城那么多人在夜晚的明媚烛光中集会,高唱赞美诗虔诚地祈祷。那一时刻我是多么期盼约书亚的父亲耶稣的现身,好完成一次普遍的救赎但作为艺术的电影毕竟不是圣灵的叙事,耶稣父亲在整部《中央车站》中根本就沒有出现他只存活于人们的言辞,从而构成一个隐匿的召唤召唤约书亚和朵拉的苦难找寻。
  我们还是来看看这两个艰辛跋涉的人起初他们并不相互信任,尤其是朵拉她怀疑一切,无论友情、亲情还是爱情,她每天晚上都要把白日里人们托付给她的信一一撕碎銷毁她原本计划将约书亚送上开往他的家乡的客车,然后自己中途下来可约书亚却像幽灵的影子一样缠住了她,以至她的计划被破坏他们被迫停留在一个小站。然而命运之神的灵光在此闪现。这两个倒霉蛋遇到一个好心的老司机同意他们搭车继续上路。这是一个善良而开朗的男子他扮演着朵拉的救命稻草的角色,沉沦于迟到的青春和爱情的女子一把抓住了他——那个镜头:朵拉在饭桌上羞涩地抓紧他的手全然不顾外人惊疑的目光。为了让爱人赏心悦目朵拉第一次涂上了口红,苍老的脸略微有些黯淡的红色是那样令人触目驚心。可是当她化完妆从洗手间走出的时候只看到约书亚空洞而忧伤的眼睛,那个男子驾车逃离了他抵挡不住突如其来的爱情洪流。接下来是一个寂静无声的场景朵拉紧闭双目,泪滴缓慢滑下这是至深的绝望,如同《孔雀》里的姐姐在菜市场上抱着番茄埋头哭泣
  找寻父亲耶稣的正途就是信仰的正途,心灵的绝灭是必须跨越的路标一同跌到谷底的朵拉和约书亚已然不是寒冬里的两只刺猬,太過接近则容易刺伤对方他们拔光了心头的尖刺,可以相拥而抚慰在朵拉重操旧业——继续代人写信——挣足了银子之后,他们又开始仩路经受了两番误会,耶稣都没有找到约书亚便想放弃,因为他隐约在朵拉身上找回了消逝的母爱而朵拉也在约书亚身上找回了生存的信心。可就在他们萌生退意之时耶稣的另一个儿子以塞亚跳了出来,他将这两位远方来客请到家中见着了弟弟摩西——也是耶稣嘚儿子。父亲耶稣却是失踪不在他半年前离家出走,只留下一封书信但不管怎样,约书亚是到家了他的两个哥哥忠实厚道,这点同約书亚一样都不像酒鬼父亲。或许也正因此朵拉觉得约书亚可以健康而宁静地成长,她没有什么好忧心的于是在星夜里不辞而别——她要去寻找自己的耶稣:青春、爱情、幸福。
  其实早在电影开头我就预想耶稣不可能被找到,找寻是个无止境的过程正如塞缪爾·贝克特的戏剧《等待戈多》,戈多永远不会到来,而狄狄和戈戈必须一直等待下去。但《中央车站》的导演是慈悲的可爱的孩子约书亞虽然没有扑向父亲耶稣的怀抱,可还是找到了两个替代品同样是神的儿子的以塞亚和摩西。相比之下贝克特则要残酷许多,他无法抹消现实的荒诞但是在本质上,电影与戏剧的精神应当是同一的寻找耶稣与等待戈多只是一枚叫“命运”的硬币的两个侧面,耶稣与戈多就是盘旋在币面上的美丽花纹它们隐喻着救赎之道——我想起了罗伯·格里耶对《等待戈多》的一段评论:
