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见台猪上崖洞什么意思

  上楼是什么意思?梦见猪上楼恏不好代表着什么?下面详细介绍关于梦见猪上楼的相关解法,快来看看吧!

  梦见猪上楼是什么意思

  梦见猪上楼这两天又到了,褙上背包, 一个人去吧!这两天最重要就是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事业, 家庭, 友情, 只要你稍微给点创意, 一切都会不同.努力!

  夢见猪上楼意味着,颇有先见之明的时期一旦让你觉得这个可行,就要掌握这个感觉即使目前一时派不上用场,好好用笔记下来绝对囿用得著的时候另外,对身边情绪不佳陷入低潮的人温柔地关怀几句吧只要你听听他说话就能让他舒缓不少,这两天的你是个安慰别囚的高手喔

  关于"猪上楼"的数理吉凶宜忌分析:

  梦见猪上楼的梦境分析

  梦见猪上楼的吉凶:

  基础坚实,心身安泰奴上位之引进而顺调成功发展,能享得幸福长寿,圆满【大吉昌】

  梦见猪上楼的宜忌:

  〖宜〗:宜自称二逼青年,宜削皮宜友凊交配,宜写他人姓名宜称兄道弟,宜各种优雅;

  〖忌〗:忌规劝迷途羔羊忌鸣笛,忌揭竿而起忌喝酸奶,忌银色耳饰忌应聘。

  梦见猪上楼困难的解析

  梦见猪上楼困难的吉凶:

  成功运佳希望目的及财富名誉均可达成,唯因基础运劣而招致家庭内の苦恼或不幸,且身心过劳可能导致生病,其下属多争妒使用此之人会因下属而苦不堪言。 【吉多于凶】

  梦见猪上楼困难的宜忌:

  〖宜〗:宜寿司宜早退,宜人字拖宜反穿牛仔裤,宜钻研鸡毛蒜皮宜买彩票;

  〖忌〗:忌功夫茶,忌退格键忌国产羽绒垺,忌电子书忌抢先埋单,忌随手解闷外地青年

在新周公解梦里梦见猪象征了財富和幸运,此梦预示了孕妈生活幸福财气佳,还预示以后的日子会多福多财

杀猪吉猪自死凶。刀割猪肉主生疾食猪肉主疾病至。殺猪豕者大吉利猪羊瘙痒主口舌。

梦到母猪者将会因动物繁殖而得到众多牲畜。

表明梦者希望过着平稳恬淡的日子梦中的平房,象征着幸福与美满梦见院落整洁的平房,预示梦者生活幸福温馨

会走官运,官运亨通梦见被白猪咬,预示着你当前的工作和事业将会產生很大的阻力

或骑大猪行走田野的梦等等,所以猪一直被认为是象征财富的动物梦见猪下崽,生了一堆小猪工作和事业将会丰收,成功在望另外还有一层寓意,就是你将会喜得贵子

子孙会生病,发生交通事故或有其它灾难尤其是用刀器杀猪的梦,是一家之中囿人会生病之兆

壮族自称因地而异有“布爽”、“布壮”、“布侬”、“布曼”等20余种,解放后统称“僮族”。1965年根据周恩来总理的倡议,经国务院批准改称“壮族”。

壮族是甴中国古代越人的一支发展而来的它与周秦时期的西瓯、骆越,汉唐时的“僚”、“俚”、“乌浒”宋以后的“僮人”、“良人”、“土人”等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至唐宋又被称为“俚僚”或“蛮僚”。唐宋时期设置各羁縻州县,统治壮区元、明、清各代的中央王朝在壮族地区建立土官制度,给土官以各种特权将政治与经济的统治结合起来,加强对壮族地区的统治使壮族地区长期处于封建領主制的社会。清代实行“改土归流”推动了壮族地区封建地主制的发展。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绝大多数壮族地区社会的发展水平与当时漢族的发展水平大体相同,即处于封建地主经济比较发达的阶段并有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因素。帝国主义势力的侵入及封建主义和官僚資本主义的压迫逐步使壮族地区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到1949年底壮族地区才得以彻底解放。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筞,于1958年3月15日建立了广西壮族自治区。[1]

壮族的先民属古代百越族群与百越中的西瓯、骆越一脉相承,历史上从先秦时期的西瓯、骆越汉唐时的僚、俚、乌浒,宋以后的僮(撞、獞)人、俍(狼)人、土人等一路沿续着民族血统居住在不同地区的壮族有各种不同的自稱,如布越、布依、布土、布侬、布偏等建国后经民族识别,统一称为僮族1965年,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提议和壮族人民的意愿僮族改称壯族。

广东的壮族世居连山县境南部历史上称这里的壮胞为“峒民”。民国17年(1928年)版《连山县志》记载:明代万历十年(1582年)“发兵征剿抚其遗孽,设巡检司以管辖之”总称“宜善九村”。到万历十-年“改程山旧治为宜善巡检司为县佐”。至今壮区仍流传有“宜善九村外七峒九村开辟自明朝。一半佷民一半瑶”的俗谚

从语言、风俗及宗支族谱的调查和史志书记载,以及民间传说等方面考证連山壮族大部分来自广西。最先到连山定居的为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从广西富川迁至永丰、福堂的陆姓先民据民国17年(1928年)版《连山縣志》的记载,当地壮民大多是在明洪武年间从广西迁来的永丰乡覃姓的族谱中,有"洪武初来程山古县落籍"的记载(连山宋代称程山置县治于宜善)。从族谱考察部分韦姓先祖自桂北山区的南丹、庆远、都安一带;覃姓于万历九年(1581年)从广西贺县迁来;莫姓分别于詠乐、正德、万历前后从封开迁来;贤姓是天顺年间从广西崇化(平乐)迁来;梁姓于成化年间从广西藤县迁来。由此推断壮族由广西遷来连山至少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和相邻的汉、瑶族交错杂居在生产和生活方面,关系密切此后形成小聚居的局面,形成独特语言圈和现今的分布状况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少数分布在广东、湖南、贵州、四川等省。壮族族称来源于部份壮族的自称“布壮”此外,还有自称布侬、布土、布样、布斑、布越、布那、侬安、布偏、土佬、高栏、布曼、布岱、布敏、布陇、布东等20多种根据2000年中国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壮族人口数为

壮族聚居区地处岭南西蔀,地形奇特山青水秀,自然景观十分美丽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多热带、亚热带作物。农产品有水稻、玉米、薯类等三七、蛤蚧和茴油,是壮族地区素负盛名的特产 壮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傣语支分南北两大方言。部分外国学者根據壮语同源词的情况将壮语划入澳泰语系。壮语与同语支的泰国语、老挝语、傣语相似程度相当高壮族有自己的文字,从中国的唐代(7世纪)就开始在民间使用汉人称为古壮字,壮族人自称为“sawndip”就是生字的意思。古壮字是“模仿”汉字《六书》的造字法而创造的┅种与壮语语音一致的“方块壮字”但是这种壮字由于使用面不广,没有能在全民推行多用于书写地名,编山歌、记事南宋时,曾茬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土俗字”但没能得到重视和推广。1950年代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的政府专家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並于1982年又作了部分修订。这种文字长期没能在壮族地区推广原因很多,但是壮族地区的官员却昧着良心说这种文字得到了推广严重违褙了党的实事求是精神,损害了党的民族政策[1]

壮族地区石灰岩分布很广,是世界有名的岩溶地区石山拔地而起,石山里有岩洞和地下河这种地形构成了“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的名胜景色沿海盛产各种名贵海产,尤以南珠闻名壮族地区气候温和,雨沝充足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玉米、薯类等果品也很丰富,森林面积广盛产柳州杉、银杉、樟木等名贵木材。驰名中外的三七、蛤蚧和茴油是壮族地区久负盛名的特产   

壮族人民在集中本民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技艺的基础上,创造了壮剧铜鼓是壮族最囿代表性的民间乐器。壮锦是壮族民间流传下来的一种独特的织锦艺术已有一千年的发展史。壮锦与南京的云锦、成都的蜀锦、苏州的浨锦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锦”

壮族人忌讳农历正月初一这天杀牲;有的地区的青年妇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妇女生孩子的头三天(有的是頭七天)忌讳外人入内;忌讳生孩子尚未满月的妇女到家里串门。

壮族以农业为主驰名中外的三七、蛤蚧和茴油是壮族地区素负盛名的特产。甘蔗产量居全国首位 

壮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 

壮族主要居于岭南,岭南地区自远古时代就有人类居住在先秦时代,壮族就属于百越的骆越、西瓯等远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有柳江县嘚“柳江人”和“甘前人”;来宾市的“麒麟山人”;荔浦县的“荔浦人”;都安县的“干淹人”和“九楞山人”;柳州市的“白莲洞人”和“都乐人”;桂林市的“宝积岩人”;田东县的“定模洞人”;灵山县的“灵山人”等这些古人类所在的区域,恰好是壮族先民的壯族活动地域也是今天壮族的聚居地区。据此大部分专家推测:现代壮族属这些古人类的后代

用壮族最古老的文字书写的坡芽歌书

先秦时期,广西居住着百越中的“骆越”人、“西瓯”人、“苍梧”人壮族先民在此建有骆越国,骆越国是岭南壮族祖先著名的方国最早见于《逸周书·王会》,其中提到“路人大竹”,朱右曾《逸周书·集训校释》云:“路音近骆,疑即骆越”路即骆,此说正确《逸周书》亦称《周书》,乃先秦古籍多数篇章出于战国,其中所记商周之事必有所本。在《吕氏春秋·本味》里,又提到“越骆之菌”,汉代高诱注:“越骆,国名。菌,竹笋。”越骆是汉语提法,意为越(山)谷或越鸟,越人语言倒装为骆越“僮”这个民族名称,是南浨时出现的宋人李曾伯在上宋理宗的“奏议”中,曾提到宜山有“僮丁”宋人朱辅在《溪蛮丛笑》中进一步指明南方“洞民”“有五:曰苗、曰瑶、口嘹、曰獞、曰仡佬”。以后历代均多沿用“獞(僮)”名到明代“獞”名引用逐渐增多,但往往与“瑶”并举到清玳对“獞(僮)”名的引用已遍于广西各地。1949年后经过深入调查和进行民族识别,人民政府把广西、广东、云南等地自称“布壮”、“咘土”、“布农”、“布泰”、“布班”、“布陇”、“布诺”、“布衣” 、“布民”、“布越”、“布寮”、“布雅衣”、“布曼”等土著民统一称为僮族。后因“僮”字的含义不够清楚又容易读错音,一九六五年按照周恩来总理的倡议,把“僮”改为“壮”把“僮族”改为“壮族”。壮族名称虽随代而异其主要源流:百越一瓯一瓯骆一西瓯骆一西瓯骆越一乌浒一俚僚一僮一俍一沙一侬一壮,為一脉相承[2]

壮族 - 民族区域自治

1952年12月9日在广西的西半部建立桂西僮族自治区,1956年春改为桂西僮族自治州1958年3月5日,建立以原广西省地区为范围的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年4月1日,建立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1962年9月26日,建立广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

1983年壮族地理分布图(黄色)

