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层置物架柱状上皮根据其所在的部位功能的不同表面有哪些特化

上皮组织试题
 护理学专业
安徽电大淮北分校
课 程 辅 导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上皮组织
模拟题及参考答案
一、 填空题
同一上皮细胞的两个面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一定的差异,从而使上皮具有_______。其中,朝向深部结缔组织的一面为_______,而朝向体表或有腔器官腔面的一面是_______。
2.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中,_______细胞和_______细胞的顶部可到达腔面,其中_______细胞的游离面有纤毛。
3. 变移上皮的特点是细胞的_______和_______可随所在器官的收缩和扩张而变化,最表层的细胞称_______。
4. 基膜位于_______和_______之间。电镜下,可分为_______和_______两部分,它们分别由_______和_______产生。
5. 上皮组织中无_______结构,其营养供应和废物排出均依赖于_______。
复层扁平上皮的特点是:由多层细胞构成,表层细胞的形态为_______,中间层细胞的形态为_______,基底层细胞呈_______,其中_______细胞不断脱落,由_______细胞分裂增殖来补充。
7. 小肠单层柱状上皮主要由_______细胞和_______细胞组成,后者呈高脚酒杯状,主要有_______功能,在其细胞顶部胞质中充满了_______。
二、 选择题
1. 下列哪一项不是上皮组织的特点( )
A. 包括覆上皮和腺上皮
B. 分布于体表及有腔器官的腔面
C. 含丰富血管、神经
D. 具有保护作用
E. 有些具有感觉功能
2. 对纹状缘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 分布于小肠上皮及肾小管上皮中
B. 是上皮细胞基底面的特化结构
C. 可扩大接触面积
D. 光镜下可清晰分辨其组成成分
E. 该结构有清除细菌的作用
3. 哪些部位不能见到内皮( )
A. 毛细血管腔面
B. 心脏腔面
C. 心包腔内表面
D. 动脉内表面
E. 淋巴管内表面
哪一种上皮的组成细胞均可与体表或腔面相接触( )
A. 食管上皮
B. 小肠上皮
C. 气管上皮
D. 皮肤表皮
E. 膀胱上皮
5. 下列哪一项不是变移上皮的特点?( )
A. 分布于大部分泌尿管道的腔面
B. 表层细胞可有双核
C. 表层的一个细胞可覆盖中间层的几个细胞
D. 上皮与结缔组织的连接面常凹凸不平
E. 上皮细胞形态常随所在器官的功能状态而变化
以下对小肠单层柱状上皮的描述中,哪一项错误?( )
A. 部分细胞呈柱状
B. 所有组成细胞均位于基膜上
C. 细胞核均靠近基底部
D. 细胞游离面胞质中均有粘原颗粒
E. 细胞侧面近顶部处有紧密连接
以下对单层扁平上皮的描述中,哪一项错误?( )
A. 正面看细胞呈多边形
B. 细胞之间呈锯齿状嵌合
C. 细胞有核处稍厚其它部位很薄
D. 通过基膜与基部结缔组织相贴
E. 仅为内皮和间皮两种类型
8.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的特点是( )
A. 组成细胞包括锥体细胞,梭形细胞及柱状细胞三种
B. 上述细胞基底部位于基膜上,游离面伸达腔面
C. 游离面均有纤毛结构
D. 组成细胞的核高低不等,不在同一平面上
E. 分布于消化和呼吸管道的腔面
9. 下列哪一项不是复层扁平上皮的特点?(
A. 由多层细胞组成
B. 表层细胞为扁平形
C. 表层细胞会不断脱落
D. 中间层为多边形细胞
E. 基底层细胞胞质嗜酸性较强
以下关于微绒毛的描述中,哪一项正确?( )
A. 光镜下清晰可见
B. 电镜下可见其表面为细胞膜,内有微管
C. 微绒毛能向某一方向规律摆动
D. 微绒毛之间以紧密连接相连
E. 微绒毛与细胞的吸收机能有关
11. 以下那种类型上皮各处的厚度不等?( )
A. 单层柱状上皮
B. 复层扁平上皮
C.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12. 上皮细胞侧面不具有哪一种细胞连接?(
A. 中间连接
D. 紧密连接
E. 缝隙连接
13. 以下对于基膜的描述中,哪一项错误?(
A. 位于所有上皮与结缔组织连接面
B. 所有组成成分均由上皮细胞产生
C. 不同上皮的基膜厚薄不同
D. 由基板和网板组成
E. 网板含有网状纤维和基质两种成分
14. 以下对于质膜内褶的描述中,哪一项错误?( )
A. 位于上皮细胞的基底面
B. 是细胞膜向内折叠而形成的结构
内褶间胞质中分布着较多的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
D. 此结构扩大了基底部的表面积
E. 此结构与离子及水运输有关
15. 上皮细胞基底面没有哪种结构?( )
A. 质膜内褶
B. 缝隙连接
三、名词解释
1. 微绒毛
一、填空题
1. 极性、基底面、游离面2. 柱状、杯状、柱状3.
形状、层数、盖细胞4. 上皮细胞基底面、结缔组织、基板、网板、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5. 血管、
深部结缔组织内毛细血管6. 扁平形、多边形、矮柱状、表层、基底层7.
