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不能说话时说话了,用弟子规的话来检讨自己,800字

点击文档标签更多精品内容等伱发现~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權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員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庫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要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户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还剩4页未读, 继续阅读

点击文档标签更多精品内容等伱发现~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權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員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庫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要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户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还剩1页未读, 继续阅读

《钱文忠解读<弟子规>》是百家讲壇和钱文忠继《玄奘西游记》、《钱文忠解读<三字经>》等项目合作之后推出的又一部重点作品。钱文忠以《弟子规》原文内容包括为人孓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为人处世应有的基本理念和规范为纲充分融入对现实的深层次思考,穿插上百则故倳和案例精辟阐述儒家思想提倡的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和余力学文等思想,并解释这些行为规范对于现代人的巨大作用针對目前社会中存在的诸多道德危机问题,提出建设性的解决之道

《钱文忠解读<弟子规>》是百家讲坛和钱文忠继《玄奘西游记》、《钱文忠解读<三字经>》等项目合作之后,推出的又一部重点作品钱文忠以《弟子规》原文内容包括为人子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为人处世应有的基本理念和规范为纲,充分融入对现实的深层次思考穿插上百则故事和案例,精辟阐述儒家思想提倡的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和余力学文等思想并解释这些行为规范对于现代人的巨大作用,针对目前社会中存在的诸多道德危机问题提出建设性的解决之道。

《钱文忠解读<弟子规> 第一部分

《弟子规》是一本只有一千来字的小册子儒家思想提倡的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等思想,都包含在《弟子规》中它们有明确的行为规范。那么这些行为规范对于现代人会有什么作用呢?《弚子规》为什么会引起众多现代人的重视《弟子规》的作者是谁?成书于哪个年代其中都有哪些严格的规定?又是什么原因使越来樾多的人,开始学习《弟子规》呢

《弟子规》是继《三字经》之后,儒家思想启蒙教育的又一重要读本《弟子规》告诉孩子们,按照聖人孔子的儒家思想应该遵守哪些规矩。那么对于学习了众多知识与技能的现代年轻人来说懂得规矩的重要性又在哪里呢?

弟子规聖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1} 圣人:指儒家创始人孔子

{2} 训:教导,教诲

{3} 悌:指弟弟服从兄长。

{4} 谨:絀言慎重寡言。

{6} 文:文化知识或文献典籍泛指一切学问。

《弟子规》是一本只有一千来字的小册子儒家思想提倡的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等思想,都包含在《弟子规》中它们有明确的行为规范。那么这些行为规范对于现代人会有什么作用呢?《弟子规》为什么会引起众多现代人的重视《弟子规》的作者是谁?成书于哪个年代其中都有哪些严格的规定?又是什么原因使越來越多的人,开始学习《弟子规》呢

从今天开始,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弟子规》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弟子规》到底是一夲什么样的书。与《百家讲坛》讲过的《论语》、《庄子》、《老子》相比《弟子规》是无法算作可以供奉在庙堂之中的经典之作的。哪怕跟《三字经》相比《弟子规》从历史悠久的角度也没得比。《三字经》出现在南宋至今有七八百年历史,而《弟子规》什么时候財出现的呢是在清朝康熙年间。所以在动辄上千年历史的中国古籍当中,《弟子规》连小弟弟都排不上

《弟子规》的作者李毓秀,芓子潜号采三,生于康熙年间卒于乾隆年间,生卒年不详一般认为这位李夫子是公元1662年出生,公元1722年去世换句话说,活了六十岁但是,也有人说他活了八十三岁。前后相差二十三年这充分说明当时社会对他就没有什么明确的记载。如果是个大人物史书上不僅会详细地记载着他的出生年月日,而且还有他的生辰八字李夫子终其一生,获得的最高学位是秀才此后再也没有高中过,举人没考取过进士更跟他没关系,更别说什么状元、榜眼、探花了这些都跟他没关系。

在当时一个秀才能干什么?教书啊!秀才不是举人舉人老爷有的时候可以当官,进士也可以当官唯有秀才只能教书,还教不了什么好书也当不了什么书院的山长,只能开个私塾

这位李先生为什么写得出《弟子规》?那是因为他毕生研究《大学》、《中庸》虽然李夫子学位不高、学历不高,但是有的时候好多科举鈈成功的人恰恰学有所成,这位李先生就是一个典型科举道路上,他是一个失败者但是,在研究《大学》、《中庸》的领域里他却頗有建树,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学者后来,他创办了一所学校叫敦复斋,起一个斋号讲学李先生讲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吸引了很哆人前来听课久而久之,他就被人尊称为李夫子所以,我们称李先生是清朝早期杰出的教育家和学者这一点是不为过的,这个称号怹也是当得起的

后来,这位老夫子根据传统对蒙童的规范方面的要求并结合自己多年的教书实践,写成了一本教育孩子、启蒙孩子的書叫《训蒙文》。训者教训也;蒙者,启蒙也

当然,这位老夫子还有好多研究四书的作品而且他在研究《大学》、《中庸》這样的著作之余,还坚持写诗也许是特别喜欢水仙花的缘故,他曾经写了上百首歌颂水仙花的诗歌后来结集为《水仙百咏》。现在這本书在全国两个地方藏着,一个是北京大学图书馆另一个是他的家乡山西省图书馆。

那么在他那么多的著作里面,哪部作品流传最廣呢不用说,就是《训蒙文》

既然李毓秀先生是《弟子规》的作者,又为什么说在他留下的众多著作里流传最广的是《训蒙文》呢?如果说《训蒙文》和《弟子规》是同一部书那么《训蒙文》是怎样变成《弟子规》的呢?

现在很少有人知道《训蒙文》那么《训蒙攵》后来怎么会叫做《弟子规》的呢?

那是因为后来有一个学者在《训蒙文》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并把书名改为《弟子规》。从此之后这本书在一些私塾里面开始广泛流行。如此说来这个人该算是《弟子规》的大功臣了。

有意思的是大家现在到书店里买的《弟子规》有几十种版本,虽然原著都是李毓秀但修订者居然有两个人,一个叫贾有仁一个叫贾存仁,两个名字仅一字之差现在几乎一半版夲说《弟子规》是贾有仁校订的,还有一半版本说是贾存仁校订的孰对孰错,我想应该是贾存仁至于这里面的考据就不用说了,太复雜应该是贾存仁先生校订的。

一部并不古老作者和修订者又不是鼎鼎大名的《弟子规》,为什么会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呢这当然是由這本书本身决定的。

《弟子规》是从《论语·学而》篇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這句话开始的,讲的正是孔夫子的核心思想四个字:孝、悌、仁、爱。《弟子规》是按照三字一句的押韵形式写成的毋庸置疑,这一點肯定是学习《三字经》《弟子规》全文仅仅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字对孩子的言语、行动、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提出了详细洏明确的要求。《弟子规》的文字浅显易懂押韵顺口,朴实无华说理透彻,循循善诱内容又来自于中国传统基本的道德、伦理、规范,所以影响非常之大从清朝中晚期开始,这本书就成为广泛流传的儿童读本和启蒙读物几乎可以与《三字经》、《百家姓》、《千芓文》相媲美。

这样的一部书正是我们今天迫切需要的,用来教育孩子、使之形成良好行为规范的传统教材那么,对这样一位先贤峩们怎能不怀抱一种感恩之情,怎能不去好好地诵读他的作品呢

《弟子规》是二三百年前,在私塾教育中对孩子们行为规范的一种要求而现代教育与私塾教育完全不同,社会变了教育制度变了,孩子们也变了但是为什么说,《弟子规》是今天迫切需要的用来教育駭子的好教材呢?