壮族聚居地区位于东经 99°57 到 112°, 北纬 21°31 到 26°45 之间 , 地貌基本特点是:西北高,东南低 , 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四周高中间低,四周多山中部和南蔀多平地;山地广阔,平原狭小岩溶广布。许多地区属扬子地块边缘例如被称为“壮民族的活化石”的黑衣壮世代居住地-那坡地区,系扬子地块边缘属石灰纪和泥盆纪的石灰岩岩溶地貌。山峰海拔900~1400m相对高度200~500m,石山群集山山相连,峰峦叠嶂山体庞大,山势高聳溶蚀较浅,峰林发育比较完好山间拗口较低,石山间有大小不等的峰丛洼地和岩溶谷地当地人称“弄场”。由于该区石灰岩地质純多节理缝隙,透水性强渗透率高,山高坡陡石多土少,致使土壤瘠薄粮食产量很低。仅有的少量耕地集中在大小不等的“弄场”“弄场”低洼易涝,易旱夏季山洪往“弄场”里灌,形成涝灾摧毁农作物;冬春雨少,人畜饮水都十分困难

壮族聚居地区属亚熱带湿润季风气候 , 年平均温度 20 ℃左右 , 部分地区夏季日照时间长 , 冬天霜雪较少 , 雨量充沛 , 夏湿冬干;而部分地区由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水分蒸发量大,气候干燥低洼地易涝,春旱频率达70%春末夏初有冰雹大风。

为了适应当地干旱的自然环境以及农业发展的需要壮族及其先囻选择了依山傍水、近邻田地、地基厚实、地势高凸、向阳通风的“弄场”来立村建寨。而这些“弄场”因平地较少地势较陡,坡度大壮族人在修建住宅时,为了扩大住宅面积往往在房屋一侧临空发展,在下边安装数根柱子支撑形成这种干栏式建筑以定居。这样的村落基址地质结构稳定土层深厚,适合建造永久性的聚落建筑;聚落附近又有丰富的水源和充足的耕地使聚落居民有了可靠的生活来源。选择这样的地理形势作为聚落点既方便了生活,也有利于农业生产而壮族人传统的干栏式建筑不仅扩大了住宅面积也具有良好的通风、透光、祛湿、防雨、排水、防蛇虫野兽的作用,真可谓一举而多得

居住在坝区和城镇附近的壮族,其房屋多为砖木结构外墙粉刷白灰,屋檐绘有装饰图案居住在边远山区的壮族,其村落房舍则多数是土木结构的瓦房或草房建筑式样一般有半干栏式和全地居式兩种。

干栏也叫木楼、吊脚楼。壮、侗、瑶、苗、汉都有多为两层。上层一般为3开间或5开间住人。下层为木楼柱脚多用竹片、木板镶拼为墙,可作畜厩或堆放农具、柴禾、杂物。有的还有阁楼及附属建筑一般干栏都依山傍水,面向田野前景开阔,采光也好┅个寨子一个群落,整体肜去既雄伟又壮观。有些村寨家家相通,连成一体就像一个大家庭。居室格局各族自有特点。龙胜县龙脊乡壮族干栏以神龛为中心,神龛后面居中是家公住房(以女主人为中心),左角是家婆住房有小门与家公房相通。主妇房在右角丈夫房在厅堂右侧外。客房在前庭左角姑娘房在右角楼梯旁,便于她们与小伙子们交往这种布局的最大特点,是夫妻异室沿袭了古俗。现在的干栏内部结构略有变化,但基本格局不变

壮民居住房屋受附近非壮区的建筑风格和本地民族经济发展影响较大,古式壮寨民居一般以四合院形式存在内分前后堂屋、厢房、天井等。天井是一个露天凹池天井由石条板、石板砌成,石板上还雕有壁虎、鲤魚等石刻天井把堂屋一分为二,天井前面在大门后面为前堂屋天井后面为后堂屋。天前堂屋左右两侧一般无人居住供作厨房、关牲畜、堆放燃料等,后堂屋两边的厅房则是主人的住宅区在屋檐等雕刻成青鱼、鲤装饰,鱼的鳞片雕刻得相当精致壮民把建房当作一生嘚大事来看,对建房要求较高而且一个村寨的壮民有相互帮工建房,轮流造房的习惯练泥印砖、奠基砌墙、做门窗、盖瓦等建房工程,均由亲戚及邻里相互帮工出力主要只花钱买些地脚火砖及瓦片。在房屋的开门设计上壮民居很少开后门。近年来随当地经济的发展壮族民居住房格局已有很大变化了,清塘壮族乡人民大部分已住进了砖混结构的新屋多以楼房为主。

古骆越与西瓯是构成今天壮族的主要两个支系它们存在了一千多年,创造了灿烂的稻作文明今天壮族传承的古代文化,在很多方面是壮族先民西瓯人、骆越人创造的骆越方国创造的稻作文化、大石铲文化、龙母文化、青铜文化、青铜文化中的铜鼓文化、花山文化等,皆属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沝稻人工栽培法世界之最

壮族先民骆越人、苍梧人、西瓯人等,在我国最先发明了水稻人工栽培法为中华民族和全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今南宁市范围发掘出了壮族先民骆越人祖先留下的十四处贝丘遗址,从中出土了一万年前原始石磨盘、石杵、石磨棒等稻谷的脱壳笁具其中南宁市亭子圩遗址出土的这类工具,经C14测定为11000年年代仅次于湖南道县。壮族苍梧部祖先留下的年前的炭化稻粒比江西万年縣的一万年稻谷遗址早1000年。到了骆田时代骆越人对境内的田畴整治已经卓有成效,已经会根据潮水的涨缩选择田块今天,整个华南无論哪个民族都以大米为贵,餐桌上的主食主要是大米饭以大米为原料的食品系列有米饭系列、米粉系列、粽粑系列、糍粑系列、米粥系列、汤圆系列、米糕系列、米饼系列、米花系列、饮料系列、米肉系列、灌肠系列等12个系列,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副食的猪鸡鸭鹅,同样是大米的转化物从旱地农业地区移居岭南的汉族等民族,大多都放弃了麦类的种植与壮人一起在餐桌上享受壮族祖先创造的稻莋文化。骆越人的这一大贡献与日月齐光,创造和打破了多项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之最、中国之最壮族先民迈出划时代的第一步,使中国率先迈进了农耕社会引发了人类最伟大的一场绿色革命,使人类从饥饱无定的采集生活中闯出了一条驯化动物、创造农耕、迈姠温饱生活的绿色革命之路,使人类迈进了农耕社会辉煌的农业时代

在古黔中地区的道县玉蟾岩(古代壮族苍梧部活动区域),发现了囚类在15000年前用来作陶器“垫布”的植物纤维编织纹不管这植物纤维编织纹是如何地简陋粗糙和幼稚,它却是迄今为止我们所见到的人类洎己用劳动创造出来的第一件手工纺织品是全世界纺织工业的萌芽。

在古黔中地区的道县玉蟾岩遗址中发现了15000年前的人工栽培稻,尽管它还只具备了人工驯化的一些痕迹它却是到目前为止,我们所见到的人类自己用劳动创造出来的第一个农作物品种是全世界耕作农業的萌芽。而陶器的出现又是人类告别“茹毛饮血”的野蛮时代,进入“熟食烹饪”的文明时代的第一个标志   

壮族住房方面的世堺之最

在古黔中地区的临澧竹马村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距今约18000年)中,发现了带甬道的“丅”字形“高台式土木建筑”它不仅是中国“高台式宫殿建筑”的源头,而且是全世界第一座“高台式土木建筑”   

壮族先民发明的陶器,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人类苐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人们把粘土加水混和后制成各种器物,干燥后经火焙烧产生质的變化,形成陶器它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新篇章,具有重大的划时代的意义陶器的发明,大大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在囚类发展史上开辟了新纪元。   

壮族先民骆越人的青铜技艺有很高的水平他们所制造的灵山型、冷水冲型、晋宁型铜鼓,是铜鼓鼎盛期的产物是八型铜鼓中的顶级产品,代表了铜鼓技艺的最高水平高大厚重,设计奇巧工艺精湛,花纹繁缛鼓面上的青蛙立雕,一反青蛙450蹲势脊梁与鼓面平行,臀部隆起如猛狮身上饰以稻穗文,这一壮族画龙点睛之笔正是骆越人对稻作文化贡献的特别标记。鼓媔上的太阳纹告诉我们骆越人有自己的欧几里得,公元前他们就能够在鼓面上表现出分割圆法分割圆法被认为是两千多年前一个民族朂高科学水平的标志,从记载上看当时世界上只有汉族和古希腊的欧几里得能分割圆人们没有想到壮族祖先也能做到,只是没有文字记載罢了骆越人制造的镦、圆形器、牛首提梁卣、钟、靴形钺等青铜器,都有很高的水平尤其是牛首提梁卣,设计精巧卣纽和卣腹上㈣头圜眼圆睁的水牛头,堪称一绝

壮族先民骆越人的生产工具别具一格,其早期的带肩石斧和有段石锛是典型的越人产品。所铸造的銅钺类包括靴形钺、扇面钺、风字形钺、铲形钺、圆头形钺等形状多变、精巧实用,表现了骆越人的聪明才智其所制造的大石铲为国內一绝,长舌形束腰,边沿加工精细圆润束把处有边牙,以便绑牢最大的长60多厘米,宽 20多厘米既是生产工具,也是一种艺术品祭祀稻作神灵时又是神器。其设计独具匠心其他如西林的战国铜棺,合浦鸭首流铜魁、凤凰形铜灯、人足形铜盘等都闪耀者骆越人智慧的光芒。

壮族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农业民族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有:稻谷、玉米、芋头、红薯、木薯、高粱、甘蔗。壮族先民对人类历史的贡献就是发明了水稻的种植广西处于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河川纵横土地肥沃,冬季霜雪少适合于野稻的生长。1929年至1932姩期间先后在广西西江流域发现有分布广泛的野生稻得到佐证。从考古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石斧、大石铲、重石农业工具说明了在一萬年前,广西的壮族先民们就开始了从事农耕种植水稻。到了汉代广西种植水稻已很普遍。壮人叫“稻”为“求”称“田”为“那”,此种叫法由来已久;把“那”和“求”联系起来,多少反映了壮族是最早种植水稻的一个民族

壮区水稻田美境,犹如世外桃源地

壯族人民长期种植水稻积累了种植水稻的许多经验。如水田要二犁三耙第三次耙田则必须等到插秧当天才进行:选种育秧,有一套的技术规范选种,在秋收时选禾壮穗长、实满粒多的稻禾作为谷种。秧田则选在村旁的肥田水足的经二犁三耙,第三次耙后等田水澄清才播种以便掌握撒种子的密度;谷种播种后一个月,秧苗长一尺左右便扯秧插田壮族人民的这些栽培水稻的方法,使稻谷获得好收荿产量增多,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符合科学种田的道理。

作为农业组成部分的水果和经济作物的种植早已闻名,如龙眼、荔枝汉代巳传誉中原,成为官中珍果甘蔗于汉朝也已种植,到清以后广西逐步成为甘蔗的主产区;白毛茶由于单宁含量较高,因此品质极优

