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梦见花骨瓷茶具具

关于茶具中青花瓷、汝窑、柴烧的知识有哪些?
关于柴烧,稍微说两句。这里说的柴烧是狭义的柴烧,不包括喷灰电窑的假柴烧,也不包括装匣钵不落灰的柴窑陶瓷器。首先,柴烧的发色和质感是不取决于人的,只取决于火和灰,人的意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导最终成品的方向,但并不能起决定性的作用。其次,柴烧是一种非常原始的表现形式,器型推崇极致的简单古朴。这两点就导致在评价柴烧的艺术成就时,着眼点和欣赏角度和大家熟悉的评价青花粉彩的方式方法完全不同。可以说,从技法的难度和工艺的复杂性来讲,柴烧和大家耳熟能详的那些茶瓷没有办法比。但是,从成品的多样性,出现极致窑变效果的几率来讲,柴烧器带给人的惊喜与随之带来的,因人而异的想象空间,远比任何一个窑口的茶瓷都更加丰富。首先,柴烧的发色和质感是不取决于人的,只取决于火和灰,人的意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导最终成品的方向,但并不能起决定性的作用。其次,柴烧是一种非常原始的表现形式,器型推崇极致的简单古朴。这两点就导致在评价柴烧的艺术成就时,着眼点和欣赏角度和大家熟悉的评价青花粉彩的方式方法完全不同。可以说,从技法的难度和工艺的复杂性来讲,柴烧和大家耳熟能详的那些茶瓷没有办法比。但是,从成品的多样性,出现极致窑变效果的几率来讲,柴烧器带给人的惊喜与随之带来的,因人而异的想象空间,远比任何一个窑口的茶瓷都更加丰富。换句话说,相比机关算尽几乎接近工业品的现代茶陶们,柴烧“器本天成,妙手偶得”的色彩要更浓一些。柴烧的魅力在于质感,一种经历了自然风化的,非常柔和的光感和手感。不建议看图买柴烧,数码相机传达出来的更多是色彩,区别可以参考黑白胶片的丰富层次感与数码单反的层次感的缺失。至于很多人吐槽柴烧粗陋,柴烧的点就在于素朴,如果接受不了素朴,柴烧首先就不是你的菜。柴烧的魅力在于质感,一种经历了自然风化的,非常柔和的光感和手感。不建议看图买柴烧,数码相机传达出来的更多是色彩,区别可以参考黑白胶片的丰富层次感与数码单反的层次感的缺失。至于很多人吐槽柴烧粗陋,柴烧的点就在于素朴,如果接受不了素朴,柴烧首先就不是你的菜。但只有素朴是不够的,升华于素朴之上的古雅和静谧才是魅力所在。很多文青爱柴烧,我是理解的。柴烧可以说是孤品控的首选,绝对的独一无二,方便彰显自己的审美趣味。自藏,穴窑自然釉杯自藏,穴窑自然釉杯自藏,备前烧茶碗(备前六姓大飨家作品)自藏,备前烧茶碗(备前六姓大飨家作品)P.S.古汝窑是一种极高的审美趣味,柴烧,青花与之相比,都是小儿科。刚刚开设了专栏“蝉室”,后面陆续会上一些茶和茶器的文章,还请有兴趣的各位移步,谢过。
Part1:柴烧单纯补充一下个人对柴烧的理解吧。有朋友问道:“柴烧除了满满的手工定制逼格以外,就没有其他腔调了?"——非也。
在说柴烧前,先提一下日本民艺运动之父柳宗悦,他认为“材料既是天籁”——材料中凝缩了许多人工智慧难以预料的神秘因素。人们本要尊重材料原本自然的样貌,即“自然的奥义”。(logo在下,感兴趣者自行摸瓜)
在科技水平已相当发达的今天,还去提“道法自然”似乎有点儿老不死的old fool之嫌,要说的不好,指不定就能被喷成玄学。科技已经给人类带来太多物质幸福,但这就是人类的全部了吗?我知道对于大部分还处于混沌状态的国人来说,德先生和赛先生(民主&科学)才是他们最需要的。但对于部分已经认识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呢?赫胥黎曾写过一本《美丽新世界》,讲述的就是科技接近完美状态的时候的人类生活。那时候的人类就完美了吗?