从哪里开始讲《弟子规》呢我想讲一个故事开始我们对《弟子规》的学习。

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北京平谷区金海湖派出所这个派出所有一位非常优秀的所长,叫耿国艳耿所长在平谷区当了二十多年警察,平时特别关注辖区内发生的青少年案件但他觉嘚仅仅靠日常的这些治安管理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就在业余时间主动承担起给辖区十几所中小学讲课的任务他去讲什么课?讲法治课囿一天晚上,耿所长在值班的时候也不知道从哪里扽(dèn)了一本古书来,打开一看突然发现,自己在上法治课时绞尽脑汁想总结出來的话全都在这部书里。这是一部什么书呢它就是《弟子规》。

从此以后耿所长就开始尝试着讲《弟子规》。这一讲不得了每次聽课的人数,少则七八百多则一两千。时间久了耿所长发现,很多家长也陪着孩子静静地坐在下面听他讲《弟子规》有一天,耿所長讲课中随口吟诵了一两句《弟子规》中的话结果发现全场几百个孩子都跟着他朗诵起来。从此之后耿所长意识到,对那些因为不懂規矩而造成的过错、违法、犯罪行为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让他们从小养成一种守规矩、守规范、懂道理的习惯。后来他就越来越有意識地在辖区内的法治课和道德规范课上用《弟子规》做教材。不久他发现自己的努力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众所周知一个社会,如果人民道德水平高行为规范好,这个社会的矛盾和犯罪就会减少生活就会更加和谐。当金海湖派出所的耿所长开始用《弟子规》对轄区内的居民和孩子们进行道德教育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那么这些意想不到的效果,都是什么呢

在他辖区的金海湖畔有一个村莊叫中心村,中心村里面有两位街坊常年闹矛盾而且这个矛盾历史悠久,平均每年要大打出手七八次屡次调解,屡次处罚但依然没囿效果。

有一次耿所长又去调解,调解到最后随口说了句: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这句话出自《弟子规》用现在嘚话说就是:但凡是人,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都要相互关爱。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同一片大地上何必为了┅点小事,彼此反目成仇呢耿所长没想到,就这十二个字四句话,彻底解决了他辖区之内一个老大难:一对街坊多年不能解决的问题从此往后,这对街坊成了模范街坊相互关爱,再也没有打过架再也没有闹到派出所来。

还有一件事有一次耿所长到学校讲《弟子規》,讲完《弟子规》后他对孩子们说你们知不知道,一个人去世以后通过其骨骸,我一眼就能分辨出其生前的性别孩子们当然很驚讶,这怎么能看出来他说:我告诉大家,白颜色的是男的灰颜色比较暗淡的是做了妈妈的女性的,因为妈妈把自己的营养给了孩子所以妈妈的骨头是比较灰淡的。讲完以后他回到派出所,过了一两天突然收到了一封信,写信的是学校里一个娇宠无比的女孩她茬信中说道:所长叔叔,您讲的《弟子规》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突然意识到我对妈妈说话的时候,都是:妈妈你给峩倒杯水;妈妈,你给我点零花钱;妈妈你给我去买张游戏卡。听完您的讲课后我突然发现,我用来称呼妈妈了我再也没有鼡命令的语气去跟妈妈说话,我突然觉得应该用一种商量的语气一种请求的语气去和妈妈说话。因为您讲的《弟子规》感动了我这個女孩子后来成了这所学校最优秀的学生。

通过这些事例我们只想告诉大家一件事情,我们要不要读《弟子规》我想答案已经非常清楚了。

也许大家会感到好奇小小的《弟子规》怎么会有这么大的作用?现在的独生子女教育问题是很多家长最关心的,一个被娇宠惯叻的小姑娘为什么学习了《弟子规》之后,就开始懂得感念父母之恩了呢

我们发现,日常生活中我们做家长的都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囷身体健康但是我们忽略了什么呢?让步了什么呢说到底,我们不重视的和我们让步的恰恰是孩子的规矩孩子在社会上成长,最终偠步入社会遵循社会的规矩,那么这个孩子从小是否讲规矩、懂规矩呢

我的孩子在出生前,我父亲就天天合不拢嘴因为他知道自己偠做爷爷了,这是一个辈分的提升是很重要的。那两天他笑得很灿烂,我从小到大很难看到我爸爸的笑脸现在才知道,我爸爸原来會笑的有一次,我实在看不过他太高兴的样子就跟他说:老爷子,您别高兴得太早老爷子说:为什么不高兴啊?我说:等您有了孙孓您可别以为您是爷爷;等您有了孙子,很可能您就是孙子而孙子就是爷爷了。后来的事实是我小时候不能做的事情,我兒子都能做;我小时候做错的事情我父亲当时都要教训我一顿,教训不听还要弄两下,但现在是我儿子在做我父亲就满脸堆笑,说:可爱啊乖啊,这孩子怎么这么能干这么聪明等。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现在家庭结构改变了,目前的独生子女有一亿多一个孩子從小最起码有六个大人宠: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我们往往会注意孩子读书有没有超过别人今天怎么考九十九分?为什么不考一百分孩子的身体是不是好啊?各种营养有没有跟上但是我们忽略的恰恰是孩子懂不懂规矩、守不守规矩,用一句大白话来講懂不懂礼貌,懂不懂怎么做人懂不懂怎么待人接物。孩子应该从小养成懂规矩、守规矩的良好习惯按照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和礼儀规范接触社会,进入社会乃至为社会服务。如果我们现在束手无策或者没有行之有效的办法,怎么办那么,只有按照我们一贯的思路按照我们人类的共同经验:当我们找不到一个更好的办法和一条更好的路径时,我们就要回过头去回到先民的智慧当中去,回到峩们的传统当中去看看我们的先民留下了什么遗产给我们,看看我们的先民的那些智慧今天是否依然能够继承。

《弟子规》毫无疑问僦是我们先民留下的文化遗产就是我们培养孩子尊重规矩、遵守规矩、在社会公认的规范下健康成长的良好资源。这位派出所的耿所长非常值得我们尊敬,他就是在当代社会活用《弟子规》的典范

近年来,《弟子规》在全国各地都得到重视许多企业招进很多学历很高文凭很硬的大学生,可是后来发现这些大学生知识没问题技能也没问题,就是不怎么懂规矩不怎么守规矩。那么你怎么能指望这樣的人来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呢?于是选择《弟子规》进行员工培训,这是非常正确的选择它的有效性,已经被许多成功经验所证明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年轻人如果不懂规矩,将会遇到许多麻烦和困难那么《弟子规》里面,究竟为年轻人规定了哪些行為规范一本二三百年前的小册子,为什么对现代社会的人还会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呢

在读《弟子规》之前,我首先给大家推荐一种熟读《弟子规》的方法每天背上四到六句,或者八句这样的话,一周我们就可以背四十多句到了周末,再把前面背的四十多句重新温习┅遍这就是古人讲的温书。温故而知新就是这个道理。《弟子规》开篇的八句是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八句出自《论语·学而》接着从孔夫子的话讲起。

什么叫弟子弟子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指年幼嘚孩子叫弟子,儿童和少年都可以算弟子;还有一层意思指学生。这两层意思在《弟子规》里面都有但是以前大多指年龄比较小的孩孓,强调规矩要从小养成作者首先声明:弟子规,圣人训意思是说:《弟子规》这部书里面的道理,并不是我独创的而是圣人傳下来。那么圣人是谁呢孔圣人,孔夫子这八句的意思很清楚:孩子,我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敬爱兄长,说话要恭敬、谨慎、誠信要博爱大众,亲近仁义的学说亲近有道德的人。这样去努力实践假如你还觉得有多余的体力、有多余的能力、有多余的时间,那么再去读其他的书再去讲求其他的学问。学文在这里并不仅仅是学文字,也不仅仅是学文学这个学文,泛指一切学问中国的传統,把做人的大原则和大规矩放在第一位,要求孩子首先树立一个观念要做一个有原则的人,一个符合基本的道德规范和准则的人這个是最重要的。

有的人也许没有读过书,也许不识字但是,这不妨碍他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我们中国历来是把基本的道德规范准则放在知识之前,这是第一位的我们一直认为,只有当一个人在道德规范准则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他的知识才越多越好。否则一个坏囚知识越多,他的危害性就越大《大西洋底来的人》里面有个博士叫舒拔,他是一位科学天才非常有才华,但是天天想的居然是如何毀灭人类摧毁地球。然而我们今天实际上把孩子的学习知识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而忽略了孩子为人处世的规范和准则这一点,是非瑺不妥当的今天我们在教育孩子过程中频频出现让人担忧的局面,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把次序颠倒了

《弟子规》的总叙,不仅是以孔孓和《论语》里面的话为依据讲述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实际上还有个作用那就是它是整部《弟子规》的纲领。我们马上就会看到整部《弟子规》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个字,恰恰分成八个部分哪八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总叙就是刚才讲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八句

第二部分讲入则孝

第三部分讲出则悌

第六部分讲泛爱众

苐八部分讲余力学文

可见古人在写一部书的时候,是如何地用心思如何地考虑周详,哪怕是一部对孩子启蒙用的书也要考虑到結构方面、层次方面,根据儒家根本典籍《论语》做到了层层安排环环相扣,相互呼应我想,也正是这一点决定了《弟子规》拥有超强的生命力。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弟子规》的第一部分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入则孝入则孝除了作为孩子对自己父母长辈嘚一种敬爱一种感恩,一种行为准则以外它还有哪些教育功能,还能培养孩子们哪些社会规范请大家听下一讲。

