璘字的藏文怎么写

。。。... 。。。。

語言这两个字用藏语怎么写

语言这两个字的藏文——

????????????????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驗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藏文史籍中记载蒙古王统世系的史料考析

来源:《中国民族博览》

【摘要】藏文史籍《红史》中不仅记载了蒙古黄金家族的人名、家谱还附有部分汗王生

卒年代和在位姩代,以及诸多历史人物的活动年代虽然有的记载难免出现偏差,但作为

年代以前的史籍其相关内容也为研究蒙古历史提供了独特的視角,明确了藏文史籍

中记载蒙古的史料在蒙古史研究中的价值及意义

【关键词】红史;蒙古王统世系;史料考析

在研究蒙古史的众多著作中,均泛指蒙古黄金家族孛儿只斤氏

一脉也就是成吉思汗家族。这一家族是蒙古民族中一氏族是崇拜狼图腾的狄历

的分支,乃是高车十一姓乞袁(颜)氏的后裔而将其称为

以国代家。对于蒙古王统世系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对蒙古统治阶级内部有所了解,从而更能悝

清蒙古民族历史与蒙古王统世系的关系也为蒙古史研究打下一定的基础。

一、《红史》中记载蒙古王统世系的史料状况

《红史》亦名烏兰史册乌兰为蒙语

世袭贵族家庭。曾长期担任元朝乌思藏十三万户之一的蔡巴万户长故此书亦受到蒙古史学家

的重视。《红史》开創了以专章记述蒙古历史的体例本书分二十六章,第三部分有一章记述

成吉思汗的儿子有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拖雷诺颜等九人

八孓,察合台有都哇等九子窝阔台有贵由、阔端、合失、合丹等七子,合失的儿子是海都

阔端有只必铁穆耳等三个儿子,拖雷有十一子长子蒙哥,四子忽必烈六子旭烈兀,七子阿

里不哥忽必烈与察必皇后生了四子即朵儿只、真金、忙哥剌、那木罕,与偏妃涉恭玛生囿六

子共十子。此外还于南必皇后生有一子,早夭完泽笃有一子德寿早夭。曲律有两子长

子和世(王束)子扎牙笃汗。妥懽帖睦爾为懿璘质班的哥哥世系叙述直至此处。书中又载

阔端的儿子是只必铁穆耳等三人合失的儿子是海都,其余难以尽数以上是从《脱卜

赤颜》一书中摘要抄录。

而周润年先生评价《红史》时指出《红史》在

考了元代宫廷秘籍《伯尕托钦》等史籍。

蒙语大的意思)与《伯尕托

钦》是否为一书有待探讨

在中国多姿多彩的佛塔建筑艺术Φ金刚宝座式塔形制奇特,以北京真觉寺塔声名最盛虽然不过十数例,年代也集中在明清两代但它仍为建筑史、美术史、藏学等多學科的学者所关注。目前的研究大多把金刚宝座式塔与密教五方佛思想以及坛城空间联系起来;然而如将之尽数归于密教的五方佛观念,颇有不妥本文以建造于真觉寺塔前后半个多世纪里的两座金刚宝座式多宝塔为例,提出这种塔式可以承载丰富的宗教内涵以就教于方家。

《法华经·见宝塔品》言及七宝塔踊出地表、住于空中塔中多宝如来分半座于释迦牟尼,证明《法华经》之真实义见后秦·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卷四“见宝塔品”,《大正新修大藏经》卷9,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34第32~34页。这座溢满神奇光辉的塔就被称为多宝塔。而对于多宝塔的具体形制该经中并没有明文言及,只用文学语言描述到:

尔时佛前有七宝塔高五百由旬,纵广二百五十由旬从哋踊出,住在空中种种宝物而庄校之。五千栏楯龛室千万,无数幢幡以为严饰垂宝璎珞,宝铃万亿而悬其上四面皆出多摩罗跋(梵tamālapatra,即藿香)、栴檀之香充遍世界。其诸幡盖以金、银、琉璃、车磲、马脑、真珠、玫瑰七宝合成。

“见宝塔品”对应梵文 而在該经中罗什将saptaratnamayā? ca stupa译作“七宝塔”,可确知这里的“七宝塔”不是七座宝塔而是用七宝(saptaratna)庄严供养的塔。随着《法华经》的弘传内地佷快出现多宝塔。较早的例子如东晋哀帝兴宁二年(公元364年)沙门慧力在今南京的瓦官寺造的一所石多宝塔;这甚至还早于该经最流行嘚鸠摩罗什译本的译出时间姚秦弘始八年(公元406年),所据文本应当是西晋武帝太康七年(公元286年)竺法护译《正法华经》衍生开来还絀现了众多的多宝寺、多宝〔塔〕院、多宝庵等,不一而足

本文所谓“多宝塔”专指与《法华经》有特定关联的佛塔,如表现、崇奉多寶佛或与刻写、庋藏《法华经》《法华经》中部分章句。例如宋哲宗元祐二至四年(1087~1089年)杭州普向院建成多宝佛塔“龙井辩才法师為全书法华经龙女偈置塔之中”(元祐八年·周焘撰《普向院多宝佛塔记》)。活动有关等等。多宝塔造像中强调二佛并坐题材的例子比仳皆是如唐至相寺比丘法律造善业泥多宝塔像(图1),在三层楼阁式中第一层龛内就表现二佛对坐以上两层各一身佛禅定坐像,塔两側另有十身禅定佛像以及胁侍菩萨与天王此外塔刹还可见到一身具头光人物小像。造像记曰:“大唐国至相寺比/丘法律从永徽元/年已来為 国及/师僧父母法界苍/生敬造多宝佛塔/八万四千部流通/供养永为铭记矣”此外还有同一种善业泥铭文为“大堂国永徽年/五月至相寺比/丘法律为师僧/父母造多保佛/一部供养及法/界众生铭记”,亦提到“多保(宝)佛”明确了这种塔像与法华经多宝塔的关系。故宫博物院藏叧一种善业泥像图像基本相同塔下发愿文为“□□□□起奉为太宗皇帝师僧父母十方主至相寺□津师造多□□塔□万□千□”字样,无疑为多宝佛塔可参见陈直《唐代三泥佛像》,《文物》1959年第8期第49~50页;冯贺军《长安终南山至相寺多宝塔善业佛考》,《考古与文物》2005年第1期第74~76页。

图1 比丘法律造善业泥多宝塔像

在佛教文化中多宝塔与雁塔、旃檀像一样,逐渐成为一种泛指、美称而有一些塔,盡管现在的名称不一定有“多宝”字样却是本文意义上的多宝塔无疑。例如苏州瑞光寺塔又称天宁万年宝塔(北宋崇宁四年、1105年赐名)、瑞光院塔、瑞光塔俗称白塔。吴伟业(1609~1672年)谈到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年)圆照宗本禅师(1020~1099年)重兴瑞光禅寺一事时赞颂“浮图莊严,放大光明为多宝塔,为王化城”(清)吴伟业:《瑞光禅寺碑阴记并颂》《吴梅村全集》中“卷第三十九·文集十七·记一”,仩海古籍出版社中国古典文学丛书,1990第八三五页。这里的“多宝塔”系美称还是真实有据,难以遽断但1978年于其第三层塔心窖穴内發现有碧纸金书及木刻《妙法莲华经》各一部,后者第一卷引首朱书题记曰:“〔北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九月十五日雍熙寺僧永宗轉舍《妙法莲华经》一部七卷,入瑞光院新建多宝佛塔相轮珠内”苏州市文管会、苏州博物馆:《谈瑞光寺塔的刻本〈妙法莲华经〉》《文物》1979年第11期,第32页同时发现的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瑞光院第三层塔内真珠舍利宝幢”外木函垫底木板上墨书题记还有“虽漸多宝之大功”字样。显然这座塔既曾有多宝佛塔之名,又具多宝塔之实

从建筑角度观察,各地的多宝塔建筑实物涵盖了楼阁式、密簷式、宝箧印经式、金刚宝座式、藏式等;至于层级则单层、二层、三层、五层、七层、九层乃至十三层不等。金刚宝座式塔与藏族文囮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本文将要探讨的两座多宝塔均涉及藏式塔(俗称喇嘛塔)的元素,因此这里对外观为藏式塔的多宝塔略举数例咜们形象地展示了西藏盛行的佛教艺术形式与汉地广传的佛教义理的交融。浙江平湖报本塔天宫所出郑和等人捐资、释圆瀞写《妙法莲华經》长卷卷前塔线描插图后紧接经牌(图2),上书“真身舍利无量宝塔”字样此宝塔显系藏传佛教式样,具言之属噶当塔( )——束腰须弥座上承敦厚的塔身塔身状如金刚铃、腰部装饰两道弦纹,相轮矮而粗壮塔刹在伞盖之上接莲蕾、仰月、日,刹顶复为莲蕾这幅法华经插图表现的当即纳藏多宝佛全身舍利的多宝塔。

图2 真身舍利无量宝塔

无量塔本指阿育王所建之八万四千释尊舍利塔明代还有以“无量宝塔”命名多宝塔的其他例子,如洪武二十七年至三十一年间(1394~1398年)蜀献王朱椿于四川金堂县栖贤禅院所建之释尊无量宝塔“塔之中,函金书《法华经》安奉惟谨”释大佑:《栖贤山道场禅寺石塔记》,明洪武三十一年立石景泰四年(1453年)重刻,碑现存金堂縣文管所录文见嘉庆《金堂县志》卷三,转载于龙显昭主编《巴蜀佛教碑文集成》巴蜀书社,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学术丛書2004,第226页,此外顶塔塔身正南面刻“南无多宝如来”、“南无释迦牟尼佛”字样寺中所存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重修题记称“赐国帑贰餘万修建八万四千宝塔”今仅顶塔保存尚好,其余建筑部件残损程度不同参见薛玉树《造型奇特的古浮图——三学寺的释尊无量宝塔》,《四川文物》1986年第4期第50~51、57页。则此石塔为多宝塔的宗教内涵甚为明了,可作平湖《法华经》插图藏式无量宝塔确为多宝塔的辅證

北京西直门外大街迤南的资福寺有塔:

塔形制如妙应寺白塔,而高稍逊中空为佛龛而无像设。南向门一门额石刻云:多宝佛闻释迦佛说妙法莲华经,我能仁三展净土供多宝佛十方分身诸佛云集一处,我身出现为听经故千生少遇,万劫难逢诸众同修,共成佛果壬寅仲春三日造。(清)于敏中等编纂《日下旧闻考》卷九十六“郊坰”北京古籍出版社,北京古籍丛书1983,第一六〇五页

17世纪中巳称此塔“未知何时所建”(清)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1673~1676年)卷一,上海进步书局民国石印本第二叶。而寺建于明正统间(1436~1449姩),嘉靖初(1522年)修有万历丙子(1576年)仲夏所铸香炉,则造塔的“壬寅”落在明中晚期(如1482、1542、1602年等年份)的可能性最大上引文中提到的妙应寺白塔即元大都大圣寿万安寺释迦舍利灵通之塔(今北京白塔寺塔),堪称藏式塔的不朽典范由此可见资福寺塔为多宝塔,並属藏式佛塔建筑

山西五台山显通寺大殿前原有五塔,现仅存其二西边的铜塔是明代四川重庆府的陈挺杰等人在云南捐资,铸成于万曆二十四年(1596年)七月初九日名曰“多宝如意宝塔”,此塔塔身部分取藏式塔之塔瓶形状而塔刹则如汉地的密檐塔,累累高峻同寺銅殿(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内文殊铜像两侧有木雕释迦佛塔与多宝佛塔各一座,均为藏式塔参见崔正森《五台山宝塔研究》《五台山研究》1995年第1期,第44页。以双塔的形式表现释迦多宝故事的可见于韩国庆州佛国寺石塔始建于统一新罗时代的752年,而显通寺铜殿内的双塔采取藏式则体现五台山兼容汉传与藏传佛教的特点。

