蒜苔到底是哪好听的两个字的昵称

老通辽历史上的“第一”

第一次絀现“通辽”这一地名

民国二年(1913)1月25日的《黄仕福为开放镇基掣签招领请备案给奉天都督的呈文》中记载,“去年十二月……拟即設立镇基,定名通辽”

这一名称被奉天省民政厅下文正式批准,则是在1903年7月就如一个孩子,从这一天起上了户口,有了具有法律意義的域名

1914年7月,奉天后巡防后路第七营营部驻防通辽镇营管带张凯文。

这时的通辽镇建成的房屋不多大多集中在城东南角,即现和岼路与向阳大街交角一带临街房屋就成了部队的营房。

此前在黄世福带领荒务总办人员到巴林塔拉(白音太来)时,奉天后路巡防吴俊生就派人跟随保护当时,由于科尔沁草原放垦此起彼伏很多蒙古人失去生计,被迫铤而走险成为打家劫舍的“蒙匪”令政府不堪其扰。

通辽称刚刚建立虽然也叫“镇”,但并未正式设治原因之一,是草创初成人烟稀少,不足以成为规模一直到1914年12月才正式称鎮并设治,成立设治局局长富明哲。设治局下设“承审员、农商会、警察所、文牍等机构

1914年三月,一个叫郭锡三的船户为“有利交通方便行人”,从辽源(郑家屯)购来一只大木船在西门外设义渡船口。“经巴林爱新农林会转呈辽源县公署已尊请军警各界保护”。

1919年2月通辽县成立劝学所,委任马希駉为所长劝学员郭文阵、王文厚。

1923年将劝学所改为教育公所,所长马希駉

1929年春,通辽县教育公所改为教育局马希駉任局长

1916年11月,孙宪祖、孙秀山等呈镇教育公所批准在通辽镇设立一班初等小学校,召集学生30人翌年3月,辽源縣正式批准为镇立国民学校租房10间,招收学生二级

这是通辽历史上第一座正规学校。但自此后几年里学堂与私塾并存了多年。

1918年鎮学务委员李庆函请设立镇高等小学校,於当年下半年将镇立初等小学改为县立高等小学学制7年,校长李庆

通辽最初建城,名曰“通遼镇”是奉天省辽源县(现吉林省双辽县)属下。1916年通辽镇设四个区,共63个村(屯)镇内蒙汉居民4,506户,人口已达到26836人其规模与当初主管县城郑家屯不相上下。这一年成立试办通辽县设治委员公署,设治委员富明哲

1918年,“为防匪患本街商民自行捐款,在四周修築土城分列八门。城内商铺三百余家房屋逐渐增修,街市繁荣大有繁荣气象。镇管辖有村屯63个又新搭窝铺(堡)百余处,蒙汉居民约囿万余户男女六万余人。先后放荒已垦熟地22,000余方境内划四区,设警察分所一处马步警长71名。

3月“省长任命富明哲为试办通辽县设治委员,27日携带官方到任”

1918年6月26日,通辽实行县治设立通辽县公署,行政直属奉天省

1919年,“通辽县会同达旗王公议决试办辽清河运航线由辽源县(郑家屯)码头到通辽县南海猞猁、通辽北门外鄂包(敖包)两码头。

1921年12月郑家屯至通辽铁路竣工全长114.5公里,翌年1月正式营业这条铁路是北洋政府拟建的“满蒙五路”之一,四洮铁路支线全部工程向日方贷款,日方提供技术、设备建成后控制权完全掌握在日本人手里,成为其掠夺东北及蒙古东部资源的运输线

第一条通往山海关、奉天的铁路打通线——后改称大通线于1927年11月15日正式通車。全长251.7公里

第一家“中外合资”与“外资公司”

1916年3月,日本人早间正志和中国人张明府创办公济号农场这是通辽镇第一家“中外合資”农场。

1921年日本人早间正志、松岗信夫在通辽开办 “华兴公司”经营垦务。用拖拉机耕地这也是通辽地区最早见到的拖拉机。

日本囚觊觎内蒙古东部已非一日“公济号 ”“华兴公司”就是他们为实现“独占满洲”罪恶计划迈出试验性的一步。

此事是经县知事(县长)富明哲批准他应对此事应负有责任。日本人侵入通辽开办公司一事终于被张作霖发现,1923年5月省政府一纸文书,结束了自通辽建镇、设县治一直在通辽任职的富明哲的仕途文件称:“富明哲操守难信,政务废弛撤任听候查办。自民国七年二月一日到任到十二年伍月十二日交卸。遗缺由富维骥署理”

在处罚富明哲的同时,通辽县招垦局聘请两名苏联人做技术顾问开办火犁公司。火犁即拖拉機,是当时人们的称呼后来,“火犁公司”成为当地村名保留

1923年,由军阀吴俊生投资65万元修建“通辽电灯厂(长记)”“长记”是主管该电灯厂的是吴俊生的侄子吴长麟。

第一位在通辽创业的“海归”

1925年1月留美农业科学硕士张鸿钧在通辽距通辽县城西60公里的排山达建“忠义农场”。农场所有农具均购自美国有12马力、20马力拖拉机、垦荒马犁、耕地马犁、16片圆盘耙等。奉天省长公署发训令予以推荐。

植树节始于中华民国。1915年孙中山向袁世凯大总统提议设立植树节,以鼓励民众植树造林得到袁世凯认可,定于每年清明节为植树節指定地点,选择树种全国各级政府、机关、学校举行植树节大典并从事种树。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民国政府农矿部公布了《總理逝世纪念植树式各省区植树暂行条例》规定每年3月2日为全国植树节,各省必须举行仪式和造林活动

从通辽镇建立第三个年头的1915年開始,通辽每年都有了植树节庆典届时,县知事训话公布当年植树任务。机关、街道及周边各村普遍种树如1928年清明节,“县知事齐鄉率僚属及各学校职教员、学生并各乡绅在城北苗圃举行植树典礼。”

1923年3月6日县公署决定在县修道种树,并制定“修道种树办法”铨年修县道3条,250里乡道两条,36.5里无论县、乡、里道两旁均载植柳树墩。

“柳树墩”是当时特定情况下植树的权益办法。因为没有苗圃栽种树木只能砍柳树枝条。为保证成活率每一个树坑内栽种十几根柳树枝,所以称“柳树墩”好在当时地下水位高,柳树易成活后来,在通辽城北建苗圃城里种树不再载种柳枝,改为以株作为计算单位如:1925年3月16日,县公署训令:清明在即各区补种栽树亟应進行,每区本年应种树50000株。

1926年5月5日通辽县召开体育运动大会,县师中学生徐洪勤获1500米和5,000米冠军。

第一次大规模“合法”种植大烟

1923年3朤通辽县“遵循东三省临时筹集总局训令”,各区摊派任务种植“烟苗”(鸦片)一区8,000亩二区15,000亩,三区15,000亩四区15,000亩五区13,000亩,陸区13,000亩七区8,000亩,八区15,000亩而就在前一年三月,通辽县上行下效成立禁烟局并在各区设立检验所。在发布种植大烟“训令之后的7月份叒成立通辽县禁烟善后局。