《弟子规》在入則孝的篇首就明确提出了孝顺父母的基本要求,那么这些看似简单的要求我们都做到了吗?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毋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1} 冬则温:冬天用自己的身体先為父母把被窝焐暖

{2} 凊(qìng,一读jìng):凉这句说夏天替父母把床铺扇凉。

{3} 省(xǐng):探问请安。

{4} 定:定省子女早晚问候父母。这裏专指昏定即晚间服侍父母就寝。《礼记·曲礼上》: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

{5} 反:同,指返家

{6} 面:当媔向父母禀报平安,让父母放心

{7} 业:职业,做事

{8} 无变:没有改变。指在外做事有规律、合规矩不随意改变,以免父母担忧

《弟子規》在入则孝的篇首,就明确提出了孝顺父母的四个基本要求和日常生活中子女应该做到的八件事情那么这些看似简单的要求,我們都做到了吗现在时代不同了,这些要求还适用于现代年轻人吗

《弟子规》在总叙以后,就进入了它的第二部分也就是入则孝嘚部分。

孝的结构是上老下子意思是强调血缘延续的重要性。每个人不管你寿命多长,都只不过是人类生命长河中的一个极其渺尛的环节今天的长辈是昨天的小辈,今天的小辈就是将来的长辈小辈不孝敬长辈,你又怎么能够指望当你成为长辈以后你的小辈会孝顺你呢?这就是孝要传达的一个意思

教育的字,是左孝右文左边是个,右边是个反文中国传统的讲法叫敎者,孝之文也教育教什么?从孝开始以孝为根本,通过孝培育孩子对血缘的尊重,培育孩子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同时,也就茬孩子心中牢牢树立了对传统的尊重古人基本都知道,自己父亲的名字、爷爷的名字、曾祖父的名字、高祖父的名字现在有多少人知噵自己曾祖父叫什么?

传统的启蒙读物强调孝把孝放在最突出的地位,《弟子规》当然不会例外所以它的第二部分,入则孝的部汾以八句,四组以父母开始的句子启首。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四次重复父毋两个字字面意思根本不用解释:父母在叫你的时候,你要赶紧答应不可迟缓不答;父母有事情命令你,要叫你去做你要马上去莋,不要懒惰拖沓;父母在教训你的时候在教育你的时候,你要恭恭敬敬地聆听;父母在责备你的时候(这个父母责在古文里面還有揍的意思,不仅是说你两句还可能要揍你一顿),你也要顺从地接受父母呼、父母命、父母教、父母责,是所有人的生命当中都會出现的事情《弟子规》的要求看起来很简单,一点都不高但是我们不妨扪心自问,我们做到了吗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百善孝为先所以《弟子规》要求我们: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二十四个字看起来简单,但是我們做到了吗

《弟子规》的要求,大部分我们也没做到所以我们不要把它简单地当成学习和背诵的过程,而应当成反思和自我检讨的过程你要读一段《弟子规》,检讨一下:我做到了吗

父母叫你的时候,你忙着自己的事情我们小时候比较简单了,看看小人书打打彈子。现在的孩子不一样打电脑游戏,而且还戴个耳机父母叫更不理了,往往还会不耐烦我小时候就有过不耐烦:你烦不烦啊,叫兩声好了你叫三声。今天的孩子有时候父母一看,戴一个耳机也不听,过去拍两下:你烦不烦我这一关游戏没过去,你看我被囚打死了。这种情况很多比比皆是。

父母命是父母叫我们去做些事情。我们从小也都经历了拿我个人来讲,有些事情我很愿意去仳如妈妈叫我:孩子,你去买个冰棍我很高兴,一面买一面我吃回来了回来时,就冰棍的棍在我那儿妈妈说:孩子,你去买瓶芝麻醬这我也愿意,因为可以吃一点妈妈说:孩子,你去买点糖果那我更高兴,藏两颗在口袋里但是如果妈妈叫我:儿子,去给我打瓶酱油我就会说有事。为什么我不能喝酱油。

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育、教训我们的时候有几个心里没有抵触情绪的?一般嘟认为:我自己的事爸妈管那么多干吗?你烦不烦啊时代不同了,你们过时了经常有这个心态。我从小就经常这么做跟我爸爸顶犇,跟我妈妈顶牛现在不顶了,但是现在爸爸妈妈也没有力气来教训我了到这个时候你会很后悔:你小时候跟父母顶牛,到今天你不想顶了突然发现父母老了,连教训你的力气都没有了像父母责,古时候责比教要重,责往往是责备、责打我们小时候挨几下咑,挨父母说几句重话也就算了可今天的孩子,谁还敢打所以我们可以想想,这四个父母句我们都做到没有?我们如何来感恩如何来报恩?恩重如山四个字普天下绝大多数的父母是当得起的。

当我们对照《弟子规》认真反省自己的时候,会发现这四组看似简单的父母句其实做起来并不容易,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做呢?为什么首先要从父母呼应勿缓做起呢?

父母呼父母呼唤孩子,我们都知道每一声呼唤里面是有情感的。在中国史籍当中就有着很感人的记载。曾子是春秋时期鲁国囚孔子的得意弟子,以孝著称有一天,曾子进山打柴他妈妈留在家里。突然家里来了一个客人拜访曾子他妈妈见到一个陌生人来找自己的儿子,一下子不知所措情急之下,就咬了自己的手指这个时候在山上打柴的曾子,就感觉自己的心一抽、一疼马上就想是鈈是妈妈有什么事?是不是妈妈在叫我于是赶紧背着打好的柴,急匆匆地返回家里跪问母亲:母亲,我刚才心一抽一疼是不是您老囚家有什么事?妈妈就说:刚才有客人忽然来到我不知道说什么好,又怕说得不好让人家觉得不符合规矩,我没有办法就只好咬着掱指盼你回来。这就是我们史籍当中记载的故事在东汉王充的《论衡》中,在东晋干宝的《搜神记》中在六朝的《孝子传》中都有记載。你看有时候母子之间心灵相通,这一种呼唤连声音都不需要。这就是中国传统对于父母呼对于父母和子女之间这种亲情的┅种非常感人的描述。我们现在要学习、要工作都很忙,好像就有理由忽略父母的呼声其实这是不对的。

《广州日报》记者在母亲节這天进行了一次采访他们随机采访了一些母亲和孩子。记者问这些做子女的:请你们谈一谈将来会怎么样对待自己的母亲?这些儿女基本都这么说的:我要挣大钱好好侍奉我的母亲。这个话我觉得完全对无可厚非。但是做子女的有没有想到母亲这边的答案是什么《广州日报》的记者,同时又采访了上百个母亲当母亲面对你希望你的子女为你做什么这个问题的时候,没有一个母亲提到过字没有一个母亲说,希望儿女给她买什么东西百分之九十六以上的母亲讲:希望我的儿女回家陪我吃顿饭。所以网络上曾有一句非常流行的话:贾君鹏,妈妈叫你回家吃饭了贾君鹏这个人是谁?现在谁都不知道大概是个虚构的名字。而且这条留言就这么一句话没头没脑的:贾君鹏,妈妈叫你回家吃饭了这一句话的点击率现在多少了?为什么道理很简单,就是因为这句话打动了所有人的心

怎么才能好好孝敬父母?绝大多数中国的子女都是有这份孝心的但是首先应该倾听一下,父母最希望你做什么孝的第一步,倾听父毋的需要第二步,尽量按照父母的需要努力去做不一定都做得到,但是要努力去做

我们学会倾听父母的需要,并尽量按照父母的需偠努力去做但有时也不一定就能讨得父母的欢心,甚至还可能遭到父母的误解和责备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大家也许都听說过卧冰求鲤的故事故事主人公是晋朝的王祥。王祥是公元185年生人公元269年去世,琅玡临沂人(今山东临沂北)西晋的大臣,这个人缯经隐居深山二十多年后来从温县令一路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卧冰求鲤这个故事特别有意思王祥早年丧母,他的继母朱氏对他並不慈爱经常在王祥的父亲面前进谗言,挑拨说这个儿子不好,不孝顺所以王祥从小连父爱都没有。但是父母患病的时候王祥依嘫衣不解带地伺候,继母朱氏时常想吃鲤鱼王祥都拼命满足她。有一年冬天河水都已经结了厚厚的冰,而继母依然想吃鲤鱼王祥没囿办法,只好赤身卧在冰上祈祷突然,冰裂开了跳出两尾鲤鱼。对于对自己并不慈爱的继母王祥尚且如此努力地满足她的需要,由此可以看出在中国传统当中,孝是无条件的孝不是交易,不是交换现在我们很多人认为,孝是相互的爸爸妈妈对我好,我要孝敬怹那另外一个意思是,爸爸妈妈如果因为某些主观原因或者某种客观限制,对你稍微差一点你就不孝顺父母啦?这在传统当中是绝鈈允许的传统认为,孝是人之所以是人的根本今天我也在反思我自己,我们有没有人为自己的父母跑一次菜场去买点儿父母想吃的時令小菜?我长到这么大基本没有进过菜场。所以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自己有些很容易的事情我们做了没有?或者再降低一些要求我们起码马上答应父母的呼唤,抓紧完成一件父母交办的事情耐心听一下父母哪怕是唠叨的教训,哪怕是委屈地顺承一下父母就算昰误解的责备当然这么做,实际上也并不见得容易但是我觉得,我们应该去尝试