嘛,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我们是必须要的。认识了他们之后,我们仍可以谦卑一点儿。相信科学的同时也可以欣赏自然美景的嘛。因为科技的发展,气烧瓷器已耐用结实。工业化生产的骨瓷亦高效实用。这些进步都是造福更多人类的科技发展,但手工瓷器依然有其灵动的魅力,柴烧的美,便是自然奥义的美。
现代柴烧一般是直接将坯体不上釉,也不加以覆盖,就让柴木灰掉落在瓷器上,形成其独到的纹理。最初接触这种瓷器,我也是不解的,如果用女人作比喻,彩绘印花的瓷器,就好像在说:“Hey you!check this out!过来看看?我美不美?亲爱的,我美不美啊?”,繁杂的印花,都在不停强调这一点。它是一种取悦的美丽。但柴烧并不如此,她只会默默在那里呆着,你觉得她美,她便是美的,而你越是看,越发现其有很多曼妙的细节。你很想对她说:“哦,亲爱的,你真美。”她低头一笑,不再理你。你却发现她脸上的增添了一丝红晕,越发觉得她更美了。
认识一个美国老头Jeremy一直在景德镇做瓷器,我常年不在景德镇,有时回景会通知他一声,他就会回复:“oh!welcome to jdz !"好像他成了景德镇的蓝光,而我是硬盘……我曾问他:“你觉得做瓷器做好玩是什么啊?”他说:“我最喜欢打开窑门的那一刻,因为你不知道当时你放进去的东西已经变成啥样了。他们就像是我的宝贝一样。(Just like my babies)”其实传统做瓷器的过程里,打开窑门有时就像赌博一样,你不知道结果是什么,就会充满期待。(想到阿甘的Life i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而柴烧更是无法控制的,全靠天意。而工业化生产的瓷器,因为其中会严格要求色彩和温度,在没有开窑门之前,你已经知道做出来的会是什么效果了。
题外话,Jeremy是个有趣的老头,还记他问:“你有没有吃过Chinese Hamburg?”我还思索着我咋没见过什么小推车写过中国汉堡,他领我过去一看,居然是个卖肉夹馍的……在景德镇有很多外国人在做着瓷器。我记得有部台湾电影提到:“如果你搞摇滚乐,你就要去纽约,如果你学漫画,就一定要去东京。”我把这句台词告诉他们的时候,他们就说:“如果你要做瓷器?那么你一定要来景德镇。”如果有机会,我也想把我认识的在景德镇做瓷器的外国人写一写。我第一次接触柴烧和民艺,是由外国人在烧烤摊告诉我的……最后以这一条微博来结束此文吧。------------------------------------------------------------------------------------------后补充关于柴烧的历史资料以及茶器出水断水概念柴烧历史
"柴烧“这个词在近些年被炒的比较火,就算没有接触过,大家多半也有听过,我们店里经常会有人冲进来问:“你这是不是柴烧啊?”类似的问题还有:“你这有没有汝瓷啊?啥窑口出的啊?”、“你这有没有官窑啊?”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总少少有些无力。一般真要找柴烧、汝瓷的人不太会问,问的人其实也不大会买,官窑这种东西只能找博物馆……
首先介绍一下柴烧的基本资料,古代烧瓷器,除了柴火也没有什么其他能烧,所以古代的瓷器都用柴烧。景德镇属丘林地带,旁边都是山,山上长满了树,砍也砍不完,山里也全是土,还是高岭土,挖也挖不完,这设定,简直了!因此柴窑一直持续到了上个世纪50年代才结束:“景德镇因其保守传统,五十年代以前一直没有人敢于在景德镇建造煤窑,1956年、1957年方形倒焰窑和圆形倒焰窑分别研制成功并顺利投产,到1959年圆形窑在景德镇已经非常普遍,至1965年已经拥有135座圆形窑,达到了解放初期景德镇全部柴窑的容积,柴窑彻底退出历史舞台。”(),80年代开始,景德镇才开始使用气窑:“当时有一家新加坡窑炉厂家“南光公司”在景德镇推广“梭式窑”这种现代液化气窑。“() 惊了么,在没有气窑之前,景德镇是这样……)
