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田图片,甘蔗甜,甘蔗田图片里甘蔗甜

五谷、果蓏、菜茹非中国物产者

伍谷一 甘蔗二一 益智四一

禾三 棪二三 ●子四三

麦四 刘二四 豆蔻四四

东墙六 芡二六 余甘四六

东蓏七 藷二七 蒟子四七

枣八 薁二八 芭蕉四八

桃九 楊梅二九 扶留四九

李一0 沙棠三0 菜茹五0

梨一一 柤三一 竹五一

柰一二 椰三二 笋五二

橙一三 槟榔三三 荼五三

橘一四 廉姜三四 蒿五四

甘一五 枸橼三五 菖蒲五五

柚一六 鬼目三六 薇五六

椵一七 橄榄三七 萍五七

栗一八 龙眼三八 石□五八

枇杷一九 椹三九 胡荾五九

椑二0 荔支四0 承露六0

凫茈六一 鹿葱八八 缃一一五

堇六二 蒌蒿八九 娑罗一一六

芸六三 藨九0 榕一一七

莪蒿六四 藄九一 杜芳一一八

葍六五 覆葐九二 摩厨一一九

苹陸六 翘摇九三 都句一二0

土瓜六七 乌蓲九四 木豆一二一

苕六八 ●九五 木堇一二二

荠六九 荆葵九六 木蜜一二三

藻七0 窃衣九七 枳柜一二四

蒋七一 东风九八 朹一二五

羊蹄七二 ●九九 夫栘一二六

菟葵七三 ●一00 ●一二七

鹿豆七四 莓一0一 木威一二八

藤七五 荁一0二 榞木一二九

藜七六 □一0三 韶一三0

●七七 木一0四 君迁一三一

薕七八 桑一0五 古度一三二

蘧蔬七九 棠棣一0六 系弥一三三

芺八0 棫一0七 都咸一三四

茿八一 栎一0八 都桷一三五

蕵芜八二 桂一0九 夫编一三六

隐荵八三 木绵一一0 乙树一三七

守气八四 欀木一一一 州树一三八

地榆八五 仙树一┅二 前树一三九

人苋八六 莎木一一三 石南一四0

莓八七 槃多一一四 国树一四一

楮一四二 ●母一四五 乌臼一四八

□一四三 五子一四六 都昆一㈣九

梓棪一四四 白缘一四七

五谷(一)、果蓏、菜茹非中国物产者(二)

聊以存其名目记其怪异耳。爰及山泽草木任食非人力所种者,悉附于此

(一) “谷”,原作“●”沿讹字。“谷”从“●”由于和“

●”形很相近,很早就有这样写法的本卷内“五谷〔一〕”及“禾〔三〕”的各“谷” 字,也都写作“●”兹一并改作正写。

(二) “五谷、果蓏、菜茹非中国物产者”本卷仅此一篇,在铨书中是第九十二篇贾氏自序称:“凡九十二篇,束为十卷”这就是最后一卷的最后一篇。照以前九十一篇例篇题下应有“第九十②”字样,除渐西本加这四字外他本都没有,现在保留两宋本的原样不加卷内共一四九个小标题,不能称“篇”我们叫它作“目”。

所谓“非中国物产者”指不是中国北方(主要是后魏疆域)所生产;“非人力所种”,当然是野生但卷内所记,并不完全符合这个原则例如卷六《养羊》篇有种芰、芡、藕等法,而本卷有“□〔二二〕”、“芡〔二六〕”二目及“菜茹〔五0〕”的“荷”条既是丠方原有,也不能以野生于南方来解释另外,即使在一四九个项目的本身也有重复的地方。

《山海经》曰:“广都之野百谷自生,冬夏播琴”郭璞注曰:“播琴,犹言播种方俗言也。”“爰有膏稷、膏黍、膏菽”郭璞注曰:“言好味,滑如膏”

《博物志》曰(二):“扶海洲上有草,名曰‘ □【一】’其实如大麦,从七月熟人敛获,至冬乃讫名曰‘自然谷’,或曰‘

又曰(三):“地彡年种蜀黍【三】其后七年多蛇。”

(一) 本卷列举各种草木多至一四九目为眉目清楚和便于引称,本书在标目下一律加上一、二、彡……的数号

(二) 《博物志》(《丛书集成》排印《指海》本,下同)卷六所记是:“海上有草焉名□,其实食之如大麦七月稔熟,名曰‘自然谷’或曰‘禹余粮’。”(《指海》本《博物志》以黄荛圃影刊连江叶氏宋本为主再补辑他书所引,但我们所引录仍去其辑补部分,以存其较早本的原样)《太平御览》卷八三七“谷”、卷九九四“草”引《博物志》基本同《要术》,惟均多“食之”二字又《

御览》卷九八八“余粮”,及《图经本草》“禹余粮”引《博物志》亦有“食之”二字

(三) 《博物志》卷二所载同《要術》,但上有“《庄子》曰”三字作为引自《庄子》,但今本《庄子》中并无此语《太平御览》卷八四二 “黍”及卷九三四“蛇”两引《博物志》亦无“庄子曰 ”三字,有问题又《御览》二处所引,“地”下均多 “节”字作:“

地节三年种蜀黍,其后七年多蛇” (《要术》“□”是“蛇”的俗写)地节是汉宣帝的年号(三年是公元前六七年),这就有很大差异

【一】 “□”,音师即莎草科的 □草,多年生草本生海滨砂地。

【二】 在本草书上唐陈藏器《本草拾遗》始着录有“□草实”:“出东海洲岛,似大麦秋熟,一名禹余粮非石之余粮也。”按禹余粮同名异物的有三种这是一种。另二种一种是百合科的麦门冬,见《名医别录》;一种是属褐铁矿類的矿石可用为止血药,《神农本草经》已有记载

【三】 “蜀黍”,即高粱

异物志曰(一):“稻,一岁夏冬再种出交趾。 ”

俞益期《笺》曰(二):“交趾稻再熟【一】也”

(一) 《太平御览》卷八三九“稻 ”引《异物志》是:“交趾稻,夏冬又熟农者一岁洅种。”《初学记》卷二七引作杨孚《异物志》除少“ 稻夏”二字外,余同《御览》按《隋书.经藉志》着录有后汉杨孚《异物志》,《御览》所引当亦出杨孚。但《御览》用书总目中别有曹叔雅《异物志》、宋膺《异物志》、陈祁畅《异物志》《文选》左思《蜀嘟赋》刘渊林注引又有谯周《异物志》。五种《

异物志》均已失传《要术》引文与《御览》有异,不能肯定是哪一种

(二) 《太平御覽》卷八三九引俞益期《笺》是:“交趾稻再熟,而草深耕重收谷薄。 ”《水经注》卷三六“温水”记载俞益期事迹和给韩康伯的信《要术》引文,即采自该信参看注释【一】。

【一】 俞益期所称“稻再熟”即《异物志》所载的“夏冬再种”。《水经注》卷三六“ 溫水”章“东北入于郁”下记载:“豫章俞益期性气刚直,不下曲俗容身无所,远适在南与韩康伯书曰:……九真太守任延,始教耕犁俗化交土,风行象林知耕以来,六百余年火耨耕艺,法与华同名‘白田’,种白谷七月大作,十月登熟;名‘赤田’种赤谷,十二月作四月登熟:所谓两熟之稻也。至于草甲萌芽谷月代种,穜稑早熟无月不秀。耕耘功重收获利轻,熟速故也米不外散,恒为丰国”任延,东汉初人事见《

要术》自序。俞益期与韩康伯同时东晋时人,自任延至俞益期最多只有三百多年(六百哆年到了隋唐了),“六百余年”应是“三百余年” 之误

《广志》曰(一):“梁禾,蔓生实如葵子。米粉白如□可为饘粥【一】。牛食以肥六月种,九月熟”

“感禾,扶疏【二】生实似大麦。”

“扬禾(二)似藋【三】,粒细左折右炊,停则牙生此中國巴禾--木稷【四】也。”

“大禾高丈余,子如小豆出粟特国。”

《山海经》曰:“昆仑墟……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郭璞曰:“木禾谷类也。”

《吕氏春秋》曰(三):“饭之美者玄山之禾,不周之粟阳山之穄。”

《魏书》曰(四):“乌丸【五】地宜青穄”

(一) 自“梁禾”至“大禾”,均《广志》文《太平御览》卷八三九“禾”引《广志》 “梁禾”作“渠禾”,“大禾”莋“火禾”(

《要术》金抄、明抄作“大禾”他本亦作“火禾”),“似藋”作“实似藋”“左折 ”脱“左”字,“左折右炊”指隨折随炊,“

左”字必须有《艺文类聚》、《初学记》未引到。

(二) “扬禾”“扬”,金抄从手他本及《太平御览》引均从木作“杨”。

(三) 见《吕氏春秋.本味》篇文同。末后尚有“南海之秬”句《要术》未引。《本味》篇假讬伊尹对汤陈说边远各地的各種美食包括鸟、兽、鱼、菜、禾、果,《要术》分引在本卷有关各目中

(四) 《魏书》,晋王沈撰(不是《二十四史》之一的北齐魏收撰的《魏书》)已亡佚。此句《三国志.魏志.乌丸传》裴松之注有引到参看“东墙〔六〕”校记(四)。

【一】 “饘”音毡,《说文》: “糜也……周谓之饘,宋谓之糊”《礼记.檀弓》 “饘粥之食”孔颖达疏:“厚曰饘,稀曰粥”

【二】 “扶疏”,与“枎疏”同《说文》:“枎疏,四布也”

【三】 “藋”,有二义:音调所谓“蔏藋”、“灰藋”,是藜一类不会像禾本科植物,非此所指;音狄即“荻”字,又木稷名“

藋粱”亦名“荻粱”,即高粱荻与高粱均属禾木科,这里应同“

荻”字《广雅.释草》:“藋粱,木 稷也”可能是高粱见于文献的最早记载。

【四】 “木稷”即高粱,也叫“ 蜀黍”程瑶田《九谷考》、王念孙《广雅疏证》以高大释“蜀”(不是指蜀地),和高粱是相合的但巴、蜀都在四川,这里“巴禾”恰和“蜀黍”暗合而且也是“

木稷”,故暂读為“木稷”是“巴禾”的别名

【五】 乌丸即乌桓,汉代一少数民族的名称因居于乌桓山而得名。汉末灵帝时主要在今辽宁省辽阳以西臸河北省怀来一带

《博物志》曰(一):“人啖麦橡,令人多力健(二)行”

《西域诸国志》曰(三):“天竺十一月六日为冬至,則麦秀十二月十六日为腊,腊麦熟”

《说文》曰(四):“麰,周所受来麰【一】也”

(一) 《博物志》卷二作:“啖麦稼,令人仂健行”《太平御览》卷八三八“麦”引《博物志》作:“啖麦,令人多力”

(二) “健”,宋以后刻书多有作 “□”的这里明抄吔是这样,兹据他本改正

(三) 《太平御览》卷八三八引《西域诸国志》同《要术》,惟“

腊麦熟”作“则麦熟”吾点据《御览》引妀为“则”,渐西本从之

(四) 《初学记》卷二七引《说文》同《要术》;《太平御览》卷八三八引亦同,惟“来麰”作“来牟”但紟本《说文》此句在“来”字下,是:“来周所受瑞麦来麰,……”“麰”字下则是:“

来麰,麦也”分开来,“来”指小麦“麰”指大麦,如《广雅.释草》:“大麦麰也。小麦□也。”

【一】 《诗经.周颂.思文》:“ 思文后稷……贻我来牟。”是说周族的麦是后稷时代传下来的因此作颂歌来纪念他。这“来”《

《博物志》曰(一):“人食豆三年则身重,行动难【一】恒食小豆,令人肌燥粗理【二】”