柱状、杯状、分泌、粘原颗粒
二 选择题(A型题)
1. 正确答案C 题解:上皮组织中可有神经末梢, 但一般无血管.2. 正确答案C
题解:纹状缘只分布在小肠上皮, 位于上皮游离面,是细胞扩大表面积的方式。电镜下才可分辨其组成。3. 正确答案C
题解:心包腔内表面分布的是间皮。4. 正确答案B
题解:其余备选答案均为复层上皮,只有表层细胞与腔面接触;C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组成细胞中只有两种能与腔面接触。5. 正确答案D
6. 正确答案D 题解:仅杯状细胞游离面胞质中有粘原颗粒。7. 正确答案E
题解:单层扁平上皮除内皮和间皮外还包括分布于身体其它部位的上皮,如肾小囊壁层上皮。8. 正确答案D
题解: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组成细胞包括四种,A中少杯状细胞;四种细胞中只有柱状细胞和杯状细胞游离面能到达腔面,只有柱状细胞游离面有纤毛;消化道腔面分布的是单层柱状上皮。9.
正确答案E 题解:复层扁平上皮基底层胞质为强嗜碱性。 10. 正确答案E
题解:微绒毛只有在电镜下才能分辨;其表面为细胞膜,内为含微丝的胞质;微绒毛不能定向摆动;微绒毛之间无任何细胞连接。11.
正确答案B12. 正确答案C 题解:半桥粒存在于上皮细胞基底部。13. 正确答案B
题解:基膜包括基板和网板,分别由上皮细胞和结缔组织细胞产生。14. 正确答案C
题解:质膜内褶间分布的细胞器为线粒体。15. 正确答案B 题解:缝隙连接存在于细胞侧面。
三、名词解释
1. 微绒毛
答:定义: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结构:电镜下,微绒毛表面为细胞膜,中轴为细胞质,内含纵行微丝。功能:微绒毛可扩大细胞表面接触面积。吸收功能活跃的上皮细胞,表面微绒毛较发达。
2. 内皮 答:分布于心脏、血管、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3. 桥粒
答:常位于上皮细胞侧面,连接区相邻细胞间有20~30nm的间隙,内含低密度丝状物;细胞膜胞质面有致密物质构成的附着板,其上有张力丝附着。4.
答:位于上皮细胞基底面与结缔组织间的膜状结构,不同上皮厚薄不一。电镜下:近上皮处为基板,下方为网板,二者分别由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产生。具有支持连接作用,亦是物质通透的半透膜。
本页制作:王存午幻灯片放映
普 通 动 物 学
&炭疽杆菌&
&在人类炭疽的感染率相对...&
原核生物界 Monera
原生生物界 Protista
真菌界 Fungi
植物界 Plantae
动物界 Aminalia
立克次氏体
人在生物界中的分类位置
第一章 原生动物门& (Protozoa)
第一节 代表动物-大草履虫
1.2 形态结构:
第二节 原生动物门的分类
一、鞭毛虫纲(Mastigophora)
2. 主要特征:
2.2 营养方式:
2.3 繁殖:
3. 重要类群:
二、肉足虫纲(Sacrodina)
&溶胶质、凝胶质:原生动物门...&
1.2 伪足:
1.3 吞噬作用、胞饮作用
2. 主要特征:
&轴伪足:伪足细长,其中...&
&2.4 虫体有的裸露...&
2.5 营养方式:
2.6 生殖:
3. 主要类群;
三、孢子虫纲(Sporozoa)
&3.4 营养方式:异养...&
&3.6 生活史复杂,有...&
3. 重要类群
四、纤毛虫纲(Ciliata)
2. 主要特征:
&2.2 核和胞质高度...&
&2.3 营养方式:吞噬营养...&
&2.4 生殖&
&2.5 生活环境&
第三节 原生动物的主要特征
&运动胞器:鞭毛、纤毛、伪足&
二、运动方式
2.鞭毛(或纤毛)运动:
1.植物性营养(光合营养):
2.动物性营养(吞噬营养):
3.腐生性营养(渗透营养):
六、应激性
7.1 无性生殖:
7.2 有性生殖:
八、包囊和卵囊的形成
十、生活环境:
第四节& 原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第四节& 原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第五节& 系统发展
第五节& 系统发展
第五节& 系统发展
本章要点:
第二节 腔肠动物分类
一、水螅纲(Hydrozoa)
1.代表动物:薮枝虫
薮枝虫及其生活史
2. 水螅纲主要特征
水螅纲主要特征
3. 水螅纲主要种类
二、钵水母纲(Scyphozoa)
1.代表动物--海月水母
海月水母的生活史
2. 钵水母纲主要特征
3.钵水母纲主要种类
钵水母纲经济价值
三、珊瑚纲(Anthozoa)
1. 代表动物--海葵
海葵的生殖
2. 珊瑚纲主要特征
3. 常见种类
4. 珊瑚礁和珊瑚岛的形成
第三节 腔肠动物门的特征
第三节 腔肠动物门的特征
第三节 腔肠动物门的特征
第三节 腔肠动物门的特征