从科学技术的发展来看,煤窑是柴窑的进步,气窑是煤窑的进步,所以现代制瓷普遍选用科技上最先进的气窑(电窑一般仅用作素烧,温度低)。柴烧不仅浪费薪柴,而且必须有人在窑口旁边守着,温度不够得立刻添柴。(据说以前景德镇烧柴窑的师傅都是守着窑口吐口水,看口水蒸发速度判断温度……)
那为何还有人会烧柴?就像在日本有些讲究的料理店煮米会使用稻薪,为什么不选择煤气?除去逼格的原因,就是实际效果的差别了。现代柴烧依然存在,我个人看到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市场需求,有位嗜茶之人想要买个茶器,市场上一件衣服都三位数起跳,这天天用的茶器不上四位数好像有点对不起自己的小爱好?这时候他就需要柴烧的价格了;二是柴烧有别于气烧的特点:古时候柴烧都需要用东西盖住瓷器(匣钵),防止柴灰落在瓷器上,现代柴烧一般不盖瓷器,他们追求的就是柴火自然落灰的质朴痕迹,谓之返璞归真。另外之前有喜茶人说过柴烧泡茶的口感与气烧有差,这个我就不评论是否如其所言,口感这东西,每个人感受不一样。(btw,有些专业仿古瓷为了效果也会用柴窑。)为了简化摆一下我自己的立场,作为一个面对大众的中端陶瓷商贩,我不会向多数顾客推荐柴烧,自己用柴烧,店里会摆几个柴烧以备顾客问起,卖了添,没卖继续摆着。我不建议大家都非柴烧不买,有需求就买,买了好好爱惜。(大家要爱护树林,多少柴才烧的一窑,制瓷人守着柴窑日夜添柴也很辛苦。一般景德镇气窑都是有专门师傅管理,要烧只需付了钱自己装窑就可以,自己建柴窑比搁气窑叫师傅烧辛苦多了。)
引用一段写柴烧的文字:“十几天烧窑的过程里不能离开,晚上要睡在窑边,两三分钟就要投一次柴。一窑要烧5000公斤柴,全靠他和妻子两人不断地把柴分成小块,五根十根,在十几天里不断地投进去。摄氏度,更要不断地24小时投柴,在极高温度下连续作业更加困难。”
具体柴烧的时间和消耗,我没有深入了解,网络上的资料不多,如果有知道的朋友可以告诉我一下。据几位制瓷的朋友说,一般情况都要烧3天时间的,大家轮流看着。投柴升温,烧到一千多度,烧几小时还需要等温度慢慢冷却。升温降温都需要技巧,整个过程都需要经验丰富的人守着窑口。
柴烧只是烧制的一个手段,不能成为判断瓷器好坏的标准。普通键盘也有做的好的,机械键盘也有屎的。相对于气烧柴烧的区别,我认为器形更为重要。好的器形+柴烧=精品A,好的器形+气烧=精品B,差的器形+柴烧=次货=差的器形+气烧,市场定价A会比B贵,毕竟柴烧难度高。在大部分情况下,只有具备了一定制器造型功底的人才会去建柴窑,每烧一次柴烧都要耗费大量财力人力,柴烧的客户群是嗜茶人,每天都要用的,东西做的不好,用用就自然用出来了。
为何说用能用出来,这就涉及到茶器的出水断水了,这两点都和器形相关。出水断水
第一次接触到出水断水的概念,是我开店的第一年,某一天隔壁老板娘来串门(老板娘微博 感兴趣的自己关注,东西很赞。),她主营日本产品,包括瓷器。她是过来照顾我生意的,顺便拿起一个影青刻花公道(公道杯是由茶壶倒出来分到各个茶碗的分茶器,因为要平均分配,自然要公道一些啦。而且有些茶不宜久泡停在壶里,公道杯算必备良品。),叫我倒了一些水在里面,又从里面倒了出来。她笑了笑说:“东西做的蛮漂亮的,就是出水还不够完美。”一是水流线条不够顺畅,二是在出水口会有水珠倒挂回流。下图是一个好公道杯的例子,就是简单的“出水”“断水的概念” 公道出水口的位置和形状决定了其水流和是否回流,茶壶的壶嘴高低形状也是同样重要,一般来说,公道和壶嘴锐利会比圆钝干净利落。壶嘴高低和器形就要整体来看,建议大家挑选茶器的时候,可以把水倒进去试一试水流的效果,看看回不回流。而不仅仅止步于外观样子。这些细节,是一个壶你用的顺不顺手的决定因素。而这些细节,往往是最难做的。--------------------------------------------------------------------------(非常谢谢大家的鼓励,继续写一下青花。