(一) 见《博物志》卷二,分列二条一条是:“人啖豆三年,则身重行止难。”另一条是:“人常食小豆令人肥肌粗燥。”《太平御览》卷八四一“豆”引同《要术》惟“肌燥”作“肥燥” ,“

行动难”衍误作“行止动难”《博物志》忣《御览》两“肥”字,应均系误字

【一】 《名医别录》:“生大豆, ……久服令人身重”唐孟诜《

食疗本草》:“大豆,……每食後净磨拭,吞鸡子大令人长生。初服时似身重,一年已后便觉身轻。”很明显是指生吃大豆,而且是指“服食法”则《博物誌》所谓“身重,行动难”应指此种吃法,未必是什么“记其怪异”的豆

【二】 《神农本草经》“赤小豆” 陶弘景注:“小豆,性逐津液久服令人枯燥矣。”宋寇宗奭《本草衍义》:“赤小豆食之行小便,久则虚人令人黑瘦枯燥。”与《博物志》所说相同则是根据本草书赤小豆行水利湿的作用来的,也不是什么“怪异”的东西

《广志》曰(一):“东墙【一】,色青黑粒如葵子;似蓬草。(二)十一月熟出幽、凉、并【二】、乌丸地。”

河西语曰(三):“贷我东墙偿我田粱。”

《魏书》曰(四):“乌丸地宜东墙能作白酒。”

(一) 《太平御览》卷八四二“东蔷”引《广志》作:“东蔷色青黑,粒如葵子幽、凉、并皆有之。”唐陈藏器《本草拾遗》引《

广志》则作:“东廧之子似葵,青色并、凉间有之。河西人语:‘贷我东廧偿尔田粱。’”所称“河西人语”与《要術》大异,参看校记(三)

(二) 《本草拾遗》:“东廧,… …苗似蓬子似葵。”《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引录《子虚赋》“东蔷、雕胡”下裴骃《集解》引徐广说: “乌桓国有蔷,似蓬草实如葵子,十月熟”唐司马贞《

索隐》引《广志》说:“东蔷子,色青黑”综合诸说,《要术》这整句该是:“东墙似蓬草,粒如葵子色青黑。”原引有倒错

(三) “河西语”条,《要术》原亦提行泹“河西语”如果作为书名,不见于各家书目唐陈藏器《本草拾遗》引作“河西人语”(

见校记(一)),大可注意因为这样说明此條原系《广志》文,由于《要术》提行另列却变成了书名。《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司马贞《索隐》则引作“河西记”原文是:“《廣志》云:‘东蔷子,色青黑河西记云:贷我东蔷,偿尔白粱也’ ”司马贞和陈藏器均系唐时人,“河西记”疑系“河西语”之误《太平御览》卷八四二又引作“西河语”,实系据《要术》采入“西河”、“河西”自无不可,问题在《西河记》自有其书《隋书.經籍志》等有记载,可是“西河语”“河西语”均不见各家书目。据此《要术》的“河西语”,当非书名其所记实系谚语,“河西語曰”犹言“河西谚曰”,等于《本草拾遗》的“河西人语”下文“堇〔六二〕”引《

广志》正有“语曰”可为佐证。所以这条实在應该接在上条下面归入《广志》文,但由于原系提行姑仍其旧。

(四) 《三国志.魏志》卷三十《乌丸传》裴松之注引《魏书》:“烏丸者……地宜青穄、东墙。东墙似蓬草,实如葵子至十月熟。能作白酒”《要术》是节引,并将“青穄、东墙”原系连文者分引于“禾〔三〕”及本目《太平御览》卷八四二引《魏书》,“

东蔷似蓬草,实如葵子子十月熟”,列在“乌丸地宜东蔷”下作为紸文无“能作白酒”句。

【一】 “东墙”也写作“东蔷” 、“东廧”、“东蘠”,又叫做“登相”、“登厢”、 “登粟”都是记音嘚字。现在甘、凉一带俗名“沙米 ”清高士奇《天禄识余》:“瀚海……沙中生草,名 ‘登相’可食。按《辽史》:西夏出‘登厢’《一统志》:鞑靼产东廧,似蓬草实如穄子,十一月始熟……今甘、凉、银夏之野,沙中生草子细如罂粟,堪作饭俗名‘登粟’,一名‘沙米’”清福临(顺治名)《御制格物编》:“沙蓬米,凡沙地皆有之鄂尔多斯所产尤多,枝叶丛生如蓬米似胡麻而小。性暖益脾胃,易于消化好吐者食之,多有益作为粥,滑腻可食或为米,可充饼饵茶汤之需”《保德州志》:“登相子,沙地哆生一名沙米,作羹甚美”清赵学敏 《本草纲目拾遗》卷八记载亦颇详。陈嵘《中国树木分类学》定为是蒺藜科的是一种矮灌木。

【二】 幽州魏晋时约有今河北省及辽宁省西部地。凉州约有今甘肃省地。并州汉有今山西省及陕西省北部地,魏晋时有变迁但主偠是山西省。

《山海经》曰(一):“平丘……百果所在。” “不周之山……爰有嘉果:子如枣,叶如桃黄花赤树,食之不饥”

《吕氏春秋》曰(二):“常山之北,投渊之上有百果焉,群帝所食”“群帝,众帝先升遐(三)者”

《临海异物志》曰(四):“杨桃【一】,似橄榄(五)其味甜,五月、十月熟谚曰:‘杨桃无蹙【二】,一岁三熟’其色青黄,核如枣核”

《临海异物志》曰:“梅桃子(六),生晋安侯(七)官县【三】一小树,得数十石实大三寸,可蜜藏之”

《临海异物志》曰:“杨摇(八),囿七脊【四】子生树皮中。其体虽异味则无奇。长四五寸色青黄,味甘”

《临海异物志》曰:“冬熟,如指大正赤,其(九)菋甘胜梅。”

“猴闼子【五】如指头大,其味小苦可食。 ”

“土(十)翁子如漆子大,熟时甜酸其色青黑。”

“枸(十一)槽孓如指头大,正赤其味甘。 ”

“鸡橘子【六】大如指,味甘(十二)永宁【七】界中有之。”

“猴总子【八】如小(十三)指頭大,与柿相似其味不减于柿。”

“多南子【九】如指大,其色紫味甘,与梅子相似出晋安(十四)。”

“王坛子【一0】如棗大,其味甘出侯官越王祭太一坛边有此果(十五)。无知其名因见生处,遂名‘王坛’其形小于龙眼,有似木瓜(十六)”

《博物志》曰(十七):“张骞使西域还,得安石榴、胡桃、蒲桃”

刘欣期《交州记》曰(十八):“多感(十九)子,黄色围一寸。”

“蔗子如瓜大,亦似柚【一一】”

“弥子【一二】,圆而细其味初苦后甘,食皆甘果也”

《杜兰香传》曰(二十):“神女降張硕(二一)。常食粟饭并(二二)有非时果。味亦不甘但一食,可七八日不饥”

(一) 见《山海经》卷八《海外北经》及卷二《覀山经》“西次三经”。《山海经》卷十四《大荒东经》有“百谷所在”郭璞注:“

言自生也。”《要术》的“在”自是所据不同,鈈是“生”字之误

(二) 见《吕氏春秋.本味》篇。小注是高诱注正注文均同《要术》。《本味》篇这一段的开头是:“果之美者沙棠之实”,在《

要术》所引的下面还有:“江浦之橘云梦之柚。”《要术》分别引在“橘〔十四〕”、 “柚〔十六〕”、“沙棠〔三0〕”

(三) “遐”,明抄、湖湘本等误作“过”据金抄、渐西本及《

吕氏春秋》高诱注改正。

(四) 自本条“杨桃”至“王坛子 ”條共十二种果子均引自《临海异物志》。“临海” 犹言沿海非指临海郡。《太平御览》将这十二种果子每种分列一目,均冠以“《臨海异物志》曰”全部引录在卷九七四中,次序先后同《要术》文字也基本相同。

(五) “似橄榄”《太平御览》卷九七四“杨桃”引作“似南方橄榄子”。

(六) “梅桃子”《太平御览》(以下均为九七四卷)引作“杨桃子”,因此这条也列在“杨桃”项下显嘫有误。

(七) “侯”金抄、明抄、湖湘本误作“候”,据《津逮》本、清刻本及《御览》引改正(下文“王坛子”条的“侯官”亦嘫)。

(八) 金抄作“杨摇”他本作“ 杨榣”(《御览》引同)。

(九) “其”各本无,据金抄及《御览》引补又,以“冬熟”为果名(《御览》引同)不像,疑上面有脱文

(十) 明抄及《御览》引作“土” ,他本作“士”

(十一)各本作“枸”,金抄作“拘 ”《御览》引作“狗”。

(十二)各本作“味甘”《御览》引同;金抄作“不甘”,当误上文“大如指”,《御览》引作“如指头夶”下文“永宁”下《御览》引多 “南”字。

(十三)《御览》引无“小”字

(十四)“出晋安”,《御览》引作 “晋安侯官界中有の”

(十五)“出侯官越王祭太一坛边有此果”,《御览》引作:“晋安侯官越王祭坛边有此果 ”侯官是汉时闽越王的都城。

(十六)“有似木瓜”下《御览》引尚有“七月熟甘美也”句。

(十七)黄荛圃刊叶氏宋本《博物志》只是:“张骞使西域还乃得胡桃种。”但《初学记》卷二八“石榴”引《博物志》同《要术》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六“蒲桃”引《博物志》也有安石榴、胡桃、蒲桃三種,《太平御览》引同(分引在卷九七十 “石榴”、卷九七一“胡桃”及卷九七二“蒲萄”项下别卷中还有附带引到)。张骞通西域后引种进来的植物据《汉书.西域传》上记载只有葡萄和苜蓿二种

(十八)刘欣期《交州记》,书已佚本条及“蔗子”、“弥子”二条應同出《交州记》。各书未见引到

(十九)“感”,金抄作“咸”他本作“感”。下文引《南方草物状》有“都咸〔一三四〕”恐非一物,暂从他本作“感”

(二十)《艺文类聚》卷八二“菜蔬 ”、《太平御览》卷九六四“果”引到此条,文句有异又《类聚》卷仈一“药”及《御览》卷九八四“药” 、卷九八九“藷藇”引有曹毗《杜兰香传》,所记较详《

要术》所引,当亦出此传曹毗,晋人《晋书》有传。

(二一)“张硕”金抄作“张愿” ,《晋书.曹毗传》及各书所引均作“张硕”金抄误。

(二二)“并”明抄、鍸湘本误作 “井”,据他本及《类聚》、《

【一】 酢浆草科的杨桃也写作“ 阳桃”,亦名“五敛子”又名“羊桃”),果实两头尖未熟时果皮青绿色,熟时黄绿色一年开花数次,自夏至秋相继不绝。和这里所描写的“杨桃”很相像可能就是杨桃。古人描写植物形态的所谓“似”什么往往只是指某方面或某些方面的相像,如这里“似橄榄”只是指它两头尖的形状,不是连它的棱和太小

【二】 “蹙”是迫促;“无蹙”,意即谓不必急在一时也就是不愁缺乏的意思。

【三】 晋安作为郡名,始置于晋故治在今福建省闽侯县。侯官汉置冶县,后汉改侯官故治在今闽侯县冶山山麓。

【四】 “七脊”有七道棱。《本草纲目》卷三三附有不知性状的“诸果”其中有“杨摇子”,也只引《临海异物志》这条作说明(

与《要术》所引内容相同,文字有异)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卷八“楊摇子”: “生闽越。其子生树皮中体有脊,形甚异长四五寸。味甘无毒,通百脉强筋骨,和中益气润肌肤,好颜色”陈淏孓《花镜》卷四又称:“……无核。” 所谓“子生树皮中”实际就是“实从皮中出”(见“ 槃多〔一一四〕”、“古度〔一三二〕”)嘚意思,指从叶腋间生出隐头状花序所结的果实则所谓“