第三节 腔肠动物门的特征
五、基本体形
第三节 腔肠动物门的特征
第四节 腔肠动物的系统发展
第四节 腔肠动物的系统发展
第五章& 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
第一节 代表动物——三角涡虫(Dugesia)
代表动物——三角涡虫
涡虫的外形图
1.2 内部构造
涡虫体壁横切图
涡虫体壁纵切图
1.2.1 皮肌囊:
涡虫结构图
涡虫消化系统图
1.2.2 消化系统
1.2.3& 呼吸、循环
1.2.4 排泄系统
涡虫的排泄系统图
焰细胞放大
焰细胞放大
焰细胞原理
涡虫神经系统图
1.2.5 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1.2.6 生殖系统
涡虫生殖系统图
涡虫生殖系统图
代表动物——三角涡虫
涡虫再生图
第二节 扁形动物门分类
一、涡虫纲(Turbellaria)
涡虫纲主要特征
涡虫纲主要特征
涡虫纲主要特征
螺旋卵裂图
牟勒氏幼虫
牟勒氏幼虫:
涡虫纲主要特征
涡虫纲类群
涡虫肠结构
二、吸虫纲(Trematoda)
1. 代表动物——华枝睾吸虫
&华枝睾吸虫及其雌性生殖放大
1. 代表动物——华枝睾吸虫
1. 代表动物——华枝睾吸虫
1. 代表动物——华枝睾吸虫
1. 代表动物——华枝睾吸虫
1. 代表动物——华枝睾吸虫
1. 代表动物——华枝睾吸虫
华枝睾吸虫生活史
2. 吸虫纲主要特征
3.吸虫纲主要种类
肝片吸虫生活史
姜片虫生活史
血吸虫生活史
血吸虫生活史
血吸虫路径
血吸虫病人
三、绦虫纲(Cestoida)
1. 代表动物——猪带绦虫
1. 代表动物——猪带绦虫
代表动物——猪带绦虫
1. 代表动物——猪带绦虫
1. 代表动物——猪带绦虫
1. 代表动物——猪带绦虫
猪带绦虫生活史
绦虫生活史
&眼球玻璃体内的囊尾蚴&
2. 主要特征
细棘绦虫图
&包虫病棘球蚴&
第三节& 门的主要特征
门的主要特征
门的主要特征
门的主要特征
门的主要特征
门的主要特征
门的主要特征
门的主要特征
门的主要特征
门的主要特征
第四节& 扁形动物的系统发展
第四节& 扁形动物的系统发展
第六章& 假体腔动物(Pseudocoelomata)
第一节& 代表动物——人蛔虫(Ascaris lumbricoides)
人蛔虫的前端
&&&&&&&&&&&&&
蛔虫角质膜结构
人蛔虫的横切面
蛔虫肌细胞
人蛔虫的横切面
人蛔虫的横切面
蛔虫消化系统
2.2 消化系统
线虫的肠上皮
2.3 呼吸系统
2.4 排泄系统
2.5 神经系统
蛔虫的神经系统图
2.6 生殖和发育
人蛔虫的横切面
蛔虫的生殖系统
蛔虫的交接刺
人蛔虫生活史
人蛔虫生活史
正在发育的蛔虫卵
感染性蛔虫卵
蛔虫吸食食糜
第二节 线虫动物门类群
第三节 习见线虫
(Trichuris trichiura)
旋毛虫囊胞
(Enterubius vermicularis)
人蛔虫(Ascaris
lumbricoides)
十二指肠钩虫(Ancylostoma
duodenale)
美洲板口钩虫(Necator americanus)
粪类圆线虫(Strongyloides
stercoralis)
斑氏丝虫(Wuchereria
bancrofti)
丝虫成虫图
感染性蚴从蚊喙逸出
象皮肿病人
小麦线虫(Anguina tritici)
第四节 寄生虫对寄生生活的适应性
寄生虫对寄生生活的适应性
第四节 线虫动物门主要特征
&2. 原体腔
假体腔的位置
线虫三胚层
3. 发育完善的消化管
4. 排泄器官
线虫的排泄系统
6. 神经与感官
&轮虫动物门 (Rotifera)
旋轮虫(Philodina)
轮虫的纤毛冠
1.2 躯干部
2. 内部构造
轮虫咀嚼器
2.2 排泄系统
旋轮虫(Philodina)
2.3 生殖和发育
2.5 神经系统和感官
二、生殖周期
&假体腔动物的系统发生
腹毛动物门、轮虫动物门
第七章& 环节动物门(Annelida)
第一节 代表动物——环毛蚓(Pheretima)
1.2 内部构造
环毛蚓运动
环毛蚓的消化系统
1.2.2 消化系统
中肠(内胚层)
后肠(外胚层)
1.2.3 循环系统
血循环途径:
1.2.4 呼吸系统
1.2.5 排泄器官
1.2.6 神经系统
&感觉器官不发达&
1.2.7 生殖系统
第二节 环节动物门特征
2. 分节方式
3. 分节现象的起源
二、次生体腔
次生体腔的意义
&同律分节和真体腔的形成
三、运动器官
&多毛类的疣足
四、循环系统
2. 循环系统构成
3. 血液循环大致途径
五、消化系统
六、排泄系统
后肾管结构
七、神经系统
八、生殖与发育
九、担轮幼虫
§2& 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类群
一、多毛纲——具附肢的海洋环节动物:
2. 主要特征:
2.2 疣足:双叶型
2.3 消化系统简单。
2.4 闭管式循环系统
2.5 后肾管
2.6 索式神经系统,感官发达
2.7 生殖和发育:
2.8 多型现象:
莲花管虫Chone sp.