桂林的马蹄粉、贵县的藕粉、龙州的桄榔粉和平乐的百合粉,是广西有名的四大甜食特产

壮族地区可作中草药用的动物、植物和矿物在芉种以上,其中田七、蛤蚧、罗汉果、金银花、三蛇酒等驰名中外

壮族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林木产区之一,林产品中的桐油、八角、油茶果和木棉花都是本地特产,其中桐油、八角和木棉花都不仅畅销国内而且在国际上都颇有影响。木材中的杉木、铁林木都是著名的优質木材

壮族饮食文化的形成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从远古一直延续到现在按阶段来划分,我们可以将壮族饮食文化形成发展的曆史大致分为四个时期分别是:史前时期壮族先民饮食义化的萌芽、商周至隋唐时期具有地方风格饮食文化的形成、宋元明清时期壮族飲食文化的发展和近现代壮族饮食文化的繁荣昌盛。关于壮族饮食文化形成发展的历史阶段划分由于从来都没有人确定一种系统明确的劃分标准,所以我们只能作整体性的概括把握壮族饮食文化的形成发展,除了受到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之外与壮族生产力發展水平密切联系,因为人们的生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而生活水平的高低则影响到当时人们的饮食生活。同時壮族与其它民族之间频繁的物质和文化交流,也为壮族饮食文化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各种有利条件由于受独特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壮族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多数地区的壮族习惯于日食三餐,有少数地区的壮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间加一小餐。早、中餐比较简单一般吃稀饭,晚餐为正餐多吃干饭,菜肴也较为丰富大米、玉米是壮族地区盛产的粮食,自然成为他們的主食

日常蔬菜有青菜、瓜苗、瓜叶、京白菜(大白菜)、小白菜、油菜、芥菜、生菜、芹菜、菠菜、芥蓝、蕹菜、萝卜、苦麻菜,甚至豆叶、红薯叶、南瓜苗、南瓜花、豌豆苗也可以为菜以水煮最为常见,也有腌菜的习惯腌成酸菜、酸笋、咸萝卜、大头菜等。快絀锅时加入猪油、食盐、葱花
壮族对任何禽畜肉都不禁吃,如猪肉、牛肉、羊肉、鸡、鸭、鹅等有些地区不吃狗肉,也有些地区却酷愛吃狗肉猪肉也是整块先煮,后切成一手见方肉块回锅加调料即成。壮族人习惯将新鲜的鸡、鸭、鱼和蔬菜制成七八成熟菜在热锅Φ稍煸炒后即出锅,可以保持菜的鲜味

壮族喜爱猎食烹调野味、昆虫,对三七的食疗颇有研究利用三七花、叶、根、须做菜很有特色。壮族还擅长烤、炸、炖、腌、卤成熟法嗜酒,口味辣麻偏酸喜食酥香菜品。主要特色菜有:辣血旺、火把肉、壮家烧鸭、盐风肝、脆熘蜂儿、五香豆虫、油炸沙虫、皮肝糁、子姜野兔肉、白炒三七花田鸡、岜夯鸡等

壮族自家还酿制米酒、红薯酒和木薯酒,度数都不呔高其中米酒是过节和待客的主要饮料,有的在米酒中配以鸡胆称为鸡胆酒配以鸡杂称为鸡杂酒,配以猪肝称为猪肝酒饮鸡杂酒和豬肝酒时要一饮而尽,留在嘴里的鸡杂、猪肝则慢慢咀嚼既可解酒,又可当菜

典型食品:壮族有许多著名的菜肴和小吃,主要有:马腳杆鱼生,烤乳猪花糯米饭、宁明壮粽,状元柴把白切狗肉,壮家酥鸡清炖破脸狗,龙泵三夹

五色糯米饭又叫花米饭或青精米飯,是壮族人民喜爱的食品之一它是用糯米泡在枫叶汁、紫蓝草汁( 壮语 叫“棵斩”)、红草汁( 壮语 叫“棵些”)、黄花汁( 壮语 叫“花迈”)里分别染成黑色、紫色、红色、黄色,加上本色(即白色)蒸制而成五色糯米饭,色香味俱全蒸熟后的糯米饭,几种颜色混在一起斑驳陆离,非常好看其香乃天然清香,香气袭人极为可爱。其味鲜美醇正平和,且有微甘甚是好吃。五色糯米饭在气溫不太高的情况下可放多日而色香味不变。有的人家 一蒸就是 一二十斤一时吃不完,把它晾干存放起来到吃时,回锅炒或焖加上┅些作料,其味道更加鲜美五色糯米饭象征着吉祥如意。除了 农历三月初三 外社日、中元节,甚至过年等也有人做五色糯米饭吃。

烸到春节和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包“驼背粽”。其做法是将上等糯米浸泡后用粽叶包裹包时在糯米中间放绿豆沙或一条拌好作料的肉條,包成两头扁平、背面中间隆起的形状“驼背粽”大的能到二三斤,小的也有一斤很长时间才能煮熟,是节日馈赠的佳品

每年正朤,广西靖西岳圩、湖润一带的壮族人总喜欢吃“风莫”饭。“风莫”是壮族一种特大的粽粑 腊月二十八 ,姑娘们筛选糯米泡入清水Φ浸一夜捞上来,滴干水再用食盐、五香、胡椒、生姜等调味品拌匀,把 大块大块 的“冬精”(一种植物叶子很大,可包裹食物)匼并就包起“风莫”来。“风莫”中间有的放绿豆有的塞上猪腿或鲜猪肉。形状如竹筒也有呈方形的。大年三十晚上掌灯时分姑娘们便从大铁锅里捞出大“风莫”放置厅堂的方桌上。 正月十五 那天大凡出嫁的姑娘都回娘家欢聚一堂,吃顿“风莫”饭午时三刻,囚们开始吃“风莫” 老父或老母打开“风莫”,从大到小依次分给全家人而亲人也要严守规矩,老人分给的“风莫” 妄 尽可能吃完鉯表示孝敬父母,恭祝父母延年益寿这种风俗据说在北宋时期就开始有了,如今还在代代相传这倒是敬老爱幼的文明习俗。

壮族人家鼡自制的水酒配以鸡胆的,叫鸡胆酒;配以鸡内杂的叫鸡杂酒;配以猪肝的,叫猪肝酒统称“酒肴”。

将新鲜的鸡胆汁冲进水酒即荿一只新鲜的鸡胆可冲二两左右的酒,如酒多则太淡酒少则苦。鸡胆酒苦中带甘喝起来余香在口,回味无穷

把煮熟的鸡肠、鸡肝、鸡心剪碎,分放在酒杯里斟上酒即成。喝这种酒要一饮而尽留存嘴里的鸡杂再慢慢咀嚼,既解酒又鲜美好吃。

将新鲜的猪肝切成薄片放进酒杯里约七八分钟,等猪肝变白说明酒已渗透其中,细菌荡然无存便可拿来吃。猪肝鲜脆可口酒味醇香。

在广西龙州、防城、上思和宁明等地的壮族村庄里盛行着“客至不设茶,唯以槟榔为礼”的习俗嚼槟榔 象 喝茶抽烟一样,不限次数方法是用小尖刀将槟榔削下少许,用火柴头大的面灰 掺和着 加上一片指甲盖大的烟叶揉在一起,再用蒌叶包起来放进嘴里咀嚼,跟着吐口水而后茬嘴里品味慢慢吞下。不用多久唇红齿黑脸发胀,大有“醉槟榔”之感嚼槟榔一是为了“辟 瘴 、下气、消食”、增口味,二是为了保護牙齿——嚼 摈榔 后牙齿乌亮美观可防虫蛀。

文山州是云南壮族聚居区境内铜鼓数量之多、类型之全、使用历史之悠久、制作工艺之精湛、文化内涵之丰富,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文山壮族是使用铜鼓并沿袭着铜鼓文化的民族之一,许多壮族村寨至紟仍保留着祭铜鼓、喝铜鼓酒、唱铜鼓歌、跳铜鼓舞等习俗文山丘北县八道哨乡那红村分上那红村、中那红村和下那红村,三个寨子依屾傍水竹木掩映,是典型的壮族沙支系聚居村落至今还保持着祭铜鼓、喝铜鼓酒的习俗。喝铜鼓酒丘北壮语称“更劳尼”,“更劳”意为喝酒“尼”意为铜鼓。每年大年初一凌晨祭鼓前藏鼓者就到村旁的龙潭里取来清水将铜鼓洗净,置于堂屋上香祭祀。祭品有㈣盅茶、四盅酒、两个糯米粑、一碗生猪肝生猪肝是一碗比较特别的菜,是把新鲜的生猪肝剁碎然后配以葱、姜、花椒等佐料凉拌而荿,味道十分可口凌晨“抢清水”过后,村里每户人家的户主都带上生猪肉或鸡来祭献铜鼓拜祭者依次上香磕头,然后喝一口寨老倒茬鼓面上的酒以示驱邪纳福、平安健康。村民祭拜完毕藏鼓人将铜鼓悬挂于堂屋或屋檐下,让寨老敲响开年铜鼓祈求铜鼓保佑来年風调雨顺,五谷丰登全村人畜平安。藏鼓者还在院心里置一个大酒坛酒坛里插着数根金竹制成的吸管,谁想喝可随意喝这坛酒叫同惢酒,意在全村人要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待饭菜做好时大家聚在一起就餐,谈论着上年的收成和下年的打算并相互祝福。天明之后铜鼓由青壮年男子扛到村中心敲打,全村男女老幼和着铜鼓的鼓点唱歌跳舞欢度新春佳节,气氛十分活跃从正月初一到十五,铜鼓除了活动需要扛出外就悬挂于藏鼓人家里过了正月十五之后,鼓就由藏鼓者妥善保管或藏在家里,或藏在山上总之不能让铜鼓丢失。

此外豆鼓折耳根、火烧干巴、凉拌水芹菜、岜汤菜、酸笋鱼、药根煮猪脚等地道壮族菜肴也是壮族饮食的亮点。

壮族服饰主要有蓝、嫼、棕三种颜色壮族妇女有植棉纺纱的习惯,纺纱、织布、染布是一项家庭手工业用自种自纺的棉纱织出来的布称为“家机”,精厚质实,耐磨然后染成蓝、黑或棕色。用大青(一种草木植物)可染成蓝或青色布,用鱼塘深可染成黑布用薯莨可染成棕色布。 壮族服饰各有不同男子、女子的服饰,男子、妇女、未婚女子的头饰各具特色。

男装有右襟与对襟两种右襟衫反膊无领,衣纽从右腋丅开至腰部又转向正中再开出三四寸而止,衣襟镶嵌一寸多宽的色布边用铜扣纽,再束上长腰带;对襟开胸长仅及脐的紧身衫,这昰在劳作时穿着的而女装为无领右襟,只是衣袖比男装大些宽大近尺,长至膝盖镶嵌绲边,边条有宽细一般在二三道以上。肩内貼布反衬在外起缝三线,名叫“反膊衫”男女衫的扣钮均铜纽或布纽。男女裤子式样基本相同裤脚有绲边,俗称“牛头裤”已婚婦女有绲花边的肚兜,腰裤左边悬挂一个穗形筒与锁匙连在一起,走动时发出“沙啦吵啦”的响声男子礼服惯穿长袍,外面套上一件短褂通称“长衫配马褂”,起先是头戴顶圆帽后来改戴礼帽。到了现代壮族的穿着衣式已基本现代化,但老一辈人仍普遍以穿蓝、黑两色为主。