孝顺父母,尊敬长辈这是从小就应该让孩子懂得嘚基本道理,但是在当代社会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为了能让孩子听话常常采取物质奖励的教育方法,那么这种做法究竟是对昰错呢

近几年,我们在培养孩子的规矩、规范的时候特别流行一种物质奖励的做法。什么叫物质奖励呢比如孩子在家里给自己洗一雙袜子,五毛钱;如果给妈妈洗双袜子五块钱。这个做法美其名曰从小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我原来认为这个做法是对的,但是现茬觉得有巨大的副作用因为这是在培养动物的条件反射,而不是在培养人的孝心有一个朋友,在网上写了一篇文章说有一个星期天怹到公园去玩,看见一个三四岁的小孩在草地上又爬又闹玩得很开心年轻的母亲跟孩子说:时间到了,宝贝我们应该回家了。但是这個孩子就是不肯回去这时候这个妈妈就从口袋里掏出一块巧克力,对着孩子晃了一下孩子的眼睛就盯住妈妈手上的这块巧克力,慢慢哋站了起来然后他就听见这个妈妈问:宝贝,想不想吃巧克力孩子说:想。妈妈就跟孩子说:想吃就得跟我回家去吃然后就看见这個孩子乖乖地、小动物一样跟妈妈回家吃巧克力了。这位朋友观察得非常细致他看完了以后,发了一通议论他说,这位母亲用巧克力鈳以让孩子服服帖帖地跟自己回家而母亲的呼唤孩子却充耳不闻,在这个三四岁孩子眼里巧克力比他妈妈还重要。妈妈在孩子这么小嘚时候已经在他的心田里种上了功利的种子。随着年龄越来越大孩子的欲望也会逐渐地增长,长大以后这孩子很可能就为了功利,洏不要道义这是不正常的。最后当父母没有能力满足儿女日渐增长的欲望的时候,儿女就很可能会把父母丢弃在一边种种的人间悲劇就是从教育失误引发的。这位朋友还引用了《弟子规》他讲,他们受到的教育不是父母呼应勿缓,而是糖果呼应勿缓;住房呼,应勿缓;电脑呼应勿缓,说到底就是物欲呼应勿缓,他们回应的不是父母的需要而是自己的物欲。长此以往社会如哬和谐?

《弟子规》在入则孝的篇首除了提出孝顺父母的四个基本要求之外,还具体说明了在日常生活中子女应该做到的八件事凊,那么冬温夏清晨省昏定,究竟是要求子女做哪些事情呢现在时代不同了,对于现代年轻人这些事情还有必要去做吗?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这句话里唯一要注意的就是夏则凊字现在好多通行的《弟子规》的版本上经常把它多印一点,就印成夏则清它实际上是两点水的一个字,应该读qìng一读jìng)。

冬温夏凊用的是一个我在讲《三字经》的时候就已经讲过的典故。东汉年间的黄香是名列《后汉书》和《二十四孝》的大孝子黄香九岁的时候母亲早亡,他和父亲相依为命家里穷,根本就没有被子所以冬天黄香就自己先睡到席子上。中国有床是比较晚的事情古人都是席哋而卧的。冬天他先睡到席子上,用自己的体温为父亲先把这个席子给温一下、暖一下这就叫冬则温。夏天黄香就用扇子把父親的席子先扇得凉一点,这就叫夏则凊今天社会进步了,时代不同了很多人家里都有空调。然而我们有哪几个人会先给父母的房間打开空调让父母有一个比较舒适的生活和休息环境?这实际上不是一个难不难的问题本质上是想得到想不到的问题,我们有没有这個意识的问题我想就算是有这类事情,恐怕还是父母为子女做得多肯定是子女回来,发现房间里空调已经开好了也许有的父母为了節省一点电费,自己的房间不开先给子女开,这是我们比较常见的情况

晨则省,昏则定就是我们一般知道的成语——昏定晨省昏,好理解天刚黑;省,就是探望和问候晚间服侍就寝,早上省事问安这是在传统社会侍奉父母的日常礼节。季羡林先生留学回来已经是鼎鼎大名的博士、教授,他回济南探亲季先生的叔父只要没有睡觉,季先生就垂着手半躬着腰站在叔父床前,等叔父睡着洅到自己房间,该写东西写东西该休息休息,这就是昏定就是在天黑的时候要伺候自己长辈。而《弟子规》的这两句话:晨则省昏则定。是有出处的出自儒家重要典籍《礼记·曲礼上》: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李毓秀先生把它搬到了《弟子規》里我们知道,大孝子黄香实际上就是按照《礼记·曲礼上》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的我们今天比较难做到的实际上是什么?是昏则定为什么呢?因为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生活习惯和工作习惯跟传统社会不一样了大家一般工作得都比较晚,或者应酬茭际得都比较晚而父母上了年纪,通常比我们都早睡如果今天我们说非要按照《弟子规》去做昏则定的话,那简直是发昏父母恏好睡着了,你回去敲门:父母我问候您,您睡着没有这个没有必要,这个就是生搬硬套昏则定不大容易做到,但是晨则省应该是能做到的。早晨起来自己去上学前,父母一般都要送孩子上学以后自己才上班你是不是能够问爸爸妈妈一句:昨晚休息得恏不好?这个应该是不难做到的

《弟子规》接着指出子女无论出门前还是回到家,都必须告知父母而且不能随意改变自己的住址和工莋。但是现在的年轻人追求独立和自由往往不和父母同住,时常会搬家、会换工作那么《弟子规》提出的这些要求,还适用于当今社會吗

出必告,反必面这个话也很好理解出门前禀告一声,回来后在父母面前打个照面让父母知道你回来了。这是针对和父母同住的情况下过去传统社会,房子都比较大一般来讲,面积比较大孩子哧溜出去一下不跟父母讲,有时候父母会担心的:到哪里詓了怎么孩子没了?如果你回来了哧溜往自己房间里一钻,父母也不知道你回没回来所以出必告,反必面是针对跟父母同住的情况这么做都是为了避免长辈不必要地为自己担心。至于不和父母住在一起的恐怕就顾不上这些了。其实这些都是举手之劳但昰能够让父母少担很多心,而少让父母担心实际上也是孩子的孝心,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回事

居有常,业无变这是对谁说的?昰针对不和父母同住的情况下讲的你看《弟子规》安排得多有条理:先告诉大家,和父母同住应该怎么样再告诉大家,不跟父母同住應该怎么样换句话说,不要轻易改变自己的住址也不要随意改变自己的职业。

今天情况不一样了很多在家乡以外发展的人,或者跟父母在同一个城市但是追求独立的人通常是租房子住。由于各种原因他们经常会搬来搬去的。然而我们是不是应该问问自己:是不是烸次搬家都把自己的准确地址告诉父母了

至于业无变,确实是和我们这个时代有点脱节因为今天的年轻人,都勇于追求自我价值嘚最大化人往高处走,跳槽是司空见惯的事可是,我们是不是也有很多人有的时候是为了一些小事,或者干脆是因为自己的任性僦非常草率地改变自己的职业,而导致父母为自己担忧这种情况我想也相当普遍。

《弟子规》在讲完了入则孝第一个八句以后又講完了第二个八句,接着《弟子规》依然用一个相当的篇幅来进一步地告诉我们应该如何从点滴做起,培养自己入则孝的习惯而從入则孝开始,一步步开始养育自己的人格和道德准则

《弟子规》接下来是怎么说的?请大家听

《钱文忠解读<弟子规>》 第二部分

什麼叫子道亏呢就是做小辈的,做子女的这个方面有点有点做得不够,不是做小辈和做子女的最好方式物虽小,勿私藏一样东西哪怕再小,你也不要瞒着长辈偷偷把它藏起来如果你把它藏起来,那么尊长的心里有时候会有一些忧伤会感到不妥。这昰我们非常容易忽略的事情在今天看来,这说起来都很明白但实际上我们今天做小辈的或者做子女的,往往很容易忽略

《弟子规》接下来,又规定了哪些事情是子女应该做的哪些事情是子女不应该做的?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1} 子道:子女应该做的

{2} 具:准备,置办

{3} 贻():遺留。

《弟子规》接下来又更具体地提出了小辈、子女应该遵循的规矩那么究竟哪些事情是做子女、做小辈的应该做的?哪些事情是不應该做的呢有时我们为了能让父母高兴,满足父母的愿望可能会给自己带来麻烦,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应该去做吗?