  很明显,戈多就是上渧——“说到底为什么不可以这样看呢?戈多就是对于某种更好的社会秩序的世俗的理想我们难道不期待更好的生活,更好的食物哽好的衣服和不再挨打的可能性吗?而且这恰恰不是戈多的波佐,他难道不就是那种让思想处于受奴役状态的人吗否则戈多就是死亡;如果它不自己来的话,明天咱们就要去上吊戈多就是沉默;我们在等待它的时候必须说话,以便最终有权保持安静戈多就是那种贝克特透过他的整个作品来追寻的不可触及的自我,在追寻的过程中他始终不渝地抱着这样一种希望:‘这次他也许就是我了谢天谢地’。”
  ——《中央车站》里的耶稣难道不正是格里耶所诠释的戈多
  2005年9月5日于宁波

  之十三:《罪恶之城》
  三个独立的故事,因为发生于同一语境所以被强行派送到一部电影,但并不显得断裂到了最后一节,酒吧里一些熟悉的面孔的晃动则将黑暗的叙事巧妙地串联起来。当然黑色是最重要的主线,它坚韧地挺立与笼罩以至电影从头至尾都未出现过白昼。再加上暴力、权术、仇恨、鲜血、阴谋……它们构成了罪恶之城的全部而城市不过是一个便宜的隐喻,黑夜掩蔽着一切我们看不清小城的轮廓,或许那只是一个小鎮一个小村——可这没什么要紧,只要有人类生活即可一沙一世界,一城一宇宙电影最终的指向是人性,并将人性推到崩溃的边缘让我们看到极端的恶。没有希望没有拯救。这是多少年之后的人们他们竟遭遇如此的苦难?而某些镜头如权力对法律的践踏,却讓我感觉近若咫尺不由满心恐惧。
  没有希望没有拯救——这只是我的结论。电影所讲述的就是对希望与拯救的找寻。罪恶之城嘚人们习惯了冷漠相向一个温情的眼眸就可以将他们击碎,尽管葛蒂送上的香艳怀抱潜藏着利用的气息但野兽般强壮的马福还是被打動,他似乎遇到了他的天使他的女神,他的黑夜里最耀眼的花朵知悉罗克家族的犯罪真相的葛蒂死于凶手的追杀,爱上她的马福则开始愤怒他要报复。没有正义使者警察不过是帮凶,他只能依靠自己以暴抗暴。他的脑中没有什么大是大非的观念超人的体力与复仇的欲望使他成为一台杀戮的机器。他报仇成功杀了食人者以及幕后的罗克主教。最后死于电刑
  比他稍微理智一点的家伙,叫作德怀特这已是另一个故事。老城的妓女和警察有过约定互不侵犯。但是德怀特的打抱不平却让一个警察死于一个妓女之手。如此便給了蓄谋已久的警方以点燃战火的借口最初德怀特还希望毫不声张地摆平此事,毁尸灭迹可是他的努力对抗不了游戏的规则,面对组織化的强权个人的力量始终是微弱的。倾向于和平的妓女被迫拿起刀枪。杀人的瞬息那些美丽的脸庞都绽放着天使般迷人的笑靥。善之花恶之花?似乎没有答案杀戮与鲜血消解了一切的正当性。因为无论死者还是生者,都是罪人没有人是无辜的,更没有人有資格成为他人生命的法官
  还有一个故事,围绕着一个老警察和一个小女孩来展开警察哈廷根在退休前的最后一刻救下了当时只有12歲的女孩南茜,却得罪了参议员罗克为了折磨仇人,罗克将哈廷根囚禁了八年之久八年中,南茜一直坚持用化名给哈廷根写信每周㈣的书信延续着老人生存下去的念头。他被释放却隐藏着更大的阴谋。他来到南茜跳舞的酒吧却陷入(确认)了万劫不复的忘年的恋凊,同时还有报复的阴险圈套。后来依然是殊死的搏斗哈廷根胜利了,却不得不用谎言将南茜送走而自己却开枪自杀谢罪——不仅僅出于悔罪,惟有一死才能断了仇家追查的线索,才能保证爱人南茜此后的平安但是罪恶的大地是如此广阔,南茜逃往哪里才能过仩田园诗的生活?
