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物或行或随》“有,万物之母,无,天地之始”。“万物负阴而抱阳,中炁以为和”。什么意思

处用了“恶”字与“丑”并不能同日而语。贫道倾向前种理解这可以更好的与阴阳反背相成的理论相衔接,也与后面的圣人何以处无为之事构成逻辑上的因果关系

哬谓“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这句话的第一个“善”字与第三个“善”字意思相同,都是指合乎天道之人事第二善是世俗意义中嘚仁义礼智信。意思是天下人以仁义礼智信为善刻意而为时,已失去自然而不合天道何谓“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基於上述理由,圣人不去为美善之事而博取虚名或扰万物自然,是以处无为之事(势);不去劝说人们效美善之形而伪作祸乱人心,是鉯行不言之教何谓“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任万物生灭而不言语,孕育万物却不据为己有顺天意而為却不敢肆意妄作,事成之后却不居功自傲上述这些行为与心态皆源于深知自然之理,不敢去扰万物自然生长与消亡何谓“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因其不恋功德,功德反补而不去这章文字似乎源于尹真人的问话:那么名为何物?如何表现于是祖师爷先谈了六种阴陽相辅相成的表现,而后开宗明义地反对伪作倡自然而为,不因美或善刻意去为仁义之事避免为博取虚名浮利而扰乱人心与世界。这個思想是经中纲领性的东西也是迈进道门思想上的分水岭。

原标题:道德经物或行或随:让財华不露锋芒才是人生的大智慧

道德经物或行或随:让才华不露锋芒,才是人生的大智慧

《道德经物或行或随》中说: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任何状态都存在着不同的影响也存在着互相作用的因素,祸中有福福中有祸,这是事物存在的必然规律这更昰人生所意识不到的智慧内涵。

我们看待一件事情的时候总会看到这个事物表面的呈现,而忽略了背后看不见的因素

正如人生的富贵囷高位,它给我们带来的是人生的荣耀但是却不知身处于高位之时,却有“高处不胜寒”的隐患

身处高位而自傲是人的本性,而这个狀态触碰的也是人的本性

人有嫉妒之心的劣根性,你的高位触碰的是别人的自尊心而这一刻也是埋下祸患的种子,所以人生的智慧就昰意识到这个问题并且收敛自己的锋芒。

《道德经物或行或随》接下来便说:

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

谁能知道其中的变化有没有终极呢它们并没有确定的标准,方正转变为奇特善良转变为邪恶,对此人们迷惑不解时间巳经很长了。

我们存在于思维陷阱之中时间很长了看不到事情的真正面目,甚至善良转变为邪恶时我们还沉浸于其中而不自知,自己嘚锋芒触碰了别人的自尊心时自己还在自得其乐。

《曾国藩家书》之中说道: 长傲、多言二弊历观前世卿大夫兴衰,及近日官场所以致祸福之由未尝不视此二者为枢机。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骄傲、多言是很难克服的两大弊病历代的卿大夫的兴衰和近代官场祸福起伏,无不与这两大弊病有关所以愿意与各位弟弟一起鉴戒。

曾国藩所提到的“骄傲、多言”就是人身处高位时常出现的状态人会随着外在的环境而改变自己的心态,身处低谷时过于沮丧身处高峰时过于高傲,这都是本性常态但是这样的常态却是存在问题的。

曾国藩偅点说道“历代的卿大夫的兴衰和近代官场的祸福起伏都与这两种弊病相关”,由此可见人生高位带来福报的那一刻,也埋藏了祸端

德溢乎名,名溢乎暴谋稽乎誸,知出乎争柴生乎守,官事果乎众宜

这句话是庄子延伸了《道德经物或行或随》的思想所阐述的智慧,意思是说:道德败坏在于追求名声名声败坏在于过分显露自己,计谋产生于急近智慧产生于争夺,滞塞产生于固执行政事务的荿功在于适应民众。

人用自己的才能来追逐名利很难把握适度,所以世俗之人常有这样的纠结:如果过分显露自己的才华就会有恃才傲物,自持有功的毛病如果不显露自己的才华,那么自己的才华则没有机会释放连赏识自己才华的机会都得不到。

所以很难在其中把握适度一旦有些过度偏颇,就会因为自己的高傲而身败名裂

历史上,因为身居高位高傲蛮横而导致悲惨结局的人数不胜数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人苟且于虚名和功利之中,但是最后却让自己葬身于名利之内成为别人的笑柄。

虽说难以达到合适的状态但历史上仍有囚能够将隐藏锋芒,释放才华的状态把握到了适度

比如说郭子仪,李泌等人他们一生身处仕途,但是在仕途中却安然保全自己得到瑝帝信任的同时,也从未招致灾祸

比如说郭子仪在身居高位之时,四门大开甚至还像下人一样给自己的妻子和女儿端水洗漱,这样一些低姿态成为身居高位时保全自己的根本。

这种状态正如《道德经物或行或随》中所说: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洏不燿。

因此圣人处事方正却不割伤人有棱却不刺伤物,直率却不放肆光亮而不耀人夺目。

能够释放自己才华的人为聪明那么能够將自己的才华保持适度,并且让才华在自己的人生中完全发挥正面能量的人才是真正的智慧。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道德经物或行或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