石管虫protula magnifica
印度光缨虫
石管虫sabella sp.
二、寡毛纲—
医蛭腹面观
2. 主要特征:
2.2 消化系统
2.3 循环系统
2.4 呼吸系统和排泄器官
2.5 生殖和发育
&§3& 环节动物的系统发展
&本章要点:
第八章& 软体动物门(Mollusca)-----不分体节的真体腔动物
§1 代表动物-----无齿蚌
第一节 代表动物——无齿蚌
无齿蚌的外形及右壳的内面观
无齿蚌的结构
无齿蚌的结构
1.2 内部构造
无齿蚌的呼吸系统
1.2.5 呼吸器官——瓣鳃
无齿蚌的呼吸系统-呼吸途径
②呼吸途径
1.2.6 循环系统:开管式
无齿蚌的血循环图解
1.2.7 排泄器官
瓣鳃类的围心腔与肾的横断面图解
1.2.8 神经系统
无齿蚌的神经系统模式图
无齿蚌的神经系统模式图
1.2.9 生殖系统和个体发育
珍珠的形成
§2& 软体动物门分类
一、单板纲
二、多板纲
石鳖的神经系统
石鳖的担轮幼虫
多板纲种类
三、无板纲
四、腹足纲
1. 代表动物——圆田螺
圆田螺的外形
1. 代表动物——圆田螺
&1.2 内部构造
圆田螺的内部结构
1.2 内部构造
圆田螺的内部结构
圆田螺的内部结构
圆田螺的内部结构
圆田螺的神经
圆田螺的内部结构
2. 腹足纲主要特征
腹足类爬行
腹足纲主要特征
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
沙蚕的担轮幼虫
3. 身体不对称的起源
腹足类的面盘幼虫
五、双壳纲
双壳纲主要特征
双壳纲主要特征:
双壳纲主要特征
瓣鳃类各种鳃
双壳纲主要特征
担轮幼虫、面盘幼虫和钩介幼虫
六、掘足纲
七、头足纲
乌贼的外形
1. 代表动物——乌贼
乌贼的外形
乌贼的色素细胞
乌贼的内骨骼
③ 消化系统
乌贼的消化系统
④ 呼吸器官
乌贼的外形
⑤ 循环系统
乌贼的循环系统
⑥ 排泄系统
乌贼的排泄系统
十腕目的循环及排泄系统
⑦ 神经系统
⑦ 神经系统
乌贼的中枢神经系统
⑧ 生殖系统
乌贼的生殖系统
2. 头足纲主要特征
§3&& 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二、外套膜
2. 外套膜功能
四、消化系统与取食
五、鳃与呼吸器官
六、体腔与循环系统
开管式循环系统
七、肾脏与排泄器官
八、神经系统和感官
九、生殖与发育
§4& 软体动物门的系统发展
第九章& 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第一节 代表动物——日本沼虾
双枝型节肢模式图
第二步足附肢
1.2 内部构造
1.2.1 消化系统:
1.2.2 循环系统:开管式
1.2.3 呼吸系统:
1.2.4 排泄系统
1.2.5 神经系统:
1.2.6 生殖系统
如何区分雌雄?
§2& 节肢动物门的分类
一、肢口纲(merostomata)
二、蛛形纲(arachnida)
三、甲壳纲(Crustacea)
2. 甲壳纲主要特征
甲壳纲主要特征
甲壳纲磨胃
甲壳纲主要特征
虾类循环系统
甲壳纲主要特征
叶鳃和丝鳃
甲壳纲主要特征
甲壳动物的幼体
3. 重要类群:
四、唇足纲(Chilopoda)
五、倍足纲(Diplopoda)
六、昆虫纲(Insecta)
中华稻蝗外型模式图
中华稻蝗的口器
1.1.2 胸部:
中华稻蝗外型模式图
1.1.3 腹部
中华稻蝗外型模式图
1.2 内部构造
1.2.1 消化系统
1.2.2&排泄系统
1.2.3 混合体腔(血体腔):
循环途径:
1.2.4 呼吸系统:非常发达
1.2.5 感觉器官:十分发达
1.2.6 神经系统:
1.2.7 生殖系统
1.2.8 变态
2. 主要特征:
2.1.2 胸部:
2.1.3 腹部
2.2 内部构造
2.2.2 排泄系统
2.2.3& 呼吸、循环
2.2.4 感觉器官
2.2.5 神经系统
2.2.6 发育
3. 重要类群
§3& 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一、异律分节和身体分部
二、发达坚厚的外骨骼
2. 蜕皮现象:
三、混合体腔
四、高效的呼吸器官——气管
五、灵敏的感觉器和发达的神经系统
六、肌肉组织
七、分节的附肢——节肢
八、独特的消化系统
九、排泄器官
§4& 节肢动物的系统发展
第十章 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
棘皮动物门
第十一章 半索动物门
§1代表动物——柱头虫
柱头虫的身体结构
柱头虫的洞穴
2. 主要特征
柱头虫的表皮
柱头虫身体前端纵剖
2.2 消化和呼吸
2.3 循环和排泄
2.5 生殖和发育
柱头虫生殖
§2& 半索动物门分类
一、肠鳃纲:柱头虫
二、羽鳃纲
§3半索动物门主要特征
§3& 半索动物在动物界的位置
一、与脊索动物相似的特征
二、与非脊索动物相似的特征:
三、与棘皮动物的亲缘关系更近:
无脊椎动物总结
§1& 无脊椎动物一般构造和生理
一、对称即体制
一、对称即体制
&一、对称即体制
体制的演化
二、胚层:
三、体腔(消化管与体壁之间的腔):
&同律分节和真体腔的形成
&混合体腔&
四、体节和身体分部
&同律分节&
同律分节和异律分节
五、体表和骨骼
海绵动物:石灰质或硅质骨针,海绵丝
腔肠动物:角质或石灰质(珊瑚虫)的骨骼
&4.扁形动物:纤毛,寄生种类...&
&8.节肢动物:几丁质的外骨骼,有...&
&半索动物:口索(不是脊索,是...&
六、运动器官、肌肉和附肢:
原生动物的运动胞器
腔肠动物运动
&4.扁形动物:皮肌囊。自由生活...&
扁形动物运动
原腔动物运动
&6.环节动物:具疣足和刚毛...&
环节动物的运动
节肢动物的运动
&8.软体动物:一般不活泼,成虫...&
软体动物运动
棘皮动物运动
七、消化系统
原生动物门
消化胞器食物泡
&4.扁形动物:消化循环&
扁形动物:消化循环腔
&环节动物&
&8.棘皮动物&
棘皮动物门
八、呼吸和排泄:
&4.扁形动物&
&6.环节动物:后肾管(两端...&
环节动物排泄系统
软体动物排泄系统
&8.节肢动物:体腔管(绿腺、颚腺...&
节肢动物门
棘皮动物门半索动物门
呼吸系统:
&4、棘皮动物:管足和皮鳃(有...&
棘皮动物门半索动物门
九、循环系统:
十、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神经系统:
感官系统:
十一、生殖系统和生殖:
十二、发育:
&2.原口动物:扁形动物、原腔动物...&
&§2& 无脊椎动物的进化
一、原生动物的起源和发展:
第五节& 系统发展
二、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原肠虫、吞噬虫
三、海绵动物的系统发展:由鞭毛纲领鞭毛虫的群体进化而来&&&&& 侧生动物
第四节 腔肠动物的系统发展
五、扁形动物的系统发展:
六、原腔动物的系统发展:
七、环节动物的系统发展:
八、软体动物的系统发展:
九、节肢动物的系统发展:
十、棘皮动物、半索动物的系统发展:
半索动物门
&第十二章 脊索动物门
§1& 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脊索(notochord)
脊索动物与无脊椎动物构造模式比较图
2.背神经管
脊索动物与无脊椎动物构造模式比较图
脊索动物与无脊椎动物构造模式比较图
4.脊索动物门的其它共同特征
二、脊索的出现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2& 脊索动物门的分类
一、尾索动物亚门
1. 代表动物----柄海鞘
1.2 内部构造
1.2.1 体壁:
1.2.2 消化和呼吸
柄海鞘内部解剖
1.2.3 循环方式和排泄器官
1.2.4 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均退化
柄海鞘内部解剖
1.2.5 生殖系统
1.3& 幼体及逆行变态
1.3.1 幼体具有脊索动物的三个主要特征
1.3.2 海鞘的变态
3. 尾索动物亚门的主要特征
二、头索动物亚门
(Subphylum Cephalochordata)
2. 代表动物----文昌鱼
2.1 外形和生活方式
文昌鱼全形
2.2 内部构造
2.2.1 皮肤
文昌鱼结构
文昌鱼剖面
文昌鱼结构
2.2.3 肌肉
2.2.4 消化和吸收
文昌鱼剖面
2.2.5血液循环
2.2.6排泄器官
文昌鱼的肾
2.2.7神经系统
2.2.8 生殖系统
文昌鱼横切面
过口笠部切面
过咽部切面
过肠部切面
3. 在进化中的意义
三、脊椎动物亚门(Subphylum
Vertebrata)
2. 主要特征
脊椎动物的主要结构
3. 脊索动物类群常用名词:
脊索动物门的起源与进化:
本章要点:
棘皮动物门简介
§1& 代表动物——海盘车
一、外部形态
海盘车的叉和棘
二、内部构造
海星体壁切面
2. 体腔:次生体腔发达
&体腔的一部分形成水管系和围...&
3. 消化系统
海星体盘及腕的纵切
海星的内部构造
4. 海星的水管系统
4. 水管系统(步管系统)
海星身体构造模式图
5. 围血系统
海星的血系统及围血系统
7. 呼吸和排泄
8. 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海星的神经系统
9. 生殖和个体发育
棘皮动物的发育
海星的个体发育
10. 再生能力强
§2& 棘皮动物的分类
一、有柄亚门
二、游移亚门
1. 海星纲(Asteroidea)
海星纲习见种类
2. 海胆纲(Echinoidea)
海胆主要结构
海胆身体模式构造
海胆纲习见种类
3. 蛇尾纲(Ophiuroidea)
蛇尾纲习见种类
4. 海参纲(Holothuroidea)
海参身体模式构造
环形花海参
5. 海百合纲(Crinoidea)
§3 棘皮动物门的特征
原口动物与后口动物
一、次生性五辐射对称
二、次生体腔发达
四、水管系和管足
五、神经系统和感官不发达
六、生殖发育
本章要点:
无脊椎动物总结
&七、消化系统&
第十四章 圆口纲(Cyclosyomata)
§1& 圆口纲的主要特征
圆口纲主要特征
圆口纲动物
七鳃鳗的眼
七鳃鳗成幼体过咽横切及呼吸时的水流方向
二、构造特征
七鳃鳗的矢切面
二、构造特征
七鳃鳗的脑
二、构造特征
七鳃鳗的尿殖窦
2. 特化性特征
2. 特化性特征
七鳃鳗和盲鳗的头部腹面及鳃囊
§2& 原口纲的分类
圆口纲的生态
第十五章& 鱼纲(Pisces)
§1& 鱼纲的主要特征
一、鱼类的主要特征
二、鱼类的结构
鱼类的体轴
1.2&分界线
&P.:协助平衡鱼体...&
几种鱼类的胸鳍
1.4上、下颌
2.2.1 盾鳞
2.2.2& 硬鳞
2.2.3& 骨鳞
圆鳞(cycloid scale)
3.1 中轴骨骼
3.1.2 脊柱
3.1.3 肋骨
3.2 附肢骨骼
3.2.2 偶鳍骨骼:
4.1 躯干肌和尾部肌肉
4.2 头部肌肉
4.3 发电器官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0967.htm');" id=PPTL 消化管: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0969.htm');" id=PPTL.3 鳃耙: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0971.htm');" id=PPTL.4 消化道长短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0972.htm');" id=PPTL.5 幽门盲囊
幽门盲囊图000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0974.htm');" id=PPTL.6 螺旋瓣: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0975.htm');" id=PPTL 消化腺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0980.htm');" id=PPTL 鳃:鳃丝起源于外胚层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0987.htm');" id=PPTL 呼吸方式: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0988.htm');" id=PPTL 鳔: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0989.htm');" id=PPTL.1 结构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0992.htm');" id=PPTL.2 作用
&③&韦伯氏器:鲤科鱼类...&
动脉圆锥: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1002.htm');" id=PPTL 血液循环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1004.htm');" id=PPTL 组织液和淋巴液
8. 神经和感觉器官:
中枢神经系统
鲤鱼的脑和脑神经
外周神经系统
白鲢脑神经
3.植物性神经系统
4.感觉器官
罗伦氏壶腹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1030.htm');" id=PPTL 渗透压的调节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1032.htm');" id=PPTL.2 海产硬骨鱼类渗透压的调节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1033.htm');" id=PPTL.3 软骨鱼类渗透压的调节
10. 生殖和发育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1035.htm');" id=PPTL 受精和发育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1036.htm');" id=PPTL 鱼卵
§2& 鱼类的分类
一、软骨鱼类(Chondrichthyes)P386
&⑤尾常为歪形尾&
二、硬骨鱼类(Osteichthyes)
本章要点:
&鱼对水说:你看不到我的...&
第十六章& 两栖纲(Amphibia)
§1 水生到陆生的转变
一、水陆环境的主要差异:
二、由水生过渡到陆生所面临的主要矛盾
三、两栖类对陆生的初步适应和不完善性
四、两栖类在系统演化中的进步性特征
&古总鳍鱼类与鱼头螈前肢骨的比较
§2& 主要特征
二、形态结构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1066.htm');" id=PPTL 体分头、躯干、尾、四肢
&⑤具鼓膜:感受声波&
两栖动物的头部和咽腔