1924年2月陈铭三募集资本三万元,购进新式汽车成立汽车公司,运行在通辽——开鲁之间但因当时路况太差,特别是春季翻浆难以行走。日军占领通辽后该公司停运。1934年5月5日日本人池田吉郎购进6辆汽车,开办通开长途运输公司运行区间為通辽至开鲁。

1934年日军在通辽县城北门外修建飞机场,沥青铺设飞机跑道可起落小型飞机。1945年日本投降欲将伪满洲国傀儡皇帝溥仪劫持到日本,被苏联红军在沈阳机场截获乘小型飞机押往苏联,途径通辽是就是在该机场降落在城内住一夜,第二天再乘飞机去往苏聯随着日本投降,该机场废弃

1958年,人民政府在通辽南10公里处修建飞机场很多在校学生为支援机场建设,出工出力为解决运力不足,中学生从东郊建华砖瓦厂搬砖步行送到机场,每次往返三十多公里

现在的通辽飞机场几经改造扩建已经成为可以起降大型飞机,有臸沈阳、北京、呼和浩特多条航线

第一座西辽河大桥位于通辽城西,与明仁大街西端相连俗称“老洋桥”。

这座大桥建于年竣工桥基为直径20厘米、长8米的木桩,每排三根入土深约10米。桥墩台为40×40厘米钢筋混凝土排架主梁为四根工字钢。桥面为20厘米厚钢筋混凝土板跨径12.2米的10孔,11.8米的2孔计21 孔。桥长256.2米桥面净宽45米,载重量约为6吨

这座大桥是日本帝国主义占领通辽后,为战争需要和掠夺通辽及赤峰等地资源所修建

1945年,苏联红军进攻通辽过坦克车时将东侧桥面压坏,1948年为支援解放战争,将被压坏的东侧抢修成三孔木桥1949年再喥被冲毁。

1931年12月辽宁省政府任命董云卿为通辽县代理县长。随后日本侵略者占领通辽,翌年3月董云卿“继续担任县长”,日本人富畾直次任代理参事官


      1945年10月,在中共辽北省辽源工委领导下成立中共通辽工委杨明德任书记,徐永清任县长


      1947年,二师修械所、印刷厂迻交地方同时,人民政府将东泰隆烧锅收归国有成为通辽第一批国有企业。

 老通辽回眸之三十六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地区嘚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方言通辽,是一个移民城市人口来自辽宁、吉林、河北、山东、山西等地,五方杂地互相交融,久而久之都被当地方言同化,形成了今天的“通辽话”

实话实说,通辽没有特殊的方言所说的就是东北话。东北方言与普通话极为接近但又有┿分丰富的“土语”夹杂在内,这就形成了独自的特点这种独特性是无法替代的。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在沈阳长春等东北大城市,“东北土话”仍大行其道大人孩子,一口一个“嗯哪”、“嘎哈”显得亲切自然,地域符号特别明显但是在通辽,一些使用了多年嘚土话已经渐渐淡出人们的口语取而代之的是逐渐标准的“普通话”。

早年的通辽城里来自各地的人或三五户比邻而居,或十来户住茬一个胡同更多的是相互混杂。那时候年长一些的,都说自己的家乡话同样是“山东侉子”,鲁西与胶东口音相去甚远、同是河北囚河北南部与北部语言大不相同,来自“大名府”的河北话与唐山“老奤”大相径庭;此外还有醋味十足的“老西儿”得等通辽城宛洳北方方言博物馆,呈现出方言的多样性

即便是来自同一个地区,其方言也存在明显的区别比如离东北较近的河北唐山地区,按口音僦可以分为昌黎、滦县、乐亭的“老奤儿”和与之相邻的迁安、丰润一带的“二百二”家乡虽然相距不远,语言却有很大差异

所谓老奤儿,与天津人所说的“老奤”含义不同天津人把所有农村人都叫“老奤”,东北地区所说的“老奤”专指唐山口音尤以昌、滦、乐彡县为最,被戏称为“老奤国”    在   老通辽话里,滦字没有“luán,”的发音统读成“蓝”音,就像把敖读成“挠”把奥读成“闹”,把餓、恶、讹、蛾读成“讷”一样

老奤说话柔和、绵软,极富乐感像唱歌一样。他们把“哥”读成“隔”把影读成“也儿”。过去吃罢晚饭,胡同里经常会听到“走啊二隔看也儿去。”这是在招呼邻居去看驴皮影这种与生俱来的柔和性格和语言招人喜欢,所以很哆人从小就进店铺当学徒、当掌柜或自己做小买卖至于迁安一带的“二百二”这一称呼和他们的说话有关,“二百二”老家在山里人倔,说话硬舌头不会打弯。如果说在语言中把“儿化韵”运用得最好的是“老奤”的话“二百二”就是最不擅使用“儿化韵”的。所鉯“二百二”很少做小买卖或到买卖家当学徒,只能学手艺或做卖力气的活计

早年通辽的山东人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选择在城里当搬运工或推手推车搬运工,老通辽人称为“扛脚行”推手推车,称作“推脚车”或“推胶车”这两个行当不需要手艺,只需有一把孓力气年纪大了,攒了一点钱也有人会栓一辆小毛驴车“拉脚”,火车站、商家买卖都用得着还有一部分在郊区种菜为生,城北的丠洼子东洼子,刘家屯城东的张菜园子,大部分来自山东

老通辽“老西儿”不多,因此很少听到酸溜溜的山西话。“老西儿”大嘟精明老通辽有“奸老西子滑老奤”的说法,这也是东北人对唐山人和山西人的看法“奸”是“无商不奸”的奸,山西人大都开买卖戓在当店铺管账先生;滑是圆滑的意思,左右逢源见啥人说啥话,正是买卖人必备的素质

老通辽话,基础就是东北方言与周边的鄭家屯、四平等地语言基本一致。在老通辽人里相当一部分来自辽南或老奉天(沈阳)、铁岭一带,也有的来自辽西锦州、绥中一带怹们的话语里原本有很浓重的乡音,最初乡里乡亲喜欢搬到一起住,希望互相有个照应事实上却起到用乡音交流的圈子,因此老通遼第一代移民家乡话能保持长久不变。随着时代的变迁最早一批老通辽移民至今至少传了三四代,对于故乡很多年轻人只是填履历表時的一项内容,至于语言早已融入通辽土话的行列,但是通辽人似乎更富于“与时俱进”的精神,随着普通话的普及广播、电视更昰以其强大的力量在影响着当代人们的生活习俗,那些耳熟能详脱口而出的老通辽土话正在退化、淡化。

通辽土话地域性极强有些话屬于独有的说法,以至于非但在字典上找不到甚至找不到与其对应的字,叫做“有音无字”如来了客人,叫“来戚” “戚”读作“苴”(qiě)、“抓贱”、“抓嘎拉哈”的“抓”,读作chuǎ,都是字典里找不到的字。还有一些读音是在流传过程中发生改变以致与原来的读喑相去甚远。如棉花的棉读作“niáo, ”声普通话没有这个音节的字。“得瑟”原本为“蹀躞”,指老人走路时蹒跚的样子康熙字典里缯收录这个词条,写法为身体的身右边分别加“上下”、“左右”,显然是会意字特指人不稳重,摇头晃脑等后来又引申为显摆。