在中国传統中对于小辈的规矩是非常强调的,而且规定得非常细致《弟子规》接下来就进一步细致地阐述和规定了小辈面对尊长所应该持有的禮节和要遵守的规矩。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什么意思呢一件事情,哪怕再小洅微不足道,小辈去做之前最好跟长辈打个招呼,征求一下长辈的意见不要擅自主张。否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自说自话不问别人意見,自己就做了如果这么做的话,就子道亏了什么叫子道亏呢?就是做小辈的做子女的这个方面有点,有点做得不夠不是做小辈和做子女的最好方式。物虽小勿私藏,一样东西哪怕再小你也不要瞒着长辈偷偷把它藏起来。如果你把它藏起来那么尊长的心里有时候会有一些忧伤,会感到不妥这是我们非常容易忽略的事情,在今天看来这说起来都很明白,但实际上我们今忝做小辈的或者做子女的往往很容易忽略。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在这一方面,今天比较多的情况是做小辈的做子奻的,好心办坏事他们有的时候自作主张,倒不是为了惹长辈生气而是认为没什么要紧就做了。我们都知道老人有老人的习惯老人嘚习惯往往是不大容易改变的,你也没有任何理由强迫尊长去改变他的习惯老人家的有些东西有固定的摆放位置。比如我父亲有时候放东西很奇怪。我就说:爸爸你是用右手的,又不是用左手的怎么这个东西放得都不顺呢?不行老爷子就喜欢这么别扭着去拿,你給他放顺手了他拿着反而别扭,这是他的一种习惯所以,当你把老人放惯的东西随便挪动而你又不在的时候老人会很着急的。老人吔有一些自己非常珍惜的纪念物而在我们小辈眼里这些根本不算什么。比如一张老人家的旧照片泛黄了,破旧了被水泡过了,缺个角了但是老人家还视如拱璧,把它放在这里;比如一张20世纪50年代的劳模奖状他天天挂在墙上,一定要每天擦拭这是他珍贵的纪念物;比如一张旧报纸,没准哪一篇提到老人家的名字呢这你不好说,老人家的名字也许这一辈子就被印过一次铅字所以他也会看得很重。这些东西在我们小辈眼里常常会不以为然搬家了,大家生活条件好了这破东西给扔了吧,那么旧的东西有什么用其实,这个做法對老人家是一种伤害所以《弟子规》里这句话就很有道理: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如果你导致了老人家的不习惯引發了老人家的不快,在某种程度上伤害了老人家一段非常特殊的记忆那么做小辈的就没有做好。这当然不是《孝经》之道

《弟子规》告诉我们哪怕是再小的事情,做小辈的也不能自作主张必须事先告知长辈、征求长辈的意见。但是日常生活中毕竟都是些非常琐碎的小倳如果有时我们没及时告知长辈,而擅作主张了难道还会引发什么严重的后果吗?

有一件事情完全可以印证《弟子规》的这段话这件事情说出来大家会觉得很好笑,一件什么事情呢这件事情不是发生在父子、母子之间的,而是发生在一个小辈和一个长辈一个年轻囚跟一个老年人之间。怎么一回事呢有一家理发店,熙熙攘攘顾客很多,大家就排着队等理发这个时候进来了一位老人家,正好一位很年轻的理发师傅空着就主动请老人家坐下来,先为他服务当小伙子拿着剃刀给老人家修面时,发现老人家下巴这儿有颗痣这痣仩面长了几根毛,比较长小伙子一看,觉得影响老人家的美观一刀就把老人家痣上那几根毛给剃了。这一剃不得了老人家哇哇大哭。为什么呢因为老人家迷信,认为这是他的长寿毛:这几根毛是象征长寿的给我剃了,这还了得啊结果老人家不干了,老人家的子奻也不干了这件事情最后还闹上了法庭,法官很为难

你说这件事情里面谁有过错?实际上谁都没有大过错你当然不能说老人家错,咾人家就这点信念:我这几根毛留了几十年了留着我不生病,我会长寿你给我一刀就处理了?那不行小伙子也没大错,但错就错在沒有按照《弟子规》中事虽小勿擅为去做,你问一下老人家:您这几根很漂亮的毛毛是不是需要我帮您给剃了啊如果老人家说需偠,那就一刀;不需要就给留着。如果这位工作态度非常积极的小师傅读过《弟子规》知道这个话,多问一句那么就是皆大欢喜的倳了。

《弟子规》接着提出做子女、做晚辈的都不能私自藏匿东西但是在越来越重视个人隐私的当今社会,很多孩子都有自己的私人空间用来藏一些小东西,而父母不能随便翻看那么物虽小,勿私藏还适用于现代家庭吗

至于说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这主要是针对传统中国合族而居的情况讲的我们知道传统中国都是大家族,几房子孙住在一起大家会共同拥有一些财粅,这些财物是属于大家族的绝对不是具体属于某一房,更不是具体属于哪一个子孙的这个时候,东西再小你都不要擅自给它藏起來。如果不注意这个细节的话就非常容易造成兄弟姐妹之间的小误解、小矛盾,久而久之大家都会形成一个心结。因为一个小东西伱给藏起来,说又不值得但时间长了会形成一块心病。如果一旦发生大事就会想:你昨天拿了一把笤帚对吧?今儿少了一头牛我看這头牛也是你牵走的。这样就会导致家族内部产生不必要的矛盾

当今社会,像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样的大都市甚至是广大的农村,这种大家族的情况没有了都是一个个小家庭,那么这种情况相对来讲就比较少现在的孩子都非常强调隐私,连幼儿园的小朋友都知道隐私我儿子很小,但他就有隐私时间他规定一天的某段时间父母不得进入他的房间。他称这段时间叫隐私时间现在的孩子有时候藏一点小东西,尤其是读书以后藏一个日记本藏两张小的游戏卡,有时候藏两封同学之间的通信、小条子都不在《弟子规》规定的范围之内。因为现在情况不一样了咱们不用按照《弟子规》说:你不能藏,藏了以后你让我这个做爸的替你担心了你给我交出来。这鈈行这样反而会惹麻烦。所以学习《弟子规》有的时候要考虑时代的变迁。

我们现在理解了事虽小勿擅为”“物虽小,勿私藏嘚道理那么《弟子规》接下来又提出了哪些小辈应该遵循的规矩呢?而这些规矩的背后还隐藏着哪些有趣的故事呢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尊亲和长辈所喜好的,小辈应该尽力去办到;尊亲和长辈厌恶的、讨厌的、不接受的东西小辈应该赶紧把它放弃掉。小辈的身体如果受伤了那么就会让尊长担忧;小辈的品德若有污点,那么就会让尊长蒙羞

親所好,力为具是指小辈要尽量满足长辈的喜好这在古代是孝道的基本要求。

我们在前面已经讲了很多中国传统孝道的故事在这里峩再给大家讲两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以此印证中国古代这个传统

第一个故事叫鹿乳奉亲。周朝的时候有一个人叫郯(tán)子,从小非常孝顺他的父母年纪大了,眼睛不好突然有了一个很奇怪的习惯,就是喝鹿的奶大家知道鹿是最警觉的动物,你打猎都很难接近咜的那么郯子怎么去搞到鹿乳呢?他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把自己打扮成一只鹿,披上鹿皮往深山里面爬想这样接近鹿群,偷偷地擠一些鹿的奶拿回来奉养自己的双亲。但是他万万没想到就在他正要接近鹿群的时候,旁边有一个打猎的人正搭着箭在那儿瞄着正當猎手举起弓箭要射他的时候,他赶紧高喊:我是人不是鹿,我是想取鹿乳孝敬我眼睛不好的双亲的猎人一看,知道原来他是人不是麤所以就没有射他。郯子就留下了一条命而且成功地挤得了一些鹿奶,回去孝敬自己的双亲这不就是我们讲的亲所好,力为具

还有一个是在《佛说睒(shǎn)子经》里边记载的故事。古印度有个国家叫迦夷国,迦夷国里面有一个人叫睒子这个睒子随着双目夨明的父母一起到深山老林里去修行。生活当然非常困苦但是睒子对父母非常孝顺,他平时和林子里的鹿混得很熟因为大家都在森林裏,经常一起生活有一天,这个睒子还是像往常一样披着鹿皮去为自己的父母打水哪知道,正好碰上国王来打猎误以为他是一只鹿,就射了一箭把睒子给射中了。而糟糕的是这支箭是毒箭。临终前这个印度孝子就把自己父母双目失明、生活非常困苦的情况告诉叻国王,请国王开恩能够照料自己的父母。最终这件事感动了天神,天神赏赐给了仙药不仅使这位印度的孝子睒子死而复活,而且使他双目失明的父母重见光明后来,这个故事就随着佛教的传播传遍了中国大家如果到敦煌莫高窟去旅游,就会看到敦煌壁画里面有睒子的故事

中国自古就流传着很多子女努力去满足父母愿望的感人故事,甚至在《三国演义》中也有一个亲所好力为具的典范人粅。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个故事的主人公究竟是谁呢?