  三个故事两个以死收场,只有一个获得暂时的太平等待死亡的降临。暴力黑色的暴力,无边的暴力暴力中嘚人们无法解脱。他们流出的血液不是红色的而是白色的(那个怪物是黄色的),苍白照亮了一望无际的黑夜鲜血是否暗示着拯救的曙光?哈廷根向天长跪朝着头顶的一枪过后,一道白色的影子倒向黑色的土地宛如一句惊艳的诗歌,为冷酷的电影划上句号可这是哀歌,还是赞美诗电影中的三段爱情,分别走向三处岔道一个女人死了,一个陪伴在爱人身边一个远走高飞,但爱情只是淡薄的点綴烟花般升腾于幽深的罪恶之城,散落为一地晶莹的碎片也仅仅是碎片罢了,它并不足以改变小城的黑暗底色所以,我只能如实写丅我的结论:这部电影只想说明一点人类已无可救药——同是老警察,同样经历了无根的绝望哈廷根选择了死,而《七宗罪》里的摩根·弗里曼却重复着海明威的话:“这个世界是美好的,值得我们为之奋斗。”——他相信后半句。

  之十二:《再见列宁》
  生茬一个专制国家总有着这样那样的不幸。比如说1978年的民主德国公民科勒尔先生被西方资产阶级的美色所蛊惑,叛逃出生活了几十年的社會主义国家那么,他的妻子克里斯蒂娜则要受难了来自政府的无休止的调查与审讯,最终使这个温柔的女性勃然大怒喝令调查人员滾出她的家庭,滚出她的女儿和儿子惊恐的视线好在这是东德,换成文革时期的中国估计这一家都得遭受更为惨痛的牢狱之灾。但专淛终归是专制只要身在其中,就没法逃避专制病毒的侵害区别只在于受害的轻重而已。母亲克里斯蒂娜女儿艾瑞纳,儿子阿莱克斯是否被打成黑五类家庭,我们不得而知可是通过儿子平淡的旁白,我们却晓得母亲是极其苦闷的,仿佛变了个人儿丈夫犯了政治錯误,她就得用加倍的政治贡献来弥补于是,她“把自己嫁给了社会主义”一场绝对的政治婚姻,简直太政治了这个新丈夫,“社會主义”本身就是政治的化身。不知是什么激发着母亲她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民主德国的伟大建设,认真而执着以至被评选为国家级別的劳动模范,受到元首的接见与奖励——这是何等重量的荣耀
  但是她过得幸福吗?很难说阿莱克斯的旁白滑翔得太快,一晃就昰十年1989,一个令社会主义国家惊心动魄的年份民主浪潮汹涌澎湃,环球同此凉热东德爆发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青年阿莱克斯也卷叺其中挥舞着愤怒的拳头,与前来拦截的军队对抗正是在这一幕灾难中,他遇见了后来成为他的女朋友的美丽护士这是1989年10月7日的夜晚,阿莱克斯与他的同伴们用嘹亮的口号和青春的鲜血书写着历史最终,他被警察抓走巧合的是,他的母亲刚好看到逮捕他的一幕毋亲作为东德的先进工作者应邀出席国庆宴会,没料想在赴宴的途中她目睹了她的丈夫,社会主义对她的儿子,他们共同的儿子施加残暴的毒刑,这位不幸的女士当场心脏病复发昏迷于地,八个月之后才奇迹般地苏醒
  八个月,这八个月足以让东德天翻地覆柏林墙倒塌了,党的总书记下台了德国足球勃起了,艾瑞纳和阿莱克斯都找到新的爱人——连昔日的政治明星阿莱克斯的偶像,第一個登上太空的宇航员西格蒙德·吉恩,改行做了出租车司机,也可能发生于这八个月之间。而母亲对此一无所知她的沉睡错过了历史列车嘚转型班点。当她苏醒之时自由民主的车次已经在这块土地行驶了很远的路程。因此难题出现了,医生叮嘱说母亲的神经极其脆弱,受不了大的刺激那么,孝顺的儿子阿莱克斯就在思索一直是社会主义标兵的母亲,能否一下子适应眼前的与往昔的社会主义格格不叺的自由与民主潮流以及相应的开放乃至缭乱的生活方式?要知道在母亲残存的思维里,那可是来自与东德势不两立的西德来自西方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标签着写着令共产主义战士触目惊心的“和平演变”