个人水平限制,尽量言之有据,如数据有误请大家指正。)Part2:青花景德镇之所以能在陶瓷历史上占据如此重要的角色,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青花瓷。青花料主要成分是“钴”,在拉坯成型修坯晾干后直接绘制于坯体上,而后才上釉烧制。(画坯:具体工艺流程可以看这里(画坯:具体工艺流程可以看这里 介绍十分详细,值得一提的是景德镇的制瓷分工很细,一般专人拉坯仅拉坯,修坯仅修坯,画坯也仅画坯,类似流水线的分工协作。)而后我们先来从历史来讲。
近几年大家耳熟能详应是元青花(例“鬼谷子下山”),而后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的工艺已十分成熟,加之三代帝王都好瓷,不惜重金在景德镇发展官窑,制作出来的青花技艺在历史上已达到顶峰(仅技艺的顶峰,不包含美感)。昙花一现的唐宋青花
历史记载的青花瓷发源地既不在景德镇,也不是元代,而是更早的唐代,但那时的青花仅是昙花一现,迅速就衰败了。一般说法唐青花的产地是河南巩县窑。而后宋代也曾出现过青花,普遍认为宋青花和唐青花无传承关系。同样的,我们能见到的宋青花只有从浙江两处塔基遗址出土的十余片瓷片。
为何青花瓷两次登场都迅速衰落了?没有找到史料记载和讨论。个人猜测:因为唐宋时瓷土烧出来太黄,不美。 (唐青花残片) (唐青花残片)勇敢的少年——元青花
景德镇之所以能在五大窑后崛起,一方面是靖康之变后宋室南迁带来的工匠和技术,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景德镇得天独厚的高岭土。那时不像现代,那时对瓷的追求是“白如玉”,景德镇的高岭土不仅色泽白润,烧成也稳定不易变型。(元青花瓷的胎采用了“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2O3含量增高,烧成温度提高,焙烧过程中的变形率减少。)蓝黄的青花不美,蓝白的青花效果就出来了。元代青花料主要分国外进口和国内自产,官窑多用进口。(官窑就是上供给皇室,千里挑一,建窑烧制都由皇室出钱,待遇丰厚。民窑一般为大众用或出口,制作出来的陶瓷不如官窑精细。)(元青花残片)(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元青花:鬼谷子下山)
前两年秋冬,上海博物馆曾经举办过元青花展,几乎把元青花珍品都聚集一室了。还记得那时 和我两个人赶早七点的火车从南京去上海看展,小步曾说:“元青花就像勇敢的少年”。元青花大改了传统瓷器含蓄内敛风格,以鲜明的视觉效果,给人以简明的快感。以其大气豪迈气概和艺术原创精神,将青花绘画艺术推向顶峰,确立了后世青花瓷的繁荣与长久不衰。相较于清代成熟的技法,元青花并不成熟,却充满了生命的感染力。另据说,这些年的元青花收藏也是始于南京夫子庙的东西市里两老头的古董铺。明代的发展——青花斗彩明代青花和风格介于元的狂野豪迈和清代秀丽精巧之间,郑和下西洋,带来了外域的青花料——苏麻离青。为景德镇烧制独具时代特色的青花瓷提供了物质基础。由于贸易和频繁的文化交流,这一时期的瓷器造型和纹饰,也受到西亚地区的影响。(明代宣德青花)(明代宣德青花)明代对于传统青花的继承就不细谈了,搬出个有份量的明代硬货镇场子——斗彩鸡缸杯。(就手上这小杯,万千目光为一身)(就手上这小杯,万千目光为一身)(斗彩鸡缸杯)(斗彩鸡缸杯)
据历史文献记载,斗彩始于明宣德,成化时期的斗彩最受推崇。
陶瓷可以分为釉上彩(例粉彩)和釉下彩(例青花),釉就是瓷坯表面包裹的一层类似玻璃的物体,青花是在坯体上绘画然后上釉烧1300度,因此青花是典型的釉下彩。而釉上彩在瓷坯上釉、烧制好了之后再在绘制,烧成温度一般在600~800度,烧高了颜色就不行了。既然如此,斗彩一个釉上一个釉下,如何做在同一个瓷器上呢?