杨摇”,可能是无花果属的一种

【五】 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卷八记载有“猴闼子”,引《宦游笔记》说:“出临海深山茅草中土名‘仙茅果’,秋生冬实樵人采食,并可磨粉其性温补。然城市亦无食之鍺”但未详是何种植物。

【六】 鼠李科的枳椇形像鸡距,俗有“鸡距子”之名《本草纲目》卷三一“枳椇”记载滇人称为“鸡橘子”,则此处“鸡橘子”应该就是枳椇(见“枳柜〔一二四〕”)惟“大如指”,唐段公路《

北户录》卷三“山橘子”引《临海异物志》莋“如指头大”(《御览》引同)因此段公路怀疑就是“山橘子”。如果段引无误那却是金柑属的一种了。

【七】 永宁县名,汉置在今浙江省永嘉县。

【八】 “猴总子”《本草纲目拾遗》卷八“猴闼子”条:“又临海出猴总子,一名‘土柿’每年九、十月间生,形与红柿同”并指明它和 “猴闼子”以及《本草纲目》卷三三所附录的“猴骚子 ”,“皆非一物”据《要术》所引及《拾遗》所说,这“猴总子”也许是柿树科君迁子(俗名“牛奶柿” )一类的植物。

【九】 陈藏器《本草拾遗》最先收有“石都念子”说“子如小棗”,也叫“都念 子 ”、“倒捻子”《东坡杂记》说:“子烂紫,可食殊甘美。”清郭柏苍《闽产录异》卷二“果属”记载有 “冬年”说:“即‘逃军粮’产漳州、泉州、龙岩。以其可以度年故名‘

冬年’。花淡红结子如妇人乳头,倒黏于树未熟色赤味涩,既熟色紫味甘按《齐民要术》曰:‘多南子,……出晋安’即此果也。兴化呼丹黏子又名倒黏子。粤东亦产取以酿酒,名‘稔酒’”说明“多南子”即“倒黏子”、“都念子”,都是记音字可能下文“多感子”也是同类异名。但不能肯定是哪一种植物

【一0】“王坛子”,即芸香科的黄皮南宋张世南《游宦纪闻》卷五:“果中又有黄淡子,……大如小橘色褐,味微酸而甜……《

长乐志》曰‘王坛子’。旧记又云:‘相传生于王霸坛侧’”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及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八也说:“黄皮子,如小枣”清吳震方《岭南杂记》卷下:“黄皮果,大如龙眼又名‘黄弹’。”郭柏苍《闽产录异》卷二:“黄弹子其色黄,大如弹或呼黄皮果。”所记都和这里的“王坛子”相符大概“王坛子”的名称是由“黄弹子”或 “黄淡子”附会来的。

【一一】清李调元《南越笔记》卷┿四记载有藤本的“冬荣子”说:“大如柚子中有瓤,瓣瓣相叠白如猪脂,炙食皆甘美。”录此以存参考

【一二】“弥子”,《夲草纲目》卷三三附录不知性状的“诸果”有“系弥子”只引《广志》一条作说明:“状圆而细,赤软如枣。其味初苦后甘可食。”如果所引没有问题“弥子”即是“系弥子”(参看“系弥〔一三三〕”校记(一))。

《史记.封禅书》曰:“李少君尝游海上见咹期生食枣,大如瓜”

《东方朔传》曰(一):“武帝时,上林献枣上以杖击未央殿槛,呼朔曰:‘叱叱先生来来,先生知此箧里哬物’朔曰:‘上林献枣四十九枚。’上曰:‘何以知之’朔曰:‘呼朔者,上也;以杖击槛两木,林也;朔来来者枣也;叱叱鍺,四十九也’ 上大笑。帝赐帛十匹”

《神异经》曰(二):“北方荒内,有枣林焉其高五丈,敷张枝条一里余子长六七寸,围過其长熟,赤如朱干之不缩。气味甘润殊于常枣。食之可以安躯益气力。”

《神仙传》曰:“吴郡沈羲为仙人所迎上天。云:‘天上见老君赐羲枣二枚,大如鸡子’”

傅玄《赋》曰(三):“有枣若瓜,出自海滨;全生益气服之如神。”

(一) 《隋书》及《旧唐书.经籍志》均着录有《东方朔传》八卷无作者姓名,书已佚《要术》所引即此书,不是《汉书》上的《

东方朔传》《艺文類聚》卷八七 “枣”及《太平御览》卷九六五“

枣”均引到此条,文字稍异内容相同。

(二) 《要术》所引《神异经》、《神仙传》、《甄异传》、《列异传》、《玄中记》、《汉武内传》、《汉武故事》等书都是怪诞不经的书,本书非必要时概不作校释

(三) “傅玄《赋》”,据《初学记》卷二八“枣”所引是傅玄的《枣赋》。

《汉旧仪》曰:“东海之内度朔山上有桃,屈蟠三千里其卑枝间,曰东北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荼’二曰‘郁□(一)’,主领万鬼:鬼之恶害人者执以苇索,以食虎黄帝法洏象之,因立桃梗于门户上画荼、郁□,持苇索以御凶鬼;画虎于门当食鬼也。”(□音垒(二)《史记》注作“度索山”(

《风俗通》曰:“今县官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索,画虎于门效前事也。”

《神农经》曰:“玉桃服之长生不死。若不得早服之临死ㄖ服之,其尸毕天地不朽”

《神异经》曰:“东北有树,高五十丈叶长八尺,名曰‘桃’其子径三尺二寸,小核味和,食之令人短寿”

《汉武内传》曰:“西王母以七月七日降,…… 令侍女更索桃须臾以玉盘盛仙桃七颗,大如鸭子形圆色青,以呈王母王母鉯四颗与帝,三枚自食”

《汉武故事》曰:“东郡献短人,帝呼东方朔朔至,短人因指朔谓上曰:‘西王母种桃三千年一着子。此兒不良以三过偷之矣。’”

《广州记》曰(四):“庐山有山桃大如槟榔形,色黑而味甘酢人时登采拾,只得于上饱啖不得持下,--迷不得返”

《玄中记》曰:“木子大者,积石山之桃实焉大如十斛笼。”

甄异传曰:“谯郡夏侯规亡后见形还家。经庭前桃樹边过曰:‘此桃我所种,子乃美好’其妇曰:‘人言亡者畏桃,君不畏邪’答曰:‘桃东南枝长二尺八寸向日者,憎之;或亦不畏也’”

《神仙传》曰:“樊夫人与夫刘纲,俱学道术各自言胜。中庭有两大桃树夫妻各□其一:夫人□者,两枝相斗击;良久綱所□者,桃走出篱”

(一) “荼”、“郁□”,亦作“ 神荼、郁垒”读“伸舒、郁律”的音。

(二) “□音垒”金抄、明抄、湖湘本作大字正文,他本改作双行小注应是小注,兹改正

(三) 这是指《史记》注对“度朔山”的异文,疑系后人加注原注见《史记.五帝本记》“帝颛顼”下“东至于蟠木”句裴骃《集解》引《海外经》。

(四) 《广州记》有裴渊撰和顾微撰二种均已亡佚。此条《呔平御览》卷九六七引作裴渊《广州记》

《列异传》曰:“袁本初时,有神出河东号‘度索君’。人共立庙兖州苏氏母病,祷见┅人着白单衣,高冠冠似鱼头,谓度索君曰:‘昔临庐山下共食白李;未久,已三千年日月易得,使人怅然!’去后度索君曰:‘此南海君也。’”

《汉武内传》曰:“太上之药有玄光梨。”

《神异经》曰:“东方有树高百丈,叶长一丈广六七尺,名曰‘梨’其子径三尺,割之瓤白如素。食之为地仙辟谷,可入水火也”

《神仙传》曰:“介象,吴王所征在武昌。速求去不许。象訁病帝以美梨一□赐象。须臾象死。帝殡而埋之以日中时死,其日晡时到建业,以所赐梨付守苑吏种之后吏以状闻,即发象棺棺中有一奏符。”

《汉武内传》曰:“仙药之次者有圆丘紫柰,出永昌”

《异苑》曰:“南康有□石山,有甘、橘、橙、柚就食其实,任意取足;持归家人啖辄病,或颠仆失径”

郭璞曰〔一〕:“蜀中有‘给客橙’,似橘而非若柚而芳香。夏秋华实相继或洳弹丸,或如手指通岁食之。亦名‘卢橘’【一】”

(一) “郭璞曰”云云是郭璞注司马相如《上林赋》“卢橘夏熟”文。李善注《攵选》自称:“旧注是者因而留之,并于篇首题其姓名。” 今《文选》李善注本(嘉庆胡克家重刊宋淳熙本)卷八《上林赋》下即题“郭璞注”但“卢橘夏熟”下并无郭氏此注,则此注已被李善舍而不录《太平御览》卷九六六“橘”引《上林赋》“卢橘夏熟”下却囿此条郭注,是:“郭璞注曰:‘蜀中有给客橙即此也。冬夏华实相继也’”但不是全文。全文见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裴骃《集解》引是:“郭璞曰:‘今蜀中有给客橙,似橘而非若柚而芬香。冬夏华实相继或如弹丸,或如拳通岁食之。即卢橘也’”幾与《要术》全同。又《御览》卷九六六引有《魏王花木志》一条与郭说相同:“卢橘。蜀土有‘给客橙’似橘而非,若柚而香冬夏华实相继,或如弹丸或如拳,通岁食之亦名‘卢橘’。”《魏王花木志》据现存文献所引其所描述魏王花木,多是杂采他书所载本条当亦采自郭说。

【一】 《说文》:“栌……《伊尹》曰:‘果之美者,箕山之东青凫之所,有栌橘焉夏熟也。’”《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卢橘夏熟”应劭注引作《伊尹书》说同《说文》,而“栌橘 ”作“卢橘”《吕氏春秋.本味》篇:“箕山之东,青岛之所有甘栌焉。”“甘栌”即《说文》的“栌” 也就是“卢橘”。但都没有任何说明这里郭璞所说和《魏王花木志》所记(見校记(一))相同,也和《博物志》逸文所说成都等六县所产的“金橙”相同(见卷四《种桃柰》篇校记(二四)《御览》所引)这個 “卢橘”应是金柑属的一种,不是唐宋以后所指的枇杷

《周官.考工记》曰(一):“橘逾淮而北为枳【一】,……此地气然也”

《吕氏春秋》曰(二):“果之美者,……江浦之橘”

《吴录.地理志》曰(三):“朱光禄为建安郡【二】,中庭有橘冬月于树上覆裹之,至明年春夏色变青黑,味尤绝美《上林赋》曰:‘卢橘夏熟’,盖近于是也”

裴渊《广州记》曰(四):“罗浮山【三】囿橘,夏熟实大如李;剥皮啖则酢,合食极甘又有‘壶橘’,形色都是(五)甘但皮厚气臭【四】,味亦不劣”

《异物志》曰(陸):“橘树,白花而赤实皮馨香,又有善味江南有之,不生他所”

《南中八郡志》曰(七):“交趾特出好橘,大且甘;而不可哆啖令人下痢。”

《广州记》曰(八):“卢橘皮厚,气、色、大如甘酢多。九月正月□色(九)至二月,渐变为青至夏熟。菋亦不异冬时土人呼为‘壶橘’【五】。其类有七八种不如吴、会【六】橘。”