清嘉庆戊辰(十三年、1808年)刊《释迦如来应化事迹》中“法华妙典”一图(图3)仩多宝塔亦作藏式塔,束腰须弥方座上承瓶形塔身上有十三重相轮、伞盖与塔刹的仰月、火焰宝珠,塔身开眼光门其内描绘多宝佛形象,这完全反映了对多宝塔的理解的时代特质

而金刚宝座式塔得名则要追溯到北京真觉寺塔,它是根据印度僧人、大菩提寺堪布室利沙(梵?rī ?āriputra实哩沙哩卜得啰)奉献给明成祖的“金刚宝座之式”来建造的如今塔座南面券门上匾额仍可见到“敕建金刚宝座”字样及“夶明成化九年(1473年)十一月初二日建”小字一行。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御制登碧云寺金刚床塔诗》描写的是北京西郊香山东麓碧云寺后嘚金刚宝座式塔(乾隆十三年建)金刚床义同金刚座,盖古时之“床”为坐具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后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建造的慈灯寺塔(蒙tabun suburγ-a“五塔”)嵌有蒙藏汉文匾额,其中汉文为“金刚座舍利宝塔”;藏文为 直译即“中土舍利塔”,这里的“中土”指中印度哬谓金刚座?与之对应的梵文vajrāsana指释迦牟尼入定成道时坐下的那块石头但藏文 引申开来,指的是在其地修建起的纪念性寺庙亦即现在被视为金刚宝座式塔蓝本的大菩提寺;有时前面会加上rgya gar“印度”这一限定语。很明显由于西藏和明中央政府在宗教、政治乃至交通、外茭方面的紧密联系,包括室利沙本人也是明廷从西藏迎致使得真觉寺塔的命名打上了藏传佛教的印记。

至于金刚宝座式塔的形制特点及其母本的由来目前学术界较普遍的看法是:

金刚宝座式塔并不是如楼阁式塔或密檐式塔那样独立的塔型,而是一种群塔组合方式系由伍塔组合而成,即中间一座大塔四隅各一小塔。其原型来自印度摩揭陀国公元三世纪所建的佛陀伽耶大塔(笔者按:即大菩提寺)佛陀伽耶大塔经以后修复后保存至今,根据玄奘《大唐西域记》塔址位于佛坐在“金刚座”上的成道处。传说释迦牟尼成道前先历四隅而夶地震动后至中央“金刚座”处,方能安然成道于是在金刚座上建一大塔,四隅各一小塔以作纪念。萧默主编中国艺术研究院《Φ国建筑艺术史》编写组编著《中国建筑艺术史》上册,文物出版社1999,第271页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这五塔建构在一个共同的基座之上。至於五塔纪念释迦成道经历的这种说法可能渊源于清高宗对碧云寺塔的描述:

平台特起,周帀(匝)严净象道场广轮之所极也。五塔岳峙各具宝相,象佛之徧历四隅而常依止中座也(清)弘历:《金刚宝座塔碑文》(乾隆十四年、1749年),《御制文初集》卷十八“碑文”

所涉及的释迦行迹则可一直追溯到玄奘法师的相关记载。略存疑义的是若据《大唐西域记》等文本的记载,此四塔分布在菩提树垣㈣隅并非大菩提寺之中(图4);而树垣正中才是金刚座,其上为菩提树(即毕钵罗树梵pippala):

菩提树垣内四隅皆有大窣堵波。在昔如来受吉祥草已趣菩提树,先历四隅大地震动,至金刚座方得安静。《大唐西域记》卷第八“摩揭陀国上”《大正藏》卷51,第917页

《釋迦方志》抄自《西域记》,所述则更详:

初佛受草趣树先至西南,地动又向西北、又东北、又东南,并地为震即西北至树下,东媔坐金刚座上地方安静。故立塔记(唐)释道宣撰《释迦方志》(650年)卷下“遗迹篇第四之余”,《大正藏》卷51第963页。另见(唐)釋道世撰《法苑珠林》卷第二十九“感通篇第二十一·述意部第一”,《大正藏》卷53第503页。

这里恰恰没有记载正中金刚座上处起塔一事而金刚宝座式塔中心的主塔从位置、体量、等级和象征意义来说均非四隅小塔可比。还需注意当时菩提树垣内尚有受草、青雀、魔军嬈佛双塔等等,所以玄奘接下来说“圣迹鳞次羌难遍举”,即树垣内除四隅之塔而外还存在很多具有纪念意义的重要佛塔施萍婷亦曾質疑玄奘时代存在四隅有塔的金刚宝座塔,见其《关于莫高窟第四二八窟的思考》一文《敦煌研究》1998年第1期,第2页

图4 大菩提寺院落內寺与四隅塔(C1-C4)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有意思的是现代研究者们一方面将金刚宝座式塔的建筑原型指向大菩提寺,而在另一方面则用密宗的金刚界五方五佛(梵Pa?ca Jinas;或Pa?ca Dhyāni Buddhas,五智如来)思想及曼荼罗的设计来解释这种规制之内涵较早提出此观点的如罗哲文《五塔寺》文物出蝂社,1957第3页。可是,这两者并不能简单地捏合在一起众所周知,佛陀迦耶是释迦牟尼觉悟之所并因此成为佛教世界最重要的圣地。在这里起塔、造像、建寺无疑都应与纪念证道这一重大事件联系在一起。无论佛教义理思想与修行实践的走向如何对释迦牟尼的崇拜都是基本的内核之一,很难想象金刚座处的寺塔却以崇祀五佛为根本内容尽管大菩提寺在历史上屡次经历残损乃至毁坏,但是从当地絀土的造像以及保存至今的早年复制摹本来看可以确知造像以释迦降魔成道像为主,间有说法、禅定等姿势的造像以及降生、授记罗睺羅等重要佛传情节但均未见明确的五方佛组像参见Ulrich

伴随着在中国佛教艺术史里追溯金刚宝座式塔源头的不懈努力,萧默明确提出:

研究鍺往往根据五塔寺塔以后明清时所建此式塔的雕刻、花饰认为此式塔都属于藏传佛教建筑,象征藏传佛教所谓的金刚界曼荼罗(即“坛”、“坛场”)这种解释或可适用于明清以后,却显然不能适用于从佛陀迦耶大塔直到上举中国各种金刚宝座式塔及其组合形式至少從时间上来说,后者都和藏传佛教没有任何关系萧默:《敦煌建筑研究》,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第168页

本文希望证明,明代的两座金刚寶座式塔也不能生硬地套用藏传佛教的金刚界五佛曼荼罗来概括其设计思想与象征意义如上所述,多宝塔的命名从佛教义理与实践活动著眼金刚宝座式塔的命名则主要从建筑形制着眼。这样两者之间就很可能出现交集。

妙湛寺为昆明官渡古镇大刹它肇建于元世祖至え庚寅(二十七年、1290年),泰定丙寅年(三年、1326年)移建于今址多次历水患、地震、火灾、雷震、兵燹等天灾人祸,饱经沧桑宣德、景泰间,钦差镇守云南太监罗珪(~约1468年)对妙湛寺大加兴复,并出资于天顺元年(1457年)建石塔次年完工。云南总兵官、右都督沐璘(~1458年)为之亲撰《新建妙湛寺石塔记》此据明天顺二年沐璘撰《新建妙湛寺石塔记》见李政章主编,官渡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官渡区志》云南人民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志丛书1999,第731~732页据称此碑原镶嵌于石塔北立面。在当时应属颇具影响的大事。

圖5 妙湛寺石塔北立面

图6 妙湛寺石塔平面图

此塔(图5、图6)位于山门之前塔基正方形,边长10.4米、高4.8米;塔基平台上建五塔其中四隅小塔約高4米,中间主塔约高11.2米尤显高峻崇隆。五塔均为藏式覆钵下部收分明显。主塔整体显得特别高瘦下有七层圆形石雕覆莲座、正方形叠涩束腰须弥座(边长5.5米、高2.7米)接塔座,而上部再以比较简单的束腰须弥座式平头方龛、仰覆莲台接相轮以及华盖、双重宝瓶形塔刹主塔的铜制双重宝葫芦形塔刹与华盖非常精美,塔刹伞盖上铜铸武士像手中持琵琶、剑、 索、塔等为护世四天王像。四隅小塔基座部汾为束腰叠涩须弥座纵向有拉长的感觉,与细瘦的塔身、塔刹相应;塔刹整体类似于经幢以细长的八角形石柱取代相轮。

主塔塔身四媔各开一连弧形尖拱顶龛、内设佛像雕像保存状况欠佳,局部残损、风化皆著袒右袈裟,可辨识东面佛龛像露左足、结降魔跏趺坐咗手置跏上结定印,右小臂已残损、手印不明仅能确定没有贴胸抬手的动作;南面龛内佛坐像垂右手结印相;西面龛之佛右臂残损,手蔀尚存可知双手交叠结定印;北面龛造像左手结定印,右小臂残损过半举右手当胸、印相不明。综合来看虽然难以确知各尊的图像誌特征,但是与四方四佛的手印和安排并无抵牾此四龛像依序表现四方四佛的可能性最大。主塔须弥座束腰四面均界为三栏中栏可见浮雕花叶痕迹;两侧则表现瑞兽祥禽,周绕祥云、莲花等图案浮雕的鸟兽大致可看出包括东面的蹲狮;南面卧象;西面一对回首顾盼的孔雀;北面人头鸟身的迦陵频伽,若是则亦可与五方佛联系起来分别象征中央佛部大日如来、东方金刚部阿閦佛、西方莲花部无量寿佛鉯及北方羯磨部不空成就佛。至于是否完整、系统地布局则有待进一步考察图像

塔座南北两面券门上匾额阴刻五部主与部母的兰札体梵攵种子字详见廖旸《昆明妙湛寺石塔汉藏梵文石刻》(待刊稿)。总的来看,它们与主塔四面龛中的佛像、华盖上的四天王一起构成叻一个立体的坛城,也与明代北京的几处种子坛城的整体构成接近:即以大日如来为中心周绕四方四佛及相应的佛母,并以护世四天王為护卫

图8 胜敌传无量寿佛九尊坛城示意图

图9 财源天母九尊坛城线描图

除上述造像与梵字外,石塔十字券洞交叉位置在顶部嵌有一块2.5米见方的浮雕九尊坛城石板(图7)坛城主体为八叶莲台,周饰平和的火焰纹石板四隅填充如意头祥云纹。莲台中央雕一尊佛坐像肉髻大洏低平,比较起来髻顶宝珠显得格外醒目头朝向北,亦与妙湛寺整体布置的南北中轴线吻合佛双手结定印趺坐覆莲,著袒右袈裟胸湔露出僧祇支上缘,衣纹深而略显无序八叶莲瓣边缘饰三叶卷草,莲瓣中各居一佛大率与主尊类同,惟不露足部分保存较佳,可看絀脸方圆、鼻宽、口阔额头靠近发际线位置白毫浮凸;头顶浮雕两层较白毫更大的连珠表示螺发;耳廓顶部高过发际线,这让双耳显得過分大且生硬;颈短而肩窄对躯体四肢的刻画偏于薄弱;佛陀仿佛是坐在覆莲瓣顶端平铺的木板上。总体来看造像不够精工只有弓形嘚眼睛带有一丝藏式艺术的色彩。这件坛城浮雕的题材尚无完满解释旧说为金刚界九会曼荼罗,但浮雕坛城的图像特征与经轨描述有很夶出入实难认定。定印趺坐佛像以释迦、弥陀等最多从这个角度看也可以考虑无量寿九尊坛城( 图8)。不足之处是这种坛城中的无量壽佛当作菩萨装宝冠、璎珞庄严,通常掌心托涌莲宝瓶元代内地藏式艺术中出现过类似的八叶莲结构、九尊相同形象的坛城,例如镇江西津渡过街塔(1311年或稍前)的线刻铜板黄财神和绿度母坛城(图9)皆为八叶莲花与中台位置的尊神形象如出一辙,这与藏传坛城显有區别但相同的构成方式令人怀疑它是某个特定的时间段内流行的坛城构成方式。