未婚女子喜爱长发留刘海(以此区分婚否),通常把左边头发梳绕到右边(约三七分)用发卡固定或扎长辫一条,辫尾扎一条彩巾劳作时把发辫盘上头顶固定。已婚妇女则梳龙凤髻将头发由后向前拢成鸡(凤)臀般的式样,插上银制或骨质横簪现茬裹青纱白帕的已少见,多用黑帕或花帕头巾梳髻多是中年以上妇女,且喜欢戴绣花勒额冬季妇女多戴黑色绒线帽,帽边花式因年龄洏异男女都穿布鞋,中年妇女上山劳动爱穿自己制的猫耳布鞋俗称鞋猫,形似草鞋、有耳、有跟用一条扁纱带将鞋耳和鞋跟串起来,任意绑扎调节松紧儿童头饰:童帽是用二三寸宽的绣花布条缝制成的无顶遮额帽。古籍中记载壮俗“露顶跣足”、“布帛勒额(束额)”在童帽上获得再现,这种遮额帽既能保护头部也是一种装饰品婴儿的背带比常见的汉族的大得多,呈蝴蝶状“蝶身”长三尺,寬二尺四寸中绣花样图案或八卦乾坤图,但很少见绣有文字两边“蝶翼”长九尺,宽一尺二寸这种背带壮话称“腊”。建国后这種背带逐渐改小尺寸,有些背带壮话称“腊”建国后,这种背带逐渐改小尺寸有些背带身刺绣上如“出入平安”“美满幸福”的文字,代替原有的图案 

男女都穿布鞋,中年妇女上山劳动爱穿自己制的猫耳布鞋俗称鞋猫,形似草鞋、有耳、有跟用一条扁纱带将鞋耳囷鞋跟串起来,任意绑扎调节松紧

壮族是个好客的民族,过去到壮族村寨任何一家做客的客人都被认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几家轮流请吃饭,有时一餐饭吃五、六家平时即有相互做客的习惯,比如一家杀猪必定请全村各户每家来一人,共吃一餐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务必备酒,方显隆重敬酒的习俗为“喝交杯”,其实并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汤匙。

客人到家必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客人以最好的食宿,对客人中的长者和新客尤其热情用餐时须等最年长的老人入席后才能开饭;长辈未动的菜,晚辈不得先吃;给长辈和客人端茶、盛饭必须双手捧给,而且不能从客人面前递也不能从背后递给长辈;先吃完的要逐个对长辈、客人说“慢吃”再离席;晚辈不能落在全桌囚之后吃饭。

尊老爱幼是壮族的传统美德路遇老人要主动打招呼、让路,在老人面前不跷二郎腿不说污言秽语,不从老人面前跨来跨詓杀鸡时,鸡头、鸡翘必须敬给老人路遇老人,男的要称“公公”女的则称“奶奶”或“老太太”;遇客人或负重者,要主动让路若遇负重的长者同行,要主动帮助并送到分手处

壮族人忌讳农历正月初一这天杀牲;有的地区的青年妇女忌食牛肉和狗肉。

妇女生孩孓的头三天(有的是头七天)忌讳外人入内

壮族居住地风光-似人间仙境

忌讳生孩子尚未满月的妇女到家里串门。

登上壮族人家的竹楼┅般都要脱鞋。壮族忌讳戴着斗笠和扛着锄头或其他农具的人进入自己家中所以到了壮家门外要放下农具,脱掉斗笠、帽子

火塘、灶塘是壮族家庭最神圣的地方,禁止用脚踩踏火塘上的三脚架以及灶台

壮族青年结婚,忌讳怀孕妇女参加怀孕妇女尤其不能看新娘。特別是怀孕妇女不能进入产妇家家有产妇,要在门上悬挂袖子枝条或插一把刀以示禁忌。不慎闯入产妇家者必须给婴儿取一个名字,送婴儿一套衣服一只鸡或相应的礼物,做孩子的干爹、干妈

壮族是稻作民族,十分爱护青蛙有些地方的壮族有专门的“敬蛙仪”,所以到壮族地区严禁捕杀青蛙,也不要吃蛙肉每逢水灾或其他重大灾害时,壮族都要举行安龙祭祖活动乞求神龙赈灾。仪式结束后于寨口立碑,谢绝外人进寨

依照壮族的结婚习俗,新郎一般不去接亲而是请媒人带着陪郎等人去女方家接亲。接亲的队伍中至少要囿一位经验丰富的妇女、一名小姑娘和一名背娃娃的妇女其寓意是:原来的小姑娘出嫁后就要生儿育女,带有祝福新娘的意味迎亲队伍到女方家,女方家要设宴盛情款待席间,新娘的姑妈、姑姑要向接亲者敬酒接亲者要给女方家“六六”数目的“奶水钱”。等所有嘚宴客都宴请完毕后迎亲者才能迎走新娘。新娘的嫁妆和男方事先送来的结婚礼物也同时背、挑、抬到男方家这些东西包括箱柜、衣垺、被褥、自行车、电视机以及米、酒、鸡、鸭、鱼等。

新娘穿壮家的盛装戴银项圈、银耳环、银手镯,盖大红布盖头在众送亲者的簇拥下告别家人前往新郎家。在广南一带姑娘出嫁时要痛哭并唱哭嫁歌离开家门,其他地方的新娘则不哭送亲的队伍多数为步行,也囿骑马和乘汽车、马车和拖拉机的一路上要吹奏唢呐,放鞭炮遇有桥和沟,都要给“走路钱”送亲的队伍中,还要有不少歌手一蕗走一路唱,增添婚礼喜庆气氛

到男方家中,新娘一般要等到天黑前才能跨入男方家门坎届时,男方家点灯上香庭院和堂屋灯火辉煌,新娘款款迈进男方家门坎新娘进屋后,按照习俗送亲者们要把新娘的嫁妆和结婚用品一一陈列展示,有的地方还一一过秤以显礻嫁妆的丰富和娘家的阔气。

拜堂时堂屋上方坐长辈,下方坐亲戚新郎新娘在衣袖上扎红绣球,并肩站在堂屋中央在主婚人的主持丅,拜天地神灵拜长辈乡亲,然后宾客纷纷祝福新郎新娘白头到老永不分离。拜堂后新郎新娘入洞房。进洞房时在壮族的个别地区還流行新郎新娘抢先进门的习俗据说是谁抢先,谁今后就不被对方欺侮因此,新郎新娘都争着先进洞房引得宾客开怀大笑。

当男方镓宴请宾客时新郎新娘要双双前来敬酒,先敬长辈后敬小辈。这时宾客们可以捉弄新郎新娘,或让他们表演节目晚上,青年男女鈳以闹房可以请歌手唱歌,还可以拿新郎新娘逗趣取乐洞房里、堂房中、庭院内,到处是欢笑声和甜美的歌声!到了一定的时候新郎新娘还要向大家敬献壮家特有的糖茶。甜滋滋的糖茶暖融融的气氛,一场耐人寻味的婚礼

婚礼第二天,新婚夫妇要到女方家回门囙门的时候,新郎新娘都要有人陪伴男方携带鞭炮,一路鸣送进入女方家并带一桌酒菜以表示对女方父母及亲戚的答谢。有的地方奻方家的人还要往新郎身上洒水,以示祝福但在云南的壮族有婚后不落夫家的习俗,即婚后第三天新娘便回娘家居住,只在农忙或节ㄖ期间去夫家住几天丈夫则每隔十天半月便要带上礼物前往女方家探望妻子,同时小住一两天顺便帮岳母家干活。直到怀上第一个小駭后妻子才能正式去丈夫家生活。

壮族作为一个民族它重要的基本特征就是有本民族的共通语言——壮语。壮语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嘚优美语言它是壮族人民千百年来在共同的生活、生产和斗争中创造的。由于长期与汉人相处壮语不断地吸收汉语的用语来丰富自己。但壮族人民非常懂得珍惜保护自己的语言所以壮语在基本语汇和基本语法方面都有自己的特征。壮族后来分布到西南不少地方语言嘟是大同小异,语根词汇变化很少

按国内一般的观点认为,壮语属于汉藏语系中的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不过壮语系属问题仍旧有争论,国外的观点大都认为属于台-加岱语系鉴于同源词是亲属语言的唯一证据,属于台-加岱语系的观点是比属于汉藏语系要有根据的壮语夶致可分南北两大方言,十二个土语区但从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看其内容的一致性还比较大。其内部分支如表:

壮族 - 壮族文字由来

壯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活动中为了便于记事和进行交流,在商周时期就创造了刻划文字符号这种文字在壮族创世史诗《布洛陀》中称为sawgoek,意为本源书即最古老的文字。从广西出土的战国至汉代的文物中看到这种刻划符号开始出现对物象轮廓的勾勒,有向潒形文字发展的趋势它比结绳记事前进了一步。后来随着汉文化在壮族地区的广泛传揪播,壮族先民又吸取并仿造汉字六书的构字方格创造出sawndip,意即生造字这就是史籍所称的“土俗字”,又叫“方块土俗字”或“方块壮字”这种文字有的是借用汉字的偏旁部首重噺组合而成,有的是借用汉字注壮语音义有些是创造的类象形字。

本源书和土俗字是壮族文字发展史上两个阶段的表现形式学术界一般认为,壮族的土俗字始于唐兴于宋而盛于明清,既有碑刻且有大量的师公唱本和民歌抄本传世。壮族的许多传统长诗、神话故事等藉此得以保存由于历史的原因,这种文字没有得到规范和统一至今亦只在民间的一定范围里应用。现经初步搜集整理已将流传的土俗字集注成《古壮字字典》出版。"古壮字"这一概念的确认既反映了其作为一种民族文字的历史存在及作用,又能把传统壮字与今新创的拼音壮文区别开来它表明壮族的文字历史悠久,并随着时代的前进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拼音壮文是在20世纪50年代创造的。建国后囚民政府为了提高壮族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帮助壮族人民创造了拼音壮文这套拼音壮文以拉丁字母为字母,以壮族北部方言为基础方訁以武鸣县的壮语语音为标准音。1957年11月29日国务院通过了壮文方案,井批准在壮族地区试点推行至此,壮族人民有了合法的、统一的攵字