几种蛙的声囊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1070.htm');" id=PPTL 附肢两对,有些种类退化。
2. 两栖类的皮肤: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1072.htm');" id=PPTL 表皮:角质层、生发层
两栖动物的皮肤和色素细胞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1074.htm');" id=PPTL 真皮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1075.htm');" id=PPTL色素细胞
3. 骨骼系统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1077.htm');" id=PPTL 头骨:脑颅、咽颅
&④舌弓上部的舌颌骨已转化...&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1079.htm');" id=PPTL 脊柱:
两栖类的骨骼系统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1081.htm');" id=PPTL.2 陆生脊椎动物脊椎骨的典型结构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1082.htm');" id=PPTL.3 椎体的形状:
② 前凹型椎体(proelous)
③ 后凹型椎体(opisthoclous)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1085.htm');" id=PPTL 带骨和肢骨
两栖类的骨骼系统
4. 肌肉系统
蛙的肌肉系统背面观
蛙的肌肉系统腹面观
5. 消化系统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1091.htm');" id=PPTL 消化管:口腔、食道、胃、肠、泄殖腔
两栖动物的头部和咽腔
两栖动物的捕食和牙齿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1094.htm');" id=PPTL.2 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1095.htm');" id=PPTL.3 各消化器官的内壁...&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1096.htm');" id=PPTL 消化腺
蛙的内脏解剖
6. 呼吸系统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1099.htm');" id=PPTL 登陆以后以肺呼吸——陆生脊椎动物的重要特征
两栖动物 的呼吸系统
口咽式呼吸
蛙蟾类的呼吸动作
7. 循环系统:不完全的双循环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1104.htm');" id=PPTL 血管系统:
蛙蟾类的心脏及动脉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1106.htm');" id=PPTL 淋巴系统
蛙的淋巴心
8. 排泄系统
中肾的结构
蟾蜍的泄殖系统
9. 神经系统
蛙蟾类的脑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1113.htm');" id=PPTL 脊髓除有背中沟外,...&
10. 感觉器官
肥螈体表的侧线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1116.htm');" id=PPTL 视觉器官
两栖动物的眼及视觉调节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1118.htm');" id=PPTL 嗅觉器官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1119.htm');" id=PPTL 听觉器官:
两栖动物的听觉器官
11. 生殖系统
蟾蜍的泄殖系统
&鱼对水说:你看不到我的...&
第十七章& 爬行纲(Reptilia)
§1& 主要特征
一、羊膜卵及其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羊膜动物胚膜发生各
羊膜卵特点
二、爬行类的器官、系统结构主要特征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1138.htm');" id=PPTL 基本体型
爬行动物皮肤腺
爬行动物的皮肤及鳞片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1145.htm');" id=PPTL 蜕皮现象
3. 骨骼系统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1147.htm');" id=PPTL 中轴骨骼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1148.htm');" id=PPTL.2 高颅型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1149.htm');" id=PPTL.3 单枚枕髁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1150.htm');" id=PPTL.4 次生腭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1151.htm');" id=PPTL.5 颞孔(颞窝)
&根据头骨上颞孔的有无及...&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1155.htm');" id=PPTL.6 眶间隔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1156.htm');" id=PPTL.7 下颌由关节骨和膜骨组成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1157.htm');" id=PPTL.8 脊柱
&腰椎:有发达的肋骨&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1162.htm');" id=PPTL 附肢骨骼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1164.htm');" id=PPTL.2 腰带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1166.htm');" id=PPTL.3 指(趾)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1167.htm');" id=PPTL.4 肩带和腰带
4. 肌肉系统