简单啊,多烧几遍呗。
先把器物形状做好了,然后画青花料,青花画完上釉烧1300度。
然后再釉上彩,这彩还不是一次上完,这鸡不是有黄色有红色嘛,先画黄的,再画红的……最后出来这么个小杯。清三代(先存这么多,清三代写完后还想写国外对于青花的继承和发扬。然后写现代手工瓷和工业瓷的青花。最后再给大家选购青花一些实用建议。内容会很多,对于主楼的问题可能有点过多,就当自我学习,练笔+完善理论的过程。其实前面的可以略过不看。对大家而言最重要的也只是实用购买建议,估计最少也要一个礼拜的时间了。边写变学。)
关于柴烧,汝窑和侘寂,我补充一点个人看法。1,柴烧是解放前绝大部分陶瓷品的烧成方式。因为成本和污染原因基本被淘汰了。成品率很低。我曾经去龙泉乡下看烧龙泉青瓷的龙窑开窑,大器型的瓷器,烧出来后,10件里9件是废品,能有一件没有大瑕疵就不错了;至于精品,一窑大概就一两件。但是那个精品真的非常漂亮,釉下气泡疏密不同,在阳光下有各种层次的反射和折射,光芒比气窑作品柔和很多。同样的,柴烧青花尤其是柴烧青花釉里红,虽然大部分都是二级品,但是那一两件精品,会让人有“哇国宝”的惊叹。如果不明白柴烧瓷器是什么样子的。你就去各大博物馆看馆藏瓷器。解放前的瓷器基本上都是柴烧。这才是柴烧。2,市面上那些所谓柴烧的东西,其实未必用柴,有的根本就是气窑烧的,有的是气窑里放一点点木柴一起烧。故意不用匣钵——希望落灰落渣,故意用粗的陶土,故意让窑温有很大的变化,使得“窑变”效果很多,故意把器型变得不规整。这种东西,其实跟中国传统审美是很不一样的。中国瓷器,从晋后,基本上是以白、薄、匀整、或者釉面的玉质感,以这些审美标准为追求。当代这些所谓的“柴烧”,实在是传统陶瓷登峰造极、创出不可逾越的高峰之后,故意反其道而行之。准入门槛太低,造成大量滥竽充数的玩意儿。因为窑变、落灰之类的随机性,所以偶尔有那么几件作品会有一种古朴的味道。但是茶席上不能摆太多。太多的话,很容易审美疲劳。3,关于千利休流派的侘寂 wabi-sabi关于侘寂,wabi-sabi,首先应该明确的是,这是一种禅宗的精神上的追求。简单的讲,就是享受朴素、直面真相不矫柔造作、用平常心来泡一杯茶、在一杯茶中直面自心、承认无常、“一期一会”等等。在器物的选择上,倾向于使用一些朴素的东西,例如,极小的茶室、黑糊糊的乐烧茶碗、破鱼篓来插花,等等。但是这里要强调的是,朴素的东西不等于粗糙!乐烧茶碗,乍一看有点粗糙,但实质上非常精致!不仅做的时候是反复修坯,也要烧好多次、工序上相当复杂。这样复杂的工艺下的生产出来的乐烧茶碗,捧在手上的感觉是极好的。不轻不重,不大不小,不滑不糙,不冰不烫。光是捧在手上,就会有一种极美好的体验,用茶筅打抹茶,手感也是让你觉得十分的贴心。相比市面上那些自我标榜“反扑归真”而实则粗制滥造的垃圾玩意儿,乐烧不亏是日本国宝。人家的国宝,想要仿制当然也没那么容易。4,关于审美的一些建议:玩粗陶、玩wabisabi侘寂,这对于审美素养的要求极高。注意,并不是所有“极小的茶室”都称得上是wabisabi,并不是所有的“黑糊糊的乐烧茶碗”都称得上是wabisabi,也并不是所有的破鱼篓都能拿来插花 wabisabi。千利休不惮于从常人忽视之处发掘美,但并不会以丑为美。对于没有把握的初学者,我建议不要随便标榜自己wabisabi。失之毫厘,谬以千里。5,关于汝窑现在做仿汝窑做的好的,台湾那有晓芳窑,河南平顶山一带也有很不错的。当然这个跟真正的北宋汝窑传世器比,无论是釉质还是器型,都有不同之处——真正把重要特征都仿到位的当代仿品,也不是一般人玩的起的。如果想买两个玩玩,香灰胎、高温瓷、开片有蟹爪纹且有不同的层次,我觉得这几个特征尽量要达到。否则不好玩啊。