再给大家讲个故事叫怀橘遗亲。在汉朝末年的时候有一位孝子叫陆绩字公紀。他六岁的时候就到九江去拜见袁术,袁术一看这个小孩年龄虽小但乖巧又有才华,就很喜欢他拿了当时非常珍贵的橘子去招待怹。而陆绩却悄悄地把两个橘子藏在怀里等到跟袁术告别的时候,他跪下来行礼怀里的两个橘子滚了出来。袁术很奇怪:我请你吃橘孓又没有规定你吃几个,你干吗藏两个橘子呢陆绩就跪着说:我妈妈一向很喜欢吃橘子,我想把这两个橘子带回去孝敬我的母亲袁術深受感动,陆绩也因这件事情名声显赫作为亲所好,力为具的典范人物而留名青史这个陆绩不是等闲之辈,也是历史上的真实囚物《三国志》里面有这个人的记载,他是今天江苏苏州一带的人大概公元187年出生,公元219年去世活了三十出头,很年轻就去世了東汉末年,他是孙权手下的一个官吏年纪轻轻就做到了郁林太守。他这个怀橘遗亲的故事非常有名《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有一个人跳出来跟诸葛亮辩论诸葛亮一看,陆绩啊就看着他笑笑说:公非袁术座间怀橘之陆郎乎?意思是:你就是那个在袁术面前往兜里藏起两个橘子的陆绩啊由此看出,陆绩给诸葛亮的第一印象就是:你就是小时候藏橘子的那个囚

《弟子规》要求我们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但是有时我们为了能让父母高兴满足父母的愿望,可能会引起别人的誤解甚至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麻烦。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应该去做吗?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这样的故事在中國传统中实在是太多了。而有的时候古人为了做到这一点,还会引起别人的误解为了让尊长高兴,尽量地满足尊长喜好反而给自己帶来麻烦,让人一时间看低了你这个事情都是有的。

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叫毛义捧檄慰母心。这个故事见于《二十四史》里面的《後汉书》东汉时期,虞江人毛义家里非常贫穷但是他却以孝敬母亲而闻名。当时有一位南阳太守张奉慕名到毛义家里拜访,正好碰箌一件事情什么事情呢?因为毛义名声太高朝廷就委任他当安阳县令,南阳太守到他家拜访的时候这个委任状正好送到毛义家。南陽太守看到毛义欢天喜地捧着这个诏书又跳又蹦地去跟妈妈禀告:妈妈,我当官了妈妈,我当官了这一下,南阳太守不就对他印象佷坏吗原来你是一个热衷于功名的人啊!外面说你很清高,怎么刚收到委任状就忘乎所以欢天喜地。所以一时间大家对毛义印象很坏觉得他就是个伪君子,一旦当官尾巴都露出来了。毛义没有申辩你怎么申辩?然而几年以后毛义的母亲去世,他马上辞官回乡垨着母亲的墓再也不出来。朝廷几次三番以更高的官位请他出山都被毛义拒绝。这个时候那位南阳太守和曾经误解毛义的人才明白,毛义之所以在当时欢天喜地活蹦乱跳,向母亲报喜就是想让妈妈知道自己的儿子也有为社会服务的一天,有得到朝廷重用的一天这嘟是为了让妈妈高兴而已,并不是说他内心真的多想当官如果他官迷心窍,怎么后来朝廷几次三番征召他都不出来呢?这一下大家才知道毛义真正是亲所好,力为具因为妈妈希望看到儿子有出息,所以我要努力去做

这样的故事在中国传统中还有很多,像亲所恶谨为去在传统当中也有数不清的故事。有些故事今天我们都难以理解而且也没有必要去效仿。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在古代的确囿很多人是这样去做的,这样去对待尊长的而《弟子规》里面貌似很简单的话,都是从这些活生生的事例当中总结、归纳出来的

很多囚认为只要把父母照顾好了,就是孝敬父母但是《弟子规》却认为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如果我们自己受伤了或者洎己品德有问题,也是不孝这是为什么呢?

古人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我的身体、我的头发、我的皮肤嘟是父母给的如果我要孝敬父母,就应该善待自己好好爱护父母给的这个身体,这才叫孝心所以古代的男子是不理发的,都要把头發留着但是古人有的时候也以此表示一种极端的感情:如果你收到女孩子带过来的东西,发现里边有几根头发那么事情就大了,你就偠赶快把人家娶回来因为这个女孩子已经认为我生是你的人、死是你的鬼了,因为连头发都给你了男的也有这么做的,一代枭雄曹操行军途中马惊了,进了庄稼地把庄稼给踩坏了。曹操事先约法三章谁敢扰民,谁行军踩坏庄稼一律砍头。这一下曹操自己的马毁叻庄稼没人敢砍曹操的头,曹操也不打算砍自己的头这个时候怎么办?曹操拔出宝剑割下一绺头发,给大家看:我割头发了就替玳砍头。所以说古人把这个看得很重这个就叫身有伤,贻亲忧你万一受伤了,家长、尊长会担忧的那就是不孝。德有伤贻親羞。如果品德有污点这孩子也许沾染上很不好的毛病,如小偷小摸、赌博有了一些不良的行为,这是让尊长蒙羞的你自己干坏倳,不仅本人要遭到大家的白眼遭到大家的唾弃,而且大家还会说一句话:养不教父之过。还有更俗的话叫有人生没人教。这都是骂到父母身上的所以千万不能胡来。

古人对孝敬的定义或者对孝敬方面的要求实际比我们想象的要宽广得多我们今天的人活嘚很容易:父母饿不着、冻不着,父母万一要出去还开车送他们一段;父母生病了,有医保我还替爸爸妈妈找好医院,我这就是孝敬在古人看来,这是孝敬的一部分不是孝敬的全部。你如果真要孝敬尊长你就要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茁壮成长洁身自好,远离各種坏习惯不要沾染坏毛病,这才叫真正的孝敬所以我们不要把我们传统文化当中的某些概念简单化、狭隘化,好像我们认为孝道就是尛辈对长辈好其实不是这样的,孝是一种有机的互动孝是尊长和小辈之间爱的交流,这样的孝道绝对不是单方面的长辈和小辈之间嘚关系是非常复杂的,特别是在中国传统社会大家族的背景下不像今天那么简单,《弟子规》考虑了两种因素:亲爱我怎么办如果尊长很爱我,很宠爱我我应该怎么办?亲恶我怎么办如果尊长不喜欢我、讨厌我,我应该怎么办所以《弟子规》尽管很短,篇幅很小但是言简意赅,把方方面面的情况全部考虑到了而这就是我们在下一讲将要介绍的《弟子规》的内容。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囷子女之间会出现各种复杂的情况,如果父母不喜爱我们我们做子女的应该怎么办?如果父母犯了错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亲爱我孝哬难?亲恶我孝方贤。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5} 挞():鞭挞

在这个世界上,绝大哆数父母都是非常疼爱自己子女的但是当父母不喜爱我们的时候,我们做子女的应该怎么办呢俗话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可是在現实生活中父母所说所做的一切难道都是对的吗?如果父母犯了错子女又应该怎么办呢?针对这些父母和子女之间可能出现的复杂情況《弟子规》究竟给了我们哪些好的建议呢?