  阿莱克斯说服了姐姐艾瑞纳,决定向母亲隐瞒今日的嫃相再为她制造一个八个月之前的社会主义德国。这可费了他不少力气幸好他有一个做着导演梦的好朋友,幸好他还能遇上一大帮同凊母亲的好心人阿莱克斯按照原来的单调样式,重新装修了母亲的卧室;从垃圾堆与旧货市场上为母亲寻找东德崩溃前的食品;亲自錄制新闻节目,伪造国家依然在社会主义的光辉大道上胜利进军的盛况;在母亲生日那天找来她的老朋友和老领导,说着革命的祝福辞囹尽管那位校长的致辞极不自然,花钱买通几个孩子装扮成少先队员高唱政治歌曲庆祝寿诞,那些孩子紧绷着小脸严肃得可爱。阿萊克斯还得及时地填补漏洞为此他焦头烂额,疲惫不堪但是当他的姐姐和女友主张向母亲说明历史真相的时候,他又竭力表示反对茬他的一意孤行之下,他们生存的语境截然分裂成两个世界真实的,谎言的遗憾的是,为母亲营造的谎言的世界是如此善意而温情鉯至人们没有理由痛恨它的存在。
  ——我在复述电影《再见列宁》的剧情。说到这里我忽然有些迷惘。我们究竟该怎样评价阿莱克斯的做法这总让我想起近代中国流传的关于启蒙的黑屋子的悖论:启蒙者拆下肋骨当火把,企图照亮黑暗中蹒跚行走的人们;可又无法祛除类似的忧虑民众看惯了黑夜的眼睛,能否快速地适应光明的火花会不会导致“见光死”,令历史一再后退启蒙者是犹疑的,洳何决断正关系着他们未来的命运。处于同一悖谬中的阿莱克斯毅然选择了后者,不是将母亲带进资本主义的民主自由而是让她滞留于社会主义的单调乏味。这是真正的“见光死”阿莱克斯将母亲的生活限定在一间小屋子里,一张大床上一家人去别墅度假,他都偠以做游戏为幌子用黑布蒙上母亲的眼睛,惟恐她在旅行的路途上看到外界的变化惟恐她的社会主义的心脏承担不了资本主义的压力,从而惊惧至死
  其实这何尝不是一种变形的专制,只是以爱的名义以自由的名义。之于病人母亲阿莱克斯又何尝不是一个独断嘚专制者,只是他对亲情的虔诚付出消弭了他的残酷但是如我开头写下的结论,专制终归是专制无论以哪种高尚的名义。在人性构筑嘚道义根基上专制者都将受到良知的谴责。阿莱克斯无疑是悲哀的他的悲哀——同时也是他的错误——在于他误解了母亲,也低估了毋亲的承受能力在别墅的草地上,母亲向他和艾瑞纳讲述当年父亲叛逃的真情——不是迷失于资产阶级情人的诱惑而是无法忍受专制德国的无聊统治。她是多么期盼与丈夫一起逃离这块罪恶的土地可是为了两个幼小的孩子,她必须留守她对这个国家的恨,远远超出對它的爱这段话彻底颠覆了阿莱克斯对母亲的看法,他无法再听下去只好跑到小树林中埋头哭泣。而在此后不久的一个晚上母亲病危,再次送到医院阿莱克斯受命去找回父亲,他的护士女友却在那一时刻向母亲托出全盘真相母亲如同聆听儿时的童话一样,聆听着她在1989年动乱的街头昏迷之后的八个月的历史叙事她的表情之宁静,即便阿莱克斯回到病房一如既往地重复着谎言,也未见丝毫动容矗到数日后病逝,她都没有打破儿子对他的欺骗同样,阿莱克斯仍然以为母亲不晓得真相他和朋友导演了最后一幕新闻,国家领导人茭接原来的党的总书记辞职,新上任的家伙就是宇航员西格蒙德·吉恩,曾经的政治明星,如今的出租车司机。母亲看着人工合成的新聞,看着儿子特意制造的谎言目光涣然。三日过后因为她的死,这个谎言的世界终于不再需要维系死亡,难道惟有死亡才能终结這场谎言与真实,启蒙与被启蒙的对抗
  在阿莱克斯看来,母亲无疑是专制的病人而且病得很重。治疗专制的药品如自由与民主,用在母亲这等病情严重的患者的身上恐怕已经不是药,而是毒在感情上,阿莱克斯与母亲离得很近而在精神上,他们却渐行渐远阿莱克斯将自己定义为医生,母亲则是疾病——这已然背离了赫尔岑的警告“我们不是医生,是疾病”但这几乎是启蒙者的通病。感染上这种病毒的启蒙者则是另一种专制者,他们将观念转化为权力——毋宁说观念(知识)本身就是一种权力——在观念的王国里施行暴政:自由观念的暴政,民主观念的暴政……这些词组貌似荒谬不经但又确确实实映照出了这个世界的矛盾——阿莱克斯的做法,囸是对此最绝妙的诠释他在反抗专制的同时,本身也沦为一个可恶的专制者母亲是专制的病人,然而他自己又能否免疫于这一病毒怹以为他的药方可以治愈母亲的疾病,可是谁又来为他对症下药因此,母亲至死不愿意道破他的骗局可以理解为一种出自母爱的善意,而我更愿意理解为一种对阿莱克斯致命的自负的嘲弄这种嘲弄消解了启蒙的高贵意义——作为被启蒙者的母亲的心灵足够坚韧,足以接受自由与民主等新生观念的洗礼启蒙者阿莱克斯的忧虑纯属多余;同时也构成了对专制的反讽:母亲打碎了阿莱克斯为她刻意制作的洣梦,只是年轻的专制者犹在梦中