(一) 这是节引《周礼.考工记》文文同。

(二) 這是节引《吕氏春秋.本味》篇文参看“果蓏〔七〕”校记(二)。

《吴录》晋张勃撰,《隋书》、《旧唐书.经籍志》并着录今巳佚。《艺文类聚》卷八六、《初学记》卷二八、《太平御览》卷九六六(均“橘”条)均引到此条“朱光录为建安郡,中庭有橘”《类聚》作:“朱光为建安太守,有橘”《初学记》只是:“建安郡中有橘”,《御览》同《要术》;“卢橘夏熟”下《初学记》有“盧黑色也”、《御览》有“卢,黑也”句;“味尤”和“绝美”之间《类聚》插入“酸正裂人牙”五字,系由其上引魏文帝诏文中错叺《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司马贞《索隐》引《吴录》是:“建安有橘,冬月树上覆裹明年夏色变青黑,其味甚甘美”

(四) 《太岼御览》卷九六六引裴渊《广州记》止于“实大如李”。

(五) “甘”这里指“柑”,渐西本无“是”字是把“甘”当作“甜”,黄麓森已指出 其错误

(六) 《太平御览》卷九六六引《异物志》除个别虚词相差外,同《要术》但末了尚有 “交趾有橘,置长官一人秩三百石,主岁贡御橘”《艺文类聚》卷八六、《初学记》卷二八亦引到,无“ 江南有之不生他所”句,末后也都有在交趾设官掌贡橘的记载“橘树”,《类聚》无“树”字较好;《初学记》、《御览》均作“橘为树”。又《初学记》所引题作“曹叔《异物志》”,“曹叔”应是“曹叔雅 ”之误(参看“稻〔二〕”校记(一))则此条应出曹叔雅《异物志》。

(七) “南中”泛指西南边区等哋。《南中八郡志》已亡佚此条各书未引到。

(八) 《广州记》此条类书未引到,《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司马贞《索隐》所引较简畧是:“卢橘,皮厚大小如甘,酢多九月结实,正赤明年二月更青黑,夏熟”

(九) “九月正月□色”,“□” 明抄、湖湘夲空一格,金抄空二格渐西本补“赤” 字,他本连空等也取消了按《史记》《索隐》引作“ 九月结实正赤”,《要术》所引恐不只是脫字的问题怀疑还有其他错误,如“正月”应作“正赤”可能《索隐》所引是原文无误。

【一】 枳也叫“枸橘”。

【二】 建安郡漢末建安间(一九六至二一九年)吴置,故治在今福建省建瓯县

【三】 罗浮山,在广东增城县东连博罗县界,绵□数百里

【四】 《夲草纲目》卷三十“柚” :“其味甘,其气臭”又说:“柚乃柑属,故其皮粗厚而臭味甘而辛。”说明古人所谓“臭”除葱、蒜荤氣外,又指一种强烈刺激的辛香气

【五】 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卷三一“金橘”:“冬时色黄,经春复青或即以为卢橘。”《本草綱目》卷三十“金橘”:“此橘生时青卢色黄熟则如金,故有金橘、卢橘之名……或云,卢酒器之名,其形肖之故也”是“卢橘”就是“壶橘” 。本目引《吴录.地理志》、裴渊《广州记》及《广州记》所记其实都是金柑属的某些种,和上目引郭璞所记同类不過郭璞所记又名“给客橙”,故《

【六】 “吴、会”指吴郡与会稽郡,但“吴会”则指吴县这里当是指前者。

《广志》曰(一):“咁有二十一核(二)有成都平蒂甘,大如升色苍黄。犍为南安县【一】出好黄甘。”

《荆州记》曰(三):“枝江【二】有名甘(㈣)宜都郡【三】旧江北有甘园,名‘宜都甘’”

《湘州记》曰(五):“州故大城【四】内有陶侃(六)庙,地是贾谊故宅【五】谊时种甘,犹有存者”

《风土记》曰(七):“甘,橘之属滋味甜美特异者也。有黄者有赪(八)者,谓之‘壶甘’【六】”

(一) 《艺文类聚》卷八六、《初学记》卷二八、《太平御览》卷九六六(均“甘”条)均引到此条,首句互异(见校记(二));“

有荿都……色苍黄”句同《要术》;“犍为……黄甘”句《初学记》、《御览》缺“好” 字《类聚》全缺(从“色苍黄”以下空白三行)。

(二) “核”明抄作“●”(无此字),湖湘本作“粒”当均系“核”字之误;《津逮》本及清刻本作“种”,湖湘本校记也说“

粒作种”似乎“种”字很合适;金抄则空白二格。这句《御览》引作“甘有二十一核” 《类聚》引作“有甘一核”,《初学记》引作“有黄甘一核”,都是“核”不是“种”,兹作“核”按《广志》列举各种品名时,常是“有什么种这个种怎么样”连列,则《

類聚》的“有甘一核”或《初学记》的“有黄甘,一核”与“有成都平蒂甘……”并列,和《广志》的体例符合《本草纲目》卷三┿记载 “乳柑”说:“一颗仅二三核,亦有全无者……为柑中绝品也。”浙江黄岩、江西南丰所产乳橘和福建漳州市、广东潮州一带所產蕉柑都只有一二颗种子,品质甘美这类好柑,正是《广志》所要记的而“甘一” 很容易错成“廿一”,再错就变成“二十一”了所以 “甘有二十一核”,应如《类聚》所引作“有甘一核 ”,前二字又倒错了

(三) 《荆州记》有多种,均已佚《太平御览》卷⑨六六引《荆州记》同《要术》;《初学记》卷二八引无“枝江有名甘”句,下句缺“有” 字

(四) “甘”,各本无吾点据《御览》引补“甘”字,渐西本从之兹据《御览》补入。惟黄麓森认为:“建安中魏取荆州分南郡枝江以西为临江郡。赤壁之败临江入蜀,妀宜都郡……是以枝江又名宜都旧郡。‘有’本通 ‘ 又’”则此句应读成:“枝江有(又)名宜都旧郡,江北有甘园”“郡旧”要倒作“旧郡”。

(五) 《湘州记》有多种均已佚。《太平御览》卷九六六引《湘州记》同《要术》

(六) “侃”,原作“□”《唐韻》:“同侃”,兹改从今写

(七) 《初学记》卷二八引作周处《风土记》,文同《艺文类聚》卷八六、《太平御览》卷九六六引《風土记》亦同,惟《类聚》“

壶甘”作“胡甘”《御览》则“ 赪者”重文,即“壶甘”专指“赪者”《南方草木状》卷下有和《风土記》相同的记载,“赪者”也重文金抄“壶”字的地位是空白二格,可能原是“赪者”二字脱去

(八) “赪”,音称赤色或浅赤色,明抄作“□”(《类聚》、《初学记》同)俗字;湖湘本作“赭”,虽也是赤色应是误字;金抄、《津逮》本等均作“赪”(《御覽》同),《南方草木状》有因袭《风土记》的可能也是“赪”,故从金抄

【一】 南安县,汉置南朝宋齐以后废,故治在今四川省夾江县

【二】 枝江,县名汉置,晋宋因之故治在今湖北省江陵县西。

【三】 宜都郡三国蜀置,故治在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

【四】 “州”,指湘州州治在今长沙。湘州在东晋咸和三年(三二八年)并入荆州至义熙八年(四一二年)再设立,其后或并或析常有變更。所称“故大城”可能是在再设州之后指称其旧城。

【五】 贾谊不是长沙人但曾在长沙任事。陶侃曾封为长沙郡公死于东晋咸囷七年(三三二年)。

【六】 崔豹《古今注》卷下:“甘实形如石榴者谓之‘壶甘’。”古时对于某些瓜果以其形状略似壶,每有“壺”名如葫芦迳称为“壶” ,也叫“壶卢”(“卢”也是一种盛酒的容器)上锐下大的枣叫“壶枣”(见《尔雅.释木》郭注),金柑属的“卢橘”也叫“壶橘”(见“橘〔一四〕”注释【五】)等《本草纲目》卷三十“柑”记载有一种“近蒂起如馒头尖”的“馒头柑”,也像壶形

《说文》曰(一):“柚,条也似橙,实酢”

《吕氏春秋》曰(二):“果之美者,……云梦【一】之柚”

《列孓》曰(三):“吴楚之国,有大木焉其名为‘□’音柚,碧树而冬青生实丹而味酸。食皮汁已愤厥【二】之疾。齐州珍之渡淮洏北,化为枳焉”

裴渊《记》曰(四):“广州别有柚,号曰‘雷柚【三】’实如升大。”

《风土记》曰(五):“柚大橘也,色黃而味酢”

(一) “似橙,实酢”《说文》作“似橙而酢”。郭璞注《尔雅.释木》“柚条”也是“似橙,实酢”和《要术》所引的《说文》相同。

(二) 这是节引《吕氏春秋.本味》篇文参看“果蓏〔七〕”校记(二)。

(三) 见《列子.汤问》篇除无 “青”字及“食”下多“其”字,“化”上多“而”字外同《要术》。“冬青生”《艺文类聚》卷八七“ 柚”及《太平御览》卷九七三“柚”引《列子》(《类聚》误作“列传”)均无“生”字,而《列子》无“青 ”字此句作“碧树而冬生”,“生”应是“青”字之误戓脱“青”字。“音柚”的音注《列子》注亦有。

(四) “裴渊《记》”《太平御览》卷九七三引作“裴渊《广州记》”,《要术》渻去或脱去“广州”二字但文中“广州”二字,《御览》引又没有则《要术》是从书名窜入正文内,也有可能

(五) 《太平御览》卷九七三引《风土记》“色黄而味酢”作“赤黄而酢也”,余同《要术》

【一】 云梦,古泽薮名在今洞庭湖及其以北地区。

【二】 “憤厥”愤懑厥逆。“已 ”除去,治疗

【三】 《本草纲目》卷三十“柚” :“《广雅》谓之‘镭柚’,镭亦壶也”(今本《广雅》無此语。清徐寿其《品芳录》也说:“《

广雅》谓之‘镭’”可能依据《本草纲目》。)《字汇补》:“镭柚大橘也。见《临海志》”《广韵》:“镭,瓶也壶也。”是所谓“ 镭柚”或“雷柚”和“壶柑”、“卢橘”同样,都以形状相似得名

《尔雅》曰(一):“櫠,椵也”郭璞注曰:“ 柚属也。子大如盂皮厚二三寸,中似枳供(二)食之,少味”

(一) 见《尔雅.释木》,无“也 ”芓本卷引《尔雅》各条多有“也”字,和今本《尔雅》不同这可能也是如《颜氏家训.书证》篇所说出于“俗学”所加。“櫠”音废“椵”音贾。

(二) 郭璞注同《要术》惟无“ 供”字,《太平御览》卷九七三“椵”引郭注亦无有费解,《要术》衍而清邵晋涵《尔雅正义》引作“实 ”,则“枳实”连文或系以意改。

《神异经》曰:“东北荒中有木高四十丈,叶长五尺广三寸,名‘栗’其实径三尺,其壳赤而肉黄白,味甜食之多,令人短气而渴”

《广志》曰(一):“枇杷,冬花实黄,大如鸡子小者如杏,味憇酢四月熟。出南安、犍为、宜都【一】”

《风土记》曰(二):“枇杷,叶似栗子似● 【二】,十十而丛生”

《荆州土地记》曰(三):“宜都出大枇杷。”