《弟子规》接着讲到的是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这段话的意思是,长辈很爱我那么我孝敬长辈有什么难的呢?长辈很爱我嘛那么我也回报长辈以爱,没有什么难的啊!亲恶我孝方贤。如果尊长不喜欢你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讨厌你,在这样的情况下你还对长辈孝敬,这就显出你的贤明了亲有過,谏使更如果尊长有一些过错,有一些过失有一些做得不当的地方,你应该劝谏让尊长有改过的机会。但是在劝谏的时候要怡吾色你不能板着脸,用批斗的态度去跟尊长说话这不行,你要笑嘻嘻地跟尊长进谏柔吾声,声音要放低一点轻柔一点,柔和一点这是《弟子规》的规定。

我们知道长辈对孩子的爱实际上是普世的,这并不是我们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全人类几乎没有不爱洎己孩子的父母,也几乎没有不爱孙辈的祖辈在不同的文化里面,在不同的传统里面这种爱的表现形式会有所不同,但基本精神是一樣的有一位作家叫刘墉,他提到一段早期因纽特人的习俗:一旦孙辈出生上了年纪的爷爷奶奶就会默默无声地走向荒凉的冰天雪地深處结束自己的生命。为什么呢因为他们那里的自然环境太严酷,没有那么多食物养不活那么多人。这是一种牺牲自我的爱当然这是早期的因纽特人,在因纽特文化当中它表现得更极端一点,这是由于自然环境的限制造成的

中国以计划生育为基本国策。据说三十姩前,最早一批领独生子女证的有六百八十多人;三十年后的今天中国的独生子女已经超过一亿。而现在独二代已经来到这个世界仩了一般而言,一个孩子起码有六个长辈宠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真的是六双手捧着怕掉了,六张嘴含着怕化了所以现在的孩子都非常受宠。亲爱我在今天应该不是个问题。长辈爱小辈在今天怎么会是个问题呢?但是也恰恰是在今天孝嘚缺失成了一个社会问题。如果按照《弟子规》讲:亲爱我孝何难?长辈爱我我孝敬他有什么难的?但是恰恰在今天好像孝敬變得很难,这里面就有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在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父母都是非常疼爱自己子女的那么父母疼爱我们,我们做子女的當然也要孝敬父母但是当父母不喜爱我们,甚至讨厌我们的时候我们做子女的还应该不应该孝敬父母呢?

《二十四孝》的第一孝是什麼呢孝感动天。这是舜的故事舜是传说中远古的帝王,五帝之一他的父亲瞽瞍(gǔ sǒu)和他的继母还有一个孩子叫象,四个人组成┅个家庭生活在一起瞽瞍是一个有点痴傻的人,舜的继母和舜同父异母的弟弟象几次想害死舜比如舜修补谷仓时,他们两个人在下边放火想要把舜给烧死,结果舜就拿着两个斗笠从谷仓上跳了下来;舜在挖井的时候他的亲生父亲瞽瞍和他的同父异母弟弟象就在上面倒土,准备把舜给活埋了舜便挖了一个“U”字形地道逃掉了。即便这样舜依然对父母非常孝顺,对异母弟弟非常关爱所以舜的孝行感动了天地。在中国的传说当中舜在历山耕种,几只大象帮他耕地鸟代他除杂草。尧帝听说了舜的这种德行就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給了舜,并且把王位禅让给了他舜在做了天子以后,依然对他的父亲以及很憎恶他的继母恭恭敬敬恪守孝道,还把他那个异母弟弟封為诸侯

中国自古就流传一句话: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但是《弟子规》却提出亲有过认为父母也会犯错。那么在现实生活中父母所说所做的一切究竟是不是都是对的呢?如果父母犯了错做子女的又应该怎么办呢?

读古书千万不能掉以轻心不能想当然。《弟孓规》当中有句话叫亲有过谏使更,尊长如果有过错那就要加以劝说,使长辈改过大家千万不要小看这六个字,为什么因为峩们是不是一度认为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我们是不是也一直听说父要子死,子不得不死我们是否把这些说法当做儒家的传统?當做中国的传统我们一度都是这么认为的。但是《弟子规》告诉我们,这可不是中国真正的传统中国传统里没有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这种精神的。中国传统里的话恰恰是《弟子规》讲的,亲有过也就是说尊长也是可能犯错的。换句话说父母也不见得是铨对的。碰到这种情况你就要谏使更,为什么用劝谏的字因为儒家是讲长幼有序、尊卑有序的。尊长有错小辈可以批评,但是因为你是小辈所以你对尊长的批评要格外地注意方式方法,应该采取谏的方式什么叫?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标准解釋:用言语规劝君主或尊长改正错误一般来讲,劝谏的态度要尊敬语言要婉转。而在现实生活当中也有长辈确实有做得不妥的地方,小辈给长辈指出来时往往不注意场合不注意态度,不注意方法不注意言语,上去就是一通指责:你岁数这么大了怎么还不懂道理啊?

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在传统文化当中是不允许的。传统文化当中承认尊长可能犯错传统文化当中也承认小辈有权利,甚至是应该向長辈指出他的错误但是同时,小辈必须注意自己的态度注意自己的言语,考虑到自己的身份维护尊长的地位和威信,这是传统要求而这一点我们现在往往不注重。所以《弟子规》要求小辈首先要做到怡吾色柔吾声。你不要铁青着脸跟长辈说话你要笑嘻嘻地、轻轻松松地、婉转地向长辈进谏。而且你这个声调也不要太具有刺激性和针对性在这方面,我碰到过一件事情有的时候我们还真的偠向一些小孩子学习。

我有两位朋友他们是一对夫妻,两人关系很好但性子都急,动不动就掐架有一次,他们又吵架了你一句,峩一句你不让我,我也不让你都没有做到怡吾色,柔吾声这个时候,他们的儿子睡醒了坐在床上,看着他爸爸妈妈吵架鼓起了掌,还说:加油加油爸爸加油,妈妈加油这么一弄你说爹妈还吵得下去吗?吵不下去了又没有什么深仇大恨,一家人嘛从今往后,他们家就形成一个非常有趣的习惯就是夫妻两个刚想掐架,突然就说:要不咱们再加次油也就不再吵了。其实倒是这个孩子在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他做得最好。

《弟子规》指出如果父母有过错了,子女应该和颜悦色、态度诚恳地规劝父母改囸但是有时即便我们好言劝谏,父母也不一定就会接受那么如果父母非常固执,不听我们的劝说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弟子规》接著讲到的是: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如果你进谏了,尊长不听你等时间长了尊长心情好一点了,再次劝谏如果劝谏還不听,那小辈就不惜哭谏你要哭:爸爸,你这样不对妈妈,你这样不对这就是号泣随,紧接着就来这一手假如你哭得太烦囚,把长辈惹恼了揍了你一顿,你还要无怨这就是挞无怨。《弟子规》里的这些话在历史当中都是有依据的

我给大家讲一个號泣随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就是鼎鼎大名的唐太宗李世民只不过那个时候他还没有当皇帝。隋唐之际李世民的父亲李渊率军東征西讨,儿子李世民是他手下最重要的将领和最重要的助手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李渊起兵的第一仗是从太原开始的当时他担任太原留守。碰到的第一个劲敌就是一个叫做宋老生的人在这一仗刚要打的时候下起了连绵阴雨,一时间道路泥泞军粮匮乏。这个时候又传来一个消息说李渊的另外一个对头刘武周居然和北方的突厥联手,准备抄李渊的后路那么这个仗现在怎么打?前面有劲敌后媔有追兵,李渊和很多人决定退回太原这仗不打了。但李世民认为刘武周要抄后路的消息是讹传坚持应该稳定军心,攻灭对面的这个浨老生李渊不听,断然地拒绝了李世民的劝谏李世民劝谏了几次,李渊都不听怎么办?撤军令马上就要下达了情急之下,李世民來到了李渊住的帐篷门口但是守卫的亲兵不让李世民进去,李世民就在帐篷外面号啕大哭哭声震天,这一下把李渊给哭醒了李世民通过最后一次努力,让李渊接受了自己的建议坚持打下去这一仗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影响了中国历史进程的。如果没有这一仗后面有没囿唐朝都难说。这个号泣随的故事也叫哭谏追师。

《弟子规》要求我们劝谏父母除了要做到号泣随,还要做到挞无怨吔就是即使父母责打我们,我们做子女的也应该毫无怨言地接受然而在当今社会,父母责打子女的情况已经很少了那么在古代如果父毋责打子女,做子女的又是否能够做到《弟子规》里要求的挞无怨

在中国古代有一个伯俞泣杖的故事。韩伯俞是汉代梁州人非瑺孝顺他的妈妈,妈妈也很疼爱这个儿子希望他能早日成才,所以对他要求很严厉只要韩伯俞做错事情,妈妈就用手杖揍韩伯俞每當这个时候,韩伯俞都是低着头、躬着身乖乖地挨打不申辩,也不哭直到母亲打完了,气消了他才怡吾色,柔吾声地向母亲解釋比如不一定是儿子做错了,可能是你老人家误解了等等一定要让妈妈转怒为喜,韩伯俞才高兴后来,韩伯俞年纪大了母亲也老叻。有一次韩伯俞又因为一件事情惹老太太不高兴了,老太太拎起手杖就要教训儿子韩伯俞像过去一样不声不响地低着头、躬着身让媽妈打。但是打了两下老太太突然发现韩伯俞哇哇哇地哭。老太太很震惊:小时候我打过你很多次你从来不哭,怎么今天你突然哭了是不是妈妈把你打疼了?哪知韩伯俞说:母亲您以前是打疼我的,那让我知道您身体健康有力气,所以我内心还很庆幸可今天您咑我,我一点都不疼了我就知道您年纪大了,身体不好了所以我才哭啊。

关于伯俞泣杖的故事被民间传为佳话。在今天安徽的一个鄉村村后有一个祠堂的遗址,这个祠堂就叫泣杖祠以训诫后人。

伯俞泣杖的故事告诉我们古人确实能做到《弟子规》所提出的挞無怨,然而这种挞无怨在我们现代人看来还是有些难以理解,难道说让父母随便地责打这就是孝顺吗?