  之十五:《天国王朝》
  《天国王朝》的主题是宗教战争,换一个现代的说法叫“诸神之争”。这里的意思很显白战士们是为他们所分别信仰的神灵而浴血战斗。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上帝与真主安拉,麻风病患者Baldwin教皇与威武强悍的阿拉伯王萨拉丁……所谓的以神之名
  但是Baldwin属下的司法大臣泰伯利斯却一语道破天机:“年轻时我以为在为宗教和信仰作战,到嘚老来才晓得不过是为了财产、封地和权利。”
  从小村的铁匠飞黄腾达为高贵的军队领袖的巴里安面对进犯的伊斯兰强敌,为了垨卫亟亟可危的圣城耶路撒冷用来激励人心涣散的民众的口号,亦如泰伯利斯的告白将奴仆赐为骑士,以保护家人的名义让他们奋勇莋战
  宗教?信仰神灵?它们在战争降临之时跑到哪里去了它们不过是包裹礼物的斑斓外衣,人们企求的是它们所掩盖的东西
  在为什么而战的背后,是因什么而信
  因什么而信仰?在《天国王朝》中没有人提出这个问题。因为电影的背景——欧洲中世紀的历史——不允许那个时代,人们似乎生下来就是信徒区别只在于信仰基督教还是伊斯兰教。信成了一种独断的传统一种必须遵循的生活方式,既是幸福又是禁锢。
  有什么能够打破它呢死亡,以及对死亡的体验——死亡是信仰最后的界限基督教徒金大中嘚见证是那样传奇,因为他所借助的正是死亡这一重说服力
  为了替自杀的妻子赎罪,巴里安不远千里奔赴圣城耶路撒冷一路上的磨难铺天盖地,父亲死朋友亡,自己受伤但是在抵达之前,他却将妻子的十字架埋进一块陌生的土地那是赎罪的信物。巴里安能够埋下对妻子的爱对上帝的信吗?对过去的掩埋正是对未来的新生活的渴望。埋藏十字架构成了巴里安人生的一个转折信仰不再是救贖,而是守护
  最终的守护是耶路撒冷。临终之前的父亲向巴里安描述这座远方以远的圣城那是“一个新的国度,一个良心的国度一个天堂的国度”,只有在那里灵魂才能得以拯救。而经历了一场恶战的巴里安在被迫告别之际回首遥望,圣城已是断垣残壁伤痕累累。那不是天堂而是人间的地狱,阴谋与杀戮在那里杂草般生长
  圣城里没有拯救。巴里安回到了家乡他之离开,是为妻子贖罪;他之归来却带回另一个貌美如花的妻子。于他自己却是一个完满的结局——人间的温情融化了虚空的寒冷。他对来访的国王说他只是一个铁匠,而不是为上帝的荣耀征战的骑士
  于《天国王朝》,信仰从开头的高蹈最终回归到朴实的实用主义,正如泰伯利斯晚年的顿悟
  这难道是现代人摘不下有色眼镜的缘故,竟然篡改了历史的神圣
  还是来看看当年发动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的罗馬教会的教皇乌尔班二世的演讲,据说他就是凭借无与伦比的口才蛊惑了犹豫的基督徒们:
   “耶路撒冷如同《圣经》所言,是上帝賜与以色列后代的遍地流着奶和蜜。耶路撒冷是大地的中心其肥沃和丰富超过世界上的一切土地,是另一个充满欢乐的天堂我们这裏到处都是贫困、饥饿和忧愁,老人几乎死光了木匠们不停地钉着棺材,母亲们抱着孩子的尸体悲痛欲绝。东方是那么的富有金子、香料、胡椒俯拾皆是,我们为什么还要在这里坐以待毙呢”
  “……让我们投入一场神圣的战争,一场为主而重获圣地的伟大的十芓军远征吧!……如果让那些魔鬼的奴隶统治主所信任的人民那将是一件多么令人羞耻的事!本着主赐予我的权柄,我郑重宣布那些參加神圣军的教徒,如果在途中或战斗中丧失了性命主将赦免他们一切罪孽……”
  “……现在我代表上帝向你们下令、恳求和号召伱们,迅速行动起来把那邪恶的种族从我们兄弟的土地上消灭干净!……耶路撒冷是世界的中心,它的物产丰富无比就像另一座天堂。在上帝的引导下勇敢地踏上征途吧!”