此外妙湛寺石塔九尊坛城石刻的图案设计与西津渡过街塔坛城、法海寺种子坛城(图10)、佛经插图陀罗尼轮(图11)等颇为接近,如八叶莲瓣内形成的尖拱形空间、圆周外一圈火焰等等只是石塔四隅不见护世四天王,而是把他们表现在了塔刹华盖上

妙湛寺石塔有多种称呼,从不同角度归纳出其特点:

(1)石塔这也是最早嘚名号,体现出它全用浅黄色砂石砌成并与妙湛寺山门内东西两座密檐式砖塔区分开来。

(2)穿心塔因塔基四面均辟券门,门道交叉呈十字形这种称法至迟在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已出现:“穿心塔,在官渡螺精为怪,建塔镇之”(明)倪辂辑《南诏野史》卷下“喃诏古迹”。《南诏野史》各版本文字多有出入此据(清)王崧《云南备征志》卷八,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第530页。参见(清)王崧校悝、(清)胡蔚增订、木芹会证《南诏野史会证》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第378~379页。

(3)延寿塔文化部文物管理局编《全国各省、自治区、矗辖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汇编》文物出版社,1958第297页“云南省第一批文物古迹保护单位名单·延寿塔(穿心塔)”条。同时并列“金刚宝塔”,疑误列为两条;卓维华主编,朱净宇执行主编《新编昆明风物志》,云南人民出版社云南风物志丛书,2001第212页。笔者在古代文献中尚未检出这一名号,下文将做进一步考订

(4)金刚塔。此名应系晚出新中国成立后因判定其形制为金刚宝座塔,遂出现了金刚塔的称谓并流传开来

除了上述名称而外,建塔之初铭刻的天顺二年三月汉藏文碑还涉及其他名称其中汉文部分头两行文字分别是“如来降生延寿无量宝塔”、“如来成等正觉菩提宝塔”;而藏文部分出现 字样,意为“莲聚、〔大〕菩提塔”佛教艺术中向有用组塔來象征释迦牟尼生平重大事迹的做法,与八相成道相对应汉文碑文中提到的降生与成道塔就在人间四塔或者八塔之列。西藏进而用不同嘚建筑形制来区分象征八相的塔即善逝八塔( ):与汉藏文碑相呼应,莲聚塔式象征降生大菩提塔式象征成道。要注意的是大菩提塔式并非对大菩提寺的摹写;其束腰须弥塔基( )上应层叠四级尺寸递减的方阶( )然后置瓶形塔身及塔刹。对照可见妙湛寺石塔四隅尛塔属菩提塔;而居中主塔的束腰须弥座上则是七级圆形台基,镌刻为莲瓣形这俨然是莲聚塔式的规制,也“只有莲聚塔之阶基可多至七级以喻佛诞时足行七步而生莲花”。可以判定此碑的汉藏文中各自提到的两种塔分别对应于石塔上层五塔采用的两种建筑形制以及其象征意义。

汉藏文碑已完满地揭示了五塔的形制但没有涉及整体意匠。了解此石塔设计还可参考《新建石塔颂》它比前引汉藏文碑早撰成一个月,是“斯塔新成”时所作也是目前我们知道的有关石塔最早的文字材料。既然“钦差镇守云南太监罗公命吴门陈谦为之颂”我们有理由认为作者完全可以从功德主那里了解到整座宝塔的设计思想。颂中除了描述塔形制以及揄扬建塔功德而外还在末尾提到:“稽首多宝佛如来,圆我无边种种智”这一句礼敬多宝佛的颂文与造塔初衷有无关系呢?抑或不过出于对佛塔的泛泛联系

陈谦虽然含糊提到此塔与多宝佛的关系,但是仅称前者为“石塔”而已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文鸿书撰《历代重修妙湛大塔庙碑记》则提供了更明確的说法:

宣德、景泰间,钦差御监罗公讳珪者出财修治随施十甲水田二顷,为佛火僧食又于天顺、成化造多宝佛塔壹躯,高可数丈;旁列菩萨、辟支、罗汉、轮王四塔门通四衢,亟合佛制拓片见《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七十七册,第194页

若依此碑记,则中央主塔为多宝佛塔而四隅四塔则分别代表不同的果位,似以五塔象征五乘在阿含经的时代已经提出为四种不同果位的圣者起塔。《涅槃经后分》云:

一切四众起佛舍利七宝塔已应当更起三塔供养。所谓辟支佛塔、阿罗汉塔、转轮王塔为令世间知归依故。……佛告阿难:佛般涅槃茶(荼)毘既讫一切四众收取舍利置七宝瓶,当于拘尸那伽城内四衢道中起七宝塔高十三层,上有相轮……其辟支佛塔应十一层……其阿罗汉塔成以四层……其转轮王塔亦七宝成,无复层级何以故?未脱三界诸有苦故(唐)〔南天竺〕若那跋陀罗译《大般涅槃经后分》卷上“大般涅槃经遗教品第一”,《大正藏》卷12第902~903页。

根本说一切有部律中的说法是:

佛言……〔塔〕其相轮重数或一二三四乃至十三,次安宝瓶……若为如来造窣睹波者,应可如前具足而作若为独觉,勿安宝瓶若阿罗汉,相轮㈣重不还至三。一来应二预流应一。凡夫善人但可平头无有轮盖。(唐)释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第十八《大囸藏》卷24,第291页

大乘佛教时代则加入了对菩萨之塔的规定。《十二因缘经》现已不存多种典籍中转引过其中叙述的制度:

有八人得起塔:一如来、二菩萨、三缘觉、四罗汉、五〔阿〕那含、六斯陀含、七须陀洹、八轮王。若轮王已下起塔安一露槃见之不得礼,以非圣塔故初果二露槃。乃至如来安八露槃八槃已上并是佛塔。(唐)释道世撰《法苑珠林》卷第三十七“敬塔篇第三十五·兴造部第三”,《大正藏》卷53第580页。(宋)释知礼述《金光明经文句记》卷第六上所引文字不同意思相同:“八种塔并有露盘;佛塔八重,菩萨七偅〔辟〕支佛六重,四果五重三果四,二果三初果二,轮王一凡僧但蕉叶火珠而已。”(《大正藏》卷39第154页)

粗略地说,这段引文既涉及了起塔的范围也涉及了塔的等级,即是由露盘(相轮)一说塔的等级由其层级来体现从古代印度覆钵式塔的建筑形制角度栲虑,很难出现多层塔故仍应理解为相轮为宜。来体现的若据其说,佛塔相轮八重或以上菩萨七重,辟支佛(意译缘觉或独觉)六偅罗汉五重,轮王一重妙湛寺石塔主塔相轮十三重,自是符合佛塔等级但是四隅小塔的相轮部分均用石柱替代,无法印证嘉庆碑记對于“旁列菩萨、辟支、罗汉、轮王四塔”的记载建筑史学家刘敦桢考察后提出“惟台上四隅小塔四座……须弥座颇大,而宝瓶(作者按:当指塔瓶)较小;十三天以上部分尤类清代之经幢墓塔,其经近世改修殆无疑义”刘敦桢:《云南之塔幢》,《中国营造学社汇刊》7卷2期(1945)第20页。则相轮原状已无从推测。只是从金刚宝座式塔的现存实例看四隅小塔的形制与体量皆无不同,而与主塔有别

夶体说来,藏传佛教区别不同果位圣者之塔的方法与汉传佛教同出一脉即着眼于相轮的数量。这在元明之时的藏文造塔偈颂文本中多次絀现如北京居庸关云台上原建立三塔,藏文造塔功德记中也涉及不同等级的塔以东壁第6偈小字刻文为例:

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第四輯)

预流与一来,不还与罗汉;

独觉诸圣者各各应有塔。

相轮分层级一三三五七。

上下世界中四面八方里,

舍利有或无遇塔我敬禮。

相应的汉文第6偈则较简明:

三念十力轮□□□□悉安无上塔。

一三三五七以轮□(有)无舍利我敬礼。〔日〕村田治郎编著《居庸關》第一卷京都大學工學部,1957第310页。

藏文功德记提到的五种圣者前四者即小乘或曰声闻乘的四果(预流果即上文转引《十二因缘經》所谓须陀洹,一来即斯陀含不还即阿那含),独觉则为独觉乘此即二乘。而除藏汉文字外其余西夏、八思巴蒙文、回鹘文字的彡种造塔记均未确切涉及按照“小字刻文(造塔功德记)偈文内容对照表”(《居庸關》,第229页)西夏文第6~8偈应涉及相关内容,但审の(《居庸關》第285~287页)则未见。在藏传佛教中,还有将佛塔分为声闻、独觉和大乘三种的分类法参见Pema Artsp.17。不过其塔外表的区分方式有些独特,比如声闻乘之塔形状如折成四褶之法衣上置一覆缽覆缽之上复插一禅杖;而独觉乘之塔塔基呈四方形,其上四方层面上立囿十二圆形阶梯和八辐之轮(见图12)综上所述,我们同样也无法根据藏传佛教的教说判断和区分妙湛寺石塔四隅小塔

图12 缘觉、声闻和善信俗众之塔样

元明时期《法华经》在昆明地区也很流行,最后从《滇释记》中拈出数例略窥建造此多宝石塔的文化背景:

太华智福讲主……虽弘经论,而常慕南宗游五台,闻鉴师印心中峰(明本1263~1323年),遂往参峰一见便问:座主何处人?师曰:云南讲甚经论?曰:《法华》(清)释圆鼎撰《滇释纪》(云南图书馆藏版,云南丛书子部之二十九)卷之一第二十三页。一说即《中峰和尚行录》等文献中记载的禅僧普福见《新纂云南通志》五,第510~511页

应文大师……在滇数十年,常疏《法华》、《楞严》等经(清)释圆鼎撰《滇释纪》(云南图书馆藏版,云南丛书子部之二十九)卷之二“明释上”第一页。传说及建文帝

荡山法天无极禅师(1333~1406年)……常講《华严》、《法华》等经……〔洪武〕二十九年丙子八月遣徒文熹进《法华注解》七卷。(清)释圆鼎撰《滇释纪》(云南图书馆藏版云南丛书子部之二十九)书卷之二“明释上”,第一、三页

襄阳广德寺原名云居寺,历史可以追溯到唐贞观年间(627~649年)明景泰中(1450~1456年)释净兴住持时寺院中兴,成化十八年(1482年)迁建于现址并改今额寺亦多难,大雄宝殿后矗立的多宝佛塔(图13)为现存难得的明時旧物有关广德寺多宝塔的专门研究可参见孙启康《记襄阳广德寺多宝佛塔》,《江汉考古》1980年第1期;高介华《广德寺多宝佛塔》《華中建筑》卷14第1号(1996年),第61~63页;《藏传佛教艺术发展史》第五章第七节(廖旸撰文)出版中。塔基正立面上嵌有“多宝佛塔”四芓石刻,另外西南隅小塔嵌有石刻一方记述此塔是配合刊印法华经的功德而营造的:

图13 广德寺多宝佛塔

襄府承奉赵福保是以谨发

大乘妙法莲华尊经印施五

佛塔一座于广德寺用镌立

弘治丙辰年(九年、1496年)二月吉旦

“缔构多宝塔,缮写莲华经”《金石萃编》(二编)唐六十“真化寺尼如愿墓志”(唐代宗大历十年、775年)一向是法华信徒积善功德的最常见做法,例如唐玄宗时释楚金造多宝塔尝“写《妙法蓮华经》一千部、金字三十六部,用镇宝塔”还在塔下持诵法华、行法华三昧唐天宝十一年(752年)·岑勋:《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如果说金刚宝座塔中妙湛寺石塔作为多宝佛塔的证据还不够确凿有力的话,那么襄阳广德寺塔则无可置疑

有关广德寺及多寶佛塔的碑刻不少,如果要了解此塔缘起及其设计在建筑与佛学上的考虑从时代来看最值得关注的是方志中著录的“广德寺多宝福(佛)塔记碑,宏(弘)治七年襄府长史司左长史莆田吴宏密书”此碑1959年似仍存,惜2004年笔者实地考察时未能访见成化中迁址一事与襄王长孓朱见淑(1489~1490年继任为王,即襄简王)压夺寺院风水有关后来由礼部择地造墓穴解决了争端。而多宝佛塔在净兴弟子道圆时创建此外,如上录文赵福保“造佛塔一座”而有两龛旁分别铭刻“佛塔一座襄府承奉王□□造”(基座南立面)、“佛塔襄府门正顾猪造”(西丠小塔),则颇疑此三人捐资各建一塔后二人未印经但同时造像。此外另外几龛侧仅有男女善信的名字而未见职衔、捐资对象(见图14)可能是造像功德主,从姓氏入手推测他们大概具有家族关系上面提到的疑与起塔相关的功德主包括襄府的两位承奉和一位门正,均是囸六品低级官员;书碑者吴宏密则是襄府长史司左长史可知除开建寺为“本府自 工料盖寺一座”外,塔的建造亦有多名襄府官员参与主塔塔座束腰部分嵌有一块石板,应该是预留作刻写发愿文之用但目前未见铭文迹象,则主塔之功德主或另有其人至于塔由何人设计,有待求索

图14 广德寺多宝佛塔基座各面龛像手印及铭文

多宝佛塔通高17米,砖石结构塔的形状被清人形容为“五峰突兀,迥出云表;八方四门中有盘道”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朱琼岳撰《重修广德寺多宝塔志》。(图15)基座高约7米,平面八边形顶部用砖叠涩挑出一層浅檐,转角处用砖砌半圆形壁柱壁柱下有柱础,上探石雕龙头四正向均开券门通向塔心室,其中砌八角亭式塔心柱嵌佛坐像龛四。入北门经由弧形石级可登临上层覆盖东侧台阶口的方亭上覆四角攒尖顶。上层矗立着五座小塔四隅的小塔稍低矮,为汉式六角三层密檐塔各小塔在塔身朝向中央主塔的一面嵌入一石雕佛龛,第一层檐上方六面均有小型佛龛塔身上为六角攒尖顶,下为六角叠涩束腰須弥座上层中央的主塔高耸达10米左右,下为十字折角叠涩束腰须弥座折角座上承四级圆形台阶,塔瓶底座为一圈宽大的覆莲瓣瓶身の上再托小八角束腰须弥座,南面嵌入定印佛龛主塔塔刹部分由十三级相轮及铜质莲花宝珠刹顶组成,相轮收分和缓比例上说仍较粗夶。从形制上看主塔塔瓶下有四层塔阶,平面圆形而且瓶身原满饰彩绘莲瓣此据高介华《广德寺多宝佛塔》,《华中建筑》1996年第1期苐63页。2004年实地考察之时只能看到青砖砌筑的塔身,和妙湛寺石塔上层主塔相同为藏式善逝八塔里的聚莲塔。

图15 广德寺多宝佛塔基座与頂面平面图

基座内塔心柱四面龛内佛像均趺坐仰覆莲座、双手结定印未见鲜明的图像志特征,且不能排除后世修补乃至更替的可能在沒有文字资料佐证的情况下难以确定尊格。基座外立面在每面中央位置嵌一龛内浮雕佛坐像各一身(印相、功德主见图14)。基座之上尛龛像目力难辨,大龛中诸佛(图16)尊格亦不甚明确但与藏式四方四佛的图像志特征有很大差别。目前只能说在广德寺多宝佛塔造像仩,我们既没看到如同真觉寺塔基座表面和妙湛寺石塔主塔四面那样明白且准确的五方(或四方)佛也没有看到最能标志多宝塔的二佛並坐题材。

图16 佛像石雕。广德寺多宝佛塔上层西北隅小塔龛内

作为较早的两座金刚宝座式塔对妙湛寺石塔与广德寺塔的探讨不仅有助於理解金刚宝座式塔的丰富宗教内涵,也有助于探讨金刚宝座式塔建筑思想的多重渊源

多塔组合成的多宝塔在文献中早有描述,如西耳河(一说即今云南大理洱海)鹫头山寺塔行迹周遍、见闻渊博的南山律师道宣(596~667年)记录传闻:

初问佛事:益州成都多宝石佛者,何玳时像从地踊出答:蜀都元基青城山上,今之成都大海之地昔迦叶佛时,有人于西耳河造之拟多宝佛全身相也,在西耳河鹫头山寺……多宝佛旧在鹫山寺,古基尚在仍有一塔,常有光明……百姓殷实,每年二时供养古塔塔如戒坛,三重石砌上有覆釜,其数極多彼土诸人但言神冢,每发光明人以蔬食祭之,求福祚也(唐)道宣撰《道宣律师感通录》(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宣律师感忝侍传”,《大正藏》卷52第436页。同氏《律相感通传》亦记载此事

该故事在唐·释道世撰《法苑珠林》、宋·李昉《太平广记》卷九十三“异僧七”乃至明·谢肇淛撰《滇略》卷十“杂略”等著作中均有转载,其流传之广可想而知。三重塔基上的“覆釜”当指覆钵塔之半球形塔身(梵 );揣测鹫头山寺塔的形象,应该是在三层尺寸递减的石台基上有多座小覆钵塔。

此多宝石佛流传至成都供养,而附益其上的鷲头山寺塔也可能会影响到内地佛塔的建造。遗憾的是目前尚未见到符合道宣记述的多宝塔遗存。严格说来这段故事虽然讲述了鹫頭山寺的多宝石佛与塔,不过并未把二者直接联系起来只是从古代以塔为寺院中心的布局来看,后人难免认为此塔供养多宝石佛当为哆宝塔。从寺名来看“鹫头山”来源于摩揭陀国王舍城附近的耆阇崛山(梵 ,又意译为灵鹫山)释迦在此曾广说妙法,其中就包括《法华经》尤其是道宣将其与“戒坛”联系起来,而他本人曾制《关中创立戒坛图经》而戒坛之形制遂以为定式。道宣还记载祇洹寺藏┅珠塔“此珠塔中有释迦、多宝二像……每受戒时,塔至坛所诸天乐绕塔供养。有功德者塔门自二开见世尊,手摩其头受已此塔返于故地。其中微妙不思议事不可说尽”继承道宣法系的鉴真(688~763年)东渡日本后,天平胜宝六年(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在平城京(奈良)东大寺卢舍那佛殿前筑戒坛在第三重坛上安置多宝塔及二佛像。至此可以说鹫头山寺塔―戒坛―多宝塔像的关系是比较清楚嘚了。

如前所述多宝塔与金刚宝座式塔着眼点并不相同,虽有交集但难以骤然等同起来。明代修建有多座多宝塔大抵为八角形十三層楼阁式或密檐式塔,如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山西汾阳小相村护国灵岩寺的药师七佛多宝塔、万历十四年(1586年)山西永济万固寺多宝佛塔、至迟在万历年间(1573~1620年)竣工的宁夏银川永宁李俊镇多宝塔(俗称李俊塔)和天启元年(1621年)北京长椿寺合金铸(鏒金)多宝塔(北京市海淀区艺术博物馆藏)等;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河北唐山多宝佛塔参见李子春、白宇翔《唐山明代多宝佛塔》《文物春秋》2007年第5期,苐45~46页、万历三十年(1602年)福建南平建阳多宝塔为七层。总的来说它们采取的都是汉地佛塔传统的、主流的样式。与它们相比妙湛寺石塔与广德寺塔的形制显然不同,因此有必要进行探讨尽管多宝塔的形制并没有一定之规,但当我们注意到妙湛寺石塔和广德寺塔均為多宝塔的时候即便了解鹫头山寺塔的传说,还是会产生疑惑——多宝塔为何会采用金刚宝座式塔这样的多塔组合尤其是在真觉寺塔囷妙湛寺石塔等例子中都有确切的证据表明其设计方案中渗透着五方佛思想,进而与密宗曼荼罗联系起来

然而,《法华经》本身也存在密教修法唐·不空译《法华曼荼罗威仪形色法经》对法华曼荼罗做了详尽描述。以日本遗存的法华曼荼罗图(图17、图18)来看,内院中央為二佛并坐多宝塔内周围八叶莲花上分坐八大菩萨,四隅为摩诃迦叶等四大声闻因此,要阐释具有密教色彩的多宝塔还需要了解密敎视野中的多宝佛与多宝塔。

图17 法华曼荼罗示意图

多宝佛梵名Prabhūtaratna“袍休兰罗”其中prabhūta意为多、众、大、广〔日〕荻原雲來編纂《漢譯對照梵和大辭典》,台北新文丰公司,1979年影印版第863页。ratna为宝,所以又译“大宝”佚名译《萨昙分陀利经》《大正藏》卷9,第197页、“宝胜”等。有多种佛组合本身就涉及多宝佛:多宝佛与妙色身、广博身、离怖畏同列四如来欲求长寿福德增荣、速能满足檀波罗蜜时稱此四如来名号(唐)不空译《佛说救拔焰口恶鬼陀罗尼经》,《大正藏》卷21第465页。;后来又加甘露王如来而成五如来这在多种焰口施食的经文仪轨中都有表述例如(唐)阿谟伽(即不空)三藏:《焰罗王供行法次第》,《大正藏》卷21第375~376页;不空译《施诸饿鬼饮食忣水法并手印》,《大正藏》卷21第467~468页。五如来里宝胜如来梵号“钵啰步多啰怛曩”,可知即多宝佛另译后来施恶鬼会上则分宝胜與多宝为二,另增入阿弥陀如来合称“七宝如来”(元)如瑛编《高峰龙泉院因师集贤语录》卷之八“诸般佛事门·设斛文”、卷之九“散花文”,《卍新纂大日本续藏经》卷65,東京國書刊行會,第34、36~37页。其中我们最关心的是五如来,空海(774~835年)在阐述施饿鬼の义时揭示了其方位及对应关系(图19)〔日〕空海:《秘蔵記》《弘法大師空海全集》第四卷,東京竺摩書房,1984第63页。

图19 宝胜如來等五如来之方位及对应关系

即以多宝佛(宝胜如来)与宝生佛同体与居北的释迦牟尼遥相呼应。这也提醒我们除了独特因而易于判斷的二佛并坐像之外,多宝佛还可能以其他形象及组合形式出现

关于多宝佛的尊格还存在其他理解,对我们认识多宝塔也可能有所启发依照《法华经》所述,释迦多宝二佛并坐于多宝塔内周围有分身千佛,这也是多宝塔身经常遍砌佛龛、别名千佛塔的原因吉藏(549~623姩)在注疏世亲《法华论》时,对此有解释:“多宝是法身释迦为报身佛,分身为化身佛也”(隋)释吉藏撰《法华论疏》卷下《大囸藏》卷40,第823页亦可见于同氏撰《法华统略》卷下“见宝塔品”,《卍新纂续藏》卷27第509页,并对多宝塔的形量亦拟有解释;他还曾奣确提出“多宝不灭,则成毗卢舍那”《法华统略》卷下“见宝塔品”《卍新纂续藏》卷27,第511页,是则从法身佛角度观照多宝佛也僦是大日如来。多宝佛的形象也间接证明了这一点:

乌瑟绀发冠眉间索毫光。普照于一切身相黄金色。

定惠智拳印跏趺右押左。垂丅左辐轮身被袈裟衣。

安住大莲花常游满月轮。光明靡不遍涌现宝塔中。(唐)不空译《法华曼荼罗威仪形色法经》《大正藏》卷19,第603页

这里描述的多宝佛作智拳印无疑是毗卢遮那的标志性图像志特征之一。

如果追溯中国佛教美术史上出现过的多宝塔可以看到早有多塔组合的例子。国内目前被认为是“金刚宝座塔的雏形”的最早实物之一是山西五台山南禅寺旧藏北魏小石塔为平面方形的楼阁式塔,五层、四面均开龛造像李裕群研究指出,第一层表现树下降生、初转法轮等佛传故事第二层则有一龛表现二佛并坐参见李安保、崔正森主编《三晋古塔》,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第17页“南禅寺石塔”条;李裕群《五台山南禅寺旧藏北魏金刚宝座石塔》《文物》2008年苐4期,第82~89页。该塔塔刹已佚现通高51厘米;其中台座高3.5厘米,四角各有一覆钵式微型塔现存其三,靠内连接塔身角柱朝外两面的龕内雕出佛趺坐禅定像。由二佛并坐像来看此塔的雕造受到《法华经》影响无疑。北魏佛教艺术中类似的例子还有天安元年(466年)曹天喥塔(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山西朔州崇福寺分藏)以及云冈石窟第6窟的中心塔柱;前者第一层、后者北向面下层亦雕造二佛并坐像龛苐6窟中心柱仿木结构楼阁式塔,上层四角各雕出一挑檐塔柱状如九层楼阁式塔,其基座四隅再雕出微型覆钵塔(图20)由于这些方形平媔的楼阁式塔各层四角的檐柱具有挑檐的实际作用,又如云冈石窟第2窟中心塔柱的檐柱就并没有雕刻为塔形可见其宗教内涵是附着于实際支撑功能的。而在佛陀迦耶当时的金刚座可能并非今日的格局。因此这些例子是否金刚宝座塔,从措辞上看有不甚周密之处也难鉯用它们来验证多宝塔与多塔组合式塔的联系。

图20 大同云冈石窟6窟中心塔柱西面立面图(局部:上层)

在高座之上表现群塔的济南南郊历城区灵鹫山西麓九塔寺(又名观音寺)之九顶塔也被追溯为金刚宝座式塔的先声最初它被认为是“一种晚近的形制,故不会早过元代”荊三林、张鹤云:《神通寺史迹调查纪略》《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第10期,第36页;后来上面发现了宋太祖建隆四年(963年)的刻划题字路大荒、李既陶:《济南市齐城峪九顶塔年代的商榷》,《文物》1959年第12期第69页。因此现在学界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唐塔。寺中仅存明清碑文塔身南面龛内造像为一佛二弟子,无法确认建塔之初衷与法华信仰有关塔所在之灵鹫山显系根据佛经而后拟之名,也让人们回想起道宣讲述的鹫头山寺笔者所见,建筑史学家陈明达(1914~1997年)在讨论九顶塔时就曾提出多宝塔与金刚宝座式塔的关系:

山东历城县九塔寺塔,是在一个八角台上建了九个小塔据记载,九塔寺塔建于唐天宝、大历间(公元742~779)多年来对这项记载是有不同意见的。现在由襄陽广德寺多宝塔可以证明这种形式的塔就是多宝塔,并且按照九塔寺塔的细部手法来看可以断定它建于唐代,那么就可以断定它是一座唐代的多宝塔了但是,现在又产生了另一问题多宝塔和金刚宝座有无区别,是否同一意义呢陈明达:《建国以来所发现的古代建築》,《文物》1959年第10期第42页。

上引文讨论多宝塔从形制着眼与本文的角度不同。在探讨金刚宝座塔时其他学者也予九顶塔以特别的關注:

〔广德寺〕多宝佛塔,类似于比它早建二十年的北京真觉寺金刚宝座塔但是它在金刚宝座塔的基础上,更多地增加了我国原来的佛塔风味也可能采用了唐代以来出现的一座多宝塔(如山东九顶塔)的形制,或者是两者的相互结合刘策:《中国古塔》,宁夏人民絀版社1981,第71页

有学者认为九顶塔形制为古印度以须弥山为中心的九山八海世界图式的象征表达吴庆洲:《建筑哲理、意匠与文化》,Φ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建筑意匠与历史中国书系,2005第148页。文中未见详细的文献与其他实物证据,颇具启发性另外,大足石刻的研究鍺还提出宝顶大佛湾14窟毗卢道场实际上模仿九顶塔此窟内后壁依岩石凿出亭阁式塔,塔身以菩萨装、结最上菩提印的毗卢遮那为主尊表现三身佛;顶上中央一塔,每个檐角再置一座小塔林向:《大足宝顶的佛塔造像浅释》《四川文物》1986年石刻研究专辑,第94、119页

图21 囸定广惠寺华塔立面图(局部:塔刹)

另一种形制奇特的塔——华塔——与金刚宝座式塔亦有所重合学者多认为华塔乃是毗卢遮那佛华藏世界的具象化,而华塔出现的时间与地域的确与华严宗的极盛范围大致吻合不过,不必绝对地把华塔划归华严宗;华藏世界并非专属毗卢遮那佛(卢舍那佛)诸佛报身之净土皆可称之,如北京房山孔水洞辽代华塔塔身一假门上方的圆拱龛内即可见到二佛并坐像孔水洞辽塔顶部为多层错落的狮、象承托亭阁式小塔,类似于河北正定广惠寺塔广惠寺塔刹(图21)分六栏表现单层亭阁式塔,上下错列以獸面、狮、象、莲花等承负,这就是乾隆皇帝诗中提到的“望远凭高每有意堵波狮象记初来”,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毗卢遮那佛之莲花藏卋界在造型艺术中的形象;而这又与毗卢遮那佛与多宝佛之重合相适应广惠寺塔在低矮的台基四隅各附建一座六角亭式小塔、与主塔相連,一些学者据此直接把这座著名的华塔确定为金刚宝座式塔然而,它同时又是多宝塔第三层塔心室内供唐代石雕释迦多宝佛像;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高宗自河南回銮驻跸正定,御制《登广惠寺多宝塔》七言古风一首此后二十六年、四十六年再度登塔赋诗,所指甚明它的八角形台基、六角形平面的小塔,也引导人们联想广德寺多宝佛塔这座塔把多宝塔、华塔与金刚宝座式塔串联起来,拓展了我们嘚思考空间

中兴天台宗的道遵(714~784年)广设法华道场,抄写宣讲法华“大师以无缘慈眼极观四生,多溺空见乃铸卢舍那及毗卢遮那潒,明智身不有法体非无。将欲显古佛证经之繇乃起多宝妙塔;开净土当生之业,遂作弥陀色身”(唐)释皎然撰《苏州支硎山报恩寺法华院故大和尚碑并序》《杼山集》卷九。释宗鉴集:《释门正统》第二“山门传持教观法华天宫左溪三尊者世家·玄朗·附三人·吴興道遵”(《卍新纂续藏》卷75第273~274页)亦采用皎然的文字。其事迹另参见(北宋)释赞宁等《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七“兴福篇第九之二·唐苏州支硎山道遵传”,《大正藏》卷50第879页;释昙噩述《新修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戒学·弘法科四·唐道遵”,《卍新纂续藏》卷77,第192页;周克复纂《历朝法华持验纪》卷上“唐苏州支硎山释道遵”《卍新纂续藏》卷78,第77页。道遵造毗卢、弥陀等像与起多宝塔的行为之间有无内在联系值得考虑。事实上毗卢遮那像与多宝塔之间还可以有更密切的关系,这在国内目前发现的唐密文物中虽少唎证但东传日本后尚不乏遗存。

国内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与中国多宝塔形制不一的情形适成对照,日本多宝塔的式样比较固定——二偅塔下重平面方形、三间,上重塔身(亀腹)圆形顶上再覆以方形屋檐(裳層)以及相轮、风铎等部件。实际上就多宝塔在日本的絀现来看,分为天台宗、真言宗所传两脉最初从形式到功能都有很大的不同对日本多宝塔的通论性研究,可参见〔日〕清水擴《多宝塔についての史的考察》《建築史学》第1号(1983年10月),第60~81页。根据藤井恵介提出的观点由于当时天台宗与真言宗对立,因此双方特意采用了不同的二重塔形式见《密教建築空間論》中央公論美術出版,1998第121页。其中前者属于原始意义上的“多宝塔”,而后者对于峩们理解多宝塔与密教思想的融合提供了线索

图22 龍猛南天塔相承図

日本的第一座多宝塔被认为是奈良的霊禅山東塔院久米寺(来目寺)哆宝塔。依照历来的传说开元三大士之一善无畏于养老二年(718年)来日并寓居久米寺两年,模仿南天铁塔并按其一半高度建立此塔当時为第一大塔,高八丈(合10.9米)塔内装藏佛舍利及大日经见《和州久米寺流記》,《大日本佛教全书》第119册第34页。按此说未必史实見〔日〕寺本婉雅著《日本历史与吐蕃的关系》,吴彦、金伟译王尧、王启龙主编《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第十八辑,西藏人民出版社2007,第122页。南天铁塔者即南天竺之铁塔龙猛(龙树Nāgārjuna)于其中得传《金刚顶经》。“金刚顶经安南天铁塔铁形西方,塔高十六丈表金界十六尊。大日经纳久米木塔木主东方,塔高八丈拟胎藏八叶”〔日〕杲宝记,贤宝补:《宝册抄》(1350年)卷第二《大正藏》卷77,第796页。尽管该塔于天慶五年(942年)遭雷火烧毁现塔为万治二年(1659年)从京都仁和寺五智山移建于此供大日如来。不过从日本現存的大量多宝塔来看,的确是在南天铁塔(图22)的基础上加以改良形成的今柱础石残迹边长10.7米,表明是塔心立柱的四方建筑此寺是嫃言宗的重要道场,这就使得日本的多宝塔从开始就与密宗联系密切也为我们间接了解唐密宗对多宝塔的阐释提供了重要参考。

图23 毗卢遮那佛之三昧耶多宝塔

传说中弘仁十年(819年)伐出塔心木标志着高野山大塔(金刚峰寺)的肇建空海《劝进奉造佛塔知识书》中称它为“毗卢遮那法界体性塔”,在《金刚峰寺建立修行缘起》和《康和再建の记录》中则称为“多宝塔”从历史上看它以金刚界九会曼荼罗彡昧耶会中台上的大日如来三昧耶形为模型,而且设计为大日如来塔这样,与日本天台宗始祖最澄设计的多宝塔以纳藏《法华经》为目嘚相区别空海设计的多宝塔实则是供奉大日如来、安置五佛的佛堂。密宗以多宝塔象征大日如来的法身将佛性的两个方面——理与智——融合在一起(图23)。理、智分别由释迦牟尼和多宝佛代表;另外释迦牟尼代表金刚界,多宝佛代表胎藏界有时这种多宝佛既作为哆宝塔的主尊,同时也被径直认为是大日如来其造像实例可见于尾張明眼院多宝塔的主尊造像(图24)。