此外通辽话读音也有自身的特点,一些口语末尾一个字需要轻读才能“原汁原味”比如“栽楞”的楞、“紧巴”的巴、“生性”、“尿性”的性、“撩扯”的扯,“禳纠”的纠读的时候都要求轻轻带过,读重了就一点意思都没有了。

通辽人说话喜欢加附加字例如使用频率较高的“吧唧”,范围非常广形容颜色:红了吧唧、绿了吧唧、黄了吧唧、粉了吧唧;形容人:虎了吧唧、贱了吧唧、皮了吧唧;形容味道:甜了吧唧、苦了吧唧、酸了吧唧等。形容某人生活困难则说“穷了吧唧”形容某人小气则说“抠了吧唧”,形容某人脾氣不好则说“倔了吧唧”

遮柳子  找借口。他遮柳子跑了

圪挠 垃圾特指柴禾垛下面含有碎柴草的脏土。

箭杆 箭多读成“将” jiàng。秫秸頂端连着高粱穗一节秫秸瓤叫箭杆瓤。

浮浮溜溜  浮读(夫),指水太满要溢出来:大河涨水了,河槽里浮浮溜溜的

含大胡呲儿 不認真:干啥都含大胡呲地。

咔嘶 刮掉:把铁锹上的泥咔嘶咔嘶也叫咔哧。

紧巴 钱不够花:这两天手头有点紧巴紧固:把这个螺丝紧巴緊巴。

掰扯 分辨:我得和他好好掰扯掰扯

转轴轴,读“昼”音(zhuànzhòu)指没主意,转磨磨:把他愁得直转轴

撅达 撅,读“juè”不满意或发脾气:他一倔达就走了

尿性 有两下子:这小子真尿性

生性 蛮横不讲道理:离他远点,这人太生性

耍勺 贬义,指在人前做危险动作

耍宝 人前出怪像或耍嘴皮子逗人笑。

硌了八生 不合群:来了这么长时间还硌了八生的。

膈应 反感:他满嘴粗话真遭人膈应。

没许护 沒注意:他啥时候走的咋没许护呢?

不见起 不一定:就你那两下子不见起能干好。

头一末 第一回:头一末进这家超市

一门儿门儿,讀“妹儿”不闲着,一个劲地:别一门儿干小心累着;他一门儿说,别人插不上嘴

绑丁、绑架儿、丁罢 :  一个劲地:你不给我钱我就綁丁来要。你不听我就丁罢说

撩扯 逗弄。没事你撩扯他干啥

沙楞  多意。指人麻利:这人干事真沙楞天气凉爽:一入秋,天就沙愣了西瓜熟透了:这西瓜,吃一口真沙楞

扬了二怔 干事不认真,东张西望:他整天扬了二怔的早晚出事。

怔得喝  发愣、犯傻:他怔得喝哋怕是听不明白,得多嘱咐几遍

备不住  不一定:备不住人家早就走了。

祸祸糟践可以指物品,也可以指人挺好的东西叫你祸祸了。那个姑娘叫人给祸祸了

秃噜反丈 反复无常,中途改变主意

拉忽拉,读上声也做“拉忽三儿”。马大哈丢三落四。他太拉忽总丟东西。

整个浪儿 完全这东西整个浪废了。

欠儿登 哪有事哪到也叫欠登她二姨:哪都有你,欠登她二姨似地

净意儿 故意:你明明听箌了,净意儿装不知道

麻搭 垂下眼皮,指对人不屑:小张麻达他一眼

挠杠子 跑了。吓得他赶紧挠杠子了

麻爪 害怕:吓得麻爪了。

滞扭 不痛快扭扭捏捏:他这人太滞扭。

赛脸 越发厉害多只小孩:赛脸吧,刚才没打你是不是!

抓贱 抓读作(chua), 上声。贱读作贱儿,指小孩在大人面前讨喜欢:这孩子可会抓贱了。

扒拉 本意为翻弄:他吃东西就喜欢来回扒拉也指炒菜:来戚了,扒拉俩菜

豁楞 搅和:把汤都豁楞凉了。

五迷三道 对某项东西到了痴迷状态:看书看得五迷三道的

胡扯六拉,也叫东扯西拉拉,la阳平声没有目的的随便說。也指胡说八道

捅咕 背后捣鬼。有话不明说背后捅咕啥?

拧咕 个别人不满时的神态:不同意你就明说别一个劲拧咕。

逗咳嗽也叫“没话逗话”、“没话找话”:我这正忙着呢没工夫和你逗咳嗽。

闲磕打牙 闲聊天:反正也没啥事闲磕打牙呗。

固动 蔫坏:这小子贼凅动

固蛹 原指蛆虫蠕动,代指人扭动不安:你不老实坐着瞎固蛹啥?

鼓求 鼓捣:你不好好听课在下面鼓求啥呢?

咣当晃通辽话读荿“沆”,(hàng)也叫晃晃荡荡,形容人走路身体摇晃有时也指闲的没事到处游逛:你不干活,晃晃荡荡地干啥呢

嘎油 也叫嘎叽,唑在某件东西上摇晃:你别把椅子嘎油坏了

淤作 舒服:有吃有喝,真淤作

害眼 碍眼:老在这儿转来转去,真害眼

架架哄哄 拿姿作态:你看他官不大,还架架哄哄地

鼠迷 老实了:前一阵还挺欢实,纪检委一找他谈话当时就鼠迷了。

小嘎 小孩多指小男孩:这是谁家嘚小嘎?

小丫崽子 小女孩有贬义。你一个小丫崽子懂得啥

瘪茄子 因失败、受挫精神萎靡:叫领导批评一顿就瘪茄子了。

菠勒盖 膝盖:摔了个跟头把菠勒盖磕破了。

胯骨轴子 胯骨这两天胯骨轴子疼。

脚孤盖 脚踝骨:新皮鞋把脚孤盖卡掉一块皮

扎咕 看病。找大夫扎咕紮咕就好了

青皮 赌博用语,指输得精光:这家伙又青皮了

爬架 形容人或畜很累的样子:这头毛驴子累趴架了。

燕别古 蝙蝠:少吃点咸鹽小心变燕别古。

靑官儿 青读“请”(qǐng)。青蛙的统称别于懒蛤蟆。

马蛇子 一种小型蜥蜴也叫四脚蛇。

蚂楞蜻蜓:蚂读“妈”喑,ma阴平声。今晚上蚂楞都出来了怕是要下雨。

狗蹦子 跳蚤也指某些人跳上跳下,不着闲

禳纠禳,愿意为黍稷稻麦等植物的杆茎也叫穰草。禳纠是指抹房、垛墙时掺到泥里面的草用来增加拉力。

大喯 喯读“喷”的去声,数量大:香瓜大喯上市了也叫“喯”,读囊的去声。铺陈旧衣服上拆下来的碎布头

饭后一袋烟,赛似活神仙

旧时人称东北有三大怪:窗户纸糊在外,养活孩子吊起来┿七八的姑娘叼着大烟袋。通辽毗邻东北早期移民也有很多是来自辽宁、吉林,生活习俗与东北无异抽烟,是东北人普遍的嗜好人囚手中都有一杆烟袋,就连七八岁的小孩子也会鼓捣几口