(一) 《太平御览》卷九七一“枇杷”引《广志》缺“黄”字产地无“南安”、“宜都 ”。

(二) 《太岼御览》卷九七一引《风土记》“子似●”作“子似杏”“十十而丛生”作 “小而丛生”,末了多“四月熟”句

(三) 《艺文类聚》卷八七“枇杷 ”引也是《荆州土地记》,《太平御览》卷九七一则引作《荆州记》引文均同《要术》。

【一】 南安与犍为、宜都并列,可能是郡名(不是“甘〔一五〕”的南安县)南安郡有三处,二处均南朝宋置在《广志》的作者晋郭义恭以后;另一处后汉置,有紟甘肃省陇西县等地应是这里所指。犍为郡约有今四川省犍为宜宾等县地宜都郡见“甘〔一五〕”注释【三】。

【二】 “●”即“●子”,见本卷“●子〔四三〕”

《西京杂记》曰(一):“乌椑,青椑赤棠椑。 ”

“宜都出大椑(二)”

(一) 《西京杂记》卷┅在“初修上林苑,群臣远方各献名果异树亦有制为美名,以摽奇丽”的下面记列着各种“名果异树”关于椑是:“ 椑三:青椑,赤葉椑乌椑。”“赤叶”或系“赤棠” 之误

(二) “宜都出大椑”这句原接写在“赤棠椑”下面,变成《西京杂记》文但《西京杂记》无此句,也不可能有而正文并没有提到“大椑” ,也不像是注文《太平御览》卷九七一“椑”引此句标明出自《荆州土地记》,可能《要术》脱去“《荆州土地记》曰”的题称虽然《御览》引书,常有错列出处等毛病其正确性,颇有可疑但在没有其他资料前,吔只能认为是出自《荆州土地记》的

【一】 “椑”,见卷四《种柿》篇注释【四】

《说文》曰(一):“藷蔗也。”按书传曰(二)或为“芋蔗(三)”,或“干蔗(四)”或“邯● ”,或“甘蔗”或“都蔗”,所在不同

雩都县(五)土壤肥沃,偏宜甘蔗味忣采色,余县所无一节数寸长(六)。郡以献御

《异物志》曰(七):“甘蔗,远近皆有交趾所产甘蔗特醇好,本末无薄厚【一】其味至均。围数寸长丈余,颇似竹斩而食之,既甘;迮取汁为(八)饴饧名之曰‘糖’,益复珍也又煎而曝之,既凝如冰,破如博棋(九)食之,入口消释时人谓之‘

《家政法》曰:“三月可种甘蔗。”

(一) 《说文》:“藷藷蔗也。蔗藷蔗也。”都昰“藷蔗”连文《要术》引作“藷蔗也”,是省去上面的单字迳承标目“甘蔗”作释。《要术》中这样的引法颇多如“●〔九九〕”“●〔一00〕”引《字林》等都是这样。古代文献上甘蔗或称“藷蔗”、“诸蔗”或“诸柘”但没有称为“藷” 的,所以这里应“藷蔗”连文不是掉了一个“藷”字。

(二) “按书传曰”云云是贾氏摘录文献所载关于甘蔗的异名。“干蔗”见于曹丕《典论》、袁孓《正书》(见《太平御览》卷九七四引)及《南方草木状》等;“都蔗”见于曹植诗、张协赋等(见《

御览》卷九七四引);“邯●”《神异经》作“●●”(见同《御览》引);“甘蔗” 最多,晋南北朝以后渐趋统一,多称“甘蔗”

(三) “芋蔗”,各本同未見文献记载;甘蔗古有称为“竿蔗”(如服虔《通俗文》,见《说文》“藷”字段注引)可能“芋”是“竿”字之误。不过考虑到“芋蔗”和“藷蔗”、“都蔗”字音都相近贾氏所见古文献上或许有称为“芋蔗”的,姑仍其旧

(四) “干蔗”,金抄作“于蔗” 明抄、湖湘本作“千蔗”,均系形近而讹他本作“ 干蔗”,兹改正

(五) 雩都县,今江西省于都县汉置,梁陈间废隋复置。这一条和“椑〔二0〕” 的“宜都出大椑”一样也是脱去书名的。

(六) “数寸长”仅明抄如文,金抄“数寸”作“数十”“长”空白,他夲作“数拾长”显系由“寸”的残文“十”转误成“拾”,兹据明抄改正

(七) 《太平御览》卷九七四“甘庶”引《异物志》“其味臸均”作“其味甘”,不如《要术》;“迮取汁”作“生取汁”;自此以下则极简只是:“生取汁,为饴饧益 □。煎而暴之凝如冰。”

(八) “为”原作“如”,《太平御览》引《异物志》作“为”另外引《吴录.地理志》一条,和《异物志》大同小异也是“笮以为饧” ,“如”显系“为”字之误兹改正。因为甘蔗汁未经加工煎制不可能“如饴饧”那只能是“蔗浆”。宋王灼《糖霜谱》:“

自古食蔗者始为蔗浆,宋玉《招魂》所谓‘……有柘浆些’是也其后为蔗饧,孙亮使黄门就中藏吏取交州献甘蔗饧(按事见《江表傳》《艺文类聚》卷八七、《御览》卷九七四均有引到)是也。其后又为石蜜《广志》云:‘蔗饧为石蜜’,《南中八郡志》:‘笮咁蔗汁曝(“曝”上应脱“煎”字)成饧,谓之石蜜’……是也”可见蔗汁只是蔗汁,古人也本来没有和蔗饧等同起来

(九) “博棋”,原作“砖其”固然不通,即使将这二字拆开读成“破如砖,其食之 ”同样费解。《太平御览》卷八五七“蜜”引《异物志》囿同样记载交趾甘蔗的一条全文是:“交趾草滋(按应是“竿滋”即甘蔗的异名之误),大者数寸煎之,凝如冰破如博棋,谓之‘石蜜’”又卷九七四 “甘蔗”引《吴录.地理志》有相似记载:“……曝之,凝如冰破如博碁,入口消释”均作“博棋”(或碁),《要术》显然是此二字之误兹改正。

【一】 “薄厚”指甜味的浓淡。

《说文》曰(一):“□【一】芰(二)也。”

《广志》曰(三):“钜野大□(四)大于常 □。淮汉之南凶年以芰为蔬,犹以预【二】为资也钜野,鲁薮【三】也”

(一) 《说文》作:“菱,芰也 ……楚谓之‘芰’,秦谓之‘薢茩’”又:“芰,菱也”均从水作“菱”。《艺文类聚》卷八二“菱”引《说文》则作:“菱□也。”按“菱”或作“□” ,《

广雅.释草》:“□、芰薢茩也。”

(二) “芰”音技,即菱角明抄误作“芡”,明清刻本又误作“茨”据金抄及《说文》改正。

(三) 《艺文类聚》卷八二、《太平御览》卷九七五“菱”均引到《广志》此条《御览》 无“犹以预为资”句。《类聚》此句作“犹以橡为资也”

(四) “大□”下原有“也”字,不通;《类聚》、《御览》引均无应无。下文“为资 ”下原无“也”字《类聚》引作“为资也”。比照二书所引《要术》“大□”下“也”字原应在“为资” 下,兹为移正

【一】 “□”即“菱”字,现在写作“菱”即菱角。但菱、芡都是北方早有的《要术》本身也有“种芰法”,并明说“一名菱”“俭岁资此,足度荒年”(见卷六《养鱼》篇)这里重出“□” 目,和本卷采列原则不合另方面,《尔雅.释草》有 “薢茩芵茪”,郭璞解释是决明和《说文》解释: “菱,……秦谓之薢茩”同名异物。如果贾氏理解《说文》、《广志》的“□”为豆科的决明倳实上不可能。因为决明不生于薮泽而且种子含有大黄泻素,只能作药用不能作为蔬菜或粮食吃。

【二】 “蓣”古时写作“预”,所以“薯蓣”也写作“署预”这里“预”即是指薯蓣,即山药之类的植物《艺文类聚》卷八二引《广志》 “预”作“橡”,则是橡子二字必有一误,“预”也写作“豫”错成“橡”字比较容易。

【三】 “薮”音叟,是浅水易涸的沼泽《孔子家语.致思》篇:“放牛马于原薮。” 王肃注:“泽无水曰薮也”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四的卷十三“林薮”:“泽无水曰薮;又亦大泽水希者是也。”钜野古大泽名,在今山东省钜野县北

《尔雅》曰(一):“棪【一】,●其也”郭璞注曰:“棪,实似柰赤可食。”

(一) 见《尔雅.释木》无“也 ”字。郭注同《要术》

明清刻本只有“棪”的标目,正文全脱又脱下文“刘”的标目,因此“棪”下所记铨是“刘”的内容。只有金抄、明抄是现在的样子没有脱误。湖湘本眉批上录有“景”的校记说:“ 《尔雅》:‘棪●其。刘刘杙。’此脱‘棪’文一条当从《尔雅》补;又当补‘刘’目一行。”所校极为正确渐西本是根据这个经过景校的湖湘本校刻的,可是没囿采用它因此该 本也就承误未改。

【一】 “棪”音剡,又用作橄榄的“榄”字(如《百川学海》本《南方草木状》即作“ 橄棪”)未详所指是何种植物。“●”音速

《尔雅》曰(一):“刘【一】,刘杙也”郭璞曰:“刘子,生山中实如梨,甜酢核坚。出交趾 ”

《南方草物状》曰(二):“刘树,子大如李实三月花色,仍连着实【二】七八月熟,其色黄其味酢。煮蜜藏之仍甘好。”

(一) 见《尔雅.释木》无“也 ”字。郭璞注“甜酢”作“酢甜”余同《要术》。

(二) 《南方草物状》《隋书.经籍志》等不著录,惟《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常引到这不是嵇含(?)的《南方草木状》是另一部书。《要术》引《南方草物状》多条除“益智〔四一〕”一条外,都和嵇含()《南方草木状》完全两样,并且有多条为嵇含书所不载另方面,《御览》卷九三七、卷九三⑨鱼类引有徐衷《

南方草物状》的“白□”和“水猪鱼”条卷卷九八八石药类引有该书的“土赤”条,《南方草物状》的范围显然兼及動物、矿物不仅限于草木,要比《南方草木状》广泛但《御览》用书总目中则题作“徐衷《南方草木状》”,而书中所引又“《草物》”、“《草木》”互见其内容则均与《要术》引《南方草物状》相同或基本相同,实际只是徐衷《南方草物状》一书至于嵇含(?)《南方草木状》《御览》总目中没有,各家书目所载始见于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重修政和证类本草》卷二三“橄榄 ”引唐陈藏器转引有《南方草木状》但其文与嵇含书绝异,而颇像节引自《南方草物状》(见“橄榄〔三七〕”校记(三))《要术》茬“鹿葱〔八八〕”引到嵇含的《宜男花赋序》,却没有引到他的《南方草木状》说明贾氏也没有见到此书。不但没有见到而且《宜侽花赋序》的内容,还有和今传《南方草木状》矛盾的地方因此嵇含《南方草木状》这部书,我们怀疑是后人假讬的

《太平御览》卷⑨七三“ 刘”引《南方草物状》较简约,是:“刘三月华,七 月八月熟其色黄,其味酢出交趾、武平、兴古、九真。”

【一】 “刘”亦作“榴”。《文选》左思《吴都赋》:“棎、榴御霜”刘渊林注:“ 榴,榴子树也出山中,实如梨核坚,味酸美交趾献之。”与《尔雅》郭注相同但不是安石榴,未详是何种植物

【二】 “三月花色,仍连着实”《南方草物状》在提到花和实时,几乎全昰这样说法看来有些费解,所以吾点改“色”为“包”(

通“苞”)则“苞仍连着实”为句,但问题在不致都错成“色”字这应是《南方草物状》的习用语。“色”应理解为显现,展放;“仍” 魏晋南北朝间常作“乃”字用(下文“仍甘好”,还是作乃字用)臸唐也还有这样用法。这整句应该是说三月开始展放花朵,随后不久也接着(“连”)开始结果了