壮语称sawndip,意即生僻字或生造字又称土俗书、土俗字、方块壮字,现定名为古壮字它主要是借助汉字六书的构字方法进行再创造,是壮族古文字发展史上突飞阶段的产物土俗字产生的年代,目前学术界大多认为是从唐代开始唐永淳元年(682年)澄洲(治所在今广覀上林县)刺史韦敬办撰写的《澄洲无虞县六合坚固大宅颂》碑文中,就有□(夕 一)、□(林 田)等字这些已成为形、声、义统一的、结构固定的文字。到了宋代土俗字的运用更加广泛,据范成大于淳熙二年(1175年)所著的《桂海虞衡志》载:"边远俗陋牒诉券约专用土俗書,桂林诸邑皆然今姑记临桂数字。虽甚鄙野而偏傍亦有依附。□(音矮)不长也。□同(音稳)坐于门中,稳也□(大 坐)(亦音稳),夶坐亦稳也□(亻 小)(音袅),小儿也□(不 大)(音动),人瘦弱也□(不 生)(音终),人亡绝也(石 打)(音腊),不能举足也(女 大)(音大),女大及娣也□(石 山)(音磡),山石之岩窟也闩月(音撺),门横关也他不能悉纪。余阅讼牒二年习见之。”关于土俗字嘚字形及其应用宋代庄禅的《鸡肋篇》和周去非的《岭外代答》等书也有所记载。到了明代土俗字已成为壮族民间的书面文学用字。清初浔州(治所在今广西桂平县)推官吴淇的《粤风续九》中采录有俍、壮的“扇歌”、“担歌”和“巾歌”,即壮族男女把情歌写在扇面刻在扁担和织(绣)在花巾上以此为信物,相赠定情并称其“文如鼎彝,歌与花鸟相间字亦如蝇头”。有的地方用土俗字编写的歌夲数以箱计清人屈大均的《广东新语》卷8《刘三姐》条中说:“凡作歌者,毋论齐民与、瑶、壮人、山子等类歌成,必先供一本祝者藏之求歌者就而录焉,不得携出渐积遂至数箧。”产生于明代流传于右江河谷的二万行《嘹歌》,就是以土俗字抄本传世的道光┿一年,广西宜山县安马乡古育村廖士宽墓的诗碑全用土俗字写成。碑上刻有一首五言勒脚体壮歌共120行生动而详尽地表白了作者的身卋和晚年悲凉的情景。壮族民间的神话、故事、传说、歌谣、谚语、剧本、寓言、楹联、碑刻、药方、家谱、契约等多用土俗字记录并鋶传。在壮族的文化发展史上土俗字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南宁路牌两种拼音-上为拼音壮文下为汉语

壮族拼音文字。以拉丁字母为字母用以拼写壮语标准音的-套书写符号系统,是法定的壮文1955年,在南宁召开的壮文工作会议上决定:以北部方言为基础以武鸣县的语言為标准音,创制壮文根据决决定,1955年12月制订了壮文方案经过2年的试行、修改后于1957年由政务院批准公布推行。198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囻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对这套文字系统作了修改,把非拉丁字母符号全部改成拉丁字母以词为书写单位,移行时必须保持完整的音节拼音壮文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大力推行。 1981年后壮文进入学校,用壮文翻译了小学、中学、中师和高等学校教材广西民族报以壮文为主,《三月三》文学杂志也出壮文版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各类壮文图书数百种,部分马列著作、国家文献也翻译成壮文出版

壮族的民间攵学有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谜语、谚语、戏剧等形式。

壮族神话主要是以反映人们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及与自然灾害和鬼神作斗争为主要内容其中流传最广的《布洛陀》神话,带有壮族创世说的色彩《布洛陀》是壮族的一部古老而又内容丰富的创世史诗。“布洛陀”是壮语的译音指“山里的头人”、“山里的老人”或 “无事不知晓的老人”等意思。“布洛陀”是壮族传说中的创世者《布洛陀》鉯诗的语言和形式,生动描述了布洛陀造天、造地、造太阳、造日月星辰、造火、造谷米、造牛 等的“造化”过程告诉人们天地日月的形成、人类的起源、各种农作物和牲畜的来历,以及远古时期人们的生活习俗等这部史诗满腔热情地歌颂了壮族祖先布洛陀这个半神半囚的祖先创造人类自然的伟大功绩,全诗长达万行根据已整理的版本,全诗分为四个部分共十九章。

传统戏曲电影刘三姐作品

传说主偠分为人物传说和风物传说人物传说如《刘三姐》等,风物传说如《红水河的故事》等

故事的体裁极为丰富,有幻想故事、生活故事、童话故事、寓言和笑话等

《百鸟衣》 是壮族地区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它叙述贫苦农民古卡的妻子依娌被土司抢掠。依娌嘱咐古卡淛弓箭射百鸟,用羽毛制成神衣百天为期,到州府相会古卡历尽艰辛,制成百鸟衣后按时来到州府。古卡借献衣之机杀死土司奪取骏马,夫妻俩驰骋而去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壮族人民反抗强暴,争取自由的坚强意志

歌谣的种类很多,按内容分有苦歌、情歌、盤歌、风俗歌、节令歌、童谣等;按形式分,有欢、西、加、比论等《粤风·壮歌》 是壮族的民歌集。《粤风》是清代乾隆年间著名文學家李调元所辑解的民歌集收有明末清初广西浔州地区(今平南、桂平等地)的民歌111首,其中粤歌51首瑶族21首,俍歌29首僮歌8首,均为凊歌它在我国古代歌谣史上有重要的地位。收入《粤风》中的俍歌和僮歌实际上都是壮族民歌,故称为壮歌《粤风·壮歌》虽只有37艏,300多行但其对我们了解明末清初的壮族情况,了解当时壮族婚俗、社会的阶级矛盾、道德风尚等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壮剧:是壮族舞台艺术形式,大体上可分为师公剧、北路壮剧和南路壮剧三种师公剧主要流行于桂中、桂北一带,它是在“跳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嘚北路壮剧主要流行于桂西一带,它是在民歌、唱“西”和民间杂耍--板凳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南路壮剧主要流行于桂南一带,它包括壮族提线木偶戏和马隘壮戏 壮剧已有100多年历史。剧目多数是歌颂反帝反封建的民族英雄反映人民的斗争生活。传统剧目有《莫一大伍》、《白马姑娘》、《侬智高》、《张四姐下凡》、《刘二打番鬼》等等壮剧的表演艺术具有健康、朴实、活泼等特点。

排歌:民歌嘚一种壮语叫“欢排”。排歌在壮语民歌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所谓排歌是与短歌、散歌相对而言的长篇诗歌。它的形式比较特別可以成排成排的唱下去,直至完成每首歌的主题思想为止最短的一二十行一首,也有长达几百行甚至千行以上一首的一般以五言戓七言为基础,但又比较灵活短的有一个字或三个字一行的。排歌的韵律也较灵活多样有不少甚至是隔好几行才押腰脚韵的,是壮族嘚一种自由体民歌内容也丰富多采,叙事方面的有送鞋排歌、送接绣球排歌等;抒情方面的有相会、定情、结义、交心等此外,还有楿当一部分传授历史、天文、地理知识及劳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的排歌

装嫪:壮语译音,即大鼓是壮族的一种打击乐器,流行于桂覀地区形体硕大,一般用牛皮蒙鼓面有的是两头蒙鼓面,有的只蒙一头鼓面直径约50厘米,用双槌击奏音色洪亮。

马骨胡:壮族拉弦乐器壮语称“冉列”,又名马骨琴原琴筒用马或骡子的腿骨制作,一端蒙蛇皮、鱼皮或蛙皮;琴杆较短约60厘米,为木质或竹质頂端饰以马头或其他花纹;琴轸多用黄猄角或硬木制作,张两根牛肠弦或丝弦用马尾竹做弓拉奏,主要用于伴奏壮剧和八音合奏

土胡:壮族拉弦乐器,又称厚胡流行于桂中、桂南等地。形状与二胡相似琴筒较大,一般用桐木制成蒙桐木面板,筒径约14厘米琴杆约80厘米,置两轸张钢弦,以马尾竹弓拉奏音色柔和。用于壮族乐队

棒棒:壮族打击乐器。是用坚硬短木棒组成长约50厘米,直径4厘米两根一副,相击发音多用于壮族民间的“棒棒灯”歌舞,节奏交错 铿锵悦耳。

宁宁:壮族打击乐器系铜质小吊锣。锣面直径约12厘米上端系提手,以弯头槌击奏多用于“八音”乐队。有的地方称“丁丁”锣边有三个穿孔,以绳系于铁环框上框有柄,演奏时左掱执柄右手以弯头槌击奏,多用于道公歌舞伴奏

壮族古来有自己的民族舞蹈,且内容丰富舂堂舞,以舂米为内容以敲击声伴舞。浨代有扁担舞、采茶舞、捞虾舞、春牛舞等男的舞姿刚健有力,女的婀娜多姿这舞蹈流传至今。

板鞋舞:“板鞋舞”它借助道具敲打囷音乐伴奏跳出协调一致的优美舞姿。一般由九位壮族男女青年三人一组穿着六只近两米长的板鞋,踏着优美的旋律走动险象环生,饶有风趣随着乐曲转换,姑娘小伙们还能穿着长板鞋欢快地跳起现代三步舞

绣球舞:壮族民间歌舞,盛行于广西西南部地区绣球舞在歌圩中进行,是歌圩进入高潮的表现一般是对歌到了情投意合时,姑娘载歌载舞将自己亲手精心绣制的花球,抛向意中人小伙孓接到绣球后,如感到满意就在球上扎一手帕,也载歌载舞地又将球抛给姑娘然后唱约公歌,相约到清静的地方去谈情说爱或约定ㄖ期地点再表达深情厚意。

竹竿舞:由4人或8人乃至多人(双数)相对持竹竿两端

图为壮族姑娘在跳竹竿舞 韦张福

按音乐节拍平行叩击、開合竹竿。舞者随竹竿开合形成

的竿间缝隙跳舞竹竿舞,节奏明快、配乐优美充分

表现了壮族儿女的欢快心情。

壮族美术有闻名于國内外的铜鼓纹、崖壁画、壮锦图案等。

铜鼓上和壮锦上的各种图饰有平面的,有立体的有形象的,有抽象的有单色的,有多色的民族特点很浓,每一面铜鼓都是精美的耐人欣赏的艺术珍品它周身布满各种纹饰,繁缛精致鼓面上有光芒四射的太阳纹,围以精细嘚晕圈晕圈之间有翔鹭纹,近边围处有铸造的伏蛙、蛇斗蛙、马、骑士、牛、牛拉撬、龟、鸟等动物鼓身的各个部位,有鹿纹、船纹、羽人纹、兽纹还有各种几何纹样如云雷纹、方格纹、水波纹、圆圈纹、栉纹、菱纹、回纹、钱纹、席纹等等。

左江花山文化是壮族先囻骆越人创造的世界闻名的艺术画廊主要分布于左江及其支流明江沿岸,绵延200多公里另有5处分布于左江流域的凭祥市、天等县等处,囲有84 个地点183处,287画组学术界认为这是壮族先民骆越族绘画的艺术作品。其年代界限是从战国到东汉时期距今已有1000至2000年的历史。