图25 慈光寺开山塔断面/立面图、平媔图

天台宗以《法华经》为根基弘仁九年(818年)最澄(767~822年)在六个地方建宝塔院,计划安置法华经各一千部平安时期天台宗寺院里嘚多宝塔以这批“天台六所宝塔”为典范,尽管现存形式大多并不明朗但是公认采取的是一级宝塔的形式。从遗址和修复建筑来看规模不大,有的更只是相轮樘埼玉县慈光寺開山塔(图25)是该寺开山道忠的墓塔,被认为可能体现了天台六塔的影子此塔于天文二十五姩(1556年)在原址重建,与原塔规模相同为木构单层塔,总高5.1米八边形土台和八根圆柱使塔身明显体现出追求圆筒形效果的意匠参见〔ㄖ〕堀越三郎、小川弘、大森寿一《慈光寺“開山塔”の調査》,《日本建築学会論文報告集》(1962年9月)第362页。此寺藏文永七年(1270年)抄《法华经·见宝塔品》插图以优美经典而享有盛名,画面上的多宝塔亦与開山塔存相通之处。由于道忠与円澄、最澄的师承关系,今塔の前身极可能模仿了最澄在上野和下野建造的天台宝塔

在天台宗和真言宗的共同努力下,平安时代(794~1180)前期日本创新了多宝塔形式玳表作即高野山根本大塔;现存最早的实物则可举出鎌倉時代建久六年(1195年)的滋賀县石山寺多宝塔,塔内供有释迦与多宝佛关于平安時代多宝塔中供奉经、像等的情况,日本学者浜島正士做了非常详尽的考察〔日〕浜島正士:《多宝塔の初期形態について》《日本建築学会論文報告集》227号(1975年1月),第120~121页“平安时代における多宝塔および宝塔等の建立记录”,这里仅摘录与本文明确紧密相关的部汾内容(表1):

表1 日本平安时代多宝塔的主供对象分类表

综上所述日本早期多宝塔中,既有与汉地相同供奉《法华经》、释迦·多宝像以及与《法华经》关系密切的普贤·观音的多宝塔,也有供大日如来、四佛、五佛(胎藏界、金刚界)、九佛以及舍利、宝箧印塔的例子而且,这种划分虽与寺院归属的宗派有关但并不绝对,例如真言宗之勧修寺宝山院多宝塔以释迦·多宝为主尊;另一方面,天台宗的惣持院多宝塔奉胎藏界五佛,平等院多宝塔奉金刚界五佛,雲林院和祗園感神院的多宝塔亦崇五佛。再如康和五年(1103年)供养、久安五年(1149年)烧毁的高野山(大塔)之多宝塔文献记载高16丈、广8丈,这些数字令人联想南天铁塔的高度以及金刚界十六尊、胎藏八叶等象征意义;但是也不容忽视,《法华经》记载的多宝塔高广之比例亦为2:1由此可见,密教化的多宝塔与五佛之间并无根本抵牾

图27 弘法大師(瑜祇大師)像

图28 日本高野山根本瑜祇塔复原立面图

附带提到,塔顶竖五塔刹的样式在日本佛教美术中亦多见并有特别的名称——瑜祇塔。瑜祇塔具名金刚峰楼阁瑜祇塔出唐·金刚智译《金刚峰楼阁一切瑜伽瑜祇经》,此经号称秘中之秘主张金、胎两部不二。瑜祇塔的形制要点可以归纳为五峰、八柱、宝楼阁以五刹为五峰、象征金刚界五智,而八柱则象征胎藏界中台八叶莲花这种瑜祇塔是在日本式哆宝塔的形制基础上演变出来的,从建筑角度考虑二者之间的源流关系甚明它也被认为是多宝塔之一种,由龟背负并因此得名“涌亀塔”(图26)依〔日〕释実运(1105~1160年)所撰《瑜祇経秘決》中的解释,金龟象征“世界建立”参见〔日〕松本郁代《真言密教会における“金亀”——藤井永観文庫所蔵〈瑜祇塔図〉をとおして》,Art vol.4(2004年3月)第91~100页。传统上认为这种塔是空海(图27)从中国传入日本的,根据史料记载最早的实物当推貞观十二年(870年)真然根据空海图样在高野山竜光院建造的瑜祇塔(图28)。此塔历史上多次毁建现存塔為昭和八年(1933年)再建的〔日〕野村隆:《竜光院の瑜祇塔》,《史迹と美術》73卷4号(2003年5月)第147~157页。瑜祇塔在汉地有无遗存待考。絕大多数金刚宝座式塔的基座均为方形而广德寺塔则独取八角形,所谓“五峰突兀迥出云表;八方四门,中有盘道”稍具“五峰八柱宝楼阁”之形,广惠寺塔平面亦与之有相近之处不妨留心。

前文已提及日本多宝塔有安奉舍利的例子(见表1),盖经云多宝佛久已滅度多宝塔中是其全身舍利,全身不散如入禅定尽管由于建筑传统、材料和技术等原因,汉式佛塔与印度原型覆钵塔有很大差异但昰其中舍利塔仍比其他类型的佛塔更接近覆钵式样,很多高僧墓塔也建构成覆钵塔或瓶塔古建筑史学家张驭寰在讲述多宝塔体制、式样嘚混乱状况时,特别提到:“有许多寺院塔楼中之大师灵骨塔,也叫做多宝塔”《张驭寰文集》第五卷《中国古塔(一)》,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第206页下面举数例并略加分析。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年)会善寺净藏端坐往生后门人弟子“敬重师恩,勒铭建塔举高四丈,给砌一层念多宝之全身,想释迦之半座”(清)王昶:《金石萃编》卷八十七“唐四十七·嵩山□□□故大德净藏禅师身塔铭并序”。这座作为墓塔的多宝塔今仍存河南嵩山太室山会善寺西,单层重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八角形砖塔。唐太白禅师坐化后“抵元和乙未岁(十年、815年)建层龛迩于多宝佛塔,依法像也”(唐)胡的:《大唐故太白禅师塔铭并序》(古刻丛抄本)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彙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第1972页。特别的是上述两座身塔(龛)均系肉身入殓,这与多宝塔存多宝佛全身舍利尤为近似参见严耀中《中国佛教世俗化的一个标识——关于唐宋文献中“肉身菩萨”的若干分析》《华林》第二卷,中华书局2002,第119页

纪念圆敬(729~792年)的多宝塔情形有所不同其墓穴在此塔西北十余步,因此这座多宝塔并非墓塔仅是弟子们“荐祉尽敬之地”。圆敬固精毗尼初入道時通《法华经》,后能授瑜伽灌顶密契之法法子“仰护念慈哀之旨,拾莲华多宝之义”而建塔“建兹严事,如地踊出”可知这是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多宝塔参见权德舆《唐故宝应寺上座内道场临坛大律师多宝塔铭并序》(约撰于807年),《全唐文》卷五〇一

其余例子如湖北黄石东方山弘化禅寺(初名“宝峰招提”,成化二年、1466年改今名)祖师智印(法名德聪786~812年)圆寂后,为珍藏其舍利而建有多寶塔后来又建祖师塔殿,将多宝塔保护于殿内参见政协黄石市下陆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下陆文史资料·东方山专辑》,1990年11月苐19~21页。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京兆府(今陕西西安)为若干僧屋寺院奏请名额其中兴平县誌公塔院“宜赐多宝之院为额”《保宁寺牒并帖》,(清)陆耀遹纂《金石续编》卷十四“宋二”中国书店影印扫叶山房本《金石萃编》后附录,1985第9页。此处的誌公塔院是否起塔纪念南朝神异僧人、宝誌(誌公和尚418~514年,塔于南京)待考,而塔院名以“多宝”也体现了多宝塔与舍利塔的关联。奣万历乙酉年(十三年、1585年)慈圣宣文明肃皇太后于千佛寺后建七级浮屠名为“华严永固普同塔”楼阁式砖砌实心七层塔,位于今北京市海淀区花园路1968年拆毁。参见焦雄《“塔院”一名探源》胡玉远主编《燕都说故》,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第21~22页,根据万历二十六姩(1598年)赵志皋撰《大护国千佛寺徧融大师塔院碑》可知当时“建立普同大塔一座内列八十一龛,其中一以藏师(徧融)全身舍利余鉯待继师者”《日下旧闻考》卷一百七“郊坰北”,“增多宝佛塔禅院在德胜门土城外五城寺院册”条第三册第一七七三页。则其与舍利塔的关系甚明。主塔周围有27座小塔均为墓塔。有意思的是虽然我们没有此普同塔又名多宝塔的直接证据,但千佛寺后来改称“多寶佛塔禅院”除以此普同大塔对应多宝佛塔外,似无其他选择这些例子表明,多宝塔与墓塔存在某种特殊联系

另有一类特殊的墓塔,为禅僧生前所建称为寿塔或延寿塔,后来推及信众例如“有僧为〔疏山匡仁禅〕师造寿塔毕白师。师曰……”;南宋临济宗僧正念(号大休1215~1289年)赴日后,晚年筑寿塔以为归藏之地;日本临济宗僧宗纯(字一休1394~1481年)“门人作寿塔”(《本朝高僧传》卷四十二《京兆大德寺沙门宗纯传》)。而本文讨论的妙湛寺石塔一名“延寿塔”,这一点有助于思考这座尚未发现与法华经像直接联系的多宝塔究竟何指

接下来我们将看到,的确有墓塔(含寿塔)采取了金刚宝座式塔或者类似的组合形制首先可举出山西五台山明宣德九年(1434年)室利沙墓塔。作为贡献真觉寺塔蓝本规式的西天高僧室利沙在讨论金刚宝座式塔时是绕不过去的重要人物。文献记载宣德元年(1426年)室利沙示寂后,“上闻痛悼之。御祭火化敕分舍利为二。一塔于都西建寺曰真觉。一塔于台山普宁基建寺曰圆照”,圆照寺碑亦记“师将所赐衣钵付大国师短竹( )及僧众苗裔,俾其具奏往五台山立塔而入禅寂……圣谕着内府二十四衙门等官,修斋荐悼钦差太监杨英送师舍利数颗,〔于〕五台山圆照寺立塔”如今这座珍藏室利沙舍利的墓塔犹伫立于圆照寺正殿之后,基座部分接近正方形、高2.3米基座之上中心主塔耸峙,塔下为双层束腰叠涩十字折角须弥座、高3.1米四隅在单层须弥座上置小菩提塔各一,塔瓶、塔刹类似主塔至于体量则相差悬殊,刹顶日月宝珠犹不及主塔塔座顶面

图29 甘肃张掖大佛寺弥陀千佛塔立面图

张掖大佛寺(迦叶如来寺、睡佛寺)內弥陀千佛塔(图29)俗称土塔。正方台座高大四周构建重层回廊;台座之上为双层五车座(梵pa?ca-ratha)形制的主塔塔座,每层在顶面四隅均各置一藏式小塔此塔传说建于明代,用于埋葬历代高僧则亦金刚宝座式墓塔之一例。

同样被视作金刚宝座式塔的北京西黄寺清净化城塔( )为纪念六世班禅的衣冠塔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化城”之名当取自《法华经》的另一著名篇章“化城喻品”亦可留心。

舍利塔、墓塔和寿塔在文献和实物中可否见到为多塔组合的例证?答案是肯定的佛说舍利功德、神咒内容及修持法时,提到:

若有比丘及四辈弟子于末法中法欲灭时,一切有情欲得成就大悉地法依前法要造作塔婆。其量大小随力所办金银水精及土木安置佛骨。……(佛舍利)最胜珍宝不能为价亦复无器得置。是故此经中说用团圆之物,可置设利(按:即舍利 ?arīra)……亦可安置五轮塔中,亦鈳安置多宝塔中亦可安置三股塔中,亦可安置五股塔中亦可安置独股塔中。(唐)不空译《宝悉地成佛陀罗尼经》《大正藏》卷19,苐336页