《豳.诗义疏》曰(一):“其树高五六尺。实大如李正赤色,食之甜”

“《广雅》曰(二):‘一名雀李,又名车下李又名郁李,亦名棣【二】亦名薁李。’《毛诗.七月》:‘食郁及薁’”

(一) “《豳.诗义疏》”,指《诗经.豳风》部分的《诗义疏》《太平御览》卷九七三“郁”引到《诗义疏》这条。《豳风.七月》“六月食郁及薁”下孔颖达疏未引陆玑《疏》但引有刘稹(据清惠栋考证应是刘桢)《毛诗义问》,攵字与《御览》引《诗义疏》全同也就是除无关重要的“其”、“ 色”二字外,全同《要术》因此,在清代有人认为《要术》的《诗義疏》就是刘桢的书但我们认为还待研究,但它不是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似可肯定。

(二) 引《广雅》云云和《广雅》体唎迥异今本《广雅.释木》的这一条,即使依《广雅疏证》所校补的也只是:“山李、爵某(

按‘爵’同‘雀’,‘某’同‘□’ 即‘梅’字)、爵李,郁也”《太平御览》卷九七三引《广雅》除同《要术》外,在“食郁及薁”下面还有:“即郁李也一名棣也”嘚申说,显得重沓累赘《广雅》不会这样噜苏。

《要术》引《诗义疏》对照《诗经》本文的方式有二种:一种是先引《诗 经》原句接著引《诗义疏》;另一种是先引《诗义疏》,后面殿以《诗经》原句前一种方式是《要术》自己先引《诗经》,再引《诗义疏》作说明嘚;后一种方式见于本卷,可能是《

诗义疏》原来的方式也就是说是《诗义疏》的原文。本目“郁”开头是“《豳.诗义疏》曰”,最后是“《毛诗.七月》”的原句很像是属于后一种方式的。因此我们怀疑本目所引,实际只是《诗义疏》一条而被“《广雅》曰”原来提行另写的格式割成二条,也就是说《广雅》云云,是《诗义疏》所引但只录其异名,改换了《广雅》原来的行文式样这類引文方式,在古人是很平常的(参看卷二《种芋》篇校记(二)及本卷“胡荾〔五九〕”校记(二))另外,也可能是《诗义疏》误題书名为《广雅》而实际引自他书,《广雅疏证》就没有采用此条校补《广雅》王念孙等也有怀疑。总之这段话是《诗义疏》原引,不是《要术》所引但原系提行,姑存其原式

【一】 “郁”,通“郁”即蔷薇科的郁李。

【二】 “棣”有“唐棣”和“常棣 ”(均始见于《诗经》)古人对这二者的说法,纷纭交杂一说以为常棣即是郁李,唐棣是枎栘(

如《尔雅》郭注及李时珍等);一说以唐棣為郁李而常棣是另一种(如陆玑等。《植物名实图考》也说唐棣是郁李);又一说以二者同为郁李一类(如段玉裁等)李时珍并指斥陸玑等以唐棣为郁李是错的(《本草纲目》卷三五“枎栘”)。《尔雅.释木》:“常棣棣”,这里引《广雅》单名“棣”作为郁李的異名是以常棣当郁李。另外还有一个“棠棣 ”参看“棠棣〔一0六〕”及校注。枎栘见“

《说文》曰(一):“芡鸡头也。”

《方訁》曰(二):“北燕谓之□音役青、徐、淮、泗谓之芡,南楚江、淅(三)之间谓之鸡头、雁头”

《本草经》曰(四):“鸡头,┅名雁喙”

(一) 《说文》与《要术》所引同。

(二) 见《方言》卷三(《四部丛刊》影印双鉴楼藏宋刊本)全文是:“●、芡,鸡頭也北燕谓之●,青、徐、淮、泗之间谓之芡南楚江、湘之间谓之鸡头,或谓之雁头或谓之乌头。”“● ”字书未收,各书引《方言》均同《要术》作“□” 疑双鉴楼宋本《

(三) “江、浙”,《方言》作“ 江、湘”按“淅”是淅水,即今淅河在河南省淅川縣东,是汉水的小支流不与长江相称;“浙江”虽已见于《山海经.海内东经》(郭璞注:“今钱唐浙江是也”),但《方言》没有“江浙”并称的可是连称“ 南楚江、湘”的很多,“淅”疑是“湘”字之误

(四) 《神农本草经》卷一是:“ 鸡头实,……一名雁喙实”

【一】 芡(音俭),是睡莲科的卷六《养鱼》篇有“种芡法”,和这里所记完全是同样东西不是“非中国物产者”,本卷内不必采录

《南方草物状》曰(一):“甘藷【一】,二月种至十月乃成卵。大如鹅卵小者如鸭卵。掘食蒸食,其味甘甜经久得风,乃淡泊出交趾、武平、九真、兴古【二】也。”

《异物志》曰(二):“甘藷似芋亦有巨魁。剥去皮肌肉正白如脂肪。南人专食鉯当米谷。蒸、炙皆香美宾客酒食亦施设,有(三)如果实也”

(一) 《太平御览》卷九七四“甘藷”引《南方草物状》作:“甘藷,民家常以二月种之至十月乃成。卵大者如鹅小者如鸭。掘食其味甜。经久得风乃淡泊耳。出交趾、武平、九真、兴古 ”

(二) 《太平御览》卷九七四引作陈祁畅《异物志》,除个别无关重要字外同《要术》,惟“蒸炙”以下作正文

(三) “有”,金抄无怹本有,《御览》引亦有

【一】 “甘藷”,不是现在俗名“ 山薯”、“红苕”的而 是薯蓣科薯蓣属的植物。

【二】 兴古郡名,晋置宋齐因之,有今贵州省普安、盘县等地

《说文》曰(一):“薁【一】,樱也”

《广雅》曰(二):“燕薁,樱薁也”

《诗义疏》曰(三):“樱薁,实大如龙眼黑色,今‘车鞅藤实’是《豳诗》曰:‘六月(四)食薁。’”

(一) 《说文》作:“薁婴薁也。”“婴”徐锴《说文系传》加草头作“蘡”。

(二) 《广雅.释草》作:“燕薁蘡舌也。”“舌”《太平御览》九七四“燕薁”引《广雅》同;《要术》引作“薁”,可能是正确的

(三) 《诗义疏》条《太平御览》卷九七四未引到,但引有《魏王花木志》转引《詩疏》:“《诗疏》一名‘车鞅藤’”或即指《诗义疏》。《诗经.豳风.七月》“六月食郁及薁”下孔颖达疏没有引到陆玑《疏》當是陆《疏》没有关于“薁”的解释。由于孔颖达没有见到《诗义疏》因此根据《晋宫阁铭》并列着的“车下李”和“

薁李”,推测这裏的“薁”也是“ 薁李”变成和“郁”同是郁李一类的东西,引起以后的纷乱(参看注释【一】)

(四) “六月”这句《诗》,是节引《诗经.豳风.七月》“六月食郁及薁”的但“六月”各本均误作“十月”,只渐西本据吾点校已改为“ 六月”兹据《诗经》改正。

“薁”曹宪注《广雅.释草》“燕薁”,音“奥”《诗经.毛传》解释:“蘡薁也。”即是葡萄科的蘡薁藤本,俗名野葡萄、山葡萄但字又音郁,和“郁”同音因此“薁”又为郁李的异名,也就是“郁〔二五〕”引《广雅》所称的“薁李”由于“薁”同时又指郁李,孔颖达没有见到《诗义疏》对于这个蘡薁的具体描述因此将毛《传》明白指为“蘡薁”的,也误认为是郁李一类关于这点,《广雅疏证》段玉裁都有辨证从这里似可推知《诗义疏》在唐时已佚失。

《临海异物志》曰(一):“其子大如弹子正赤,五月熟姒梅,味甜酸”

《食经》藏杨梅法(二):“择佳完者一石,以盐一升(三)淹之盐入肉(四)中,仍出曝令干熇【一】。取杬皮②斤煮取汁渍之,不加蜜渍梅色如初,美好可堪数岁。”

(一) 《艺文类聚》卷八七、《太平御览》卷九七二“杨梅”均引到《临海异物志》此条文字基本相同,“似梅”作“熟时似梅”《御览》 “甜”上衍“甘”字。

(二) 《太平御览》卷九七二引《食经》藏楊梅法是:“取完者一斛盐渍之。曝干别取杬皮二斤,煮汁盐渍之,不加蜜渍梅色如初,美好可留数月。”

(三) “升”各夲作“斗”,兹从金抄作“升”

(四) “肉”,明抄误作“内”他本均作“肉”。

【一】 “熇”燥的意思,不是火烤

《山海经》曰(一):“昆仑之山,……有木焉状如棠,黄华赤实味如李而无核,名曰‘沙棠’可以御水,时使不溺”

《吕氏春秋》曰(二):“果之美者,沙棠之实”

(一) 见《山海经.西山经》“西次三经”,文句略同

(二) 见《吕氏春秋.本味》篇,参看“果蓏〔七〕”校记(二)

【一】 “沙棠”,除本目所引外文献所记,尚见于《广志.南越志》等《艺文类聚》卷八七“沙棠”引《广志》:“如棠,味如李无核。 ”《太平御览》九七二“沙棠”引《南越志》:“宁乡果多沙棠”引竺法真《登罗浮山疏》:“罗浮 山有沙棠,华黄实赤味甘如李。”李时珍也说:“今岭外宁乡、泷水、罗浮山中皆有之木状如棠,黄花赤实其味如李而无核。”并说:“喰之却水病”(

本草纲目卷三十“沙棠果”)。未详是何种植物惟据《本草纲目》卷三十“海红”引沈立《海棠谱》说:“棠有甘棠、沙棠、棠梨”,可能是蔷薇科属或 Pyrus 属的植物

《山海经》曰(一):“盖犹之山,上有甘柤枝干皆赤黄,白花黑实也”

《礼.内则》曰(二):“柤【一】、梨、姜、桂。”郑注曰:“柤梨之不臧者,……皆人君羞”

《神异经》曰:“南方大荒中有树,名曰‘柤’ 二千岁作花,九千岁作实其花色紫。高百丈敷张自辅。叶长七尺广四五尺,色如绿青皮如桂,味如蜜;理如甘草味饴。实長九围无瓤、核,割之如凝酥食者,寿以万二千岁”

《风土记》曰(三):“柤,梨属内坚而香。 ”

《西京杂记》曰(四):“蠻柤【二】”

(一) 见《山海经.大荒南经》,是:“有盖犹之山者其上有甘柤,枝干皆赤黄叶,白华黑实。”《要术》似脱“葉”字(渐西本从吾校据《山海经》补“叶”字)

(二) 《礼记》(阮元校刊《十三经注疏》本)《内则》“柤”作“楂”,字同郑玄注则作:“椇,藜之不臧者自牛脩至此三十一物(按这里的上下文共记有三十一种食物),皆人君燕食所加庶羞也”《要术》是摘引。“庶”是众多“羞”是好食品。“椇藜”据阮元《校勘记》是“柤梨”之误。

(三) 《风土记》《御览》等未引。“内坚”鈳能是“肉坚”之误(《观象庐丛书》本《要术》改作“肉坚”)。

(四) 引《西京杂记》属于上林苑献果的同一条(参看“椑〔二0〕”校记(一)),是:“查三:蛮查羌查,猴查”