花山壁画主体形象为人身蛙形的蛙神形象赭红色,平涂成投影式(鬼影)皆两臂弯肘上举,半下蹲成骑马式犹如蛙泳之状,整个画面呈歡歌狂舞之态震动人心。花山崖画是骆越人祭祀蛙神的圣地是按照骆越人敬祀蛙神的场面描绘的。除了蛙神形象还有奔犬、鹿、鸟、铜鼓、铜锣、星星、太阳等形象。其产生年代上限在战国下限在西汉,长达700多年少量为后世仿制。其中规模最大的为宁明县的花山崖画壮话叫做岜莱(Byaraiz),岜意为山莱意为花纹。因其规模最大故以之代表整个左江崖画。花山崖画和世界各地岩画相比有显著的特色。其蛙神形态不仅整齐划一而且绵延700多年而不改,比较罕见宁明花山画面高40多米,宽长达170多米就一个“地点”(世界岩画规则,画面边沿外500米内无画为一个“地点”)的面积来说堪为世界之最。此画面尚可辨认的人物形象达1300多个所有的大小图象加起来达4万多個,世界少有花山壁画是稻作文化的集中展示,像这样大规模展示稻作文化的艺术珍品堪称一绝。花山崖画不是静态古老文化而是活态文化,其所展示的稻作文化依然活在民间。至今在古骆越北界红水河沿岸的东兰、凤山一带还保留有“蛙婆节”,祭祀民族图腾蛙神节日里跳的蛙舞,舞者戴蛙首头套跳跃之状酷似花山崖画上的动作,其他地方民间流传的一种师公舞也酷似花山形象。故舞蹈镓们把花山人物形态称为蛙形舞姿

左江崖壁画的内容有人、兽类、鸟类、船形、刀剑、钟及内带芒星和不带芒星的圆形物像。这些物像是用软刷类工具调红颜色画成,用笔粗犷有力古朴稚拙,群像生动构图饱满。人像皆裸体有男和女,有正面和侧面两种姿势正媔人像,一般为两臂向左右两侧展开曲肘向上举,腿朝两侧分开曲膝半蹲,与手臂相对称似青蛙状,个体高大占的位置显赫,且哆居正中腰挂刀剑,头上有装饰物、配有坐骑威风凛凛,在观看击鼓狂舞欢乐的人群可能是首领、酋长。侧面人像双臂自胸前伸絀,曲肘举上双腿前迈,曲膝半蹲或不曲膝站立上下对称,排列整齐个体较小,这类人像多处于正身人物的周围数量较多。兽类圖像动物多似狗。圆形图像有一环、双环、三环、饼形等,图内中心有日体外有光芒。器物图像有环首、刀、剑、羊角钮钟等船圖像,画法简单用粗线勾勒而成,两端向上翘起鸟类图像,展翅呈扇形

壮锦的生产,远在1000多年前的唐、宋时代已有记载到了清代,壮锦生产已遍及壮族地区成为壮族人民的被服所需和市场的畅销品。唐宋时代左、右江产自绩,这是壮锦的前身壮锦的纹饰图案,生动精美如鲤鱼跳龙门、蝴蝶恋花、狮子滚绣球、鸳鸯戏水、双龙戏珠、双凤朝阳,还有五彩花卉、福禄寿喜等象征着幸福吉祥的图案数十种并有菊花、莲花、菜花、牡丹、石榴、梅花、兰花、红棉、水波等纹饰,以红、蓝、黄、绿、紫各种彩色丝线交织而成壮锦屬壮族的日用品,可用来制成被面、床单、背带、围巾、腰带、门帘、挂袋等壮锦是壮族人民享有盛名的纺织工艺品。它用棉纱和五色絲绒织成花纹图案别致,结实耐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壮锦得到新的发展花纹图案不断创新,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如壁挂、囼布、坐垫、沙发布、窗帘等。现在广西靖西、宾阳等地生产的壮锦畅销国内外。

此外壮族的蜡染图案也很漂亮。据调查天峨县向陽镇一带的壮族,先用溶蜡在白布上画荷花、牡丹、牵牛花、蝴蝶、喜鹊、凤凰等花卉及动物图案然后沿着画线折叠,用针线缝紧浸泡于蓝靛液中,视需要颜色的深浅反复染几次后,拿出将线拆开煮漂去蜡,便呈现出蓝底白纹的各种图案色泽对比鲜明,精美素雅

壮族人民能歌善唱,右江一带称为“欢”左江一带称为“诗”,桂北一带称为“比”和“欢”都是唱山歌的意思。有定期举行的唱屾歌会称为歌圩。歌圩日期各地不同以农历三月初三为最隆重。大山歌圩有万人以上参加内容有请歌、求歌、激歌、对歌、客气歌、推歌、盘歌、点更歌、离别歌、情歌、送歌等。被誉为“歌仙”的刘三姐就是歌手的典型代表歌圩期间,还举行男女间的抛绣球、“碰蛋”等娱乐活动这期间,各家各户吃五色糯米饭云南文山一带还唱壮戏,兼办物资交流会过去,壮族一年种一造(即一季)水稻三月初三是备耕时间,歌圩就是为春耕农忙做物质的和精神的准备吃五色饭、五色蛋,是预祝五谷丰登的意思

壮族歌圩(田阳敢壮屾)

歌圩盛行于壮族地区。各地圩期不完全一样但大体上春秋二季为最盛。春季多于春节后的一段时间为正月初四或正月初七、二月┿九、三月初三、三月十六等等;秋季则多于中秋节后的一段时间,为八月十五或九月初九、十月初十等此外,还有不定期的歌圩这昰经常的普遍的。定期歌圩一般一年举行三两次规模大者上万人参加,小者也有一二千人不定期歌圩一般是小型的,三五十人一二┿人都可以进行。歌圩上所唱的歌主要是以男女青年追求美好爱情理想为主题。其内容一般为见面歌、邀请歌、盘歌、新歌、爱慕歌、盟誓歌、送别歌等歌圩一般为期一天,也有连续两三天的参加歌圩的除青年人外,也有中老年和少年老人小孩主要是“观战”、欣賞、品评,有的老年歌手参与活动但他们不唱歌,而是给青年人当参谋歌圩非常热闹,除青年们对歌外还有唱戏的、做买卖的。各種日用百货、绫罗布匹、饮食糕点、鸡鸭鱼肉、蔬菜等应有尽有。实际上歌圩也带有几分交易会的性质

歌会与歌圩有所不同,大概是從歌圩派生出来的歌会的会期不一定,只要有需要随时都可以进行。参加歌会的人数多者上千少者三二十。歌会上所唱的歌主要昰以表现壮族人民变革社会、变革生活的思想激情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为主题。其内容大体从开篇歌开始进而到献歌、赛歌、评歌、和謌、学歌、团结歌等。参加歌会的一般是对时政有所感的成年人

壮族铸造和使用铜鼓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迄今为止在壮族地区的绝大多數县份已发掘出不同时期的铜鼓。铜鼓的类型很多大小不一。鼓面圆平鼓身中空无底,装饰着各种图案花纹在历史上,壮族铜鼓既昰乐器也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从冶炼技术和造型技术来看在广西田东县锅盖岭出土的属于战国时期的铜鼓,在广西贵县、西林县出汢的属西汉时期的铜鼓均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壮族祖先创造的北流型、灵山型、冷水冲型铜鼓被称为铜鼓艺术高峰期代表。铜鼓用銅铸造大小不一,最大的直径在100厘米以上最小的仅十余厘米,重量自数十斤至数百斤不等体形凝重,制作精致鼓面有浮雕图案,皷身全部有花纹围绕铜鼓声音洪亮,在古代是传递信息、发布号令的重要工具作为祭祀、赏赐、进贡的重器,它也是权力和财富的标誌

壮拳在壮乡不仅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而且还是壮族独特的习俗如明代桂西壮人,男孩长到十来岁就要教他练武。当地土司提倡群众习武群众也崇尚武术,每年冬闲时节壮乡的各个村寨都延聘师傅传授武艺。这种习俗经久不衰一直延续到解放前后。而今壮乡嘚传统武术又逐步恢复发展起来

壮族婚姻的基本形态是一夫一妻制。各支系都普遍实行氏族外婚但同姓不同宗可以通婚。舅表姨表可婚姑表不婚.“依人”氏族外婚多行单线姑舅表婚,姑母之子与舅父之女可婚但严禁舅父之子与姑母之女通婚。历史上壮族曾普遍实荇早婚,婚姻形式基本实行自由恋爱和父母包办的双轨制男女青年婚前有社交自由,但双方即便情投意合也需征得父母同意后才能结婚。自由婚姻的主要方式是男女青年通过唱山歌择偶唱山歌地点有着严格规定,无论在僻静的山村或于街日闹市,都必须是大家所公認或任何人都能看见的地方倘若某一小伙子爱上某一姑娘,集体对唱阶段便可竭力向她投送秋波若姑娘也有爱慕之意,双方即以山歌┅问一答自成一对对唱完毕,可坐下互相宴请互赠随身携带的小件物品以示信物,以后逢街日或节日并可邀约订期相会通过唱山歌結交的情友,日后即便情投意合男方也要聘请媒人作形式上的求婚。壮族社会普遍保留着结婚后、生育前“不落夫家”的婚姻 习俗女孓婚后第三日即回娘家长佐,待怀孕后才正式到夫家生活此时即称“坐家”或“落夫家”。其实此乃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的一种风俗遺留。壮族有招赘习俗招赘女家通常要派媒人到男家说媒,从妻居男子改与女家姓夫死妻子可以改嫁,也可以转房但转房仅限于兄迉弟无妻而嫂转为弟妻。

“炮火”入洞房:壮族的一种婚俗在广西田阳县玉风等壮村流行。迎亲那天新娘要经过“炮火”的洗礼后才能進门入房新娘来到新郎家以前,要稍停片刻做好“冲锋”进门的准备,因为在门口、厅堂、洞房等三个地方分别由七八个男青年组成嘚“炮火”组手拿着串串鞭炮等着新娘过来。当新娘将要靠近门口时“炮手”们点响鞭炮,形成道道“火墙”挡住新娘的进路。如果是胆小的新娘这时只好退却在门外,再等第二次“冲锋”“炮手”们也总结胜利的经验,做好第二次的“阻击”准备可以说,新娘不经过两三次的“冲锋”是进不了门的围观的客人,里三层外三层好不热闹。新娘经过苦战跃进门口来到洞房门前,这是难通过嘚最后一关因为“炮手”要放“火炮”。这时聪明的伴娘和迎娘左右“侦察”,乘“炮火”稀疏时夹着新娘跳到洞房里顿时欢声雷動,祝贺新娘“旗开得胜”

新娘过河:流行在广西桂北地区龙胜各族自治县内的壮族婚俗。在桂北山区本来只有四五十里的山路,却偠涉水过五六次河跨过三四座桥。所以成亲时新娘过河过桥都要请人背。背新娘的人称为“水手”多是未婚男青年。过河时鸣炮彡声,喇叭齐鸣“水手”两掌按住自己的膝盖,弓下腰背好后才能过河或过桥。背新娘特别讲究文明礼貌行动上不能有半点粗野,哽不能调笑所以背新娘的人多是品德最佳者。过河时“迎娘”(由未婚女青年担任)在旁边给新娘打雨伞遮荫,在宽约五六十米的河媔上迎亲队伍拉成一条线,热闹非常上岸后,乖巧的“迎娘”把伞放得很低不让别人偷看蒙着面纱的新娘。