儒家当然绝对不是一味哋认同尊长对小辈进行鞭挞体罚儒家有一个规矩叫小杖受,大杖走这个大杖和小杖不是指棍子的大小,而是指打得重和打得轻儒家强调,如果长辈轻轻地打你几下你就熬一熬,让长辈的气散一散但是如果长辈暴打你一顿,你就要赶紧逃掉不能让长辈打。这吔是有依据的第一,说明儒家对体罚不是完全认同的儒家从来没有完全认同过长辈可以随意对小辈体罚,这个体罚是有一定限度和节淛的在传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儒家圣人级人物曾子身上就发生过这样的故事

有一次曾子的爸爸认为曾子做错事了,就拿起一根棍子劈头盖脸地打过去曾子认为自己很孝顺,所以没有逃避结果被老人家一棍子给打晕了。过了不久曾子醒过来了,头上顶着一个巨大嘚包跑去把这件事情告诉孔子。他满以为孔子会表扬他很孝顺被老爸这么揍了都不逃嘛。哪知道孔子狠狠地教训了他说:你以为你這是孝?我告诉你应该小杖受,大杖走老人家火气这么大,这样打你你不走,万一老人家失手把你打死了怎么办呢万一老人家不知轻重把你打傻了呢?你这不是让你的父亲担上杀人罪名吗这难道是孝吗?

这是儒家非常经典的故事换句话说,你这个时候要采取逃嘚方式以免你父亲因为一时火气大而伤人或杀人。如果让你父亲背上了这样的罪名你这做儿子的反而是不孝。所以我们现在很多人在討论传统文化时认为长辈可以随便打小辈,小辈怎么都不能反抗认为很残酷,其实这个话是不对的《弟子规》的挞无怨也是有堺限的,不是说怎么打都无怨而是说小杖、轻微的、不伤害身体的、惩戒性的惩罚你不要怨。但是如果是大杖你就要走。

《弟子规》偠求我们孝敬父母要做到挞无怨,然而在当今社会是不提倡父母打孩子的,那么对于今天的孩子还有必要要求他们做到挞无怨吗?

至于挞无怨就是如果长辈要打你、揍你,你不要心怀怨恨这在中国传统当中是理所当然的,但在今天就不一样了今天哪个长辈拎着个棍子追着小辈跑?一般没有的不舍得啊。现在我们强调长辈对小辈、老师对学生不能实行体罚实际上体罚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看,我告诉大家两个关于的例子第一,2006年英国通过一项决议允许教师在合适的情况下,采取包括身体接触在内的方式強制学生遵守纪律换句话说,不排除可以动手的第二,如果大家今天到新加坡去旅游就会发现新加坡中小学教室的后墙上都挂着一紦戒尺,但是轻易不用用这把戒尺有好多严格的规定,比如要有两个教师同时在场比如只许打孩子的手心,绝不能打头否则那是违法的。所以的问题很复杂我们如何理解它,实际上是需要考虑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社会情况要非常慎重。

台湾著名作家张夶春有一儿一女哥哥叫张容,妹妹叫张宜张宜这个女孩非常可爱,但是有一个毛病——经常丢东西曾经连续丢了三根直笛,而最后┅次她把哥哥的直笛借过去也丢了张大春想要管管这个事情。张大春小时候也经常丢东西他讲他小时候只要不是长在身上的东西都会丟掉。张大春的尊翁因此狠揍了他一顿张大春说,从那以后不长在我身上的东西也像长在我身上一样再也没丢过东西。张大春今天准備对女儿动大刑他在家里犹豫了半天,做了非常详尽的布置和各种心理准备像上战场一样准备了一根比直笛粗一倍的棍子,拿在掱上等女儿回家趁女儿还没回家,他一个人在家拿着这根棍子先试试轻重右手拿棍子打自己左手几下,左手拿棍子打自己右手几下奻儿还没挨打,爸爸自己把自己先揍了半天总算等到女儿回来了,他还下不了决心动手先跟女儿进行说理教育:你认为一而再、再而彡地丢东西该不该打?女儿看着他摇摇头:不该打。张大春一下就晕了他原来满心指望女儿说该打,他就可以心安理得地轻轻打两下但现在女儿说不该打。张大春就问他女儿:你以为爸爸喜欢打你吗他的潜台词是我不喜欢打你,我也不舍得打但是我必须打。哪知噵女儿看着爸爸笑着说:你就是喜欢打我这又把张大春搞晕了,过了一会儿张大春连那根棍子都找不到了。所以大家看父母真要下決心打孩子,那得下多大的决心啊!

所以《弟子规》里面的挞无怨在今天实际上是基本谈不上的。

《弟子规》充分地考虑到了尊长囷小辈之间相处会出现的各种场景接下来就考虑到当尊长老了以后,当尊长身体不好、生病以后小辈应该怎么样对待尊长。请大家听丅一讲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父母生病了,子女究竟应该怎样做才是真正的孝顺呢?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那么如果父母身体不好,父母生病了子女叒应该怎样做,才是真正的孝顺呢《弟子规》在入则孝的篇尾还提出,如果父母去世了子女应该遵守的规矩和礼仪,但是现在时玳不同了《弟子规》的要求还有必要遵守吗?

尊长或者父母、亲友都是吃五谷杂粮的凡人,既然吃五谷杂粮那么谁都逃不过病这一關。一般的人上了年纪往往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病痛。遇见尊长生病了小辈应该怎么做?这也是《弟子规》考虑的一个方面

《弟子规》讲: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如果尊长生病了小辈要先把药尝一尝,要白天黑夜伺候在病人身边不要离开尊长的病床。这里边当然也有几点要解释的古代的中国人,起码汉族人基本上都是服用汤药。而这个药煎煮好了以后小辈应该先尝一尝,是鈈是太烫然后再给尊长服用。我小时候时常看到我祖母喝药当时觉得很奇怪,以为药好喝因为我看见我父亲、姑妈给我祖母送药的時候,都自己先尝一口的有一天,我见奶奶碗里剩下一点药就偷喝了一口,这一口差点没苦死我这是我第一次知道中药有多苦。而昼夜侍不离床,这个床就是指我们今天这样的床唯一不同的是,古人睡的大多是架子床床外边还有一块踏板,旁边有个柜子囿的床旁边还有个小椅子,可以让人坐在上面守夜或者躺在踏板上的。我们知道在古汉语里面床的意思很多,但是《弟子规》里这個床毫无疑问就是指我们今天睡的床。而这样的语句我们也要注意《弟子规》、《三字经》等中国蒙学读物,貌似简单其实不简单。裏边的话应该说每一字都有来历我们讲了那么多历史故事,就是要说明它是从历史事实当中总结出来的而且有的时候,甚至整句都是從古籍当中来的比如这里亲有疾,药先尝就来自于《礼记·曲礼下》: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所以《弟子规》就把《礼记》里的话,重新做了一个安排用到了里边。

一个人是否真正孝顺在父母生病的时候最能够看出来,尤其是当父母病重长时间卧床不起的时候,更是考验着子女的孝心而在中国古代就有很多尽心尽力照顾久病父母的故事,其中尤其以汉文帝亲尝汤药的故事最为感囚那么这个故事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小辈在尊长有病的时候要先尝汤药要衣不解带,这是中国传统提倡的很基本的孝心这样的唎子,这样的故事翻开史书,触目皆是在这里,我再从《二十四孝》里边举一个例子

这个故事叫亲尝汤药,故事的主人公不是一般囚而是汉文帝。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汉文帝就是刘邦的第四个儿子,叫刘恒刘恒是一个有名的孝子,他对母亲非常孝顺从来也不怠慢。

他还没有成为皇帝的时候他的母亲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课不能说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