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不可以很具体的说一下工具理性 价值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内涵以及关系?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_理解韦伯的社会学思想_王锟.pdf
扫描二维码,下载文件到手机
当前文件信息
浏览:236次
下载:48次
您的VIP会员已过期,是否续费?
用户应遵守著作权法,尊重著作权人合法权益,不违法上传、存储并分享他人作品。举报邮箱:
京网文[0号 京ICP证100780号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
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
——《教育论语》序&
去年四月,我应厦门大学朱崇实校长之邀,回国参加母校创立九十周年的庆祝活动,之后又到汕头、泉州、成都、首尔(韩国)诸地讲学,最后一站到了上海。刚踏上久别的上海,就见到特从福州前来约稿的福建教育出版社副总编孙汉生先生。他开门见山地说,此次远道专程而来,就为了向您约定一部谈论教育的书稿。我愣了一下,便自然地提问:“我从事文学,你们怎么约我谈论教育?”他说,他读了我不少讲述教育的文章,把这些文章集中起来就可成书。这才让我意识到多年来自己有一种对教育的自然关怀,这是人文关怀的一部分。为此,也的确写下了不少文字。没想到的是这些并不系统的随感而发的文字竟让有识者所注目。也许因为被这种“注目”所感动,我就答应编著这部《教育论语》。也因为有福建教育出版社的“逼迫”与期待,就趁今年春节到马里兰探亲之时,和具有十三年美国教学经验的大女儿(剑梅)作了一番教育对话,并以此对话为主干而组织成一本文学之外的书籍。因是门外谈教育,也就难免会有许多疏漏,所以要特别敬请教育界的老师和朋友指教。
参加母校校庆时,我作了几场讲演。在中文系作了“告慰老师”的发言,我说自己的第二人生已不再走向概念,而是走向生命。与此“大方向”相应,我在今年为两本新的书稿做自序,所用的题目也对自己的人生走向作了概括性的描述。一是为《刘再复文学选集》(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沈志佳博士编)作的序,题为《从热爱文学到信仰文学》;二是为这两年的文章结集《随心集》(北京三联)作的序,题为《从“作文”时代到“随心”时代》。前序的意思容易明了,无需解释。后序则须作几句说明:我以往的著述可以说是“作文”,既是“作”,总难免有刻意建构的痕迹。现在“随心”则是无腔无调、无相无姿的心灵诉说,是心中流出,不是笔端所“作”。这部《教育论语》也属这种性质,即并非刻意建构,而是随心而论,就像一部读书心得和上学笔记。但就主题而言,则又可以加上一个精神走向性的题目,这一题目便是《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这两个概念的内涵都极为丰富,从教育学上说,工具理性是指知识,指数据,指逻辑,指人之外的物理、业理、原理等等,而价值理性则是指“人”本身的真、善、美等主体价值。两种理性都重要,但价值理性应是第一位。如果说“智育”的重心是培育工具理性,那么,德育、美育、体育乃至整个教育的要义则应是培育价值理性。当下的地球正在向物质倾斜,向工具理性倾斜。这是上世纪后期至本世纪初的世界性“文化偏至”,与一百年前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中所批评的偏向相似。这部《教育论语》虽是“论述”但并非空谈,便是它带有历史具体性与历史针对性,所强调的是价值理性的教育,也就是全面优秀人性的塑造和整体生命质量的提升。不过,强调之下,也不忽视工具理性的培育,即不忽视认知能力的生长与专业技能的训练。逻辑、程序、判断、专业技能等均属工具理性,“五四”新文化运动一大历史功绩是它发现中国逻辑文化即工具理性的阙如,所以,才有“科学”的呼唤,才有八十多年来“知识就是力量”的呐喊。这全然没有错。但在电脑程序和经济数字统治一切的当今时代里,我们则不能不与时代潮流保持批判性的距离,把教育的重心拉回到价值理性的关注上。
从严格的意义上说,中国并没有宗教。从宽松的意义上说,中国的儒与道,乃是半宗教半哲学。在中国的大文化系统里,有意志、有人格的神始终不在场。虽然上帝缺席,但中国人不能没有信仰和敬畏,所以近代的贤者们才想出“以道德代宗教”(章太炎)或“以美育代宗教”(蔡元培)等命题,其指归也正是要以价值理性来代替宗教理性。我的《教育论语》其主题与近代先贤们的大思路相通,关切的也是价值理性的培养。这不一定是教育真理,但可供献身于教育事业的老师们和其他教育工作者们讨论。
谢谢孙汉生先生和福建教育出版社,谢谢打印这一书稿的黎明大学的执教朋友。
二〇一二年七月十七日
《教育论语》简介
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著名作家、学者刘再复于二十二年前出国之后担任过芝加哥大学、科罗拉多大学(美国)、斯德哥尔摩大学(瑞典)、卑斯大学(加拿大)、城市大学(香港)、中央大学、东海大学(台湾)的客座教授并访问过四十多所海外大学,熟知西方教育状况。而他的女儿刘剑梅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博士之后便到马里兰大学担任助理教授与副教授,从事教育已13年,写过《我在美国的教学生涯》。他们父女俩在自己的著作和许多散文中表述过对教育的见解。这些见解的基本点,是强调教育应当以培育人的生命质量即全面、健康、优秀的人性为第一目的,而不是以训练生存技能即职业技能为第一目的;此外,他们还对中西方教育的长处短处进行比较,认为中国的长处是重视基础教育和系统教育,但缺少“自我发现”的空间,而美国教育则相反,它提供学生许多“自我发展”的空间,但缺少基础教育。中国的传统教育一向具有德育、智育、体育三维空间,而美国只有智与体二维,缺少“德育”一维,可惜中国的德育一维后来被政治意识形态所替代而狭窄化。刘氏父女认为,中国教育今后的发展,应吸收传统的教育资源,把孔夫子的“学为人”进行现代提升,并吸收西方教育注重学生“自我发现”的优点,从而走出中国自己的教育道路。《教育论语》一书,刘氏父女通过对话展开自己的观点,并收入二十年来他们俩有关教育的文章,还兼收刘再复与李泽厚的多次有关教育的对话。此书将有益于我国教育界开阔视野和提升教育境界。
注:《教育论语》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基本内涵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基本内涵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感性具体和理性具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