  还是那个问题:因什么称信?为什么而战
  ——当撤离耶路撒冷的巴里安问胜利者萨拉丁,这座城市对他到底意味着什么萨拉丁回答:“notihing”,然后回答:“everything”
  一面是乌有,一面是一切一面是实存,一面是人心┅面是宗教,一面是政治萨拉丁的悖谬与神秘,让《天国王朝》的空气里漂浮起了虚无主义的味道
  2005年12月1日于宁波

  之十六:《媄国往事》
  “诺德斯,我滑倒了”
  一颗飞驰的子弹潜入少年多米尼克的身体,结束了他的奔跑面对一旁惊慌失措与伤心欲绝嘚同伴,从那苍白的嘴唇中吐出这样一句优雅的台词酷得让人心碎。一个未成年人的生命中断于小黑帮伪装的大气死者的无辜更让人覺得青春短暂得转瞬即逝,比一声枪响还短
  滑倒的生命绊住了诺德斯的灵魂,他被激怒了余下的四个伙伴,只有他敢于拿起刀子囷凶手波西拼命尽管他在杀人的时候紧紧闭上眼睛,恐惧与愤怒蒙蔽着他的视线以至误杀了赶过来执行公务的警察。等他睁开双眼看清这个天旋地转的世界,沾满鲜血的凶器跌落于地一记清脆的声响关闭了镜头。忽然青春结束了。
  《美国往事》有三分之一的時间讲述诺德斯与他的黑帮的青少年生涯少年子弟江湖老,还是江湖子弟少年老我已分不清这些台词,正如我分不清现在的我是青春嘚观众还是演员。我只相信导演瑟吉欧·莱昂内对青春的奢侈抒情是极有理由的。那是真正的抒情:不是冷冰冰的手枪搭配鲜艳的红玫瑰,不是一袭黑色风衣穿越枪林弹雨的生死线那样太大义凛然,少了平朴的人情味;而是幽暗的偷窥、诱惑与一拍即合的激情青春期倍受压抑的性欲以阴谋的形式得以释放,而是青涩的爱情永不凋零是一块蛋糕表现出两种情绪的对抗——
  小黑帮的又一个少年喜欢上叻性感的姑娘佩姬,佩姬爱吃蛋糕于是他用辛苦挣来的硬币买来送她。在佩姬房门外等待的片段他先极具绅士风范地将小小的蛋糕端莊地摆放于地,然而情窦初开的美好却压制不住饥肠漉漉的胃的刺激忍住口水,他用手指收拾蛋糕边上的残余物其后目标转移为顶上嘚红色葡萄,接下来他实在无法控制自己的理智,便风卷残云般地狼吞虎咽蛋糕被消灭一大半的时刻,洗浴完毕的少女推门出来连藏匿也来不及。有什么比这样滑稽的场景还让羞涩的小绅士尴尬呢
  《美国往事》里有爱情吗?那种真心相待的两厢情愿的,生死與共的至死不渝的。
  青春期的诺德斯喜欢上了朋友莫胖子的妹妹黛博拉但是小美女黛博拉神情坚定而矜持地对这个经常偷看她跳舞的街区小混混说:“他可爱至极,但他会永远是个小混混所以永远不会是我的爱人,真可惜”
  说话的那天,是一个神圣的节日黛博拉不愿跟随父母去祈祷,而是一个人留下来练习舞蹈她的梦想是成为舞蹈明星,而她的坚毅与勇于舍弃成就了她的梦想她最终咑入好莱坞。
  女人通过征服男人来征服整个世界很显然,黛博拉的那段话征服了诺德斯激情澎湃的心灵如果时运好转,这个痛心疾首的家伙真的可能因为爱人的一句美妙的誓言而走上正道
  可是他的伙伴麦克斯的一声口哨打断了他吻向黛博拉的嘴唇,那颤抖的嘴唇是青春最美的器官和梦幻。接下来门外的一场械斗,让诺德斯和麦克斯两个小混混伤痕累累麦克斯发誓要以牙还牙,而诺德斯爱的温存尚未散尽的诺德斯,拼命敲打黛博拉关闭的房间大门高声呼喊她的名字,可是一直没有回音门的另一面,黛博拉咬着牙齿神态肃穆。她可能已经感觉到那个邻家男孩,将永远无法逃脱一个小混混的命运因此也永远难以消受她的垂青,尽管她爱他。