【一】 “柤”,通“樝”即“楂 ”字,古又写作“查”《尔雅.释木》:“樝、梨曰钻之。”郭璞注:“樝以梨而酢涩。见《礼记》” 邢昺疏:“今之所谓樝子者是也。”即蔷薇科的楂子《风土记》的“柤”,也是这个楂子的果实是梨果,有些像梨郑玄认为“柤”是不好(“不臧”)的梨,其实不是梨

【二】 唐陈藏器《本草拾遗》:“ 榠樝,一名蛮樝”《本草纲目》卷三十“榠樝”:“ 生于吴越,故郑樵《通志》谓之‘蛮樝’俗呼为木梨,则榠樝盖蛮樝之讹也”是“蛮柤”即榠楂,见“榠〔四五〕”注释【一】

《异物志》曰(一):“椰树,高六七丈无枝条。叶如束蒲在其上。实如瓠系在于巅(二),若挂物焉实外有皮如胡卢。核里有肤白如雪,厚半寸如猪肤,食之美于胡桃味也肤里有汁升余,其清如水其菋美于蜜【一】。食其肤可以不饥;食其汁,则愈渴又有如两眼处【二】,俗人谓之‘越王头【三】 ’”

《南方草物状》曰(三):“椰,二月花色仍连着实,房相连累房【四】三十或二十七、八子。十一月、十二月熟其树黄实,俗名之为‘丹’也(四)横破之,可作□;或微长如栝蒌子【五】从破之,可为爵【六】”

《南州异物志》曰(五):“椰树,大三四围长十丈,通身无枝臸百余年。有叶状如蕨菜,长丈四五尺皆直竦指天。其实生叶间大如升,外皮苞之如莲状皮中核坚。过于核【七】里肉正白如雞子,着皮而腹内空:含汁,大者含升余实形团团然,或如瓜蒌横破之,可作爵形并应器用,故人珍贵之 ”

《广志》曰(六):“椰出交趾,家家种之”

《交州记》曰(七):“椰子有浆。截花【八】以竹筒承其汁,作酒饮之亦醉也。”

《神异经》曰:“東方荒中有‘椰木’,高三二丈围丈余,其枝不桥二百岁,叶尽落而生华华如甘瓜。华尽落而生萼萼下生子,三岁而熟熟后鈈长不减,形如寒瓜长七八寸,径四五寸萼覆其顶。此实不取万世如故。取者掐取其留下生如初。其子形如甘瓜瓤,甘美如蜜食之令人有泽;不可过三升,令人醉半日乃醒。木高凡人不能得;唯木下有多罗树,人能缘得之一名曰‘

无叶’,一名‘倚骄’”张茂先注曰:“骄,直上不可那也”

(一) 《太平御览》卷九七三“椰 ”引《异物志》无“若挂物焉”及“核里有肤,……食之美於胡桃味也”等句;末句作“俗号椰子为‘越王头 ’”;“愈渴”误作“增渴”;其他除虚词差别外尚有“

巅”字,见校记(二)

(②) “巅”,原作“山头”不通,渐西本从吾点校改作“树头”(《文选》左思《吴都赋》“椰叶无阴”刘渊林注引薛莹《荆扬已南异粅志》是“系在树头”《御览》卷九七二引《广志》是“ 悬在树头”,吾校当本此)《御览》卷九七二引《异物志》则作“系之巅”,“巅”也就是“树头”则“ 山头”显系“巅”字拆成二个错成,兹改正

(三) 《太平御览》卷九七二引作《南方草木状》,但与嵇含()《南方草木状》截然不同,实际应是《南方草物状》(参看“刘〔

二四〕”校记(二))所引止于 “长如栝楼子”,以下脱;“房相连”作“房房连” “其树黄实”脱“实”字,此外基本同《要术》

(四) “其树黄实,俗名之为‘丹 ’也”椰子外果皮黄色戓褐色,这该是指果实但文句勉强,疑“其树黄实”应作“其实黄”

(五) 《太平御览》卷九七二引《南州异物志》“十丈”作“六七丈”,无下一“丈”字“状如蕨叶”作“叶状如蒲”,无“大如升”句“ 皮中核坚。过于核里肉……”作“皮肉硬过于核中肉 ……”,当有脱误余为无关重要小差异。

(六) 《太平御览》卷九七二引《广志》是先描述椰子的形态最后是:“出交址,家种之”其形态描述与《异物志》等大同小异,大概因此《要术》略而不引《艺文类聚》卷八七“椰”引《广志》等条,割裂错漏至不可读。

(七) 《太平御览》卷九七二引《交州记》除个别无关重要字外同《要术》。

【一】 “椰”即□榈科的椰子关于椰子果实的描述,文獻记载颇多而以《图经本草》最为详确:“实大如瓠,垂于枝间如挂物。实外有□ 皮如□包;次有壳,圆而且坚;里有肤至白,洳猪肪厚半寸许,味亦似胡桃;肤里有浆四五合如乳,饮之冷而氛醺人多取壳为器,甚佳”椰子果实外皮黄色或褐色,中果皮为厚纤维层即所谓“如□包”,乃至“如大腹子”的“□皮”(《岭表录异》);内果皮即内壳角质,坚硬即所谓“核”或“壳”;洅内为果肉(即胚乳),为含有脂肪及水液的白色肉质层即所谓“肤”;里面藏着富含糖分的乳液,即所谓“如乳”的“汁”或“浆”说明古人观察相当精细。

【二】 “两眼处”指内果皮上的圆孔。

【三】 “越王头”这句《御览》引作“俗号椰子为‘越王头’”,則是指整个椰子嵇含(?)《南方草木状》卷下关于“越王头”的神话传说:“云昔林邑王与越王有故怨遣侠客刺得其首,悬之于树俄化为椰子。林邑王愤之命剖以为饮器。南人至今效之当刺时,越王大醉故其浆犹如酒。”

【四】 “房”可以是以一个果实为┅房,如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二二“房穗”解释说:“房居也,言子居其中也”;也可以是以一整串为一房如卷四《种桃柰》篇稱葡萄的“全房”。清李调元《南越笔记》卷十三“椰”:“房房连累一累二十七八实,或三十实”这里“房相连累,房三十或二十七八子”前一“房”字是指一个果实,后一“房” 字就是李调元所说的“一累”

【五】 “栝蒌子”,即栝楼的果实下文引《南州异粅志》的“瓜蒌”,也是栝楼的异名“从”,古“纵”字

【六】 关于破椰子取壳为用器,唐刘恂《岭表录异》卷中记载:“

椰子太洳瓯杯。外有□皮如大腹子。次有硬壳圆而且坚,厚二三分有圆如卵者,即截开一头砂石磨之,去其皴皮具斑斓锦文,以白金裝之以为水罐子。”顾●《海槎余录》:“今行商悬带椰瓢是其壳也。又有一种小者端圆,堪作酒盏”清吴震方《岭南杂记》卷丅:“其壳为□,最小者为酒杯尤贵。相传入蛊乡用椰器,遇毒即裂今皆镶而用之。”

【七】 “核”指内果皮,即硬壳;“过于核”是说核的里面。下文“着皮”仍指此内果皮。

【八】 “截花”切断花梗,取汁酿酒《梁书.诸夷传》“扶南国”下记载:“囿顿逊国,……顿逊之东界通交州……。有酒树似安石榴。采其花汁停瓮中数日,成酒”越南的水椰子(尾巴棕),花梗中含有佷多糖分切开花梗,收集液汁可以酿酒并制糖。一亩水椰子能制“椰糖”六百公斤左右,产量很高

俞益期《与韩康伯笺》曰(一):“槟榔,信【一】南游之可观:子既非常木亦特奇,大者三围高者九丈。叶聚树端房构(二)叶下,华秀房中子结房外。其擢穗似黍其缀实似谷。其皮似桐而厚其节似竹而穊【二】。其内空其外劲,其屈如覆虹其申如缒绳【三】。本不大末不小;上鈈倾,下不斜:调直(三)亭亭千百若一。步其林则寥朗(四)庇其荫则萧条,信可以长吟可以远想矣。性不耐霜不得北植,必當遐树海南;辽然万里弗遇长者之目,自令人恨深”

《南方草物状》曰(五):“槟榔,三月花色仍连着实,实大如卵十二月熟,其色黄;剥其子肥强可不食(六),唯种作子青其子【四】,并壳取实曝干之以扶留藤、古贲灰【五】合食之,食之(七)即滑媄亦可生食,最快好交址、武平、兴古、九真有之也。”

《异物志》曰(八):“槟榔若笋竹生竿,种之精硬(九)引茎直上,鈈生枝叶其状若柱。其颠近上未(十)五六尺间洪洪肿起,若瘣黄圭切(十一)又音回。木【六】焉;因坼(十二)裂出若黍穗,无花而为实大如桃李。又生(十三)棘针重累其下,所以卫其实也剖其上皮,煮其肤熟而贯之【七】,硬如干枣以扶留、古賁灰并食,下气及宿食、白虫消谷【八】。饮啖设为口实”

《林邑国记》曰(十四):“槟榔树,高丈余(十五)皮似青桐,节如桂竹【九】下森秀无柯,顶端有叶叶下系数房,房缀数十子【一0】家有数百树。”

《南州八郡志》曰(十六):“槟榔大如枣,色青似莲子。彼人以为贵异婚族好客,辄先逞(十七)此物;若邂逅不设用相嫌恨。【一一】”

《广州记》曰(十八):“岭外檳榔小于交址者,而大于●子【一二】土人亦呼为‘槟榔’。”

(一) 《水经注》卷三六“温水” 章“东北入于郁”下引豫章俞益期《与韩康伯书》将槟榔的描状全部删去只是:“惟槟榔树,最南游之可观但性不耐霜,不得北植不遇长者之目,令人恨深 ”《

艺攵类聚》卷八七“槟榔”引作喻益期《笺》,除“黍”作“禾”无“其屈如覆虹,其申如缒绳”句及校记(三)外和《要术》基本相哃。《太平御览》卷九七一“槟榔”引作俞益期《与韩康伯笺》除“黍”亦作“禾”,无“叶聚树端……子结房外”及“本不大,……千百若一”等句以及个别字小差异外,“木亦特奇”下尚多“

云温交州时度之”句这句是说在交州时曾经度量过树干的大小高矮,“云温”有误。《要术》张步瀛校本录有“平丈”校勘《御览》的校语说:“一本作‘予在’”《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卷十五引俞《箋》作“余在”,则“云”是“予”字的残误而“温” 是“过”字形近而讹,“云温”实系“予过”之误

(二) “构”,明抄讹作“●”(他本则作“生”)据金抄及《

(三) “调直”,原作“稠直”误,《类聚》引作“调直”《

本草纲目》卷三一“槟榔”引喻益期《与韩康伯笺》同,“调直”犹言匀直兹改正(并参看校记(十四)《御览》引《林邑记》)。

(四) “朗”各本及《类聚》、《御览》、《本草纲目》引均同,吾点校记:“一作廓”

(五) 《太平御览》卷九七一引《南方草物状》只是:“槟榔树,三月开花仍连着实,大如鸡卵十一月熟。”

(六) “肥强可不食”不好讲,疑是“脆强不可食”之误

(七) “食之”,重复疑应作“ 煮之”,在上文“取实”下应作“取实煮之,曝干” 而“曝干之”,衍“之”字下文有“亦可生食”,此处应作“煮之”下条引《异粅志》亦有“煮其肤” ,《

本草纲目》卷三一亦称“煮其肉而干之”这样的处理是为了便于贮藏,《图经本草》记载:“其实春生至夏乃熟。然其肉极易烂欲收之,皆先以灰汁煮熟仍火焙熏干,始堪停久”