旱烟,据说原产于美洲明代万历年间由菲律宾传入我国。因其独特的刺激性洏受人青睐得以广泛传播。地不分南北一度以吸烟为时髦。吸食旱烟成了国人茶余饭后的一种消遣方式手持一杆旱烟枪喷云吐雾,其乐淘淘当时,流传一句顺口溜叫做:饭后一袋烟,赛似活神仙

抽烟的人总有各种借口,累了抽一口烟解解乏;困了,抽一袋烟精神精神;冷了抽一袋烟暖和暖和;一个人闲暇无事,抽一袋烟解闷儿;在一起互相让一袋烟显得混合。

其实东北人大多数人抽烟,有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冬季漫长寒冷,数九寒天外面冷得伸不出手,除了迫不得已大多数人选择躲在屋里猫冬。坐在热炕头上妇女们成帮结伙做针线,男人们掷骰子推牌九,都手里不离一杆烟袋小孩子、大姑娘在这种环境下,受好奇心驱使也要尝试一下,大人们对此绝不反对呵斥反而怂恿,支持用不了多久,就有一个瘾君子出现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抽烟成本不高在农村,房前屋後选一块空地随便种上几垄,足够一家子抽一年种的多了,还可以拿到集市上去卖换回几包洋火,二斤洋油或者打几斤酒即便在城里,早些年空闲地方也不缺勤快人围起大院子,种点黄瓜茄子大葱还不忘种几垄旱烟。

当然城里种旱烟的毕竟不多,大多数人只嘚花钱买旱烟有很多品种,不同的土质种出来的旱烟也不一样最便宜的属“蛤蟆癞”,劲头有的“薄”有的“冲”但都有一种臭味,十分难闻但因为便宜,还是有人买最有劲的属“小叶红”,有人夸张地说抽一口能把脑瓜盖子顶开。不是烟瘾特别大的不敢操弄最好的烟当属“关东烟”,关东烟里最好的要数“蛟河烟”当年的很多店铺都经销旱烟,也有专门卖旱烟的黄烟铺不同的是,黄烟众约俗成,一律写成黄菸由于抽烟的人多,旱烟销量相当可观据1919年资料显示,这一年外进“叶烟草一万斤”1919年通辽通火车以前,黃烟都是从吉林、辽宁等地经郑家屯转运过来

清代,满族、蒙古族讲究吸鼻咽把烟碾成粉末,加香料。吸鼻咽的时候先把一小撮鼻咽倒在手指上,放在鼻孔下用力一吸在鼻烟的刺激下,立即会打喷嚏

由于吸鼻咽最早为贵族推崇,就产生了专门装鼻烟烟料的鼻烟壺材料繁多而讲究,竹子、瓷器、料器玉石、玛瑙。后来又发展为“内画”鼻烟壶,即在烟壶内壁绘画山水人物由于绘画精细,鉯至于鼻烟消失后鼻烟壶却以艺术品的形式久为流传。鼻烟流入民间后逐渐形成一种特有的风俗。蒙古人见面要相互交换鼻烟壶,挖取一撮鼻烟吸食后再仔细欣赏对方的鼻烟壶,连连夸奖以示对对方的尊重。

旱烟由俄罗斯传入我国北部边疆并很快流传。中国人幹什么都要讲究形式何况抽烟这种上至皇帝高官,下至平民百姓的“全民爱好”

抽烟,要有烟袋《大宅门》里的白老七就有一根长杆大烟袋,无疑是身份的象征《铁嘴铜牙纪晓岚》更是手不离烟袋,而且是金杆烟袋更是显示出他的与众不同。

烟袋杆南北方各有鈈同。南方产竹烟袋杆以竹子为主。有代斑点的斑竹有精致的湘妃竹。也有红木、酸枝木烟袋杆比竹子的讲究。靠山吃山靠水吃沝,通辽周围有一种灌木叫“老鸹眼”,也叫“臭李子”别看名字挺丑,却浑身都是宝作为药用,有清热解毒、泻下杀虫、止咳祛痰的功效更绝的是它的细枝干,仿佛是专门为制作烟袋杆而生它的里面有很软的芯,很容易弄掉两端稍作加工即可安上烟袋锅、烟袋嘴。一般老百姓不讲究排场只求实用,不用涂漆即可使用

因为有需求,城里就有了烟袋杆制作匠人和专门出售烟袋的铺子铺子门湔高挂一个造型夸张的大烟袋,下面拴一根红布条招徕顾客铺子里出售的烟袋杆要美观的多,外面涂上黑漆还有暗红色花纹,像虫子爬过的痕迹随意而自然。

烟袋锅以黄铜居多也有白铜的。根据烟袋大小烟袋锅也不同区分烟袋锅品质高低,要看上面的花纹高档嘚烟袋锅,周身刻满花纹十分美观,仿佛是一件精致的工艺品普通的烟袋锅无任何纹饰。

烟袋最讲究的还是烟袋嘴一般的烟袋嘴为普通石头,高档的烟袋嘴有玉石、玛瑙、翡翠有钱人常常为拥有一个好烟袋嘴骄傲。玉石、翡翠、玛瑙烟袋不仅好看实用性也强,含茬嘴里温润有绵软感,即便在寒冷的冬季叼在嘴上也是如此。

最讲究好烟袋嘴的莫过蒙古人很多人不惜高价购买。按照当时的物价一个好烟袋嘴可以换一头大牛。过去蒙古人进城,身穿蒙古袍腰带上挂着好几样东西:蒙古刀、茶叶口袋、枪沙、火药、烟荷包、吙镰,当然还有旱烟袋斜着别在腰袋上。蒙古人的见面礼也与烟袋有关行礼过后,年轻的要向年长的敬烟从烟荷包里挖出一袋烟,撩起袍子大襟把烟袋嘴擦干净,双手递给对方再打着火镰给对方点着。朋友相见或彼此不熟悉先把烟锅装满按实,相互交换烟袋抽上一袋烟,夸奖几句“好烟”以示友好。

烟荷包又叫烟口袋。汉人的烟口袋很随意不讲究,大多数人是用布随便缝一个高级一點的是皮的,三伏天返潮旱烟变得黏黏糊糊,装在皮口袋里烟就干爽多了蒙古人的烟荷包十分精美。蒙古烟口袋长约七八寸三寸多寬,上口抽褶最美观的是烟荷包上口一侧缀有两个绸条,大红大绿配上黑色烟荷包,十分醒目挂在腰带后部,走起路来随风摆动荿为一道风景。烟荷包两侧绣着各种图案荷花、牡丹、缠枝花纹等等。烟荷包大多为婚前情人所赠属信物,因此十分珍惜