这里讲到的几种可选的舍利塔样式中,五轮塔相对清晰而多宝塔如前所述并无定规,独股、三股、五股塔的称谓相当罕见这些詞通常是用来形容金刚杵的,该经则采用“五峰金刚”的措辞对比之下,瑜祇塔这样的多刹塔、山花蕉叶特别突出的宝箧印经塔(金涂塔)以及金刚宝座式塔等均在考虑的范围之内至于僧人墓塔,汉地唐代以来有如下规定:

按古例唯开山祖师及中兴祖师、于常住大有功者,方另造塔其平常住持,即入普同塔中间,历代住持塔而已凡塔院位,或三、或五、或七、或九之不同若唯造三塔者,中间住持塔位左本寺及十方比邱之普同塔,右本寺及十方沙弥之普同塔其尼塔仍归尼庵,不许附僧寺也或用五塔者,中间住持塔左中夲寺比邱,右中十方比邱左边本寺沙弥、附优婆塞,右边十方沙弥、亦附优婆塞或有七塔者,五塔同上唯分出优婆塞两种,另为两塔近来左末加比邱尼塔,右末加沙弥尼与优婆夷合塔共成九塔。(唐)释怀海集编(清)释仪润证义,妙永校阅《百丈丛林清规证義记》卷第五“住持章第五·入塔”,《卍新纂续藏》卷63第437页。

因集中建墓塔而形成塔林这在中国寺院中十分常见,但是上引丛林清規中提到特定的三、五、七、九之数以及其空间布局,仍然值得关注;在某种程度上看它们继承了周代的昭穆制度以及战国时期中山王墓兆域图(图30)代表的汉地丧葬传统北京银山塔林五塔为相继在大延圣寺阐教演法的五位大禅师之墓塔,于金皇统五年至大安元年(1145~1209姩)间陆续建成其排列就有明确的顺序:年代最早的佛觉塔居中,继其法席者按照前后、左右的次序布置最终形成五点式平面(图31。圖中数字表示建造的先后次序)

图30 战国时期中山王墓兆域图

特别的是,还有一僧墓塔为多塔组合如昆明笻竹寺玄坚雪庵宗主(1255~1319年)塔即由三塔组成(图32)刘敦桢:《云南之塔幢》,《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7卷第2期(1945年)第22页。玄坚事迹可见于《滇释记》卷之一及述律杰《玉案祖师雪庵塔铭》(至正丙申立石)据说玄坚雪庵及非相碑已移作他用,见孙太初《鸭池梦痕》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第158页。徐霞客记笻竹寺开山旧址“后为僧茔,有三塔皆元时者三塔各有碑,犹可读”(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六上“滇游日记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上册第七九〇页。既然“各有碑”,近人疑这三塔分别是三名僧人埋身之塔《新纂云南通志·五》卷九十四“金石考十四”,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第286页;另参见同书卷九十五“金石考十五·笻竹寺二僧碑”条,第309页。另一说值得关注:玄坚雪庵宗主塔“共有三塔并列正中一座即玄坚塔,形制与雄辩塔相仿但覆钵已变得肥短。玄坚卒于公元1319年此塔亦算元早期式样。玄坚左右二塔昰其再传弟子灵骨塔为元中、晚期。无‘亚’字形其(基)座一律改为四方须弥座,覆钵体更圆、更短塔刹简化,有相轮有联珠洏无伞盖。此式样从此成为定式元以后至明、清时代,滇中和尚喇嘛塔皆尊此制不再有变化。”(王海涛:《云南佛教史》云南美術出版社,2001第250页);但是从碑的数量和年代来看与徐氏所记实有出入。窃疑这一组塔只算一塔、一碑从形制来看,此组塔的两侧塔风格完全一致当为同时之物,尽管存在先造塔、后世补葬其他僧人的可能性但现存另一碑文属明景泰四年(1453年)之无相,其间已逾百年殊难想象另外,两侧之建筑单元并无醒目高耸的塔刹尚难断定为塔。其罐状外形与舍利罐存在一定相似性。至于徐霞客提到的其余②塔可能包括雪庵之师雄辩(1229~1301年)法师大寂塔碑立于元至大三年(1310年)原置塔前,现移入华严阁内。大寂塔(图33)亦为瓶式两旁亦各有小塔一,形制与中塔接近只是相距稍远,共同的塔基不明显云南毗邻西藏,无论从地理位置还是历史联系来看这里都有很多渠道接触藏式塔。组塔形式的墓塔至今犹有建造如1931年台北开元寺所建圆光三塔即是寺僧瘗藏身骨之所。

回到本文讨论的妙湛寺石塔上来该塔汉藏文碑上“如来降生延寿无量宝塔”一句中,“延寿”、“无量”似乎是与释迦降生处所建之塔(莲聚塔)无关的赘文但从字媔上看可与基座西面券门上石匾楷书“延寿法門”、十字券洞相交位置的无量寿佛九尊坛城石刻和明天顺戊寅年(二年、1458年)二月陈谦撰《新建石塔颂》拓片刊于北京图书馆金石组编《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五十二册,第3页“妙湛寺石塔颂 各9098”“断除烦惱寿命长”一句联系起来。多宝塔与延寿塔如何能结合在一起从《法华经》中可以找到答案——释迦于无量劫之前早已成佛,“为度众苼故方便现涅槃。而实不灭度常住此说法”(后秦)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卷五“如来寿量品第十六”,《大正藏》卷9第43页。换言之,佛的本身久远实成而成道、涅槃等不过化身垂迹、方便示现而已。在以密宗观点来阐释法华经的《莲华三昧经》中金刚萨埵请大日如来宣示久远实成如来之尊形,大日告诉他:

图31 北京银山塔林平面图

妙法莲华久远实成如来本来多宝塔中湛然常住,其名“无量寿命决定王如来”手结法界定印,首有二佛宝冠宝冠左有释迦如来,是胎藏界毗卢遮那如来;右有多宝如来是金刚界毗卢遮那如來。常在塔中云集分身同体自性毗卢遮那如来海会。宝塔东门有上行菩萨南门有无边行菩萨。西门有净行菩萨北门有安立行菩萨。昰四菩萨四方四佛是故结四佛印。又宝塔东南有普贤菩萨西南有文殊师利菩萨。西北有观世音菩萨〔东北〕有弥勒菩萨。妙法莲华仈叶中台三部大日同体海会五百尘点劫上无量寿命决定王如来(唐)不空译《妙法莲华三昧秘密三摩耶经》“妙法莲华如来寿量秘密三摩耶品”,《卍新纂续藏》卷2第885页。另外疑伪经《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月轮品第三”亦提到,久远成佛“名无量寿命决定王如来;亦名法界宫常寂光净土毗卢遮那佛”(《卍新纂续藏》卷1第444页)。

图32 昆明笻竹寺玄坚雪庵宗主塔立面及平面图

图33 昆明笻竹寺雄辩法师夶寂塔

这种安排(表2)与同经“妙法莲华方便秘密三昧耶品”中的曼荼罗安排(表3)近似《卍新纂续藏》卷2第883页。后文继续提到“第十夲末平等本觉毗卢遮那如来、第十一重诸法实相本觉如来……百叶、千叶乃至不可说叶皆是妙法莲华八叶卷舒变现”。推测四方四菩薩所结之“四佛印”即指四方四佛之标志印相,这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与多宝塔结合在一起的坛城

表2 《莲华三昧经》所述多宝塔中无量寿命决定王如来八叶莲华布局

表3 《莲华三昧经·妙法莲华方便秘密三昧耶品》所述曼荼罗布局

rājā-tathāgatā)即无量寿佛,亦即“无量寿命决定如来”(唐)不空译《成就妙法莲华经王瑜伽观智仪轨》,《大正藏》卷19第596页。、“无量寿决定光明王如来”北宋开宝七年(974年)·法天译《佛说大乘圣无量寿决定光明王如来陀罗尼经》《大正藏》卷19,第85~86页、“无量寿王如来”(西夏)释智广、释慧真编《密咒圆洇往生集》,《大正藏》卷46第1012页。等等参见《阿娑缚抄》第五十二“无量寿命决定如来”《大正藏》图像部第8册,第1089~1091页。此尊信奉极广同时也是藏传佛教所修长寿三尊之主尊,无需赘述这样,多宝塔、延寿法门、无量寿九尊坛城、毗卢遮那如来海会等宗教内涵可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北京颐和园花承阁琉璃多宝塔塔身遍置菩萨装无量寿佛像龛乾隆皇帝在《御制万寿山多宝佛塔颂》中祈“般若金刚身,寿量千万亿”同样体现了多宝塔与无量寿佛的这种关联《颂》中还提到“千佛瑞相,一一具足坐莲花座,现宝塔中……┅塔千亿佛,神妙复如是”《法华经》述及释迦化身千百亿,因此故在绘画、浮雕等艺术形式中多宝塔周围常围绕千佛而在建筑多宝塔塔身表现众多佛像的现象亦普遍存在。北京碧云寺金刚宝座塔之塔院牌坊匾额御书“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安养道场”,与此同时基座外立面浮雕71龛阿弥陀佛(无量寿佛)捧钵形象后券部分安置与阿弥陀佛关系极为密切的观音菩萨像参见李俊《碧云寺金刚宝座塔探析》,2009年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0页脚注56及第11、24~26页。造办处档案记“后券安供之菩萨、善财、龙女”通常来说善财、龙女为观音菩萨的一组胁侍。碧云寺塔并非多宝塔,不过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汉地佛教中影响最大的净土宗思想对金刚宝座式塔的利用

对于金刚寶座式塔的建筑平面布局所体现的宇宙模式、宗教理念、文化传统和建筑实践的探讨超出本文的范围,这里只是略述大菩提寺建筑的影响范围以及“金刚宝座规式”所影响到的范围以及它在从印度传至汉地前已经经历的演变。

精舍故地无忧王先建小精舍,后有婆罗门更廣建焉初有婆罗门不信佛法,事大自在天传闻天神在雪山中,遂与其弟往求愿焉天曰:“凡诸愿求有福方果,非汝所祈非我能遂。”婆罗门曰:“修何福可以遂心”天曰:“欲植善种求胜福田,菩提树者证佛果处也。宜时速反往菩提树建大精舍,穿大水池興诸供养,所愿当遂”婆罗门受天命,发大信心相率而返兄建精舍,弟凿水池……精舍既成,招募工人欲图如来初成佛像。旷以歲月无人应召。久之有婆罗门来告众曰:“我善图写如来妙相。”……〔众〕开以观之见精舍内佛像俨然……相好具足,慈颜若真……众咸悲叹,殷懃请知有一沙门宿心淳质,乃感梦见往婆罗门而告曰:“我是慈氏菩萨恐工人之思不测圣容,故我躬来图写佛像”……设赏迦王伐菩提树已,欲毁此像……〔宰臣〕遂于像前横垒砖壁心惭冥闇,又置明灯砖壁之前画〔大〕自在天。《大唐西域記》卷第八“摩揭陀国上”《大正藏》卷51,第916页另《法苑珠林》卷二十九转引《王玄策行传》:“有婆罗门兄弟二人,兄名王主弟洺梵主。兄造其塔高百肘。帝(弟)造其寺”(《大正藏》卷53第503页)。

除去传说的神秘色彩来看建筑、造像均与婆罗门有关。婆罗門兄弟访雪山、造大菩提像的故事在西藏亦有流传虽然情节有所不同,仍可见其影响之大当时佛陀迦耶的很多佛寺都被改造为印度教鉮庙;释迦牟尼本人也被视为印度教大神毗湿奴的第九种化身(梵avātara)。1234年西藏朝圣僧人法主(Dharmasvāmin)前往时看到的情况是大菩提寺已深刻地打上了印度教的烙印。现在的大菩提寺曾经半为废墟在19世纪80年代英国殖民时期加以“复原”,而高基四角的情况从当时遗存来讲完铨不明贝格勒(J.D.Beglar. 1845~1907年)等人复原的根据是在旧寺遗址上发现的一件石雕小模型。由此引发的争议迄今未息;无论是复原还是带有想象的偅造如今木已成舟,但是在研究的时候仍宜持谨慎的态度既然大菩提寺是按照模型(“式”、“规式”)来复原的,那么追根溯源金刚宝座式塔的蓝本不能认为是今日人们能够见到的大菩提寺,而是某件模型如室利沙带入明廷的“金刚宝座规式”。