5. 消化系统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1172.htm');" id=PPTL口腔腺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1174.htm');" id=PPTL舌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1175.htm');" id=PPTL 牙齿有各种型式:
①& 端生齿
②& 同型齿: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1181.htm');" id=PPTL 大肠开口于泄殖腔,大肠...&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1182.htm');" id=PPTL 大、小肠交界处为盲肠...&
6. 呼吸系统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1185.htm');" id=PPTL 呼吸方式:
7. 循环系统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1191.htm');" id=PPTL 不完全的双循环:心室中开始出现左右分隔,但不完全;
8. 排泄系统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1196.htm');" id=PPTL 泄殖腔腹面有膀胱(尿囊膀胱...&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1197.htm');" id=PPTL 某些种类具特殊的排...&
9. 神经系统
10. 感觉器官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1204.htm');" id=PPTL 嗅觉:鼻甲骨、犁鼻器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1205.htm');" id=PPTL 视觉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1208.htm');" id=PPTL 听觉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1211.htm');" id=PPTL 红外线感受器
11. 生殖系统
第十八章& 鸟纲(Aves)
§1& 主要特征
&鸟类在系统演化中的进步性特征
一、恒温及其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二、鸟类器官系统结构特征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1230.htm');" id=PPTL 鸟类皮肤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1232.htm');" id=PPTL 鸟类具有由表皮衍生的多种角质物,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1233.htm');" id=PPTL.1 着生方式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1234.htm');" id=PPTL.2 根据羽毛的构造和功能分类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1239.htm');" id=PPTL.3 换羽:
3. 骨骼系统
3. 骨骼系统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1242.htm');" id=PPTL 脊柱及胸骨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1243.htm');" id=PPTL.2 胸椎: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1244.htm');" id=PPTL.3 腰椎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1245.htm');" id=PPTL.4 荐椎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1246.htm');" id=PPTL.5 尾椎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1247.htm');" id=PPTL 头骨: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1249.htm');" id=PPTL 带骨和肢骨:也有愈合和变形现象。
4. 肌肉——有许多适应飞翔的特征。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1256.htm');" id=PPTL 后肢肌肉也比较发达...&
5. 消化系统:鸟类的消化能力很强。
家鸽的消化系统
家鸽泄殖腔纵切模式图
6. 呼吸系统:十分发达。
气体交换途径:
&腹气囊(2&
&&& 气囊的作用: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1271.htm');" id=PPTL 鸣管
7. 循环系统
8. 排泄系统
9. 生殖系统
10. 神经系统和感官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1286.htm');" id=PPTL 感官
② 具单一的听骨(耳柱骨)和雏形的外耳道
③ 三个鼻甲,但嗅觉退化。
二、 鸟的生态类群
1. 鸟的生态类群——游禽类:
2. 鸟的生态类群——涉禽类:
3. 鸟的生态类群——陆禽类:
4. 鸟的生态类群——猛禽类:
5. 鸟的生态类群——攀禽类:
6. 鸟的生态类群——鸣禽类:
7. 鸟的生态类群——走禽类:鸵鸟
8. 鸟的生态类群——游禽类:企鹅
本章要点:
第十九章& 哺乳纲(Mammalia)
§1& 主要特征
&④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
哺乳类适应陆生生活的特征
一、胎生、哺乳及其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 哺乳类胎盘结构模式图
各种类型的胎盘
胎生(vivipary)
二、哺乳类的器官、系统结构特征
低等陆栖脊椎动物与哺乳类四肢比较
2. 皮肤系统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1317.htm');" id=PPTL 毛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1319.htm');" id=PPTL 皮肤腺
&① 皮脂腺是一种泡状腺,滋润...&
&③乳腺是一种复泡状腺(管...&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1322.htm');" id=PPTL 角
哺乳类的角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1324.htm');" id=PPTL 爪、甲和蹄
哺乳类的爪、蹄和指甲