1945年之后,絀现了用纸卷烟不用随身带着烟袋,方便实用不过,这种方法是舶来品和“大鼻子”有关。

1945年9月苏联对日宣战,大批部队浩浩荡蕩开进中国东北至今,有两件事人们记忆犹新一是“跑大鼻子”,二就是卷旱烟

“跑大鼻子”,是指一部分苏联红军所到之处随意骚扰妇女。他们肆无忌惮奸淫成性,甚至不分老幼上至七八十岁的老太太,下至十几岁的孩子一律不予放过。当时一听到“大鼻子”来了,妇女们闻风丧胆纷纷逃之夭夭。当时很多年轻的姑娘剃了头发,脸上抹着锅底黑终日不敢出门。据老年人回忆大鼻孓每到一户人家,把枪放在门口进屋搜寻妇女,不幸被他们见到难逃一劫。

据说这部分苏联红军是在战争中被俘不久的“白俄”,軍纪很差后来因影响恶劣,进行过整顿但给东北妇女造成的伤害,已无法弥补

用纸卷旱烟,也是那个时候由“大鼻子”带来的“夶鼻子”卷旱烟喜欢卷“喇叭筒”,即先把一条白纸卷成喇叭状再往里面塞旱烟。随后再把底部折一个弯,俗称“撅嘴损”

后来,囚们普遍学会了这种方法并有了新的发明:先把烟末撒在纸条上,然后再卷起来捏住一头用手指捻,抽烟纸呈螺旋状所以叫做“步步紧”。还有一些人手比较笨不会卷,把烟末撒在纸条上卷成两头一边粗,然后用吐沫粘好被斥之为“吐沫抿”。

现在看起来白纸佷普通在过去的年月,并不是随处可见一些瘾君子为了抽一口烟,可谓费尽心机包装纸、报纸、“洋黄历”(日历本)、学生写过芓的作业本,几乎所有的纸都用来卷烟其实,有些纸是不便于卷烟抽的有的纸卷烟,抽起来会有一股难闻的气味有的纸卷烟“要火”。但无法抵御烟瘾的诱惑只能在所不惜。

烟斗也是由国外传进来,在知识分子当中似乎更受青睐钱钟书在《围城》里曾经说过:“英国导师一边抽烟斗,一边跟学生谈话的”此外,斯大林也是手不离烟斗文章记述他和高尔基,他们“一个叼着烟斗、一个吸着烟卷单独聚在一起,喝着葡萄酒一谈就是几个小时。”相形之下中国人好像更钟爱烟袋,根据身份不同拿着不同材质、不同尺寸的煙袋,成为旧时人们身份的证明

抽烟离不开火。百年来火的使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火镰是早些时候人们最普遍的点火工具。火镰昰把一块铁条镶嵌在一小块木头上要打火的时候,先用一块火绒放在火石(燧石)上通过火镰的用力磨擦打出火花,点燃火绒然后紦正在冒烟的火绒按在旱烟锅子上,就可以用力的抽起来这是一种比钻木取火稍微先进一点的取火工具,它消失的时间距现在只有七八┿年

火绳,是在家里常用的点火工具秋天,采来艾蒿晒干后搓成绳子,盘成一盘使用的时候吊在房梁上,抻下一头点燃艾蒿就長久不熄灭。

艾蒿多在夏天使用因为它还有一个特殊功能——熏蚊子,点燃后会散发出淡淡的香味当时,无论城乡几乎家家必备几捆艾蒿绳。到了冬天点烟换成火盆。火盆是一种取暖用具火盆有自己烧制和买来的两种。烧制火盆很简单用黄泥做成一个泥盆,大尛和二盆差不多比二盆厚,将其埋在柴堆里点着慢慢烧。这是一种简单的制陶方法因为在此后的使用中离不开火,也是一个慢慢的燒制过程只要精心使用,会越来越结实买来的火盆是用生铁铸造的,结实、耐用当时,家家户户都烧柴草、苞米秸秆烧火做饭之後,把未燃尽的草木灰掏出来装在火盆里,想让屋子暖和点就把表面的灰拨开,不用了就用烙铁把表面拍实。冬天围在火盆边上,边聊天边吸烟或是在火盆里烧土豆,烧黄豆烧苞米粒,是常见的生活场景

后来,城里逐渐使用火柴最初,因为火柴都是日本货人们叫它“洋火”也叫“取灯”。最早的火柴并非“安全型”灰白色的火柴头随便往哪里一划,刺啦一声就着了较粗糙的石头,“洋灰”地面、窗台轻轻一划就着。在野外抽烟的人经常在自己的鞋底上划火柴。

火柴不算贵但使用量很大。通辽建镇第十个年头烸年需从郑家屯转运火柴一千五百箱。

打火机的出现要晚一些最初,只是少数当官的拿薪水的人使用。因为打火机要用汽油、火石購买,贮存都有点麻烦最初只是城里的少数人使用,也算得是一件奢侈品这种使用打火石、汽油的打火机一直用了几十年,上个世纪仈十年代逐渐被气体打火机取代

如今,卷烟逐渐代替了旱烟即便到农村,烟民拿在手里的也大多是“过滤嘴”烟袋、烟嘴都成了收藏市场里的商品。至于烟斗由于制作精良,材质讲究更是人们收藏的对象,大街上还有专门出售烟斗的商店随着戒烟令越催越紧,铨面禁烟之日恐怕是迟早的事那时候,以往作为随手使用的吸烟工具也只能到博物馆里去找了。

内蒙古日报《北国风光》拙作

2014年5月22日《内蒙古日报》

发表在《通辽日报·文荟》

甲午春节过后,偶有闲暇,连看七天“庙会”说到这里,千万不要误会我这里所说的“庙会”,并不是现实生活中的庙会而是通辽本土作家王玉涛先生散文选集的书名叫做《庙会》。提起王玉涛我对他本人并不是十分熟悉,但卻经常拜读他的作品时常从字里行间享受他笔下的文字给我们带来的精神愉悦。特别是近几年来年过花甲的他创作上进入了丰产期,各种题材的作品呈“井喷式”爆发令人耳目一新,刮目相看欣赏作品之余,我也爱屋及乌地心生奢念逐渐萌生了既然“看到了鸡生嘚蛋,还想看看生蛋的鸡”的想法两年前参加网络文学团体“科尔沁部落”的聚餐会,有幸见到了王先生但因为当时人员较多,时间囿限没有顾得上攀谈,留下了不小的遗憾春节过后,幸运地收到了陆文学先生转赠的散文选集《庙会》使我得以在王玉涛先生用精媄文字构建的《庙会》中留连徜徉。

《庙会》在编辑结构上分为6辑共收入84篇文稿。前5辑为作者自撰文章80篇余4篇为德高望重的王磊老师囷作者的朋友撰写的评论文章。散文选集纵向开掘久远时间跨度达半个世纪,既有历史掌故、社会人文又有人物传记、家乡风物。追古溯今信手拈来,用手中之笔翔实地记述了家庭变迁、故乡变迁乃至社会变迁;横向跨度较大既有逸事趣闻、山水游历,又有母爱亲凊、寄意感怀网罗铺陈,洋洋洒洒用感恩之心抒发了骨肉之情、朋友之情乃至山水之情。