实名反对第一答案中对于柴烧的态度。个人非常反感此类茶具,多为文青装13之用,此类茶客大多基本常识缺缺,多用“禅茶一味”等烂俗切口掩盖其无知。柴烧:现在所称的柴烧,多数是指日本侘寂审美体系下的陶瓷作品,与我国古代追求的审美风格是不一致的。柴烧作品表面并不施釉,通过自然草木落灰以及温度和火焰的流向,在陶土上留下印记。柴烧是一种由火形成的美,只要你观察就会发现,柴窑烧成作品的颜色、形状和肌理千差万别、耐人回味。任何类型的器皿都有美丑之别,不能用一个矮挫丑的黑罐罐就把整个柴烧都给“代表”了,看不下去啊!!!明天找个时间专门说说青花瓷和汝窑,包括市面上比较常见的窑口,还有志野(这个也是我们的特长啊)。————————————————————————————————————————-志野:志野烧,起源于16世纪的日本。是一种融合地方性松散质地的黏土、一种简单的长石釉和一种独特烧成技法(烧窑时间和降温时间都很很长)于一体的陶器。桃山时代的志野陶历来最为人喜爱,白釉完全以长石为原料,厚而温润,釉面上随意地显现红色的“火色”和橘皮状的“棕眼”。桃山时代的志野陶历来最为人喜爱,白釉完全以长石为原料,厚而温润,釉面上随意地显现红色的“火色”和橘皮状的“棕眼”。志野的釉色变化丰富,基本无法用人为去控制,然而这种自然地表达,却处处体现了作者手作的痕迹,极富人情味。志野的釉色变化丰富,基本无法用人为去控制,然而这种自然地表达,却处处体现了作者手作的痕迹,极富人情味。利益相关:算是给自己打个广告?———————————————————————————————————————————汝窑:中国瓷器的巅峰在于宋,而汝窑是宋代瓷器中的精品。汝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传世文物极少,窑址长期未能发现,但文献中关于它的记载却一直未断。(这货就是一个传说啊,哥早已不在江湖,江湖却处处充满哥的传说。)如果用10倍以上放大镜观察,釉中含有稀疏的气泡如晨星般寥寥无几,故曰“寥若晨星”。釉色天青,深浅不一,釉质莹润,光泽内含,上有细密开片,俗称蟹爪纹。蔡晓芳被称为当代台湾官窑主人,以仿古瓷而著称,超过30年以上的仿古瓷烧制经验,其烧制的仿汝窑,当代无人出其右者。图片是网上找的,我也没有蔡晓芳的茶盏,自己也不是很喜欢这类器皿。当年瓷器烧制难度大,规整的器形,无暇的釉色受到社会各界的追捧,现在都换了气窑了,这些都不是难度了,虽然还是烧不出汝窑的效果,但是真的有点审美疲劳了。明天再介绍一下青花,一天一篇小作文也不错。
就是用松树当燃料烧出来的,现在很多都是气窑,电窑烧的,柴烧出来的更温润,釉里边会有铁斑锈
关于诸多跑题的理解,特别增加说明,回答中的图片,除了那个所谓的“柴烧”,其它的所有瓷器,按照烧窑的燃料分类,都是真正的“柴烧”,其中的分别,各位自行琢磨吧o(╯□╰)o由于题主无有明示,姑且将问题发问对象限定于入门级,若是高来高去的半仙可绕行。1、青花瓷以景德镇产最为多见,实用器多在20~100元(茶杯、盖碗)以内,走精品路线的多在数百、上千甚至更贵,中间价格的巨尴尬。2、青瓷算是个大系列,龙泉青瓷、汝窑、官窑均系青瓷系。(注:若以要口论,没有任何一个窑口是传承至今的,故而纠结于此无必要)3、现在市面上的仿汝多是低温釉+酸洗,垃圾货,有重金属析出的风险。来几张“支钉烧”特写来张现代瓷器,可谓是“真·芝麻钉”来张现代瓷器,可谓是“真·芝麻钉”4、柴烧是柴烧,柴窑是柴窑。那个啥“柴荣秘制”云云是柴窑,而柴烧,是下面这类货(图片引自百度)。个人非常反感此类茶具,多为文青装13之用,此类茶客大多基本常识缺缺,多用“禅茶一味”等烂俗切口掩盖其无知。个人非常反感此类茶具,多为文青装13之用,此类茶客大多基本常识缺缺,多用“禅茶一味”等烂俗切口掩盖其无知。5、入门茶具推荐实用级青花瓷或德化白瓷,个人感受,青花瓷发香更好,德化白汤感更佳——当然,若感受不出,可以当这一切都是巫术o(╯□╰)o6、建盏之类不推荐入门之用。平价的巨烂,得宜的巨贵,等钱包品味两相宜了可考虑再玩(只有前者达到了亦可)7、青瓷系的茶具,适宜做品茗杯或公道,若做茶壶太过闷茶(瓷器做茶壶真真不灵),若做盖碗太厚,温度变化系数不佳(装13倒是不错),不如德化白瓷或青花瓷的。青瓷中的仿汝由于前述问题,不推荐购买。官窑系的精品忒贵,入门者不推荐。8、日本那个,和兔毫一样,均属建盏系~~~~⊙﹏⊙b汗-------------------------------------------------------------对于