3. 骨骼系统
家兔的环椎和枢椎
&具双平型椎体:提高了脊柱...&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1329.htm');" id=PPTL 头骨骨块减少和愈合,有较大特化。
哺乳类次生腭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1331.htm');" id=PPTL 四肢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1333.htm');" id=PPTL 肩带简化,具关闭...&
4. 肌肉系统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1335.htm');" id=PPTL 皮肤肌发达(人的面部表情...&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1337.htm');" id=PPTL 咀嚼肌发达,具粗壮...&
5. 消化系统
几种哺乳类的齿系
&门牙(切牙,I);犬牙...&
&牙的结构&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1347.htm');" id=PPTL.2 消化管
哺乳类的反刍胃
&食草动物有反刍的特点&
&5.1.2 消化管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1352.htm');" id=PPTL 消化腺十分发达
6. 呼吸系统
家兔喉的模式图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1355.htm');" id=PPTL 肺
人肺的模式图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1359.htm');" id=PPTL 胸腔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1361.htm');" id=PPTL 呼吸运动:
7. 循环系统
哺乳类血液循环路径模式图
哺乳类双循环
8. 排泄系统
9. 神经系统:高度发达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1372.htm');" id=PPTL&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1374.htm');" id=PPTL&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1375.htm');" id=PPTL&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1376.htm');" id=PPTL&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1379.htm');" id=PPTL 味觉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1380.htm');" id=PPTL 听觉敏锐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1382.htm');" id=PPTL 视觉
11. 内分泌系统:极为发达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1384.htm');" id=PPTL 主要内分泌腺
12. 生殖系统
子宫的类型
&§2& 分类
1. 原兽亚纲(Prototheria)
2. 后兽亚纲(Metatheria)
3. 真兽亚纲(Eutheria)
第二十章& 脊椎动物总结
§1& 脊椎动物的比较解剖
一、外形——体态对环境的适应
1. 头部:明显
2. 颈部:陆生脊椎动物的特征。
3. 躯干部:最大的一段
二、皮肤(体被)——保护
2. 皮肤的结构及其衍生物: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1404.htm');" id=PPTL 脊椎动物皮肤的比较:
① 圆口类:
③ 两栖类:
④ 爬行类:第一类真正适于陆生的脊椎动物。
⑥ 哺乳类: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1411.htm');" id=PPTL 皮肤的颜色是由其中的色素所引起
三、骨骼系统——支持、保护和运动
2. 基本结构: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1415.htm');" id=PPTL 从组织学的角度: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1416.htm');" id=PPTL 从大体解剖的角度:
&鱼类:体椎、尾椎&
③ 肋骨和胸骨:
④ 带骨和肢骨
四、肌肉系统:
&○哺乳类还有特有的横膈膜...&
五、消化系统——消化和营养
1. 圆口类:
4. 爬行类:
6. 哺乳类:
六、呼吸系统——气体的交换
1. 圆口类:
3. 两栖类:
4. 爬行类:
6. 哺乳类:
七、循环系统——物质的输送;
2. 组成部分: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1443.htm');" id=PPTL 圆口类: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1444.htm');" id=PPTL 鱼类: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1445.htm');" id=PPTL 两栖类:
&④ 动脉弓&
&⑤ 肺静脉:运送的是多氧&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1448.htm');" id=PPTL 爬行类:
&第一对动脉弓(原动脉弓...&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1450.htm');" id=PPTL 鸟类和哺乳类:
八、排泄系统——盐水平衡的维持与废物的排除
4. 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
九、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协调
1. 神经系统:
&原始种类具古脑皮&
⑸ 延脑(延髓):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1465.htm');" id=PPTL 周围神经系统:
href="javascript:GoToSld('slide1466.htm');" id=PPTL 感觉器官:
⑴ 皮肤感觉器:
⑵ 侧线器:
⑶ 平衡器和听觉器:
⑷ 视觉器:
&④ 爬行类的眼睑更发达,具...&
⑹ 嗅觉器:
&④ 爬行类以上形成次生腭...&
2. 内分泌系统:
十、生殖系统——生命的延续
2. 雄性生殖系统:
§2& 脊椎动物的演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单层不锈钢储罐 的文章

 

随机推荐