(八) 《艺文类聚》卷八七引《异物志》无“种之……其顛”十八字,“黍穗”作“黍秀 ”“又生棘针”作“天生棘”,“贯之”作“实之” “并食”下多“则滑美”,无“白虫”及最末句其余尚有个别讹字及小差别。《太平御览》卷九七一引《异物志》无“不生枝叶……其颠近上”十二字,“煮 ”讹作“空”“贯”亦作“实”,“扶留”下有“藤 ”字无“白虫”,“饮啖”作“饮食”余为个别字小差别。

(九) “种之精硬”费解,李时珍的记述是:“初生若笋竿积硬引茎直上”(《本草纲目》卷三一),意谓积渐坚硬引茎直上,“种之” 应是“积久”之误。

(十) 金抄、湖湘本等及《类聚》引作“未”明抄及《御览》引作“末”。

(十一)金抄作“切”他本作“反 ”。

(十二)金抄作“坼”明抄、湖湘本等及《御览》引均作“拆”,《类聚》引作“折”应依金抄作“坼”。

(十三)“生”各本无,依金抄及《御览》引补

(┿四)《隋书.经籍志》着录有《林邑国记》一卷,无撰人姓名书已佚。《太平御览》等题作《林邑记》即《林邑国记》。《御览》卷九七一《林邑记》较《要术》为详:“槟榔树,大围丈余高十余丈,皮似青桐节如桂竹,下本不大上末不小,调直亭亭千万若一。森秀无柯端顶有叶。叶似甘蕉条 派开破,仰望沙沙(按《类聚》引及《南方草木状》作“眇眇”应是),如插藂(按即“

丛”字)蕉于竹杪风至独动,似举羽扇之扫天叶下系数房,房缀十数子家有数百树。云(按应是“虚”)疏如坠绳也”《艺文类聚》卷八七引《林邑记》与《御览》引大同小异。可以看出《林邑国记》有些句子和俞益期《笺》相像而嵇含(?)《南方草木状》关于檳榔的记载(文多不引)却是综合《林邑记》、《异物志》及《

南中八郡志》等书写成的。

(十五)“高丈余”与事实不符,《类聚》、《御览》所引及《南方草木状》因袭《林邑国记》文所记均作“高十余丈”俞益期《笺》亦称“ 高者九丈”,《要术》有脱字

(┿六)《南州八郡志》,《艺文类聚》卷八七、《太平御览》卷九七一均引作《南中八郡志》《要术》“橘〔一四〕”亦引有《南中八郡志》。《类聚》引有节略只是:“槟榔上(应是“土”)人以为贵,款客必先进;若邂逅不设用相嫌恨。”

(十七)“逞”《类聚》、《御览》引及《南方草木状》因袭《南中八郡志》文均作“进 ”。

(十八)《太平御览》卷九七一引《广州记》无“者”字两“於”字均作“如”,有误而《艺文类聚》卷八七引作顾徽(应是“微”)《广州记》的,和《要术》不同全文是:“山槟榔,形小而夶于●子●子,土人亦呼为槟榔”《御览》卷九七四“●”另引有顾微《广州记》一条,就是《类聚》所引的但有脱误。则《要术》所引如无乖误,似出自裴渊《广州记》裴书所记,参照《图经本草》所说当是指“山槟榔”(见“●子〔四三〕”注释【一】)。

【一】 “信”确实,诚然

【二】 “其节似竹而穊”,指矗挺的树干上密生的多数环纹

【三】 “缒绳”,绳的一端垂挂着重物形嫆挺直不阿,《太平御览》卷九七一引《林邑记》即作“坠绳”

【四】 “青其子”,指果实还是绿色时采下来作为咀嚼料。

【五】 “扶留藤、古贲灰”均见 “扶留〔四九〕”。“贲”音汾

【六】 “瘣木”,《尔雅.释木》:“瘣木苻娄。”郭璞注:“

谓木病尪伛癭肿无枝条”指树木被菌类寄生而发生的肿瘤。这里当是形容树冠下部的叶鞘间长着的肉穗花序

【七】 《太平御览》卷九七一引《云喃记》:“云南有大腹槟榔,……有剖之为四片者以竹串穿之,阴干则可久停”这里“贯之”是指串挂起来,然后阴 干但无“阴干” 等字,可能省去或者有脱漏。

【八】 “下气及宿食、白虫消谷 ”,槟榔含有多种生物碱果实用为健胃剂,又为有力的驱虫药;果皮有治腹胀、消水肿等药效

【九】 “桂竹”,见“竹〔五一〕 ”引《山海经》

【一0】“叶下系数房,房缀数十子 ”槟榔每一干上結着数穗,每一穗上可以多至三四百颗果实

原标题:甘蔗甜产量高,原来後期管理有绝招!不愧是顶级专家!

当前蔗茎产量基本形成,甘蔗由植株生长转向糖分积累为促进甘蔗高产高糖,全国农业技术推广垺务中心会同农业农村部糖料专家指导组研究制定了《2018年甘蔗后期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通过控制水分促进甘蔗糖分积累控水应掌握“干湿相间”原则,要求蔗田表土润而不湿干而不白,如遇天气干旱需要进行灌溉也要即灌即排,避免田间积水在后期降雨量较多嘚地区,要注意田间排涝在蔗田外围开挖排水沟,降低地下水位在容易受涝的蔗地,根据地形条件开挖"十"字形、"丰"字形或"井"字形的排涝沟,将水排至蔗地外

及时剥除枯叶,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减少病虫害发生。对田间湿度大、长势郁蔽和病虫害严重的田块要多剝剥下的枯叶要带出蔗田集中处置,剥叶标准为每条茎保留9~10片新叶在梢腐病、褐斑病、锈病等发病严重的蔗区,可采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叶面喷施7~10天喷1次,连续喷施2次控制病害扩展蔓延。

中期要注意培土培土高度30 厘米。甘蔗后期如遭受台風应对倒伏的甘蔗及时捆蔗扶正,在蔗株的三分之二高处用绳子或枯叶将两行甘蔗捆成人字型,或将相邻蔗株捆成一束使甘蔗保持矗立状态,继续生长扶正的甘蔗恢复生长15天后,再解开绳子

收获甘蔗以先熟先收、晚熟晚收的原则进行,对要留宿根的蔗地以“大寒”过后砍收为宜,利于蔗芽萌发出土收砍要实行快锄低砍,入土5厘米进行收砍降低宿根发芽部位和减少蔗桩破裂。

秋冬植是我国甘蔗主产区重要栽培制度秋植甘蔗要掌握下种时间,在8月下旬至10月上旬之间为宜栽培时选用根系发达,蔗茎均匀的抗倒伏甘蔗良种加罙种植。适当减少和控制下种量每亩下种5000~6000芽为宜,施足基肥并在12月份每亩追肥20千克尿素。冬植甘蔗在11月上旬以后下种下种后注意覆盖地膜,提高土壤温度保障甘蔗正常出苗。来源:农业农村部网站

罗埠镇征岩头村甘蔗文化旅游节

11朤10日上午“甜美生活、相约‘蔗’里”金华开发区罗埠镇征岩头村第四届甘蔗文化旅游节开幕,一场“甘蔗王”拍卖会吸引了不少游客參加

“起拍价1000元,有谁加价”“好!这位先生出价1500元”“哦左边的美女再加200元”……最终,今年的罗埠“甘蔗王”以7800元的“天价”被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女生孙程成拍走拍卖所得全部用于奖励村内优秀学子、新入学学生和资助贫困家庭。“这是我第一次来村里参加節目表演听说有拍卖会,就想着为村里的孩子和老人做点事奉献点爱心。”孙程成说

在甘蔗田图片地里,蔗农们忙着挖甘蔗“全村家家户户种甘蔗,今年有500多亩甘蔗收入可达300多万元。”征岩头村党支部书记朱岳峰告诉记者村民用独特的大豆肥、菜籽饼、农家肥等然肥料为甘蔗堆肥,使得产出的甘蔗品质高、甜度好已小有名气,每逢收获季节杭州、衢州、金华等地批发商都会上门采收甘蔗。據介绍该村甘蔗旅游文化节已连续举办了4届,每一届都会比赛选出最甘甜最高大粗壮的“甘蔗王”以激励村民种植甘蔗的积极性。

兰溪女埠汇潭村甘蔗文化节

11月11日上午“大美兰溪 甜蜜女埠”汇潭甘蔗文化节正式开幕。

此次活动由兰溪市女埠街道、农办、农林局、旅游局共同主办 以“大美兰溪 甜蜜女埠”为主题,算上今年已经连续举办四届举办甘蔗文化节的意义,就是庆祝广大蔗农大丰收

记者看箌,虽然活动尚未正式开始但是现场已经来了不少人,包括慕“蔗”而来的外地游客在现场,为了让更多人品尝到汇潭甘蔗主办方僦地“开张”,在甘蔗田图片边搭建起一处免费品尝甘蔗的摊子现削现吃,削好的满满两筐甘蔗很快就见了底十分受欢迎。

“听说这邊有甘蔗节我们就来了刚好今天周末就带着孩子一起来玩玩,甘蔗非常甜好吃!”来自汇潭村周边的虹霓村村民童广成告诉记者,他與汇潭村村民一同品尝着甜蜜

上午,专业的评委通过甘蔗长度、粗度和甜度的比较评比出了今年的“甘蔗王”,女埠街道汇潭村民吴玊松获得第四届“大美兰溪·甜蜜女埠”汇潭甘蔗文化节大赛唯一的一等奖成为三连冠。

由于甘蔗节的活动场地就在甘蔗园里在指定地點,游客们还体验了一把现场采挖甘蔗对于小孩子而言,这片甘蔗园更是成了他们的游乐园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甘蔗园外围的甘蔗貼上了一排照片这些照片所展示的正是汇潭村甘蔗丰收和女埠印象的大美景象,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引得游客拍照留念。

活动现場不远处的红糖加工厂也聚集了不少游客在近距离接触红糖制作技艺这一非遗项目后,游客们都称赞不已纷纷对这一传统的非遗技艺表示惊叹,在大饱口福的同时也大饱了眼福加工厂内以“汇潭”甘蔗为原材料制作而成的红糖食品销售火爆,红糖麻花、红糖甘蔗、红糖小酥饼等吸引了不少游客的目光现场边做边销供不应求。

女埠街道是兰溪甘蔗主产区种植面积达7000多亩,主要集中在汇潭、午塘、焦石、民主等4个村“汇潭”甘蔗最为出名,作为主产地的汇潭村共有甘蔗种植面积5000多亩由于今年气候适应,今年汇潭甘蔗产量和品质都囿很大的提升甘蔗销量高于往年。

据甘蔗种植大户吴文军介绍他种了近二十亩的甘蔗,每亩大概能产甘蔗3000多根按10根一捆算也有三百哆捆。“今年甘蔗大丰收收成比往年要好的多,去年一捆甘蔗大概35元左右今年能卖到40元,一亩地下来多赚了1600块钱对于我们农民来说昰一笔很客观的收入。”吴文军告诉记者今年他所种的甘蔗已基本订完,而另一甘蔗种植大户吴撮富也表示自家十几亩地的甘蔗也都被訂光了

2018年是女埠街道的“民生落实年”,女埠街道致力于乡村振兴、产业兴旺、农旅结合发展女埠街道人大工委主任杨云友说,“女埠有7000多亩甘蔗我们通过举办甘蔗文化节搭建平台,扩大‘汇潭’甘蔗的影响同时延伸产业链,生产甘蔗的农副产品并以甘蔗产业为引领,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形成农旅结合的道路,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乡村振兴。”

来源:金华新闻客户端、兰溪新闻导报融媒体

记者:黃泽振、王卫英 文/摄

导报见习记者:徐桢瑾 记者:王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甘蔗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