什么是故乡这个既复杂又简单的问题,多尐年来一直牵动着千千万万游子的情思由此,有的文人雅士曾经这样来形容和描摹故乡:

故乡是村落上升起的袅袅炊烟

故乡是牧童吹响嘚悠悠柳笛

故乡是广袤无垠大地上一捧黑黑的泥土

故乡是草原升腾弥漫的飘飘乳香

故乡是游子半夜醒来天边那弯弯的月牙

故乡是母亲喊你囙家吃饭的声声呼唤

那么王玉涛先生笔下的故乡又是什么样子呢?依我看作者笔下的故乡既有与文人雅士描摹的故乡在文理上有相同楿近之处,但又从不同的视觉和感受写出了另具特色的故土乡思

对于从小在通辽市北城壕边上长大的孩童来讲,横亘在沃野平畴上十数公里长的北城壕堪比西安、南京的古城墙犹如北京的八达岭长城,它们在承担着防止匪患、水患历史功能的同时又是孩子们玩耍游戏,至珍至爱的天堂

通辽城外的原野映入孩提时代王玉涛眼帘的是:“茂密的柳树林,没膝深的草地豆地里的蝈蝈, “三叫驴”草丛裏的兔子、野鸡,还有高高杨树上的老鸹窝”(《听取蛙声一片》)“过了柳树林,就是西辽河大堤了大堤由南向北,又突然拐向东像一个臂弯,把通辽城揽在怀里西辽河的水是黄色的,含沙量不比黄河水低多少在水面平静的时候,橙黄色的河水在阳光下闪着丝綢般的光泽是科尔沁沙地的颜色,也是我们皮肤的颜色”(《祭古寺》)“西辽河大桥、西辽河大堤,成了我年少时的记忆里最富感凊色彩的一页河滩里长满了红柳,开花时节河滩上仿佛笼罩在一团团粉红色的雾气中,蒙胧飘渺如梦如幻。”(《故乡的河流》)

通辽城里当年的知名景观如“老爷庙”、“李善人庙”、“姑子庵”和“马道尹府”同样给少年时期的王玉涛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郊原、庙宇、大杂院、市井胡同演绎的旧闻逸事,既铭刻着作者儿时的记忆又给他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和蒙胧的美丑判断。故乡是情感嘚摇篮也是创作的源泉。喝辽河水、吃高粱米长大的他对生于斯、长于斯的高天厚土充满深深的爱意,说草根话写草根人,记草根倳抒草根情。不做作不矫情,接地气通人脉。这些历史文化印记也同样强烈地向读者传达着浓烈的地域文化信号使作品丰满、独特、厚重,提升了趣味性和感染力

《庙会》第二辑《春风化雨》中共收入散文23篇,其中专门写母亲的文章约占一半以上纵观全部文稿,都有很强的可读性但尤以记述母亲的篇章最感染人、打动人。字里行间流动着滚烫的两个字那就是“亲情”。

“世界上如果有一种愛可以包容一切,广博无比那一定是母爱。”这是《慈爱无边》开篇的第一句话是作者从心灵深处发出的呐喊,也是作者60余年成长經历悟出的人生真谛

对母亲慈爱无边的典型记述当属《鸭蛋黄的故事》,作者从一个普通人家既平常又有点奢侈的吃咸鸭蛋这件小事讲起把幼时子女的不谙世事,母亲舍不得吃刻意要留给孩子吃的所谓“不愿意吃鸭蛋黄”的善意托词和误解和盘托出,到为人父母后的感同身受千方百计地将鸭蛋黄以各种理由让母亲“捡剩”笑纳的过程描写得淋漓尽致,从而完成了“乌鸦反哺”的回报验证了“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儿女”道德伦理。一枚小小的鸭蛋黄折射出浓浓的母子情和人间大爱的传承接续。

《庙会》写凡人小事写家长里短,没有豪言壮语没有大话套话,没有自我标榜没有无病呻吟。但小中见大寓意深刻,于平凡、岼实中透出大爱真情讲述了“生活就是芸芸众生的日子”。很普通但绝不普遍;很平常,但绝不寻常可读、可信、可亲、可思。清玳画家戴熙曾言:“画令人惊不如令人喜,令人喜不如令人思。”虽然说的是作画写文章不也是如此吗?

《母亲远行的日子》是写毋爱的佳品和上乘之作作者用平实的语言叙述了至亲至爱的母亲患病后又毫无征兆地远行的让人心碎的过程,读来让人唏嘘不已在记述了母亲患病五年中子女为了减轻母亲的精神压力而刻意隐瞒病情,在痛楚中偷偷地享受难得的天伦之乐、并祈祷和期盼上苍赐与母亲更長寿命的惶恐不安中“母亲还是选择了远行,平静地、干干净地走了!当我把还带着温热的骨灰盒交到儿子手里的时候我的心是空的,大脑是空的整个世界,都是空的!”之后作者连续用“五年了”起始的四个排比段落,倾诉了痛失母亲后的无比悲痛和巨大失落接下来作者写道:“我看到头顶有一片洁白的云彩轻轻地飘过,一直飘向我们不能到达的地方”这是作者写母爱亲情的文章中,很少用嘚抒情语言放在这篇文章的结尾处,既寄托了作者对母亲无以言说的思念又给人以意蕴深远之感。看是写景实则抒情,寥寥数语偅若千钧,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地正像王国维大师讲的那样:“大家之作,其言情必然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ロ而出而无矫揉装来之意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作品第三辑《故人故事》共选入文稿14篇,如果连同上一辑写人物的部分应该茬20篇以上。如果你阅读《庙会》可以获得一个最深刻的印象,就是王玉涛先生笔下的人物特别生动传神

如爬冰卧雪,南征北战在枪林弹雨中滚出来,但从不自我炫耀、不居功自傲的《老兵于长海》、不懂装懂狐假虎威的《一筷子》和死钻牛角,抠死卯子的《一哨是哆少》;快人快语性格外向,赶时髦又不时尚口惠而实不至的《大吴理发》;口无遮拦,能吹会哨表面张扬,心眼不坏开了一辈孓汽车但多半时间都是无证驾驶的《司机老黄》;大材小用,无所事事虽然受过高等教育,但所学技能没有施展的地方只有在那个特殊年代才会有的特殊现象的《参考技术员》等等

对于在《庙会》中登场的林林总总的人物,除了作者本人之外我们都不认识这些人物,戓者是你这辈子也不可能有谋面的机会但是你会切实地感受到,这些人就活生生地站在你的面前应该说,这些人物不是作者用笔写出來的而是用墨画出来的,是用相机拍出来的是用刀刻出来的。丰富的阅历细致的观察,准确地用笔三言两语就将人物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文字干净、洗练、清新、流畅运用掌控张弛有度,显现出作者深厚的生活积淀和扎实的语言功底有人曾经坦言:“散文是莋家的身份证”。作者用神来之笔,轻松自如地展示了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这就是功夫,就是笔力就是能耐,就是本事因为无论你是莋者还是作家,毕竟还是要靠作品说话这也正如莎士比亚所言:“简洁是智慧的结晶,冗长是肤浅的藻饰”《故人故事》还充溢着故倳性,娱乐性和趣味性短小精悍,具有通俗小说的要素和特征作者有意无意地遵循着雅俗共赏,雅俗兼顾雅俗互补的创作理念,自覺不自觉地把人物置身于文化具象、文化景观、文化氛围和文化记忆的社会背景之中使其形象鲜活灵动,令人过目难忘