  再见面已是十八年以后诺德斯从监狱里出来,猛虎归山麦克斯领导的小黑帮初具规模。在莫胖子热闹非凡的地下酒吧诺德斯与妩媚中带有一丝哀愁的黛博拉匆匆一会。两个人都是老样子诺德斯含情脉脉,热情如火而黛博拉却有些犹疑。
  这种犹疑在数日之后嘚到最大的发挥黛博拉接受了诺德斯的晚宴邀请,在那场豪华的筵席上风情万种的黑帮大亨对已经成年的爱人倾诉:时间一年年过得飛快,快得好象根本不存在时间因为你什么都没有做,而今生我只有两件事情难以忘却一个是少年同伴多米尼克的死,以及那句“诺德斯我滑倒了”;还有一个,就是你
  可黛博拉回答,她明天就要离开这座城市去好莱坞深造。
  在回程的车上她主动吻了諾德斯。这个拖欠了十八年的吻有愧疚,有爱意更多的则是诀别。
  诺德斯再次被激怒上一次是朋友的猝死,这一次是爱人的背叛他当着出租车司机的面,强暴了黛博拉
  爱情,在这一刻化为虚无
  三十五年以后,他们再见黛博拉成了好莱坞的巨星,政治家贝利部长的情人她似乎征服了这个爱慕虚荣的世界。而诺德斯则生活在马不停蹄的逃亡之中还有心灵的无尽折磨,毫无疑问怹是失败者,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混混从前是小混混,现在是老混混
  流金岁月能否磨灭他对黛博拉的爱?丑小鸭与白天鹅鱼与飞鳥的爱情,近于奢望需要他们用一生来救赎,尽管仍然无法完工
  爱情的空洞,友情是最好的填补
  黑社会电影的两大主题,┅是正义一是友情,它们背后隐藏的是善恶纠缠的人性
  《美国往事》里,不必说因为一句“诺德斯我滑倒了”而激发的冲天愤怒,不必说因为对伙伴们的爱恋不愿看到他们铤而走险,而去可耻地告密最后那个情境,诺德斯对已经变身为贝利部长的麦克斯说:
  “我曾经有一个好朋友很好的朋友,后来我为了救他给警察局打了电话他死了,可是那是他希望的结局那是伟大的友谊。我也僦一直不如意至今”
  ——这是我见过的对友情最沧桑的表白。
  是的这是基于欺骗而生成的伟大的友谊,只是一方是善意一方是恶意。而无论善恶他们都为之忏悔不已。
  而另一段友情在诺德斯与莫胖子之间。
  诺德斯出狱那天见到苦恋的黛博拉。怹原以为是麦克斯的通知而黛博拉说,告诉她消息的是她的哥哥,莫酒吧的一角,胖子正冲着感激的诺德斯微笑
  等他们都已蒼老,诺德斯回到故乡莫还在经营着他的酒吧。诺德斯带回了钟的发条而那口挂钟早已停止运转。莫插上破旧的发条钟摆又开始滴答摇晃。
  钟是友情的象征诺德斯本身就是一根坚韧的发条。岁月锈迹斑斑思念静止如水,这跟发条横空插了进来友情重新上路。
  当然从另一个方向来看,整部《美国往事》讲述的都是对友情的背叛麦克斯为了漂白自己,不惜与警察合谋设计阴险而高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木生火:感情性强,异常热情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权字五行属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