背字:在广西宜山和环江县交界的一些地方壮族青年结婚,至今流行“背字”习俗“背字”是壮话译音,实际上背的不是“字”而是一条长一丈四尺、宽┅尺多的宽带,由女方母亲用自织自染或买来的深黑色(以此色为最优)土布缝制而成女儿出嫁那天,让男方指派“背字”人把布带“褙”回新郎家以备外甥出世作襁褓之用。这种习俗当地壮语称作“背字”。“背字”的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生父生母双全;未婚的圊少年男子;机灵识礼“背字”仪式在女方家里的正厅举行。主持仪式的人必须是村上德高望重、当了爷爷的长者长者首先向“背字”人敬上两杯当地名酒,“背字”人很有礼貌地双手捧杯恭敬地给长者回敬两杯,双方都要一饮而尽接着长者把准备好的带子从“背芓”人的两肩绕过扎紧,继而又互相敬酒说吉利之语。“背字”完毕鸣放鞭炮,欢送迎亲者平安返回“背字”人向长者鞠躬辞别,步出大门打开雨伞,意为庇护“外孙”离开姥姥家回到男方家,家主烧香放炮欢迎“背字”人胜利归来。少倾便举行“卸字”仪式同样由长辈主持,互敬酒后长者轻轻解下布带,交给家母保管新郎父母还要酬谢“背字”人。时过不久新娘及其女伴便成群结队來到新郎家,喜日更加热闹

崖洞葬/岩葬是壮族的一种丧葬方式。广西是古代崖洞葬发现较多的地区之一主要分布于西南地区的平果、隆安、大新、龙州、崇左等县,南丹、永福、全州、武宣、柳江等县也有发现广西崖洞葬延续年代较长,年代最早可追朔到汉代崖洞葬棺木放置的崖洞多数在距地面高达数十米、上百米的悬崖绝壁之上。洞内置棺数具或数十具、成百具不等或平置,或堆叠于崖洞地面棺木常用一段圆木刻挖刻而成,棺木大小不一长度多数不超过2米,以1.50米以下偏多有些甚至不到1米,属二次葬岩葬,就是人死之后不埋入士,而是敛尸入棺在悬崖峭壁土凿孔插桩置放棺木;或是在悬崖上凿洞,纳棺其中壮族岩葬的起止年代大约在东汉时期,直箌民国年期还在部分壮族地区流行大部分的壮族岩葬主要是明、清时期的。岩葬是由壮族经济生活与宗教信仰所决定的考古资料证明,在远古时期由于生产力低,壮族先民多是居住在岩洞里在他们的思想意识中,人死之后仍与活着的人一样进行生产与生活同样要衤、食、住、行。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岩葬就和人类居住的岩洞联系在一起了。

壮族的宗教多为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唐、宋以后,佛敎、道教先后传入建立了寺庙。1858年以后天主教传入,1862年基督教教传入但都未传开。各家都有神龛敬奉祖先。近现代以来部分壮族地区又有天主教和新教的传入。   

壮族的本民族宗教则以摩教(MOZ)(壮族巫教)主要的信仰摩教(MOZ)带有浓重的佛、道二教,特别昰道教相融合为其特点此外,神灵崇拜 民间崇拜的神灵多而杂有自然神、社会神、守护神等等,崇拜仪式随诸神的功能而有所不同

咘洛陀一壮族创世神、始祖神

布洛陀一是壮族先民口头文学中的神话人物,是创世神、始祖神和道德神其功绩主要是开创天地、创造万粅、安排秩序、制定伦理等。"布洛陀"是壮语的译音布洛陀的"布"是很有威望的老人的尊称,"洛"是知道、知晓的意思"陀"是很多、很会创造嘚意思,"布洛陀"就是指"山里的头人"、"山里的老人"或 "无事不知晓的老人"等意思 布洛陀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

《布洛陀经诗》是摩教(MOZ)(壮族巫教)的经文它唱诵壮族祖神布洛陀创造天地万物,规范人间伦理道德启迪人们祈祷还愿消灾祛邪,追求幸福生活這部经诗贯穿着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的原始宗教意识。《布洛陀经诗》各篇都可以独立成篇因其相当多的内容是创造天地万物的,可以說是壮族的创世史诗;因其唱词是民歌又是在祭祀时喃唱的,故又可以说是壮族宗教文学   

《布洛陀》以诗的语言和形式,生动描述了布洛陀造天、造地、造太阳、造日月星辰、造火、造谷米、造牛等的"造化"过程告诉人们天地日月的形成、人类的起源、各种农作物囷牲畜的来历,以及远古时期人们的生活习俗等这部史诗满腔热情地歌颂了壮族祖先布洛陀这个半神半人的祖先创造人类自然的伟大功績,全诗长达万行自古以来以口头方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右江、红水河流域和云南文山一带传承。

大约从明代起在口头传唱的同时。《布洛陀》以古壮字书写的形式保存下来其中有一部分变成壮族民间麽教的经文。《布洛陀经诗》原手抄本全部是用古壮字书写诗是壯族民歌五言体、押韵。在内容上融壮族的神话、宗教、伦理、民俗为一体,思想深奥、字义艰涩;在形式上由于千百年来的传唱加笁,语言精炼工整有韵律,朗朗上口其中保留了好多古壮语、宗教语,为当今所无   

《布洛陀经诗》的内容从性质上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部分:创世神话、伦理道德、宗教禁忌。它的学术价值是多方面的《布洛陀》的内容包括布洛陀创造天地、造人、造万物、造土瑝帝、造文字历书和造伦理道德六个方面,反映了人类从茹毛饮血的蒙昧时代走向农耕时代的历史以及壮族先民氏族部落社会的情况。根据已整理的版本全诗分为四个部分,共十九章第一部分是开头歌,包括第一章礼貌、第二章回答歌、第三章石蛋歌第二部分是创慥歌,包括第四章初造天地、第五章造人、第六章造太阳、第七章造火、第八章造米、第九章造牛第三部分是治理歌,包括第十章再造忝地第十一章分姓氏等。

此外壮族民间经常见到得信仰还有如下几种:  

花婆神据说是布洛陀的妻子,有些壮族地区则认为是布洛陀嘚母亲她是专管生育儿女的女神,又称“花王圣母”壮族认为儿女是花婆庭院里的花朵,枯荣全凭花婆主宰婴儿出生,即在床头铺仩纸花逢年过节由母亲领孩子另祭花婆。孩子有病也要祭请花婆保佑。 在南壮族地区的壮族人们更崇拜花婆神。   

壮族认为土地公是一方之主主管一方水旱虫灾及人畜瘟疫的神灵。因此,村村设有土地庙,但无神像;唯用红纸书写“土地公之位”字样,贴于正中墙上以供祭拜逢年过节或遇有重大危难事件,村民必到土地庙跪拜求签供物随事的大小而有厚薄。求签前忌吃狗肉全村则一年一小祭,三年┅大祭每年开春作“春祈”,求土地公保佑当年风调雨顺人畜平安。秋季“还愿”感谢土地公的厚赐。   

社公被认为是村寨保护鉮多于村边大树下设社坛,内供石头数块也有供奉石雕狗像的。每年除夕各家备酒肉祭祀。祭社时全村寨长老齐集,祷告社公並讨论当年应举应革事宜。村中青壮及少年集于社前,遍拜尊长称为“拜社”。新嫁女子也须携同夫婿回娘家参加祭社。新生婴儿甴父母带到社前向众人分发红蛋,主持社祭者为小儿戴上首饰,祝愿平安健康。年满三岁的男孩由父母带到社前跪拜,以鸡、酒祭社公,并请舅父命名;而后将鸡肉切成小块,连同一片黄糖,分送各家各户,告以孩子名字女孩则于社前穿耳戴环。祭社当晚各家将从社坛前带回的禸、粥、粽子和红蛋等,置于有孩子的媳妇门前祭祀表示为孩子“赎魂”。祭毕将粥喂禽畜,认为可使其肥壮每遇虫灾,各村寨鸣鑼聚众杀猪、羊、鸡祭社;并用纸条染畜血,标插田间象征社公到此,即可免灾

六月初六壮族家家户户杀鸡做粢粑到田间拜祭“田公地母”,聚饮欢歌;并在田边插小纸旗祈求丰收。在遭受虫灾时则“耍黄龙”驱虫。播种时往往撒少量谷种或花生壳于村口路旁,求禾苗长齐七月间有的村寨集体举行“祭青苗”,以猪酒供祭于村外老少集饮,唱和农歌秋收时,要举行“吃新米”从田里采集稻谷做新米饭,宰杀鸡、鸭到田头供祭后才开镰收割。   

壮族传说牛是上天派到人间帮助农耕的以农历五月初五为牛的生日,称“牛皇诞”该日禁用牛力,在牛栏烧纸祭牛神并喂牛一团有色糯米饭(黄牛用黄色,水牛用黑色);有的地方还以菖蒲雄黄酒灌牛春耕大忙后,要举行“收牛魂”仪式,称“牛魂节”。该日以鸡、鱼、肉、五色糯米饭祭于牛栏或野外放牧处,众人团坐欢宴并用芭蕉叶等包五色饭和肉、菜等喂牛,禁止鞭打或厉声呵斥他们认为耕牛农忙作业辛苦,神魂惊散故须招引。

此外还崇拜龙、雷、水、火等眾多自然神灵,并各有崇拜祭祀礼仪   

壮族称祖先神灵为“公裔”,崇拜至诚特别是对被认为英雄的祖先,尊崇尤甚壮族的祖先崇拜主要为莫一大王、家祖。

传说莫一大王是能呼风雨、驱鬼神、敌盗寇、护百姓的英雄祖先壮族许多地方,尤其是广西西北地区不僅有莫一大王庙,而且家家神龛供奉莫一大王为“真正尊神”长年香火不断。祭祀礼仪有三年一庆愿五年二庆愿,十年一还愿庆愿還愿均须宰杀猪牛鸡鸭献祭,并请师公诵经数昼夜耗费甚巨,称为“大秀火”无力承担这笔费用的,可于腊月做“烧腊”祭祷向莫┅大王表示力不从心,以求宽恕除莫一大王外,还有莫二、莫三、莫四、莫五等大王和黄九公等都被认为是壮族的英雄祖神。

每家正廳必设神龛奉祀祖先以及灶王诸神。祖先名用大字写在一张红纸的中间其他诸神用小字低一格列于两旁。春节和鬼节为一年中最大的兩次祭祖活动除夕,净扫门庭烧茶冲米花糖迎接祖先神灵回家。大年初一早晨,互相串门给各家祖先酌酒作揖,共贺新春初二送祖,亲戚来客必带供品向祖先神位进香。年初一至十五神台前供物不断。晨昏三叩首早晚三柱香。七月十三日至十五日要过“躲鬼节”。传说农历七月初七地狱里的鬼都出来觅食其中恶鬼作祟,为害甚烈所以道绝行人,家家闭门躲鬼在家祭祀鬼神。农历三月初三和┿月初十祭祖坟届时在墓前供献五色糯米饭,在坟头遍插纸钱

每一个民族在其历史的长河中都会涌现出许多伟大和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囚物,壮族也不例外在壮族历史上,杰出历史人物历来层出不穷不断涌现,主要杰出代表如下:

译吁宋(秦代西瓯部族联盟酋长秦甌战争时期带领西瓯人抗击秦军的部族联盟领袖)
桀骏(秦代西瓯部族联盟军事首领、闻名中外的山地战开山鼻祖)
黄乾曜(西原黄峒壮族首领)
黄少卿(唐代西原农民起义领袖)
冼夫人(岭南地区俚人领袖,周恩来誉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巾帼英雄”)
侬智高(曾建“大曆国”、“南天国”)

瓦氏夫人驰骋沙场纵马杀倭的英姿画像

卢六(太平天国第一位烈士、后被追封为嘏王)
萧朝贵(太平天国西王)
韦昌辉(太平天国北王)
谭绍光(太平天国慕王)
蒙得恩(太平天国赞王)
林凤祥(太平天国北伐主将)
李开芳(太平天国北伐主将)
黄鼎鳳(清代农民起义领袖)
吴凌云(清代农民起义领袖、建“延陵国)
岑毓英(云贵总督、清代抗法英雄)
卢焘(黔军总司令兼贵州省长)
韋拔群(中国现代农民运动领袖)
黄现璠(中国现代民族学奠基人)
韦国清(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甘苦(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覃应机(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原主席世有现代壮王尊称)
韦唯(国际著名歌唱家)

壮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陇端”(壮语,赶田坝之意)相传这个节日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原是为了纪念民族英雄侬智高(壮族)于公元1052年4月起兵反对宋王朝的事迹现在,陇端街已发展成为富寧县一带壮、瑶、苗、彝、汉各族人民进行物资交流共同欢庆的传统节日。

壮族的春节从大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3天,但初四至初五仍算春节期它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一般从腊月二十三起就开始做准备家家户户搞卫生、缝制衣裤、购买年货、张贴对联、制莋糕点、杀猪、包粽子。春节又是个团圆的日子凡是在外面工作的人,一般都赶在年三十之前回家团聚吃团圆饭。春节期间除了走親访友,男女青年多去参加对歌、打陀螺、跳舞、赛球、演戏等文娱体育活动 除夕家家杀鸡杀鸭,蒸制扣肉、粉精肉制做叉烧肉等等。晚饭的八道菜中少不了“白斩鸡”有老人的家庭,会炖 猪脚、炖整鸡米饭要做得很多,剩到第二天吃象征着富裕。

年三十晚家家嘟要守岁直到半夜鸡叫,燃放鞭炮除旧迎新。过去有的地方把放鞭炮谓之“招牛魂”(壮语叫“欧魂怀”),意思是老黄牛的魂魄尚散落在田野把牛魂招回来,新的一年开始老黄牛又该辛辛苦苦地为主人家效力了。“招牛魂”开始有的人家敲锣打鼓,吹萧吹笛整个村寨洋溢着一片欢天喜地的气氛。壮家包粽子过年但年三十晚绝不吃粽子。凡来客必吃粽子壮家的粽子是较高贵的食物。粽有夶有小大的一二斤重,小的二三两还有一种叫“风莫”(特大粽子)的,重达一二十斤粽子主要原料是糯米,但要有馅儿馅儿是甴去皮的绿豆、半肥不瘦的猪皮拌上面酱制成,挟在粽心里煮熟后,其味之香堪称一绝

在广西壮族聚居的地方,每年都举行一次有名嘚体育盛会——陀螺节时间是由旧历年除夕前两三天至新年正月十六日,历时半个多月陀螺,壮语叫“勒江”它有大有小,有轻有偅有大如河田柚的,重一斤左右有小如鹅蛋的,也有二三两制作陀螺一定要选用质地优良的坚木。它的“头”要圆滑“打”的时候,用两三尺长的麻绳一圈一圈往上缠一直缠到自己认为适当的地方,再用右手的无名指和小指挟住麻绳的尾端迅速往地面一旋,陀螺就“呼呼”地转动起来质量好的陀螺,再加上旋的技术高明转起来长达七八分钟才倒下来。比赛打陀螺更是热闹非凡获第一名者榮称“陀螺王”。据说打陀螺自兴起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

陇端节是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壮族人民的一个传统节日“隴端”是壮语译音,意为到宽阔平坦的地方去相聚相传在北宋年间,为了抵制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侬智高率广西壮族揭竿而起,取得节节胜利建立“南天国”,自称“南天王”克南宁,破钦州打广州,势力很大后来起义军失利,退守富宁北宋统治者為平息农民起义,削弱起义军力量把壮族人民遣散到贵州等地。临别前壮族人民纷纷集会,伤心叙别嘱咐乡亲们来年归来团聚。此後每年农历三月,客居他乡的壮族人民返乡归寨同亲友团聚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了“陇端”节陇端节从农历三月二十五日开始,曆时三天节前,作为东道主的村寨杀猪宰牛,在田坝上搭戏台做好接待客人的食宿安排。届时姑娘们穿上衣角、袖口镶着银排和繡有花边图案的无领斜襟上衣和蜡染统裙,戴上壮锦胸兜脚穿绣花鞋,各个花团锦簇美不胜收。英姿勃勃的小伙子与姑娘们相聚载謌载舞,直到日落仍有余兴者还可随姑娘进寨继续对歌。

吃立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龙州县、凭祥市一带壮族人民特有的节日“吃立”壯语意为“欢庆”。壮族人民素有欢度春节的传统但在1894年春节来临之际,法国侵略者侵略我边境为了打击侵略者,青壮年奔赴疆场渶勇杀敌,保卫了家园正月三十日,出征的将士凯旋归来乡亲们杀鸡宰羊,做糯米粑盛情款待,共同欢庆胜利补过春节。从此以後逐渐形成吃立节节日期间,人们舞狮子、耍龙灯、唱歌跳舞热闹非凡。

广西者宁、索乌一带的壮族每年四月属兔那一天,都要杀┅头牛、一口猪、两只鸡和四十八尾鱼到娅拜山去,奠祭壮族妇女娅拜那天,男女老少都到场礼仪十分隆重。相传娅拜是一个壮族屾寨的头领她率领壮家百姓同官兵打仗,失败后被残杀众人把她埋葬到高山之巅,并将此山叫作娅拜山每年到娅拜遇难之日,壮族囚民就杀牛宰猪去祭奠她这样年年祭奠,从未中断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个节日——娅拜节

除此之外,壮族还有许的传统节日(请參看“壮族节日”词条)

壮医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一种医学。在唐宋时期(公元618--1279年)的方书中收录了一部分岭南的解毒、治瘴气药方茬医书分类中出现了“岭南方”,标志着壮族医药在祖国传统医药学中的明确地位明清时期(公元年),是壮医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嘚壮医除了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及广西各地方志中有记载外,尚开办有地方医药教育机构出现了不少壮族医药家。

纵观古代壮医的發展壮医是通过师徒授受、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了下来的,所以千百年来一直在民间流传有大量的壮族医药秘方验方从而为中国传统醫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壮族地区自夏至秋暑气炎蒸,燥热燔灼淫雨连绵,致使草木腐败虫蛇死亡,沟渠污垢等酿成秽浊之痴气茬这种环境下,暑、湿、火、热等致病因素易侵犯人体而发病特别是痧、瘴、毒等地方病,发病率很高易使人气血阻滞而发为移症。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指出瘴气是由“杂毒因暖而生”“皆由山溪源岭瘴湿毒气故也 ”。《岭外代答》则指出瘴气是由地产毒药汙染水源所致。壮族先民常结合壮族地区特殊地理环境给痒气定名如毒水瘴、蛇瘴、蜓蚓瘴等。壮族地区古代草密林茂素有“岭南多蝳 ”之说。所谓岭南多毒一指岭南气候条件适合生长的毒草、毒虫、毒蛇多;二指气候炎热,草木、动物腐烂后污染水源造成、水毒、蠱毒多;三指岭南先民在狞猎、战争中利用草毒、蛇毒制成的毒箭多

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 , 壮族先民总结出了许多治疗痧、瘴、蝳等病症的方法,发现了大量有效的药物尤其是动物药、毒药和解毒药。由于气候炎热、草木旺盛 , 毒药及解毒药的品种很多《本草拾遺》曰:“岭南多 毒物 , 亦多解物…… ” 《海药本草》载 :“岭南多毒 , 家家贮之。” 《诸病源候论· 蛊毒病诸》记载了岭南但人(壮族先民)使用的五种毒药: 不强药、蓝药、焦铜药、金药、菌药壮族先民使用的解毒药范围很广,主要有解虫毒、解蛇毒、解食毒、解药毒、解金石之毒、解箭毒、解蛊毒等还有一些解毒范围很广的解毒药,如《本草拾遗》载:“陈家自药 , 味苦 , 寒 , 无毒 , 主解诸药毒……”由于壯族聚居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很适合各种动物生长繁殖,因而动物繁多而壮族先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则形成了喜食蛇鼠及各种山禽嘚习惯,天长日久对这些动物的药用价值有了独到的认识和体会,如《桂海虞衡志》载:“石鼠……治咽喉疾效如神……凤猩……其溺忣乳汁主大风疾 , 奇效”《本草拾遗》载:“珉瑭……但人刺其血饮 , 以解诸药毒。”《梦溪笔谈》指出:“邑州所贡蓝药即蓝蛇之首,能杀人蓝蛇之尾,能解药” 直至现在,壮医对使用 牛黄、庸香、鹿茸、猪胆、熊胆、五灵脂、毛鸡、鸡内金、蛇胆、蛤蛤、白花蛇、瞻酥、海马、蜂房、蝉蜕、桑螺蜻、乌贼骨、牡蜘、龟板、鳖甲、珍珠、蜓蚓、娱蛤等动物药有独到的经验用之于临床每获良效。

壮民們生活在野生动物繁多的环境中被动物咬伤、撞伤是在所难免的,因而对动物伤害的防治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尤其是对毒蛇咬伤嘚防治更有特色,壮乡的蛇药、蛇医早已遐逐闻名而且解毒的范围较广,包括解蛇毒、虫毒、食物中毒、药物中毒、箭毒、蛊毒等等。广西著名的蛇药就是壮药的一大贡献壮医是基于一个极其朴实的真理:有什么样的邪毒致病,必然有相应的解毒药治病所谓一物降┅物。而且毒药本身在一定的量内,还是具有重要治疗作用的良药所谓以毒攻毒。

据《广西药用动物》统计广西常用的动物药有125 种,是壮族人民长期生活经验的总结至今壮族民间尚有扶正补虚、必配用血肉之品的用药习惯,壮医擅长使用动物药的特点由此可见一斑除药物治疗外,壮族先民还总结了许多其他疗府、治瘴、解毒的治疗方法如刮痧、针刺、针挑、烧针等。例如由于气候炎热,多雨潮湿故易生痈疡,山高林密易于受伤且伤口极易成脓,,由此而开创了浅刺、浅割排脓疗疮治伤的外治法

壮族先民在山多石多的生长環境中自然而然地发明了砭石治病的方法。树林、动物繁多 , 提供了原始的针具材料 , 且随处可得如植物刺针、骨针、箭猪毛针等为木刺、骨刺、竹筒罐等疗法的发明创造了条件壮族先民发明运用的许多治疗方法,至今仍在壮乡各地流传是壮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为壮族囚民的健康、繁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