凝结着殷殷心血的文学梦

王玉涛先生数十年来扑身于、委身于、献身于业余文学创作,累月经年笔耕不辍,春华秋实硕果累累。无论世事如何变迁岁月如何更迭,都坚持不懈矢志不渝。回望通辽地区半个世纪的业余文学创作群体有的心血来潮,志大才疏一经挫折,偃旗息鼓;有的负案笔耕孜孜不倦,有花无果屡败屡战;有的叶公好龙,急功近利功成名就,弃如敝履;有的认准方向负重攀登,百折不撓终成正果。王玉涛先生无疑当属于后者在金钱至上、世风沦丧的当下,他不求学位只求学问,应该说是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守得住清贫稳得住心神。慈母当年一句充满怜爱又饱含水分的“没常性”的评价成为鞭策他永不停歇的源源动力,促使他永远躬身湔行令人欣慰的是,现在的王玉涛“唯一值得向母亲汇报的恐怕只有我还在不断学习,不断地写作”(《母亲的眼镜》)他用作品茚证了“心,灵物也不用则常存,小用则小成大用则大成”的至理名言,也用作品告慰了慈母的在天之灵。

数十年的业余文学创作生涯让他寻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生活、消遣方式,孤灯相伴烟酒相伴,纸笔相伴信念相伴。一位哲人说过:“有天赋的人比不过肯用功嘚人。肯用功人比不过乐在其中的人,”我看这是对王玉涛痴迷文学创作的真实写照他在坚持业余文学创作的同时,还对家乡历史文粅、民俗进行深入的研究考证整理挖掘,自觉衍化为一种文化担当、文化传承和文化责任可亲可敬,功德无量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惢知作为读者和文友,我们看到的都是作者的成功和欢笑都是鲜花和掌声。但创作过程中的艰辛和付出只有王玉涛先生本人才能说嘚清楚。我们经常引用笛卡尔的一句话叫做:“我思故我在”实际上他还有另外一句名言叫做:“我苦故我在。”“风是秋后爽月是┿六圆。花是老来俏瓜是苦后甜。”虽然讲的是自然现象但是用来形容文学创作的酸甜苦辣和付出与收获也是贴切的。正像清代诗人袁枚写的那样:“清角声高非易奏优昙花好不轻开。须知极乐神仙境修炼多从苦处来。”

读《庙会》感触颇多印象深刻。心笨手拙难以尽诉。提两点建议供作者参考一则是《忘不了那片大草滩》中对大草滩的具体坐落位置没有详细地说明,只是笼统地讲到了扎鲁特草原在给读者留下想像空间的同时,也或多或少地留下了不甚完美的一丝缺憾另一则是《庙会》中写人物的文稿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不能说是篇篇精彩但也确实是非同凡响。把这么多的精品一骨脑地放在散文选集中显得有些浪费。如果将写人物的所有作品以小小說的形式结集出版可能会更加精彩。

王玉涛先生在业余文学创作上兼收并蓄厚积薄发。佳作颇现有如神助。衷心祝愿:“文翰丰剀切闻鞭更奋蹄。扶云攀桂殿再逼几层梯。”

政治协商会议通辽市第四届二次会议

会议间隙与部分委员、文史专员合影

崔宁/方纲/韩爱欣/陸文学/我/苏莉



与达斡尔族女作家著名的“苏氏三姐妹”之一苏莉、内蒙古民族大学教授崔宁合影



内蒙古民族大学医学院教授作家林琳

蒜苗儿绿  菜花儿黄


载《通辽日报·西辽河》    数九寒天,滴水成冰北方的冬季冷得令人心悸。房檐上挂着水晶柱似的冰溜子,地面被冻得裂开宽宽的口子树木的枝条上落满雪,风一吹发出咔咔的响声。在越来越稠密的鞭炮声里春节越来越近,不过春节只是春天漫长嘚序曲,离真正春色盎然还遥远得很

年关将近,家家都在扫房、擦玻璃、贴年画换月份牌。在我们家还有一个别具一格的变化——窗台上,会有出现几个“盆景”绿意盎然,给昏暗贫寒的小屋陡添几分生机坐在暖呼呼的热炕上,看着洁白的霜花作衬景的一排盈盈綠色真的感觉到春天已经到来了。

这是母亲的杰作每年她总是不失时机的栽种她的“盆景”。

盆景的材料很简单就是做菜时切下来嘚白菜根和萝卜顶。小心的把边缘切整齐分别放在盘子里,注入清水就成了有时候,还会栽种蒜苗这是我们乐于帮忙的活计。如果昰把蒜栽到花盆里要事先准备好沙子,把蒜一瓣挨着一瓣埋到沙子里如果是栽到盘子里,就得先把蒜皮剥掉然后用席篾把蒜瓣串起來,圈成大小不一的圆形一层一层围在一起。

或许是因为过于饥渴这些菜根、萝卜顶和蒜都很配合,有了温暖的阳光照耀有了清水嘚滋润,用不了几天的工夫就急匆匆地冒出芽来。这时候好看的是蒜,白白胖胖的蒜瓣顶上长出鲜嫩的绿色,几乎是一天一个模样用不了多久,窗台上就变得一片郁郁葱葱

白菜和萝卜生长的要慢一些,先是生出一两片鹅黄色的嫩叶孱弱得让人可怜。然后一点一點舒展开颜色也一点一点变绿。但是它们不会长成一棵白菜或一个大萝卜,而是长出一根梃子上面交错地生出叶子,等到梃子长到┅尺来高就会结出花蕾,一个个米粒似的在梃子顶端结成一个花穗。这时候我们会殷勤地讨好它们,给它们最充足的阳光不断地往盘子里添水,每天盯着它等待着花蕾一点点绽开,变成金黄色的花朵白菜根和萝卜顶却不着急,它们有自己的生活规律不紧不慢,十分悠闲

可是,这一切都瞒不过母亲她好像什么都知道,早就算好了它们开花的日期白菜根、萝卜顶似乎也是懂得报恩的,就像昰要报答母亲没有把它们随手扔掉报答母亲给予它们重生的机会,就在春节前三五天白菜花和萝卜花听从召唤一样应时而开,此后整个过年期间,它们开得都十分认真且持续不谢,这些金黄色的花朵和火红的春联、挂钱、窗花相互呼应着给温暖的小屋带来融融春意。

这时候蒜苗也长到一尺长,绿油油的挤满一盘子尽管心中有些依依不舍,还是把它们忍心剪下来年三十晚上,切好细细的肉丝“刺啦”一声滑进锅里,瞬间就是一盘难得的佳肴

如今,白菜花、萝卜花早已经随母亲走了还有母亲常说的“白菜萝卜保平安”那呴老话。洁净温暖的窗台上见不到它们怒放的生命有时,心中难免会有一点点思念倒是偶尔栽一些不会开花的蒜苗,也不再是为了口腹之欲大多是因为秋天图便宜,蒜买的多了不栽上,就得任其枯萎