兄的实名反对,我举四肢表示支持——我支持您拥有表达各人意见的权利,正如我在文中注明的,我对于柴烧的态度是“个人非常反感”。审美本来就是一件很主观的事儿,我反感的柴烧,不仅仅是那一张,不过既然是我不喜欢的,就不会有兴趣找一大堆图来发不是?需要抱歉的是,您贴的柴烧,我,,,还是觉得丑o(╯□╰)o~~~~~~~~~~~~~~~~~~~~~~~~~~~~~~~补充关于
实名反对我的答案我的回答中关于建盏的部分,只提出了三点①不推荐入门用②平价的巨烂③得宜的巨贵您的答案到底驳倒了哪条?还是说您准备散上一批“物美价廉”的建盏?知乎上什么时候开始流行把“实名反对”挂在嘴边了?但凡一个要脸面的人不都应该是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么?至于您准备揍我的问题如果您的性别与您在知乎所登陆信息一致,那么恭喜您,从您开始耍流氓的那一刻开始,您就赢了。我不抽女的。
反对@真是单大宝 关于建盏的回答。1.平价的巨烂这是我目前在用的新制银油滴建盏小杯,市场价100元左右。器型规整,口沿完好,光度上成,银滴闪耀。2.得宜的巨贵,我不懂在这位答主眼里什么叫得宜,三五百元一个精致的新盏真是随手都有建盏:建盏烧制于五代末制北宋初,福建建阳。代表性的釉色有乌金釉、兔毫盏、油滴釉以及鹧鸪斑、耀变(这是最稀有的)上图是国内唯一的一块耀变盏 还是残片,其余多保存在日本博物馆(配图都要翻日本出版的图书)日本所藏的耀变乌金釉乌金釉兔毫盏兔毫盏油滴盏油滴盏题主问的是关于茶具,在宋代建盏是最上乘的斗茶用具。宋徽宗舍近求远,不要河北定窑质地可与建窑媲美的定窑,命建窑窑场主烧贡窑(建盏碗底有时会有“供御”“进盏”“珎”等字样出现)。原因在于建盏边薄底厚,胎骨厚重坚硬,保温隔热。
我只知道汝、官、哥、定、钧,其他不明。
柴烧?烧个釉里红看看,不行啊?烧个青花看看吧?噗……
实名反对其他答案里的汝窑图片,一看就是假的。大家来看看真的汝窑,每件的价格都超过一亿人民币。这是大英博物馆里的汝窑。汝窑全世界只有65,大英博物馆有7件。每件汝窑的价格都超过了1亿人民币,所以不想读书,但又想报效祖国的同学可以去大英博物馆。这是大英博物馆里的汝窑。汝窑全世界只有65,大英博物馆有7件。每件汝窑的价格都超过了1亿人民币,所以不想读书,但又想报效祖国的同学可以去大英博物馆。流传到今天的真品已不足百件,已知的仅65件,其中21件,17件,8件,戴维中国艺术基金会(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7件(现藏于),其他散藏于美、日等博物馆和私人收藏约10件,全世界收藏有汝窑的不到十家.1992年一件直径8厘米的汝窑小盘在拍卖行的一次拍卖会上以154万美元成交。之后,在香港的一次拍卖会上,一件汝窑三更是创下5000万港元的天价。2012年4月,日本藏家收藏的汝窑葵花洗以2.0786亿港元刷新了宋瓷的拍卖纪录. 2.0786亿一件.未完待续。========================================================================点赞之后,别忘了加关注。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骨瓷茶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