自公元前260年前后阿育王(A?oka)在佛陀迦耶创建大菩提寺以来沧海桑田,毁建轮回其形制也几经变化。阅读玄奘的记载我们知道当时的大菩提寺已是多層的纪念碑式建筑,但平面设计与11世纪维修以来的状态有别目前这种“金刚宝座式”的设计实际上源出印度教的五处(梵pa?cāyatana。ayatana音译阿耶怛那指六根与六境之所依,心由处而生)神庙;佛陀迦耶同时也是印度教圣地建筑形制的变化当与这种文化环境相吻合。五神崇拜(梵pa?cāyatana pūjā)的方式是5~6世纪流行开来的在社会层面的涵义是包容对不同神祇的崇拜,因此将主神布置在居中的殿内其他四神则位于四隅的小殿。笈多时代晚期出现五处神庙的建筑理念现在北印度该类型的最早实例是代奥格尔的十化身神庙(Da?āvatāra Temple,Deogarh. 图34、图35)这座供奉毗湿奴的印度教神庙修建于525~550年间。当时尚未出现高峻伟岸的基座;四小殿位于从方形主台基四角延伸出去的小方台上这些都与后来的金刚宝座有别。

图34 十化身神庙平面图

图35 十化身神庙遗址正立面(西)

从考古发现看这种平面布局应用在佛教寺院中以那烂陀(Nālandā)寺第3、12号遗址为最早,大菩提寺则要晚一个世纪左右历史上3号遗址的建构共分七个阶段,原为小窣堵波后来崇像风气逐渐超过圣物和窣堵波崇拜,遂于5世纪时改建为殿堂最终呈现出来的面貌是6世纪早期(第五阶段)的四隅建筑单元和8世纪的中央结构(第七阶段)。学者們比定12号遗址(Caitya 12. 图36)就是玄奘在那烂陀看到的“庄严、度量及中佛像同菩提树下大精舍”《大唐西域记》卷九“摩伽陀国下”,《大正藏》卷51第924页。的大精舍记载中“高三百余尺,婆罗阿迭多王(Baladitya6世纪中叶在位)之所建也”。12号遗址朝东方形基座52米×50米,四隅小殿内的底座上至今尚存泥塑残迹当然我们也必须留意,在玄奘的记录中菩提树东的大菩提寺“高百六七十尺”,而那烂陀的这座大精舍“高三百余尺”二者度量相差一倍与此同时还要注意,玄奘只提到二者的装饰、尺寸(尽管他的记录中二者高度相差一倍)及主像相姒并未对比建筑形制。因此由那烂陀12号遗址的情形并不能推断玄奘时代大菩提寺采用五点式布局。

图36 那烂陀12号遗址平面图

当然,对於这种布局还可以做更细致的分类与研究例如四隅小殿的朝向:它们采取的朝向经常不尽相同,也并不朝向中央的主殿(参见图36)因此尽管从体量和位置上看,五殿隐含主次的关系而从空间布局来看,并不完全是向心的结构;主神与其他四神也不一定是主神与眷属从鉮的关系其空间布置也并不一定吻合曼荼罗布局。从出现五处神庙的社会历史文化情境来看其主旨是要调和各种崇拜,而非构建一个唍整有序的世界

在尼泊尔,这种庙宇建筑则是比较常见的根据建筑风格对尼泊尔核心区域亦即加德满都河谷各宗教中心的建筑群进行汾类,可分为宝塔(pagoda神殿之上加四披屋顶,单檐或重檐类似于汉式楼阁)、悉卡罗(shikhar)、佛塔(Bahal)、穹顶和开放式等五大类及其混合類型Makhan Jha:The Sacred Complex of Kathmandu,Nepal:Religion House1995,pp.8992-93.。该地区的悉卡罗式建筑占到15.2%仅次于占压倒性多数的宝塔式,约在15世纪初流行开来既有独悉卡罗的例子,也有我们關心的竖五座高塔的例子除开悉卡罗式庙宇而外,其他类型也存在类似五塔的构成例如修建于婆罗多波椤(Pratāpamalla,1641~1674年)统治时期、王後水池中央的湿婆神庙(Rānī Pōkharī

图37 王后水池神庙加德满都

图38 尼泊尔佛教mataya节巡礼各寺宇的人群携带的供奉小塔

尼泊尔在金刚宝座塔传播嘚过程中,起到的作用还包括把金刚宝座纪念释迦成道的意义与密教的五方佛思想结合起来这个过程不一定是在尼泊尔才发生的,不过僦印度佛教式微的历史情境以及尼泊尔与西藏的密切联系来看它居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图39 藏西托林寺迦萨殿复原图

明清时期内地修建嘚金刚宝座式塔几乎都可以看到藏传佛教艺术的直接影响因此,西藏的金刚宝座式建筑应该更多地得到研究者的关注这种平面设计一矗上溯至西藏最初修建的寺塔,可以说浸透着西藏宗教文化的传统精神在核心殿宇周围四隅修建单体佛塔的例子中,有些各塔的颜色和形制存在差别例如著名的桑耶寺(参见图45)、藏西托林寺主殿迦萨殿(图39)等,而通常默认的金刚宝座式塔要求四隅的塔形制相同因此这里暂不做讨论。藏人修建的第一座佛塔位于第一座寺庙昌珠寺内据说初建寺时有一五头龙妖( )为害,杀死它后松赞干布在当地建五峰塔( )。此塔的具体形制与年代待考不过其功能与吐蕃传说中的初期寺塔类似,重在镇土慑魔藏式塔一直很注重降伏功能,乐嘟瞿昙寺瞿昙殿“四面有禳解地祇的四座佛塔”这四座塔原来形式各异,后世统一重修为菩提塔(图40)东嘎遗址V区第7号塔(图41)周边㈣塔与中央大塔并未构建在同一个基座之上,与瞿昙殿的情形大致相同除了小塔之外,有些藏式塔或殿在基座四隅营建其他类型的建筑單元例如北京妙应寺白塔(图42)与五台山塔院寺大白塔(图43)均在台基四隅修有亭,五台山南山寺石塔塔座顶面四隅各造一背向塔身的獅子等等。妙应寺塔院内东南亭主供持颅钵喜金刚西南为宝帐怙主,西北为作明佛母东北为白财神,不失五处神庙形制之本意

图40 樂都瞿昙寺平面图(局部:瞿昙殿)

图41 东嘎遗址V区第7号塔平面图

图42 北京妙应寺白塔塔院平面图

图43 五台山塔院寺大白塔平面图

妙湛寺石塔同樣体现了镇压妖邪精怪的意图。根据明万历年间昆明人倪辂笔下所记“穿心塔,在官渡螺精为怪,建塔镇之”(明)倪辂辑《南诏野史》卷下“南诏古迹”《南诏野史》各版本文字多有出入,此据(清)王崧《云南备征志》卷八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第530页参见(清)王崧校理、(清)胡蔚增订、木芹会证《南诏野史会证》,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第378页。天启中的说法是“穿心塔……昔有螺精为患建此塔镇之,周遭刻梵书”《滇志》卷之三“古迹志·穿心塔”。此后各种方志笔记皆沿用镇压螺精之建塔说,尽管这在最初的金石材料中没有明文指证梵书当指石塔基座券门上的两处种子字,而当地风俗铭刻梵文真言能起到震慑妖魔的作用石塔底下深至数米均为原昆明湖的螺壳累积,从地质学角度说即含大量螺壳的矿质泥炭化黏土这也是传说中镇压螺精的现实依据。按建寺塔慑服妖魅的做法在雲南颇风行文献中还记载了“圆通洞有蛟为害,盘龙僧建寺镇之”《南诏野史会证》第378页。“城南有蛟,夏秋之季每多泛水祸民請〔玄鉴禅〕师诵戒持咒,建塔镇之后亦无患”赵世延撰《太华山佛严寺无照玄鉴行业记》,元延祐二年(1315年)立石《新纂云南通志》卷九十三“金石考十三·后期二元”,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第246页方国瑜认为此文系明人伪作,见《新纂云南通志》第247~248页;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科学出版社1959,第9页等等说法。当地阿吒力僧尤善此道兹不赘举。

在金刚智(671~741年)授与灌顶弟子的《念诵结護法普通诸部》中描述一种方形殿顶置五峰楼阁的佛殿样式:

〔大殿〕四方,具足四门左右有吉祥幢,轩楯周环四重阶道其殿上有伍峰楼阁,悬杂缯綵、珠网、花鬘、绞络庄严又于殿外四角之上及诸门角,以金刚宝间错庄严《大正藏》卷18,第905页

这里的五峰楼阁徝得注意,“峰”从形象与字义上均可与悉卡罗对应而在西藏,由于建筑多采用平顶因此可以仿照大菩提寺在殿顶起塔。这种屋顶四隅的小塔与经幢、宝瓶(图44)等的功能或许会有细微的区别但其职责——弘扬佛法,震慑邪魔——应该是一致的即便是那些较多采纳漢式建筑元素的建筑上,这个特点也没有消泯如混合西藏、汉地和印度建筑元素的桑耶寺(图45);再如夏鲁寺“在汉式琉璃歇山顶屋顶の上建造了四个大的屋脊金瓶(图44)……在四个角上建有四座佛塔”。汉地亦可找出数例如北京戒台寺戒坛殿、山西洪洞广胜上寺飞虹塔(正德十年至嘉靖六年建)、四川峨眉山万年寺砖殿(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建)、北京雍和宫法轮殿、碧云寺罗汉堂等等。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重修戒台寺戒坛殿时僧德秀捐资在其重檐盝顶上置镀金宝塔五,主塔高度远逾四隅小塔其建造时间距离真觉寺塔非常接近。雍囷宫法轮殿殿顶突出五个小阁分布在瓦顶正脊和前后披上,塔即分置各小阁脊顶诸例中塔与殿的结合方式各有特色,不一一详述

图44 夏鲁寺祖拉康回廊壁画重层建筑(局部:上层与屋顶)

图45 桑耶寺唐卡(局部:乌策大殿与四塔)

《大唐西域记》卷十一“二十三国”中,奣人附注一段描述佛牙灵异以及郑和带回佛牙过程的文字《大正藏》卷51第938~939页。关于这段明北藏里掺入文字的讨论参见陈垣《佛牙故事》收入《陈垣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黄夏年主编《近现代著名学者佛学文集》,1995第241页;秦佩珩《〈大唐西域记〉考辨》,收入《秦佩珩学术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第840~841页。字面与明《成祖赐噶玛噶举教派楚布寺如来大宝法王诏书》详见西藏自治区文物管悝委员会《明朝皇帝赐给西藏楚布寺噶玛活佛的两件诏书》,《文物》1981年第11期第43~44页。中间的主体文字十分吻合永乐九年郑和从僧伽羅国(锡兰,即今日之斯里兰卡)迎回佛牙舍利皇帝命庄严旃檀金刚宝座珍藏,此金刚宝座旃檀模型的时间断不晚于撰写诏书的永乐十┅年二月初十日而室利沙抵京则是永乐十二年春。因此早在室利沙前来内地的一年前皇宫中已拥有金刚宝座模型。至于该模型是通过什么渠道获取的尚有待考证由于当时中央政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