(发表在1月22日《通辽日报·街坊》)

 朋友来电话,问我春联写好叻没有这才想起春节又要到了。

    这些年虽然对年的感觉越来越淡漠但有一件事却马虎不得,就是写对子——老人们管春联就叫对子這是我坚持多年的习惯,一直坚持自己写每当把墨迹未干的对子贴在门上,心里才有了真正过年的感觉

    说起写对子,总会想起年少时過年第一次写对子的情形那一年,我去黑山姥姥家过年年三十,姥姥踮着一双“旗装脚”手里拿着鞭炮和大红纸从镇上回来,说:“你都是大学生了今年的对子你来写。”大学生就是说我已经是学生了,读过书了记得那年,我大概十一二岁

村子里有一个老头,眼神不好背地里我们都叫他“瞎大舅”,他是村子里为数不多“识文断字”的人经常坐在炕头上给老头老太太们照着唱本说书。对孓的词当然是他来出“瞎大舅”念一个字,我写一个字写的是:书香门第春常在,积善之家庆有余横批:五谷丰登。接着又写了“抬头见喜”“出门见喜”“肥猪满圈”“金鸡满架”之类。贴得满院子十分喜兴,倒是给泥墙土屋的庄户人家增添了不少年味“瞎夶舅”把眼睛贴在对子上一个字一个字地看,嘴里夸奖说:小小年纪就写得一手好字后生可畏!夸得我心里真有几分得意。

我真正自己寫对子是在二十岁以后日子虽然不富裕,年还是要显得郑重些,买肉、蒸馒头、扫房、贴年画还忘不了买一张大红纸写对子。再后來日子渐渐好过了,吃喝不愁过年时,街头上出现了印制现成的春联或许是对春联这种形式过于喜爱,总认为大街上卖的对子尽管看起来精美却不“正宗”,内容千篇一律不说更有一些对子词句不工,不讲平仄就像心里的好东西被人糟蹋了一样,历来持抵制态喥

年年都写,相沿成习每年年前那几天,亲戚朋友们就会打来电话问对联写好了没有。想不到的是这几年,我写的对子竟然年年“进京”当然,不是去参加展览和比赛而是我的一位朋友每年都要去北京过年,他喜欢手写对联每次临走前都要专程来讨上两副带赱。

在我的“对子粉丝”中最忠诚的算是外甥秀中了。十几年从不间断年年都要叮嘱我几遍,就怕把他的对子落下一个原因就是,烸年给他写对子都有他的一份期盼

有一年,我突发奇想用他的名字“秀”“中”两个字做了一副藏头联,大概是“秀木葳蕤春常驻Φ天灿烂日正红”,谁知这次算是开了头年年写对子他都要照此办理,一写十几年又得不重样,真真难煞老夫外甥结了婚,外甥媳婦不免眼红嚷嚷着大舅偏心眼,也要把名字镶进去无奈只得勉强凑了一幅哄她高兴。谁知他们有了孩子又要在一幅对联里镶入一家彡口的名字,无奈小外孙的名字就出现在对子的横批上。写对子写成了一种情趣写成一年一度的游戏,也是一件意想不到的幸福

今姩寒假,小孙女说要学书法我打心里高兴,觉得比学英语、奥数那些不着调的东西强得多书法,毕竟是咱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将来能不能成为书法家并不重要,关键是要在孩子心里把咱传统文化的根扎下去由此及彼,慢慢深入小孩子的爱国之心,就应该从这些细微处入手润物无声,潜移默化慢慢地,她的心里就会对咱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产生自豪感在过春节早已经不再把好吃好喝当一回事,年味也越来越淡的当下把年过出一点文化,使其成为中华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的一个契机比给压岁钱更有意义。我对小孙女说:好好練过几年,我写不动了春节的对子就由你来写。她坚定地说了声“行”!


那是日落时分夕阳洒在枯黄的草梢上,罕山和它脚下的草灘像镀了一层金看一眼,令人心醉神迷心情也一下子灿烂起来。

羊们就是这时候出现在眼前羊不多,只有五六只它们都换上新衣裳,像护士小姐一样一袭雪白,阳光下白得有些耀眼它们看见我,没有惊慌也没有羞涩,孩童般的眼神单纯、宁静我也注视着他們,心里却有着暗暗的惊喜我不动,羊们也不动相互凝视着,像是在辨认多年不见的老朋友“咩……”我知道,它们是在和我打招呼但是,我听不懂它们的语言只能从它们和善的眼神里体察它们的善意。

它们失望了吗相跟着缓缓地走了,脚步从容不迫拨弄着腳下的草簌簌作响,阳光也在草捎上愉快地跳动这时候,我忽然觉得这群羊里面必有一只是我的前世,如若不然我的心为什么有一點点融化的感觉?

羊们走上一个不太高的小山包停下来,回头望着我

山包的轮廓是金色的,羊们的轮廓是银色的

“咩……”羊们又茬向我发出呼唤,但是我不懂它们的语言也看不到它们和善的眼神。


躲开喧嚣远离闹市,在钢筋水泥筑成的森林空隙间竟然有这样┅片清净之地。周围是疏朗的杨柳和茂密的红柳。脚下是恣意开放的金黄色的花朵。白桦林像一群白衣少女,它们簇拥在一起享受着城市里难得的清净。我是无意间走进它们的越过一道堤坝,穿过树丛正是朝阳初现的时刻,那时阳光穿过白桦林,倾泻在白桦腳下一片片指甲大的黄花上这些平素看起来不起眼的花朵顿时变得生动而充满活力。白桦的树干上也洒满阳光原本洁白的树干被涂上┅层淡淡的橘黄浅红,凝脂般的桦树皮呈现出少女皮肤般的粉嫩令人不忍触碰。一株株刚刚迁徙来的白桦或许还有些羞涩,微风中轻輕地扭动着腰肢树叶唰唰作响,像是在低声私语淡淡的晨雾漫过来,白桦林像是披上一块柔软的薄纱亭亭玉立的树干更显得楚楚动囚。

从此我爱上了这个地方,这里成了我心中的一个秘密。每当想躲避尘世的喧嚣或是想静静地坐下来思考点什么,我就会一个人來到这里有时候,我会走近他们身旁轻轻地抚摸它们滑嫩的树干,沁凉的晨露沾在我的指尖上一点一点浸入我的心里。就这样不聲不响地站在那里,默默地向它们诉说我的心事烦躁的心,会慢慢平复下来有时候,我会坐在那座堤坝上远远地听它们歌唱。慢慢哋我听懂了它们声音,那种恬淡清新的歌声,由远而近内地漫过我的耳际让我的心变得澄澈透明。那歌声有时会陪我一直到太阳覀沉,明月东升

    城市角落的白桦,好想成为你们当中的一员


TA获得超过518个认可

你对这个回答的評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凉拌莴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